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醫藥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 中醫中藥 綜合性高 經濟方便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0-384-02
中醫是傳統的祖國醫學,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在如今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普遍提倡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口號,中醫適宜技術已成了現今社區醫療的大趨勢,社區醫師通過掌握一定的中醫適宜技術,將中醫特色中的“廉、驗、便、簡”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可有效地為人民群眾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醫療難題,更好地為社區人群提供基礎保健服務,保障社區群眾的健康[1]。我社區服務站的社區衛生服務項目自推行以來,普遍受到群眾大力支持及歡迎。作為源遠流長的祖國傳統醫學-中醫學,不僅由于其療效確切、價格低廉、服用方便、方法簡單及內容豐富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更是符合我社區衛生服務倡導的思維理念及醫療模式,做到因病施治,以預防保健為主。本文就中醫中藥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發展前景,現綜述如下:
1 中醫適宜技術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近年來,中醫適宜技術廣泛在社區服務站中開展應用,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有效的醫療保健,全面拓寬全科醫生的醫療服務范圍。同時,通過社區醫生對全體社區居民進行宣傳及指導,也一定程度幫助社區部分居民自行應用簡單的中醫技術對自身及其家庭防治各種軀體疾病。我社區服務站主要開展的中醫適宜技術如下:
1.1 針灸
針灸是指在結合人體十二經絡理論及中醫基礎理論的基礎上,以不同的補瀉手法,給予毫針扎刺患者身體相關的穴位的治療方法。主要治療的范圍包括:五官、眼、內、外、婦、兒等科的疾病,應用較為廣泛,效果明顯。尤其針對某些疼痛性的疾病,頗有功效。中醫針灸需要掌握其施針基本手法,主要手法為捻轉法和提插法,輔助手法為顫法、飛法、搖法、刮法、彈法及循法[2]。我社區服務站專門培訓并應用中醫針灸用于治療各種疼痛疾病,其療效卓著,主要根據針刺鎮痛的方法通過針刺將痛覺穿入的信息性質進行改變,抑制機體獲得相關痛覺刺激引起的反應及感覺,并將痛閾提高,增強機體對于疼痛的耐受能力,使集體對于痛覺的敏感性降低,有效使處于痙攣、緊張的肌纖維得到舒緩,起良好的鎮痛效果。
1.2 拔罐
我社區服務站開展的中醫適宜技術中,拔罐是其中一個中藥組成部分,火罐是其主要工具,以抽氣及燃火等為方法,利用將罐內空氣排出,形成負壓,使火罐能吸附在需要進行拔罐的部位體表,局部皮膚發生瘀血及充血的原理,來防治各種疾病。拔罐的常用方法為閃火法,民間方法還有抽氣法與投火法[3]。按照拔罐的方式分為針罐、刺絡拔罐、閃罐、走罐及留罐。我院一般常用的方式為走罐和留罐。拔管的部位一般為四肢和后背。根據病人的體征與癥狀進行辨證施治,對應選取經絡后再以火罐對癥治療,起良好的保健祛病功效。醫生基本掌握其技術,并大力向居民宣傳推廣,其功效普遍得到社區群眾的認可。
1.3 推拿
推拿療法是我社區大力推廣的一種的物理療法,醫生以各種手法對患者體表的穴位或某些部位進行刺激,起防治疾病的功效,應用推拿療法防治疾病具有“易、便、簡”的優勢。推拿的原理是通過各種手法對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影響機體的病理生理作用。中醫學角度認為推拿具有行氣活血與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與理盤整復、扶正祛邪與調整臟腑等作用。同時,由于推拿療法的適應證非常廣泛,在內、外、婦、兒各科均能采用,對于成人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拔伸法、搖法、拍法、抖法、擦法、摩法、拿法、點法、按法、揉法、滾法及一指禪推法。實際操作時,一般單獨使用一種手法或聯合使用幾種手法,遵循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原則,要做到“柔和、均勻、持久、有力”[4]。
2 中醫中藥在社區慢性疾病防治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2.1 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的優勢
中醫學是一門以研究人體病理、生理及防治疾病,并具備其獨特及完整的醫學理論體系的學科。中醫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其結構不可分割,其功能相互聯系,其病理相互影響。中醫認為人的正常生命活動是生理和心理的有機結合,尤其強調精神、心理因素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或引起病理變化。注重情志致病,同時也注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治療上,中醫強調應遵循“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及“因人制宜”的個性化原則。其治病重點在于求本,臨床治療以整體調整為核心,不僅僅是治病,更治未病”、注重治“人”和重在預防。此觀念與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思維與模式正好相符。
2.2 中醫歷史悠久,中醫藥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中醫藥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尤其中醫理念歷史悠久,對中國人民影響較大。由于中國自古就采取中醫治病療傷,養成以中藥強身健體的習慣。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中醫中藥以深入中國老百姓的心中,并給予極高的信任,如“西醫千人一面,中醫強調個體差異”,“西醫重局部,中醫重整體”及“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等觀念早已深入民心[5]。在社區,此觀念更是強烈,尤其是老年居民,對中醫藥的認可度非常高。同時,由于中醫中藥具有的自然、天然等先天優勢,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重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3 中醫“治未病”的理論與社區衛生服務的“六位一體”體系相符
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最早來源于《黃帝內經》,據書中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5]。因此,“治未病”的思想在中醫診療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方面,前者強調的是預防疾病,后者提出的是根據疾病現狀及其發展趨勢與發展規律進行有預見性、合理地及早期地進行治療,防止疾病向惡性發展。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其方法不僅是傳統中醫學中的經典理論,也是現代醫學模式的新理念,現代醫學模式的核心是結合我國醫藥衛生的戰略方針以“預防為主”,把“以疾病為中心”的思想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6]。而社區衛生則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健康宣教和預防為重點的新型醫療體系,并且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區居民對于健康的重視逐步提高,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前景越來越廣闊。
3 中醫中藥在社區開展中占據先天優勢
社區衛生服務是建立在社區的基礎上,面向社區人群的衛生服務,其服務人群的重點一般以老年人、兒童、婦女、殘疾人及慢性病的患者,其服務內容主要是強調醫療保健、健康教育、預防、康復及計劃生育指導,而中醫治療簡易便利、療效確切,深受人民群眾的信賴,并且中醫診療手段眾多,內服外用可相結合,近年來,還能通過靜脈點滴和肌肉注射中醫藥治療,見效快,副作用少,得到社區居民的普遍認可[7]。另外,我社區還開展有針灸、拔罐、推拿等中醫中藥治療方法,不僅節省了昂貴的醫療設備及精密儀器,還操作簡便,投入人員較少,在豐富社區醫生診療方法的同時,亦符合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的實際條件,因此中醫中藥在社區開展中占據先天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陳貞,彭大力,牛曉蘭,淺談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優勢及發展[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5):32-33.
