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大學法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法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法學論文

        第1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從學生的角度和觀點出發,認為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記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做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大學英語教育也是一樣,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分數為中心,教學方式單一,即教師通過板書和語言進行講授,而建構主義認為這種教學方式不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利于大學英語教學水平與質量的提高。因此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

        2.幾種新型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

        2.1情景式教學

        所謂情景式教學,就是指在課堂上,教師利用語言和各種輔教學工具,營造一個浸泡式學習語言文化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在其中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強化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所面臨的枯燥、難度大等問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視覺、聽覺和口語表達三個方面接觸英語,提高對英語的熱愛和學習積極性。筆者曾經實地走訪過某高校,旁聽過情景式教學法下的大學英語課堂。課堂上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先是圍繞課堂內容,展示一段英語電影剪輯視頻,讓學生了解和體會課堂要講授的語言文化知識,起到預習的作用。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角色扮演并互換角色,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中應用英語,感受英語語言文化的魅力和在日常溝通上的巨大作用。教師在課堂的最后對學生的語音語調進行糾正,并適當對語法進行講解。雖然情景法下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傳統模式中的主體,在課堂上發揮的作用看起來不大,但實際上,經過學生在情景中的表達和實際應用,學生已經能夠對相關知識點和詞匯有一個感性認識,教師輔助他們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并最后加以升華,實際上事半功倍。因此,情景教學法是在傳統教學法形式基礎之上的有益創新和發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2.2交互式教學法

        所謂交互式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落實到大學英語課堂,可以表現為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和小組匯報三種形式。教師在交互式教學中起到任務分配和組織者的角色,要在課堂中不斷與學生進行溝通,把課堂的重心由“傳授知識”變成為“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即中國古人所倡導的“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生能夠對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心得,并能夠自主運用,形成良性循環以后,教師逐漸轉向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其引導下,嘗試使用不同學習方法,最后內化為自己的學習工具,最后掌握相關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交互式教學法給每個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的機會,讓學生將教師傳授的學習方法和自身優勢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此外,交互式學習方法給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激活,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教給他們學習方法。課后他們自己可以利用這些方法繼續學習英語,打破了英語學習的時空限制,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2.3反饋式教學法

        反饋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前搜集學生對課程的期待和實際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此作為調整教學方法的導向,在以學期為周期的教學中,教師每個月發放一次調查問卷,讓學生將建議和意見充分表達,參與教學設計過程,使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學習效率。反饋是教學法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理念的最佳詮釋。大學英語教學中,反饋式教學法大致分成三個環節:首先是對教學期待進行分析。教師要將未來一段時間內所講授的知識整理清單,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首先進行課前預習,對重難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學生要在這些課程真正開始之前,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對教師教學的建議反饋給教師。接下來是教師進行教學目標與教學手段的設計環節,這一環節重在教師將知識點的講授教案與學生的意見進行充分而適當的融合,既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要求,又要兼顧學生的意見與建議,讓課堂效率提高,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增強。這個環節要建立在教師有充分的教學經驗基礎之上,并能夠“駕馭”教材,從宏觀上對教材的脈絡進行整體把握,從而才能更好地兼顧課堂內容與學生意見,使二者達到有機的統一。最后,這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期對下一個階段的教學開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需要結合當下發展迅速的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能夠為教師在提供課堂素材方面給予充足的資源后備支撐,同時,利用網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答疑也打破了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問答;同學之間的討論也方便很多,原先傳統課堂模式下,只能在課堂時間進行知識講授和討論學習已經被網絡技術改變。同時,學生自學機會和素材也大大增加,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實時傳遞,為學有余力的學生發展英語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而良好的條件。

        3.未來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方向

        第2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美國;大學教師發展;歷史進程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6)06-0066-05

        大學教師發展(facultydevelopment)廣義上指發生在大學教師身上的總體變化,這些變化源于學校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狹義上指為改進大學教師的教學或科研成效而設計的一些發展項目,它包含四個層次:改進課程的設計,改進教學技能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教學發展);提高專門技能或學科研究(專業發展);提高管理職能方面的績效(組織發展);改變大學教師對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改善他們的社會和組織環境,改變他們對自己工作的態度(個人發展)。

        一、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歷史

        在美國,大學教師發展長期以來就是增強高等教育活力必不可少的策略和手段。盡管休假年從1800年起就在美國大學實行,但是大學教師發展更多特指學科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對本學科教學的精通。從20世紀70年代起,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側重培養特定學科領域的專業技能,主要包括新教師的定位、教授職位的審查、學術休假和課程負擔的削減等等,后來又擴大為包括專題學術討論會報告、出公差、教學效能計劃。所有這些策略都是為了更好地確保大學教師在高校里的生存和發展。

        1.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師發展

        在高等教育領域,盡管人們對教學改革的關注由來已久,但大學教師發展辦公室和中心也只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20世紀60年代教學新方法在高校的推廣,其中一條途徑就是建立視聽中心。最初只是提供一些技術服務,后來擴大為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的咨詢。在很多校園里,新的視聽中心是管理者的驕傲,也是來參觀的州議員的一個必經之地。然而,起初該中心卻鮮有教師光顧,因此初建時對教師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美國大學教師發展運動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1970年以前,美國很少有人關注大學教師發展,很少有學院和大學提供持久連續的教學改革項目。第一個教師與教學發展中心(成立于1961年)是密執安大學和密執安州立大學的教師與教學發展中心。

        這一時期的教師發展項目和活動只是少數大學的自發行為,大學教師發展尚處于萌芽狀態,不管是項目還是活動都是很零星的,不成體系的,主要還是針對教學發展而提出的。全面系統的教師發展項目尚未形成,大學教師發展的概念也不是很明確,還沒有人為大學教師發展提出明晰的系統的概念框架。因此,這一時期人們對大學教師發展的理解還很模糊。盡管休假年、訪問教授和資助出席專業會議在高校中存在已有一段時間,但直到本科教學成為一個主要議題提上日程,大學教師發展才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主要關注點,所以這時的大學教師發展專業人員幾乎沒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1958~1968年這段時期被稱為美國聯邦對學院和大學資助的“黃金時代”,因為大學研究費用增至三倍還多。到1968年,美國政府以學生資助、研究經費和建樓及實驗室貸款等形式的資助擴展到美國92%的學院和大學。20世紀60年代早期和中期,受政府資助的激勵,美國大學繼續擴張,博士學位的數量暴增,這種增長有助于保持美國高等教育的擴張,致使綜合大學和很多文科學院也都強調教師研究。由于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數量顯著增長,這一時期的大學教師發展活動幾乎全都以學術休假和公休假等形式進行。

