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法律實習個人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對象
2007年7月-2010年3月,在我科實習的護生共468人,其中本科38人,大專98人,中專280人,職高52人,年齡16-22歲,平均18歲。來自焦作市衛校、新鄉地區衛校、新鄉市衛校、平頂山、焦作煤炭職工醫學院。時間為四―六周。
2 方法
2.1 實習護士的入科教育
2.1.1 醫德醫風教育:良好的醫德醫風是每名醫護人員必須具備的起碼條件,實習護士進入臨床之前,通過認真學習醫護人員醫德規范,向她們講述護理前輩的高尚醫德及感人事跡,使她們認識到護士是一個神圣而高尚的職業。護士職業道德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病人的安危。從而幫助實習護士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2.1.2 科室環境介紹:實習護士進入病房實習前,護士長要與其溝通。首先介紹科室的環境,科室的設置,醫護人員的介紹、常見的疾病等,使實習生對科室有個初步了解,緩解對科室的陌生感,從學校學生角色盡快轉入實習護士的角色,適應病房環境。
2.1.3 科室安全教育:護士在進入臨床實習前,學校護理部均組織實習生進行醫療安全知識講座,通過剖析護理差錯事故,給病人造成嚴重影響及不逆轉的損失教訓的案例,使她們樹立安全意識。但實習生進入科室前護士長仍需進行安全教育,對她們提出更高要求,用法律衡量護理行為,增加法律意識,實習過程中應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嚴格執行科室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不可隨意簡化操作程序,不可忽視三查七對,不可存在絲毫的僥幸心理,更不能忽視操作中的病情觀察,從而嚴防差錯事故的發生,保證醫療安全又加強了自身的保護。
2.2 選派高素質的帶教老師:臨床帶教老師使實習護士接觸護理專業實踐的啟蒙者,其擔負者傳教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雙重任務,帶教老師素質的高低是提高臨床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我科選擇的帶教老師是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責任心強、專業進修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并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帶教能力的人員擔任帶教實習工作。護士長定期對帶教老師進行規范操作下和專業理論考核,以提高其素質和教學質量保證實習護士完成實習計劃。另外,通過與實習護士、實溝通,召開實習護士座談會等形式,征求對帶教老師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完善教學工作。
2.3 重視實習護士規范化培訓
2.3.1 上崗前考核:實習護士進入臨床前,要進行一次基礎理論和實際操作的摸底考試,詳細了解每一名實習護士專業知識能力,以便實習中有的放矢地開展帶教工作。保證每一名實習護士都能達到預期地效果。
2.3.2 督促檢查:實習護士進入臨床實習后,實行護士長-帶教老師采取多種形式督察,確保實習護士實習計劃地圓滿完成。
2.3.3 嚴格出科考核:實習護士出科前,由護士長及帶教老師負責進行理論和操作考核,并進行綜合評價,指出在實習期間地優點和不足之處,為下一科室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4 重視實習護士綜合能力地培養
2.4.1 加強基礎護理訓練:首先帶教老師應向她們講解基礎護理地重要性,并指導實習護士從幫助病人翻身,做晨晚間護理,護送病人做輔助檢查等做起,從而培養她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2.4.2 嚴格規范技術操作:帶教老師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由簡單到復雜,由指導幫助到獨立完成。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并反復強調“三查七對”的操作原則及科室工作流程進行各項操作,以多年工作經驗培訓教育和啟迪護士,耐心地講解示范,使她們準確無誤地學習和掌握操作要點技巧,,保證整個實習過程地質量。
2.4.3 培養護患溝通能力:溝通是一個遵循一系列共同原則互通信息地過程,是一個動態地、連續地、不斷變化地雙向互動過程。提高護患溝通能力一直是護理教育者、管理者和護士本身為之努力地方面,實習護士在剛剛接觸患者時,會感到束手無策,站到病人面前不知從何做起,帶教老師通過向實習護士示范,怎樣想病人打招呼,怎樣進行自我介紹,如何與病人交流了解其心理問題,如何用肢體語言交流等。通過言傳身教掌握與不同年齡病人,不同性格的病人的妥善溝通,從而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2.4.4 護理工作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護生法律意識,使其在臨床護理中可以正確、及時的診斷治療提供重要線索和依據,能為解除病人痛苦、縮短病程、預防并發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2]。只有強化臨床護生法律意識,才能使護生言行慎重、細致、耐心,提供周到、科學、嚴謹的護理服務,這是護理專業的內在要求,只有強化法律意識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護理人員。
總之,在實習帶教中既要全面帶教,又要突出專科特點,既要注意專業知識教育,又要重視思想教育,既要主動熱情,又要嚴格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帶教出合格的護生。
【關鍵詞】 護生;問題分析;帶教對策
護理專業內科臨床實習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護生由課堂學習過渡到臨床工作的轉折階段。是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學習階段。如何開展臨床帶教工作,保證帶教質量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需要不斷的改進,不斷的總結經驗,帶教質量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學生以后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影響著今后護理隊伍的素質[1]。通過幾年的帶教,現將存在的問題及帶教對策進行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5月—2010年5月在本院內科帶教護生396人。醫學院本科生48人,大專生234人,中專生114人。
1.2 方法 按照教學大綱規定:每年度在內科各專科輪轉共6~8周,通過各專科帶教主管觀察和收集護生臨床實習過程中常見的各種問題,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分析了影響護生實習效果的主要因素--護生的自身因素和帶教老師的因素,并在實踐總結出相應的帶教對策。具體概括如下。
2 分析與對策
2.1 護生的自身因素
2.1.1 環境生疏與緊張、恐懼心理 護生通常要經過在校兩年半以上的理論知識學習之后,才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由學校的學生變成了醫院的實習生。此時,他們遠離了熟悉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每天要不斷地接觸不熟悉的面孔、痛苦不堪的患者甚至是死亡的情景,還有治療室、搶救室、監護室擺放的各類治療物品、搶救器材、監護儀器以及病房中不斷變化的病種、床位布局和患者信息,使他們產生不同程度的陌生、緊張、恐懼的心理。對策:(1)加強學校與實習醫院的聯系,讓學生盡可能地多了解實習醫院的實際情況和工作環境,避免巨大的反差帶來的失落和茫然。到各臨床專科第一天,帶教主管或護士長介紹帶教老師,病房環境,專科病種特點,物品放置等。操作前講解操作步驟方法及注意事項。護生提出來的問題,老師耐心傾聽,耐心指導。(2)做好實習前的心理疏導和心理教育,消除緊張、焦慮和恐懼情緒,讓學生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以良好的心態進入內科臨床實習階段。
2.1.2 護生責任心不強 不做好“三查七對”,實習目的不明確,缺乏責任感和敬業精神。部分護生由于人生觀與人生價值觀念的模糊,對護理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以為護理就是伺候人,又累又臟,被人瞧不起,因而看不起自己和護理工作,認為自己沒有出息和前途,表現為工作散漫,獨立性和主動性差,沒有同情心和責任心,不與病人溝通,去了解他們的病情和希望,對病人漠不關心,無做好“三查七對”。對策:(1)學校要重視護生的職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素質培養,增強對護理工作的認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敬業精神、職業榮譽感和幸福感。護生在內科臨床實習期間醫院也要強化這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實習生崗前培訓:職業道德規范和護士素質要求,介紹臨床優秀護士的先進事跡,利用榜樣的力量,激發護生工作熱情,使他們了解護理工作的性質、含義和理念,充分認識到護士是崇高的職業,擔負著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作為一名學校實習生要自尊、自愛、自強、自律。(2)在實習結束時,評選優秀護生名單,給予獎勵,點名留院或推薦就業單位。(3)針對護生自身特點,對其臨床操作技術查漏補缺,及時糾正不良習慣,培養和加強護生“三查七對”、無菌觀念,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在工作中做到使護生在不脫離帶教老師視線下進行實習活動。護理工作薄弱環節和特殊治療,相互提醒,掛各種標識牌:如需要禁食患者掛禁食牌;年齡較大,四肢活動不方便,視力不好,病情嚴重掛防跌倒,防墜床牌;輸血患者掛血型牌等。
2.1.3 護生法律知識淡薄,缺乏溝通技巧 護生進入醫院,由于對環境的陌生,一方面渴望很快歸屬護理群體,得到老師的關心和幫助,但又不知如何主動與老師溝通,不知道該干什么,該問什么,不知用什么方式與病人交流,只愿學習打針、輸液等技術操作,而不愿給病人作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從而造成與老師、病人之間的溝通困難,產生一種自卑、焦慮情緒,缺乏自信心。專業知識學的又不夠扎實,不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臨床實踐。對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帶教老師與實習生之間的溝通。加強護理法律知識教育,建立法律意識,學習新發護士條例,學習護理差錯的分級,學習護理文件的書寫,護生崗前培訓:用語、禮儀、溝通技巧等培訓。學習專科知識。
