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樂教育專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于初學者要打好基礎,牢記理論原理,以及各種指法要求,觸鍵盤、手指下鍵的要求等等。要堅持長期訓練夯實基礎,幫助學生在初始階段提升興趣、培養意志力、提升音樂素養,達到訓練應有的效果。彈奏技巧也是重要的練習項目,通過加強技術訓練能夠使學生掌握更純熟的演奏技法,學習表演技巧,逐步認識旋律、和聲、織體三者的關系。以提升樂感為基礎,積累演奏經驗,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科學性
要求學生認真記錄課堂筆記,更好的跟進每堂課程的內容,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為學生滲透課程要旨。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自覺形成獨立思維,挖掘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提高演奏速度和準確性,逐步提升對作品的熟練程度。其次,教師應將自己的演奏經驗有條理化的提高到理論認識的高度,可以采用案例教學、對比教學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對學生進行滲透,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增加音樂作品鑒賞課程,鋼琴文化介紹,組織參加音樂會等形式,豐富學生的藝術素養,開闊眼界,拓展知識面。學生應該熟知更多的鋼琴藝術,全面的了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鋼琴音樂作品。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鋼琴文獻,通過閱讀不同風格的作品,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使他們具備較高的音樂欣賞水平。
三.構建完善的評價和測試制度
科學良好的評價制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鋼琴演奏水平,使學生的學習得到肯定,從而更有信心的學習。盡可能的多鼓勵、挖掘學生的潛能和長處,減少心理負擔,使之成為一種學習的動力。將每次的評價和測試成績有效的保留,定期進行分析對比,發現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走向,及時發現進步并予以肯定,而對于產生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和糾正。使學生更好的認清自己的不足和優勢,能夠進行自我指導和鍛煉也讓教師更有針對性的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定期進行測試,并將結果進行保存并定期進行研究,發現教學內容的遺漏,完善教學方式,明晰每個學生現階段的問題,可以有的放矢,明確下一階段的教學方向,提高教學成效,也能有效節約資源和成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教學設施
長期以來,音樂教育課程一直存在著教師無教材,沒有內容規劃,無大綱指引,較為松散隨意。教師應該制作教學教案,按照計劃進行規劃安排,按照統一標準,規范課程記錄,避免個別課程的隨意性導致最終整個教學進程的打亂,提高教學效率。因此需要學教材,加強與藝術團、歌舞團等專業機構的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也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技術純熟的,優秀的表演者,邀請演奏家進行講座或者交流會,豐富學生的課業生活。在進行鋼琴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其他樂器,為了使學生熟悉伴奏,學會樂曲的融合要開始其他介紹伴奏樂器的課程等等,幫助學生豐富創作靈感,更加全面的學習鋼琴。
五.創新教學理論學習國外經驗
學習借鑒域外的教學方法是提高高師音樂教育成果的一種途徑,在針對我國學生的具體情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學習國外的先進理論和已經較為成熟的教育管理制度、高效的教學方法等等,都是推動教學理論創新和完善教學模式的途徑。在課程當中,教師也可以涉獵和嘗試國外的教育方式,定期讓學生進行反饋,了解學習進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
六.結語
(一)準確使用音樂教學術語
專業型教學語言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工具,準確使用專業術語,是各行業人員技術水平的基本體現,在音樂課堂上的專業型語言,更應該注重專業術語的使用。要是教師均使用生活化語言、俗稱等代替專業術語,一方面體現不出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責任感,另一方面給學生留下“音樂課就是唱歌”的片面印象,更不利于音樂人才的培養。例如生活化語言中將三聲部稱作“上面的”聲部、“中間的”聲部以及“下面的”聲部,而專業術語應該叫“高、中、低聲部”。
(二)發揮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廣義上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音樂課堂本身就是一個小的藝術舞臺,在舞臺上肢體語言顯得尤為重要。音樂教師要善于并指導學生準確運用肢體語言來增強舞臺表現力和音樂藝術的美感[3]。肢體的伸展舒張均要與音樂節奏旋律相協調,與音樂不協調的肢體語言顯得生硬,甚至“畫蛇添足”,因此要用準確的肢體語言讓學生享受音樂藝術的美。
(三)善于運用詩化語言描述音樂作品
要善于運用詩歌般美妙的語言描繪音樂場景,讓學生沉浸在濃郁的語言環境之中。如音樂作品葫蘆絲獨奏《月光下的鳳尾竹》教師可以用這樣的語言描述:“寧靜的夜空,月光皎潔,江水緩緩的流淌,在月光下晶瑩剔透,如何的月光,宛如緩緩流動的江水,化成美妙的雨滴傾灑在鳳尾竹上,鳳尾竹斑駁的影子在晚風中搖曳,向舞動的綠色精靈……”這樣的描述一下子讓學生置身于美妙的意境中,受到教育與感染。
二、適當運用時代型網絡語言,讓音樂課堂接地氣,傳播正能量
隨著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網絡語言正在逐步改變并影響著人們的語言環境,音樂課堂作為一個小的藝術傳承和音樂教育平臺,音樂教師也應該以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音樂后備人才和傳播弘揚時代精神為主題的音樂作品為己任。
(一)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運用網絡詞匯溝通
恰當使用網絡詞匯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借助網絡詞匯更好地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恰當的運用網絡熱詞能使得授課與時俱進,比如用“給力”等詞匯對學生進行表揚等。
(二)要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要關注社會發展
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學習以“中國夢”為主題的音樂作品,將音樂課堂巧妙地與培養學生的價值觀相結合,自然體現社會面貌和時代氣息,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和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情操。
(三)使用健康、文明、積極的網絡語言
作為教師,在教學時還應該注意使用健康、文明、向上的網絡詞匯,不能將具有罵人、歧視等負面意思的詞匯帶入課堂,不論那種語言,語言之美都以文明向上為最基本的前提。
三、重視語速語調
在課堂上,正確把握語速語調尤為重要,不恰當的語速讓學生聽課往往精神不振、一驚一乍或者昏昏欲睡。語速過快則讓人不知所云,顯得敷衍行事、照本宣科,語速過慢則顯得有氣無力、缺乏激情;語調過低學生難以聽到或者打不起精神,語調過高則顯得粗糙高亢,缺乏美感。因此,適當把握語速語調,是保證課堂語言美的重要方面,多快多高為宜,因人因環境而異,但總的原則是要符合教學課程的情景情節,強調重點時高亢、直述事實時平直、長串排比時明快、優雅安靜時緩慢。抑揚頓挫、字正腔圓的語言,往往給人以心曠神怡、心潮澎湃的感受,能激發學生對于課堂的熱愛。
四、結束語
一、 從論文選題上看
(一)選題的范圍具有以下特點:
1.選題基本上是立足于對音樂素質教育的認識和實踐方面。字面上出現“素質”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雖標題中未出現“素質”二字,但其內容亦是圍繞音樂教育的某一領域該如何貫徹素質教育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2.以“……實踐與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高師??埔魳方虒W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等。另外,標題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音樂教學要善于創造美》、《構筑音樂與心靈之間美的橋梁――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等。
(二)選題的意義及原則:
這些論文選題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都是圍繞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幼兒、中小學、高師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同時,選題很有新意,體現為:善于從實踐中挖掘音樂教學的基本規律;以音樂教育審美為核心,以育人為本;從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哲學等范疇加以研究,認真總結教學經驗;凸顯了音樂教育論文的基本特點――強調論文的科學性、學術性、創造性、理論性等。
二、從論文類型上看
大多屬于問題性論文。當然,亦有綜述性論文,如《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探析》;亦有爭鳴性論文,如《關于音樂教育的幾個認識問題》;亦有調查、實踐性論文,如《器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此外,還有兼具問題性、爭鳴性論文,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三、從論文寫作質量上看
雖然獲獎作品數量不少,但這些獲獎作品也良莠不齊,其中相比優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獲獎的部分優秀論文作一些評析。
1、《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作者:馬達、陳雅先)
