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病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弗吉尼亞·伍爾夫;精神病:文學創作
伍爾夫是英國19世紀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女權運動的經典作家,其特立獨行的創作活動享譽世界文壇。她創造性地運用意識流的手法。有意識地從女性主義的立場出發。積極尋求和營建與女性作家的性別身份相吻合的文學話語方式。其女性主義思想對于后來的女權運動具有奠基性的指導意義。但是與伍爾夫的創作活動相伴隨的是間歇性的精神抑郁與興奮,從作家一生的情況看。弗吉尼亞伍爾夫每完成一部小說的時候.她都會精神崩潰;而在小說創作投入時,往往會極度地興奮。吉爾伯特·桑德拉和蘇珊·古芭在女性經典之作《閣樓上的瘋女人》中指出:“瘋女人”成為19世紀和20世紀女性作家筆下女性人物及女性作家自身形象的典型意象,反映女性作家在表達真實自我與傳統男性寫作規范之間痛苦的精神抗爭。伍爾夫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一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伍爾夫曾描述自己的生活是“那種走在深淵旁的羊腸小道的感覺”。
一、伍爾夫的精神病概況
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59歲的時候,在寫下給丈夫倫納德與姐姐文妮莎的信后,來到烏斯河畔,在衣兜里裝滿石頭,慢慢走入河心沉入水中結束自己的生命。傳記學者們大多認為她的死與她的精神病史有關.伍爾夫確實患有嚴重的精神抑郁癥,它是人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行為與其存在的客觀世界發生了嚴重不協調和沖突時所出現的一種精神異常現象。對伍爾夫而言,瘋狂的警告性癥狀是頭疼、失眠、視聽幻象,血管刺痛,頭暈目眩。伍爾夫曾多次表現出自殺傾向.1904年,父親去世。她不斷陷入幻覺,試圖從窗戶跳出去:1913年,婚后生活的不適使她一度陷入精神紊亂,悄悄吃下100片左右的巴比妥,經過緊張搶救才脫離危險;28年后,她以自殺這種極為瘋狂的形式擺脫病魔的困擾,來完善生命、實現自我。
伍爾夫的精神病首先是源于家族的遺傳。斯蒂芬家族存在著精神病不穩定的血緣氣質。其父萊斯利-斯蒂芬發作過他稱為“狂暴突發癥”的病。他的朋友們都害怕流露對他的批評意見.伍爾夫也繼承了這種對輿論意見的極度敏感。其次。伍爾夫的瘋狂是一種對往昔歲月的逃避。這與她身邊親人接二連三的死亡有關:13歲時深深依戀的母親朱莉亞因流感而引發風濕病去世:15歲時接替母親照顧她們的同母異父的姐姐斯蒂娜離開了他們:22歲時父親斯蒂芬患胃癌去世:24歲時哥哥索比也離開了他們。除此之外,伍爾夫幼年曾經遭受過同母異父哥哥的犯。痛失親人的傷心、無助以及對父親的負罪感嚴重地影響著她的健康。最后,男性社會各種制度規范對女性的壓抑與女性追求精神心靈的自由、表達女性真實內心世界的努力之間的各種矛盾也是伍爾夫精神瘋狂的原因。伴隨著伍爾夫的文學創作活動的是她的精神疾病:“創作的成功使她享受到滿足,創作的過程中的心路折磨則使她感受到深刻的憂慮,每當焦躁和憂慮猛烈地襲來,就會成為精神病復發的誘因。”
二、女性作家身份焦慮加劇病情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HaroldBloom)在其詩學著作《影響的焦慮》(AnxietyofIn.lfunece,1973)中將文學的影響比作父子關系,弱勢詩人只能模仿其父輩詩人。而強勢詩人卻能奮起抗爭,挑戰父輩詩人。形成俄狄浦斯式的對抗。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格芭在《閣樓上的瘋女人》中修正了哈羅德·布魯姆關于影響的焦慮的理論,將“文學父子之間的俄狄浦斯斗爭的弗洛伊德范例轉變成女性主義的影響理論,用來形容在父權制文化與文學中的19世紀婦女作家的焦慮。”實際上l8、l9世紀在傳統男權社會的各種社會道德規范束縛下的女作家就扮演了文學中“子”的角色,吉爾伯特和格芭指出,“在男性中心的文學俄狄浦斯范式中,女作家被忽略。女作家在面對這樣男權中心思想所建構的創造力與文學史圖景,她的焦慮是更深層的。——一種對作家身份的焦慮。”
作為女性作家,伍爾夫對其作品創新、超越傳統、超越自我的焦慮使其處于精神痛苦中,甚至多次精神崩潰。伍爾夫在其El記中大量記載了這種擔心與憂慮。“就寫作而言。最糟糕的是作者過分看重外界的贊譽。可以肯定,這個短篇(《邱園記事》)是得不到什么贊賞的。而我還會對此有些在乎。一大早的沒人來說好聽的,很難動筆。”(1919年5月12日記) “《夜與日》仍纏繞在心頭,浪費了許多時間。喬治·艾略特從不讀書評,因為別人的飛短流長會令她無法寫作。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毀還是譽我并不特別計較。只是這些東西擾亂了心神。”(1919年11月16日)今天下午我終于設想出一部新小說的新表現手法。……即結構松散,可以包容一切,同時,更接近主題.卻又能保持形式和節奏的不變。”(1920年1月26日)“我將不再為取悅別人而寫作,而作出改變,現在我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將來也是。”(1937年8月6日)培伍爾夫的成長受到已經內化于心的貞潔觀念的影響,她常處于緘默狀態。“作為一個女性,她常常會感到很難替復雜的思想狀態找到適當的語言表述。
