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鄒越讓生命充滿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觀《讓世界充滿愛》有感
我們一起觀看了鄒越教授的演講錄像《讓生命充滿愛》,臺上說者慷慨激昂, 臺下聽眾漸漸心情澎湃。
這場演講,留給我許多感慨。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快了,快得沒時間講究慢節奏的精神生活。物質追求的太多太廣,往往忽略了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許多人精神空虛而不自知,只認錢不認人。現在的家庭教育,大多十分注重知識教育和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而少談甚至不談友愛禮讓和協作精神,缺乏愛心培養和情感教育。智商是高了, 可情商卻低得可憐。
鄒越教授講述了一個黑人運動員用生命的代價,贏得了全世界人對他的民族、他的國家的尊重。并用實際行動告知孩子:在6國歌響起、國旗升起時應該站起來注視國旗。讓孩子用行動去感受——愛祖國。
今天的演講提醒了我,一個懂得關心自已的祖國、熱愛自已的祖國的孩子,才會是個胸懷大志,有抱負有志氣的孩子。確實是,當今社會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知識上的差距、常規技術上的差距已越來越小,差距最大最可怕的是人的的精神。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中華之崛起靠的是什6么,是精神,所以對小孩的教育,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還有比這更重要的是如何幫他們豎立起這樣的精神。
愛祖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如果沒有一種精神,就不會發展壯大;一個企業如果沒有一種精神,就不會有競爭中求得生存的動力;一個人如果沒有一種精神就永遠也不會成長。愛國主義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要從孩子抓起。
愛老師:金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買不到情感,買不到愛。教師職業需要付出太多的愛心,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選擇教師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誰的記憶里會沒有老師呢?我們能成為有文化的人,能夠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都離不開老師的心血和汗水。我們的人生,有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是在老師的培養下成長。恩師之愛博大寬宏,都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我國有一千多萬教師,他們大多數一輩子默默無聞,天天站在三尺講臺上傳授文化知識,教導我們怎樣做人。老師是人生的第二恩人,讓我們學會對老師的感恩,真誠地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老師我愛您!老師我們永遠感謝您!”
愛父母:在我們成長的歲月里,家是撫育我們、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地方。在我們的整個生命里,家是心靈所依的港灣。家又是最容易讓人忘記感恩,忘了付出,只知一味索取、挑剔苛求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只有當一個人有家可歸時才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為了孩子的將來,做父母的放棄了太多,所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都給了孩子,要讓每一個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愛自己:愛自己是一種本能,每個在母親手上站過的人都擁有這種本能。“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建立在愛自己的基礎上,人若喪失“愛自己”的天性,人類世界將毀滅;人若只愛自己,結果依然。在我們的成長歲月里,首要的一課是學會如何愛自己,如何做人,我們稱之為“自愛”。人類社會中,自尊自愛者方受人尊重,能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才能得到他人信任。讓責任心告訴每一個孩子,自己的存在并不是單一的;讓自信心告訴每一個孩子,永遠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希望大家有時間能堅持看完以下的視頻,一定會有收獲的!!
“愛是教育的基礎,是老師教育的源泉,有愛就會有一切。”冰心老人的話語中蘊含了太多的真諦。我們可能更多的只是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為學生做些微小的事情,并以微小的方式為他們做些事情。德蘭修女常說:“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這便是教師的魅力,也是教師的偉大。
一、用學生需要的方式去愛他,做到因人施愛
成尚榮先生在《讓愛走在教育前頭》中寫道:“愛的偉大,并不意味方式的偉大,方式的微小也并不意味意義的微小;愛的偉大并不在于方式的大與小,而在于方式所折射出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累積后的結果。事實上,那些被愛火焚燒的靈魂常常是選擇以微小的方式來成長的。”可見,教師所做的事情無論大小,關鍵是看他們做事的意義。只要我們帶著一份尊重、欣賞、關心、呵護的心境對待學生,哪怕是為他們理一下衣服,放好一本書,投一束贊許的目光……讓他們時時能感受愛,處處能享受愛,這便是教師之大愛。
當然,偶爾還是有值日不到位或做眼保操被扣分的現象發生,這時就得動用懲罰(罰做一周值日)。這份懲罰不是由班主任說了算,而是由全班學生舉手通過的。算是督促進步的懲罰也是愛的懲罰!這是他們需要和被他們肯定的方式,而我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來負責監督,甚至以親切的平視的姿態也幫著搞衛生,讓孩子們明白:老師就在他們身邊!有困難可以找老師!被罰同學感覺羞愧無比……我班的學生每天午餐前后經過教學樓底樓過道的大黑板前,已養成了凝視的習慣,關心黑板上的常規檢查情況是義不容辭的義務了,這樣促使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的形成,增強了集體的榮辱感和凝聚力。初一、初二直至如今的初三,“常規管理優勝”的紅旗常掛我班,真正實現了我班確立的“讓優勝紅旗常駐我家”的心愿!
