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手工模擬實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學體系;基礎技能實訓;綜合技能實訓;總結考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3-062-1
會計技能訓練教學是強化實踐環節的一種基本形式,是對接會計就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會計教學改革的關鍵內容之一。會計學科的應用性特點要求會計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全面系統地傳授基本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而且要特別注意培養他們應用會計理論和方法、解決會計實踐問題的能力。
一、完備的實訓教學體系與設施是開展立體實訓的基礎
財會專業是理論性、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專業,針對本專業與現時經濟發展緊密性性強、難度大、操作性強的特點,學校應制定專業主干課程的單項實訓課以及校內綜合模擬實訓和校外實習等一整套實訓教學制度。實訓教學有完善的教學計劃、實訓大綱和實訓指導書,在本校形成本專業的特色。教學過程以完善教學大綱為切入點,明確本課程的性質、目的、要求以及重點、難點問題,以科學、嚴密的教學大綱統馭教學內容。根據會計從業資格、初級會計實務的理論和我國現有會計制度的基礎工作規范,并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我校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確定并豐富教學內容,以理論適度、夠用為原則,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更新、調整等,使之整體更加優化;利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實施仿真性的實訓教學;通過與金碟軟件和用友軟件公司建立相關的培訓、考核、實訓,引進“ERP沙盤模擬演練”實訓基地,構筑學生就業實訓的平臺。
二、夯實會計基礎技能訓練,融理論為實際操作
會計基礎技能訓練即會計單項實訓是針對技能課程設置的專項訓練,其目的是熟悉內容、流程,掌握基本技術和方法。
1.點鈔與傳票:學生掌握點鈔的指法和基本技能,熟練運用單紙、單張、多紙、多張的點法;會用點鈔儀器辨別人民幣的真偽;掌握鍵盤錄入的指法。
2.會計基礎實訓:規范書寫數字、熟悉各種憑證的基本要素、填制、裝訂及賬簿報表的使用;掌握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賬簿的啟用、賬簿的設置和登記各類明細賬、總賬,對賬、結賬等;熟悉企業會計核算的業務流程。
3.初級會計實務實訓:注重對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從完成整個會計循環所涉及的會計核算方法去組織實踐教學內容,訓練學生對會計核算方法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會計操作技能,使學生學會:貨幣資金結算、應收款項、存貨、固定資產等的日常核算;各種方式對外投資、借款與債券的取得、計息、償還等業務的核算;所有者權益取得、各種結算方式下收入的確認及收入實現的賬務處理;利潤總額和利潤分配的核算;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方法,使學生能勝任中小企業出納、會計工作崗位。
4.成本會計實訓:了解工業企業的生產特點,掌握直接材料費用、工資費用、其他費用歸集與分配程序及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熟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具體計算程序,具備成本會計的能力。
5.財務管理實訓:以案例貫穿整個環節,掌握資金籌措方式、投資的預測與決策、財務預算的各種方法,具備財務管理工作能力。
三、強化會計綜合技能訓練,融訓練為項目實戰
會計綜合技能訓練是在會計基礎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將會計崗位群所有的技能集中訓練,是多學科的綜合和團隊精神的培養。
1.分崗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
會計分崗位實訓是一個學習型小組,培養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精神,使其仿佛真正置身于真實的企業中。會計分崗實訓訓練后,虛擬小型組織財務部門的會計設崗模式,若干會計崗位集中于一人的業務的實訓。每位學生獨立完成一套實訓資料。綜合模擬實驗的實習資料必須選擇有代表性企業的資料,并且進行設計加工。設計加工的目的在于將一個真實企業中可能涉及不到的業務,集中于一個典型企業,進一步增強資料的全面、系統與代表性,以收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效果。會計綜合實習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綜合處理日常會計業務的能力,要求學生獨立利用已知資料編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使學生繼續熟練會計人員的基本技能,提高其獨立處理日常業務的能力。
2.手工賬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
會計手工模擬實踐是基礎,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會計活動的全過程及其規律,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踐是對手工模擬實驗的升華。根據社會的需求,學生把從設計賬套、設計科目和賬簿、填制憑證、登記賬簿至編制報表的一整套流程,用手工做完后,在電腦上再進行一次實訓,要求實驗內容、步驟、結果均是相同的。通過手工模擬和電算化對比訓練,領略到二者的異同與優劣,使學生扎實地掌握會計的操作技能。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會使用現代設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建立校內記賬公司,校內模擬實訓與真賬實踐相結合
關鍵詞:高職教育;會計專業;實踐能力
一、高職教育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前提
(一)優化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是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前提條件
高職會計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使學生具備從事會計崗位的理論基礎。高職院校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還應當開展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進行會計模擬操作教學。因而如何設置教學體系則關系到高職會計教育是否能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會計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應同步進行,實現崗位與課堂一體化。應當根據會計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將《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稅務會計》以及《審計學》等主干課程實施項目化教學。根據工作項目要求,將有關項目的實踐技能和相關知識同時向學生傳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這一層次的實踐教學融合在各學期各專業技能課程的課堂教學之中,與理論知識的教學相互交融。通過單項同步實練,讓學生熟悉和掌握不同會計崗位不同項目的操作技能和方法,掌握基本技能和崗位技能,為綜合模擬實訓打下良好的基礎[1]。
(二)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高職會計專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保障
為配合會計實踐教學的開展,高職教育院校應建立會計手工模擬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滿足日常教學需求。在現代信息技術已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的今天,眾多大中型企業甚至小型企業已經廣泛采用財務軟件對財務核算實行電算化。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的建立,將會計實訓與當前眾多企業財務核算的電算化聯系起來,縮短了學生就業后從事會計崗位工作的適應時間,增強了學生就業時找工作的競爭力。
