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華禮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前兒童;禮儀文化;思想品德;養成教育
3~6歲對于人的一生來說,是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黃金時代。《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中。”啟發幼兒愛的情感態度,培養其誠實、友愛、勇敢、講禮貌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所以,我們以養成教育為切入點,將禮儀文化、思想教育貫穿于幼兒在園的各個環節。
一、以課程立德為主,將禮儀文化滲透于各領域教學活動之中
就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來講,沒有將幼兒思想品德教育、禮儀文化教育作為一個領域單獨列出來,而是將它滲透于幼兒園的健
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等領域之中。如,語言教育中的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活動中,不僅要完成語言教育的目標,還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教育幼兒愛惜糧食,進餐時不掉飯粒。再如,藝術教育領域中的歌曲《我們都是好朋友》,不僅要讓幼兒學會唱這首歌曲,還要求幼兒懂得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二、以經典誦讀為突破口,開展幼兒禮儀教育和養成教育
大家都知道,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德育之根。我利用經典誦讀活動讓傳統文化、文明禮儀走進幼兒園,走進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范著他們的日常行為。我們知道,真正的人格修養和品格行為是建立在厚重文化底蘊上的。于是我利用孩子早來園、晚離園的時間將《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名著,作為孩子們早期閱讀的內容進行誦讀,逐步將傳統文化、文明禮儀內容滲透于孩子們的認識行為之中,使孩子們知道要尊敬長輩和老師;懂得相互謙讓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育始終貫穿于幼兒一日的生活當中,我也經常結合幼兒一日生活的實景引導幼兒練習。如:在課間盥洗的禮儀,問幼兒:你們早晨起床后要做什么呢?幼兒會回答說:洗臉刷牙。又問幼兒每次你們大小便后應怎么做呢?幼兒也會肯定地回答我:洗手。接下來我就會用弟子規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樣盥洗的禮儀在不知不覺中已深入他們的心里,久而久之逐漸養成習慣,達到禮儀教育的目的。
三、以環境育人為輔助,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文化植根于地域,環境影響文化。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是孩子們當之無愧的第三任老師。因此,我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不斷優化幼兒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們隨處可以看到名言警句、傳統知識,以此來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例如,在教室的墻壁上繪有幼兒喜聞樂見并具有禮儀文化的故事內容,樓梯過道、教室內都有教師和孩子們的各類作品。讓幼兒真正融入環境中,接受環境的影響,從而感知真、善、美。
四、以家園共育為重點,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其實,有很多人都能夠做到文明,比如:做公共車的時候看見有老弱病殘孕讓座,上車的時候主動購票;有些年輕人把吃的瓜子皮放在一個小方便袋里,吃完的時候把它扔進垃圾箱;有許多司機師傅不闖紅燈,不超速,不酒后駕車……其實,文明就在我們身邊。
有極少數的人不能夠遵守文明,比如:在公共場所說臟話,打架;隨意扔垃圾,吐痰,吐痰是特別嚴重的,一方面污染環境,一方面痰里含有某些病原體,是傳播疾病的罪魁禍首。任意闖紅燈,這樣是很危險的,超速是眾多的人因車禍而死亡,與其這樣,不如好好的遵守交通規則。
讓我們從日常的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個動作做起。
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到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服從老師管理;講文明、講衛生,愛護花草樹木,不穿越綠化帶;得到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
關鍵詞:禮儀;饋贈;思維方式;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115文獻標識碼:A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隨著跨國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越發明顯,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禮儀風俗和傳統習慣,就有可能會引起誤會,導致交際無法進行,因此,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勢必要了解一些禮儀的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禮儀的差異
(一)見面禮儀的差異
1、見面時的打招呼禮儀。打招呼是人際交往中最為平常的事情,是聯絡感情的手段,溝通心靈的方式,增進友誼的紐帶,所以,絕對不能輕視和小看。見面時打招呼既表示親切、友好,也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在招呼語的表達上,中國人大多使用“吃飯了嗎?”“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個人生活的語句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與關心。可在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沒有這種招呼語,因為這些是屬于個人的隱私,因為在西方人看來“我到哪里去”、“我忙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無權干涉,往往有管閑事和窺視隱私的誤解,他們不希望別人過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者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要跟對方有進一步的交往,只不過是一種禮儀形式。因此,在西方國家旅游的時候,如果迎面而來的人對我們說“Hello!”,別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就非常失禮了。
2、見面致意禮儀。見面禮儀是日常社交禮儀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禮儀,而握手禮是當今國際交往中運用最廣泛、最頻繁的一種致意禮儀。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環境下,握手的時機、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領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其最大區別在于握手時伸手順序的不同。從握手禮的實施順序看,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方文化通常應遵循兩個優先:即長者優先和女士優先。而西方文化著重強調的是女士優先,婦女在各種場合均應受到特別的尊重和照顧,因而在介紹時通常要把男士介紹給女士,但16歲以下的女子沒有這個優先權。除了握手禮,吻禮也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種見面致意禮節,包括親吻禮、擁抱禮和吻手禮。這三種吻禮在日常交往中常用,但是在商務往來一般不使用,其中吻手禮是流行于歐美上流社會異性之間的一種最高層次的見面禮,適合于已婚女士。
