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活動競賽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數學建模教學;教學方法;數學建模競賽;教學效果
1研究生數學建模培訓教學在我校深入開展
我校自2007年6月開始組織研究生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培養研究生200余人,教師們利用雙修日、暑期授課,給參加培訓的研究生講解數學方法的應用,從實際問題出發的建模能力,模型求解與數學軟件的編程等。研究生數學建模培訓教學的深入開展,有力地推動了研究生數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
2研究生數學建模培訓教學方法
為了改變以往課堂教學“填鴨式、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研究生數學建模培訓教學更多地采用自學指導法與研討探索法進行教學。
2.1自學指導法
自學指導法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研究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智能發展水平制定授課方案,課前向研究生講明教學的目標,再根據研究生心理活動的邏輯規律,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使研究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活動狀態,使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自我閱讀教學內容,掌握新知識,發展智能和創造力。自學指導法的基本步驟一般是:確定目的、自學、指導、練習。(1)確定目標。教師講課前,向研究生講明學習的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方法與途徑,并提出學習中要思考的問題,為實現學習目標做好心理準備,引起研究生積極的心理活動。(2)自學。研究生有目的地閱讀教學材料,初步掌握新課的基本內容,并記錄閱讀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啟發研究生提出問題。(3)指導。教師啟發、引導研究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主動地研討、學習新的知識,找出規律,發展智能和創造力。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注意在方法上指導研究生學習,及時解答研究生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4)練習。布置作業由研究生獨立完成,教師及時檢查研究生作業情況,了解作業中出現的問題,研究生完成練習后,教師及時組織講評。
2.2研討探索法
研討探索法就是開始上課時,教師提出某一課題,讓研究生3個人一組去分析研究該課題,研究生可以查閱文獻資料,從而獲得對問題的感性認識,初步了解該問題的內部機理;然后組織研究生課堂討論,讓研究生講出自己在分析研究過程中的發現和形成的觀點,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質疑,進行必要的爭論,促使研究生盡快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一定層次水平的科學概念,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研討探索法的基本步驟:(1)提出課題。教師提出一個開放性題目,由3個研究生一組共同去分析題意,了解問題背景。(2)分析研究。每一個研究生小組圍繞教師給出的課題,查閱文獻資料,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如應用處理連續量、離散量、隨機量的數學方法,建立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求解,回答有關問題,寫出論文初稿。(3)課堂討論。將研究生小組集中起來,組織研究生在課堂上開展討論,研究生可以自愿上講臺講授自己的觀點、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等。每個研究生小組都有一個代表首先上講臺講授自己小組的論文,回答課題中的有關問題,然后研究生自由發言,不同的解法、思路要充分表達出來。教師參加討論,主要是對需要拓展的知識進行補充講解。(4)總結。教師對討論的問題進行講評,研究生根據討論情況及自身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寫出科技論文,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在近幾年來研究生數學建模培訓教學工作中,我們采用了自學指導法和研討探索法教學。研究生通過學習掌握了新知識,智能和創造力得到發展,也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3研究生數學建模培訓教學安排
我校研究生數學建模培訓每年11月份啟動,次年5月組織研究生參加江西省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9月組織研究生參加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首先由研究生院組織各學院有關專業的研究生自愿報名參加數學建模培訓班;其次信息工程學院數學建模教練組根據研究生報名情況組建數學建模培訓班,必要時組織報名研究生進行選拔考試,選拔優秀的研究生參加數學建模培訓班;再次由數學建模教練組根據有關數學建模競賽要求,制訂研究生數學建模培訓班教學方案,確定培訓內容,選擇講課教師,開展培訓教學;最后組織研究生參加江西省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及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根據參加競賽、獲獎情況,及時總結培訓教學與競賽效果,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改進,為下一輪的培訓教學與組織參賽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把握學生基礎,創設問題情境
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仔細分析學生的認識水平,基礎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連接點,然后重新組織教材結構并擬成一個問題鏈,使學生的認識與問題發生作用。化學實驗的現象都比較直觀,利用實驗的現象提出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氫氧化鋁的兩性時,可以先請學生仔細觀察兩個實驗:一個是將A1Cl3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中;一個是將NaOH溶液逐滴加入A1Cl3溶液中。
二、演視實驗的教育價值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知識體系形成主要是在實踐、實驗中得出結論,從而獲取化學知識。化學實驗中那些瞬息變化的各種現象令學生感到新奇和興奮,由此產生了直接的興趣,但是這種興趣是短暫的隨生隨滅,如何使這種興趣持續下去,使學生對化學從有趣轉化為樂趣呢?這是每位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因此,作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實驗的作用:設疑、探索、驗證,應盡量利用電化手段,結合計算機操作演示來增加實驗的數量,增加實驗的能見度,增強實驗的趣味性。這樣把他們對化學實驗的興趣逐漸引發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三、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
心理研究和教學經驗充分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太易太難的教學內容都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過淺過易的教學內容,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老師講課沒有興趣;過深過難的教學內容同樣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揣摩教學內容。
四、尊重學生,因材施教
中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他們表現出不滿足于一般的見解、傳統的觀念、驗證式的驗證實驗、現成的理論模式及陳舊的解決問題的新方式,而是喜歡另辟蹊徑,提出新見解,新思想,謀求解決問題的新方式和新途徑,并從求異創新的過程中及其結果體驗到創造性學習的樂趣。因此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這種觀念,不應打擊他們,而應向學生證明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鼓勵他們,保持學生強烈的創造愿望。
五、提高教學藝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學生的心理活動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識”,這是專家們得出的結論。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化學成績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自己同樣有這種經歷,當你心情不好時,心理活動總不主動,這樣的學習效率自然不高。反之,高興時接受東西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若教師能把復雜的問題放在有趣味性的游戲或玩笑中進行,那學生肯定能很快地掌握下來。例如,講Fe3+與SCH—反應,生成血紅色硫氰化鐵這一內容時,通常老師們只有試管滴定進行演示實驗的現象,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事先在我的手上涂有少量的FeCl3,在一個較大的水槽中配好KSCN溶液,里面放一塊帶有數枚鐵釘的小木板,表演時,用手出力向鐵釘拍下,假裝被鐵釘釘住,用手指間夾住鐵釘抽出水面,此時看到“鮮血”淋漓的手,使得好些膽小的女學生不敢看,我想這樣的演示恐怕令學生難以忘記,也令學生對化學大感興趣,令他們去思考去學習。
