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節約用水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世界銀行1995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占世界人口40%的國家正面臨著缺水危機,每年約有2500萬人死于飲用不干凈的水。目前,全國用水量從1949年的1000多億立方米增加到5600億立方米。
現在,部分人們已經反應到這個問題的嚴重,在家居生活中,采取了許多有用的措施,如減少洗澡時間,手洗衣服,洗臉水利用等。可前幾天我看到的景象讓我非常失望與沮喪。
在八一大橋附近有個洗車的地方。當時,洗車的人正在一旁有說有笑,而另一邊的幾根洗車的管子正沖出清水來。我當時真想從車上跳下去和他們理論一番,這水是用不完的嗎?是容許你們浪費的嗎?!
一、受災的基本情況
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此次高溫干旱給農作物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7643萬元,其中水稻3765萬元,蔬菜1980萬元,其他農作物800萬元,水果800萬元。
二、救災措施
2、開展督查。成立了區農業抗旱督導組,一方面做好全區旱情的調查摸底,另一方面對全區的抗旱救災工作進行檢查、督導。
3、開展生產自救。抽調區鄉干部400余人組成抗旱服務隊深入災區村寨、農戶、田頭地角,指導、幫扶農民進行抗旱保苗、抗旱搶墑,解決抗旱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組織農技干部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及時把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科學保墑節水等技術傳播給農民。并動員、指導農民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將缺水田塊及時改種秋玉米、秋大豆、秋紅薯等旱糧或經濟作物,想方設法彌補旱災損失。
4、做好災情統計匯報工作。災情發生后,農業局高度重視災情的調度和統計工作,每天向鄉鎮調度旱情和抗旱救災的進展情況以及在救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并及時向上級領導和主管部門匯報,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對我區救災工作的支持。
5、落實六項措施。區委、區政府規明確規定,首先確保人畜飲水,其次確保生產用水。一是高度重視旱情的發展。客觀分析水庫現有抗旱能力,向灌區群眾通報旱情,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樹立節約用水,科學用水觀;二是積極開展渠道疏通。組織鄉、村、組勞力開展渠道清淤,提高水的利用系數,真正做到節約用水,合理用水;三是堅決實行一把鋤頭放水,杜絕串灌、漫灌,浪費水源現象;四是推行提前介入制。對易發爭水糾紛區域采取提前介入方式,及時做好調解工作,確保社會穩定。五是制定嚴格的供水管理制度。明確了供水管理員渠道分段管理的范圍和職責,要求各自管理的渠段做到一有三無,即一有是各渠段放水時有人值守;三無是各渠段管理范圍無無辜浪費水的現象,無各渠段雜草物堵塞,無人為造成的水田受旱和群眾反映。六是搞好服務。積極做好防災物資調配和災后物資準備工作。對具有水源條件的田塊,要及時組織調運抽水機具,并及時做好機具維修;確因災無法恢復的田塊,要及時幫助引導農民種植豆類、秋玉米等秋旱作物,并積極協助做好種子等物資的調運工作。
三、存在問題
蘭州鐵路第一小學占地面積10073m2,建筑面積9186m2(新舊教學樓),在校學生有2200人。學校設置教室38個、辦公室24個、音樂教室5個、舞蹈教室2個、美術教室2個、陶藝教室1個、圍棋教室1個、乒乓教室2個、電腦教室2個、實驗教室2個、閱覽教室1個、語音教室1個、會議教室1個、電視控制中心1個、網絡中心1個、水房6個、衛生間5個。
二、活動時間
2009年9月-2010年9月。
三、適用年級及時間安排
本活動適用于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預計在1年內完成。
四、活動背景
校園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環境,為了拉近學生與校園生活的距離,了解最熟悉的校園環境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引起學生研究的極大興趣,想要探究其中的奧秘。我們便產生了對此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意圖。
我們是以勤儉節約為傳統美德的民族,今天我們更應當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美德。提倡艱苦創業精神,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勤儉應包括這樣的涵義:即提倡讓學生“勤”能動手、動腦,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儉”能樸素和自我節制,以此培養人的意志,所謂“儉能養志”。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勤儉習慣,我認為采取的方式一定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對于面臨能源日益緊缺的現代人而言,節約能源不僅是一種美德,一種教養,一種精神,更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投入到“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一支筆、一粒米、一個塑料袋”的活動中,讓節約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時尚,成為學校學生的自覺行為。為建設“節約型校園”貢獻自己的力量!勤儉節約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少先隊員們是社會的小公民、未來的小主人,應該從小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勤儉節約,樹立以節約為榮的風尚,讓節約成為一種習慣,讓節約成為一種風尚。
