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節約資源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擺在關系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動我國水資源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目前,我國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不斷提高,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水資源形勢。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生產力布局和水土資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國情和基本水情仍將長期存在;水資源配置能力整體上仍然偏低,現狀人均供水能力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資源利用率還不高,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8左右。
為此,解決我國日益復雜的水資源問題,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推進水資源管理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強化行業用水定額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減取水量;用水產品和工藝不符合節水要求的,限制生產取用水。加大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的節水力度,在農業領域,繼續抓好大中型灌區和井灌區節水改造,發展現代旱作節水農業;在工業領域,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在城市生活領域,加強供用水管理,提高公眾節水意識。
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增強水資源配置能力。從國家層面看,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構建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從區域層面看,加快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繼續搞好引江濟太、引黃濟津濟淀、珠江壓咸補淡等應急調水,提高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從相鄰河湖看,綜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治理、水系連通、科學調度等措施。
【關鍵詞】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生態建筑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為深入的貫徹與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資源能源短缺,人類正在遵循碳循環的概念,以低碳節能為主要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低碳生態環境,將綠色建筑推廣普及。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應有的義務從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日益增加,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
2.世博會中綠色建筑的設計及應用。
全球氣候變暖,資源和生態破壞是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2010年我國上海世博會就是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是全世界共同探討城市建設和節能減排技術的平臺,更是綠色建筑設計的具體體現。在世博會內,各館各具特色,并且在綠色建筑理念上都被廣泛使用,綠色建筑的技術也被大力推廣。
2.1優化建筑結構,實施節能減排。
在中國館中,底部的四根支撐立柱支撐著上部逐漸擴張的結構。立柱形成的巨大空間,營造了東西南北通透的場所。上部的延伸結構在地面形成了陰影,對陽光照射進行了屏蔽,這對建筑的降溫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立柱空間內,陽光位置高時,無法照射到內部,不會造成建筑物溫度升高,可減少制冷設備的運行;在太陽位置低斜時,通過陽光對底部的照射,可提升內部溫度,減少供暖設備的運行。通過造型的自身結構,實現了自遮陽,很好的利用了自然環境進行通風,這對館內、館體溫度控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降低了空氣條件系統的能源消耗。
2.2合理利用生態氣候,達到節能環保。
世博會中的意大利館是由20個不規則、可自由組裝的功能模塊組合而成,建筑結構可自由組合、靈活多變。在館中,環保、可持續被重點關注,通過采取生態氣候,來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在夏天,利用自然的空氣氣流和水流進行降溫,熱風通過自動調節系統進行排除,實現對建筑內部溫度降低的作用;在冬天則是利用太陽能輻射,通過對太陽能的控制,將熱能集中到帶有光電集成模塊的透明玻璃上,充分節約電能,既能提升建筑物內溫度,又能存儲一定的電能,實現零排放。在館中,還使用了另一種多樣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加入這種玻璃質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漸變,還能隨時感知建筑內外部的溫度、濕度等。館內的“刀鋒”設計,除了具有光影效果外,還可向展館內輸送自然風。
在日本館中,采用了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在外部世博會標致上,采用了雙層外膜配合內部太陽能電池,實現了高效導光、發電,展館內將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
2.3環保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和可回收
在中國館的周圍,使用了一種名叫塑木的新型材料,該材料具有10年的使用周期,在使用周期結束后可進行回收再利用。塑木不僅僅具有木質材料的紋理,同時具有成本低,產出量高,使用后不需要使用油漆進行涂刷等優點。在中國館廣場的周圍,使用了由沙漠中的風積沙通過免燒結成型工藝處理而形成透水砂巖系列產品,該材料耐磨性好、透水速度快、強度高,同時能循環使用。通過新型節能建筑材料使用,提高材料在回收處理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在芬蘭館中的“冰壺”中,也廣泛使用了環保材料,在外墻裝飾中選擇紙塑符合材料,新型輕質墻面以及獨特的窗戶結構,都減少了日照引起的熱強度,配合屋頂種植的植物,進行熱量負荷的均衡。
2.4加強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能源消耗。
中國館在地區館地下室中,設置有一處雨水處理站,在雨水處理站內部采用了1000噸的雨水調節池和雨水處理設備。通過雨水處理系統,將館區周圍的雨水進行收集至雨水調節池,在經過雨水處理設備的處理后,排放至清水池。清水池中經處理過的水主要用來進行綠化澆水、景觀灌溉、空調補給水、車庫沖洗以及衛生間沖水使用。通過采用雨水的收集、處理、使用,達到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目的,實現節能環保的功能。
在加拿大館中,也體現了可回收利用技術,在其展館外部的墻體上覆蓋一種特殊的溫室綠葉植物;雨水使用排水系統進行回收再利用,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很好的進行了空氣流通和資源持續發展和再利用。
在世博會的多個場館中,都使用了地源熱泵技術,利用地源熱泵通過輸入少量的電能,實現能量從低溫源向高熱源的轉換,是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提供制冷或供熱的節能空氣調節系統。
3.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
3.1合理選擇建筑材料,節約資源
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以最大限度的節約水資源、土地資源、材料等,必須要合理的統籌資源的使用和處置,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盡量減少合成材料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
3.2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節約能源
在綠色建筑的設計中,應充分的考慮使用自然界給與的能源,譬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充分的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結構,并且減少采暖空調的使用。利用風能的作用(也可用于風能發電)根據自然風的原理設置其系統,并且要考慮到建筑的整體布局及平面形式,這就必須要采用適宜的氣候,使風能能夠有效的利用到綠色建筑中。通過地熱技術的使用,替代傳統的空調系統,減少建筑物的污染物排放。
3.3回歸自然
