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治理新變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論社會維穩機制的建設與創新 民生的維穩價值:理念、功能和實現 異化的維穩 論“維穩”政策轉型對犯罪治理的影響 論“維穩”與“維權”的辯證協調 基于社會管理的基層維穩創新研究 探討企業維穩的有效創新 維穩工作需要創新式的管理 維穩的廣東彈性 安全事故預防理念在企業維穩中的應用 “維穩” 論司法調解制度在維穩工作中的問題及思路 論企業維穩綜治工作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論基層維穩中人民調解工作的優化 新形勢下企業維穩工作的創新發展 淺談建筑企業治安維穩管理的加強和創新 新時期國有企業維穩工作的探索與創新 國有企業維穩工作的探索與創新 基層維穩的路徑探析 “維穩”語境下的司法改革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4]容 志,陳奇星.“穩定政治”:中國維穩困境的政治學思考[J].政治學研究,2011(5):90.
[15]單光鼐.保障合法,反對非法,制裁暴力:對近兩年新變化的認識[N].南方周末,2013-05-02.
[16]陳國權,李院林.政府自利性:問題與對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148-154.
[17]王桂云,李濤.政府自利性與合法性危機:一種基于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J].社會科學家,2010(8):45.
從安徽省農村稅費改革實踐看,目前我省農村在以下三個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過去以“取”為特征的農村分配關系已經發生根本變化。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民要向國家繳納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鄉統籌和教育集資等稅費,向集體上交村提留,同時還要承擔“兩工”。全面免除農業稅后,除按照群眾的意愿、規定的程序和限額標準開展村內“一事一議”外,過去農民負擔的稅費項目已經全面被取消,農民不再向國家和村集體上繳稅費,傳統的農村分配關系格局被打破,農民的利益得到進一步尊重和保護。二是過去以“管”為特征的農村干群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村基層干部的主要精力是用于收取稅費、催收糧款和農村計劃生育。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負擔過重的情況下,基層干部與群眾因收繳稅費而產生的矛盾和摩擦不斷。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基層干部從繁雜的稅費征收工作中解放出來,不僅不再向農民要錢要糧,而且還要給農民發放各種補貼,多年積累的干群矛盾逐步化解,干群關系日益密切。三是過去以“補”為特征的城鄉關系開始出現嶄新變化。過去幾十年的以農補工、農村支持城市的經濟發展戰略開始轉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已經啟動,公共財政職能開始延伸到農村,城鄉關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嶄新變化。
在政策層面上看,目前必須在穩定現行政策的基礎上,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要求,以實現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從解決農民的生活、生產和發展的三個基本需求出發,進一步系統地而不是零星分散地完善“三農”政策,從而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
1、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需求。經過多年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農村,失去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農村五保戶、殘疾人、烈軍屬等特殊群體生活還比較困難;由于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突發事故和重大疾病等原因,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因禍致貧等特殊困難群體急需救助;農民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制度有待建立。當前,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可能,要著力解決農村特困群體和部分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做到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醫。