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中國的飲食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的飲食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的飲食文化

        第1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飲食在人們生活中是不可欠缺的一部分,我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日本亦有“衣服一代、家居二代、飲食三代”這樣的俗語,可見飲食文化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飲食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與日本的飲食文化中也存在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

        2、自古以來中國與日本之間就進行著飲食文化的交流

        2.1 中日兩國的大米情緣

        大米自古以來就作為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主食,殊不知,它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古中國的長江和黃河等河的沿岸種植了適合當地氣候生長的水稻,距今2000至3000年之前這種種植技術傳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大米的起源。

        2.2 中日間的茶道淵源

        眾所周知,茶道雖起源于中國,卻在日本開枝散葉,開花結果,如今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而且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接待賓客以及用餐前后,飲茶無疑成為了一種習慣。

        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樹的國家,是茶的祖國。茶傳到日本后,在京都孕育了茶文化。日本高僧最澄于唐貞元二十年來到中國,回國時攜浙東茶籽回國傳播,這標志了日本茶文化的開始。

        雖然地域不同,但中日兩國所追求的都是相同的茶道境界——清靜的環境、舒暢豁達的心境、精神上的升華。

        3、中國菜和日本料理

        3.1 不同的風土人情形成了不同菜式

        中國菜往往油量大、味道濃郁;日本則通常直接食用不加工的生鮮食物。風俗文化大概就是造成這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

        日本四面環海,由4,000多個島嶼組成。氣候溫暖,四季分明,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樣食物就比較容易保存。吃生鮮食物就這樣發展起來。此外,日本平原較少,飼養家畜比較困難,所以人們很少能吃到牛肉和羊肉。更沒有中國吃鹿肉、兔肉、驢肉這樣的習慣。這就是為何日本能夠制造出不用加工就能食用的日本料理的原因。

        3.2 加熱食物和脂肪

        中國菜大多需要通過加熱才食用。其實中國人喜歡把菜加熱了再吃也與中國的水土有關。食材在干燥的地方保存過后就要浸泡在水中來保證其新鮮,要使其味道不流失,就需要用油烹飪。食物在加熱后更容易入味,也更好消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菜通過對食用油的獨特使用使其技術得到了發展。

        中國與日本相比,日本生食食物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中國。當然,這與日本氣候有關。日本海鮮食品往往無需加工或輕微的加工即可進一步保持鮮度、而且海鮮本身含有鹽分,所以生吃亦可。再加上日本有良好的水質量,溫度變化小,寒冷的地方也很少,比較適合吃生鮮食物。

        3.3 濃厚和新鮮

        中國菜的最大特點是調味。就是不同的制作方法融合各種食材所展現出來的不止一種味道,而是多種味道的完美結合。以中國的傳統美食——餃子為例,有豬肉餡、羊肉餡、魚肉餡,當然也可以是素餡。往餃子餡中加入各種調味料,就可以制作出不同風味的餃子了。可以用水煮水餃,也可以用蒸屜蒸蒸餃。

        與此相對,日本料理最大的特點就是食材新鮮、豐富,味道原始。提到日本料理,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生魚片和壽司這樣的食物。傳統料理的思想就是“無需制作出來的料理”。在這種思想的支撐下,生魚片成為了典型,將生的魚肉切成片,蘸著醬油和芥茉吃。

        3.4 鹽和甜品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咸菜,這些菜品特別適應中國的水土。因為中國有大陸性氣候,雨量少,氣候干燥,蔬菜水分容易蒸發,所以大量放鹽是有必要的。加上中國寒冷地域面積較大,大量攝入鹽分能夠促進機體代謝,讓人精力充沛、產生溫暖的感覺。而且鹽不僅僅只是一種調味料,也可以為傷口消毒,防止化膿。中國在很久以前就巧妙地用鹽預防蛀牙及牙周疾病。

        與中國菜相比,日本料理偏甜。從日本的氣候及國土來看,下雨天較多,沒有鹽田。但是,溫和的氣候使周圍海域降雨量增多,空氣潮濕。人們不易出汗,因此甜品符合了日本人的口味。而且砂糖進入口中會刺激神經中樞產生,從而使大腦分泌啡肽,啡肽使人放松,因此會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3.5 飲食方式的改變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家對于飲食的要求也相對苛刻,每個人都追求健康、營養的飲食方式。近幾年,中國的食療行業也因此得到了迅猛發展。藥膳型料理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另一方面,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輕人對于歐美式的飲食文化特別熱衷,或許這一改變將對中日兩國今后的飲食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4、結語

        雖然日本料理與中國料理的風格存在很大差異,但日本料理受中國菜的影響也最大,中國與日本的飲食文化淵遠流長,日本的大米和茶均起源于中國,加上與其傳統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獨特風格的米文化與茶文化。

        自然條件是造成中國菜和日本料理不同的主要原因,日本料理的主要特征是菜品新鮮、原始,沒有復雜的加工過程,講究的就是原汁原味。清淡、少油脂是其最大的優點。與此相反,煎、烤、烹、炸的制作方式與色、香、味的綜合則是中國菜的主流特色。兩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與發展所形成的瑰寶,值得人們去細細品味。

        參考文獻

        [1]孫璐.淺析日本飲食文化[J].西安社會科學,2010,(04).

        [2]徐靜波.試論日本飲食文化的諸特征[J].日本學刊,2008,(05).

        [3]賀亞芹,隋國榮.日本飲食文化瑣談[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版),1999,(02).

        第2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關鍵詞 飲食類詞語 中國文化 食物結構

        1 中國“食”文化根基

        中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大約在一萬年前,古代世界開始發生了農耕和畜牧。中國的黃河流域培育了小麥。中國長江以南以至東南亞、印度恒河一帶,則以培育水稻為特色。中國農耕社會何以發展穩固壯大且綿延不絕,物質基礎當數中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中國國土大部分地區屬于中緯度地帶,夏季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生長的光熱條件比較優越。農作物從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區可以復種。我國東部、南部大部分地區,水分條件優越,受季風氣候影響,雨熱同期,全年八成以上降水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活躍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長。

        1.1 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等地域因素

        任何語言總是分布在一定地理范圍,所以地理、氣候因素對語言的發展演變當然有著很大的影響。自然地理條件對語言的影響比較直觀,如中國廣東低緯度低海拔,所以無法形成降雪,由此,當地人很自然把雪看得比較神奇。于是廣東話就用“雪”來形容溫度低至極點。如北京話有“冰箱”、“冰鎮”、“冰棍兒”,對應的廣東話是“雪柜”、“雪藏”、“雪糕”。北京年年見雪,所以北京人有區別雪和冰的生活經驗。

        東北地區土壤肥沃、地面水源豐富、草原肥美、平原廣闊、山林原野動植物及江河湖海水生資源豐富、無霜期短、冬季嚴寒而寒冷期長、人口稀少等,構成了這一區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態環境與飲食文化的基本條件。東北冷凍食品種類多、數量大,持續食用時期長,是一大典型區域飲食文化特點。凍肉、凍魚、凍干糧、凍水果,尤其是凍豆腐更為一大特色。大豆、飯豆、菜豆等豆類及水豆腐、干豆腐等豆制品和黃豆芽、綠豆芽的食用比重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由于無霜期短,地產時鮮蔬菜品種和數量都不及關內,因而在旺產季節大量晾干菜以備冬春兩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習慣,如家蔬大白菜、倭(南)瓜、角瓜(西葫蘆)、豆角、蘿卜、茄子、馬鈴薯、黃瓜、辣椒、蔥、蒜(后兩種并非失水全干),野菜的蕨、薇、刺五加芽、苦菜、蒥蒿、木耳、各種菇,海產的龍須菜、鹿角菜、海帶等,以及用馬鈴薯粉等制作各種式樣的大量粉條。一些民族還要晾干肉、干魚。家家戶戶挖菜窖貯存大量的白菜、蘿卜、馬鈴薯等。