傾訴常常不是為了得到建議,而是希望得到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正如我班的范鈺青、顧昕雨和彭雯雯等幾位女生,她們愿意對我吐露心聲,有些話甚至連父母親友也不愿意說的,她們渴望我做出反饋,我則設身處地地幫著分析,讓學生覺得被尊重、被理解、被關注,對她們表示最大的理解,但不一定贊同她們的觀點與行為,態度明朗地堅決表明自己的立場。理解就是我對她們愛的方式。而對吳怡雯、王露露、吳嘉恒等不擅表達、好勝心強、選擇在內心中懲罰自我的學生,我則第一時間與其個別談心,幫著疏導、減壓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直至他們燦爛了我才能釋懷。看著季豪飛桀驁不馴的眼神,范施奇玩世不恭的笑容,林通漠然處之的身影,我的內心一陣陣地發緊,卻裝著什么事也沒發生似的不理睬,恰當的冷處理就是我對他們的懲罰,是愛的懲罰。低著頭,雙眼不敢正視我,覺悟感、恥辱心都在我的愛里升騰,反思、懺悔和保證都水到渠成。
二、讓學生知道教師如何喜歡他,如何關愛他
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能力差異、智能多元等多種因素的長期積淀,必然導致他們各有特點和個性。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班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特別是對后進生的標準就更放低一點,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要積極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肯定他們的優點,適時給予真誠的贊美。學習上采用循序漸進的奮斗目標,讓他們如登階梯一樣,一步一步來,鼓勵他們,只要有信心,一步一個腳印,就會不斷進步,最終會達到自己理想的奮斗目標。
“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好孩子”。我們可以帶著私性的母愛,或者擁有不求被愛但去愛的“仁愛”來關注我們的孩子。時刻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他們的欣賞和關愛,他們身邊的榜樣獲得了老師的真誠贊美,互比互學的氛圍隱藏在暗暗的較勁中。不吝嗇表揚,讓學生知道這樣做老師喜歡。通過電話、家校通和家長會的形式,及時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讓全家都來感受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并體驗成功的快樂。
我班的學生知道教師喜歡他、關愛他,常常引以為豪地在家長面前炫耀。劉瀏媽媽的來電一聊就是半個多小時,說的最多就是感謝,感謝我對她女兒的好。這份好緣自我對學生的愛,我愛他們,我研究他們,稍有時間我會在語文老師處閱讀學生的周記,體味他們的快樂,也盡最大可能地幫助他們。從周記中我得知劉瀏的爸媽來自張家界,她的親戚都在遠方,她很想很想他們……初二了都沒和親戚一起過過生日。我精心挑選了生日禮物,送給她時告訴她:把我當親人吧!她幸福的直點頭,這可愛樣兒更催生了我的母愛,母女對視著傻樂。
記得薛夢嬌初一上學期臨近期末時常常生病而缺課,我特心疼,有次下雪天發現她紅通通的小手,我當即脫下自己的手套幫她戴上,感動的她無以言表、只顧低著頭。第二天早上連聲道謝著還我,被我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讓她繼續戴到學期結束。發自肺腑的“關心,好似母親”,來自于QQ好友印象中她對我的評價。去年上她家家訪時,她的家人熱情接待,她媽說從未見過這么愛學生的好老師,能把她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子女般疼愛;也從未有這么關心學生的好老師,愿意上門家訪的,這在她們家是第一次。