……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中的女性和小孩都儲藏著私人化的詞語內涵。因為她們使用公共話語的空間受到了她們低微地位的限制。”千百年來女性的緘默狀態與作家所必需的心靈的自由、表達的自由形成一種的尖銳的矛盾,這使得女性作家在創作活動充滿了困惑與焦慮。伍爾夫常處于思想表達的壓抑狀態,“我有一個女人的感情,但我只有男人的語言”。當她寫作時感覺到:女性寫作“缺乏一種傳統規范,而一代人的工具對下一代毫無用處,又是一個多么嚴重的問題。”在文學創作中,伍爾夫發現,要大聲地表達她作為一個作家的聲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對現存的語言無法表現的女性特有的感情建構一種表述方式,幾乎需要瘋狂地冒險。基于傳統的“性別類比的思維習慣”,大男子批評家像對待婦女那樣評判她們的作品:“婦女作品所受的待遇好象它們本身就是婦女,對它們的評論往往始于其胸圍、臀圍進行的學術測量”。同仰對于伍爾夫來說,寫作是一種革命行為,她與英國父權制文化及其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形式和價值觀的差異是如此之大,以致她在落筆時充滿恐懼和決心。因為語言和文化被壓迫者攥在手里,要和他們爭奪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略,但伍爾夫還是義無返顧的拿起筆,努力地抗拒和顛覆著父權文化。
三、創作的文學治療作用
心理學理論認為,精神抑郁狀態是心理能量長期淤積的結果,這本身是一種致病的過程,淤積的心理能量必須釋放,釋放了才覺得舒暢和健康。而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等精神創造活動便是心理能量釋放的重要途徑和出路。對于伍爾夫而言,早年母親的去世誘發了精神病,之后親人接二連三的離去以及同父異母哥哥的犯都使她長期處于抑郁狀態.特別是婚姻生活的不適及沒有孩子常常讓她在姐姐跟前感到自卑,還有將自己所思所得訴之于筆端的沖動欲望等等。而伍爾夫創作活動使她表達自己聲音的欲望得到滿足。創作上的成功也沖淡了婚姻生活的陰郁氣氛,在一定程度上,寫作緩解了伍爾夫的精神抑郁癥,有自我精神治療的作用。
伍爾夫生病時。她經常會產生幻象并受到奇怪的聲音的折磨,她會聽到死者聲音,這種幻象與往昔的生活和已逝的靈魂聯系在一起,使她處于一種精神上的孤立狀態和毀滅性的隔絕狀態中。她的思想空白,退化到完全被動的植物狀態。這與她早年失去親人的的經歷以及成長中的孤獨有關。為此,父親死后,伍爾夫兄妹們逃離了令人窒息、充滿傷心記憶的肯辛頓區搬到布盧姆斯伯里區,企圖從父親的專橫、呆板、陰暗的生活陰影中擺脫出來,伍爾夫一直都在做著努力。然而,早年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幻象的形式使她精神恍惚,難以擺脫。她意識到自己可以通過寫作來記載斯蒂芬一家曾經的快樂生活.也塑造心目中父親和母親的形象,期望卸出心頭的重負,后來的《到燈塔去》就是這樣一部小說。小說中的拉姆齊夫人就是她塑造的心目中母親的形象.一個有個性卻沒有留下生動言論和著作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從13歲母親去世到44歲完成《到燈塔去》草稿的多年里,母親的靈魂始終占據著她的心靈。當這部小說完成時,她就不再看見母親了,也不再聽到母親的聲音了。通過給記憶賦予形體,她現在能夠自己支配父母遺傳稟賦,排除他們的錯誤從而將自己造就為藝術家。
四、患病豐富了她的文學視角,形成獨特的藝術景觀
伍爾夫在《奧蘭多》中寫到:一個作家靈魂的每一種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體驗,他精神的每一種品質,都赫然大寫在他的著作里。患病是一種生命體驗,是一種獨特的精神漫游,它帶給作家探索人物內心隱秘世界的機會,也進一步拓展了作家文學描寫的的空間。對伍爾夫而言,其身體的或精神的特殊體驗都會影響到她的創作過程,寫作既是為緩解瘋狂的緊張狀態而作的掙扎。同時也是對心靈掙扎的自動記錄。“每一部作品都朝那個虛構的弗吉尼亞·伍爾夫上堆積一點,我則把它像假面具戴著在世上走” “真我”和“假我”之間的抗爭讓作家陷入自我分裂之中。因此,“瘋子”形象就是作者本人的重象,是作者的另一個自我,傾訴了作者本人的憂慮和憤怒。
在《達洛衛夫人》中通過賽普蒂默斯的形象傳遞了作者對世界的獨特認識。伍爾夫對賽普蒂默斯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大篇幅地描寫了他的妄想性的幻聽幻視等錯覺以及意念跳躍、情緒亢奮、語無倫次,有時聽見麻雀用希臘語歌唱,有時又以先知的身份向世人宣布真理等等情景,顯示了作家對于精神病人反常意識形態的深入把握;而且都可以在伍爾夫的病史中找到依據.這種人物的塑造方法與她患病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通過賽普蒂默斯的視角.對當時英國社會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關鍵詞:腎虛老年病腎精腎氣
隨著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以每年3.2%速度增長,今年我國的老年人口突破1.3億,約占人口總數的10%,我國將成為一個老年型國家。因此,加強和完善對老年病的研究已成為一個十分迫切的課題。
衰老既是一種病理變化,又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生理過程。長期以來,一直有許多醫家在探討衰老的原因與機制,并提出了100多種不同的衰老學說,眾說紛云,雖各有其理,但究其根源,腎虛是人體衰老的根本原因。