文章論點鮮明,作者著眼于全球人才素質的視角,著眼于教育大系統的氣候,抓住了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提出了具有深刻實際意義的見解。而后,從三個分論點來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論據具有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等特點。如,在論述第一個分論點的過程中運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現代教育觀、學習觀和心理學的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時,運用了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有關規定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時,運用了教育心理學、美學等有關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全文還大量運用了事實論據,這些論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論據的新穎性。如,“智力是一種適應力”,“維持型學習”變為“創造型學習”,“與其說是練習動作,不如說是練習腦,即練腦對動作的控制”,“美育還應包括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教育內容”等等。
論證主要采用例證法、引證法、因果論證法、對比論證法,且常將幾種論證法交織在一起使用,以增強文章的論證效力。如,在論證“學會學習――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關鍵”這一分論點的過程中,就綜合運用了四種論證方法。同時,作者對第三分論點的論述顯得非常巧妙,即在論述第三分論點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論據看似游離,而在結尾一段又“班師回朝”到高師音樂教育的視角上,由此可見,前面乃后面之鋪墊。
本文是按并列式結構來構思寫作的。從一定意義上講,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礎上兼具有先后邏輯式的關系(或者說承接關系)。即首先是要學習(學會自我學習),然后是鍛煉實踐能力(自我實踐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養素質。
本文從選題原則上說有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本文在音樂教育哲學理論方面進行探究,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導意義。二是選題原則與作者長期從事高師音樂教學工作所具備的主觀條件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即與作者占有比較豐富、翔實、生動、典型的資料有一定的關聯),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創造性地概括出素質教育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便于讀者理解學生應具備的三種素質:文化素質、教師素質、審美素質,因而選題還具有創新性、哲理性原則。
總之,本文具有規范性、實用性、創新性、哲理性等特點。
2、《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亞文)
本文中心論點明確,意義深刻,行文規范,構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發展、踐行前人的理論和實踐,文章多處運用教學過程中生動典型的實例;其“理”主要是綜合運用了當代美學、心理學,尤其是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不僅挖掘出其在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同時,還體現在對審美功效理論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將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事例(將理論細化),將深奧的理論化為淺顯的道理(將理論通俗化),用語恰當,娓娓動聽(將理論美化)。這就是如前所說的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令人信服。
3、《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作者:馬勝利)
⑴從論述的外觀上看,本文體現了章法的合理性。如開頭第一自然段便拋出了中心論點:“素質教育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的內部,而不在其外部?!?接著,在第二自然段對什么是人的素質下了一個較為科學的定義,從自然和科學的角度,從影響人的行為、意識、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質特征,進而闡明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隨后,作者圍繞它共談了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五個策略,即五個分論點:一是體現在教學審美上;二是體現在多角色多維度等因素上;三是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四是體現在教學形式上;五是體現在教學時空上。同時,在論述上結合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反駁論證法、因果論證法等進行論證,使論證嚴密而靈活。
⑵從論述的內核上看,本文彰顯了內容的科學性。如其中運用了教育家奧蘇泊爾的研究發現來支撐分論點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和綜合擬定教學目標的建設為論據,對分論點三進一步展開論證,如此滲透了許多音樂教育學的理論,亦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詞不妥,如“挑撥”一詞應改為“激發”,因“挑撥”一詞的色彩是貶義,用在這不妥,用中性詞“激發”更貼切。(見《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頁第4行)
此外,其它相對一般的一等獎文章中還存在寫作上的基本問題:⒈論點上的問題。如《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作者:孫智玲)一文,稍加結合我國國情和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思考,便會讓人覺得有些言過其實。⒉論據、論證上的問題。如《加強音樂欣賞教學中的認知教育》(作者:馮效剛、周曉梅)一文,文章論據多且雜,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其實,這一課題的寫作應該圍繞兩個方面來進行:第一,為什么要加強認知教育,即把認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講清楚;第二,提出怎樣在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加強認知教育,擺出一、二、三等具體做法即可。這樣,文章脈絡會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對中心論點也更能發揮有力的支撐作用。寫音樂教育類的文章,占據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煉有用的材料則更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問題。如《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作者:許卓婭)一文存在的問題有:⑴用語不夠簡練,有多余的文字雜糅其中;(見第5頁)⑵用語不夠具體,如第6頁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節奏形式,還是演唱形式?作者沒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論述過于抽象,如第5頁的兒童“可感性”,應該舉例說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結語
綜上評析,筆者認為,在這些獲一等獎的音樂教育論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備以下特點:
⒈在選題上下工夫,尤其要考慮選題是否對音樂教育實踐有指導意義。倘若只想在音樂教育這塊藝術園里擺弄花草,則難以寫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馬達、金亞文、馬勝利等人的文中處處滲透了教育哲學、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等學問,豐富了對音樂教育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這亦是他們的成功之處。
⒊準確把握論文所要闡明的中心論點,分析獨到,有創見,能挖掘出問題所蘊涵的哲理。
⒋力求發散性思維與邏輯思辯能力的統一。
⒌講究行文規范、嚴謹并富有文采。
音樂的開題報告1
一、課題名稱: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當前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項復雜的社會系統過程中,作為學校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果培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資助引導學生從理論法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叫深層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項研究,不光是提升教師和學生素養的需要也是新型社會下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本課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通過研究這一課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提升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主要作用。
四、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優秀音樂資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素質教育,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的現實意義。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問卷調查統計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搜集相關資料。
2.制定研究方案,組織研討。
3.通過認真學習,觀看《音樂課程標準》等書籍。
提供研究參考、借鑒。
具體時間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階段:
1.抽查,了解圍繞課題在所教班級實踐操作。
2.分工明確及時展開研究工作。
3.同課頭研討、展示,兌現分析。
4.結合第二課題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進行展演。
具體時間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階段:
1.圍繞教材開展一系列與課題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
2.課題歸納總結。
3.收集,整理資料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撰寫課題報告。
4.按期學習交流,互相聽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
5.總結陳訴。
具體時間為:20**年1月——20**年6月。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體現形式。
傳統教學形式與現行的教學模式的碰撞,學生及社會思想的改變,課題的研究會有一些困難,但是課題經過一年的研究,學校領導的重視及各項配合再加上全體課題組人員,相信一定客服各種困難,取得良好的成績。我們也將此研究報告及課件,調查結果,課案,表格等形式把結果予以展示。
音樂的開題報告2
(一)來源和論文類型
1.選題來源:自行命題
(二)課題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1.選題的背景
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已正式啟動并使用,這標志著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已全面開展,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得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音樂教育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但能夠使人的思維更加活躍、陶冶人的情操、開闊人們的視野、豐富人們的生活,同時對開發提升人們的智力、增加想象力、培養創造性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但是,從近二十多年來少數民族地區基礎音樂教育的狀況來看,由于受地理位置、經濟環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發展長期停滯不前,與推進素質教育的時代不能在同一步伐上。音樂課至今沒有得到重視。少數民族中小學的音樂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都嚴重缺乏,且管理與對音樂的研究也較落后。這些地區的教學質量普遍很低,教學模式很單一,大部分都是以傳統的教唱模式為。由于地區條件的局限性,相關專業畢業生的自主擇業性觀念又較強,使得較偏僻的地區中小學音樂師資力量嚴重欠缺,那么這些發展較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也就很難接收到專業的音樂知識,感受不到音樂帶來的樂趣,因此也就難以發揮出音樂本身所要實現的美育功能。
2.選題的意義和目的
本文中的湘西自治州全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湘西自治州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漢族、回族、瑤族、侗族、白族等三十個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居多。由于湘西地理位置偏僻,地處武陵山區,境內山巒疊起,丘陵起伏,多民族雜居,湘西自治州是全國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已被列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計劃之中。由于該地的地域封閉性和交際范圍的限制,經濟落后,教育基礎很單薄、教育改革起步較晚,因此也使得那里的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大多城市中小學的音樂教育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音樂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湘西自治州這個較為落后的地區有著一定的復雜性、分散性、地方性和落后性等特點。本課題通過對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進行了初步的的考察與探索后,對當地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的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對促進該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與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人生長在湘西,深知當地地區音樂教育的落后,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為推進該地區的音樂教育教學能略盡微薄之力。
(三) 研究現狀綜述
湘西地區的音樂文化積淀很深厚,音樂舞蹈更是該民族地區中群眾們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內容,因此,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對湘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之中,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反觀對湘西地區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的研究則起步晚,成果極少,且都是以論文與期刊的形式出現,至于專門研究該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成書目前還沒有,可見對其研究的薄弱與缺乏。現對湘西自治州的音樂教育研究分述如下:
1.已有碩士論文研究現狀
陳育梅的碩士論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環境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從教育環境產生的國內國外背景的簡單介紹,然后從問卷的調查統計對湘西自治州中小學的教育環境進行了較為客觀的評估,后對當地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發展的對策。該篇論文是對整個湘西州中小學教育環境的狀況一個詳細的調查概述,對后面中小學音樂的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參考價值。
侯杰的碩士論文《湘西多民族雜居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該篇論文是結合湘西多民族雜居地區的實際情況,展開對該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的研究,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實施音樂課程提供了切合實際的理論指導,擴展了其研究的視野。同時結合音樂人類學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觀念,從跨文化這一角度來審視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不但為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得到實際的運用,為理論提供了的支撐點。改進傳統教育的以音樂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具有促進作用。
王躍輝的碩士論文《湘西自治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該論文從湘西自治州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為著力點,以過發放回收問卷,統計調查結果與分析這一客觀調查來研究當地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情況。而后對湘西州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從對湘西各級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幾點建議;對如何提升湘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的思考和關于建設湘西自治州鄉土音樂教材的思考這三個方面提出了發展對策。
2.各類期刊已有研究成果
王蓉芳,唐寅玲發表的期刊《論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為例》,本篇文章從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文化的積淀、文化的傳遞、文化的選擇以及文化創新這四個方面的文化功能進行探討和研究。
周慧《論湘西多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依據湘西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和方式,結合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樂教學實踐活動,展開對音樂課程資源實踐教學利用的研究,以鄉土音樂資源整合為理論前提來提出鄉土音樂資源整合的具體做法,以適應新形式下的湘西中小學課堂音樂教學的需求。
楊蓉《湘西地方音樂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在文中分析了湘西地區音樂課程資源的種類,并簡要說明了課程內容資源的調查與篩選的方式方法。對該地區的音樂課程的建設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陳瑾《湘西農村音樂教育改革的思考》從對湘西農村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及分析入手,提出教育機構在思考當地文化發展的通史,更應重視民族地區有特色的文化傳播和繼承,并著力于本民族地區的音樂教學研究和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以湘西傳統音樂為突破口,改革農村音樂教育,并提出了新思路:讓有特色、簡單易學的民間樂器進課堂;結合科學的發生發聲,學唱湘西民歌以及利用湘西民間舞蹈資源,開設室外音樂課堂。
田愛萍《湘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對湘西農村音樂教育觀念陳舊、師資力量不足、設備落后等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陳文靜《關于湘西農村音樂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一點思考》。作者主要闡述了如何將湘西豐富的地方音樂課程資源引入課堂,其研究成果對開發與利用湘西音樂課程資源,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龍勤彪的《湘西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前景探析——以兩河中心小學為例》。從客觀上進行探索與分析,從主觀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與意見。
