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學專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Accounting is the basic course of the non accounting majo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 The course is practical, but the content is boring, and the learning effect is po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ourse for non accounting maj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objects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Key words: non accounting major;accounting teaching;reform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0-0158-02
0 引言
會計學是經濟管理學科非會計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學習會計學時普遍有一種矛盾心理,承認會計學這門課程實用性較強的同時,又覺得目前會計學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的專業聯系不大,不愿意花費太多的時間放在枯燥的借貸記賬法、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等會計專業知識上,因此造成了會計學課堂教學效果較差。本文對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與各位同仁進行探討。
1 教學對象與教學目標
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對象為會計學專業以外的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包括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旅游管理、國際貿易等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會計學的目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會計信息提高決策的正確性,為日后從事的經濟管理工作奠定基礎,并非像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一樣要成為會計數據與信息的提供者。
基于非會計學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的目的不同,對其進行會計教育的教學目標就應該與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有所區別。由于非會計學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側重于會計知識的應用,他們將來的工作也與會計工作相聯系并受到會計或者審計的監督。為了達到完善經濟管理類人才知識結構、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對于經濟管理學科非會計學專業學生而言,會計學習就應該是一門會計知識的綜合性普及及應用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具體可設定如下:
使學生掌握會計基本理論知識與能力框架學習,能將會計基本概念及會計工作的內容與自身所學專業知識結合;使學生了解會計知識產生的基本流程,掌握自身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所涉及的會計信息的類型,能夠熟練應用會計信息為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
總體來說,非會計學專業學生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站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減少產生會計信息的基本技能的講解,增加會計信息的理解與應用,強調綜合素質的提高。
2 教學內容
在以往的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教學中,理論教學基本上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會計基本理論,包括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復式記賬的基本原理等。另一部分是會計循環,著重介紹六大要素的核算及會計報表的編制。而這種教學內容因為側重于會計信息生產的講解而與非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不相符合。要培養主要能夠利用會計信息完成經濟管理工作的非會計專業學生,從教學內容安排上必須包括以下內容:
①會計學基礎知識。
包括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核算方法等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習會計學的基本常識,是奠定后續會計學應用學習的基礎。
②會計信息應用知識。
這部分內容要以制造業企業為例,按照其生產經營的幾個階段,確定有關企業管理的幾個專題進行介紹,具體包括如下幾部分:
企業創業與籌資:通過讓學生對周圍的公司進行調查,了解公司性質、所屬行業、發展歷史、組織結構、公司規模、產品類型、產銷情況、關聯企業、崗位設置、人員素質等方面情況,在此基礎上,掌握投資注冊類似的公司其籌資渠道與方式,設立條件與程序、注意事項、會計處理、稅務登記、涉稅種類等方面的內容,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企業投資與供應管理:了解企業投資方式與內容,投資項目回收期與利潤率資管理過程中的內部控制問題;企業生產供應過程中存貨會計處理問題以及企業最佳存貨持有量控制、存貨保管問題處理。
企業生產經營及日常管理:本部分內容涉及到企業貨幣資金管理的相關內容及制度,包括庫存現金及銀行存款的日常內部控制制度、日常管理的要求、銀行轉賬的方式及各自的特點等內容。同時也涉及到企業日常生產過程中生產費用的控制和會計處理問題,如何發現生產中的浪費現象并利用會計數據,提高管理決策的科學性。
產品銷售收入與財務成果核算:本部分內容主要涉及到產品銷售過程中關于發票及回款管理,銷售費用控制處理。年末結賬及所得稅的計算,公司利潤分配等相關問題,了解利潤分配對企業的影響,以及所有業務的會計處理。
財務報告的編制與分析:本部分內容主要包括主要財務報告的編制與分析的講解。重點針對財務報告中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編制的重點以及在財務分析中資產負債表中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提高學生利用會計信息能力以及創新創業的科學決策能力。
3 考試方法改革
新的考試方式突出多樣性,除了筆試以外,還要采取課堂討論、課堂合作演示、閱讀書目、課后調研、形成調研報告等方式相結合。考試成績為平時成績、調研報告、課堂合作演示以及課堂討論、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幾項的加權平均成績。通過這種方式以達到以下教學效果。
①教、學、評有機結合。
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應用是學生學習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要合理調配課堂學習與課后復習的時間,掌握會計學六大會計要素的基本會計處理,最終達到學習目的。我們將課程考核嵌入學生學習過程,做到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學習測評的有機結合。
②課堂講授和課后作業相結合。
課堂講授主要以理論學習為主線,同時附加課堂討論及案例教學,有利于同學們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同學通過課后作業的完成,進一步鞏固和加深會計學理論知識。
③強化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平時學習。
進行合理地教學過程設計,我們采用理論教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這樣就強化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判斷和實踐操作能力,推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和提高。
總之,通過教學改革,使學生在了解會計知識產生的基本流程的基礎上,能夠完善經濟管理學科非會計學專業學生會計知識結構,側重提高其應用管理能力,使其除了掌握自身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工作生活中所涉及的會計信息的類型,而且能夠熟練應用準確的會計信息為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文.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學改革[J].經濟師,2010(10).
[2]劉啟云.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
[3]謝品杰.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策略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6(8).
