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陶瓷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陶瓷雕塑藝術的表現語言當中,裝飾手法占據著重要位置。不同的裝飾手法賦予陶瓷雕塑不同的藝術內涵和表現語言,裝飾手法的正確選取,對陶瓷雕塑藝術的最終完成有著深刻影響。一是反借用的現代裝飾手法。反借用是當代陶瓷藝術家們對傳統裝飾藝術的創造性發展,是在傳統裝飾手法上的創新,刻意追求一定的隨機性、偶然性。例如,為了強調作品的多元化和夸張化,通過在泥坯上滴蠟油,形成釉熔液體的不完全燃燒,從而引起釉的收縮和流淌現象,這種方法是為了擺脫傳統釉色的單一外表肌理,突破傳統的單一與乏味,實現新審美趣味在陶瓷藝術中的呈現。類似種種,都是藝術家們利用反借用等方式對傳統的裝飾進行創新,使其表現出新的藝術形式。二是材質對陶瓷裝飾的體現。材質對于陶瓷雕塑的裝飾和最終藝術氣質的體現有著直接的影響。例如,在瓷泥的細滑或粗糙就對雕塑整體審美氣質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細膩堅實的瓷泥往往塑造了莊嚴、細致的雕塑藝術,而粗糙松軟的瓷泥則表現著質樸、粗放的審美情趣。可見,泥料的質地、干濕程度等因素都會成為陶瓷裝飾中的關鍵點,它們也始終作為重要的表現語言,受到藝術家們的重視。當代陶瓷技藝中,更加注重材料質地的特征,爭取將材質的藝術作用發揮到最大,從而為裝飾和陶瓷雕塑藝術的成熟增添活力。
2當代陶瓷雕塑藝術表現語言的多樣化發展及其表現
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就是在表現語言上的創新發展和豐富多樣。陶瓷雕塑藝術自身的特點就很多,這就為多樣化的創作手法提供了條件,使得藝術家們能夠接受時展和大眾審美需求的變化發展對陶瓷藝術創作提出的新要求,從而實現陶瓷表現語言的多樣化。(1)基于傳統的寫意表現手法。中國畫式的表現手法強調藝術品的“神”而輕“形”,這種中國畫式的寫意表現手法多見于中國傳統繪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陶瓷雕塑在表現手法上也深受中國繪畫影響,寫意式的表現手法始終是我國陶瓷雕塑藝術主要的表現語言。這是當代陶瓷雕塑藝術在表現手法上對我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汲取和繼承,從陶瓷雕塑的肌理、造型到審美,陶瓷雕塑藝術都強調著作品的“意境”,這使得雕塑作品更加富有內涵和深厚的藝術魅力,中國畫式的寫意表現手法,始終在我國當代陶瓷雕塑的表現語言中占據著主導地位。(2)超寫實主義表現語言在當代陶瓷雕塑藝術中的發展。超寫實主義在我國陶瓷雕塑藝術中的興起和發展,是我國陶瓷藝術對世界先進藝術形式的借鑒和從時代中發展創新的結果。超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強調作品的逼真、客觀和寫實,它在陶瓷雕塑藝術中不斷擴展,從釉色的使用到彩繪中的應用,寫實主義成為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的主要表現語言之一并不斷發展著。超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豐富了當代陶瓷雕塑的藝術語言,同時也在提高陶瓷藝術性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3在傳承經典與時代創新中不斷進步的陶瓷藝術之表現語言
陶瓷雕塑藝術的表現,在傳統藝術語言與時代潮流的碰撞摩擦中,產生了更多富于創造性和多樣性的表現語言,而傳統精華與時代創新始終是我國當代陶瓷藝術發展的兩大推動力。(1)汲取傳統藝術的精華,奠定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發展的基礎。深厚的華夏土地上孕育了豐富的陶瓷藝術和文明,先人們在陶瓷雕塑技藝中的探索和經驗,是我國陶瓷雕塑藝術發展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鑒的寶貴財富,也是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發展創新的基礎。陶瓷雕塑藝術中的表現語言發展到今天,是取傳統技藝之精華而不斷充實自身的結果,而要實現陶瓷藝術的更新發展,需要堅持對傳統藝術的篩選和吸取,也只有以傳統為根基,才能夠建立穩固的現代陶瓷藝術發展體系。(2)創新是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由于時代的進步,大眾對于雕塑的審美也發生著持續的變化,陶瓷雕塑盡管是傳統文化的產物,但若不與時代要求結合,只會成為單一乏味的藝術形式而被世人遺忘于歷史的角落。另一方面,缺乏更新發展的觀念,也使得大量粗制濫造的所謂藝術品出現在大眾眼前,這大大降低了當代陶瓷雕塑的藝術水準。創新是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從制作工藝到裝飾手法,時代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表現語言,若對這些優秀的藝術語言置之不理,將是藝術發展的重大損失。敢于創新、不斷增強創新能力,是當代陶瓷雕塑藝術不斷豐富、發展的途徑。