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與研究》。該文章通過對湘西所管轄兩區兩縣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整體狀況深入的調查研究,整理出了農村音樂教育的問題與不足,細致梳理的問題的形成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與途徑來促進湘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
劉廷新的《自治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調查與分析》。文章對湘西農村部分中小學的音樂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學校及家長對該門課程重視與認識等方面做了一些調查,指出應從提升認識、更新觀念,鞏固師資,引進專業人才等方面入手來解決當地的音樂教育問題。
從以上已有成果以及本人所搜集的資料顯示,在對湘西自治州音樂教育的研究方面,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且大多數論文資料都是針對一些常見的教學現象進行論證,并談一些較為主觀上的體會及感想,沒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及解決所存在的問題,其創新性成果也并不多,可實施性也不強。
(四) 研究內容
本課題將分為四個部分來進行研究。
第一章 選題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第二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概況
第三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
第四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策略
本課題是通過發放問卷,對湘西自治州地區的中小學進行農村與城市的分層發放,并對這些學校的音樂教師與學生進行隨機抽樣來進行該地中小學目前的音樂教育情況的了解。通過對部分縣市的教育局領導,學校領導、音樂教師、學生以及走訪部分學生家長進行調查。從對學校的教學設備、師資力量以及教師的專業素質->本質和教學方式方法等情況來研究。努力分析出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情況和影響的因素,剖析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況和影響因素。對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出客觀分析,為湘西自治州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找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五)難點和創新之處
1.研究難點
湘西自治州轄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瀘溪、鳳凰、古丈這七個縣。其各個縣市的中小學都較分散,且都距離較遠。由于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整個湘西的教育都較發達城市單薄。據本人所了解,湘西州里面發展較快較好,教育也相對比其他縣發達一點的城市中小學,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這個只關注學習分數的教育大浪潮里,大部分學校比較重視學生的主科教學,因為這影響著他們的升學率。而在落后偏僻一點的農村中小學里由于教學設備以及師資的缺乏,音樂教學活動則難以順利開展。這給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研究增加了很多難題。
2.創新之處
首次系統的全面地從各個方面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采用發放回收問卷得到最新的數據來統計,掌握一手資料,并客觀的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
(六)擬采取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第一步,搜集整理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文獻資料。
第二步,實地調查當地中小學音樂教學情況。
第三步,分析所得調查情況,研究其中的問題,并給出建議。
2.研究方法
本論文在研究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現狀實際調查,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1)文獻研究法:主要通過圖書館書刊查閱以及網絡電子書刊、資源等方法搜集文獻資料,努力占有第一手資料,力求系統、全面地搜集與研究論題相關的教育資料來進行客觀、全面和細致的梳理。
(2)訪談法:選擇性的對本課題有關的領導、教師、學生、部分家長及各相關人員進行各種方式的訪談,包括面談或者電話等。并對所得到的回答進行客觀的分析來獲取所需的資料。
(3)問卷調查法與抽樣法:采用發放問卷,對湘西自治州地區的中小學進行農村與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學校來分層發放,并對這些學校的音樂教師與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來獲取所需資料。
(七)研究計劃進度
20XX.5—20XX.8 選題并收集資料,撰寫開題報告
20XX.9.16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答辯
20XX.10—20XX.3 撰寫畢業論文,完成初稿
20XX.3—20XX.5 修改畢業論文,定稿
20XX.6 畢業論文答辯
(八)參考文獻
1.著作類
[1]周純祿.跨世紀的奠基禮:湘西州教育綜合改革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04
[2]孟鑄群,陳紅濤:湘西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07
[3]秦平著:民族教育探索與實踐[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01
2.論文類
[1]侯杰.湘西多民族雜居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7
[2]王躍輝.湘西自治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8
[3]陳育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環境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3.期刊類
[1]王躍輝.基礎教育傳承民族文化—湘西中小學本土音樂教育發展的新思路[J].音樂教育與創作,20**,9
[2]王蓉芳,唐寅玲.論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為例[J].商情,2010,15
[3]周慧.論湘西多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02
[4]楊蓉.湘西地方音樂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利用[J].民族論壇,2005,8
[5]陳瑾.湘西農村音樂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6,03
[6]田愛萍.湘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J].大觀周刊,2011,14
[7]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與研究[J].文學界(理論版),2012,2
[8]龍勤彪.湘西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以兩河中心小學為例[J].20**,7
對于郭聲健教授來說,能夠一輩子從事音樂教育,是他生命中最幸福、最快樂的一件事情。他將自己的生命意義與音樂教育高度融合,可以為音樂教育付出一切,包括名、利,乃至生命。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有人問我為什么對這份職業如此執著和投入,其實理由很簡單:當一個人一旦意識到命中注定為此而生時,他就必然會心無旁騖、無比專注,猶如對待自己的終身伴侶?!惫淌趯σ魳方逃恼J識有如此高度,絕對不是他一時的感情沖動,而是他從長期的藝術實踐和艱難的人生思索中獲得的真情實感。通過《守望音樂教育》的開篇《讓生命融入音樂教育》一文,我們可以讀出一個音樂教育專家的“平民情懷”:出生在湖南一個偏遠小鎮的他,既沒有顯赫的祖輩音樂基因傳承,也沒有良好的音樂環境熏陶,但他從小就喜愛唱山歌和花鼓戲,還自學了拉二胡、吹竹笛。長大后,他進過地區劇團,上過中等師范學校,教過中小學音樂課,自學過作曲,上電大學習過英語,還曾經幻想當一名作曲家,真正接受正規音樂教育是在讀碩、讀博期間。所有這些經歷,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唯一不同之處,是他內心深處擁有著一份對音樂的熱愛。正是這一份對音樂熾熱的愛,讓他在音樂教育的道路上表現出無比的勇往直前和義無反顧。
中師畢業參加工作不久的他,因故由鎮完小調到了鄉下中小學任教,使他遠離音樂課堂達三年之久。也是在這段時間里,他開始自學歌曲創作,并陸續在省級音樂刊物發表和在電臺錄播了幾首歌曲作品,于是,他對音樂教育又多了一份眷戀。他經常這樣告誡學生:“不與人比較,那叫消極,那就沒有進步的動力;但比較并不意味著與人相爭,與人爭,往往爭的是虛榮,爭的是一口氣,爭的是自己不該得到的東西,因為屬于自己的利益用不著去爭,不屬于自己的榮譽地位則是爭不來的?!闭怯捎谒麑σ魳方逃錆M了愛,對生活充滿了正能量,他從音樂教育中獲得了無比的快樂,體會到了音樂教育帶給他的生命價值。
在《守望音樂教育》一書的附錄中,郭聲健教授對《藝術教育論》有過專門的解讀。郭聲健教授作為國內培養的第一個專攻藝術教育學方向的教育學博士,較早涉足了藝術教育規律的探索和研究。《藝術教育論》這本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出版的博士論文,提出了“中小學藝術教育為審美教育而存在”、“藝術教學三原則:參與、融合和愉悅”等觀點。這些理論的提出,得到了論文答辯會專家的充分肯定:“從若干時間來的理論徘徊中,拔群而出,富有創見,堪稱精彩之筆”;“論文邏輯嚴謹,觀點具有新意,結論正確,將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研究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藝術教育論》出版后,被確定為“園丁工程”中小學藝術教師繼續教育教材和部分省市音樂教師的必讀教材。
藝術教育規律的掌握、教學原則的提出,是他多年扎根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長期從事音樂教育研究、虛心向一線音樂教師學習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個體經驗是教育規律掌握的基礎和前提,反過來,教育規律可以指導個體實踐。郭聲健教授著眼于音樂教育中個體實踐的每個細節,從細微處入手,從音樂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入手,鼓勵教教學“用心”、“入情”,鼓勵“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老師、學生的能動性,發揮音樂課程中“享受音樂”的特殊作用,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充分地享受藝術、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他的理念和指導,讓許多一線老師受益,也得到了音樂教育理論界的好評。
