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說明文作文400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住在七閘河西的一個小村莊旁,我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文明河”。
我天天在流淚,你們一定感到奇怪,為什么我會傷心呢?因為天天有人將塑料袋摔在我的臉上,往我身體內排污水,還有人將垃圾倒入我的懷抱。
時間長了,我披著五顏六色的塑料外衣東游西蕩,一些水草像蛇一樣緊緊纏住我的手腳,讓我透不過氣來。于是,我變成了一汪死水,渾身上下臭氣熏天。魚兒也活不下去了,紛紛離開我逃命去了。孩子們看見我,都捂著鼻子跑得遠遠的。我既不是污水工廠,也不是垃圾回收站。人們為什么這樣傷害我呢?我心里難受極了!
夜里,我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夢見一位老爺爺在岸邊種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掛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宣傳牌。他帶領一幫人建造垃圾箱、鏟除水草,撈走了塑料袋。我終于又見到了陽光,又回到了清澈明亮的世界。可愛的魚兒也回來和我作伴,老柳樹拖著長長的發辮輕拂水面和我玩耍,孩子們的歡笑聲伴我度過了快樂的時光!夢中我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我們每天叫著別人姓名,我們的姓名也在被別人叫著.試想,如果沒有了姓名,生活中的一切豈不亂了套?
現在重名的現象很多。同一所學校往往會有好幾個同學重名,甚至同一班就有同學重名,給我們日常交往造成諸多不便。
你想知道我的姓名的是怎么來的嗎?大家想一想.我的姓名是"蔣欣",你想知道我的"欣"是怎么來的嗎?
我爸爸以為是我是男孩子,把我起名叫"蔣鑫",開始我爸爸作生意一直不好,我媽媽懷上了我爸爸的生意突然好了起來,所以我爸爸叫我"蔣鑫".我媽媽生下了我,我爸爸才知道我是女孩子.我外婆和外公見到我好象欣喜若狂,我媽媽見我的外婆外公這么開心,我媽媽就叫我"蔣欣".
我喜歡我的名字,誰也替代不了我的姓名.
五四班于明可 輔導老師趙秋玲
爸爸,您很慈樣,對我和妹妹都很好。我想要什么東西,您都會給我買。學習上有什么困難了,您都會盡力幫我解決。盡管您文化程度不高,在生活上你也很細心。我晚上把被子踢掉,您總會幫我蓋上,我特別感動。
爸爸,你每天在外面工作很辛苦,我特別心疼你。但是,您一見到酒,就要喝個一醉方休,讓我特別苦惱。我想對您說的話很多了。記得我們彼此的承諾嗎?可是,現在我做到了上課好好聽講,盡力考出好成績,而您的酒還沒有戒。上次,去我大哥家喝酒時,你一下子喝得吐了一點血,而過了幾個月后,你又因為喝酒出了車禍。爸爸,喝酒百害而無一利。當然,您不光是為了我,也為了這個家。媽媽都是因為你喝酒有癮才生氣的。如果你不喝酒,媽媽也不會生氣的,您喝酒時的火暴脾氣還很讓媽媽傷心。
【關鍵詞】閱讀;教學;作文;有效結合
從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看出: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我們的學生也閱讀了不少文本。可每每提筆寫作,常是江郎才盡――既無寫作素材,又忘了寫作技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是缺乏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地整合,缺乏將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那么,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我們――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與方式,立足課堂,引領學生進入廣闊的語文視界,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與寫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由于家庭、社會和學生個體的差異,語文學科重視程度逐漸受冷落,總覺得語文學習不用花太多功夫。作為教師如何因勢利導,取其所長,取其所愛,培養興趣,調動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好語文非常重要。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課本)選文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激發他們對語文教科書的喜愛。新教材給教師更大的創造空間,給學生更大的探索空間。二是選擇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文章,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如《羚羊木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童趣》等。還有一些單元選入的課文都是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如“科幻天地”“動物世界”等,這些篇目讀來有味,能使他們對教材產生好奇心,也能大有收益,因此,我就用好教本,充分發揮教本的作用。
其次,給學生展示他們才華的空間。如今大部分學生家中都有電腦,他們也喜歡電腦,我就讓他們上網查閱資料,有作者的介紹,與課文相關的知識等等。比如第一冊語文書中《月亮上的足跡》,涉及的航天知識的介紹,我讓他們從網上找來許多有關課文中的內容,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課前在班級向大家展示,這樣既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還很好地引導了他們將電腦用在學習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培養學生對自己這門學科的興趣,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取其所愛,發揮特長,張揚個性,讓他們直接參與教學活動,這樣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式教學也正是課堂改革的精髓,更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讀是基礎,寫是發展;寫有利于增強閱讀的興趣,讀則能促進寫作的提高。讀和寫是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學生真的要達到文從字順地進行表達,寫出稱心滿意的習作來,必須要加強閱讀,古的,今的,中的,外的,只要對寫作有好處都可以去閱讀,去獵取,從個性上培養自己的獨特感受,從廣度和靈活性上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然,這樣不一定就能寫出好作文來,比如寫記敘文,你怎樣使它內容具體,寫說明文你怎樣讓它清楚明白,寫議論文你怎樣使它有理有據,這就需要思考,因為“習而不思亦罔”。