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調控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的心理問題
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出現(xiàn)心跳加速、手腳緊張等問題,是由于過于緊張而引起的生理現(xiàn)象,有過歌唱表演經歷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夠做到心情平靜信心十足地登上舞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就必須克服困難。然而困難的出現(xiàn)和克服,往往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安和緊張,嚴重時就會給人帶來恐懼,形成焦慮。
人們的一切行為不論正確與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動的支配下進行的,任何心理活動都有發(fā)生、發(fā)展和完成的過程。歌唱者的“怯場”現(xiàn)象在發(fā)生階段表現(xiàn)為:候場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發(fā)展階段表現(xiàn)為:歌唱時手腳發(fā)抖、全身冷汗、忘詞跑調、高音唱破等;完成階段表現(xiàn)為:唱完后大腦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懼等。這種心理活動,一旦變成心理障礙,就會使歌唱者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熱情。
二、對聲樂表演技能的理解與調控
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是演唱者內心的情感、認識和需求,用歌曲為載體的一種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通過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滿足,心理壓力得以緩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復。要想使演唱過程都能達到歌唱者的預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約之外,心理調控對歌唱者的演唱狀態(tài)同樣起著關鍵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賴于歌唱者通過感覺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發(fā)聲機能。因為在聲樂學習中,人們無法利用視覺器官的功能,只能憑借直感(悟性)調節(jié)自身有關機能的活動。
培養(yǎng)“調控”心理應該多加強舞臺的實踐活動,多上臺多表演多實踐,盡可能體會舞臺感覺和駕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臺前,需穩(wěn)定自己的心情,要體會自己在練聲、練唱時的感覺,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將要演唱的歌曲,這樣的松弛不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發(fā)音器官和生理機能的協(xié)調,也能避免因心理緊張、僵化、呆滯而造成破壞聲音自然流暢的現(xiàn)象。歌唱者在舞臺上演唱時,要把注意力和興趣投放到表演的過程中去,不要把聽眾當成前來挑毛病的檢查者,否則只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歌唱時應該把聽眾當成朋友,用歌聲向他們真心傾訴情感、傳達藝術,這樣的心情就會放松,演唱就能處于可控狀態(tài);歌唱者在舞臺上還要有落落大方的臺風,上下臺的步態(tài)以及演唱中遇較長的過門間隙時,表情感覺都能與樂曲內容吻合……。
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在舞臺上注重心理調控,不僅能淋漓盡致地發(fā)揮自身的演唱技能,更能輕松自如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取得預期的演唱效果。
歌唱藝術通常分為兩個創(chuàng)作過程,詞曲創(chuàng)作是歌唱作品的第一創(chuàng)作過程,演唱者對作品的藝術表演是歌唱藝術的“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演唱者通過對作品意境的深刻體會,對作品含意的深入挖掘,全面掌握歌曲的風格、準確把握情感的基調后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這樣的歌唱能生動地表達聲樂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使聲樂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現(xiàn),是“有靈魂”、“有血肉”,能“號召人”、“感化人”、“打動人”的歌唱。
歌唱藝術的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也是歌唱者情感的投入過程。歌唱者情感投入地進行歌唱,就能讓歌唱者“身臨其境、聲情并茂、以情帶聲”,也能使聲樂作品產生“人物感”。人物是組成藝術形象的主體核心,敘事性文藝作品,大多是通過對人物和人物的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義、展現(xiàn)人生理想的。人們常說:“演員應當演什么象什么,應該惟妙惟肖地刻畫人物”。我國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繼承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將我國戲曲藝術的精華集于一身,創(chuàng)作了眾多優(yōu)美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
在聲樂作品表演藝術中,很多著名演唱家,運用自身的音色、音質、樂感等特點,深刻體會聲樂作品的意境、認真塑造作品人物的形象,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后登臺演出,最終成就偉大歌唱家的先例甚多。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以演唱《茶花女》中的阿爾弗萊德角色跨入世界著名男高音的行列,從而鑄就了他輝煌的一生;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2001年出演了由多明戈指揮華盛頓歌劇院演出的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盧納伯爵這個角色,獲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功,就是相當挑剔的《華盛頓郵報》也撰文稱贊:“在這個世界杰出歌唱家躋身的地方,最耀眼的明星是來自中國的廖昌永。他對威爾第歌劇準確的把握,使他猶如一位天生的威爾第歌劇的歌唱家,全身都散發(fā)著威爾第的氣息;他堅實、優(yōu)美、濃郁、醇厚的音色和音質以及流暢的氣息和無與倫比的藝術感染力,使得肯尼迪中心又一次為之瘋狂。我們堅信這位天才的藝術家將成為世界歌壇的一個瑰寶?!?/p>
結語
關鍵詞 教師 情緒智力 教師情緒智力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情緒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狀態(tài)和過程,它是影響人類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師作為特定的職業(yè)群體,其職業(yè)的特點和要求決定了教師是一個高情緒化的職業(yè)。教師情緒智力存在于教師專業(yè)實踐的每一個角落,教師情緒智力的高低影響著教學的多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綜合采用了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以國內正式公開發(fā)表的教師情緒及其智力領域研究成果中的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作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檢索年限不限。
本研究選擇了三個關鍵詞——“教師課堂情緒”,“教師情緒”和“教師情緒智力”分別在題名和關鍵詞中進行檢索。期刊檢索限制為普通期刊及以上期刊。所有檢索均為高級檢索。在實際的檢索過程中,按照先檢索題名,后檢索關鍵詞,先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再檢索“教師情緒”,最后檢索“教師情緒智力”的順序依次檢索,題名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得到期刊18篇(其中碩博論文5篇、期刊13篇),題名檢索“教師情緒”得到期刊106篇(其中碩博論文13篇、期刊93篇),題名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12篇(其中碩博論文2篇、期刊1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得到期刊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得到期刊190篇(其中碩博論文40篇、期刊15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0篇。在對所得結果進行查閱、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量按照關鍵詞條件檢索出的文獻,其內容與“教師課堂情緒”和“教師情緒”的相關性也不夠緊密,按照“明確圍繞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展開具體論述的學術研究性文章” 為篩選標準,對檢索到的期刊文獻和碩博論文進行二次篩選,同時去除重復結果后,得到期刊258篇、碩博論文54篇。
2 情緒智力及教師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概述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人類社會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交流內容與媒介之一,也是人類一切思維活動的載體,是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工具。隨著人們對情緒的重視和深入研究,學者們提出了“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并受到了廣泛關注,國外對于情緒智力的研究起步較早,近些年來,我國學者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也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2.1 情緒智力的內涵
1920年,桑代克(Thorndike)提出了“社會智力”這一概念,其是“情緒智力”概念的雛形。梅耶(Mayer)和薩拉維(Salovey)是最早提出“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正式定義的學者。他們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是社會智力的子集,包括個體監(jiān)控自己和他人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能力。”①直到1995年,戈爾曼(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的出版,情緒智力受到了廣泛關注,情緒智力被定義為“控制情緒沖動、解讀他人情感和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是一種中介能力,決定了我們怎樣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發(fā)揮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能力,包括我們的天賦智力。”②隨后Bar-on也對情緒智力進行了定義,但Bar-on的情緒智力理論沒有梅耶(Mayer)、薩拉維(Salovey)和戈爾曼(Goleman)理論的影響大,但它仍是目前國外情緒智力三大理論之一,Bar-on將其定義為“一系列影響個人成功應對環(huán)境需求和壓力的能力的非認知能力、勝任力和技能”,并且認為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③我國學者許遠理(2004)把情緒智力定義為:“加工、處理情緒信息和解決情緒性問題的能力”。④
從上述所收集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多數學者都從能力學的觀點出發(fā),把“情緒智力定義為……的能力”;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情緒智力與傳統(tǒng)智力和社會智力一樣,是由一組相關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構成,情緒的知覺、表達、評價、管理能力是情緒智力的主要組成成分。
2.2 教師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概述