“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我做不來,老師們也害怕;空洞無物的夸夸其談,我不愿做,老師們也反感。那么,唯有與老師們以心交心、以誠相待、平等交流,才是我的唯一選擇。”《守望音樂教育》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向人們呈現出當代音樂教育的整體狀況。書中故事的主人公形色各異、豐富多彩:有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成長為藝術教育專業博導、專家的郭教授本人,有他攻讀碩、博期間的導師,有網絡上進行教學交流的一線教師,也有他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甚至還有他那位武漢大學測繪專業畢業后繼續到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就讀的兒子。這些人都與“故事”中的音樂教育有關,他們都在“故事”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論文摘要:音樂實踐不僅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職業綜合能力、創新意識的方法,而且還能夠完善民族音樂教學方法促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在民族音樂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獨具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文化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文明進程中,創造了大量內涵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民族審美內涵的民族音樂文化體系。民族音樂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表達其情感生活的音樂。它包括民族民間音樂和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音樂兩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內涵表述為:以中華民族音樂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們的世界優秀音樂文化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鮮明時代特征的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樂教育是國民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全面素質教育得以實施的基礎內容之一,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樂文化審美觀念、民族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音樂教育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一般過于重視音樂技能和理論忽視音樂實踐在民族音樂中的重要作用。綜合性全面的培養學生的思想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也是當代教育與社會實踐、工作崗位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建立相對獨立的、科學的、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現階段培養我國學生較強的職業綜合能力、實踐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音樂實踐的必要性
音樂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需要來自多學科理論的支持,其專業特點決定了研究主體的多元化、實踐內容的多層面化。音樂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表演性很強的藝術文化活動性課程,是我們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民族音樂形象和意境產生的過程就是民族音樂實踐、音樂學習和音樂再創造的一個過程??梢赃@么說,沒有了對音樂藝術的實踐,就沒有了音樂意象的再現;沒有對民族音樂的實踐,學生對民族音樂美的感知和理解就會出現偏差。這一點尤其在基礎音樂教學中體現的最為突出,中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論和器樂通常了解的比較少,只有通過音樂實踐教學,讓他們參與到生動的、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具有直接的音樂經歷,在學生主動參與聽、唱、學、看的實踐活動中了解民族民間音樂,去發現、知音樂的內涵和意境中既欣賞了音樂,又學到中國音樂知識的愉快體驗,讓藝術的熏陶真正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學生們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學生們對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及創造能力。
二、加強音樂實踐,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審美素質
民族音樂教育的目的性不僅僅在于會唱幾首民歌、彈奏幾首曲子,最終目的在于對民族音樂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創新。要想達到這一要求,單靠課堂內的音樂教學實踐是不夠的,必須在課外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內涵。反思我們傳統的課外音樂活動,大多是為了應付音樂競賽而進行,為了培養特長生而進行,從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從音樂教育的現狀發展研究與趨勢來看,課外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值得重視、探索的重要問題。新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音樂實踐。所有的音樂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边@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音樂實踐活動,多角度的對民族音樂進行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音樂實踐的多種途徑
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要以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為依據,把知識、技能與素質融為一個整體;以就業為導向,以綜合實踐能力為主線,將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設計,從而建立與理論教學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音樂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分為校內實訓、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專業實習設計與創新能力訓練等。校內實訓是通過學校提供現有的音樂場地給學生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從事音樂藝術實踐,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實際運用能力??梢赃\用舞臺實際教學、微格教學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來培訓學生實踐能力。音樂實踐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在音樂電臺、電視臺、文化館、藝術館、音樂出版社、音樂媒體(網絡娛樂公司)、娛樂公司等專業實習場所的藝術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民族音樂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民族音樂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舉辦作品展覽、專場音樂會、廣場文藝晚會、科普宣傳演出等,從而推進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建設,擴大影響,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學生的創新與應用能力。
四、音樂實踐有助于促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
加強音樂實踐對于促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科學化有重要作用。在進行音樂實踐的同時,逐步修訂音樂實踐教學計劃,整合音樂實踐課程,音樂院系根據音樂專業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圍繞專業培養目標來確定應開設的課程和課時分配,完善實踐教學大綱,明確實踐教學指導任務,掌握實踐教學的目的、性質、實習內容和要求,從而保證實踐教學質量;整合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設置,突出專業特色,強化技能訓練。為此,學校為確保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的實施應堅持“優化基礎,注重素質;強化應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據專業實踐教學目標的要求,修訂民族音樂指導性培養計劃,整合民族音樂實踐項目和實踐內容,逐步建立民族音樂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論文,項目編號:HB10UYS091。
參考文獻:
[1]張艷.加強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J].黃山學院學報,2005(8).
[2]毛娟.關于音樂實踐教學的模式探討[J].四川戲劇,2008(2).
[3]尹緋.試論音樂實踐對于高校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07(6).
[4]馮玉國.加強課外音樂實踐 提升學生審美素養中學課程資源[J].2008(5).
[5]蘭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3.
[6]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5-66.