一、腎中精氣,主宰人生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它與人體生命過程有著密切的關系,<<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生之本也"人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養,腎中精氣不斷充盛,促進著幼兒骨骼及智力的發育,進而化生出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物質"天癸",男子產生,女子月經來潮,具備了生殖力。因此,當腎中精氣充足時,精力充沛,骨堅牙固,耳目聰明,毛發潤澤,二便自調,從而提高了生命質量。以后隨著腎中精氣由充盛逐漸轉向衰退,"天癸"的生成減少直至耗竭,生殖能力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從中年而轉入老年,出現骨枯髓減腦空,身矮背駝、腰酸耳鳴、齒搖發白等老態,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腎臟衰,形體皆極。由此可見,腎中精氣是決定人的生、長、壯、老、死生命活動的主要條件,主宰著人的壽命和生命質量。故虞摶曰:"腎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失"。(<<醫學正傳>)
二、多臟虛損,腎衰為主
人的臟腑、經絡是一個有機整體,通過五行生克掛鉤,腎與其他臟腑緊密聯系,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維持機體的平衡調節。腎陽的溫煦,腎陰之化生是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與血液化生、循環,津液輸布的重要保證。人到老年,腎中精氣漸衰,精不足則化氣無源,無力溫煦、激發、推動臟氣;精不化血或陰血不充,可致陰虧血少,諸臟、四肢、百骸失其濡養,使三焦氣化不利,氣機升降失常而致病,造成多臟器功能損害,氣血陰陽虧損。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正如金元許叔微曰:"腎經虛則乃至五臟六腑衰極而漸至腎"。因此腎衰是致病之本,而多臟虛損是老年人發病的重要因素。現代醫學觀察亦表明,中老年臟腑辨證屬腎虛者可高達80.4%。調查自然人群中醫虛證中發現,其腎虛患病率排在首位。不僅如此,老年人腎精逐漸衰竭,真氣逐漸耗散,五臟日益虛弱,各種虛損性疾病蜂至,氣機衍滯,升降失司在所難免。如若再受外邪侵襲,精神刺激,飲食不當,勞累過度等,則會使臟腑功能衰退加快,氣血陰陽失調,從而發生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一系列病理表現。導致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異常,耗傷機體的正氣,加速機體的老化。臨床上可見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老年性癡呆、腫瘤等疾病,有時可?共∏櫸⑸蟮鈉鴟?甚至釀成危重癥情威脅生命。
三、補腎益精,延年祛病
人體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是腎氣盛衰的演變過程。進入老年,體質狀況發生顯著變化,諸臟腑功能多為脆弱,表現為抗病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低下,易于發病,易于傳變,臟腑精氣易損而難復,其中以腎中精氣衰少為根本。因此,對于老年病的治療應重視護養正氣,老衰久病,補虛為先",使臟腑機能振奮,體質增強。但單純滋陰填精,不僅藥之甘味,難以化成腎中精血,而且精血不生,反易成陰凝之邪傷伐元氣。若純使用壯陽之品,或獲一時之效,但勢必耗損精血,使虛損益甚。故必須采取補腎填精,助陽化氣之法,使精生氣,氣生精,精氣充足,從而推動臟腑功能,達到神聰形健,益壽延年之目的。
然而,老年人的特點是"五臟俱虛",因此,對于臟腑虛損的治療既要立足于老年人腎虛精虧之全局,又要著眼于臟腑病變之局部,只有把補腎法與調養五臟相兼顧,才能更好地發揮的作用。由于腎與五臟是一種相互資生的關系,所以通過調養五臟氣血,可以達到治腎之目的。
四、扶正固本,慎施戕伐
老年病以本虛為主,"兩虛相搏"之機遇甚多,最易招致邪侵。老年病又以慢性、危重病癥多見,臟腑功能虛弱,氣化不力,血行不暢,痰濕凝滯,邪易聚而難散,出現正虛不能勝邪,虛實夾雜之證。正虛遭邪侵,邪滯更傷正,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邪結不祛則正氣難復。但治療之法不可與年青體壯之人同日而語,老年疾病無論何證,都難以承受攻伐。此時治療上尤以重視正氣,老年人之正氣,皆刻刻固護。因損之極易,培補甚難,但不可過。一般應在扶正的基礎上進行祛邪,如活血化瘀,化痰利濕,通腑泄濁等,這樣有利于病邪的消除,有利疾病的轉歸和預后。但補時必須結合老年人的體質,針對病因,審因論補,切忌濫補,最忌廣絡原野,以求中的的做法。治病用藥以防攻邪傷正,扶正戀邪,稍有偏差,使虛者更虛,實者更實,遺禍無窮。正如<<靈樞.本神篇>>所說的要"知其氣血虛實,謹而調之也。"宜緩緩調補,長期漸進,抓主要矛盾,中病輒止。有些老年慢性病也不可急于求功,認準貴在守方,切忌變法、變方過頻。年邁之體,辯證要準,立法要穩,選方要精,用藥要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對癥下藥,多可起力攏千斤的作用。
五、注重養生,延緩衰老
<<素問.上古天真論>>稱人的壽限為"天年",指出"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尚書.洪范>>亦曰:"一曰壽,百二十歲也"。然人到中、老年時期,由于腎氣衰退,精氣內虛,出現了無法抗據的生理性衰老過程,許多老年病在此基礎上發生發展,進而促進衰老過程。要延緩衰老的過早到來,就要平時注重養生。盛如<<類經>>所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當益壯,皆本于精."