為此,我們發出倡議:要牢固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培養良好的節約習慣,共同營造節約氛圍,倡導節約文明。
五、活動思路
本活動在各班開展,以從少到多的浪費為研究內容,學生通過考察身邊熟悉的各種情況,例如:辦公室的燈白天也都開著,雖然外邊陽光明媚,教室里哪怕只有幾個學生也都燈火通明,每天我們要在燈下學習、上網……而我國又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要珍惜有限的資源,節約用水、用電,構建節約型社會,增強節約意識,經歷對身邊事物考察活動過程,學習考察的方法,及時記錄自己在考察活動中的發現。以小組的形式組織考察,增強學生的分工、合作、交流能力。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尊重觀察事實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人際交往能力。增加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之情。
六、學生組織形式
小組形式。
七、預期目標
1 舉例說明為什么資源是有限的。
2 通過此次活動認識到節約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更多節約的知識和具體方法。
3 具體說明。增強學生的節約意識。在生活中把節約意識落實到具體的行動。
4 與他人合作,體會到小組合作的樂趣,愿意交流。
八、活動流程
為了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甘肅省蘭鐵一小組織四至六年級學生對《學校――不容忽視的從少到多的浪費》進行專題調研。
(一)實施操作階段
活動共分為5個階段,每天觀察1次,并做好記錄。
1 第一階段
第一次活動(9月1日~9月30日):校園中浪費水的現象――飲用水。
第二次活動(10月8日~10月31日):校園中浪費水的現象――清潔用水(拖地)。
2 第二階段
第一次活動(11月1日~11月30日,期中考試暫停1周):校園中浪費電的現象――照明燈。
第二次活動(12月1日~12月31日):校園中浪費電的現象――電腦待機狀況。
3 第三階段
第一次活動(3月1日~3月31日):校園中浪費紙的現象――作業本。
第二次活動(4月1日~4月30日,期中考試暫停1周):校園中浪費學習用具的現象――文具盒里的學習用具。
4 的第四階段
第一次活動(5月4日~5月31日):校園中浪費糧食的現象。
第二次活動(6月2日~6月30日):校園中浪費塑料袋的現象。
5 第五階段
撰寫與交流《學校――不容忽視的從少到多的浪費》的調查報告(7月1日~9月30日)。
(二)活動分工
每班分10~12組,由班長負責管理、督促。每組6人,設組長1人,由組長負責選出記錄員、操作員,其余同學為觀察員。1~3組對新樓的1樓和2樓進行觀察;4~6組對新樓的3樓和4樓進行觀察:7~9組對舊樓的1樓和2樓進行觀察;10~12組對舊樓的3樓和4樓進行觀察。
(三)活動準備
1 第一階段
第一次活動分組準備:分別準備飲料瓶500mL、250mL各1個,考察記錄紙等考察工具。
第二次活動活動準備:準備飲料瓶2L、500mL、250mL各1個,臉盆1個,秒表1塊。
2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活動準備:課前搜集水的相關知識。
3 第三階段
第一次活動分組準備:每組分別準備紙箱1個,搜集各班廢紙。
第二次活動分組準備:調查表以及各班撿到的物品進行分類。
4 第四階段
第一次活動分組準備:課前搜集糧食的相關知識。
第二次活動分組準備:課前搜集塑料袋相關知識。
(四)介紹建立概念
1 什么是水,水從哪里來?
2 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
3 淡水資源在地球和我國的分布。
4 水資源危機、水資源的來源及防治。
5 節約用水的相關知識。
6 電是從哪里來的?
7 電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8 知道我國的森林資源的現狀。
9 了解我國耕地與人均耕地的面積。
10 了解塑料袋對環境資源的不利影響。
九、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
(一)問題導人
了解水資源不管在整個地球上還是我國都是非常有限的。雖然水資源這么寶貴和稀少,我們人類還是在浪費和污染水資源,導致水危機。通過給學生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防治水
污染,最終讓學生樹立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意識。
(二)活動目的
1 知識目標
了解和掌握更多節約用水的知識和方法;加深對水資源狀況和水資源危機的了解。
2 能力目標
發展學生科學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培養團隊精神。體會到小組合作的樂趣,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
(三)第一次活動:實地觀察校園中浪費水的現象――飲用水
1 活動重難點
取水測量、團結、合作。
2 活動過程
(1)為什么要進行單位換算。
(2)調查過程中,你見到的浪費水資源的現象?請記錄下來。
(3)我們為什么要節約用水。
(4)學校鍋爐一天供應多少升水開水。
(5)學校每天各個辦公室要打多少升開水(八磅暖瓶,幾暖瓶),把這些記錄下來。
(6)第二天早晨學校每個辦公室要倒掉多少升水,把這些記錄下來。
(7)今天剩下的開水,真的明天(第二天)不能喝嗎?分析、查找、舉例、證明。
(8)討論、交流、對比
展示觀察記錄并討論、交流。
總結:除了自己節約用水以外,你還會用哪些方法,告訴你周圍的人們,應該養咸節約用水的意識和節約用水的方法。
注意:請在下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帶土你的記錄表。
(四)第二次活動:實地觀察校園中浪費水的現象――清潔用水(拖地)
1 活動重難點
觀察、測量、用水量和計量單位的換算。
2 活動過程
(1)什么是地球上的水循環?水循環有那些主要環節?