【關鍵詞】高等師范 音樂教育 聲樂教學
關于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改革的問題是常談的老話題。聲樂教學作為主要專業學科也隨著改革進入一個新的臺階。新形勢下對高師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在知識儲備與應教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從高師聲樂教育教學內容設置上看,基本沿襲著傳統的音樂學院聲樂專業教學模式,缺乏聲樂技巧、歌唱理論相關學科的橫向聯系,師范與非師范教學內容劃分不明顯,存在重技能輕文化、重單項輕綜合、重單一輕多元的弊端。
一、新形勢下高等師范音樂教育
(一)我國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現狀
在全國的高等師范院校中,音樂教師教育專業出現得比較早,有完善的教學大綱和成熟的教學模式,但伴隨著基礎教育積極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創新、因果循環造成音樂教育理念陳舊、模式僵化。我們要認真思考研究,不斷推進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標、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還是按照老的教學觀念模式,已經出現與基礎教育的要求脫節的現象,直接影響了音樂教育的發展進程。高等音樂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日漸突出,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并存的良好發展,因此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應該與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有機地成為一體,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特色與培養方式
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是面向中專、中小學培養音樂教師隊伍,其教學特色在于培養音樂教學師資,具有師范性的功能。從廣義上講,音樂教育的教學,是從感性上感悟體驗,從理論上去認識把握音樂的本質。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與非師范性音樂教育不同的是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做到傳承,即學到手、用得好、傳下去,是實踐與理論并重的一項學習。
(三)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對社會的影響
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每年向社會輸出大量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是影響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血脈,也是從根本上改變本民族的國民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和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力量。音樂教育改革以來,眾多高等師范院校為弘揚民族文化,地方師范院校引入本土音樂資源是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要求,從而突出強調國民音樂教育、業余音樂教育和學校音樂教育。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音樂藝術對城市文化的發展促進作用日漸突出,促進群眾文化繁榮,推動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現階段群眾聲樂文化已成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文化多元、藝術多樣的發展趨勢。群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歸根結底要靠音樂文化人的隊伍建設,依靠大眾喜愛的、有影響力的、有高素質文化藝術修養的文藝工作者來組織建設,這就給高師聲樂培養人才的要求帶來更大的挑戰。就業形勢的嚴峻也給高師聲樂人才培養和教學內容的發展帶來了考驗,高素質的聲樂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聲樂專業技術,又能進行聲樂藝術實踐操作,畢業生專業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市場崗位的競爭。
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聲樂教學
(一)我國聲樂教學的發展
我國聲樂藝術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韓娥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抖Y記·月記》中關于歌唱氣息的運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發的記載;《詩經》將民歌匯集;屈原的《楚辭》;中國說唱音樂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師范聲樂教育在不斷改革,聲樂教學不僅停留上個世紀20年代受歐洲文化影響,以美聲方法演唱風格占據主要院校優勢,洋為中用。聲樂教學更好地借鑒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成多元共生的狀態。聲樂教學以獨特的個性跟國際接軌,聲樂教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使之更科學化、系統化、理論化。
聲樂藝術雖不能通過具體的概念言語來形容,但可以結合聽覺,是用聲音與語言來表現音樂的形式。音樂教育是感性透過理性的認識,有意義且科學地傳遞給他人,從而得到體會的學習過程。聲樂教學也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聲樂教學課程設置的思考
音樂教育相關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課包括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及應用、體育、教育學、心理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法規等課程,約占總課時的33%;專業必修課包括14門課程,其中師范必修聲樂、師范必修鋼琴、師范選修主科、學校音樂教學論與教材教法、合唱與指揮、鋼琴即興伴奏、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外國音樂史名作賞析、和聲、曲式等10門課程為核心課程(或稱為學位課程),課時約占總課時的44%;選修課包括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課時約占總課時的17%;公共選修課分為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科學、藝術素養類四個系列。要求學生至少選修10學分的公共選修課,約占總課時的5%,文科學生至少應選修2學分自然科學系列的課程,其他學分可以任選課程修讀,如意大利語、歌曲寫作、音樂課件制作、教師技能、形體、論文寫作等,課時約占總課時的11%;實踐環節構成主要包括教育實習、社會實踐、軍事課(含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實踐活動,為必修學分,課時約占總課時的6%。其一,公共課門類多,缺乏彈性、開放性,學生覺得枯燥,很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修感興趣的課程。其二,占據了學生自主學習專業技能的時間。專業必修的設置雖然豐富,但是由于課程獨立性強,學生很難將學科與學科之間縱向貫通,比如曲式、和聲、復調的學習為歌曲分析、聲樂演唱打下堅實基礎,但是對于學生來講,很難去將這些學科之間進行橫向聯系。其三,音樂教育的理論課程更多的是對教育學、心理學和音樂教學法的導論,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問題,并沒有對聲樂藝術的個性問題進行理論教育,如聲樂教學法、聲樂藝術史、聲樂作品分析、聲樂心理學、聲樂美學的開設,理論基礎課程的缺乏,學生畢業后只會彈、唱,卻不懂如何教。高師音樂教育應該打破學科分割狀態,注重學科之間的縱向、橫向聯系,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高師聲樂教學不單單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論性指導,聲樂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培養學生能夠范唱中小學音樂教材歌曲的能力,還要有聲樂教學的能力以及根據音樂教育的發展能夠為社會娛樂實踐發揮特性的能力。必須掌握大量的聲樂理論知識與教學方法,還要具備一定的舞臺表演實力。
(三)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聲樂教學課堂上的幾點思考
1.課堂發聲的重要性
聲樂教學課堂大都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發聲,二是歌曲演唱。聲樂是一門長期積累、不斷練習的一個過程,考驗培養學習者的耐心與毅力。發聲對于初學聲樂非常重要,有助于訓練鞏固發聲肌體。由于現在高校低年級都是小組課,學生多,課堂練聲時間匆忙,忽略了學生的發聲時間,更側重的是學生歌唱作品的完成,這完全是一個誤區,好的歌唱習慣來源于基礎,通過練聲可以使發聲的各個器官不斷調節使之協調,更好地為歌唱奠定基礎。
2.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的重要性
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氣息可以調節喉頭的穩定,以更好地打開喉嚨建立良好的聲音位置。初學者更多的是靠教師的聽覺感受及經驗,鞏固自己的聲音位置,通過長期的學習可以自我總結科學正確的發聲方法。