只有思考才能領悟寫法,才能構好思,選好材,才能寫出新穎,有創意的作文來。作文是抒發內心的感受,如果教師缺乏對生活對作文的熱情,我想學生的寫作熱情是無法調動起來的,因此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點燃學生的熱情,使他們感動生活,書寫出自己生活的感受。在平時的寫作中,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少批評,使其心理得到一種滿足,對作文充滿興趣。對作文的課堂教學也充滿熱情。閱讀與寫作就如同蜜蜂采百花而后釀蜜一樣。沒有見多識廣、博采眾長的“厚積”,就不可能有寫作的“薄發”或“多發”,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早在唐代始就有深刻的認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這些話充分地說明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引導;積極學習;課堂效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課堂效率才會有保證,否則會出現教師在臺上講解得不遺余力,學生在臺下聽得昏昏欲睡的低效情形,那么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提升課堂效率呢?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關注以下四方面。
一、培養學生學好語文的意識
1.潛移默化,弘揚經典文化。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散發著她迷人的魅力,《三字經》的德育功能,《詩經》的委婉流暢、《大學》《孫子兵法》 的玄妙精深……我在教學中適時引入古典詩詞名句、故事等,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對文學的熱愛。學好語文的意識就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心中。
2.諄諄教導,認識語文功用。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教學時我常說,語文沒學好會影響人際交流、學科學習。理科題中有“之一”、“增加了”、“增加到”等限制性詞語,有時題目文字閱讀量大,如果理解不清,表述混亂,答案會大打折扣。學生對此也深有感觸,學好語文的意識也愈強烈。
學生有了學好語文的意識,學習才會主動,我認為它是提升語文課堂效率的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它為提升語文課堂效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那么該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呢?
1.充分備課,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教師備教材應講究“精”、“準”、“透”“拓”,有效整合教材,教學時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備學生要關注學情,教學目標和作業有層次性,使不同水平學生各有所獲。備方法注重教法的科學性和學法的有效性。備課時恰當引入音頻、電影等多媒體,使教學直觀生動;設計多層次的提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備課時可抓住導入激趣,例如,《核舟記》的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各有一句話被刻在了一只核舟上,同學們知道是哪兩句嗎?”,緊接著又問“蘇軾游赤壁的情景被生動記錄在一只長不滿一寸的核舟上,你們覺得雕刻者手藝如何啊?”導入既緊扣文本又激發學生鉆研文本,實踐下來也很有效果。總之,精心設計教學,才能激發學生興趣,才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效率。
2.尊重差異,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學生學習水平有差異,教師要尊重差異,激勵學生。對水平弱的學生要求低一些,一有進步及時肯定;對水平強的學生要表揚其優點,并提進一步的要求。在我教過的2012屆學生中,有個男生語文基礎弱,多次考不及格,但是寫作文很細膩,有一次我朗讀他的文章,并讓學生學習他的優點。當時他的眼神中既有感激又有一絲自信。此后他上課認真,課后多閱讀,成績不斷進步,中考語文成績將近優秀。如果我當初對他只有失望沒有鼓勵,結果有可能截然不同。可見尊重學生,多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學生學習會更積極主動。其他學生看在眼里,自然會你追我趕,學風好,學習興趣就會濃厚。
3.正確引導,保護積極的學習熱情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疑惑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尊重學生的感受,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學習《安恩和奶牛》一文時,學生質疑“安恩牽牛來交易市場而不賣牛,有戲弄買主之嫌”,我順著他的疑問而提問:“是啊,來交易市場不賣牛,她到底是來干什么啊?請通讀全文回答。”這位學生再次細讀課文,終于找到答案。我再次提問:“文章結尾才道出原因,這樣的原因你想到過嗎?合情理嗎?這樣結尾有何效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探究,學習熱情被激發,教學自然有效。
作為一名教師,充分備課,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尊重學生,讓學生喜歡上進步的感覺;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佩服你。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有學習興趣,無疑為提升語文課堂效率提供了條件。
三、確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以“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記筆記”為主,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思維得不到有效發展,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為此教師要改變傳統, 確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布置預習任務,指導學生自主預習