關鍵詞: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改革
隨著會計信息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企業管理人員對會計準則的把握、對會計信息處理方法的理解、對會計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能力是評價其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管理者也日益意識到會計信息在其日常的工作及業績評價的地位。目前,各獨立院校經管類專業普遍開設了《會計學》課程,其教學最終目標應是為其本專業服務的,顯而易見,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對會計知識的需求是有差異的。當前國內的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專業課程設置大同小異,獨立學院要想獲得人才培養的優勢,必須考慮走差異化的路線,找準培養定位,走差異化路線,著力培養。
一、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目標模糊。教學目標決定培養人才的類型和培養方向,是制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會計專業培養適應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掌握會計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會記賬、算賬、報賬及用賬的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目前,各獨立學院大普遍重視課程理論性,強調其課程構成體系,而忽略了會計課程教學和各專業的相關性,未結合針對經管類學生的專業特色,培養學生運用和分析會計報表的能力。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應使學生較快地了解、理解會計是怎么一回事,會計工作是怎么做的,以及作為未來的經濟管理工作者,怎樣才能準確地閱讀、理解會計報表,領會其中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判斷,為決策作參考。(二)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經管類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有著顯而易見的差異,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是使其能理解并分析財務報表。大多數會計教師在會計學專業教學中通常按照教材目錄第一章講到最后一章,這種方法有其實用性,尤其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講,有助于他們系統、全面和詳盡地掌握整個會計學課程體系。但是,對于非會計專業教學來講,就沒有必要照搬,因為學生中的大部分將來未必從事會計實務操作,很可能從事會計資料的分析利用,以便為管理提供依據。由于對教學對象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特色了解不足,因而授課內容過多強調會計理論知識講授,忽略了會計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堂的講授,學生對所學會計理論是比較表面化的,缺乏感性認識,對會計實務操作、會計流程不清楚。在以后的就業中,社會需要的實際操作能力也將成為他們的“短板”,因此非會計專業也應注意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此外,獨立學院《會計學》課程內容設置普遍沒有結合經管類專業特色,教學內容設置不能滿足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專業需求。(三)教學方法單一。會計學是一門集實踐性、操作性于一體的課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按照課程的書面表達教學,只注重會計方法的講解、會計制度的理解,沒有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使經管類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不理想。過多強調了會計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重點突出了以教師為主體,卻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實際主體地位和作用。
二、獨立學院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影響到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取舍。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學會閱讀、運用會計報表數據,掌握報表的分析方法,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利用會計信息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滿足管理方面的需求。(二)結合專業特色,整合教學內容。獨立學院立足于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內容應針對專業特色需求和重點突出實用性。要求其教學內容應突出會計信息的分析利用,因此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將會計報表作為會計教學的重點、重點突出會計要素和會計報表的教學,而教學模式則應側重于案例分析,提高其利用會計信息來分析本專業相關問題的能力。因此,會計報表及其分析部分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重點,目標是培養學生對財務報表的理解和分析利用,不僅要介紹主要傳報表的格式、內容及其作用,重點還要講述會計報表的各種分析方法及各種經財務指標的含義及運用方法。另外,通過合理的課程安排,將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采用多種形式教學方法,比如,啟發式、模擬教學、案例教學等,把課堂教授、案例分析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增強教學效果。重新定位教師角色、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創立“學生為主”的參與式課堂模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對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通過討論、辯論、講演、案例教學等方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教學手段,采用真實的憑證、報表、賬簿等實訓材料,使學生真正完成從填制憑證———設置賬簿———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聲像并舉,使課堂教學富有生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四)強化實踐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會計學》課程中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一方面可以加深經管類學生對會計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對實際經濟工作的感性認識。《會計學》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其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就顯得更為關鍵,應結合經管類不同專業特色的要求設置具體的實踐性教學,可采用上機操作、實習鍛煉和現場觀摩教學等多種形式,設立創新型實驗項目,加強實驗與社會實踐結合。重點強調實踐教學重要性,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設置《會計學》課程內容時,合理確定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的比重,適當壓縮理論課時,增大實踐課時比重,鼓勵老師積極探索課程改革,設計適合《會計學》課程和經管類專業特色的實踐內容。通過實踐,能讓他們懂得會計工作跟企業各種經濟業務、企業各個部門的聯系,讓他們體會到會計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此外,修改傳統實踐教學方式,強調了校企合作環節,增加學生校外實踐的機會。(五)推進課程教材建設。通過選擇優秀、實用的實驗教材、合理地組織實驗實訓環節,對教材的選用,以應用為主。同時加強組織編寫適用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的會計學課程教材、習題集等。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最后形成了比較科學、系統、有特色的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材,確保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聞曦燕.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教學改革淺談究[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5(2):126-128
[2]周順奎.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建設問題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2):193-194
[3]謝品杰.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策略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6(1):125-126
[4]富茜楠.獨立學院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7):156-157
1.1會計教學目標不明確
目前,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設置《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時,基本是依據會計專業要求制定的,主要強調會計實務的核算和財務報表的編制,沒有體現作為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培養的是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目標,更沒有細化不同專業具體的會計教學目標,直接將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作為非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使得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會計課程時,感到負擔大,目的性不強,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會計教學內容不合理