情緒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狀態(tài)和過程,教師作為社會成員中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自身的情緒體驗和情緒反應,其職業(yè)屬性及特點使得教師成為高情緒化的特殊群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情緒智力的高低影響著教學的多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不僅影響著教師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左右著學生和教師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通過對教師情緒智力研究的檢索發(fā)現(xiàn),國內外對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香港中文大學的Chan的研究。Chan(2002)認為,“香港教師逐漸接受了情緒智力的觀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使用情緒智力的現(xiàn)象也在增加。目前,教師要在課堂中面對具有各種能力但同時存在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學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緒智力來滿足他們的社會和情感需要,就要求教師情緒智力中的移情能力和社會人際能力較高”。⑤2006年,Chan以香港167名中學教師為被試,考察了情緒智力和職業(yè)倦怠的三個成分(情感耗竭、去個性化和個人低成就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情緒衰竭受情緒評價和積極管理情緒能力(情緒智力)的影響。同時他也指出“教師情緒智力的不同組成部分可以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雹尬覈鴮W者繆榕楠(1999)指出教師的情緒智力會影響到教師職業(yè)活動的5個層面:影響教師教育的輸出能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對學生的正確評價、影響師生的人際關系、影響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何安明也指出了教師情緒智力對于教師、學生和教學的重要性,認為“教師情緒智力是一種復雜的綜合心理能力,它既不簡單由教師的遺傳素質先天決定,也不僅僅在教師的社會活動過程中后天形成,而是在教師的自我意識、知識經驗、情緒情感、意志品質和個性特征的一定發(fā)展水平基礎上,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和主動訓練形成和發(fā)展的”,⑦并提出了幾個教師情緒智力培養(yǎng)的策略,如:轉變教育的功利觀;注重情緒情感能力的自我提高(自我評價法、同感理解法、交流學習法);掌握與學生情感交流的技巧;改善師范教育課程。其中在師范院校和職前培訓中開設EQ課程,如開設“社會與情感課程”、“生命技能”、“社會發(fā)展”、“人生技能”、“情緒、情感的判斷與分析”等課程,對于解決我國教師情緒智力水平欠缺問題具有現(xiàn)實意義。
3 結論
通過對教師情緒智力研究文獻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對于有關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3.1 教師情緒智力研究的匱乏
在中國知網(CNKI)中,題名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12篇(其中碩博論文2篇、期刊1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0篇,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并不多。
3.2 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較少
研究方法是直接影響研究成果價值的重要因素。在教師情緒智力研究領域,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研究主要采取了思辨以及經驗總結的方式,通過大量的論述來說明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對教學活動、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生課堂情緒的影響,缺乏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化的研究。這種現(xiàn)象,反映出教師情緒及其智力領域學術研究方法仍以定性與思辨為主,缺少定量與實證方面的研究成果,容易導致讀者對研究成果科學性的質疑。
3.3 教師情緒智力調控策略的單一
在教師情緒智力研究領域中,已有的研究大多數從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出發(fā)提出許多可行的調控措施和解決策略,如:制怒術、愉悅術、幽默術、宣泄術、代償移木術、升華術等等,而缺乏從多角度和多層面來探討和解決教師情緒智力及其調控策略,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大規(guī)模的課程改革背景之下,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育方法等的巨大變化,必然對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帶來多層面的影響,因此,需要采用多種學科的視角和多種研究方法,對我國教師情緒及其智力的實際狀態(tài)和復雜性給予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求提出切實有效的教師情緒智力調控策略。
注釋
① Salovey,P., 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② 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耿文秀等,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215.
③④許遠理.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及實證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40.
⑤ Chan D W,Hui E K P. Stress,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guidance and non-guidanc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998.19:169-178.
(一)教學目標
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fā)掘潛能,提高心理素質。促成良好、向上的個性心理品質,培養(yǎng)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1-6年級:提高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適應力;提高學習興趣、動機和自覺性;逐步提高分析、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集體觀念、良好的人際意識和行為習慣;培養(yǎng)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人格個性;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塑造樂觀、向上、自信、誠實的心理品質。
7-9年級: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順利地度過青春期:開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衛(wèi)生教育;幫助學生提高情感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意識,逐步提高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重、自愛、自信的獨立人格以及對自我、對外界的評價能力,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生活壓,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現(xiàn)的變化。
(二)內容結構
“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在全套書1~9冊中是按照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安排到各年級,呈螺旋遞進式分布的,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生活適應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自我,養(yǎng)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主題和內容要點具體見表1。
(三)編寫特點
1 遵循心理特點,突出層次性。本模塊依據學生心理健康的客觀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不同年齡和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注重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學生在不同時期容易面臨的典型問題來編排,以貼近學生心理發(fā)展和實際經驗的主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教學內容相互支持、相互滲透、螺旋上升、由淺入深。
2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小是治療和矯正,而是預防和發(fā)展。因此,內容面向全體正常學生,而不是對個別學生的咨詢和治療。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本模塊內容和活動形式從有利于全面發(fā)展和長遠發(fā)展的目標出發(fā),通過學習和活動獲得增進自我認識和獲得自我調適的能力,
3 教學目標具體,凸顯體驗性。本模塊在編寫上體現(xiàn)了教學內容、要求具體化的特點,注意從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切入,引領學生從不同的學習視角和問題視角出發(fā),采用活動、體驗、探討、分享等多種方式學習,促進情感、態(tài)度、能力、價值觀在相互聯(lián)系中得到和諧發(fā)展。
4 內容趣味可讀,體現(xiàn)反思性。本模塊的每一個課題均以有啟發(fā)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選擇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供學生討論、選擇、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結論,再以正確的觀點來分析自己和周圍的事物,激發(fā)參與的興趣和熱情,從而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勵,提高自我調控能力。
5 課程資源豐富,強調拓展性。本模塊在編寫上合理利用了音像、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豐富的信息。給學生提供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發(fā)展水平、貼近時代的豐富課程資源。為了在教學過程中便于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在設計上盡可能地將活動延伸,鼓勵將體驗和心理調適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
教學建議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和手段,幫助學生增進積極的自我認識,獲得十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從而整體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2 豐富學生生活經驗。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感悟和提高。
3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本模塊提倡活動型教學模式,教師可根據具體的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結合教學實際,選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通過自主學習、問題探究、合作互助、參與感知、體驗分享等方式,以及班集體的團體動力作用,調動學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饋,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比照心理、思考問題、矯正行為。
4 努力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以根據本地區(qū)實際,靈活選用和改編教材,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要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理解和感悟中獲得經驗。
5 關注學生過程評價。在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注重其自我認識、自我調適等能力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6 引導學生自助助人。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和生活,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在活動中探究,在分享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及時鼓勵相互間的支持和互助行為。
《控制壞脾氣》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五年級第1課。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課題
1 看課件,聽故事。(投影1)水池里,住著一只壞脾氣的烏龜。天旱了,池水干涸,烏龜要搬家,兩只雁兒拿來一根樹枝,叫烏龜咬著中間,倆雁兒各執(zhí)一端,吩咐烏龜不要說話,就動身高飛。孩子們看見,覺得很有趣,拍手笑起來。烏龜大怒,開口責罵??谝粡堥_,烏龜摔下來,碰著石頭死去了……
2 讓學生就故事內容說說自己的看法。
3 故事結尾,(投影2)雁兒嘆氣說:“壞脾氣多么不好呵!”
