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教師個人培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語文教師 專業化 內涵 意義 途徑策略
新的時代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走高起點的專業化發展道路,來適應以“新課改”為標志的現代教育的需要。當今世界,各國對教育的重視放到了國家發展的高度,甚至國家安全的高度。教育的發展靠專業化的教師,然而教師的“非專業化”極大地制約了教育的快速發展。語文教師和語文教學的“非專業化”,表現在理論上,是至今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表現在實踐上,語文教師的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通過反復操練,讓學生習得一些解題技巧這樣機械簡單的層面上。根本不能讓學生高效的學習,更不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了。這與新時代下“新課改”的要求差距實在太遠了。這樣的語文教師只是一個知識的擁有者,還沒有走上專業化的道路。21世紀的語文教師應該不僅是有知識、有學問,而且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學術層面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專業化發展的人;使得教師工作獲得“生命和尊嚴”,使得教育獲得飛躍發展,為國家的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了解專業化的重大意義、內涵和途徑策略。
一、語文教師的專業性
語文教師的專業性,是指語文教師在社會分工中逐步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有其自身的職業特點和職業要求,需要經過專門的職業培訓,有相應的職業培養機構和職業水準等保障機制,并獲得了相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它反映一個國家一定時期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或水平,如學歷水平、教育教學能力要求、社會地位等。達到了一定的語文教師職業水準的人才能從事語文教師這一職業。像醫生、律師、建筑工程師一樣,成為其他職業勞動者所不可替代的社會角色。
二、語文教師專業化
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是指語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名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可見“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與水平以達到或超過與時代相適應的教師專業性要求的發展完善過程,是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是職業專業化的一種類型。
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名成熟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又是一個“動態”的境界,是“與時俱進”的。要求語文教師的信念、態度、價值觀、知識技能和教育教學行為,時刻需要不斷調整創新、重新審視、評估,接受挑戰與考驗。因此語文教師應該了解自己專業發展的情況并知道促進自己專業發展途徑策略。
三、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個人要在自己的職業上有精彩的表現,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須依賴較強的內部動機,滿足生存發展需要。一個選擇了教育工作的教師,要在自己的事業上有精彩的表現,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一輩子所從事的工作都不熱愛,要想有所成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其次是必須熱愛學生,教師的工作對象不是死的機器,想怎樣操控就怎樣操控,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天真活潑的不成熟的人,人是有情感的,對教師的工作是有正效應或負效應的,因此,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工作對象——學生。跟他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學生才會支持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到新課程所倡導的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感受,呵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再次,語文教師還要正確認識專業的價值和意義,對自己的職業產生光榮感和自豪感,要把教學生涯視為生命歷程的重要部分,增強使命感、責任感,不斷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義。語文教師在忠于自己職業操守的同時,還要懂得創造并享受自己的職業生活。有了愛、有了責任、有了享受,才會描繪出美好的語文教育生活藍圖,從而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持久有效的動力。
四、語文教師專業化的主要途徑策略
(一)制定自我語文教育生涯發展規劃
語文教師應制定自我職業生涯專業化發展規劃,對影響自己專業化發展的各種因素加以分析,揚長避短,使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更為順暢,更好更快地走上專業化成熟的道路。
(二)在學習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理論中獲得專業發展
理論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語文教師要盡可能地多學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理論,用以指導自己的專業化發展實踐。對自己專業化發展要有一種自覺狀態,并根據新時代的要求,調整自己的專業化發展行為方式和發展規劃,努力達到理想的專業化發展境界。
(三)在積極參加以校本培訓為主的各種培訓中獲得專業發展
語文教師校本培訓是以語文教學中的問題為導向,以語文教師的個體成長和學校整體發展的需要為培訓內容,以語文教師自覺參與、主動發展為原動力,以提高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最終目標。校本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培訓應讓語文教師養成一種持續學習的習慣,成為自己專業化發展的主人。
(四)在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中獲得專業發展
語文教師深度參與教研活動是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其專業化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在研究中,語文教師可以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更好理解和改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教研活動主要以校本教研為主。校本教研必須與學校語文教師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分析語文教師群體實際存在的問題和困境,探尋語文教學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破解語文教育專業化發展過程的難題。
(五)在積極參加課題研究中獲得專業發展
語文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申報的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能高效推進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進程。課題研究往往是針對學校教育教學中出現的新的突出的重大難題而進行的,當然也是語文教師個體專業化發展中的攔路虎。課題研究學校往往要組織大量的人力財力,歷時幾年對阻礙學校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求突破。語文教師參與研究,對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理論水平,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升語文教師綜合素質,促進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少語文教師對課程研究心存畏難情緒,往往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參加,或雖然參與卻不積極,這極大地影響了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學校作為教師專業化發展基地,要以課題研究為先導,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心,以系列化研究為主要形式,把科研貫穿于“新課改”的全過程,要求教師參與立項專題研究,每學期開展一次課題研究交流會,以科研推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六)在參與“新課改”校本課程開發中獲得專業化發展
新課程主張,課程發展就是教師的發展,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課程發展,要求教師從被動執行者的角色轉變為主動參與課程研制者的角色。
校本課程的開發為語文教師提供了專業化成長舞臺。在校本課程開發活動中,語文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豐富專業知識;通過課程的改編整合,通過把教育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提煉升華為有價值的課題,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交流、專家指導等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師由課程“執行者”轉變為“開發者”,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研究者”,語文教師的自信心得到極大增強,職業理想得到升華。
(七)在語文教學實踐的反思中實現專業發展
所謂反思,是學習者在問題情境中對自己所有知識、行為、觀念等進行評價,針對反思中的成功與不足,構建新的知識結構,穩定知識的顯性化。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足見教育反思在教師專業化成長中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也一針見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語文教師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教訓、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反思,使自己的教學精益求精,日臻完美。如果語文教師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學反思的判斷、反省與批判,那么教齡再長,教學經歷再豐富,也不一定與教師個人的獨特經驗成正比。如果語文教師不進行反思,那么這些經歷將一直是朦朦朧朧的,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不斷地經歷著,又不斷地忘卻,致使教師的經驗系統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屬于自己個人的獨特經驗,從而使得那些具有極大潛在意義的經歷失去了應有意義。可見,教學反思可以幫助語文教師把他的經歷升華為真正的、富于個人特色的經驗,并且不斷使自己的經驗體系得到拓展。因此,“真正的專業成長之路是自我成長。”依靠教學反思作為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定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現代教育的迫切需要,是一項面向未來、社會效益顯著的工程。我們一定要從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甚至國家安全的高度去看待教育、看待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從國家的整體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戰略高度去落實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積極采取有效的途徑和策略,大力推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廣大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走專業化發展的重大意義,積極探索專業化發展之路,采取有效的策略來實現自己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中韜主編. 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2]張德偉,孔鍇主編. 當代教育新理念. 北京出版社 2005.
