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評職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師評價機制/“發展性”轉變
【正文】
當前,我國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時期。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一系列……
當前,對中小學教師的總結性評價,將評價結果作為判斷教師是否具備獎勵或懲罰的條件,仍然是最主要的評價目的。當然,我們并不否認教師評價的鑒定和區分功能,它是進行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環節,但過于強化評價的鑒定功能而淡化其矯正和激勵功能則是本末倒置的,這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導向。因為“評價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2](P301)應是通過評價結果的反饋,指導激勵教師不斷探索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逐步縮小與目標的差距。素質教育下的評價應成為教師改進工作和提高素質的重要手段。
(二)評價指標未能全面揭示教師評價的目標,且可操作性較差
評價就是對被評價對象的價值做出判斷。教師評價就是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及其相關因素進行系統描述,并做出相應的價值判斷。而能否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完備的、切實可行的指標體系,則是實施評價的關鍵。所謂指標,即具體的目標,有時也被稱為評價項目。指標體系的完備性,“它要求指標體系不遺漏任一重要的指標,指標系統能夠全面地、毫無遺漏地再現和反映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3](P79)一般說來,構建指標體系包括四項具體工作:一是分解評價目標選定指標;二是按照每一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也就是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三是確定評價標準,即對各項指標所應達到要求的程度進行規定,這可以說是評價的最關鍵要素,對結論的科學性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最后,將指標、權重、評價標準按照評價對象的某種邏輯結構排列組合,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
教師工作具有全面性的特點,因而教師評價必須注意指標的完備性。目前中小學教師評價,基本是按“德”、“勤”、“能”、“績”四方面指標綜合量化進行考核評價的。這種“指標量化”評價模式并不能全面揭示教師評價的目標,且可操作性也較差。首先,從評價標準來看,這種體系所采用的定性語言,對不同程度的標準區分度不夠大,諸如“堅持”、“認真”、“積極”、“努力”等彈性語言由于表述上的含糊和不具體,極易導致參評人員對其內涵或外延理解和把握的不一致,因而難以保證價值判斷的客觀性和評價結論的準確性。其次,從計分標準看,這一評價模式有強行量化的傾向。盡管定量評價能夠大大降低評價標準的模糊性,增大評價結果的區分度,但是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進行量化,在教師的實際工作中,存在著大量不能量化或不易量化的因素。例如,對于“師德”這一評價指標,應該怎樣設計具體合理的量化指標呢?指標的絕對量化并不意味著評價活動的科學性,要知道,離開對事物質的把握而單純追求可操作的量,恰恰違背了科學的基本精神。另外,盡管這一評價體系包含了“德、勤、能、績”四方面的評價指標,但并未涵蓋教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所承擔的大量隱性工作。且在“升學率”指揮棒的控制下,教師評價的終極標準還是落在“績”,即“教學成績”上。當前中小學教師評價實質上仍然是一種單項評價,其惟一標準就是學生的“分數”,其它指標都是軟指標。事實上,不少學校都把升學率作為硬指標,如果該教師所教科目成績高,對其綜合評價就高;反之,對其綜合評價就低。可想而知,依據這樣的評價指標體系,不能保證教師評價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三)評價方法不能確保結論的科學有效
應試教育觀下教師評價主要以“他評”為主要方法,如領導評價、專家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一般以領導評價最為普遍。近幾年,由于對學生主體性的強調,學生評價又受到普遍關注,不少學校已將其視為考核評價教師的最具說服力的方式。不能否認,“他評”作為教師評價不可缺少的手段,是體現民主評價的一種主要形式,但能否做到客觀、公正、全面,則是保證其評價結果正確性的前提。當前的中小學教師評價,由于對“他評”的過分依賴,難免產生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評價實踐中,很多領導不注意對信息的掌握,常常是道聽途說,主觀臆斷,多憑個人印象行事;違背評價的公平性原則,對評價對象不能一視同仁。同行評價也存在著敷衍、走過場,或由于感情因素而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常用的學生評價,也是考核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筆者認為,這種評價方式更有其適用范圍的限制,在高等院校的學生中尚可進行,但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往往會由于對衡量教師優劣的標準掌握不當,而出現憑個人喜好隨意評價的做法,甚至有些學生會以此作為取悅或報復某位教師的手段,因此也難以保證評價的可靠性。另外,由于“他評”更多地依據對教師工作結果的考察而忽視教師的工作過程,更注意教師的顯性工作而忽略教師的隱性工作,很難對教師的實際工作做出恰當、公正的判斷,結果必然打擊被評價者的積極性,產生一系列的消極影響。
因此,為提高教師評價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師評價模式,探索新的既有理論指導、又有實踐價值的教師評價方案。
二、構建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評價體系的思路
(一)實現評價目的觀的“發展性”轉變
素質教育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弊端,將個體素質的充分發展作為價值判斷的最終標準,可以說這是一種著眼于“發展”的教育。相應地,這種教育觀指導下的教師評價也不應是“鑒定”、“分等”的工具,而應著眼于教師素質的發展,為他們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饋,使其及時發現問題,總結成績,不斷改進、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也就是說,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師評價,應成為促進教師發展、提高其自身素質的有效手段。
鑒于此,中小學教師評價應堅持發展性原則,實行對教師工作的動態評價,將平時考核與定期評價結合起來,并要加強平時性考核,把考核結果作為其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形成性評價和過程評價看待,徹底摒棄那種單純依據考核結果對教師優劣進行總結的靜態評價。從而為素質教育機制的建立定標導向。
(二)突出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備性和可測性
構建新的指標體系應注意以下兩點:
1.處理好顯性工作和隱性工作的關系,兼顧指標的全面性。從教師的勞動特點和任務出發,全面評價教師,不僅要考核他們在“德”、“勤”、“能”、“績”諸方面的顯性表現,還應該從“使學生獲得發展”的角度,對教師的隱性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例如,教學是否只面對幾個“尖子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學生智力、能力、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的發展;是否注意與學生的交往和溝通,并經常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帶給學生一些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等。教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為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所做的隱性工作,同樣是評價教師的重要因素。為此,學校應考慮如何使教師的平時考核制度化、規范化。
2.處理好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關系,增強指標的可測性。由于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要求教師評價既要有定性指標,又要有適當的量化體系。具體說來,在確定評價標準時,對于很難用簡單數量來表示的因素,如奉獻精神、思想觀念等應使用定性的語言描述分析,而且要使用操作性語言來表述,并盡量避免語言的隨意性和模糊性,力求使每項指標都具備較大的區分度。由于定性分析具有不夠明確、缺少可比性的缺點,對于容易進行數量化處理的教師行為,如工作量、出勤量、批改作業量等應盡量以數據形式做出評價,以便于對評價結果進行數量比較。但必須注意到,定量評價的適用范圍較窄,定性評價應居于主導地位,只有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恰當地結合起來,制定的評價標準才能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增強評價的可測性與可操作性。
(三)強調“自我評價”為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法
素質教育尊重人的主體性,強調個人的素質的主動發展。素質教育觀下的教師評價亦應突出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反映在評價實踐中,教師應該既是評價的客體,更是評價的主體。因此,教師評價應該強調以“自我評價”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評價方法。
所謂自我評價,是指教師按照一定的評價目的和評價標準,對自身工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通過自我評價,評價對象由被動接受評價變為主動參評,這有利于發揮其主體作用,形成自律機制和激勵機制。因此,中小學校應將教師的自我評價作為其自我認識、自我改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重要環節和手段。積極采取自我評價,一方面能增強教師的自我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高評價的民主性,增進評價內容的客觀真實性。絕大多數教師會因為受到尊重和信任而客觀、公正地評價和分析自己的工作。當然,自我評價難免有時也會出現自我夸大的現象,因而有必要和“他評”結合起來綜合分析。進行“他評”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者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即評價者要堅持綜合性評價原則,把教師評價作為一個整體,在各項指標逐項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徹底摒棄“惟教學能力和教學成績是取”的價值觀念。