4結語
關鍵詞陶瓷藝術;審美意識;與時俱進;
一.陶瓷藝術的審美意識特征
通常情況下,審美意識得以相對獨立的發展也是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出現了相對獨立的精神生產部門和生產者,并使得審美領域規律性的認識獲得了獨立而迅速的發展,以至于審美意識從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中分離出來,具有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作為陶瓷藝術的審美意識既遵循這種發展規律,同時又具有自身發展的特殊性。
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審美意識與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經濟狀況以及文化特征都有重要的關系,它影響決定了古人審美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并造就了古代藝術家審美意識各個方面的特征,傳統的審美意識與整個社會背景、文化觀念長期保持了一種交融滲透、渾然一體的不可分割的關系,陶瓷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物化形式,自始至終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美情感。
由于陶瓷藝術與生活的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關系,社會的生活方式促使了陶瓷藝術形態的不斷變化發展,使陶瓷藝術形態不斷出現新的面貌,陶瓷的創造不具一格,陶瓷藝術的歷史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樣式;另一方面,社會生活方式的共時性差異也使陶瓷藝術的形態特色各異,陶瓷的樣式更趨多樣化。這種共時性的差異也是陶瓷藝術發展過程中不同特征的顯現.。
陶瓷藝術深受社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規約,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眾的生活方式有著較大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倫理及政治的重視所產生的影響。因此,人的個體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得不到充分發展,自然科學和技術手藝與經史子集的經典相比,也一直被擺在次要地位。于是,這便促使從事技藝的匠人局限在一個狹小的領域里勞作,并通過勞作的過程,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慰藉.因此,陶瓷制作帶有較強的感彩,經驗性,程式化造型特點,造物環境被限制在小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條件下,這就促進了造物思想的追求自然的模仿.對實用功利和民俗感情滲透的主要特征的形成。這些特征既為陶瓷提供了發生和發展的有利土壤,也從社會學意義上阻礙了本來意義上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由此而形成了非純理性思維的中國式的陶瓷藝術觀念,創立了“就材加工”、“量材為用”、“物化創造”的民間造物原則。西方的科學,從嚴格意義講,是排除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和經驗性的造物思想的,但中國的民間匠人在其封建社會特定的環境中卻選揮了經驗性的造物方式,然而,這種不由自主的選擇未必是不合理的,至少有它的獨特之處。與現代西方科學理論格格不入的中國陶瓷造物理論干百年來,卻一直引導著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創造了絢麗的畫卷。
中國人習慣于適應自然的選擇和社會環境的現實性。幾千年來形成的重政務、輕自然、斥技藝的儒家思想,排擠了自然科學應有的地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環境成為民間工匠發揮才能的唯一場所。當然.匠人們也有自己的選擇,不過這種選擇有一定的限度,即建立在社會需求之上的。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模式和以物表情的造型規律。