關鍵詞:農村初中 語文教學 現狀 改革出路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對于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村初中語文教育所存在的矛盾進一步得到緩解,對于促進農村初中語文教育整體水平,提高農村學生語文基本素質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從總體上來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相比于城市初中生語文教育水平來看,還存在著許多差距,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素質教育改革的普及與推進,不符合當前語文教育需求。
一、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1. 初中語文教學觀念滯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強調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應掌握的一門工具。語文學好了,就掌握了打開文化科學知識寶藏的鑰匙。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局限在識字、閱讀、理解層面上,而沒有把重點放在學生智力的開發、想象力的培養、人文素質的提高上。目前在初中語文教師中,中文專業本科
畢業的教師很少,許多非師范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走上講臺,從事語文教學。目前許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只教學生識字、解詞、語法修辭、總結主題思想、寫作特點,而不注意探究課文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意義、人文素養。這樣的語文教學不利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熏陶學生的情操。
2.師資力量不充足
雖然,我國一直大力提綱到西部貧困地區支教,這一舉措對我國貧困地區,尤其是西部偏遠山區的師資力量有所緩和,但是總體看來,其發揮的效應遠遠不能解決當前農村中學多存在的師資矛盾。而相當與初中語文教師而言,許多支教的農村語文教師專業水平不足,師資力量欠缺,而另外一方面師資人才的流失也是一大矛盾,許多城市單位高薪聘請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的初中語文教師,使得許多本具有一定教學水平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流失,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師資力量不充足。
3.學生整體語文素養不高
語文素養一詞的正式提出主要是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下所提出來的。概括的講它主要是針對語文教學的目標與新課程教學理念所提出,符合當前教學形式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初中生的語文素養是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即寫作能力、自我表達能力,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等等,這些都是除語文課本知識需要具備的能力。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教師的教學層面往往提留在課本教學知識上,教學內容和策略往往局限于書本,局限與背誦、熟記等。
4.教師對素質教育改革并不了解
雖然我國整體上素質教育改革已趨于成熟,得當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與實施。但是相對于較為落后的農村初中來講,其普及力度和普及面都還不夠。許多初中語文教師仍然沿用老套的教學思路去開展教學教學活動。新思維、新理念都很難滲透到教學中。這致使我國農村素質教學改革步伐很難跟進,形成了惡性弊端。
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改進措施
要推進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整體步伐,提高我國中學生的整體教育水平,就必須立足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現狀,進一步推進改革措施,以提高我國農村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增強我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發展水平,以適應新時期時代的發展。
1.加強初中教育資源的整合,充實初中語文教學師資力量
在初中校舍調整布局的過程中,要整合語文教師資源,盡量將中文專業畢業的教師回歸到語文教學中來,充實初中語文教學的師資力量,加強語文教研室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研活動,提高初中語文教師的教研水平和業務水平。
2.加強語文教師的培訓
依據《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現有的初中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理念和業務能力的培訓,使語文教學回歸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軌道上來。針對目前初中語文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學觀念陳舊,中文專業本科畢業的教師過少的現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加強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
3.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開展多元化教學方式
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創新,給予學生給多自主性的空間,使其在教學中能得以施展自身的才華,是當前農村語文教學中應當解決的問題。初中生正處理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習慣十分必要,同時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個人喜歡,進行個性化的針對培養,多鼓勵學生觀察、思考、總結、漸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思維,通過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良好的體驗,逐漸培養他們語文運用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他們整體語文學習素養。
4.開展讀書活動,不斷充實初中
本論文主要研究了新課程改革之后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有效改進的建議。一方面有助于初中語文教師深入理解語文教材,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另一方面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也有積極的意義。
1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1初中語文教師缺乏必要的經驗儲備
伴隨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與其相關的初中語文教師培訓也是層出不窮,但是培訓效果卻不容樂觀,在進行語文教學實施中,教師往往是不能靈活的處理語文教材,致使語文教材沒有成為語文教師的應有資源而成了束縛。其次,教師缺乏語文課堂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初中語文的教學是立足于語文,但是絕不止于語文,其中有走進生活的嘗試和跨學科的嘗試,給我們的語文教師提出挑戰,要求他們要擁有比較豐富的社會和科學、人文知識,才能游刃有余的由于初中語文新課程培訓大都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處,導致教師們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經驗的缺乏,教師本身沒有一桶水,就很難倒給學生一碗水,結果經常出現的現象諸如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搜集資料,學到某一單元了,一布置下任務,導致學生茫然無措,效果不佳。
1.2教學規模與學生需求矛盾
我們在語教學實踐中,所預測到的客觀因素諸如經濟條件限制,安全因素考慮,活動場地限制,學習資料有限等其實不是個案,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每個學校也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發揮最大的作用,積極改進,但是我們在實踐中還發現還有一些短時期內很難解決的教育體制性原因,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轉變的,也許需要長期的發展才能逐步改觀,在語文教學中,課堂上做到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是很難實現的,這也表現在給學生進行及時評價和后期評價的時候,就不可能給每位學生與適當和有效的關注,那么這將會影響很多表現不是那么突出的一些學生的自尊心,從而打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最后,呈現的結果就是語文教師是一過式講解,走馬觀花,而有些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再積極,不在高漲,顯然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很難理想。因此,學校的辦學規模與學生需求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約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與開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3語文課程的難度陡增