2.1.4 護生三基知識薄弱 專業知識不扎實,出現不懂不問,不能將理論和臨床結合起來,動手能力不強,操作不熟練。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操作規程相差較大,學生無所適從,臨床適應期加長,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醫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臨床護理用品的更新不斷加快,一次性用品及高科技的護理產品如電子新產品越來越多。藥物品種較多。對策:加強基本理論學習,專科理論講課;各種專科試驗時間容易出錯—調好鬧鐘到點準時執行;專科儀器的使用不熟練—掛儀器使用流程圖;不重視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工作量化;醫療垃圾分類和處理不清楚—掛各種垃圾分類和處理標識牌;藥物的用法、用量錯誤:氯化鉀注射液只能稀釋后靜脈滴注;靜脈使用瓶裝胰島素只能用1ml注射器吸藥;嚴格控制輸注速度藥物設專用藥提醒牌和使用輸液泵;加藥后無簽名—加藥后老師過目簽名;漏接補液瓶并拔針—拔針前查看臺面是否有液體和查看輸液卡是否輸完;各種危急值要匯報:如舒張壓>130mmHg;收縮壓100次/min;過慢38℃;CVP>15cmH2O;CVP
2.2 帶教老師的因素
2.2.1 部分帶教老師資歷淺 授課能力差,經驗不夠豐富,缺乏責任。知識面窄,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很好回答,缺少師生溝通。對策:加強帶教老師自身業務學習,舉辦兩期帶教老師核心能力提高班,演講比賽和教學查房比賽,提高教學質量。有條件科室選擇學歷層次高,具有中級職稱,大專學歷,五年專科護齡,素質好,能勝任教學工作的護理人員擔任帶教崗位。明確職責,通過帶教促進帶教老師的素質,同時促進了臨床護理工作水平的提高[2]。
2.2.2 帶教老師自身素質影響實習生 個別老師在實習生面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著裝不整,無菌觀念不強,慎獨修養差。對策:學生每出一科都要填寫帶教反饋表。實習結束,評出最佳帶教老師及科室,并給予獎勵。同時將老師的帶教情況記入個人技術檔案,作為選擇人才和晉升的參考條件之一。作為老師,應注意個人形象,知道要為學生做什么,激發、誘導并增強學生內在的這股力量,教會學生做人做事。
2.2.3 部分科室帶教老師緊缺 因為學生多,帶教老師相對少。對策: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生數量到各科室,根據教學大綱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鼓勵實習生多觀察、多思考,培養他們獨立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翻轉課堂 教學模式 高職 法律課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C-0109-02
所謂翻轉課堂,是指將課堂內外時間進行轉換,學生在課前先通過教學視頻自主學習,之后回到課堂上通過完成作業、互動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識內化的教學形式。翻轉課堂將傳統教學的課內外時間進行了“翻轉”,對于探索教學改革和學習方式的轉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翻轉課堂的優勢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對學生而言,翻轉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翻轉課堂需要學生的高度參與,他們不再像傳統課堂中那樣只是被動接受,而是必須在課前先完成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自主安排學習進度,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一步地拓展學習,同時通過學生間的小組互助、交流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習的實效及學生的成就感。第二,對教師來說,翻轉課堂推動了教學改革創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從教學視頻的錄制到課堂活動的設計,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創造力,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問題的解答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學生溝通,多媒體設備和技術的運用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化素養。翻轉課堂這一嶄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一個機遇。
一、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高職法律課程教學設計
(一)翻轉課堂設計的總體思路。高職法律課程旨在通過講授法律基礎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提高法律意識。高職法律課程翻轉課堂的設計應當重點解決當前法律課時不足、教學內容寬泛且與實踐脫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成效低等問題,通過重新整合教學內容,提煉適宜采用翻轉課堂模式的知識點,學生課前自學并可以分組合作,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不僅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還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達到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利用法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二)學生分析。筆者近三年都對所在學院學生開展了法律意識狀況的問卷調查,從高職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的掌握、對法律課程的態度、對法律熱點問題的關注、對司法的信任度,以及對法律問題的處理等幾個方面了解學生的法律意識狀況,考察學生在生活、學習和實習、就業過程中的法律行為選擇和表現,調查結果反映出高職學生法律知識較為欠缺,運用法律解決糾紛的能力有待提高。但同時,高職學生有較強的正義感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渴望。隨著以網絡和手機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對當代高職學生的影響日益突出,學生更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資訊傳遞信息,這也為翻轉課堂的開展提供了可能。
(三)課程性質與定位。目前承擔高職學生法律教育的課程主要是“兩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盡管該門課程是高職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屬于必修課,但大綱中分配給“法律基礎”部分的課時非常少,要在短短十幾個課時內達到法律意識的極大提升是不現實的,因此還應考慮在法律基礎課之外進一步加強法律公選課的開發。法律公選課作為法律基礎課的必要補充,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可以更為貼近學生需求和生活實際,在教學模式上也更適宜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學生通過課前觀看教學視頻自學,分組對相關案例進行初步分析探討,實際上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因法律課程課時過少,教師授課只能是蜻蜓點水的難題。
(四)教學目標。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加強法律課程的實踐環節,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法律的理解,進一步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能夠自覺的將法律作為日常行為準則,法律意識得到有效提升。
(五)教學活動設計。具體如下:
1.學生自學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主要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因此教學視頻的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法律課程中,一些法理和概念較為晦澀難懂,通過生動有趣的視頻講解,可以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法律。教學視頻不應當只是錄制教師的授課過程,否則相當于又回到傳統課堂講授的路子上。教學視頻的長度以幾分鐘至十幾分鐘為宜,過長的視頻不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對知識點進行提煉,靈活運用聲音、動畫等多種表現手法,提高課件的互,力求在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眼球。除了教師自行創建教學視頻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上優秀的開放課程,或是結合新聞報道、法律熱點、身邊案例,進一步突出法律課程的實用性。
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考慮將學生進行分組,或是共同解決某一案例,或是對一些有爭議的法律熱點進行辯論,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思維。
在正式上課前,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例如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基礎性測試,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匯總其中較為普遍的,或是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在下一階段的課堂學習中予以集中解決,對于個別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則可以在課前單獨給予指導。
2.課堂內化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因此教師應當根據建構主義的四要素,即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來創造理想的學習環境。具體到法律教學中,教師通過提供案例,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由學生合作交流,共同分析解決。例如講授消費者合法權益時,可以創設在飯店用餐的情境,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霸王條款;在講授個人信息保護時,可以結合網上報道的因個人信息泄露導致財產損失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個人信息泄露的嚴重后果。
此外,前一階段的教學視頻主要針對關鍵的知識點,對于一般性的知識,教師也應該抽出適當的時間做一般性的講解,以保持課程的系統完整性,避免知識的割裂。
(六)考核方案設計。高職的法律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在考核目的上,應當側重于對應用能力的考核而非知識點的考核,即通過考核能測試出學生運用法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確實得到提高。翻轉課堂模式進一步推動考核方式的轉變,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在學習進程的各個環節,教師都可以根據學生完成項目的情況做出評價,需要注意的是對各階段各項目之間的分值設置應當適當,比例合理,突出能力考核。