        2.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師發展

        從1970年起,美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格雷厄姆(Graham)(1997)所說的“停滯的十年”時期,渴望獲得聯邦資助的幻想破滅。美國的社會問題,尤其是高通貨膨脹和其它經濟危機,導致了入學率的下降和開支的緊縮。這種情況造成了兩種結果:教師流動性的降低和學生批評聲的增加,學生們普遍認為大學不關注他們的需要。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爆發了學生抗議運動,指責學院式的課程和教學,尤其是某些課程無關緊要以及教學質量較低等問題。由于抗議發生在一流學者最集中的大學,從而摧毀了這樣一個神話,即“一位好教師必須做到的是精通其所教科目”。一些非傳統研究生數量的增長也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他們中很多人要求更富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大學教師的平均水平開始上升,教學的重要性也增強了。隨著教師職位的減少和學生抱怨的增加,大學開始把教師發展的努力方向放在教學上,積極關注教學的改進,開始重新審視他們的資源及其利用效率。直到20世紀70年代,高校才開始特別關注更有意義和有目的的教師發展,而人們對這一新領域的了解和認識也在不斷增加。

        20世紀70年代,很多負責大學教師培訓和發展的中心或單位紛紛建立,推動了大學教師發展項目的快速發展。這些中心通常提供短期課程、習明納(一種研究生討論班)、工作坊(一種專題討論會)、咨詢和評價。這時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賴于來自基金會的外部支持,如丹佛斯、莉莉、凱洛格、梅隆、卡內基、福特和布什基金會等。借助基金會的支持,大學教師發展活動常常與高等教育教學與學習的研究計劃聯系在一起,如錫拉丘茲大學、西北大學、密執安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截止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過半數的學院和大學都設立了教師發展項目。伯格威斯特(WilliamH.Bergquist)和菲利普斯(StevenR.Phillips)等把這一時期稱為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成熟期。在這一時期,有三本大學教師發展的奠基之作面世: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斯的《大學教師發展手冊》、蓋夫(JerryGaff)的《關于大學教師更新》、林德威斯特(Lindquist)的《教學改進項目的設計》。蓋夫在著作《關于教師更新:教師教學和組織發展的進步》中明確指出,大學教師發展的三維結構是由教師發展、教學發展和組織發展構成的。在這一時期,美國大學的教師開發者們極其關注在校園內贏得對教師發展活動的信任和支持。有專家稱,20世紀70年代是大學教師發展的背景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這些變化包括人口統計狀況、學生數量的遞減、成本的上漲和職業期望的變化等等,它們開始顯著地影響大學教師的工作環境。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制已經逐漸形成并日漸完善,而且遍及到大多數的大學校園。另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在理論上獲得了重大進步,尤其是蓋夫和伯格威斯特等人澄清了大學教師發展的概念,并建立了概念框架,使得人們對大學教師發展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在校園內,大學教師發展不再是個別學校的自發行為,相關的組織和機構紛紛建立,尤其是在1976年高等教育專業與組織發展網絡(POD)的建立,社會各界也逐漸達成共識,從思想上認識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從行動上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大學教師發展不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開始受到多方援助的集體行為。

        3.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師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大學對研究的資助上升,而對教學中心的資助下降。繼20世紀70年代開支緊縮之后,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開支擴大。大學從私營部門、州和地方政府那里尋求和獲得資助。教師招聘繼續保持低調,教師職位短缺。另外,一批新式學生進入美國學院和大學的課堂。他們精通技術和多媒體,這就迫使其他教師反思他們的教學方法,并尋找促進學習的備選策略。到80年代中期,大約60%的美國學院和大學都確立了某種類型的教學改進項目,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在校園里很普遍。與70年代相比,大部分大學教師發展項目仍然受到私人基金會的資助,所不同的是,除了私人基金會,還受到一些聯邦機構的資助。這一時期,TA發展項目的增長達到高峰,教學與學習中心以及類似的組織機構也大量涌現,大學教師發展開始向組織化方向邁進。這些中心都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人員,而且擁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教師發展項目內容越來越豐富和全面,覆蓋全校,大學教師發展開始系統化、全面化。

        在此期間,一些批評美國高等教育及其對本科教育的報告相繼出現。這些報告來自國家人文科學基金、美國學院和大學聯合會、卡內基基金會的歐內斯特·博耶和全國教育協會。報告指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報告喚起人們對學院和大學中的科目和課程內容廣度不足、預備教師的過度專業化和教學與學習質量下降等問題的關注。報告用足夠的事實證明,大學需要給教師和教學以更多關注,重建對教師發展的興趣。1988年全國本科教育質量改進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是由美國學院和大學聯合會以及西北密蘇里州立大學發起的,主要探討了高校教學質量和多樣化的問題。教師開發者開始提供不同類型教學策略的信息,這些策略能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這一時期信息技術出現了,并成為全美教師開發者的主要關注點。

        在80年代,人們對在職培訓的關注遠比70年代多,教職員培訓項目即便不是普及的,至少也是常見的。問責制在高校的建立,也推動了高校對大學教師發展尤其是教學發展的重新關注。人們進一步肯定了一些大學教師需要通過培訓項目提高其教學能力,而管理者需要一些發展項目提高其領導和協調能力,其中大學管理者的專業發展是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容易被忽視的一個領域。

        4.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美國大學教師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大學教師發展專家開始再次檢查他們的作用和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手段。例如,提供的資源和激勵并不總是充分影響到教學和學習或組織過程,并使之發生系統持久的變化;為教師提供一系列的教學效能習明納或把一些教學書放在圖書館書架上并不能充分促進課堂中實際的教學技能的掌握;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目標和了解他們關于什么最能發揮作用的觀點是設計有效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的關鍵,而實現發展的關鍵要素是教師個人的積極參與;在90年代,問責的重要性增強了,高等教育消費者和社會輿論對教學質量和培養目標的要求提高,希望教師在課堂上有更精彩的表現,希望大學培養出的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

        鑒于以上的背景,90年代大學教師發展又有了新的特點。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在高校中普遍設立,中心的人員配備和硬件設置都大大增強了,高校拿出常規經費來支持中心的發展,教師的個人發展得到重視。針對教師個人的人生規劃、職業生涯的工作坊開設起來。針對研究生助教的發展項目也日益增加,增強了研究生的職業技能,為他們以后的求職做了較好的準備。另外,終身教職后的教師發展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也開始強調組織的發展,通過為教師發展創設良好的組織氛圍,提高發展的有效性。這一時期,大學兼職教師的發展問題開始提上日程,雇用兼職教師可以大大節省成本,因此各類高校不僅僅是社區學院開始大量聘用兼職教師,兼職教師的發展也日益得到關注。

        隨著我們對大學教師發展的理解逐漸成熟,大學教師發展的范圍已經并正在擴展。教師發展的原始動力——改進教師個人的教學技能——已經納入到高校的生存需要軌道。現在的發展問題不僅僅要求如何改進教師的教學技能,還要求從總體上實現教師的發展,著眼于如何為教師創造全新的事業選擇,如何再開發出吸引新學生群的課程和如何保持大學的活力和競爭力。雖然成功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未必能解決高校中的所有問題,但由于項目的推廣,教師態度、過程、體制已經發生了變化。成功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通常對校園有廣泛的影響力,所以雖然財政緊縮,絕大多數的大學還是繼續堅持教師發展的理念和實踐。