(2)根據水循環發生的范圍可以把水循環分為哪幾類?分別說明其循環過程中的主要環節。
(3)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4)結合在校的實際情況來分析現狀。
(5)利用飲料瓶等容器測量洗拖布、用水量和計量單位的換算。
(6)能夠觀察和列舉出用水的清單以及每次活動平均用水量的記錄,每次拖地后的效果從一樓到四樓,進行比較、記錄。進行單位換算。
(7)平日里在校不用水時,水房里的情況。
(8)提出更好的實施的方案,達到節約的目的。
(9)根據觀察,對學校的拖地時間進行重新安排。
(10)討論、交流、對比
展示觀察記錄并討論、交流。
(11) 提出一個節約用水拖地的合理方案或是水的循環使用方案,體現出又能節約水資源,又能把地清理干凈的好方法。
總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國家,希望同學們通過學習都來爭做節約用水的小模范。
第二階段
(一)問題導人
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能源給人們提供電力,給人們帶來溫暖或涼爽。幫助人們從一個地方便捷地到達另一個地方。能源幫助人們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幫助人們進行通訊和娛樂,人類生活離不開能源。人們生活的環境不一樣,生活方式不同,使用的能源也可能不同。你知道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都有哪些能源嗎?
辦公室的燈大白天也都開著,雖然外邊陽光明媚。教室里哪怕只有幾個學生也都燈火通明;每天我們要在燈下學習、上網……到底我們一天能消耗多少電能?讓我們一起走進每天的電能消耗,我們這樣一所學校一個月最少消耗多少電能呢?
(二)活動目的
1 知識目標
認識到節約用電的重要性,知道一些節約用電的具體方法。
2 能力目標
在生活中把節約意識落實到具體的行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我國電資源方面的現狀,從而自覺樹立節約意識。
(三)第一次活動:實地觀察校園中浪費電的現象――照明燈
1 活動重難點
為什么要節約用電和怎樣節約用電?
2 活動過程
(1)創設話題情境:一間教室和辦公室里沒人,但燈還亮著……由于缺電,夜晚一片漆黑,人們出行非常不便……看到雪災導致很多城市斷電。人們的生活、工作受到影響,城市的居民為了確保特殊崗位用電,自覺減少用電……
聽了這些,你有什么想法?你觀察過你身邊的用電情況嗎?你留意過你的教室嗎?
(2)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各樓層的教室、辦公室用電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
(3)從幾點開燈到幾點關燈,天氣情況怎樣。
(4)把你見到的這些浪費情況都記錄下來,要記得進行單位換算。
(5)討論、交流、對比
展示觀察記錄并討論、交流。
總結:我們生活離不開電,而我國又是一個缺電的國家。所以要珍惜資源、節約用電、建設節約型社會,我們現在應當努力發展科技,開發節能設施,加強教育,增加意識,完善法制,我們要記得努力呀!
注意:請在下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帶上你的記錄表。
(四)第二次活動:實地觀察校園中浪費電的現象――電腦待機狀況
1 活動重難點
為什么要節約用電和怎樣節約用電?
2 活動過程
(1)電腦電視的狀態。
(2)路燈、霓虹燈在深夜……
(3)我們為什么要節約用電。
(4)討論、交流、對比。
展示觀察記錄并討論、交流。
除了自己節約用電以外,你還會用哪些方法告訴你周圍的人們應該節約用點。
總結:我們可以從點滴做起。比如說:有些電燈很費電,那我們可以盡量少用電;現在很多家庭有電腦,電腦是要用但是也要節約;還有電視。我們每家每戶都應該有一臺電視的吧,電視一不注意也會浪費的:空調是最浪費的家用電器了,一到夏天,過度用電跳閘……當前我國用電非常緊張,經常要停電,供電嚴重不足每個公民要采取實際行動,珍惜資源、節約用電、從身邊的小事平常事做起。所以我們節約用電哦!
第三階段
(一)問題導人
現在小學生的課程很多,參加的課外輔導也多,所用的書、本子和文具盒也就多起來了,但是我們在學校里看到,有一些學生,包括我們自己卻不珍惜、愛護書本,不體諒家長的辛苦勞動,浪費紙張、文具的現象很普遍。在學校的教室里、樓道中、操場上、校門口經常能看到被丟棄的廢紙、文具,有些還能用的或沒用完的紙、本子和橡皮、鉛筆等也被丟棄了!有的同學將一些舊本子不做草稿紙再次利用,而是直接扔掉,還有的同學把沒寫過字的紙疊成紙飛機,玩完就扔。很少有同學將廢紙再次利用,我們的這個課題就是通過收集校園內被同學們丟棄的各種廢紙、文具等,調查一下浪費的情況,讓同學們了解紙、文具與我們生活環境的密切關系,浪費紙和文具的危害和節約的益處。
(二)活動目的
1 知識目標
認識到節約用紙的重要性,知道一些節約用紙的具體方法。
2 能力目標
在生活中把節約意識落實到具體的行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森林資源方面的現狀,從而自覺樹立節約意識。
(三)第一次活動:實地觀察校園中浪費紙的現象――作業本
1 活動重難點
為什么要節約用紙和怎樣節約用紙?
2 活動過程
(1)創設話題情境:同學們了解和知道,因為自己不節約利用紙張,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會給我們生存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日常學習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我校學生不節約用紙的情形,丟作業本及紙張浪費現象非常普遍。我想如果大家都能積極行動起來,節約使用每一張紙,那么我們生活的世界將會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將不再會有沙塵暴等惡劣天氣。
聽了這些。你有什么想法?你觀察過你身邊的用紙情況嗎?