(三)強大的師資隊伍是會計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得以開展的最重要因素
高職教育會計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開展,依托于院校具有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的專業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不能僅以專業理論知識是否豐富,是否具有高學歷做為判斷師資力量的唯一標準,還應當考慮師資隊伍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會計行業實踐工作經歷等各方面因素。
二、高職教育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一)一年級實踐操作能力培養
一年級開設的《會計學原理》、《經濟法》和《會計職業道德與財經法規》等課程為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了基礎。為培養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在這些課程教授完后,應當進行與會計學原理難易程度相適應的會計原理技能實踐操作。這一階段的實踐操作目的旨在要求學生通過對企業簡單經濟事務的模擬實訓操作,熟悉會計崗位的工作內容,將會計學原理課程中的各項學習要求與實際工作內容聯系起來,強化學生的會計核算思維模式。通過這一階段的實踐操作,學生基本可以掌握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的填制與審核,各類賬簿的登記,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等基礎核算工作。
(二)二年級實踐操作能力培養
財務會計手工模擬操作是一項綜合模擬實踐,較會計原理技能實踐操作難度高,綜合性強。它是在校內手工模擬實訓室中將會計崗位群的全部技能集中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是在校期間最系統、最核心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營造仿真的職業環境,采用真實或仿真的實訓資料,使學生在實踐中如同置身于某一企業的真實業務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會計電算化操作有了手工操作——會計原理技能實踐操作和財務會計模擬操作為前提背景,學生對企業的財務核算工作已經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因而會計電算化操作的開展有了良好的基礎。在專業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企業常用的財務核算軟件進行賬務處理。通過電算化操作,學生容易發現自己在財務手工模擬操作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會計電算化操作通過仿真企業真實財務核算過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聯系起來,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
納稅流程操作立足企業涉稅崗位的具體分工要求,將內容劃分為多個稅金具體項目。每個項目都有具體的工作任務,要求學生完成專業實踐技能,把學生應熟練掌握的各種納稅申報操作技能有機融合在具體項目任務中,突出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要求。納稅流程操作可以大量運用圖表進行技能訓練,通過各稅種納稅申報表的填寫來完成,通過圖表的形式,讓學生熟練掌握各稅種的納稅申報,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三年級社會實踐分析
三年級階段,開設的各門課程已教授完畢,學生的角色將逐漸向社會人轉變,高職院校應當充分重視這一階段的社會實踐。在學生社會實踐期間,為保障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有以下幾點經驗可供借鑒:1.采用實習記錄本對學生進行監控考核。實習記錄本是學生社會實踐完后上交的紙質記錄本,其內容可以包括實習有關規定;實習期間每天(或每周)的實習內容和心得體會;實習完后的實結;實習單位給出的實習鑒定;校內指導教師鑒定。2.為保障社會實踐取得良好效果,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在實習中的指導作用,實習指導教師應當填寫專用的工作記錄本。該工作記錄本要求實習指導教師必須如實填寫學生姓名、實習單位名稱,教師對其跟蹤檢查的情況,教師對學生遇到問題提出的指導意見,與學生實習單位的溝通情況等。通過設立工作記錄本來督促實習指導老師加強與學生、實習單位的聯系。
三、結束語
高職教育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從一年級至三年級,各階段實踐操作內容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逐步的將重點理論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于會計專業實踐操作,會計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了逐步提高,更進一步提高了其實際操作能力。(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首先,優化會計電算化教學的課程體系。財政部曾在《關于大力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意見》中指出:到2010年,力爭使80%以上的基層單位實現會計電算化,從根本上扭轉基層單位會計信息處理手段落后的狀況。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教學,不同于社會上會計人員的初級、中級、高級會計電算化的培訓,但是,它又不能不考慮社會的需求。因此,該專業的畢業生首先應當能夠熟練操作各種會計軟件,并具備一定的會計軟件的維護技能。針對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的這一目標,會計電算化教學課程設置應在以會計理論知識課程為基礎的前提下,從電子計算機基礎知識、會計電算化軟件應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程序設計基礎、會計電算化的相關法規和政策及網絡會計基本知識等方面出發,在讓學生學會對多種會計軟件的操作與維護的同時,還應當讓學生學會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的選擇與評析,掌握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會計核算,計算機安全控制等重要問題的解決方法。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在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應增加電算化課程比例。目前,大多數學校僅設一門會計電算化課程,課時一般為70-80學時。而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新興的應用性學科,涉及前面所提到的若干內容,既包括理論知識又包括實踐技能,這些內容也絕非一門課程所能包含。因此,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的電算化課程至少應達到3門,比例在30%以上。
第二,提高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師的理論教學水平,加強自身實際操作和電算化系統管理技能。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性極強。這就要求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系統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扎實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和會計電算化的系統管理技能。大部分教師比較注重理論教學水平的提高,往往忽略了實踐技能的加強。基于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育在會計教育中的定位,只注重理論教育而不注重技能培養顯然是行不通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身就必須具備較好實踐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組織、指導學生實踐。目前,我國會計正與國際會計接軌,會計理論正在不斷更新和完善,會計電算化商品軟件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作為該專業的教師應定期參加會計理論知識的繼續教育,更新完善自身理論知識,樹立會計新理念,不斷提高理論教學水平;同時,也應該多參加相關財務軟件公司組織的培訓,或是專業進修,多進行自身實踐技能的培養,利用課余時間多上機操作,提高自身的專業操作技能,以防知識結構老化、知識更新太慢、實踐技能不強等問題的出現,更好地適應教學,服務教學。