六、因人制宜的恰當表揚和鼓勵
中小學生普遍都存在著有獲得老師、他人良好評價和避免批評等動機,更有獲得獎勵的愿望。教師的評價藝術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很大的影響。不過,教師在“公正合理”評價的基礎上也應考慮學生的不同特點,避免因學習評價導致學生長時間的緊張和焦慮。教師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有趣味的評價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在愉悅而高漲的學習氣氛中達到穩定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態度的目的。
七、開展競賽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游戲激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
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有效的實施游戲教學法呢?我認為要注意一堂課中游戲的類型搭配與時間安排;游戲的難度要分層,讓學生有選擇性;把握好教師對游戲的控制度;游戲的設計要注意真實性;游戲也需要時尚性。
近些年,外語教學理論界特別強調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位置,強調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外語。《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興趣是學好語言的關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英語教學要注意結合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要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教學中加入適當的游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符合“樂學”原則。游戲教學方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師生共同參與,而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游戲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表演,很少害羞,樂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強的事物,教師的教法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利用游戲無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化難為易,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因此,我在英語教學中經常運用游戲教學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總結,我按著設計目的區別,給教學游戲進行了一下分類:
1 操練性游戲:
1.1 快速操練性游戲:這類游戲一般用在課前,為了讓學生快速的回憶單詞、復習舊知。
游戲一:教師出示已學過的單詞圖片、卡片。學生一個接一個的快速拼讀單詞并說出漢語意思。就是課堂上常說的“開火車”。如:出示“apple”的圖片或詞卡,學生快速拼出a-p-p-l-e apple 蘋果。
游戲二:用課件快速閃爍一組五個學過的單詞,學生看后快速在本子上寫出。然后再逐個呈現一次,對照、改正并說出漢語意思。
1.2 反復操練性游戲:這類游戲一般是用在新學完一組單詞后,要通過反復操練來鞏固新知。
游戲三:接拼單詞:看生詞卡片,請學生每人說一個字母拼出一個單詞,說到最后一個字母,這幾名學生一起站起來把這個單詞讀來。
游戲四:拼讀游戲:準備正面有單詞、背面注有音標的卡片。教師把卡片背在后面,快速出示。如果是正面就大聲的讀一遍,并用手指在課桌上寫一遍;如果是背面就把這個單詞拼讀出來,并說出漢語意思。可以根據熟練程度逐個增加單詞。
操練性游戲的特點是要求學生反應快而準。使學生手腦并用,在快呈現和反復操練的過程中鞏固單詞,避免枯燥的記憶方式。
2 激趣性游戲:這類游戲一般是為引出新知而設,目的是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啟迪思維。
游戲五:猜猜看。Guess,What's in my hand? 這個游戲不但復習了大量的詞匯和句子,為學習新課做了鋪墊,而且由于學生急于想知道教師手里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從而促使其動腦、動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游戲六:我來描述你來猜。老師用簡單的英語描述一件事物,請學生來猜。這樣正好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動腦思考,繼續學習。
3 合作性游戲:這類游戲是以小組合作交流為主體開展的。可以是展示性的,也可以是競賽性的。
3.1展示性合作游戲:以展示學習成果為目的。
游戲七:角色表演。教師可以把要掌握的重點句子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根據這些習句創設情境、揣摩人物。然后在小組內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加工,合作表演。合作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環節,是學生最興奮的時刻,也是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學生此時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交際能力。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努力營造英語表演氣氛。教師還可以準備一些簡單的道具和頭飾,讓表演更加有趣。
游戲八:作品展示。小組協作出一些英語小作品,展示給大家看。如在教學四年級時,就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出一張自己理想的并認為合理的英語課程表,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學過的各種動物及其特點,根據一組熟悉的旋律分組填詞配作動,以表演的形式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在英語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2競賽性合作游戲:競賽是學習、練習的一種好形式。小學生好勝心強,利用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操練和鞏固所學知識。競賽一般可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也可在課結束前進行決賽,分出勝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游戲九:淘汰游戲。教師在發出指令前可以說“Sam says”,則學生做此動作,指令前沒有“Sam says”學生則不做此動作,如教學一年級五官一單元時教師說“touch your nose”,而學生做了摸鼻子的動作,便算錯了。全班分四組,反應慢或做錯的同學被淘汰請回到坐位。留下的人最多的小組獲勝。
游戲十:單詞競賽。每組發一張標有該組序號的白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五鐘內盡可能多的寫出所能想到的單詞,。然后打亂組互評,要求把你認為對的單詞標上漢語意思,一詞一分,認為不對的做上標記。最后教師審評,給其它組判分無誤的可為自己組贏得五分。分高者勝。這個游戲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很多孩子為了為難其它組或是不被他人為難,學習了很多課外單詞。
關鍵詞:定向越野; 運動員;讀圖能力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12
1 前言
定向運動是一項集健身、競技、觀賞和娛樂為一體的智能型體育項目,也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體育運動。我國已有20多所高校開始招收定向越野高水平運動員,在2002年5月第二屆全國體育大會中更將定向運動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定向運動在我國發展之迅速,越來越多的人群加入定向越野運動這個行列中。在我國開展的各大定向運動比賽中,運動員為了贏得比賽接受各種訓練,但有時比賽結果依然不理想,這樣的結果倍受我們的關注。在定向運動比賽中比賽成績受到體能、心理、讀圖及路線選擇等眾多因素影響,每一方面的發揮都至關重要。本文就是從讀圖這一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了解定向運動比賽中影響運動員讀圖的各方面因素,用安靜讀圖與運動中讀圖作對比,分析運動中讀圖受哪些因素制約,為定向運動的教學訓練提供理論依據。
2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2012年廣東省學生定向運動錦標賽部分參賽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2.2.2訪談法