(2)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各樓層的教室、辦公室用紙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
(3)把你見到的這些浪費情況都記錄下來,收集到的紙進行整理、稱重、單位換算。
(4)討論、交流、對比
展示觀察記錄并討論、交流。
總結:我們學習離不開作業本,而我國又是一個森林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要珍惜有限的資源、節約用紙、建立節約型社會,我們現在應當努力發展科技,開發節能設施,加強教育,增加意識,完善法制,我們要記得努力呀!
注意:請在下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帶上你的記錄表。
(四)第二次活動:實地觀察校園中浪費學習用具的現象――文具盒里的學習用具
1 活動重難點
怎樣節約學習用具(文具盒里的)?
2 活動過程
(1)判斷使用學習用具用到什么程度是節約?
(2)我們為什么要節約學習用具。
(3)把你見到的這些浪費情況都記錄下來,收集到的文具進行整理、稱重、單位換算。
(4)討論、交流、對比
展示觀察記錄并討論、交流。
除了自己節約用具以外,你還會用哪些方法告訴你周圍的人們應該節約使用學習用具。
總結:我們可以從點滴做起。比如:有些小鉛筆頭、小橡皮、斷了的尺予、破舊鋼筆等。巧妙地使用這些看起來不能用的學習用具。也是珍惜資源、節約資源、巧利用有限的資源。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平常事做起節約有限的資源。
第四階段
(一)問題導人
糧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保障。“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是老人們對糧食重要性最貼切、最形象的描繪。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美味佳肴、精米白面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唾手可得,于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糧食似乎沒那么重要了,人們節糧愛糧的意識也越來越淡了。看看學校食堂里的泔水桶、飯館里的殘羹剩飯、家庭里的垃圾袋,吃不完的、不愛吃的、變了質的,隨手扔掉的食物,人們心安理得而沒有一絲心痛。
盡管我國是世界上糧食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糧食消費大國和糧食進口大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不到400千克,遠遠低于世界平均糧食水平。
今天我們依然有必要強化節糧、愛糧、惜糧的意識,養成節約每一粒糧食的生活習慣,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我們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不僅要從自身做起,加強對糧食重要性的認識,在生活中養成節糧、愛糧、惜糧的美德,還要向身邊的其他人宣傳,讓大家都來關注糧食、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積極參與節糧、愛糧的大行動,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愛糧、節糧的新風尚。
塑料袋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有著毀滅性的影響,它們正侵蝕著我們的土壤、河流和海洋。2002年。在歐洲環保組織開展的評選活動中,塑料袋被評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在當前能源緊缺,油價不斷飆升的時期,對于地球,“塑料袋”不僅僅是白色污染,更是石油資源的巨大消耗者。它們在地球環境中永久存在并不斷累積必將導致對地球生物生存的巨大危害。因此大家都要有環保意識,改變使用塑料袋的習慣,節約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二)活動目的
1 知識目標
認識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知道一些節約糧食的具體方法。
2 能力目標
在生活中把節約意識落實到具體的行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世界上最少的國家之一,從而自覺樹立節約意識。
(三)第一次活動:實地觀察校園中浪費糧食的現象
1 活動重難點
為什么要節約糧食和怎樣節約糧食?
2 活動過程
(1)創設話題情境:糧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保障。“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我國有13億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可我們的耕地又很少,人均糧食產量不到400千克,遠遠低于世界平均糧食水平。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嚴重失衡,自然條件較差,很多國家常年糧食短缺,大量人口營養不良……
(2)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各樓層的教室、辦公室用紙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
(3)把你見到的這些浪費情況都記錄下來,收集到浪費的糧食稱重、進行單位換算。
(4)討論、交流、對比
展示觀察記錄并討論、交流。
總結:節約糧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拿出實際行動,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優良作風發揚下去,讓我們帶動家人、社區、整個社會,大家從珍惜一粒米開始做起。我們要記得努力呀!
(四)第二次活動:實地觀察校園中浪費塑料袋的現象
1 活動重難點
為什么要節約塑料袋?塑料袋和原油的關系。
2 活動過程
(1)創設話題情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現代工業文明和我們每個人消費行為、生活方式正日益影響著周圍的環境。由于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原因,超薄塑料袋近年來已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
塑料袋是從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產品,一旦生產出來很難自然分解。據有關統計,目前,我們國家的塑料年產量為300萬噸,消費量在600萬噸以上。如果按每年15%的塑料廢棄量計算。就是90萬噸,這是一組多么可怕的數據啊!
(2)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各樓層的教室、辦公室用塑料袋的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收集塑料袋。統計數字、稱重。
(3)把你見到的這些浪費塑料情況都記錄下來,要記得進行單位換算。
(4)討論、交流、對比
展示觀察記錄并討論、交流。
總結:生產一噸塑料需要消耗三噸以上的石油計算,全國每年生產塑料袋需消耗480多萬噸石油。人們的思想中還沒有形成浪費塑料袋所造成危害的意識,至今仍在隨手亂扔塑料袋。這樣一來消耗塑料袋的數目就會非常巨大,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人人邁出一小步,社會將邁出一大步”,節約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1.自主研讀,思考質疑。新教材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充滿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水平,學生可以通過自主的閱讀初步了解情況,并對相關環境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中質疑“這是怎么回事?”