(二)談吐禮儀的差異
1、稱呼禮儀。稱呼是人際交往中比較重要的禮節,關乎個人修養,社會和諧,文明高雅,但是稱呼在日常生活中問題也不少,而且中外稱呼習慣不完全一樣。在我國,人們在稱呼自己時,習慣說“本人”或“鄙人”,而稱呼他人時則習慣稱“您”,在西方稱呼對方時不分“您”和“你”,都是“you”或者“閣下”。在我國,人們習慣稱呼職務、官銜等,并與其姓連在一起,如張局(長)、趙總(經理)、李教授等。在西方國家,同我們不一樣,不習慣把官銜、職務、職業與姓名連在一起,想要強調他的部長、總統身份時,只稱“部長先生”、“總統先生”。
中西有些稱呼完全一樣,如先生、女士、小姐等,但是,我國特有的一些稱呼,不能隨意移植到西方去,如大爺、叔叔、大媽、同志、師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因為像老張、吳老等稱呼在我國有親切與尊敬之意,而在西方,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即便是長輩親人也是如此,這表明西方比較崇尚平等、自由,人們卻忌諱“老”字,因為在他們看來,老是虛弱、沒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詞,稱別人為“老”則是一種輕視無禮的表現,所以即使面對真正的老人,也最好不要稱呼他們為“老XX”或“XX老”,否則會引發不愉快。
2、交談禮儀。交談是人們彼此交流感情、傳遞信息、增進了解和友誼的重要形式。若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吸引力,最好的辦法是說話真誠明了,并且明智地選擇話題。在交談話題的選擇上,中國人喜歡問人私事,或毫無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在中國,人們在一起聊天時多半會談到家庭、婚姻、孩子、經濟收入等問題,這正是中國人所謂的拉家常。因為按中國的禮貌傳統,了解私事是接近對方、關心對方的友好表示,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體現,這些話題能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使人有親切感。而在西方,女性的年齡、婚姻及男性的工資收入、財產狀況、個人情況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在交談中如果被提及,那會非常的敏感,或容易引起反感,尤其是對歐美人而言,他們認為這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侵害了對方的隱私權,是一種極為失禮的行為,而且還會認為提問者極為缺乏教養。因此,一般來說,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間宜選擇比較簡單的話題,如天氣、當天的新聞、四周的環境等,因為這些話題比較安全,不容易引起誤會和不快。
(三)饋贈禮儀的差異
1、接受禮品的方式不同。東西方接受禮品的方式不一樣,東方人接受禮物時往往顯得比較恭敬和虔誠,一般是用雙手接受禮品,并輕微低頭表示感謝,并說“您太客氣了”之類的話,習慣在受禮時說“受之有愧”等自謙語,而且隨即將禮品收起來,等到贈禮人離開后再慢慢打開欣賞。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往往很隨意,但很注重禮品的包裝,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邊欣賞,邊說一些像“這禮物很漂亮”等感謝的話,甚至高興時還會擁抱對方一下,與送禮者共同分享這份禮物的喜悅。
2、感謝語不同。一般在受到禮品之后,西方人往往會在一周之后,寫一封感謝信或者打打電話致謝,而國人則基本沒有這個習慣。謙虛歷來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在送禮時也有所表現,送禮者一般喜歡強調自己禮品的微薄,而不介紹所送禮品的珍貴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如“區區薄禮,不成敬意,請笑納”。西方人在送禮時,喜歡向受禮者介紹禮品的獨特意義和價值,以表示自己對對方的特別重視,如“這是我特意為你選的”。
3、禮品價值的意義不同。贈送是友好的表示,禮品是友好的象征,所謂禮輕情意重,送禮是為了表達一種情感,所以要講真情。人們在選擇禮品時,都是將其看作友情和敬意的物化,通過贈送禮品來表達對對方的情誼和尊重。禮品如果能融入和體現送禮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禮品。真正好的禮品不是用價格可以衡量的,送禮的心意重于禮品本身價值,因此在選擇禮品時,不能只著眼于禮品的價值,更要著眼于禮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
中方在送禮時一般都比較貴重,因為在他們看來,價值較低的禮品有失面子,而西方人則比較重視禮品的感情價值,禮品價值過高,會被誤認為有求于他們,是一種賄賂而招致反感,比如送給英國人禮品時,禮品要輕,可送些鮮花、小工藝品或者巧克力,都會得到英國人的喜歡,特別是中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他們會格外欣賞。德國人不喜歡首飾或鮮艷奪目的禮品,喜歡價格適中、典雅別致的禮物,但包裝一定要盡善盡美,德國人認為只有當關系發展到相當密切時,才有必要送禮。
4、送花。此外,鮮花都被人們賦予了特定的含義,中西方對不同的鮮花有不同的解釋,如在我國,牡丹是國花,表示富貴吉祥;代表高潔;康乃馨代表著熱情、魅力、真情、溫馨;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玫瑰是很多國家的國花,象征著愛情;康乃馨則表示傷感或拒絕,單獨送人時必須慎之又慎;菊、蓮和杜鵑,在國內口碑甚佳,在涉外交往中卻不宜用作禮品。在西方系“葬禮之花”,用于送人便有詛咒之意;蓮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鵑則被視為“貧賤之花”,用于送人也難免發生誤會,如此等等。因此,如果選擇鮮花作為禮品,一定要考慮所送的場合和對象,避免不必要的誤解產生。
(四)餐飲禮儀的差異
1、餐具不同。中國人使用筷子,飯也是用碗盛,通常是圓桌,而西方人則是用盤子或碟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通常是長桌。
2、餐飲氛圍不同。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既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相互讓菜,勸酒,甚至不醉不歸,為客人布菜,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而西方人在用餐時,講究“4M”,即Menu:精美的菜單,Mood:迷人的氣氛,Music:動聽的音樂,Manners:優雅的進餐禮節。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禮。西餐實行分餐制,即便是有公菜,也會放一些公共餐具,此外,在西餐宴會上,人們是只祝酒不勸酒,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
3、餐飲觀念不同。中國人如果在家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葷素搭配,會準備滿滿一桌,并很謙虛地說“今天沒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類的話。宴請結束時,如果菜基本被吃完,主人會覺得很沒面子,認為飯菜準備的太少了,客人可能沒吃飽等。唯恐怠慢了客人,盡顯主人好客熱情之道。而西方宴請,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為最佳,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這些是我的拿手菜來招待大家”的話。