人類源于自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自然界遭到破壞,人類肆無忌憚的砍伐樹木、污染水資源等,使人均占有量本來就稀少的資源更是稀疏,加速資源匱乏,并造成極大的浪費。綠色建筑的推廣與實施,主要強調此建筑本身要對環境沒有危害,并且在不破壞環境的基本生態平衡下建造的一種節能、節地、節水的建筑。以人、建筑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盡可能的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4.結束語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日益增加,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更是未來建筑的主要形式。綠色建筑堅持的理念是節約資源、能源并且回歸于自然,這就要求綠色建筑在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人、能源與大自然的均衡和協調,合理優化建筑物結構,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加強資源的再利用,同時要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 劉建勛 徐菁 LIU Jian-xun XU Jing 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探討 [期刊論文] 《山西建筑》 2006年7期
[2] 劉青 淺析綠色建筑設計的理念及方法探討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3期
[3] 陳新宇 淺析綠色建筑節能措施及改進方法探討 [期刊論文] 《中國房地產業》 2011年5期
[4] 田慧峰 阮建清 張歡 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設計方法探討及實踐 [會議論文] 2012第8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
關鍵詞:生態建筑設計;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生態建筑是結合目前建筑行業發展過快而建筑能源材料消耗與日俱增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
建筑設計作為一個專門的學問可追溯自古時期,至今保存的許多建筑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縮影。隨著經濟的騰飛,建筑業發展經歷了幾個輪回,人們所提倡的生態建筑作為生態工程的一個領域,逐步引起建筑界的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從20世紀60年代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通過多年的探索,建筑設計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一、我國目前的生態建筑設計研究現狀
我國近年來一直主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逐步提升為我國國民的社會價值觀。從輕工業的發展延伸至重工業再發展到目前的集成產業,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成為創新的主推。關于發展生態型,節約型建筑設計產業的理論成果也比比皆是。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 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
可以看出,我國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逐步將生態建筑及其設計作為一個重要問題提上記事日程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目前我國生態建筑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將生態建筑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目前的城市化發展保持較高的速度,生態建筑的發展也趨于快速,但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一些問題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1、對生態建筑設計的認識較為片面
生態建筑作為一門新學科進行研究目前僅有40年的時間,其核心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在設計方面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和諧并統一。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目前“綠色”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對生態建筑概念認識較為片面。他們認為,一方面,將建筑多置于生態地理環境較好的地方建設就稱為生態建筑。另一方面,主打“綠色”牌,認為只要在建筑周邊擴大綠化面積,增加綠化比重方可稱為生態建筑。
2、生態建筑設計理論成果與實踐難以真正結合
2007年10月,在黨的第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
建設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經過幾年的摸索已在部分產業取得顯著成果。而針對生態建筑行業,近年來也有不少與之相關的論文進行過發表,為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多數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片面強調材料的性能使用,對于材料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安全環保考慮不多。
理論與建筑設計實踐未能夠有效的結合已是阻礙我國生態建筑良性發展的核心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3、法制建設與相關激勵機制孳待完善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針對性的頒布實施了生態建筑的相關法律法規,但目前還并未形成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強調規劃設計、評價、施工方面的規定而忽略了物料生產、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階段的相關政策的完善。
2)只有節能與節地的相關規定,而節水、節材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卻缺少專門法規;
相關法規政策機制的調整難以跟上行業實踐發展的進度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推進我國生態建筑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生態建筑從本質上說就是節能型建筑,結合目前我國生態建筑發展所出現的種種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建議。
1、完善生態建筑建設支撐體系,加強宣傳教育培訓
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發展生態建筑的技術支撐,我國目前在這方面還未形成體系化,它的實現必須有一套良好的經濟、社會、道德方面的激勵體制和可靠的技術支撐。
生態建筑實踐將大力推進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在生態建筑觀念方面加強正確引導宣傳是生態建筑發展走向良性循環的首要環節。
2、因地制宜促進理論與生態建筑設計實踐的有效結合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上,地面形態,氣候狀況、各地居民的生活都有諸多差異。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建筑的選擇要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需做到“因地制宜”。