陶瓷制造的過程始終離不開以人為中心的法則。在紋飾造型上,匠人們更有別出心裁的創造,把一頭牛畫成多頭一身的造型,用多種獸禽的部分組合成理想化的龍、鳳、麒麟,這種創造極大程度上發揮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它注重自我的感悟.注重人的創造本性,這種工藝形態的造型范例,也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以我為中心的經驗性的創造模式,同西方以物為中心的科學方法不同,這種模式在今天信息泛濫使大腦真空,藝術家普遍感到缺乏想象力現象,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不能完全用西方科學的標準尺度來判斷中國陶瓷文化。
—個民族文化總是與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風俗、思維方法和倫理觀念等方面密切相關的。作為倫理性的文化體系,中國人把人視為主體,以物相輔助,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天有四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智”,這表明中國文化系統中,重視人與物的關系,在對自然物的攝取和創造中,又找到社會意義,使造物的真、美與善統一起來。完美的民藝品都成為真、善、美的統一體。
中國陶瓷造物十分注重物品的人倫性和社會意義,并特此作為美與丑的標準之一。這種審美標準反映了中國文化對人倫道德的—種推崇。但在民間造物活動中,這一特點體現為兩個方面,廣義的人倫道德作為規范制約人行為的一種標準,更多地反映在人的創造意識方面;但民間造物則主要表現在造物中對題材的選擇和對情感的表達方面。例如民藝經常表現祥瑞題材,表現人們對理想相愿望的追求,大部分內容都是吉祥、富貴、求生、避邪等,這關系到人生的現實,這種表達不是用抽象化的概念,而是用人倫道德的符號,也就是說,用一種寓意性的物來表現這種理想。畫雞和羊——表現吉祥;畫牡丹、芙蓉——寓意富貴,畫蓮花、石榴——象征求生;畫五毒——意在消災避邪。這種寓意、象征、符號性的表現手法當然是中國民間文化特有的產物,雖然是一種表現方法,但它同時也具有一種文化內涵,一種執著于對善良、美好追求不懈的內涵,這也是強調倫理和道德標準,講究人的主體性和人倫性的直觀表現形式。在工藝技術上自覺不自覺地注重人與物的感情溝通,從而在作品中顯示出很濃的人情味。這是中國工藝造型中“求善”特征的表現。
指導藝術創作的審美意識的形成應當是藝術家對藝術傳統、對人類文明的歷史,對藝術家所處時代的思想、情感、觀念充分了解與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認真思考的結果。而這種思考是一種“人類共同情感”的交流,是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所共有的對宇宙,對人生,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永不泯滅的情感相互交流、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是一種永無止境的綿延與擴展。這種情感的歷史綿延是流動的、鮮活的,過去的情感并不是“化石”也不是“凝固的熔巖”。藝術創作的現代意識只有通過這種深入、認真的思考,才是真正得以產生的基礎。
二.陶瓷造型的審美意識特征
中國傳統哲學中氣的原始意義是本體的,是具有生命起源意義的概念。在許多領域的應用中,氣仍是具有本體意義的概念。氣化生萬物,萬物也皆以氣為根本。
中國傳統哲學的這個基本思想相當程度地表現于陶瓷藝術的思想和行為中。對民間工匠作品評價的最高標準莫過于“栩栩如生”和“巧奪天工”了。“生”和“天”這一類的概念無非是指造型上神氣完備的作品。
氣道相通.皆體現了中國人文觀念中對宇宙最本源的理解。“氣”、“道”在工藝制作中的本體意義體現了中國造物“達道”的愿望,造物本身就是宇宙生命運動永恒秩序的體現,器的“載道”事實上溝通了現實人生與天地宇宙精神的交流,令人回憶起生命靈魂的本源和生命的終極價值。
陶瓷藝術中帶有普遍意義的造物特征,往往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心理傾向、思維方式以及文化類型特征。中國陶瓷藝術造型的基本特點,反映了民間匠人習慣于在觀察上從整體出發,在工藝技術上重視局部;在物體造型上,重視整體;而在裝飾上,則注重局部的刻畫。