1.調攝機體人體臟腑機能活動常受精神意志影響,孫思邈說:"老人之性,心恃其老,無有藉在,率多驕恣,不循軌度,忽有所好,即須稱情。"情志過激,能引起臟腑氣機逆亂而產生種種病變,因此要十分注重調神(心理衛生)。<<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而有時,恬詹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凡治身者,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也"(<<類經.卷三>>)。同時要陶冶自己的性情,例如要丹青書畫,習書楷字,或吟吭高歌,使精神安逸行暢,如孫思邈所云,善養性者"性即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
2.動靜結合動是指運動、活動,靜是指休息,放松。進入中老年,由于臟腑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虛邪賊風乘虛而入",極易發生各種疾病。因此"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備急千金要方>>)應注意勞逸結合,尤其需要進行一些適度的體育鍛煉活動,活動肢體,流通氣血,例如晨操、打拳等活動。做到以靜為主,兼以運動,動靜結合,使我們人體各組織細胞得以整復,延緩細胞衰老,保持腎之精氣充實,卻病延年。
3.適度飲食人之壽命與腎氣關系密切,但腎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脾胃論>>)老年脾胃虛弱更為突出,由于胃腸功能的減退,不宜暴飲暴食,不宜偏嗜五味、生冷、肥甘之品,不宜食用不易消化的硬性食物(如油煎食品)。清.曹慈山<<老老恒言.飲食>>中說:"大饑傷脾,大飽傷氣。益脾借于谷,饑則脾無以運而脾虛;氣轉于脾,飽則脾過于實而氣滯。故先饑而食,可以給脾;食不充脾,所以養氣。<<素問.生氣通氣論>>也云:"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4.慎應寒暑寒暑是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既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條件,又是導致疾病的一大因素。人上了一定年紀后由于腎氣衰退,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應急性較差,極易受到外邪的侵襲,更傷腎氣,引發疾病。<<靈樞.本神>>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養生不逆其時,真氣內守,腠理致密,邪無由傷人。"
5.補攝營養營養之補因人因時而異,孫思邈說:"四十歲以上須服補藥,五十歲以上四時勿缺補藥,如此乃延年得養生之術耳"。即用藥物補益腎之精氣,延緩衰老就成了與積極保健方法相輔相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抗衰老藥物除了具有治療疾病作用外,還有針對老年人氣血虧損,肝腎不足和陰陽容易失調的特點,分別用補氣益血、調補肝腎、滋陰壯陽藥物以達到強身保健、益腎固精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中藥不僅可作補藥,也是很好的營養食品,如補肝腎,強筋骨的杜仲,補肺健脾、固腎益精的淮山藥等可做菜吃,具有良好的開發價值。
總之,衰老是一個很復雜的生理退化過程,其根本決定于腎中精氣之盛衰。近年來,對腎虛實質和中藥(如人參、黃芪、鹿茸、杞子、巴戟天等)抗衰老機理作了大量的實驗研究,認為具有抑制導致衰老的“酶”,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和調節微量元素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可在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方面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敖拉哈,老年醫學與保健,1999;5(2):51
2.趙偉康,中藥延緩衰老的作用特點與研究途徑,邁向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298
3.羅仁,鐘洪,疾病人群的虛癥特點,遼寧中醫雜志,1996;23(4):154
4.彭銘泉,中國藥膳大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116—130
5.袁錦柏,老年醫學與保健,1999;5(2):49
InvigoratingofkidneyEssencetoCureDiseaseandProlongOne’sLife.
ShengHuiFeng,MingLiang,LiHe,consultantQinLiangFu
ShanghaiSecondaryMedicalUniversity,RenJiHospital,Shanghai(200001)
一、專業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神經病學知識和理論,深入了解神經解剖學、臨床神經生理學、臨床神經病例學及臨床神經電生理學(包括腦電圖,在有條件的單位工作者,還包括肌電圖及誘發電位);掌握顱內血流生理及病例生理學,神經影像學(包括頭顱及脊柱X線平片、腦血管造影及CT)的基本理論,在有條件的醫院工作者,還須掌握MRI有關技能;掌握神經系統癥狀學(包括頭面痛、驚闕、癱瘓、顱內壓增高、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復視、肢體痛、失語、昏迷)的理論、機電及鑒別診斷;掌握神經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精神病學、小兒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老年神經病學、心臟病學及呼吸內科學、內分泌學與神經病學有關的基本知識。
(二)相關理論知識
1、掌握神經生物化學、神經免疫學、神經流行病學、神經遺傳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眼科、耳鼻喉科及骨科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的理論知識。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專業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1、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病房及門診)部少于40周。
2、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對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癲癇、脫髓鞘疾病、變性病、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周圍神經病、肌瘤、遺傳代謝性神經系統疾病一級椎體外疾病)的診斷、治療機預防等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對常見癥狀(包括:頭面痛、眩暈、癱瘓、感覺障礙、驚闕、癡呆、暈闕、昏迷)有深入的認識并能作出正確地分型或病因診斷;對神經內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承擔院內會診,能承擔神經內科二線值班、門診咨詢等工作;有一定的病房、門診醫療組織、管理的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熟練掌握神經系統各部位(包括:大腦半球、丘腦及小丘腦、腦干、脊髓、周圍神經)綜合癥至少30個。對其它系統疾病的神經系統合并癥(包括:肝性腦病、門脈性腦病、腎性腦病、透析性病、瘤性神經系合并癥、心肺功能障礙的神經系統合并癥)有深入的了解。擔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診治本專科病人至少300例,主管或負責主治的病例確診符合率、治愈或有效率、搶救成功率等醫療技術達到本地區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指導下級醫師、進修醫師或協助指導研究生臨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門診病例及病房查房討論;每年為下級醫師、進修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2次;有帶教2名住院醫師或協助指導1名研究生的經歷。
(三)科研
掌握科研選題、課題設計及研究方法;能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課題,開展科研工作,并進行課題總結,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論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或在省級省以上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
主任醫師
一、專業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在副主任醫師所具備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地掌握神經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對本專業某一領域有所專長。
(二)相關理論知識
在達到所規定的神經內科專業副主任醫師水平的基礎上,熟悉與其專業相關學科的新進展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國內外專業期刊,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與科學研究。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一)醫療