第三,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正由于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踐性強,因而需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既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也符合學校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向。高職院校可將會計案例教學法大量應用于會計電算化教學中,以CAI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采用相應商品化財務軟件,模擬一個單位一個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確定應采取的解決措施與辦法。可以通過教師深入企事業單位實踐、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其他各院校建立校際聯系,收集積累教學案例材料,建立教學案例庫,豐富教學資料;可以利用CAI形式,把教學內容制作成教學課件或教學軟件,通過計算機、投影機、影碟機、音箱等先進視聽設備進行展示或示范教學,讓學生直觀、全面的接觸掌握知識;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方式,在一系統中設計數個案例,避免原會計案例片面、孤立的教學情況,使各門課程的內容相互滲透、綜合運用,強化系統性;可以運用會計電算化實驗室進行案例實訓,讓學生同時擔任不同操作員,完成一套賬的全部工作,也可對學生分組進行協作教學,讓學生對一個系統各自分工、協作進行,最后合作完成,從而鍛煉學生的分工協作能力,讓學生全面掌握會計流程的全部工作,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成就感。
第四,建立完整的會計實驗室,配備較好的實訓條件。會計電算化專業應建立兩個會計模擬實驗室:一個是手工模擬實驗室,主要用于手工會計的實驗;另一個為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即會計專業專用機房,主要用于財務軟件的演示應用與維護,在實驗室中備有相關商品化財務軟件,建立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學生在此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提供的各項功能和教學案例,進行電算化會計的實際操作。一般情況下,學生應先在手工模擬實驗室,利用其所提供的憑證、賬本、報表等實驗工具進行進行手工模擬實訓,從而使理論與實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然后再通過電算化模擬實訓把手工會計中所用到的會計案例,又在電算化模擬實驗室中,利用財務軟件再次得以重演,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完成系統初始化、日常賬務處理、期末處理、輸出會計報表等工作。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設有手工模擬實驗室,配備了相應設施,以供學生進行手工模擬實訓,而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的建設卻沒受到普遍重視,只是在進行相關電算化課程教學時,安排機房上課。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前對會計實務進行體會、了解的場所,尤為重要。高職院校應加強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的建設,逐步將手工會計實訓與電算化會計實訓在時間和實訓內容上相結合,為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即能適應財務管理電算化工作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礎。
此外,還應注重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會計人才。21世紀的世界已進入了知識時代,素質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體結構,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既要培養學生的業務素質,也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應加大素質教育的力度,課堂上耳濡目染,課堂外身體力行。只有讓學生二者同時具備,將來其在自己的崗位上才能較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成為合格的會計人員。
關鍵詞: 手工會計會計電算化比較轉換
“會計電算化”是指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會計實務中的簡稱,它是一個用計算機來替代人工記賬、算賬、報賬,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腦完成的對會計信息的分析、預測和決策的過程。手工會計和會計電算化是會計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兩者之間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
一、手工會計與會計電算化的相同點
1.會計目標一致。
無論是手工會計還是會計電算化,都必須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服務,為加強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會計信息,加強經營管理,參與并提高經營決策水平和履行會計工作職責。
2.都要遵循基本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共同遵守會計法規和會計準則。
會計理論是會計學的結晶,會計方法是會計工作的總結。會計法規是進行會計工作的法律依據,會計準則是指導會計工作的規范。無論是手工會計還是會計電算化,都要嚴格貫徹執行會計法規和會計準則,從措施、技術、制度上堵塞各種可能的漏洞,防止舞弊行為。
3.復式借貸記賬原理相同。
無論是手工會計還是會計電算化,對發生的經濟業務都要運用復式借貸記賬原理,設置賬戶,填制和審核憑證,再進行排序、分類、計算、記錄、判斷等加工處理,然后編制會計報表。
4.都需要加強會計檔案的管理。
手工會計的檔案由裝訂成冊的憑證、賬薄、報表等構成。會計電算化檔案除了計算機打印出來的書面形式的會計數據外,還包括存儲在計算機硬盤中的會計數據和其他磁性介質或光盤存儲的會計數據。手工會計與會計電算化都必須按規定期限妥善保管,以方便查閱與審計。
二、會計電算化與手工會計的不同點
1.系統初始化設置工作不同。
手工會計的初始化工作包括設置賬戶、建立會計科目、登錄余額等。會計電算化的初始化設置工作則較為復雜,且帶有一定的難度,其內容主要有賬套的設置,網絡用戶的權限設置,操作員及權限的設置,公共基礎資料的設置,會計科目引入,憑證類型設置,期初余額的錄入,自動轉賬分錄定義,會計報表名稱、格式、數據來源公式的定義等。
2.科目的設置和使用上存在差異。
手工會計將賬戶分設為總賬和明細賬,明細賬大多僅設到三級賬戶,此外,再開設輔助賬戶以滿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設置和使用一般都僅為中文科目。會計電算化科目的級數和位長設置因不同的軟件而異,完全滿足了會計明細核算方面的需要;科目的設置上除設置中文科目外,還設置了與中文科目對應的科目代碼,使用科目時,計算機只要求用戶輸入某一科目代碼,而不要求輸入該中文科目,但在顯示打印時,一般都將中文科目和與之對應的科目代碼同時顯示。
3.憑證審核簽字方式不同。
手工條件下,審核憑證由審核人員審核后親筆簽字確認。電算化條件下,只有憑證審核權限的會計人員調出憑證并“簽字”確認,確認后才能記賬。若審核發現問題,計算機程序將拒絕簽字,并告知填制憑證人員修改或刪除。已審核通過的記賬憑證不能修改,只能取消審核后才能修改。
4.賬表的存儲介質不同。
手工條件下賬表是書寫在紙介質上,無論訂本式、活頁式、卡片式還是賬薄都要順序編號。電算化條件下,賬表存儲在磁性介質上,內容不是永久存在于計算機中,而是在需要查看、打印時臨時生成的,它既不影響使用者獲得資料的速度,又節約計算機存儲空間。財政部要求把相關賬表打印出來,日記賬天天打,明細賬、總賬至少一年一次。
5.資料的查詢速度不同。
手工條件下,要查詢歷史會計業務,必須一冊冊翻,不僅速度慢,而且準確性難以保證。電算化條件下,計算機根據查詢資料應滿足的條件,就能準確、快速查到數據。數據資料的不斷積累,還為賬務分析、預測、決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對賬工作的要求不同。
