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語文教材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語文;教育;口才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4-0131-02
語文知識重在積累,想要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貴在平時的訓練。本人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有了一些心得,在此,談談自己一點淺見。
1 口才訓練的必要與緊迫
1.1 從社會發展需求看,口才訓練“勢在必得”:我們的學生不論他們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社會上各行各業,哪不需要口才?就是汽車售票員,商場營業員、賓館服務員也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當今社會,人們已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對于某些人來說,已經直接影響到其事業,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強化訓練來提高自己的口才。那么,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應對口才能力的培養給予重視。從社會需求上看,口才的訓練與培養“勢在必得”。
1.2 從語文教學的目標看,口才訓練“義不容辭”: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任務應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是長期以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重視讀寫能力而忽視聽說方面能力。一線教師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際能力對于學生將來踏上社會后的再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試的壓力,迫于升學率的壓力,不得不違心地引導學生摳字句背解釋,把許多能力的訓練擠出了語文課堂教學。現在,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認識到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把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必須在語文課中還它一席之地。這是一線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3 從學生的基礎看,加強口才訓練“迫在眉睫”:在高中實踐教育教學中,從接觸的學生情況看,大多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都不盡如人意。進入高中的學生,目標始終瞄準高考,而高考只有筆試沒有口試。學生們整天埋頭于練習卷,語文課上忙于聽分析記答案做試卷,忙于記答題技巧,金口不開的時候居多,而且高中生相對初中生來說,心理上更趨于成熟也更趨于封閉,課堂上愿意主動舉手發言的已經不多。即使老師點名,也是為回答而回答。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還很弱。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口才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這是社會對跨世紀人才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
2 口才訓練中的目標與關鍵環節
2.1 普通話語音訓練:在口才訓練中進行普通話語音的辨正與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演講是一個人講,眾人聽,演講者的發音準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聽眾的理解是否正確。不僅演講是這樣,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特別是在一些莊重嚴肅的場合,使用方言或帶有嚴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話會大大影響其效果。在口才訓練中加強普通話語音的辨正與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2.2 心理素質訓練:劉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訓練系統》中說到,“在口才訓練系統中,有兩個舉足輕重的環節:一為思維環節,一個人思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為心理素質環節,心理素質是否良好,決定了人們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應有的顯現。”
我們先來談心理素質環節。在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中,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相對于書面考試與比賽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口語考試與比賽中尤為重要。
那么通過什么途徑才能達到提高心理素質呢,一般說來,越怕當眾說話越要鍛煉當眾說話,只有在反復的鍛煉中才能克服緊張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永遠開不了口就永遠怕開口,只有多講多練才能從“不敢講”到“不怕講”。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時注意喚起他們的自信與勇氣,特別是對那些還未邁出“第一步”的學生,我們更注意鼓勵他們抓住每一次機會鍛煉自己,不讓他們站在岸邊看別人游泳,永遠站在岸邊就永遠怕水,這時候我們必須伸出熱情之手把他們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過當眾說話才能克服害怕當眾說話的心理,加強口才訓練,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
2.3 思維訓練:口才訓練系統中的另一個舉足輕重的環節是思維環節,思維訓練也是口才訓練中重要的一步。從心理學原理看,思維與語言是緊密聯系著的,語言所表達的是思維活動的結果,那么,思維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嚴密,語言的表達也就不可能流暢清楚,很難想象,一個思維遲鈍而又混亂的人,能夠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又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來,“口才表述水平的高低與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的強弱密切相關,口才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實取決于表述者思維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我們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很大程度上應是思維的訓練。我們知道,相對于書面表述來說,口語表達對思維的要求更高,特別是即興說話,對思維的要求尤其高,書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寫,寫了后面的還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語表達則是邊想邊說,說前面時就得想著后面的,這就要求表述者有極敏捷極清晰的思維。我們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水彩畫教學 當代藝術語境 教學觀念 更新
改革開放以后,西畫體系的水彩藝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我們的水彩隊伍空前壯大,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都有了相當的影響,以至上世紀末的第九屆美展第一次將水彩作為一種畫種與國、油、版、雕一樣單列展出,登上大雅之堂。近幾年來,中國水彩沿著良好的態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國內舉辦了多次有影響的展覽,他們得到了全國美術界、文化界的關注。但我們還應實事求是地看到,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水彩藝術還遠未達到理想的境界,它的分量還不夠,對觀眾的號召力也不夠,在人們的觀念中還不能與其它畫種并列,依然難以擺脫附屬的小畫種地位。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擺在我們面前,水彩藝術在前兩年火熱的藝術市場中并未像其他畫種那樣成為寵兒。在國內外的國油版雕其它藝術領域,當代性問題已成為熱門話題。遺憾的是,水彩藝術自身對當代沒有更多的反思與探索,很難看到有人在認認真真做當代藝術這一塊,歷屆畫展中當代性題材的作品幾乎沒有,沒有觸及當代藝術的本質問題。