整體意識的形成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當然最基本的原因還是社會歷史的發展。對于自然條件、物質生產和社會組織結構,中國文化傾向上這三者的和諧與統一。所以造成了在觀念、形式和過程上的整體意識,這也與中國政治上的“大一統”體制有著密切關系。小國封建社會奉行的是“內圣外王”,政權、父權、神權的一體化原則。中國哲學主張天與人、理與氣、心與物、體與用、文與質等諸方面的對稱關系,是一種“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統一觀念。早在先秦時期老子就用有與無、始與終、一與二、陰與陽的立論,來觀察宇宙空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從整體的角度把世界上的事物相互關系及制約關系視為一體化的系統規律。
AnAnalysisonAppreciationofCeramicsArt
關鍵詞:景德鎮;陶瓷;民俗藝術;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
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獨特的民俗藝術形式,珍貴的陶瓷古跡,精湛的制瓷技藝,獨特的瓷業習俗,豐富的陶瓷器皿,優雅的瓷樂演奏……這些都昭示著陶瓷民藝的無限魅力,也體現她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景德鎮陶瓷民俗藝術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伴生物。景德鎮歷史悠久,千年窯火不斷。在景德鎮千余年的瓷業生產實踐中,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滲透,逐漸融合為極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民俗藝術,已成為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本文對景德鎮民俗藝術的文化特征作初步的探討。
1.約定俗成性
景德鎮陶瓷民藝是當地瓷工們為了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這是景德鎮瓷業中眾多的生產環節和行業分工需要的一種組織制約和引導集體行為的制度。這些制度或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文化準則,文化準則是由一些規定、規范和規則組成,行動者可以用于適應社會環境,是行業中口頭流傳而慢慢歸納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約定俗稱性,往往沒有文字記載。其傳承主要依靠口頭傳承和行業相教。這些規定或程式大多銘記在民眾的心中,落實在他們的行動上。如挑坯工在路口拐彎時,他必然要“打叫口”(即吆喝),聽到他們的吆喝聲你置之不理,或沒留意撞到了挑坯工的坯,不用解釋和爭辯,你應該賠償坯錢,還有自覺請挑坯工到餐館吃粉蒸肉,這些都是不要解釋的規矩。
2.形式自由性
景德鎮陶瓷民俗與民間藝術,它有巨大的自由性,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個性、創造性、新穎性,真正呈現為百花齊放、眾聲合唱、交響齊鳴、蔚為壯觀,形成從未有過的奇麗景象。由于有即時性,就會瞬息萬變,新奇疊出,變化無窮,可以促進與滿足各種各樣的審美情趣與審美需求。比較官窯陶瓷與民窯陶瓷,官窯陶瓷呈現華貴、單調、嚴格的風格,民窯陶瓷則更多的是自由、質樸、清新的藝術風格,可謂百花爭艷。景德鎮陶瓷民俗與民間藝術因不同地方、不同朝代、不同人群的喜愛,他們在傳承民俗和藝術的過程中,就演繹著多樣化、十分自由的甚至因人而易的個性藝術。
3.傳承民間性
人類文化的發展,最初是伴隨制陶技術的發明而開始的。最早的原始陶器是先民們的創造,是“最原始的‘民間’創造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民俗陶藝,具有與生俱來的民間性。
民間性,體現了民間陶藝的民族性、群眾化的文化特點。中國民間藝人以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和審美情趣,向世界不斷展示這一扎根民間、世代相傳的傳統藝術的現代魅力。
現代民間陶瓷較多的保留了傳統陶瓷的成型、裝飾和燒制方法。民間陶瓷匠師中的優秀者,能夠熟練掌握各種技藝,他們常常自行設計、自行制作,在生產制作中不斷修改和完善設計,其傳承性和群眾性很強。民間陶瓷技藝一般是師傳或家傳,師傅傳授給徒弟,長輩傳授給晚輩,徒承師業、陶藝世家在民間也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樣,陶瓷藝術多是以歷史性和集體性的創造而體現出來的,它代表著一方水土的共同審美血脈,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其鄉土味很濃地域性強。我們可以透過其表面的造型和紋飾去理解它的文化內涵,洞察它所表達的普通百姓的審美心態的共性。
