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械設計基礎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中采用UG(Unigraphics)軟件指導學生進行減速器的結構設計,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意識的重要環節,是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開拓學生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將為以后的專業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奠定基礎,在教學計劃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我院《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選用的題目是傳動裝置中的減速器設計,在以前的課程設計中發現,由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不足,往往照葫蘆畫瓢,導致學生對自己設計的減速器結構似懂非懂,影響了設計質量。筆者結合自己對UG(Unigraphics)軟件技術的掌握,對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問題進行了探索。
人們的認識過程建立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此過程中,如果缺乏與之有關的感性認識作為基礎,理解起來很難?!稒C械設計基礎》課程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內容比較抽象,減速器結構設計離不開空間想象,離不開對空間形體的分析和表達。根據心理學的觀點,空間想象能力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兩種思維活動的分析、綜合、加工處理,從而產生新形象的一種綜合性能力,主要來源于對空間形體的感性認識。課程設計能培養學生對空間形體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三種能力彼此關聯,相互促進。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途徑有很多,利用UG軟件進行多媒體教學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UG系統起源于美國麥道飛機公司。多年來,UG系統匯集了美國航空航天與汽車工業的專業經驗,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的設計、分析和制造一體化的集成系統??梢詫崿F從產品的概念設計、結構設計、虛擬現實到靜力學及動力學強度分析,最后由CAM模塊實現計算機輔助加工制造,貫穿了產品的開發和制造全過程。UG技術提供的草圖功能、曲線曲面建模、基于特征的實體建模、虛擬裝配建模、機構運動仿真、分析等技術手段,給機構設計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相關技術手段的結合應用不僅能快速構建出相關的機構的抽象模型,也能把這種模型快速地映射于機構的裝配模型,還能對機構進行快速的運動分析仿真、運動干涉檢查及動力學分析等。
在課程設計之前,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最好進行軸系結構測繪和減速器結構裝拆實驗,因為這兩個實驗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機械結構設計知識、了解結構設計的原則,建立軸系組成的基本概念。在課程設計開始時,學生往往不知從何下手,教師首先應該介紹一下設計總體過程。采用課件比較方便,然而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制作好的軟件不宜改動,教學內容的個性與教學過程的適宜性受到了限制,在課堂上不利于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融入和體現教師的設計思想、教學特色和個人風格。筆者采用UG軟件對零件直接進行三維建模和用UG建造好的虛擬模型進行教學,在課堂的動態教學中能夠隨機應變、按需造型以及修改模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采用UG軟件建造的虛擬模型比以前采用實物模型來增強學生感性認識要好,因為實物模型由于體積和重量原因會造成攜帶、拆卸和解剖不便,且操作較為費時。而UG軟件創建的三維模型精度高、質感好、形象逼真、色彩豐富,利用UG的局部放大、平移和翻轉等工具,能夠在屏幕上觀察零件復雜形體的外形與內腔、相貫體中相貫線的變化等各個側面和局部細節特征;可以直觀地顯現整個零件的結構,裝配體中零件之間的連接關系,使教學中的知識難點更加清晰、生動、形象;也可以根據不斷變化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的需求,利用UG軟件方便地進行教學模型的修改與新建,滿足教學中對模型種類及數量的需要,并能顯著降低教學成本。
在介紹設計過程時,如果采用機械制圖方法將零件的三維實體利用投影法原理將其轉化到二維平面圖上,再通過二維視圖想象出三維形狀講解減速器結構設計,則學生理解這些傳統的二維平面圖知識需要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即使用一些軸測圖,也只能看到實體的部分表面,不能解決教學中向學生講解清楚空間幾何體的形體問題。
并且學生的認識始終停留在二維圖紙上,不能很好地了解結構設計對整機性能的影響以及單個零件與整機之間的關聯關系,不清楚自己設計的結構是否合理。筆者在教學中采用UG軟件教學,使學生看到零件的設計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在繪圖過程中的細節,并且使用UG對減速器各個零件進行裝配,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如圖(軸上零件周向、徑向定位)所示,在講解對減速器軸上各個零件進行裝配時,介紹裝配基準,演示如何進行傳動件的周向和軸向固定;軸的支承、固定;軸承類型如何選擇,應考慮哪些因素,軸承如何裝配,間隙如何調整等問題;各零件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零件的布置方案、裝拆順序;圖樣上的尺寸和公差標注及零件的結構工藝性應注意的問題等等。這樣,不僅能在較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正確的示范,培養學生的幾何構思能力,同時介紹了有關結構工藝知識,培養學生合理的設計思維,有利于學生理解減速器的工作原理、裝配關系、各零件的相對位置關系以及各零件的結構特點。這種視覺效果的刺激能增強學生的分析、認識和記憶能力,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充分發揮計算機與教師的雙重作用。
軸上零件周向、徑向定位圖
三維設計是工業發展的趨勢,我院機械類專業學生獲得UG或PRO/E三維設計技能證書是學生的畢業條件之一,這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際工程設計能力,創新意識和就業的競爭能力。因為在課程設計之前,一些學生已經學習了UG或PRO/E軟件,在課程設計中應鼓勵學生采用三維設計。將三維設計融入課程設計,學生可以利用UG強大的參數化功能和裝配功能,完成各零件的設計和裝配。由于學生缺乏實際經驗,往往要對某些結構不夠合理的地方進行多次修改,采用UG軟件只需修改零件的某個參數的數值即可完成整體修改。而采用二維設計,結構變動較大時則不得不重新設計并花費很多時間進行繪圖。而采用三維設計,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設計的內涵,增強學生的設計想象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實現探究性學習。三維設計能夠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的設計成果,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而且學生在完成三維設計后,利用UG的制圖轉換功能,可將使用實體建模功能創建的零件或裝配模型引用到工程圖模塊中,快速轉換為二維的工程圖,再進行尺寸標注、注釋等等,最終完成課程設計所要求的圖紙,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制圖識圖能力,加深學生對三維設計與二維工程圖之間關系的理解。
實踐表明,用UG軟件講授減速器的結構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及邏輯聯想能力,能夠達到“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的效果。不過,雖然現代教學技術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與教學效率,然而教學卻具有生成性,對課堂上出現的新問題,教師的板書和分析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將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技術有機結合,不斷地研究新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注意使各種教學手段相互穿插、補充,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為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海關總署適時地提出了構建和諧海關的重大決策,并出臺了《海關總署關于構建和諧海關的指導意見》,制定了構建和諧海關的目標、基本內涵和基本原則,為建設和諧海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看到構建和諧海關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筆者以為,建設一支和諧的海關隊伍,實現海關人員的全面協調發展當作和諧海關建設的切入點,也是構建和諧海關的根基,本文擬就建設和諧海關隊伍問題略作闡述。
一、和諧的海關隊伍是構建和諧海關的根基
海關是國家和社會的一個細胞,盡管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構建和諧海關概括出不同的內涵,但是就其終極目標而言,和諧海關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十六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的高度概括。據此,我們建設和諧海關根本目標首先就應是建設一支“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海關隊伍。總署在《關于構建和諧海關的指導意見》也指出,“構建和諧海關關鍵在人,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也進一步強調了建設和諧海關隊伍的重要性。