        1.2 各地食物結構因素

        漢民族是我國的主體民族,其傳統食物結構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谷,輔食是蔬果,外加少量的肉食。以畜牧業為主的一些少數民族則是以肉食為主食。

        粟在古代曾作為糧食的通稱,其別稱稷(狹義),與“社”一起組成“社稷”一詞,是國家的象征。戰國以后,隨著磨的推廣應用,粉食逐漸盛行,麥的地位便脫穎而出。北方的小麥在五谷雜糧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主糧,而南方的稻米卻歷經數千年,其主糧地位一直未曾動搖。不僅如此,唐宋以后,水稻還源源不斷北調。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蘇湖、湖廣均為盛產水稻之地。這反映出水稻地位的重要。明清時期,我國的人口增殖很快,人均耕地急劇下降。從海外引入的番薯、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對我國食物結構的變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成為丘陵山區重要的糧食來源。

        (1)東北是畜牧、種植、涉獵、漁撈、采集等各種成分并存的經濟結構,與黃河中下游史前期和長江流域兩漢以后就已形成的過于偏重農業的生產和生活模式相比,人們的畜、獸、禽、魚等動物蛋白的比重明顯比中原等廣大地區民眾日常所食為多。以種麥為主,用“面”,如白面兒、藥面兒、胡椒面兒。

        (2)西北地區食物結構是以農業、畜牧、種植業為主,小麥、稻是主要的糧食品種。肉類主要是羊。奶、奶茶、奶酒和眾多的奶制品是各少數民族普通食用的美食。以葡萄、哈密瓜、西瓜等為代表品種的瓜果種植是舉世聞名的。中國歷史上葡萄酒的制法就發明于這里,并于西漢時傳入內地。

        (3)南方地區以稻米為主食,用“粉”,如白粉、藥粉、胡椒粉等。以豐饒的蔬果、海產、禽畜為副食。繁盛的海外貿易和便利的域外交通,以及相對長久穩定的社會環境,豐富的物產,形成了這一地區飲食文化的區域特點:喜食稻米,重鮮活,尚茶飲,嚼檳榔。西方飲食文化對香港、澳門等地食風的影響,臺灣島食生活、食文化的現代工業社會模式則更多的受歐美影響,這一切都對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嶺南”食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商業優勢、商業傳統和商業風氣,使食文化也帶有明顯的商業性。

        由于這種不同的飲食結構,使北方地區多以主食為主,副食很簡單。而南方地區,副食很豐富,主食卻很簡單。在一些干旱的北方地區,飲食文化的方言詞很有限,反映了食物的貧乏。以菜肴的名稱而言,如,冬筍肉絲、菜心肉片、鹽水鴨、腐乳汁肉、香糟扣肉、炒肚片、清蒸雞……這些南方菜肴的名稱,反映南方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不過,在今天許多北方城市中,由于南北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少北方城市的大飯店里,也薈集全國各地的飲食文化,這些南方的菜名也已進入北方的城市中。

        2 政治、經濟文化因素

        政治、經濟及飲食科技也是飲食文化區形成的重要因素。北京自古為中國北方重鎮和著名都城,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文薈萃,各地著名風味和名廚高手云集京城,各民族的飲食風尚也在這里相互影響和融合。天津早在明代就成為“舟楫之所式臨,商賈之所萃集”的漕運、鹽務、商業繁盛發達的都會。明朝滅亡之后,不少御廚和王公府廚流向津門;民國前期,清朝皇族、遺老遺少遷居天津,買辦、官僚、軍閥、洋商也云集于此,飲食業空前繁榮。京津地處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之地,飲食文化形成了獨特風格。

        第3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關鍵詞:《說文解字》;食部;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H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2-0110-01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有言曰:“民以食為天”,“天”在我國古人意識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著最高的權利,然而“食”卻能與“天”相提并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說文解字》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同時也是一部文化學百科全書。其中,《說文·食部》共收字63個,窺斑見豹,從中我們可以探索古代社會的一些飲食文化。《說文·食部》主要涉及食物的種類、制作的方式、食物的性狀,食前食后感覺、食物用途等等方面。

        一、《說文·食部》反映食物的種類

        農業是形成我國古代文化及其鮮明特征的關鍵性因素。農業的發展,在人們飲食生活中的突出表現就是食物種類的豐富多樣。飲食文化應該包括兩類:一是“飲”,即茶、酒之類;二是“食”,即食物的攝取,其對象應為飯食肉菜之屬。

        《說文·食部》中表示食物種類的有17個,主食為“食”和“飯”,還有一些事物是餅,如餈《說文》中還有類似今天蒸煎類食品,如饊、餳、飴。

        從《說文》中表示食物種類的字,我們可以略知古代社會的農業文明,隨著糧食作物的增多,用糧食制作的成品食物也日益多樣化,他們又不斷豐富著人們的飲食生活。

        二、《說文·食部》反映食物的制作方式

        《說文·食部》涉及食物制作方式的字有飪、饙、餾等。從谷物到食物,要經過一個加工的過程。飲食進入文化的范疇要從熟食開始,《禮記·禮運》追溯了人類與火的歷史,即“(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這反映了先民由野蠻到文明的進步過程。烹飪是熟食制作的總稱。《說文》:“飪,大孰也。從食壬聲。”飪的古文從肉,說明古人非常重視肉食加工。

        三、《說文》反映古人飲食習慣、飲食形態

        《說文·食部》有些字反映出人們的飲食習俗。在飲食中,飯適其時,各種時段的飯食均有名稱。象、飧、餔,從這三字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人有食兩餐的習俗。

        《說文·食部》中有些字反映出人們的飲食形態。人進食前、將要進食、人吃飯時、剛剛吃過食物、吃完飯之后的形態,我們都可以知道。古人飲食定時定量,更提倡節制飲食,如果飲食過度則幾近貪婪,《說文》:“饕,貪也”、“餮,貪也”、“飻,貪也”,《廣雅·釋注》:“饕餮,貪也。”王念孫疏證:“貪財,貪食,總謂之饕餮。”。

        《說文·食部》中還有一些描寫事物性狀的字。日本學者笠原仲二說:“中國人原始審美意識,首先來自于關系到食物的味覺美。《說文·食部》中描述飯食鮮美豐盛的,如饛、飶、馀。有描寫食物無法保鮮而腐爛變質的,如餀、饖、饐、餲。

        四、《說文·食部》反映古代供養、待客、祭祀等習俗

        在古代社會,農業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生產農產品不僅為了自給自足、饋贈親友,還要供給國家各方面所需。《說文·食部》中既有表示人們日常食物供養的字,如養、飤,還有表示饋贈、待客以及祭祀的字,如饋、餉、餽、餟等。

        以上筆者從四個方面分析了《說文·食部》所反映出的古代飲食文化,僅見其一斑而已。古人將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思考融入漢字的形體結構之中,這就使漢字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透過表層靜態的漢字,我們可以探索一個深層動態的文化世界。

        參考文獻:

        [1]韓偉.漢字里所蘊涵的遠古農業種植文化[J].中州學刊.2005(2).

        [2]黃宇鴻.蘊涵的中國飲食文化[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2期.

        [3]黎虎.略談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研究[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8年第3期.

        [4]施連方.趣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5]魏曉艷.與古代飲食文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9期.