(七)教學資源整合。目前高職院校法律課程中統一適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本教材涉及面廣,但同時也存在著內容過于寬泛,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的缺陷。教師在開發法律公選課時,可以通過自編教材、講義安排更具針對性的內容,還可以通過教學軟件、網上平臺等媒介提升課程的影響力。教師除了自己拍攝教學視頻,也可以在網上積極挖掘新的教學資源,建立和充實教學資源庫。
二、法律課程實施翻轉課堂的幾個關鍵點
(一)知識點的選取。在高職法律課程中,并非所有的知識點都需要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講授,哪些需要翻轉,哪些可以堅守的確需要深入研究。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并非一無是處,教師生動準確、深入淺出的講授同樣可以啟發學生,相反在高職學生的法律基礎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可能會令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分析出來的結果也會謬以千里。
(二)歸納推理法在翻轉課堂中的運用。歸納推理是考慮如何從具體的個案中總結出可以普遍適用的規則,演繹推理則正好相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在成文法國家,法官只能運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即采用演繹法將現行法律的規定與案件事實相聯系,從而推理出必然的結論。成文法國家的法律教育也是如此,強調“概念”、“特征”、“要件”,有可能出現只教會了學生“是什么”,而非“怎么用”,臺灣著名民法學家王澤鑒先生在教學中倡導“實例教學法”,認為學生應研習若干的實例,以增進處理問題的能力。根據此理念,在翻轉課堂中運用歸納推理法,通過給學生布置案例,促進學生間的討論與爭辯,從而提高案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活動的組織。很多人將翻轉課堂理解為就是視頻教學,實際上,視頻教學只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有針對性、富有成效的課堂活動才是翻轉課堂的價值所在。因此,教師不應只關注如何制作華麗的教學視頻,還應更多的考慮如何評判學生課前的學習效果,總結歸納學生疑問,再如何組織課堂活動,通過設計具有探索性、開發性的問題和項目,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加深認識。
(四)教師應具備創新精神和教育信息化素養。一些教師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認為翻轉課堂是一種負擔,錄屏軟件及錄制設備的操作也令一些教師對翻轉課堂望而卻步。毫無疑問,剛開始采用翻轉課堂時,教師的工作量是會增加,但翻轉課堂實際上是將課堂教學大大延伸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高校法律教學課時過少、教學低效的問題,可以在高職法律課時數較少的現狀下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理想,為教師展示才華提供舞臺。因此,教師也應翻轉觀念,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方法,應當理解翻轉課堂實際上也是教學改革的一種,其核心也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教學成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究和創新的過程。同時教師應具備一定的信息能力,熟悉互聯網和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自身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 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
[2]王新新.比爾?蓋茨.美國可汗學院具有革命性的潛力[J].世界教育信息,2013(4)
[3]榮遠蘭.淺析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及培養途徑[J].傳播與版權,2013(12)
[4]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8(1)
[5]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 醫學生實習 管理工作 常見問題
醫學生生產實習是醫學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醫學生臨床技能、臨床思維、職業道德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加強對醫學生實習的監督管理,做好學生由在校學習到醫院實習的過度工作十分必要。
一、醫學生實習管理工作中常見的問題
對于醫學生而言,經在校期間進行系統理論知識學習,到了大學最后一年進行生產實習,熟練臨床實踐操作技能。但在醫學生實習管理工作的實際中,我們發現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學生實習效果,阻礙了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進程。
1.醫學生實習態度不端正,缺乏積極主動性
第一,由于醫學生的實習時間安排在大學的最后一年,學生即將面臨就業、考研等選擇,很多學生將精力放在了考研復習、找工作等方面;第二,很多學生在校時仍處于被管理狀態,學習行為被動。而到了實習醫院,學習環境相對自由,學生易產生惰性,實習熱情持續時間不會太長;第三,患者對于實習學生存在抵觸情緒,很多實習醫院考慮到醫院的效益和利益,不允許學生動手,只能在一旁觀看。學生認為,不讓動手的實習過程對于鍛煉他們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沒有實際意義,沒有實習的必要性。這部分學生多數想將時間利用在理論知識學習上,而往往事與愿違。
2.崗前培訓缺乏全面性
很多醫院將實習學生崗前培訓的重點放在實習考勤、醫院規章制度宣傳等方面,很少涉及醫患溝通、醫療糾紛防范、言行儀表、臨床操作程序等具體方面的教育,導致學生對實習過程的茫然,增加臨床操作失誤的幾率,埋下醫患糾紛的隱患,影響了學生實習效果。
3.帶教醫生服務意識有待提高
目前,實習生帶教老師都是醫院的醫生,帶教醫生具有教師和醫生的雙重身份。這些醫生平時工作量大,而兼帶實習生無疑增加了工作量,這種付出與他們的工資收入往往是不平衡的。這就容易出現,醫生只讓學生干些跑腿打雜的事情,不能真正教他們實際操作技能、臨床經驗等臨床知識,學生實習成了紙上談兵。
二、關于加強醫學生實習管理工作,提高學生實習質量的意見
提高醫學生實習管理工作的質量,加強醫學生實習管理工作,對學生實習的效果至關重要。
1.轉變學生實習觀念,重新認識實習重要性。
學生的實習態度直接影響了實習有效性。管理者應對學生說明實習的重要意義以及實習效果對學生個人發展的直接、間接影響,幫助學生協調好實習與考研、就業等方面的關系,端正學生實習態度。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圓滿完成實習任務。
2.加強實習學生崗前培訓
為了讓學生盡快轉變角色,醫院多方面、多角度對實習生進行崗前培訓是十分必要的。崗前培訓應拓展一下幾個方面:
(1)醫患溝通和醫療糾紛防范教育
可以采取調查問卷解析、模擬情景現場等趣味性方式,提高學生處理醫患關系的技巧和應變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在面對患者時學會換位思考,多理解患者,耐心向患者講解臨床操作上的疑問。強化對學生言談舉止的培訓,加強實習生對醫療糾紛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讓學生明確醫務工作者的責任義務和患者的權利,以防止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發生。
(2)理論知識考核和臨床操作程序指導
在學生入科前,考核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實際情況。考核不合格者不準入科,留出適當時間供學生學習進行理論知識的補充學習。對考核合格的學生,進行本科室臨床操作程序指導。這樣,學生在保證理論知識儲備量的前提下,能夠較快適應不同科室的臨床操作特點。
(3)調整學生心態,幫助學生轉變角色
學生進入實習階段后,學習環境由學校轉變成醫院,社會角色由學生轉變成醫務工作者,面對的人群由師生轉變為醫患,多少都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怎樣面對新環境,進入新角色。作為管理者應急時開導學生、與學生多交流,幫助他們積極調整心態,盡快適應他們由學生向醫務工作者的轉變,適應實習環境。
3.提高帶教醫生的服務意識
首先醫院應增長醫生帶教的工薪,合理對醫生帶教工作進行報酬,以此提高醫生帶教實習生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其次,定期、分批對帶教醫生進行培訓,培訓可以從業務知識、教學管理、服務意識等多方面入手。最后,制定標準,對醫生帶教效果定期考核,對考核不合格者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
三、結語
醫學生實習管理工作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醫學院校學生實習階段的培養和教育,更關系到學生的就業以及個人今后的發展。作為實習學生的管理者,我們任重道遠。我們應該隨時總結工作中的不足,不斷優化、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求完善醫學生實習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劉承,徐琦,趙鵬飛.臨床實習管理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J].實用醫藥雜志,2010,(8).
關鍵詞:課程建設;地方高校;法學;律師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2-0001-04
根據國家本科專業目錄,法學學科只有一個專業,即法學專業。這種專業設計明顯是以“寬口徑、厚基礎”為指導思想的。但是,由于當前社會服務的要求日益多樣化、個別化,所以國家高等教育政策又倡導在寬口徑培養的基礎上“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的做法[1]。根據這一政策,對法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在高年級(大三開始)按方向進行培養。下面僅就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設置律師方向的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設置律師方向的意義
(一)有助于彰顯法學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展法學教育以來,對于法學人才的培養目標爭議不斷。各法學院一般都將法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專門人才”、“高級人才”等等。這種界定不具體,不符合法學專業的特質,也不能很好地規范法學人才的培養活動。目前,法學教育界基本形成共識,普遍認為法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于法律職業人才。之所以這樣定位有如下兩個原因。首先,高等教育的“專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是以學科為基礎,對應社會特定的職業需求,把相關的知識組合成若干課程的體系。“專業”必須解決某種社會職業對于人才的規模性需求。在此方面,法學專業也不能例外。其次,法律的功能在于執行和應用。社會上執行和應用法律的活動本身是一種職業。正是社會對于法律職業人才的需求,才催生和促進了法學教育。所以,法學教育必須根據法律職業的基本要求來培養人才。