4 教師小結:壞脾氣就是一種不良的情緒,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控制壞脾氣》。
5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合作交流,掌握知識
1 了解情緒。
(1)了解情緒的類型。心理學家把情緒劃分為四個基本類型――喜、怒、哀、懼。(投影3)
(2)知識拓展。在我國,與情緒有關的詞匯有近千個。你能說出哪些來呢?
(3)體驗活動。(投影4、5、6,涵蓋學習、生活、社會、時事等方面的內容)
①參加英語聽力競賽獲得一等獎。你會――
②學習成績明顯下降時。你會感到――
③親愛的奶奶生病了,你會感到――
④自己被別人欺騙了――
⑤當我們看到“神舟七號”的航天員順利地完成了太空行走時,會――
(4)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活動中,我們看出面對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情緒產生于人的內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投影7)
(5)故事回顧。我們再來看“壞脾氣的烏龜”的故事,如果它是“好脾氣的烏
龜”,它會摔死嗎?(投影8)
(6)生活舉例。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像烏龜這樣的事例,因為脾氣不好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或危害?
2 調控情緒。
(1)問一問。如何來調控自己的不良情緒呢?
(2)說一說。舉出你在學習和生活中調控自己的情緒的例子。(注意引導正反兩面的例子:積極的情緒,讓人身心愉快;消極的情緒,容易引發(fā)事端)
(3)學一學。每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學習課本上介紹的四種常用的調控情緒的方法。
(4)談一談。平時你喜歡用哪些方法來調控自己的情緒?在調控情緒的方法中。哪些比較適合我們小學生?
(三)活動延伸,體驗拓展
1 議議想想:(投影13出示課本的活動場主題圖)你還知道哪些調控情緒的好方法?(開闊心胸、阿Q精神、壓力化動力……)
2 讀讀演演:請學生生動地進行表演,體會人物的情緒。
故事一 一次,富蘭克林家中被盜,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回答說:“謝謝你的安慰,我現(xiàn)在并不悲傷,因為一是賊偷走的是我的東西而不是我,二是賊偷的是我的部分財產而不是我的全部,三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投影14)
故事二有一天。由于牙病,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疼痛難忍,情緒很壞。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來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覺得滿紙都是奇談怪論,順手就把這篇論文丟進了紙簍。幾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緒也好多了,那篇論文中的一些奇談怪論又在他的腦海中閃現(xiàn)。于是。他急忙從紙簍里把它撿出來重讀一遍,結果發(fā)現(xiàn)這篇論文很有科學價值。他馬上寫信給一家科學雜志,加以推薦。這篇后轟動了學術界,該論文的作者后來獲得了諾貝爾獎。奧斯特瓦爾德說:“幸虧我及時地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投影15)
(四)思維沖浪,享受快樂
1 小小設計師。要求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個“心靈小使者”。師:小使者非常善解人意,它能傾聽我們的訴說,理解我們的快樂和煩惱。把你每一件快樂和煩惱的事記在小紙條上悄悄交給它。
2 小小閱讀王。請同學們閱讀“望塔”部分的《釘釘子的故事》,再說說還有哪些類似的故事可以向大家推薦。
(五)課堂總結,精彩奉送
1 教師提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什么體會?
2 奉送警句:(投影16)
不會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臺被損壞的機器。――馬卡連柯
論文關鍵詞:圖形—,—,背景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模式遷移,新教師模式構建問題
一、理論依據和現(xiàn)實意義
1. “圖形——背景”理論介紹
“圖形——背景”理論源于心理學領域,是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中比較重要的一則理論,1915年由丹麥心理學家魯賓(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學家借鑒來研究人的知覺(主要是視覺和聽覺)及描寫空間組織。該理論以突顯原則為基礎,認為“‘圖形—背景’分離原則”不但是空間組織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也是語言組織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心理學家認為,知覺場總是被分成圖形和背景兩個部分,圖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結構的,首先能引起被知覺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則是與圖形相對的、細節(jié)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們在觀看某一客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先看到圖形,這就是“圖形—背景”分離原則(figure-ground segregation)。當我們觀察周圍環(huán)境中的某個物體時,我們通??倳堰@個物體作為在知覺上突顯的圖形,而把環(huán)境作為背景,這就是突顯原則。對圖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類體驗的直接結果,背景就是對圖形進行認知的參照點。對于這一理論的理解可參照著名的“人面/花瓶圖(the Face/Vase lllusion)”來進行。最先將“圖形—背景”理論用于語言研究的是Talmy。他認為,“圖形—背景分離原則”也是語言組織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他給圖形下的定義是:圖形是一個移動的或在概念中可移動的物體,其路徑、位置或方向被視為變量,其特殊值是相對值;他給背景下的定義是:背景是相對于參照框架的靜止的參照物,圖形的路徑、位置或方向是相對于背景而靜止的。人們不能既看到圖形又看到背景,圖形是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突出于背景的成分,在認知中占優(yōu)勢,是最為明顯的成分,成為注意的焦點。在視覺場中,圖形和背景都是實體,而在教學互動中圖形和背景則是不確定的交互式關系;而本文要分析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教學方法的設計則是實體的概念化,因此,可以把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的模式構建當作一種抽象化了的視覺場進行圖形—背景分離的認知分析。
2. 現(xiàn)實意義
作為成功教學的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教師在步入課堂前備課過程中對于教學過程模式的設計和揣摩。作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的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借助不同的教學輔助手段,給出相應的教學模式,以便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在現(xiàn)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已成為時代淘汰的產物本科畢業(yè)論文格式,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大行其道核心期刊。這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本文以“圖形——背景”理論為出發(fā)點,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進行研究,認為教師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之中的身份不是根據教案進行教學活動的準確無誤的執(zhí)行者,而應該是基于各種與教學活動相關的變量的調控者。課堂上的教學氣氛和教學效果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通過課堂互動——這一教學的實際過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而教師作為了解課堂上相關變量的調控者務必根據教學活動中某種突發(fā)的,無計劃的情景,進行有意識的,可調控的教學過程模式的隨機應變,這對于教師在分析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成功的教學反思過程后進行教學改進和調試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分析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更具有參考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二.圖形—背景理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遷移
在當前教學水平可以滿足的情況下,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起主導作用的調控者,把學生的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和規(guī)劃,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知識區(qū)塊的分類和呈現(xiàn)方式分類的基礎上,分解教學任務,將其劃分為學生課外獨立自學和在教室指導下的教材學習兩大板塊。而在課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室主要通過指導學生課內教材學習的全過程,在每學期授課之初公告本學期教學目標、內容及考試框架和強化期末考試學習成就測試等手段來保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實現(xiàn),構成以學生英語學習全過程為指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1.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教學過程模式構建
在教師進行備課活動的過程即教學過程模式構建的第一個階段中本科畢業(yè)論文格式,筆者將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的教師的教學風格,課程內容,教師設計課堂上的活動作為分布教學過程主體的視覺場的主要元素。而在此階段,教師的主觀意識表現(xiàn)為這個視覺場的背景,而與其相對應的焦點就是依托于大學英語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所具體到每一節(jié)課的教材上的教學內容。也就是說在脫離教學環(huán)境的情況下,教師的備課的過程即教學過程模式構建的形式上是以具體到某個。知識點為焦點而進行教學過程模式的構建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會作為教師主體的視覺場中存在的主要元素,即便是對于經驗豐富的優(yōu)秀教師或者模范教師而言,學生只是作為一個設定的變量,位于視覺場中背景中某個模糊的區(qū)塊之中。例如,在講到與人文主義相關話題的文章時,比如說父母之恩,異性之愛,朋友之情對于學生來說都是通俗易懂的。而涉及到計算機,生物科學,太空技術等專業(yè)領域的話題,非相關專業(yè)學生在語言的邏輯性方面,文章的組織結構方面的理解上輸于相關專業(yè)學生。