初二階段在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的二天半,新鮮、充實又快樂,記憶猶新。我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清晨的江邊拉練,我們跑步、喊口令,我年輕著他們的年輕,感覺一樣的朝氣蓬勃。手工課上的報夾制作,我當仁不讓地和他們比拼。而野炊實踐,我則動口不動手,指導為主絕不包辦,女生跟我賣嗲也不讓步,因為學生自己能獨立完成的事就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去做,盡管這其中可能會有遺憾,甚至重做,但這都是他們成長必經的歷程。吃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美味佳肴,個個都開心無比。而我理所當然的成了美食家,品嘗并點評,嘗遍了6桌的鍋巴和菜肴,撐的我飽嗝不斷。顧昕雨、劉瀏和唐帥在晚會上表演小組唱,賣嗲或是真的怯場,我也不深究,就依著她們陪到后臺,一直站在后臺邊陪到她們唱完,并送上愛的擁抱和真誠的祝賀!特別是顧昕雨,她可是第一個飛奔著撲向我,那一刻的我大腦一片空白卻是反應靈敏地第一時間張開了愛的懷抱。
三、要引導學生去施愛,去愛別人
班主任工作責任重大,影響著班上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快樂和幸福,只有細致入微,敏銳洞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有主人翁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遇事能換位思考,心向善,有責任感,每天都進步著。
一個優秀班級的班風或說集體氛圍很重要,我強調學生的責任感。基于親情、友情、恩情等人類基本情感基礎上的責任感,才能生成良好的班風,因為只有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才會有真正的文化認同和素養提升。利用班會課時間,讓學生觀看視頻“最感人的校園演講——鄒越《讓生命充滿愛》”,沉醉在鄒老師激情昂揚的意境里,同時也激活了他們愛的細胞;晨會課上,請學生朗讀“覺悟別人就是覺悟自己”,感悟照亮別人就是照亮自己,點亮別人就是點亮自己,覺悟別人就是覺悟自己。“年輕時要養成的十大好習慣,一個好習慣可以讓自己享受一輩子”又讓學生明白: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將會變得不平凡。學會靜心,學會忍受孤獨。在孤獨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華。
我們當班主任的每月都會撰寫家訪日記,而我的空間日志也會更新,日志里寫的最多的便是“我和三十六道風景”。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36位學生我都喜歡、都愛著,我明確地告訴學生:希望他們互愛,也應該互愛。整天笑瞇瞇的魯笑天除了學習啥都行,值日很到位,他看到我皺眉就能順著我的視線,找到并撿起同學桌下的小紙屑。樂天派的范施奇盡管多動,但他能克制著盡量不去影響同學,積極地多交班費,特別是很有經濟頭腦的在校藝術節上,愛心拍賣時低價買進再高價賣出,其中的差額奉獻作班費。還有常常帶給同學樂子的季豪飛,犯了錯同學們都能客觀地評價他,并給他改過機會。
同學間的互愛讓我班特有凝聚力,初二時的校運會上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每年度藝術節的各項目累計團體總分均獲年級第一,全市文藝匯演我校得舞蹈一等獎,而領舞者就是我班的顧昕雨同學。每每賽前,我會精心組織孩子們主動施愛,會愛別人。參賽者為班爭光奉獻大愛,未參賽的是綠葉,奉獻關愛在所不辭:陪伴、支持、遞衣、送水,做好一切后勤保障工作。
追求“愛的回報”,拓展“愛的延伸”。因為愛是需要傳遞的,如果我們的學生只知道“被愛”,而不去“施愛”,這種自私的愛空間太小,意義太少。同樣,愛也是會傳遞的,教師對學生的愛一旦抵達心靈,她將會在那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將愛回報他人和社會,讓愛的生命得以延續,愛的價值得以生長。