在西方,親朋好友之間聚會,實行AA制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國,AA制一般只被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和白領所接受,傳統的中國人不愿意這樣“小氣”的各掏各的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異來解釋為什么中國人和西方人會對AA制持有不同的態度。
二、中西禮儀文化差異的來源
(一)思維方式的不同。從思維方式上看,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主觀聯系的直覺思維和直觀實用的思維原則,注重直觀、整體、經驗。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于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西方人主張“主客二分”的對立思維模式,分剖精細的邏輯思維和純粹思辨的抽象理性。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二)價值觀不同。從價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因此,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令人難堪的事,以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他們提倡每個人應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是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強,靠競爭來取得自己的利益,實現自己的價值。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提倡謙虛謹慎。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推崇一種高尚的、無私奉獻的情操,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關懷是一種美德。
(三)倫理道德觀不同。從倫理道德上看,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杰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子女一旦結婚,經濟上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親屬關系比較疏遠。在人際關系上,中國傳統的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擔心創新危險,總要瞻前顧后,權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維護現狀,保持和諧。對待家庭,喜歡大家團聚,老人幫助照看兒孫,以備養老送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互相幫助,雖然密切了親情關系,但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獨立能力的養成。
(四)風俗習慣的差異。習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打電話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習俗。
三、結束語
總之,在中西禮儀差異的比較中,我們既要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禮儀在操作層面上的差別,也要了解產生差異的真正原因,中西禮儀各有特點,因文化背景而異,無好壞之分,只有不同,可以相互借鑒,但不能一味盲從,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西禮儀文化得到真正的融合。
(作者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秋筠.商務禮儀教程.中國商務出版社,2007.11.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國國民的素質獲得了普遍的提高,并且對新一代的禮儀培養更加重視,促進青少年對中華傳統的良好美德繼承。中職學校是為社會培養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環境、實踐能力強、懂禮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中職學校對學生教授《禮儀》課程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提高禮儀的實踐教學效率,使得學生在待人接物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進行充分的理解,并且在實際的生活中能夠對所學禮儀進行運用,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是當前中職學校設立《禮儀》課程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中職學生存在素質相對較低,學校對《禮儀》課程的實踐教學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等問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禮儀》課程對學生產生的有利影響。
1.中職學校《禮儀》課程教學的發展現狀
1.1中職學生自身的禮儀修養問題
由于前些年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們思想覺悟的提高,獨生子女的數量不斷增多,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學齡孩子,這些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是家庭的重心,家庭也一切以孩子為主,可能會出現部分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孩子沒有禮儀觀念、在家中養成的不良習慣帶到學校中,以致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喜歡獨來獨往、不能很好的與周圍的同學良好的溝通等問題。不可否認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在學校中有的和周圍同學的溝通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夠恰當、出現辱罵同學、打架斗毆等情況,給學校、同學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家庭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也有很大的影響,受到我國教育大環境的影響,家長往往將注意力全部放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對孩子禮儀方面的教育較為落后,從而造成中職學校學生對禮儀的了解程度較低、學校內不和諧的行為屢現等情況。
1.2老師對《禮儀》課程的實踐教學理解程度不夠