當前,將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職業人才也得到了國家的承認。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第二條規定:“法學教育應當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要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法律職業的種類很多,如法官、檢察官、立法機關和法制行政部門的公務員等,而律師是最具代表性的法律職業。所以,以律師為培養目標的教育,最能突顯法律的職業教育特質,能夠克服以往法律教育純理論化、抽象概念化和遠離法律實踐的弊端。在當今中國法學教育全面轉向職業教育的前提下,地方高校法學院開設律師方向,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法律職業的同質性和知識背景的同一性,導致律師人才與法官、檢察人才具有互換性。在中國,高水平的律師通過公務員考試就能成為法官、檢察官、立法機關和法制行政部門的公務員。所以,可以說培養律師人才就是培養法律職業的人才的代名詞。
(二)符合分類培養法律人才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要求高校要分類培養法律職業人才,并把培養卓越法律人才分為“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高端涉外法律職業人才”和“西部法律職業人才”。這明顯是以職業特點為標準對法律人才培養所做的分類。這三類人才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應用與復合”。但是,這三類人才類型的內部也必須目標多元,規格個別化。“在全球化背景中的法學教育要完成的使命是發展一套成熟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其目標之一就是在保證基礎性法律人才培養適格的基礎上,鼓勵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特色化和多元化”[2]。當前,分類培養是國家法學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落實到具體高校的法學院,分類培養與本科“低年級寬口徑培養高年級靈活設置方向”具有異曲同工之效。本科“低年級寬口徑培養高年級靈活設置方向”是全面推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3]。“低年級寬口徑培養高年級靈活設置方向”,既是社會需求差異化、個別化、多樣化對于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也是學生自我發展差異化的必然要求。多樣化應當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顯著特點[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定:“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高校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就是要為所有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機會,為所有學生選擇提供有效的專門指導,要為所有學生的公平選擇提供制度保障。”實施差異化分類培養,就是對“以學生為本”理念的最好應答和詮釋。高校應當盡可能地尊重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現狀,制定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高校對應社會需要多樣化、學生發展差異化有兩種方式:一是不設方向的“寬口徑、厚基礎”的方式;二是“低年級寬口徑培養高年級靈活設置方向”的方式。前一種是讓學生自我發展個性、自我選擇發展方向;后一種是引導學生差異化發展。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設置律師方向就是后一種方式。
(三)有助于突出地方高校法學專業的辦學特色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日益呈現多元化、個性化、創意化的趨勢。因此,突出辦學特色、培養個性人才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2012年3月21日印發的《高等教育專題規劃》(教高[2012]5號文件)第三條第(一)項規定:“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要大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辦學特色是高校扭轉和克服“辦學千校一面、培養學生千人一面”的突破口。特色就是優勢,特色是個體存在的根據,特色更是創造力的源泉。突出辦學特色是地方高校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道路。
地方高校突出辦學特色的路徑很多,其中對本校的長線專業進行調整并設置特色的專業方向是重中之重。在調整和設置專業方向時,地方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目前全國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設置方向的情況大體如下:一些理工、農林類院校設置了知識產權法方向;醫學類院校設置了衛生法、法醫學、司法鑒定、犯罪心理學等方向;財經類院校設置了經濟法方向;海事、海洋大學設置了海商法、海洋法方向;外語類院校設置了國際法學方向;一線城市或其他律師業務發達大中城市的大學開設了律師方向。高校根據自身優勢來調整或設置專業方向,能高效率地整合和利用資源,可使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差異化、知識背景個性化。這十分有利于滿足社會對各種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法學專業設置的培養方向,一定要立足于寬口徑的法學學科之上。律師方向的設置,并不窄化專業的口徑,而要以寬口徑培養為基礎。本方向的學生在大一、大二所前修的基礎課是法學16門主干課程,其必須做司法考試準備,這能確保其知識背景的綜合性。對于律師方向學生更應當加強應用性和復合性知識的培養,更注重對其進行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的培養,這正是律師方向彰顯特色的地方。
二、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設置律師方向的條件及實踐效果
廣州大學是廣州市政府所屬的地方高校。其法學專業自2008年開始設置律師方向,每年招生40―50人,現已經有兩屆畢業生。下面以該校6來的辦學經驗為依據,論述法學專業設置律師方向應當具備的基礎條件及畢業生培養質量的實踐效果等問題。
(一)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設置律師方向的條件
1.區域經濟條件。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設置律師方向必須以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直接動力,必須堅持區域特色,體現區域特色。設置律師方向的地方高校應當是位于一線城市或其他經濟高度發達、服務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的大城市內。雖然這些城市的大量訴訟類律師業務可能由全國各地的精英人才來承擔,但是本地成千上萬家中小民營企業內部的法律事務外地來的精英人才可能不屑于做。本地方高校培養的律師人才可以填補這一職業空白。在為本地企業培養法律人才方面,地方高校明顯具有地利的優勢。
2.學校教學資源條件。設置律師方向的法學院必須具有良好的律師學教學優勢,其中設有律師學院是開設律師方向的重要條件。現在,廣州等一線城市和其他經濟發達城市的大學都設立了律師學院。律師學院一般承擔三項律師教育任務:一是律師崗前培訓;二是律師繼續教育;三是律師學歷教育。另外,律師學院還承擔律師學理論與律師實踐問題研究的重任。這項任務最終也能為律師教育提供教學資源。以廣東省為例,廣州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深圳大學都設有律師學院。這類高校的法學專業開設律師方向就具備了最基本的教學與科研條件。
3.社會合作條件。地方高校的法學專業設置律師方向,必須得到當地司法行政機關、律師行業組織及大型律師事務所的協助。首先,律師學院的設立,必須得到當地律師協會、當地司法局的支持。這些行業組織和行業管理機關不但要授予本地方高校從事律師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資質,而且必須把律師行業的培訓費劃撥給該高校作為辦學經費。這是律師方向辦學的基礎性條件。其次,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機關必須選派具有豐富從業經驗和較高學識的著名律師做兼職教師。按律師方向培養學生,需要開設系列的律師執業技能和律師職業道德、素質方面的課程。這類課程必須由從業經驗豐富的律師來擔任。但是,著名律師往往業務繁忙,讓其長期、固定地抽出時間到高校上課幾乎不可能。這就需要為每一門課程聘任多位業務、學識水平相當的律師做兼職教師。根據廣州大學律師方向授課的經驗,每年需要70名左右的著名律師、優秀法官等做兼職教師。對這些兼職教師必須制定考核評價機制,暢通淘汰、引進機制。所有這些事項,都必須得到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機關的支持。最后,律師方向的學生必須到律師事務所跟隨律師進行辦案實習。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必須建立多家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基地。廣州大學律師方向學生的辦案實習,每年需要20多家大型律師事務所的支持。
(二)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律師方向的學生培養效果
廣州大學法學專業自2008年開設律師方向以來,已經招收律師方向本科生6屆近300人,其中畢業學生80余人。下面以廣州大學律師方向學生為例來說明地方高校按律師方向培養法律人才的效果。
1.高中畢業生報考的積極性較高。根據6年來的招生統計數據,報考律師方向的學生明顯比報考“大法學”的學生比率高①。前者的錄取分數明顯比后者高。根據招生政策,廣州大學每年必須向廣州市投放60%的招生名額,向廣州市以外廣東省地區投放20%,向廣東省外投放10%。從歷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錄取廣州市的“大法學”學生要比省內二本線平均高20分,而律師方向平均要高25左右;錄取廣州市外的廣東省其他地區“大法學”學生的分數要比省內二本線平均高30分左右,而律師方向平均要高35分左右;錄取廣東省外的“大法學”學生要比當地一本線平均高20分左右;而律師方向要高25分左右。