        第4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關鍵詞:隋唐;西域文化;歌舞大曲

        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交流:

        中國漢族在民間音樂史上,漢代的“相和歌”和“相和大曲”是以北方地區的音樂為主體的,到“六朝”時,則被以“吳歌”、“西曲”為代表的南方音樂為主的“清商樂”所取代。“清商樂”這一“九代之遺聲”從此變成了古老漢族音樂之象征和代名詞,至隋唐時期融入“九部樂”、“十部樂”的宮廷音樂之中,“清商大曲”則成為中國漢族歌舞音樂最高形式的一個發展標志。

        自張騫開辟“絲綢之路”以來,西域音樂便開始淵源不斷地傳入中原。西亞的生活習俗和音樂藝術開始風靡中原。這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發生的變化。南北朝時期相繼由漢化的鮮卑人和鮮卑化的漢人統治,與西域更是血緣相近,地壤相接,“天竺樂”、“龜茲樂”、“康國樂”、“疏勒樂”、“安國樂”等西域歌舞幾乎暢通無阻地涌入中原,風靡南北,形成了西域音樂在中原廣為流行的蔚為壯觀的局面,也為隋唐宮廷燕樂多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印度佛曲也從天竺的佛教傳播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梁武帝親制佛曲,開創了佛教音樂的華北。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一個最混亂的時期,這時期的音樂文化都處在一種各族文化音樂大交流、大融合的狀態。一方面,漢族傳統的“清商樂”承襲了各統治集團各個小朝廷、門閥士族、豪強大富家庭的飲宴娛樂中,另一方面,被叫作“胡樂”、“胡舞”的各少數民族民間又以勝利者的姿態風靡了南北兩朝。如:清商樂中著名的舞蹈,《白紵舞》最初為三國孫皓時吳地的民間舞。后來,在統治階層享樂需求下,它與佛曲相融合,后進入宮廷,盛行于六朝及隋唐。[1]宮廷中的《白紵舞》,雖然改變了最初作為民間舞蹈本來的健康,質樸的格調,罩上了些消極感傷的色彩。在魏晉南北朝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真實而深刻的展現了對生活的強烈追求。在這個基點上,《白紵舞》有它自身的意義。由于此時期常年戰亂,人們心靈都已疲憊不堪,此時的玄學盛行,與其并存的還有佛學思想的傳入。換個角度來講,在人類最為悲苦的年代,能使人的心靈得到慰藉的是宗教,藝術只有很小的功能。

        除了《白紵舞》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之外,還有“胡樂”、“胡舞”與中原舞蹈存在著較大差異。尤其是在上層社會,喜愛胡樂、胡舞成為一時之尚。胡舞“或踴、或躍”的動勢姿勢特點、“醉卻東傾又西倒”的癡狂情調,那樣放蕩縱情、無拘無束,十分符合鮮卑民族的審美理想。胡舞就是在這樣一個適宜自己生長的文化氣氛中不斷發展,從而徹底改變了舞蹈發展的總體風貌。這種帶有“陽剛之美”的風格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追求放蕩不羈、超自然的時風頗為一致,形成了同時代精神律動與歷史運行步伐的相協共振。這也為隋唐樂舞的空前繁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隋唐音樂交流:

        一個民族音樂文化的高度發展,有的時候需要幾個世紀的文化積淀。隋唐三百余年間,音樂文化的發展所以能夠達到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原因是多方面的。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和睦、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富裕為文化藝術的高度繁榮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了優越的發展條件。全民族文化素質的空前提高,使得唐朝在詩歌、建筑、音樂、舞蹈、繪畫、書法、服飾、化妝、器皿制作等領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音樂大規模傳入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以多民族音樂為特色的文化體制。宮廷燕樂得到高度發展,“部樂”與“部伎”的建立標志著隋唐音樂的最高成就,在中國歷代宮廷音樂中具有登峰造極的劃時代意義。

        唐朝的歌舞音樂的形式極其豐富多樣,有歌舞大曲、琴歌;有各種器樂獨奏形式,如:琵琶、五弦、古箏等,而其中代表各類音樂形式最高水平的乃是“燕樂大曲”。這是繼漢代“相和大曲”、魏晉“清商大曲”之后,我國歌舞大曲最具質量、規模與水平的形式,其中又是“清商大曲”、“龜茲大曲”與“西涼大曲”三種不同的風格流派。已經相當宮廷化和貴族化。《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之經典,是一部將我國歌舞伎樂推向歷史頂峰的作品。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和宗教音樂在唐朝也有較大規模的發展。民間音樂中的“曲子”有較大發展;文人音樂種的“琴樂”和“詞樂”,成為文人階層傳統音樂形式和新興音樂形式兼而有之的兩大類別;佛教說唱音樂“變文”的出現,標志著佛教音樂華北的完成。唐朝對西域音樂的開放性政策,體現了唐王朝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說的就是一個“外來音樂”盛行的時代。白居易的《楊柳詞》:“《六幺》、《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也是表現唐朝社會各階層普遍喜愛音樂、歌舞成為一種時代風尚。這些都和唐朝統治者“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喜好音樂的傳統和導向作用有著密切的關聯。

        三、 唐代《霓裳羽衣曲》:

        自魏晉南北朝之后,中原音樂和西域音樂經過百年的交融。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而這種夾雜著西域之音和中原舊樂的新風格音樂,是當時唐代歌舞音樂的主流。唐代歌舞大曲含有大量的民間音樂和西域音樂成分,風格清新活潑,生動明快。宮廷宴飲歡娛場合使用的燕樂與雅樂的儀典、教化功能相反,歌舞大曲體現的是樂舞文化的娛樂消遣功能,歌舞大曲代表了當時歌舞大曲的最高水平。

        歌舞大曲是一種綜合器樂、舞蹈和歌曲,含有多段體的大型樂舞。“大曲”是隋唐時期新興的藝術歌曲。從中亞細亞、印度、緬甸、新疆一帶傳入的音樂和流行于漢族地區的民間曲調,文人音樂的主要形式之一。“法曲”本來就是道家所用的一種音樂,是南北朝一來經由道教所提倡和發展起來的。玄宗崇尚道教,因而將“法曲”納入宮廷音樂中,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一種俗樂。它源于民間,與相和歌、清商樂等有直接的關聯。唐玄宗所創作的《霓裳羽衣曲》歌舞大曲的道教作品,通過樂曲、歌聲、舞蹈三者層次遞進和同步進行的方法及節奏節拍上強弱、剛柔、急緩、動靜的幻化對比,創造出獨特的形式美。《霓裳羽衣曲》有一部分內容采用的是“法曲”,是燕樂大曲中道教音樂清麗超脫色彩的一個特點。一般認為是唐玄宗在根據西涼都督楊敬述進獻的印度法曲《婆羅門曲》基礎上創作改編而成。這是一首具有“西涼大曲”音樂風格的作品。[2]

        唐代匯聚了南北朝三百年樂舞和樂歌的資源,呈現出了中國歌、舞、樂歷史上的一個光彩燦爛的音樂盛世。唐代燕樂以歌舞大曲為主體,建立在以多種民族音樂融合的多元化基礎上。統治階層對外交流的態度與喜聞樂見的大型歌舞音樂形式使燕樂著名的樂曲名聲遠播。創造出在我國封建社會音樂藝術水平發展的黃金時代,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給我們后人留下了不可估計的寶藏。(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第5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論文摘要: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各民族豐富多采的傳統音樂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形式和特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音樂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譽。但是,改革開放后,外來的音樂文化對我國傳統音樂形成了巨大沖擊,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一定變化,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出現了多元化發展傾向。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總結。