[2] 熊仁明,余金燕,淺析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醫院管理,2008,l0(5):17-18.
[3] 李永梅,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09,24(10):2005-2007.
[4] 梁健,鄧鑫,楊瑞春等,中醫醫療衛生適宜技術在社區推廣應用的綜合效果評價[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0,3(6):523-526.
[5] 余信國,李靜,趙鵬等,以病定技術的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7):712-714.
碳納米材料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隨著人們對碳納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在拓展,本書綜述了在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前景、研究進展以及面臨的主要挑戰。
第1部分 介紹了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含第1-11章:1.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前景,基于納米柱、納米金剛石以及納米炸彈的物理化學性質,2.作為藥物載體的碳納米材料;3.功能性碳納米材料在光熱療法、細胞毒性以及藥物傳遞中的應用;4.具有特殊結構的碳納米管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5.水溶性的陽離子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光動力治療;6.基于碳納米管場發射X射線的微焦點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在醫學成像中的應用;7.義齒基托材料:納米管/聚合丙烯酸甲酯復合樹脂;8.石墨烯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9.仿生石墨烯納米傳感器;10.功能性碳納米點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11.納米金剛石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第2部分 介紹了納米科技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從碳納米材料到仿生體系,含第12-18章:12.三維碳納米結構的仿生工程;13.Janus納米結構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14.蛋白質納米圖案構筑;15.水溶膠粘合劑的仿生設計:從化學到應用,16.利用仿生膜測量脂質雙分子層的滲透率;17.用于藥物檢測的熒光納米傳感器;18.仿生表面細胞工程。
本書的第一作者Mei Zhang是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主要從事碳納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過多篇論文。本書可作為生物醫藥工程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考書。
王兆剛,博士研究生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醫藥外包市場快速崛起
1998~2009年,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57%,不僅高于全球藥品市場8.45%的增長率,更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81%的平均增長率,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截至2009年,全球約有生物醫藥企~k4700家,產品銷售額1170億美元,占全球醫藥市場總銷售額的15%。據市場戰略分析機構Business Insights公司預測,在2009~2015年,治療性蛋白、疫苗類藥品和單克隆抗體類藥品等三大類生物工程藥物的年平均增長率將分別達到4.4%、8.1%和9.3%,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市場規模將保持6.7%的年平均增長率。作為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引領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
生物醫藥研發外包(CRO)可以使國際制藥企業實現最佳資源配置,專注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并且減少產品面市的時間和成本,因此,在生物醫藥產業鏈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生物醫藥產業鏈來看,圍繞藥物靶標發現、藥物篩選和驗證、臨床前開發和臨床試驗等周期長、風險較大的環節,產業分工日趨明顯,更加專業化的合同研究組織(CRO)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生物醫藥企業通過平臺型技術和專業組織管理提供優質臨床或生產服務,與學術研究機構、大型(生物)醫藥企業共同構成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生態系統。2007年,生物醫藥公司的新藥研發(R&D)費用合計約為600億美元,其中25%(約150億美元)采取外包服務形式。而在1998年這一市場僅僅42億美元,10年來增長了320%。尤其在近幾年增長率高達19%~20%,遠高于R&D的增長速度。預計未來5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30億美元。可以說,制藥工業正在快速減少傳統的內部研發,增加外包比例。
驅動外包服務市場急速擴張有幾個重要因素。
首先,大批“重磅炸彈”藥品的專利保護到期,將會使制藥企業的利潤減少。僅2007年和2008年這兩年就有總價值達350億美元的專利藥品到期,品牌藥的利潤將被仿制藥吞噬。外包服務可為跨國生物制藥公司節省30%~70%的研發經費,大大降低了研發成本,使制藥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強。
其次,大型制藥企業的研發線“蒼白”,具有“重磅炸彈”潛力的新藥候選者鳳毛麟角,大型制藥公司必須通過外包提高其研發效率。
生物技術公司的內部結構使其必須采取大量的研發外包,才有可能把主要資源集中在其核心技術領域。幾乎所有大型國際制藥公司在2007年宣布了裁員和增加CRO的比重,包括全球最大的制藥企業輝瑞裁員10%,其他生物制藥巨頭強生、葛蘭素史克、安進、諾華和施貴寶等也正在實施較大范圍裁員和關閉生產設施計劃。
抓住機遇,迎接中國時代
由于醫藥研發成本持續上升,新興國家巨大的市場吸引等多種因素的作用,近年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加快了將生物醫藥研究轉移到印度、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速度,以求大幅度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開拓新興國家藥品市場。生物醫藥跨國公司直接將研發業務轉移至海外研發中心或當地CR0公司,進入新興市場國家。如美國禮來公司(EfiLilIy)近年來將其早期藥物臨床試驗任務的20%~30%外包到中國市場;惠氏公司(Wyeth)則與印度的GVK公司合作,將4000多萬美元的早期藥物臨床試驗進行外包。同時,生物醫藥CRO企業積極向海外拓展研發外包業務,如美國Quintile、Covance、Kindle、MDS等已經先后在中國開辦分支機構或合資CRO企業。