1、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在神經內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正確、熟練地組織、指導、搶救、治療專科危重病人,有解決疑難病及復雜技術問題的能力;能承擔院內外疑難復雜病例會診;對本專業臨床工作具備全面的組織管理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機工作量:
擔任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工作期間,每年診治神經內科病人至少150例,其中疑難危重病例不少于40%,醫療技術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培養本專業中、高級專門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每年為下級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3次;有培養主治醫師或協助培養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關鍵詞:復方丹參滴丸;西洛他唑;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引言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或體征。它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病變殃及到中樞神經、周圍神經系統,后者尤為常見。其中遠端感覺神經病變占據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50%以上,讓患者身體禍不單行,生活質量低下,同時需要承受經濟負擔。筆者應用復方丹參滴丸聯合西洛他唑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較好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選取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到我院就診的患者,全部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臨床糖尿病學》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1]共入選200例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100例和對照組100例。治療組男49例,女性51例,平均年齡59.6歲,糖尿病病程平均6.3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1-4年;對照組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齡59.3歲,糖尿病病程平均6.5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1-4年。為了試驗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糖化血紅蛋白、感覺閾值測定評分基本保持一致,且數據經統計學處理,排除對兩組試驗有差異的其他因素。
1.2 病例納入標準
①滿足糖尿病診斷的依據;②四肢感覺異常、疼痛、肌無力的癥狀;③拇指振動覺失常;④跟腱反射降低或消失等病癥。
1.3 檢測方法
兩組均在飲食控制、適當鍛煉的基礎上應用口服降糖藥或皮下注射胰島素,使空腹血糖在5-7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在6-10mmol/L之間,有高血壓或脂代謝異常者應用相應藥物治療。所有患者口服西洛他唑50毫克 2/日口服;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口服復方丹參滴丸,每次10 粒,每天3 次。共治療3個月。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癥狀變化。
1.4 療效判定標準
所有患者治療前的常規檢測肢腱反射及痛覺、觸覺情記錄下來,3個月后重新檢查患者肢腱反射及痛覺、觸覺情況,做出對比分析。療效如下表:
輕度神經病變記為1-4分,中度神經病變記為5-6分,重度神經病變記為7-9分。效果明顯:患者患病癥狀消失,膝腱反射恢復正常,感覺閾值測定減少應大于3分;具有療效:病癥顯著減輕,膝腱反射未完全恢復正常,感覺閾值測定評分減少1-3分;無療效:病癥無好轉,膝腱反射未恢復,感覺閾值測定評分未降低。
1.5 統計方法
數據利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利用 ±s表示。對所有滿足標準的正態分布規律的數據,進行T檢驗,不滿足正態分布的數據進行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均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利用Ridit分析處理。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評定的比較
2.2不良反應
在治療前,檢測血常規、血糖、肝腎功能、凝血四項指標,均屬正常。在治療中有1例患者曾出現少量鼻血,未經過特殊治療,病情得到好轉。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在臨床醫學中表現形式各種各樣,病變可累及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后者尤為常見,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其發病機理與高血糖引起的代謝紊亂、血管損傷、神經營養障礙、氧化應激、自身免疫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尚未有一個明確發病機制。復方丹參滴丸由丹參、三七、冰片提煉制作而成。丹參有苦味的口感,是一種微寒的藥材,同時具有活血調經、涼血消癰、安神的功效。三七微苦之感,溫和藥材,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冰片性辛很苦,微寒藥材,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功效。三藥聯合表現出特色的療效,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療效。經過大量的實驗證明,可阻止鈣通道、改善微循環、清除自由基等功效,在臨床醫學上常用于治療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2]復方丹參滴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很好的防御和治療的效果,調節周圍神經微循環系統,使周圍神經細胞不在缺氧,具有抑制血管黏附分子的基因表達,是理想的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藥劑,制作方便,服用簡單,在臨床上未出現不良的反應,能長期服用。西洛他唑及其代謝產物可有效的抑制環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升高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內環磷酸腺苷濃度,發揮抗血小板及擴張血管作用;抑制ADP、腎上腺素、膠原及花生四烯誘導的血小板初期、二期聚集和釋放反應。可以減小血小板粘附率,改善血液粘稠度,增加其未捎供血量。同時研究表明西洛他唑提高足、腓腸肌部位的組織的供血量,使下肢血壓指數上升等,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
綜上所述,本研究應用復方丹參滴丸聯合西洛他唑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與對照組比較的結果顯示,有效率明顯提高,說明復方丹參滴丸聯合西洛他唑可相互作用,取長補短,共同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得到了臨床的驗證,具有顯著的效果。此法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周期短,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注:本文為廊坊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論文,課題編號2012013093)
參考文獻
【關鍵詞】核心醫療制度;神經病學;研究生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576-02
核心醫療制度是臨床診療過程中每個醫務人員必須執行的醫療規章制度,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臨床診療質量。我們在臨床教學工作中發現核心醫療制度對神經病學研究生教學工作也有促進作用。
1.核心醫療制度在新的醫學教學形式下的作用
隨著我國醫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醫學研究生教育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招生的擴大使研究生數量明顯增加,教學資源也更加豐富,對教育的要求更加現代化和高精化[1]。但是我們在臨床醫學教育中也發現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許多學生為了考研,在本科學習階段忽視臨床實習,將主要精力放在外語學習和考研準備上,導致臨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水平低下,并且對臨床診療常規不熟悉。而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由于找工作、做科研,在臨床上時間也大為縮短,易為畢業后的臨床工作造成隱患。
