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品德課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強調基礎知識的系統傳授;
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與思想,是對以往“應試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它不是“反應試教育”,也不是“非考試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具體目標,其第一條就是“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里“過于”注重知識傳授不等于忽略知識傳授,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把知識的系統傳授當作應試教育的特征而棄之不顧;沒有知識和技能作基礎的教學過程必然是空洞的,沒有知識和技能作基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穩固的。課程改革走到今天,對于本學科來說,強調知識的系統傳授顯得尤其重要。為了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中要求學生先泛讀教材,對本框題有一個整體印象;框題是什么?有幾個目題?有幾處黑體字?有哪些概念?大字段、小字段及其邏輯順序等情況;在此基礎上精細研讀,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黑體字的解釋和事例的列舉,對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第二、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性教育,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競爭氛圍;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倡導師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師生間真正成為互動、交往的動態關系;就必須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并以此推動基礎知識的系統傳授;就必須探討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努力實現教學過程零缺陷。在“啟發激勵、自主學習”這一環節,以前的做法是:教師首先針對教材提出自學提綱,并且力爭求全求細,學生的思維被教師禁錮了,這實際上是教師畫圈讓學生跳,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所以教學中嘗試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經過幾節課的實驗,感到學生提出的問題千變萬化、海闊天空,對一節課的重、難點沖擊很大;所以現在每一節課,教師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提出兩三個問題,其他的問題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基礎上自由創設;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導,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閱讀教材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一、完成教師的自學提綱上的問題。問題的提出主要集中在本節課的黑體字、大體字和對閱讀起到引領作用的語句上,這是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完成的。二、自由創設問題、相互討論,組織答案。在每個學習小組內,學生在整體感知教材、完成自學提綱上的問題的基礎上,自由創設問題,并相互比較,看誰提出的問題有價值,并就有價值的問題組織答案,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對于中、上等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嘗試。三、個別不懂的字詞、概念、原理打上“?”以便于質疑。各學習小組通過閱讀教材、小組討論仍沒有解決的內容打上標記,以待在全班范圍內相互質疑、釋疑。與此相適應,在“自學匯報、釋疑明理”這一環節,也是圍繞三個方面自主展開:一、學生自主回答;二、自主創設評比、組織答案;三、自主相互質疑、釋疑。教師在學生互動的基礎上精講、明理,體現了“導”的作用。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創造性能力的培養,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相互交往的動態過程,也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既抓住了重、難點,又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創造發揮的空間,有利于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
這樣的教學過程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抓住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重點、難點,還要拓寬、拓深知識層面,查閱相關學科資料,以應對學生的提問、質疑(備知識);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備學生);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備方法)。
第三、在課堂小結階段,力求體現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
一、 現場感以真實感為基礎
品德學習源于生活。小學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品德教學要與生活結合。教學與生活結合,就是要使教學生活化,教學資源來源生活化。我們認為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藝術作品可以經過藝術的加工處理,只要合情合理的就是真實的。在藝術作品中所謂合情,首先是通過作者本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體會和感悟,進而給人展示出一個帶有作者個人主觀色彩的藝術世界,這個展示符合人的認識和情感變化,體現出人從形象思維升華到抽象思維的規律。情的指向就是人的主觀世界的變化,合情就是合乎人的主觀世界的認識變化規律。藝術的合理是指作品創造符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規律,即在作品對象的認知范圍之內,符合觀賞者的現實經驗,使之對作品認同,進而受到感染和啟迪。