四、要讓學生學會自愛,能夠自己愛自己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是棒槌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老師對學生的愛似水般載歌載舞,歌舞也需要剛柔并濟呀。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是孩子學會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懂得自愛,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班主任要敢于、善于將班級中存在的問題擺在全班同學面前,通過質疑、探究、討論等形式,將隱藏于集體成員中的關于真善美的共通感顯現出來,讓同學們在觀念的自覺校正、確認和強化中,認識自我并勇敢地進行剖析,逐漸形成共同認可的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最終凝聚成優秀的班級文化。
鄒越老師《讓生命充滿愛》告訴了學生,什么叫“愛自己”:一個人應該有目標有規劃,創造人生最大的價值,那就叫愛自己;要你周圍的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到自豪,以你為榮,那才叫愛自己;如果你沒有規劃沒有目標,每天虛度年華,那叫糟蹋自己,所以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是愛周圍所有的人。當你學會愛自己,就會愛他人,因為愛他人才能愛自己;當有一天你需要知道誰是最優秀的,你不要告訴別人你是最優秀的,你要告訴每一個人他們是優秀的,你才能聽到你是優秀的;當你需要被人幫助的時候,應該學會去幫助他人,當你需要被幫助,你才會看到有人去幫助你。
每學期初我班學生都要做計劃,選擇競爭對手;每次考試都會與對手比拼,成敗小結那是必修課。與競爭對手不僅僅比學習,還比行為規范的遵守和禮儀修養等,形成強烈的你爭我趕共奮進的良好學習氛圍。“成也細節,敗也細節”,決定學生習慣的細節(小事),同樣決定著教育的成敗。
班主任這一身份注定了與學生永遠是生命成長路上的共同體,心意相連,情手相牽。班主任必須要帶上自己的靈魂,帶著自己的良知、智慧、愛心和耐心,在瑣碎的小事中與學生共同品味生命的精彩、探求生活的意義、蘊育成長的厚重。
現在許多成長中的青少年對父母師長以及朋友的關愛已經習慣于接受,理所當然地享受他們的照顧和無私奉獻,從來沒有想到如何去回報。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舉行這次活動正是為讓廣大中學生在享受關愛的同時,也能學會理解別人的付出,讓他們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愛延續和傳遞,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懂得回報,懂得表達。
二、活動的組織
初一級部
三、活動的內容和安排
1、了解“感恩”(第3周)
(1)以“感恩”為主題出一期黑板報。
(2)制作一張小報,主要內容為介紹“二十四孝”和“感動中國”的人物故事。
(3)通過年級博客進行宣傳和相關知識的普及。
2、體驗“感恩”(第4—6周)
(1)集中觀看勵志演講《讓生命充滿愛》。(中國校園演講大師鄒越)
(2)各班開設一節“感恩”主題的主題班會。
(3)收集身邊的“感恩”人物和故事,舉行一次演講會。
3、表達“感恩”(第7—10周)
(1)感謝父母養育之恩
開展給父母(或親人)寫一封感恩信活動;
布置愛心家庭作業。送父母一句溫馨的祝福;給父母講一個開心的故事;我為家里做幾件家務:打掃衛生、疊被、洗衣、做飯等,以培養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
“算算親情賬,感知父母恩”。將自己的學費、書雜費、生diyifanwen.com活費、交通費、零花錢等支出加起來,算出家長為自己的投資,計算學習投資的成本。估算將來讀高中、上大學的成本。假定自己畢業后的收入,計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報父母。開展“為父母節約一分錢、一粒米”活動,在學生中大力倡導節約之風,杜絕浪費。(2)感謝老師教育之恩
開展以“四個一”(寫一封信,談一次心,提一個建議,表一個決心)為主題的學生向老師獻真情活動。
舉行小型故事會:《我和我的老師》
(3)感謝學校培育之恩
開展“我為學校塑形象”活動,規范日常行為,注重文明禮儀,不做影響學校形象的事。
組織學生清理校園衛生死角,增強主人翁意識。
開展“我為學校寫一句感恩的話”活動。每名學生寫一句感恩學校或老師的話。