我國現行語文學科教材體系中,小學到初中的知識容量跨度比較大,銜接不是水到渠成而是有些突兀。小學階段以語文和數學教學為主,而其它科目幾乎不做要求的,其他科目統稱小科,從不考試。當學生上了初中,生物,物理,歷史,地理,化學等科目不僅新增而且要考試,初中階段短時間內新增加了如此多的課程,在這種知識由小學到初中突然難度陡增的情況之下,學生一下很難適應,原本應該是生機勃勃,活力四射,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學習,在其它科目的重壓之下,幾乎沒有自由生存的空間。語文老師煞費苦心,只是學有余力的學生或許可以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而學習壓力大的學生也只能是疲于應付了。興趣消失已盡。
2 解決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的方法
2.1教師之間協作開發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學研究,就是要求,充分發揮語文教師個人,教師集體的作用。使教師逐步養成學習與思考的習慣,增強語文教學研究的意識,以不同的視野來反思,分析問題和解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把日常教學工作與培訓內容融為一體。教師的集體備課是促進語文教師的互助合作和專業發展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不同教學特點的教師,通過交流,學習,在提供教學資料,教學教法,教學計劃與策略等方面進行互通有無,這樣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資源的共享,有利于集中集體智慧,語文教師共同研究教材,教學教法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最終提出各自的最優解決方案,實現語文知識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知識內容的更新與充實。語文課堂學習的內容是靈活多變的,語文課堂的教學教法也是靈活的,實踐中,語文教師都認識到于集體備課的方式中探討教法,解決問題是有效的途徑。所以,要完善語文集體教研體系,使語文集體備課成為校本教研的一個常規化內容,使語文集體備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園地與沃土。
2.2更新語文教師的教材觀
語文新課程教材的實施需要語文新課程觀念的指導,離開語文新課程理念,語文課堂猶如空心菜,毫無內容。新的語文教材觀要求語文教材要具有時代教育的導向性,要立足于生活的前沿,把最新的語文知識介紹給學生。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不僅要立足與語文教材,而且更要把教材延伸到課外,到社會生活,在語文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師必須創造性地使用語文教材,積極的探索開發語文教材的途徑。語文教材取材于學生的生活世界,但其實,實實在在地生活世界才是學生的教材。語文教材也只是一扇溝通課內與課外聯系的橋梁而已。因此,語文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大膽地延伸。把知識分類組合。經過對語文教材深入細致地研究和課堂的實際實施,運用不同的教研方法,去處理不同類型的教材,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時,是即學習了語文知識,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2.3更新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念,正視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性作用
學生的學習觀反映了學生的語文知識觀的問題,實踐中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觀,主要在于轉變學生的語文作業觀,在語文學習中,通常很多學生的觀念里,作業就是做練習題,抄寫,背誦等。很少有學生把看課外書、觀察生活等作業作為必須做的作業來完成的,而語文學習的作業基本上都是比較靈活的,有查資料,有要求體驗的等比較靈活的作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轉變語文作業的作業觀。實踐證明可以分三步走:(1)語文教師要注重分析,曉之以理,教育引導學生克服輕視語文作業的錯誤思想,和錯誤做法。(2)語文教師要把語文課外作業作為一項常規作業來布置,不僅要求學生完成其數量,還要檢查學生完成的質量。(3)是要做出及時的評價,盡可能的鼓勵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使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學習語文。其實學生是語文課堂學習的最重要的參與者,只有學生積極思索,勤于動手、善于探究和總結,才能真正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獲取基本的基礎的語文知識,從而達到語文新課標要求的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參考文獻:
一.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現狀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現狀,我們以畢業于省屬重點師范院校、工作不滿5年的年輕教師為調查人群進行抽樣,其中調查問卷發出100份,回收83份,有效問卷72份。具體情況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還存在很多令人憂慮的問題:
第一,語文教師的基礎知識不扎實,知識掌握和知識運用的現實不容樂觀。在所列舉的題目中關于字形、成語、語法的錯誤率各占到33%、61%和63.9%,當語文教師的陳述性知識就“先天不足”,那么我們還怎敢期望他們教出優秀的學生呢?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現在學生學習的功利性所造成的弊端:為各種資格證書的考試而突擊,最終導致專業課不扎實,甚至空空如也。
第二,語文教師雖然在這次調查中自然社科知識正確率最高,但是在答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寫錯別字的現象,這還是基礎知識不扎實的表現。另外,這類知識所出題目不多且較為常見,例如“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分別是歐?亨利、()和()”,所以筆者以為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知識之外的知識的熟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語文教師不能在自己所教的學科之內畫地為牢,以為就業就是進了“保險箱”,而應該涉足學科之外,同時博覽群書,以便帶領學生翱翔于智慧的天空,馳騁于思維的草原,漫游于知識的海洋。
第三,語文教師在對課程知識的把握上,語文課程知識略遜于一般課程知識,但是二者的掌握都處于中低水平。例如,對題目“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和()的統一”的作答,答案五花八門:有“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有“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等,這個作為師范生應該耳熟能詳的題目,居然還有41.6%的錯誤率,讓人觸目驚心。究其原因,筆者以為是尚未形成一個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科學理論來有效指導語文教學實踐的良好氛圍,在理論與實踐的轉換上,有一個很難逾越的鴻溝。[2]
第四,語文教師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基本處于中等水平上下,題目中有具體例子的答得較好,純理論性的知識掌握得就不盡如人意了。如“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可能性,是人的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的是()”,有將近17%的教師選擇了“環境”,有將近17%的教師選擇了“教育”,雖然比重不是很大,但是這也說明語文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內化于心與所教學科融合,有效指導教學。在學校教育時,開設的教育學類和心理學類的課程,大多是“一鍋煮”、“一遍過”。除了有特殊的興趣之外,沒有同學愿意在這些知識上下功夫。入職后的教育又大多是為了培訓而培訓的,實效性不強,收效甚微。有研究表明,在初任期,由于理想中的教學與現實中的教學產生巨大反差,入職教師經歷著強烈的“現實沖擊”,如果這一時期能夠順利度過,則對今后專業發展十分有利,否則將對教師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甚至導致離職。[3]
從調查來看,語文教師知識現狀并不理想,且更新意識淡薄,教師知識的缺失會制約課程改革、學生發展、教學過程等各方面的進展。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及時更新知識、加強知識的學習,應該是語文教學改革和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當下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的建構策略
正是因為常有活水的注入,池塘才得以“清如許”,人讀書也是一樣,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才能達到新的境界。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如此看來,教師及時更新補充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一)更新教師的教學基礎知識