無可否認,陶瓷藝術的產生于民間陶瓷,民之所造,用之于民,這始終是陶瓷藝術發展的主要方面。與官窯陶瓷相比,民間陶瓷之所以長期蓬勃發展,在于其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旺盛的生命力來自于民間,寓含著深邃的民族情感和習俗氣息,飽含著濃郁的民間色彩。
4.樸素情感性
習俗文化,是指勞動群眾習以為常、世代相傳的習慣、風俗以及相關的民間文化。可以說,各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和傳統風俗,豐富了我國民間陶瓷藝術的表現內容和形式,猶如一洌清澈的泉水,融入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之中,并為它帶來了嶄新的勃勃生機。
中國民間重視家庭的延續,以子嗣承傳的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綿延了幾千年,為了表達這種樸素的愿望,民間陶瓷裝飾中有象征“榴開百子”的石榴圖案,由石榴、佛手、桃子組成的多子、多福、多壽的“三多圖案”、也有麒麟送子和子孫滿堂等其它祈福的祈禱圖案,這是民俗習尚所體現的又一種常見形式。可以說,民間陶瓷藝術來源于廣闊的現實生活,分析、概括、熔鑄、提煉成一幅幅反映社會風俗時尚、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及飽含民俗心理的吉祥圖案,充分顯示了民間陶瓷質樸、自然和生活化的審美風格。
宋代陶瓷可謂“瓷國春生,名窯競芳”;由于各地習俗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差異,造成南北民間陶瓷藝術異彩紛呈的風格,宋人飲茶、斗茶之風盛行,民間多喜以黑色茶盞作飲茶斗茶的器具。這種黑瓷、色調含蓄瑩潤,造型優雅別致,以單色的剔花刻花裝飾體現釉色豐富細膩的變化效果,成為當時風靡一時的用瓷風俗。可見,景德鎮陶瓷民俗與民間藝術具有情感禮俗性。
5.意義象征性
普列漢諾夫曾說過:“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決定的。”民間陶瓷藝術品中可以發現中國民眾吉祥心理的表達,這是中國民間特有的文化內涵。“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趙趨避兇、寓意吉祥、希冀幸福,已經成為民間陶瓷藝術的文化主題。
與官窯陶瓷相比,民間陶瓷除了自然、樸素和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還有在裝飾上,用寓意和諧音來象征吉祥的圖案比官窯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貴;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鶴象征延年長壽;鴛鴦象征成雙喜慶;鳥鵲象征喜慶;鹿象征官祿;蝙蝠象征幸福;游魚象征富足有余;鵪鶉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慶平安等等。
“福”、“壽”、“喜”之類字,直接寫在瓷器上在民窯瓷器中也十分普通,表達了市民階層對幸福康壽的愿望和寄托。民間藝人把人們喜聞樂見的花草蟲魚、祥言吉語等大量描繪在瓷器上,如“壽山福海”、“福壽康寧”等字樣和象征著“三陽開泰”的“三羊”圖案等,形成了官窯無法比擬的樸實的藝術風格。
6.生活情趣性
陶瓷藝術的發展,直接影響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而民間陶瓷藝術,則是普通百姓和市民階層生活的物化表現。從原始陶瓷的出現,到“南青北白”的瓷業布局,從商代釉陶尊,到五代白瓷碗,中國陶瓷的發展始終民間陶瓷工作者的智慧和創造密切相關,也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瓷器的品種樣式主流始終是人民生活所需的罐、盤、碗、缽、壺等,可見陶瓷的生產和利用也始終是以廣大民眾的生活為基礎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建立在民眾生活基礎上的民間陶瓷藝術,不少用純熟簡煉的技藝把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件加以概括,格調拙樸粗獷,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透過一件件發展脈絡清晰、裝飾拙樸簡練并具詩意般的瓷器畫面,我們不難看出民間藝術在藝術創造中的獨具匠心和對生活的情感。無論是在構圖、技法、還是造型、裝飾、功能,這些都不是民間藝術家主觀臆造,而是他們憑借對生活的熱愛,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反映生活、服務生活、美化生活的表現。