目前,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使用的會計教材偏重于會計核算,按照培養會計人員的方法和順序進行講解且以核算為目的,使得《會計學》的基礎理論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晦澀難懂。由于《會計學》是會計專業的第一門專業核心教材,其基礎理論一般從會計的產生、發展過程開始,其余還主要包括會計要素理論、會計賬戶理論、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確認、計量和會計報告,以及若干個賬務處理程序等。這樣的教學內容對于會計專業而言,無疑是必要且合理的。但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則顯得會計的基礎理論偏深、偏多,尤其對其中的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和賬務處理程序等,就顯得更加深奧難懂了。
1.3會計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雖然課堂講授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教學進度,及時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指導,但對于綜合性、系統性較強的《會計學》課程,單一的講授會使課堂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無法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機械、被動,逐漸讓學生失去對該課程的興趣。
1.4學生的學習態度存在問題
很多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對待《會計學》這門非專業課程,一般主觀上不夠重視,缺乏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他們認為整天與課本上的數字、賬戶、賬簿和報表打交道,將來就業也不大可能從事會計專業相關的工作,會計知識基本不會用到,對自己的工作也沒有什么幫助,因此只有少數學生僅僅按部就班地為考試而學習,按照老師的要求參與課堂和完成作業。
2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改革建議
2.1明確會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改善教學效果的根源,只有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才能引導教師教學的方向和學生學習的目的。在制定非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對會計數據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并且體現以下思想:第一,教學目標建議定位于使學生具有會計性思維和運用會計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結合財務會計信息在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基礎會計知識的目的;第二,促進學生運用和把握會計信息,熟練掌握會計報表的閱讀分析方法,并靈活運用會計信息為生產和管理服務。
2.2合理確定會計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要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的需要,因此在確定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時,應針對不同專業有所區別,有所側重。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注意內容適中,重點突出。考慮到教學學時有限,我們的教學內容應有針對性,在理解會計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對會計信息分析的能力。具體建議:對于會計學原理,簡單介紹會計的概念、復試記賬等基本理論;對于財務會計,著重以會計等式為出發點,利用會計要素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資金運動的內在聯系展開講解,讓學生了解會計信息在企業籌資、儲備、生產、銷售等不同環節間的流轉,最終為學生了解財務報表的內容、結構及意義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其閱讀和分析財務報表的能力。
2.3靈活運用科學有效且多樣化的會計教學方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受教學學時限制,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傾向于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定學時的實訓課,也可以成立興趣小組,課后參觀企業會計工作等。案例教學法。例如在給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介紹財務報表時,可以以某上市公司為例讓學生結合本專業知識,分析公司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通過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思考討論,真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會計學》課程知識容量宏大,教學內容龐雜,我們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爭取更多的教學時間;同時,會計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免對課程內容感到晦澀難懂以及枯燥乏味,對會計中涉及到的賬表和憑證缺乏感性認識,我們在教學當中可以通過視頻或實物等演示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2.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 會計學 教學目的 知識體系 教學方法
會計作為“全球通用的商業語言”和重要的經濟管理活動,在企業管理和經濟決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高層次管理人員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管理人員對會計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育已成為會計教育的重要內容。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其就業方向是經濟管理及企業管理部門,其教學目的應當是培養懂會計、能運用會計信息為其專業服務的管理人才。因此,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應有別于會計專業課教學,如何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引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會計學,通過對會計基本理論及知識的學習,使其能夠認識會計信息以及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是會計學課程教學面臨并且需要探索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及教師對此也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并改革,但就課程改革的實踐結果看,問題仍然存在。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借助實際調查方式,探討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
一、會計學課程教學實際調查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調查的對象為浙江省主要高校的有關學生,為了使調查的內容具有廣泛性,調查中廣泛選取了涉及統計學、經濟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所在專業既有經濟類的,也有管理類的,這樣使樣本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調查的方式為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及了解程度的調查;第二部分為學生對教材滿意度的調查;第三部分為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調查。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1份,回收率93.67%。
(二)調查結果統計對調查結果的統計情況如下:(1)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及了解程度。(表1)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對會計學課程有興趣,認為有必要開設該課程,但絕大多數學生在之前對會計學不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會計學與經管類其他學科的關系、會計學的重要性非常重要。(2)學生對教材的滿意度。(表2)的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會計學教材存在較大缺陷,已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對非會計專業教學在教材上也應有別于會計學專業,如何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學習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及知識,使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內容與企業管理相融合,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3)教學方式及手段。(表3)的調查結果表明: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對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單一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不能適應該課程的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及多種方法并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知識體系不合理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課程內容只是會計專業課的簡單拼湊。我國高校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內容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但基本沿用了會計專業的內容體系。