與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趨勢類似,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在最近幾年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09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850億元,同比增長24.6%。特別是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作為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現代新興產業,對吸納人才、發展區域經濟、提升產業機構具有促進和推動作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目前,我國醫藥研發外包企業已超過400家,超過印度成為亞洲醫藥研發外包首選之地。
我國在發展生物CRO產業上擁有諸多的有利條件。中國在勞動力和高端研發人才方面存在巨大優勢,可以大大降低新藥研發的資金投入。中國龐大的人口資源,也為開展臨床試驗提供了豐富的基礎。中國人口眾多,各種臨床試驗受試者眾多,找到從未接受過任何治療的病人比在歐美國家容易得多,這對許多臨床研究很重要;在中國還可以接觸到一些其他國家不容易接觸到的特殊疾病群體,這為開發某一特定市場提供了機會。隨著研發外包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憑借在成本和l臨床試驗資源上的優勢,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國際生物醫藥外包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趨勢下,通過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服務能力,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研發和外包產業,應該是當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進入國際市場循環要走的第一步,也是實現我國藥物從仿制到自主創新的必要條件。生物醫藥CR0的發展可以使我國更迅速地學會生物醫藥創新的規律,培養出一大批國際水平的GLP、GCP專業技術人員,為將來實現原創藥物的研發奠定基礎。另外,生物醫藥CR0還可以吸引國外生物醫藥研發項目落戶中國,彌補我國本土制藥工業自身研發能力的不足,為我國制藥工業的結構調整提供重要支撐,有助于我國盡快進入制藥工業價值鏈的上游。
激發活力,實現跳躍式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具備承接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的多重優勢,發展潛力巨大。要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積極承接生物醫藥研發服務外包轉移,迅速提升企業競爭力、擴大產業規模、占領市場,努力成為世界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研發基地,提高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的國際分工地位。
一、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生物醫藥技術研發投入嚴重不足。致使新藥開發能力弱,數量少,科技含量較低,市場占有率低,與快速增長的需求不相適應。
生物醫藥技術科研人才儲備不足。高層次生物醫藥人才外流比較嚴重,目前的生物制藥企業,雖然大都設有研發機構,但往往沒有名符其實的學術帶頭人,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生物醫藥技術科研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產業化率偏低。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中試環節薄弱,產業化所需設備嚴重依賴進口,導致我省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產業化水平明顯落后于國內外先進水平。
企業研發意識落后,缺乏創新思維和專利保護意識。我省生物制藥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生物醫藥產品目前總體上還處于低水平重復研究,重復生產的無序競爭狀態,特別是眾多中、小企業缺乏創新思維和研發意識,科技創新后勁不足。
生物醫藥研發體制尚未與國際接軌,缺乏利用全球研發資源的機制。我省醫藥企業在這方面還沒有打破原有的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尚缺乏在全球化過程中配置全球資源為我所用的機制和經驗。
二、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建議
1.納入政府工作日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我省生物醫藥產業規劃和財稅扶持政策,創造條件,采取各種形式加大對項目、人才、技術的引進力度,積極搭建省內外溝通、合作橋梁。進一步擴大融資渠道,逐步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體,風險投資為補充,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投入為放大的生物醫藥產業投入支撐體系。加大政府扶持資金集中使用力度,鼓勵和支持我省更多符合條件的醫藥企業完成境外或境內上市融資。
2.選擇好重點研究方向和領域,在重大新藥和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實現突破。學習發達國家醫藥企業成功經驗,走集中化和差異化相結合戰略,將力量集中在幾個細分市場服務上,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立足我省實際,主要集中力量開發在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相關藥物及產品,產品類型包括基因重組治療類蛋白、治療性抗體藥物、基因治療類藥物、疫苗類產品、核酸及核酸類似產品、生物診斷試劑類產品及現代中藥等。
3.實施園區戰略,完善生物技術基地建設和產學研結合機制。借鑒我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功經驗,建設省級生物醫藥高新技術園區,并以此為平臺開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引進國內外大資本、大企業。完善生物醫藥技術基地建設,通過政產學研金介有機結合,建立生物醫藥研發戰略聯盟,健全生物醫藥產業鏈,壯大我省生物醫藥企業規模和實力,逐步形成生物醫藥技術產業集群。加快扶持有發展前景的優勢企業,使一部分基礎好、潛力大的企業先發展起來,著力在抗癌藥、抗感染藥、心血管藥及消化系統藥等方面形成我省的特色和優勢。
4.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速新藥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新藥研發的能力,開發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藥。另一方面,我省生物醫藥領域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也擁有一批技術水平先進的試驗階段的新藥,為達到把科研成果迅速轉變為醫藥商品、縮短新藥進入市場時間、及時收回投資的目的,應在轉讓藥證和實施戰略聯盟上做出選擇。中小型醫藥生物技術公司在開發出新產品后,支持其與資金、技術、生產設備和銷售能力強大的大公司以聯盟的形式進行合作,分享各自優勢資源,以達到快速研發、規模生產并成功營銷的目的。