2.2.3問卷調查法
為了解定向運動比賽影響讀圖能力的原因,對2012年廣東省學生定向運動錦標賽部分參賽運動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期間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回收率100%。
2.2.4 數據統計法
3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2012年廣東省學生定向運動錦標賽200名參賽運動員的問卷調查,統計得出以下數據。
3.1不同運動負荷影響運動員讀圖能力
表1結果顯示,75%的運動員認為運動負荷是影響運動員讀圖能力的主要因素,18%的運動員認為運動負荷對運動員讀圖能力的影響不大,7%的運動員認為運動負荷對運動員讀圖能力沒影響。美國科學家卡特爾·梅里做過一組實驗,發現運動負荷強度及持續時間與運動員識圖能力有一定關系,一定運動負荷下,機體受到外界刺激,會影響到大腦認知能力。運動員在承受較高的生理負荷或生理能量不足的情況下,大腦對地圖的認知能力受到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被試者第一次測試在安靜狀態下沒有負荷刺激心率為60±5(次/min),注意力集中,1分鐘記憶點標數為3個,路線選擇也較合理,此時因為沒有負荷影響,屬于正常讀圖。第二次測試在小負荷運動時心率達到110±5(次/min),注意力集中,1分鐘記憶點標數為4個,路線選擇合理,在此階段由于機體受到相對較低的負荷刺激,心率有所加快,大腦興奮提高,導致大腦對圖的認知能力也增強,從而使被試者注意力集中、路線選擇、記憶點標數最多,是最佳讀圖能力的負荷強度。隨著負荷逐漸增加第三次測試時心率達到150±5(次/min),同時注意力開始慢慢分散,1分鐘記憶點標數為3個,路線選擇也較合理,在此階段因為負荷強度的不斷增加,機體逐步疲勞影響大腦認知能力,導致被試者讀圖能力略有下降趨勢。在第四次進行大負荷測試時心率達到180±5(次/min),注意力分散,路線選擇不合理,1分鐘記憶點標數僅1個,在此階段心率即到最高,機體出現疲勞,大腦出現缺氧、疲勞等現象,影響了讀圖能力。
3.2心理活動對讀圖能力的影響
訓練程度不同的定向運動員其心理活動對讀圖能力的影響也不同。定向運動與其他運動的區別在于定向越野運動員比賽時心理活動較多,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成績,因此在訓練中對比賽成績有影響的心理活動或者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教練員的重視,對運動員來講提前體驗有效的心理刺激,增強了心理承受能力,在比賽時就不會或者減少過激的心理活動,可以達到預期的比賽效果。定向運動比賽是體力與智力并用的運動項目,運動員在獨立思考、超越體能、艱苦的環境中來完成比賽,環境的改變,難度的變化都會引起運動員的不同心理活動。一般表現為:一、情緒低迷,比賽欲望不強烈,表現為精神疲倦、注意力分散、缺失信心、意志力下降及反應遲鈍等;二、懼怕比賽,比賽時精神過度緊張,心理壓力大,比賽中不能發揮出正常水平,有些運動員在關鍵時刻高度緊張、識圖能力下降、判斷失誤,最終導致比賽失敗;三、過分激動,盲目自信,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有時渴望比賽,但對對手又不是很了解,有時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等;四、恐慌心理,胡亂思考不相信自己,盲目去看別人比賽的進度,嚴重影響自己思考和判斷,對自己的識圖、路線選擇以及體能分配能力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3.3運動員對定向地圖的認識影響讀圖能力
經過對定向運動員的訪問交談,從他們口中得知比賽中用圖能力不強也是經常出現的問題之一。他們認為在比賽中他們的體力不成問題,關健是快速讀圖能力、方位判定、路線選擇及對一些不經常出現的圖標不認識等問題,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比賽成績。在表1中我們也可以看到94%的定向運動員都認為對地圖的認識是影響運動員讀圖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定向運動員對地圖的認識是非常必要的。
對定向地圖的認識是參與定向運動的基礎,定向運動地圖中圖標符號的分類與顏色如同其他地形圖一樣,定向地圖也要求完整而詳細地標示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植被和境界,即所謂“地圖的六大要素”。根據定向越野比賽的特殊需要,國際定聯將越野圖的符號分成五類:一、地貌,用棕色表示。這類符號還包括小丘、小洼地、土崖、沖溝、陡坡、土垣等表示地面詳細形態的專門符號。二、巖石與石塊,用黑色表示。巖石與石塊是地貌的特殊形式,它們既可以為讀圖與確定點位提供有用的參照物,又可以向運動員表明是危險還是可奔跑通行的情況。為使它們明顯地區別于其他地貌符號,這一類符號使用了黑色。三、水系與淤泥地(沼澤地),用藍色表示。這類符號包括露天的明水系和水生或沼澤生的植物。四、植被,用空白或黃色和綠色普染表示。植被情況的詳細區分和全面表示非常重要。植被是按下列基本原則表示的:白色(空白)指一般性起伏地上的樹林的密度適度,地面上無阻礙行進的灌木或雜草叢,可以按正常速度奔跑的地區。黃色指空曠的地域。分為空曠地,半空曠地及凌亂的空曠地。綠色指樹林中密度較大的地區。五、人工地物,用黑色表示。包括各種道路、房屋、柵欄、境界等地圖符號。
在定向地圖中無論何種地物,它們在實地的平面形狀特點都可以被理解為:面狀、線狀和點狀三種。在這一點上我們發現,圖上各種符號的圖形特點與實地地物的形狀特點之間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并且一一對應。面狀的:這類符號在實地的面積通常較大,包括樹林、湖泊、寬河、淤泥地、建筑群等。線狀的:這類符號包括小河、公路、鐵路、窄林道、石垣等等。點狀的:這類符號在實地的面積或體積通常較小,但它們的外形或功能卻具有明顯的方位作用,是運動員在行進中的重要參照物。例如水坑、石塊、塔形建筑物、水井等。在圖上,點狀的符號本身并不指明地物的大小或它所占有的面積,因此不能進行量算。
3.4 體能對運動員讀圖能力的影響
從表1調查的數據中我們知道86%的運動員都認為體能對運動員讀圖能力的影響很大。定向運動是體力與智力結合的運動項目,良好的體能是比賽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良好的體能是否對讀圖能力有幫助?
定向運動的比賽一般屬于有氧供能為主的運動項目,所以比賽對體能的要求也較高。由于定向運動員奔跑距離較長,比賽過程中,因為各種地勢、地形的影響,會有一些上坡、下坡的路面,使得奔跑強度增大及腦部思維活動的增多,種種附加因素導致運動員比賽時,對氧氣的消耗量也增多。而且運動員比賽中還要進行觀察地圖、判斷地形、選擇路線等一系列的大腦思維活動,而大腦思維活動,也需要消耗氧氣。因此定向越野跑體能消耗也較大。如果沒有良好的體能,氧供應不足將導致運動員比賽過程中大腦缺氧,興奮受到抑制,讀圖、判定能力下降,出現頭暈目眩等一系列影響運動員完成比賽的癥狀。良好的體能不但能保證運動員的讀圖能力,還能減少運動員比賽時心理問題的出現,使運動員輕松完成比賽。
3.5 其它對運動員讀圖能力的影響
在調查的數據中(見表1),除了運動負荷、心理活動、對圖的認識、體能影響讀圖能力外,有40%的運動員認為其它因素也是影響運動員讀圖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動機、精神狀態等,客觀因素主要包括:比賽中的意外事件、比賽日的自然因素、人為因素、自身因素等。據調查顯示,比賽中遭遇到的意外事件有:遭遇狗追趕、落水、遇蛇或遇蜂蟲叮咬等;比賽日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比賽途中下大(暴)雨、比賽日太熱易中暑等;人為因素主要有:比賽地圖繪制不標準,實地的地貌、地物與地圖有明顯改變,檢查點的放置不準確等;自身因素有:眼睛近視不方便、身體不適、拿圖方式等。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定向運動比賽中運動負荷、心理活動、對圖的認識及體能共同影響著運動員讀圖能力。提升定向運動比賽中的讀圖能力,提高比賽成績需要系統的訓練,每一項技能都不容忽視,綜合發展運動員各項能力才是獲得比賽成功的保證。了解影響定向運動比賽讀圖能力的因素,研究和探討體能、讀圖能力、心理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優化定向訓練系統,提高訓練質量。
4.2 建議
定向運動的讀圖能力受負荷強度、心理活動、體能及對地圖的認識等影響,在對定向運動員進行訓練時須加強心理、體能、注意力及加強對圖的認識等訓練。在進行心理訓練時可以采用想象訓練法、意志訓練法、增強自信心和提高抵抗挫折能力等;在體能訓練時要有效提高有氧耐力,同時還要多進行野外跑與看地圖跑,以適應定向運動這種運動方式;定向運動訓練和比賽具有環境開放性特點,所以運動員需要時刻注意觀察地圖、地形和各種標識,當運動員受到干擾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導致定向運動訓練或比賽時出現失誤。所以,注意力的訓練也非常重要,注意力訓練是使運動員學會集中精神關注一個目標,不受任何外來刺激的影響和內心雜念的干擾,始終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當前活動任務上;運動員在地圖的認識方面必須加強、熟記圖標,每次跑完后都對地圖進行總結分析,還可以用黑白圖、白圖訓練法等進行訓練。
參考文獻:
[1]胡久成,吳錫忠.定向運動[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2]何曉知.定向運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2).
[3]趙開爾.關于開展學生定向比賽問題的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4,01.
[4]鄭立業等.心理訓練的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32-133.
[5] 中國定向協會定向競賽規則(試行).2002年.
[6] 賈萍,王健,王薇.淺談定向越野運動員的體能與技能訓練[J].貴州體育科技,2004,(3):28-30.