另外,教師在備課記錄教案的過程中的語言陳述也基本以本次課程教授的教學內容為主。例如: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5 are...; thecompl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ext A are...。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在這些語言表述中,the important words andexpressions 和 thecompl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s 作為各自陳述句中的圖形部分凸現(xiàn)出來,而Unit 5和TextA則作為背景而存在的。這就進一步說明了教師在這一階段的關注中心是課堂上的授課內容。
2.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教學過程模式構建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優(yōu)勢,將盡可能多的陳述性知識學習過程延伸到課外,由學生獨立完成本科畢業(yè)論文格式,而用更多的課堂時間進行運用陳述性知識的活動,幫助學生最終形成程序性知識,即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任務型教學法正好作為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英語能力的有效媒介。教師在課堂上會采用一定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手段如獨立思考(independent thinking)或者團隊合作(team work),將相關的知識組合整合起來,并且在課堂上將任務完成的結果展示出來,最后教師對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修正和點評。在課堂上,為了實現(xiàn)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面對教學對象施教的這個視覺場中,學生實體就凸現(xiàn)成了其中的圖形,而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活動和所教授的教學大綱所要求的課堂內容和相關的知識要點都成為了這個認知場景的背景。以此實現(xiàn)由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到將學生看作教學主體的重要轉變。否則,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如果還一味的將課本和備課過程中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點作為這個視覺場的圖形和焦點的話,就會忽視學生聽課狀態(tài),影響教學互動積極性,進而縱容學生提不起興趣,不合作,注意力分散或其他不文明現(xiàn)象。而這樣的課堂氛圍和授課質量一定不是教師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所以,在語言的運用上,模范教師或有經驗的教師運用語言的焦點的轉變實現(xiàn)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開闊學生思路的提示語言,如“How do you like it?”“If you were the author, Could you make any difference?”教師盡量在課堂上開展相應的課堂活動,調節(jié)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本科畢業(yè)論文格式,避免教師高輸出,學生低輸入,通過展示(presentation),示范(teacher'smodeling of stategies),訓練(scaffolding),評估(evaluation)和擴展(expansion)等手段最終實現(xiàn)學生將目標語言順利高效輸出的目的。
3. 新教師需要注意的教學過程模式構建問題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歷和所提及的教學過程模式構建的經驗,新教師是面臨這一問題的比較大的一個群體。由于新教師沒有或者只有少量的教學經驗,在課堂管理和課堂組織能力欠缺,總會出現(xiàn)很多教學問題。列舉如下:
A.學生出勤情況不好,總有學生遲到
B.新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準備了過多的材料和內容,急于將所有內容都教授給學生。
C.課堂上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出現(xiàn)不文明的行為,如:上課說話,不注意聽講,玩手機等等。
D.在最后一分鐘,教師會想要把教案中的內容講完,而拖延下課時間核心期刊?;蛘撸陆處熛朐谧詈笠环昼娎镏v授重要的內容來重新獲得學生的注意力。
E.課后作業(yè)的安排沒有及時告知學生,造成對其檢查的力度降低。
為了解決上訴問題,筆者給出如下建議:
A.要區(qū)分開備課過程和授課過程是作為兩個視覺場存在的,在不同的視覺場中出現(xiàn)的圖形和背景不盡相同。
B.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認知范疇的視覺場里,下一節(jié)課要教授的具體知識點,是作為圖形存在的,而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學活動的主體,即學生是作為圖形凸現(xiàn)出來的,而教師和所教授的內容才是作為背景。
C.教師要有意識的將兩種視覺場進行轉換。如果模糊了圖形本科畢業(yè)論文格式,而凸現(xiàn)出背景,勢必造成教學效果低下,教學目的失敗。
D.確定備課與授課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在備課過程中做到準確,詳實才能在課堂上運用自如,知識點連貫,課堂節(jié)奏合適。而只有在課堂上做到信心百倍,放松自如,才能將相關的知識點全都準確的教授給學生。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三.總結
圖形背景理論作為一個源于心理學領域,發(fā)展于語言學領域,擴展在教育學領域的認知觀,其科學的理論依據為分析大學英語教學構建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外語教師帶著教學計劃走進課堂,其中包括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和要建立的課堂氣氛。這些將分別影響學生的語言輸入,語言實踐機會,心理吸收狀態(tài)和語言輸出效果。然而再好的教學計劃也不會等同于教學結果,影響必須經過課堂互動過程才能作用于學生。最終實現(xiàn)教師教學監(jiān)控能力和教學效能感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梁寧建,《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112-113
陳思,《認知語言學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P266-267
趙亮,《教學設計與大學英語教學過程模式構建》,中國英語教學優(yōu)秀論文集(一),2010,P17-18
楊海燕,《外語教師課堂策略研究:狀況與意義》,2005,P78-79
張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P82,P86
羅伯特·博伊斯,《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P98-100
智慧城市不僅能夠對信息進行機器理性的智能化處理,還應擁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據環(huán)境的情景感知與人們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因此,從技術層面和實現(xiàn)城市管理與服務的方式來看,“情景感知”與“情感智能”是通往“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門。
自從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技術體系架構以來,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世界發(fā)達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qū)都圍繞著上述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研究,并給出了各自的發(fā)展規(guī)劃。在中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有超過100個智慧城市(鎮(zhèn))的建設方案出臺,智慧城市已成為實現(xiàn)城市科學發(fā)展和為人們創(chuàng)造智慧新生活的美好藍圖。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fā)展的高級階段,不僅要以智慧的方式來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發(fā)展,還應通過新一代智慧技術促進城市管理與服務的深刻變革及其技術基礎體系的提升,帶動新一輪智慧產業(yè)的發(fā)展,更好地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終極發(fā)展目標。我們認為,城市的信息化發(fā)展可以劃分為信息城市、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個階段。智慧城市不僅對信息能夠進行機器理性的智能化處理,還應擁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據環(huán)境的情景感知與人們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因此,從技術層面和實現(xiàn)城市管理與服務的方式來看,“情景感知”與“情感智能”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門。
一、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
關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各國學者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和信息的流動特征、全面感知與互聯(lián)、整合創(chuàng)新和為城市居民創(chuàng)造新生活,以及實現(xiàn)城市社會與經濟包容式的“智慧”發(fā)展等角度給出了各自的理解與定義。政府相關部門也指出:智慧城市應提升到“以人為本”、“發(fā)達的智能”、“有效的運行”三者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術內涵上,尚未形成科學、嚴格的界定。