從長遠看,應該按照城鄉統籌與建立和諧社會的要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特困救助制度,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2、改善基本生產條件的需求。當前農村生產條件仍然較差,不能適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為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當前,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調整投入結構,重點開展農村水利建設、農村公路建設、農村電網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從長遠看,在繼續加強大江大河治理、小流域治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要研究制定農業生產規劃,科學合理的確定農業生產布局,劃分農作物生產帶,建立農業生產基地,提高農業專業化生產水平,增強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研究和推廣農業科技,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降低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程度。版權所有
十八屆三中全會呼吁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這一點格外讓人印象深刻。對任何執政黨而言,傾聽時代的聲音是第一位的執政能力。十以后的執政者的“自我革命”,是傾聽時代聲音的結果。此次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執政黨在時代巨變面前交出的一份答卷。
任何一種組織,最大的危險之一是陷入“縮小的均衡”。所謂縮小的均衡,就是對于社會的新變化、人民的新要求,采取一種排斥和漠視的態度,思路和行動上墨守成規,以免引起 “不必要的麻煩”。看似實現了內部的均衡狀態,實則導致了活力的下降。
與之相反的是,實現“擴大的均衡”,也就是在時代巨變面前,主動變革,敢涉險灘,回應人民的新期待,在變革的過程中實現新的均衡。為此,就要不惜和固化的、過時的觀念、利益以及制度“決裂”。縮小的均衡常見,擴大的均衡少有,因為“決裂”的代價和風險很大。
就以人民的政治參與為例。在一個民智已開的時代,民眾的參與和表達的訴求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對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開始政府的治理水平可能很不適應這種趨勢,一種選擇就是壓制這種訴求,以此適應現有的治理水平。這就陷入了“縮小的均衡”。其后果是,政府的治理和民眾的參與變成了零和博弈,政府要維持治理,就要壓制民眾的參與,而民眾的參與一旦擴大,又導致了政府的“無法治理”。
如果政府適應了民眾參與的擴大,實現了擴大的均衡,則是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民眾的參與程度和政府的治理水平能夠相互加強。此時,政府對于民眾參與也會積極起來,變成了一個“賦能型”政府,即政府也不斷提高民眾政治參與的水平和能力,政府自身的治理權威也相應提升,獲得了更高的治理效率。高效能的政府,參與和自主意識不斷提高的民眾,兩者構成了一種正向的循環。
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上也是如此。我們的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完善,表現之一就是很多市場領域的亂象叢生。縮小的均衡就是壓制市場的作用,以適應現有的政府的治理水平,結果就是政府微觀干預的日益增多,造成了政府和市場的“二元對立”。而此次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也是要實現擴大的均衡。
實現擴大的均衡,是順應時代巨變之舉。所謂時代巨變,并不神秘,就是廣大民眾個體權利的擴大。無論是參與社會治理的政治人,還是在充分市場競爭下有自由選擇權的消費者,抑或是新媒體下的“人人都是麥克風”,無數個人匯成的廣大民眾的訴求和意愿,才是時代的聲音。這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治理理念、現行制度、組織文化、商業模式等等,都將被這股洪流所改變。在大變革時代,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等,都面臨著巨大挑戰。歷史的天平最終會向順應潮流而動者傾斜。
比如一些企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成為了著名的行業品牌,也習慣了老一套的“玩法”。如今形勢不同了,老一套“玩法”只能維持運轉,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危機。都在說生意不好做了,一些國外著名的消費者品牌卻逆勢飛揚,在國內市場上繼續擴張,受到消費者追捧。于是一些企業痛下決心,要做消費者品牌,卻發現自己對消費者的了解實在是太少了。從行業品牌到消費者品牌,這就是時代巨變。但不少企業視之為危途,不愿意冒組織變革的風險,寧肯躲在羊群里面,以“縮小的均衡”維持現狀,或者期盼政府出手相助。
關鍵詞:電子商務 公司企業文化 誠信 安全 新趨勢
一、電子商務為何大眾認識與新認識為何