水彩藝術的當代性不足必然引發對培養準藝術家的美術學院的教育體制和水彩畫教學進行反思。目前一些本科院校的水彩畫專業學生的創作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水彩畫創作“中國性”不夠,在吸收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過于表面、膚淺,中國傳統筆墨還未在水彩藝術中進行有效的滲透,有中國文化精神的水彩太少。其二,題材單一,水彩藝術創作一直徘徊在風景靜物題材方面,人物水彩創作過于滯后,水彩藝術中那種干預社會,觸及社會問題的重大題材、歷史題材、風俗題材等太少,水彩藝術作品中缺乏那些包含當代人視覺感受和精神反應的作品,缺少對社會深層次的關注。缺失對現實的人文關懷。其三,重視技術,忽視意識。大部分創作者仍然沉浸于對某些最基本的技術問題的摸索和訓練之中,滿足一般性的寫生、小風景的反復摹寫,是藝術長期陷于俗套之中。水彩藝術當中,傳統寫實的作品過多,磨照片的作品比比皆是,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藝術觀念方面有創新的作品太少,對藝術語言和藝術樣式的實驗性、探索性不夠。水彩藝術創作除要有深刻而真實的個性體驗外,還要具備獨特的藝術語言。另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作者能通過某種過人的敏感捕捉到個人與時代、傳統與變化、主體言說和個性表達之間的微妙的關系,從而使自己的藝術創作站在為時代精神代言、為群體生存代言的高度,僅僅把水彩藝術作為個人樣式的創造,在今天已失去意義,等等。我認為水彩畫教學該從下面幾點做出反省,更新觀念。
一、強化水彩藝術的中國性
水彩藝術西學東漸的過程中,以往我們有盲目地隨著西方潮流走的跡象,沒有把水彩藝術的創新真正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沒有形成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繪畫藝術。中國水彩的當代性轉型,要反對文化后殖民主義,割裂自己文化藝術傳統的歷史,無視地域性、無視自己的文化。我們提倡中國水彩的當代性轉型要具有“中國性”,要具有國族精神,制造自己本土的當代性,不盲目跟風,從文化的根性入手,真正反映中國文化個性,具有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水彩藝術家必須深刻理解中國藝術傳統,認識整個中國藝術發展的格局,還要研究世界各民族藝術的現狀與趨勢,而不能僅限于研究水彩畫本身。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繪畫傳統,其中意象論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中心范疇,也是中國美學最具有世界貢獻的一個突出典范,中國水彩應該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精神、體現中國人的藝術審美價值,吸取其精華。
二、拓展水彩藝術的創作題材
現代主義非常關注畫面形式問題,極度張揚個性,很少注重畫面的精神內涵,步入當代藝術語境中,“畫什么”與“怎么畫”同樣很重要。中國水彩長時間徘徊在風景靜物題材,很少觸及重大題材,水彩畫業內對當下發生的事情不夠敏銳,對時代精神的認識和把握能力差,缺少一個大畫種應有的人文關懷。任何藝術形式應該都是時代文精神、時代審美的一面鏡子,水彩畫家應該積極了解自己的時代,感知、了解表現當代事物,從人的當下狀態的體驗與把握入手,關注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兼顧藝術的“個性”與“時代性”。對藝術而言,問題意識是當代性的核心,水彩畫家還需樹立問題意識,當代是一個充滿問題的時代,生態問題、人權問題、底層問題、女性主義問題和多元文化問題等這些在當代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在中國都有十分突出而又獨特的反應。任何學術命題都需要意義,基于文化層面的當代藝術,其意義建構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必須關注當下;必須是針對當下的反思與批判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智性。當代水彩藝術的意義應該來自對當代一些問題的反應、反思與反省而不是回避,對問題的體驗集結著水彩藝術家藝術良知和批評責任。
三、水彩藝術寫生創作化
為了訓練學生的造型基本功,我們常常把寫生當成手段。它不失為一種好手段,可是水彩畫寫生教學現狀卻非常令人擔憂。很多學生“為寫生而寫生”、“為技法而技法”,只把寫生當練習,把寫生當成訓練基本功的一種手段,割裂了寫生與創作之間的關系,認為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去著手搞創作。這樣往往導致學生在搞畢業創作時茫然失措。水彩畫教學中出現的這種寫生練習、技法材料訓練與畢業創作這種先修與后續后續課程脫節。4年本科學習下來學生創作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弊端使我們不得不更新水彩畫教學的觀念與思考水彩畫教學程序方面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水彩藝術寫生要創作化,把對景寫生改為對景創作,要“為創作而寫生”、“寫生即創作”、“為創作表現而技法材料”,而不是“從寫生到創作”,要拉近寫生與創作的距離。當然,以這種觀念實施教學,并不是揚此抑彼去忽視基本功的訓練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創作能力后勁不足,而是培養學生自覺把創作的因素和手段融入寫生訓練,在寫生的基礎上做更概括更深入的藝術創作,以創作帶動基本功訓練,使學生在創作中發覺基本功的不足,然后針對性地、目的性地加以增強。寫生之前就要做好創作構思,以創作的高要求去寫生,即“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為此,對于美術學水彩方向的課程,我們可以把水彩藝術創作放第一位,“從創作到技法”,強調創造意識貫穿水彩畫教學始終。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核心內容,力求課程之初就得通過較為系統的水彩畫歷史、水彩畫鑒賞方面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眼界,明確水彩藝術創作的當代性要求,水彩技法材料實驗練習、不同題材的速寫、寫生練習都得圍繞創作高要求而開展。先談創作然后進行針對性的技法材料訓練與實驗,而后者都是圍繞為創作表現而服務的,即階段目標必須為終極目標服務,基本功訓練、技法材料實驗與探索必須指向創作。
四、加強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
粗線條地看,20世紀以前西方水彩畫家看世界的方式都是物我對立模式,畫面都是尊重客觀,畫面物盡其形、其色、其態、其情,旨在栩栩如生地模擬客觀世界,20世紀以后西方水彩畫家看世界的方式逐漸向物我相融式轉變,畫面更多關注直覺,心靈的獨特體驗,音樂的律動,純粹的形式本身,質地的感染力,等等。水彩藝術西學東漸后,國內對西畫體系的水彩的教學,長期以來,沿用物我對立式,側重表現客觀對象。相比之下美國的學生強調表現主觀,美國的大學非常重視短期作業,重視性情自然流露,注重訓練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他們的學生沒有我們學生寫實基本功扎實,但他們思維活躍,手法多樣,作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創造力。現在大多數院校的水彩畫教學主干課程多是以題材命名課程內容,如《水彩靜物》、《水彩風景》、《水彩人物》等。學生依賴客觀對象即“畫什么”太多,這樣很容易造成作畫客觀描摹而不主動主觀、全班畫兩組靜物風格雷同、學老師卻太像老師千人一面等不良現象。其一,遵循多元化原則,重視主觀表現,張揚個性,避免趨同而力求多樣,關注“畫什么”的同時更為關注“怎么畫”。如本課程強調技法材料實驗、色彩整合練習(圖底關系不變,更換物象色彩或提調和降調,目的都是建立和諧的色彩關系和使色彩表達某種情感)等在培養學生在水彩畫寫生與創作中變得主觀主動方面發揮的作用;其二,加強意象、抽象風格的水彩畫教學。水彩藝術技術性太強,尤其寫實水彩更為艱難(如寫實人物水彩)。傳統本科水彩畫教學以寫實水彩畫教學為主,這樣其一,教學沒有遵循藝術創作多樣化原則,在具象寫實風格水彩方面耗時太多,學生無暇進行本課程針對不同學情加強意象抽象等方面的訓練。其二,沒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學情是多樣和多變的,本課程一方面從具象到意向再到抽象,加強意象抽象等方面的訓練。另一方面針對視覺型、觸覺型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視覺型的進行偏向具象方向的訓練,觸覺型的進行偏向抽象象方向的訓練。第三,根據學生基礎不同進行具象、意象、抽象方面的訓練。
五、大力提倡新媒介的實驗、新技法的探索
中國水彩畫家,受傳統繪畫重道輕器思想的影響,長時間輕視物質技術的進步和工具材料的改進,頑固地堅守著所謂的水彩藝術“本位”。在水彩畫的學習中,學生應大膽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探索與實驗新媒介、新技法,擴展水彩藝術所用材料的范圍,對水彩藝術最基本的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綜合材料技法,去尋找新的繪畫語言和達到以往不同的畫面效果。尤其是青年水彩畫家畫家應該最大限度地反映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反映年青一代的審美趣味,做當代審美的前晀者和實驗者,探索新的藝術形式與藝術趣味,使中國水彩與時俱進。