            音樂不僅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更加便利于各國、各民族之間進行交流的共同語言。音樂可以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狀態,在特定的情況下,要比用語言更容易讓別人理解和接受,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它還有一個特別的有利條件,就是樂譜是通用的,不管是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的音樂,通過五線譜,相互都能演奏,這就更加便利于相互交流。同時音樂也是現實的反映,對生活的批判。世界各國、各個民族因為其內在的遺傳基因和外在的自然條件不同,形成了一些有特殊性的現實生活,由這些有特殊性的現實生活產生出各種有特殊性的意識形態,音樂就是其中的一種。遠古時期,鑒于自然、社會環境的迥異,造成了中國各地區音樂發展的不平衡。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對世界文化有著巨大的貢獻。尤其對日本、朝鮮等遠東國家和南亞、東南亞各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四千多年前,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成為中國音樂文化的中心,秦兼并六國之后出現了二百年統一強盛的西漢帝國,這時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發展進入第一個高峰時期。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首次使中國和中國以西的文明形成聯系。

            我們從中國文學史、中國音樂史上可以知道,秦漢的樂論辭賦、六朝的講唱變文、唐宋的傳奇戲劇、明清的話本小說及歷代流傳的民間歌曲乃至宗教音樂,都曾對整個文化和人們的思想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反映著不同的社會習俗和生產方式。人類文化的多元化,是客觀的存在,盡管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將世界愈來愈緊密地聯系了起來,但世界多元化的音樂文化不會由此而“一體化”。因此,我們應該使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差別中得到發展,在全球意識下求得繁榮。所以,既要消除歐洲文化中心論的影響,也要去除唯東方文化中心論的狹隘想法,使世界音樂文化在平等“對話”中相互吸收,共同發展。

            音樂不僅能表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也能展現一個國家或民族新的形象。音樂的表現手段,有別于其他一些藝術形式,它更加直接,也更加直觀。文學需要專門的翻譯家進行翻譯,而繪畫展現的大多是一些有具體形象的東西,音樂卻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能有力地展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社會的整體風貌,音樂能夠表現不同的民族性,因此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展示自我的名片。正是由于音樂可以展示民族形象,所以它經常被當成重要的交流手段。商務談判,需要音樂;婚喪嫁娶,也需要音樂。音樂不僅是民間交流的手段,更是國家交流的手段。

            音樂用于外交,古已有之。我國春秋時期,諸侯國外交中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禮儀之一,無論覲見天子、國君相見,以及諸侯國君接見其他國家的使臣,都需要音樂。可以說,沒有音樂,就沒有外交。

            進入當代社會,音樂更廣泛地應用于外交。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密切了。這種聯系,已經不僅限于經濟交往,還要建立在一個更廣闊的經濟和思想藝術的基礎上,這其中就包括文化交往,且音樂是其中的重頭戲。因為音樂表現的情緒是直接的,雖然世界各國的民間習俗不同,但其心理機制卻大同小異,對情緒的感覺大體是相同的,因此人們欣賞樂曲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被其中所暗含的情緒所左右。音樂的情感性,與它所展現出來的對美的追求,可以超越于人的社會與政治屬性,當音樂用于交往的時候,它可以將音樂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展示的淋漓盡致。

            人們在結交朋友,增進友誼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特別是年輕一代,都選擇去歌城、KTV一展歌喉;畢業生,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在畢業時,不管是不是與音樂藝術相關的專業的畢業生都會精心準備一臺歌舞晚會去感謝師恩,傳達同學之間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做早操、眼保健操、課間操等有益的課外運動時,也都會播放舒緩且有節奏韻律的音樂進行伴奏,讓這些運動變得更加有魅力。

            結語: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各民族豐富多采的傳統音樂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形式和特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音樂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譽。中國音樂的多元化是中國音樂史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這種多元化的表現方式會更加的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劉婷婷.試論跨文化音樂交流:1949年以來德奧古典音樂在中國的交流與接受[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7.11

        第6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關鍵詞:音樂文化;演出市場;前景;展望

        十三億人口、四億臺電視、五億部手機這都是些激動人心的數據。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就意味著擁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數量的“粉絲”這無論對明星本人來說,還是對明星背后的商家以及相關產業鏈來說,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中國音樂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成為各廠商競相爭奪的目標之一。中國音樂文化市場復雜多樣,想把它認識得很透徹并非易事,我對中國音樂文化市場的知識也只不過是皮毛中的皮毛。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音樂文化市場日益繁榮,蓬勃發展,而想打造中國音樂文化市場并非易事。不管怎樣,隨著經濟、文化、教育、體育各方面的加強中國音樂文化市場將面臨一個明亮且嶄新的未來。

        一、中國音樂文化市場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文化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文化及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一些又有較大增長空間的產業門類。中國的文化演出行業就是其中興起的行業之一。其中音樂文化演出行業作為中國文化演出行業的一種,在此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1.音樂文化演出市場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文化演出行業也正在完成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期間,我國的演出市場環境更加開放,與國際演出市場同步接軌。演出節目分量的提高。政府對文化藝術市場的大力支持等等。另一方面,這種轉型過程還并沒有完成,部分國有藝術院團,在自身計劃體制和市場需求的夾縫中生存。文化演出還未形成大規模產業戶的格局,而一些高雅藝術門類比如交響樂、歌劇等優秀的民族藝術以及地方藝術比如地方戲曲等卻面臨著曲高和寡。除了圈內人沒有太多觀眾而失去演出前景的危險。一方面,市場化的任務尚未完成。另一方面,隨著文化演出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國外大型文化演出公司正在探索著開辟中國這片廣闊的市場。面對他們成熟的演出市場產業化運營模式,我們要迎接演出藝術市場挑戰演出行業產業化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

        音樂文化演出市場在中國文化市場經濟環境下還存在著很多問題:①票價過高是人民群眾共享音樂文化演出的絆腳石。據調查,我國目前的演出票價在消費水平上高出發達國家10倍以上。很多老百姓已經好多年沒有進劇場看過演出了。②演出不結合市場只結合獎項是對資源的浪費,現在無論哪場演出的劇目和演出生產的成本與演出的收入很難平衡以至于各個演出劇團,把劇目策劃和創作重點轉向以獲獎比賽為目的。獲獎的劇目能得到國家的補助進行修改。這筆錢可以用來中和演出的投入。這樣下去,只能是的好的越好,差的越差。③院團缺乏合適演出場所導致演出成本過高。在文藝演出的生產過程中,劇場、排練場是其生產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院團沒有大型的排練廳,他們不得不租用其他的排練場地。這就提高了其演出成本。部分劇場演出設施落后,管理水平低,嚴重制約了文藝演出的發展。

        盡管現階段我國演出市場的市場化,產業化程度還很低,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但真理越辯越明,十三億的中國人將會為我們提供最廣大的文藝演出市場,我們正處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階段。推動中國文化演出產業站起來,實現中國的文藝復興,我們責無旁貸。

        2.音樂文化市場的復制品――音像品市場的現狀

        據介紹,隨著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愿意在文化娛樂產品上消費花錢。按照目前的中國人口狀況,如果以平均每人擁有2張光盤計算的話,那么中國對相關產品的需求就占了全球產量的百分之二十。這無疑是個非常可觀的市場。而且據調查顯示,音樂及相關產品的欣賞者以20到30歲的年輕人為主,他們大多受教育水平比較高,而且收入也較高。對各大商家來說,中國市場仿佛只被發現了冰山一角,未來市場潛力巨大,商機無限。2006年,大約有35000種音像制品在中國市場上銷售,其中音樂產品約9500種。為了爭奪中國市場份額,國際四大唱片公司都紛紛進駐中國,并積極招兵買馬,將藝人納入旗下。同時,相關的音樂雜志占百分之二。不少國際雜志也與中國國內的音像雜志社合作,出版中文版。音樂文化市場中有音像制品這么大的傳播。音樂文化市場的發展將暢通無阻。