老師作為《禮儀》實踐教學中的主導部分,對禮儀實踐教學的理解和教學經驗對學生接受禮儀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等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中職院校沒有充分重視《禮儀》課程的實踐教學,對禮儀的重要程度理解不夠,從而在《禮儀》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上沒有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注意力。要提高《禮儀》課程的實踐教學水平,離不開對老師進行禮儀方面的培訓和指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不斷鞏固和運用,老師的綜合素質高低對教學效果有決定性作用,由于學校沒有意識到《禮儀》課程的重要性,對禮儀課程老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方式較為落后,造成老師對禮儀教學沒有充分的投入,不能有效的將禮儀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不能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1.3學生對《禮儀》實踐教學的適應程度良莠不齊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習慣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對于禮儀課程這種實踐性較高、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課程可能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從而導致學生對禮儀課程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升。禮儀課上要求學生積極主?擁謀澩鎰約憾岳褚塹目捶ǎ?并且積極的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有禮貌、有修養的與同學溝通,學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對于遇到的困難要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進行解決,學生往往不能主動的參與到這種溝通中,導致禮儀教學的效果不夠好,學生對禮儀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程度同樣不高。
2.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禮儀》的實踐教學
2.1建立老師與學生間的良好關系
要使學生能夠在禮儀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參與,就要解決傳統教學模式造成的學生與老師之間存在的鴻溝,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主動的參與到實踐教學中,這樣自然而然的能夠促進學生對禮儀知識進行掌握和靈活的運用。老師要提高自身親和力,主動與學生進行交談,了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并幫助解決,促進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在禮儀課程的教學中,老師要采取多樣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促進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理解和掌握禮儀知識。
2.2轉換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傳統的禮儀教學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的走神、理解不到位等情況,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惡性循環。要積極的轉換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可以采取模擬式教學的方式,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學生間的相互溝通,鍛煉學生的儀容、儀表、儀態,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適當的獎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夠更主動的了解和掌握禮儀知識。
2.3加大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
中職學校應該充分意識到禮儀課程對高素質人才培養具有的重要作用,積極的調動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的積極性,加大教師培訓資金的投入,定期對老師的教學水平進行檢測,同時對教學過程中運用到的基礎設施要完善,促進教師對禮儀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豐富教學經驗,提高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對禮儀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夠學習并且對禮儀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
【關鍵詞】涉外禮儀 跨文化交際 交際作用
“禮”起源很早,伴隨經濟增長文化政治的交流,“禮”也成為一種文化被眾人熟知,也成為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筑的一部分[1],涉外禮儀就從此出現在人的視線中,遍布在我們的生活中。涉外交際禮儀簡稱為涉外禮儀,是指當你在對外交際中,用來維護自身形象對外交人員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種族的差異導致了民族文化差異,經濟的發展又使得民族之間必須聯系起來,不同民族在交流溝通中會因為不了解別國風俗習慣造成溝通不順利,甚至誘發民族戰爭。本文通過分析國與國之間文化的差異來闡明涉外禮儀在跨文化交際的作用。
1、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
由于民族信仰不同,導致文化差異很大,例如中國的隱私觀念不夠強,但西方就非常尊重個人隱私,中國人總是盡可能多的介紹自己讓對方熟悉并了解自己,因為這是中國人表示想和你做朋友的一種直接方式;但在西方他們覺得這讓他們隱私遭到窺探,對人是及其不禮貌的。中國人的謙虛是各國都熟知的,正如中國人在比賽或者其他中勝出也喜歡用一句承讓來表達的自己的謙虛之情一樣[2]。但西方不同,當受別人表揚時他們通常欣然接受,特別是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否定別人稱贊時,他們會覺得中國人特別虛偽。中華民族對遠來的客人總是那么熱情,中國酒桌文化源遠流長,通常會準備衣著豐盛的佳肴拉款待客人,給客人倒酒,幫客人夾菜總之就是想讓客人盡可能多吃菜。
2、涉外禮儀的分類
涉外禮儀有種類繁多,在不同活動中我們有不同禮儀,同時我們也應該盡可能的掌握不同的禮儀。
2.1涉外商務禮儀
在商務談判中我們也應該展示自己友好的一面,正如中國的古話所說,“買賣不成仁義在”。所以,在商務活動中我們應該把自己有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莫要把經濟利益放在首位,這樣會給人一種唯金錢至上的感覺,其實在商務交際中不僅僅只是經濟交往,更是文化的交流,讓對方更加了解自己的企業,自己的民族,維持一種友好的關系,這樣在日后的經濟往來也就更簡便。
2.2涉外交談禮儀
在涉外交談的時,由于語言的差異,交談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在涉外交談中要比以往更加需要小心注意。例如,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樣會讓別人感覺你的表現欲望很強,對人不尊重;如果和別人交談時不要心不在焉,會給人一種你沒有交談的欲望,只是在應付別人而已,這樣會顯得極其不禮貌,也不要輕易轉移話題。當認識新朋友時切忌不要沖動,也許別人沒有和認識的欲望,而且你的沖動行為會讓人在感覺你這個人很輕浮;為他人介紹自己的朋友不要用手指指指點點,先介紹身份高的[3]。
3、涉外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
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各國之間的聯系也就變得密切起來。對于初次接觸民族文化的差異的人,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個人修養和文化素質,個人修養和文化素質也涉外禮儀中的一部分。
3.1涉外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展現民族形象