四,活動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視本次活動,認真閱讀方案的內容,認真組織,追求實效。
2、表達感恩的活動由各班根據情況各選擇1-2項完成,也可融合到主題班會中。要求有活動過程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及時上傳到級部博客或者發送到級部信箱中。
之前我認為學舞蹈并不難,只要簡單模仿領舞人的舞蹈動作,掌握音樂的節拍,就可以了。但自從進入老年大學舞蹈班,我對學舞蹈有了新的認識。
阿中老師的舞蹈教學特別靈。他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輕盈優美的舞蹈動作,深深吸引了大家,讓大家情緒高漲。他告訴我們:跳舞時,特別講究動作協調,眼神與動作一致。舞蹈通常由歡快、悠揚的音樂伴奏,動作節奏有急有緩、有緊有舒。舞要跳得好也不簡單,既要深刻理解音樂中的內涵,又要準確運用身體語言將其表達出來,通過形體、動作來表達內心世界……我們聽著音樂,合著節拍,跟著老師的示范動作一招一式地學。老師像大喇叭一樣不厭其煩地喊著口令:一二三四跳、一二三四跳……我們像小學生一樣一遍又一遍地練……下課了,有的人舍不得停下步子,還在手舞足蹈。一邊舞,一邊叫:“老師,對嗎?”“老師,是這樣嗎?”問個不停。老師呢,也不斷地示范,一邊做,一邊說:“對呀!是這樣。”“不對!是那樣。”他還經常個別輔導,糾正錯誤的動作。教室里不時地傳出一陣陣笑聲。
通過舞蹈班的學習,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老年朋友喜歡跳舞了。跳舞讓人全身筋骨活動開來,還給人帶來健康、美麗。
舞蹈還使老年朋友變成了“老來俏”。每當參加表演或是比賽,我們這些老年人便會精心打扮一番,這打扮真的不亞于年輕人。我們撲上白白的粉,搽上粉紅的胭脂,涂上鮮艷的口紅,穿上絢麗多彩的服飾,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這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總要笑個不停。雖然近看是“豆腐渣”,但遠看還是像“一朵花”。大家懷著一種興奮的心情上臺,充滿活力地翩翩起舞。“老來俏”的我們真像一道獨具魅力的風景,在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中,找回了青春、快樂和自信。
啊!老了學舞蹈,生活樂淘淘。既鍛煉了身體,又豐富了晚年生活。
跳起來的四大理由
張全
一、強體魄
跳舞可以強身健體,延緩隨年齡增長而帶來的生理機能衰退,防止機體早衰。跳舞可以健腰、收腹,在娛樂中鍛煉身體,結合放松運動,輕松健身,盡情娛樂。
長期適量地跳舞,對身體尤其是對中老年人的養生保健有著非常好的效果。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增強心臟、血管的功能
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全身血液循環是川流不息的,靠的就是心臟的舒張和收縮。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肌功能漸漸減弱,如果遇到血壓增高、血黏度增高、動脈硬化等,心肌的負擔將更重。所以心臟保健是我們身體保健的一件要事。經常適量跳舞能增強心臟功能,健康心肌,增強血管彈性,舒經活絡,加速血液流動。同時還能稀釋血液,減少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在動脈上的積聚,從而減少血栓形成,保持血流暢通,降低血壓,減少心肌缺血癥狀。有報道說,經常跳舞能使已經患了粥樣硬化斑塊的動脈呈現穩定和逆轉,所以跳舞是動脈硬化病人軟化血管的有效方法。
2 增強肺功能
呼吸系統是生命的“咽喉”,它承擔著機體吐故納新的重要任務。有一個健康的肺,就能為身體輸送足夠多的氧氣,使生命之火更旺盛。經常跳舞能加快呼吸,從而使攝氧量和廢氣的排出量增多。經常跳舞還能有效提高肺的免疫力、抗感染力,對預防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和肺部其他疾病有很大幫助。經常跳舞其實就是讓肺參加了“跳舞”,跳掉了肺部不健康因子,舞進了更多氧氣。人就變得容光煥發,神氣十足。