        同時,因為利益的驅使,盜版問題也隨著中國音像文化市場化的發展而發展起來,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現象,一位歌手剛發行了自己的一部專輯,市面上馬上就會出現若干個不同版本的盜版專輯。這使得歌手、詞曲作家、音響制作公司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每年因為盜版的問題浪費了不少法律專家的喉舌及大唱片公司高層人物的腦細胞,也浪費了不少報紙的紙漿與電視新聞的一部分時間。但我們應看到盜版問題只是個別現象,音像文化市場的主流還是好的。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相關文化管理部門的執法與監督對盜版也起到了打擊作用。中國的音像文化市場正在步入正軌,有序前行。

        3.音樂文化市場的點裝師――經紀人

        經紀人對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它是每個藝人與市場接軌的橋梁。他把藝人包裝后點綴在音樂文化市場中,讓藝人光彩照人,讓音樂文化市場多一個裝飾者。因為有了經紀人這些藝人才會聚到一起,才會與市場聯系在一起,才會為中國音樂文化市場的明天打拼。

        每個藝人都有自己的經紀人,他們整天奔跑于市場之上,每天在為她的藝人介紹演出,現在經濟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這群人可能把中國音樂文化市場推向國外。他們是想掙錢生活、享受,但是沒有他們是萬萬不行的。中國文化市場上的藝人會越來越需要他們,舞臺上的耀眼明星也會與市場相融。中國音樂文化市場會不斷變得強大起來。

        4.音樂文化市場的閃光“地”――舞臺

        為探索新形勢下的舞臺藝術創作。近日,文化部藝術司在京召開了“舞臺藝術創作現狀、問題及對策”專題研究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劇作家、導演、演員、院團長和理論家,結合自身藝術實踐和理論研究的豐厚積累與深入思考,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激烈的討論。與會者呼吁廣大文藝工作者牢記歷史使命,繼承傳統、勇于創新、積極反映人民心聲,熱情謳歌時代精神,更好的繁榮舞臺藝術創作。舞臺藝術對每場演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舞臺是一場演出的面容,在沒出場前觀眾所看到的就是舞臺。一張臉有多重要每個人都知道,所以舞臺這張臉對音樂文化市場有多重要我就不用說了。現在,舞臺藝術并不完善,各種道具的完善和各種煙霧的排放,各種燈光的設計都很重要,因為舞臺這張臉都是用它們來裝點。所以,打造設計更完美

        的舞臺也是現在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5.音樂文化推廣的導火索――傳媒

        傳媒包括很多內容,我在前面所提到的音像品是文化市場中的一種傳媒,現在電影、電視、廣播、雜志、海報、記者都是傳媒藝術,傳媒藝術是把音樂文化市場做大的重要手段。它的傳播速度可以說是一對多,一個電視臺他只要一個廣播,幾乎全國各地的人都知道,就我國現在來說,傳媒手段雖說很多,但我相信傳媒的渠道也會越來越寬,還有就是傳媒中的各種語言要不斷改進完善,一場演出的宣傳能讓它一炮走紅、讓它觸動人心,各種傳媒手段能更加完善。向網絡一樣把整個世界連接起來。我相信,我們能把傳媒藝術再創輝煌。

        二、對音樂市場前景的展望

        文藝演出越來越貼近市場需求,目前高雅藝術的接受群體遠遠的少于通俗藝術的接受全體。

        1.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共存共榮

        目前的通俗藝術的接受群體越來越多。這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的文化程度限制有關。所以對通俗藝術于高雅藝術的文化演出發展應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制定不同的對策。我相信高雅藝術的本身的藝術價值。高雅藝術反映了一個歷史階段文明程度,是文化長期積累和發展的結晶,是精神活動的身層境界,也是社會理性的標志。優秀的高雅藝術作品既繼承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融匯了優秀外來文化的精華。我們不能永遠讓人民群眾只停留在通俗的欣賞水平上,通俗音樂雖然很容易被人接受,但更新率也很快。我相信在引導之后我們會接受高雅藝術,不斷提高審美層次。通過深化改革會增加高雅藝術的活力。建立一種有利于提高高雅藝術自我發展能力的機制。我相信,所有人都相信經典的始終是經典。精華始終不會老。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共存共榮的一天肯定能來到。

        2.音樂市場與科技的同步發展

        我們現在的音樂文化市場不僅僅是在局部中發展,甚至不與世界接軌。但是我個人認為在不斷發展的市場中它現在正在與世界接軌。我只是用我僅有的一個腦袋來想象。我相信,我們的音樂文化市場將沖出中國,沖出地球,沖出宇宙。月球中將來有一天也會打造出音樂文化市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音樂文化市場將于高科技接軌,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月球實現了飛天夢。我相信,中國音樂文化市場也會實現飛天夢,并把中國的音樂響徹整個宇宙。

        3.娛樂中打造中國音樂文化

        都想在娛樂中感受文化,比如說所有人幾乎都喜歡旅游。我相信把旅游業與中國音樂文化連接起來,中國音樂文化市場會越走越紅,把各個地區的各種音樂文化在各地的旅游景點下打造舞臺,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來旅游的同時可以學到當地的音樂文化,也可以到不同國家的各種名勝古跡處進行演出。比如,在金字塔下、在漓江山水之上。那豈不是一幅如詩如畫的文化盛宴。美景與美妙的音樂相聯系難道有比這更美的嗎?每個人都喜歡玩,在娛樂中打造中國音樂文化市場是一條絢麗的路。娛樂只要與音樂聯系起來。中國音樂文化市場會延伸得更遠,根會扎的越深。

        4.體育上的音樂文化市場

        第7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論文摘要:隱喻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語言現象。一種語言中隱喻的使用反映了這一語言的使用者咖何看待和解釋他們周圍的世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的文化決定的。本文從第二語言教學的角度,分析討論了文化因素對中國學習者正確理解以及產出目標語隱喻的影響,強調語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以及教授第二文化在二語教學中的意義和必要性,提出可以利用隱喻這個有效的工具喚起語言學習者的丈化意識,提高他們對丈化差異的敏感度。

        一、隱喻及其在日常語言交流中的角色

        隱喻通常被認為是用一件事物來指代另外一件事物。很多人認為隱喻大多反映了語言使用中詩意或是修辭的特點,是一種脫離常規的語言使用方式,是文學課上討論的話題。我們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隱喻,詩歌就不能稱其為詩歌。一個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英國詩人Robert Burns寫的“MY LOVE IS A RED ROSEo”在這句話中,"my love"(我的愛人)就被比作了“a red rose0(一支紅玫瑰),意味著美麗、優雅和芬芳。

        然而Lakeoff和Johnson指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不僅僅在語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為上”。他們舉了一個例子“ARGUMENT IS WAR",同時還列舉了一系列日常表達方式作為佐證。例如: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 disagree? Okay, shoot!

        Gibbs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認為“隱喻當然不僅僅出現在詩歌或是偉大的作品中,而是滲透在日常語言使用的方方面面”。他用英語中一些常見的表達男女婚姻關系的說法證明了這一觀點,比如:

        We’re at a crossroads.

        We’ll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We’re going nowhere.

        We can’t turn back now.