3、健全完善相關法規建設,切實做到有法可依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要使我國生態建筑設計走向良性且穩定的軌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做為支撐。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章》等法律法規,這一系列規章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生態化思想是人類發展的取向和必然選擇。一方面,它符合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共識,另一方面也為傳統的建筑發展開辟一條新途徑。生態建筑理論的發展將導致建筑科學技術內容的極大豐富與建筑藝術創造的發展,有助于推動整個建筑業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祥《生態建筑的實踐與其設計簡略探析》四川建筑 2004年第21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生態治理轉變,和諧統一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的工業文明已發展到一定階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人類必須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道路,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努力優化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真保護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在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生態文明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潮流,這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的前提。它包括從物質經濟向生態經濟、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它追求的是人類與自然互利共生和協同進化,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脫鉤、經濟與環境雙贏。免費論文參考網。當前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形勢,我們必須大力倡導生態文明,通過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等各種方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免費論文參考網。我們與其不能忽略,提升全體國民的現代生態意識將是中國生態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所在,如果我們不能找到實現生態現代化過程中種種關乎意識的關鍵節點,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那么,中國環境退化的趨勢將不可避免。顯然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讓生態文明意識融入每個人的神經,深入人類的各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顯得尤為重要。
一、轉變倫理價值觀,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作為社會文明的一個新階段,是社會文明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領域的擴展和延伸,反映的是人類認識過程的一次飛躍,同時也是人類倫理價值觀念的大轉變,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把社會物質生產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轉到人、社會、生態環境的共同協調發展方向上來。人類應該拋棄“極端人類中心主義”,使人與自然平等相處,人類應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保持生物物種的多樣。
二、積極治理生態,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
地球孕育了神奇的生態系統、孕育了生命這個星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正是這種強大的生命力使人類歷史得以延續,并且創造了人類的燦爛文明。人類沒有任何理由再讓無數生命的花朵在無奈中凋謝。每個公民都應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能源節約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一塊煤做起。政府部門必須充分考慮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在合理增加資源有效供給的同時,努力節約資源,同時減小環境污染。
三、通過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綠色科技,促進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綜合利用。引導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向綠色科技傾斜,發展和傳播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符合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科技文化,同時還要促進現代科學技術的整合化和生態化趨勢。
四、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生態文明。
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追求高消費,誤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這是一種畸形的發展模式,它以“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排放”單向流動為特點,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棄物、污染物來實現經濟的增長,而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互動共生,忽視了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和諧原則,形成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線性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減小、自然災害頻發、地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生態破壞問題。而生態文明則是對充滿灰色的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張以循環生產模式替代單向線性增長模式,以資源輸入減量化、產品使用和服務壽命延長化、廢物再生資源化為指導原則,把生產和生活方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過程,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人、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免費論文參考網。
抖落傳統文明身上負累厚重的包袱,打開一條有益的生態文明思路,科學地規劃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相信靈動的生態文明將在極近的將來被我們喚醒,它也將在極近的將來自信地占據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SOA;設計;功能
中圖分類號: G62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簡稱為SOA),是一個將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單元(稱為服務)通過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契約聯系起來的構件模型[1]。其包含運行環境、編程模型、架構風格和相關方法論等在內的一整套新的分布式軟件系統構造方法和環境,涵蓋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有:建模-開發-整合-部署-運行-管理。SOA以服務為核心,來實現的IT系統更靈活、更易于重用、更好(也更快)地應對變化。
2.地理信息系統對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的需求
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已經逐漸從工程應用轉向行業和社會化應用,而地理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結合推動GIS應用擴展到了各個應用領域和廣泛的地理區域。由于長期以來地理信息系統在決策支持、信息交流、資源管理與評估、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資源等方面凸現的巨大優勢,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使用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其業務中與地理位置相關的信息處理和決策分析,因此對地理信息的開放式訪問的需求越來越大,用戶的要求也越來越復雜。
為了能夠將地理空間信息和空間處理功能給企業內部使用,并且達到節約資源,方便系統的集中管理、使用和擴展的目的,則需要將桌面版的地理信息功能擴展到服務器端,使得用戶能夠通過網絡訪問由Web Services提供的地理信息資源和功能,可以根據其接口的描述調用服務的功能,實現功能的集成與系統的快速構建,節約大量的資源[2]。因此,設計基于SOA架構的地理信息展示系統是相當有必要的。
3.基于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的地理信息系統設計
3.1系統設計的原則
系統在設計時,將按照國家保密局和國辦的有關規范要求,從網絡安全和應用安全兩個層面進行統一的安全考慮,對系統中的用戶權限和角色進行嚴格、合理的規定和劃分,對用戶身份進行嚴格的審核、對用戶行為、基本信息單元的存取進行嚴格的監控與審計。具體的原則如下:
(1)開放性。軟件的發展將是連續的,系統提供開放的接口設計,保證未來系統擴展及二次開發,以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與發展。
(2)安全可靠性。系統采用成熟和應用廣泛的技術平臺,加上完善的安全設計,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標準性和先進性。軟件采用的技術,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證其發展能力,并具有良好便捷的升級能力,選用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產品、應用軟件均具有先進性及成熟的技術與產品。同時注意采用多種國家標準和工業標準,確保系統的標準性和安全性。
3.2.SOA結構的特點
(1)開放式集成。采用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地理信息的部署可以不管其它子系統使用什么開發語言,也不管這些子系統分布在互聯網的哪些地方。只要根據其提供的Web Service接口,地理信息展示系統根據用戶的業務需求向這些接口發出http請求,快速得到響應結果,然后把返回信息動態地組合在一張地圖上,全面呈現給用戶。
(2)縱向多級、橫向網格。采用SOA面向“服務”的設計思想,地理信息展示平臺的分布式數據管理體系將有很大的改進。采取跨平臺的“縱向多級、橫向網格”的組網方案,在每一級服務器之間、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接采用了“松耦合”方式。同時,把“進行數據存取操作”變為“請求數據存取服務”,誰管理數據誰提供服務,從而解決網格節點之間、父節點與子節點之間、不同平臺不同系統之間數據庫不通的問題。此外,還可實現由不同操作系統、不同數據庫平臺、不同數據大小產生的“異構數據庫”的增量更新與同步。
(3)組件化開發。在二次開發方面,地理信息展示系統向SOA轉化表現為采用全組件化的二次開發模式,而且組件細粒度更細。各種被定義的功能組件大都采用了標準的COM接口,在進行二次開發時,可以使用Java,Dotnet和Domino等各種開發語言。通過面向“服務”的應用開發框架模型以及更細粒度的組件,能夠簡單地定制將各種系統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降低開發成本。
4. 系統功能
4.1實現電子地圖功能
SOA系統可以實現在地圖上進行移動、放大、縮小、測距等操作。支持地圖要素檢索與自動定位,作業場所信息顯示,視頻信息顯示,地圖圖層控制,地圖標簽標注 ,地圖輸出,監控目標選擇與自動定位 ,聯動報警。
4.2提供生產、氣象信息內容
該系統提供的生產、氣象信息包括海上作業平臺實時生產信息、海上實時氣象信息、姿態采集信息。并嵌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氣象預報信息。
4.3存有應急資料
系統收集并整理了應急指揮過程中所需要的相關資料文檔,并進行統一的歸類分檔,建立統一的應急資料支持數據庫。
4.4支持臺風預警
在海圖上直觀的展現臺風運行軌跡,為海上作業人員提供準確直觀的臺風運行信息。下圖是臺風“紅霞”迅速從南海北部海域,向內陸移動的路徑及影響范圍。如圖4所示。
4.5具有防碰撞預警和海上輔助搜救功能
為了避免海上船只與平臺之間的碰撞事故,在每個海上平臺安全距離以內,如果進入該區域的船舶當航速大于X節且真航向靠臺時,發生預警,避免海上平臺碰撞安全事故。而當發生海難及危險事故時,本系統可以直觀反映在事故現場周圍的船只或平臺,以便最快最有效的組織救援力量。
4.6輔助決策與指揮功能
輔助決策與指揮提供的數據有:電子地圖信息,顯示二、三維數據或模型,如圖5所示;SADA等生產數據;數學模型;歷史資料庫;資源的快速查詢,用于及時聯系和調配搶修資源;路徑分析;報告及存檔等。
5.結束語
地理信息系統目前對于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來說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技術。通過桌面地理信息系統和服務器端的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實現數據、工作流、功能等的服務以及網絡共享,以Web Services的形式給GIS行業以及非GIS行業的用戶提供非常專業的地理信息和空間分析功能,節約資源,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和開放性,幫助各行各業實現地理信息的瀏覽與基于空間位置的分析,提供決策支持,并且通過降低GIS行業的開發和應用門檻,拓寬GIS的應用市場,使GIS在各行各業逐漸普及,為大眾所接受,為人民生活提供更多的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陳淑清. 面向服務軟件體系結構研究與應用[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
關鍵字:;綠色建筑綠色建筑設計整體設計因地制宜 節能技術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建筑行業是一個資源能源消耗巨大的行業,在整個項目工程施工建設中,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是人們的不斷追求。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的增強,在建筑設計中產生一種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該理念的出現對建筑設計和整個建筑業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然而,如何更好的落實該理念,如何在建筑設計中更好的執行綠色建筑設計,這些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文章主要探討分析了綠色建筑設計的意義,并提出了推行綠色建筑設計的策略,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關注,能夠對更好的推行綠色建筑設計發揮借鑒指導作用。
二、綠色建筑及綠色建筑設計的概念
1、綠色建筑的概念。綠色建筑是指在建設規劃和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并利用自然環境因素,在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的規范,使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環境,并且在建筑拆除階段還能夠將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點。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綠色建筑就是在整個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內,通過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各類廢物的產生,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筑物。綠色建筑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2、綠色建筑設計的理念。綠色建筑設計是伴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建筑設計新理念,它是指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考慮用戶的實際需求,采用先進的設備、技術和材料,使整個建筑物得以最優化,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是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的增強而出現的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它是一項系統和復雜的工作,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采取相應的設計策略,以促進整個建筑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三、推行綠色建筑設計的意義
作為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在建設設計的過程中,推行綠色建設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的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綠色建筑設計能夠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緩解當地資源壓力,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比如,在設計的時候,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設計低耗能的建筑物;通過就近獲取建筑材料來節約運輸成本;通過運用各種節能墻體材料來實現建筑物的保溫節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等以上綠色建筑設計策略的運用,都能夠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2、拓寬建筑材料使用范圍。運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能夠推動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有利于拓寬材料的使用范圍,為新材料的進一步運用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為了滿足綠色建筑設計的要求,在工程建設中采用各種新型墻體保溫材料,各式各樣的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被不斷的研發出來,并在工程建設中得到應用,拓寬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圍。