像民間青花中“牧童吹笛圖青花盤”猶如一首鄉間田園詩,它證明了民間制瓷世藝人對鄉村生活細致的觀察、理解與淳樸的情感。它巧妙地把農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景穿插起,來組成一幅生動的畫面,一鄉村牧童在水牛背上,歡快地吹著橫笛,這些司空見慣的農村生活景象在民間青花中,卻造就了不凡的意境。
民間瓷枕是常見的物形之一,枕面枕圖多種多樣,馬戲枕、嬰戲枕、釣魚枕、蹴球枕等,構思巧妙,情趣盎然,意境清新,幽靜自然,瓷枕上的各種風俗小品繪畫,突破了貴族士大夫階層的生活范疇,從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宮廷畫家所不能發現的自然樸素的美感,正體現了民間藝人對平凡生活的極大興趣以他們獨特的審美情趣。
7.社會功能性
民間陶瓷的自下而上發展與演變,可以說有它生存繁衍的社會性,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道德、、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民間陶藝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體現了多方面、多層次的社會作用,實現著藝術的社會價值和功能,反映了人們的社會生活,表達了民間藝人對社會生活的愿望、希冀和對未來的理想和寄盼。藝術尤其是民間陶瓷藝術,深深地打下了社會和時展的烙印,成為社會及其文化發展的見證。
藝術是社會的表現和反映。我們知道,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社會、不同民族,民間陶瓷,有不同的風格和審美特征。如唐代的雍容博大,六朝的秀麗典雅、五代的工巧華容,宋代的溫文爾雅……春秋、戰國時期的陶瓷用品的造型因其政治、經濟的影響各顯其特征。秦國的繭形壺、折腹盆;三晉地區的鳥柱盤;趙國的蓮瓣式蓋壺;韓、趙交界區的鳥頭盉;燕國的桶型實足鬲、彎頸壺;中山國的鴨型壺;齊國的蓋舟、彎把環紐豆。從裝飾形式看,燕多通行線刻魚、獸紋,楚國則盛行彩繪幾何紋,三晉兩周地區流行磨光暗花和使用少量彩繪等。到了戰國晚期,隨文化和經濟的交流,陶瓷用品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因素。七國都廣泛使用灰陶和夾砂陶、有日用器具、陶制生產工具等。
民間陶瓷藝術的發展和演變反映了社會的動蕩、穩定和繁榮。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而民間陶器通過自己的藝術形式和語言表達盛唐的氣象,唐三彩是我國陶瓷工藝史上的一項創舉,唐代瓷業的繁榮是既成事實。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美學思想也是民間陶瓷興盛的基礎,康熙青花、雍正粉彩民都成為當時社會盛世繁榮的見證。歷史證明,動蕩的年代、動蕩的社會,民間陶藝也會受到相應的沖擊,像前后和“”期間,民間陶藝之花就受過很大的摧殘。
8.內容豐富性
景德鎮陶瓷民俗與民間藝術,其內容是豐富的,涉及面也是非常寬的,幾乎深入到景德鎮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民眾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不僅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從生產勞動方面有從業要求、招收徒弟、雇工、辭工、每天的生產任務、作息時間、一年的開工、收工時間、勞動紀律、勞動分工、技術要求、生活伙食、年節待遇,比方說休息幾天,吃什么規格的酒席,甚至連菜譜和上菜的順序都有嚴格的規定。在個人行為規范有:尊重師傅、節約原料、講究信譽、遵守行規、不準盜竊等規定。在個人起居和生活上有規定衣著、寢居及生活道具等規定。民間崇拜和宗教禮儀方面有迎神會、祭祖、為神開光、拜風火神等等。在瓷業經營與貿易方面有賓主制、生根發芽制等等。
9.規范約束性
景德鎮陶瓷民俗與民間藝術,大多數作為一種民間禮俗,一種民間習慣法、行為規范,對當地每個生活在其中的瓷工、民眾都具有嚴格的約束力。行業中每個成員都要受當地民俗與民間藝術規范的約束,不得違反,一有違反即予各種處罰。景德鎮陶瓷民俗和行規,無時無處不約束其成員,存在于每個成員的日常生活之中。多數情況下這些民俗和行規,是一種習慣和禮俗,也是一種習慣法,只有本行業成員,就得到行業幫會的保護,也必須履行民俗和行規中規定的各種義務。不僅如此,這些民俗和行規對每一個成員的思想意識以及觀念也有很大影響,可以說,每個行業成員的言行舉止都受它的制約。景德鎮行業行規不少現在已不存在,一些當地的民俗與民間藝術在傳承中變遷著,受到現代化的嚴厲沖擊,但它是我們研究手工業時代,生活在禮俗社會的手藝人們的生活、生產、行為規范等各文化的豐富寶庫。
10.行業等級性