2.評價者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教師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復雜工作,要求評價者不但要懂得本門學科的知識,而且還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以及評價學方面的知識,并且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1](P27)。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主觀因素造成的評價誤差。
3.評價者要有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立場。評價過程是否客觀、公正,直接關系著評價結果的正確性。這就要求評價者對被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時,要核實情況,盡可能多地收集第一手信息資料,切忌主觀臆斷。必須堅持公正的立場,不徇私情,不帶偏見,對每位被評價教師都要做到一視同仁。
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調控和改進功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證。只有突破“應試教育”觀念的羈絆,對傳統的教師評價模式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改革,才能真正發揮素質教育下教師評價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遠軍.學校人員評價[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
科學規范地評價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先得將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評價指標確定下來,所以首要任務就是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作為幼兒教師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資料,基于此來從價值上判斷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狀況,這樣做主要就是為了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雖然國內外有關幼兒教師評價研究成果頗豐。然而就幼兒教師評價理論研究看來,還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當前國內以定性研究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層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現狀層面;第三,就教師評價指標體系而言,基本上是對中小學的套用,對于幼兒教師的個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據來實現對幼兒教師評價的量化,所以其結果往往不夠科學準確;第五,不能全面地評價幼兒教師,主要只是進行工作評價,缺少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與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評價相適合。所以,將一套較好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起來,以便與幼兒教師實際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構建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評價模型
就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評價模型而言,其系統是按照從高到低多層次的,包括諸多構成要素,例如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和指標權重等。這同時也作為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要素。
(一)評價對象和目標的確定
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評價對象自然是幼兒園的教師。要按照一定的目標來進行指標體系的設置。如今我國的幼兒教育有著良好的發展形勢,要想促使這種發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進和打造一支優秀的幼兒教師隊伍。但是,就當前的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來看,不盡如人意,并且成了發展的制約因素,限制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在幼兒教育實踐中首先一定要將這一問題解決好。研究對象指定是幼兒教師,就是要從價值角度對其綜合素質作出判斷,從而達到激勵教師的目的,以便學校能夠更好地選拔、任用和培訓幼兒教師的選拔,進而實現科學化的管理。
(二)各級評價指標的確定
在將評價的對象和目標確定下來之后,第一個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按照教育方針政策和評估的目的為依據來進行目標的分解。還要考慮到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管理多種理論,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獻法、訪談法和問卷法等。該體系主要按照三個維度來劃分,即專業理念和師德、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其中的專業理念與師德涵蓋了2個二級指標,即關于職業理解與認識等,還有8個三級指標;專業知識所涵蓋的二級指標有3個,三級指標有2個;專業能力涵蓋的二級指標有4個,三級指標有13個。
(三)標度和等級的確定
標度,顧名思義就是達到標準的程度。可將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劃分為優、良、中、差四等級;可以就幼兒教師綜合素質所達到的等級程度采用描述性語言來分等級進行區分,四個等級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則分別對應的是100、80、60、40。
(四)權重的確定
由于評價指標存在不同,所以對對象預定目標實現情況的判斷,也會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謂的指標權重,顧名思義就是該體系中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時促其數值化,而這個數值便是所謂的權重。確定權重的方法有專家咨詢費、層次分析法、平均數加權法等。通過整理和分析問卷調查的數據,設計出具有較強合理性的問卷結構,具有比較高的信度和效度。這時候取得數據就可以來對研究期望獲得的結果進行驗證。由此也表明了問卷所獲數據所具有的參考價值,如此便為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礎。
(五)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的試評
在擬定評價指標體系之后,進行試評,以便再次修訂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規定,以便使該指標體系更加充實和完善。
三、結論與建議
1.1 項目內容脫離專業的特性
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學選用的項目大多數來自于教材或者教師自己設計,項目側重于PHOTOSHOP軟件工具的使用,項目內容欠缺職業要求和能力要求,內容重復、單調、封閉,缺少時效性、生產性、實用性和新穎性,遠遠脫離企業行業的實際操作要求和實際崗位的需求,造成學生課堂上聽懂所講授內容,但碰到實際的設計問題卻無從下手,不知所措。
1.2 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創造性
大多數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陳舊,主要以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實踐模擬練習為主,教師過分注重實踐過程,略講理論或者不講理論,忽略學生的設計理念、設計思想和想象力的開發和引導。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僅僅學會了軟件的基本操作和操作技巧,學習結果是依然無作品,更談不上作品的新意、創意。目前教學模式適合基本工具的學習和訓練,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1.3 缺乏項目實施經驗的專業教師隊伍
學校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師要么都是全職教師,要么是因為學校的專業調整而轉到平面設計專業的,這些教師大都缺少實際企業操作經驗。資深教師的知識和觀念落后于企業行業的發展速度,而青年教師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專業技能培訓和實踐技能,教學過程偏離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軌道,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導致課程教學也跟不上社會行業的變化與發展。再者,平面設計專業老師很少有機會參與企業項目的實施經驗,更沒有機會參與校企合作,造成項目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中只能停留在理論上,實際操作經驗缺乏。
1.4 缺乏深層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支撐
目前學校平面設計專業產教結合主要有校企合作模式、訂單培養模式、與校外企業合作,提供實習實訓場所模式三種,但是緊密性、實質性和深層次的合作卻很少。合作大多是學校和企業之間搭建一個人才輸送通道,企業很少參與到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方案制定中,學校和企業之間在培養目標制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更上缺少交流和溝通,校企合作太隨意、不穩定、缺乏育人功能,企業參與對接的積極性不高。
2 產教結合實踐教學對策
2.1 量身打造項目內容