目前其教材內容基本上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會計學知識體系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管理會計等部分,其教學內容覆蓋會計專業的多門課程。二是會計學知識體系基本類同會計學基礎的內容,主要介紹會計基本概念、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循環及會計報表的編制。以上兩種方式基本上照搬會計專業,內容缺乏特色與創新,針對性不強,不能體現非會計專業的特點,影響了教學效果。一些高校會計學課程只有50學時,如按第一種形式授課,顯然由于受課時的限制,教師上課只能蜻蜓點水,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如按第二種形式授課,側重點是掌握如何進行會計核算,學生對這類教學內容不感興趣,也無法滿足該課程的教學目的。這兩種流行的模式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為在學生對企業的運行情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講授會計的一系列抽象概念及核算方法,是很難被接受的。(2)會計學課程內容存在遺漏。主要有:一是缺少案例分析的內容。會計來自于生產經營活動,又服務于管理活動,對經濟管理類學生來講,通過案例將會計與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容易使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目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內容主要拘泥于書本上的會計理論性知識,不僅理論與實踐脫節,而且形成單科知識相互割據的教學局面,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二是缺少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內部控制包括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者在經營管理中缺一不可,會計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內容。在調查中發現,有28%的學生要求增加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內容,在會計學授課中穿插內部控制內容,能使會計核算、會計監督與企業管理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三是缺少會計法律及職業道德內容。會計行業的特殊性使職業道德、誠信、責任感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會計學課程卻較少體現會計法律、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簽于會計職業界存在的大量舞弊現象,我國《會計法》第四條、第二十一條及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真實、完整;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可見,會計法律及職業道德教育不僅針對會計從業人員,對經營管理人員而言也十分必要。
(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有待改善和提高 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忽略教學實踐環節。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會計學專業教學應加強實踐性環節,而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中普遍重理論輕實踐、重理性認識輕感性認識,由于缺乏實際操作,學生主要通過想象來解決問題。增加實踐性環節(包括實驗室模擬會計實驗或手工實驗),以增進學生對會計學的感性認識,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未得到有效運用。傳統的會計學教學都是“粉筆+黑板”,其優點可以對學生不懂或疑難的地方通過板書進行說明,缺點是課堂容量較小,在課時一定的條件下,在板書上很難對會計核算圖、賬、表、實物等內容做詳細介紹。在教學內容多、信息量大的情況下,使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減輕做課堂筆記的負擔,能專心于聽課,同時教師也可以在上課時增加大量案例及相關信息量。近幾年很多高校在會計學教學手段上也進行了嘗試,使用了多媒體教學。然而,根據我們對部分學生的調查及自身的教學實踐,學生并不完全認同這種教學方式,歸納起來有以下原因:一是目前許多多媒體教學只是單一地運用PPT課件,由屏幕替代了板書,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體,這種方式在授課時無法與學生進行交流,難以掌握教學動態,仍不能根本改變灌輸式、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二是多媒體教學未與板書教學相結合。板書具有很大的演示性,針對會計學上的一些具體核算內容,教師演算時可以在黑板上即興發揮,具有多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可以達到學生與老師互動的效果。但多數高校多媒體教室僅考慮了計算機及屏幕的設置。
三、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改革建議
(一)準確定位會計學課程教育目標會計的目標是為經營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經濟管理類學生是未來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具備運用會計信息進行控制和決策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培養懂會計、能運用會計信息為其專業服務的經濟管理人才,即幫助學生“懂會計”而非“如何做會計”。只有將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育目標與會計學專業教育目標區分開來,才能明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改革思路,才能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有別于會計專業課程,滿足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的需要。
(二)優化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主要就以下方面對會計學課程進行優化:首先,構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內容的總體要求,一是會計學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相一致。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育目的并不是將學生培養成專門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而是培養懂會計、能運用會計信息為其專業服務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學內容應首先保證與教學目的的一致性。二是突出經濟管理的特色。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決定了其教學內容同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的區別,既不應該是《會計學基礎》的照搬,也不應該是《會計學基礎》和《財務會計》“二合一”的簡單組合或《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管理會計》“三合一”的方式,而應立足于未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強調對會計信息的使用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從管理的角度去認識、學習會計,學生通過會計學的學習,應具備以下能力:理解和應用會計信息的能力。會計信息是企業管理者據以經營決策的主要依據,而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根據專門的會計理論和方法處理的結果,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則無法理解其含義,更不可能為管理決策所運用。因此非會計專業學生通過會計學課程的學習,了解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及會計特有的理論和方法,以幫助其理解和應用會計信息。了解資金運動的規律,具有資金管理能力。會計的對象是資金的運動,而資金運動有著其內在的規律,把握和運用好資金運動的每一個環節,就能實現資金在運動之后的更大增值。非會計專業學生通過學習會計學,能了解和掌握資金運動的規律,幫助其在未來的管理活動中進行資金的有效管理。其次,增加內部控制的內容。會計不僅具有為決策提供信息的功能,還具有控制的功能,內部會計控制體現了會計與經濟管理活動的聯系。在會計學課程中增加內部控制內容,使學生了解內部控制在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而會計控制又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由于內部會計控制貫穿于整個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因此,會計學教學中應將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貫穿于會計學整個教學課程中,向學生介紹經濟管理活動中哪些是應控制的關鍵點,如何運用內部會計控制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及防止、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以提高經營效果。最后,增加會計法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要保證會計對經濟活動進行客觀的反映、真實的記錄和公正的披露,從而保證資本市場的有效性,需要會計從業人員和全體經營管理者的共同努力。會計法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不僅規范會計專業人員,同時也規范了經營管理者。在會計學教學中應介紹各種會計規范包括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職業道德,強調披露虛假會計信息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單位負責人應承擔主要責任。