3、有利于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設計有利于資源能源的節約,而通過運用新技術、新工藝,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節約資源,啟動整個社會的綠色工程建設,有利于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推行綠色建筑設計的策略
正因為綠色建筑設計對建筑行業和整個社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以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為指導,并積極采取相應的策略,更好的推動綠色建筑設計的運用。結合設計的實際工作,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設計策略。
1、做好建筑物的整體設計。建筑物整體設計的優劣將會對綠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文化特征、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從整體著眼,優化設計,做好對建筑物的整體設計工作。例如,在熱帶地區使用保溫材料和蓄溫墻體就沒有任何必要。而在寒冷地區,使用昂貴的墻體保溫材料也不會達到保溫效果,因為熱量會通過窗戶迅速散失。在這種情況下,將保溫材料安置在關鍵部位才能達到保溫效果。
2、因地制宜。綠色建筑設計一定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氣候不同,綠色建筑設計策略就有很大的差別。而在設計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特征和地域條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通風,集熱和制冷,從而降低這些方面帶來的能耗和污染。例如,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區,提高太陽能的利用效率非常必要。而對于陰雨過多的地區則沒有必要利用太陽能。對于寒冷地區,應該在建筑保溫材料方面增加投入。而在炎熱地區則要考慮遮陽板的方位和角度,這樣能夠防止太陽輻射,避免產生眩光。
3、尊重當地環境。綠色建筑設計首先應該保證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經濟性,在此基礎上,在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應該結合當地的環境特征,尊重當地環境。規劃、設計需要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地理特征、人文環境等因素,了解當地氣候、水文、資源、交通等各方面的資料,使得建筑設計與當地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增加建筑物的舒適度,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4、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應該選用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小的材料,尤其是優先選用無放射、低揮發、低活性的材料。在選擇油漆、膠水、粘合劑、地板、木板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它們的優良性能,還要考慮它們無有毒物質的釋放。此外,還要注重外墻保溫節能材料的使用,以采暖空調為例,如果使用絕熱維護材料,能夠有效節能約50%。
5、重視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要重視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空調冷凝熱作為生活熱水的輔助熱源,利用太陽能熱水作為日常生活用水,利用太陽能光電系統支持日常生活用電。不管使用何種能源和技術,都要重視節約,在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有利于能源的收集,采用綠色建筑材料,充分收集和利用能源。
6、采用建筑節能新技術。在能源使用的使用應該注重節約,根據日照強度調節室內照明系統,換氣系統、節水系統;重視對能源的回收和二次利用;使用耐久性強的建筑材料;重視節能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五、結束語
總之,綠色建筑設計是建筑設計新理念,它對整個建筑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今后在建筑設計的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以綠色建設設計理念為指導,合理規劃,科學設計,以節約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注重保護自然環境,使建筑項目工程建設取得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促進建筑業的發展,尋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薰浩.綠色建筑初探[D].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江步.綠色建筑設計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劉彩萍.淺談綠色建筑設計[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24)
[4]李雪平.淺議綠色建筑設計[J].工業建筑,2006(36)
關鍵詞:機械,產品,綠色設計
長期以來,人類對自己采用較為粗放的、大規模工業發展模式及由此而引起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問題一直進行反思。如何選擇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環境和人口三大問題對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產品的“綠色”指數。綠色設計又稱生態設計、面向環境的設計等,是指借助于產品相關的各類信息,使設計出的產品具有先進的技術性、良好的環境協調性以及合理的經濟性的一種系統設計方法。綠色的設計應該是利用整體系統的觀點,將環境、安全性、能源、資源等因素集成到產品的設計活動之中,從而獲得真正的綠色產品。
1.機械產品綠色設計的基本步驟
為實現綠色產品生命周期設計的總體目標,應從產品的概念設計就以“綠色化”為主線貫串整個設計全過程,從而實現機械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綠色化”。在實踐中,機械產品綠色設計首先要對用戶的要求進行分析,確定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分析滿足主要功能的技術可行性,對滿足主要功能的技術進行調研、分析,然后根據這些可行性的技術設計出相應的產品方案。其次要對各個產品方案的潛在環境影響進行分析、研究,確定環境影響要求,如廢物產品、水污染、能量消耗等,開發“綠色產品”。最后要檢查“綠色產品”是否滿足功能要求。
2.機械產品綠色設計的基本特征
根據綠色設計“節約能源、利用資源、減少污染,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綠色產品應具備以下特征: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資源:綠色產品應盡可能減少材料的使用量和使用材料的種類;盡量簡化設備結構,合理使用材料,并可最大限度地實現設備材料的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綠色產品從開發設計、生產制造到使用維護乃至報廢后回收處理的各個過程中均應對環境無負面影響或污染甚小。免費論文參考網。
3.機械產品綠色設計的內容
綠色設計不同于傳統設計,綠色設計包含產品從概念形成到生產制造、使用乃至廢棄后的回收,即涉及產品整個周期。免費論文參考網。機械產品的綠色設計是把產品的生命周期進行擴展,除設計、制造、使用外,還包括廢棄后的回收重用及處理等。因此,如果要從根本上防止環境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首先取決于設計。免費論文參考網。綠色設計主要包括產品的結構設計、產品材料選擇、制造環境設計、綠色工藝設計、包裝設計和回收處理設計等個方面。如下圖所示:
機械產品綠色設計圖
在機械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產品及工藝對環境產生的負作用,并將其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或最終消除,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產品生命循環周期各個環節中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環境保護和勞動保護等問題。
4.機械產品綠色設計的意義
4.1使人們生活方式“綠色化”。