醫學研究生除了要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完成一定的科研論文準備工作外,必須在病房進行臨床“三基”能力的鍛煉,以提高研究生的醫學診療能力。以往的臨床學習是研究生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參加科室日常診療活動,在日常醫療工作中學習。研究生臨床能力的培養主要取決于帶教老師的臨床水平、工作和教學態度,以及研究生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隨意性很大。很多研究生只是被動的參與臨床工作,當醫生危機感與責任感不強,到實際工作中明顯能力不足。
為了適應新的醫學教育形勢,越來越多新的教學模式被用于醫學研究生的教學中,如案例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等[2-3]。而我們發現,作為臨床醫療工作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核心醫療制度的教學功能也逐漸顯現出來,而且對研究生臨床能力的規范化培養非常關鍵。
2.不同的核心醫療制度對研究生教學的作用
不同的核心醫療制度對研究生教學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將分別闡述:
2.1 三級醫生查房制度。在神經內科,科主任查房每周至少一次,副主任醫師查房每周至少三次,其中副主任醫師以上級別要求至少每兩周教學查房一次,查房時要求相關下級醫師參加。進入臨床學習的神經病學研究生基本安排由高年資主治醫師帶教,分管4-6張病床,要求在上級醫師查房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查房過程中上級醫師要查看研究生體格檢查手法以及病歷質量,對研究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甚至對研究生與病人溝通的技巧都要進行指導。在具體執行中尤其注意神經系統相關檢查手段及量表的應用,如每周需要進行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簡易智能評定量表(MMSE)和焦慮、抑郁等心理評定量表。對常見疾病如腦血管疾病、癲癇、多發性硬化等還要重點檢查有沒有嚴格按照臨床路徑執行,診療措施是否按照目前相關指南規范化處理。
通過三級醫師查房制度讓研究生明白必須把自己當作住院醫師看待,而不再只是個學生而已;使研究生必須全面掌握自己負責床位病人的情況,對臨床診療程序有了直接實踐經驗,也增加了研究生的責任感和相互協作的團隊感。在三級醫師查房制度的實行中,上級醫師講述的國內外先進的循證醫學理念和學科研究進展,以及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也迫使研究生多看本專業和相關學科基礎和臨床知識,增加了臨床學習的動力和競爭意識。通過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臨床工作能力。
2.2 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神經內科要求首次病程記錄必須由本科醫師完成,研究生則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通過自己采集病史并進行系統的體格檢查來完成病歷書寫,在記錄時嚴格注意時間、位點內的醫療行為。好的病程記錄可以促使研究生加強對病人病情的細致觀察,全面掌握病情變化,時刻提醒自己做醫生應該對病人盡的義務,從而起到規范自己臨床工作的作用。通過和上級醫師的病歷記錄對比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臨床思維的局限;而反過來,由于上級醫師有自己習慣的臨床思維模式,研究生有時候通過規范的病史詢問和對病人的密切觀察,可以完善病人的資料,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的實施,可以幫助研究生及時發現診療過程中的不足,增加獨立思考的機會,提高臨床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加強了研究生對醫療文書的法律意義的重視,反過來進一步自覺規范病歷書寫,促進臨床醫療質量的提高。
2.3 值班、交接班制度。日常值班、交接班是醫療行為中最基本、最固定的方式,參加人員多,連續性強,因此可以作為研究生臨床學習很好的載體。
為了充分利用日常值班、交接班制度的教學優勢,神經內科對研究生做了明確的要求:①嚴格遵守醫院工作紀律,完成從學生到醫生的整體轉變。②嚴格執行診療規范和程序。要求研究生不得單獨交接班,必須先向帶班本科醫師匯報;遇到患者有病情變化,必須及時請示上級醫師,不得自行處理。跟隨老師會診,擴大交叉學科的知識面。在此過程中逐漸訓練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總結歸納的能力。③醫德醫風培養。通過師生間傳、幫、帶,使研究生注意學習在臨床工作中同事間相互協作的和諧關系,遇到問題用積極的方式處理,以保證臨床工作秩序及醫療行為正常開展,減少醫療隱患,避免醫療差錯事故發生。
通過日常值班、交接班制度的執行,加強了研究生對醫療規章制度的切身體會,使研究生全面了解到科室所有患者的情況,擴大了對疾病病種的掌握程度;也增加了其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的參與感和責任心,對畢業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4 病例討論制度。包括疑難病歷討論和死亡病歷討論。神經內科規定凡遇到疑難病歷、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嚴重的病人,均應組織會診討論,盡早明確診治方案,避免不規范治療。死亡病例則在病人死后一周之內進行,重點是總結經驗和教訓,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神經內科要求研究生輪流進入監護病房,跟隨上級醫師一起學習神經科危重癥的管理。神經內科急重癥病人較多,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高齡病人越來越多,其中以腦血管疾病多見。這部分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等基礎疾病;而在住院過程中常易并發感染、多器官衰竭的合并癥,由此導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4]。神經科監護病房病人住院時間長,用藥復雜,會診科室涉及廣泛,要求研究生具備更強責任心,密切注意病人病情變化;這也要求研究生必須熟練掌握穿刺等有創操作,熟悉各種監護設施的觀察和使用。通過對危重癥病人的管理,系統學習急重癥診療措施和搶救技能,鍛煉自己的應急能力和反應速度。
在監護病房期間,疑難病歷討論和死亡病歷討論較多,這要求研究生先對診療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遇到交叉學科的問題,多查閱文獻資料,形成自己的臨床思維;而通過討論,驗證自身的觀點,吸收討論精華,擴大臨床視野。在每一次討論中研究生都可以獲得一些經驗和教訓,促進他們加快掌握對各種危重癥情況的處理,有助于培養他們對臨床診療各種的興趣和參與感,對提高臨床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2.5 醫患溝通制度。隨著醫學模式的轉化和我國衛生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患者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想要得到的醫療信息越來越多。而醫療保險改革的不成功,政府對醫療投入嚴重不足,以及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宣傳,都導致了現在我國醫患關系過度緊張,相互不信任。臨床研究生畢業后大部分將走上醫生的崗位,因此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加強醫患溝通意識和技巧的訓練尤為重要。
神經內科嚴格規定研究生不得單獨接診病人,必須跟隨值班老師進行診療活動,可以在老師指導下與患者及家屬進行簡單的初步溝通。在病人住院期間重點學習上級醫師與病人及家屬就病情變化、有創檢查及有風險處置前后、貴重藥品使用、發生欠費、急危重疾病轉歸等項目的溝通方式。在實踐中讓研究生學習醫患溝通技巧,如尊重對方、耐心傾聽對方的傾訴、同情患者的病情或遭遇、愿為患者奉獻愛心的姿態并本著誠信的原則進行。同時還要留意自身的情緒反應,學會自我控制;發現存在的問題或潛在的隱患要及時請示上級醫師,不要自己處理。
通過加強研究生對醫患溝通制度的認識,可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而通過對研究生醫患溝通技巧的培訓,提高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增強了他們以后當醫師的信心;也促使他們進一步努力學習,以提高自身醫療服務質量,盡可能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現醫患矛盾。
總之,醫療核心制度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臨床診療中,在醫學研究生教學中也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使其成為一種有力而且必需的教學工具,對幫助醫學研究生在神經病學專業上進一步發展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宜輝,王雷,柏建鷹,等.新世紀的臨床醫學教育[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5,14:268.