【關鍵詞】 體育意識;體育習慣;激勵理論;學習情境
【中圖分類號】G64.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1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學校體育要為學生打好終身體育基礎,在學校體育界中取得了共識。如何把它真正變成有效的學校體育實踐,還有著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抓好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第二步則是抓好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體育意識是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按照個人對體育的認識,采取個人認為正確有效的方式以決定行為的心理活動。體育習慣是學生在不斷重復的練習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它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長。
1 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
1.1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
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就應有意識的把思想教育有機的滲透到學校體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去,在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的同時,提高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的體育興趣。
1.2排除各種消極因素的干擾,提高師生的體育積極性
學校體育的消極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出于條件限制,將就著教與學。對于很多學校而言,由于體育器材、場地設施、師資力量上的“貧泛”,導致許多的教學內容不能開展。學生也就只能學到零碎的、間斷的、毫無系統可言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受到極大的制約。(2)學校的認識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學校體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視,加之管理不善,而挫傷了師生的積極性。教師覺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壞一個樣,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樣就教成什么樣;而學生則認為,學與不學、學好學壞也沒什么區別,也就想學什么就學什么,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要想排除這些干擾,首先必須提高認識,加強責任感。
1.3加大意識教養的力度
1.3.1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體育教學既要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技術的方法,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身心協調發展的過程,又要通過體育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和思想性,不斷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
1.3.2充分發揮體育競賽的激勵作用
體育競賽是促成學生體育情感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途徑,由于競賽的參與不同于一般的參與,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種參與,是技術、戰術與身體素質的較量,也是意志的較量。而且這種較量是出于參與者自覺自愿的。因此也就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但這里所講的競賽,不單是指運動會等一類的競賽,還必須包括體育知識競賽等以健身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賽。這種競賽不僅參與面、受益面廣,而且時間、場地器材也不受條件限制。
1.3.3充分發揮體育宣傳的導向作用
要有效培養學體育意識,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相互配合,充分發揮體育宣傳的導向作用。第一,端學生對學校體育的認識,正確區分健身體育和競技體育的關系,深刻理解學校體育對培養人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第二,要引導學生直接參加體育鍛煉,因為學校體育的根本在于實踐。
1.4構建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培養學生高尚的體育情操
構建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重要的途徑,校園體育文化具有豐富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文化、培養愛國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樹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意識以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1.4.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
組織校園體育活動,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開展各項體育活動,開展體育鍛煉、體育表演、體育比賽、體育專題講座、體育演講比賽、圖片資料展示等活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體育活動興趣,及體育意識;組織好課間操和課外體育活動,利用豐富多采的體育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和積極性;上好體育課,充分利用體育課時間加強體育文化的宣傳,學習體育文化知識、介紹鍛煉身體的方法及內容;舉行體育競賽、演講賽、圖片資料展覽等來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增強校園文化氛圍。
1.4.2培養學生觀賞體育比賽的能力
觀賞體育比賽,是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熱愛體育活動,欣賞體育的重要手段,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欣賞體育比賽,要做到:(1)讓學生了解基本規則,學習技術、戰術知識,變“看熱鬧”為“看門道”。(2)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3)組織好學生參加觀摩比賽,在觀看比賽前,對所觀看項目的規則、技術、戰術特點等作適當的介紹,使學生在觀看時熟悉比賽的內容,激發學生觀看的興趣。觀摩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及時進行總結。(4)組織專題講座。
2 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
2.1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促使體育習慣養成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只有興趣,才能使人有堅持的自覺性。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或身體素質練習時,不妨一改傳統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師先提出練習要求,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設想各種動作,達到要求,完成任務。另外,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發揮其優勢,激發其主動性。在學生受到挫折時。在及時給予關心、幫助和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由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
2.2培養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促使學生自覺鍛煉的習慣的養成
學校體育不只是直接為增強學生體質服務,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鍛煉的方法,培養自覺鍛煉的習慣和自學自練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嚴格訓練學生。同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想。通過聯想,可使學生觸類旁通,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活化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金欽昌.學校體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劉清黎.體育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體育心理學教材編寫組.體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角度 德育工作 心理活動 教育 班主任
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成長,幫助學生創造自信謙愛和朝氣蓬勃的人生。因此,開展素質教育,其本質就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正是架起了這座通往素質教育的橋梁。時展,社會進步,無論是經濟、科學都大力提倡“以人為本”,教育更是應該如此。如何在教育中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傾向性,正是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心理學作為一門理論與應用并重的綜合學科,與教育學是密切相關的。它是教師認識學生心理的重要工具,是進入學生心理世界的金鑰匙,班主任的德育想要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就必須遵循心理學的原則。教師不僅要善于關注學生的思維、情緒、判斷等心理活動,還應把握學生心理活動變化及其敏感性,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班主任德育工作將取向于“心理學化”。“心理學化”的道德教育,是指以學生的心理活動為出發點、為根據,來決定采用不同方法呈現道德教育的內容,使學生能主動接受,從而自覺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其具體內容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重視學生心理活動,強化班主任的引導職能
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始終是一位顧問,一位討論問題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的引導者,而絕非真理代言人。任何一個獨立的人都樂于接受平等和諧的溝通方式,排斥居高臨下命令式的交流對話。由此,學生對于真理的認識,只有通過自己獨立的、自主的判斷后,才能真正認識到真理的含義。教師的作用就是體現在其問題和活動的設計要擊中矛盾的要害,并產生碰撞。例如進行《團結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時,引題部分可以通過講述一則《小浪花》的故事導入。教師引導的問題可以設置如下:1.同學們,千萬個小浪花在一起可以做什么?(抬著大輪船前進)。2.那小浪花離開了大家以后怎么樣呢?(爬不起來、喘不過氣、后悔不該離開大伙)。3.小浪花最后怎么了?如果你是小浪花,你懂得了什么呢?(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團結起來,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要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尋找矛盾所在,通過一個又一個具有啟發性的設問、引導、影響和討論來達到所要的教育目的,而不是通過教師最后的“總結”來宣布正確“答案”,來灌輸教師自己的思想。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判斷、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認識,讓學生真正地做學習的主人。因此,德國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這樣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
二、依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增強思品課的吸引力
“心理學化”道德教育的依據是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這在本質上區別于其他的道德教育。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沒有一種學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顧及學習者的發展階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價值。”思品課作為班主任德育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在選擇其教學內容時必須注意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相匹配,服從其心理發展規律,然后再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使教學具有新鮮感,喚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因此,這種新鮮感、積極性的產生必然要通過研究學習者心理得來――“投其所好”,因勢利導。