無論語文教師通過什么方式組織教學,都離不開基礎知識這一媒介。當今社會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視野開闊、有很強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語文教師如果沒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就很難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也就很難滿足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挑戰。正如在調查問卷中顯示的那樣,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和更新有關字詞、字音、語法的知識,要經常查閱有關工具書更新和糾正以往錯誤的讀音和形體,要熟諳語法學中層次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在學生做題出錯時給予有效地講解和指導。此外,伴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傳遞速度和傳播廣度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強,語文教師要想把握時代的動態、學生的思維,有必要關注一下網絡上流行的詞語和釋義,并給予學生切實的指導,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健康成長。語文教師還要積累文學、文藝學、歷史學等的有關知識,在必要的時候作為輔助信息展開教學和豐富學生的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語文教師更要關注語文教育發展史、語文課程教學論、語文課堂教學技能等有關書籍和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學的前沿動態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借鑒和吸收優秀理論成果,更新自身陳舊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爭取創新性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二)更新教師的實施策略知識
教師更新這類知識,有利于自覺生成針對于具體學科的程序性知識指導教學。只有語文教師學好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才能用專業的學科知識與教育學知識的綜合去理解特定單元的教學是如何組織、呈現以適應學生的不同興趣和能力。[4]一些知識淵博的大學者到中學去講課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原因就是不了解學生的知識接受水平,不了解學生易于接受知識的教學方法,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大綱有深入的研究,對教學內容有獨到的見解,還要對學生的各個方面有充分的了解,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自行組織、整合教材,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有效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因此不斷更新和改進教師的教育心理學知識,不是“假、大、空”地、毫無意味地灌輸,而是具有高度指導意義的,語文教師要多聯系具體的教學實踐,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應用其中。例如,皮亞杰的“兒童智力發展階段論”向我們展示了每一階段的兒童的智力發展程度,這就為有效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對于小學的語文教師要多注重以具體的、形象的教具來輔助教學,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施以適當的人文關懷,高中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開掘,廣泛遷移,從而理解更深刻的社會及寫作根源。
(三)更新教師的教育情景知識
因為教師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學生,所以這就導致了在真正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與理論知識相比,這種知識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憑借自己的經驗、智慧、頓悟、幽默借題發揮,從而化解那些與教學過程或者學校環境無關的情況所做出的自覺反應。葉圣陶先生獎給學生四塊糖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教師的寬容和機智可以挽救一個孩子的善良內心。再如,一名教師詢問同學們讀過了《春曉》這首詩還有什么疑問,有的同學問:“老師,詩人都睡覺了,怎么能聽見‘風雨聲’呢?我覺得這里寫錯了。”老師憤怒地說:“孟浩然是我國唐朝的偉大詩人,他的《春曉》流傳至今,哪里會有寫錯之理!坐下!”[5]這位教師勃然大怒的反應明顯是缺乏教學經驗的表征,他無法在短時間內給予學生一個合理的解釋,正表現出了他處理不了突發狀況的窘相。并且這種做法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使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受到挫傷,可謂“傷人傷己”,必不可取。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形成和變化也是一個不斷建構和更新的過程,可以用同化與順應來解釋。同化是指把新信息吸收到個人已有知識系統中,順應是指當新信息不能被個人已有知識系統所接受時產生的結構重組。[6]當語文教師所面臨的新的教育情景知識足夠有效、合理時,教師會改變舊的認知結構,將新的知識注入其中,以達到知識的更新,并豐富教師的情感體驗。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更新和發現恰當的、對學生有利的實踐性知識,讓學生“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語文教師要在實踐中批判性地反思和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仔細觀察,做一些實實在在的教育行動研究;為了促使教師“實踐性知識”的顯性化,語文教師要善于總結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靈感、教學智慧、教學案例,并做好記錄,以便在日后翻閱時,推陳出新;經常與同事交流,不斷修正自己對于語文教育的內隱認知,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做到常教常新,以教促新。
(四)更新教師的自我反思知識
筆者以為除了以上三類知識之外,教師的自我反思知識是一種高級隱性知識,它貫穿于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當中,是更新知識的支撐,同時也是自我監督、自我調節,使教師自我素質不斷提高,知識能力不斷加強的保障。
山東省“十五”軟科學規劃項目“校本課程開發與區域教育現代化”課題組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由此看來,教師不僅要反思“如何教學”的問題,還要反思如何“如何學習”的問題,此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涉及學生素養的提高,一個涉及到教師素養的提高,但是二者都是由教師的反思指導行動來完成的。首先,語文教師要反思學生。教師通過對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處于什么階段、學生的個性特點適于用何種教學模式、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如何、課堂內如何與課堂外銜接等問題的思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課程計劃,并反復推敲,才能真正將自身的角色轉變到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上來。其次,教師要反思自己。教師要自我監督,及時提醒自己補充新知。在閱讀有關書籍的時候,要時刻進行反思,看能否將書中所講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來,怎樣合理地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來,這樣逐漸養成讀書反思的好習慣,并建立起自己特有的讀書反思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觀察課堂細節,教學后也要善于獲得反饋意見,從而明確自己專業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解決方式是什么、這種方式是否科學等等。
總之,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更新,是一個永遠也討論不完的話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發展,教師和學生也在發展,在發展中總結和積極探討,在總結和探討中積極發展,應該是語文教師所做的工作。語文教師應該以其特有的職業敏感度走在學生的前面,斬獲新知,除舊布新,從而帶給學生新鮮、活潑的課堂環境,新奇、愉悅的審美體驗,創造師生共同發展的和諧氛圍。
注釋:
[1]陽利平.傳承與嬗變: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32.
[2]馬笑霞.現代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J].中學語文教學,2003,(11).
[3]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03.
[4]Shulman Lee.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1-22.
[5]雷鈴.名師教學機智例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7.