依照實際行業任務和工作過程對項目內容進行設計,項目內容以專業職業崗位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理論知識為輔,教學內容要以工作過程為參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整個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構建,把培養職業綜合能力滲透到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教學過程中,以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實現課程教學與企業、市場無縫對接。另外,學校可以創造條件與平面社會公司、廣告公司等企業合作,學校負責學生的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企業負責學生的上崗實習、頂崗實習,以此努力縮短課堂與崗位、學校與社會的距離,更好的達到定向培養的目標,學生畢業后即可參加工作實現就業。
2.2 推行模塊驅動實訓教學模式
圍繞著專業和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工作崗位能力要求,以代表性的實際任務為單位設置實訓模塊,以模塊驅動推進為手段,整合模塊構建典型的工作任務,教師、平面設計師和廣告設計師共同編寫實訓項目指導書和任務書,突出職業技能,提高操作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推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和鼓勵學生敢想、敢做、敢于創造、勇于創造,充分展示自己的設計創意理念和設計風格。模塊驅動實訓教學模式實踐,不但可以鞏固學生崗位能力的熟練程度,還可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為學生順利就業和適應工作崗位提供有力的支撐。
2.3 共同打造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執行者,為保證產教結合的順利進行,學校要把教師教學水平的培養和發展放在重要地位,積極地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和技能型教師。學校可以組織學科(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參觀和參與設計,安排青年骨干教師到進公司鍛煉和培訓,以及聘請一線設計師或企業技術骨干人員到學校進行講學和培訓指導教師,或者聘請優秀設計人才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等等,建設高水平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隊伍。
2.4 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校企雙方教育資源
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借助于訂單式培養和頂崗實習等合作方式和渠道,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學校可以聘請來自企業、行業的專家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構建平面設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和平面設計專業教學方案,共同開發實訓教材和課件,共同擔任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學生由專業技能的培養到就業崗位的過渡,以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現零距離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的零距離。另外,學校可以聘請企業專家指導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盡可能模擬真實的工作條件,把企業環境引入實踐教學情境中,以利于平面設計專業的畢業生能夠快速適應公司的需求。
3 結語
論文摘 要:職業教育公平問題是職業教育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不僅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和諧發展,而且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之一。對職業教育公平問題進行分析究,探尋影響職業教育公平的因素和解決對策,是每個職業教育工作者學習和工作的需要。
職業教育公平問題既是職業教育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實踐中一個重要的社會現實問題,它不僅影響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和諧發展,而且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對職業教育公平問題進行分析究,探尋影響職業教育公平的因素和解決對策,是每個職業教育工作者學習和工作的需要。
一、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邊緣化的現實表象
邊緣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實際上就是非中心、非主流的狀態,或者說被主流所排斥的狀態。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內主要途徑。但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來看,“次等”、“末流”教育的身份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邊緣化狀態。
(一)職業教育地位的邊緣化
“地位”一般是指在社會上所處的位置,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職業教育地位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程度。主要指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尊重和重視的程度,對職業教育的地位、作用、培養目標、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等的認識。
2.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大小。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的大小是決定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狀態的根本,因此,這是職業教育地位的核心。一般來說,教育經濟學及人力資源開發中所談的職業教育地位,均是指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應處的位置或發揮的作用。
3.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處的位置。主要表現在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管理水平、理論成熟程度、體系完善程度、質量水平等不同的方面在各類教育中的橫向對比位置。
4.職業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所處的位置。職業教育所有功能的發揮都必須通過“人”來實現,因此,職業教育離不開“人”,脫離“人”的職業教育是無效的教育,也必然是沒有地位的教育。
從職業教育地位的內涵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職業教育的地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觀念層上一直受“學而優則仕”傳統文化的影響,職業教育甚至被不少人認為是“次等”、“末流”的教育,處于社會的邊緣、教育的邊緣。盡管我國技能型人才短缺,而且國家一直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愿意接納和接受職業教育的家長和中學生仍然為數不多。
(二)職業教育功能的邊緣化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科技、政治、文化及人的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功能。但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來分析職業教育的功能,更關注的是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有意或無意地淡化職業教育的政治功能、科技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視甚至輕視職業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功能,導致職業教育功能的嚴重殘缺。
(三)職業教育對象的邊緣化
職業教育是為初、高中畢業生和城鄉新增勞動者、下崗失業人員、在職人員、農村勞動者及其他社會成員提供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職業院校教育和職業培訓,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職業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弱勢群體”。凡是職業院校學生基本上是被“學術教育”淘汰的所謂“學業失敗者”,不僅在學業上被“邊緣化”了,而且其家庭基本上也是處于社會的“邊緣”狀態。
(四)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邊緣化
多年來,經費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財政預算內職業教育經費占整個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的份額不僅沒有提高,有的省份反而在下降。各省、各地區的職業教育專項經費,職業院校學生收費標準等都沒有統一的規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較,各地區投入的教育附加費也是較少的,企業、社會團體、銀行等對職業教育的支持也就更少了。特別是在實行收支兩條線以后,一些落后地區把職業院校的學費收入作為財政的預算外收入,這就使本來就缺乏吸引力的職業教育處境更為艱難,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從社會學角度看職業教育不平等的根源
當今社會,教育已經從社會的邊緣走向了中心,在社會分層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相比,不論是自致能力還是先賦能力,均缺乏優勢,這是影響職業教育公平的根源。
(一)“精英”培養與職業教育價值的相對“低落”
高等教育作為目前實現向上流動的一種重要途徑(對底層群體來說,實質上是唯一途徑),對各個階層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優勢階層或資本擁有者便利用政策控制能力,借助于教育“公平游戲”的各種競爭,以隱匿的方式進一步占據或獲取優勢資源,從而導致“精英”的再制,并實現優勢資本和優勢地位的“代際轉移”。而中下階層子女則希望通過自身在學業上的努力取得與優勢階層子女平等的文化資本,而且在優勢教育環境中還有利于社會資本的獲取,諸如師生關系、同學情誼、同鄉等,均能在未來的發展中發揮作用。美國mba教育世界聞名,但有觀點認為,美國mba的神奇效果既不在于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也不在于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而在于參加mba教育的群體的身份—這些有控制力的特殊群體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本。