電子商務簡稱EC,它可以分為廣義的電子商務與狹義的電子商務,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通過電子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相關的商務活動,這種活動包含了電子技術、商業交易以及將金融、稅務、教育等社會其它方面納入其中;而狹義的電子商務,一僅僅是指通過互聯網,借助網絡與數字化來來實現商品、服務或信息的互換,主要是銷售與購買。
一般大眾對于電子商務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將電子商務認為是開網店進行網絡買賣貨物的簡單方式、簡單形式。據相關資料顯示,較大部分人群認為電子商務是屬于簡單的網絡貨物買賣而已,其對于電子商務的其他用途以及其他經營范圍與活動形式根本無從知曉。
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今社會已經成為網絡的社會,網絡的時代,網絡購物、電子銀行以及網絡電子游戲的充斥,人們對與電子商務逐漸產生了些許新的認識,筆者認為,此種認識將會逐漸擴大化、頻繁化,達到最終的普及認識化。筆者認為,這種新的認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大眾對于電子商務的應用范圍從以往的簡單網絡買賣以及過渡到了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范圍,如金融銀行業務、基本生活業務(繳納水電費等),教育費用的繳納以及教育書籍的網絡閱讀與購買;其次,對于電子商務專業研究的人才不斷的增多,將電子商務與數字化、網絡化結合,進行新商業背景下的市場開發與發展方向開始出現,電子商務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筆者在后文中試圖從第二個方面結合公司企業文化進行一個簡單的設想,并進行闡釋與論證。
二、公司文化發展與電子商務認識變化的關系
上文中,筆者提到了電子商務認識出現了新的變化,大眾以及相關的專業人才對于電子商務的新認識對于公司文化與公司長遠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為什么電子商務會出現新的認識,筆者認為,社會網絡化、數字化的不斷加劇,是其主要原因,隨著電子商務的內涵與外延不斷的擴展與變化,就要求大眾與相關的專業人才對其做出新的審視與新的理解。
公司企業文化與電子商務新的認識到底有何聯系,筆者認為,首先要明晰何為公司企業文化,對于企業文化的理解,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與電子商務的概念一樣,一般理論上亦將企業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的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個子系統,是一種亞文化。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企業目標、行為準則、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等的總和。狹義上的企業文化體現為人本治理理論的最高層次,企業文化特指企業組織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并為企業全體成員自覺遵守和奉行的企業經營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的總和。所以,企業文化一般會包含價值觀念、企業精神、企業道德、企業形象、企業使命等內容。
其次,新網絡時代的電子商務不斷的變化,其亦存在著新的內在必須體制,即大眾與特殊群體對與電子商務的新認識要求電子商務必須具備相關的內在體制,筆者認為,主要包括誠信體制與安全體制。誠信體制,是指電子商務的電子買賣過程中,誠信是尤為重要的,原因在于電子商務與現實實踐購物最本質的區別是過失的是否可彌補性,現實中的買賣可以通過實踐換貨、退貨的直接方式抹去其非誠信的某些因素,但是電子商務則不然,其無法非常直接有效的抹去其停留在買賣過程中產生的某些不誠信因素,進而將進一步影響到其本身的需求客源。在公司企業文化中,對于本身文化的要求中,誠信亦是其商業信譽的非常關鍵文化之一,故而,公司企業文化與電子商務變化中所產生的一致性要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今天,公司企業文化要進一步增加誠信信譽,以滿足新電子商務下新公司文化的積極要求。安全體制,是指電子商務本身所自帶的一種消極因素,即在網絡買賣與數字化使用中所產生的不穩定因素,買方在付款之后無法得到收到滿意合格貨物的保障,且隨之電子商務使用的頻繁,增加了某些不安全網站,這也給潛在的消費人群帶來了不安全隱患。公司企業文化中的價值觀念與企業精神包含了積極保障消費者的合理權益,秉承公平、公正的企業理念,故而,電子商務的新變化與公司文化中的內在價值是相互一致,相互協調與統一的。
三、公司文化發展面臨的某種新趨勢
從電子商務所必須實現的誠信機制與安全機制結合公司企業文化中的商業信譽與公司內在價值來看,電子商務的新變化與公司企業文化存在著要求的一致性,這是未來公司企業文化構建的一個新的方向,因為電子商務是未來公司必須應用的一種方式與形式。
參考文獻:
[1]吳清烈.電子商務:理念、誤區與未來.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2年6月,第12卷第2期.