2.社會對于律師方向的認同度較高。人們都普遍接受一個道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依此類推,我們也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越是特色的就越是被普遍接受的。”全國設置律師方向的法學院并不多,相對而言,廣州大學法學院設置律師方向就成為一種特色,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2012年1月,司法部副部長趙大程專程來到廣州大學考察律師學研究及律師方向學歷教育情況。另外,廣州大學律師學院及律師教育在法學教育界的知名度較高。可以說,律師方向的設置為廣州大學法學教育形成特色、樹立品牌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3.學生的職業技能明顯提升。廣州大學法學院為律師方向的學生開設了一批針對律師職業特點的課程,包括律師模塊課程、跨學科人文基礎課程、“全學程”實踐課程等。這些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批判和跨學科思維,注重綜合性職業知識傳授,注重實踐性技能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規范,注重強化實踐教學,注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課程的培養,學生的上述職業能力明顯提高。
4.學生對從事律師職業的心理準備明顯增強。按律師方向招生,學生入學前就確定了律師職業的方向。經過在校四年的以律師職業方向為目標的系統培養,學生對于律師職業方向有進一步認識。在大三學年,律師方向學生必須到律師事務所實習一個月以上。在實習期間,學生可跟隨律師辦案或者在律師的指導下抄寫兩件律師辦案卷宗并寫出辦案心得。通過這一個多月的實習,學生對于律師執業的環境有了切身體會。學生在實習期間已經看到了律師職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和執業難度,這反而為學生畢業后將要從事該職業提前做好了心理準備。通過四年職業教育的引導,律師方向畢業生的就業意識有明顯轉變。到基層去、到公司企業去、到發生爭議最多的地方去,往往是他們就業的選擇方向。
三、加強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律師方向課程建設的路徑
通過六年的實踐和探索,廣州大學在律師方向課程建設方面取得了如下經驗:緊密圍繞提升學生律師執業能力的需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充分發揮校內外的優勢資源,適當開設跨學科課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大幅度增加應用型課程,對每一門課都增大傳授應用型知識的分量,實施以案例教學為核心的系列教學方法改革,全學程不間斷開展實踐教學,開發優質教學資源,為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一)強化人文素質課程設置
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通過系列課程的教學來不斷提高的。素質就是一個人的身心修養。它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穩定的特定品質。它來源于知識,來源于自我參與社會實踐的體悟。一個人一旦具有了較高的人文素質,可以按著社會規則,充分運用、拓展所學知識,不斷增強個人能力。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攝取廣泛的知識,是提升個人素質的重要途徑。律師方向學生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知識結構,是一個值得通過實踐不斷研究和總結的課題。廣州大學對于律師方向學生的要求是:(1)除了完成通識類必修課程以外,還必須跨學科選修6門通識類課程。學生可從學校開設的300多門通識類課程中任選6門。(2)必須完成兩門法律方法類課程,包括法哲學、法律方法論等。
(二)增加應用型知識的專業課程
律師方向的課程體系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專業基礎課程,二專業選修課程,三是專業技能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等16門主干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即跨模塊課程,包括法社會學、比較法學、物權法學、合同法學、證據法學、經濟犯罪專題、犯罪學、刑事偵查學、司法文書寫作、稅法學、刑事偵查與司法鑒定實驗、法律邏輯學、侵權責任法學、婚姻法與繼承法學、外國法制史、比較憲法學、國際仲裁法學、世界貿易組織法學、國際知識產權貿易制度、英美商法(雙語)、司考刑法導論、司考民法導論、司考訴訟法導論、司考三國法導論、司考憲法與行政法導論、司考商法與經濟法導論、法律診所、保險法學、法哲學、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專題、法學英語、法律方法論、西方法律思想史、仲裁法、外國刑事訴訟法學、法律思維與法律方法、公司法學、社會保障法學、公安學、憲法案例評析、外國刑法學、房地產法、國際刑法學、中國法律思想史、國際民事訴訟法、國際金融法、海商法、刑法分則解釋學。廣州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律師方向學生從上述課程中任意選修30學分。
專業技能課程亦即律師模塊課程,包括中國司法制度、律師學、勞動糾紛律師業務、金融律師業務、房地產律師業務、律師口才與律師業務談判、辯護學、比較司法制度、律師職業道德與職業規范、比較律師制度、企業法律顧問、律師合同業務技能、律師學、海事海商律師業務等。律師方向學生必須從中選修8學分。
(三)課程大綱重點內容突出
如果把人才培養方案比作憲法,那么課程大綱就好比基本法。它規定了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講授知識點、所占課時、授課方式、考核方式等內容。法學課程大綱把法學知識在有聯系的各門課程的內容之間進行切割,確定某一個法律知識點在哪一門課程里講授,此內容在另一門課程中就不要講授,以避免重復。律師方向課程的大綱應重點突出如下兩個方面內容。
1.剛性規定應用型知識點的講授數量。2012年3月21日印發的《高等教育專題規劃》(教高[2012]5號)文件第三條第(一)項第3段規定:要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優化知識結構,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我國傳統的法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偏重于學術性知識,對于每一個問題都要講清沿革、意義、價值、本質、特征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與該知識的應用有一定聯系,但并不是應用本身。律師方向課程必須緊密聯系社會需要,直接回答該知識如何應用。因此,律師方向的教學大綱必須規定:講授的內容全部都是應用型知識點,其所用占課時應當相對地增加。所謂相對地增加就是在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減少或取消“沿革、意義、價值、本質、特征”等學術型問題的講授,把節約下來的課時用到應用型知識的講授上。律師方向的教學大綱還應當規定,必須把實踐中最新出現的典型性新問題納入課堂。
2.剛性規定案例討論的內容及所占課時。2012年3月21日印發的《高等教育專題規劃》(教高[2012]5號)文件第三條第(一)項第3段還規定: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法律案例教學是符合法律知識認識規律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法律本來就是將生活中發生的真實案例通過歸納、整理而上升為一般性規定的東西。通過案例來掌握法律,最符合法律規則生成的路徑。因此,律師方向的教學大綱必須剛性地規定主要的專業基礎課程進行案例教學所占課時,事先規定好教學案例內容和案例個數。教師授課前,必須提前將案例發給學生,讓學生事先分組討論,上課時讓學生發表關于案例解決的方案,然后教師點評。學生通過思考案例解決方案,討論、感悟法學知識、培養對法律事實的認知和處理能力。
(四)加強課程教材和教學資源建設
1.教材建設。編寫教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律師方向課程的教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特色的案例教材;二是律師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教材。對于第一部分教材,可對刑法、民法、刑訴、民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知識產權法、商法、合同法等專業基礎課編寫課堂案例研討教材。編寫此類型教材的指導思想是:要選擇較疑難的案例,對于案例的敘述部分盡量簡短,對于案例的解決方案一定有爭議,一般要有兩種以上觀點,并寫出每一種觀點的根據。教材不給學生一個固定的答案。這有利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第二部分教材主要包括勞動糾紛律師業務、金融律師業務、房地產律師業務、律師口才與律師業務談判、辯護學、律師職業道德與職業規范、律師合同業務技能、律師學、法律文書寫作技能、法庭辯論和控制技巧、證據的收集和分析技能、案例分析技能、法律信息整合技能等課程。編寫這部分教材一定要由校內專任教師與實務部門的專家型律師聯合編寫,切實增加教材的現實針對性和應用性。
2.教學資源建設。高校的教學資源一般特指除教材以外對于教學起重要作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料等,包括實驗室、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視頻等。律師方向課程的最有效的教學資源是模擬實驗教學。這種實踐課程包括模擬法庭和模擬辦案流程與辦案技術。前者比較普遍,這里不作敘述。后者是法學實驗教學的發展方向。建設一個法學模擬實驗室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配置40至60臺電腦,與校園網聯結;二是購買法律實踐模擬軟件;三是購買案例類型庫或案件審判紀實錄像資料。律師方向的實踐課程可在電腦和網絡上通過模擬手段來完成。
(五)構建“全學程”實踐課程體系
所謂“全學程”法學實踐課程體系,特指為法學專業律師方向的學生設置的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不間斷地進行校內模擬實習與到法律實務部門實習的系列實踐課程的有機組合。法學專業學生的課外實踐非常重要。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規定: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確保法學實踐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不少于總數的15%。加強校內實踐環節,開發法律方法課程,搞好案例教學,辦好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條件,建設一批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覆蓋面廣、參與性高、實效性強的專業實習。廣州大學為律師方向學生開設的“全學程”實踐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大一的讀書報告,大二的結案報告、模擬法庭,大三的法律診所、鑒定與偵查實驗、學年論文,大四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等。這些實踐課程有教學大綱,嚴格考核其教學過程,有固定的教師指導。
注釋:
①這里的“大法學”指的是法學專業不分方向。報考比率是
指報考學生數與擬招生數的比值。
參考文獻:
[1][3]關于全面推進廣東省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的若干意見[Z].廣東省教育廳文件(粵教高[2102]
5號).