[2] 彭斌,倪俊,徐蔚海,等.“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模式在腦血管病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卒中雜志,2010,5:782-784.
1.1藥學心理學具有更加廣泛的專業知識
藥學心理學必須掌握相關專業藥學知識外,還包括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心理障礙,藥物濫用,兒科及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藥學心理學專業的課程包括6個領域:神經藥理學,毒理學,社會行為藥學,包括研究和診斷中所應用的評估方法,藥代動力學,藥物化學和藥劑學。這些涉及到3大知識體系。心理學藥師必須對神經系統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專業知識有所了解,必須掌握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以及神經藥理學知識。
1.2物理學和化學知識
一些心理疾病的評估技術和物理療法需要物理學的先進知識和實踐,包括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產地的測量,受體結合的鑒定,疾病狀態的體表標志,腦波記錄,大腦成像技術和電驚厥的技術等也是心理學藥師必須熟練掌握的知識。另外,還必須掌握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的知識。
1.3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知識
對藥學心理學的實踐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藥物治療技術,環境和心理社會壓力,心理學測試等知識及在診斷疾病和評估效果時采用的評價方法等。同時,對心理學藥師來說溝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他們必須把藥物信息傳遞給患者和其他專業人員,提高患者的認知,減少患者用藥時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從而增加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2心理學藥師的專業能力構成
作為一名心理學藥師必須具有全面的專業知識,交流溝通能力以及綜合技能。包括:①根據基礎藥學知識,如精神藥理學,藥動學,藥效學等,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和判定治療結果的能力。②獲取及傳遞患者的醫療數據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計算機檢索工具,獲得新知識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評價藥學文獻的能力,確定其合理性。⑤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的能力。⑥有效溝通的能力。⑦能熟悉與臨床研究有關的法律和倫理學問題的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
3心理學藥師的作用
在不同的崗位以及對不同的患者,心理學藥師的責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學和藥理學為基礎,收集相關患者的臨床數據加以解釋,并對其的診斷與治療提出自己的意見及建議。②對相關醫學,藥學文獻進行評估,綜合整理出確實可行的治療方案。③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相關藥物治療的教育和專業咨詢,加強溝通,以增加患者用藥依從性。藥師良好的形體素質可發揮治療的暗示效應.。整潔的環境、良好的形象、貼切的語言、專業的動作神態能夠拉近藥患雙方的心理距離,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肯定的語言能夠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應過程。④開展臨床查房,與治療體系的相關人員進行藥物治療的有效溝通,設計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⑤從事學術交流,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4結論
關鍵詞: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結合治療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稱面神經炎或Bell麻痹(Bell palsy),是指莖乳孔內急性非特異性面神經炎導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表現。本病系常見病,迄今為止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面神經水腫和壓迫性缺血所致,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與病毒感染、血管因素、面神經管狹窄等有關。早期病理改變為面神經的水腫和脫髓鞘,嚴重者可有軸突變性,以莖乳孔和面神經管部位最為顯著。
一 臨床資料
本組126例均為我院確診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門診病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3歲,男71例,女55例,病程最短1天,最長2個月。按門診就診順序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差異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二 治療原則
診斷一旦明確后,應盡快采取措施減輕面神經炎癥、水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面神經水腫,緩解神經受壓,促進神經功能的修復。同時應防治因眼瞼不能閉合,暴露的角膜受損或繼發感染。
(一)一般治療
休息為主,適當活動;預防感冒,勿勞累及失眠;保證食物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的攝入。
(二)藥物治療
1.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發病1~2周內,盡早使用一個療程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服用潑尼松成人30~50 mg/d,最大為70 mg/d。可清晨頓服或分2~3次服用,連服3~5天,以后7~10天內逐漸減量;也可靜脈滴注地塞米松5~10 mg/d,連用7~10天;對Hunt綜合征,可用較大劑量,如口服潑尼松60 mg/d,或地塞米松2.5~5 mg/d,連服14天后減量。也可用相當劑量的其他糖皮質激素。
2.抗病毒藥物 美國神經病學會檢索了1966~2000年所有MEDLINE收錄的有關糖皮質激素、阿昔洛韋治療Bell麻痹的所有文獻,得出結論認為:兩者聯合應用較單用更有效,更有助于面神經功能的恢復。阿昔洛韋(無環鳥苷)口服常用劑量為1 000~2 400 mg/d,分3次,療程為5~10天。
3.小血管擴張藥物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消退和水腫的減輕,從而減輕面神經受壓。常用地巴唑10 mg/次,3/d,口服;氯苯氨丁酸,可通過降低肌張力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用法為開始5 mg/次,3/d,口服,可逐漸增量至30~40 mg/d,有個別患者不能耐受其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和嗜睡等。
4.神經營養藥物 促進受損神經的修復。可用維生素B1片10 mg/次,3/d,口服,或針劑0.1 g,肌注1/d;維生素B120.1~0.5 mg,肌注,1/d。或片劑(彌可保)0.5 mg/次,口服,3/d;胞二磷膽堿250 mg,肌注,1/d;維生素B650 mg,肌注,1/d;新斯的明片15 mg/次,3/d,口服;加蘭他敏2.5 mg,肌注,1/d;尚可試用神經節苷脂、神經生長素或神經生長因子等。
參 考 文 獻
[1] 楊萬章,吳芳,張敏.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S].中華醫學會第八次全國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6. 344-346.