3 延緩骨骼退行性改變
骨骼是人體的支柱。老年人的骨骼將不可避免地發生退行性變化,承受重量的關節尤甚。經常跳舞能讓四肢肌肉特別是腰肌和大腿肌肉得到很好的鍛煉,使肌肉的收縮變得更有力,使關節的協調性、平衡性和靈活性變得更好。舞蹈鍛煉還能刺激骨骼內鈣、磷的生成,若再加上平時注重適度曬太陽,促進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這對老年人減少鈣質缺乏是很有益的。可見經常跳舞是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提高關節炎病人的生活質量、減少發作頻率和減輕癥狀的一帖良方。
4 養成健康的心理
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凡事有成有敗,有苦有樂,這是難免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正確對待。善于生活者時時有樂,不善于生活者處處是苦。有研究顯示,人類的兩大疾病一心腦血管病和癌癥的發生,都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關。那些長期情緒低落、憂郁焦慮、心存煩惱的人就容易犯病。當人快樂時,大腦能得到一種良性刺激,會分泌一些讓人興奮的激素,促進血液循環,有益于身心健康。舞蹈給人們帶來決樂,一切煩惱、焦慮、憂愁隨著舞蹈的節奏都被拋到九霄云外。我們就會變 得輕松自如,心胸開闊,心理平衡。舞蹈使我們覺得“老有所樂”,覺得“心靈充實”,覺得“生活幸福”。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巨大的好處。正如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洪昭光教授所說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保健品作用的總和,”“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經常跳舞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
5 音樂健身更神奇
音樂和舞蹈是一對孿生姐妹,沒有音樂也就沒有舞蹈。我們在討論舞蹈的健身作用時,不能不說說音樂在其中的作用。君不見那些老年朋友在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一舞就是一兩個小時,舞后個個神采奕奕,精神煥發,誰能相信這是一群臉帶幾絲皺紋、頭有幾縷白發、上了年紀的老人。這就是和著音樂舞蹈所產生的效果。音樂真的可以提高鍛煉效果嗎?科學研究證實,運動時有無音樂相伴,運動后的表現是大不一羊的:前者輕松如常,后者往往氣喘吁吁。這就是運動會上長跑比賽時要播放輕松的進行曲的道理。舞者都有切身體會,若伴以旋律舒緩、悅耳動聽的J慢三步、倫巴等樂曲時,人會感到全身輕松,悠然自得;而聽到節奏歡快的華爾茲、恰恰、牛仔等舞曲時,會感到精神為之一振,變得熱情奔放。音樂就有這樣的神奇效果。我們在音樂的節奏中舞蹈,在舞步中欣賞音樂,無限樂趣盡在音樂舞蹈中。
事實證明,體育舞蹈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選擇之一。運動是個寶,福氣是健康,手舞又足蹈,百歲哪算老。老年朋友們,來吧!我們攜手一起跳吧!舞吧!
(余姚市老體協)
李 兵63歲 跳舞機上“舞”健康
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敢嘗試,“奇跡”就會發生。這不,一位60多歲的老人竟然和年輕人一樣“迷”上了跳舞機。
老人叫李兵,退休前是鐵路工人,63歲了。老人是偶然發現了游戲廳里的跳舞機的,一開始他是在旁邊看年輕人玩,自己在后面跟著跳,看多了之后便想親自試試,現在他幾乎每天都風雨無阻到游戲廳來跳舞。老人說,跳舞一方面是為了活動筋骨,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大腦的應變能力,預防老年癡呆癥。“我現在手腳非常靈活,
玩游戲時反應也比以前靈敏多了,原先我連初級的都過不了,現在都是玩高級的了。”他笑著對記者說。
老人說,他現在每個月都要在跳舞機上消費100多塊錢,他要像年輕人一樣趕時髦,跟時尚,要在這里玩出健康,玩出快樂,玩出青春。