[2]萬猛,李曉輝.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轉
型[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
[4]楊曉翔,溫步瀛,鐘春玲.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樣化人
1.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中案例教學的現實困境
由于我國的法律更傾向于以成文法為特點的大陸法系,更側重于嚴格的規范結構以及法律概念的邏輯分析,以嚴謹而艱澀的規則、原則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方式進行理論探討和研究,導致案例教學(caselaw)的診所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工具功能和培養功能大打折扣,目的實現不夠理想。針對這一問題,作為法學教師,本人認為在學生最初接受一門新的專業課程、教師傳授法學基礎理論知識時,完全以案例作為引導和中介并不能起到學生掌握專業課程基本原理和基礎理論的目的。畢竟我國不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國家,當我(法官)決定一個案件時,“如果可以適用某個司法的先例,在什么時候我會拒絕遵循這一先例?當沒有可以適用的先例時,我又如何獲得一個規則而同時又為未來制定一個先例[1]?”一個典型案例的審理結果在我國現行的司法體系下,并不能推而廣之,上行下效,不能完成從“特殊”推理到“一般”的總結歸納法。學生在聽取案例過程中,更多的記憶是案件的細節和審判結果,類似于“以案說法”,而非思考問題和掌握法律論證與推理的法律方法。由于學生開始接觸一門專業課程時,相關的法律概念、法律制度等背景知識都未掌握的情況下,很難形成討論案例所應該具備的對比、論證、辯論、反思、批判的思維。但并非由此就否定案例教學的重要性,正相反,在法學本科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等實踐教學方式應當在法學課程設置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并在不同階段選擇不同層次的案例,以期真正實現案例教學的工具性和中介性價值。
2.多層次多階段開展實踐教學
2.1在最初傳授專業基本知識過程中,以穿插身邊案例為主的教學模式。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包括基本的概念、原理、價值、法律制度等過程中,注重對法律概念進行剖析,“法律概念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須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2]。”并結合學生專業特點,以我針對醫科院校衛生監督與管理方向的法科學生講授行政法為例,以執業醫師資格為媒介導入行政許可的法律禁止的一般解除的性質,學生就能夠較好地加以理解。而以身邊發生的事件,例如學校對學生發放獎學金的行為是否為外部行政行為,是否屬于行政法的研究范圍;兩個不同行政部門權力沖突引發的爭議等等,現實卻又貼近生活的案例。穿插這些案例不完全以實踐教學為目的。因為沒有知識儲備,比如沒有學習行政法主體、行政行為等基礎知識,學生無法直接從行政法的思維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等的知識點。因此,穿插一些小案例,只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而又晦澀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這是開設專業課程所必須要達到的教學要求。同時,可以嘗試由學生自己找出一些合適的案例,在課堂或課外陳述案例事實和內容,在課上組織討論的方式。但這個階段仍主要以奠定扎實而深厚的理論基礎為教學目的。
2.2增開案例精析課程。完成專業課程知識傳授,在學生掌握了法學基礎知識和法律規范、具備了以法學理論和法律規則分析案例的前提下,專門開設案例精析課程。通過一個個真實而具體的案例,貫穿學生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點,加深學生對現有沉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法學能力。具備了前期的知識儲備,學生已經可以運用自己對法律規范和理論體系地理解,形成對案件的最初判斷。在對比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對法律的適用和運用,通過批判、辯解、反思,以期對我國現行法律制度的不足有更為直觀和深刻地認識。通過案例精析,包括教師參與的案例,由學生作為角色參與者進行定位分析,提高學生運用法律方法、法律推理、法律判斷的法律實踐能力。實現通過法律概念,運用分析推理、辯證推理的方式,進行價值判斷,以形成高級階段性質的實踐成果,培養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學人才。至于在案例的選擇上,一要具有典型性、新穎性,二要具有爭議性,最好能夠涉及多個知識點的案例。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選登的案例基礎上進行篩選,選出適合法科學生以及專業特點的教學精析案例。
【關鍵詞】公安院校 民法課程 民法觀念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137-03
民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法,它規范社會生活,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恩格斯指出,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準則”。民法在公安法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公安院校民法教學的現狀,并提出改革建議。
一、公安本科院校民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認識到民法教學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法律的進步、法治的完善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而民法就是這個社會工程中舉重若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在法律賦予人的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兩項權利:財產權和人身權。而民法最根本的職能就是保護和確認公民的財產權和人身權。民法理論博大精深,既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又具有強烈的實踐性。
目前,公安院校設置的法律課程主要有憲法、法理學、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民法、治安管理罰法等課程。對于民法教學,大多數公安院校并不重視,它們認為在公安工作中需要和運用民法相對較少,存在“重刑輕民”的思想。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課時數往往較少。筆者所在的公安院校,公安專業的民法課時數為40課時,而刑法課程卻有72個課時。對于博大精深的民法而言,40課時只能勉強上完民法總論,物權、債權、侵權責任等內容都沒法涉及,因此40課時只能說達到初識民法的目的。
實際上,人民公安作為國家最重要的一支執法隊伍,每天都在和人民群眾打交道,其執法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利益。民法作為社會的基本法,是“權利法”,對培養學生法律思維,構建法學體系,消化運用法律知識,都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忽略法律與法律之間的關聯性,課程設置偏重法自身體系的單獨性。法律與法律之間本身就存在相互關聯、相互聯系的特性。隨著社會和法律的發展,法律部門的精細化,不同部門法之間出現重合與交集。但大部分的公安院校卻對法律之間的內在聯系不重視,只看到了法自身體系的單獨性。事實上,法學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各法律課程之間自有相互聯系的地方。
比如民法和刑法,本身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法律,一個是私法,一個是公法。但同屬于整個法律體系中的成員,其關聯性在一般法的意義上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懲罰性賠償制度使得民事責任具有懲罰的功能,這與刑罰的懲罰功能相重合,那么,如何平衡兩者在懲罰功能實現上的作用呢?又如,刑法的正當防衛如果侵害到公民合法的權益,公民個人的權益應當怎樣得到維護呢?再如,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打架斗毆侵犯到公民的財產權,侮辱誹謗侵犯到公民的人身權。如果欠缺相關的民法知識,沒有扎實的民法基礎,那么公安民警將難以執法。由此可見,不重視民法教學,不重視民法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聯性,將會導致學生學不到完整的法律體系,欠缺相關的法律知識,欠缺作為警察應掌握的法律知識。
(三)偏重社會正義教育,輕視個人權利教育。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權利”觀念得到提升。以“權利”為核心內容的民法,處處體現著平等、自愿、誠實信用、公平等原則,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我國的教育一向以“義務本位”為基礎和特點,缺乏“權利”的觀念和傳統,更談不上“權利本位”的熏陶和積淀。由于我國重視“義務本位”的教育,導致人們的“權利”觀念缺失,在相當一部分人們的觀念中,公民的私權在一定程度上不那么重要。由于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國公安教育以公法為主,也就是以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為主,而輕視私法的教育,也就是輕視民法的教育。在“重公法,輕私法”的教育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公安干警,將重視社會正義,而輕視公民個人的權利。重視社會正義,輕視公民個人權利,表面上看起來是重視法律,其實并不符合法治的初衷。法治追求的是社會和諧,形成人與人之間良好的社會關系。
(四)重視課程的實用性,輕視課程的基礎性。公安院校一般開設的課程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目的性。即開設的課程與學生日后所從事的工作有密切聯系,比如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這些在公安院校比較重視的課程,幾乎所有公安本科專業都開設,課時量較多,而法學基礎課,如憲法、法理學、民法,則不夠重視。他們認為公安業務與這些基礎性法律關聯不大。
公安法學教育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獲得從事公安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識和動手能力上,為公安實戰服務,為公安機關培養既掌握法律知識又精通公安業務的復合型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公安干警具備綜合素質,掌握基礎法。
二、對策
(一)加強民法觀念的培養。具體如下:
1.民法學是培養法律思維的基礎。公安院校法學教育既有為公安機關培養法律職業人才的實際要求,也有普通高校法學專業通識教育的特點。它以培養法學領域與警察領域結合的跨專業、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作為維護國家政權的中堅力量,人民警察的法律素質應該有更高、更綜合的要求。這就要求公安干警不單要具備基礎的法律知識,并且還需具備相應的法律意識。具體到民法課程上,就是要求教師不僅僅要培養學生掌握民法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民法意識。
民法作為一門核心課程,其高度抽象性、嚴密邏輯性的特點是民法授權性法律規范體系的特點。首先,任何生活中的個案都可以抽象到民法的具體制度當中,而這些具體制度又是由一系列高度抽象的概念組成。如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行為,這三個民法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它是民法思維的常用語。其次,它的邏輯性表現在民法總則與民法分則是分開的,一般本科院校用一個學期上總則,另一個學期上分則。民法總則主要講述民法一般性的問題,民法分則則是將各種問題細化,它由人身權、物權、債權、繼承權、知識產權組成。分則所有的內容能夠與總則規定的內容相對應,總則與分則之間是一般與具體的關系。
2.培養民法思維以規范人民警察執法。警察權利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保護公民的權利。公安執法工作會與公民權利密切相關,這里面既有沖突,又有妥協,有公民基本民事權利得到保障,又有公民權利得到救濟與維護的問題。學好民法,是為其他法律學科打下夯實的理論基礎,不僅可以培養未來公安干警的法律思維能力,而且能夠為公安干警正確理解法律的精神以及規范性地開展執法活動奠定扎實的根基。
長期以來,公安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打擊效果和辦案效率,忽視相對人基本權利的保障。民法是保護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也是保障人權的基本法律。人民警察在執法時,或多或少都要和民法打交道。比如,公安執法中的查封、扣押、凍結、罰款、追繳、沒收等都會涉及財產權問題。又如,戶籍民警在辦理戶口時,就面臨公民的隱私權、身份權等問題。再如,人民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時,已經依法將他控制,但是在已經控制的嫌疑人身上,再進行拳打腳踢,就侵犯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問題,因為犯罪嫌疑人也有人身權。警察要合法行使警察權,否則就會超過必要的界限,侵犯公民的私權。因此,要培養未來人民警察的法律意識,現在就必須重視公安院校的民法學教學課程。