與高等教育這種“精英”再制和資本獲取成效相比,職業教育相形見絀。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底層社會群體將接受教育作為阻斷家庭貧困的情況下,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無疑是一種最佳選擇,而接受職業教育在改變社會地位方面的作用卻非常有限。
(二)教育政策的偏離與職業教育地位的相對“低落”
1.教育分流制度。理想的教育分流應該是根據社會分工的需要,依據學生的學術傾向和心理特征,使學生分別進入不同類型的學校和課程軌道,實現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多樣化人才需求的統一。分流的依據是學生的興趣、思維特征;其立足點是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與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但目前的教育分流出現了明顯的異化現象,教育分流的立足點不是學生,而是教育,其服務目的也不是教育,而是社會,不是全體社會,而是少數優勢階層。某種程度上,致使國家的教育制度屈服于“教育市場”,造成新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并進而造成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及社會地位分化的不公平,大眾教育成為面向少數升學者的教育。
2.重點中學制度。應該說,這一制度主要是為了把優質教育資源集中起來,為優質高等教育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但是,大部分優質資源往往又被社會中上層階層的子女所占用,社會“弱勢群體”和農村小孩占的比例非常少,這就造成了不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影響了教育的公平。進一步說,由于學業成績與接受高等教育、與成功成才一脈相承,重點高中生源優先選擇政策便合法化了這種不公平教育的后果。
3.教育體系制度。在我國的法律法規層面,一直強調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體系。但在職業教育的發展實踐中,在強調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的目標下,一直將職業教育定位于以技能培養與就業準備為目標的就業教育,教育內容以就業技能培訓為主,視“對口升學”為“異物”。為了加快我國的高等教育進程,緩解日益激烈的升學競爭,國家開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但同時又通過政策把高等職業教育置于“等級”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之下,使得本就末被社會廣泛接受的職業教育處境進一步惡化。
(三)人才政策的學歷化與職業教育聲望的相對“低落”
在我國人力資源市場中,分為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又被分割成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互相之間流動極為困難,延伸到教育上就是造成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分流成為進入不同勞動力市場的分界線,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分層的起點。在這種情況下,接受職業教育不可能成為大眾的自覺選擇。尤其是高級技工、熟練勞動者等,“在需要的時候是人才”,但在享受應有的待遇方面仍然處于尷尬的境地。目前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近年來我國人才結構的一大“頑癥”,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高級技工的收入仍然偏低,“高級技工年薪超過碩士”之說只不過是偶然的個別現象而已。國家盡管提出了“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的人才標準,但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新職員或在人才流動時,不是根據人的素質進行選拔,而是依據學歷高低與學校的名氣進行選擇,不僅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費,也加劇了社會對于高學歷與名學校的非正常追求。也是造成職業教育邊緣化的根源。
三、職業教育公平實現的途徑與方法
(一)確立正確的職業教育價值觀,明確人的主體地位。當前,在分析職業教育的意義時,聽到的往往是社會需要、經濟發展需要,很少提及人的發展需要,實際上,人的發展需要才是第一位的。在職業教育的質量評價中,人們往往更多地用一些社會標準來衡量,很少考慮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對人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夠,迎合了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 “學而優則仕”、“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現象依舊突出,造成了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阻礙了現代經濟社會的進步。從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目標看,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是最為密切的教育,它的經濟價值是表層和外在的,社會價值則為核心價值,人的價值是職業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因此,社會應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宣傳,改變社會和人們歧視職業教育的現象,以人為本,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尊重人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尊重人性和人的教育權,使每個人的特性得以充分表達,使職業教育從根本上擺脫“次等教育”的尷尬地位。
(二)建立科學的職業教育理論基礎,為職業教育公平奠定學科基礎。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除了遵循一般教育的規律之外,還具有自身特殊的規律。傳統的職業教育沿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理論基礎,造成職業教育無特色、無地位的局面。職業技術教育應該以技術理論和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理論基礎,前者是職業教育學科存在的基礎,后者是職業教育個體發展的基礎。有了這兩個基礎的支撐,職業教育的獨特性必將得到進一步彰顯,職業教育“無理論”的尷尬境地必將得到改變。
(三)加大教育制度創新力度,搭建職業教育平等的政策平臺。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規范人類行為,而人類行為是知識、情感、意志、權益等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個國家的各種教育機構和教育規范體系構成其教育制度,具體內容主要是指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根本制度,教育具體制度三個方面。教育制度的創新和經濟制度等的創新有較明顯的區別,它的人文性特征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人性假設、目的和功能等方面,這也是教育的屬性在教育制度中的體現。
職業教育制度創新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對“人”的尊重和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方面。在教育分流制度上,不僅要考慮整體教育的發展目標,更要尊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品質、興趣等,變“被迫”為“自主”;在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上不僅要考慮社會的人力資源需要,更要尊重學生就業與升學的教育選擇,變“外在要求”為“內在需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上,不僅要考慮規范和簡便,更要尊重學生選擇的多樣與靈活,變統一為多樣;在評價標準上不僅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更要突出職業教育特色,變“補充”為“獨立”。只有這樣,才能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
(四)強化教學領域的各項改革,把以人為本由理念轉化為行動。隨著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職業教育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之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化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職業教育的改革一是要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堅持面向市場、面向社會辦學,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產品的開發和管理,引導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實現從傳統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二是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目前國際職業教育通行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加強了學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環節,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具有較好的效果。三是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新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引起了職業教育組織形式和教學指導原則的本質性變革,職業教育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多彩,模擬教學、網絡教學、項目教學等形式逐步進入課堂。
參考文獻:
[1]宋寧娜.教育平等、教育公平與社會進步[j].蘇州大學學報,2004(3).
