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兔子拔蘿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可愛的小白兔蹦蹦跳跳去河邊玩。
小白兔東瞅瞅,西看看,啊!今天的天氣真清新,玩呀玩呀,突然,小白兔愣住了。
驚叫一聲,那不是一個大蘿卜嗎?看那大蘿卜身上扎著幾個綠油油的辮子,太新鮮了,急的小白兔直流口水,想了許多辦法總是拿不著。
關鍵詞:語言;興趣;學習對話;學習表演
我們運用童話劇這一載體讓小班幼兒在欣賞、模仿和表演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和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技能,促進小班幼兒語言智能的發展。我園正在開展童話劇活動的課題研究工作,從活動開展到現在,同行們一起交流、討論、分析、整改,現在能夠組織幼兒表演童話劇節目了,在學校的文藝演出活動中,孩
子們表演的童話劇《老虎照鏡子》得到了大家的喜歡和認可。究竟如何在童話劇活動中激發小班幼兒語言表達的愿望?現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
一、激發幼兒表達愿望和興趣
我們在童話劇《拔蘿卜》活動的開展時,幼兒跟著老師翻閱的大書閱讀文本,觀察圖書畫面,理解故事的內容,了解劇中角色的特點。在集體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
1.激發閱讀興趣
在閱讀前,我常常采用這樣兩種方法引起幼兒對即將閱讀的文本產生興趣:
(1)出示圖書,告訴幼兒故事的題目,請幼兒猜想故事里有誰?會發生什么事情?然后,讓幼兒帶著這些猜想走進書中,幼兒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閱讀的目的性強,比較能抓住閱讀的關鍵所在。
(2)由教師向幼兒“拋”出一個能引起關注的問題,當幼兒很想知道答案時,就請幼兒“看看書中是怎么說的”。例如:閱讀活動《拔蘿卜》,我在開始的時候出示了一個塑料板做的紅紅的大蘿卜,老爺爺準備去拔蘿卜,可是蘿卜太大了,老爺爺拔不動,老爺爺該怎么辦呢?讓幼兒猜猜會發生什么事。幼兒帶著懸念去看書,激發了他們想看書、看懂書的愿望,增強了閱讀的目的性。
2.提高幼兒對童話劇發展的想象力
小班幼兒閱讀的文本故事主題單一、鮮明突出、情節簡單,信息的包容量較小,常常不能滿足部分幼兒對故事中某一方面興趣的需要。
如閱讀活動《小兔子找太陽》實況:
故事內容:第一次小兔子說紅燈籠是太陽,媽媽說太陽在外面呢,小兔子跑到外面,看見紅紅的大蘿卜說是太陽,媽媽說太陽在天上呢,小兔子又指著天上的紅氣球說是太陽,媽媽說太陽會發光,讓人覺得溫暖,這次小兔子才找對。
幼兒閱讀:有幾個幼兒在第二次時就會學著兔媽媽說,太陽在外面的天上呢,這樣就可以讓小兔子往外面的天上找,也就不會找地上的胡蘿卜了。
我覺得這些孩子很聰明,能夠從故事中學會自我探索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局限于故事本身的情節發展。雖然有時候要求幼兒要復述故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應該給孩子充分的思維想象空間,不拘泥于形式。另外,還可以請幼兒回家求助爸爸媽媽,對故事進行改編和續編,提高幼兒對童話劇發展的想象力。
二、學習對話,模仿角色
1.從興趣出發,培養幼兒學習對話的能力
學習對話的目的是分析角色,理解角色語言、表情、情緒變化等。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轉移,自控能力差,所以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應該選取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具體、直觀、形象的題材,考慮從幼兒的興趣出發。
2.體驗角色帶來的樂趣,模仿角色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喜歡模仿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點,在童話劇《小兔子乖乖》的對話學習中,教師就運用兔媽媽和大灰狼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來引導不同的角色按順序對話。
教師:兔媽媽回來了。
幼兒:(柔和的聲音)小兔子乖乖……
教師:大灰狼來了。
幼兒:(低沉粗粗的)小兔子乖乖……
教師:小兔子們是怎么做的呢?讓孩子們覺得自己很聰明,能夠分辨兔媽媽和大灰狼的聲音,從而更好地在愉快的氛圍里學習對話。
三、學膽的表演
小班幼兒對表演童話劇很陌生,幼兒的表演大部分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的,所以教師扮演角色的表情、語氣、語調、動作等,都需要夸張,讓孩子們易模仿、易表演。
幼兒語言發展與其他方面發展是整合一體的關系。因此幼兒語言教育必須與其他方面的教育密切結合,至少語言學習內容不再是與其他方面割裂開來的,而是將語言知識、認知知識和社會知識融合一體。
語言發展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語言作為幼兒獲取知識的載體,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童話劇主題中,需要教師為其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幼兒善于交流、善于運用,不斷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使幼兒的語言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1.