就以低段學生“愛勞動”的思品教育為例。初入校門的孩子其主要心理特征表現為:1.注意力持續時間短;2.學習主要是從興趣出發;3.想象豐富,易于進入情境。因此,教師在確定課題時,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類似“我學小蜜蜂”這樣童趣而又包含寓意的題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歌伴舞《勞動歌》來開場,先讓學生唱起來,跳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主體部分可以通過講故事、表演小品(事前準備)、大組討論、勞動小競賽、游戲等多種符合低段學生心理特點的活動,使學生在主動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了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必將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根據學生心理要求,充實和豐富教學資源
道德教育應當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學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學生現實生活卻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鮮的事例,有豐富多彩的德育素質。例如只拿著課本對學生講愛國主義,不僅枯燥,而且比較空泛,但如果以中國北京爭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事件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而且通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充分體會到由于我們國家的強大而引發的自豪感,來參與主題討論,其積極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熟悉,進而感到親切,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相反,教學內容無論是所涉及的空間還是時間,距離學生越遠,其可信度越小。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尋找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內容。這樣的道德教育才能對學生產生觸動。由于課堂上評說的、討論的就是學生的生活實際,便于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是“導行”的最好辦法。但這個觀點并不排斥對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補充,這是道德教育資源之一,適時適度地加以介紹,會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四、關注學生心理特征,探索師生互動性的交流方式
現今德育工作的難度日益增大,德育方法似乎窮盡了。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部分教師還比較忠實于傳統的德育觀,觀念沒有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仍然以灌輸、說教、規勸為主,處處體現出德育方式的刻板。但是我們應該明白課堂上是沒有不可以懷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懷疑的。相反,越是偽真理,越怕懷疑,才越需要灌輸。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里這種方式難以奏效是顯而易見的。但班主任如果將教育電影目標或意圖滲透在各種有趣的、吸引學生的活動之中,讓學生通過在團體活動中彼此啟發、相互反應、支持鼓勵、氣氛感染等互動行為,探討自我,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和接受新的觀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例如對高段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的活動,將本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小組一般以8人為宜),進行“搭金字塔”比賽,規定比賽中不得講話,只能通過眼神、手勢、形體進行交流,并規定比賽時間(15或20分鐘不等)。到規定時間后各小組停止操作,進行組內交流、分享,每個成員談活動中自己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啟發,其他成員則專注傾聽。然后各小組選派代表在班級內交流,談本組搭塔的體會和感受,并對本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通過這個緊張、有趣的活動,學生的感受是:組內每個成員都在為自己的小組努力;搭塔的成功離不開成員之間的互相協作;小組的氣氛不允許有袖手旁觀的人等等。進而學生的體會是: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離開集體則將一事無成,集體主義的思想和精神應該成為我們工作、生活的準則。接著進行“分組”游戲,全班同學隨著輔導員的口令,不斷地進行分組,如“二人一組”、“三人一組”、“五人一組”、“八人一組”等等,每次重新分組,總有幾個學生沒有被小組接受。活動結束,請未被小組接納的學生談感受,他們的感受是:沒有被小組接納,感到孤獨、無助、尷尬,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很羨慕那些被小組接納的同學。因此親身體會到,每個人都希望被集體接納,都有一種歸屬感,小組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只有被小組接納才能得到肯定,才能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所以我不能脫離小組……至此怎么能說教育目的沒有達到?雖然沒有說教和集體主義,但通過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更能讓學生在充分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分享、自覺反思,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心理知識 競賽教育 導向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心理健康,英文翻譯為“Mental Health”。它是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具體說來,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在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較為完整與協調,能夠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現代社會要求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來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因此,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全面發展及早日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承擔起這一重大責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計劃地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大多數學校開設了專門的心理教育課程,在課堂上開始講授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很多學校還設置了各種競賽、團隊活動等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特別是心理知識競賽,因其易操作,參與人數可控,經常在學校里被使用。但實施過程中,往往采用傳統模式,一張試卷,幾種題型,一考定“終身”。競賽的結果往往成了變相逼迫學生背書、背題的手段,很少側重于學生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的綜合訓練與培養,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情感培育和意志鍛煉了。純粹的心理知識競賽,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反而會增加學生學業與心理負擔,這不僅背離了心理教育的宗旨,也使得學生對心理課程和心理知識競賽產生不良情緒與情感。
2 利用心理知識競賽載體,發揮健康教育導向作用
2.1 提高心理知識競賽載體的認知功能
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最關鍵的原因是不能正確認知自己、認知他人和認知社會。正確地利用心理知識競賽,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認識心理,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學知識,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與人際關系時,不會感到迷茫失措。因為開展心理知識競賽,可以大面積普及心理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對自我不良心理狀態、心理迷茫、以及心理壓力就會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從而降低心理負擔,減少心理壓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重在“成長”。在組織心理知識競賽時,要對各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如“你有不高興的時候嗎?當時為什么不高興?”引導學生自我覺察和反思,使其不僅知道“是什么”,更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明白“為什么”來提高學生的認知和理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成長。
2.2 充分挖掘心理知識競賽載體的情感激勵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有了認識,不一定導致某種行為,很多時候還需要情感因素起作用。因為情感因素是人的個性結構中的核心與動力因素,情感因素影響著人的整個行為方式,智慧和才能。要使正確的思想認識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必須借助于情感的力量。當情感在學生內心產生、發展和豐富起來的時候,它便會成為學生行為的內省指令。
學校在組織心理知識競賽時,可據對象的不同,利用心理知識內容本身蘊藏的思想情感因素,或者通過開發一些情感題目來激發和促動學生的思想與情感,使他們產生某種行為;也可以利用參賽人員人際間的情感因素如老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改善某些同學的情感體驗,促進關系和諧;或者采用情趣激勵法,啟迪學生的心(下轉第240頁)(上接第224頁)靈,撥動學生的情感心弦,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與發揮,形成推動自己前進的巨大力量。
2.3 有效利用心理知識競賽載體的意志磨練功能
意志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品質則是指一個人的目的性、自覺性、自信性、堅韌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和主動獨立等精神。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
意志總是和行動緊密相連,通常稱之為意志行動。在活動開展前后,一方面可以通過先進人物事跡、杰出人物傳記、優秀影視作品的影響力, 使學生了解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品質、什么是優秀的意志品質,激發學生樹立完善意志品質的決心,產生意志行動。其次,可以設計一些合作與比拼一體的活動,增加趣味性與挑戰性,有意地磨練學生的意志,既能幫助學生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識,又可形成積極的活動體驗。再則,要合理安排各項活動的難度,引導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難關,如害羞、膽怯和畏懼心理、個人時間沖突等,學生克服的困難越多,就越能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因為意志品質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2.4 適當開發心理知識競賽載體的行為調控功能
大學階段,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偏差行為。所謂偏差行為是指不合規矩的行為,即為某一社會群體的成員違反該群體共同接受或約定的一般規定、準則、價值觀念的行為。偏差行為的出現與大學生的成熟程度和社會責任感有密切的關系。
學生偏差行為的調節和糾正, 一方面可以利用心理理論和知識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事物和自我行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發揮心理知識競賽的認知和情感功能,提高學生的成熟度,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內化規范意識,從而預防、糾正和控制他們的偏差行為。比如,利用小組學習、團隊合作、個體分享等形式提高心理知識競賽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學生間的分工與合作、促進人際關系交往,發展健康的人際心理。對心理知識競賽的恰當利用,不僅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我行為及其原因,而且還能促發學生對自我行為的調節與控制,減少偏差行為的出現。
3 總結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良好的心理品質與健康的心理,對大學生的成才、就業與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普遍比較受歡迎的心理知識競賽載體,高校就需要進行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發揮心理知識競賽的健康教育導向作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程朝.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載體的開發、運用與創新[J].企業導報,2011(11).
[2] 崔景貴.我國學校心理教育的誤區及其匡正[J].教育導刊,2002(7).