教學的力量源于真。真實觸動真情,促進體驗,形成德行。品德內容的假、大、空已經使得不少學生在走進課堂時就有了“德育是假的,品德是無用的”的觀點。在這樣的意識下,品德教學怎么去表達真實感受?品德教學課堂不是藝術表演,它是對學生現實生活的引導,幫助學生過幸福的生活。通過對學生生活中的典型道德現象的剖析,讓學生感悟、認識和理解道德規范,并影響他們的行為。
在品德課堂中,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更能引起同學的共鳴。在品德教學中,要站在學生的視角,發揮學生在品德課堂中的積極性,讓學生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歷作為課堂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充分的話語權,使得他們愿意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在情感的交流中,明辨是非,啟迪生活。教師的生活經歷是增加課堂現實感的重要資源。因為教師是課堂中的一員,是課堂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加上學生的向師性和好奇性,更能激起學生探究欲望,提高教學效能。在品德課堂中教師的出場時機和出現的姿態是品德課堂現場感營造的關鍵節點。從品德課堂場景而言,教師要更多地扮演的角色是發起者、觀摩者、參與者,少當評判者、真理者。教師把自己的生活經歷作為教學資源時,一定要說實話露真情,任何矯揉造作、虛情假意都不可能激起課堂現場感。
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是品德課堂現場不可缺少的資源。緊扣主題的中外經典故事,與主題相符的社會熱點,有吸引力,能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也更能營造現場感。
二、 現場感以生活體驗為前提
品德的形成既有漸進性,又有突變性,其原因都是生活經歷。學生道德品德發展形成的過程實質是一個生活過程。品德課堂要吸引學生,營造現場感要以生活體驗為前提,就是說品德教學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生活現狀,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出發組織教學,使得學生對品德課堂中出現的品德觀點能夠認識和理解,并能指導行動。另一方面,在品德教學中,要盡力讓學生有更多的生活體驗,有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參與社會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生活場景就是品德課堂。當下,學生禁錮在校園狹小的空間中,沒有機會了解社會。在校園里,很多校規都是針對學生的“動”來限制學生的“動”,使得本來活潑好動的學生變成安分守己的考試機器。要知道,道德的形成是因為生活,有了歷練,才有體驗,才會知道對的、善的和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就像游泳,只有在水中才能習得。
鑒于上述認識,品德教學就要利用一切教學機會,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去拓展學生的生活。在品德教學中經歷也是一種資源。當然,社會色彩斑斕,學生參與的機會畢竟有限,我們可以通過讀書等方式讓學生間接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但是這也需要以學生的親身實踐為前提,這樣才有可能舉一反三。
最近發展區理論同樣適用于學生品德習得。在品德教學中,教學組織者要了解學生生活經歷,參與他們的活動,成為他們的朋友,始終堅守學生的立場。所以,品德課教師要在教學以外找到與學生在一起的時間、空間和方式,了解他們的道德認知,這樣組織起來的教學活動才有現場感。學生已經認識和感悟的,引發不了他們的情緒,遠超學生認知的道德觀點,同樣不會引起他們的共鳴。
三、 現場感以喚醒情感為紐帶
品德是個知、情、意的結合體,知是基礎,情是紐帶,意是呈現。對于思想道德觀點的認識和認同,需要有一定情感基礎。有親近感的喜歡的,就有更多的機會認識了解,也會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而且樂此不疲,此時的思想行為基本處在自然開放的狀態中,品德教學的現場感容易形成,教學的效果就好。反之,沒有好感,甚至厭惡,就會使得主體處于一種緊張封閉狀態,即使參與也只是以偽裝的面目出現。在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學主題的選擇是學生喜歡的,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歡迎的、親近的,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充滿自由的自然的過程,這樣教學的現場感才容易形成。在品德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對課堂現場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以怎樣的情感、姿態出現在課堂中,一方面影響著學生的心理情緒,另一方面,也影響著整個課堂的情感氛圍。教師對思想品德的認同和學生的熱切期望,可以極大地提高品德課堂的現場感。同時,在品德教學中,要聚合情感,就應該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始終站在學生的立場組織教學,在整體把握品德方向的前提下要吻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課堂形式到課堂內容應該是學生喜歡的。任何單一的沒有變化的課堂只會讓學生產生排斥情緒。從這一點說,品德教學從來不拒絕藝術表現形式,如音樂、影視作品、詩詞、名言警句等,因為藝術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可以為品德課堂營造具有吸引力的現場感。
四、 現場感以互動交流為手段
采取互動交流的手段利于品德課堂現場感的形成。在比賽激烈的球場,球迷們即興的情緒表現,催生了球場的現場氣氛。劇場里演員們直接與觀眾的神態情緒互動交流,把觀眾帶入故事情節中。品德課堂要產生現場感,也要讓在課堂中的每一個學生的情感融入到課堂情境中,沒有冷靜的旁觀者,只有被喚醒的參與者,讓思想觀點在課堂碰撞中實現交融。品德課堂的現場感來自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對話、解疑。抓住教育的主題,以學生認識的相關社會知識為背景,截取生活中真實的、貼近實際的,使學生學有所知、知有所用的典型案例,激感,引發思考。