關鍵詞: 多元文化背景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實效性 評價體系
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多元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日益明顯。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方面,多元文化呈現出的較多開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理性判斷力和創新精神,能啟發和提高高職學生正確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能力,從而促進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但也容易造成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弱化,容易使高職學生出現信仰危機、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問題,不利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給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帶來沖擊和挑戰,影響高職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多元文化的背景,使研究構建適應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體系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凸顯。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評價內容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是根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標要求和高校師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多元文化背景和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特性,考量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通過運用科學的評價技術和手段,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進行測量、分析、比較,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
伴隨著自由主義、人文主義的復興和全球化的不斷演進,社會日益多元,文化發展的多元化的趨勢也進一步增強。較之一元文化不同的是,多元文化呈現出較多開放性和包容性,講求思想的兼容并蓄、和充分交流。而一元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是受到禁錮的,在我國這種一元文化與皇權相對應;在西方,這種一元文化與神權相對應。皇權下禁錮的主要是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等人文思想,對民眾實際需要考慮少,更關注政策的推行,士人“言必稱孔孟”;神權下禁錮的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科學思想,宣揚信仰高于一切。奧古斯丁直言不諱:“我信仰而后才理解。”那些推崇“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信條、熱愛科學、探索真理的人則受到思想禁錮。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多元與文化多樣不同,文化多樣是同一性質的文化體系中,可以有多種多樣不同的表現形態,如儒家學說中的古文學派、今文學派、程朱理學、陽明心學,等等,而文化多元是建立在不同哲學觀、歷史觀、價值觀、美學觀等基礎上的不同文化形態。
當前,中華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及其他類型的民族國家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的總態勢下,各擅其長,各有其位。與此同時,盡管民主、法制、人權、平等等經過人類文明發展歷程檢驗并已成為人類基本精神的普世價值得到更多認同,盡管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依然憑借其發達的技術和成熟的大眾文化制作經驗橫掃全球,凸顯其文化強勢,不斷挑戰著的主流地位,給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關于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內容的教學帶來沖擊,容易使高職學生出現信仰危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評價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應考察高職學生認同和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觀點并內化為自己道德行為準則的情況。
還要看到的是,高職生受到來自社會上鄙薄高職教育的觀念和就業現實等方面的多重壓力,加上自身素質相對較低,自我定位存在的偏移,自卑感、失落感和焦慮感時刻纏繞著他們,在多元文化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等思想的影響下,他們容易出現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影響到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增強學生認識、改造主客觀世界能力,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思想侵蝕能力,以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實效,給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在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提出了新要求。評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學實效性,就應考察教師按照教學對象的思想、行為和發展特點,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教學活動的狀況。
另外,高職教育具有的職業性、應用性和面向地方性的特點,要求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除了與普通高校一樣強化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教學內容外,還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要在高職教育“必需,夠用”原則的基礎上,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這三門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時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在追求理論深度上下工夫;特別是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讓學生走出“象牙塔”,主動貼近社會,涉足不同行業,深入企事業單位,通過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志愿者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從實際情況出發,適應社會需要,服務地方發展。因而,評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學實效性,還應考察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在推動高職學生各項活動開展和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的情況。
在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進行評價時,可以從縱向的角度對教學對象接受教學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也可以從橫向的角度對教學對象和未接受教學的對象進行對比分析,但主要還是應從教學主客體評價、教學過程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三個方面結合教學實效性的評價內容來進行。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評價目標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和言論自由,各種思想觀念、文化相互激蕩。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不斷滿足人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愈顯重要。在教育領域,我們耳熟能詳的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教育,學生為本”,高職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兩個主要角色,以他們為中心,關注他們的發展就應該成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評價目標。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他們的責任。從事富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的高職院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就需要他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更新知識,提升能力,有好的發展。把高職學生培養成具備職業技能、職場應變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則是歷史發展對高職學生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學生需要確立的成才目標。
不僅如此,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的評價目標還應強調對教師影響高職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進行審視、分析和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素質、情感態度等的發展過程和狀況進行價值判斷,建立起以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企業等評價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能夠進行自我激勵并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和得到幫助,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使學生都有成就感、責任心,都有上進的欲望、動力和努力的方向,學到扎實的知識,掌握真正的本領,培養創造精神,不斷發展自己。
三、建立適應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體系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的主體地位提高,需求也各有不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在保證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同時,應明確教師個人的發展需求和保持教學對象個性的多樣化,改變依靠教師的業績和能力來評價教師和采用考試、考核、測驗來評價學生的傳統方式,以全面的評價原則、合理的評價方法、創新的評價機制共同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首先,建立適合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體系,應嚴格遵循評價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定性與定量、動態性與靜態性等相結合的評價原則。既要使評價體系構建、評價方案制訂、評價活動開展符合高職教育特性和高職師生身心發展規律,具備科學性,又要使評價指標可測評、方法可操作,體現可操作性;既要對教師有步驟開展教學狀況、高職學生認同和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思想政治觀點并內化為自己道德行為準則情況、高職學生各項活動開展和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情況的整體認識,得出一個定性的結論,又要對教師的業績和學生的成績進行數值量化評價;既要有對教學實效性的實際情況做出的靜態描述,又要有對教學實效性過去、現在情況的了解,并研究分析未來趨勢,在縱向的比較中全面、客觀地做出評價。
其次,建立適合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體系,還應采用立足過程評價,堅持全面評價,重視發展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提倡多次評價的評價方法。評價時既要有某個時期內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期中、期末考試的終結性評價,又要有平時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理想道德和遵紀守法情況,以及平時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合作精神方面的形成性評價;既要有教師業績和學生成績的評價,又要有教師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成績和學生自身思想品德、身心素質、情感態度等各方面的評價。除此之外,應淡化評比與排隊,可以通過縱向比較,從師生發展、變化、進步的角度進行評價,還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應該看到的是,受過較高層次教育的高校教師,內部動機比外部壓力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而皮格馬利翁效應和課堂教學實踐也證明了教學中教師的肯定性評價對學生學習的進步、成績的提高能起到較好的激勵作用。陶行知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要讓學生都樹立一個信念:“我能行!”另外,當學生對測試成績不滿意申請重考時,教師可推遲判斷,多次評價,把重考分數記入成績表,使每一位學生都領略成功的喜悅。
最后,建立適合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體系,應構建把師生的自我評價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及學術中介評價機構等社會力量的評價有機統一起來的開放、綜合的整體評價機制。在評價時,應鼓勵師生自主提交評價材料,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師生對自身存在的優勢、不足和進步形成清晰的認識,提高自我反思和總結的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應切實發揮評價在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和學生全面自由發展中的作用,通過聽取匯報、訪談、觀摩、考察、閱讀原始檔案等方法全面客觀了解高職院校教學評價的狀況,指導總結經驗,分析存在問題,提出建議和意見,并推動考試制度改革,杜絕考試出偏題、怪題,突出水平考試的性質,減輕學生負擔,重視考試內容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考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區別不同評價對象、明確各類評價目標、有著嚴格的監督機制和責任機制及具備動態專家庫的非政府性的學術中介評價機構則應推動建立,并通過立法對其進行引導和規范,使社會各界廣泛地參與到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評價活動中來,確保評價客觀、公正、科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劉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效性的評價標準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4).
[4]李偉東.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J].茂名學院學報,2008,(05).