手工會計核算的對賬工作,一般可分為賬證、賬賬、賬表和賬實核對四個方面,缺一不可。在電算化條件下除賬實核對以外,其他三個方面的核對要求和方式都發生了變化。賬證核對,需進一步加強。這是由于從原始憑證的歸集、整理、審核到填制記賬憑證,這一系列過程是依靠人的處理來完成的,因此差錯必然會出現。同時由于計算機對資料的自動處理和共享調用,使記賬憑證向計算系統的錄入近乎是會計核算的惟一數據輸入環節。它的正確決定了后續其他各環節。賬賬核對基本可以取消,因為登賬工作是由計算機程序自動完成的,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的資料是一致的,以核對為目的的賬賬核對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由于各單位業務情況千差萬別,會計科目的設置也不完全相同,賬表核對應區別對待。
三、手工會計實訓和會計電算化實訓的轉換
為了促進學生對手工會計與會計電算化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全面掌握,學校應將手工會計模擬實訓與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相結合與轉換,將學生所學的會計理論知識與實訓技能系統化、整體化。具體措施如下:
1.學校應建立兩個會計模擬實驗室。一個是手工模擬實驗室,主要用于手工會計的實訓。另一個為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主要用于財務軟件(金蝶或用友軟件)的演示應用與練習。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進行財務軟件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教學案例進行電算化會計的實際操作。
2.學校應將會計模擬實訓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手工會計模擬實訓,要求學生模擬某一企業會計數據,把一整套會計業務資料,利用手工處理方法,完成從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的填制到日記賬、明細賬和總賬的登記和會計報表的編制。第二層次是手工與電算化相結合與轉換的模擬實驗,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手工會計模擬實訓中使用過的實驗數據改編成一套適合某個具體財務軟件的會計電算化實訓數據,按照商品化財務軟件功能模塊,增加賬套、操作員、科目編碼、輔助賬、查詢、自動轉賬、報表及工資表計算公式等財務軟件實訓資料。會計電算化實訓可分成若干個單元,要求學生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系統初始化、日常賬務處理、期末處理、輸出會計報表等工作流程。第三層次是實訓總結,學生通過比較手工會計實訓及電算化會計實訓的結果,寫出書面的《實習報告》,總結實訓過程的經驗,同時找出實訓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
手工會計模擬實訓與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的結合與轉換,增強了學生對兩種會計處理流程的感性認識,鞏固了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會計實行電算化的必要性和電算化給會計領域帶來的變革,對會計電算化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參考文獻:
[1]薛云奎.手工會計的技術特征及其對電算化會計的局限.會計研究,1997,(11).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占有很大的比重,這一類大學的內涵可做如下表述:專業學科的設置與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地方經濟緊密聯系;著重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強化教學的實踐;重視產學研的結合,促進應用研究;培養一批具有理論基礎和技術能力的應用性專業人才。會計學是一門應用型強的社會學科,社會需求大、就業面廣并且靈活,對于應用型大學來說,一般都著重于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面向人才市場需求開設實訓課程,因此整個會計實訓體系已經初具規模,但距離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教育質量,是提高會計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關鍵。因此,優化會計實訓教學模式,對于會計實踐教學的健全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會計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電算化會計與手工賬訓練教學脫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更新,很多企業采用財務軟件展開財務工作。所以就會計專業的教學來說,需要結合會計電算化與手工模擬實驗,雖然很多應用型高校都開設了會計電算化與會計基礎實訓課程,但是這兩門課程的學習中間都很長的間隔時間,導致很多學生熟練掌握了手工賬實訓操作以后,經過一個較長的假期再學習電算化操作,這兩個環節的銜接不夠,兩者之間沒有達到最優的結合,不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電算化教學注重形式、忽略內涵
目前大多數院校在電算化教學中選擇金蝶、用友等財務軟件,教學內容僅僅停留在這些財務軟件的操作與使用,學生在課程學習完畢以后,只掌握了軟件的操作步驟,但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全貌一知半解,沒有形成知識體系。在走出課堂進入社會以后,面對一些大型企業采用的其他軟件比如ERP信息系統、英文財務軟件等,只能束手無策。
(三)校外會計實踐基地形式主義嚴重
很多應用型高校與一些企業簽訂了協議,將這些企業作為會計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由于實習生的流動性很強,學生進入這些單位實習,所做的工作不過是一些基礎工作,比如復印資料、裝訂憑證等,不需要任何的專業知識。對于會計核算的實踐流程,最多只能看現職人員的操作而無法親自動手,這就失去了實踐的意義。這種建立校外會計實訓教學基地的行為并不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沒有達到求真務實的要求,趨向形式主義。
(四)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會計事務種類多,變化也日新月異,即便有部分教師有實務經驗,但在從事教學工作以后松懈了對實務經驗的更新。除此之外,雖然有些教師擁有會計職稱證書或者CPA證書,但是這些證書都是通過理論學習再參加考試得來的,擁有了這些證書并不能夠說明其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所以,實務經驗與理論知識并重的師資力量在目前的會計實訓教學中好事一個薄弱的環節。
三、建全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實訓教學體系的對策
(一)建設立體化會計仿真模擬實驗室
教學工作的有效展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會計實訓的教學應建立立體化的仿真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實驗室空間得當,學生在實驗室中可以實際操作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裝訂資料等各個會計崗位的事務工作。
2.教學環境里應該展示各種會計制度、處理流程,實驗室里的硬件設施應該實現兩種模式并存,即單機模式與網絡模式。
3.引入電子納稅申報與開票模擬系統,設置工商管理、稅務、銀行、企業等仿真模擬機構,將整個實驗室模擬成一個實際財務部辦公室。
建立一個立體化的仿真會計實訓實驗室,能夠滿足會計手工與電算化一體、成本控制實訓、ERP沙盤模擬實訓、審計實訓等要求,使學生置身的實訓環境與未來的工作環境結合得更加緊密。
(二)設計完善的實訓模擬資料,加強實訓內容改革
學習資料的完整程度,決定了實訓教學的教學質量。會計實訓的仿真模擬資料應該嚴格堅持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及時更新。電算化的教學中,應先明確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電算化系統實現管理目標,并且能夠維護財務軟件,處理在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理論上,形成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整體認識,深入了解各個模塊的基本原理與內在聯系;在操作上,能夠獨立完成會計核算操作,站在企業組織與管理的角度學習電算化操作。
(三)注重校外會計實訓基地的實質
由于會計崗位的特殊性,校外的實習基地最好選用會計事務所、中小型記賬公司以及小型生產或銷售型企業。通過會計師事務所基地實訓,學生能夠參與到年報審計工作中去,直觀企業中的各種會計問題。選擇中小型代賬公司作為校外實訓基地,能讓學生跟隨資深從業人員涉獵不同行業的企業,熟悉中小企業財務工作的特點。選擇小規模的生產型或銷售型企業,是由于這一類企業不會聘請全職的會計,有一定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會計教師就可以在這類企業兼職會計,既加強了師資能力的建設,也間接把這類企業作為實訓基地。