關鍵詞:品德教學;情景設計;魅力課堂;廣告植入;自主學習
記得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品德課堂是最有魅力的課堂。”它是兒童心靈溝通的課堂,是源于生活的課堂,是倡導人性化的課堂。其魅力體現在情知交融,心靈相悅。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如何讓品德課堂煥發精彩的魅力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自然、愉悅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特定的情境,引發相關的學習。情境設計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對教材內容以及學生水平的洞察力,好的情境設計可以引發學生自主學習,增強領悟力,鍛煉其能力。《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只有營造愉悅、積極的課堂氛圍,才能讓學生不斷獲得對社會和生活的積極體驗,形成開朗品質。如教《班集體真溫暖》一課,我先讓學生收集資料,課堂中設計幾個情境:情境1:尋找自己和同學一年來的變化。回顧一年來的校園生活,發現自己和同學的改變。情境2:指名學生上臺講述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說出自己與同伴的優點和長處。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對校園生活有各種溫馨的回憶。孩子記憶的閘門一下打開了。有的說:“班集體讓我生活發生了變化。”有的說:“誰和誰是我的好朋友,他經常幫助我,班里的好人好事太多了。”原來班集體生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這樣的課堂源自生活,這樣的課堂充滿溫馨、愉悅、積極的氛圍。學生產生了心靈共鳴,思想共振。學生有話可說,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又如教學《誠實與信任之間》一課,在課堂導入環節,現場模擬應聘場景:一名青年在應聘時,考官突然握住他的手,對她說:“我認識你,你曾經是哈佛大學學生,現在畢業了嗎?”這位青年并沒有讀過這所大學,但他特別需要這份工作。我接著設計問題讓學生辯論:問題1:假如你是這位青年,你會怎么做呢?然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如果是我,我會告訴考官,對不起,您認錯了。”有的學生說:“我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求職機會,不如將錯就錯,以后再做解釋。”有的說:“假如考官是故意試探呢?那么應聘不是失敗了嗎?”還有的學生說:“首先應批評考官,作為考官,必須誠實。”……學生爭論得好熱烈,你一言,我一語,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火花在碰撞,這樣的辯論讓學生走進生活,內化為誠實與誠信。因此,品德課堂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情境預設,尊重兒童生活,讓品德與生活課堂閃耀智慧火花,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兒童體驗生活、體驗道德成長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迷人的魅力。
二、利用生動,充滿活力的公益廣告
公益廣告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公益廣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題材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主題選取合適的廣告充實、整合教材,讓課堂充滿活力。當前,尤其是隨著社會進步,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深入人心,相關題材層出不窮,這就為品德課堂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師要用一雙聰慧的眼光,選取適合的題材植入教學過程中,使課堂生動有趣,學生樂于接受。如在教學《孝心獻愛心》一課時,可借助《愛心傳遞篇》公益廣告呈現畫面再現情景:睡前媽媽給兒子洗腳,然后又給婆婆洗腳,孩子看到后便去給媽媽打來一盆洗腳水,稚嫩的童聲響起:“媽媽,請洗腳。”孩子從媽媽的行為中學會孝,愛心傳遞是那么自然。這樣的廣告潤物細無聲,比起教師的過多講解有效,它無需過多的語言,學生深受感染,對關心愛護老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愛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田播種。真摯的廣告感染了孩子,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學生會自覺去關心愛護、孝敬老人家。
三、小品表演,內化兒童品行
小品表演源自生活,緊貼生活,為我們引起兒童踐行道德提供有效教學手段。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小品、相聲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再現生活開展拓展延伸活動,實現以活動促鞏固,以活動促發展,以活動促踐行,引領兒童知行統一。如教學《我愛我的家園》時,為引導學生進一步有環保意識,在課程結束時,讓學生表演小品《我是環保小衛士》讓學生知道廢紙張可回收、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多用環保鉛筆等,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深深地吸引兒童,有的目不轉睛地看著,有的看完小手舉得高高的,紛紛發言。這時教師總結,發表格讓學生記錄自己和同伴的環保行為。有了學生的示范和引領,學生對環保有了一定的認識、認知,并能踐行于生活實踐中。這樣有趣的表演,充分地調動了兒童活動的積極性,其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內化兒童品行。
四、自主學習,彰顯魅力