傳統智力觀研究開辟了智力研究的領域,但是傳統智力觀所附帶的智力測驗的評價內容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情境。加德納教授指出:“這些測試內容常常與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可見,傳統智力影響下的傳統語文教學評價,忽視學生真實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語文教學評價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加德納曾指出,傳統智力測驗“沒有關于一個人如何解決難題的觀點,它有的只是一個人是否得到了正確答案的結果。”傳統語文教學評價與傳統智力測試一樣,在傳統智力觀的影響下,只注重靜態的結果。但是顯然語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過程,將教學過程與結果盲目分離,忽視教學過程的作用,既不利于學生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養成,也不利于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形成。
(二)傳統語文教學評價剝奪學生的知識建構
傳統語文教學評價使用的是統一的題目,如全國統考卷,通過這些相同的作文題、相同的閱讀題,過分強調學生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統一性。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學生學習往往包含自我獨特的知識建構。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最后環節,教學評價理所當然與教學過程對接,體現學生對知識的建構。但顯然,傳統語文教學評價忽視并剝奪了學生知識建構的獨特性。
(三)傳統語文教學評價否認學生的多元智力
20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智力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指出智力是種極為復雜的心理機能。不同的人可能會用不同的智力方式學習,因而人類的知識表征和學習方式存在很多不同學習形態,而單一標準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偏向于言語智力與邏輯數學智力的評價,或將智力等同于認知能力,驅使教師和學生著重于發展這些方面的智力,限制了學生多元智力的發展。
二、多元智力理論視角下語文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學生應該具有不少于七種的多元智力,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教師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而需要采取多元的評價方法以衡量學生的綜合實力。多元評價是指不采用單純的標準化測驗,而是采用多種途徑,在非結構化的情境中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一系列評價方法,從而彌補紙筆測評的缺陷。本文主要論述以下兩種。
(一)實作評價
實作評價是指在生活和學習的情境里,通過對學生完成實際操作作業表現的觀察,依靠教師的專業判斷,對學業進行整體判斷的評價方式。
實作評價具有以下特點:
1.實作評價的任務具有真實性。實作評價不是虛構的,是在真實的語文情境中發生的真實評價,重視問題提出和解答的現實性,是基于真實的語文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評價。
2.實作評價的重點是?^程與作品。實作評價拋棄傳統評價不注重語文教學過程的局限性,關注在語文實際應用能力,將過程與結果緊密相連。
3.實作評價的形式多樣。語文教師除了可以通過傳統的紙筆評價學生的學業成果,還可以通過訪談、觀察、學生自我匯報、同學互評、表演、錄影等形式評價學生學業成果,從而全面評價學生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多元化的發展。
(二)檔案袋評價
具體應用于語文教學實踐中,檔案袋的主要價值在于顯示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所能做到的一切,因此卷宗評價意味著將評價的重點由學生知識上的不知、不會轉到已知、已會,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有機結合。因而,語文檔案袋評價應當注重對學生作業的收集與評價,尤其是閱讀作業及寫作作業的收集,因為在作文當中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思維及思想的變化。除此以外,還要關注課堂中教師或同學對于該生的評價。
三、多元化語文教學評價的優勢
(一)關注學生的動態發展
多元化語文教學評價把促進學生發展作為評價的首要目的,摒棄了傳統教學評價只關注學生單一的課業成績的做法,明確學生本位的評價取向。多元化語文教學評價強調評價應當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不再把語文教學與評價分離開來,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發展。真正關注學生在閱讀、寫作等真實活動的獲得與收獲,而不是止步于常模參照測驗或標準參照測驗中的空洞無力的考試分數,真正做到關注學生在動態環境中的動態發展。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思
多元語文教學評價要求學生學會進行學習反思活動,使得學生在進行學習反思活動的過程中,成為評價的主動者,建構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同時,學生在反思過程中反復回顧作品、材料,發現自己學習上的不足,及時彌補、修正,持續地提高自己的學習,從而強化學習。
(三)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
傳統語文教學評價的缺陷提醒我們,語文教學評價要注重從多元化的視角看待學生的智能,要從多個渠道獲得有關兒童發展全面的信息。對學生發展的評價要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智能發展特點,也就是每個學生獨特的智力組合方式,獨特的智力發展強項與弱項以及獨特的智力表現形式,并在評價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獨特的智力發展特征,施以與之相適應的評價策略,使每個學生都有公平地表現自我與發展自我的機會。
各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教育學會、學校老師:
《中國教師報》由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由《中國教師報》舉辦的“全國教師論文大賽”在各個學校老師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下,已經成功舉辦兩屆。**年9月10——**年11月20日我們迎來了第三屆“全國教師論文大賽”。本次大賽將繼續秉承《中國教師報》全心全意為老師服務的宗旨,以純公益的操作模式,促進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強教師專業化發展,鼓勵教師教學與科研并重,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同時為教師評職晉級提供幫助。
請各單位給予支持,歡迎各位老師的參與。
中國教師報
二00七年九月
征稿說明
一、征稿對象:(僅限《中國教師報》2008年訂閱用戶)
各地各級各類學校一線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等。
二、征稿內容:
1、有關教育理論、各科教育科學、學法指導、特教幼教職教工作、班主任工作等。
2、優秀教案、個案分析、教學點評、評課稿、多媒體課件等。
三、征稿要求:
1、觀點鮮明、結構嚴謹。每文一般以不超過三千字為宜,盡量用A4紙打印,一式三份,
仔細校對后郵寄,同時將電子稿發至:jslwds@。
2、來稿必復,嚴禁抄襲,一經發現,立即取消作者參賽資格,并報知作者所在單位。
3、題目下方依次注明姓名、單位、郵編、聯系電話。
4、隨文附一份50字以內的作者簡介。
5、投稿務必注明單位訂戶或個人訂戶。
6、由于前兩屆有部分教師投稿較遲,論文送審后未能評定,造成了很多不便。故請本次參賽老師盡量在規定的時間內投稿。
四、有關事項:
1、本次論文大賽僅面向2008年訂閱《中國教師報》的老師,不收取參賽者任何評審費用與證書費用。
2、參賽論文可由當地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教育學會負責組織。具體投稿事宜,由當地負責同志通知;個人參賽者也可直接寄交到江蘇省記者站。
4、大賽評出一、二、三等獎并頒發證書。
5、部分獲獎論文經作者同意后結集出版。
五、收稿時間:
**年9月10——**年11月20止
六、聯絡方式:
筆者在十余年的科研活動中,陸續指導了近20名高職學生進行科研專題實習,深刻體會到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鞏固與擴展,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應用與提升,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文字與表達能力的鍛煉,有利于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筆者更加堅定地認為,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是藥學高職實踐教學多元化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高職藥學教育實施科研專題實習模式的可行性