關鍵詞:涉臺 犯罪 變化 原因 防控
中圖分類號:D91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359-02
近年來,廈門地區犯罪高發多發、屢禁不止,其中涉臺犯罪尤為突出,發案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對兩岸社會經濟生活和經貿文化交流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現就2015年以來該地區基層院辦理的涉臺案件的發案趨勢變化,進行根結透視及防控應對思考,以期兩岸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并共同打擊防控。
一、海滄區院辦理涉臺案件概況
1.涉臺案件1的基本發案情況
比較分析2013年至2016年6月該院辦理的涉臺案件的發案情況, 2014年較2013年同比增長28.6%(件)85.7%(人);2015年至今2016年6月間與前年度同期相比增長111%(件)133.5%(人),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趨勢,其中,2015年以來發案率高居首位,占涉臺案件總受案數達33.7%(件)29.7%(人),約占1/3。
2.涉臺犯罪的變化特點
2.1涉案的罪名變化情況。涉案罪名的人數情況,2013年販賣占85.7%,非法持有14.3%;2014年的販賣占76.9%,制造占23.1%;2015年后的涉(成品)類占46.3%,涉制毒物品類占53.7%。從涉案罪名變化反映的涉案對象看,2015年后制毒物品犯罪的發案率上升,是近期涉臺涉毒犯罪的一個顯著的新變化。
2.2犯罪對象新變化。涉臺犯罪對象主要變化,一是種類的變化,由傳統海洛因等,逐漸由新型合成的冰毒所代替且并存;二是的來源對象的變化,由單純漸成與制毒物品交叉并存,2015年后氯(代)麻黃堿等制毒物品從無到占犯罪案件的(件)31.6%(人)53.7%。
2.3涉臺犯罪人員身份特點。一是常居大陸臺籍人員再犯率高。涉案臺籍人員23.3%曾因受過處罰,多為長期留居且無固定職業人員,主要以成品的為犯罪對象。二是流竄作案、跨境跨地區作案的流動人員劇增。以實施活動目的入廈的人員超過四層,主要是涉制毒物品犯罪。三是兩岸人員相互勾結問題突顯。在兩岸人員共同犯罪的具體個案中涉案人數多為五五、四六比,主要涉制毒物品跨境犯罪。
2.4涉臺犯罪的跨境新變化。2015年以后制毒物品跨境犯罪占(件)30%(人)53.7%成涉臺犯罪突出問題。體現在:一是以制毒物品為主要犯罪對象取代海洛因、冰毒、等成品。二是涉及犯罪環節,廈門是制毒物品流進、流經地及成品海洛因、冰毒等消費地。三是犯罪呈區域化分工。從制毒物品的流通軌跡看,其跨境流通路徑是由福建龍巖、江西等內陸區域陸運流往廈門、泉州等沿海地區,再從沿海對臺出海點通過海峽私渡轉移到臺灣地區。四是流向變化。以往大陸消費的海洛因、冰毒等成品主要是從臺灣流入,而近年大批量麻黃堿類等制毒物品則是從大陸流向臺灣。
二、涉臺犯罪的防控思考
1.涉臺犯罪變化原因分析
涉臺犯罪具有其獨特的區域變化規律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隨著國際國內犯罪新形勢發展而變化,影響其變化的因素繁多,主要歸結有幾種因素。
1.1的犯罪對象變化主要成因是成本差異、利潤懸殊。表現在,一是利潤空間大是冰毒等新型代替海洛因等傳統成為市場新寵的重要因素。據相關調查,“冰毒的利潤,其初始單價10幾-20元到終端價上千元,利潤空間大到近50倍;而海洛因的利潤從出S到吸食者之間約10倍”。如此高額的利潤,是毒販子殺不絕的根本原因,而追逐更高利潤正是犯罪對象變化的驅動力。二是以制毒物品為犯罪對象發案率劇增的主要原因是以化學合成代替天然材料制造冰毒等新型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原材料來源方便易得。
1.2的境內外滲透多向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產的技術發展與供求關系變化。隨著新型犯罪出現,國內制造冰毒及制毒物品的技術與方法提高直接導致犯罪高發,改變產消市場的格局。中國大陸作為消費地,其來源由境外“多頭入境,全線滲透”轉變為“內外兼具,以產補需”的供需路徑。最初大陸的大量傳統海洛因主要來源于境外,冰毒等新型開始也是以國外輸入為主。但近年來,新型的制造技術方法在國內已有很大范圍的掌握、傳播和擴散,制造犯罪的出現,對于新型的消費需求由國內制造得到補充和替代,達到產消自給,甚至已出現中國制造的新型、易制毒化學品開始流入國際市場的新形勢。
【關鍵詞】信息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角色轉變 多元化角色構建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032-02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以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絡為標志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有力地推動著全球經濟社會的深層變革,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挑戰,為教育創新和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嶄新空間,以信息技術特別是寬帶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為強大支撐的新一輪學習革命已見端倪。信息技術已經成為除教師、學生、教材等傳統教學過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也正面臨和經歷著信息化教育的機遇和挑戰。教學信息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呈現出新的特點,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角色受到信息化的沖擊,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變化。
一、信息化教學及其特征
信息化教學是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它主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中采用計算機和網絡教學,形成“教師+學生+計算機(網絡)+課件”的教學模式,體現了教育教學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等新特征。