跨文化交際是全球化發展必經之路。不僅是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更是民族走向和諧統一的基礎。人們在跨國際交往時,從國家角度來說代表的不是個人是整個民族,一個人在交際活動中的行為舉止會對決定他人對你的評價。如果在交際的時候表現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這就使得人的合作欲望會更強,這就要求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擁有良好的涉外禮儀,在社交中表現出彬彬有禮[4]。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生命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讓他人會有更想了解你甚至是你的民族,隨之而來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一個民族具有其自身的民族氣息,在跨文化交際的時候,你就是祖國的千萬人民的代表,所以良好的涉外禮儀能讓你在跨文化交際或得別人的肯定,使你的民族獲得別人的敬佩。通過良好的涉外禮儀可以是民族受到尊重,在交往中樹立威信。這就使得涉外禮儀成為跨文化交際中每個人必須學的一門課程;盡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禮儀,但我們應該盡可能在涉外交際中彼此磨合彼此適應使得它成為各國都通用的涉外禮儀,。而一個外交人員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選擇涉外禮儀可以起到維護國家形象的作用,讓外交人員人員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給自己國家的形象增加亮點。
3.2涉外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塑造形象,進行信息交流、傳遞知識
跨文化交際中信息是雙向傳遞。然而涉外禮儀就是在交往過程中各自外在的信息形象。交往從見面到問候和溝通都有很多的禮儀。衣著說話方式都會透露出各種信息,這就是給別人留下初步印象。衣著應該符合場合,當與別人交談時,應注措辭和說話的語氣和語態。這樣給他人的感覺就是你的道德素養較高,從而讓自己獲得別人的尊重。
涉外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將人的感情聯絡在一起。在跨文化交際中表達出并不是單純的禮儀,它從側面帶入了人自己的感情。人們通常通過他人對自己展示的友好程度來確認別人對自己的感情。在交際中主要能達到兩種情感結果:一、感情達到一致產生共鳴。當雙方在涉外交際中能夠產生相同的情感,彼此雙方就會注重對方,從而建立和諧共處的人際關系。二、情感南轅北轍這就使得跨文化交際工作不能繼續下去,從而導致彼此關系破裂。涉外禮儀也可以在跨文化交際充當行為調節的作用。跨文化交際中人和人的交往時通過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形象來有意識的對別人進行控制。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通過涉外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對形象進行修飾;行為可以對人際關系進行調整。涉外禮儀是一種交流方式,使得跨文化交際工作可以順利進行[5]。這種感覺就是像是家人給帶來的溫馨感;又像朋友給的深厚友情的幸福感。在跨文化交際中按照涉外禮儀的規則去做,能夠成功避免很多情感問題,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際網。
3.3涉外禮儀是跨文化交際中道德的典范以及文明的象征
在當今社會良好的禮儀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涉外禮儀是跨文化交際的行為準則,讓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相互尊重彼此幫助,與人為善,可以間接映射出人心靈的善惡,在跨文化交際中讓人際關系變得更純潔,這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可以根據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人的涉外禮儀來分析評價一個的生活習慣,并幫助其改正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涉外禮儀可以督促人們用文明的禮儀規范去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
涉外禮儀還是跨文化交際中的樞紐,可以淡化矛盾沖突。當參加跨文化國際活動時,涉外禮儀是是活動中的劑,當人們加深了解增進彼此間的溝通,都會通過恰當的涉外禮儀方式來表達,這就使得人的感情慢慢交流,關系也就得到改善,涉外禮儀還是跨文化交際的推動劑,在跨文化活動中我們“主張禮多人不怪”。
結論
文化與禮儀緊密聯系在一起,禮儀中包含文化,同時也是文化一種存在形態,然而禮儀的形成和發展道路困難重重,每個國家的禮儀都受本國的文化起源和政治制度影響,有些國家禮儀講究簡單務實,讓學習者可以迅速掌握并廣泛運用和傳播。
現代的涉外禮儀在人類的跨文化交際中成長并成熟起來,一個人在跨文化較集中的場合中,不再是自己個人行為舉止,它意味著關乎你的組織甚至是你所代表的民族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參考文獻】
[1]王春,鄭曉燕. 淺談涉外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6:559+591.
[2]王麗,楊霞. 淺談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J].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1:90-92.
[3]秦俊.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交際[J]. 科技信息,2009,14:115.
關鍵詞:禁忌 餐桌 禮儀 中西方
一、引 言
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較為深,有不少課題對此進行過探究,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進行系統的概述與總結并探析背后的原因。我們調查后發現被調查者對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當一部分人對此不了解。大家對于極少數禁忌了解比較深,但是卻很少有幾個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淵源,對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強。我們系統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禮儀并究其根源,使大家能夠加深了解。本文將主要從中西文化餐桌的入席離席這一方面對比并進行分析研究。
二、問卷的數據分析
通過對問卷進行發放,采訪被調查者,我們了解到大家對中西方餐桌禮儀禁忌的認識很局限,并且極少數人對其后的文化背景進行過探析,下面是我們分析問卷的詳細情況。下面是我們分析問卷的詳細情況,通過分析問卷,我們可以得出被調查者中大二的較多,占有效百分比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為11.2%。被調查者中英語類所占比例為52.4%,非英語類占47.6%,英語類和非英語類所占比例幾乎相當。但除此之外,大家對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徑較多:有從課堂、書籍、社交等途徑獲得的,但是大家從網絡和娛樂生活獲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訪者多數認為我們的課題對平時的影響比較大,在某些場合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具體分析問卷得出,大家對于極少數禁忌了解比較深,但是卻很少有幾個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淵源,對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強。因此,我們系統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禮儀并究其根源,這一方面使得大家對其了解能夠加深,另一方面豐富我們的課外生活。本文旨在介紹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禁忌的差異,主要從入席與離席這一方面來比較中西文方餐桌禮儀禁忌的差異,并剖析這些差異背景。