        由前面的歷史不難看出,大學教師發展主要圍繞教師個人所教學科的專門知識和教學技能。經過過去的三十多年,在高節奏的科技化和全球化的社會,這種傳統的甚至有些狹隘的大學教師發展觀不再充分地滿足教師和大學的需要,大學教師發展當前的努力更多地集中于:應對生命力與更新的問題;加強同事之間的關系,支持既定的大學使命;應對教師和大學的“生存能力”問題。可見,每一時期大學教師發展都有不同的內容和側重點,這與當時的社會變化和高等教育發展密切相關。

        二、對我國大學教師發展的啟示

        隨著我國逐漸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和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高校在關注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的同時,對教學質量也越來越關注,由此也就把焦點集中在高校教師身上。長期以來,人們對高校教師都寄予很高的期望。一方面他們是教育者,負責“傳道、授業、解惑”,另一方面還是學習者,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跟上時展的步伐,傳授新的適應時展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在國內,上至教育主管部門,下至高校,并沒有為教師提供充分的發展機會。

        首先,在國內雖然很多人意識到教師需要學習,需要發展,但通常認為學習和發展是教師個人的事,屬于自我提升,別人似乎沒有這個義務幫助他們。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并沒有把教師的發展問題納入考慮的日程,教師考核遠遠重于教師發展,對教師發展沒有給予積極主動的支持。其次,現有的教師管理制度又束縛著教師的自我發展,沉重的教學負擔,巨大的評價壓力,使得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一線上奔忙,抽不出時間自我發展,即便他們很想提升自己,但是缺乏時間和精力。再次,近年來高校也開始重視在職培訓,選派一些教師到知名大學進行培訓和學習,雖然有成效,但是培訓不等于發展,培訓是發展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內容,而且教師發展是長期性的計劃,不是短期的培訓就能實現的。美國的大學教師發展在聯邦、州和院校層面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教學管理者們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給教師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機會。基于此,國內高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大學教師發展的良好環境

        這里的環境包括校內外的制度環境和心理環境。校外環境,就是國家設立一些針對大學教師發展的專項撥款和基金,為大學教師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和資金;教育部成立一些集中的教師發展機構和組織,以負責一些具體的教師發展活動和項目的運作,并評價其實施結果。校內環境,指的是在院校層面重視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把教師發展作為一個重要議題納入到學校發展的戰略軌道上來,為教師發展創設良好的組織氛圍,讓全校意識到它不僅是教師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學校繼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形成教師發展的緊迫意識,成立一些院校層面的中心或辦公室,由相關專家負責管理,專門負責本校的教師發展,設計一些適合本校教師特點和培養目標的發展項目。在系所層面上也可以組織一些發展活動或項目,幫助本系所的教師發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同行之間展開合作。在不同的學科之間展開跨學科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交叉學科教師的發展,并對獲得終身教職的教師提供一些發展機會,使發展貫穿教師的一生。

        2.采用彈性的評價考核機制

        當前高校的教師評價機制,規定得過死,缺乏彈性,沒有真正起到以評價促發展的作用。教師在評價的巨大壓力下,苦不堪言。一方面,他們肩負著教學的沉重負擔,盡心盡力地上課,過多的教學工作量讓他們不堪重負;另一方面,他們還必須應對校內的各種考核,除了教學,在科研上還必須達到一定水平,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否則任期考核面臨不過關的危險。國內的高校教師在考核評價的巨大壓力下,發展根本無從談起。首先在時間上就無法保證,心理上也沒有準備。所以,采用靈活的富有彈性的評價考核機制十分必要。教學上好的教師,在考核時要關注到他們這方面的優勢;科研上突出的教師,評價時也要注意到。引入同行評議機制,由同行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進行評價,為教師的晉升和留任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并使評價過程更加公正和透明。通過組織一些專門的習明納和工作坊,分別對這兩類教師進行培訓。例如,可以組織教學工作坊和習明納,幫助一些新教師掌握教學技能和方法;組織一些科研工作坊,請一些專家或科研上突出的同行介紹經驗,相互學習和促進。另外,要把評價和發展結合起來,以評價結果確定教師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計劃,實現有針對性的發展。

        第3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1.1引導自學教學法的構成要素

        1)自學。大學階段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學生自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自學是創新型教學法的主要構成要素。但是如果教師不加引導,讓學生完全放羊式地自學,要么無的放矢、要么由于自學內容難度過大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自學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

        2)授課。該模式下授課不是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而是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點的梳理,為知識點建立關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講解知識點不求面面俱到,關鍵知識點要講深講透。

        3)討論。圍繞重要的知識點和容易引起誤解的問題,需要加入討論環節,討論既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在課后進行,可以采取學生事先制作課件匯報交流、教師組織課堂問題的討論、學生課后小組協作學習討論等形式。

        1.2引導自學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在課前引導自學階段,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擇一些難度適中的自學內容,給學生提供閱讀材料,給出學生自學要達到的階段目標。在這個階段,可以加入討論環節,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小組組長可將自學內容劃分為更細的知識點分配給不同組員自學,然后定時討論交流各自自學的內容。在有針對性自學的基礎上,進入課堂授課階段。教師按照提出問題、找出相關基礎性原理、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由于課時有限,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不求面面俱到,對關鍵重要的知識點講深講透,為學生課后開拓學習其他知識點提供指引。在這個階段,也可以加入討論環節,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容易引起誤解的問題,以主題形式組織若干問題讓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后開拓自學階段,學生除了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對課堂上未深入或未涉及的知識點進行開拓自學,通過自行查閱相關資料、向高年級學長請教、成立學習小組展開合作學習等方式,深入學習相關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將部分學生開拓自學的學習成果制成課件,在下次課上向全班同學展示交流。

        1.3引導自學教學法的教學監督

        為了更好地實施引導自學教學法,需要在各個環節中做好監督檢查。在課前引導自學階段,教師可以參與學生的小組自學討論,初步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在課堂授課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和主題討論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掌握情況;在課后開拓自學階段,教師可以參與學習小組的開拓自學交流,查看學生制作的交流課件,了解學生的學習深入程度。根據檢查得到的反饋,教師可以更好地調整教學,因材施教。

        2引導自學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1)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設計,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個論題,為每個論題建立自學目標,設計課堂授課的知識點,設計講解知識點的教學主線,設計知識點的講解深度,設計課堂討論的主題,設計開拓自學知識點。

        (2)教師布置自學內容、自學目標。此時進入引導自學階段,教師將計算機硬件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個教學論題:計算機硬件體系結構、CPU、存儲系統、總線、輸入輸出系統,并將這些論題布置給學生自學,同時給出通過自學要達到的目標。