[2]早期教育.江蘇教育報刊總社,2011-12.
“什么,要說心里話”,“什么是心里話”,“心里話怎么能和別人說”……小動物們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議論紛紛,你瞧瞧我,我看看你,小豬鄒起了眉頭,小猴耷拉著腦袋,小貓翹起了胡須……
大象老師看到小動物們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微笑的對大家說:“心里話就是你藏在心里的話,而你又不想和別人說的話,有的心里話藏得越久,你自己會覺得越難受,把你的快樂和別人分享,你會得到雙倍的快樂,把你的痛苦對別人訴說,你會減輕一半的痛苦。把你的心里話大膽的說出來,說不定,你會獲得意外的收獲。”
心急的小猴沒等老師把話說完,就夾著它的長尾巴生氣的說“我媽媽太偏心,姐姐生日的時候,媽媽送給他好多禮物,還買了一個大蛋糕,而我過生日的時候,媽媽什么也沒給我買‘,還把我的生日給忘了”小猴說完還看了看老師。大象老師走了過來,輕輕地拍了拍小猴的肩膀,和藹的對小猴說:“你媽媽為什么會忘了你的生日呢”小猴不好意思的說“媽媽那天剛好生病了。”“那就是你的不對啦,媽媽生病,我們應該去關心她,去照顧她,不是媽媽偏心,而是媽媽顧此失彼,你一定能原諒媽媽,對不對。”小猴聽了老師的話,又和以前一樣活蹦亂跳了,它相信媽媽一定是喜歡它的。
小兔子也想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大家,可是它友怕被大家笑話,把剛剛舉起的雙手又悄悄的放下,大象老師看見了,投來了鼓勵的目光,“小兔子,你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心里話想跟大家說,那就勇敢的說出來吧”小兔子戰戰兢兢的站起來了“我想對我的大哥哥說·,下次做事的時候要勤快一些,不要什么事都讓爸爸媽媽幫著做,前幾天,我們和爸爸媽媽去田地里拔蘿卜,我們累得滿頭大汗,而他卻坐在一旁,吃我們剛拔回來的新鮮蘿卜,爸爸媽媽已經很辛苦了,我們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小兔子紅著臉把它的心里話剛說完,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哥哥也不好意思的站了起來,低著頭。小聲的說“我以后一定改掉我的毛病,自己的事自己做。’
小動物們爭先恐后把自己的心里話都說出來了,教室里響起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就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小烏龜也把它藏在心里幾百年的心里話告訴大家了。小動物們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快樂,更開心了。
第三實驗小學
三年三班
關鍵詞:數學;教育;游戲化
現如今,幼兒園教育中堅持的是以游戲化數學教育為理念,培養幼兒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幼兒園應用的數學游戲多是簡單的、有趣的,不過因為數學本身邏輯性強,這使得幼兒階段的孩子仍然難以適應,對此需要從幼兒自身出發設計數學游戲,讓幼兒真正融入其中,并學習數學知識。
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游戲從教育方面說是兒童的優良教師,他們從游戲中認識環境、了解物性,從游戲中強身健體、鍛煉思想、學習做人……游戲是兒童的良師。”如何在游戲中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培養幼兒學數學的主動性,真正成為數學活動的主人呢?以下我就這些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
做法。
一、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幼兒自主學習
幼兒的天性決定了他們熱愛游戲,喜歡這樣的活動形式。游戲可以營造出歡快、愉悅的氣氛,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游戲過程中,幼兒不是被動的參與狀態,而是自己主動地加入其中,并且享受其中,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充分發散思維,大腦處于活躍狀態。教師要將正確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包裝,結合幼兒思維在具體形象方面占優勢的認知特點,結合他們實際生活愛好來制訂有幼兒園數學教學的計劃和內容,內容之中不要明顯突出數學概念,而把它化解在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之中,從而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在幼兒的頭腦中樹立鮮明的形象,達到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的最佳效果。