(四)加強師資建設
會計實訓課程的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與實際操作技能。因此會計專業教師的培養應該走“參與式”道路,教師應該經常參與企業的經濟業務處理工作,到企業中去了解一些新業務,可以選擇到中小型企業出任兼職會計,也可以選擇到會計事務所參與各項業務,這樣會計專業教師就能夠及時更新最新行業信息,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四、總結
[關鍵詞]高職院校 會計專業人才 動手能力 培養
康德的“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揭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會計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會計教學通常采用“文字表達經濟業務,丁字賬戶講解會計處理”的教學模式。學生由于缺乏對實際經濟業務的感性認識,學完各門專業課程后無法利用收集的信息有效解決問題。新華網2004年2月24日的“會計專業為何遭遇‘寒冬’?沒有經驗被拒之門外”,顯現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方向:動手能力要強。國家示范院校建設的實踐已經表明,僅僅依靠學校、課堂和實驗室,依靠書本知識學習,是難以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如何把書本知識轉換為職業技能,提高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成了現實。
一、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書本知識對于學生來說 ,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學生要在“教是為了不教”中掌握知識必須以一定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如果感性認識豐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動 ,掌握技能就較容易。
會計專業的學生對現實中的經濟業務普遍沒有多少感性認識。在目前階段,他們感性認知的獲得一般來源于教師對經濟業務的描述和手工模擬實訓。
筆者在指導學生的手工模擬實訓中曾遇到過一串串引人深思的現象:如果將一筆筆業務按文字描述的順序處理,學生能順利完成;如果將實訓資料的所有原始憑證全部裁剪下來,并用洗卜克牌的方式攪亂順序,然后要求他們根據這些原始憑證進行業務處理,結果沒有一個學生能順利完成任務。在填制會計憑證時竟然不知道怎樣寫摘要……究其原因:
1.理論教學中缺乏仿真交易
在理論教學中,學生是通過教師對經濟業務的描述獲得有限的感性認知,由于沒有親身體會,這點認知隨著業務的增加也會逐漸模糊。
2.實踐教學不“實踐”
實踐教學主要采用手工模擬實訓:在某一門專業課程結束后,一般安排幾周時間,讓學生對用文字表達的經濟業務,在教師的指導下集中進行處理。這種安排盡管能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但由于時間短,任務重,經濟業務是用文字表達的,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求知的需求,對學生的感性認知也沒有幫助,最多只能提高學生模仿能力。理論歸理論,實踐歸實踐,自然導致感性無知性,知性無感性,學生則空則盲就自然而然。
二、轉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總理在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會議上指出:“現在,在教學中我們比較注重認知,認知是教學的一部分,就是學習。在認知方法上我們還有缺陷,主要是灌輸。其實,認知應該是啟發,教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掌握認知的手段,而不僅僅在知識的本身”。總理還指出“我一直信奉這樣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不在于老師是一個多么偉大的教學家或文學家,而是老師能給學生以啟蒙教育,教他們學會思考問題,然后用他們自己的創造思維去學習,終身去學習。”
傳統的傳輸型(亦稱傳遞接受型、繼承型等)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這種以教師為“本”的教學模式,養成了學生學習被動,思維局限于書本,教師成了學生的拐杖。因此,學生先天“殘疾”也就可以理解。
對“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筆者深有體會。在介紹“現金流量表”時,對一個學生領悟較高的班級先采用了“灌輸”方式,而對一個學生領悟較慢的班級采用了“指路”方式,結果兩者的教學效果有天壤之別,真可謂“有教無類”,關鍵在于‘教是為了不教’。
三、改進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悟會計,透人生,會計何嘗不是人生。教師應重視啟發學生在生活中、在現實中多聽、多看,在生活中學、在實踐中學。將教學和生活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使學生在聞、見中,構建自己的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用于實際之中。
四、提高專業教師的信心
會計專業教師大部分從學校到學校,職業技能本身就不足,加上會計專業的師生比嚴重失調,繁重的教學任務導致教師們每天疲于應付,而不斷更新的專業知識使教師們自己還處于學習階段。多數高職院校也沒有把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納入教學管理計劃而形成制度,時間上、經費上沒有相應的保證。隨著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深入,傳統的教師隊伍及能力結構明顯不能適應新的要求,成為制約高職教育持續發展的障礙。
總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踐出真知。
參考文獻:
[1]李志義.對大學教學的“三思”.中國高等教育,2009,7.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自實行實踐教學改革以來,以實現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改革、提升學生職業素質、滿足中小企業需求為目標,增加了以《出納實務實訓》《會計手工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ERP手工沙盤實訓》等為代表的專業實訓課程,以提高學生會計核算技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深得企業好評。
在取得的成績的同時,通過這幾年的畢業生就業調查反饋和與相關中小企業的聯系,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畢業生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和企業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需求和變化,從中反映出我校現有的會計實訓教學課程體系中存在很大的尚需進步的空間:
第一、多數小企業在經歷了資本原始積累后,隨著企業業績的提升,公司的成長速度要求企業必須改善管理,以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管理層會重視企業管理體系尤其是財務管理體系的建設,用財務手段來管理企業。不僅僅只通過產品盈利,還有通過加強管理:如成本控制、流程優化、資本運作等帶來的利潤。通過管理為工資創造的利潤是和會計人員的能力水平息息相關的。因此,中小企業更需要綜合素質強的人才,包括個人能力、成長性以及管理才能。
第二、我校以及目前大多數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現有的實訓體系更注重學生核算型技能的培養以及相關課程的實訓體系的建設,而忽視了管理型技能的相關課程的改革,管理性質的課程理論性太強,加深的學生的理解難度,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培養。需要對管理型技能相關課程做實訓實驗的設計和改革,以進一步完善會計專業實訓課程體系的建設。