二、信息化教學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影響及重構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基礎性學科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承擔著傳播和貫徹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培養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責任。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秉承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權威者的角色控制著整個課堂,在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生成績的評判上占據絕對的主動權,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政治知識和政治結論,不敢發表主見、質疑教材、探索研究,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火花被壓制甚至扼殺。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長期實效性不強,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息時代的到來促使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帶來了新的革命,從教育目標到內容,從過程到方法,從策略到手段,無一不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并呈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
(一)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
與傳統課堂單純講授教學相比,信息化教學使多種信息技術被運用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使原本生澀難懂的政治理論變得生動具體易于理解。如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使課堂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也便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還可以利用網絡輔助平臺延伸課堂教學,進行網絡答疑、網絡問卷、網絡測試等,既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現在還可以通過移動技術利用智能手機、掌上電腦、平板電腦等進行交互式教學,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真正實現學習無處不在。
(二)教學內容更加充實、豐富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運用,打破了傳統思政課堂的時空限制;開放式的學習方式,使教學內容不在拘泥于教材和教師,而顯得更加立體與充實。加上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通過事先設計好的多媒體課件進行的,經點擊、放映進行講解,不必板書,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書寫時間,用于充實教學內容,使之更加豐滿。
(三)學習方式向多樣化、個性化和自主性轉變
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的運用,網絡課堂、虛擬學校、遠程教育豐富了學生獲取政治理論信息的渠道和場所,也大大改變了傳統課堂政治理論知識呈現和傳遞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集體教學、單一化學習和被動式接受朝個性化教學、多樣化學習和自主性轉變,學習內容也打破原來強調的以學科為基礎的學術性結論,轉變為跨學科、多學科的關聯內容的學習和探究,理解性學習、體驗式學習、探究性學習逐步成為信息化時代學習方式的趨勢。
(四)師生關系的變化
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良好師生關系是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的重要因素。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思政理論課本身性質的影響,思政課教師憑借知識資源獲得教育權力和威嚴,形象嚴肅、刻板,課堂上高高在上,形成命令和服從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關系緊張、分立,教學收效不高。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使用,教師的專業權威性逐漸被打破,互聯網的非歧視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人與人在教育權利和尊嚴上的平等,如同韓愈在《師說》中提出的“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生交往日趨向平等、和諧與寬容,師生關系由分立、依賴走向合作與平等。
因此,在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如果不敢正視信息化給思想政治課堂帶來的新變化和新特點,依然固守于傳統的角色,把自己單純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控制者、教學的管理者、學生的塑造者,那么是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要求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
三、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師多元化角色的構建
教學信息化的目的不僅僅是單純地使用信息技術媒體,還包括運用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系統地設計教學過程,其中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思想實踐的關鍵所在。因此,要適應信息化教學的時代要求,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以多元化角色呈現課堂。
(一)理論灌輸者向學習過程的引導者、促進者轉變