3.教師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歌唱是對演唱作品的二度創作。聲樂藝術的魅力在于有很強的表現力,一種情感的抒發,體現人類精神、文化、情感的豐富世界。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具備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備對歌曲樂譜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樂教育聲樂專業的鋼琴伴奏沒有專業的指導教師,考試或參加比賽時大都為學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學生可以加強鋼琴伴奏能力,但畢竟學生的彈奏能力參差不齊,對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專業聲樂教師,所以課堂上教師的演奏可以帶動學生歌唱的情緒,因此音樂教育系聲樂教師培養鋼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運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社會對聲樂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要適應科技化發展,運用數字化手段輔助聲樂教學,數字化就是把電腦、投影、錄像機、攝影機投入到教學課堂中,使原本抽象的聲樂教學變得更加科學,不僅能夠使學生清楚地認識歌唱原理的本質,還能運用軟件對歌唱作品分析數據,對完整的歌曲演唱進行數據分析,能夠使歌唱完美化,加強學生審美體驗,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5.培養適應實踐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檢測方式,注重理論技能實踐。在原有聲樂考核的基礎上增設小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聲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標準,完善教育實習的規劃體系,增加實習量,有針對性地建立自我實習檔案。
(四)高等師范音樂教師所具備的能力
在當今高師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對高校聲樂教師有新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相關學科基礎技能、自身專業修養、良好的師風師德并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參加社會實踐跟上國家整體文化發展的同時,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作用,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高等師范樂聲樂教師更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根據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不斷豐富自身專業知識儲備,掌握聲樂相關領域的發展變化,以及國際國內前沿問題,加強自身藝術修養,與時俱進,以適應高師聲樂藝術教育改革和培養新時期藝術教學人才的需求。
三、對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聲樂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聲樂教學的發展要突出學科知識、技能技巧、相關文化的整合與融合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都是以器樂、聲音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很重視專業課的學習,但是有個師范特色問題,師范類的聲樂教學除發聲,演唱訓練外,還需有一定的聲樂教學理論知識,如聲樂發聲基礎原理或者歌曲的音樂分析等,這樣才具備科學的教育教學性。
(二)聲樂教學的題材要豐富,內容要具有全面性,側重體現本土音樂文化
學生在接觸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師范聲樂專業那樣有嚴格的聲部劃分、音色劃分,著重演唱某種風格的歌曲。要多聽、多唱、多積累聲樂作品,增強范唱能力。同時,作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學習素材,接觸各種風格的音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三)在聲樂課程教學過程中各有側重、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學生不僅在獨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強合唱、合奏課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作為合唱中的一員,要如何組織進行訓練,如何帶動整體,同時學到指揮技巧、排練方法等,開拓思維,有創造力,更好地運用于社會及畢業后工作崗位的自我發揮。
21世紀,高等師范聲樂教育培養的目標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單一的培養目標已不再適應社會的需求,多元的聲樂文化蘊涵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史學、人文科學等,使人們對聲樂的審美有更深刻的認識。高等師范聲樂教育聲樂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將以就業為導向迎合社會需求,使學生畢業以后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適應行業領域需求,提高組織能力與創造能力。高師聲樂教學研究的發展是要緊跟大方向,特別是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因為這是一個特殊的專業,其掌握著國家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的命脈,是培養音樂教師的源泉。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黃小明.音樂教育理論與學科教學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楊瑞.高師聲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悅平.新形勢下我國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發展構想[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4).
[5]王安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起點[J].人民音樂,2012(6).
【關鍵詞】研究;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249-01
謝嘉幸,1951年10月生于武漢,現任中國音樂學院研究部副主任、教授,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理事長,中國音樂心理學會理事,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市音樂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第四屆亞太地區音樂教育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職務: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教授,著作:《走進音樂》《德國音樂教育概況(1)》《音樂分析》《音樂欣賞教程》等。
謝教授主要從撰寫論文的幾個要點等方面來進行講座的:
一、學科研究的基本步驟
在這方面,謝教授主要講的是本研究方向的經典文獻、音樂分析與解釋的方法、選題與研究方法、研究的過程與寫作。研究問題基于背景、經驗、興趣、文獻四個方面。作為教師,我們應不斷地學習研究,根據學科特色尋找研究方向。我們應邊工作邊學習,不斷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充實我們的教育思想,把我們所學所用同實踐相結合,用論文的形式記錄下來。
二、選題
1.是否有一種理論或模式是該研究和探討的;2.是否有特定的問題是該研究或試圖借鑒。在這兩個問題中,謝教授主要講研究問題的產生、研究方向與學術價值的傾向、實踐和社會需要。理論基于實踐,理論應用于實踐,研究發現理論自身的不足與缺陷,可以通過實踐來彌補。選題要從幾個方面來考慮:學科發展前沿上的課題,綜合性研究的課題,科學上的新發現,新思想、新結論,空白的填補,通說的糾正,對前說的補充。其他學科的啟示與移植對研究問題有一定的幫助。選題要注意幾個方面:現實可能性(有占有資料的條件、有濃厚的興趣、能發揮專業之長),課題大小要適當,要能得到指導,考慮限定的時間、計劃的篇幅,對課題要加以限定(內容范圍不宜太大,難度適中,注意揚長避短)。選題的依據是國內外對該論題的研究現狀、水平及發展趨勢簡述;論文選題及論題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及應用價值;將在哪些方面有所進展或突破及可能達到的水平等。在選題方面,我認為我們教師應更注重論文的實用性。我們通過眾多的教研培訓、教學研討、觀摩課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再通過實踐來總結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從而以科研論文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成長經歷,所以選題對于我們來說,從前瞻性和實踐性的角度來寫尤為重要。只有選好題目,我們才能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撰寫論文。
三、研究方法
一般的研究方法是從文獻的量和質的方面來進行研究,從歷史的量化質化研究,從描述的量化質化研究,實驗的量化質化研究。1.審核與鑒別:對搜集來的資料作可靠性、新穎性、適用性和典型性的判斷;2.分類整理與提煉:將選擇后的文獻資料按論題的需要進行分類、分析、比較,形成一個寶塔式的分類體系或信息集合。研究方法中包括學科方法和哲學方法兩種途徑。首先要從文獻中搜集事實,把本學科的研究方向的文獻進行分類,使之形成脈絡分明、層次清楚的有機整體。在此基礎上,再根據課題的不同需要,對資料進行集中、比較、提煉,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做出大致的分析和構思,為構造論文提綱打下基礎。分類方法有兩種:性質分類、形式分類。性質分類從研究現狀相關理論、學科理論、基礎理論幾方面著手;形式分類從理論、樂譜、圖像、音響、音像幾方面進行搜集,搜集過程中要考慮文獻的真實性。其次是調查事實,要從事實的量化與質化兩方面進行調查。然后把事實描述記錄下來,最大限度地占有(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選?。ǔ浞郑?。楸3腫柿系淖既沸裕一些新鮮的觀點、好的見解,最好是原樣不動地摘錄下來,有原著價值的可以直接引用。記錄的文獻內容包括事實的時間、地點、人物、內容、原因和怎樣,謝教授把其稱為五個“w”和一個“h”,即“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然后對事實進行檢驗。
四、音樂學研究的基本步驟
關鍵詞:招生規模教學質量多媒體遠程教育