【論文摘要】“人教版”英語新教材是當今中國英語學科的主要教科書之一。本文通過自身在教學崗位上的親身教學實踐活動,分析總結出這套教材具有的一些優點和存在的部份缺陷,提出了自己對這套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想法。
實踐與構想新教材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簡稱英語“人教版”,這套教材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現已正式在我省的大部分地區開始使用,現在就我在試用這套教材期間的一些想法和實踐活動作一個總結。
一、新教材的優點和缺陷
1.新教材具有的優點
(1)新教材的知識點和語法具有超前性和重復性。如英語中的時態,在初中部,這套新教材中就重點完成了六大時態,即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在完成時,過去進行時,有些時態從一出現后,在以后的教材中就反復出現,并且有些時態要在以后的課本中才正式學,在前一兩個學期就有出現。
(2)新教材注重東西文化的差異。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
(3)新教材的對話與課文情景創設,更加貼近生活。新教材還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片介紹的內容,通過名片的內容可以做多種與職業、地址、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傳真、電子郵件等內容的有關練習,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經常接觸的情景,真實、實用,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4)新教材緊扣時展的脈搏,響應黨的號召,擴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強。大致表現在關注西都大開發、注重科學發展、關注社會、關注環境。
(5)新教材趣味性強。新教材的話題新穎,生動有趣,增加了謎語、諺語、詩和幽默短文等內容,貼近時代生活。
2.新教材存在的缺陷
新教材除具有以上優點外,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法錯誤明顯,教材校正不嚴肅。新教材存在明顯的語法知識性錯誤,如:第二冊(上)第53頁,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話“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當陳述句部分出現一些含有否定意義的詞,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動詞時,附加疑問句部分用肯定形式。
(2)教材容量擴大,要求提高,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新教材增加了語言輸入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體體現在詞匯量,練習與教學活動量,閱讀量等的增加。
(3)新教材課本內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識容量大是相比較而言的,各個知識點在課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課文幾乎空洞無物,而有的課文如果要按教學目標則需用上2~3個課時。
二、使用新教材的幾點想法和建議
新教材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缺點,筆者認為在組織英語課程新教材教法中,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新教材詞匯的教法
在學習生詞時,應把握好三個尺度:(1)集中學習單元生詞,分散學習目標,逐步消化掌握詞匯。集中學習生活是“張思中英語教學法”的理論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單元單詞都集中在一塊,所以我認為在學習新教材時采用集中學習單元詞匯。在集中識詞時,所有同學只需會讀詞匯,僅有少部分同學能夠拼讀部分詞匯即可。再分課分步驟讓學生在課外去掌握詞匯,教師只須在上每一節課之前檢測一小部分學生在課外記憶的情況,如此類推,在單元知識學完后再進行一遍詞匯集中鞏固,在兩個單元或三個單元完成后再讓學生在課外進行一次鞏固,教師抽查效果,這樣在半期后學期結束時再集中鞏固一兩次,這樣學生掌握詞匯的可達95%以上,只有極個別幾個學生不能完全完成詞匯學習目標(learningaims)。(2)掌握(productive)黑體詞匯,理解(receptive)常規自體詞匯。新教材詞匯量大,全部掌握課本詞匯學生倍感困難,只學黑體詞匯顯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時,制訂的詞匯學習目標是“掌握黑體詞匯,理解常規白體詞匯,有余力的學生了解workbook練習題,或課外讀物中出現的詞匯。”用“四會”分詞匯法來區分目標就是課本單詞表上的黑體詞匯需達四會(聽、說、讀、寫)目標,課本表上的白體詞匯需達到三會(聽、說、讀)目標,其它生詞匯達到二會(讀、說)目標。實踐證明這種新教材的詞匯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識環節編排具有“超前性和重復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學生到了初二,他們對新教材的詞匯都記憶猶新。(3)“詞句文”結合教學,即把詞匯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去學,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學。現代英語教學法研究表明,在英語學習中創造學習情景,把詞匯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去學。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學,是促進學習者快速掌握語言的便捷途徑。
2.新教材課文的教法
新教材系統性高,因此提倡整體法教學,即先從課文的整體內容入手,了解課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再逐一學習語法與知識點,我認為在具體教學課文時應注意兩個方面:(1)遵循短文閱讀原則,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組織課文教學。(2)適當調整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由于教材存在個別不足之處,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按照自己教學的內容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或刪除部分不合適的教學內容。在此列舉一事例。如第二冊(上)Lesson9,我覺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編排順序,先進行對話操練再講形容詞比較級的變化規則會對學生授知識造成感覺障礙,因為對話中出現幾個形容詞的級別變化,如果停下來講語法勢必耽誤了操練對話,如果不講形容詞的比較級變化,學生又如何理解對話內容。于是,我把這兩個授課內容進行交換。先講形容詞的比較級變化規則,再講第一段對話,再進行操練,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3)主動訂正語法錯誤,在新教材中出現的明顯的語法錯誤,一定要根據正規的語法教學書在課堂上把它給予糾正。
3.多操作練習,少語法教學,真正做到精講多練
現行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要淡化語法教學,注意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的養成。反復操練是掌握與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具體體現在。第一,加強基礎認知和基礎技能的培養,把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進一步加強聽寫方面的教學,夯實根基。第二,注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聽說技巧。第三,充分利用電教資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式教學,把學生的興趣和語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4.從新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搞好德育教育
新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點較多。內容也較廣泛,我們應在具體的教學中很好的灌輸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會動態、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教材中英語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集體、關心國家、關愛家庭、關注自然、熱愛生活的良好習慣和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7.