楊衣林72歲交誼舞適合咱老年人
今年72歲的楊衣林老人的舞齡已經有40余年了。楊衣林老人年輕時就很喜歡跳交誼舞,“剛開始時練得很辛苦,學起來也很艱難,可是越學越有勁,越跳越有興趣。”楊衣林老人笑著告訴記者,現在她只要一聽到音樂腳就“癢”,非得跟著音樂跳上幾步才覺得舒服。楊衣林的老伴陳治華老人今年80歲了,他也非常喜歡跳交誼舞。“我跳舞都是自學的,有時候看專業的書,挺有意思的。”陳治華老人告訴記者,自從開始跳交誼舞后,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好,“這交誼舞是越跳越有意思,人當然就越活越年輕,越活越健康了。”
采訪中,老人們告訴記者,交誼舞運動強度不大,學起來不太難,而且能夠使手、腳、頸等各個部位都得到適當的鍛煉,因此比較適合老年人強身健體。“我們老年人跳交誼舞講究的是鍛煉、健身,陶冶情操,豐富晚年生活。”
二、廣社交
老年人跳舞可以建立良好的新的人際關系。逐步淡化原有的人際關系,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是退休后應盡快走出的一步。而跳舞正是走這一步的捷徑。在舞場上沒有上下級,沒有高低貴賤,不講原有身份,不講地域,沒有代溝,一律平等。跳舞可以廣交朋友、增進友誼,特別是異性朋友和忘年之交,異性朋友多了情緒會穩定,忘年之交多了人會年輕,這樣就不會得老年癡呆癥。
陳師傅 年過七旬 組織百人舞蹈隊
每天早上7時,陳師傅和李阿姨兩口子都會準時到人民公園的小廣場,擺上凳子,打開音響,兩人跳起舞來,等待舞友們陸續地到來。
年過70的陳師傅,在退休前一直喜歡打籃球,練得一身健壯的體格。說到怎么選擇跳舞,陳師傅說:“我退休后開始注重鍛煉,經常和老伴到公園來散步。看到人家跳得高興,也想試試。”在一旁的老伴李阿姨也對記者說:“散步有點單調,跳舞能聽音樂,心情也會舒暢起來。”李阿姨還說,跳舞有快慢之分,她和老伴跳舞,就像聽著音樂散步。
談到最初學習跳舞的時候,陳師傅說:“就三個字――不怕丑。”一開始,陳師傅和李阿姨一點都不會跳舞。“我們之前跳舞總跟不上節拍的,不過我倆也無所謂,每天動動身子骨就感覺舒服。”后來陳師傅和李阿姨都學會了八九種舞步,什么恰恰啊、兔子舞啊,現在都“手到擒來”。
后來,他們和朋友組成了一個舞蹈隊。舞蹈隊從原來的十來對舞友,發展到現在有上百對。“能有這么多的老年朋友在一起玩、聊天,我們每天都很高興,人老了讓自己開心就好。”
李阿姨說,兩口子在一起生活總難免磕磕碰碰,來這里一起跳舞鍛煉以后,拌嘴少了,交流的時間多了,相互照顧的時間多了,覺得心里是越來越甜。“生活愉快了,讓身心得到放松,那就是最好的養生了。”
周麗娜 62歲鄒明濤 64歲婦唱夫隨幸福晚年
今年62歲的周麗娜和64歲的鄒明濤是一對令人羨慕的老夫妻。別看周麗娜已經年過六旬,可愛唱愛跳的她絲毫沒有老年人的遲緩,人也顯得特別精神。周麗娜告訴記者,她以前一直很喜歡跳交誼舞,年輕時忙事業,忙著照顧家庭,沒有時間好好地跳。退休后,空閑時間多了,周麗娜跳舞的熱情更高了。“我們社區里有10多位老年人都喜歡跳交誼舞,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跳舞,心情好了,精神就好,人也顯得年輕多了。”周麗娜告訴記者,以前沒事時她和老伴就只有在家看電視,現在和其他老年人一起跳舞,覺得生活充滿了樂趣,也更加充實了。
對于妻子的愛好,鄒明濤非常支持。在周麗娜的影響下,去年,鄒明濤也學起了交誼舞。慢慢地,鄒明濤也喜歡上了交誼舞。“以前我身體不太好,有時候走路都要老伴攙著,不過現在好了,通過跳舞鍛煉,我的身體好了很多,連藥都很少吃了。”鄒明濤告訴記者,“跳舞可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跳舞更要跳出老年人自己的風采。”自從鄒明濤也學會跳舞后,這對老夫妻就是最默契的舞伴,沒事的時候,夫妻倆在家也會練習跳舞,自得其樂,“跳舞已經成了我們夫妻之間的一種感情交流,既能舒筋活絡,又能陶冶情操,愉悅身心,何樂而不為呢。”
付女士 年過六旬 結識了好多愛舞蹈的朋友
付女士說,自從她退休以來,一直都不太適應閑下來的生活,兒女都上班,自己在家經常感覺孤獨,后來兒子就給她報名參加了老年人舞蹈班,“在這里結識了好多熱愛舞蹈的朋友,感覺自己越活越年輕了。”
三、老來俏
跳舞可以提升自身的儀態和氣質。長期跳交誼舞的人走起路來都很有儀態和風度,因為在舞蹈中包含了挺胸收腹的姿勢,走起路來自然與眾不同。現代人對美有進 一步的追求,追求形體美、內在美、氣質美,想擁有模特兒(演員)一樣的風度和氣質,就要學會跳交誼舞哦。