        同時,Lantolf指出在很多情況下,有些表達方式可能最初看來不象隱喻,但進一步分析則顯示出它們的“隱喻意義”。比如,spend/save/waste time(花費/節約/浪費時間)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隱喻,反映了時間就是金錢這樣一個概念。

        至于隱喻的本質,大多數研究者都認同隱喻是一種重要的工具,能夠幫助理解在一個特定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語言和思想是如何構建的。Iantolf認為“隱喻式思維和隱喻式表達是日常大腦和語言活動的核心”。Kramsch對隱喻是這樣定義的,“隱喻是我們思維系統的特性,是一種使用語言的方式,反映出我們如何觀察事物,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行動”。更具體來說,Low把隱喻定義為“一種再分類,將X在某種程度上看作Y。X通常被稱作topic(本體),Y為vehicle(喻體)”。

        二、二語中文化因素對隱喻理解的影響

        Cameron提出“隱喻既有助于也限制了理解”。同樣Low認為“隱喻有兩個重要但又對立的角色。一方面,它使所說的內容更加清楚明確,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正如Lerman所說的‘語篇的掩蓋形式’”。

        從有助于理解來看,隱喻常被用來解釋一些科技方面的術語或概念,使其更加明白易懂。Goatly舉的兩個例子“THE KIDNEYS ARE THE BODY’S SEWERS0(腎臟是身體的排污管)以及“THE HEART IS A KIND OF NATURAL PUMP0(心臟是一種天然的泵),正是將人類的腎臟和心臟分別比作排污管和泵而形象地解釋了它們的功能,這一說法正是建立在人們對比較具體的排污管和泵的概念,以及腎臟和排污管、心臟和泵之間的某種相似上[h7cras>。通過這種途徑,正如Low指出,隱喻幫助人們用語言說出那些很難確切描述的事物,從而有助于有效理解。

        另一方面,如果隱喻未能采用一種明確或有效的途徑,特別是隱喻所基于的思維系統和其它文化有差異時,二語學習者就會發現目標語中的隱喻難以理解。以"ARGUMENT IS WAR"(爭論是戰爭)舉例。Lakofl’ & Johnson認為:

        我們并不僅僅把爭論比作戰爭,我們事實上可以盔得或輸掉爭論。我們把爭論的對象看作是時手,我們攻擊他的立場,同時保衛自己的。我們可能勝利或是失致。我們計劃并使用策略。如果發現一個立場站不住腳,我們會立刻放棄,并換一種扦擊的方式”。

        顯然,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爭論過程中的這些行為恰好反映了戰爭的典型概念,盡管這種戰爭是口頭上,而非身體上的。因此Lakofl & Johnson總結說“ARGUMENT IS WAR(爭論是戰爭)這一隱喻是我們這個文化所信奉的。它構建了在爭論中我們所采取的行動”。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這一隱喻并不難理解,因為漢語中有一個類似的表達方式“舌戰”。如果語言學習者的自身的文化中沒有這樣的一個概念,不難想象他可能會難以理解為什么爭論是戰爭,而不是一場表演或是舞蹈。

        另一個例子則是英語國家的人如何看待生活。人們經常說“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行)。Low用很多日常表達來證明這一說法:

        我們‘上路時’一無所有,然后‘路上了’事業,‘拐錯了幾個宵’,‘來到了十字路口’,當與某個人‘道路重疊時’(只要我們雙方都沒有攜帶太多的行李),我們結婚了,然后‘暫時安頓下來,停止奔跑’,最后‘走到了路的盡頭’,離開人世。

        這個隱喻對中國學習者來說也不會造成任何困難,因為漢語中“人生旅途”恰好就意味著人生是一次旅行,這和說英語的人看待人生的方式一致。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側重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喻體可以用來指代同一個本體,反映出不同的結果。"LIFE IS BUT A DREAM"(人生只是一場夢)是英語中另外一個常見說法。巧合的是,漢語中“人生如夢”正好說明了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從同一個角度看待人生,或許都認為人生短暫,不真實,只是一個過程。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文化不同,人類共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正如Cameron所說,“一些表達基本概念的隱喻反映了人類最初的經歷,因此它們出現在幾乎所有的文化中,這些可能成為其它隱喻的基礎”。她舉例說在很多文化和語言中,大小和重要性之間是有關聯的:大人物往往是老板或是領導。“大”這個詞翻譯到別的語言中則是表示“重要”的隱喻。Lakofl} & Johnson也指出那些所謂的“方向喻”通常和空間位置有關系,“起源于我們的自身體驗“,在很多文化中都是最基本的,比如說“HAPPY IS UP, MORE IS UP"(高興是向上的,更多是向上的),"SAD IS DOWN" , "LESS IS DOWN"(悲傷是向下的,更少是向下的)等等。

        然而,正如Cameron所說,隱喻有造成誤解的潛在可能,特別是當學習者試圖理解或學習其它語言和文化中的隱喻時。原因很明顯,“隱喻的跨文化轉移可能僅僅局限于相對數量很少的表示基本概念的隱喻”。大多數情況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經歷和知識各不一樣,思考、行為和診釋世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正是由于目標文化中隱喻暗藏的概念和語言學習者由自身文化及個人經歷演變而來的圖式知識之間的差異,誤解甚至交流失敗就會發生,因此一種語言中的隱喻對來自其它文化的學習者可能造成問題和困惑。比如很多中國學習者在看完電影《阿甘正傳》以后,對其中一句臺詞甚為不解:"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生活是一盒巧克力),因為他們看不出生活和巧克力之間有任何聯系。對大多數中國學習者來說,巧克力僅僅是一種可能使人發胖的甜食,一盒巧克力充其量也就是用作情人節的禮物,這一做法也是來自于西方文化。甚至“巧克力”本身就是個外來詞,意味著這種食物并非土產,而是從異域引進。正如Lakofl’和Johnson指出,“不同的隱喻反映出看待同一概念的不同視角,并構建了這一概念的眾多方面”。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生活可以是一次旅行、一場夢、一出戲,也可以是一盒巧克力、一碗草毒,甚至是一只洋蔥。對二語學習者來說,如果他們自身文化的概念系統不同于目標文化的概念系統,在理解隱喻性語言時必然會造成麻煩或困難。

        同樣,Nesi認為在一些有關動物的隱喻中,現實生活中的這一動物和人們對它產生的聯想之間的聯系是隨意的,這也會給二語學習者帶來問題。她引用了Lakofl’和Johnson的一個例子:"dove"(鴿子)可以是對"holy spirit"(圣靈)的隱喻。他們認為:

        鴿子被認為是美麗,友好,溫和,最重要的是和平的象征。作為鳥,天空是它們天然的棲息地,而天空又隱喻看天堂—圣靈的天然家園。鴿子在空中優稚地飛行,安靜地滑翔,經常能看見它們從空中降臨到人們的身邊。

        Nesi指出從行為和外表來看,"pigeons”和“doves”之間并無任何差別。在有些文化中,人們只用一個名稱來指代這兩種鳥(比如漢語)。通過鴿子人們聯想到和平、優雅和美麗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鴿子是這些品質的代表,而不是因為鴿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比其它鳥類更具備這些特征”。她同時還引用了Low的一個例子:

        那些上了年紀卻時年輕性感女子有偏好的男性通常被稱為‘老山羊’,但如今使用這一習語的人很少了解或關心任何年紀的真正的山羊的性習慣。

        Nesi解釋說“一旦兩件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被確定,盡管這種相似性可能不復存在,由此產生的隱喻意義依然有效”。因此對二語學習者來說,如果他們試圖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種隱喻就會出現問題。但是Lakoff和Johnson卻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 這種聯系不是隨意的。它根植于西方丈化中鴿子的概念以及基替教信仰中圣靈的概念。為什么鴿子是圣靈的象征,而不是小雞,禿鴛或鴕鳥,這都是有原因的。

        我更傾向于Kramsch的觀點,她認為對本族語使用者來說,他們并不認為這些聯系是隨意的。相反,“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必然"。而對二語學習者來說,很顯然由鴿子所帶來的這些聯想是隨意的、偶然的、某一文化特有的。比如中國的學習者就很難把“山羊”和“一個上了年紀的放蕩男子”聯系起來,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羊”通常代表著“溫順服從的人”。