        (3)教師參與學生自學討論,學生可以采取靈活的自學方式。例如學生可以自由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分別自學表1中的1~2個論題,并約定在課前的某個時間進行自學交流。教師旁聽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自學深度,為下一階段的課堂授課做準備。

        (4)教師組織課堂授課。此時進入課堂授課階段,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前參與學生自學討論所了解的情況,對論題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深度講解關鍵知識點及易混淆的知識點(如表2所示)。教師在講解這些知識點時,以建立關聯、構建知識體系為教學實施主線。例如講解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時,以人的信息處理過程作為引入,將人的各個信息處理器官類比體系結構中的五大功能部件。教師對知識點講解的深度要恰當,例如,對存儲系統的層次結構,不僅要講清各層設備有哪些,還要講解為什么計算機要分層存儲。而對指令系統,只需講清組成指令結構的操作碼、操作數的含義并舉一兩個例子加以說明即可,不必深入講解有哪些指令類型。教師還要適時選擇一些易混淆的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例如ROM與RAM有什么區別,計算機中只有ROM或只有RAM行不行。通過討論,進一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5)教師布置課后開拓自學知識點。此時進入課后開拓自學階段,教師將課堂上未展開講解的知識點及一些具有啟發性質的知識點列舉出來,布置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展開深入學習。其中有些知識點學生容易自學,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在課堂上不做深入講解。例如課堂上介紹了3種打印機:點陣打印機、噴墨打印機、激光打印機,它們的工作原理完全可以課后自學。

        3引導自學教學法的優勢分析

        采用引導自學教學法,能夠很好地解決以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該教學法的實施明顯改變了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通過引入課前引導自學和課后開拓自學環節,讓學生通過自學了解自己的薄弱環節,盡可能迎頭趕上。

        (2)該教學法的實施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引入學習小組,相互交流學習收獲,可以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了向小組成員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收獲,學生的學習動力被大大激發了。

        (3)該教學法的實施很好地解決了課程教學知識點多與授課學時數有限的矛盾。教師在課堂上深入講解主要和關鍵的知識點并為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而課程的一部分知識點被分流到學生的自學環節中。

        4結語

        第4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1.1班級團隊管理

        在課堂組織上,筆者采用的是公司制管理模式,學生自由選擇組建公司,每個公司選擇一名董事長、CEO、發言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名。筆者引導學生開設了六個團隊:1.英語歌曲、英語電影團隊;2.英語詩歌、話劇團隊;3.中西文化團隊;4.英語演講團隊;5.英語辯論團隊;6.商務英語團隊。筆者給學生介紹每個團隊的意義,實際上也給學生介紹了創新的英語學習方法。實踐證明,學生非常樂于參與這種團隊,并且精心制作了logo,確定了團隊英文歌。筆者讓學生制作英文名片并進行“名片交換”的情景劇表演,安排各公司進行“商務交流”,讓學生自己介紹公司的文化,logo的含義。這樣的團隊活動不僅讓學生增進了了解,而且學習了商務英語-名片交換禮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針對課堂內容合理安排團隊競賽,制定賞罰分明的管理制度,定期找團隊負責人談話,及時了解學生對于班級團隊管理的反饋。

        1.2項目教學法

        在討論“英語語音語調以及英美發音差異”這一專題的時候,筆者首先給學生展示了“各國人講英語的不同口音”的英語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學生會發現原來世界各國人說英語都不一樣,口音會受到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影響。然后筆者結合經典美劇老友記第4季,第23集進行教學(該集有英美文化的碰撞,也能體現英美發音的的差異)。將情景喜劇片段融入教學既可以練習聽力,又可鼓勵學生自己通過視頻去總結英美發音音差異,以及英美文化差異。觀看完畢之后,筆者鼓勵每個團隊進行討論并且以團隊為單位陳述自己的發現。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都非常熱情地討論并在陳述環節表現的非常好。筆者要求學生課后自己搜集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資料,每個團隊談論文化差異表現的一個方面。學生在下一節課能用熟練的英語介紹中西文化差異,課堂參與性非常高。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體驗創新的樂趣與艱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

        1.3案例教學法

        筆者在講“Diningout”這一主題的時候,首先設計了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很知本次課堂的主題,然后給學生展示大學英語四級新翻譯題(內容為中國美食)。當學生們談到中國美食時倍感驕傲。然而當筆者對他們提出如何將我們的飲食文化傳播出去這一問題時,大多學生因受到英語詞匯量的限制而無法回答。筆者然后給學生播放BBC出品的紀錄片:探索中國:美食之旅,并要求學生一邊觀看紀錄片一邊記錄和飲食相關的詞匯。這種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感知到教學內容的用途,增強了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具有深刻的啟發性,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在于讓學生死記硬背什么東西。

        1.4情景模擬教學法

        筆者以“OrderingaMeal”和“AskingforandGivingDirections”話題為例。在導入環節,給學生播放一個情景劇:出國后點餐和問路卻不會說英語的窘境。學生大笑之余也在思考自己的英語口語。大多數學生表示以后會出國旅游,掌握點餐英語和問路英語很必要。傳統教學法以聽力為主導,訓練學生聽并理解以上兩個情境的常用英語表達,然后安排學生編對話角色表演。但創新的教學法要求設置盡量逼真的情境,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那么可以引導學生編排以“點餐”和“問路”為主題的情景劇,并進一步探討中西飲食文化差異。通過此課堂實踐,筆者發現學生非常具有創造性。大學英語精讀教材的內容也可以安排學生創作情景劇,如“SailingRoundWorld”。環球航行這一主題筆者指導九名學生參加表演,具體安排如下:一個旁白,一個航海的年輕人,六個途徑的國家(法國,中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安排六名同學介紹六國文化,美食及標志性景點),兩個記者。整個情景劇穿插背景音樂“Sail-ing”。航海過程可以鼓勵學生自由創新編排。這樣一個由老師指導,學生排演的全英文情景劇結束后,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英語知識,文化知識,還有團隊合作成功的喜悅。又如“ThePresent”,“TheSampler”等單元,老師都可以指導學生排演以課文內容為基礎的英語情景劇。