千百年來,宗教文化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并滲透到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等領域。異彩紛呈的宗教藝術,裝點了多姿多彩的藝術殿堂。宗教藝術作品與各時代的書畫、雕塑藝術交相輝映,不僅成為當時和后世書畫、雕塑藝術創作的典范,而且深刻影響了與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相通的民族審美心理;造型和風格多樣的佛塔藝術大放異彩,千姿百態的佛塔在功能上不斷超越,凝結為厚重的文化內容;巧奪天工的石窟藝術以其鮮明的佛教特色獨領,雖經歷史塵封,歷久不衰,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積淀;散見于全國各地的寺觀教堂建筑,或古樸典雅,或雍容華貴,或精巧別致,或中西合璧,風格各異,百花齊放,成為意境豐富的人文景觀,這其中陶瓷藝術的畫龍點睛,在宗教文化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陶瓷藝術,隨著各時代的發展而逐漸豐富。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顏色有紅陶、灰陶、黑陶、黃褐陶等色彩;表層有籃紋、繩紋、方格紋、漩渦紋等紋樣;形狀有豆、簋、壺、罐和紡輪等造型,到夏商時期,專釉硬陶的產生,模印刻劃亦隨之出現。春秋戰國以后,原始釉逐趨成熟,黃釉、青灰釉、青褐釉釉層由薄變厚,遍體通施,裝飾與米字紋、蕉葉紋和復線交叉紋相繼出現。漢晉后,奩、洗、盆、勺等日用瓷急劇增加,牛、馬、房屋等隨葬造型亦已出現。裝飾方法有印花、刻花和褐黃釉加綠彩。唐末期間,陶瓷裝飾進一步發展,明清以來五顏六色,溢彩流芳,各種裝飾,百花齊放。建國后,景德鎮陶瓷藝人潛心修煉,與時俱進,陶瓷裝飾方法自成一體,有釉上、釉中、釉下和雕、鏤、刻、捏、劃等多種表現形式。
陶瓷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魏晉南北朝以來,儒、釋、道三教在景德鎮周邊的名山得到發展,廬山成為南方佛、道教和佛學的中心。廬山、龍虎山、三清山等地亦先后成為佛、道教的重地。道學家程頤、程灝、朱熹、陸象山等人都在廬山、玉山等地積極開展講學活動。當時,庵堂寺觀和書院遍布全國各地。寺觀廟宇所需要的各種瓷器器具,都無不打上佛教、道教、以及玄學、理學等宗教文化的烙印。隨著宗教文化的傳播,寺觀廟宇的興建,在陶瓷造型上,逐漸有了魂瓶、皈依罐、香爐、燭臺、凈水杯碗、葫蘆瓶、蓮花尊和果盤等供器。有觀音、羅漢、如來、達摩、八仙、三星等多種多樣的神佛像瓷雕。還有“八卦”、“八寶”、云鶴、松鶴鹿、靈芝、瓔珞、寶杵等這些造型和裝飾,在為宗教服務的同時,促進了陶瓷藝術的發展。既宣揚了宗教文化,又被陶瓷文化所吸收,宗教文化與陶瓷裝飾、陶瓷造型等互為影響的融洽,成為中國民族傳統陶瓷文化的奇葩。
宗教文化與陶瓷藝術的淵源,在陶瓷裝飾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陶瓷裝飾雖然使用的技法不同,表現形式不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一是坯胎未燒成前,在各種器型不同坯胎或器皿上創作繪制不同畫面或采取雕、鏤、刻、捏、劃等技法創作出各種人物、花鳥、走獸,然后再施釉燒成;二是在燒成后的白胎瓷上再進行構思創作繪制,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花鳥的姿態后再次燒成。由于利用的釉料不同、繪畫的技法不同、造型工藝的不同,而創造出變化萬千、形態各異的作品。在陶瓷裝飾中,由于釉料以及采用的釉上(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金、銀、電光彩等)或釉中、釉下彩裝飾方法的不同,尤其是顏色釉裝飾方法,窯變后展現在眼前的,卻是一番流光溢彩的景象;由于國畫、油畫、水彩畫等繪畫技法在陶瓷裝飾上的運用,陶瓷藝人獨特新穎的構思和無與倫比的設計,把你帶入如幻如夢的意境之中,享受那美的感覺;雕、鏤、刻、捏、劃等造型工藝,顯示出的是活靈活現的人物、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百花爭艷、山水流淌的大自然壯觀的真實寫照。
宗教文化與陶瓷藝術的淵源,在對外交往中得到了充分顯示。宋代以后,觀音、羅漢、如來、達摩等畫面相繼在陶瓷上出現。元代受中東和西南亞地區金、銀器的影響,吸收了伊斯蘭的造型和裝飾藝術。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瓷器上還出現了梵文、波斯文字的裝飾,其中回回文在白地青花大盤中,就寫有文意為“無魔鬼為患”的阿拉伯文字。