        三、二語中文化因素對隱喻產出的影響

        當需要在二語中產出隱喻時,學習者經常會參照他們的母語,LOW解釋說這是“由于第一語言和目標語言中隱喻結構可能部分重疊"。他舉例說在英語和漢語中“爆炸”和“火”都可以用來描述“憤怒”,但是“漢語對憤怒的隱喻使用遠不及英語廣泛”,因為在漢語中人們不說“點燃”某人的憤怒,而在英語中,除此以外動物、風暴和波浪都可以用來指代憤怒。因此中國的學習者傾向于使用爆炸或是火的隱喻,而不會產出其它形式的隱喻,因為那些用法在母語中不存在。根據Danesi一系列基于課堂研究的結果,Lantolf指出二語學習者中存在一種很強的傾向,他們更容易使用那些第一和第二語言中類似的隱喻。Lantolf進一步引用Danesi說:

        學生們二語的口頭表達能力往往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程度,但他們仍然通過母語的棍念系統進行思考,也就是,學生們經常使用目標語的詞匯和結構作為他們母語概念的載體。

        這樣做非常容易犯錯。如果一個中國學習者希望表達“一個人不守信用”,漢語中“食言”是個很好的選擇,直譯成英語就是“to eat one’s words",但問題是“to eat one’s words”在英語中意為“to admit to have said something wmng"(承認說錯了話)。另外一個例子是曾有學生寫了這樣一句話“I have chicken skin all over my body",這句話本族語使用者無法理解,而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是“I have gooseflesh all over my body"。這個學習者使用“chicken skin”是因為他把漢語中的“雞皮疙瘩”直譯成了“chicken skin",而這一概念的英語對應詞應為“gooseflesh"。顯然這樣的錯誤會造成誤解,妨礙了有效的交流。

        Cortazzi和Jin的研究也同樣證明了在目標語中使用隱喻時,二語學習者自身的概念系統起著主導作用。在他們的研究中,來自不同國家的一組學習者被要求使用隱喻來摘述一位好老師。他們發現在95個中國學生的隱喻中,絕大多數學生都說‘`A GOOD TEACHER IS A FRIEND"。另外一個常見說法是"A GOOD TEACHER IS A PARENT"。然而,來自日本、黎巴嫩、伊朗和土耳其的學生則很少提及“PARENT" a Cortazzi和Jin解釋說PARENT的隱喻也用于一句中國的俗語“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英語意為“my teacher once,my parent forever"。中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親密而持久的雙方都應負責的關系,其中老師被認為應該行使一個嚴父的角色”。

        四、語言和文化的聯系以及使用隱喻教授文化

        第8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流行音樂已成為當今社會音樂生活中的重要音樂現象。對于流行音樂的研究,音樂美學關注的是它的審美價值,音樂史學關注的是它的歷史發展和流變,對于它的流行(傳播)的研究則是音樂社會學所關注的問題。曾遂今先生所著《中國大眾音樂——大眾音樂文化的社會歷史連接與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7)即是用音樂社會學的方法對流行音樂(包括廣義和狹義)進行系統研究的一部著作。也可以將該作視為曾先生1997年版的《音樂社會學概論》(2004年“增刪修改”版為《音樂社會學》)的“姊妹篇”、“系列篇”。如果說,被稱為“中國第一部音樂社會學專著”(于潤洋語)的《音樂社會學概論》對于我國的音樂社會學學科建設方面具有著開創性的意義,那末《中國大眾音樂》(以下簡稱《大眾》)一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則在于其對大眾音樂及其流行與傳播的社會學、傳播學等跨學科的、系統的研究方面學術上的先導性、開拓性和奠基性。

        一、視角的獨特性

        涉及“流行音樂”(或曰通俗音樂)一詞,一般特指源于歐美的、現代社會城市中誕生的通俗化、時尚化、商業化的音樂。具體說來,即是以其時間上的現代性、空間上的城市性、審美上的通俗性、制作上的現代科技性、流行上的商業性等為特點的大眾化音樂。《大眾》中對于流行音樂的考察,則并未囿于這種狹義的流行音樂觀,而是表現出其獨特的視角。其一,是大文化的視角。即從“中國音樂文化體系中的大眾音樂”(第二章)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流行音樂(包括中國現代社會中的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是大眾音樂,更是音樂文化體系中的大眾音樂,此可視為《大眾》之流行音樂研究的邏輯起點。其二是歷史的視角。如對中國流行音樂所作的歷史學、社會學分類上將其定位為與宮廷音樂、文人音樂(現代則為政府音樂、專業音樂)相對的“大眾音樂文化”(導引,第二章)。從而提出了“廣義而宏觀的通俗音樂(流行音樂)”(導引)的概念,并通過歷史上的大眾音樂所具有的“自然的”“面向社會,面向最廣大群眾”(導引)的共性的描述,深刻揭示出廣義的流行音樂的本質特點。其三是現代傳播學理論的視角。流行性,可謂流行音樂最顯著的特性。對于作為大眾音樂的流行音樂的流行(傳播)特性的研究,應該說是《大眾》理論展開的邏輯重心,從而也形成對以往多見的關于流行音樂單純的或形態學、或審美學、或歷史學研究的一種新開拓。基于對大眾音樂的歷史、宏觀意義上的審視,《大眾》進而深入分析討論了大眾音樂的傳播形態(自然傳播和技術傳播)及其商品性(第七章)、流行性(第八章)等。特別是其中關于技術傳播的五大類型(樂譜、唱片、無線電、電視和數字化網絡)(第六章)、依技術傳播媒體分類的大眾音樂傳播的五種形式(a.原始、b.樂譜、c.表演、d.唱片、e.無線電-電視)(第六章)、音樂流行模式“三環”(a.激發環節;b.社會心理傾向;c.作品本體)制約圖式等的解析方面所體現出的從社會學、傳播學以及歷史學、審美學、心理學角度對大眾音樂進行綜合考察的全新眼光,尤見其學術視角的“前沿”和獨到。

        二、視域的開闊性

        《大眾》全書的結構總八章,可分為兩大部分。一為前四章,可概括為中國音樂“文化體系”、“歷史長河”中的“大眾音樂”;二為后四章,可概括為“大眾音樂”的“傳播”和“流行”。在第一部分中,《大眾》對于中國大眾音樂從時、空兩維度作了宏闊的“鳥瞰性”、“概覽性”陳述和深入地探索性

        轉貼于

        研究。如縱向上的時間跨度方面,囊括了遠古樂舞,先秦民歌,秦漢樂府、相和歌,魏晉南北朝清商樂、吳歌西曲,隋唐曲子,五代兩宋唱賺、鼓子詞、諸宮調,元代雜劇、散曲,明清小曲、戲劇等等(第三章);橫向的空間維度上則包含了民間音樂、宗教音樂、軍旅音樂、兒童音樂、革命音樂、當代流行音樂(第四章)等等,從而在時空交錯、經緯縱橫的大視野上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大眾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及文化構成方面的宏偉圖景。另如在全書第二大部分后四章中論述大眾音樂作為 “音樂商品的歷史進化與發展”(第七章)時,對音樂商品價值從 “零時期”、到“萌芽、發展時期”、再到“膨脹時期”所作的歷時性分析,也表現出其廣闊的學術視野。

        三、視線的深刻性

        《大眾》在為我們描繪中國大眾音樂及其傳播、流行的發展史實時,均是與“論”密切相關、相連的。由上所述,其敘“史”述 “實”可見宏闊的視野;而其立“論”上,則不乏學術上的諸多真知灼見。如作者在對“中國音樂文化體系中的大眾音樂”進行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評述之后,所得出的“大眾音樂是整體音樂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第二章),是“歷史的晴雨表,社會發展的指南針,社會感覺的心電圖,歷史長河的錄像帶”(第四章)的結論;將中國當代音樂文化作政府音樂(governmental)、大眾音樂(popular)、學院派音樂(academic) “三相劃分”及其交相互成、互動(如20世紀50—60年代gpa/gp/ga型;60—70年代gpa/地下p型;80年代p/gp/a型;90年代g/p/a型) 理論(第二章)的提出,從而超越了關于音樂文化分類認識上慣行的“雅與俗”、“主流與非主流”、“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等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討論大眾音樂的傳播流行問題中所作“人類社會的音樂實踐,本質上是音樂傳播的實踐”(第五章)、“正向傳播與反饋(傳播)的長期雙向交流形成”對“某文化風格的”“認同”及“民族精神氣質的標志”(第二章,第五章)、“音樂史就是音樂的流行史”(第八章)等理論概括;在論述大眾音樂的商品屬性時所提出的“在我們現實的音樂商品中,對音樂商品的二重性的認識,其意識形態性應當擺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第七章)的觀點等等,都表現出作者深刻的學術見地。