按照心理學的定義,將人類感覺、記憶、思維、語言、行為的整個過程稱為智能過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現(xiàn),可以分別用“智商”和“能商”來描述他們的程度水平。智慧通常指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也就是在面對具體環(huán)境中的事物時,發(fā)揮智能和運用智能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初,耶魯大學心理系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Mayer發(fā)現(xiàn)智慧與人類的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而提出了“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其程度水平的衡量指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情商”,它可以調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確發(fā)揮,或控制二者恰到好處地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因此,如果我們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智力和能力的綜合稱之為理性智能的話,對“智慧”的理解應側重于如何通過情感智能來更好地發(fā)揮和運用上述理性智能。
自從城市發(fā)展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信息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傳播方式及其開發(fā)利用對城市管理與服務所產生的深刻變革已成為區(qū)分城市信息化發(fā)展不同階段的重要特征。從上述角度看,城市的信息化發(fā)展可以劃分為信息城市、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個階段。其中:信息城市通過電話、傳真、電報、遠程視頻等電子通訊手段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數字城市通過計算機網絡等數字通訊手段使得上述信息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進入到了數字化的新階段;智能城市通過機器的理性智能對上述信息進行深加工處理,以機器學習和知識的運用為基礎為人們提供各類智能化的服務;智慧城市將進一步使得機器能夠根據對環(huán)境情景及人類情緒信息的感知、獲取、計算和分析,為人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務。
我們從信息的形態(tài)與傳播、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信息服務關注重點等三個方面,給出了城市信息化發(fā)展四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自情感智能的概念提出以來,相關領域的研究已成為現(xiàn)代心理學、神經科學、信息科學等眾多學科共同關注的前沿熱點。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Picard出版了著名的《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一書,闡述了人類的情感能夠通過外在表現(xiàn)出的情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計算機所獲取、處理、計算和表達,使得機器能夠給出符合人們情感需求的人性化反應,從而具備一定的情感智能。目前,上述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于城市管理與服務的眾多領域,使人們真正體驗到了“智慧”的魅力。通過機器的理性智能與情感智能的有機結合來感知人類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及其內在的情感需求,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務,是智慧城市最基本的“智慧”特征。
二、情景感知與情感智能
從人工智能領域來看,情景感知(Context Awareness)是指通過傳感器及其相關的技術使計算機設備能夠“感知”到當前的環(huán)境信息,從而進一步了解用戶的行為和動機,自適應地提供主動式服務。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機器能夠“感知”人類的情緒信息,作出人性化的智能反應并提供符合人們情感需求的智能化服務。
關于“情景”的定義,較為廣泛接受的是由DeyA.K.等人提出的:“情景是指能夠用來刻畫一個實體的情形的任何信息,所謂實體是指任何與用戶和應用交互相關的人、位置或對象,包含用戶和應用本身。”從這個定義看,情景這個概念的范圍非常廣泛。只要和實體所在的交互過程有關的信息,都可以認為是這個實體的情景。情景不僅包括物理情景,還包括虛擬情景,其感知方式也千差萬別。從總體上看,我們可以把“情景”分為以下三大類:自然情景、社會情景和心理情景。其中:自然情景的感知可以通過各類傳感裝置對具體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理、化學等變量進行測量獲得;社會情景的感知需要通過對典型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表征指標的評測來獲得;心理情景的感知是通過科學的心理學觀測方法來獲得的。
人類在受到特定的情景信號刺激時,首先通過選擇性注意機制和外周的各種感覺器官及內部感覺通路,在神經生理整合機制作用下,將上述信號傳送到大腦邊緣系統(tǒng),由腦機制激發(fā)相應的腦活動。大腦邊緣系統(tǒng)在結合當事人個人特質的心理屬性、生理屬性和社會學屬性影響之后,產生了快速的第一性情感,形成直覺的情緒反應。然后,再通過大腦邊緣系統(tǒng)與大腦皮層的交互活動,并經過大腦的高級認知過程以后,在已有的狀態(tài)基礎上繼發(fā)第二性情感,形成較為理性的認知反應。第一性情感對不同的人而言一般具有共性,第二性情感與每個人的經驗和知識有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上述情緒反應的作用下,可能進一步引發(fā)各類相應的行為。在上述過程中,為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調控,需要設計一系列新的情景刺激信號,以此來進一步調節(jié)人們的情緒狀態(tài)和后續(xù)的行為表現(xiàn)。
上述過程可用圖1來表示。
人類情緒信息的獲取、計算及其情感狀態(tài)的識別,是機器情感智能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通過腦功能活動實驗觀測(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腦誘發(fā)事件相關電位ERPs)、外周生理信號采集、外部表現(xiàn)及后續(xù)行為觀測等方法來實現(xiàn),如圖2所示。
傳統(tǒng)的情緒測量方法主要采用自我報告測量法,有情感網格(Affect Grid)、ISO項目心境形容詞表(MACL)和多種情感形容詞核查表(MAACL)等,強調在嚴格的實驗條件下通過被試者對特定情景觸發(fā)下的主觀體驗自述來進行情緒的測量,已經形成了一套公認的測量方法和標準,應用于正常人的情緒分析以及心理疾病患者的診斷中。然而,上述情緒測量方法主要依據被試者的主觀自述和測量量表的模糊評判結果來確定其情緒的種類,沒有給出可通過客觀測量手段獲取的情緒屬性量化參數,因而難以很好地判斷情緒的強烈程度,尤其是在多種情緒并存的情況下。
近年來,隨著DTI(擴散張量成像)、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ERPs(腦誘發(fā)事件相關電位)等先進儀器設備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可以通過上述技術手段對人類情緒變化的腦功能活動進行更為地直接的探測和定位,并依據其激活水平與靜息態(tài)水平的比較對情緒的強烈程度進行較為客觀的標定。例如,圖3是我們針對震驚世界的中國“7?23溫州動車事故”網絡輿情信息所引發(fā)的人們情緒反應的f-MRI實驗研究。
通過上述觀測,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情景信息刺激下人類大腦的典型激活模式與激活水平,運用腦功能定位分析技術和認知神經學的分析方法就可以獲得公眾對上述情景的態(tài)度、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統(tǒng)計性特征?;谏鲜鲅芯砍晒蛨D1所示的腦活動過程模型,我們提出了突發(fā)事件“情景-應對”的腦心理機制模型及情緒調控模型,為政府在突發(fā)事件的應急管理中以符合公眾心理認知能力及其接受模式的方式來設計上述事件的處置策略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依據。例如,在“9?27上海地鐵10號線追尾事故”中,通過官方微博及時有關信息、澄清謠言并和網友進行充分溝通交流這一做法就很好地符合了上述“情景-應對”方法的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類的情緒變化除了在大腦特定的功能區(qū)域產生相應的激活信號以外,還會通過人體的神經系統(tǒng)引發(fā)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導致人體外周各類生理信號(如:腦電、皮膚電、心電、呼吸、體溫等)的變化及外部表現(xiàn)(如:語音、表情、姿態(tài)、動作等)的改變,并可能引發(fā)后續(xù)的行為。通過研究腦功能活動與上述生理信號、外部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情景感知環(huán)境下的后續(xù)行為表現(xiàn)分析,就可以在實際應用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對情緒信息的自動獲取及情感狀態(tài)的計算與識別,還可以對其后續(xù)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調控,從而使得機器具備一定的情感智能。采取多通道、多模態(tài)信號的融合識別方法可以獲得高達80%以上的情感識別準確率,我們已經將上述技術應用于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網絡輿情信息分析、施工人員現(xiàn)場情緒觀測、銀行信貸審核、企業(yè)員工情感管理、醫(yī)生處方行為分析、藝術作品接受分析、廣告營銷策略設計和社區(qū)居民的幸福指數計算等眾多的領域,為分析和理解人們的情緒心理與行為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使得我們的管理與服務更加令人愉悅和更具“智慧”。目前,上述領域的各項研究已經形成了神經管理學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領域,也必將對城市的管理與服務產生深刻的變革。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我們必須以前瞻性的戰(zhàn)略眼光對上述領域的發(fā)展與應用趨勢進行深入思考,并納入到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之中。
三、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門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已成為世界各國對城市發(fā)展觀的共識,創(chuàng)建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智慧城市,就必須真正從“以人為本”和關注人的情感需求出發(fā),通過城市的智慧管理與智慧服務,為人們的城市生活提供無比愉悅的情感體驗。
情景感知與情感智能技術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門”,在城市管理與服務的各個應用領域都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技術基礎設施規(guī)劃與應用體系的構建中,都必須充分考慮到上述技術對相關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及其應用需求,以新的理念通過上述“智慧之門”,步入智慧城市的美好藍圖。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R]. 2011.