第三、會計專業學生就業普遍存在就業率高,但質量不高的現狀,學生在畢業頭幾年內換工作的情況十分常見,但在職業發展上,沒有對自己有很好的規劃,究其原因,是局限于核算型會計工作,沒有形成管理型會計的思維,不能達到更高層次的崗位能力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會計職業發展路徑,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實訓課程體系建設是實現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高職高專教育的特色所在。對學生管理型技能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實訓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掌握,滿足企業對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關注學生管理型技能的培養,同時也是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學生的后續職業發展的關注,幫助他們形成提升自身價值的意識。因此,我們建議以專業培養計劃為依據,設置增加以下兩門實訓課程,并對已有的ERP沙盤實訓課程進行調整,進一步完善會計專業實訓課程建設。
一、審計實務實訓課程
審計實訓的單純性和實際審計業務的復雜性使給我們的實踐教學帶來挑戰,課程目標不能單純定位在勝任審計實務工作,而是讓學生熟悉審計工作流程,培養學生針對企業經營管理流程、財務和業務數據中的問題進行搜集材料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初步建立審計職業判斷的思路。
審計實務實訓分為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兩個階段。單項實訓采用手工實訓方式,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審計實踐內容。結合教師的講解,加深對審計實務的關鍵知識點的理解。綜合實訓在審計實務理論課程和單項實訓之后集中進行,教師提供被審計的仿真案例公司的財務和業務數據,要求學生運用審計軟件完成審計程序。在審計綜合實訓的組織實施上,可以將學生分組成為各個會計師事務所部門,分角色以審計小組的形式展開,設計業務承接、編寫審計計劃、審計過程實施和審計終結四個情境,以及委托事項溝通、業務承接評價、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編寫總體審計策略和審計計劃、評估審計風險,進行內部控制測試、貨幣資金審計、銷售預收款循環審計、采購預付款循環審計、存貨與倉儲循環審計、籌資與投資循環審計,復核審計工作底稿、編制試算平衡表和調整分錄匯總表、編寫審計報告十四個工作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相互溝通協調與合作的意識,形成職業思維。實訓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在實訓中遇到的問題為例 進行講解 、分析知識點;注意對學生實訓過程的引導 ,要求學生總結審計工作基本流程中,所需證據獲取的手段、形式、內容以及要達到的目標等,減少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盲目隨意性, 推進實訓教學管理規范化 ,達到綜合實訓的目的 。
二、財務管理實訓課程
校內財務管理實訓室的建立需要復雜的實驗模型和巨額投資,短時間內難以實現,財務管理的實訓課程應結合已有實際條件,從會計專業學生角度出發進行設計。
實踐課程內容設計以創業計劃書中財務部分的撰寫和答辯工作為載體,圍繞設定的虛擬行業、產品和典型工作任務而展開,學生自由組合成為幾個模擬的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設置企業財務總監、預算會計、成本會計等崗位,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工作情景,涉及財務預算、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分配管理等多個工作任務,推演出企業創辦前五年的財務報表并進行財務分析,教師扮演創業投資公司和金融機構,對學生完成的創業計劃的財務部分進行提問和審核,公開討論,最終評選出最為完善和合理的創業財務構想。
實訓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財務管理等相關理論知識去搜集支撐企業的財務信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挖掘和發現復雜工作環境中的各種可能情況,想法設法找出相關的財務指標,從而使自己的報告更真實有說服力。教師應將實訓過程分解成一系列層層遞進的任務,讓學生一步步思考和完成,有益于發揮自身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在實訓過程中,盡可能鼓勵學生使用Excel完成相關財務指標的計算,報表的編制,使用PowerPoint做展示報告和工作方案等,培養學生利用辦公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能力,學生在分組討論過程中,廣泛吸收不同的意見和方法,鍛煉思維,開拓思路,逐漸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決策體系,提升職業能力,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三、ERP沙盤模擬實訓課程
我校現采用ERP手工沙盤教學模式,沙盤模具的使用具有直觀性和趣味性的特點,是學生能夠很快投入企業經營的過程,保持學習熱情,增強主觀能動性。但ERP手工沙盤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師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盤面監控得不到保障,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學生更多的關注盤面操作,經營流程表和財務報表的編制,起不到促進其思考和總結的效果。而ERP電子沙盤操作方便,軟件自行監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ERP手工沙盤的缺陷,每個操作步驟的不可逆轉使得學生在操作前更加謹慎,決策分析更加到位。教師從繁雜的監控和記錄中解放出來,在課堂教學組織上更加從容。與ERP手工沙盤相比,電子沙盤的運行規則和可變參數的設置等更加靈活和全面,使得實訓內容更貼近實際,全面考察學生決策能力,加深對企業經營的理解。
ERP手工沙盤和電子沙盤在運行流程,運行規則和角色分工上的相似,使得我們在教學組織上可以將其有機結合。讓學生先在手工沙盤上運行一年,使學生充分熟悉和掌握運行流程和操作規則,小組成員經過磨合,合作更加順暢。在此基礎上,引進電子沙盤,在分析手工沙盤和電子沙盤的差異性后 ,讓學生用電子沙盤重新操作,完成電子沙盤六個年度的經營。教師在實訓過程中,需做好充分的資料和信息準備,對于遇到的專業知識及時講解,鼓勵學生成為沙盤模擬課程的主角。每年經營結束,教師應結合現場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從企業經營的戰略戰術的高度對學生普遍困惑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思路,以此打通學生的知識脈絡,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四、進一步完善會計專業實訓課程建設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一體化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 理論與實踐結合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1-0217-01
目前,中小型企業對中職會計人才有較廣泛的需求,然而中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卻難以找到對口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實踐經驗欠缺,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造成畢業生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原因是傳統的會計教學重理論、輕實踐,不能學以致用,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能力、應變能力均無法與各個會計崗位相適應。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融入企業,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開展“工學結合、校企一體”,融理論于實踐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勢在必行。
一、一體化教學模式