如果學生學得自主、學得生動、學得快樂,整個課堂就會充滿魅力。具有魅力的品德課堂是學生真情流露、自然學成的課堂。它特別強調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具有魅力的品德課堂,核心理念是:尊重、激勵。尊重學生主體,讓課堂在學生自主學習中彰顯魅力。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活潑、可愛,他們喜歡動手、動腦和參加一些活動,如教學二年級《我最喜歡的動物》一課,課前我對學生進行充分調查,發現有的學生資料準備很好,我就鼓勵他們在課上大膽匯報。我班李××同學平時學習很費勁,但這次收集資料很好,他收集的是恐龍資料,我先表揚了他,然后把幾個同樣喜歡恐龍的學生分在一起,讓他們小組自主研究、整理,最后向大家匯報。他們通過自己對信息的收集,對恐龍生活的地方,恐龍的種類一一做介紹,讓其他同學大飽耳福,學生熱情高漲,紛紛報以熱烈掌聲。教師在活動設計上以興趣為切入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學生積極地和老師一起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動物的資料,豐富自己對動物的了解。他們樂于把自己收集的信息展示和交流,學生暢所欲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通過觀看同學的作品,學生得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增強了對小動物的喜愛,并想嘗試飼養小動物。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課堂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品德教學是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課堂,只要我們教師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責任,從教學實際出發,多挖掘與兒童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品行與社會性發展,相信品德課堂會充滿魅力,會深深地吸引兒童,內化兒童品行。
參考文獻:
[1]趙敏君.公益廣告植入品德課堂例談[J].中小學德育,2015(10).
《我能行!》這一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教材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知道自信的含義和表現。理解自信與自卑、自負的區別,以及它們與成功之間的關系,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樹立自信,走出自信的誤區,不自卑、不自負。整節的教學過程應該是結合學生身邊的故事及學生自己的實際行為展開討論,讓學生真正區別開自信、自卑、自負的關系,從而在生活和學習中樹立起自信。
在第一次講述這節課的過程中,懵懵懂懂,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課本上有的,我都講給了學生,講了自信的含義,說了自卑和自負的區別,告訴學生應樹立自信,遠離自卑和自負。一節課的課堂容量很大,課本上的知識和活動很多,學生們都一一做了,但一節課下來,覺著效果很不好,沒有真正起到思想品德課該起的作用,沒有讓學生的自信心真正樹立起來,學生只是完成了他這節課該完成的書面任務:懂得了自信的含義,了解了自信和自卑、自負的區別,但并沒有把自己的自信心真正樹立起來。課間和同辦公室的老師們討論這一問題,提到思想品德課的研究主題問題,是的,應該還課堂于生活,用生活實例去教育啟發學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次講述本節課時,在同教研組老師的共同探討下,我改正了教學思路。首先我出示了歌曲《愛拼才會贏》的歌詞:“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命,總嗎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用歌詞去打動學生: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需要我們學會“愛拼才會贏”的這種豪言壯語,這種自信的風格,以此打動學生,進入課堂狀態,知道老師要講自信的內容。接著我又出示了很多名人由于自信而成名成功的故事,有聾啞舞蹈家邰麗華、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王小丫和風靡中國和整個世界的110米跨欄冠軍劉翔的豪言壯語――我知道自己肯定能進前三名!我會告訴全世界:亞洲有我!中國有我!這些生活中鮮活的實例,活生生的名人故事,打動著我的學生:要想成功,必須有自信!那么自信的含義由同學們根據課本知識,采取自主閱讀的方式解決。緊接著我又讓學生從他們自己的生活閱歷中告訴老師和同伴他們所知道的名人自信的故事,再次感知自信帶給這些人成功的魅力,由此打動學生,為了自己的成功,樹立起自己的自信來。本節課的第五個環節,我讓我的學生亮出自己的自信來,設置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做飯,我能行!洗衣服,我能行!上課舉手回答問題,我能行……由此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找回自己的自信。
但同時,也必須重視一個問題:盲目自吹自擂,過分地貶低自己,都不是真正的自信,教師在此理應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反思學生自己的言行,真正把自信和自卑、自負區別開,但由于能力所限,忽略了這一問題,這是我應該注意的。在講課的環節中,我只是一點而過,給學生的印象不深。在這次講述中也有亮點之處,那就是真正把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悟課本知識,能靈活運用課本,起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特別是在課堂的最后檢測部分,我用了一道習題:視角一:校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就要開始,面對實力強大的對手,小強毫不畏懼,“我一定能贏!”他不斷為自己鼓勁。視角二:課堂上,同學們積極舉手發言,只有小薇低著頭一言不發,她覺得自己普通話太差,更害怕發言出錯誤。請回答:(1)他們兩人各是什么心理?(2)這兩種心理對他們分別會有什么影響?讓學生真正展開充分的課堂討論,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分析這一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不但還課堂于生活,還課堂于學生,起到兩全其美的作用。