[關鍵詞]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融資產學研聯盟
生物醫藥行業是永續增長的朝陽行業,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5%以上,遠超全球GDP增長水平。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在國內處于領先位置,以張江高科園區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產業群體、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為模塊的良好創新創業氛圍,以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試孵化—規模生產—營銷物流的現代生物醫藥創新體系。但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在產業規模、科研水平和企業實力方面處于劣勢地位。要推進上海生物醫藥走上創新之路,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選擇適合的創新突破口
生物制藥業面臨的一個核心挑戰是新思想極少。實際上,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中,真正得到國際學術界承認的創新產品屈指可數。因此生物醫藥產業要加速健康發展必須尋找適合的創新突破口。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上游科研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中藥合成、基因工程技術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優勢,但其整體產業規模和產業化水平較低。在選擇創新突破口上,可以考慮優先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廣闊市場前景的生物藥物,力爭在基因工程、抗體藥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積極推進小分子藥物、新型藥物制劑及給藥系統和藥物生產新工藝;大力發展新型預防性疫苗、治療性疫苗和新型病原體診斷試劑;力爭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療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提高重大傳染病預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國生物醫藥的國際競爭力。
二、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生物制藥企業是一個無論是在創業初期還是維持其成長的階段都需要大量資本支持的產業,對資本的大量需求決定了生物制藥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資手段來滿足其資金需求。雖然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產值迅速增長,但生物醫藥產業并未吸收到足夠的發展資金。由于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我國生物醫藥企業一般規模都比較小、利潤低、產品競爭力差。特別是在研發方面的情況不盡如人意,總體新藥研發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資金渠道相對單一,以企業自籌和國家項目基金支持為主,缺少風險投資基金和證券金融市場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醫藥項目的技術評估平臺,為風險資本進入、退出創造條件,鼓勵民營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介入生物醫藥產業;采取優惠政策,完善鼓勵技術創新信貸政策,促進有實力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融資。同時,將科技資源分配到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薄弱環節和重點技術領域,加大開發研究、產品生產的投資,加快生物醫藥技術的產業化。此外通過間接的產業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與外資、本土研究機構進行橫向研發合作,強化中小研發企業集成創新的能力,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政府可以通過增加科技活動的研發投入,增加創新基金的啟動資金規模、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加強稅收優惠等方面,加大對中小型研發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業。
三、加強產學研聯盟建設
生物醫藥業技術產業化過程包括:研發、中試、生產和市場四個階段。最終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是生物制藥產業鏈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在美國有兩種模式實現成果轉化:一種是通過專業力量幫企業申請專利,做知識產權的管理,或者是幫助企業做市場推廣;另一種方法則是將科研成果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把試驗費用和時間轉嫁出去,出口無形產品,把中間環節外包出去。但這兩種模式做得都不徹底。通過對上海生物醫藥企業的調研發現,應當通過建立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盟,來加快實現產業化。要實現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引進技術的主體,企業應努力培育自主科技開發力量,在各級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下,打破條塊和體制上的界限,實現產學研協作、聯合。充分發揮企業技術開發中心、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和技術轉移中心的作用,以企業開發中心為主體,組織產學研緊密圍繞生物醫藥產業關鍵技術領域,集中進行技術開發,力爭實現產業某些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同時鼓勵以重大項目為紐帶,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盟。事實上,現在要完成成果轉化已不只需打通產、學、研三個環節,還應包括政府、融資以及相關服務。要做好這個多要素的聯盟,就需要搭建技術服務平臺和投資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發服務平臺
由于生物醫藥產業化所需的巨額資金和現有企業一體化程度低,生物醫藥企業尤其需要技術、信息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降低企業自主創新成本。這個共享的平臺應該主要包括技術、市場信息交流的平臺和產品技術評估。調研中發現目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建立的一種能為科學家、企業、資本服務的研發服務平臺正在受到矚目。這個平臺把新藥研發的流程拆分以后標準化,在新藥研發首端(科研)到尾端(銷售)環節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并且這個平臺能夠反復使用,因而能夠降低研發企業的風險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國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參考文獻:
[1]張江:高科技產業園區發展報告課題組.張江高科技園區產業研究報告,2008
[2]中國投資咨詢網:2008年中國生物制藥行業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2008
2012年,是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的轉折之年,3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晉升國家隊,定名為瀏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從瀏陽生物醫藥園到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再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一步一個腳印,拾級而上,通向更廣闊的天地。2012年,園區經濟呈爆發式增長,工業總產值達370億元,財政稅收達12.5億元。目前,園區內已匯聚了100余家工業生產企業,正朝著建設千億量級的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目標邁進。
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坐落于瀏陽市一個較為偏僻的小鎮,這里距長沙市區35公里,距瀏陽市區25公里,交通極為不便。這種先天不足導致園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困難重重。面對困境,園區管委會使出了殺手锏——感情留人。
美國波士頓是世界生物醫藥人才的“孵化地”,園區定期在此設立中國留學生科技人才招聘和招商專場,介紹園區產業的性質和優越的入駐條件,利用民族情感和家鄉情結吸引在外留學的生物醫藥專業人才來園區創業。在園區內為留學歸國人員設立專門的創業園,對有前瞻性的項目,園區還為創業者免除廠房租金,解決后顧之憂。
在園區內,有一艘電子信息產業的“航母”——藍思科技,主打生產顯示屏功能玻璃面板。2011年公司產值達80億元,成為瀏陽殿堂級的企業,進出口總額居湖南省第一。2006年,當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總經理鄭俊龍夫婦回湖南選擇入駐園區時,老家湘鄉曾是他們的首選地,但園區管委會的“感情攻略”讓他們一改初衷,最終選擇了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我們吸引企業入駐,靠的就是心貼心為企業服務的‘保姆精神’以及24小時時刻準備搶抓項目的熱忱。”留學人員創業園主任龍科告訴記者。
這種服務和熱忱滲透到了為藍思科技把脈護航的方方面面。為讓藍思科技盡快落戶實現生產,園區用30天時間完成了118畝地的征地拆遷和推山平地工作;為解決藍思科技的用水緊張問題,園區耗費巨大人力、財力對自來水廠進行擴容改造;為給藍思科技保電,園區打響了爭時間、搶進度的電力建設攻堅戰;為解決用工問題,不僅瀏陽市委、政府牽頭與企業聯合舉辦專場招聘會,園區管委會還與勞動部門配合,招工觸角延伸到了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用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的諾言,而藍思科技也將園區作為自己的根據地。2012年4月,藍思科技決定將首期投資達40億元的新材料建設基地繼續留在園區內。
在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內,除了重操舊業的企業家,更有相當一部分是初涉醫藥行業,其中有開采礦產的,也有從事機械生產的……他們雖然對生物醫藥行業一無所知,但被這一行業的“無限前景”所吸引,躍躍欲試。
為幫助這些企業盡快走入正軌,園區設立了專業化的醫藥管理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專業技術咨詢服務,指導企業確定生產方向和生產規模。
2012年8月,園區成立知識產權工作站,為企業提供研發規劃、技術挖掘、專利申請等全程服務。
不過在園區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諸多舉措中,最受歡迎的還是設立了各式各樣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新藥開發是湖南的一根軟肋,國內在新藥開發方面也是捉襟見肘,與國外差距很大。除需要技術基礎作為保障外,研發新藥更是資金和時間的雙重消耗,在美國研發一種新藥至少需要花費10億美元,耗時5至10年。這對剛剛起步的醫藥企業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那些有好項目的研發人員來說更是一種無奈。不過他們面對的這些困難,在園區內基本能夠得到解決。
目前,園區內已有6個平臺正式投入使用,可以滿足不同企業的不同技術需求。其中GLP(藥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規格的動物實驗中心主要承接各類新藥臨床前動物實驗,園區內的企業足不出戶就可獲得絕大部分新藥所需的實驗數據和指標,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時間。
而生物醫藥分析檢測中心則與園區內數十家企業有業務往來,“中心每年可提供數十萬組樣品的檢測和分析,累計為園區企業節省分析檢測費用600余萬元。”龍科表示,新藥發現平臺則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建設,并開展各項交流合作活動,與國際生物醫藥行業接軌。
此外,園區還設立了科技創業中心,進行專業的孵化工作。6年來創業園共孵化82家企業,其中畢業18家,在孵64家。“目前創業園已經成為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區生物醫藥及相關孵化企業最集中的區域。”這樣的成績讓龍科備感欣慰。
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由于遠離城區,城市化發展滯后,白天還算熱鬧,一到晚上就成了一座空城。“生物醫藥和電子信息都是高科技產業,集聚的是高素質人才,但這個群體對生活條件和環境的要求較高,如果不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營造豐富的文化氛圍,人才遲早會流失。”龍科不無擔憂地說。
在這樣的現實困境下,“造城”計劃應運而生。2010年,10多家房地產商挺進園區,著手建設高檔住宅區和城市廣場;2011年,撈刀河商業片區、紅樹林片區、楓樹橋片區和瑞林片區等四大片區的建設也被提上了工作日程。此外,園區還斥巨資建設了1200個座位的影視會議中心,而洞天五星級大酒店、長郡中學分校、大型醫藥市場等重點工程也將逐一建設。
近年來,園區逐步實現了“造城”計劃,居住、醫療、教育、休閑娛樂等各項設施一應俱全,這讓園區工作人員有了“家”的感覺。
在“造城”的同時,園區在文化建設方面也不遺余力,脈絡日益清晰,其中最耀眼的就是藥王廟、湖南醫藥科技文化館、藥膳養生城等文化區。
【關鍵詞】生物醫藥發展對策
一、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1986 年我國正式實施“863 計劃”,生物技術被列為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等7 個高技術領域之首。政府在生物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給予了一定的優惠和扶持;國內各大企業為生物技術產業投入了大量資金;我國金融界也積極參與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許多有實力的公司進行了生物技術開發,并且從金融市場融資從事生物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目前全球正處于生物醫藥技術大規模產業化的開始階段,預計2020年后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并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