預習任務大致包括以下內容:掃除文字障礙、了解文章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我的疑惑。預習是學生的自我學習體驗,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學時有針對性,做到學生都知道的不講,大部分學生知道的少講,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有疑惑的難點,把課堂時間歸還學生,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講、多練。
2.豐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可采取豐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進而投入學習。
例如,詩歌欣賞,可讓學生在了解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采取小組朗讀比賽的詩歌會形式,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作畫,從畫面情境中深入領悟情感,適當介紹寫作背景等課外知識,引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教師的崇敬。例如我在教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時,先讓學生解題意,并學了白居易送給劉禹錫的詩,這樣的知識補充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同時學生更佩服教師知識的豐富性,對語文學習也更投入。例如童話、戲劇教學,可讓學生扮演課文角色朗讀、表演。例如散文教學,可讓學生賞析優美語句并仿寫。例如議論文說明文教學可讓學生為作者論點舉例佐證、當堂寫簡短說明文。例如文言文教學,可讓學生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熟讀自譯。例如作文教學,可讓學生當堂作文、自批、互批、修改,升格。例如專題復習,可讓學生歸納文體特點等知識點,教師精選相應習題,學生當堂練習鞏固。
在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鍛煉了“聽、說、讀、寫”等能力、學會了學習方法,學生不再感到語文學習無從下手,學習定會積極投入,可以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總之教師采取多樣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就有了保障。
四、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范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量達400萬字以上。”因此,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局限于語文書,而且生活也是很好的閱讀對象。語文教師要指導好學生課外閱讀。
(1)開列閱讀清單。每學期開始和結束時,為學生開列閱讀清單。讓閱讀具體化,量化,并指導學生做好摘要。初中階段的六部名著閱讀我總會安排學生提前閱讀,做好內容概述。我會采用好書推薦、佳文賞析等課前三分鐘學生交流等形式檢查反饋閱讀情況。
(2)倡導社會實踐。社會是一本無字的大書,教師可引導學生參加青少年基地實踐、植樹、社區服務、旅游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融入社會、體驗生活。例如組織學生觀看勵志影片《隱形的翅膀》,我就讓學生寫觀后感。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學生閱讀社會這本語文書,讓語文融入生活。
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范圍,可以讓學生擴大視野,豐富情感,提升素養,為課堂文本理解提供感悟基礎,學生會體驗到課外閱讀帶來的快樂,造成學生積極課內外閱讀的良性循環,為課堂效率的提升拓寬途經。
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是一門藝術,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宗旨下,致力教學,不斷探索,積極引導,為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009年9月,我校成為九年一貫制義務學校,這打破了中小學的時空限制,為我們進行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同時,經過大量的聽課、評課,我們發現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研究已刻不容緩。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在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差異與銜接上作了深人細致的思考與實踐,以便更好地實現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過渡。
一、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差異性
1.學生的差異
雖然小學六年級學生與中學七年級學生只有幾個月相隔,時間隔得不算太久,但由于七年級學生的交往與活動更多的是與級學生在一起,而小學六年級學生則與低年級學生在一起,所以他們的心理特點、思維水平、理解水平都還是有明顯差異。小學六年級學生心理年齡仍處在兒童期,他們往往還是讓別人承認自己,希望在集體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七年級學生的心理就逐步向少年期轉化。學生個性發展開始不平衡,出現明顯的心理矛盾,表現出愛和恨,自信和懷疑,尊重與輕蔑的感情,同時自我分析與自我評價的能力有了發展。
2.教材的差異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簡單,知識點少,側重于學生的識記與淺層的理解,它主要解決“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思維難度不大。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識點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記憶外,更側重分析與理解,思維難度增大。再者,小學教材在雙基上更注重字、詞、句、段的訓練,中學教材雖然在這方面也有明確的要求,但較小學而言還是要單薄得多。中學語文教材要求學生更多的是審美與鑒賞。也就是說,小學教材更多的是解決“懂不懂”的問題,中學教材解決的卻是“好不好”“美不美”的問題。小學語文到中學語文是從文字走向了文學。再者,從文體上講,小學語文記敘文居多,有著很強的故事性,趣味性;中學語文教材增加了科學性的說明文和邏輯性強的議論文,文言文的容量也增大了,小學語文到中學語文從感性走向理性,學生閱讀興趣不高。
3.教學方法與要求的差異