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高等教育升學錄取率大大提高,有效地緩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的矛盾和壓力;充分發揮了高等學校的辦學潛力,辦學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改革促進了發展,發展也推動了各項教育改革的深化,高師音樂教育也同樣,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初步形成一個基本適合中國國情的高師音樂教育體系,在學科建設、師資培養、招生規模、器材設備、科學研究、教材建設、課程改革、教學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高師音樂實際教學中,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矛盾,其中,最突出是由于擴大招生而使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究其原因:
一.生源質量的下降,導致教學質量滑坡。
由于教學改革的推進,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大大提增,一些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較差的學生混入高等音樂專業隊伍,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較差,學習音樂的能力、音樂感覺、音樂理解力等方面相當欠缺,給音樂教學(特別是技能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
以往的藝術類專業,由于專業上要求較高,而一些學生在專業上花的時間較多、下的功夫較深,專業好的學生往往文化課成績較差些,考慮到這一點,國家教委降低了藝術類的分數線,目的是能讓專業水平較高的考生有機會進入藝術類高校。如今,高師音樂專業也同其它藝術類高校一樣,擴大了招生規模,考生的進校幾率大大增加,藝術類的分數線下降就意味著藝術類學生文化水平低于其它專業學生的文化水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高師音樂院校成為“低分考生的收容所”,一些文化成績較差的考生,經過幾個月的突擊,就能輕而易舉地考上高師音樂院校。而這些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自覺性、音樂知識接受能力和悟性往往都比較差,很難完成學業。
二.師資的缺乏、教師壓力過重,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隨著辦學層次的提高,時代要求高師音樂教師不僅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水準和教學水平,還要有較深的理論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一些高校先后進行體制改革,對教師進行教學和科研的量化考核,音樂教師也不列外,高師音樂教師(特別是技能專業教師)不同于其它專業教師,他們的專業除了其他專業教師所共有的知識性部分以外,還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是靠不斷的學習和訓練,才能使專業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因此,高師音樂教師在此情況下出現一系列問題:1.由于擴大教育規模,造成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一些水平較差的新手加入到高師音樂教師隊伍中來,于是出現了教學質量下降的趨勢;2.一部分教師由于課時量大大增加,忙于教學,無暇顧及科研,長此以往,音樂教師的科研意識與行為嚴重缺乏,出現音樂專業教師科研成果匱乏的滯后現象。而科研的提高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3.另一部分教師為了保證搞科研、寫論文的時間,在教學上馬馬虎虎,應付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把精力放在看書、寫論文上,影響了教學質量。有的科研和論文即使出來了,也像空中樓閣,紙上談兵,離教學實際越來越遠。
三.教學設施和設備跟不上教學實際的需要。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學科,音樂教育不僅要有足夠數量、水平和能力的專業教師,而且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學設施與設備,才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隨著教學形勢的不斷發展,一些院校的教學設施和設備已有了極大的改善。由于擴大了招生,現有的教學設施和設備遠遠滿足不了教學的實際需要。多媒體設備、學生教室、琴房、樂器等設備遠遠不夠,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
四.高師音樂教育改革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從八十年代開始,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高師音樂教育不斷地進行改革,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近幾年招生規模的擴大,師生比例的調整,現代化教學的需要,高師音樂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正在具體實施中,還未見成效。主要目的是研究在擴大教學規模的基礎上如何運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課堂教學,以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而中小學音樂教育根據音樂課程標準所實施的種種教育教學改革層出不窮,這給高師音樂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許多中小學教師呼吁高師音樂教育改革要傾聽來自中小學的聲音。事實上,這兩種改革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縱上情況在一些高師音樂院校普遍存在。在知識經濟時代,倡導人文教育,特別是加強高等師范院校的人文教育,培養高層次、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師資人才。為了改變目前的狀況,保證教學質量,必須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實際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藝術類文化科分數線,以提高生源質量。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應著眼長遠,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和能力,確定擴大招生規模,提高生源質量。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未來的音樂教師,未來的音樂教師不僅應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知識面,而后者對一個人
專業的發展和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音樂專業考生中歷屆生的比例逐漸減少,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考生的文化素質在不斷提高,這給提高文化科分數線,提高生源質量提供了可能。
文化水平能確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學習的自覺性、學習的習慣以及接受知識的能力等方面就會加強,要培養高素質的音樂教育人才,首先要具備這些能力。貧乏的文化知識,必定會扼制學生藝術教育才能的發展。
二.加快多媒體遠程教育的步伐,擴大繼續教育。
加大教學投資,實行多媒體遠程教育,即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手段開展的新型教育形式,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是擴大教育規模,建立終身教育體系,辦好大教育的重大戰略措施。
1.遠程教育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師資缺乏的問題,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教師能從緊張的教學工作中解脫出來,在教學之余,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教學總結和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
2.加強成人繼續教育,為普通中小學音樂教師提供進一步的培訓。多媒體遠程教育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音樂教育的機會,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成人繼續教育主要為工作了一段時間的成年人提供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與培訓。繼續教育能夠進一步提高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水平,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能夠充分挖掘學校的教學資源為社會培養人才。同時也達到了擴大教學的目的。
3.擴大了教學,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益,學校就有能力進一步地增加教學投資,增添教學設施和設備,保證教學用房、教學用琴和其他一些樂器、多媒體設備等,以達到保證教學質量的目的。
4.遠程教育能提供廣泛的學習資源,增大教學信息量,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范圍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能力,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
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條件和教學基礎,再進行一些教學范圍內的改革。如:(1)在教學中進行“雙向選擇”;“公開授課”形式和“講座”形式等,把一系列競爭機制引入高師音樂教學中,使教師間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在競爭中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2)把中小學音樂教學新的課程標準作為高師音樂教學中學習的內容,采取一些教育實習以外的“實習課”,讓學生討論,教師點評,師生共同探討音樂教學法
。使高師音樂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勝任中小學音樂教學。相信不久的將來高師音樂教育能真正起到推動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確實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