和諧海關實質上應是海關內外關系的和諧。對內,就是海關隊伍內部干群關系、群群關系、關員個體與海關組織之間關系的和諧;對外,就是海關正確深入地貫徹海關工作方針,實現海關與社會各組織、海關與工作對象之間關系的和諧。內外關系的和諧,應該說,既有主次之分,又相互促進和制約,其中內部關系的和諧是主要矛盾,起決定性作用。只有創造和諧的內部關系,使海關關員真正實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建設一支和諧的海關隊伍,進而充分調動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創造性地履行好國家賦予海關的神圣職責,樹立海關有所作為的形象,進而促進外部關系的和諧,實現構建和諧海關的各項目標,保證海關事業的蓬勃發展。
綜上所述,建設一支和諧的海關隊伍,既是構建和諧海關的一個根本目標,也是建設和諧海關的根本基礎。
二、影響和諧海關隊伍建設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海關系統始終將隊伍建設作為第一要務來抓,通過實施關銜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基層建設、建設學習型海關等措施促進海關隊伍的可持續性發展,應該說在激發隊伍的能動性,提高隊伍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從建設和諧海關隊伍的高標準來看,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協調、不和諧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部分關員滋生了形形的腐朽思想。突出表現為一些關員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傾向比較嚴重。有的過度追求個人利益,將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有的信奉盡情享受,及時享樂;有的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無視組織的制度和紀律等等。個人無節制的自由和私欲是產生各種腐朽思想的溫床,也是影響隊伍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狹窄的激勵渠道,影響了隊伍的創造力。由于現行公務員體制的欠缺,個人價值實現的渠道主要體現在行政級別的晉升上,物質待遇也主要與行政級別掛鉤,造成千軍萬馬走職務晉升這個獨木橋。盡管海關現在有了關銜制,但依然主要與行政級別掛鉤,這樣單一的激勵渠道,逼迫著大家想方設法都走職務晉升這條路,實質上限制了每個人的自我實現空間,必然會使占絕大多數的與“仕途”無緣的海關關員逐漸喪失斗志。
(三)考核和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現象,影響了隊伍的效率。隨著社會的進步,公民素質的提高,公平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影響一個人能動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工作獲取的實際利益,而在于他通過比較后是否感覺到公平。盡管我們在考核中都強調要客觀公正,但由于象大多數國家機關一樣缺乏一套科學的績效考核體制,考核內容定性成分多,定量成分少,追求全面性,重點不突出,考核中不考慮崗位的忙閑不均現象、考核方式簡單等原因,導致在考核中產生了一些類似輪流做莊、老好人主義盛行、按比例分配名額等不公平的現象。再就是只要級別一樣、年限一樣,不管貢獻大小待遇都一樣的“大鍋飯”現象,也有失公平。正是這些不公平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干多干少都一樣、出工不出力、人浮于事、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等不和諧的機關風氣,制約了我們的工作效能。
(四)缺乏有效的人事更新機制,影響了隊伍的活力?!傲魉桓?、戶樞不蠹”,一個組織缺乏應有的流動機制,缺乏能上能下的優勝劣汰機制,就如一個人新陳代謝出了問題,必然沒有激情和活力。在當前的干部管理體制和行政機關文化的背景下,解決隊伍的更新問題也的確是一個難題。特別對海關這樣一個垂直系統,干部缺乏與地方的橫向交流,難進難出,就更是一個問題。這幾年,海關在競爭上崗、干部交流等用人機制方面的改革,為隊伍增添了一些生機,但如何從更深層次上解決隊伍的新陳代謝問題依然需要認真探索。對一些基層海關來說,如果干部長時間 不流動,新的進不來,老的流不出,難免會失去朝氣與活力,變成死水一潭,造成領導沒有積極性,職工也會碌碌無為的現象。
(五)庸俗或淡漠的人際關系,影響了隊伍的向心力。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間引發的道德失范現象的確令人擔憂,據中科院《中國青年大透視》調查顯示:有33.3%左右的青年基本贊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個人主義; 51.4%的青年贊同“人應當及時享樂”的說法。不論是為官者、還是為民者,喪失道德低線的現象媒體時有播報,神圣的道德茫然失去了方向。社會道德風氣的失落,直接的結果就是以私利為導向的價值泛濫、正義的失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畸形。社會上道德失范和不正常的人際關系現象在海關系統也一定范圍內存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個人私利和好惡為導向的庸俗人際關系還在一定范圍有市場;二是同事之間不講誠信、感情冷漠、麻木不仁、缺乏關愛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類似這些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了隊伍的團結和凝聚,制約了隊伍的和諧發展。
三、和諧海關隊伍建設的對策思考
面對構建和諧海關的歷史命題,針對隊伍建設中的不和諧因素,如何才能構建一支和諧的海關隊伍,進而全面推進和諧海關建設呢?筆者以為應該從思想政治、制度機制和文化建設三個層面入手,促進海關人員的全面發展,切實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諧局面。
(一)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引導關員樹立一元為主、尊重多元的價值導向
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引導人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導向,組織群眾、教育群眾和團結群眾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奮斗。構建和諧的海關隊伍,必須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緊密結合海關實際,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載體,發揮好這一重要法寶的作用,引導關員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將個人的追求與海關的目標緊密融合。在價值導向多元化的形勢下,特別要引導全體關員正確認識個人價值與組織整體價值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讓每位關員清晰地掌握踐行海關的職業價值觀,鼓勵大家在海關總體的價值導向下構建自己的價值體系,實現海關整體價值導向一元化與關員個體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有機結合。在此,我們應該對“和而不同”這個概念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和而不同”要我們尊重差異、尊重個性,但對于凌駕于整體利益之上、以犧牲組織利益的為代價的極度個人自由主義現象決不能放任自流。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只有相對的自由才會真正實現社會和組織的和諧,我們一定要用辯證的眼光來分析這個問題。另外,新形勢下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還要加強民主作風建設,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允許提出不同意見,廣開言路,博納群諫,這既是“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諧海關隊伍建設應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
(二)完善用人和考核機制,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全面激發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其一,拓寬激勵渠道,為關員價值的自我實現需要搭建更多的平臺。從天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分析,就海關的待遇和社會的地位來說,對絕大部分關員來說,都應進入了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希望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價值。單一而又職數少得可憐的職務晉升渠道顯然不能滿足大多數關員實現自我的需要。何況不想當官、不適合當官的關員也應當有必要的激勵渠道?!被稱為公務員管理體制改革“破冰之舉”的湖北省枝江市國稅局推行的與行政級別并行的能級評定制度,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公務管理體制亟待突破瓶頸的熱議,多次參加《公務員法》起草的李和忠教授就此事說,應當最終形成不當領導但也可能比領導收入高的這一觀念。我們也應從中受些啟迪,積極探索更寬泛的激勵機制。一方面應認真研究實施海關專家制度、業務能級等有別于政級別晉升的激勵機制,并給予相應的待遇,讓關員在價值實現方面的更多的選擇權;另一方面,在非領導職務的虛職晉升上可以考慮進行改革,更多的從工作能力、工作實績出發,讓一些在某方面業績顯赫但不適合當領導的同志通過虛職晉升得到應有的肯定。還可以借鑒軍隊的技術銜級完善我們的關銜制度,拓展關銜制度在激勵方面的功能。
其二,切實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環境。美國1957年就頒布了《考績法》,完全以每個職位量化的指標體系考核公務員。據媒體報道,國家正在研究修訂《公務員法》將涉及到職務分類及績效考核等問題。我們應當改變許多工作很難量化、不同崗位因性質不一也無法作量化比較等錯誤的認識,積極研究不同級別、不同崗位的績效考核辦法和公正透明的考核程序,科學調整對關員工作的評價體系,通過機制解決公平和效率問題,真正體現按勞分配,使關員的收入與其從事的工作崗位、工作數量和質量掛鉤,形成一個你追我趕、爭相工作的良好競爭局面。