(二)民法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公安院校民法課在內容設置上應突出特色,在重視民法課程理論性、系統性的同時,應更注重實用性。而且還應重視與公安院校其他課程設置內容上的銜接。筆者認為,在有限的課時里,我們不能講完所有的民法知識點,但可以給學生建立一個民法的基本框架,在這個基本框架里,所講授的內容要和公安實際工作相結合,如果能將民法和行政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進行有效的銜接,那么學生將受益匪淺,教師所講授的民法知識也更具有針對性,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主要講授民事法律關系、民事主體、民事法律行為、物權基本內容、債權基本內容等。此外,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助于培養人民警察正確的執法觀念,要反復強調。如自愿原則、公平原則、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這些原則貫穿整個民法,樹立這些民法觀念將對未來的公安干警規范執法、守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民法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研究式教學、教學實訓等方法。
1.開展案例式教學。開展案例式教學的精髓在于教師能夠主導課堂,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淺出地講授民法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有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對待每一節課。筆者在課堂上經常使用案例式教學,如讓學生結合網絡購物這一熱點,談談自己的網絡購物經歷,然后引出學生和商家的民事法律關系,引出民事主體、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民事法律內容這三個民法基本的抽象概念,這樣學生對這三個抽象概念便有了客觀的認識,便于教師講授。同時,對于網絡購物的例子還可以引出民法最重要的原則,即自愿原則。通過學生的討論,案例信息中蘊含的民法原理能夠被學生掌握。
2.研究式教學。對于一些理論界仍在爭論不休的、立法沒有明確規定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采取引用各家學說,附加討論和案例說明,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這種引導不是強制性地要求他們贊同哪種觀點,否認哪種觀點,而是要求他們在討論中要有理有據。采取研究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民法思維的發散性。
3.利用院校優勢,開展教學實訓。建立和利用法學教學基地,聯系法院將一些民事審判開庭地點放在學校,實現教學和實踐的良性互動;或是有目的、有秩序地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同時,參照現實中的法庭,不斷調整模擬法庭的實訓教學,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接觸民法,因勢利導培養學生學習民法的興趣。同時,做好教W心得總結,不斷創新模擬法庭的教學工作,完善模擬法庭制度,不斷培養公安專業學生學習民法的熱情和興趣。
法律診所教育模式是一種實踐性強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內容和特點仿效醫學院的實習診所對醫生的培養模式。將法律診所教育模式引入公安民法教學中,目的是使公安專業的學生獲得民法學的基本知識,不僅培養他們的法律職業道德,而且還促使他們形成法律意識。通過參與案件的處理,學生脫離書本,了解社會究竟需要什么,使學生不至于一味地“死讀書”,而讓他們對法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達到培養他們動手能力的要求。公安專業的學生在實習中,往往只到一個部門,實習的內容和知識面相對來說較窄小,而且他們所從事的行政工作較多,法律事務較少,法律診所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在法律診所教學中,始終有老師指導,為他們(下轉第146頁)(上接第138頁)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民法知識打下堅實基礎,為培養他們的法律思維創造良好條件。
(四)民法課程的師資力量培養。建設一支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對于公安院校民法學教學改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名優秀的民法老師,不光要具有法律知識和法律理念,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做到“知行合一”。筆者所在的公安院校,絕大部分民法老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教書;通過司法考試的教師,也僅僅是考過司法考試,他們大部分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社會法學家埃利希認為:“法的發展中心不在立法,法學或判決,而在社會本身。”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僅是“照本宣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缺乏教師自己的理解,將導致理論和實踐不相掛鉤。
為了更好地提高民法教學效果,把握民法教學的重點,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師可以定期到公安基層,如派出所、治安大隊、巡警大隊進行調研活動,到實踐中去鍛煉和學習;考過司法考試的教師可以去法律所兼職,認識了解“外面的法律”怎樣與書本上的法律相結合。此外,還需要教師在社會實踐中、在上課過程中、在不斷學習中不斷積累社會知識和民法知識,使自己的教學更加貼近公安實戰,避免“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李梅.試論民法在公安院校課程結構中的地位[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3(4)
[2]徐莉.公安本科院校民法課程教學的改革[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11)
[3]梁恩樹.民法學教學與法律思維能力培養[J].高教論壇,2013(1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2016年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B427)
關鍵詞:模擬法庭教學法;課堂教學;應用
模擬法庭教學法是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運用所學法學基礎知識,借助一定的物質條件與法律道具,完全模仿現實生活中法庭審判的一種實踐教學活動。它通過學生們,課前認真準備,課堂的親身參與,將課堂中所學到的法學理論知識、運用司法實踐技巧,解決具體爭議等各種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活學活用,以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知行統一的教育目的。模擬法庭一般是經過庭前準備、宣布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合議庭評議、宣告判決(裁定)等幾個階段。由指導教師在庭前準備階段,提出本次模擬法庭的教學目標與任務,提醒學生始終圍繞實訓目標而開展模擬法庭活動;按照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開庭公告,介紹本次模擬法庭的開庭時間、地點、出庭人員和案由;特別是在正式開庭之前,模擬法庭工作人員應將模擬案例所涉及的主要案情認真熟悉與研究,以便自己完全了解所訴訟案件的基本情況,在審判過程中使旁聽人員事先對案情有初步了解;模擬法庭開庭審理時一般采用普通程序審理,在審理過程中,應當嚴格按照真實法庭審理程序進行,以便讓所有訴訟參與人員和旁聽人員產生威嚴肅穆又身臨其境的感覺,庭審結束后,可以由模擬法庭參與人員談談自己角色的體會與感受,旁聽學生談意見與建議。最后,指導教師應當對本次模擬法庭活動進行綜合點評,指出亮點和不足,提出改進方法。
一、模擬法庭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意義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的特色與改革方向就是以實踐教學為中心,由老師個人表演向學生全體起舞轉化為重點,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模擬法庭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將成為夢寐以求的法官、書記員、法警等司法人員角色和案件的當事人原告、被告、律師、證人等訴訟參與人,他們會設身處地、感同深受分析案件事實,收集相關證據,查找相關的法律規定,以公平公正裁決案件或者最大限度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老師在其中起的作用主要是組織策劃,精心設計,開庭前的具體指導,組織學生反復的操練,讓學生熟悉案件的焦點與案件流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法律爭議。[1]這能充分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具體生動的案例,把學生引入到形象的案件的情景中,在指導教師的指引下,師生共同分析、討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模擬法庭教學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
高校的學生主要的能力其實并非知識的記憶,更多的是動手操作的能力,解決社會生活中具體實際問題的能力,模擬法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戰模擬的場所,使學生在模擬法庭中親身體驗法官、律師、原告或被告等角色的活動過程,感受法律角色多重性格特征,從而學會怎樣應用法律條文和訴訟技巧,怎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屏棄了傳統的單向灌輸法律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課堂“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弊端,更為主要的是,學生在模擬法庭中必須自己分析案情,收集證據,自己動手檢索和研究法律,并共同討論有關法律的適用問題。[2]這種教學方式盡管不能像講授法那樣在短時間里獲取大量的法律知識,但在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卻是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所不及的,學生在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大地縮短了教學和實踐的距離。讓學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果。
(三)模擬法庭教學法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
模擬法庭教學法突破了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更加重視學生們在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們真正地做到主動學習。學生們在模擬法庭過程中,通過討論案情、制作法律文書、進行庭審、在法庭上開展舉證、質證、辯論、等互動過程,在了解法律實務操作的同時,又訓練了語言表達、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等能力,通過相互之間的團隊合作,提高了自身的綜合能力。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契合素質教育的方向,此教學法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
二、模擬法庭教學法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
在高職專科院校《基礎課》教學中應用模擬法庭教學法面臨的問題,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以外,主要是學生在法學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由于模擬法庭教學是對學生所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運用的一種綜合全面的檢驗與訓練,因此,大多數本科院校都是將模擬法庭作為一門實踐課程開設,開設的學期也主要選擇學生已經學習了相關的法學課程,法學專業的學生更歷當別論,這些知識儲備的滿足只有大學本科的高年級學生才會達到,而大多數的高職院校較少開設法學方面的專業,這對高職院校運用模擬法庭教學法無疑是個限制。因此,如何在高職教育過程中適用模擬法庭教學法,重點是要抓住高職教育的特色,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精選案例
選擇案例這是成功開展模擬法庭的前提和關鍵,選取到典型案例就等于為模擬法庭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案例的選取一般考慮以下要素:一是典型代表性:應選擇在當前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真實案例,然后由指導教師審定。二是知識專業性:應根據各個專業課程講授及設置內容需要,案例應體現出本專業課的特色及專業深度,能反映和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理論方法。如醫學院的學生選擇醫療糾紛案例;理工科類的學生選擇知識產權類的案例;商科院校學生選擇經濟類的案件等。三是疑難復雜性:案例的選擇必須具有專業深度和難度,有一定的疑難復雜性,案例的雙方當事人都留下一定的思辯空間,強調其對抗性,使案件的審理能夠使所有的參與者都有表現的機會。