在本節課結束,我又用了一首能激發學生自信的歌曲《相信自己》:“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曾填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相信自己,你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跡,相信自己,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你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進而來結束本節講述,以照應本節開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 《做個“快樂鳥”》教學片段實錄
1.同學們,我們的生活雖然充滿快樂,但有時也會碰到一些煩心事,這很正常,就像陽光明媚的春天里也會遇上幾場毛毛細雨一樣。課前李老師就了解到××同學跟同學鬧矛盾,很不高興。你們有過不高興的事嗎?(生自由說)
2.這些煩惱都已過去了嗎?那你們是用什么辦法來消除這些煩惱的呢?請大家在小組中將自己的好方法一一說出來,小組長把大家提出的方法記下來。
3.(將大家提出的辦法在實物投影儀中進行反饋)看,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不是都行呢?想一想,哪些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方法是不可行的?為什么?(重點剖析不可行的原因,讓學生明白消除煩惱首先要遵循道德行為的準則,宣泄情緒必須建立在不傷害別人的基礎上。)
4.(刪除不正確的方法,留下正確的方法)這些方法都很好,趕快選幾條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記下來,以后就可以學以致用了。
5.老師這兒也有一條變煩惱為快樂的好方法,這個方法叫“深呼吸排煩法”。當我在碰到煩惱時,做幾次深呼吸,嘿,煩惱悄悄地溜走了,你們想不想學?
(生:想)
想學的請跟我一起做:請大家閉上眼睛,抬頭、收腹、挺胸,雙腳并攏,雙手撫膝,深深吸一口氣,再吸一口氣,再緩緩地吐出來。睜開眼睛。怎么樣?這個方法行嗎?將來碰到煩惱的事就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1 師生合作實驗 質疑中激趣
在品德課教學中,師生是民主平等的學習共同體。師生合作,可極大地促進師生間、生生間認知與情感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一】鄂教版6年級上冊《科學給我一雙慧眼》
師:(教師出示1個裝有清水的玻璃杯和1個土豆)同學們,你們猜一猜土豆丟到水杯里是下沉還是上浮?
生:(小聲討論后)下沉。
師:請一名同學上來試一試。
生:(一名同學把土豆丟進水杯)下沉。
師:老師能夠施魔法使土豆上浮,你們信不信?請你們閉上眼睛。
(教師邊故作玄虛的口念咒語邊迅速向水杯里灑了一把鹽。)
師:請看。
生:發出一片驚訝聲:土豆真的漂起來了!
師:這是咋回事?難道老師真的會魔法嗎?請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老師在水里加了一種東西”。)
生:老師在水杯里加了鹽。
師:(小結)同學們真善于動腦,懂得的科學知識可真不少,真是科學給了我們一雙慧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科學給我們一雙慧眼》。
在這個案例中,因為封建迷信活動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而科學知識對于孩子們來說,又比較枯燥。如果一味地講大道理,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課前筆者就創設了玩“魔術”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索科學的欲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2 學生自主實驗 體驗中感悟
學生是品德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主開展一些比較簡單和安全性高的實驗,能為其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從自己的認知水平出發,將科學實驗與書本知識相比較,獲得較為真實的情感體驗,得出有價值的觀點和結論。
【案例二】鄂教版品德與社會5年級上冊《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
2.1 認識“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先進之處”
教師課前用蘿卜刻了“我、愛、中、國、人、是”六個字。在實驗前,先讓學生把教師刻好的字,組成不同的句子或詞語展示,引導學生精心選擇6個活字,自由組合詞句。這一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豐富了他們對活字印刷術的體驗,既有效又有趣。
2.2 了解造紙術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
為了讓學生認識造紙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了一個造紙術的實驗:先把紙撕成碎片,放在清水中浸泡,用筷子攪拌成均勻的濃稠物。然后倒入紗布或有過濾網的容器中,晃動過濾網,當紙漿均勻的覆蓋在紗布或網上時,抬起過濾網,最后用舊報紙吸干水分,晾干,就得到了一張紙。
對于四大發明,學生都不陌生,如果只是讓學生照著書本念念文字資料,看看書上的彩圖,對他們可能觸動不大。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去經歷制作的過程,他們的心靈深處才會真正感受到祖先的偉大智慧,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驕傲,并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這樣做 ,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3 課堂隨機實驗 激情中明理
科學與道德不是截然分割的世界,教師應拿起科學的武器,讓學生以科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使科學的理性與道德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達到情理交融的美好境界。因此,在課堂上隨機開展觀測實驗活動,并組織恰當的辨析,是讓學生在科學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發展道德情感的有效方式。
【案例三】鄂教版品德與社會4年級上冊《我的發現與擔心》
師:(拿起某學生采集來的一瓶污水)現在請仔細觀察這瓶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這瓶水的顏色是棕色的,有點像可口可樂,不過這瓶子上沒有標識,我不敢肯定。
生2:老師,我覺得從顏色上看像可樂,但是要確認還得打開聞一聞。
師:(打開瓶蓋讓生2聞)你聞出了什么味?