當前,在一些高職院校中仍存在著“高職生不同于本科生,無需進行科研活動訓練”的觀點。表面上看,科研與高職生未來的就業方向與崗位工作不符,實際上是忽略了科研過程對高職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及對高職生今后職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高職生的科研應側重于“應用型”而不是“學術型”,應注重應用技術或產品的開發而不是理論基礎研究。一方面,隨著高職教育的深入發展,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不可能僅停留在擁有幾本證書的層面上,而是要求教師能深度融入企業的產品生產、研發等實踐活動中,能服務于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事實上,高職院校中部分教師已經在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實踐活動中提高了實踐技能,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具有指導學生從事科研活動的能力。此外,高職院校聘請了大批行業、企業中的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其中亦不乏可作為科研專題指導教師的人選。因此,在高職院校中正在不斷形成一支具備科研專題實習指導能力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無論哪種類型或層次的教育都不能批量地復制或制造人才,而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正是滿足這一條件的有效人才培養途徑。現實中存在一批迫切想繼續深造的高職生,也存在部分對科研具有濃厚興趣與好奇心的高職生。對于這部分學生,科研專題實習模式將比頂崗實習更具有吸引力,也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
3科研專題實習模式的實施
開展科研專題實習模式的基本出發點是基于對高職生的實踐、應用、創新等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應針對高職生基礎相對薄弱、就業崗位偏重實踐應用、獨立思維能力不足等特點,在專題內容、指導方式、組織實施等方面開展有異于本科院校的專題實習。
3.1師生篩選
師生篩選即對指導教師及學生的篩選。對于指導教師,應由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并且有在研項目的教師擔任;對于學生,則采用自愿報名的原則,以欲參加專升本考試的學生為主,或選擇對科研感興趣、想在該方面有所提高的學生。另外,為了保證高職生科研專題實習的質量,應根據教師科研水平的高低來控制指導學生的數量,如可根據指導教師在研課題數及課題級別高低確定具體的學生數量,原則上一項課題安排一名學生,對研發資金規模較大的課題,允許安排多名學生。
3.2開題
為幫助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理清研究思路、預見可能碰到的問題,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形成文本材料并在課題組內以PPT的形式匯報。在報告會上,帶教教師應針對匯報細節,包括實驗設計思路、方法、儀器與試劑的準備以及實驗中應注意的操作問題等逐一進行點評。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完善實驗設計,使其對即將開始的科研活動更有信心。
3.3指導方式
高職學生第一次進行設計性的實踐活動,由于理論知識不夠扎實,且缺乏實踐經驗與技巧,在好奇與興奮的同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無法預料的問題和困難,挫折感也隨之而來。對此,首先應加強指導的頻度,切不可“放羊式”帶教。筆者的課題組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由每位學生匯報前一天的實驗情況,包括檢查實驗記錄、實驗結果的分析、發現實驗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安排當天的研究工作內容等。筆者堅持每天現場指導1~2次,晚上及周末則通過電話或QQ的方式與學生聯系與溝通,適時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這樣既保證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又使學生在與帶教教師高頻率的接觸中不斷學習科研思維與技巧,從而提高了科研專題實習的帶教質量。其次,要注重開展階段性的小結匯報,不可“埋頭苦干式”帶教。筆者將課題組學生分為若干研究小組,要求每間隔兩個月左右,各研究小組的學生均應對前一階段的科研工作進行小結匯報。通過PPT形式進行口頭匯報、互相提問、教師點評,同時展示Word文檔形式的研究內容小結,師生共同從文字、標點符號、圖表、文本排版等方面找出不足。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及時回顧研究內容和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科研進度,同時也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互相了解不同課題的研究情況,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述、概括總結能力。最后,應盡可能增加科研訓練的途徑,如帶領學生深入生產一線,使其進一步融入生產企業氛圍;利用到外單位進行委托測試或合作研究的機會,將學生派往其他科研機構,使其進一步了解先進的設備,學習先進的技術。
3.4成果匯報
為評價學生進入科研專題實習階段以來的學習成效,在實習結束時,要求每位學生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撰寫出完整的科研論文,并由各教研室進行考核與評價。考核優秀的學生參加系部論文答辯,要求學生在10分鐘內就課題研究的目的、內容、方法與結果等方面進行闡述。由校內外同行專家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的課題意義、研究結果、論文寫作、幻燈片制作、表述能力、回答問題的思維等進行綜合評判,并按照考核評分標準給出學生相應的評分和評語。
4結語
關鍵詞:高職教師; 職稱評定; 問題與對策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屬于高等教育范疇,但其類型特征是職業技術教育。它與普通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服務方向、生源質量等各方面都有著本質的區別,因而對作為高職教育教學實施者和高職教育特色體現者的高職教師的素質也有著與普通高校教師不同的要求。但是,作為主要評價手段的職稱評定,卻套用普通高校的標準和辦法,顯然與高職教育的性質不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積極性、創造性和奉獻精神的發揮,影響了高職教師隊伍建設乃至高職院校的發展。
一、高職教師職務評定過程中的問題
1.高職教師職稱評定套用普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機制,忽視了高職教育的特殊性。
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辦學層次、生源質量等很多方面具有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點。在培養目標上,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普通高校的目標是培養研究型、知識型人才;在教學要求上,高職教學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普通本科教育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在專業設置上,高職教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發展變化為信號,其實用性、針對性明顯強于普通高校;在培養目標的實現途徑上,產學結合是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學歷層次和學制上,高職教育學歷層次從整體上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學,高職教育的主體是專科層次,學制一般2~3年,普通高校的主體是本科層次,學制4~5年;在生源質量上,高職生源的文化基礎低于普通高校。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別,決定高職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及采用的教學方法等與普通高校教師也有差別,其職稱評定的標準和方法也應有差別。可是,目前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定卻與普通高校一起進行,同一標準,忽視了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沒有突出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也不利于形成正確的辦學導向。
2.缺乏高職教師職稱評定的單獨標準,不能客觀公正地體現高職教師的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充分發揮高職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才智。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是以職業崗位要求為主導、以應用技術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產學研相結合為途徑的教學過程。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強化操作技能培訓,在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中起著關鍵作用。高職教育要求高職教師具備“雙師”素質,尤其是專業課教師既要具有教師資格證書,又要具有職業技能證書。這就是說,作為教學組織者、指導者、實施者的高職教師,既要儲備厚實的理論知識、寬泛的專業常識,更要有很強的操作技能,有解決技術問題和開發完成項目的能力。如果高職教師職稱評定完全套用普通高校教師評定標準,忽視技能等級,顯然不能整體地反映高職教師的能力和水平,起碼沒有承認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甚至是人為地加重了高職教師的負擔,拔高了高職教師的評定標準。高職教師的技術能力在關系到他們切身利益的職稱評定中被忽視,就是其勞動付出和勞動成果得不到承認,不利于高職教師工作積極性和才智的發揮,特別是會挫傷他們提高業務水平尤其是實踐水平的積極性。