游戲過程中體現出一些數學知識,使得幼兒在大腦充分轉動的狀態下理解這些知識內容,利用游戲環節記憶相關數學概念和符號,這樣可以真正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學到數學知識。如在《認識“1”和“許多”》這個活動中,我設計了“小兔拔蘿卜”的游戲,在游戲中,先分配了所有參與人員的角色,老師扮演兔媽媽的角色,其他小朋友各自扮作一個小兔子,此時兔媽媽可以教授小兔子數一數自己家里擁有多少個胡蘿卜。從第一個開始,這是1個白蘿卜,兔媽媽問大家記住了嗎,小兔子回答:“家里有1個白蘿卜”。此時兔媽媽會鼓勵大家真聰明,接下來按照順序教小兔子認識其他的蘿卜,游戲過程中,小朋友沒有將認蘿卜當作學習,而是作為游戲看待,這樣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讓小朋友記住數字,進而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將各種游戲形式運用于數學活動中
游戲的形式多種多樣,在幼兒的數學教育活動中,我將許多數學內容通過數學游戲來促進幼兒的大腦思維,提高幼兒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愛上這一知識學科。
1.操作性的數學教學游戲
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一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幼兒動手操作,如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學習數學圖形分類,教師可以動手制作輔助工具,讓小朋友自己操作。教師可以在小鹿玩具、小熊玩具和小馬玩具上分別貼上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然后告訴小朋友將這些小動物送到相應圖形對應的家中,鍛煉他們的分類能力。
2.情節性的數學教學游戲
這類游戲是通過游戲的主題和情節,體現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例如,在學習數學活動《認識5以內的序數》中,運用“小小送奶員”的情節,即⑴D趟偷叫《物居住的相應房間里(如第一層的第三間或第五層的第二間等等),孩子在這個游戲中表現出來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也把整個活動推向了。在這個游戲中,孩子不僅獲得了序數的概念,更在情感上得到了滿足。
3.競賽性的數學教學游戲
競賽性的數學教學游戲就是增加競賽性質于數學游戲中,從而增強幼兒掌握知識的鞏固程度和發展思維的敏捷性。大班的幼兒尤其喜歡這類游戲,我一般是在活動的復習階段運用此類游戲,如在“復習數的加減”的活動中,我把孩子分成了紅、黃、藍三隊,設計了三輪答題機會,分別是必答題、搶答題和操作題,讓孩子通過組內的團結協作獲得榮譽,一方面這種競賽的形式增強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三、將數學活動與其他教育游戲活動有機融合
幼兒園的教育游戲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有娛樂游戲、音樂游戲、體育游戲、語言游戲、角色游戲、建構游戲等等。數學教育內容不僅可在數學游戲中進行,也可以融入其他形式的教育游戲活動中。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數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么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考,兒童怎樣學習……”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按照幼兒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才能真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參考文獻:
53+8= 5×6= 4×5= 86-20= ( )×4=24
4×4= 3×3= 4×3= 5×5= 3×( )=12
2×4+4= 3×6+6= 4×4-4= 5×4+5= 2×3-2=
3×5= 2×6= 24÷6= 16÷4= 25÷5=
二、豎式計算(12分)
37+25+16= 75-17-24= 92-28+13= 55+19-27=
三、判斷題(5分)
1. 3×6和6×3都是用“三六十八”這句口訣來計算……( )
2. 5個2相加,寫成算式是5+2 ……… ………………( )
3. 5×3+3=5×4 … …… …… ……… …… ………… ( )
4. 兩個正方形一定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 … … …( )