(三)改善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具體可從下方面進行:一是向學生介紹會計學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學生對會計學不了解,在會計學課程授課前,教師向學生介紹會計學與經濟管理類其他學科的關系、對所學專業的重要性很有必要。通過介紹會計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及會計與其所學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使其了解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會計并非是枯燥的數字和繁瑣的記賬,而是從事經濟管理工作必須要掌握的商業語言,可以樹立會計信息觀念,增加學生學習興趣。二是運用案例教學。國內外案例教學實踐與研究已經證明,案例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決策能力,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直接用于實際工作中,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由于會計規范內容繁多,僅介紹會計準則的規定,學生難以理解。經濟管理類專業本身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在傳統課堂講授的基礎上,增加案例教學會使枯燥的會計理論變得生動。案例選擇上應盡量將會計理論與企業管理結合,不僅有利于會計與管理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融合,還能提高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積極性和利用會計監督管理的職能進行企業管理的能力。三是將抽象化為具體。會計學的概念、術語是比較抽象的,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易逾越的障礙,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術語具體化,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介紹會計的產生和發展時,與歷史上的地中海經濟、工業革命、西方股份經濟及資本市場的產生與發展聯系起來,由股份經濟及資本市場的特征聯系到會計信息的作用及審計的需求,從提供會計信息的會計報表聯系到資本市場股票投資、會計準則及會計職業道德等,要盡可能聯系學生熟悉的歷史知識、經濟學知識甚至日常生活,使學生易于接受,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增加相關信息量。隨著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傳統的核算會計已經逐漸向管理型會計發展,會計的管理控制職能更明顯,會計與企業管理相結合也越來越密切。在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式,將有關會計的法律法規、經濟發展、企業管理、金融證券、財務分析、人文科學等知識很巧妙地穿插入教學活動中,使會計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會計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改進會計學課程教學手段 首先,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列舉大量的實例,加大課堂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可以將會計學教學中的會計核算流程圖、賬戶體系圖、賬表、實物等內容通過影像展現出來,既直觀又清晰,使會計教學過程不再枯燥。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共享、信息快速傳遞功能和交互,通過網絡上的終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能夠于畫面上直接進行雙向交流,學生可以通過其計算機向教師提問,教師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上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指導學生解決問題,這樣可以促進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及網上交互式探討,尋求答案。會計學課程教學要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認真考慮教學系統的建設內容:一是在單機教室內教師利用計算機結合板書授課。教師將每章講授的內容按教學要求編輯成教學軟件,該軟件除了授課內容,還應包括各章的重點提示、各章小結等。會計學多媒體教學最好結合板書,具體演算過程的展示或遇到特殊問題,板書可以靈活加以補充。二是在校園網上設計高度的人機交互界面(菜單),借助校園網絡傳遞信息,為學生提供靈活方便的學習方式。設計的界面應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用方便、用戶界面美觀清晰、用戶可以完全控制持續的運行。設計的內容可包括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課堂講授內容、習題庫內容及答案、會計法規及有關資料、疑難解答。其次,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非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目的不在于驗證賬務處理原理,而在于認識各項經濟業務的核算規范,從賬務處理過程中體會經濟業
務的財務特點,學會利用會計信息,即偏重于對經濟業務的處理過程和結果的體驗,使學生掌握從會計核算結果出發去判斷經濟業務的性質。可將實踐教學在會計模擬實驗室進行,學生通過會計模擬軟件進行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無紙化仿真實訓,掌握會計信息生成過程。通過會計模擬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會計知識的領會、掌握和應用,提高其實際操作技能。最后,提倡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提倡師生平等的交往和溝通,教師應重視與學生的溝通,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邊聽課、邊思考、邊參與,鼓勵學生針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問題進行補充,提出自己的看法。調查的結果表明,在課堂上采用提問、啟發、討論、鼓勵等互動教學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在每次課后教師可以留出適當的時間,營造出師生互動的教學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其邊聽課、邊參與的積極性,使被動式學習成為主動式學習,使灌輸式教學成為吸收式學習,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建設
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宗旨下,加強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知識的學習已成為眾多高職院校和社會的共識,對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和教材研究也顯得非常重要。這方面的探討雖然已較多,但由于認識上的不同,使得在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特點、教材建設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異和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體會和實踐經驗,對高職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問題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的不明確
不同的教學目的決定著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在確定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時,都習慣于從會計學科角度出發,過多考慮會計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目的認識不夠,甚至直接將專業會計人員的教學目標作為非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寬窄不一,差異較大
現有的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一般均涵蓋了會計原理、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等課程,但具體內容略有不同,有的包括總論、復式記賬及會計6要素的核算[1]1-297;有的內容略有增加,加入了財務會計報告及分析、會計核算程序等內容[2],目前多數非會計類教材均采用這種模式;有的再加入會計工作的組織與管理等內容[3];也有的在講述會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礎上,從會計3大報表入手,講解6大會計要素的意義和作用,剖析3大報表之間的關聯[4];其他許多非會計類教材的內容均大同小異。盡管內容涵蓋面寬窄不一,但均存在知識覆蓋面不夠的問題。
(三)側重于會計核算或分錄教學,不注重信息使用者將會計信息用于決策的需求
多數非會計教材側重于對會計要素核算的講解,特別是會計分錄的編制,不注重會計信息的使用和理解。在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時,講解的方法過多,重點不突出。如存貨的計價有5種方法、固定資產的折舊有4種方法、賬務處理程序有5種等等;有的教材對非常規方法講解過多,如在介紹“會計循環和會計處理程序”時用了相當長的篇幅介紹會計循環概述、意義和要求、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普通日記賬處理程序[1]325-338。其實作為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只要理解做賬的基本程序就可以了,一般情況讓學生理解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即可。
(四)教材選用困難
現在許多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材,均帶有較強的通用性,常常忽視不同專業的差異,兼容面過大,通用性過強,沒有考慮到學生就業多樣化和創業的需要。如有的將教材界定為“可作為大中專院校會計專業、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基礎教學之用,也可作為企業財會人員、各級各類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及參考書。”[5]有的標明既“適用于高等院校工商管理類各專業的本、專科學生使用,也可作為經營管理人員學習會計知識的參考書。” [1]2這種情況的存在,客觀上為教師選用合適的教材增加了難度,常常使征訂的教材缺乏專業特色和針對性。
二、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結合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背景知識不足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會計知識及相關知識進行重組,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職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必須注意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