        四、視觸的敏銳性

        第9篇:中國的飲食文化范文

        【關鍵字】:飲食現狀; 傳統飲食文化; 運用

        【中圖分類號】TS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12年7月20日,中國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媒體交流論壇在北京舉行。指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中國所有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約為69%”,并指出飲食問題是慢性病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現狀,是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

        1. 中國當代飲食現狀

        1.1飲食養生熱潮魚目混雜,難辨真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精神文明不斷豐富,中醫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吃飽”,“吃貴”;而是“吃得衛生”、“吃得精”、“吃出健康”。也不再是“有病才醫”,而是“未病先防”、“延年益壽”。于是,養生熱潮接踵而至,電視里養生節目盛行,互聯網上各種養生網站相繼出現,許多不法分子趁機而入,不少消費者也因此受到傷害,同時出現了許多荒謬的現象,如張悟本: “綠豆包治百病”,綠豆價格瞬間在各個城市瘋長。

        1.2飲食多元化

        飲食多元化即“食物種類豐富”、 “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融合”和“各國飲食文化融入”。 食物種類豐富是指食物、飲品多樣化。隨著農業發展,蔬菜大棚的出現使食物不再受季節局限,冬季仍可吃到夏季盛產的蔬菜;新興食物豐富了食物種類;添加劑的應用使許多食物得以長期儲存;速凍技術的發明和交通運輸發達使許多食物得以長期保存并遠程運輸;新興飲品啤酒、奶茶、果汁、咖啡、碳酸飲料等的出現豐富了我們的“飲生活”。

        我國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成為當代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藏族的糌粑、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蒙古族的手抓肉、白族的乳扇等。飲品有青稞酒、藤酒、馬奶酒、酥油茶等。隨著經濟、飲食的全球化,許多外國美食成為中國飲食的重要部分,如漢堡、炸雞腿、炸薯條、比薩餅、可口可樂、咖啡等,目前,麥當勞在華門店數量超過1400家,而這類店正是油膩、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來源。這些“洋快餐”以肉食為主,植物性食物極少,其飲食結構極易引發各種慢性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還有不少國家的飲食文化也融入中國,如韓國料理、意大利牛排、日本壽司等。

        1.3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即食物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符合國家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物質危及消費者及其后代的隱患。[1]近年來,許多不法分子違背食品安全法生產、加工和銷售各種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各種食品安全事件被頻頻曝光,食品安全隱患日趨惡化。安全衛生是飲食的前提,只有安全衛生得到保障才能追求飲食的營養、質量。食品安全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1.3.1食品生產過程

        動物在養殖過程中食用不合格的飼料,人們食用該肉類后引發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等危害,如“瘦肉精事件”;蔬菜水果種植過程中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毒物殘留食物中,人們進食后引發急慢性中毒等,如青島連發的韭菜農藥超標致食用后中毒事件;水果中各種化學制劑的使用如催紅素運用于西瓜、番茄等。

        1.3.2食物加工過程

        食品加工過程中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達到防腐、抗氧化等目的,許多廠家非法濫用防腐劑、染色劑、香精,如“三聚氰胺奶粉”,此外,為了節約成本選用變質且被污染的食物導致胃腸道疾病、急慢性中毒,如 “病死禽畜肉類加工”。

        2.現代不良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2.1飲食不潔

        《金匱要略》:“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意指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飲食方式突破了傳統的自給自足模式,有錢便能吃到各種美食,然而,許多企業為了利益違背食品安全衛生法,銷售不合格產品,導致許多細菌被我們吃下去,如選用腐敗、變質的食材,食用這類食品輕則腹瀉,重則中毒。飲食不衛生是當代社會的一大不良現象。

        2.2飲食不節(飲食無時和食量無節)

        一日三餐應遵循早吃早,午吃飽,晚吃少,然而現代生活都習慣晚吃好、吃多,生意應酬、朋友聚會、團圓飯都在晚上。中醫認為晚上屬陰,機體處于抑制狀態,功能較弱,此時腸胃消化能力和機體對營養需求較少,若大量進食,會加重腸胃負擔,輕則失眠,重則導致肥胖、胃腸道和心血管疾病。食量無節即暴飲暴食,隨著飲食多元化的發展,我們可以吃到各個地區、民族、朝代、國家等各種風味美食,這就是我們暴飲暴食的根源。“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暴飲暴食導致消食積滯,損傷腸胃,引起各種慢性病。因此,這樣的飲食方式有待改進。

        2.3飲食偏嗜

        互聯網上曾盛行:“我辛辛苦苦爬到食物鏈頂端就是為了吃肉的。”這正體現了飲食偏嗜的現象,部分人忘記了中國傳統膳食結構,主食由谷物轉為油炸食品、肉食、甜食、辣食、冷食、燒烤、油炸、膨化食品、酒等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的飲食。飲食偏嗜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肥胖是各種慢性病的主要誘因。

        3.傳統飲食文化對當代人群的指導

        面對當代不健康的飲食環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堅持傳統飲食習慣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未病先防、建立正確的飲食養生觀。二、堅持平衡膳食結構、補充人體所需氣血精津液營養。三、健脾養胃、調理陰陽、三因制宜。四、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按時規律進食,遠離不健康的食品。五、辨證進食,根據自身體質合理搭配飲食,真正實現飲食養生。

        4.中醫傳統文化指導健康飲食運用

        傳統飲食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通過整體觀和辨證進食方法,堅持“審因施食”、“三因制宜”、“辯證用膳”的平衡膳食觀;遵循“陰平陽秘”的健康觀;“藥食同源,寓醫于食,去除誘因,健脾調胃”的養生觀,[2]使機體維持動態平衡,以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幾千年的實踐證明中醫理論指導下中國傳統飲食方法是最科學的飲食方法。

        面對當前各種不健康的飲食現狀,我們應當呼吁廣大人民群眾傳承中醫傳統飲食文化,積極改善我們不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對此我們將以兩條路線指導人們健康飲食。

        第一條是“社區路線”,通過社區醫療護理開展健康飲食咨詢,弘揚傳統中醫飲食習慣,使中醫飲食養生觀念深入人心。近年來,社區護理在中國發展蓬勃,其上門進行健康教育,更是惠及社區各個家庭。我們可以先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中醫傳統養生知識,然后開展健康咨詢,接受別人飲食咨詢或主動上門服務,醫護人員應該熟練掌握并運用中醫理論及技能,熟知一些常食食物和家常菜養生功能,進而能夠幫助咨詢對象全面分析,介紹相應飲食食譜、指導其宜食宜忌。

        第二條是“餐飲路線”,是通過飲食養生餐飲店直接傳播中國飲食養生食療和藥膳文化。培訓相應的廚師,制定養生菜譜;培訓點菜員,使之能夠對客人的養生目的和身體現狀進行分析,介紹相應的食補菜譜供顧客選擇,同時向顧客介紹平常飲食生活宜食宜忌。

        通過以上兩條路線,科學的指導人們健康飲食,從而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以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并且推廣中醫文化的目的,使老百姓真正了解中醫文化。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在线欧美曰韩精品影视 |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86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 | 在线观看色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