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高能耗、高物耗及產生的大量廢棄物,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破壞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綠色設計的理念及產品,使得人們在生活當中不但要追求物質文明,而且要追求生態文明,也就是具有一種“綠色的生活方式”,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如曲業華等人設計的一款環保型汽車;他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百米運動員的起跑瞬間,將瞬間的動態凝結起來,使得設計更加具有動感,他們的設計將綠色環保設計理念應用于產品設計中。應用材料具有良好的環境兼容性,可再生、可回收,并且對環境污染小、低能耗。這種新型綠色環保材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工業產品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4.2促進技術進步與技創新。
長期以來,我們在評價技術是否進步的根據主要是考慮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對環境和生態效應考慮得較少。綠色設計要求同時兼顧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要達到三者的協調和統一。機械產品的綠色設計可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聯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使環境和資源既能滿足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能滿足人類長遠生存的需要。這就對產品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推動技術的進步與創新,滿足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從而保證了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效益。
4.3適應國際貿易的要求。
綠色產品具有節約能源,不使用有害化學物質,有合理的包裝,產品使用后易子分解等特性。綠色設計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國際貿易中不符合環境標準的商品被禁止進出口已成為一項國際準則。運用綠色設計的思想所制造出的產品可以更好地適應國際標準,使我國的綠色產品能進人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綜上,機械產品采用綠色設計技術之后所擁有的一系列優勢表明,產品的綠色設計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劉志峰,劉光復.綠色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2]曲業華,李霞,毛選波.綠色設計觀念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與實例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3]薛培軍,劉冬敏.基于機械產品綠色設計與開發策略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08,25(4):110-111.
[4]曾慶良,許艷.機械工業產品的綠色設計研究[J].現代機械.2005,(2):58-59
[5]蘇純,陳志偉.綠色設計法在機械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08,4(3):30-31.
綏化市城區位于呼蘭河左岸崗阜狀臺地區,是綏化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境內無天然河流,只有北側距城區14km的呼蘭河和南側距城區8km的泥河從西翼流過,現狀用水全部取自第四系中更新統下荒山組沖洪積砂礫石孔隙承壓水。經計算,城市規劃區地下水多年平均總補給量為2768×104m3/a,可開采量為2629×104m3/a。
2005年城區共有各類開采井418眼,其中自來水公司開采井30眼,鐵路水電段開采井13眼,其它各種自備水源井375眼。地下水實際開采量為2910×104m3/a,其中自來水公司開采1860×104m3,鐵路水電段開采300×104m3,其它自備水源井開采750×104m3。2005年,城區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達2310×104m3,其中自來水公司年供水1440×104m3,鐵路水電段年供水能力260×104m3,其他自備水源井年供水能力610×104m3。2005年,城區總用水量為2450×104m3,其中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1420×104m3,占總用水量的58%;工業用水570×104m3,占總用水量的23%;其它用水460×104m3,占總用水量的11%。
從整體用水現狀來看,全市的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呈穩定增長趨勢,工業用水緩慢增長,而近郊農業用水呈逐步降低趨勢。
2“十二五”期間水資源需求預測
綏化市的水資源需求預測是根據綏化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與未來社會發展目標,堅持可持續發展思想,貫徹執行"全面節流,適當開源,加強保護,強化管理"的方針,在充分考慮資源約束和節約資源等因素條件下,研究各規劃水平年生活、工業和其它部門對水的需求,考慮了經濟發展、國民經濟結構、工農業生產布局、城市建設規模等諸多因素對需水量變化的影響。
城鎮居民生活需水中考慮了綏化市撤地建市前20年人口快速增長的現實情況,預測2015年,城鎮人口將達到38萬。綜合考慮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需水管理以及節水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提高,需水定額的增長趨勢將逐步趨緩,預計2015年城鎮生活人均綜合需水定額為180L/d,需水量為2497×104m3/a。工業需水是根據國家的產業發展政策,并參照黑龍江省行業用水定額,結合綏化市工業發展情況,預測到2015年城區工業總產值為50億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節水技術的推廣,預測到2015年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綜合萬元產值需水量為25m3,需水量1250×104m3/a。其它需水全面分析了城市建設的用地需求將造成的近郊菜田面積的減少及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以及城市綠化用水的需求,經估算全市2015年其它需水量為380×104m3。
3水資源的供需分析
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全面普及節約用水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生活、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的相互關系、論文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資源、充分的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根據以上需水預測,2015年綏化市共需水4127×104m3,與現狀供水能力相比年缺1817×104m3,與城區地下水多年平均開采量相比年缺水1499×104m3。
4對策與措施
解決綏化市水資源不足的宏觀對策是:把水當做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進行管理,通過法律、政策和經濟手段,初步建立起用水管理制度,開源與節流并重,實行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1)積極開源,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聯合利用。為保證綏化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逐步建立穩定的城市供水水源,"十一五"期間應多渠道籌措資金,盡早解決紅星水庫正常蓄水問題,可新增供水量7000×104m3,保證綏化市供水需求。
(2)全面節流把節水放在第一位,常抓不懈。節約工業和城市用水。工業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實行一水多用和循環用水,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降低萬元產值耗水量;城鎮要大力整修管網,減少跑、冒、滴、漏,提倡中水利用。嚴格實行行業用水定額,強化用水管理,實施階梯水價,把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稅收政策探討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的。這就要求我們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的循環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面的支持,政府的推動和積極倡導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保證,而稅收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無疑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所以當前如何利用稅收政策來推動中國經濟的循環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關注的是資源減量、循環及再利用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尤其是財政稅收政策,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起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