2.結合資料,合作釋疑。新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教師也可事先搜索提供資料),讓學生分析“為什么會這樣?”學生小組通過積極討論,分析引起該現象的原因,比如說分析沙塵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俗話說,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后,我們都有了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思想。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原本貼近生活的環境問題逐漸明朗化,學生在相互補充中得到更為完整的認識。
3.深入探究,合理建議。《生物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不光要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還要能夠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在分析后可以針對具體環境問題探究“怎么辦?”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如沙塵暴問題以植樹造林、嚴禁亂砍亂伐等方式提出解決辦法。再比如思考環境中的水資源如何合理利用?野生動物如何保護?怎樣可以避免隨地吐痰?如何有效減少白色污染等等,都可以由學生從“怎么辦?”中體會到環境保護勢在必行的緊迫性。
二、專題講座,鞏固學生的環保意識
結合教材中的環境知識,用身邊的材料做例證,進行環境專題講座,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付諸于環保行動。例如,講“人與環境”中的水資源短缺時,有的同學認為本地水資源豐富,根本就不用節約用水。在請有關專家介紹“我國水資源狀況后”,學生對我國水資源狀況有了深刻認識,知道了“我國600多個城市,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有185個嚴重缺水,而我們本地也面臨著水資源嚴重污染的問題”,增強了節約用水意識,并付諸于節水行動中。在生活中,用洗臉水沖廁,用淘米水澆花,總結出許多節水小竅門,并將這些經驗介紹給社區居民,使大家共同參與到節水行動中。我們僅具備環保意識是不夠的,還必須付諸行動。“保護環境”并不是一句空話,也并不只是少數科學家或科研機構的專門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意識,并且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三、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保教育;意識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形成“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的基本觀點。初一學生入學之初,在學習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時,我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然后問學生:“地球上不同顏色的色塊分別由什么構成?”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完后,我說道:“正如大家所說,在太空中我們看到的地球是一顆表面有許多種顏色的美麗星球,如果我們能夠到太陽系以外看我們的地球,它只不過是一顆極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們這顆星球卻有著與眾不同之處。”反應快的學生脫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正是因為地球上有著數以萬計的生物,才使我們的地球充滿了生機。”“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如此導入第一單元自然順暢,既能夠使學生形成對“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認識,又能夠讓學生形成“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的基本觀點,認識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2.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拓展,讓學生具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資源的大局意識。在教材中有些內容與環保有關,但并沒有具體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夠大,我們可以做適當的拓展。如在講授水域環境的保護的內容時,除了講清楚水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還列舉了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800立方米,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同時啟發學生如何節約用水,如:洗澡時盡量洗淋浴,洗手時在打肥皂時應該將水龍頭關掉,用淘米水澆花,用洗過衣服的水沖廁所等等。這樣既使學生了解了目前我國和我市水資源缺乏的現狀,又使學生知道了應該如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水資源。
3.引導學生討論,激發思考,讓學生具備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學習“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時,我問學生:“在你的身邊有沒有人類隨便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立即就有學生舉手發言:在河邊小樹林見過有人網鳥;在寵物市場有賣野生鳥類的不法現象;在XX市場見到過野生蜥蜴、烏龜;在XX一家飯館專門做以蛇為原料的菜……2003年的非典就是人類給自己制造的最大的災難。看到學生逐漸“進入狀態”,我趁熱打鐵,展示了幾幅《人與自然》雜志刊登的販賣野生動物情景的照片,許多學生的驚異、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說道:“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經常說‘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可在倡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今天,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么多殘害動物、虐殺動物的行為,這對生態平衡造成的破壞卻是無法彌補的!希望大家都能夠有一種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壞環境。”在我說這些話時,所有的學生都在認真地聽,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真地震動了他們,真正使他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
二、通過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做一些探究、調查、資料收集等方面的作業,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在講到”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人類活動破壞生物圈的例子;在講到動物部分的內容時,我讓學生課下調查由于人類活動面臨滅絕的稀有動物。這樣的作業既能夠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夠讓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強化環保意識。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環保
一、讓學生奔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成長