        1.5參與教學法

        參與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好的課堂應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參與的機會,并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升信息交流和反饋,最終讓學生達到領會、掌握和應用知識,從而創造一個和諧、熱烈的教學環境。如筆者在引導學生討論“我的夢想,我的青春,我的大學”這一主題時,首先和學生分享自己兒時的夢想,然后鼓勵每個學生都勇敢的說出自己兒時多姿多彩的夢想,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青春以及如何有意義的渡過大學生活。開放式的教學會讓每個學生都愿意參與,愿意分享。筆者組織學生參加班級英文歌比賽,比賽完全由各團隊董事長和課代表組織完成。大學生因為知識水平、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他們通過這一過程,不僅學會了協調團隊成員選歌,排練等組織能力,還學會了制作PPT等電腦技術,而且還鍛煉了英文主持能力。在講解詞匯、語法和課后練習時,筆者都鼓勵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參與體驗教師角色,讓學生自己講課。參與教學法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獲取的成就感,而不是單純地通過老師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被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參與式教學同時可以讓學生的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文獻搜索能力等多方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1.6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筆者的每次課堂都會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講“演講”這一主題時,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個關于“夢想與現實”的大學生演講視頻,在第二遍觀看的時候給每個團隊發一張任務卡,任務卡上有該團隊聽力結束之后需要回答的問題。學生不僅要聽,看,寫,還要參與思考討論并表達。聽力訓練結束后要求學生自己觀摩視頻,總結出演講者應注意的眼神手勢表情等,并讓學生現場模仿。通過任務驅動,學生會積極主動投身于每一項任務中,上課注意力會更集中。筆者每次課堂都會將教學所要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目標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如在講授“環球航行”這一主題時,會將任務提前分配給各個團隊:1.搜集歷史上偉大航海家的故事并介紹;2.搜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英國航海家的信息;3.搜集騎士以及封爵儀式的信息并表演;4.繪制世界地圖并標出七大洲五大洋;5.描述主人公環球航行的路線。通過任務的驅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

        1.7問題導向教學法

        問題導向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回答。如在第一次英語課堂上,筆者提問學生:為什么我們要學英語?因為在自我介紹環節通過一個破冰游戲已經消除和學生的距離感,學生會如實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學生可能會說是被迫的,或者僅僅為了畢業。筆者在實踐了一個月的新型教學方法后又一次和學生討論這個話題,發現學生對英語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會說:學英語出國旅游更方便,編程需要英語,看美劇能更好的理解英美人的幽默,可以讀更多的小說等等。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在講解課文重難點句子和單詞的時候,可以采用學生提問教師講解的辦法,或學生互相提問并回答的方法,從而改變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情況。多次的問題回答與討論,可以培養學生開拓式的思維和求知求真的鉆研問題的精神。但是提問要把握下列原則:緊緊圍繞授課內容;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提問的邏輯順序要適當;提問的頻率要適當。

        2結語

        第5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 憲法 大學生 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靈魂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大學之所以被稱為“大學”,不僅指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更指心靈自由的無限性,即那種“至大無邊”的生命自由狀態。大學之所以能夠成為獨特的社會結構,關鍵在于她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其中人文精神構成大學的特質。

        德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有四項任務:第一是研究、教學專業知識課程;第二是教育與培養;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學術。”這四項任務構成了大學理想的生命整體,充滿著對人的精神的關懷,對技術人才的訓練只是培養的一個過程而已。大學的教育理念、辦學理念的核心就是育人,即以人為本,將培養“真善美”的人作為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一所大學若缺乏人文精神的追求,將無法肩負起引領社會進步,支撐起人類文明天空的重大責任,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靈魂。

        人文精神是關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需求,它所追求的目標主要是滿足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主要思潮,“人文主義”強調以人為“主體”和中心,以人為價值內核和價值本源,充分尊重與保障人的人格、價值與尊嚴,不斷滿足人多方面的需求,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文精神在法律上體現為對人的權利的承認、尊重和保障。

        人文精神是人類長期積淀的觀念、思想的總體,它是社會發展的價值坐標,是社會發展成熟程度的基本標志,是構成一個民族、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一個國家和社會人文精神的存在,影響著人們人生觀、道德觀、法律觀和價值觀,造就了形形的社會體制和制度實體。如果喪失了人文精神,對個人而言,就喪失了個體存在的根本意義;對社會而言,則意味著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的丟失,同時意味著民族精神得以傳承的深層紐帶的斷裂。因此,任何一個民族、國家或社會都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特別是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二、憲法學有豐富的人文主義的精神內涵

        憲法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洋溢著更為濃厚的人文主義的色彩,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底蘊。

        憲法體現了對人類的普世性關懷。產生于近代的憲法,是針對傳統社會中諸多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社會現象而提出的,是人們在追求人權斗爭中,討伐和否定封建專制主義統治從而確立起個人的尊嚴與價值而出現的,因此它要求在法律上對人的基本權利的給予充分承認、尊重和保障。正是對人類長期所經受的種種不幸的正視,才催生了閃爍著人類理性的光芒和浸潤著人類政治和法律智慧的憲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憲法是人類對充滿了痛苦和苦難的生活總結。

        法國1789年《人權宣言》第1條亦宣布:“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顯出社會上的差別。”憲法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對人類普遍命運的悲天憫人式的關懷,可以說憲法是迄今為止人文精神在法律方面的最集中體現,因而成為近代歷史以來人類政治和法律發展的最高境界和人類普遍價值的認同。

        憲法的核心價值在于保障人權。憲法首先是、主要是人權和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社會主體(人民)對國家既授權又限權、既支持又防衛的“約法”,憲法的最高理念和原則就是基本人權和公民權至上,它從一開始就將人權保障確定為憲法的首要價值。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安排,憲法以保障人權為核心而以規制政府和國家權力為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捍衛人的尊嚴和自由,遏制和杜絕不平等不公正和其他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是防范對人的尊嚴和自由的肆意踐踏。人權價值發展至今已經獲得了最為普遍的認同,正如路易斯·亨金所宣稱的“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人權保障理所當然地被公認為憲法的首要價值,幾乎在當今一百多個國家的憲法中都被奉為神圣。

        憲法是法治精神的集中體現。法治是人文精神蓄積、升華最后外化于社會的客觀形式,亞里士多德對法治做了最經典的表述:“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良好的法律。"法律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生活及行為規律的理性表現,這種行為規律要求法律以人為本,并以保障人的自由和權利為主旨。因此“以人為本”理念乃是法律的應有之意,而且應當是法律所追求的核心價值,這樣“個別公民服從國家的法律也就是服從自己本身理性的即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所以強調正義、自由、權利等人文精神的憲法必然是法治精神的最集中的體現。也正因為憲法本身具有人性基礎,才能為憲法的執行和遵守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正是在法治之下,人的自由、尊嚴才能得到保障,因為在法治狀態下,人們的自由和權利處于既定的制度保護之下,尤其是國家的強制性的權力受到法律的約束,“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是為了執行某一已知的規則,否則就絕不能對一個個人實行強制。”法治的根本關鍵在于,國家和政府必須正確地運用權力,并以現實的人的幸福生活為其核心歸依。

        三、憲法對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受市場邏輯的支配——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回報,為了現實利益,高校培育工具性人才的功能正越來越凸顯,人文精神的培養越來越被忽視,可代價是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下滑。而中國的法治建設卻呼喚著一大批有深厚人文精神素養的人才作為法治建設的人力支持。大學生素質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不言而喻的,重視對他們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提高整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文底蘊的關鍵。挖掘憲法學所具有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內涵和人文精神的價值意蘊,對大學生發展人性,完善人格,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加強憲法學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