所謂一體化教學就是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以職業技能訓練為核心,建立若干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具有兩大特點,一是突出職業技能訓練的主導地位。圍繞職業技能訓練要求,確定理論教學內容和要求,設置教學環節和進度,理論教學完全服務于職業技能訓練。二是理論教學與職業技能訓練相結合。注重感知、操作,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種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很好地解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問題,減少理論課之間及理論與實操課之間知識的重復,增強教學直觀性,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參與作用,必將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開展一體化的教學必須得到校領導、職能部門及相關老師的大力支持與配合,要讓大家充分認識到一體化教學的優勢,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摒棄傳統教學方式,才能從人、財、物等各方面全力支持一體化教學的構建,真正把一體化教學落到實處。
對于會計專業課程來說,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采納以下方法: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以任務驅動為導向,按任務分解模塊,充分采用演示法、提問法、歸納總結法、巡回指導法,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室指導、監控等手段,來完成整個教學實訓過程。
2、單項練習、分崗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先從開設賬簿、科目設置、填寫憑證、出納簽字、審核記賬、制作報表到賬冊裝訂等逐項單獨練習,再根據會計制度分崗設置按財務主管、制單、記賬會計、出納、倉管等崗位組成相應的實訓小組,定期輪換,分崗實習,到最后完成完整的綜合實訓,保證學生在熟悉會計業務每個環節的基礎上,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需要。
3、手工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電算化的操作要以手工模擬實踐為基礎,它是對手工做賬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只有手工做賬過關了,電算化才能順利完成。電算化業務操作的流程、電算化崗位的設置和不同角色的操作權限,包括總賬與工資、報表、固定資產、成本核算、采購、銷售、存貨等模塊,都可以按工作流程和數據傳遞這條主線聯系起來,通過上機練習詳細講解手工與電算化的異同點,讓學生在完成一整套模擬實驗的過程中明白其中的原理,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4、模擬實訓與真賬實訓相結合。企業最看重的也是中職生最欠缺的實踐經驗,只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才能培養出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企業很難接收學生進行會計崗位的頂崗實習,我們可以利用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的優勢,以校辦或者合作企業的經濟業務為范例,指導學生進行完整的賬務處理,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一體化教材
傳統的中職會計課程是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三大結構模塊開設的,除《會計模擬》、《會計電算化》這兩門課有相對多的實踐操作外,其它的專業課程,如《基礎會計》、《成本會計》、《財務會計》等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實訓操作),各課程相對獨立,課程間前后知識點銜接不夠緊密,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整體把握和綜合理解。實行一體化教學,首先就要重新規劃教材的編寫。一是課程的編寫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訓內容結合起來獨立成章,構成新的模塊。二是打破原來純模塊化分解教材的桎梏,既要從專業知識整體上考慮不同課程知識點前后順序的有機銜接,也要照顧同一門課和模塊間的傳承關系。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中Excel的內容要為以后《會計電算化》定義制作報表作基礎準備,《會計電算化》的“總賬”模塊與各子模塊之間存在的數據傳遞關系與用戶操作的先后步驟所涉及的原理都要在模塊間點明。
三、一體化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案
首先要根據會計專業需掌握的知識結構通盤考慮,制定出切合實際、利于培養具有實踐技能型人才的教學大綱。
其次是根據不同課程知識內容的重要程度和復雜性,統籌安排,整體規劃課時,絕不能實行平均分配、主次不分。
三是按照任務驅動教學的原理,以任務完成為出發點來分配同一門課中各模塊的課時,把專業理論知識整合到實操課時內。
四是編制統一的教學計劃,保證不同教師、不同班級在同一門課的進度一致。
四、一體化師資的配備
一體化教學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訓相結合的方法,既可以根據不同模塊采取不同老師教授的方式,也可以由一位老師擔任整門課程的教學與指導。為保證課程各模塊間的有機銜接和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采用后者方式更有優勢。由于教授內容同時涉及到理論和實踐,必須配備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扎實理論基礎的雙師型教師來擔任一體化的課程,原則上以“老師+技師”的雙師型(既有講師職稱又有相應專業技術等級職稱和能力)的老師作為骨干教學力量。尤其是電算化課程最好由同時具備會計和計算機知識的老師來擔任。
五、建設一體化教學實訓場地
要將傳統的教室、實驗室、機房組合起來,根據會計特點分別組建手工賬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等。其中手工賬實訓室集模擬實驗專用賬本、憑證、單據、會計檔案柜、賬冊裝訂工具、點鈔機、模擬財務章等財務部門專用設施,結合多媒體視聽設備,可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不同會計崗位、不同業務流程從單項到整套綜合實訓的模擬實習及理論教學。電算化實驗室包含服務器、學生端電腦、多媒體網絡教室等相關實驗資料與設備,可同時進行理論教學及電算化實操,也可以使用模擬軟件進行單項分崗位會計業務的處理。
六、一體化的評價體系
一體化教學效果需要一體化評價體系來檢驗。其評價體系包括以下內容:
1、樹立一體化的評價觀念和評價目標。要改變以往基本以考試作為評價標準的考核方式,把評價整合到教學過程中,確立教學與評價一體化的原則,以培養能獨立上崗操作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按照國家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要求,以會計實務、電算化、財經法規和職業道德幾個模塊為基礎,制定訓練方式、考試內容,在熟練完成手工賬的基礎上,利用模擬考試軟件和實訓資料進行考核,再結合本校情況,確定評價要素,并認真貫徹執行。
2、實行評價方式多樣化。在傳統以理論測驗、考試作為評價手段的基礎上,要將實訓每一個關鍵環節也納入到評價體系中,評價內容不僅要有以分數為標準的定量評價,還要有可以體現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質性評價,采取定期考核與隨機抽檢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理論評價與實踐評價兼顧的方式,讓評價貫穿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的每一個過程中。
綜上所述,一體化教學有利于強化中職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實用型人才,是中職學校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
會計電算化作為企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不僅為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信息保障,而且為企業管理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信息平臺和保障。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都將此課程作為本專業的核心主干課,本課程也是會計專業一門實用性、應用性極強的課程,它將計算機技術和會計學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其實踐性技能也是會計實務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因此,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的性質,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一方面要結合企業實際案例,另一方面要分層次訓練,讓學生在微機上實際操作,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掌握多種電算化軟件系統的操作,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