1.1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匱乏
十多年來,各類中醫護理學基礎或中醫護理學教材發展迅速,通過搜索引擎及聯合書目查詢系統等方法可檢索出近60本教材,已經基本適合和滿足高職、本科等多個層次的教學需要。但由于中醫學及中醫護理學起源于中國,國外沒有相應的課程,無法像其他專業課程一樣直接引用原版教材,雙語教材編寫的難度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國內尚無該課程的雙語教材出版。
1.2中醫護理學雙語教學的需要
為了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同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養具有多方面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積極推進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或進行雙語教學的要求。近年來,高等中醫藥院校為促進中醫國際化開展了多種學科的中醫雙語教學,中醫護理學也緊跟中醫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國內一些高等中醫院校護理學院不僅開設了護理的涉外專業方向,而且也在中醫護理相關課程中設置了雙語教學,旨在培養既掌握現代護理理論與技能,又掌握中醫特色護理理論與方法,且能承擔中醫護理國際交流的人才。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雙語教學,而雙語教材是實現雙語教學的基礎,因此編寫合適的雙語教材對有效實施雙語教學至關重要。
1.3中醫護理學國際交流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當今世界范圍內中醫藥熱潮的涌動,中醫已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護理學科也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陸續有國外院校來國內中醫院校護理學院洽談并建立了長期的交流合作項目。以我學院為例,2011年以來我院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多所大學護理學院開始洽談中醫護理培訓的項目。雖然中醫護理學科的國際化交流逐漸增多,但東西方地域、文化和語言等差異還是嚴重的妨礙了中醫護理的國際交流和推廣。為了適應國內外對中醫護理人才和中醫護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要,加快中醫護理國際化進程,培養出具有對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護理人才,編制一本既適合國內護理專業所用又同時兼顧涉外專業及國際交流的雙語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的編寫思路
2.1編寫人員由多學科背景專家組成
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的編寫不僅考慮了國內中醫護理學教學的需要,也考慮了外籍學生學習需求的特點,并借鑒了國內外現有中醫英文版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一方面由國內中醫藥院校護理學、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和循證醫學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編者編寫中英文稿,以保證教材學術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并突出內容的實用性與適應性;另一方面又邀請母語是英語的外聘海外護理專家參與審譯,對國內醫學和中醫學英語專家的翻譯稿進行語言的潤色和修飾,確保英語的原味性和可讀性,盡可能做到學術水平與本土化兩方面的兼顧,以推出高質量的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
2.2編寫內容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強化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據該課程自身的特色和國內外學生的學習特點,編寫者通過多次會議商討,確定教材的編寫大綱和編寫內容。編寫內容的組織、章節設置、字數分配、知識點的強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統層次等方面,在參考國內出版的同類優秀教材及《中醫護理學基礎》雙語教材的基礎上,同時結合了編寫者多年來對本課程教學經驗,最終確定了教材的編寫框架和內容。為了切實適合國內教學和針對國外學生的短期培訓班的教學需要,本教材在內容的取舍及深廣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則:力求知識結構科學實用、整體優化、內容簡潔夠用、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和實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醫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3部分組成,具體內容涵蓋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護理學發展簡史、中醫基礎理論概述、經絡腧穴概述、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和原則、一般護理、傳統中醫護理技術、中醫自我調護以及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
2.2.1精煉“中醫基礎理論”內容
鑒于中醫基礎理論對國外學生而言,學習難度大,而國內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已學習該部分內容。因此,該部分內容的選擇以“必需、夠用”為度,僅介紹最能體現中醫理論特點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在文字的編寫上刪繁就簡,盡量減少陳述,力求精煉。
2.2.2增加“中醫自我調護”和“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內容
中醫護理學科的中醫特色主要體現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醫養生康復理念與方法和發揮中醫護理技術的“簡、便、廉、驗、效”的優勢。本教材充分體現了中醫護理未病先防、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養生、康復、保健和防治中的優勢。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醫自我調護”和“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的內容。“中醫自我調護”涉及口腔、顏面、頭發、眼睛、耳部、鼻部、頸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調護。“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精選了國內外常見、且能體現中醫護理防治優勢的8種病癥,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經等。
2.2.3加強“中醫護理常用技術”內容
中醫護理有一套不同于現代護理的獨特護理技術,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優勢。常用技術包括針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貼藥、敷藥、熱熨、中藥保留灌腸、中藥離子導入、推拿、穴位按壓、穴位注射療法等內容。在以往的對外交流中,發現國外來訪者對中醫護理技術興趣濃厚,希望有機會學習并進行實踐操作。因此,加強傳統中醫護理技術內容的編寫對推動中醫護理的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考慮到國外來訪者對中醫護理技術的認可程度及技術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包括穴位按壓、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熱熨法和熏洗法。
2.3創新版式,增加可讀性
有研究發現,學生更樂于接受配有圖示,并附文字說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鑒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圖片的特點,更注重圖文并茂,增加了插圖量、調整了教材頁面設計,使教材更加生動而直觀,增加教材的可讀性,以適應外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特點。
2.4體現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謫到異地他鄉時,所創作的以反映貶謫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為主的文學作品。這些貶謫文學作品因為創作背景的不同而具有與其他文學
作品不同的價值。貶謫文學蘊含著深刻的文化精神與豐富的審美價值,其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發掘其中的審美價值也能
對高中學生起到啟發作用。本文從貶謫文學的概念著手,分析了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貶謫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而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貶謫
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做出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貶謫文學;審美價值;
貶謫文學是遭受貶謫的文人在被貶謫到異地他鄉時,所創作的以反映貶謫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為主的文學作品。這些貶謫文學作品因為創作背景的不同而具有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的價值。探討貶謫文學能夠對作家主體的審美心理進行深入的了解。中國文學史中不少作家、詩人,都有過遭貶受謫的經歷,而且遭貶受謫期間往往創作甚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都有相當價值。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貶謫文學作品,對這些貶謫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進行解讀,能夠發揮這些貶謫文學作品的教育意義,也能夠完善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工作,適應高教改版的需求,使更多貶謫文學能夠被收錄進高中語文教材,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
一、貶謫文學的概念的界定
盡管文學界已經對貶謫文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但一直以來卻沒有對貶謫文學的概念達成共識。貶謫文學的概念與貶謫文學的研究對象有關,貶謫文學的概念不確定極易造成貶謫文學研究對象的不一致。所以本文在寫作之初,有必要對貶謫文學的概念加以明確,為日后貶謫文學的更深入研究打好基礎。在概念的界定過程中,需要明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貶謫文學的作者;二是貶謫文學創作的特定時期;三是貶謫文學的作品的特征。在筆者看來,貶謫文學的作者應為被貶謫之人。只有親身經歷過這種過程,才會有切身的感受,作品才能如實表達作者的被貶謫情感。被貶謫之人包含兩層意思:一種是身經貶謫者,而不論被貶謫是因為無罪還是罪有應得。