一、課程設計應是專業化和個性發展的融合
研修培訓面對著個性鮮明的教師,所以,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應對學員進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對教師語文專業作針對性分析,語文研修課程設計就缺乏實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語文研修課程設計,以專家講座為主要板塊,把宏觀教學理論和教學研究作為研修課程核心,不顧“語文”的特性,內容空洞而枯燥;有的雖以語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訓開展研修,但如“蜻蜓點水”,研修形式呆板,不顧學員的個性,理論和實踐成了“兩張皮”,學員在研修培訓時叫苦連天。
此處的“專業化”,指“語文”的“專業化”,其實質是緊扣語文學科特點,全面提升語文教師讀、寫、聽、說、用的能力,以及調查研究、收集和篩選信息能力。作為母語教學,語文專業化應是研修課程設計的主線。
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應準確定位語文專業內涵,體現對語文專業化內涵的理解,把一線名師和一線教師對接,如設置課程模塊有:“語文教育史漫談”“名師心路歷程”“教材研究探尋”“語文小專題研究路徑”等等,充分利用語文專業研究最新前沿信息,用身邊語文名師較高的哲學境界、廣闊的視野,促進教師思考和感悟。筆者在具體的培訓中,通過語文名師進課堂,在具體課例中感受名師較高的教育理論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如設計課程“語文教學個性化研究”“寫作教學本位回歸”“古詩教學本真”等具有語文專業化實質的研修課程,由于準確把握語文課程專業化內涵,收到較好的培訓效果。
由于參加語文骨干教師培訓者教齡一般在8年以上,但他們同時承擔了繁瑣工作,研修學習的質和量得不到保障,合格教師要進一步成為骨干教師,還需要系統吸納學科前沿知識。為此,還應增加“兒童文學發展與語文教育”“漫畫、繪本與網絡時代”“語文教育發展史”“西方母語教材解讀”等專題,增強語文課程時代性內涵,加強教師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意識。
也有的語文研修課程的設計,雖然也以語文教學設計為主干,3年一輪的培訓以語文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教學設計的講座和課例分析為核心,看似滿足學員在教學實踐中的需求,在部分學員評價中獲得好評,但沒有滿足語文骨干教師專業成長的特殊需求。語文研修課程設計還要充分研究教師個性化教學行動,以教師課例為載體,在教學行動研究中進行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語文課程設計,切實落實教學行為跟進和全過程反思,融合教師語文的個性發展。
作為全程培訓設計,應站在一定的高度,對教師個性發展進行全面分析,對于他們暫時還沒有意識到的、深層次需要的內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訓方式,甚至布置量化要求,使學員在學習中逐漸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如一些骨干教師,可在設計“同課異構”“與名師同行”等研修主題中,充當主角和專題發言人,給他們提供提前研修的機會,并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語文教學研究的要求,完成比一般學員難度大的語文教學設計及更有理論深度的語文教學反思小論文。而對專業意識較被動、教學積淀較薄弱的教師,可在設計“教材研讀”“語文的觀課和評課”等研修主題中,多給他們提供發言、討論的機會,留下足夠的時間,為他們解答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困惑,要求他們完成小學語文教學法有關的知識梳理的小論文。
設計語文研修課程模式,應立足于調動教師自我反省意識、研究的態度和及時的經驗總結,如在語文研修設計時,把“集中研修”和“在崗研修”相結合,如“學員獻課及研討”“與名師同課異構”等,專家和名師一線引領,和名師、專家合作備課、聽課、評課、全程跟進。讓教師建立理性思考,用語文教育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
在生動、鮮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學習,正切合建構主義學習觀,讓教師參與到真實情景中學習,形成有效培訓。當真正形成了獨立的研究意識和反省思維時,教師才能成為骨干教師。跨學科語文課程研修課程設計,將使教師體會到生命質量與教師職業發展是多贏的,并力圖豐富教師職業和生活情感,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語文教師豐富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活躍的思維,將有益于面對鮮活的學生和來自各階層的家長,在解讀教材、分析問題方面就可以高瞻遠矚、收放自如,面對日益綜合化的課程時”,[1]就“有源頭活水來”。
二、課程設計應為教師實現身心和諧發展服務
語文骨干教師研修培訓,對教師專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實現教師身心和諧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但是,現在的一些課程設計未曾顧及教師的身心和諧發展,只是從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層面考慮,在一定程度上對學員需求不夠了解,缺乏對教師身心發展的分析,沒有對學員進行“量身打造”,忽視了語文教師身心發展的需求。比如,有的語文研修課程設計,只是設計教學理論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研究,缺失對教師職業情感、職業內涵和價值觀的研修,沒有關注教師作為社會性的人,作為獨立成長的個體,課程設計“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應以教師為本位。教師專業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影響著教師個人的生活,教師的生活本身又影響著教師的職業發展,兩者相輔相成。有研究認為“單一的教師職業發展,勢必人為隔離教師專業發展的整體性,使教師陷入雙面人格的沖突中”。[2]可見研修培訓應為教師身心和諧發展服務,其內核還應以教師身心和諧發展為終極目標。
如設計“教師課例反思研究”課程模塊,并設置完整而科學的“跟崗研修”制度,讓一線名師引領,師徒結對。基于基本觀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培養學員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培養他們自我反思的習慣,養成教師的研究意識”,[3]如設計課程“語文教師小專題研究”“語文校本專題研究”等,梳理教學實踐中的興趣點或困惑點,進行小切口專題研究,讓教師在研究中明確其在職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及職業發展水平,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始終保持一種開放、動態的發展心態。