5. 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 )
四、填空題(20分)
1、 三( )十八 ( )五二十
( )三得六 ( )( )一十
2、在四邊形下面的( )里畫“√”
( ) ( ) ( ) ( ) ( ) ( )
3、小芳有梨6個:
小紅有梨10個:
小紅比小芳多( )個 。
小紅送給小芳( )個 后,兩人的梨同樣多。
4、有12個蘋果
(1)每個盤子放3個蘋果,能夠放( )盤。
(2)將這12個蘋果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 )個。
5、 5 ( )個( )相加
5 ++=
5 ×或×
3 3 3 3 3
( )個( )相加
++++=
×或×
五、畫一畫、填一填(6分)
(1)12個三角形:
平均分到下面三個圓圈里。
(2)在第二行畫,使比多3個,有( )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解決問題(37分)
1、把下面圖形分成一個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2分)
2、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五邊形。(6分)
3、
牙膏3元 杯子6元 肥皂4元
強強買了3塊肥皂和2個杯子,一共多少錢?(5分)
4.小明和他的3個小朋友做彩旗,每人做了6面,一共做了多少面?(5分)
5、學校運來一些小樹苗,每捆5棵,有4捆(6分)
(1)一共有多少棵小樹苗?
(2)已經栽了8棵,還剩多少棵?
關鍵詞:培養;幼兒;學習興趣
引言
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屬于他們的情感體驗,教師不能將幼兒一概而論,要依照幼兒的不同性格進行教學,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研究表明,幼兒更傾向于生動活潑、色彩絢爛的新鮮事物,也能更加提得起興趣,所以教師在課程中要注意這點,帶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其在幼兒班中學到更多知識和生活常識。
1從幼兒體驗入手培養學習興趣
1.1增加幼兒生活體驗
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生活體驗有著必要聯系,有著精彩生活體驗的幼兒,更能夠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教師需要有意識的增加幼兒的生活體驗機會,讓他們更多接觸大自然,感受生活的樂趣。如果碰到了下雨天,教師可以讓幼兒們仔細聽聽雨聲,讓他們形容一下雨聲是怎樣的,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生動的講解雨滴形成的過程,普及他們科學知識的同時增加了對生活的感受。如果碰到陰天,則可以讓他們對天空的變化進行討論,云朵的顏色以及太陽公公怎么不見了的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亦或是碰到了晴天,則可以帶他們出去在幼兒園空地鍛煉身體,告訴他們適當曬太陽的好處是什么。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在生活中,一顆小草,一朵小花都可以成為教師授課的素材,面對幼兒可能提出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有足夠的耐心給予解答,在增加幼兒生活體驗的同時,學習興趣也被無形的激發了出來。
1.2適當增加對幼兒的表揚
幼兒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對事物也是三分鐘熱度,集中力還不夠,因此需要教師對其適當的加強。課堂或者生活中,教師需要對幼兒的興趣愛好給與關注,對于孩子有興趣的事物要適當的引導鼓勵,這樣才能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不被打擊。類似于有些小孩會興致沖沖的告訴老師自己發現了什么新奇的事物,可能是一只小鳥在唱歌,可能是一只蝴蝶飛來停在小草上面,也可能是小花開出了鮮艷的花瓣等等,這些都是小孩對生活的觀察,是他們的興趣所在,這時教師就有必要給與他們鼓勵,進行適當表揚。
2從課堂教學方面入手培養學習興趣