        公民意識是人的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它的實質是作為國家公民的主體意識,強調一個人在社會、國家中所處的地位及個人對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認識。公民權是憲法最核心的內容,公民權的主要內容就是政治權利,是“參與國家”的“公權利”,這種政治權利分為:一為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利,如選舉權、被選舉權,監督政府的權利;二為政治表達的自由。公民權體現了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使權利人對于國家意志的形成得發生影響的權利。公民權利主要基于憲法的首要原則“人民主權”原則而產生,它表明國家最高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全體人民具有平等的參與政治決策過程的權利,政府的權力基于人民的同意。這一原則是民主的精髓,它是在調整國家與人民這一政治關系時所采取的基本立場。

        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是要使公民正確地認識到,公民作為社會政治共同體的成員,需要具有積極參與國家公權力運行的主人意識,以發展國家和社會為己任,以踐行憲法權利。只有在參與中,公民才能形成理性的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的意識,以體現公民對于自身和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同時公民意識的發育有利于公民監督意識的強化,公民監督意識的強化有助于形成一種自覺將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納入全體民眾監督的氛圍,這種監督意識正是權利制約權力機制的思想保障,這是我們建設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目前的事實狀況是,大學生國家公民意識比較淡薄。他們作為國家的主人,對其存在的地位、價值和主觀能動性還缺乏自覺意識,政治參與與社會參與的熱情不高,只關心自己的學業和就業前景,對國家的政治生活比較淡漠。然而一個沒有強烈公民意識的社會,是不可能實踐“人民主權”的宣誓的。對大學生加強憲法學的教育,將能使大學生對自己的國家主人翁地位有更清醒的認識,使自己具備一個公民社會所具有的高度重視對自身政治權利和自由的珍視的素質,主動、自覺和負責任地投身于社會和國家的公共事務中。

        (二)加強憲法學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人權至上觀念

        憲法不僅確認了人權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權利,更是國家必須承擔對它“尊重和保障”的義務。然而,光有權利的宣誓是不夠的,法定的權利要轉化為實際的權利,不僅有賴于以憲法為首的法律保障,還需要公民人權意識的培養。公民的人權觀念是否正確,人權意識是否增強,直接關系到人權是否被享有和行使,關系到人權是否能夠受到應有的尊重和維護,關系到人權建設是否能夠順利進行。伴隨著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公民的人權意識被逐漸激發出來,從“孫志剛案”、到“乙肝訴訟案”、“受教育權案”、“重慶最牛釘子戶案”等等,都使公民受到了人權理念的教育,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公民的人權觀念將會有更大的提高。對大學生加強憲法學教育,尤其是進行人權觀的教育,使之逐步養成遵守憲法和尊重人權的觀念和習慣,對于帶動整個社會形成普遍的遵守憲法、尊重人權的思想文化環境,從而為保障人權提供廣泛的心理基礎和精神支持將大有裨益。

        (三)加強憲法學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精神

        法治是現代國家的發展趨勢,一個國家要實現由“法制”國過渡到“法治”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法治社會,需要具備良好的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簡單地說就是崇尚法律而不是崇尚權力,遵守法律而不僅僅是服從權力;維護法律而不是追求權力。其基本內容包括:(1)良法之治,即國家應該運用應體現公平正義等價值、體現客觀規律的法律來治國理政。(2)法律至上,即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最高權威,不允許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權。(3)權利本位,即法律是用來保障公民自由和合法權利的。(4)一切公共權力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和監督,全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都必須依法辦事。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基本內涵,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體現。

        至今,我們絕大多數政府官員在觀念上也片面地從“管”的角度理解法,突出社會民眾守法,忽視了法首先是作為權利的保障及對權力的約束而存在的,這就難怪我們這個社會“權大于法”的錯誤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導致法之權威不足,約束權力乏力。通過憲法學教育,我們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法治精神,通過他們進一步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律文化,提高全民的法律文化素質,使公民樹立法律至上、法保障權利、法代表公平正義和法制約和監督權力的觀念。

        第6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1.1基礎知識薄弱

        全日制臨床醫學大專生來源于普通高中畢業生,高考錄取分數線較低,進入醫學院后采用三年制專科生教材,與本科臨床醫學生相比,其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稍差。

        1.2學習積極性欠佳

        (1)就業形勢嚴峻。

        伴隨國內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式的教育轉變成大眾化的教育模式,新興的網絡教育在各級醫學院校快速發展,加以醫療行業自身需求不斷擴大,醫學大專生的畢業人數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而社會對醫學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膨脹。因此,全日制臨床醫學大專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導致部分學生對前途感到悲觀、失望,從而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下降。

        (2)無就業壓力。

        部分臨床醫學大專生入學時即與北京市區、縣就業單位簽定就業合同,由于其生源定向,無需擔心畢業后工作的著落,因此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1.3自卑情緒較強

        隨著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醫學院校高學歷畢業生如碩士、博士研究生等的畢業人數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而醫學大專生處于高等院校學歷層次的最底層,社會及家庭對其的認可度較低,導致其產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下降,上進心受挫。

        2臨床醫學大專生教學方法的改進

        2.1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特點

        大專生因其自身學歷層次較低、對就業前景不樂觀等因素,存在自卑、焦慮及自暴自棄等心理;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和新一代青年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使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教育過程是一個與學生交心的過程,唯有發自內心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臨床醫學大專生在教學醫院接受的教育分為理論授課、課間見習及臨床實習,教師在給學生們授課之前、學生在臨床科室見習及實習期間,教師不乏與學生進行深度接觸的機會,授課及帶教老師應抓住這些機會,走進其內心世界,消除其自卑心理,幫助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對困擾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化解,進而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并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將對教師理論授課及臨床帶教的效果大有裨益。

        2.2針對醫學大專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及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臨床醫學大專生理論知識基礎薄弱,培養基調為面向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貼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合格的衛生人才。在理論教學方面的教學方法為:①在遵循大綱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充實、更新教學內容,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和方案;②從社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入手,結合臨床的典型病例,深入淺出地講解臨床少見病、疑難病的學習內容,作為了解內容簡單介紹,給學生點到為止,不必面面俱到;③在課間見習、實習的臨床帶教方面,同樣以基層醫院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教學查房的內容包括病種、側重點一定要與針對本科生及住院醫師的教學查房區別開來,而對于復雜病例或危重病例只需他們掌握轉診要點即可。

        2.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醫學大專生由于理論知識薄弱、就業壓力過大或對未來的就業單位不滿意,缺乏自信心,學習動力不足。這就需要帶教老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做好教學設計,不斷改進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交流。課堂教學一定要摒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培養并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比讓學生們記住課堂的內容更為重要。據肖鳳等的調查報告顯示,喜歡被動式接受學習內容的學生只占15.1%。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每一環節,課堂上充分展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4適當運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認可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不同。PBL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運用在臨床教學中則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從中國PBL教學的發展情況來看,PBL教學的側重點在于培養一種思維模式,而不是掌握確切的知識,其整個過程尚有待完善。針對醫學大專生基礎理論知識相對不夠扎實、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的情況,適當應用PBL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通過臨床實踐鞏固相關理論知識可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在臨床見習之前教師可給學生提供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去準備,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臨床見習時才能有更大的收獲。在臨床見習中學生又會發現新的問題,而后帶著問題再去學習理論知識,使理論知識切實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二者真正地成為一體,不可分割,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2.5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