大自然是一本書,是個大課堂。這為兒童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素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我們老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當好參謀,把兒童引向大自然,讓兒童在大自然這個課堂里增長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綜合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健康成長。例如,我校開展《體育公園一日游》主題活動,我們活動前讓學生安排好活動計劃,全班分成若干小組:采訪組、攝影組、繪畫組、寫作組……每小組安排活動計劃、方案和內容,做好活動前的充分準備。接著,我們親自帶領學生參觀體育公園的設施和建筑,讓學生感受體育公園的美景,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很高;從學生的成果看,攝影組拍攝出來的照片清晰,繪畫組的同學作品栩栩如生,寫作組的同學的作品也形式多樣、生動有趣,采訪組等也圓滿完成任務。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們走出校門,網歸自然,為學生的能力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讓同學們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好,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讓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中提高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綜合活動課程不僅讓學生走向自然,更要促進學生由“自由人”向“社會人”轉化。因此,綜合實跋活動要沖破課堂教學的束縛,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在《中國服裝》這一主題活動中,我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走向社會,我們讓學生到服裝廠、商場進行拍攝和采訪調查,了解中國服裝的發展趨勢及銷售情況;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中國服裝的發展歷史;讓學生親手設計和制作服裝,掌握制作服裝的技巧。看著同學們對服裝情況的了解以及他們設計出的一款款新穎獨特的服裝,我們感慨萬千:社會就是同學們成長的大舞臺。我校開展《珍惜每一滴水》這一主題活動時,我們十分強調學生的社會親身經歷,老師帶著學生,家長帶著孩子,對惠州的自來水廠進行實地考察和采訪,完成調查表,并在調查分析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同學們通過調查,知道了惠州市民的用水情況、水廠供水情況及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并對改善市民飲用水,水廠將來發展方向和如何節約用水等提出了許多合理性的建議。回來后,同學們還制作了水廠發展規劃示意圖,繪制手抄報。撰寫調查報告等形式進行成果薈萃、作品展示,資源共享。從學生的作品看呈現了星星般多彩的內容,角度不一,內容各異,顯示了學生多方位、多層次的感受,體現了學生自身價值,讓學生的個性盡情張揚。通過這一活動,我看到了學生們探究興趣在增長,同學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在提高。實踐證明,通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使學生們深深地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懂得水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種物質財富,是生命之源,要節約用水,激發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培育了學生交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學生在了解社會生活中獲得了許多體驗和感受,從而培養了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讓學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成熟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保教育;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2-045-1
一、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因為對自然界認識不足,過度放牧,過度砍伐森林,掠奪性開采自然資源,隨意捕殺野生動物,不適當引入外來物種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廢氣及固體廢棄物等使生態環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壞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我國科爾沁草原因為過度開荒變成沙漠,我國長江、黃河中上游因為亂砍濫伐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許多野生動物因為人類的捕殺而滅絕,我國引入的水葫蘆過量生長,太空中垃圾數量不斷增多以及噪聲、光污染等等。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將這些人類自己做的傻事、釀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劇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自然界中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讓他們認識到人類如果過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節制地從自然界中索取各種資源必將破壞生態平衡,人類也最終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近年來我國環保方面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在環保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我國生態環境的局部改善,并沒有從根本上緩解總體惡化的趨勢。國民經濟仍處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階段,資源浪費驚人,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森林面積大量減少,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逐年增加,水體污染使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劇。大氣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加劇、各種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把這些問題結合課堂內容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存在于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使他們真正具備保護環境的責任心。
二、緊扣教材,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1.自主研讀,思考質疑。新教材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充滿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水平,學生可以通過自主的閱讀初步了解情況,并對相關環境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中質疑“這是怎么回事?”
2.結合資料,合作釋疑。新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教師也可事先搜索提供資料),讓學生分析“為什么會這樣?”學生小組通過積極討論,分析引起該現象的原因,比如說分析沙塵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俗話說,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后,我們都有了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思想。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原本貼近生活的環境問題逐漸明朗化,學生在相互補充中得到更為完整的認識。