二、高中語文教材中貶謫文學的主要內容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貶謫文學作品,既包括時期文人創作的貶謫文章,也包含唐代宋代遭受貶謫之人創作的作品。北宋坡的很多作品也被收錄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如《赤壁賦》和《赤壁懷古》等。唐代以白居易、柳宗元和韓愈以及劉禹錫的作品為主,白居易的《琵琶行》、劉禹錫的《堤上行三首》等作品都收錄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柳宗元的《江雪》更是高中語文教材中比較出名的作品: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每一個時期的貶謫文學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時期的貶謫文人創作的作品都因為時代背景相同而具有相同的群體性特質,不同的貶謫作品也具有不同的審美價值。
三、高中語文教材中貶謫文學的審美價值
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貶謫作品,大多通俗易懂,其中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勵志意義,對于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貶謫文學作品具有以下審美價值。
(一) 高中語文教材中貶謫文學體現了對理想的執著精神
高中語文教材中部分貶謫文學作品還體現出了作者對于理想的執著追求。柳宗元是唐代貶謫文人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其很多作品都被收錄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柳宗元個性很傲慢倔強,不肯輕易屈服于權勢,從不愿意與那些達官貴人同流合污,對自己的追求非常執著。柳宗元在被貶期間,抱定決心“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虎”。柳宗元在被貶謫之后非常孤獨寂寞,為了發泄壓抑在心頭的沉重的孤獨感,柳宗元借用詩歌來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如在《捕蛇者說》中,他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來對當時的苛政進行無情的抨擊。這反映出了他心懷蒼生為政信念的使命感和崇高追求。柳宗元對民生的關注,并不只是停留在情感層面,在他出任地方官時,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的實事。
(二)高中語文教材中貶謫文學體現出曠達情懷
選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貶謫文學,大多表現出了被貶謫之人淡泊閑吟的曠達情懷,他們通過不同方式來抒感和調整心態。他們不以外物所蔽,不因處境的困難而自暴自棄,曠達必須無心,就是將被貶謫的壓抑進行審美化,隨遇而安,在苦境中找到自己的快樂,把抵牾情緒轉化為欣然接受,坦然面對一切人事,不因處境困難而自暴自棄,即使遇到不滿意的事也能安之若泰。陶淵明在被貶謫期間,很多作品都反映出了他的曠達心態,他的《歸園田居》便是代表,“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些詩句都反映了陶淵明的曠達情懷。陶淵明的這種安土忘懷并非沒一個人都能做到。發哀怨,就是陶冶性情,在心理上追求一種“適”的境界。“文人的遭際,無非是‘窮’和‘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文學,或者是‘兼濟’的舟楫,或者是‘獨善’的伴侶。”。貶謫詩人正是以文學為伴侶,以消解他內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坡說自己“某平生無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上述貶謫文學作品都表現出被貶謫之人自適曠達的心境,對于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良好心態能夠促使高中學生在面對困難時隨遇而安,這也是貶謫文學作品所具有的審美價值之一。
高中教材中收錄的上述貶謫文學作品,能讓讀者逐漸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或許是作者的樂觀心態,或者是作者的執著追求,這都對高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啟發意義。貶謫是我國古代常用的一種對官吏的行政處罰,其對于仕途中的文人學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在遭受貶謫的時候所創作的詩文反映了個人的悲憤苦悶及才略不得施展的抑郁,以及一種堅貞的精神操守。可以說,貶謫文學不僅是反映貶謫文人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更是一種歷史精神的言說與延展,其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貶謫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對于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現階段高中語文教材由于篇幅有限,對于貶謫文學作品還不是非常重視,收錄的貶謫文學作品數量也非常有限。隨著新課改的進行,高中語文教材中應更加重視貶謫文學作品的勵志作用,使其審美價值能夠得以充分發揮,使高中學生在學習這些作品后能夠提高自身修養。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柳侯祠》,東方出版中心,2006.
[2]熊國華.《中國放逐詩學初探》,《中國韻文學刊》,2003(1).
[3]劉鐵峰.《中國古代貶謫現象的表現特點》,《大理學院學報》,2009,7.
如何對待民俗文化,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一個關系到民族發展的問題。長期以來,對民俗文化的漠視使我們重新審視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早在1937年,鐘敬文就撰文《民眾生活模式和民眾教育》一文,談民俗文化傳承與教育的問題,點明了教育在改造民眾生活模式,提高民眾素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鐘敬文在《建立中國民俗學派》一書中,特別強調要“大力推進各種層次的民俗學教育活動”,提出“民俗學不僅是一個科學的對象,它也是一種教育的事業……民俗學教育,不僅僅限于大學、研究院,還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擴大它的傳播……至少應該從中學起,對學生進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讓他們增強愛國情感,自強不息。”同時,還提出了編寫中學民俗文化教材的設想,并以日本、北歐等國家典范做法為例,這些說明了在基礎教育、大眾教育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2004年在南昌召開了“民俗教育與當代社會”高層論壇會議,與會代表們圍繞中國民俗教育的現狀和未來、民俗教育與學校教育,民俗教育與大眾教育等議題進行了討論,他們一致建議應把民俗文化教育納入中小學教材。華中師范大學的副校長黃永林也提出,對民俗文化忽視悲觀的現象具有普遍性,從中小學到大學這種現象都存在著。如果這樣下去,民俗文化就會在無形中流失,中小學應該把民俗文化納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貴州民族學院召開“中國民俗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在會上提出“民俗民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編寫雙語教材,編寫民族民間文化普及的讀物”以及“傳統節日為民族教育平臺”等建議。專家學者們呼吁要高度重視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尤其強調要把民俗文化滲透到學校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課程改革的重視
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對教材提出了建議,強調教材的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注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前言中關注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加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續,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強調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建議的第二條也指出:“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課程標準都強調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課外學習資源,正所謂“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里就直接強調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如此還強調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如: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各地都蘊含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資源……積極開發潛在資源……”這其中也包括對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其實早在2005年由等部發出的《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中就強調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提出要在課程設計和教材中,進一步充實介紹傳統節日的內容,加強民俗文化知識的普及。新課標頒布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編排都有了很大變化,旨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養。
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比重的增加
伴隨著人們對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課改對民俗文化的重視,滲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學語文教材相應而出。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目前已經有數篇學位論文對了“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這一課題進行過研究。如西南師范大學覃宗毅的《中學語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廣西師范大學馮汝林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李菲的《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山東師范大學袁芳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過對這些論文的研究、對比,發現這些論文幾乎都對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了梳理。他們多以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中對民俗文化的分類為依據,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四個方面對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分類、統計、羅列,有的還對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課文篇目比例進行了分析。