在宗教文化與陶瓷藝術的淵源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陶瓷雕塑。陶瓷雕塑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尤為密切。以宗教文化為創作題材的有,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羅漢、達摩、八仙等神像以及與其有關的故事。這些宗教題材的陶瓷雕塑,尤其是各種藝術造型的觀音、羅漢塑像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雖然不能代表宗教文化的全部,但這些陶瓷藝人所創作的宗教題材方面的陶瓷雕塑,不僅可在庵堂寺觀供奉,也可在居士家中叩拜;不僅可作為宗教場所的作品,也可作為樓堂館所的藏品;不僅可作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閃耀著自己獨特的光芒。
陶瓷裝飾藝術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并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華兒女勤勞智慧的結晶。中國的瓷器從古代就開始流向海外,宋代之后,瓷器更是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產品在全世界范圍內流通。陶瓷藝術在作為一種價值交換產物的同時也在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傳遞著中國的文化,在這一層面上來講陶瓷藝術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陶瓷制作的工藝從古至今可以說是代代相傳,同時也在不斷地創新。為了滿足人民大眾不同的審美要求,生產創作了各式各樣的陶瓷產品。可以說陶瓷藝術在世界文化的傳遞及交流方面起到了一種紐帶及橋梁的作用。極大地豐富和繁榮著中國的文化與世界的文化。
陶瓷裝飾藝術是陶瓷藝術與陶瓷的完美結合,每件陶瓷都是由造型、裝飾與材料三個要素構成,包含著物質與精神的兩重文化因素。一件陶瓷作品在實用之外還具有觀賞的作用。陶瓷裝飾藝術大致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顏色釉裝飾、釉上彩裝飾、釉下青花裝飾等等。陶瓷裝飾藝術有著豐富多彩的圖案,明艷瑰麗的色彩,獨具匠心的工藝,形成了一種有別于其他的陶瓷文化。從一開始的制作到最終的完成它包含著審美、創造與欣賞幾個環節。在人類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件完美的陶瓷藝術作品擔任著傳播陶瓷文化的重任,因此說陶瓷藝術不僅僅是一件蘊含著創作者獨特審美情趣的藝術產品,更是一件包含著個人情感在其中的文化產品。中國陶瓷裝飾藝術中的裝飾紋樣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經出現,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們細心感受生活,創作出波浪紋、編織紋,將其以二方連續的方式裝飾在陶瓷器皿上。西安半坡遺址的那件彩陶紋盆就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他們將點線面有機的結合,裝飾紋樣的獨特審美,從側面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已經開始對自然和人類有了些許的認識,敢于加進人們的主觀想象。
中國陶瓷裝飾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繪畫類與坯胎裝飾類。繪畫類又可分為工筆畫與寫意畫,不論是哪種繪畫形式都是當時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時期的特征在陶瓷裝飾上的表現。唐代長沙窯的釉下彩繪花鳥之所以成熟,是因為那個時期正值唐代花鳥畫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不論是筆法還是技法都是相當的成熟,氣韻生動,自然活潑,體現著當時民間繪畫的藝術風格。宋代頗為盛行的陶瓷刻劃花裝飾也是因為受到了當時時代文化的影響,才會達到一種空間精細的境界。因為這一時期唐代較為流行的花鳥畫開始逐漸向精細的工筆畫方向發展,同時也為之后元代的青花藝術、明清時期粉古彩藝術的出現及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陶瓷裝飾的形式不管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都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在瓷器上的展現。陶瓷裝飾藝術也從另一個方面展示了中國文人畫所具有的歷史性特征,逐步演變成了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一種獨有的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