語文研修課程設計面力求寬,內容盡量豐富。如心理學類,“語文教師心理調試與幸福生活”,藝術類“書畫藝術與語文教育”“語文教師口語藝術和社交禮儀”“人際交往和理財技巧”,適當增加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專題,拓展教師視野,滿足教師身心發展和諧需求。
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教學應成為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的主線,通過與名師“同課異構”實踐和研究,名師的教學風格漸漸滲透、滋養教師,而不是簡單的復制。這樣站在名師肩頭,語文骨干教師的素養會漸漸提高。同時,設計研修課程應以經驗總結和反思研究為核心。如:設計研修模塊“教育名著解讀與欣賞”“教育電影賞析和反思”等,學員共同閱讀古今中外經典教育名著,共同觀賞電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等,通過研討書中蘊含的語文教育教學的細節,通過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畫面,從另一個角度,打通教師自身語文教學實踐的通道,形成屬于自己的有效的語文教學反思,形成教師個體的教學智慧。如電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有了教師的點撥,重建信心,找尋到閱讀的興趣。有試聽沖擊,有畫面感染,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討,并從中反思我們語文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什么?語文研修課程設計將讓教師的身心滋養在名著、音樂、美術和多元視角、多元文化中。
三、課程設計應為教師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臺
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制度的建設及評價體系形成尚處于理論研究層面,操作層面缺乏一定的引領和規范,處于自發、自為實踐中,缺乏課程研究和開發自主性,整個研修過程沒有為教師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臺。如何幫助教師提升自身的實踐智慧,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應關注語文教師的成長歷程,進行系統研究和成果提煉。
在具體的實踐中,筆者發現由于缺乏專業性操作指南,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雖呈現“百花齊放”局面,雖體現出一定的針對性和地方特色,但研修培訓課程設計尚未形成系列專業化操作體系,沒有為教師搭建交流平臺。比如,有的研修課程設計,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研修呈序列化,但學員在研修期間的實踐和反思如何及時得到反饋和交流,學員平時的研究和教學實踐與研修如何對接,如何及時整理和資源共享,尚處于混沌狀態。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臺,應是語文研修培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將發揮參與教師的主體性,教師將獲得更多的教育教學知識經驗的補充,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強化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成就感。
語文研修課程設計應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臺為主線,課程設計的專題如“精彩瞬間”“我讀童書”“聊書吧”“書畫賞析”“音樂滌蕩”“語文教學細節回放”等等,激發教師進入交流平臺,分享和共創鮮活教學資源。交流和共享的平臺,將見證教師的成長,記錄他們教育行動中的足跡。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還應“關注教師理智行為、健康的體魄、淵博的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兒童的熱愛和了解、對學校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對教育事業和現有生活方式的選擇”,[4]發揮共享平臺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由于參培教師個體呈現出差異性,有一些教師,熱愛教學事業、熱愛學生,具備較高職業道德,“特別是在實踐中形成了專業知識和科學的方法論知識,他們初步把握了本學科、本專業發展的動態,有豐富的教育經驗”,[5]同伴互助的課程設計平臺,形成培訓學員“精英團隊”,通過長期而有專題的互動交流,將起到雙贏的效果,也會為教師成為學者型名師做好儲備。
研修培訓課程設計,應搭建高效有層次的交流平臺,分層次設計交流和共享的主題,從初級的“會話沙龍―每周一書”,到中級的“習作探尋博客”,再到高級的“語文的知和行(電子圖書)”等,用同伴互助、導師引領方式,讓教師熟悉現代教育理論,拓展專業知識,了解學科前沿發展動態,掌握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這種方式,比集中的理論講解,更易被教師理解和吸收。設計研修專題,可從初級的群聊話題“語文課外閱讀”“面對網絡閱讀”“我看娛樂文化”等,到較復雜專題呈現如“名師教學風格啟示”“教師下水習作賞析”等。還可匯集、整理、出版參研教師的隨筆或文章,把語文教學方法和研究,滲透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使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還應在平臺交流和共享中,設置討論專題,加強縱向的理念引領,如“名師教學風格解讀”“教師職業規劃”“兒童繪本閱讀研究”“語文與網絡語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參培教師以其原有的文化積累和教育教學經驗,去填充、確定研修課程設計中的空白點和定點,從而豐富和延伸語文研修課程內涵和空間。同時,與名師同行的教師常態性的教學實踐,將形成語文學科發展共同體。
雖然在課程設計方案中出現了“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等培訓方式,課程設計也千姿百態,但語文研修課程設計,針對語文教師,“什么是語文課程設計及實施的參與式?”“語文課程設計及實施的互動式的內涵和呈現方式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如何從學生層面去評價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效果,需要持續實踐和跟進研究,尋求切實有效、科學的操作策略。
參考文獻:
[1]張雪梅,張進寶,宋媛.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評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8).
[2]蘇尚峰,張景斌.教師教育中的理解與視域融合[J].教師教育研究,2011(3):23-3.
[3]謝維和.教師培訓:補充還是轉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1).
[4]鄧睿,王健.提升教師職業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現實途徑[J].教師教育研究,2011(3).