[2]中國智慧城市論壇./index.asp, 2012-06-30.
[3]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論叢[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7).
[4]Salovery P.,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3):185-211.
[5]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 USA: Bantam Books,1995.
[6] Picard R. W. Affective Computing[M]. Cambridge, USA: MIT Press, 1997.
[7]魏景漢,閻克樂,等.認知神經科學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鄢輝華.基于現(xiàn)場觀測信息的施工員工情緒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9]湯祥琴.基于腦心理機制的員工情感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0]楊漾.基于情感計算的銀行信貸審核系統(tǒng)研究與實現(xiàn)[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1]胡曉華.基于f-MRI的腦心理機制分析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2]萬熙瓊.突發(fā)事件的網絡傳播機制及其應急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3]王春詩.基于腦心理機制的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認知模式研究[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關鍵詞 網球 比賽節(jié)奏 調控
比賽節(jié)奏是一種包含著強弱、快慢、急緩、長短的運動現(xiàn)象。網球比賽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比賽的節(jié)奏貫穿始終。身處網球比賽中,誰調控了比賽節(jié)奏誰就等于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贏得比賽的勝利,從而提高了專業(yè)能力。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山東省高校網球專業(yè)學生100名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
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在具備豐富的理論及網球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根據論文研究內容的需要,設計了調查問卷。通過互聯(lián)網,實地調查等形式對問卷進行發(fā)放、回收、整理,利用統(tǒng)計學知識對問卷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山東省高校網球專業(yè)學生對比賽節(jié)奏的認識情況的分析
網球比賽節(jié)奏是技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綜合反映,是技術銜接緊湊、運用合理、戰(zhàn)術配合協(xié)調默契、比賽對抗激烈、層次布局合理等多方面綜合表現(xiàn)的運動形式。時間上的快慢、空間上的高低、力量的輕重配合都綜合體現(xiàn)了網球節(jié)奏的好壞。比賽中各項技術的精準程度及運用時機、得分與失分時利用擦汗等動作來稍加調整等都是比賽節(jié)奏的體現(xiàn)。節(jié)奏的特點是變化豐富,即反應時間短暫,擊球空間狹小,擊球力量多變,擊球路線復雜。網球比賽的勝負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比賽節(jié)奏的控制好壞是導致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在比賽中,誰在比賽中把握住比賽節(jié)奏,控制住對手,發(fā)揮出場上的積極主動技術風格,就會使對方處于被牽制的局面,從而贏得比賽的勝利。
表1 網球專業(yè)學生對比賽節(jié)奏的認識情況調查表(n=48)
認識情況 能夠感受到比賽節(jié)奏 能夠適當調整比賽節(jié)奏
人數 37 32
百分比% 77.1% 66.7%
由表1可知,77.1%的網球專業(yè)學生能夠感受到比賽的節(jié)奏,66.7%的網球專業(yè)學生能夠適當調整比賽節(jié)奏。由此可以得出,網球專業(yè)學生對比賽節(jié)奏有一定的認識,并能夠在一定范圍內適當調整比賽的節(jié)奏。
(二)山東省高校網球專業(yè)學生調控比賽節(jié)奏方法的分析
網球比賽中的節(jié)奏是所有技術好壞的綜合體現(xiàn),受很多的因素影響:體力、技術、戰(zhàn)術、心理、意識、外界環(huán)境等。節(jié)奏中制勝的決定因素是巧。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時候需要快什么時候要調節(jié)慢,時時通過場上的比賽形勢做出準確的判斷,掌握比賽的先機克敵制勝。
表2 網球專業(yè)學生調控比賽節(jié)奏方法調查表
調控方法 體力 技術 戰(zhàn)術 心理 意識 外界環(huán)境
人數 39 44 38 32 22 17
百分比% 81.3% 91.7% 79.2% 66.7 % 45.9% 35.4%
由表2可知,在網球比賽中,調控比賽節(jié)奏主要的方法為技術,體力,戰(zhàn)術和心理。分別占97.1%,81.3%,79.2%,66.7%。由此可知,網球專業(yè)學生還應通過意識和外界環(huán)境來調控比賽節(jié)奏。
(三)山東省高校網球專業(yè)學生調控比賽體力節(jié)奏具體方法的分析
體力充沛是發(fā)揮正常節(jié)奏的保證,而和諧的節(jié)奏又是人體生理和心理的一種需求。節(jié)奏不和諧易使運動員產生疲勞。
表3 網球專業(yè)學生調控比賽體力節(jié)奏具體方法調查表
調控方法 賽前的體力儲備 賽中體力的分配 呼吸的調整 休息時間的利用
人數 42 12 10 32
百分比% 87.5% 25% 20.1 % 66.7%
由表3可知,網球專業(yè)學生的體力節(jié)奏,主要通過賽前良好的體力儲備和休息時間的利用來調控的。分別占87.5%,66.7%。還應從比賽中的體力分配和呼吸的調整上提高專業(yè)能力。正確的呼吸方法應該是在擊球時用力呼氣,從而在你最發(fā)力的時候獲得足夠的氧氣,正因為如此,控制良好的呼吸習慣是你獲得最佳體力的又一有效途徑。
(四)山東省高校網球專業(yè)學生調控比賽技術節(jié)奏具體方法的分析
技術是節(jié)奏基礎,節(jié)奏則是技術的要素。合理的技術動作,能顯露出和諧的節(jié)奏,和諧的節(jié)奏能體現(xiàn)出技術的協(xié)調和純熟。
表4 網球專業(yè)學生調控比賽技術節(jié)奏具體方法調查表
調控方法 假動作 擊球的時機力量和旋轉 特長技術 步伐的調整
人數 18 36 11 31
關鍵詞 談新課改 初中歷史教學
一、加強課前預習
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思想內涵廣泛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中。在新課改的精神要求下,歷史教學越來越要求歷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真正將課改精神貫徹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去。新課改標準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給予學生更廣闊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搞好課前預習,不僅僅是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改變以往教師“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開展自主探究時,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確定探究的對象,設計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許信息,檢查自身學習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結論。簡言之,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經過各種探究活動獨立地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究時,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給學生提供所需的資料及提示相關信息,起著活動的活動的輔助者和組織者的作用。由此可見,自主探究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機會,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發(fā)掘學生潛能
(一)激趣指導。興趣是學生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那么,如何使一堂課上的生動有趣更有價值,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a、科學搭配,合理分組。這既使他們認識到相互協(xié)調、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養(yǎng)學生合作、社交等各種能力。b、教師參與,適時調控。在教學中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研討,是實施“合作學習”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角色轉換,重心下移,與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朋友和學習的引導者,在具體分析問題時,教師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分析、交流。c、在傳統(tǒng)教學形式中教師是“主角”,而少數學習被動的學生只能當“觀眾”,致使部分學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覺不到老師的重視,產生消極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績越來越差,甚至與老師產生敵對情緒,不斷地滋事生非擾亂正常的教學活動。這些現(xiàn)象是學校和社會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的組織他們在課堂上舉行演講、討論等,為他們提供鍛煉和表現(xiàn)的機會,從而使學生興趣得到極大提高并積極地投入到師生互動合作探究中去。