其三,進一步加大干部人事改革的力度。一方面應該繼續改革完善競爭崗位等選人用人的機制,為每位干部職工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公正對待每位關員的勞動和貢獻,真正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另一方面,應該研究不稱職或無為型干部的退出機制,真正解決干部能下的問題,讓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在海關隊伍的管理中也得到體現。是讓個別無為的人員退出,還是讓更多的人融入無為的群體重要?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沒有一定的退出機制,任何一個組織都難以永?;盍Α?/p>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多維創新能力
1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機制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措施
1.1探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改革方式對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行業見習與企業實習、畢業設計和課外實踐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系統研究,探索出其各自有效的改革途徑,如何通過引入企業案例,或者進入企業實際工作崗位進行培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行業知識基礎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1.2面向行業重構和優化機制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機械行業涵蓋范圍比較廣,不同的企業需求人才能力不同,如何在不同企業的人才需求中歸納出共性的人才培養目標,既保證人才培養的共性,又具備不同企業的人才個性能力?;贑DIO工程教育理念,立足于“中國制造2025”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跨學科、綜合化等新要求,在機械制造類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既追求學科知識的廣博性,又注重專業技能的精深程度,[3]把傳統的以基礎理論知識為導向的課程結構轉型為以學科綜合應用能力發展為主的課程結構,構建完整的理論加實踐的機械制造課程體系結構,同時通過課程整合形成跨學科的課程群,使之與“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過程中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相匹配。一方面,通過廣泛地調研相關企業在“中國制造2025”的新形勢下對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知識和能力的需求,并立足于實際生產過程,根據行業企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適當調整課程內容,使培養的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專業教師要密切關注制造行業特別是量大面廣的核心制造業中的新技術、新工藝,并將這些內容及時引入到機械制造課程教學中來,使教學內容緊扣行業發展趨勢,讓學生緊跟本專業先進技術的發展形勢。
1.3依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構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特點,實踐教學體系包含課程實驗、課程設計、金工實習、各類實訓、頂崗實習、畢業綜合訓練、職業資格培訓以及學科競賽等多個方面。同時考慮“階段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又可以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為三個模塊,分別為基本技能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實踐與創新能力模塊。基本技能模塊包括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綜合性實驗;專業技能模塊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畢業實習、金工實習、課程設計及畢業綜合設計;實踐與創新能力模塊包括社會調查、專業技能訓練及認證、創新性實驗、參與教師科學研究項目、參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行業主辦的各類學科競賽、“互聯網+”大賽以及大學生挑戰杯競賽。[4]
2實施過程
(1)頂層設計階段。為成果形成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實施目標,制定實施方案。在梳理機制專業人才培養前期積淀的基礎上,組織教師和行業專家開展廣泛討論,制定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2)具體實施階段。對接行業需求,明確能力標準,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優化、實習實訓改革、課堂教學革命、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全面落實學生能力培養。(3)總結提煉階段。對成果的實施進行總結、修正,并加以提煉。在成果實施的不同階段,依據成果實施的階段性成果組織分析,指出不足,并在后期加以修正。收集、整理項目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資料(研究數據、教案資料、論文資料等),并總結提煉,同時以書面形式呈現,并轉化為論文。(4)交流推廣階段。通過媒體報道、、著作出版及經驗交流等方式對成果進行應用推廣。
關鍵詞:遠程機械設計計算方法
1機械設計發展概述
傳統設計方法是主要采用封閉的收斂設計思維,進行經驗類比設計。在計算方面只進行靜態分析,并將載荷,應力進行集中處理,對計算數據的誤差采用增加安全系數的做法。論文百事通傳統設計以手工設計為主,使用簡單工具,進行人工計算繪圖。除此,傳統設計是一種串行設計,即一個零件從設計到生產是一個階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工作。所以,一種產品從設計到正式投產要花很多時間,這樣開發周期長,且串行設計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缺乏信息溝通,經常導致設計人員之間的合作不協調。
近年來,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Web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出現和飛速發展,給現代機械設計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機械設計逐漸向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赪eb的遠程設計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它使得各制造企業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和Web的國際互聯性和資源共享性,建立企業間的動態聯盟或虛擬設計小組,通過分散組合在各地域企業的技術優勢,發揮各個企業的局部特長,所以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在一個統一且易于訪問的平臺下進行異地的合作與設計,實現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進而快速開發出所需產品,提高產品設計的一次成功率。
做為現代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程機械設計是一個多學科、多技術的研究領域,涉及到機械工程及計算機技術等許多知識領域。從機械設計的角度來看,主要研究設計過程的建模、設計優化理論等。從計算機技術方面來看,應研究如何對現有的設計資源進行組織和,使得這些資源能方便異地的設計人員進行查詢和調用。這些資源包括各種專業化的計算、分析程序,供設計使用的數據庫和知識庫等,所以要研究網絡環境下設計資源的獲取與調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之間信息的交流和反饋等,為遠程設計中分布式資源的獲取和調用提供基礎和借鑒。
2國內外遠程機械設計發展
2.1遠程設計的概念和意義遠程設計讓設計人員通過瀏覽器輸入設計參數,服務器自動進行選擇和計算,根據確定的參數返回產品的規格或設計圖形。遠程設計技術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機械設計技術在工程設計上的應用,其縮短了產品的設計周期和節省了設計成本,真正意義上釋放了工程技術人員。與傳統的機械設計相比,遠程設計具有以下優點: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避免重復開發;降低了企業資金和人員的投入。特別是近年來三層B/S網絡計算模式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客戶端軟硬件的配置要求;因為遠程設計一般都提供給用戶進行交流和討論的平臺,這不僅加強了各領域專家之間信息的共享和交換,而且還大大提高了一次產品設計的成功率。
2.2遠程設計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2.2.1在國外領域,有關遠程協同設計的研究和應用起步比較早,主要有:①上世紀8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就從事了這方面的研究,首次提出T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的概念。②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集成制造實驗室開展了一個名為Cybercut的研究項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基于WWW的設計和制造系統。③英國建立EdinburghEngineeringVirtualLibrary網站,提供工程設計、制造需要等各種信息,建立了基于Web的虛擬制造中心,提高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④美國的Microsoft公司和UnigraphicsSolutions公司聯合研究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基于知識的協同設計支持網絡環境“DesignKnowledgeNetwork”,減少了時間,降低了成本,快速獲取全球設計知識的基礎的同時,進行產品創新設計。⑤英國Liverpool等大學研究并且應用人工智能和Internet提供滾動軸承的網絡化的設計服務。