[3] 王素萍.高校心理知識競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4).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簡稱之為心理。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于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系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在生活實踐中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志活動。以上所說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任何心理活動都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這不僅是為了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于對人類心理活動的了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中,人的心理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使他攀登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發展簡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并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干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19世紀中葉,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于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從此,現代心理學經歷了11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后,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只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J.B.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于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里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東西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刺激使有機體發生了什么反應,在什么環境下產生了什么行為。至于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于只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在美國的中國早期留學生也產生了影響。例如,郭任遠回國后便推行了行為主義,索性要把心理學改名為“行為學”。
20世紀40年代前后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B.F.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于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是一個集體農莊,它有極完善的社會組織,用工分計勞動報酬,完全用行為主義原理來培養訓練兒童。在這個社會里沒有競爭和剝削,人與人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相友愛,人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和欺詐。這樣一個事先設計好的社會體制避免了現代資本主義各種弊病。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并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托于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向往一個理想社會,于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中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心理學誕生于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M.韋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并不完全決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么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于人腦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還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克勒觀察猿猴如何把幾只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桿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只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科學研究不應只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于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沖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系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面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是最基本的沖動;另一方面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沖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癥。為了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其主要興趣在于探討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動機。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沖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只是顯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強調生物沖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許多病因都與道德墮落有關,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原則性區別的。沙皇時代的俄國心理學最初也是從西歐國家引進的。但是俄國的一些生理學研究為今天的蘇聯心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И..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后的В..別赫捷列夫寫了《反射學》一書。接著,И.П.巴甫洛夫專門研究了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了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了以后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心理學。然而,在蘇聯對巴甫洛夫學說的學習曾一度出現過絕對化的傾向,排除了對其他先進科學思想的吸收。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不久,蘇聯心理學者就主張要把心理學建立在辯證唯物論的基礎之上,試圖從反映論的角度來說明心理現象。這種理論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動性的,表現為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勞動和社會交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H.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1921年成立了中華心理學會,張耀翔任會長。1929年中央研究院設立心理研究所,唐鉞任所長。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在30年代前后,郭任遠的鳥類胚胎行為研究,黃翼的兒童繪畫研究,孫國華的新生兒行為研究,艾偉、沈有乾等人的漢字研究,陸志韋、蕭孝嶸等人的心理測驗研究,盧于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學研究,陳立、周先庚等人的工業心理學研究等都做出了成績。1937年爆發后,北方和沿海地區的多數大學遷到西南,心理學的教學雖然繼續進行,但是研究工作幾乎停頓。1945年勝利后,各大學遷回原址復校,心理學研究才得以恢復。此時,全國約有10余所大學設有心理學系,其教學與研究主要受美國心理學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為第一任所長。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當時中國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同時學習蘇聯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開展條件反射和高級神經活動的心理學研究。中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實踐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源泉。此時,還展開了對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的討論,以及對西方心理派別的評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60年代初期,中國心理學的重點轉向聯系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中國的情況,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方面都進行了探討。
然而,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曾一度因所謂“生物學化”而受到錯誤的批判,在“”期間又被作為偽科學而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復其科學地位,重新受到重視。
80年代前后,中國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設立了心理學系。許多師范大學也成立了心理學專業和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的會員增至2600余人。1982年成立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陳元暉任會長。在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開展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共創辦了十幾種刊物,出版了上百種書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不斷為心理學提出新的任務。可以預見,中國的心理學面臨著極為美好的前景。
當代心理學
幾十年來,心理科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從參加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和從業者的人數,以及基礎研究和應用課題的數目日益增長便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發展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心理學各派之間的爭論已經不再激烈,而是趨向,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來,使它們之間的區別縮小了。這種在心理學對象、方法問題上爭論的減弱表明心理學逐漸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學家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專門問題的研究,在具體問題上展開學術爭鳴。心理學問題被劃分得更為精細,以便于更深入地加以探討。當代心理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質。心理學和一些鄰近學科的重疊,已使它們的某些部分難于區別。心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分支眾多、邊界模糊的科學。心理學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科學。一方面,它與生物科學結合,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它伸展到技術科學領域,與計算機科學相聯系,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心理學還研究人類個體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關于人的認知能力和個性社會化的發展觀。另一方面,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時至今日,心理學發展得更加寬廣龐雜,這就要求從哲學的高度對它進行理論概括。理論心理學就是從宏觀上探討心理學的思想體系。
由于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相當廣闊,不同復雜程度的心理活動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當代心理學是把人和動物的復雜心理活動分成不同的層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學問題概略地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生理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從生理學的水平研究各種心理現象。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研究動物的學習活動,提出人的心理活動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現代的生理心理學用神經生理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來研究感知、學習、記憶、思維、情緒等過程,目的是闡明各種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由于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D.H.休伯爾和T.N.維厄瑟的感受野研究,K.W.斯佩里的割裂腦的研究最為著名。休伯爾和維厄瑟在動物的大腦視覺皮層的細胞上插入微電極,當視網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時,便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大腦皮層細胞的興奮,產生微弱的電活動,經過放大而被記錄在儀器上。他們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細胞對視覺刺激有精細的分工,某些細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細胞感受圓形、尖角、邊界等刺激,還有些細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線條刺激等。與這些皮層細胞相聯系的不同視網膜部位稱為感受野。斯佩里通過割裂兩側大腦半球方法治療癲癇病人對大腦心理功能的研究,發現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和思維活動,右半球主要負責圖形、音樂知覺和身體的運動。以上兩項研究曾在80年代初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記憶方面,人們相信既然經驗可以在頭腦中長久地保存下來,那么大腦的生理結構必定發生了某種物質變化,或遺留下某種痕跡。人們還設想,在識記時大腦的某些神經通路會不斷地傳導神經沖動,因而在這條通路上的神經元與神經元的接觸處──突觸膜上,必然發生生理的和結構的變化,而降低了神經沖動的傳導阻力。研究發現,在記憶時隨著突觸的電傳導的次數增多,細胞內的核糖核酸也增多,由于突觸膜受體的蛋白質合成與核糖核酸的變化有關,于是認為核糖核酸就是要尋找的記憶物質。研究還發現,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可以加速學習過程,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則阻止長時記憶的發展。這些關于記憶的腦化學研究增進了對心理過程的了解。80年代以后,中國心理學家也研究了記憶的大腦機制,以及應激狀態下的腦化學變化。