1稅收與發展循環經濟的關系
稅收是調節收入分配和調控企業經濟行為最有效的措施,政府制定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由立法機構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強制性的法律和政策規則,規范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作為微觀的主體加入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而是通過制度安排,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激勵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循環經濟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其中政府制定的稅收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適當提高資源稅和改進計征辦法,使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獲得應有的收益比如對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物品開征環境稅,提高排污收費標準或將費改稅,從嚴征收,使環境成本內部化;比如擴大綜合利用“三廢”稅收減免的范圍,對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減免稅收;比如加強對資源性產品和開發生產過程中高污染的產品進口關稅或出口退稅的調節力度,等等??傊?通過有增、有減的稅收調節,起到限制和鼓勵某種經濟活動的作用,也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2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資源利用環節
2.1.1對資源課稅的目的局限于調節級差收入,其定位與當前循環經濟的戰略不相符合
現階段我國自然資源由國家壟斷,而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均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必然體現為一定的經濟差別。而我國現行的資源課稅體系是通過制定定額稅率對經營過程中的級差收入進行調節,而對占用國有自然資源必然帶來的收益未納入資源課稅體系,使各個經濟主體競相掠奪性地開采和使用自然資源,從而影響我國循環經濟戰略的實施。
2.1.2現行稅制對資源課稅的范圍窄,稅收的調控功能無法發揮到位
目前,我國對資源課稅范圍僅限定在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其他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屬于資源課稅體系,仍然征收資源使用費,形成稅費并存的局面。收取資源使用費,隨意性很大,社會效益低下;資源課稅和資源使用費給經營者帶來的負擔不同,產生不公平的問題;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嚴重,生態效益低下。
2.1.3資源課稅的規定比較分散,未形成統一、協調的課稅體系
我國現行資源課稅的規定主要分布于《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資源稅暫行條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和《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等稅收法規之中,各個條例都有自己的立法目的,稅收政策體系不配套,無法形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成嚴密的調控體系。
2.1.4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不合理
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是銷售數量或自用數量,對企業已經開采但未銷售或未使用的資源不征稅,直接鼓勵了企業和個人對資源的無序開采,造成大量的資源積壓和浪費?!冻擎偼恋厥褂枚悤盒袟l例》規定,計稅依據是納稅人實際占用的土地(耕地)面積,基本未考慮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及以后該地段的土地價格及收益情況,刺激了企業和個人占用好地以及繁華地段的土地,加劇了人類生存空間與土地使用的矛盾。
2.1.5稅率的設計與價格機制不協調,無法實現立法初衷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按照市場機制原理,資源的價格必然會提高。但我國現行資源課稅稅收制度大多數采用定額稅率,使應納稅額與資源的價格相脫離,稅率、應納稅額與價格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聯系,稅收杠桿和價格杠桿均無法發揮調節作用。
2.2產品制造環節
2.2.1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稅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可以抵扣,但該項優惠局限性很大。另外,當前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只集中在電力、水泥、新型墻體材料方面,僅涉及煤研石、石煤、爐渣、粉煤灰、油母頁巖等幾項,這些只是循環經濟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循環鏈及相應的原料和產品未被納入。
2.2.2消費稅存在的問題
現行消費稅對發展循環經濟能夠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從范圍上看,沒有涉及我國消費最主要的能源產品—煤炭,那些容易給環境帶來污染的日常消費品如電池、一次性塑料包裝袋、一次性餐飲容器等,也沒有被列入征稅范圍。而且從力度上看,現行消費稅很難對重要戰略資源(如石油)的消費起到限制作用。
2.2.3企業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首先,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期限過短、優惠方式單一。目前所得稅對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優惠期限為5年或1年,不符合循環利用企業的運行規律.因為循環利用企業從正式投產經營到形成一定規模并初見效益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維護正常生產的成本也比浪費資源進行生產的企業成本高。所以,一旦優惠期過,企業面臨的是同其他非循環企業一樣的稅收政策以及高于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很容易導致企業放棄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的生產模式,轉向低成本利用原生材料生產的模式。同時,優惠方式單一,僅限于減免稅,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其次,企業所得稅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及無形資產的攤銷管理很嚴,對折舊方法,折舊年限,殘值比例,攤銷方法和年限都有嚴格的限定。
2.3資源再利用環節
2.3.1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在資源再利用環節,增值稅沒有形成合理的稅負差距。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來說,以低成本的廢渣等廢棄物為原料進行生產,產品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較高,而使用的廢棄物又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雖然取得相關票據,但抵扣率低于征收率,在按增值的比例繳納增值稅時,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狀況,與其他非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相比要繳納更高比例的稅收。另外,增值稅優惠政策的設計思路遵循的是“末端治理”的資源化原則。比如對廢舊物資回收企業的增值稅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和以廢舊物資為原料的生產企業一般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但其優惠程度回收企業明顯高于生產利用企業,具有鼓勵回收有余、促進生產利用不足的嫌疑。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增值稅優惠,促使一部分企業投資于對資源廢棄物的綜合治理中,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但這一政策只是促使企業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而沒有考慮從輸入端節約資源的減化和盡可能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再利用原則。