生2:很難聞,想吐,不知道是什么藥水?
師:這到底是一瓶什么水,還是請它的收集者來說吧。
生3:這是我從離家不遠的造紙廠的排水溝里采集來的污水。
(眾生驚)
師(舉著瓶子挨個問):誰還想聞一聞?
(眾學生皆搖頭躲閃)
師:你們為什么不想聞?
生:這水里有毒,喝了肯定對身體有害。
師(逐漸提高聲音):你們敢在這樣的水里游泳嗎?從這樣的水里釣上來的魚你們敢吃嗎?用這樣的水澆灌的糧食你們敢吃嗎?用這樣的水洗衣服你們敢穿嗎?
(眾學生皆答“不敢”)
師:面對這一瓶污水,你們最想說什么?
生1:我們再也不能污染環境了。
生2:如果再這樣排放污水,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會變成毒水,人類將無法生存。
關鍵詞:品德課堂社會資源拓展時空有效利用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的一句話“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品德教育活動化正是能使“教室的天地”開闊些,再開闊些,那我們也就真正是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陶行知語)。《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要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的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品德課程所應具有的開放型、活動性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局限于學校和課堂,而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地向社會延伸,拓展時空,靈活多樣地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的發展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間。
農村,有著很多值得利用的社會資源,古樸的民風;幾代同住的親情環境;城市學生所缺乏的特有勞動場所和特有勞動體驗,如能因地制宜,把農村特有的資源優化組合,變成兒童可參與的學習空間,再進行道德的教育,將社會資源有效利用在品德教學中,那會使品德課堂放射出異樣的光彩。
一、實踐體驗,捕捉農村資源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源于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我們的孩子都來自于農村,他們的生活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有的是知了蛐蛐的詠唱。因此,教師所組織的體驗活動,必須貼近農村兒童的實際,應走進農村兒童的生活,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要,才能達成有效的教育目標。
在教學《秋天來了》這一課時,我讓孩子們走進田野去欣賞秋天。因為我們校園旁邊正好是田野,秋天又是稻谷豐收的季節,所以利用這有利的社會資源和孩子們一起去田里,讓孩子們觀察稻谷,感受秋天碩果累累的景象;又和農民伯伯一起收割稻谷體會勞動的快樂和豐收的喜悅。在整個活動中,看著孩子們踴躍觀察的身影和參與其中那快樂的樣子,我深深感受到學習和生活之間,如水融且是時時刻刻、無聲無息、緊密相依。
品德教育是內在于生活的活動,反映的是兒童的真實生活。品德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的。學習的過程是兒童參與“調查、實驗、探索、討論”等多種方式去感受、體驗、領悟與表達的過程。農村的孩子他們朝夕相對的正是我們課本上活生生的真實資源,因此,教學中教師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三分得于課內,七分得于課外。而正是教師這樣熟練大膽地處理教材,引進課程資源,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活氣息、現實氣息和時代氣息。
二、因地制宜,利用農村資源
品德課堂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合,必須以教材為例子,拓展學習時空,應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現實世界貼進,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背景相符,強調對“生活的回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使品德觀念不再是零散地、孤立地與生活隔離的概念,而是使學生能自己意識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知識,蘊含知識。
在教學《話說社區》這一單元時,因為我們是農村小學,社區這一概念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淡薄的。那如何開展教學,使我的課堂真正適合我們的孩子呢?通過各種方法的適用,終于讓我想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我們雖然沒有社區,但是我們有一個個自然村,而現在很多村文化建設比較好,有老年活動室、燈光球場、村聯防隊、村健身中心等等。品德新課程教學中,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做法其中有一點就是更換教材內容。對教材中不適合本地、本班學生的教學范例、案例、事件或話題,根據學生實際加以更換,選取適合學生實際的、學生生活必需的、感興趣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所以我決定把《話說社區》改為《話說村子》。于是,我給孩子布置了一個作業,讓他們放學后去村子里轉轉,通過表格的形式完成孩子的所見所聞。
附表格:
以一張表格我串聯了整一個單元,從課堂的反饋情況中,我知道我的孩子們收獲了。他們在談到村的設施時,津津樂道。說到和爸爸媽媽去村子里的球場打球,一起去跳健身舞,那快樂的樣子。孩子們一起采訪了村里的名人,原來自己那大字不識的太爺居然打過仗,還戰功赫赫呢,意想不到身邊還有這么了不起的人,那自豪的樣子。一起細心留意了自己村的變化,翻了老照片,發現短短幾年村子的飛速發展,那驚嘆的樣子。孩子的快樂至今讓我感動難忘。我知道我的選擇是對的。