生理心理學主要用動物做實驗,有時也結合醫療實踐進行臨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學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條件下實施手術或使用藥物的實驗法。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學家,還有神經生理學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家等。生理心理學有時也被列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這是20世紀60年代新興起的心理學方向。認知心理學是從反對行為主義發端的,同時繼承了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前面已經談過,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只能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不能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這種觀點長期阻礙了人們對人的心理過程的了解,使心理學幾乎陷于停滯狀態。認知心理學突破了這一限制,以研究高級心理活動,特別是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這一點正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主張。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以外的其他科學對心理學發生影響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迅速發展起來的通信技術,特別是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出現,使心理學家看到人類認識過程與通信系統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借用通信工程師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來描述人的認識過程。人的認知過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輸入、編碼、譯碼、存儲、提取、輸出等處理信息的過程。另外,行為主義關于語言是條件反射學習的看法,經受不住后來興起的心理語言學的沖擊,以致一敗涂地。心理語言學的代表人物N.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有某種先天的內在規律,是由遺傳決定的。兒童所表現出學習語言的驚人的能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認知心理學在心理語言學的基礎上,研究言語理解和智力操作,無疑擴大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認知心理學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除了應用反應時測量、記憶測驗等一般實驗心理方法外,還對口語記錄進行分析,以了解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認知心理學根據研究結果,建立關于心理活動的認知模型。認知模型只是關于內部過程的一種假設,并不一定代表腦中的真實生理機制。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U.奈瑟寫出第一本以《認知心理學》為名的書籍,心理學界以此作為這一新方向的開始。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50~60年代,A.紐厄爾和H.A.西蒙把人類所具有的概念、觀念、表征等腦的內部過程看作是物理符號過程。人腦是一個物理系統,腦內的活動是對這些符號的操作。計算機也是一個物理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對磁場的模式或符號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只要能用符號形式表示,就能用計算機模擬出來。因此,人類思維中的概念和符號操作可以比擬一個計算機物理系統對符號的加工處理。這就是當代認知心理學中極為重要的物理符號系統假設。這一假設在人腦的思維活動和計算機的信息操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可以設計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的心理過程,特別是思維、問題解決等高級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產生了人工智能這一新學科。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心理學家開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漢字的學習記憶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李家治等在機器理解漢語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結果。80年代后期,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提出認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可能給人工智能研究帶來驚人的突破。這一學科的發展前景將是會振奮人心的。當然,這不是說對認知心理學的方法論就沒有爭議了。
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老年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人的身體和心理在時間進程中表現出量和質兩方面的變化。人的發展在量的方面的變化是明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身高體重會增加,詞匯量不斷擴大,知識范圍越加廣闊,這些都是可以計量的。人的發展在質的方面的變化就更為復雜,也難于定量測量。人的思維、言語、情緒等心理過程都有發展的階段性。發展心理學研究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征,并試圖找出學習能力的關鍵期。例如兒童的言語和技能都有最佳的學習時期,一旦超過一定的年齡階段,再學習就會更加困難了。青春期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人的心理發展,不論是在量的方面還是在質的方面的變化,總是受內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人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它是一個前進而不可逆轉的過程。
人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發展分為身體、智力和人格發展三個方面。這種劃分是人為的,因為每一方面的發展都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人的發展又有個別差異。總的來看,人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性的。J.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是一種有代表性的理論。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為特點。人格的發展主要是社會化的過程。這方面的發展更為復雜,主要受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比較活躍的一個分支。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儀器設備,特別是錄音和錄像記錄的使用,使得這個領域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新的發現。現在認為,兒童在嬰幼兒期已經具備了一定水平的認知能力,如1歲幼兒已有很高的知覺辨認能力,3歲兒童已具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人們還發現嬰幼兒會進行許多過去認為是不能完成的活動。在長久以來進行的遺傳和環境相對重要性的爭論上,這些發現無形中造成了對先天遺傳因素的重視。中國的兒童發展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從20世紀上半期開始便開展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近期朱智賢、劉范等結合中國的特點,進行了兒童智力和思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國際上,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研究也有很大進展,形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幾個重要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不僅支配著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廣闊范圍上影響著人們對心理發展的看法。
自從19世紀人們把兒童發展作為一門科學探討以來,雖然都知道發展是指從胚胎一直到死亡的歷程,但是以往的人類發展研究卻只局限于研究某一發展階段,很少著眼于整個生命過程。今天許多心理學家認識到,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受前一時期的影響,同時又影響到以后的發展。一個稱作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從人的生命的全程發展著眼,研究從產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為變化。由于許多國家的人口都趨向老年化,老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而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視。
社會心理學它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發生和變化的規律。社會心理學在兩個水平上對人際關系進行分析,即個體和社會群體的水平。就個體來說,人從一出生就處于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環境對兒童產生各種影響。兒童也對環境作出反應。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成為社會的人。社會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社會化過程,包括兒童的交往,言語的發展,伙伴、家庭、居住環境以及學校對人的影響,這些影響以什么規律起作用;在成人個體的交往中,又有什么社會心理規律起作用。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就是說明在人際交往中,人是如何為某種行為找出解釋原因的。歸因問題是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
人屬于一定的團體、階層、民族、國家。在各種各樣的群體中,人相互交往和影響,使其心理活動帶有某一群體所特有的傾向性。人在群體生活中所產生的社會心理現象,如群體內部的交往結構、無形的群體規范、態度、種族偏見、侵犯行為等,都是社會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社會心理學中所謂的集體就是成員比較多的一種大群體,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這種群體中成員間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而是通過某種共同的活動聯合在一起的。在大群體中,風俗、習慣、傳統觀念對行為發揮著特殊的調節作用。大群體又分為無組織的和穩定的兩種。前者是偶然地自發產生的,存在的時間相當短。在一定場合集聚起來的大規模群眾動亂,足球比賽場上觀眾的騷動,都是這一類大群體行為的典型例子。在相當長時期中存在的穩定的群體有職業、社會階層、民族、種族的群體。它是由具體的社會關系體系決定的,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這兩類大群體中的社會行為規律,都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問題。
幾十年以來心理學一直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它以物理學、生物科學以致技術科學為榜樣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程度的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傾向。正在這個時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義社會思潮滲入心理學,出現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A.馬斯洛和C.羅杰斯等人反對心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認為傳統的走自然科學道路的心理學不足以解決更復雜的人類心理學問題,特別是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研究意識經驗為出發點,探討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們認為人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已獲得一些高于一般動物的潛能,包括友愛、自尊、創造性以及對價值的追求等。這些潛能表現為高級需要,它們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可能成為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力量。自我實現能使人的這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精神病態是社會環境不良影響使人脫離自我實現的一種異化表現。心理學的任務就是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在美德的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動機的作用,它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價值加以拔高,強調發揮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實現;然而事實上它所強調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的一面,相對忽視了社會因素的作用。在我們看來,所謂的人性決不是什么脫離社會環境影響的人的內在自發力量。這種心理學是否真正找到了所謂人類自我改善的途徑,還是有疑問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心理學引上了一條完全人文科學的道路,并不一定能最后解決心理學的問題。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它們所研究的是同一社會現象的不同方面。社會學從比較宏觀、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則是從比較具體的、微觀的水平上研究人際交往活動。由于人的社會生活的極端復雜性,雖然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從人的心理的社會制約性出發,必定能總結出人的社會心理學規律。