“重理論灌輸,輕學習過程”是思想政治課傳統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教師往往扮演的是知識和真理的代言人與灌輸者的角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時間太短,缺乏了解和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探索活動極為貧乏,教師包辦了學生的學習。信息化教學環境打破了這種封閉的狀態,開放、多元的網絡資源使學生獲取政治理論知識更加方便快捷,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目的,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進行學習。如果教師還固守課堂教學管理中的“獨奏者”的作風,不僅會限制學生的視野,而且抹殺其學習的積極性,嚴重影響到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不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學生的學習本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構建的過程,教師不應該成為其阻礙者,而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應引導和推動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去獲取、開發、收集、識別、篩選、判斷并利用有價值的網絡課程資源來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學生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程序、方法、技術,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二)局外者向參與者的轉變
課堂教學的信息和情感不是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傳輸,而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之間雙向傳輸的過程。信息化教學不僅豐富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手段,拓展了學生的政治認知范圍,也改變了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方式。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弱化教材的權威性及教師一言堂的地位,充分尊重教學雙方的內部情感體驗,以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實現真正自由的師生對話、交流和互動。這必然要求思政課教師懂得關懷的藝術,改變從理論到理論的冰冷說教,利用信息化資源和手段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不斷喚醒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種融洽、和諧的課堂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自由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學習的潛力和創造力。
(三)傳輸者向設計者轉變
傳統教育體制下的思政課教師只是課程的忠實的執行者和實施者。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思政課教師不應該滿足于傳遞現成的教材教學內容,而更應該成為獨特的創造者、設計者,為學生創設新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信息化無疑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提供了技術和設施的支持,使信息技術和課程內容實現真正的融合。如利用幻燈與投影、照相機與掃描儀、電聲設備(錄音、語言實驗室)等多媒體技術創設多樣、鮮活、生動、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利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查找、獲取和處理各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等。
(四)教育者向學習者的轉變
教師本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非學無以廣才,非學難當重任。”思政理論課教師應自覺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結合自身工作性質,學以致用,學長相知,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知識閱歷成為一名合格的靈魂工程師。
總之,信息化時代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理論的重大革新,教師角色轉變成為必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從傳統教育角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積極的心態迎接信息化時代的挑戰,充分認識信息化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呈現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方明建.基于問題的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李煥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信息素養內涵分析[J].消費導刊,2010(1)
[3]周旺東.論新形勢下思想政治課教師角色的轉變[J].中國成人教育,2010(17)
靈活把握宣傳的時機,科學謀劃宣傳的角度,深度拓展宣傳的內容,準確定位宣傳的對象,合理運用宣傳的形式。
堅持科學管理,辯證治理,做到既要管住又要搞活,既要防范又要利用。
努力提高宣傳思想工作科學化水平,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宣傳思想戰線的一個新的重大課題。我們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科學審視,科學策劃,科學管理,努力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開創宣傳思想工作新局面。
提高宣傳思想工作科學化水平,科學審視是前提。提高宣傳思想工作科學化水平,必須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研究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從而以寬廣的眼界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潮流,及時抓住機遇,主動應對挑戰,始終站在前沿。要適應思想解放新要求,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勇于摒棄陳舊的思維模式,改變落后的習慣做法,以自我揚棄的精神破除舊觀念。要適應自身發展新變化,加強對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的研究,在工作實踐中總結經驗,在總結經驗中探索規律,從而把感性的認識理性化,把成熟的做法制度化。要適應群眾需求的新期待,適應形勢的變化和群眾的需求,不斷創新理念、改進方式,真正做到理論武裝要更加注重實效性,輿論引導要更加注重服務性,文化建設要更加注重持續性,網絡管理要更加注重主動性,確保工作取得預期效果。
關鍵詞:新常態;公共管理;困境