1.側重于“四基”,即基本會計理論、基本經濟業務、基本會計核算方法和基本會計操作技能。以常規業務、簡單業務、小企業業務為主,以《小企業會計制度》為主要的法規依據。
2.強調會計信息與管理的關系和會計基本原理的應用,不追求各種具體會計核算技術、技巧細節的介紹。改變傳統會計學教材偏重程序和規則的做法,簡化大量與非會計專業沒有密切關聯的內容,多講道理,少講核算。
3.不涉及當前有爭議的和前沿的會計理論問題。會計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具有很強的社會性。為適應日新月異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的要求,會計自身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完善和發展。一系列新的會計法規、準則和制度不斷出臺,核算內容也在不斷地調整,核算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如果教材過于追求與制度、方法的同步性,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實在沒有必要。
4.注重會計基本原理與企業會計實務的緊密結合。本著“必需”、“夠用”、“易學”、“實用”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在就業和創業時的需要,既不過多地闡述會計理論,也不過繁地介紹會計實務。在一定程度上說,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學應遵從典型的實用主義原則,以能解決實際問題,滿足需要為其最高目標。
三、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進一步明確教學目的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教學目的,決定著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會計學是高職院校各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對會計專業而言是入門課程,但對非會計專業而言,卻是一門獨立封閉的課程。非會計專業學生將來不一定從事具體的會計工作,不是會計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但卻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于非會計專業來講,會計學融合了學生將來從事經濟工作必須掌握的會計基本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有助于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和創業服務。“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掌握必要的會計知識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兼營”而不是“專攻”,學習的目的是培養非會計專業學生理解、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應概括地了解和掌握會計信息生成的基本過程,了解會計所產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經濟含義,認識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和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們在今后的各項工作中成為會計信息的主動使用者。
(二)準確把握課程特點
很多用于非會計專業的教材在特點上表述很多,也各不相同。筆者認為應具備以下3個基本特點:
1.基礎性。根據“必需”、“夠用”原則,教學內容只介紹“四基”內容,即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基本會計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2.通俗性。由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缺乏會計知識的背景,因此內容上必須遵循“專業知識通俗化、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原則,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闡述會計理論及其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3.實用性。會計本身就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實用性是其基本的要求。實用性要求教學內容能直接為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服務。
(三)選用合適教材
由于教學的對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礎知識不同、教學目的不同,各種兼容性很強的教材是很不適應的。如市場營銷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同屬非會計專業,但對市場知識、對經濟法律法規的認識是有很大差異的,畢業后對會計知識的應用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非會計類專業會計學教材的選用,應反復甄別和篩選。首先,選用高職高專類教材;其次,選用有專業針對性的教材,如旅游會計、營銷會計等等。確實沒有針對專業的,在選用通用教材時,要注重實用性,且在制訂授課計劃時按大綱予以調整。
(四)合理重組教學內容
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究竟應包括哪些內容,從上述情況看有所不同。在會計專業,會計學由于是其他會計專業課程的基礎,具有前導性,大量內容放在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后續課程中,同時還開設有經濟法、稅法等課程,因此在會計學中只講一般理論和一般方法即可。但對于非會計專業而言,不存在會計學的后續課程問題,一本書就要解決所有的會計核算和相關的管理知識,因此教材內容宜寬不宜窄。
筆者認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內容應涵蓋會計原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報告的分析與利用、出納知識、稅收基本知識等課中最基礎的部分,是這些內容的有機組合。其內容應包括以下4個部分:
1.會計核算知識
主要將會計原理、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的內容糅和起來,內容應體現專業特色。具體內容包括:會計的概念、對象、職能、任務及核算方法;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則、會計6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原理、借貸記賬法、賬戶對應關系和會計分錄;會計憑證的意義與作用;會計賬簿的設置和登記、賬簿的試算平衡與記賬錯誤的更正;賬簿的結賬與對賬;財產清查的意義、種類和盤存制度、方法以及財產清查結果的處理;會計循環、會計核算形式等內容。本部分應側重于介紹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要求學生過多掌握具體的賬務處理辦法,只是通過會計核算方法領會會計工作過程。內容按照憑證、賬簿和報表這一順序加以展開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學生完整地理解基本會計工作的全過程。
通過對本部分的學習,要使學生看得懂基本的會計賬,懂得企業經營、會計核算和企業管理之間的密切關系,能應用所學的會計知識為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服務。比如,通過學習明白企業的經營涉及哪些稅費,在經營中如何合理地降低成本,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等。
2.財務報告的分析與利用
由于會計報表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獲取會計信息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直觀的方式,學會閱讀會計報表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的基本功。因此,在講述會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礎上,通俗地講解6大會計要素的現實經濟含義和作用,剖析三大報表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意義。在會計報表中,不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只要求學生能看懂。其中重點又應放在資產負債表上,其次是利潤表和利潤分配表,對于較難的現金流量表不作專門講解,可放在現金的管理和核算部分作簡要的說明,主要是要求學生理解現金流量的重要現實意義。
3.出納知識
本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是現金管理和控制制度、銀行結算方式、銀行存款管理和控制制度等內容。通過對本部分的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現金管理的基本原則、現金開支范圍的規定、現金管理的“八不準” 、違反現金管理制度的處罰等問題;懂得錢賬分管制度、現金開支審批制度、日清月結制度、現金清查制度、現金保管制度、保險柜的配備使用制度等對企業的重要性。對于銀行結算介紹主要的銀行結算方式,重點是銀行結算紀律的相關規定。具體包括:常見國內結算方式的適用范圍、種類和特點、銀行結算的基本原則、辦理銀行結算的基本要求、單位和個人應該遵守的結算紀律、違反銀行結算制度應負的責任、銀行賬戶的使用要求等內容。
4.稅收知識
由于非會計專業一般不開設稅法課程,為了方便學生以后的就業和創業,學生應了解一些關于稅收方面的基本知識。本部分應包括各種常規稅種的計稅依據、稅率、計算方法、征繳辦法等內容,尤其要讓學生了解企業在日常經營中涉及的主要稅費,充分理解每一個稅種對企業的實際影響,為培養學生形成自覺的納稅意識和合理避稅意識打好基礎。
(五)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在會計專業教學中,模擬教學和生產實習教學占有重要地位。但在非會計專業,由于教學目的不同,教學課時的限制,不可能進行充分的模擬實習教學。根據教學特點,在非會計專業宜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可直觀地反映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方光正,等.新編會計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2] 劉世青.會計學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222-265.