小學教師上課重視情感的渲染,教師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手段直觀。加上小學課程少,時間多,因此,小學教師上課速度比較慢,容量小,一個知識點可以反復講,反復練,直到學生弄懂為止。教師上課提問的深度也不夠,大多數學生可直接回答。對作業的批改,小學教師可以做到精批細改,對犯了錯的學生,大多都可以面對面指導。中學教師由于課程緊張 (每周只有5節課),所以講課速度快,課堂容量大,許多知識講一遍就不再講了。在作業批改上,中學教師也不可能精批細改,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自覺、認真、獨立完成好作業。
4.命題思路與評價標準的差異
以閱讀為例,小學六年級與中學七年級閱讀要求明顯不同。語文課程標準對六年級記敘文閱讀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敘自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語文課標對中學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標準的不同,必然一導致命題思路的不同,小學語文命題仍以重現、敘述為主,有簡單的情感表達,但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文章中找出來。而中學語文命題則強調對文章內涵的概括與情感體驗的評價,并能品味、鑒賞文章。從小學知識的積累到中學能力的培養,這是小學語文得高分而學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寫作為例,可以看出中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標準的差異。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作文字數要求為400字,中學生則要求600字。小學作文要求學生能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結構完整,就可以得90分以上。中學則更強調文章表達方式的運用,語言的優美,構思的精巧等等。一般小學六年級的高分作文在中學老師的手里也就是80分左右。這樣一來,就憑作文這一項,中學語文要想得高分出就難上加難了。
二、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
1.教學研究上的銜接
(1)成立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課題組。我校2009年就申報立項樂山市級課題《教師微型課題的開發與指導實踐研究》,其中有一個子課題即《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研究》,由小學六年級教師和中學七年級教師承擔。課題組著力于小學高段和七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調查研究,思考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對策等問題。
(2)建立六七年級聯系組。學校定期召開六七年級聯系會議,共同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教師的教學情況。學校還抽調小學個別教師到中學部任課。讓這些教師一方面向中學教師學習,一方面又不斷給六年級教師交流,由教師的親身感受來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適當的時候,讓六七年級教師集體備課。
(3)相互聽課。中小學語文教材及教師教法的不同,可以通過相互聽課來促進了解。聽課后,中小學教師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議,明確各自在教育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避免各自的弊端,從而實現課堂的有機銜接。
(4)同課異構。同課異構即同一節的內容,由六七年級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由于老師的不同,所備所上的課的結構、風格,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這就構成了不同內容的課。聽課的老師就通過對這節課的對比,結合他們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過這節課所經歷的過程或沒上過的為自己準備上這堂課進行第二次備課。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六、七年級教師更加深人地了解六、七年級的教材,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實現中小學課堂教學的融合。
2.教學的銜接
首先,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潛能進行教學,適當加大抽象性,增加課堂的容量,提問的難度稍作增加,更加嫻熟地運用追問與啟發的技巧,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與思考能力,少做一言堂的講解與機械的訓練。七年級教師則放下身子,不要讓自己還停留在九年級的教學思維之中,要充分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兒童化傾向,問題設置不宜過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教學術語,避免使用太多的專業語言,要重視七年級的情趣化教學,也要加強七年級的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識記。其次,中學教師除了熟練掌握中學《文課程標準》外,還要通讀小學《語文課堂標準》,形成體系,避免單打獨斗。
3.學生習慣培養的銜接
小學高段教師應該摒棄小學中低段的一包到底的教學習慣,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意識與自學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法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明白語文到底要學什么,怎么學。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與積累的習慣,打開學生的視野,而不是一味地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中學教師則要在七年級放慢腳步,適當降低難度,讓學生在中學的起始段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持久的動力。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讓七年級學生了解中學語文學習的一般規律,到七年級下期才放手讓學生歸納、總結、分析等等。
4.評價體系上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