三、正 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萬里不同食。”而在“食”中又以“坐”為先,中西方座次安排存在著很大不同,那么它們所對應的座次禁忌也不同。
(1)入席
在中國,上菜時多以順時針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優先受到照顧。“中座為尊,面門為上,觀景為佳。”[1]
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遠近而定。以主人的桌為基準,右高、左低,近高,遠低。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以主人的座位為中心,如果女主人參加時,則“以主人和女主人為基準,近高遠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2]。其次,通常要把主賓安排在最尊貴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賓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盡可能與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談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賓,翻譯一般都安排在主賓右側。家宴的席次相對簡單,主人與女主人一般相對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對廳壁。
因此,中西餐的座次安排一旦和上面所述有很大差距,那么就餐者就會觸犯禁忌。而這禁忌與其文化背景緊密相關。第一,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思想主要強調“仁、義、禮、智、信”;道家主張“順應自然”、“清凈無為”。荀子《修身篇》言:“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而西方國家主張民主、自由、平等,宣揚個人的力量,看重個人的價值,注重個人主義。第二,孔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國的宴會或多或少地缺乏對女性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影響最大、滲透面最廣的文化是基督文化。基督教認為基督耶穌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救世主,而瑪麗亞(Mary)作為唯一生育、養育上帝之子耶穌(Jesus)的人,有著高貴、貞節的形象和慈愛、謙卑的品格,理應受到極大尊敬,被稱為圣母。人們將基督教文化對圣母的虔誠、尊敬擴展和延伸,便產生了尊敬世間婦女的行為準則。“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平等、博愛思想也使尊重婦女的社會風尚發揚光大。”[3]第三,中國長期以來以農為本,而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經驗,人越老經驗越豐富,因而認為年長者是家與國穩定與繁榮的關鍵,很早便形成了“尚齒(年長)尊老”的社會風尚。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在貴賤相等的前提下逐漸形成尊重老者,以老者為先的傳統。但由于西方許多國家的畜牧業、工業較發達,更需強壯、易動和勇于冒險特點,而人越老越喪失這些特點,于是難以形成尊老社會風尚。
(2)離席
常見一場宴會進行得正熱烈的時候,因為有人想離開,而引起眾人一哄而散的結果,使主辦人急得真跳腳。“欲避免這種煞風景的后果,當你要中途離開時,千萬別和談話圈里的每一個人一一告別,只要悄悄地和身邊的兩、三個人打個招呼,然后離去便可。”[4]西餐中途離開酒會現場,一定要向邀請你來的主人說明、致歉,不可一溜煙便不見了。
然而在中餐過程中,離席不是非常講究。一般可以選擇給主人說一聲,也可以選擇給身邊的人說一聲,讓他或她給主人說一下情況。造成這種離席禁忌很大差異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思考方式不同。
參考文獻:
[1]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談中西文化[N].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2]卞浩宇.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N].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背景:外語教學與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會習俗與飲食文化[N].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
[5]蔡德貴,田辰山.三極世界文化差異(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視角[J].東方論壇,2007(02).
[6]林美泳,吳曉芳,吳家銘.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2009(16).
關鍵詞:職校校園文化 禮儀 特色教育 人才培養
現代學校的質量競爭,其實質是人才的競爭,而更深層次的則是文化的競爭。大凡名校,總是有著其文化所彰顯的精神和氣勢。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共同創造并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它既是全體師生在教育、教學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展演變過程中,共同表現出來的一種有一定意義內涵和品位指向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又是學校傳統、辦學思想和校風校貌的綜合體現。同時,校園文化也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和文化使命,昭示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校園文化對外具有鮮明的個性,對內以正確的導向引領、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一流的學校靠一流的文化孕育。
將禮儀特色教育全面
融入職校校園文化建設
對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學校校園文化更是至關重要。職校形象靠文化塑造,職校招生靠文化吸引,職校發展靠文化給力,職校愿景靠文化催生。職校應拿什么來建設既有中職特色,又有獨特風范的校園文化呢?從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和全面育人、提升素質的目的去考量,則應當至少基于以下兩點:一是必須體現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即“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有利于學生順利就業及就業后的發展;二是必須緊密結合中職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健康成長。因而筆者認為,若將禮儀特色教育全面融入職校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項,并由此讓“禮儀”成為職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會十分有利于達成以上目標。這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禮儀特色教育能讓中職學生順利就業、發展。當前,現代企業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形象塑造。在求職應聘時,用人單位除了看求職者是否具備專業知識和潛力外,還要看求職者包括言行舉止在內的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實行禮儀特色教育,有利于培養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能夠提高學生融入社會和立足社會的能力,讓畢業生都擁有一張“陽光、禮儀、責任感”的求職金名片,從而整體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僅如此,施行禮儀特色教育,形成校園禮儀文化以后,學生會在具備文化教養、審美能力、責任意識和感恩情懷的基礎上,以實際行動去規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學會尊重他人,立志回報家庭和社會。學生不但會通過文明的行為和言語等去完善個人形象,而且還會以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去練就嫻熟、精湛的專業技能,關注行業發展的新態勢及新技術。良好習慣一旦養成,能讓學生終生受益。