新媒體,又稱數字媒體、網絡媒體,它是建立在計算機處理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之上的媒介總稱。新媒體具有鮮明的數字化特征和互動性,也具有大容量、數字化、超時空、超媒體、易檢索、交互性強等特點。就目前來說,高中教學中常用的新媒體形式有:
(1)教學課件。
其中,高中語文教學課件的主要形式有文檔、PPT、視頻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課件展示穩定的畫面、豐富的知識,可以借助新媒體開展合作教學、情景教學、導入教學,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多樣性、新穎性和趣味性,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
(2)學習論壇。
學習論壇是一個可以在網上交流的虛擬空間,教師和學生只要注冊了論壇賬號,都可以在上面帖子、進行問題討論、開展良好互動、分享學習資料。學習論壇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新的渠道,已經成為師生交流的新途徑。
(3)網絡課程。
網絡課程指利用網絡而設置的課程。教師將學習要求、上課過程、習題等上傳到網上,學生可以借組計算機來開展在線學習、下載資料、選課、開展網絡學習等。網絡課程打破了課堂對語文教學的限制,促進了教育資源共享和流通。
(4)在線教學系統。
在線教學是學校網絡系統建設的重點,通過這一系統,學校為學生學習提供網址、課件等學習資源,學生可以自由進行資源選擇和下載。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在線教學系統更具開放性,其教學形式也更加活潑。總之,新媒體的進步和發展,為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教學形式來傳播知識、活躍課堂氛圍,如在高中語文《鴻門宴》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導入:伴隨著深沉的音樂,一幅畫卷緩緩展開,鴻門宴中的人物神態各異,旁邊是知名學者對鴻門宴的評價。生動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很快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語文教學也不再是枯燥無味。
2高中語文新媒體教學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體應用技能
如今,新媒體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高中語文教師要順勢而為,積極利用新媒體這一教學助手,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積極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新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用平和、積極的心態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技術,加快新媒體操作技能學習,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體來說,教師一方面要端正認識,了解新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功能,積極利用新媒體優化課堂視聽、文字內容,一方面要積極通過自主學習了解更多的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整合知識,將新媒體資源與語文教學真正結合起來,熟練、準確、快捷運用新技能,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新媒體教學雖然具有顯著優勢,但是新媒體教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受高中語文教學和學生認知能力限制,在高中新媒體教學中,教師不應只關注知識的灌輸和展示,而是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即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以適應而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前、課件制作過程中,將學生身心發展、語文學習特點都考慮進去,充分考慮到采用哪種教學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在新媒體教學中,要盡可能展示更多的課文資料,突出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圖畫、視頻、影像等形式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同時教師還要注意通過課堂提問、游戲等增強教學的互動性,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多方面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總結和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擴大知識來源,打造教育合力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現實困境;應對路徑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提高,而市場也對職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必須要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以此增加學生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但從目前來看,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陷入一定的困境,并不能達到預期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在此淺析中職語文教學的現實困境,并嘗試給出相應的應對路徑,以此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二、中職語文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教學方法落后
長期以來,中職院校的文化課教學相對薄弱,導致多數語文教師并沒有真正重視課堂教學,而大部分中職院校也沒有加強語文師資隊伍的建設,導致中職語文教學方法發展滯后,無法迎合現代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多數教師仍舊采用以說教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導致課堂缺乏生動趣味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更無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二)師生互動性差
實踐調查顯示,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存在師生互動性差的問題。首先,中職學生的素質與學習積極性相對較差,多數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與動力,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學生不愿意認真聽講,更不愿意配合教師安排的教學計劃。
其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過多的說教,沒有安排特定的環節與時間進行課堂互動。這就導致教師在講臺上枯燥的講述,而學生則坐在講臺下索然無味的聆聽,根本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不明確
此外,中職語文教學還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其集中表現為教師并不知道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不能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安排與設計教學計劃,導致課堂教學的節奏不緊湊,教師無法利用有效的教學安排提高教學質量。
具體地說,多數中職語文教師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任務,仍舊將語文當作一種無關緊要的學科。因此,教師沒有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也沒有有意識的開展情感教育,致使學生無法在教學過程中獲得全面提升。
三、如何應對中職語文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促進中職教學改革
長期以來,中職院校都是以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為主要教學目標的。為了進一步迎合市場的需求以及控制成本,中職院校將資源傾斜于技能培養,因此從主觀上忽視文化課程建設。
在制度的影響下,中職語文教學發展滯后,導致教師缺乏教學資源,學生也缺乏足夠的學習意識。因此,要應對中職語文教學當前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促進中職教學改革,必須要立足于時代背景,通過更有效的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具有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和可塑造性的優秀人才。
這就要求中職院校管理者加大投入,尤其是加強語文師資隊伍建設,可以通過對外招收和內容培訓等多種形式全面提高中職語文教師的能力與素質。基于此,中職語文教師的水平才能獲得提高,才能運用更先進的教學方法開展更有效的語文教學。同時,隨著中職院校的改革,教師才能了解自身的工作任務,進而逐步提高自身能力與素質,安排更有效的課堂教學。
(二)優化教學方法
與此同時,中職語文教師必須要優化教學方法,利用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增加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逐步轉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的現狀,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以常用文書的教學為例。中職教師不再對著教材進行大量的講解,不再對學生進行說教。為了增加課堂的生動性,教師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使用過的文書形式,也可以分享現實生活中常用的文書。
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將課堂轉變為學生合作交流的平臺,使課堂充滿活力。同時,學生在小組中可以更自由的進行交流與分享,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快樂,讓學生獲得足夠的興趣。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開展教學,讓課堂變得不再枯燥,讓學生在高效學習的同時獲得樂趣。
(三)重新定義教學目標
最后,中職語文教師應該重新定義教學目標,必須要在正確目標的導向下安排更加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方案,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不斷優化自身的教育理念,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總結和交流。在彼此的交流與探究中,中職語文教師才能逐步認識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傳授基礎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和審美教育,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基礎,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基于此,教師才能明確教學目標,并優化教學資源配置,進而對中職語文教學進行改革。
結束語
總的來說,由于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導致中職語文教學存在一定的困境,它要求教師不斷改革教學理念,要通過有效的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推動中職語文教學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曉敏,陳煦海.試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思維培養[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11)