2.1創建課堂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是一種非常適合幼兒的教學方式,也是幼兒最喜歡的上課方式之一。它能夠將幼兒帶入生動的情景當中,讓幼兒切身體驗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得到很好的激發。類似于在上《冬天的動物們》的時候,可以讓幼兒們看一些動物世界的視頻,視頻比起課本上的文字更加形象有感染力,讓幼兒們進入這個環境,看看小動物在冬天真實的樣子。幼兒們在觀看短片的時候,也是帶動他們的思考,靈感可能隨之產生,孩子們會創作出靈性的作品,畫出自己心目中冬天小動物的模樣。再比如數學課堂上,“小兔子拔蘿卜”的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小朋友們扮演成蘿卜和小兔子,一共有這么多蘿卜,小兔子去拔,最后有幾個蘿卜沒被小兔子,幼兒們進行觀察、數數,將數學與游戲結合起來,課堂不會變得枯燥,幼兒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可以說是一舉多得,此外與小伙伴的互動也能增加同學們之間的友誼。通過情景教學,很大程度上可以培養幼兒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的各項能力無形的提高。
2.2科學合理指導幼兒游戲
教師在班級中進行游戲活動時,很有可能就自顧自的講解了,忽略了幼兒的體驗與學習。導致幼兒在自我探索過程中很難掌握,從而失去對游戲的信心,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教師需要把握好這兩者的關系,教師在進行講解游戲的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只想讓他們知道如何去玩,而是要先大致的講解,然后觀察幼兒各自的表現反應,根據他們沒有掌握的地方,再有針對性的對其講解,這樣更加針對性,幼兒也能對游戲有更好的體驗度。比如在與幼兒進行“猜猜誰更重”的游戲時,讓幼兒M行比較的物體是鐵跟棉花,其實游戲中放置的棉花跟鐵是一樣重的,但是從視覺上就會有種鐵更重的錯覺,大人們會這么覺得更別說小孩子,此時教師不需要馬上公布結果,應該讓幼兒們各自發表看法跟意見,最后再用天平比較重量,讓小朋友們看到事實,再解釋其中的原因,從而讓幼兒們有更深刻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求知欲被自然的激發,學習興趣也得到了培養。
3結語
在對幼兒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幼兒的學習生活體驗以及幼兒的課堂教學方面入手,適當增加幼兒的戶外體驗,多親近大自然,體驗生活的小樂趣,此外在課堂上不能枯燥乏味,需要引入有趣的情景教學模式,提高幼兒的學習注意力。而且教師需要對幼兒抱有耐心的態度,對他們積極的行為進行表揚,引導幼兒們主動學習,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一、提問過于簡單,缺少啟發性,無助于幼兒思維展開。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智慧。”啟迪幼兒思維,發展其各種思維能力,乃是教學提問最主要的功能。但是有的老師在設計提問時卻缺少啟發性。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小兔乖乖》一課時,講完故事后進行了這樣的提問:
“小木屋里有幾只小兔?”
“兔媽媽走后小兔子把門關的緊不緊?”
“小兔子有沒有聽媽媽的話?”
在教學掛圖上清清楚楚畫著三只小兔的情況下,第一個問題顯得過于簡單了。而第二、第三個問題則是呆板的選擇性提問,且帶有明顯的暗示性,若改成:
故事中的三只小兔叫什么名字?
兔媽媽去拔蘿卜前對小兔怎么說的?
這樣提問,幼兒回答時必然要經過思考,回憶一下故事內容,才能做出正確回答,同時起到讓幼兒記住故事情節的作用。
又如一次晨間談話時,有位教師教幼兒要愛護玩具,提出這樣一些問題:
“我們小朋友要不要愛護玩具?”(要)
“拿玩具時應該怎樣?”(輕拿輕放)
“玩具掉到地上我們該怎么做?”(拾起來)
這種填空式的問答幼兒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也無助于幼兒思維發展。
提問是為教學服務的,應該緊緊圍繞教學內容來精心設計,要避免“一問齊答”式的表面性提問,避免填空式的提問,更應摒棄盲目地隨意地肯定或否定式提問,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幼兒實際,合理設計問題,注重問題的啟發性,拓展幼兒的思維。
二、提問不注意幼兒年齡,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
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和能力大小,否則將影響到整個教學活動。如教小班唱歌曲“春天來了”,教師在范唱一遍后,在沒有直觀教具的情況下提問:
“這首歌唱的什么?”
幼兒無從回答。教師在提這個問題時,忽視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因為對他們來說兒歌唱的是什么內容太概括抽象了。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把握提問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比如可以這樣提問:
“春天來了,什么花開了?”