第二,禮儀特色教育能讓中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當前“普高熱”的現狀下,中職新生中有不少是因為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不盡人意而無奈選擇了職校。這些學生大都有消極自卑、怕學厭學、散漫任性和自控能力差等諸多心理問題。同時,中職新生中單親家庭子女、留守子女、貧困家庭子女所占的比例較大。家庭的溫暖與親情關愛的缺乏,造成了他們內向、孤僻的性格,行為習慣差,感情脆弱,往往還有逆反心理。由于禮儀特色教育能讓學生既尊重別人、同情他人,又自愛自強、樹立信心,同時可以推動學生之間的互助、互愛。因而禮儀特色教育在培養中職學生的健康心理,讓其逐漸形成良好的秉性方面十分有效。
“禮儀”融入職校
校園文化的四個途徑
除了在校園環境上營造文明禮儀教育的濃厚氛圍和文化氣息,諸如在校內公共場所展示關于禮儀的名人名言、警示標語、書法佳句,并在校門口的電子顯示屏幕上每周更新禮儀規范宣傳語以外,還要通過全面、系統、持久的禮儀特色教育,使“禮儀”成為職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施途徑及方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遵循活動性原則,開展禮儀教育系列主題活動。中職禮儀特色教育系列活動可分為四大類,即全校性主題活動、專業學區專題活動、日常禮儀操活動、學校與企業的聯合活動。這些都是中職禮儀特色教育的實踐活動,類似這樣的全校性禮儀特色教育活動還有很多。如可舉辦“古人、名人禮儀故事會”或講座,開展中華傳世經典名著誦讀、“文明禮儀知多少”知識競賽、禮儀情景劇或小品展演、青春形象大賽等活動。要通過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體驗、感知到文明禮儀的魅力,并將由此接受的信念和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品格。專業學區的專題活動由學區自行設計和安排,內容包括將文明禮儀知識應用于解決涉及專業的有關實際問題,創設專業禮儀情境讓學生即興表演如何把文明禮儀付諸實際行動等。還可自編日常禮儀操在每日課間進行,各專業禮儀操以公共禮儀操為主,再另加與專業相關的禮儀操,如商務禮儀、電腦電器修理服務禮儀、餐(飲)旅(游)禮儀等。而學校與企業的聯合活動則運用校企合作機制由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商定。
第二,遵循習慣性原則,制訂落實禮儀養成教育制度。“禮儀”一旦成為一個人的習慣,也就成了最基本的優良素質之一。這就要全方位、多角度長期、反復地教育和培養,使學生真正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文化素養和由內而外的行為習慣。為此,職校需要制訂一系列禮儀養成教育制度,這不但能確保學生把對禮儀的認知轉化為行為、再由行為內化為習慣,而且也是禮儀特色教育健康有序地順利開展的有效保證。這一禮儀養成教育的規范化制度可由學校自編,包括中職學生在校禮儀、中職學生在家禮儀、中職學生禮儀“三字經”、社會與職場禮儀等。其中中職學生禮儀“三字經”不僅朗朗上口,更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儒家禮儀思想的精髓。學生平時朗誦中職學生禮儀“三字經”,定期參與“三字經”背誦PK賽,將對修身養性、養成禮儀方面的良好習慣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三,遵循就業性原則,模擬職業場景進行禮儀實訓。職校各專業學區在二年級的第二學期都可模擬就業招聘現場進行禮儀實訓,模擬專業工作崗位進行禮儀實訓。同時,還可模擬企業情景進行禮儀演練。例如餐飲旅游類專業設置賓館客房、酒店餐廳等模擬的職業場景,由學生輪換扮演服務生、領班、部門經理和顧客(賓客);商務專業則設置銀行柜臺等模擬職業場景,由學生輪換扮演柜員(出納或會計等)和顧客,按照正常的職業工作過程進行情景演練,即由扮演顧客(賓客)的學生按照教師設置的突發事件開展情景表演,表演后再由師生共同評議相關學生在正常工作過程中處置突發事件的禮儀言行是否正確、態度是否妥貼和得體(包括文明禮儀用語的使用,站姿、坐姿、衣著、微笑、點頭等體態言語的使用,講話態度、音調、節奏等)。此外,還可擇時進行模擬“就業招聘會”禮儀賽、“模擬職場”禮儀賽等競賽活動。
第四,遵循開放性原則,安排學生進入社會實踐鍛煉。要在學校、家庭和企業實習單位的互動下,通過有機延伸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的內容與不斷創新活動的形式,引導和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融入社會實際環境中,增強他們在各種開放的社會活動中的感知與體驗,從而使禮儀教育凸顯中職特色。在開放性原則下,要讓學生到社會中去,學生或是擔當志愿者,在各種志愿服務中展示和訓練禮儀;或是到社區去,以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社區居民服務,并在服務中展示禮儀風采;或是到企業中去,在崗位實習中展示和訓練禮儀。在企業中時,學校還要關注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密切交流,尤其是禮儀文化,力求企業的特色與學校的特色兩者兼顧、融會貫通,讓學生學到更加實用、更加鮮活的禮儀知識和禮儀行為。同時,還要讓學生到那些有學校優秀畢業生就業的企業中去參觀訪問或實習鍛煉,請優秀畢業生向學生們介紹自己禮儀習慣的養成過程及禮儀在日常工作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對在校生來說,會感到格外親切,更具有說服力。
就筆者所在學校而言,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途徑及方法,在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和學校內涵發展等各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實踐證明,學生在接受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不但會潛移默化地將外在的禮儀規范及其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身需求,并進而轉化為自己的道德修養,而且還能以“尊重”為價值導向,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人際環境。這就促進乃至確保了讓禮儀文化成為職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人與人相互尊重、包容、合作、團結、互助的群體精神,自尊、自立、自強的獨立精神,公平、公正、誠信、敬業的職業道德精神,便會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職校校園也就能真正成為全校師生共同生活、工作和奮斗的和諧、快樂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劉青.中國禮儀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
[2]金正昆.現代禮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楊淑英.推行文明禮儀教育 切實提高學生素質[J].教育探索,2010(1).