2.2.2在國內,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主要有:①西安交通大學理論與軸承研究所為主、國內多家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同參并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支持產品協同設計的網站-現代產品設計與研究開發網絡(),旨在推進現代設計,主要提供設計知識的獲取,參加的單位還有清華大學、機械科學研究院、華中理工大學、重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許多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②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及機械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發出了基于Web的異地合作設計系統Cdesign,其采用了Client/Serveer構架,客戶與服務器之間通過VAW來完成。③上海先進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上海飛機制造公司開發了一個基于Intemet/web的異地設計和制造系統,利用它進行跨企業、跨地域的協同產品設計與制造。
除此之外,國內也有一些相關的網站,如:中國機械網(china-)、材料與制造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它們提供機械設計技術數據、制造工藝技術數據等,并把機械設計技術、制造工藝技術、遠程設計技術、產品數據庫、計算機輔助設計都實現了網絡化。
可是遠程設計由于剛剛起步,像其它新興技術一樣還不夠完善。隨著CAD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遠程設計的內容必將越來越豐富,功能越來越強大,所提供的服務也將越來越完善。新晨
3遠程設計系統的技術研究
任何系統的總體結構模式的確定是系統在設計初步階段要完成的一項主要任務。它的總體結構模式是系統的基礎,只有確定了系統的結構模式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設計和開發。而且應用軟件的架構是建立在計算模式基礎之上的,所以,必須先對網絡計算模式進行分析。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先后出現了大型機為中心的計算模式,服務器為中心的計算模式和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計算模式,還有隨著Web技術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瀏覽器/服務器(Browse/Server)計算模式。
對兩種計算模式經過分析和研究,CS模式和B/S模式比較,具有以下優點:界面風格統
一、可移植;跨平臺性,B/S模式的系統較US模式的系統有更好的跨平臺性,客戶端可位于任意的軟、硬件平臺;易于管理和維護。
4遠程設計系統的支撐技術
基于Web的遠程設計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活動,其中包括現代機械設計技術、Web技術、數據庫技術、計算機編程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圖形瀏覽技術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機械設計 教學體系 創新
機械設計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因此,應當加大機械設計教學體系的創新力度,培養學生具有分析、解決工程問題,設計、創造新的機械裝備的能力,為國家培養更多機械設計創新性人才。
一、目前機械設計教學體系存在問題
目前機械設計教學體系主要出在以下幾方面問題:①教學內容過于龐雜。目前,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是解析設計教學的課程內容,同時機械設計也包括材料、力學、熱處理、機械原理、公差與配合、機械零件、機械CAD等內容,所涉及到的知識面相對較廣,同時教學內容也相對零碎,且與其他課程存在較多交叉重復,例如機械設計教學中的螺紋聯接、鍵聯接等相關教學內容明顯與少而精的教學原則相悖。如減速器的類型、樣式和設計參數要求和機械制圖中的減速器設計相關知識存在著較高的重復率,既失去了機械設計的學科特點,同時又浪費了教學時間。②無法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目前,很多院校的機械設計教材存在著內容龐雜、理念陳舊、脫離工程實踐、跟不上時展以及深度不足等問題?,F代機械設計教學應當滿足工程性和技術性需求,同時也應當具備系統性。社會性以及經濟性,并能夠隨著社會的發展,提出更多滿足實際生產需要的新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目前,很多院校的機械設計教學對設備結構、設備的強度和運動學更新等相關技術內容較為注重,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能源、環境方面知識在教學中的滲入以及安全、人機關系、美學等社會因素和價值工程、周期費用分析等經濟因素,導致機械設計理論教學與實踐之間出現嚴重的脫節。③教學方式過于陳舊、落后。一些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在機械設計教學中仍然采用教師將書本知識和相關原理一講到底,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的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并未在實際教學中輔以相關知識或原理的掛圖來進行補充講解,以加深學生的相關知識或原理的理解,同時缺乏案例式教學、現場教學以及討論啟發式教學,也并未留給學生進行問題獨立分析和思考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課堂相關知識或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阻礙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發展。因此,應當對機械設計教學體系進行創新。
二、創新機械設計教學體系措施
(一)調整教學內容
院校開展的機械設計各項教學內容都應當緊貼實際,注重整體性、實踐性以及創新性。目前,很多院校的機械設計新生缺乏機械方面相關基礎知識,因此,機械設計在教學中應當調整教學內容,堅持適度、夠用的教學原則,避繁就簡、突出重點、深入淺出。一方面,應當做到精簡,對機械設計教學的傳統性、敘述性內容進行壓縮,盡量減少機械設計教學中相關理論知識的重復,同時在相關教學環節中,如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社會調查、畢業論文以及課外科技活動等教學環節,融入機械教學相關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注重知識的整合。在機械設計的實際教學中,可以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與機械零件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此外,在機械設計的教學過程中還應當注重知識點的增設。在充分考慮知識點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時,可以增設以電、液為動力的機構組合,結合實際的典型機械等新內容,使學生全面認識現代機械,以適當前生產實際需要,方便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應用和推廣。
(二)加強學生能力培養
機械設計是一門極具實踐性的課程,在進行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設計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同時注重學生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徹底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講解相關理論知識或原理時,注重培養學生總結結論的能力,同時在相關知識或原理的講解時融入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向,體現機械設計教學的基礎性、系統性、實踐性以及現代性。
(三)創新教學方法
目前,大多數院校都是面向全國招生,導致機械設計學生的相關實際機械知識參差不齊。因此,在機械設計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直觀教學,在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或原理的同時,讓學生接觸各類種機械、機構、零件、部件、圖紙,提高學生相關知識或原理的實踐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電子教案、CAI課件以及錄像等現代教學技術,并借助計算機和互聯網,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仿真軟件系統,來開展機械設計的現代化、立體式教學。此外,教師在機械設計的實際教學中,應當盡量減少相關知識或原理的理論推到,同時運用例證來講清思路,加深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或原理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結束語
目前,我國機械設計教學體系仍然存在著教學內容過于龐雜、無法適應時代的快速發以及教學方式過于陳舊和落后等問題,因此,在機械設計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為國家培養更多機械設計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韋林,陳勇棠,劉馳等.機械創新設計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09,(10):13-14,28.