十以來,我國在不斷深化改革,經濟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新常態趨勢。筆者在本文對公共管理新常態背景下的困境和出路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
一、中國語境下正確認識的新常態的豐富內涵
1、經濟發展中的新常態
和各領域進行對比,我國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級地方政府對該領域的新常態的界定和解讀較為透徹,我們已經意識到國家已經進入新常態,并提出在新常態背景下引領經濟發展的相關機制。在此背景下,我國的發展速度會放緩,不斷優化發展理念和相關結構,要從現實情況選擇發展驅動力。
2、政治改革中的新常態
對社會進行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十上提出,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主要致力于依法治國、深化法治社會建設,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衡量國內政治新常態的標準有:其一,制度化、規范化使用公共權力,其二,民主性在制度性安排中更加凸顯,其三,實現法制化治理,其四,高效化國家政府公共管理,其五,協調發展國家制度安排和治理體系。
3、社會治理中的新常態
當前該領域的新常態主要表現在法制建設,要求社會實現具有法制化的新常態。所謂的法治社會,就是要求人民懂法、用法、依法,為社會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在全社會范圍內一同致力于法制化建設,推動我國法制化進程。其新常態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依托法制基礎,創建新常態的社會管理制度,用多種方式推動社會轉變,營造和諧的法制環境和基礎;其二,對法治理念和精神進行弘揚,推進法制文化建設,提升全體國民的法制意識;其三,讓全體社會合理形式社會管理職權,并依法監督行使的社會管理權利。
4、環境保護中的新常態
我們要改變以犧牲環境為前提片面提升GDP的做法,這樣的發展模式讓國內環境遭到破壞,污染日趨嚴重,有的區域片面追求GDP,環境負荷超越其承載力,導致居民幸福指數的降低,提升經濟、政治治理成本的提升。同時,進入新世紀后,人們的環保意識在不斷覺醒,社會對環保的呼聲越來越高,這讓環境治理單位和部門承擔更大的責任,如果不能顯著提升環保治理效果,那么居民很難認同這種做法,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進一步降低。
二、新常態下公共管理面臨的困境
1、和社會現實相比,現代治理水平具有較大的差距
在新常態下,實現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能力是國內公共管理以及社會治理的總目標。現代化的公共治理需要民主化、科學化的社會治理和管理、當前,國內經濟尺幅發展,從整體上來看,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得到提升。
2、社會的進步要求公共管理具有較高的技術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內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技術和手段為現代化的管理以及積極有效的治理提供良好的保障。如今,政府部門對公共管理中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也在致力于政府門戶網站建設。但是,和人們的期許以及社會發展進程相比,公共部門使用的科技手段比較落后,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之間存在矛盾。
3、公共管理組織目標與個體自覺之間存在一定差異
如今,國內在不斷推進黨風廉政建設,一大批違法亂紀的黨政干部受到法律的制裁。作為一個個體,公共管理部門應該在社會“大染缸”中出淤泥而不染。保障組織文化體系的健全和健康,這對公共管理參與者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與之相反,那么會腐蝕一大批管理部門管理人員,他們不顧法律的要求和自身為人民服務的角色定位,做出違法亂紀之行為。
三、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發展的出路探析
1、保障公共管理組織綜合治理能力不斷獲得提升
在新常態背景下,公共管理部門要主動適應,走出傳統思想的桎梏,對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通過管理知識的學習及職業道德的培訓,不斷完善選拔、激勵領導干部的機制,不斷落實績效考核激勵措施,保障公共部門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技能的提升,提升其服務意識和水平,讓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
2、不斷創新現代公共管理手段和技術
在經濟新常態下,科學技術發展速度不斷提升,要想和此相適應,就需要在公共管理部門組建優秀的技術團隊,把GIS技術、數字治理技術等高科技在現代治理實踐中加以使用,為公共管理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不僅如此,還應該對公共管理參與者開辦相關技術培訓,讓其運用現代化技術的水平不斷提升,保障現代化技術作用的發揮。
3、塑造積極的公共管理核心價值體系
以懲罰公共管理者違法亂紀個體的前提下進一步改善和健全生活保障體系,提升待遇水平,提升社會地位。同時,對其進行更深入的職業道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訓和教育,讓公共管理者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等,保障其在法律的支撐下開展工作,讓權力在法律的牢籠中規范化實施,讓公共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工作的開展受到法律的約束和監督,有機統一自己價值觀和社會公共價值觀。
四、結束語
最近,“新常態”已經成為社會各階層對我國當前發展新形勢,出現的新變化進行描述的重要性、綜合性詞匯,其內涵已經穿越歷史的局限性,其仍在不斷豐富之中,在各行各業,各個階層中均有所體現。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國公共管理也面臨深刻改變,出現新的情況,社會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新常態背景下,公共管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怎樣走出當前公共管理面臨的挑戰和所處的困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需要多方人士進行分析和論證,同時,作為管理部門自身應該不斷尋找新的發展方向,不斷走出困境。
作者:侯軍 單位:遷安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效性 對策