“誰飛來了?”
通過具體的提問和回答,使幼兒初步了解這首歌歌詞的主要內容。也可以通過在課前布置家長帶領幼兒到戶外去觀察春天的景色,在有了實際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歌詞進行提問,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讓他們感受春天的美麗,在欣賞學唱歌曲的同時產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提問沒有圍繞教學目的和重點來設計,缺乏針對性。
教學活動中,教師所要提問的每一個問題,都應精心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點來設計,合理規劃,才能有效的發揮提問的真正作用。而有的教師沒有緊緊抓住每次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來設置提問。如,有位教師讓幼兒認識小豬時,先拿出小豬吹喇叭的新玩具,然后問:
“這是誰?”
“它在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它在吹喇叭?”
“這只小豬可愛嗎?”
然后出示豬的圖片,分別對豬的身體、耳朵、嘴巴、腳、尾巴進行提問。不難看出這些問題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偏離教學目的的提問太多,前四個問題,教師的目的是讓幼兒對這節課產生興趣。而實際上,當教師拿出小豬吹喇叭的玩具時,已經引起了幼兒的極大興趣,沒有必要再設計提問。二是教師在教幼兒認識小豬的特征時,沒有對小豬的鼻子進行提問,而這恰恰是教學重點之一。所以當教師要求幼兒講述小豬的特征時,有位小朋友說:“小豬有兩個大大的圓鼻孔。教師才意識到自己的疏漏,再補充講解一番,這樣不僅教學重點不突出,而且打亂了教學步驟。
四、設計提問不注意思想性。
關鍵詞:開放 主動探索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99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環境和空間,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強化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邊思考邊總結了以下幾點。
1 讓學生自主發現,主動探究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這就是說,課堂教學要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去學習,教師的任務只是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的認識圖形中,筆者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把學生的動手操作作為主要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并獲得新知。這樣借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到生活處處都有數學,還讓學生嘗試了由于自主學習而獲得新知的喜悅。
2 讓學生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
《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的“套圈游戲”中,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方面,估算多樣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根據教材中的統計表,筆者是這樣做的:第一,教師利用套圈游戲素材,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現實背景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淘氣一共得了多少分,笑笑一共得了多少分)。第二,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問:淘氣能贏嗎?緊接著對學生提出了估算的任務,使學生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給學生的思考留下了空間。第三,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了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時學生中出現了幾種不同的估算方法。生1:“我發現淘氣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績低,其它兩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認為淘氣能贏。生2第一次淘氣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氣多1分,他們就一樣多了,而第三次淘氣比笑笑多,所以我認為淘氣贏了。”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估算的方法,并且鼓勵 學生估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的估算意識。第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計算來檢驗估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檢驗能力。第五,在計算方法上,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這就是新教材注重數學問題的探索過程,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對解決問題的途徑提倡多樣化,積極調動學生的聰明才智去解決實際問題。