[2]徐廣紅,劉靜,付群峰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械設計類課程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9,30(2):61-63.
[3]付曉莉,張偉杰,車江寧等.機械設計實驗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09,(4):20-22.
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方法及基本要求
(適用于環保機械、數控技術等各方向)
一、 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及基本要求
1、 如何選題、開題
選題、開題必須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課題有沒有價值,從為什么要選這個課題?選取這個課題有什么背景,這個課題的研究,從理論上看有什么價值,從實踐上看,有什么價值。
2)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實驗條件、資金等方面的情況選取適合自己研究的課題。
3)課題要與所學專業相關,且忌選擇與所學專業相差太大的題目。作為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本科生,所選課題最好與過程裝備的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制造及工程科學研究有關,盡量選擇結合生產和科研單位的實際任務,也可以是教師科研或研究生課題的一部分; 或者是同本專業、學科內容密切相關,符合教學要求的自擬課題。
2、開題報告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開題報告一般包括:
1)課題的名稱。課題名稱是所要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要簡練,一般不要超過20字;
2)問題的提出。從為什么要選這個課題?選取這個課題有什么理論的價值,實踐的價值,預計從幾方面來完成。
3)這個問題研究的現狀。國內研究到什么程度,國際研究到什么程度,主要通過文獻綜述來闡述。
4)確定自己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5)確定研究擬采用的方法和步驟。就是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研究這個課題具體分哪幾個步驟進行。
6)對研究課題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如自己具備哪些條件、研究路線是否行得通等。
7)列出時間安排。
8)列出參考文獻。
3、如何查閱文獻資料、怎樣寫文獻綜述查閱文獻資料可根據如下步驟進行:
1)課題確定后,要根據課題的研究的內涵確定課題的中英文關鍵詞;
2)根據中英文關鍵詞檢索該課題領域的期刊、學位論文、專利、國際會議、經典著作或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通過檢索學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如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超星數字圖書館、Elsevier數據庫等,一般能查到較新的文獻,找到幾篇“經典”的文章后“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利用國家或省市圖書館或一些科技情報檢索機構,也能夠查到一些相關文獻。四是利用互聯網,從一些專門的網站上也能獲取一些信息。
在寫文獻綜述時,可參照以下步驟:
1)首先要將與你課題題目相關的國內外研究認真介紹一下(先客觀介紹情況,要如實陳述別人的觀點),從而了解到國內外目前研究的現狀如何,別人都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了研究;
2)然后進行評述(后主觀議論,加以評估),評述目前研究的水平,研究方法的適用性或其不足;
3)最后評述一下自己擬研究課題有何意義,目前處在什么水平,自己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學合理。
4、如何合理的安排時間進度
根據擬定的研究內容及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詳細列出進行課題研究所需的工作(工作劃分得越細,越容易統籌安排)根據總的課題時間進行統籌安排,合理分配。
有的研究內容相互之間關聯性較強、則需要分步進行;而有的研究內容關聯性不是很強,則可以齊頭并進,同時展開研究。例如,很多課題需要實驗分析且往往需要在理論分析或數值模擬分析之后進行,但是實驗分析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如果按部就班地進行研究,往往會拖很長的時間,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將實驗分析的內容進一步細化,如可分為試樣制備、實驗條件準備、實驗、檢驗或標定等,可以將試樣制備和實驗條件準備等實驗工作提前,在進行理論分析時就開展這些工作,這樣就節省了時間。
合理安排時間進度與具體的課題有關,此處只給出了指導性原則,建議同學們可參照企業施工或維修計劃圖的方法,將細化的工作排列在時間進度表中,找出最優工作進度安排路線。
5、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包括書籍、期刊、專利、會議論文等,總數一般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獻一般不少于3篇,參考文獻要能體現相關研究領域科技發展的新進展。
二、畢業論文撰寫基本要求及方法
1、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
論文篇幅為1.5萬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頁。
主要內容及編排順序如下:
1)摘要;
2)目錄;
3)前言或緒論(包括研究課題的目的意義、相關情況的介紹、前人工作等、課題研究內容等);
4)按研究的內在邏輯關系給出理論分析、數值分析、程序或實驗等研究過程中的步驟、數據、結果等的描述;
5)結論與展望;
6)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不少于10篇,其中英文不少于5篇,需要在正文部分引用出處。
2、畢業論文撰寫的方法
畢業論文是在完成各項研究內容的基礎上,按上述內容闡述研究的目的、過程、成果及結論。
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理論依據要充分,數據要準確,公式推導要正確,能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畢業論文中。另外,要注意論文結構的合理性;數學模型建立的正確、合理性;實驗方案的合理性,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社會調查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是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或者創新。
另外,撰寫論文時要概念清楚,內容正確,結構嚴謹,文字通暢,用語符合技術專業規范,各種標準資料的運用符合學科、專業國家標準的規定,圖表清楚,圖面質量符合要求,書寫格式規范。
三、畢業設計的要求
1、 設計說明書內容
1)文獻綜述(研究課題的意義與作用、研究方案確定的原則與說明);
2)總體結構設計、技術方案依據及原理說明(有實驗的應包括實驗流程示意圖);
3)技術實施過程、工藝計算、機械設計和強度設計、零部件結構設計;
4)材料的選用和說明、機器或設備的制造、安裝或檢修;
5)結論、總結或專題討論。
2、設計圖紙的內容、圖紙量的要求
設計說明書篇幅為1.5萬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頁。
設計圖紙:指機械設計標準所指的圖紙,圖紙繪制的規范及標準優先采用國家標準。設計圖紙的總量不少于2張A0或4張A1的圖紙。對于大紙畫小圖的現象應予避免或進行適當的折扣計數。
所有圖紙須有圖框和標題欄。圖紙要有人審核并在“審核”一欄上簽名,學生在設計一欄上簽名。原理圖、程序框圖和流程圖以及其它一些拋去文字就失去
意義的圖不計其內。圖紙可以用計算機繪制;任何人不得拷貝或抄襲他人的圖紙,一旦發現則以作弊論處。
四、論文(設計)選題方向
1、產品設計
2、創新設計
3、表面工程
4、機械設計技術研究
5、機械設計
6、機器人設計
7、動畫設計
8、振動控制及減振材料
9、逆向工程
10、圖形處理網頁設計
11、虛擬樣機
關鍵詞:慧魚工程技術;機械設計;實踐實驗教學;創新能力
一、引言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作為學校向應用型綜合大學轉變中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應用型機械類本科專業人才的主陣地?!稒C械設計》是該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專業教學計劃圍繞《機械設計》教學目標開設了工程實踐實驗課程,如《機械設計課程設計》《16+2職業技能訓練》等,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要求學生能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但是在實踐實驗教學環節,教學效果差,一是因為機械設計實驗教學所開實驗多是認知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1];二是因為《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命題陳舊且單一,缺乏現代設計,無法達到綜合訓練的目標[2]。為此,本文提出基于慧魚工程技術的機械設計綜合創新實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創新工程實踐能力等。
二、機械設計實驗教學弊端及改進策略