目前,活血化瘀法治療腦血管疾病已日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我科從2005年起應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博制藥廠生產)對104例腦梗死患者進行了治療,并對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血液流變進行了檢測,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男70例,女34例,年齡41~69歲,平均52.3歲。其中急性期腦梗死59例,恢復期28例,后遺癥期17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掃描證實。
治療方法:入院后即給疏血通注射液6ml(3支)加入5%葡萄糖(或0.85%鹽水)注射液250ml中,緩慢靜滴,14~21天為1療程。同時輔以甘露醇及腦保護等藥物治療。
觀察指標:104例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按中華醫學會通過的對腦卒中臨床研究工作的建議進行評定[2],并進行D-二聚體和血液流變的檢測。
結 果
臨床療效: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總分為22.71±7.29分,治療后降至14.01±6.68分,t=5.16,P
D-二聚體改變:104例腦梗死病人經疏血通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含量明顯下降,P
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104例腦梗死病人應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用配對資料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性差異(P
討 論
近年來,由于國內外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機制的研究日益深入,使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治療均得到長足發展。缺血半暗帶,治療時間窗,早期溶栓、降纖、抗凝、腦保護以及中西醫結合和中醫藥治療的方法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應用動物中藥制劑疏血通注射液治療104例腦梗死不同病期的患者總有效率達79.6%,尤其是急性期腦梗死患者有效率達91.4%,說明發病后治療時間越早,療效越好,且出院后部分病人可堅持正常工作。
疏血通注射液主要由水蛭、地龍等動物中藥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功能。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水蛭含抗凝物質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多種活性物質,能降低全血比黏度和血漿比黏度。水蛭提取物經動物實驗證明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不僅能改善腦功能,還能緩解腦水腫[3],并且還能阻止凝血因子的活化,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的結合,降低血凝集率的增高。還可以促進病變部側支循環的建立,恢復缺血區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地龍具有降壓,通經絡,增加腦灌注量等作用[4]。適應證包括:①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②治療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急型心肌梗死、不穩定心絞痛、勞力性心絞痛、肺心病等;③用于高血脂、高血黏度、高凝血癥血稠等。
觀察的104例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的改變亦證實疏血通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進行急性毒性、長期毒性實驗、過敏性實驗、溶血性實驗、局部及血管刺激性實驗,表明本品為安全用藥。通過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的評定和D-二聚體含量的變化測定,亦表明疏血通注射液對提高腦梗死病人的臨床療效有一定的作用,同時可激活纖溶系統,使生成的纖維蛋白很快被清除,起到了抗血栓作用,從而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殘率,特別是對急性腦梗死病人療效更為顯著,能促進病人的側支循環的開通和增加梗死區的血流量,改善腦缺氧及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時血腦屏障的損傷,是當前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又一個理想藥物和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 黃如訓,粱秀玲,劉焯霖.主編.臨床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2:259.
2 孟家眉.對腦卒中臨床研究工作的建議.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8,21:57.
一、當前臨床醫學本科五年課程設置情況
當前,臨床醫學本科五年一般要學習如下課程:系統解剖、局部解剖、生理、生物化學、藥理、心理、病理生理、病理、預防醫學、微生物、免疫、診斷、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傳染病、神經病、精神病、統計學等。基本上分為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基本課程包括解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人體寄生蟲、醫學免疫學、組織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等。后兩年以臨床課程為主,主要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藥理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等。最后1年以臨床實習為主。
二、當前臨床醫學本科五年課程設置優缺點分析
(一)優點
這種課程設置方法確有很多的優點,實踐證明足以把學生培養成材。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畢業的學生多數都能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能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能掌握人類疾病病因、病理分類鑒別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夠處理本專業多發病和常見病以及危急病癥,有一定的預防知識,具備一定的從事本專業業務工作的能力和適應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二)缺點
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可以發現這種課程設置方法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一些學生針對課程設置在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值得我們重視。
下面僅對學生吐槽最多的一點進行分析,這也是我們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課程改革尤其需要注意進行優化的地方。
學生反映最多的是不同課程之間知識點重復嚴重的問題。很多學生戲言,這可以使得他們掌握的知識點非常扎實、牢靠,比八年制本碩博連讀的學生學習更為深入。
下面以基礎課程里的病理學、系統解剖學和生理學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病理學的研究對象分為人體病理學和實驗病理學。其中人體病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尸體剖檢、活體組織檢查、細胞學檢查;實驗病理學的研究對象:動物實驗、組織和細胞培養。
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器官功能系統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學。其任務使學生掌握人體各器官配布、形態結構和重要毗鄰關系的知識和解剖基本技能,要求一方面牢固而熟練的掌握系統解剖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技能,正確認識各器官、結構的正常位置與形態,正確應用解剖學術語描述之。
生理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構成人體各系統的器官和細胞所表現的各種生命活動過程、功能表現的內部機制及其規律。掌握和利用這些機制、規律,可以為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研究提供理論基礎,使醫學生掌握正常人體功能活動的基本規律。
在以上三門課程里,均講到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心血管系統、淋巴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然而其中知識點顯而易見有所重復。一旦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溝通不暢,對學生的要求就會出現重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厭煩的情緒。
三、解決方案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當然我們可以從教材選擇,教師要求等方面著手,既能讓學生系統全面的學習到相關知識,而不出現各種重復的知識點學習,從而提高效率,加強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國內臨床八年制醫學本碩博連讀在本科四年的一些專業課設置方法我們也可以進行借鑒。
我國臨床八年制醫學本碩博連讀實行八年一貫制的教學安排。包括公共基礎課程(通識教育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臨床醫學課程(專業課)、臨床通科實習、臨床二級學科實習、科研訓練、論文答辯等。各個院校對各階段的學習時間安排均有所不同。
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八年課程設置分為人文社會科學、公共基礎、人體疾病與健康基礎、系統整合、基礎實驗、臨床醫學等。其中第二學年主要開設人體疾病與健康基礎,包括人體構造、分子細胞與組織、代謝、遺傳等課程。第三學年主要開設系統整合,基礎實驗等課程,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心血管系統、淋巴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課程。第四學年主要開設臨床醫學等,如外科、內科、婦產科等。
這種專業設置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各科間知識點重復的問題。使學生更能高效率的系統深入的學習醫學知識,非常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