3 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新教材的教學設計或教學過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學生的數學知識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探討而得到的,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獲得,凡是能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的問題,就通過班級適當交流取得共識。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拔蘿卜”這一節中,筆者采取“我當小考官”的復習方法。做法如下:
筆者首先進行的內容是“我當小考官”,筆者問:“誰來當考官,考考同學們,出題的范圍就是我們近幾天學習的加減法。生1:“我來當,50+20等于多少?誰來答?90-70呢?”生2:“我愿意當考官,32+5等于多少?67-2呢?”在以往的復習都是師問生答,在本節課的復習上,筆者安排這個內容,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然后利用主題圖中的兩只小兔子在山坡上拔蘿卜,為學生創設一個“兔子拔蘿卜”的情境,使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講故事引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在具體情況中提出數學問題:“兩只兔子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拔幾個?小白兔子再拔幾個就和小灰兔同樣多。列算式是36+23,36-23。”看著問題列算式,學生并不感到為難,難的是兩道題怎么進行計算。在這里,利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計算方法,然后每組定出一名代表匯報自己小組所討論出的計算方法。生1:“我們組討論的是加法,6+3=9,30+20=50,50+9=59,或另一種方法:36+20=56,56+3=59。”生2:“這樣的題,我還會用豎立計算,我在家自己看書,又問媽媽,我學生了這種方法,我想教給同學們,好嗎?”教師:“那好啊,我們鼓掌歡迎。”學生便開始講豎式的寫法,其他同學提出疑問,由小老師解答。用豎式計算是第一次出現,有些同學在預習時肯定學會了,還沒有學會的同學,教師可以再適當做一些重點強調,同時鼓勵表揚小教師。教學中筆者利用各種游戲活動以及各種方法,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探索各種計算方法,力爭創建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激勵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參與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參與者,在學生討論算法時,主動巡視并參與小組交流,使學生在愉悅的、自由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出不同的算法。更主要的是創造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也為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創造了良好的課堂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對于幼兒而言,節約糧食和如何節約糧食、基本沒有觀念,因此很難對自己約束自制。
幼兒的良好習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老師、家長的任何行為習慣都會影響他們的發展,所以,我談談老師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糧食觀念培養的幾點體會。
一、日常進食不浪費
(一)聽奶奶講那過去的事情
一些幼兒在用餐時飯粒經常掉得滿地都是,餅干、點心亂丟亂扔,這種現象在班級里時有發生。家園互相配合,讓孩子知道過去人們經常挨餓的艱苦。家長也對此非常認同,表示不要說現在生活好了,我們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我們自己應當認識到,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認識到: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我班家長當中大多的祖輩,小時候都曾受過苦,挨過餓,對于什么是苦,什么是餓,他們有深刻的感受。但是,對于現在的孩子們,從小就生長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中,如果家長老師沒有刻意引導,他們根本想象不到過去人們經常挨餓的艱苦。因此除了幼兒園內教育孩子日常進食不浪費,還動員奶奶們參與“愛惜糧食從我做起――聽奶奶講那過去的事情”家長助教活動,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節約糧食是一種美德。
(二)看新聞說這浪費的現象
新聞中蘊涵著教育資源,豐富的信息資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動態的導向作用,同樣也給孩子帶來五彩繽紛的知識資源。