3.深入探究,合理建議。《生物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不光要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還要能夠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在分析后可以針對具體環境問題探究“怎么辦?”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如沙塵暴問題以植樹造林、嚴禁亂砍亂伐等方式提出解決辦法。再比如思考環境中的水資源如何合理利用?野生動物如何保護?怎樣可以避免隨地吐痰?如何有效減少白色污染等等,都可以由學生從“怎么辦?”中體會到環境保護勢在必行的緊迫性。
三、專題講座,鞏固學生的環保意識
結合教材中的環境知識,用身邊的材料做例證,進行環境專題講座,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付諸于環保行動。例如,講“人與環境”中的水資源短缺時,有的同學認為本地水資源豐富,根本就不用節約用水。在請有關專家介紹“我國水資源狀況后”,學生對我國水資源狀況有了深刻認識,知道了“我國600多個城市,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有185個嚴重缺水,而我們本地也面臨著水資源嚴重污染的問題”,增強了節約用水意識,并付諸于節水行動中。在生活中,用洗臉水沖廁,用淘米水澆花,總結出許多節水小竅門,并將這些經驗介紹給社區居民,使大家共同參與到節水行動中。
我們僅具備環保意識是不夠的,還必須付諸行動。“保護環境”并不是一句空話,也并不只是少數科學家或科研機構的專門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意識,并且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四、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要將環境教育深入到學生心靈當中,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針對環境所包含的范圍,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際環境問題的調查、分析,選擇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可行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耳聞目睹以及資料的采集與分析,既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初步探索環境,學會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從而培養其環境保護意識。
例如結合世界水日、環境日、土地日、戒煙日、植樹節等紀念日,可以搞專題講座、舉辦墻報專欄、觀看環保專題錄像、舉辦環保知識競賽等普及環保知識,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向人們進行環保宣傳,從而為環保活動大造聲勢,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環保的社會風氣。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學校周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又如結合課本中環境保護的內容,讓學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廠進行參觀訪問,實地考察,寫出有關環保方面的調查報告。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利用閑暇時間對空氣及附近工廠的廢水進行采樣分析化驗,指導學生開展環保科技活動。
【關鍵詞】語文;教學;環保,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9(a)—0120—01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之一。小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其環境意識的高低,關系著我國環境狀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科在環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知識,訓練語言文字技能的同時,還能很好的接受環境知識、境道德的感染和影響。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呢?下面從靜態環境教育和動態環境教育兩個方面談談我們的一些探索。
1、利用教材文本。靜態滲透環境教育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從不同的方面,編入了不少蘊含環境教育資源的文本,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資源,把環保教育融進教學目標中,在課堂上選擇最佳切入口,抓住教材中環保教育的點點滴滴,對學生靜態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1.1 珍惜自然風光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選入了很多贊美自然景觀的文本,譬如,古代山水田園詩文《山行》、《游園不值》、《望廬山瀑布》和現景散文《桂林山水》,《海底世界》、《索溪峪的“野”》等。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找準知識結合點,讓學生在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懂得這么美好的環境要靠人們的愛護和創造,培養學生熱愛優美的環境情感。
1.2 了解環境知識的教育
語文教材中編入了不少介紹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和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手段和方法的課文。這些課文介紹深入淺出,學起來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如《太陽》、《21世紀的新能源》、《黃河象》、《琥珀》等文章,注重闡析科學性道理,學習此類文章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領學生了解、探究大自然的秘密,讓學生在獲得環境知識的同時,產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學的興趣。
1.3 愛護野生動物教育
如《有這樣一個小村莊》、《鳥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貓》、《小獅子愛爾莎》等課文,鮮明地彰顯了愛護動物,與動物友好相處之主題。教學時,通過滲透愛護野生動物的教育,使學生懂得生態平衡的重要。從而樹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1.4 珍惜水資源教育
像《古井》、《黃河魂》、《五彩池》、《珍珠泉》、《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文章,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水資源的重要性,教師利用好這些文章,就能很好的對學生進行愛護環境、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教育。
1.5 愛護名勝古跡教育
《長城》《圓明園的毀滅》《盧溝橋的獅子》《三味書屋》《頤和園》等文章,謳歌了從古至今我國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和不朽杰作。教師利用這些難得的素材,讓學生在追溯、欣賞、感悟中,接受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珍惜自然資源、愛護古跡的教育。
2、開展實踐活動,動態滲透環境教育
如果說教材文本的教學是靜態的滲透環境教育,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動態滲透環境教育,動態的滲透是靜態滲透的延伸和補充。