1.機械設計實驗教學弊端?!稒C械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以《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工程材料》《互換性和測試測量技術》《機械原理》等課程為依托,對機械零件設計準則、摩擦磨損及、螺紋連接、軸轂連接、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蝸桿渦輪傳動、軸系設計、滾動和滑動軸承、機械系統設計以及其他常用零部件設計等知識進行講解[3]。其課程特點是內容多且雜,存在大量經驗公式與圖表,教學內容抽象等,多數學生反映內容零亂,找不到重點。為此,通常在制訂教學計劃開設相應實驗課,輔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如《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實驗》。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對學生的綜合創新設計及工程實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4],但目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實驗》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實踐實驗教學效果差,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稒C械設計課程設計》是對漸開線圓柱齒輪二級減速器進行設計,該實踐項目存在一些弊端:一是課程設計命題陳舊且單一,是對通用漸開線圓柱二級齒輪減速器進行設計,主要內容為機械方案設計、傳動系統詳細設計、裝配圖繪制及減速器設計說明書,相關設計技術指導書成熟,網絡資源豐富,學生設計時基本是依葫蘆畫瓢,查手冊,套公式,設計過程就是仿造,部分學生存在抄襲、買賣現象,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二是重視二維裝配圖,輕視二維零件圖、爆炸圖和三維建模及裝配的訓練,不足以滿足機械設計綜合訓練的要求。機械設計實驗方面,主要包括機器組成及典型機械傳動零件感性認識、傳動試驗(齒輪傳動、帶傳動和鏈傳動等)、機械傳動軸系部件設計與分析。由于我校教學計劃安排,無明確的機械設計實驗有關課程,僅在《機械設計》理論教學時,組織學生參觀機械典型零部件多功能語音教學示范箱,加深對《機械設計》各章節的理解。為彌補《機械設計》實踐實驗課程的不足,我校除了積極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考核方式做調整外,還積極探索以16+2實踐周“專業技能訓練”作為實驗實踐教學的補充,但由于不規范存在教學效果差的問題。2.設計實踐實驗教學,對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5]。為此,我校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進行創新改革,積極探索機械設計綜合創新實驗教學。Fischertechnik,即“慧魚”,是德國人基于六面體接體發明創造的工程技術智趣拼裝模型,包含各類機械構件(齒輪傳動、絲桿傳動、鏈傳動、皮帶傳動、連桿機構、凸輪機構、減速器等)、電氣元件(電機、電氣開關、氣動零件、各類傳感器、控制器、導線及導線接頭等)和編程軟件等模塊。該模型是《機械設計》的理想教學工具?;诖宋倚?,利用Fischertechnik模型搭建機械創新人才培養平臺,結合教師科研、機械工程專業學科競賽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在16+2實踐周“職業技能訓練”時機械設計綜合創新實驗題目,學生自由組隊,綜合利用《機械原理》《材料力學》《理論力學》《機械設計》《機械制圖》等課程知識,合理分工,利用Fischertechnik組合模型,完成相關綜合創新實驗設計任務,力求達到培養綜合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的教學目標。
三、機械設計綜合創新實驗教學示例
為解決菠蘿采摘生產效率低、人工成本較高、果農勞動強度高、芒刺對果農傷害較大等問題,我校17機械班某組學生基于慧魚組合模型設計了一款小型手扶式菠蘿自動采摘機。右上圖為菠蘿采摘機部分功能裝置,分別為成熟識別裝置、傳輸裝置,考查學生對《機械設計》教學中電動機、減速器裝置、齒輪傳動、皮帶傳動、鏈條傳動/螺栓連接等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诨埕~工程技術的機械設計綜合創新實驗教學中,我校學子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中獲得國家三等獎1項,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2項、省級1項,發表省級以上科技學術論文3篇,申報專利1項。目前,我們正在以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依托,積極備戰中國—東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大學生創意機器人設計大賽和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期望取得優異成績。
1 機械設計多元化實驗教學模式
以機械設計理論教學為指導,優化實驗教學內容結構,壓縮驗證性實驗教學學時,增加綜合性、創新型和研究型實驗內容,對不同的實驗內容進行優化組合,變單一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為多元化實驗教學模式,具體執行方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制定多層次的實驗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差異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實驗教學內容和相應層次的實驗教學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以激勵不同基礎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效果。根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要求,構建以基礎實驗模塊、綜合創新型實驗模塊和科研創新型實驗模塊等不同層次內容的實驗教學體系?;A實驗模塊側重于機械設計課程基本內容的實驗技能訓練,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實驗課程和完成學業考核的基本內容。綜合創新型實驗模塊是在基礎實驗的基礎上開設的綜合型創新實驗項目,側重于對多個基礎知識點的創新結合與綜合運用,目的是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能力??蒲袆撔滦蛯嶒災K側重于實驗內容的研究性和創新性,強化對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理論聯系實際,拓展學生的創新實踐空間,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
1.2 開展多元化的實驗教學形式
機械設計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多以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教學內容為主,實驗內容單一,缺乏綜合性、創新性及研究性,忽視了學科之間知識點的聯系和交叉,導致實驗教學內容專業面較窄、層次偏低。針對這些情況,我院實施了多元化實驗教學形式[3,5]。
1.2.1 傳統實驗教學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模塊的實驗教學,以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內容為主,雖缺乏多學科交叉綜合知識內容,但能夠滿足低層次知識水平學生或低年級學生的實驗教學需要。在實驗指導教師的演示和指導下,學生在實驗室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觀察并填寫實驗結果,最后將相應的實驗目的、儀器設備、操作過程、實驗結果以及統計分析等寫入實驗報告中,從而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內容,為實踐技能與研究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1.2.2 綜合創新型實驗教學模式
我院在傳統基礎實驗模塊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機械設計機構創意組合實驗臺進行改造,融合機械創新設計、機械原理等課程內容,搭建綜合創新實驗系統平臺,增加多學科知識交叉型綜合創新性實驗項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綜合創新實驗系統平臺包括鉗工臺、砂輪機、車床、鉆床、銑床、機構創新組合實驗臺、計算機以及各種計算機模擬仿真軟件等。學生可以在系統平臺上搭建各種綜合創新性實驗項目,并且可以根據實驗需要,自己加工實驗系統平臺配套零件中沒有的特殊零件。通過綜合創新性實驗系統平臺,學生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和實踐動手的能力,拓展了綜合創新思維能力,提高了機械設計實驗教學乃至理論教學效果。
1.2.3 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
學生在掌握基礎實驗模塊和具備綜合創新型實驗的知識及能力后,會提出一些符合生活需要的設計方案。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實踐動手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我院設立了機械設計開放式實驗室,由學生自主提出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實用價值的實驗項目,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儀器設備,獨立完成實驗操作,最終完成實驗報告撰寫等工作。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提高其創新能力,由于完成類似實驗項目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這些項目多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同時學生還可以以機械設計開放式實驗室為平臺,參與如機械創新大賽、電子科技大賽、挑戰杯等各類科技活動。另外,開放式實驗室的設立,提高了實驗儀器設備的利用率,打破了教學大綱和實驗學時對實驗教學內容的限制,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動手能力和綜合創新思維能力[6]。
1.2.4 虛擬實驗教學模式