(二)講究聽課技巧,注意聽課方法。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是舉疑解難的過程。在聽課的方法與習慣養(yǎng)成上,由于每個歷史教師課堂教學的特色各異,歷史教師在剛開始接受新班級授課時,都有一個了解、融通、適應到默契的過程。
了解與融通。關鍵是感情上要溝通。學生了解老師講課的個性,老師更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古人有言:“親其師,信其道”,其實,這句話再也沒有比歷史教學中表現(xiàn)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適應與默契。首先老師要適應學生,適應學生的基礎,適應學生的特點,關鍵要適應學生以往養(yǎng)成的一些好習慣;其次老師要放開架子讓學生適應自己。適應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個學生不同的神情,老師能體察出對知識的掌握運用程度;老師的每一種神情、動作,學生都能體會出所傳遞的知識信息。當然,良好默契的歷史學習氛圍的養(yǎng)成,是歷史教學活動的難點,也是閃光點,它要求教師:教風民主、知識全面、思維敏捷、駕馭課堂嫻熟自如,調控得心應手。特別表現(xiàn)在學生質疑問難題上教師要堅信:態(tài)度上只有沉下來,學生的問題才能提上去。同時,師生都應明白這樣幾句話:舉疑不在大小,不會則難;解疑重在點撥,喻則善教;求知不應待知,自得才樂;知識重在探究,積累乃博。
三、舉辦第二課堂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會學習,學會發(fā)展,“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撲克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據此我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在(1)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也納(2)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3)培養(yǎng)協(xié)作意識和良好的情感體驗;(4)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
研究性學習具有如下特點:(1)開放性,研究學習活動的結論不是預設的,而是開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的。要由學生展開他們的思考,做出自己 結論; (2)探究性。大多數課題的研究應是圍繞社會生活中經濟,政治現(xiàn)象,從領域上講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從內容上講只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讓學生深層次地探究它們產生的特點,過程,影響評價等方面;(3)實踐生。評多研究性學習澌知動的課題研究需要開展有社會調查,實地采訪,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材料,需要實際操作與積極參與;(4)現(xiàn)實性。研究的課題應與社會現(xiàn)實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能很好地點擊生活,引發(fā)思考,正確認識和理解一些社會現(xiàn)象,提高認識和分析能務。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方式
1、撰寫
即在課堂教學中搜集相關資料并撰寫小論文。首先要先定論文的題目,確定論文寫出作所范圍,探討資歷料的來源與先取。在學生對相資料進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擬定論文寫出作提綱,然后由學生獨立在習作中指出其意義和得出的結論。如社會主義能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西部大開發(fā)的經濟意義,農村居民的消費觀等課題可以采用小論文的開形式。
2、調查
即開展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研究的內容和方向,擬定調查的目的,選擇調查的對象和范圍,制事實上調查的方法和過程,然后讓學生通過親會調查,實地考察,參觀訪問等活動進行研究。通過實際調查,整理調查材料和數據,對事實進行分析。作出結論,形成調查報告,如“近幾年本地政府的為民辦實事,看財政的作用”,等課題可以采用此種方式。
3、討論
即組織討論。將研究性課題設定為討論題,在收集相關材料的基礎上組織討論,或對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以討論的開式使研究進一步深入,討論的形式是多樣的??梢允钦n堂討論,也可以是小組的討論,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之間探討;更可以通過請旱災來走出去向專家咨詢等。如怎樣正確對待貨幣,21世紀的勞動者應具有怎樣素質《勞動合同法》案例分析等可采用討論的形式。
4、演講
即演講辯論。對研究的課題或研究的成果進行演講和辯論。如摸擬大專辯論的形式,把小組或全班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即有陳述性的發(fā)言,又有雙方的對抗性答辯,最后還有各自的總結性發(fā)言??梢匝埥處?學校領導及相關專家作為評論方,進行恰當的評判應重過程,談化結論。如”擴大內需,要不要提倡勤儉“”進呂多,對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利弊“”加入WTO對我國經濟影響等可以采用此種方式。
5、論證
即實例論證。這種研究性學習訂要是圍繞某個理論或觀點,搜集本關材料,數據來論證其正確性和科學必,增強其可信度。教師要適當地指導搜集資料,數據的方法,方向,做好分工協(xié)作,最后一起交流,共同論證。如收集有關資料來驗證“發(fā)展生產,增加收入,主要靠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不價交換是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旱災行經濟剝削的重要手段等
6、操作
即摸擬操作。對某些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展示其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安排隊好場景與道具,讓學生摸擬全過程,通過表演這種直觀形式來加深對研習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習興趣’。如“公民怎樣科學計劃家庭投資”,“消費者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等可以采取摸擬操作的方式。
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作業(yè)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的教師努力讓研究性學習成為孕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上的搖籃,要適時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喚起學生研究的熱情,不斷開拓研究空間,經常開啟研究思路,努力營造研究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三究的樂趣,品償成功的愉悅。
三、思想政治課中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思想政治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不僅要一種教學形式的變化,教學內容的拓展,更是一種學習和革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評價不是為了排隊隊,而是為了促發(fā)展。我認為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遵循以下四個結合的原則:
1、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從自我評價為主。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鼓勵他們的主動和客觀地檢查和評價自己的學習和成果,自我評審學習活動的進展情況,從而不斷完善自己。邀請教師,專家,家長對研習活動的評價是不可少的,但要能被學生接受,并能調控研習活動過程,給以恰當的鼓勵,讓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
2、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相結合,以過程評價為主。研究性學飛的評價應重過程,如關注某個研究課題的選擇,采點,研討,總結,結題等過程。兗分關注個體的參與程度,關注他們的意志品質,協(xié)作精神,創(chuàng)意時的驚喜等。至于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評價縱然不可少,但不應成為主要方面。我們期望通過這種評價讓學生有一種感知,山頂的風影固然很美,但沿途的風景也不遜色!