從他們的統計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確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師范大學譚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于2001年審查通過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為藍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為藍本進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學語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教材中與民俗有關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大,初中二冊、三冊、六冊,高中一冊、二冊、四冊、六冊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冊所占比例高達3/4。由此說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據的。”
山東師范大學2004級袁芳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據粗略估計,在現行的山東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選修),與民俗有關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冊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課文全篇都在講民俗文化,而絕大多數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識。”以上都說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有《社戲》(第十六課)、《安塞腰鼓》(第十七課)等這樣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風情的選文。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開設了民俗文化專欄,所選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述街頭商販吆喝的,展現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所選課文有《云南歌會》(第十六課)、《端午的鴨蛋》(第十七課)、《吆喝》(第十八課)、《春酒》(第十九課)、《俗世奇人》(第二十課)。不僅如此,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的主題就是“到民間采風去”。
開設有“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探源”等五個專題讓學生關注平常習焉不察的民風民情,探尋日常生活背后的“學問”。在新一輪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教材建設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尤其是語文選修教材,更是琳瑯滿目,為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就拿現行人教版教材來說,高中語文選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選修教材。為了傳承我國的民俗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教材選入了一本專門介紹《中國民俗文化》的選修教材,在介紹這本教材的概況時有這么一句話:《中國民俗文化》是高中語文科目、人教課標版的選修教材,立足于培養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素養。在這本教材中,編者把民俗文化分為物質民俗和非物質民俗兩個部分。教材從學習語文出發,從浩如煙海的民俗文化現象中選取年節風俗、衣食住行、百工百業、紅白喜事、社交禮儀、信仰禁忌和神話歌謠七個專題來探究民俗文化。這是一本完全意義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時民俗文化在必修課中也零散的存在著,如魯迅的《祝福》,講的是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的一種迷信習俗。
沈從文的《邊城》,講的是湘西淳樸的風俗人情。新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涉及到的則是封建社會的婚姻習俗,家族習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梳理與探究”部分第二個專題“古代文化常識”中,專門列有“四、禮儀制度”;第三個專題“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中,專門列有“二、年節風俗”。這些都強調了對民俗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為民俗文化的學習提供了條件。
中、高考的親睞
無論是中學教材,還是高中教材,無論是選修教材,還是必修教材都強調民俗文化的學習與傳承。隨著新課標的出臺,和民俗文化有關的中、高考試題應運而生。例如2010年的陜西中考試卷,試題在設置上凸顯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題。整套試卷在“綜合性學習”板塊,設計了以“我來說生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外文學作品閱讀則選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較強的兩篇材料《秦嶺》、《秦腔吼起來》,明確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歸納、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詮釋,讓學生能感受到陜西地域文化的氛圍,樹立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這樣一個主題的選取,可以說這是本套試題的一大亮點。2011年許多省市的中考題紛紛“聚焦”傳統文化,引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關注和理性的思考。(2011•遼寧省沈陽市)綜合探究。是有關“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2011•福建省泉州市)綜合探究。涉及的是有關民俗節日探究的問題。(2011•福建省漳州市)綜合探究。為弘揚漳州鄉土文化,學校文學社開展“儺文化”民間采風活動。(2011•陜西省)的相關內容是以“走近姓氏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選題的目的是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強炎黃子孫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關鍵詞:創造教育;創新人才;教學過程
一、引言
所謂創造教育,就是將“創造學”(研究人類創造發明活動規律的科學)的一般原理,通過教育途徑,較系統地傳給學生,培養學生創造發明的能力。簡而言之,創造教育就是開發學生創造力的教育,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創新人才的培養關系到民族進步,國家興旺發達。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創造教育的深入開展是密不可分的。結合自身教學過程,探討素質教育中創新人才的培養。
二、結合自身教學過程,探討素質教育中創新人才的培養
(一)好奇心——創新意識的萌芽
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這是喚起創新意識的起點和基礎。
1.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和環境
創設問題情境和環境就是將學生引入到問題之中的過程,通過設疑或舉例使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出現認識心理的矛盾狀態,從而產生好奇心。教學中,教師再層層深入,逐步釋疑,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讓學生體驗到愉快的學習過程。
2.注意課堂設計的科學性
科學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地設計好每一節課,力求生動、有趣、好理解。設計一堂有科學性的科學課,應讓學生帶著問題來,滿足了好奇,培養了興趣,又帶著問題去思考。而不是讓學生解決了問題,沒有問題再去探索了。盡可能做到課盡、趣不盡,使學生長久地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3.注意維持學生積極性
學生對什么都感興趣,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老師應認識到,好奇是學生認識世界,實現社會化的起點,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勵,將會挫傷其積極性。為了使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和正確引導,教師應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實改正。
(二)質疑——創新行為的舉措
1.創設良好的質疑氛圍,吸引學生質疑
在教學中,要多點耐心,給學生質疑的時間與空間。面對學生的質疑,很少有耐心去思考與肯定:常態課下我們不了了之,甚至以批評來否定學生的質疑。要鼓勵學生質疑,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質疑的勇氣和信心。多點評價,給學生的持久質疑加滿油。只要我們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相信學生能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質疑的習慣,才有可能提高質疑的能力,教給方法。
2.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1)要運用多種手段創設良好的氛圍,保護好學生的好問和好奇的天性。(2)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樂于質疑,從中能享受到質疑的樂趣,而不是把它看做是苦差事。(3)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放思想,準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讓學生在知識的來龍去脈上去質疑,在知識的作用上質疑,在知識結構上質疑,在知識的模糊處質疑等等。
(三)探索——創新學習的方法
目前大部分教學方式由于較少地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相聯系,使學生僅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存在著學科內容的封閉、學習內容的不可選擇、學生的學識與社會實際脫離等問題。探索性學習正是針對這種局限和不足,給學生開啟了一塊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從中自由地翱翔,從而得到鍛煉和提高。這一學習方式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學科內容所提供的大量可探索的課題是探索性學習豐富的資源。這樣的課程資源與學習理念和方法的結合,才使探索性學習滲透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優化了課程的教學。
三、數學探索性學習
數學探索性學習對教師在知識、能力、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探索性學習改變了常規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常規的教學方式。它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所開展的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學生和教師角色的改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結束語
素質教育的開展與執行以創新人才的培養為目標,創新人才培養以素質教育的開展與執行貫徹。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執行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還有待我們教師去實踐。
參考文獻:
周麗。高中數學探索性學習探討.農村教育,2009(03):75-76.
燕俊彩。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農村教育,2009(02):165-166.