[2]張金英.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整合的幾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07)
轉眼間,一學期又匆匆而過,回顧這一學期,感觸頗深。借用老舍先生的一句話就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勞動,又長見識。”今天借此機會,對本學期工作進行總結。
一、認真落實教學計劃,實抓教學常規管理。
1、學期初認真做好課表安排工作,嚴格按照計劃開足開齊國家課程。
2、認真制定櫻桃溝小學教科研計劃及行政歷,按照計劃開展活動。
3、開學初制定各項教學常規要求并進行培訓,讓各位教師按照制度開展工作。
4、每月進行教學設計、作業布置與批改、上課、教研的常規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記錄并反饋,并進行跟蹤檢查。
5、規范日常巡課制度,定時巡課與不定時巡課相結合,及時記錄并反饋教師課堂與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規范課堂模式。
二、制定教師發展規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結合我校年輕教師較多,教學經驗缺乏實際情況,本學期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賽課活動提升青年教師課堂品質。
1、教研組開展組內集體備課、主題研討、聽評課活動。作為分管語文學科負責人及語文教師,走入語文課堂,深入與語文教師交流,是我必須做到的。全程參與、關注語文教師的教研活動,增強了教研活動的實效性,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其中石寧老師、張寶業老師、張小燕老師三位老師的課頗受好評。
2、骨干師傅教師引領年輕徒弟教師開展集體備課、互相聽評課活動。我作為一名工作時間相對較長的老教師及師傅,平常除了開展好自己的工作外,一有時間就會進班聽課并及時給與徒弟教師點評。
3、開展課堂展示活動引領全校青年教師的成長,提升課堂品質。每周一教導處會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安排兩位教師在本周四上午進行公開課并評課,及時給與建議及改進措施,快速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
4、組織語文教師參加“語文課程標準及教學設計撰寫大賽”,讓老師們鉆研課標,用科學理論指導課堂教學。同時也提升了自身專業素質,豐富了學識素養,其中侯明瑜老師在語文達標課第一輪課標知識競賽中脫穎而出。
三、營造教育教學研究氛圍,扎實推進課程改革。
1、認真組織和審查語文組教研計劃及教研行政歷,每月開展兩次教研活動,做到人人有準備,人人有發言,人人有反思。老師們一同感悟、分享,在探索和交流中,不斷提升教學水準。其中除了原本的教研主題,語文組教師仍會利用每周三的時間進行語文網絡觀摩教研,積極組織上級通知的“課改中國行”網絡觀摩活動。
2、做好課題管理。本學期主持的區級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輔軟件的應用及研究》一直在以市級課題的標準進行推進。
3、積極組織學科活動。12月初進行了語文學科活動——漢字書寫大賽,讓老師認識到了書寫教學的重要性。
4、認真組織期中考試。11月初進行了本學期期中測試,讓老師們對自己前段的教與學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其中一三班、六二班語文成績突出,一三班,二一、二二班、四三班數學成績突出,四二班、五二班英語成績突出。
四、注重個人修養,提升業務能力。
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教育教學、管理等刊物,并在博客上發表自己的教學感想,讀書心得等文章。
五、存在的不足
1、溝通表達的方式缺少藝術,協調能力還待提高,要善于凝聚人心。
2、缺少對教學管理專業發展的思考,要平衡好管理工作與教學工作的關系。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存在問題;改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初中語文活動課是在初中階段開展的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營造自主溝通、主動交流、密切配合、自主接受的學習氛圍為主要目的,以系統化語文知識傳授,特色化語文能力訓練為主要內容,推動促進受教育者更完整發展的課程。初中語文活動課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為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活動課的教學質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存在問題的分析
第一,教師經驗和精力不足而影響了語文活動課的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對教師個人素養要求較高,而多數語文教師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學校也缺乏針對性的系統培訓,導致語文教師無法有效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此外,不少中學班級容量很大,少則四五十人,多則六七十人,組織如此大規模教學班的語文活動課教學,需要消耗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組織了也很難對每個學生進行有效指導。
第二,活動時間不夠充裕。由于日常教學內容任務繁重,如果在上課時間開展活動課教學,會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因此用來開展活動課的時間會很有限;如果在課堂教學之余進行活動課教學,時間調配是個問題;如果考慮利用假期時間專門來開展,課酬的計算和經費的保障又是一個問題。不少學校規定,在假期進行教學活動并不算在工作量內,而報告、小論文的批改量又很大,教師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致使語文活動課教學流于形式。
第三,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且比較簡單。語文活動課教學內容的確立,一方面要注重培養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要求。然而目前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內容的開發上,不少教師經常以學生查找資料為教學內容,不能依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制定出體現學校自身特色、適合學生實際、切實可行的教學內容,缺乏各有側重、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教學內容規劃,這必然會導致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2. 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的改進對策
2.1 提高語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轉變語文教師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轉變語文教師的角色:①語文教師要成為活動課教學的組織者。初中語文活動課可以在教室、校園、社會或大自然實施,不同教學活動的時間、地點、方式及進程不同,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對活動課進行全程的監控,更要對活動課進行有效組織;②語文教師要成為活動課教學的參與者。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中,由于中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欠缺,他們對活動課整體目標、過程、要求等方面的把握是有限的,還無法系統全面的考慮和組織教學的全過程和具體細節,這就要求教師應給予學生相關啟發,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從而讓學生獲得最終解決問題的成就感;③語文教師要成為活動課教學的促進者。與課堂教學相比,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的學習方式及學習策略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在活動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協調好各種關系,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引導他們戰勝困難。
2.2 積極拓展初中語文活動課的教學內容
首先,結合語文教材來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摘錄名言警句、讀書交流會、古詩詞鑒賞、詩歌散文朗誦比賽、課前十分鐘直播新聞等形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利用修改錯別字、鋼筆字比賽、板報比賽、書法大賽、名家書法欣賞、成語接龍、猜字謎、文字游戲、詩詞聯句、漢字聽寫大賽、電腦輸入漢字比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利用仿寫新聞稿、板報編輯、撰寫日記、隨感、微博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其次,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增強學生服務意識,培養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鼓勵學生開展社會熱點、焦點討論,參與社會調查及參觀訪問等,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社會經驗;鼓勵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尋求學習動力,克服“高分低能、重書本輕實踐”的現象,通過閱讀報刊雜志、廣播、網絡、參觀文化遺產、博物館、紀念館等,體驗實踐、貼近生活,將社會作為學習的資源,全面提升學習質量。
2.3 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對社會問題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較為關心社會的發展,注重整個社會的進步,他們熱衷于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可以對社會現象進行獨立的思考,他們更愿意展示自我,以得到他人的認同。因此,在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中,無論是教育目標的設置、教育主題的選擇,還是教育方式的選擇和教育活動的具體開展,都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和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動手、積極創新,為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2.4 從集體和個體兩個角度出發,對學生活動成果和表現進行科學評價
首先,從集體的角度出發來科學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和表現。集體的角度一般是由班級進行集體組織的,它是對學生組成的活動小集體的評價,有自評、互評等方式,它所反映的是一種集體合作的精神,是一種團隊意識的集體體現,如團隊活動計劃是否合理有效,分工是否明確,是否能優勢互補,成員是否能夠有效溝通,遇到的困難有那些,活動中是如何克服的,有何體會,活動效率如何,是否有活動記錄等。
3. 結語
開設語文活動課既是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也是語文教學推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然而在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中,由于經驗不足、資料缺乏、學生個體差異及應試教學壓力等因素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并探尋解決的方法,確保初中語文活動教學發揮應有的功效。
⒖嘉南祝
[1]周興英.試論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優勢[J].文理導航,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