所謂社會實踐,是指高校生有目的、有打算、有組織地走向社會,體味國情,增添常識,提高才能和全力多做貢獻的一系列物質和精神過程的總稱。社會實踐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成輕忽的主要地位,是我們今天高校責無旁貸的職責。我們要充分認識社會實踐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作用,并不斷完善優化其模式,用這一活教材教活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合理組織規劃,完善保障機制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是難度系數較大的教學環節,需要合理規劃,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首先,學校應成立以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任組長,由教務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學工處、校團委、各學生所在系的有關負責同志參加的領導小組,系部應成立由主管教學和學生工作的系領導擔任組長,由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學生團總支書記、學生輔導員參加的社會實踐指導小組。領導小組簽發《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管理辦法》,明確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基本內容、具體要求等,負責各相關部門的協調合作。指導小組根據《辦法》精神聯系當年度社會熱點制定當年《社會實踐指導意見書》,以根據變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動態規劃指導實踐活動。在規劃社會實踐活動時,可以考慮實行點、線、面結合的方式。點上活動以學校組織為主,講求一個“精”字,組織精細,安排周密。它主要適用于那些影響大、費用高、跨系部的重點實踐項目。線上活動采取學校資助、各系組織的方式,講求一個“特”字,即各具特色,百花齊放。主要適合各系實踐小分隊或社會實踐團隊等具有一定組織難度的集體項目。面上活動是對全體學生,講求一個“廣”字,要求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多數學生個體進行的暑期社會調查活動。其次,為保證社會實踐順利進行,學校應設立社會實踐專項經費,為社會實踐團隊提供必要條件,資助立項的重點和一般社會實踐項目,獎勵優秀社會實踐團隊、個人、優秀報告和優秀指導老師等。社會實踐經費由學校實踐領導小組統一管理。每年學校都要制訂《實踐項目經費匯總表》,將項目名稱、負責人、時間地點、人數及所需經費清單列出。學校在社會實踐活動經費籌措方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從單一撥款的方式轉變為撥款、自辦實體、項目合作和尋求社會贊助等綜合方式,逐步改變社會實踐經費緊張的局面。
(二)制定考核體系,強化獎勵機制
目前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存在多頭管理、考核混亂的現象。團委組織的社會實踐由團委考核,考核方法主要側重于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織的社會實踐由任課教師進行考核,考核方法主要側重于結果;此外,各系部也時常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考核方法主要側重于聲勢大小、報道多少。考核方式不同,標準多樣,有時也出現重復考核現象,因此有必要制定統一的考核指標體系。但統一考核指標體系的制定,應建立在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二者綜合統一的基礎上,考核成績既要看實踐調查報告、社會服務總結報告、論文內容的真實性及水平高低,又要參照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做到知、行統一,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特點。由于重點項目和主線項目一般有專人負責帶隊,注重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的綜合統一性難度不大,難度最大的是如何對大量無人監管的個體自主調查項目的考核問題。為加強過程考核,教師應要求實踐報告中必須有專門部分對調查過程進行描述和實踐體會的總結,明確所調查的具體鄉村、城鎮、社區或學校的名稱、地址、被調查人的聯系電話、郵箱、在調查地點的留影、調查人與被調查者的合影等資料,并盡量索要《社會實踐單位回執單》,以便于事后抽查。為鼓勵在社會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團體以及組織,學校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成果報告會,由優秀學生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和研究成果,給出“優秀組織獎”“優秀實踐團(隊)獎”“優秀指導教師獎”“先進個人獎”和“優秀調研報告獎”等一系列獎項并予以一定的獎勵。對于優秀的研究成果,還可按年度編印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優秀調查報告選》或制成光盤保存,也可推薦到校報或正式出版刊物或結集發表。
(三)建立實踐基地,提高實踐質量
小集中大分散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大部分學生只能利用暑假返鄉進行社會調查。時間的局限性排斥了日常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的分散性增加了考核的難度,形式的單一性不能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需要。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可以大大拓展實踐時間,將實踐活動由假期向平時延伸,變“三下鄉”為“常下鄉”,變暑期實踐為日常實踐,并大大增加學生的參與范圍,使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得到實質性鍛煉的機會。學校應以多樣、多點、共贏為原則,有計劃地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所謂多樣性原則,即是把目光從紅色旅游基地上擴散開來,建立教學、科研、實習、社區援助、勤工助學等多種實踐基地。社會實踐活動在基地地點的選擇上,要考慮多點性原則,既要考慮郊區農村等經濟落后地區,也要考慮中心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既包含企業、工廠,也包含社區、學校等。所謂共贏原則,就是必須堅持在學校和學生受益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使地方和活動接受單位受益,發揮雙方優勢,使學生受鍛煉,當地見效益,為社會實踐長期化、制度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