關鍵詞:中學語文 素質教育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語文是我們學習和工作的基礎,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應當貫徹教學大綱,結合學科自身特點、性質與內容,把教學與提高學生素質糅合起來,為素質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學生素質,從廣義上來說主要表現在政治思想品德素質、人文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方面。
一、利用語文課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
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課文內容,選入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等“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是“文道合一”的有機結合體。這就決定了本學科課文教學必須把學科知識教學和政治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進行,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如果離開了“文”的傳授來講“道”就不成為語文教學;同樣,離開“道”的教育來談“文”就成為機械枯燥的文字符號系統灌輸,這都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才能把握語文學科性質特點的真諦,才能教會學生領悟出生動活潑的祖國語言的精華,才能使學生既掌握語文學科知識,又能提高政治思想素質。這既是語文學科重要教學規律之一,也是通過語文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例如,對議論文進行教學時,就要教育學生在掌握議論文文體的有關知識和語言特點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是非觀念,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在《講實事求是》的教學時,我們必須在教育學生掌握課文中心,說理充分,論證嚴密及引證法、例證法等知識的同時,有機地教育學生認識“實事求是”是思想的出發點和根本點,是我們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對“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教學時,使學生在掌握文學欣賞和文學寫作知識的同時,受到文學美的熏陶,在這些潛移默化的熏陶過程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素質。在《荷塘月色》淡雅、朦朧、瑰麗的文字教學中,隱約含蓄,但流露出大革命失敗時期正直的知識分子厭惡黑暗現實,追求美好、自由的高尚情操,使學生在品味過程中,培養正直純潔的品格和對美好追求的欲望。
二、利用語文教材的人文主義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中學語文教材蘊涵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其中熱愛祖國的犧牲與奉獻精神、愛護自然與保護環境的環保精神,克服困難與不畏艱難的勇敢精神。敬畏自然同情弱者的悲天憫人的精神、尊重科學與崇尚民主的精神、勇于創新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高尚的審美情趣等,這些現代人所必備的人文精神需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給予切實重視,應努力培養學生的這些素質。在語文教學中要結合教材探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和方法。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深刻地分析人物,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社會背景、積累文化知識、培養高尚的人文情懷。培養學生以真、善、美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并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典范的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以及我們有意識地向學生推薦的語文課外讀本實際上都廣泛深刻地體現了這種人文主義的思想,閃耀著真、善、美的光輝。
三、利用語文學科的科學特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語文這一學科,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因而知識性很強;此外,它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甚為廣泛;另外,語文還是“學習各門學科必須掌握的基礎工具”,學好語文“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對于將來繼續學習會有很大的作用。語文水平的高低標志著一個人文化素質的優劣,而一個人的語文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他在中學階段學習語文的情況。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學好課文和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扎扎實實掌握應該掌握的語文學科知識和能力,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文化科學素質。大量的優秀歷史作品入選教學,對幫助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有極大的收益。《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的教學,加深學生對我國先秦歷史的了解;《短歌行》的教學,當然又能加深學生對三國時期歷史人物的認識;的《游泳》,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改造中國的宏偉理想和不畏困難、樂觀自信的精神。
四、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培養學生心理素質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心理素質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能力因素;二是注意、興趣、動機、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傾向性和能動性的因素;三是個性心理特點的因素。這三方面的因素與語文教學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許多教育家、專家、學者都有過這方面的論述。當前中學語文教學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總體提高學生語言、文字和語文修養的素質;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學生語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方法上,注重對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情感的培養。
論文摘要: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培養的師資,必須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而目前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方面與培養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的師資上有很大的不適應之處。因此,必須對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進行改革調整。
一、本文產生的背景
面對當前如火如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中文專業將如何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培養出合格的具備相應素質的語文教師,這一重大問題已經十分尖銳地突顯在人們的面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的高等院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本文正是從探究中學語文課程改革需要什么樣的師資出發,從而探索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改革。
二、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高師中文專業培養的教師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對新一輪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什么作一個了解。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的前言中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作了明確的說明:即“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法、評價目標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歸納起來,主要體現了基礎課程改革的三大主題: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制度的重建。這正說明兩點:一是這一輪的中學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整體性的、具有質的飛躍的變革。這對于我們高師中文專業培養中學語文教師的具體目標及其相關方面,提出了重新審視的必要。二是通過對語文課程重點改革的這些方面,特別是體現并指導這一系統改革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語文新教材的認識概括中,可以捕捉到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中學語文教師素質、能力要求的信息。
具體來說,都有哪些信息呢?
1、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性質至少說明了兩點: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了培養思維能力(語言和思維互為表里)與語文運用及言語交際能力,必然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任務。
(2)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揭示了語文的文化屬性,它本身就是文化,同時它負載著文化、傳承著文化,文化是語文的根基。作為語文教育憑借的教材來說,所選的文章和文學作品大多文質兼美,在語言文字方面既是典范,同時又匯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華。所以文化內涵是與語文工具性不可分離的特性。正因為如此,“語文新課標”里課程總目標的第1條中,提出了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第2條提出了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可見多種文化的積淀與人文素養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兩位一體的。
2、語文新課標還提出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新課標中,基本的語文素養被解釋為:“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3、重視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理解與創新精神,注重語文規律在實踐中的把握與運用。
4、新課標中強調“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努力建設開放性的、有彈性、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構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
6、教師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并恰當運用互聯網技術,收集、運用好信息,能設計、制作并使用語文課件,同時能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這些新技術及信息處理。
7、語文新教材的編寫不但體現了上述思想,而且選文更新力度極大,五分之四的選文是新的,不僅強調文質兼美,強調名家名篇,而且進一步加大了時文比例。從新教材注明的選文出處,不少選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書籍,選文內容和主題富有時代氣息。
以上信息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那就是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語文學習觀、語文教育觀、語文教師觀、學生觀,對語文素養、對語文教學策略和方式、對語文教材觀等等已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理念,特別對語文教師提高到專業化程度上來要求,對語文教師綜合素養要求是更專業化更高更全面了。
從上不難分析出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如下的思想理論知識素養與能力結構,才能適應基礎教育語文教師專業化的要求。
(1)思想理論知識素養
能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師必須有良好語文教師思想品格情操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素養,語文教育基礎理論素質修養,廣博的人文素養,及現代教育技術知識素養,網絡信息知識素養及其它自然科普知識素養。
(2)能力結構
能力結構可大致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知識能力結構,一塊是語文教學能力結構。
知識能力結構包括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語文學科知識的能力,特別是較強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普通話口語交際能力;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儲備能力;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聯想、想象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較強的審美能力;較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敏銳地感知并吸取新的知識理念的能力。