1、產業政策傾力扶持,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我國政府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21世紀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加大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十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五” 期間醫藥的發展重點在于生物制藥、中藥現代化等。國家對生物醫藥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制訂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對生物制藥企業實行多方面稅收優惠、延長產品保護期和提供研發資金支持等。同時, 國家為加強行業管理,對生物醫藥產品的研制和生產采取嚴格的審批程序,并針對重復建設嚴重這一情況,對部分生物醫藥產品的項目審批采取了限制家數的措施,以確保新藥的市場獨占權和合理的利潤回報,鼓勵新藥的研制。2007年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 規劃》,該《規劃》在組織領導、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人才隊伍、投入、稅收優惠政策、市場環境等方面制定了相關政策措施保障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 因而對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2、生物醫藥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投資規模與市場規模迅速擴張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以及地方各級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物醫藥產業在我國蓬勃發展,國家經貿委的有關資料顯示:1998年以前,我國對生物醫藥技術開發的總投資累計約為40億元,自1999年開始,國家明顯加大了對生物醫藥的投入力度,平均每年達20億元左右,2003年這一投入達到60億元,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在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優惠政策的作用下,國內一些生物醫藥企業通過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兩種渠道獲得了大量的資金,用于研發新產品。目前我國從事生物技術產業和相關產品研發的公司、大學和科研院所達600余家,其中注冊的生物醫藥公司有200余家,具備生產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的48家已取得生產基因工程藥物試產或生產批文)。
3、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等為代表的醫藥產業集群
在生物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的浪潮推動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加上政府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我國生物技術、人才、資金密集的區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由此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如由羅氏、葛蘭素一史克、先鋒藥業等40多個國內外一流藥廠組成的側重于基因研究,化合物篩選和新藥開發的張江藥谷產業集群;擁有諾和諾德制藥公司和8個生物科技國家863項目的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區;側重于生物制藥、特別是遺傳工程藥學的深圳生命科學園區等。這些產業集群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術轉移中心、銀行、投資、服務等在內的大量機構,初步形成了產業群體(藥廠),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6個模塊組成的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對擴大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增強產業競爭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存在問題
1、投資模式不利于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
國際醫藥產業巨大的經濟效益來源于創新,發達國家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都擁有自己實力雄厚的研究機構,通常每年投入的經費占全部銷售額的10%一20%,而美國每年用于研究開發生物藥品的投人占總投資額的 60%~70%。每個大型醫藥公司都有自己“拳頭產品”,單個產品的年銷售額就可達十億至幾十億多元。公司擁有這些產品的知識產權,國家給予專利保護,產占可以在10 年或更長時間內獨占市場,一個產品就可贏得豐厚的利潤,再從利潤中拿出巨額資金投入研究開發新的具有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周而復始形成良性循環。
從美國生物制藥發展模式來看,技術力量雄厚的專家型小生物技術公司進行技術開發與創新,大制藥公司通過戰略聯盟實現生物技術的產業化,風險投資為生物技術開發提供資金支持,這三種力量的有機結合是生物制藥產業良性發展的關鍵。而從目前我國生物制藥產業模式來看,主要通過購買技術實現生產,風險投資機制不足且資金太少,另外技術創新力量薄弱。因此,生物技術產業很難形成氣候。
我國的醫藥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大多不具備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生產的產品基本是引起仿制產品,重復開發投資現象也非常嚴重,惡性性竟爭必然帶來效益低下的狀況。我國藥品進口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三資企業產品銷售額也在逐年增長,一份國外研究報告中指出:“如果政府不干預,中國的醫藥市場將在5 年內完全被國際醫藥大公司操縱。”
2、低水平重復研究、重復建設嚴重,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生物技術產品的廣闊前景和豐厚收益吸引了國內眾多企業加人開發,但其中多數是仿制國外的,品種少,廠家多,在同一水平上重復建設投資。例如,研制rhuG—CSF 的就有18 家公司。據統計,僅1996-1998年,獲衛生部新藥批準文號的廠家,重組人白介素一2(l—2)的有10 家,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有10 多家。如此勢必造成資源浪費、竟相壓價、市場混亂的局面。更由于一些企業缺少產品市場調查分析,造成大量產品堆積,以致投資價格很高的成套流水線設備利用率很低,有的年使用率低于一個月。價格戰反過來造成產品質量下降,假劣產品充斥市場。消費者對國產生物技術產品信任度低,而寧愿使用昂貴的國外進口制品。
3、科研和產業脫節現象仍較為嚴重