        以往評價臨床醫學大專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根據理論考試成績,不利于真實評價每個學生的理論水平及臨床能力。臨床課程考試不應只是考核理論知識,更應在平時的臨床實踐中給學生們打分,考核內容應包括病歷書寫、患者接診、實踐操作能力、醫德醫風以及與患者溝通技巧等各個方面,將其計入平時成績,真實地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

        2.6加強帶教師資的培訓

        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資培訓尤為重要。在給學生授課或教學查房之前,首先教師應明確教授的對象及醫學生將來服務的對象。在進行理論講座或教學查房時應將大專生、本科生及輪轉的住院醫師區別開來,針對不同教授對象的課件內容應有所區別,以提高授課及教學查房的效果。因此,加強教師的帶教理念培訓非常重要。臨床科室的教師在帶教過程中根據臨床醫學大專生的特點相應地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可使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習興趣及動力提高,學習效果明顯改善。作為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大專生教育不可或缺,只有重視臨床醫學大專生教育,才能為基層百姓培養更加合格過硬的醫學人才,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無論疾病大小集中大型醫院就診的現狀,保障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3結語

        第7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大學生法制教育缺乏一種育人合力體系。大學生法制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各自承擔不同的教育責任,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學校來講,一方面由于高校對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遠遠不夠,學生沒有全面系統的接受法律知識教育,導致了大學生法制意識淡薄。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輔導員和班主任不能嚴格執行學校規章制度,對學生管理不夠嚴格,對于遲到曠課、考試作弊和打架斗毆等違紀違規行為不能嚴肅處理,助長了不正之風。對于家庭來講,進入大學后,學生與家庭聯系較少,家長沒有主動協助學校做好子女的道德修養和法制意識的教育,家庭法制教育功能在逐漸弱化,增加了學校教育的難度。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他們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的沖擊,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再加上現象、網絡上不良信息的傳播等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這些都大大降低了學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互相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強化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效果,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法制意識。

        二、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主陣地。因此,要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改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1.改革教學內容,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法制教育要以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為核心”,但目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仍側重于法律知識的灌輸,輕法律意識的培養,所以高校有必要圍繞“如何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在精煉課程內容的同時,教師必須把主要的法律知識深入透徹地講解給學生,這樣既可以克服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2.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方面,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把枯燥的法律條條框框變為生動的、易于被學生接受的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分組討論、辯論賽、模擬法庭、講座等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教學,圍繞重點難點問題,采取點面結合的形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有效性。同時,結合大學生關注的現實中典型案例進行教學,引導大學生科學理性地面對社會現實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遵法守法意識,避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多渠道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上,要始終堅持法制理論教育與法制實踐活動并重的原則,必須把法制教育實踐活動常態化,并且要納入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整個計劃中。逐步拓寬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渠道,逐步構建完善的大學生法制教育體系,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1.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結合當前的熱點難點問題,在校內可采取開設法律公選課,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定期舉辦法律征文比賽、法律演講比賽、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調查、模擬法庭、專設法制宣傳園地等形式,也可以定期邀請知名法官、律師、公安人員、檢察官等一些法律專家來學校開設法制教育講座,通過營造濃厚的校園法治氛圍來不斷地熏陶和感染學生。同時,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做法,經常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去旁聽法庭審判、參觀勞教所和監獄、參與普法知識宣傳、寒暑假組織學生到農村、社區等進行普法知識宣傳、參與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將大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開拓他們的法律視野,不斷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2.積極利用大學生法律社團,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大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第二課堂的引領者。學生社團是指學生為了實現會員的共同意愿和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求、自愿組成的、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組織。高校各二級學院可以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組建有特色的法律技能社團,如辯論協會、演講協會、寫作協會等;也可以成立法律服務社團,如法律咨詢志愿服務中心、法律宣傳服務中心等,每個社團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技能培訓、志愿服務等活動,充分發揮每個大學生的特長,提高他們的法律實踐能力。3.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高校可以將網絡作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窗口,將法制教育融于網絡管理之中,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使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使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法律思想和法律行為。

        (三)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大學生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成功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根本保證。而目前各高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力量薄弱,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因此,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迫在眉睫。1.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通過崗前培訓、定期輪訓、脫產進修等多種方式以及參觀、考察、交流、研討等多種渠道,讓教師掌握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掌握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與技能,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師的法律素質和法制教育水平,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2.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業務素質。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教師不僅要精通法律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備比較全面的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懂得教學藝術。教師只有采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并不斷提高自己組織教學和實施教學的能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法律課程的教學效果。3.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建立專兼職結合的法律教師隊伍。高校應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對教學和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師要給予經費支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目前部分高校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師大部分都是思政專業背景出身,缺乏法律專業出身的教師,因此,各高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聘請一些精通法律專業知識的人才擔任兼職教師,進一步提高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水平。

        (四)構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育人合力體系

        第8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1.法治環境的影響

        受傳統的封建制度、歷史文化的影響,的現實法律環境亂象叢生,人們對法律的執行與實施抱有質疑甚至絕望的態度。走訪中的一些學生表示,他們有時候不得不“信人而不信法”、“信權而不信法”,“信教而不信法”,許多依照法律程序無法解決的事情,往往會涉及到一些特殊人員或特殊權力,權力濫用已經成為污染司法、污染行政、進而影響穩定的嚴重因素。

        2.傳統文化的影響

        受宗教文化、政教合一制度的歷史影響深遠。因而、權利信仰等代替法律信仰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校園的各個角落,使得許多藏區的大學生形成了義務本位、不重視自己權利的傳統觀念。在需要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權益的時候,一些學生從主觀上不會把法律作為保護自己的手段,從心理上排斥法律的適用,對法律表現出茫然退縮、猶疑不定的態度。這是因為在的現實生活中,還沒有形成對法律信仰這種價值觀的普遍認同,從而成為藏區大學生法律信仰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學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我國的大學生法制教育課雖然已經開展多年,但卻一直從屬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特別是2005年教育部將《法律基礎》課程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進行整合后,從2006年秋季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成為現階段非法學專業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然而整合后的課程中法律知識部分被大幅壓縮,只占整體內容的1/3不到,使得一些老師、同學均認為此部分的內容不甚重要,造成了在授課與學習的過程中的忽略。高校也不例外,同學們往往針對考試突擊背誦課本內容,而對法治的精神與內涵則避而不談,更加不會對法律信仰進行深入探討。