同樣的教材,面對的是不同的孩子。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不同資源條件不會達到共同教育目標,關鍵在于教師應根據當地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截取、設計,甚至是“偷梁換柱”。
因地制宜,以教材的主題和具體內容為范例,結合學校實際,借助農村課程資源,創設了鮮活的教育情境,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個人的獨特情感體驗和感悟,增進了對社會的了解,促進了學生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三、組織活動,優化農村資源
只有參與其中、身臨其境、真真切切地具體感受、實實在在的親身體驗,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引向生活,才能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一、品德課堂“情感化”
教學存在的問題
1.品德課的情感缺失
不少教師認為品德課就是給學生“講道理”,尤其是高年級品德課的“說教”現象尤為嚴重。教師往往就概念講概念,就道理講道理,在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的同時而忽略了“個體情感是個體基本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個體對客觀現實的內部體驗和潛在動機,對人們的心理世界起著調節和定向的作用”。實際上,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始終是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情感作動力的認知是蒼白的,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容易導致學生討厭“道理”,討厭“說教”,自然也就不會喜歡品德課。
2.品德課堂的情感泛濫
情感泛濫表現為教師過度追求課堂的情感,而效果卻適得其反。
一位教師在教《擦亮眼睛》一課時,為了講明“相信科學不迷信”的道理,將音樂、視頻、表演等搬進課堂,甚至請來家長參與課堂,教師也是不斷用煽情的語言渲染氛圍。但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手段只能讓學生感到無比的好奇和新鮮,并不能真正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而端坐教室的家長也只能充當觀看師生表演的尷尬觀眾,教師泛濫化的情感語言更是讓人產生不真實感。這堂課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情感體驗的表面化
課程標準要求品德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比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但大多是以“課堂體驗”為主。常用的做法是:創設情境,進行表演體驗;拋出問題,進行辨析體驗;搭建講臺,進行辯論體驗等。這些體驗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但由于教師往往過分關注現場效果,忽視實質內容和價值,不能將課堂體驗拓展延伸至學生的實際生活,因而容易導致情感體驗表面化、膚淺化。
二、構建“情感化”
品德課堂的策略
1.寓情于景,引感
應根據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或社會熱點問題、生活中常見的事件,收集身邊典型的案例來創設情境進行教學。這些源自于學生生活的情景更具有真實性、可感性,因而更容易激發學生興趣,震撼學生心靈,引發學生內心情感,引起其思想和情感的共鳴。這樣的情境會成為課堂最美的風景,讓學生留戀往返,而不是“到此一游”。
教《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一課時,適逢2008北京奧運會舉行。從奧運會徽標到奧運會開幕式,都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尤其是開幕式上篇的《燦爛文明》,將“太古遺音”、四大發明、漢字和戲曲等中國燦爛的文化神奇地展示于世人。一開始,教師就播放部分視頻片段,這些曾經的畫面再次將學生帶入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民族深受感染和熏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傾情于心,增進情感
構建“情感化”課堂,首先要求教師自身充滿激情與活力。教師只有情感豐富,真情真意,師生間才能產生一系列的情感效應。走進教室的那一刻,教師就應當有意識地將自己和藹、信任的目光盡可能地投向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被重視感、被關注感。教師應當對每一位學生充滿關愛,充滿尊重,這樣做才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品德教學。
3.關注細節,調節情感
品德學科不同于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科,它更多的涉及道德、情感、心理,涉及孩子們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關注課堂細節,及時地發現問題,適時地調節情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文明習慣。
筆者在教學中曾經遇到過一件事:在教《我的課余生活》一課時,老師讓學生們交流彼此的課余生活,這時班長主動舉手說,由于自己對同學要求嚴格,堅持原則,課余幾乎沒有同學愿意和她玩耍,選舉三好學生也很少有同學投她票,這讓她既難以理解又無法接受。
對此,老師著重針對班級中如何建立和諧融洽的同學關系加以正確引導。課后則多次主動找班長談心,幫她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引導她建立積極良好的心態,鼓勵她在工作中將堅持原則和講究方式方法結合起來,放下架子,主動與同學交流、玩耍,與同學們交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這位班長漸漸成為受同學歡迎的班干部,并成功當選為學校大隊長。