由于實驗場地限制、資金相對短缺等原因,學院實驗室不能購買較多先進昂貴的實驗儀器供學生使用,但虛擬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虛擬實驗教學提供了機遇。虛擬實驗教學模式以微型計算機為系統支撐,充分利用計算機虛擬仿真等軟件技術構建虛擬實驗教學平臺。在我院CAD/CAM/虛擬仿真實驗室,學生在PC客戶端進行操作,可以直接調用服務器端實驗模塊程序進行相關仿真實驗操作,甚至可以完成一些在實驗設備上難以完成和無法完成的實驗項目。虛擬實驗教學模式不但能夠有效解決實驗設備匱乏、實驗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還能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在線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教學效果[3]。
1.2.5 基于項目驅動的科研創新型實驗教學模式
目前機械設計傳統實驗教學內容大多以理解課本基礎知識、驗證基本原理為目標,與實際應用聯系不夠密切,學生難以學以致用。為改變這一現狀,我院創建了基于項目驅動的科研創新型實驗教學模式,將實際生產應用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綜合運用多個理論知識點內容,精心優選與科學研究課題聯系密切的科研創新型項目,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具體項目協作完成中掌握機械設計的相關知識點、實驗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在培養學生實踐 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其團隊協作精神也得到切實鍛煉[7]。
1.3 多元化的實驗教學考核手段
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科研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結合我院實驗教學條件,豐富多元化的機械設計實驗教學考核手段[8],將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分為三大類:
1.3.1 基礎實驗成績考核
基礎實驗成績考核從學生對實驗的預習情況、實驗目的明確程度、實驗操作熟練程度、實驗結果正確率、實驗報告完成等多方面情況按照百分制進行綜合成績評定。
1.3.2 綜合創新型實驗成績考核
綜合創新型實驗成績考核方式與基本型實驗成績考核方式基本相同,但二者占有不同的比重,基礎實驗成績占60%,綜合創新型實驗成績占40%,權重進行歸一化處理。
1.3.3 科研創新型實驗成績考核
對于科研創新型實驗項目,則采取實驗綜合成績加分和考核激勵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蒲袆撔滦蛯嶒灣煽儚膶嶒灧桨浮嶒炦^程、實驗結果、總結報告和方案的創新性、方法的突破性、結果的實用性、報告的規范性進行綜合考核。對完成科研創新項目的學生計科研創新分,并以一定權重計入實驗綜合成績,但綜合成績不能超過100分。對于在科研創新型項目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在各類評先評優以及研究生入學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并根據在科研項目中承擔研究內容的重要性和工作量,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報酬。
2 多元化實驗教學模式實踐效果
自推行機械設計多元化實驗教學模式以來,我院已在2007級~2012級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中進行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2.1 多層次的實驗教學內容和多元化的實驗教學考核手段
不同層次的實驗教學目標和要求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相應選擇,以激勵不同基礎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元化的實驗教學考核手段,轉變了學生對實驗教學的態度,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增強了實驗教學的靈活性,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和效果。
2.2 綜合創新型、開放式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
綜合創新型實驗模式變知識點單一的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為知識點綜合性較強、與實際應用結合緊密的綜合創新實驗,提升了實驗的趣味性,拓展了知識點的涵蓋范圍。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對知識探求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了實驗教學的靈活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實驗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理論課程的教學。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綜合創新、開放式和虛擬仿真實驗室資源條件,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多次參與機械創新大賽、仿生機器人大賽和挑戰杯等全國性比賽,近三年來獲得全國性獎項11項。
2.3 基于項目驅動的科研創新型實驗模式
促進學生由被動完成實驗教學內容轉變為主動完成實驗項目,激發了學生參加科研創新實驗項目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綜合設計能力、獨立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應用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自2009年采用基于項目驅動的科研創新型實驗模式以來,基于該實驗模式的學生完成了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21項,發表學術論文12篇(含2篇EI檢索論文),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2項。
3 結束語
機械設計多元化實驗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整合實驗教學資源,解決傳統實驗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能夠改變傳統實驗教學的單調枯燥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尤其是提高學生對機械設計綜合科研創新設計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師的實驗教學授課強度,更加專注于學生綜合能力和科研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的個性學習發展以及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使整個實驗教學模式得到充分優化,使機械設計實驗教學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論文摘 要:圍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以提高機械專業高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為培養目標,針對現代機械設計系列課程的特點,從教學計劃的修訂、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工程素養的鍛煉等方面對卓越機械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很大變化,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更加強調實踐能力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所以為了順應國際發展趨勢,適應國家工業、企業需求,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主要目的就在于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經批準61所高校為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對于機械專業的畢業生而言,不僅要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思維開創性和創新性等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明確要求行業和企業必須要深度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學校也要按照機械行業的通用標準來培養工程人才,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在機械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與計劃中,現代機械設計系列課程毫無疑問是與工程實際與工程應用聯系最為緊密的課程,也是將來對機械專業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影響最大的主干課程,課程包括材料力學、工程力學、有限元分析、機械振動、機械設計、優化設計與理論、機械結構測試與分析等,這類課程不僅是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生與研究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學習后續專業課的基礎,也是現代設計方法與工程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學生科研水平與實踐應用能力的系列課程。課程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式嚴重影響機械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也直接影響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成敗與實施效果。