語文教學能力結構,包括“三字一話”的基本教育技能,師范性教學語言的能力,創造性理解和處理使用教材的能力,建構校本教材的能力,具有策劃并實施語文教育教學策略的能力,具有組織與引導語文學習活動的能力,具有設計教案與學案、組織教學、測試反饋、教學評價的能力,具有駕駛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具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具有語文教學研究的能力。
三、目前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上與培養達到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的師資尚有不適應之處。
以貴州省師專中文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為例來看,與培養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需求的師資有極大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對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總體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缺乏明晰的理念,或其理念已與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不相適應。
就畢節師專中文專業而言,其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也跟省內其他師專一樣,是根據貴州省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時間計劃表制定的“畢節師專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其課程為何這樣設置,為什么這樣結構,不見任何說明。我們除了知道師專中文專業就是培養合格初中語文教師外,至于什么樣才算合格的語文師資,認識就十分模糊了。當然,這樣設置什么課程,不設置什么課程也就有了許多隨意性、盲目性。其課程設置和結構與師范性要求的不適應性更是顯而易見的。
2、語文教育類課程設置極為薄弱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看,語文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僅在第五學期開設一門“初中語文教材教法”,課時為72學時。語文教育類課程在高師中文專業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板塊,是一個課程系統,它可以包含語文學、語文課程論、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習心理學、語文教育史、語文教學法、語文教材研究、語文微格教學、語文名課點評、語文教育研究等等系列課程。其中既有基礎理論類課程,亦有語文技能及教育實踐類課程。這一系統中的課程都是相輔相成的。僅僅一門72學時的初中語文教材教法,無論如何也包容不了以上各門語文教育類課程,實際它也不可能負載得了語文教育類課程的全部內容。所以僅設初中語文教材教法這一門課程,涉及內容多,教師取舍左右為難,教學上顯得倉促;學生則大多惜惜懂懂,既不能更深更廣地去把握中學語文教學的理念與規律,試教時間也極為不足,實習時難以勝任語文教學。現在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三大主題,即語文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式、學習方法的變革,語文教育制度的重建,要求對高師中文專業語文教育類課程系統的構建、設置與加強,已是勢在必行的了。否則,學生的語文教育基礎理論素養和語文教學能力也不可能建構起來。
3、口語交際課程被忽視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上可以看到,該專業沒有口語交際(或口才學)類課程,只能看到在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中,有36學時的普通話課。而普通話課作為全校都開的公共教育類課程,旨在進行普通話的培養,重在語音形式的訓練,算不得嚴格意義的口語交際課程。語文教師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新課標中,無論哪一個學段,都是重要的能力目標之一。語文教師的交際口語,不僅僅如其它學科教師那樣是教育、教學、生活、工作的手段與工具,更是中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示范,是學生獲取交際口語語感的重要途徑。因此,口語交際課的開設,對中文專業加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極為重要的。
4、缺失廣義的文化類課程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討一劃表上我們看不到廣義的文化類課程。本文前述表明,高師文化類課程的缺失是不能適應中學語文課程需要的,是不利于中文專業學生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文化素養的拓展與培養的。文化類課程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學生文化素養。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中,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尚且有文化滲透教育的要求,而高師中文專業就更沒有理由在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中,將文化類課程抹去了。
5、有的課程學時設置和結構需要調整
普通話對高師中文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是他們將來從事語文教師工作的工具,是他們的教學語言,更是他們將來做語文教師時學生學習普通話和交際口語的活生生的楷模和示范,同時普通話亦是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前提與基礎。畢節師專的學生,大多來自偏僻農村,方言影響根深蒂固。大多數學生漢語拼音基本沒有掌握,發音頑固地格守方言影響。掌握普通話雖說更多地體現為技能的問題,要靠習得,但也十分需要個別的點撥指導。現時班級大,人數多,僅36學時要切實走完教學進度,亦是困難的,要讓學生通得過畢業要求的等級測試,更是困難,而要過得了對語文教師要求的等級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在教學實際中早已不得不再加一個學期(36學時)的普通話課,才能完成教學進度。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學期,每個學期學時分別為每周3節、2節、2節。現代文學部分往往將第一、二學期的學時占完,而余下第三學期的周2學時給當代文學,教師學生皆反映學時顯得極為緊張。而現行中學語文新課改教材,選文進一步加強時文比例。要與之相適應,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時比例應該調整,以加強當代文學課程,增強學生中國當代文學素養。
以上雖只舉普通話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兩課程為例,但亦說明了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學時設置與結構上有待調整之處。
6、缺乏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
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時代,現代教育技術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早已進人到基礎教育的課堂,成為大加推廣,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了。聲像影視、多媒體課件使中學語文課堂生動活潑,魅力無窮。高師中文專業雖然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但并未同專業教學的應用結合起來。不開設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生無法適應將來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應用的需要。
7、學科本體性課程拓展不開,適應不了語文新課改新教材的需要
中學語文新課改教材內容已顯示,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其知識結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不在于一個深,而更多的是體現為一個“雜”與“博”,當然“雜”非雜亂無章之意,“雜”與“博”指的是教師的知識門類及各門類知識面的廣博,這就要求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不僅要對學科本體性課程加以拓展,而且要拓展文化類課程,方能適應這一需要。而從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上已明顯地看到,別說專業外的文化類學科,就是學科本體性課程門類數量也有限,面也較窄,拓展不開,適應不了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需要。再加未開設選修課,不能給課程設置以更大的空間,無法使本體性課程得以拓展,自然也不能適應每位學生對學科本體性課程的選修需求-
8、忽略了邊緣性課程的設置
人類許多專門的科學與知識,往往要轉化為邊緣科學與知識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如在高師中文系,為什么開設普通教育學與普通心理學之后,學生卻不能或者是不會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沒有將普通教育學和普通心理學與語文教學的有關方面聯系起來,轉化為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習心理學。如果我們能將一些邊緣性的學科開設起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加強對學生語文教學及其科研實踐的指導,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性學習與運用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更有利于其將來從事語文教學能力的培養。
四、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改革調整設想
為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培養出能勝任語文課程改革的師資,針對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上與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不適應之處,結合畢節師專中文系的實際,我們對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改革與調整作如下設想。
1、確立高師中文專業適應時代需要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使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使各學科課程有一個凝聚的核心,使專業內的課程既有獨立性又有聯系,既有區分又有整合,建構開放式的課程體系,共同打造適應時代需要的基礎教育語文師資。
2、加強語文教育類課程,明確專業主干課,使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既能拓展,又突出漢語言教育專業特點。
3、為擴大課程設置空間,拓展課程門類,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師教育資源,擴展學生的智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課程設置可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活動課。
必修課分為公共必修課與專業必修課,專業主干課列人專業必修課范疇。
選修課分為限選課與任選課,給學生的發展既給以導向又給予充分的自由度。
實踐課包含軍訓、勞動、教育實踐(見習、實習),社會調查,畢業論文及其答辯。
活動課,由系根據校、系、班及學生具體情況,根據培養現代語文師資的需要,與時俱進,每學期制訂活動課內容及計劃予以公布實施。
4、在選修課中增設文化類課程、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口語交際課程、語文教育類課程、邊緣性課程
5、對相應的一些課程設置及學時作調整。
6、現以高師中文專業專科為例制定教學計劃。
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專科(三年制)教學計劃
一、培養目的
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熱愛語文教育、具有較高的人文科學素養和較深較廣的文化知識修養的,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創新精神,能從事現代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教研的教師和教研人員。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的畢業生應獲得以下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1、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較為寬廣扎實的文化科學知識。
2、掌握古今漢語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確理解和處理古今漢語文字材料的能力。
3、有比較廣泛的古今中外文學基礎知識,具有文學分析批判評價能力。具有較好的審美修養。
4、能綜合運用漢語言文學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5、掌握比較系統的語文教育理論、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科心理學,具有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初步具有運用這些理論、理念設計語文教學的策略并實施于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實踐的能力,有進行語文教學科研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語文教師職業技能,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事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的基本能力。
7、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主干課程(11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