3.在職稱評定上,用普通高校的科研標準要求高職教師,會形成錯誤導向,既不利于高職院校科研特色的形成,也不利于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結構的優化和優良學術風氣的形成。
首先,高職院校的科研具有地方性、應用性等特點,側重于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成果的推廣,而普通高等教育的科研重點是基礎理論研究,如科學發現研究、應用理論研究等,它們的成果和產出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存在諸多不可比因素,如果在職稱評定上,用普通高校的科研標準來要求高職教師,勢必形成誤導,迫使高職教師把目光放在“理論研究”上,會迷失高職科研的方向,喪失服務社會的功能。二是普通高校特別是科研型高校和科研教學型高校的工作重心在科研,而高職院校屬于教學型高校,教師用于科研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有限。如果用普通高校教師的科研標準要求高職教師,會引導高職教師放松本職,或只是應付當前的教學任務,騰出時間去拼湊論文,以湊足晉級所需的論文數量(這些論文很可能與教學無關),以便能順利評上職稱,也難免使一些教師在物欲名利驅動下,無視道德和責任,降低教學質量跑“項目”、買“成果”,甚至用抄襲、剽竊等手段來達到目的,危害校園清正的學術風氣。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職稱結構很不樂觀,副高以上職稱太少,有的學校存在無正高職稱的狀況,形勢非常嚴峻,離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有關師資隊伍的達標條件相差甚遠,一個重要原因是科研瓶頸。高職院校教師在自身科研素質、科研課題申報機會、科研工作條件等方面和普通高校存在著較大差距,因而在開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業績、發表科研論文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難度。而現行的職稱評定辦法與標準導致轉型類高職院校教師在職稱過渡中,因缺少論文論著等理論成果不能平穩實現職稱過渡。在正常晉職中,科研更是高職院校教師職稱提升的主要制約因素。
4.現行職稱評定政策不注重育人標準,與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體系脫節。
職業生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在學生進行技術準備的過程中,同時構建起豐富的精神世界,培養熱愛生活、承擔責任、文明知禮、和諧發展的人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使命。學校要從這一目標出發,既重教書又重育人,要為育人目標的實現設置理想的職業培養環境,建立職業知識、能力、素質培養體系,并將其貫穿于整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在日常學生管理中,也要體現職業培養特色。這就要求高職教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在教書育人特別是在指導學生實訓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責任感、勞動態度和敬業精神、法紀意識、職業道德情操、團隊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現行職稱評定政策對教師的任職年限、學歷學位、外語水平及學識水平、業務能力、工作業績等都有具體的規定或明細的量化標準,但在高職教師的育人要求及其標準上,只籠統體現在政治條件或師德表現中,不明確,不具體,比較弱化。會導致高職教師對培養對象的品德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忽視,不利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全面實現。
二、高職教師職稱評定的對策
應該高興地看到,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了單獨設立高職教師職稱評定標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然沒有出臺高職院校教師評定的統一政策和指導意見。在評定過程中,雖有口頭安排,但沒有執行標準。政策和制度是重要的指揮棒,它引導社會資源的流向和人們的價值取向。因此,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客觀、合理、公正、公開的高職教師職稱評定機制,發揮職稱評定的正導向作用,促進高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高職教育的發展。
1.改革高職教師職稱評定機制,實行高職教師與普通高校教師職稱分開評定。
一是要切實解決好轉型類院校教師職稱由中職系列到高校系列的轉評問題。從中職升格為高職的轉型類學校,其教師的職稱都有一個轉系列的職稱過渡問題,可是,在突如其來的轉評面前,很多教師因缺少高教系列標準中的論文、論著等“硬件”而擱淺。事實上,這批教師因技術嫻熟和經驗豐富,在目前和今后一個長時期里,在高職院校都是挑大梁、當骨干的中堅力量。要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理順關系,采取單設標準、單獨開評的辦法,解決一大批“轉型”類學校教師職稱轉評擱淺的現實問題,以使他們安心本職工作,逐步實現自身知識結構的優化,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二是獨立設置高職教師職稱評定系列。我國現有三十八個職稱評定系列,劃分不同系列的依據是行業職業的不同工作性質和特點。其中教師這個稱謂的職稱評定就按層次、類型分成了六個不同評定系列,并有不同的評定標準和辦法。目前初、中級教育均按類別分開評定職稱,唯獨高等教育合并開評,且適用相同標準,很不合理,改革勢在必行。三是改革職稱評定的辦法,實行集中學術評審與現場操作考核相結合,既將高職教師參評職稱的學術水平材料集中上報到相應職稱評審機構,由專家統一評審,以保證高職教師作為高等教育施教者應有的學識水平;對高職教師的操作技能采取現場實地操作的方法,組織行業專家評定,更能反映高職教師實踐技能的真實水平。還可以探索評定高職教師職稱評定的量化考核辦法,使職稱評定更具針對性、實效性,更加客觀公正。四是要進一步完善高職教師職稱評定的監管機制,如建立評委庫前公示制度、評委承諾制度、評委考核制度,同時堅持評委隨機抽簽制度和評定復審制度等。
2.盡快出臺高職教師職稱評定的標準和條件。這是高職院校教師職稱改革的核心問題。
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定標準,除在任職年限、外語水平、計算機能力、普通話等常規性要求上執行國家有關政策外,在論文、論著、科研成果、表彰獎勵上要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高職院校教師評聘制度要破除論資排輩觀念,革除只重科研,輕視教學的思想,在參評資格上,要兼顧教師資格和職業技能資格;在教學能力上,要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從課堂教學與實訓指導兩方面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在科研上,不能只以論文數量、級別論短長,不能只以有無論著作取舍,高職教師根據區域經濟特色和教學需要開發的校本教材能貼近實際,有效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樣予以承認;高職教師服務經濟、進行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是成果。對于雙師型教師,特別是能工巧匠,在學歷學位上應適當降低條件,對實績突出的“雙師”型教師要設立破格評定標準。筆者認為,高校教師資格證書只是進入高職教育領域從業的“門票”,并不能代表其學識水平、業務能力和貢獻;將高職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名稱變更為行業技術資格證書的主張也是有失偏頗的,這不僅會降低高職教師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條件和水準,而且會丟棄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特定職業性。
3.改變重能輕德觀念,注重實訓環節的育人功能,強化育人標準。
一是要克服高職教師職稱評定中重專業、輕素質,重教育、輕德育的現象,強化和細化高職教師的政治要求和師德表現,使有關條件和標準更加具體,更具操作性和可比性。二是在評定標準的制定和評審過程中,強化實訓育人的功能和標準。高職教育的實訓教學環節在育才和育人方面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實訓不僅給學生傳授技術,而且是培養學生堅定的職業理想、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勤奮的勞動態度和敬業精神、嚴謹的法紀意識、恪盡職守的職業道德情操、友好協作的團隊意識和吃苦耐勞的意志的最好手段。三是要把教師培養人才及其效果的狀況作為職稱評定的主要依據,對專業理論課教師和專業技術課教師尤其要把科研成果轉化、技術改革、操作創新和指導學生實踐的效果放在第一位,真正體現公開、公正與公平。要把學生滿意率、組織學生參與技術創新和獲得發明專利、指導學生參加各項技能大賽成績、為企業和社區服務的成效等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的重要條件,要將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列為教師職稱評定的參考依據,從而促使高職院校教師殫心竭力、專注本職,為社會培養大批品行優秀、理論夠用、技術嫻熟、敬業有為的職業人。
參考文獻
[1] 周建松.關于高職教育目標定位和辦學模式的思考.中國高等教育,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