        4.學生自身的原因

        大學校園是一個小的社會,但是這個社會與真實的社會比較,顯得更為簡單和純粹。現在的大學生經歷挫折較少,社會經驗缺乏,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入,理論思維能力尚未成熟,還沒有真正建立起自身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涌入校園時,他們的觀念勢必會受到影響。很多同學往往重視專業知識的提高,來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卻忽視了法律素養的提高,遇事容易表現出情感超越理智,不冷靜、易沖動的特征,甚至采取消極的應對行為。此類學生如果未得到長期、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導致他們從內心深處藐視法律的威信,直接影響其法律信仰的形成。

        二、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

        1.凈化的法治環境

        在目前的法治環境中,大學生們所見所聞的一些特權事件、不公事實等,使得他們極易對法律的權威產生動搖。因此,要維護大學生乃至公眾對法律的信仰,就必須對國家權力的行使進行合法有效地控制,全面提升官員的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從根本上凈化法治環境,從而使學生確立“法治”優于“人治”的理念,正確理解“權”與“法”的關系。這是法治最終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也是法律信仰得以產生的必要前提。

        2.完善高校的法制教育

        大學生法律觀念和法律信仰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這就需要高校在傳統的法制教育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在灌輸法律知識的同時,注重法治精神的滲透和法律在實踐當中的應用,注重發揮理論與實踐的合力作用,積極組織學生對熱點法治問題進行模擬庭審、法律辯論等進行法治實踐,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熱情,使他們能夠從實際生活出發,自覺遵守法律及相關規章制度,并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各高校還應營造依法治校、依章辦事的校園法律文化氛圍。要堅持在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發生違紀現象做到秉公辦理,在評優、評先的各項活動中,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嚴禁走后門、弄虛作假、行賄受賄行為的發生。在師生權益受損時,學校應當為師生提供法律咨詢與幫助,必要時支持師生依法提訟,維護合法權益。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大學生們必然會體會到法律、紀律、制度的權威與價值,會自覺維護法紀,嚴格按規定辦事,從而逐步生成法律信仰。

        3.注重大學生道德建設,提升法律意識

        第9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

        一、有許多學者認為我國現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財產權益糾紛”的規定應當更加明確化。譚兵在《中國仲裁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一書中認為:調整中國現行仲裁范圍的主要思路是明確、統一、擴大和規范。對于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中的“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應有更加明確的解釋。其認為“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解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首先,“財產權益爭議”一詞,是指交付仲裁的事項應是與財產有關的事項,與財產無關的爭議則不可以仲裁。其次,對“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中的“財產權益”的范圍,存在著界定不清的情況。為有利于仲裁實踐,建議在修改仲裁法前,司法機關及時對“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作出統一的司法解釋。

        二、現行的仲裁實踐中所通用的有關“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界定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仲裁制度本身的發展。許多的學者建議將更多的民事糾紛納入到仲裁中來。

        喬欣、李莉在《爭議可仲裁性研究》一文中提到破產程序中的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糾紛具有可仲裁性。認為爭議的可仲裁性不因破產而改變,仲裁協議仍可執行,裁決所確定的權益可作為破產財產或破產債權向法院申報。同時還認為應將因侵權行為產生的爭議納入到仲裁。其認為:民事權利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侵權行為也是一個開放型的概念。由侵權行為而產生的爭議,當事人雙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爭議不涉及財產權益,但涉及的權利內容是當事人可以自由處分或可以和解的,這樣的爭議應具有可仲裁性。

        同時,很多學者建議將知識產權中的更多糾紛納入到仲裁中來。鄭書前、宋新宇在《論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之可仲裁性》一文中談到:目前我國有關法律只規定了“著作權合同糾紛”可以申請仲裁。但對于其他的知識產權糾紛如專利權、商標權有關的糾紛并未規定其可以提請仲裁。仲裁方式在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方面和其他方式相比有其獨到的優勢。如果不充分利用這種優勢,會造成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本增加、資源浪費。其認為:長遠的考慮是在對《仲裁法》進行修改時擴充仲裁的受案范圍,明確規定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一部分事項可以仲裁;鑒于《仲裁法》的修改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以及立法者對修改時機會合理把握,目前可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明確任命法院在對仲裁裁決進行司法審查時,不得將裁決事項時知識產權糾紛作為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情形而裁定撤銷或不予執行該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仲裁裁決,應當執行該裁決結果,這是可采取的權宜之計。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國家對于民商事案件可仲裁性的態度將變的更為開放,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被仲裁機制所擴充容納,承認其具有可仲裁性將在我們的意料之中。馬明虎在《論我國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談到,承認更多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可仲裁性符合世界仲裁立法的發展趨勢。其認為: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顯然知識產權與財產權有一定的差異,而從擔保法權利質押的規定來看,我國擔保法將知識產權視為“動產”,知識產權的侵權糾紛應當屬于“其他財產糾紛”。更重要的是,我國仲裁立法已朝國際仲裁制度邁出了很大一步,這為承認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可仲裁性創立了必要的條件。

        孫東東、吳正鑫在《關于我國建立醫事糾紛仲裁制度的研討》提出建立醫療糾紛仲裁制度的設想。認為除少數重大醫療責任事故外,絕大多數醫療糾紛均為民事糾紛,且糾紛的最終解決也都落實到經濟補償上,因此解決此類糾紛宜采用半官方的公斷方式,但由于醫療糾紛仲裁所調整的糾紛涉及醫學專業技術以及糾紛雙方的不對等性,使得醫事糾紛不僅具有一般經濟合同糾紛仲裁的特征,如:程序簡便、靈活、快捷、或裁或審、不公開、不排斥調解以及仲裁結局具有法律效力等,還具有其特殊性。即:(1)醫療糾紛仲裁可由糾紛雙方的任何一方提出申請,無須雙方當事人合意。(2)醫事糾紛仲裁應作為訴訟程序前的必經程序,仲裁機構對糾紛先行調解,調節不成,做出裁決。其調解和裁決均不具有最終解決糾紛的效力,但生效后應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其還建議建立專門的醫事糾紛仲裁機構來審理醫事糾紛。

        三、有的學者認為侵權與違約責任競合現象的糾紛也可以通過仲裁來解決。王金蘭、王瑋在《論侵權行為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談到:在侵權與違約競合的情況下,受害人享有選擇請求權,既可以以侵權為由,又可以以違約為由,行使追討損害賠償或損失賠償的權利。實際上,對于侵權性的違約行為和違約性的侵權行為,一般都按違約行為處理。當執行一個責任而使受害人的損害賠償目的達到時,受害人的另一請求權應歸于消滅,加害人的責任即可解除。如在執行違約賠償責任后,權利人的損失已經得到彌補,就不再要求違約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無論是合同之債,還是侵權之債,都是民商事法律調整的范疇,該債權的糾紛都屬于私法上而不是公法上的糾紛,此為以仲裁來解決該糾紛提供了法律上的可能性;此外,在侵權和違約競合的情況下,如何說明選擇違約,再將其歸結于也屬違約的性質,以違約提起損失賠償,再技巧上也會更恰當、穩妥。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 伊人麻豆影院青草国产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