[3] 張遠錄,郭傳章. 會計基礎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267-270.
您好!
我是XX大學XX校區的一名應屆畢業生,專業是財務會計,我希望能到您單位做會計及其相關的工作。
大學四年,我既注重基礎課的學習,又重視對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我抓緊時間,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基礎理論課的學習。同時,我也有計劃地抽出時間去閱讀各種書刊、雜志,力求盡可能地擴大知識面,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之余,走出校門,我盡量去捕捉每一個可以鍛煉的機會,與不同層次的人相處,讓自己近距離地接觸社會,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使自己盡快地成熟。
現在我渴求能到貴單位去工作,使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能夠使自己的人生有一個質的飛躍。
選擇單位,工資和待遇不是我考慮的首要條件。我更重視單位的整體形象、管理方式、員工的士氣及工作氣氛。我相信貴單位正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我很自信地向您承諾:選擇我,您絕不會后悔。
此致
敬禮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
1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許多本科院校把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同類型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1.1培養“理論應用型”人才———學術研究型院校
學術研究型院校傾向于專業理論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繼續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學術研究型院校更多關注的是專業理論的應用性,讓學生在扎實掌握會計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培養出理論應用型人才.
1.2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類院校
高職類院校一般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高職類院校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出的是了解相關會計理論且符合用人單位具體崗位(記賬、算賬、報賬)要求的技能應用型人才.
1.3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介于上述兩種類型院校之間,既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又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鍛煉,培養出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并且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型人才.與學術研究型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培養出的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有更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可以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與高職類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培養出的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有更牢固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學習能力,在系統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精通會計業務,可以輕松實現從校園生活到社會生活的過渡.
2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的現狀
2.1教學體系有待完善
現行的會計實驗教學,教學目標一般停留在基礎會計實驗教學層面,主要培養學生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成本的計算和報表的編制等基本操作技能,很少涉及到財務管理、財務信息分析、審計等深層次內容.此外,會計信息化實驗所占比重較小,大多數院校只開設一門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內容僅針對通用財務軟件的操作,沒有實現與各門會計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這種不合理的實驗教學狀況,已經無法滿足培養具有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的要求.
2.2教學內容更新緩慢
會計理論、會計實踐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不斷更新變化,有別于傳統的新業務和新方法也逐漸涌現.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更貼合實際的綜合性實驗項目,諸如合并報表、債務重組、財務計劃、財務分析和決策等.而我國高校會計實驗教學目前采用的大多是生產制造型企業的會計實驗項目,實驗資料沒有及時更新,大量常規業務的簡單重復,導致學生誤認為會計就是記賬、算賬,忽略了會計參與管理的職能.長此以往,培養具有專業勝任能力和會計信息綜合分析能力的高層次會計人才的目標將很難實現.
2.3高水平配套教材欠缺
會計實驗教學的展開需要配套教材作為指導和參考.但大部分通用會計實驗教材只是針對會計核算方法,很少涉及到企業管理及控制層面.教材內容單一、資料陳舊,嚴重阻礙了教學目標的實現.現行的會計實驗教學只能培養學生基本的業務操作技能,像一些與實際工作情境(報表分析、成本預測、項目決策等)相似的綜合型實驗項目基本上無法開展.
2.4師資隊伍亟需發展壯大
目前,大多數從事實驗教學的教師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因為他們并未系統地從事過實際的財會工作,有些從學校畢業后直接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他們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不具備實驗教學的知識與能力,這也是會計實驗教學難以取得預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構想
3.1確立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目標
高等會計教學旨在培養高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作為會計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除了要教會學生基本的專業技能(利用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進行賬務處理),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利用歷史財務信息去判斷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進而作出正確合理的財務決策.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專業實驗課程的開設應該實現三個層次的目標:第一,專業知識培養.會計專業的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從學習專業知識的角度出發,可以把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即設置的實驗教學項目能夠涵蓋到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途徑學習專業知識,真正實現“練中學”和“學中練”.第二,應用方法培養.高校會計專業實驗課程在教會學生基本賬務處理技能的基礎上,還應延伸教學內容的深度,讓學生在積累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知識的具體運用方法,能夠以會計專業的視角去分析企業經濟活動中的現象.第三,實踐能力培養.在會計實驗教學中我們應打破以往的常規做法,主動減少實驗課程中的重復內容、刪減陳舊的實驗設計,積極開發符合當前企業實際業務特點的新型實驗項目,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優化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
為實現上述會計學專業的實驗教學目標,在建立會計實驗教學體系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認知型會計實驗、拓展型會計實驗和綜合型會計實驗.具體框架如圖1所示第一階段,認知型會計實驗.本階段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基本的會計賬務處理技能.將實驗教學及時融入《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等課程的理論教學,可以增加會計初學者對會計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會計核算方法的具體演練加深學生對基本會計概念、業務處理流程的理解,為后續課程做好鋪墊.第二階段,拓展型會計實驗.本階段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會計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項目應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報表分析、審計、納稅籌劃等會計專業主干課程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在第一階段實驗鋪墊的基礎上實現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三階段,綜合型會計實驗.本階段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全面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會計專業主要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完成后,結合經濟、金融、營銷等會計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設計各項復合型實驗項目,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跨學科與綜合性考查.