在“愛惜糧食 從我做起――看嚴重的浪費現象”活動中,定期為幼兒讀報,與社會信息同步,讓幼兒了解當前浪費糧食現象的嚴重,并請幼兒講述自己平時有沒有浪費糧食的現象,以后應該怎么做。同時也鼓勵幼兒一起討論節約糧食的好辦法,把自覺愛惜糧食的做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讓“愛惜糧食”這四個字深深扎根在心中。
(三)比餐盤倡導“光盤”行動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有一種美德叫光盤。”對幼兒來說,這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其成長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和力量。現在的幼兒生活有保障,不至于饑渴挨餓,自然會出現挑三揀四的習慣。說是吃完飯,但餐盤里總會留下一些剩菜或剩飯。
孩子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營造什么樣的氛圍,涂抹什么樣的顏色,構筑什么樣的成長環境,對其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幼兒園多實行分餐制。吃飯時,鼓勵他們將自己的一份吃光。在這種“節約、不剩飯”的氛圍引導下,倡導幼兒都以“光盤”為榮。
同時引導家長,讓家長在幼兒在家時,為孩子準備專用的小號餐具,根據孩子平時的食量,盛出正好的量,鼓勵孩子將飯菜吃光,讓孩子從小養成不剩飯的好習慣。而不是用和大人一樣的碗,給孩子盛一大碗,再告訴孩子,能吃多少吃多少,這樣就會使孩子養成挑食、剩飯的習慣。
二、日常用餐少挑食
青菜不吃,蘿卜不要,噘著小嘴,噙著眼淚……面對挑食的幼兒,我看在眼里,煩在心里。以三點措施引導幼兒日常用餐少挑食,積累選擇糧食美德。
(一)提問上下工夫
幼兒一上餐桌,面對幾個菜,不要先問他想吃哪個菜,如果這樣處理,他自然只吃自己喜歡吃的菜,別的菜都不再動了。不如這樣問他:先吃蘿卜還是先吃芹菜?這樣的問話其實是給他一種暗示:蘿卜、芹菜還有別的菜都是要吃的,只是可以有先后的問題。待幼兒吃了,表揚他,鼓勵他下次可以再多吃一點。
然而,這次不挑食并不代表下次也不挑食。幼兒反復挑食的不良習慣,主要是因為幼兒的自制能力差,對已經糾正過的問題容易出現反復。所以,在矯正幼兒挑食習慣時,也要堅持從幼兒的年齡和心理實際出發。
我們也經常可以用講故事的辦法,給幼兒介紹這些食物。比如個別幼兒不喜歡吃胡蘿卜,那就講小兔子吃胡蘿卜的故事,鼓勵幼兒學學小兔子,吃一口胡蘿卜。當然不要一次逼他吃很多,只要他嘗試了就不錯。嘗試多了,他也就會慢慢適應這種不太習慣的味道,并從中獲得更多愉快的體驗,由不吃到逐漸會吃,慢慢改變挑食的習慣。
(二)粗糧里做文章
幼兒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不能只給他們愛吃的東西。各種粗糧如小米、玉米、高粱米等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具有平衡膳食、改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生理功能,都應引導幼兒食用。可很多幼兒卻不愿意吃。
因此,要給幼兒講解什么是均衡攝入營養,還可帶領幼兒到蔬菜區觀察蔬菜的生長,給幼兒講解蔬菜在生長過程中都需要什么養料,并提出如果少一樣行不行這樣的思考問題。也可以拔一顆蔬菜回教室做實驗,不給它澆水,幾日后蔬菜就蔫了,以此告訴幼兒這就像小朋友挑食一樣,少攝入一種營養,會造成身體不健康。
(三)自身上樹榜樣
用餐時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老師,我不吃豆腐。”“老師,我要吃肉,不吃青菜。”面對挑食的幼兒不能采用強硬的話語。如“不可以”、“必須吃”等等。這些話只會讓幼兒吃得委屈,而且還會因為老師強硬的語氣讓幼兒更加排斥不愛吃的食物,可以采取示范的方法。
幼兒的模仿性很強,因此作為教師不應在幼兒面前表現出自己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或者在孩子面前講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幼兒不愛吃青椒,認為青椒很辣,老師可以先示范性地吃一口,嘗一嘗,告知幼兒不辣,再請一名勇敢的幼兒嘗一嘗,證明真的不辣,這樣幼兒就能逐漸克服對某種食物的恐懼心理。
三、日常種植嘗辛苦
(一)知道播種收獲的漫長
由于幼兒年齡小,一般沒有直接參加過農業生產勞動。他們對于糧食與種植生產糧食的辛苦是聯系不起來的。更很難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缺少尊重糧食的意識。
日常生活中老師、家長應讓幼兒知道糧食從播到收的漫長過程,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也可在進餐時,讓幼兒觀察食物,說一說這些食物的原料是從哪來的,是地上的、樹上的、還是水中的,浪費不得,從小養成知糧、節糧、愛糧的好習慣。
(二)流下松土除草的汗水
我力求通過帶領幼兒參與幼兒園內種植園地的勞動、讓幼兒真正付出汗水來規范他們的浪費行為,更好地為其健康成長服務。
通過松土除草等簡單勞動環節,讓幼兒初步體驗勞動的辛苦,以及通過形式多樣的途徑,組織幼兒開展愛惜糧食的田間實踐活動,如《拔蘿卜》、《收獲玉米》,或邊勞動邊教幼兒學唱《感謝歌》,潛移默化地給幼兒灌輸尊重食物,感謝種植糧食的農民伯伯的情感。
(三)品嘗勞動成果的甜蜜
田間實踐活動《收獲玉米》后,我們請食堂人員煮好玉米,幼兒圍在一起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記得其中有幾位幼兒平時不愛吃玉米,以前要么得經過一番動員、要么就吃幾口,可這次卻不一樣了。不用動員,更不是只吃幾口,他們幾個與別的幼兒一樣,把自己的那份啃得干干凈凈。因為是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們對此產生了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