在我國科研單位研究目的是為跟進國際先進科技的發展,研究方向過多集中于對幾個熱門品種上游技術的開發,而能夠實現產業化的項目很少,在國外,科研成果完成后,落到企業的研發中心進行進一步孵化,形成技術工藝后再規模化生產,在我國兩者嚴重脫節。缺少有科學頭腦的企業家和有技術開發能力的企業將研究成果轉變為生產,大大阻礙了產業化發展。
4、開拓市場能力低
由于產品生產工藝水平和經營手段落后,國內市場將面臨進口藥品的沖擊。具體表現為:一是對國外市場開拓不夠,許多企業的市場定位不準;二是開發市場的投入量不足;三是生物藥品良好的臨床效果雖得到醫務人員和患者的肯定,但其售價相對偏高,消費能力不足。因此,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大對生物制藥產業的資金與投術投人,并深化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機制改革,在這一過程中,尤其要發揮資本市場和鳳險投資公司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醫藥產業 工業園區 產業集聚 現狀
中圖分類號:F42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9-0043-03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parks
YIN Lei, WU You-ping
(Research Center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th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arks in China has been boom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our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park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parks a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ark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park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urrent situation
近年來,隨著生物醫藥產業地位的提升,醫藥工業園區在全國迅速發展。各地政府紛紛設立醫藥產業園區,規劃園區的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以期緊緊抓住國際醫藥產業轉移和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雙重機遇,在政策大力扶持下,引領生物醫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眾多醫藥工業園區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但在醫藥工業園區迅速發展的背后,也存在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1 各類醫藥工業園區發展迥異
醫藥工業園區是大量醫藥生產企業、醫藥技術創新機構、醫藥科技企業相關中介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的聚集,通過合作競爭,形成強大的企業規模、產業鏈和增值鏈,形成強勁持續的競爭優勢和具有創新能力的產業模塊[1]。近幾年,在原有的眾多醫藥產業園區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地區加入到了產業集群的建設熱潮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省級以上的生物產業園有400多個[2]。筆者根據目前我國醫藥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對我國近70個市級以上的醫藥工業園區進行了梳理,按照工業園區的設立與發展形態,將我國現有的醫藥工業園區歸納為以下3類:
1) 國家級醫藥工業園區。該類園區一般是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等國家級部門批準建設或立項資助的。這類園區或者是綜合性的、大規模的醫藥制造業集結地,或者是有特色的醫藥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如:石家莊、長春、深圳、長沙和上海等城市的2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這些園區規劃起點較高、產業定位科學,通過空間上的接近,形成了產業配套。而且園區實力雄厚、設施齊全,很容易吸引大量企業進駐發展,聚集大批高質量的企業和高素質的人才。其中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全國唯一一個國務院批準的醫藥高新區,區內的中國醫藥城是近年全國發展最為迅速的醫藥工業園區之一。
2) 省市級醫藥工業園區。該類工業園區一般是由省市級政府規劃、依托地方性大型醫藥企業而建立的,如鄒城、以嶺、涪陵、菏澤和淮安等。這類園區一般規模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發展地方經濟、拉動了醫藥產業發展。其中,有些特色園區競爭優勢明顯,如連云港醫藥科技產業園,在抗腫瘤藥物、醫用消毒滅菌設備等領域的技術和產業方面就較有優勢,發展較好。而有些園區由于缺乏競爭優勢,只能憑借較大的優惠政策吸引資金和人才,以謀求進一步發展。
3) 部分市級及市級以下醫藥工業園區。該類園區是由當地政府規劃、大部分只是依托個別大中型醫藥企業,規劃一片區域形成的,如大同醫藥工業園區。由于地方政府之間存在區域競爭,為拉動短期內的本地醫藥產業,園區設立可能缺乏長遠規劃,如有的園區只是當地政府將企業項目上調為政府規劃項目,規劃起點較低,園區的產業定位可能不甚合理,發展前景模糊。而且,更嚴重的是有些企業只是借著生物醫藥工業園的牌子,享受著醫藥工業園發展的政策優惠。
2 我國醫藥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2.1 緊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布局
在筆者梳理的近70個市級以上醫藥工業園區中,以生物醫藥產業園命名的有37個,占50%以上。這是因為國家將生物醫藥產業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提出“要按照生物產業集聚化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加快推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產業集聚度高、創新能力強的綜合性和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在此產業思路指導下,我國的醫藥工業園區借生物產業迅速紅火。目前,我國擁有的100多個國家級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均涉及生物技術產業,園區內設有眾多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同時,國家層面對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視與發展,也帶動了省市級設立醫藥產業園的熱情,國家發改委審核通過的1 300多個省級開發區中,就有300多個涉及生物技術專業[3]。
【摘要現代生物制藥技術是一項與制藥產業結合極為密切的高新技術,不斷為醫藥行業提供新產品、新劑型,為制藥界開創一條嶄新之路,正在改變生物制藥業的面貌,為解決人類醫藥難題提供最有希望的途徑。文章分析了幾項生物制藥技術,并對生物制藥的展望進行了分析。
【主題詞生物 制藥 技術