(二)分派角色
典型案例公布以后,教師宏觀上引導學生把握案件主要事實,案件雙方爭議的焦點,需要提交的主要證據,引入懸念或者引起學生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強烈的責任感,至于如何分析案情、把握事實、適用法律,應主要在分組后,老師分別指導,由各組學生自行把握。根據案情可以將學生分為審判組、控訴組(原告組)、被告和辯護組(被告組)、證人、被害人、鑒定人等訴訟參與人可以單獨分組,也可以插入分組。各組人員分組討論,研究案情時,教師僅給予必要的輔導提示。在角色分派時,老師一定要特別注意角色要求的特點與學生是性格特點及優勢特長相一致,如審判長角色的選任,這是法庭開庭程序的主持者,對整個模擬法庭的正常進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要選擇口頭表達能力強,法律專業知識扎實、心理素質穩定、有較強判斷能力的學生會干部或班干部擔任。律師的角色要求學生能言善辯,據理力爭,具有較強的斗爭精神的學生擔任。法警的角色一定要高大威猛,嚴格執法,熱情服務的學生擔任,最好是班上的體育委員。
(三)準備文書
在正式開庭之前,學生應準備好相應的訴訟文書,如書、公訴詞、證據目錄和說明、辯護詞、詞等,有些文書應按法定程序(如書、辯護狀等)傳遞給對方。一般應要求學生準備多種方案,開庭后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發揮。特別是證據,不管是書面證據還是證人出庭做證,都要編好號碼,是原告方還是被告方提供的證據,幾號證據,證據內容是什么,證明什么問題等,在開庭前要準備好,審判的最終結果判決書本應在開庭評議后作出,但考慮到審判組是與其他組保持緊湊性和完整性,可由審判組織預先寫好草稿。在制作訴訟文書時,除要符合規范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找出應變措施。
(四)正式開庭
開庭公告、進行開庭準備到作出判決均要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從書記員宣布法庭紀律開始,全體要起立,形成莊嚴肅穆的氣氛,根據法庭規則,任何人員未經法庭許可,不得錄音錄象,學生用手機錄音錄象也不行,法警要及時制止,然后請合議庭成員入庭,整個開庭過程中,完全是模擬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庭審流程和法律規定進行的,庭審流程分庭前準備、宣布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合議庭評議、宣告判決(裁定)等階段。所有的參與人員應有一種真實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均是在維護法律的神圣與尊嚴,維護國家、個人(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整個庭審過程沒有掌聲和笑聲,非常嚴肅。旁聽的同學也深深被充滿懸念的案件情景和同學們精彩的表現所吸引。開庭開庭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與完整性。一個案例經過上述完整程序后,不管是參與模擬法庭還是旁聽的學生都對程序法、實體法及司法實踐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了解,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案卷材料和總結材料,這既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今后模擬法庭教學的開展積累資料和經驗。
模擬法庭閉庭之后,老師要及時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過程中,總結評價體系一般包括兩個方面:即學生能力評價體系和整體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一種教學方法是否成功,最終是由教學效果來評判的。常見的測評方法主要是民意測驗和調查,包括對學生的評學評教,學校教學督導評價,任課教師對學習氛圍變化的感受比較報告,實施模擬法庭教學方法前后學生綜合能力的比較調查,學生階段實習的法律意識表現,甚至跟蹤調查學生畢業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美好記憶和指導自己實踐行為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了解和評價模擬法庭教學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予以相應的改進,這樣,模擬法庭教學才能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踐性;普拉提;教育目標;教學方法
一說到普拉提,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會說,這不是希臘的餐后甜點嗎?我們今天提的這個“普拉提”(Pilates)可不是吃的,也不是能幫助你擁有扁平的腹部、結實的肌肉、協調而柔韌的軀體的一種全新運動。我今天說的普拉提是學生教學實踐的一種方法。普拉提的妙處就是不受場地限制,拿塊墊子,甚至在地板上就能練。比起有幾分相像的瑜伽,它既融入了西方人的“剛”——注重身體肌肉和機能的訓練,又融入了東方人的“柔”——強調練習時的身心合一。那么,我先來說說學生授課中的普拉提運動
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過程中,這個剛就是老師的“激情”,這個柔就是教師間接的方法,這種方法在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中猶為適用。
當前,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現象普遍比較嚴重,探討原因并研究其對策,關系到我們的教育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很有必要。
一、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心理封閉以自我為中心課堂上只注重自我感受
學生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個人的秘密,本屬正常。但部分學生受多種因素影響,由此發展到自我封閉,喜歡離群索居,不愿與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開心扉。因而遇到煩惱時,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筆者通過和學生的對話了解到,很少有人把這些想法與老師和家長說。這種長期思想封閉的狀態,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習,甚至沒有興趣參加配合教學的實踐性教學活動。歸結起來就是缺少信任,所以怎樣讓學生信任你很關鍵。
筆者以為,首先,我們必須熱愛學生。如推遲上下課,不重視學生的時間;提供的材料不是太簡單就是太難,不能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不提供相互交往或討論的機會,無視學生的想法等等這些做法都是不好的,看不起學生或是使他們難為情可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痛苦,摧毀自信,醞釀敵視。我們熱愛學生,就要在我們的行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來。與此相關的是幽默感。把幽默帶進日常的管理活動中,需要對每天發生的事情,乃至在某人的自嘲以及某某人不太認真等小事情之間作細致的觀察。這樣的老師顯得有人情味,而且讓學生感到我們可親可愛。
熱愛學生通常還表現在對他們的想法持明顯的開放態度,心甘情愿地傾聽、學習,于是,講授者在授課過程中就成了學生喜歡的伙伴,學生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實踐課的方法有很多,多媒體教學、聯系實習單位、學生課外的討論、模擬法庭、辯論會等等形式很多,但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要先取得學生的信任,使他們相信自己會對這樣的課堂感興趣。
2.學生和教師對實踐課的認識程度不夠
學生在學習中積累了很多知識,只會用于答題做試卷,沒有考慮和嘗試過把它們用到實際中去。這和我們的考試內容和老師以及學生的重視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之所以會有實習工資之類的問題提出來,是因為中國社會上還存在著一個思想誤區,那就是書本上的知識是知識,實踐中的知識是知識。雖然同志說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言猶在耳,更在創建學習型組織過程中被制成宣傳牌到處去掛,但是,卻沒有被社會、特別是中國教育體制和人才評估機制所接受。
中國現在大專生申報助理工程師需3年的時間,本科生申報1年,也就是大專生3年的工作實踐僅比得上本科生一年的在校學習。大專生也不必喊冤,要是沒有進入大學受到“高等教育”,任你發明出什么東西,這輩子也不能是工程師,按照這個標準,法拉第、愛迪生也不可能成為工程師。所以,學生對實踐課的重視不夠時有背景有原因的,但至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實踐課重視起來。
二、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
作為一名教師應盡量使教學活動多元化、多層次,避免單一、無味、灌輸,所以應當構建具有現代活動性的課程。所謂活動性,是指使受教育者在活動中形成和產生各種外顯的行為,將內在的想法結合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和現有條件用于實踐。于此,應借助于各種類型的活動成為課程組成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的形成各種活動序列,并營造良好的聽課氣氛,教師首先需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應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適應高職教育新課型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新的期待,課型組的教師正是為了適應這種教育方式,在教學中學會了積累和總結,并逐漸形成適應本學科,適應自身授課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1.可以在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法律診所,通過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將學習法律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會員自身完善和進步。而法院旁聽活動則是提升學生法律素養,感受法律神圣、培養學生司法實踐能力的最有效途徑。通過親臨法庭現場,旁聽法院庭審,讓學員們更好地熟悉法庭規則以及訴訟程序,感受法律的神圣與嚴肅的同時,在生活中更好地運用法律程序和手段維護自身的權益。
2.通過觀察生活的案例,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以記錄的形式,記下身邊發生的真實案例,并加以分析和討論。
教育家歐內斯特.保爾說過:“一個生病的、勞累的、饑餓的,被虐待的孩子會發覺要成為一個自信的、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學習者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滿足孩子對于身體和精神上的需要,就要做到教育和倫理兩方面的事。”
(1)教師要順應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走進新課程中,只有順應教育理念的變化,才能夠找到職業生存的基礎
(2)變注重知識的傳授為關注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的過程
(3)變強調學課本位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社會實踐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發展
(4)變強調單方向接受學習為指導學生參與,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教師要適應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的角色將會伴隨著新課程的進程與走向,伴隨著社會對教學模式的新需求而完成其轉變,教師將在新課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教師要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適應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新的期待,不僅需要從教育教學的規律出發給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會積累和總結,找出適應本學科,適應自身授課,適應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
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習慣于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對學生的見解、疑問,新意,或有創造性的觀點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由此可見教師的角色將發生改變,要適應新課程,要確立教師的新形象,必須從教師本人做起,從教師的教育觀念開始轉變,從教師的自身角色開始定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使學生盲目的去學習轉變成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多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整體出發和重視學生的個性并不沖突,通過教師的努力,完全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