2.3.2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企業所得稅仍然存在著稅收優惠期限過短、優惠方式單一的問題,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在廢棄物產生環節,沒有設立適當的稅種。目前對企業的污染行為,是以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排污費的形式對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排放進行末端約束?,F行排污費制度存在收費標準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據不科學、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且專向收費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區被異化,演變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環保及循環經濟工作的開展。由于總體上企業的排污負擔較低,一些社會責任感不強的企業在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與排污兩者之間選擇排污。由此可見,我國現行稅制中的優惠政策本身沒有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稅收理念,不利于政策引導作用的充分發揮;而涉及循環經濟的主要稅種調解力度不均衡、不到位,甚至缺位,不利于資源的節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
3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的完善
3.1資源利用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1)生產和消費要盡可能地從使用污染環境的原料和能源轉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來,從而奠定了減少污染物排放和廢物資源化的基礎,是再循環的前提。而且,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通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減量化,也可以使不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周期拉長,為自然資源的再生和人類尋找替代資源提供了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從而促進自然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生產者應盡可能地生產可以滿足消費需求的、可以直接再延用或回收再利用的包裝材料、容器和其他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為再利用原則創造條件。顯而易見,通過再利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又深化了減量化的實施。而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中,資源課稅是實現減量化的有效手段,所以,當前對資源課稅的改革和完善也就成為了重點。
(3)建立一般性質的資源稅,弱化其原有的調節級差收益的功能,向所有的自然資源開采、生產單位和個人普遍征收。改革之初,建議先將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草場資源納入征稅范圍,以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缺水和森林、草場資源的生態破壞問題。條件成熟時,將現行的其他稅種如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納入資源稅,并將其他資源(如海洋、地熱、動植物等)納入其征稅范圍。
(4)調整稅率,對所有的資源應普遍提高單位稅額或稅率,使之與目前資源市場的供求狀況相協調。通過對資源稅的改革,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價格,有利于從物質輸入端對物質的輸入量進行控制,適當減少對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同時也有利于縮小原生.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價格差距,促進對再生資源的再循環利用。
3.2產品制造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3.2.1增值稅的完善
當原材料投入生產環節后,稅源不容易控制。因此從效率角度看,不適宜作為重要的納稅環節。重點應該放在對符合循環經濟的行為給與相應的稅收優惠上。針對國家將要出臺的發展循環經濟的產品目錄,結合工藝流程特點、重要性、現實可操作性一要求,有選擇地擴大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產品適用面。重點是重化工產業部分產業鏈上的產品,因為這些產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其稅收優惠效應將會得到有效擴散,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進而引起我國經濟結構和布局的變革。
3.2.2消費稅的完善
要重點將非循環經濟范疇的重要消費品納入消費稅范疇,以此拉開其與循環經濟范疇產品的稅負差距。應把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檔建材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對高能耗的享受型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等征收較高的消費稅,對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實行低稅或免稅。為了保護煤炭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縮小其與石化能源的比價,可增設煤炭資源消費稅稅目。對于資源消耗量小、能循環利用資源的產品和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綠色產品、清潔產品不征收消費稅。
3.2.3企業所得稅的完善
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在生產過程中積極購置機器設備防止污染,改進技術、工藝流程,生產高產出、低消耗產品,或者在資源開采和利用中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回收率以減少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均給予稅收減免優惠。
3.3資源再利用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3.3.1增值稅的完善
對利用廢舊物資生產的產品,除繼續實行從廢舊物資經營單位取得普通發票所注明金額的10%抵扣進項稅額的政策外,在企業能按稅法規定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核算條件下,再按利用廢舊物資的價值比例給予同比例減征增值稅的優惠。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從外部購入的廢渣等原材料、循環利用的內部廢棄物等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在核實購入量、使用量等數據基礎上準予抵扣,從而降低企業稅負,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對于意義重大、但回收成本高、經營虧損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如垃圾電廠、廢舊電池處理廠等,可由他們在即征即退和免稅等優惠政策中自行選擇一種優惠方式,并上報主管稅務局備案。
3.3.2企業所得稅的完善
對綜合利用資源的企業,制定多種優惠方式。例如對于新成立的以廢棄物為原材料的企業,可以采用在開始經營生產的五年內減免稅收的方式;對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綜合利用內部生產形成的廢棄物,可以給予延期納稅或退稅的政策;也可以由符合條件的企業自行申請所得稅優惠方式,稅務機關予以審批。另外,對按照循環經濟模式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綜合稅收優惠,以從源頭上鼓勵企業進行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孟赤兵.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
[2]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組委會秘書處.中國循環經濟高端論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