一 生物制藥技術簡介
1 基因工程技術:激素和許多活性因子是調節人體生理代謝與機能的重要物質,其活性強,臨床療效明顯,但這些物質自然界甚為稀少,從人體及動物中提取難度大,來源有限,無法滿足臨床需要,而現代生物制藥技術卻為臨床提供了這類廉價、高效的藥品。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激素類藥物,一般從動物中提取,其資源缺乏,價格昂貴,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將人或動物胰島素合成基因分離后移植到微生物細胞中,并實現基因表達,這樣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基因重組微生物被稱為基因工程菌,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發酵灌中產生10克胰島素相當于450千克胰臟中提取的產量。人生長激素(簡稱HGH)是腦下垂體前葉分泌的由191種氨基酸組成蛋白質類激素,分子量為22000D。以前,人生長激素只能從人腦垂體前葉中分離純化,應用深受限制,而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動物細胞工藝可得到,并且與人生長激素相同,臨床用于治療垂體前葉HGH分泌障礙引起的侏儒癥,促進燒傷及骨折等創傷性組織的恢復,也用于改善老年性腎萎縮的癥狀及治療胃潰瘍。
2 酶及細胞固定化技術:微生物轉化及酶催化工藝早已在制藥工業中廣泛應用。酶與固定化技術結合彌補酶的不足,在制藥界取得顯著發展,如用大腸桿菌酞化酶生產6一APA、犁頭霉素生產氫化可的松、乳酸菌轉化蔗糖制備右旋糖醉等。原西德BeohringerNannhein公司在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他們用聚丙酞胺凝膠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狀固定化酶已投人生產,其表面活性為100一150U/g,1kg固定化酶可生產500kg6一APA,能連續反應300次,他們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轉化率達到85%一90%,反應次數達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維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細胞、特別微生物細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藥物的合成中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應用。用固定化酶的膜反應器分離布洛芬可得到許多有光學活性的化合物,體外試驗證明其S一異構體比R一異構體活性高100倍。近年采用多種固定化系統組成的人工腎可在體內反復返轉具有顯著臨床效果。
3 細胞工程及單克隆抗體:植物細胞工程培養技術為開辟藥物新資源、使微生物原料生產工業化、保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臨床應用之中,中草藥數千種,其中89%來源地植物,初始靠手集野生資源,最后鑒于野生資源有限,及不斷開發利用,難以滿足需要,許多名貴藥材如天麻、人參、當歸、黃茂等均采用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其所含有效成份較天然植物含量高。如培養的人參細胞中Ginselagoside含量較天然植物高5.7倍。培養的煙草細胞C。QIO含量較天然植物高16.30倍等等。由此可知,植物細胞工程將為人類創造一代新型中藥制劑造福人類。動物細胞培養技術主要以植物的微生物難以生產出蛋白質類藥品,并實現工業化、商品化。英國韋爾科母公司采用8立方米培養罐培養生產a一干擾素為工業化動物細胞培養典型實例,被稱為"超大規模"動物細胞培養獲得成功。1975年英國科學家通過淋巴細胞與骨髓細胞融合產生的雜交瘤,經體外培養、分離可得到一些無性繁殖細胞株,它們能分泌免疫學均一抗體。這種抗體為單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一經間世顯示巨大生命力,由于單克隆抗體目前在醫藥領域具有特異性強、操作方便等特點,因此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單克隆抗體代替傳統的抗血清用于臨床診斷。1981年美國批準第一個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后,1983一1984年又批準了37種,1985年美國FDA認可就有55種,到1987年底,美國已批準單克隆診斷試劑在上百種以上,它主要用于艾滋病、腫瘤性疾病、乙型肝炎及細菌性感染等疾病的診斷,臨床療效顯著。由于單克隆抗體對相應抗原結合,具有高度專一性,因此有人試用腫瘤抗原的抗體作為抗腫瘤藥物的攜帶者,將藥物導人腫瘤細胞,從而使腫瘤藥物有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而不傷害正常細胞,這種由單克隆抗體和抗癌藥物組成的導向藥物為"生物導彈"。
二 生物技術應用展望
1 加大研發投入,建立高效研發產品線。國內大多數生物醫藥中小企業缺乏完善的自主研發體系,新產品研發效率低下。這與國內生物醫藥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有關。目前,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大多數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不足10%,甚至低于2%,遠低于國外同類企業的研發投入。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往往造成后續產品開發乏力。國內生物醫藥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建立或完善從上游構建、小試、中試放大、臨床研究到最終生產的高效通用技術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產品。國內少數企業,如沈陽三生,每年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0%,該公司陸續開發出了干擾素、IL-2、EPO、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一系列產品,經營業績良好。
2 哺乳動物細胞表達藥物開發是國內生物醫藥的重大發展機會。全球銷售領先品種大部分都采用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的技術平臺,目前,特別是單克隆抗體藥物已經成為了生物醫藥的重要發展方向。在國內,大多數銷售領先的主要品種不能實現國產化,往往不是由于專利限制,而是國內基本未能掌握該技術平臺。預期在未來數年內,能真正解決哺乳動物細胞高效表達及大規模培養技術這一重大技術平臺的國內企業,將會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
3 選擇合適的產業化項目。醫藥產品開發風險大,即使產品開發成功,一般每10個新藥中大約只有3個能獲得超過其開發費用的收入,而另外7個新藥的收入還不足以補償其研發費用。與其它化學藥一樣,大多數生物醫藥產品盈利能力低下,甚至虧損。因此,在生物醫藥研發立項前,必須對其進行科學、市場等方面的全面論證,以減少項目研發及市場銷售失敗風險。
生物醫藥產業是發展前景巨大的一個產業,隨著"人類基因組"等生物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物基因藥物將被研發和投入生產,生物醫藥產業將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藥產業發展態勢[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6,26(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