一、應用案例教學法,實行模塊教學
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性教學,在講授中不能只是教師演學生練,按部就班地完成模擬企業的會計業務或其它資料,這樣學生很難從整體系統的高度來認識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操作技能。因此,需要佐以大量實際工作案例,使學生對企業、對專業工作要求有一個感性認識。案例教學是一種具有啟發、誘導和決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學法。會計電算化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會計電算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剖析典型案例,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會計電算化中去的“實踐活動”。
為使學生綜合駕馭知識的系統性,在教學中我們將整體的教學案例進行劃分,以模塊的形式使學生形成整體概念。分為系統初始化(基礎設置、會計科目建立及修改、初始余額等)、業務處理(應收、應付、生產、工資、固定資產業務處理等)、月末處理(自動憑證、審核、記賬、結賬等)、報表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四個模塊進行教學,并編制相應的PPT演示教學,讓學生能更生動、更直接地學習和操作。
在模塊教學方式下,教師一開始就要把教學思路、案例劃分、企業模型傳授給學生,尤其是企業類型,由于學生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對我國企業的運營模式及類型沒有具體的概念,教師要充分地講清楚各種企業的組織機構和運營模式,商業、工業制造業、IT業、保險業、服務業、外企等等,使學生能分清楚不同的企業在會計核算上的不同需求,從而充分了解會計電算化的整體結構和服務對象。在不同模塊的講授中,應結合典型性和綜合性案例及軟件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可以把一個龐大的案例分解成許多相互關聯的小案例,每一個案例能相對獨立地完成一個或幾個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自己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樣學生通過實踐學習,就能達到熟練操作軟件的目的,并形成整體的知識結構。在教學中我們還利用同一套賬務資料,以用友、金蝶財務軟件為主,以其它財務軟件為輔進行操作,讓學生通過對兩三個財務軟件的操作比較,掌握了不同軟件操作方法上的差異,即使在以后工作中使用不同的操作軟件也都能做到得心應手,一專多能。
二、分組、分層次實訓,動腦、動手相結合
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教學環節和實務工作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本課程中采取的基本上是單人單機操作,一個學生從完成建立公司賬套、各子系統初始化、各子系統日常賬務處理及月末處理、公司報表的出具等全部是電算化流程。
實際工作中,大多數企業的財務工作都是在一個局域網中由不同的財務人員分工協作完成的。為了和實際接軌,我們采取了分組、分層次實訓的形式,每6人一組完成一個實訓案例,在案例中擔任不同的角色,教師提供典型性、代表性、涵蓋采購、生產、銷售、庫存、財務等的財務案例,讓學生按照要求進行相應的子模塊操作,將自己置身于企業的財務崗位,并定期輪崗,體會不同崗位的不同操作流程。具體操作如下:
步驟一:按組發放教師精心挑選的模擬實訓資料,各組學生先按照手工會計的要求進行分析企業業務流程及職責崗位、具體分工,并進行業務處理和手工的賬務處理;使手工會計和電算化知識更好地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會計業務流程的熟知程度。
步驟二:結合電算化軟件的功能模塊,分割模擬實訓資料。在對模擬實訓資料進行電算化會計工作分解的基礎上,按照電算化會計核算流程將模擬實訓資料按照各子系統的功能分割成既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各小模塊。學生每完成子系統的操作內容及步驟后,首先對手工模擬實訓資料進行電算化數據剝離,參考電算化資料進行查補缺漏,最后完成電算化會計核算工作,這樣學生實訓目標明確又有階段性成果,從而能夠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和提高實踐實習的效果。
步驟三:財務崗位角色分工,模擬企業實際工作。各小組成員擔任企業實務中不同的崗位角色,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演練業務處理的具體操作內容及步驟。各司其職,協商交流處理操作軟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定期輪崗,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整個模擬企業會計實務案例的操作。
步驟四:歸納總結,形成實訓報告。實訓結束時,各小組要拿出手工處理的會計憑證、賬目及報表和電算化處理后形成的打印憑證、賬目及報表,并撰寫實訓心得,以小組為單位形成整套的會計實訓報告,按照會計檔案的要求裝訂、整理、存檔完整,讓學生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
三、改革考核方式,強調技能考核
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是確保課程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為此,我們打破一張試卷見高低的傳統考試模式,采用注重平時實踐性操作、實訓能力、突出過程性評價的考核體系,從而規范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考核內容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專業能力的考核,以實訓結束后形成的整套的手工、機打的會計憑證、賬目、報表和完整的報告為主,輔助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綜合素質表現,如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機操作的熟練程度等;另一方面是綜合技能的考核,和本地的財政局共同組織會計電算化培訓考核,采用財政統一的考務軟件,成績合格的學生可得到《初級會計電算化知識培訓合格證》,這樣既考核了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又為學生以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提供了職業資格。
四、校企合作,拓寬實踐教學途徑
為使學生的實際能力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我們嘗試與企業進行合作。具體分為三個方面,一方面是我們選擇和財務軟件公司合作,把專業教師送到財務軟件公司鍛煉,實際參與大型財務信息系統或ERP系統的實施工作,這樣教師在實際鍛煉中,掌握了企業對專業技能的具體要求,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這種實踐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教師的理論知識對企業的實際工作也會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深入本地大中型企業,建立穩定的學生校外實習基地,通過互惠互利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實習崗位,學生在實際崗位上進行實習,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企業中,為就業打下了良好基礎,使培養出的人才一上崗就能發揮作用。第三,聘請企業會計電算化專業人員作為外聘教師,安排實踐教學任務,定期為學生進行實踐指導。
總之,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的探討是一項長期深入的工作,也是高職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教學中只有突出課程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點,注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實現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嚴俊梅.論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校內實踐教學[J].職教論壇,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