1 利用教學計劃修訂的契機完善課程體系的設置
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是高校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所制定的實施人才培養活動的具體方案,一般包括課程體系、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等,其核心是課程體系。高校在編制或修訂機械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時,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要針對社會對機械專業人才的需求,面向行業、企業和現實社會生活,既要注重傳統基礎理論的夯實和前沿專業科技的發展,又要注重學科與課程的系統性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性,還要圍繞企業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始終保持對市場和企業的高敏感度,強調企業對學生具備的職業能力的要求,突出社會對學生具備的基本素質的培育。所以新的機械專業課程體系,需要對機械設計系列課程的設置與安排,作較大的調整,增加開設實驗應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機械振動、機械結構的測試分析以及優化設計等現代設計類的重要課程,以保證學生接受到系統全面的現代機械設計方面的理論和方法,掌握最新的測試技術與分析手段,使學生在畢業后的短時間內,就能夠獨當一面地運用現代的設計方法和計算、測試手段解決企業面臨的具體工程。現代設計的技術和方法對學生的實踐性和動手能力要求較高,所以還要增加實踐教學所占學時的比例,安排足夠的時間或較多的機會讓學生接觸到社會或企業,以加強專業技能技巧的實際訓練(即職業訓練),培養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實際工作能力,以便一進入社會就能很快上手,縮短適應時間。
2 利用研究型教學的機會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
研究型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將學習、研究、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在研究型教學中,教師的職能將由“教”轉變為“導”。課堂教學方面,由傳統的單向灌輸轉變為啟發互動式,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體驗新知識;課外教學方面,將教學與實際結合起來,通過親身實踐,擴大知識視野,獲得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和研究技能。
機械設計系列課程研究型教學的關鍵是圍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培養具有較強的工程素養、工程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機械工程師。所以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保證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多媒體課件的質量,課件中要增加具體的工程實例,注重引導學生注意身邊的工程問題,鼓勵學生參與提煉工程主題,并將教學重點內容提煉成具體的工程主題,引導學展開課堂討論,并根據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可以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工程背景結合,使抽象的工程問題變得豐滿有趣,從而強化學生的工程概念與背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本科生走進企業,讓碩士生進入研究生工作站。目前第一批參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普遍提出校企聯合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模式,讓學生有半年以上的時間在企業實習或參加社會實踐,學生在企業的學習任務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養成工程創新的意識。在企業學習階段安排的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部分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畢業設計等,甚至還可以讓學生在企業進行1周至3個月的中短期課程學習或者工程實踐。這種校企合作培養的做法基本與歐洲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培養模式相似,可以使畢業生將來能夠很快的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崗位,從而減少畢業后重新培訓與學習的時間,縮短適應周期。
3 利用參與項目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工程背景與素養
目前很多機械專業畢業生進入工作單位,都需要較長時間的重新學習與適應,才能具備基本的工程素養與概念,還要再經過更長時間的鍛煉才能具有現代設計的科研能力與水平,才能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和解決具體的工程實際問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2~5年的時間,使得企業既浪費人力又浪費財力。造成如此現狀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參與的項目或課題很少,不能真正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所以在學校學習階段,需要注重讓學生參加項目或課題的鍛煉。
學生可以參與項目是廣義的、多種多樣的,可以是老師所研究縱向和橫向項目的子課題,可以是學生的畢業設計與論文,可以是教學過程中提煉出來的工程實例,也可以是學生在企業實習或實踐中發現的工程問題,還可以是生活中與專業知識有關的現象,甚至可以參與博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課題等等。很多大學正在實施的“研本1+1引領計劃”,就是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研究方向和經歷對本科生進行一對一的引領,實現對本科生在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的引導。
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通過自主選題或導師命題的方式布置與工程實際相關的一系列項目,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組建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共同進行課題的研究,每一小組承擔相關的子課題。在教師和研究生的指導下,各小組的學生經過文獻資料的查閱、研究方案的討論、導師的定期輔導、學生做演示文稿匯報等過程后,獨立或半獨立地進行理論分析、實驗測試、仿真計算以及優化設計,最后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并總結研究的方法與成果,從而系統全面地完成課題的研究工作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現。這一培養過程的顯著特點是將學生的選擇項目與工程應用、生產實際、日常生活緊密接軌,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交流合作的素質。最為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具體的工程課題,讓學生得到完整與系統的工程訓練,這也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核心。
4 利用大學生第二課堂培養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大學生第二課堂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主課堂,對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選擇參加科技競賽、、參加講座、申報專利、參加科研課題等多種方式來鍛煉自己。
對于機械專業學生來說,組織他們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考試,例如見習工程師培訓與考試,可以使學生掌握現代的設計理念和先進的工程設計與研究方法,增加相關行業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支持他們參與各級各類的競賽活動,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等各級各類競賽,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學生潛能,展示學生的才能;鼓勵他們走進開放的工程力學與現代測試分析實驗室,為學生設計若干綜合性和研究型的實驗,在實驗室中培養和訓練學生使用使用測量設備與儀器的能力;吸引他們進入研究生工作室和機械結構分析研究中心,為學生提供有限元分析軟件、優化設計等現代的分析手段,使學生掌握先進的機械設計與分析方法;最后,讓學生參加教師與研究生的項目與課題,提供他們走進企業的機會,參加工程項目的測試、分析與優化等綜合型的研究工作,從而增強學生的工程概念與意識,提高與鍛煉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成為合格的卓越機械工程師。
參考文獻
[1]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5):50.
[2] 汪木蘭,周明虎,李建啟.以項目教學為載體制訂先進制造技術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2):15-19.
[3] 尹立孟.卓越工程師培養中的師資問題與課程體系設置[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1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