關鍵詞:肢體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合十禮;作揖
泰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其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其重禮儀、守禮法、行禮教、講禮信、遵禮義已內化為一種民眾的自覺意識,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受其影響,泰國也是一個很具民俗禮儀風范的國家,儀式繁多,禮節也很復雜。泰國人民愛和平,重禮儀,泰國同樣是一個禮儀之邦,并素來以“微笑的國土”著稱。我們以中泰交流中的非語言交際――泰國合十禮和中國的作揖為例,了解中泰文化的共同點與差異,可以使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增進友誼,避免文化沖突,更好地進行交流和合作。雖然泰國的合十禮和中國早些時候的作揖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他們都作為非語言交際的手段,所以在這里我們就要對二者進行分析和對比。
一、合十禮與作揖的由來
首先說說合十禮,同是作為文化語言的一部分,肢體語言同有聲語言一樣,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文化含義。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這種非言辭交際方式比言辭交際所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顯得更重要。泰國的禮節繁多,其中合十禮作為泰國最重要的禮節之一,很具有代表性。那么合十禮是怎么樣的來的呢?合十禮,也稱作“合掌禮”,“南禮”,《觀音義疏》卷上記載過,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則以合掌表示尊敬。可知合十禮并非佛教所創,原本是印度古代婆羅門教的禮法,最后逐漸成為佛教的專用禮法,后來發展成為全民性的見面禮。
再說中國的作揖,作揖的由來源于“年”。“年”是一種動物。傳說在遠古時候,這種動物非常的兇殘。它們聚集在一起,每到嚴冬,就出來覓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種動物就要遭殃。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爭,一直到春天年才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當冬季來時,人們都要團聚在一起。在與年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還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發現年最怕火,一見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現年群來犯,就迅速點燃早已準備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吶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趕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們早早起來,互相問好。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賀。小孩子還要跪下給大人嗑頭,感謝大人保護他們小一輩。以后,便逐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互相拜年的習俗。
那么為什么合十禮在泰國如此盛行呢?可能這與泰國和佛教的關系有關吧。在泰國佛教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簡單的日常生活還是藝術家的創作都和佛教緊密相連。據說泰國全國有30000所寺廟,首都曼谷也享有“佛廟之都”的美名。那么中國早些時候為什么會選擇作揖作為重要的禮節呢?這可能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有關,有人說這是因為自然崇拜,中國人向來都崇拜天人合一的和諧。當然中國很多儀式都包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祭奠等等。
二、合十禮與作揖的意義
合十禮和作揖都有多種不同,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都不一樣。在要過行合十禮尤其很講究對象的,當對方是和自己同輩或者身份地位都是一樣的時候,雙手靠近身體,指尖向上到脖頸處,不超過下巴。當對方地位比自己低的時候,雙手靠近身體,指尖向上到脖頸處,不超過下巴,或稍低,頭正常抬起或略低。當對方地位比自己高時或者對方是長輩的時候,雙手靠近身體,頭低下,指尖高于鼻尖的位置。最后一種也是最正式的一種是,要在最正規的場合,可以全身伏在地上,雙手合十,前伸至眼前,雙眼望地面。泰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當然要是您在泰國在汽車上,看到乘客在車上對著窗外經過的圣地行合十禮,或者乘坐出租車時看到出租車司機,不顧危險,雙手高舉對著佛像行禮。這就是泰國,一個對佛教很虔誠的國度。合十禮有回禮的,回禮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一般來說,國王都不會給他的成子回禮的,僧人除外;地位差異太大的人,地位高的那方不會向地位低的人回禮;大人不會向小孩子回禮。那么是不是關于中國的作揖也有很多講究呢?據查看的資料來看,中國在先秦時期就把作揖分成了三類,第一類是叫天揖,它是對天表示一種敬重,是一種敬畏之心。
現在來說說兩種禮儀的文化含義。首先說合十禮,合十禮表明你的手里沒有武器。佛教國家的合十禮起初只用于對佛祖或者僧侶而行,而我們所行的“合十禮”只是在特定的場合才使用,如燒香拜神、拜佛、祭祖,不單單對佛祖而已,而且也并非用于日常交際。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能事先了解某些肢體語言或其他非言辭交際方式在對方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義,才能在交際的同時理解對方所行使的非言辭方式為何意,并且遵循對方的交際規則,讓交際更簡單、更有效、更成功,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甚至交際失敗。以上就是,本人對泰國的合十禮和中國的作揖的理解。也希望通過本論文,能讓更多的人學習和了解泰國文化和中國更早些時候的作揖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