2.1 開展環保宣傳活動,進行環保教育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活動,既能培養學生說寫能力,又能很好地滲透環境教育。例如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從書本中了解到的環境知識編寫故事、公益廣告詞等,不但能加深他們對文體知識的理解應用,而且有助于增強公民的環境保護責任感、使命感。
2.2 開展視聽活動,滲透環境教育
當今快速發展的媒體的,為學生及時了解環境信息提供了方便。組織學生課外看和聽,如廣播錄音、影視錄像、新聞報道等有關環境破壞方面的題材、新聞,讓學生了解那些近在咫尺,觸目驚心的環境破壞造成的惡果,激發學生對遭受破壞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讓環保意識深透到學生心中。
2.3 開展主題活動,強化環保教育
圍繞“3.12”植樹節,組織學生植樹造林,美化家園等主題活動;“3.22”世界節水日,開展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活動;“4.7”世界衛生日,開展“衛生伴我行”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活動;“4.22”世界地球日,開展真愛地球,愛我家園活動;“6.5”世界環境日,設計“生活垃圾分類”、“樂音和噪音”、“可怕的白色污染”等主題活動;“10.16”世界糧食日,組織學生體驗農村生活、愛惜糧食等主題活動。教師有選擇性地利用這些綠色紀念日開展主題活動,就能很好地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2.4 利用社會調查,深化環境教育
【關鍵詞】:棉花灌溉;制度;調查報告;分析
中圖分類號:S15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前言
托克遜縣庫米什鎮位于托克遜縣以南,平均氣溫偏高,降水偏少,蒸發量較大,無霜期較長(248天),熱量條件較好,光照充足,但大風、凍害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累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2.1℃(1986年7月),最低氣溫為-32.7℃(1975年12月),年平均降水量48.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3207.4毫米,該鎮是一個棉花生產基地,以上氣候適合于棉花的生長。
1.調查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1.1調查工作的目的
隨著世界性水資源的日趨減少,節水灌溉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種高新先進性節水灌溉措施不斷涌現。建立一個新型節水型社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又由于庫米什鎮是一個封閉的山間盆地,水資源極為有限,所以水資源也極為寶貴,然而目前灌溉用水量大,使得水資源浪費現象十分突出,干旱缺水已嚴重影響了農業及國民經濟的發展。
1.1.1掌握主要作物棉花的實際灌水情況。根據調查資料,結合現狀總結出作物需水規律,協助水利部門制定合理、優化的灌溉制度,為增產、省水和節能服務。
1.1.2加大節水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樹立用水的經濟觀念,促進節約用水,提高灌溉效率,使灌區能在總凈收入最高的情況下,用較小的水量灌溉較大的面積。
1.1.3為該區今后農業的全面發展規劃,進一步提供可靠的基礎資料。
1.2調查工作的意義
如何科學地配水、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進行合理灌溉,就要掌握氣候變化規律及農作物生長與土壤水分的關系,了解灌溉與土壤的關系等等。制定合理的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灌溉制度,這對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以及農業規劃和灌溉工程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對促進我地區農業及社會經濟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調查的內容及方法
2.1調查的內容
2.1.1觀測棉花全生育期的灌水定額,灌水次數,灌水時間和灌溉定額;
2.1.2 觀測棉花生長情況;
2.1.3觀測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
2.2調查方法
2.2.1為了保證灌水量的精確度,采用流速儀測水法來測定了棉花每次灌水定額;
2.2.2灌水前后采用現場取土烘干箱烘干法制定土壤含水率。
2.2.3收集資料,基本情況及作物產量由試驗地主提供。
3.試驗地點的基本情況
3.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況
調查點在庫米什鎮英博斯坦村,該點位于庫米什鎮政府距12公里處,經緯度N42°12′,E088°15′,全村共有60戶(都是專業戶),367口人,人均收入8500元,共建防滲渠道12公里,共有85眼機電井,總種植面積2.5萬畝,其中1.5萬畝滴灌地,棉花地占總種植面積的85%以上,其它作物有蔬菜,西甜瓜,樹林等等。我們選地點是專業戶開的270畝棉花地,試驗點面積2.91畝(共三塊地,平均0.9—1畝)。
3.2土壤狀況及水源
由于具有充足的光熱資源,加之土壤以砂粘土為主,土質很好,極適宜種植棉花、西甜瓜等作物。在灌水過程中,測了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灌前含水量為13%、灌后含水量為20.5%,田間持水量為23%,土壤容重為1.5克∕立方厘米 ,土壤比重為2.63克∕立方厘米。該試驗點水源是機電井。井距試驗地100米左右,井水由土渠輸送棉花地,渠道未防滲,滲漏較大。機電井深度100米,水泵型號18千瓦的4寸泵,該井靜水位為20米,動水位為28米。
4.調查結果及分析
該鎮作物以棉花為主,蔬菜,西甜瓜,樹林等作物為輔,調查點總面積2.91畝,共三坎地,棉花品種是庫爾勒T5,棉花播種期2010年4月20日,試驗點棉花是采用播種機播的,播種量5公斤/畝(6元/公斤),塑料薄膜4公斤/畝(13元/公斤),農家肥沒施,采用化肥25公斤/畝,尿素30公斤/畝,二銨30公斤/畝,棉鈴蟲藥200克/畝(打藥2次),每畝棉花株數12000株/畝,棉花桃數8個/株,該試驗點全過程用機電井水,采用傳統漫灌法。棉花全年總共灌了7次水,灌溉定額為 814.3立方米/畝,播種前灌水1次備注 (150立方米/畝),播種后灌水6次(共664.31立方米/畝)。
4.1棉花各生育階段灌水情況及分析
棉花各生育期所需的水量是不同的,基本規律是前期小,中期大,后期減少,從上表可知該試驗點灌溉定額為814.31立方米/畝(含播前水150立方米/畝)。主要原因是:① 土地平整不好,高低不平,嚴重影響灌水均勻度。② 田畦面積較大,滲漏較嚴重。③ 土壤有機含量少,保水能力差。通過觀測分析可知,棉花各生長期需水量如下:
4.1.1出苗期
棉花在出苗期對土壤中水分要求高,如果水分不足,種子吸收水分困難而不能全苗出土或水分過高,地溫較低,種子易在土壤中霉爛,影響出苗率。注意掌握好氣象預報,適量保持土壤的水分。
4.1.2幼苗期
棉花在幼苗期由于植株小,所以需水量也小,如果水分過高,土壤中缺乏氧氣,苗子容易感染病,此時灌水量不宜大,以促進根系發育便于后期管理,所以要求土壤水分不高,一般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促進早發育。
4.1.3現蕾期
現蕾后,植株生長較快,根系發達,氣溫也較高,葉面蒸發也增大,這時營養體生長很快,并逐步轉入生殖生長,因此需水量較大。應適當加大灌水量,在現蕾期土壤濕度度下限不應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0%。
4.1.4花鈴期
花鈴期是棉花的需水高峰期,適宜的土壤水分對保蕾成鈴意義重大,如果此時缺水易造成棉鈴脫落,所以花鈴期是作物需水高峰期,土壤水分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以上,因此滿足花鈴期對水分的需要是獲得豐產的關鍵,所以這一時期應加大灌水量。
4.1.5葉絮期
進入秋季,氣溫逐漸降低,棉花成熟,棉株口管逐漸老化,需水量減少,從而影響產量,所以土壤水分應維護在田間持水量的65%左右為宜,這一時期應少灌水。以上規律可以看出棉花灌水量一定要每個階段按所需水量澆水。
4.2產量分析
通過該試驗點進行產量調查得知,調查基點棉花面積2.91畝,平均畝產量300公斤∕畝,全生育期共灌了7次水,灌溉定額為814.31立方米/畝(加播前水),K值為2.71立方米/公斤,即平均生產1公斤棉花需水2.71立方米。今年棉花平均價格為11元/公斤,在這種情況下該試驗點棉花收入3300元∕畝,通過提高科學灌溉管理和農業種植技術,經濟效益一定會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