理論心理學它是從哲學的高度探討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包括討論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意識的起源和發展,身與心的關系,以及評述心理學的思想體系等。廣大的中國心理學家堅持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特別重視理論心理學的研究。他們試圖從宏觀上總結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心理學的現況,并引導心理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潘菽對于發展中國的理論心理學作出了貢獻。高覺敷等人編寫了中國和西方心理學史的著作。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不是物質世界以外的純精神的活動,也不是某種物質實體。它的實質可以由四個方面去認識:①心理活動是腦的功能或作用,腦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器官。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的組織又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演進和發展的。物質的組織發展到較高級階段就會出現新的功能。心理現象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和演化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腦的發展演化密切聯系著。人腦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心理功能是在腦的生理功能的基礎上產生的。人腦是能夠思維的物質。②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主觀反映。心理是腦的功能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而言的。心理活動同時又是由作用于人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客觀事物作用于人,人便以它特有的心理活動以及相應的行為給予回答。沒有客觀世界中種種事物的影響和作用,人的心理活動便無從產生。另一方面,人們對事物的反映和行為并不是被動的,人是一個積極活動的主體,他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總是受以往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等個性特征所制約。③心理活動是一種主觀活動,同時它和生理功能一樣又是一種客觀事物,具有主觀和客觀的二重性。說它是主觀的,首先因為它總是屬于一定的主體,沒有獨立于任何人之外的心理活動。再則,客觀事物與它所引起的心理活動是處在相對地位的。具體的客觀事物和它在人頭腦中的主觀映象確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們的心理活動又確實具有客觀性,因為心理活動終歸是人的活動,人又終歸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觀察一個小孩的心理活動時,他的心理活動就成為我們認識的客觀對象了。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在同客觀事物相對比時是主觀的,當把它看作是客觀事物的一部分時就具有客觀性了。④心理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心理活動是因生活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生活實踐中,客觀事物作用于人、影響著人。人一方面接受這種作用和影響,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客觀事物,這就是認識它、變革它。這樣,人們便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知覺、思維以及對它們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意圖以及行動。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對生活實踐起著調節和指導的作用,從而使人具有自覺能動性。人的心理活動還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受到檢驗并得到發展。當人們在一定的認識指引下從事實踐活動時,如果取得成功,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那就證明這種認識基本上是正確的。反之,行動沒有取得成功,則證明很可能是認識有偏差,或者是由于什么別的原因。這時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認識使之符合實際。在這樣反復的實踐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也就得到了發展。正是因為人類有高度發展的心理活動,才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類區別于并高出于動物而成為“萬物之靈”的本質特征所在。
心理學的應用
心理學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它對人類生活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心理學家能參加解決教育、醫療、工業、商業、軍事及各種社會問題。下面列舉的就是心理學在一些應用領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學科: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揭示教育過程和心理發展的關系,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個別差異,道德品質的形成,教育者應有的心理品質等。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學科教學心理學研究語文、算術等課程的內容和教法,也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圍。德育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動機、道德判斷的形成過程,探討培養優秀道德品質、正確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養的重大任務。近年來,中國心理學工作者進行的一些教學改革實驗,如語文和數學的自學輔導教學法等,對于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
醫學心理學它是關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學研究,探討心理因素在維護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醫療中醫護人員與病人的行為特點。醫學心理學家在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特別是在精神病醫院中發揮作用,他們用心理測驗診斷病人,找出心理障礙的原因。醫學心理學還研究精神藥物的作用,探討心理治療的方法。病人的康復過程也是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目的是調動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盡快恢復健康。醫學心理學家也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衛生工作,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導與幫助。醫學心理學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較快,心理測驗已在臨床診斷中應用。目前,全國的精神病醫院和部分綜合醫院都開設了心理咨詢門診。
工業心理學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研究現代工業中人與機器的關系,又稱人機系統,這是在工程設計中使設備適應人體的活動特點,從而使工作效率達到最高。工廠的溫度、照明和工作條件,航空工業中飛機座艙的儀表顯示,車船駕駛系統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課題。它還研究工業勞動中,職工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管理心理學研究職工的選拔、訓練、評價、使用等人事組織問題,還研究工作動機、鼓勵手段、意見溝通、組織結構、領導行為等心理學問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潛在能力,形成和諧的工作氣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國的工業心理學有比較久的歷史,近年來在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結合照明、顯示器設計、交通信號,以及工業企業的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效益。
商業心理學研究商業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商品流通過程中有關的行為問題。它包括市場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和廣告心理學。市場心理學研究市場供求關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費者心理學研究商品生產、商品流通,以及服務行業中消費者的心理規律,包括購買動機的分析、購買行為的特點等。廣告心理學研究商標、包裝、廣告的設計,其心理效果的評價等。商業心理學的研究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里很受重視,成為商業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這方面的工作尚待開展。
法律心理學研究人們在司法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法律心理學根據不同的方面,又可分為犯罪心理學、偵察心理學、審判心理學等。犯罪心理學研究犯罪的動機及對罪犯的教育改造等問題。偵察心理學研究在偵破案件過程中所應依循的心理規律。審判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分析犯人供詞及證人證詞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學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司法鑒定心理學。這是運用臨床精神病學專業知識,對被懷疑有精神障礙的被告或其他訴訟當事人進行心理鑒定,為確定其法律責任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的法律心理學工作者,結合本國實際對犯罪的心理特點及應采取的對策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說,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數學課堂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教師要給數學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數學的天空飛翔,那么怎么才能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呢?
一、激發學生興趣,給課堂注入生機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滿心理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小學生認識和掌握知識的規律,以及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樂學的境界。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以純真的情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使整個課堂成為一個多方向的感染場所。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帶著自己內心感受和情感去觀察、想象,去理解、掌握,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進程始終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統計”時,我用故事引入:“小朋友們,動物王國正在開展春季田徑運動會呢?你們愿意去看一看嗎?”然后多媒體出示動態的情境:大象正在組織動物們報名,有30米、50米、100米、200米四個項目,動物們七嘴八舌各報各的名,大象忙得不亦樂乎,不知所措。這時我問學生愿意幫大象的忙嗎?這一問便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推向,他們躍躍欲試,要幫大象整隊,有序地統計參加各項目的人數。從而積極的投入學習活動中。
2、開展知識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比賽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面向大多數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恰當地開展一些有益的比賽活動,用競爭來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競賽,我常常以“開火車”、“接龍比賽”、“爭冠軍”等方式的比賽練習,做得好的同學立即給予表揚,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勞,一舉兩得。
3、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他們會在為實際中能夠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而沾沾自喜,由于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認識地圖上的方向》時,我把認識方向與祖國的一些城市及每個城市的特征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會數學的同時,還能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的祖國。
二、鼓勵學生提問,給課堂注入活力
對學生來說,創設一些他們想解決而未解決且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快樂地探索思考。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提問呢? 轉貼于
1、設置懸念,產生疑問
要想讓學生提問,教師首先要給學生一片帶著問題的土壤,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播下問題的種子,一點點的生根發芽。例如: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是這樣提問的:“同學們,你們今年幾歲了?誰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學生回答后,老師故意設置懸念:“我們班大部分同學都是8歲了,過了8個生日。小紅也是八歲了,可他卻過了兩個生日。學生就會自己提出疑問,為什么八年只過了兩個生日呢?這樣懸念設疑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刺激,使教學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習新知的強烈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2、樹立信心,敢于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盡管我們精心創設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試圖啟發學生提問,但是會提出問題的學生還是少得可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教學氣氛過于嚴肅,學生對老師有恐懼感,不敢提問;(2)有些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適的問題讓老師或同學笑話,所以干脆不問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可親可敬的形象,不能處處擺出權威者的樣子,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壓力。要用平等、寬容和友善的心態來對待學生。努力做好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合作者。積極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能夠積極思維,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并及時的鼓勵和肯定每一個學生的提問,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讓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
三、加強師生互動,給學生一雙翅膀
新課程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基本理念,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適應發展的粗昂新精神。這些發展體現在教學上就是要求教師要給學生一雙翅膀讓學生學生動起來,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我們的課堂高漲氣氛才能經久不衰;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靈性和活力。
1、讓“興趣點”成為學生飛翔的“起點”
興趣是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前邊我們已經說到了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有想飛的欲望。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點”,讓它成為師生展開有效互動所必須的動力,讓它成為學生想要飛翔的起點。
2、讓“知識點”成為學生飛翔的路徑
讓學生在數學的天空自由飛翔,這里的自由并不是漫無目的的,作為引導者,教師要把握好學生飛翔的一個路徑,那就是要圍繞知識點去飛,在數學課堂中無論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是生生之間的互動,都要圍繞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教學知識點,更不能讓一些教學手段(多媒體,知識競賽,教學游戲,創設的情景等)喧賓奪主,教師要把握好這個方向,給學生一條通往知識目標的教學途徑,讓學生朝著最終目標,沿著這個途徑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