3.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改革教學方法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確定了較為合理的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體系之后,就要考慮對以往單一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進.當然并不是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為了改善教學效果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引入多種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也應注意與傳統板書教學的結合,把幻燈片演示和教師的板書講解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可以在教學中結合案例教學、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方式.總之,在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實驗項目的教學內容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且注重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最終實現實驗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3.4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工作,高質量的實驗教學需要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承擔授課任務.各高校應該積極采取措施為會計學專業教師創造走進企業接觸實務的機會,讓專業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實務經驗,提高解決實際會計問題的能力;此外,學校還可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或者企事業單位中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擔任會計學專業實驗教學的輔導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會計實務問題.努力打造出精通會計理論、通曉實務操作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提高實驗教學的整體水平.
3.5校企合作,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和企業在各自不同的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共同參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種“實現雙贏”的合作方式為高等院校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方向.校企聯合辦學,在節約學校辦學成本的同時降低了企業的人力成本;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的校外實訓基地,不僅為在校師生打造了良好的鍛煉實習平臺,也向企業方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此外,學校和企業之間還可以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依據企業的需求培養對口人才,保證畢業學生的就業率.
3.6建立綜合評價制度
大學教育不是應試教育,評價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應該綜合各方面來進行,包括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考評.學校可以建立豐富的課程考核形式,諸如口試、專題討論、實際案例分析來督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專業知識的積累和理解;建立校內與校外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既重視校內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又強調校外對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
4結語
人才培養模式顧名思義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由人才培養目標、教育制度、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多種要素構成的相對穩定的教育教學過程。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遵循會計專業特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我國會計專業人才的發展現狀而言,我國會計專業人才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初始階段,高校內設立會計系,會計教育的總體規模較小,并且深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
第二個發展階段是在召開之后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會計學在該階段的急速發展,并且該階段的總體規模在不斷擴大。第三個發展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到至今,這一階段的發展中,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進入了繁榮的發展階段,培養規模正在進一步的擴大。
在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發展取得了較為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在獲得成就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會計專業教學思想、內容、目標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其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雖然強調德智體美綜合發展,但缺少一個較為明晰的中心,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不規范,教學手段落后,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會計專業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人才培養模式從目標、設置、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做出相應地調整。
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一)確定培養目標及要求目標的定位需要培養適應發展,具備會計知識、經濟、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識及能力。此外,能夠在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等機構上從事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會計經濟分析及成本管理的設計工作。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具有創新精神財務管理學科的高科技人才。培養要求通過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會計、審計、財務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完善進行訓練,解決分析會計的基本信息能力。此外,會計專業人才需要具備法律、經濟、金融、財務、審計等學科的基本知識理論,掌握會計信息設計及應用的相關法規,具備會計專業研究及實踐能力。
(二)改革陳舊的教學內容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完善各個會計專業課之間相互交叉重復的內容。結合會計專業理論及實踐的發展,對企業會計準則進行重新修訂,并且逐步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大綱。會計教學內容需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培養人才的會計理念出發,具體的教學內容改革中應注意到會計的兩個重要特征,分別為經濟性特征和職業判斷性特征兩種。
傳統數學教學中,強調數學模型的內在系統性、嚴密性,而忽視其內在邏輯關系和模型本身的經濟學解釋。在一味強調數學的理論性過程中,學生很難把握其數學模型的真正內涵和本質,也難以體會到模型建立過程中的思想、方法。會計學專業數學課程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要充分考慮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應力求淡化嚴密的數學論證,切實根據專業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把學生從不具一般性的數學技巧和繁瑣的數學推導中解脫出來。學生在畢業后大都走向會計實務工作。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處理教材,有選擇地設置教學內容。要從注重數學概念、理論、原理發展為———理解數學本質、數學價值,尋求定量與定性有有機結合,提高會計學專業學生對數理工具的掌握和實際應用能力,讓他們切實體會到數學與會計學專業的內在聯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2突破傳統,多樣教學
當今,雖然“大眾數學”、“服務型數學”的觀念已經普遍形成。但傳統教學中,會計學的學生接觸到數學的普遍反映卻是數學過于嚴謹、抽象、概括,繁瑣難懂。究其本質,是在教學中過于強調數學的嚴密推理論證所致。事實上,數學都是從解決問題出發的,任何數學模型的建立,數學定理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起因。如果在數學教學中以定義、性質、定理、公式為核心,就數學而數學,對“解決問題”避而不談,就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要力求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有用,并力爭開發、運用多媒體教學,形象展示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能力: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發現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從會計學專業背景的鮮活案例出發,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迫切希望,步步引導,層層遞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但掌握了數學方法,還還原了數學的本質,體會了數學建模背后所蘊涵的思維方式。
3鍛煉思維,培養能力
會計學專業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為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及常用的數學方法。而在傳統教學中,數學教學常常被數學計算所禁錮,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精妙的計算方法和技巧。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也停留在記憶公式、推導運算上。事實上,數學教學更重要的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數學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妨嘗試將MATLAB、MathCAD等數學軟件引入課程教學,以適應會計學實務已全面電算化的專業特點,從實踐中來,到應用中去,把學生從繁瑣的計算中解放出來,將專業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實現數學知識與專業背景的融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能力。
4提升師資,完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