4.體驗感悟,升華情感
蘇教版三年級《我不耍賴皮》一課,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知道平時做游戲、學習、生活都離不開規則,要自覺遵守規則。教師在教授本課時,首先創設了一個游玩情境,讓全班學生進入角色,體驗在超市購買物品、乘車前往公園、購票進入公園、游玩公園等公共場所有哪些規則,應當如何遵守規則。學生興趣盎然,討論熱烈。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將關注的目光投入校園,思考在校園生活中應當怎樣遵守校園規則。知道下課的時候整理好桌椅,有序走出教室也是守規則的表現。
一、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快樂”教學氣氛
這是政治課堂實行快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老師必須勇于拋棄陳舊、迂腐的傳統觀念,放下唯我獨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學生“造反”,來挑戰你的權威。讓學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師也有不如學生的地方,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和諧的,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可以放膽在課堂上發表。總而言之,師生間平等了,教學才能“快樂”起來。
二、搜集充分的“快樂”素材
這是思想品德課“快樂”教學的必備條件。“快樂”教學離不開“快樂”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課時,臨時抱佛腳去瞎編幾個。每天都要上課,如何搜集這么多的“快樂”素材呢?這就需要我們平時注意多多積累。搜集素材的途徑有很多,只要我們肯用功去做去想。
1.創設“快樂”的教學情景。這是進行“快樂”教學的基本方法。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并以其親身生活實踐為基礎,從中體驗并獲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這課的教學時,我們可選用著名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里主人公皮諾丘因為經常撒謊而鼻子變長的搞笑故事為素材搞活課堂,從而引發學生對誠信問題的深思,感悟誠信的重要性。
2.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快樂”神經。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我們的教學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它能做到圖文并茂,影音具全,給予學生極大的感覺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學效果。同樣,我們也可以借助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快樂”教學。同樣是《誠信做人到永遠》這一課的教學,可先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欣賞趙本三的著名小品《賣拐》。“快樂”的小品馬上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投入到本課焦點話題“誠信”的討論上來。
3.給予激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習的濃厚興趣。創新意識潛藏于每個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別人賞識,所以在教學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老師也要給予充分地肯定,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快樂”,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勝任,有獨創性。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這種“快樂”的激勵性的評價,可以使學生從中看到自己的創造天賦,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更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強烈愿望。
三、“快樂”教學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具備以下條件
1.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如何,完全取決于課任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劇本假如沒有遇到一個好的導演等于白搭。教師就好比導演,一堂課準備的最充分,環節設計的多完美,如果沒有一個較強課堂管理能力的老師來把握同樣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的。我們都有過類似體會,本以為準備十分充分的一堂課上下來卻發現根本無法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那是因為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無法正確引導好課堂中“快樂”的氣氛,導致“快樂”演變成混亂,無法把持。結果,每個人都“快樂”著自己的“快樂”,課堂基本思路沒有按照我們預先設計的思路走,出現教學失控。所以,進行快樂教學還必須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能夠輕松駕馭課堂這架“快樂”馬車。
2.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課前進行充分備課、充分預測、充分研究、知識準備要充足。假如一堂課是一次戰爭,那備課就是戰前的戰略準備階段。大家都知道沒有充分的戰略戰術準備是要打敗仗的。所以備好課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