3、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從定性評價為主,學生在研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知識能力,意志品質,道德修養(yǎng)等往往是個體內在的素質,難 進行測量,也不需要量化,而采用交流,觀察等定性分析法進行等級測評無疑是較科學的。當然必要的數據測量也是不能忽略的,但不是主要的。
高級職稱論文的字數
每個刊物的字數都是不一樣的,要是發(fā)省級刊物的話一般字數在2000字到3000字之間不等,一般多數在2500字左右
關于教師的職稱論文
反思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師素養(yǎng)
摘 要:據化學教學論介紹,化學教師素質是指在化學教育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決定化學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師;素養(yǎng)
探討現(xiàn)代化學教師素質結構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素質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化學教師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1、現(xiàn)代化學教師教師素養(yǎng)構建的依據
構建現(xiàn)代化學教師素質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xiàn)代教師職業(yè)本身的獨特性。教師是獨特的專業(yè)人才,要有全面教育學生的能力,在教育過程中的操作還必須嫻熟,規(guī)范,具有示范性和創(chuàng)造性。二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和特點。教師應前瞻性地看到未來教育具有重視素質教育、通才教育、終身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和主體性教育的特點。三是新世紀教育教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化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2、現(xiàn)代化學教師素養(yǎng)結構
(1)具備健全的身心素質:
健全的身心素質是其它素質的保障,教師只有具備健全的身心,才能勝任教師的工作。健全的身心素質包括健康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只有具備健康的生理素質,化學教師才能具備做實驗的要求:嫻熟的操作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正常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和非智力因素(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只有具備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師才能順利而持久地開展工作和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一些名人名言也說明了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如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說過:“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記憶,記憶是整個心理生活的基本條件。”
(2)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
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整個現(xiàn)代化學教師素質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形成化學教師具體素質的先導。要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具備先進的教師觀和先進的學生觀:教師已經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榧嘟巧谝簧淼拇龠M者、引導者、研究者、學習者、建設者、開發(fā)者等,學生也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動性、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性的人。因此,針對新課程必修模塊的基礎性的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要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決不能就知識而教知識。比如模塊三《金屬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屬Na、Al、Fe、Cu的學習,學習完以后,學生可能覺得金屬之間關系不大,感到知識凌亂難記。但是此時教師若趁熱引導學生意識到Na代表了活潑金屬;Al代表了兩性金屬;Fe代表了變價金屬;Cu代表了不活潑金屬,同時通過Na,Al,F(xiàn)e分別與O2,H2O的反應的差異,總結出不同金屬跟O2,H2O反應的情況與金屬活動性的關系,用金屬活動性來統(tǒng)攝Na、Al、Fe、Cu的性質,就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遷移能力,歸納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類思想。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不僅能正確使用新教材,還要研究建設新教材。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評鑒各種教材,分析各種情況,改變評價方式,即以一種研究者、學習者、建設者、開發(fā)者的身份參與到新課改中去,為完善新課改添磚加瓦.。
另外,先進的教育理念還要樹立先進的教學過程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我們批判過分突出教師的師道尊嚴觀和過分突出學生的無師自通觀。先進的教學過程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瘜W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探究性實驗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那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這種效果呢?這就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的共同研討。
(3)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
我們知道:“無知便無能”,“空口袋是立不起來的”。這些話說明了知識對形成能力起了基礎性的作用?,F(xiàn)代教師具備的合理知識結構包括三大系統(tǒng):一是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二是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yè)知識;三是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
現(xiàn)代化學教師具備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yè)知識是合理知識結構中的核心。是化學教師勝任化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性知識,是化學教師其職責的專業(yè)要求。一個在知識上漏洞百出的化學教師決不會是個好老師。化學教師也只有在學好本體性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按知識的科學性和科學規(guī)律,教材意圖設計教學。比如,同樣涉及膠體的制備和丁達爾現(xiàn)象知識,在新課程必修模塊和過渡必修教材中,其功能有明顯不同。在新課程必修模塊中本課題是在學習純凈物的分類之后,學習混合物的分類方法的,引入膠體的制備和丁達爾現(xiàn)象的目的是為了說明膠體的性質確實與溶液有所不同。因此,本課題的目標并非膠體的制備,而應理解為以分散質粒子的大小為分類標準,將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當然,僅僅具備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yè)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左膀右臂――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前者涉及當代科學和人文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等科學素養(yǎng)。后者是指教師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課程論、學習論、教育測量學、教育評價學、教育倫理學、教育藝術論、教育技術學等課程,這些理論的學習有助于教師理解教育政策,課程目標,完善教學和教育,提升科研水平等。像新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進行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由此可見像以前“唯分數論英雄”的評價觀是極其狹隘的,相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具備完整的能力結構:
現(xiàn)代化學教師的能力結構素質指化學教師成功地完成化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化學教育教學中體現(xiàn)的,又是在化學教育教學中發(fā)展的。它在現(xiàn)代化學教師的素質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
化學教師的中心工作是化學教學,首當其沖要具備教學工作能力,它是現(xiàn)代化學教師的能力結構素質中的核心部分。要順利而完美地完成一節(jié)課,化學教師要有強大的教學設計能力,出色的組織調控能力,良好的多訊道表達能力以及合理的教學測量評價能力。另外,教師具備良好的教育能力為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和順利地完成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它是現(xiàn)代教師應有的一種通用能力,是整個教師能力素質結構的基礎。還有,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和特點對現(xiàn)代教師提出了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現(xiàn)代教師必須具備自我發(fā)展能力,吃“老本”的教師終將被時代所淘汰。現(xiàn)代教師要有計劃地爭取參與脫產式或不脫產式的學習,以使自己能夠更新知識結構,補充學術養(yǎng)料,提高技能技巧;還要有強烈的科研意識,在化學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以教推研,以研促教;不僅如此,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作出個性化的成果,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新課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面向學生的生活,即課程設計上要面向學生周圍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已有生活經驗和未來生活發(fā)展趨勢。但是中國地區(qū)如此之大,學生如此之多,面向學生生活的教材是每個地區(qū)具有各自的一套教材嗎?顯然這是不實際的。但是實際教學中又存在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個性,怎么辦呢?所以筆者認為就需要教師的二次創(chuàng)作能力,把書本上涉及的生活材料能結合當地實際轉化為當地的生活材料,使教材真正地面向學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化學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化學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常汝吉.全國統(tǒng)一(聯(lián)合)考試大綱及指導(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閻立澤,韓慶奎,于清江等主編.化學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12.
看了“高級職稱論文的字數”的人還看:
1.副高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2.高級教師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3.北京高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