跳舞的人越跳越漂亮,常跳舞的人肯定不會胖,只要要領正確,跳舞還可以重新塑造老年形體。跳舞的人好打扮,在舞場上穿多漂亮、化妝多艷麗都不會有人笑話,時間長了就會把這個習慣帶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跳舞的老年人都顯得年輕漂亮。
王佩華 67歲 “年輕人跳舞不如我們老年人好看”
現年67歲的王佩華從1983年起就開始和老伴兒結伴到烏魯木齊市的各家舞廳里跳舞。她說,過去只有夜晚營業的舞廳,現在紛紛改變了經營策略,下午主要為中老年人開放。舞廳對中老年人收費比較優惠,每個人每次只收1至2元錢,如果辦月票的話,價格還會低些。
“年輕人不如我們老年人跳得好看。”王佩華說。年輕人的舞姿比較張揚,個性突出,而老年人的舞姿則顯得中規中矩,快三、慢四、探戈無不有板有眼,整齊劃一,顯然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在中老年人看來,跳舞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藝術享受。王佩華說,生命在于運動,經常跳舞身體好,身材也比同齡人苗條得多,也顯得更年輕,不少老年人從中找到了快樂。
吳女士 46歲 氣質好,更苗條
吳女士今年46歲,她深有體會地說:“通過舞蹈的練習可以讓女人更嫵媚,更有女人味,跳舞的女人永遠都是年輕的。我利用業余時間跳了3年多舞,感覺自己年輕了,氣質也好了。跳了3年,減了20多斤肉,人也有精神了,一舉兩得。”
四、心情好
跳舞可使人心情愉悅,精神振奮,情緒高漲,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增添生活情趣。跳交誼舞是健身的好方式。它融“俏”、“跳”、“放”、“笑”、“嘮”健身五字訣于一體,是治病康復的良藥,利于延年益壽。
方玲玉 70歲 “跳舞是天下最好的享受了”
70歲的方玲玉,老伴前幾年去世了,兒女們都成家立業了,老太太時常到舞廳跳舞。舞要跳得好看,她有自己的見解:女士要挺胸收腹,上身后
傾,左手自然搭在男士肩側,右手放在男士掌心,胳膊肘要成弧形。男士腰要挺直。“雙方配合默契,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身心處于一種愉悅狀態,真是天底下最好的享受了。”
游女士 63歲 保持年輕心態
游女士說:“我今年都63歲了,長年的舞蹈練習讓我一直保持年輕的心態。”她還認為,老年人跳舞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健身方式,“舞蹈是一門高雅的藝術,也是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的一種鍛煉方式。”
跳舞保健,中老年人得避開“雷區”
如今,鐘情跳舞的中老年人越來越多,跳舞既鍛煉身體,又愉悅精神。但是,中老年人跳舞要根據自身的生理特點,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老年人不宜跳過于激烈的舞。老年人心血管彈性較差,動作過于劇烈易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呼吸加劇,心跳加快,血壓驟升,會誘發或加劇心血管疾病。
1 老年人運動系統肌肉萎縮,關節附近骨質增生,韌帶彈性下降,關節活動不靈。神經系統反應遲鈍,一旦跌倒,容易發生關節、肌肉損傷甚至骨折。因此,應注意循序漸進,科學訓練,慢慢適應。
2 老年人跳舞,應避免突然的大幅度扭頸、轉腰、轉胯等動作。舞場地面不宜過于光滑。因病服用巴比妥類、酚噻嗪類、安定、三環類抗抑郁藥、降血壓藥及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等藥物,或飲用藥酒后,可能會影響身體的平衡,不宜跳舞。
3 許多舞蹈都要求腰部轉動靈活,若協調不好,或用力過猛,會引起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撕裂損傷,導致局部腫脹、疼痛,皮膚出現青紫斑塊,肌肉痙攣發硬,影響腰部活動。要預防腰扭傷,可在跳舞前做些準備活動,使全身肌肉協調,處于待命狀態。一旦發生腰扭傷,應及時治療、臥床休息。
4 跳躍、蹬腿等動作超過耐受能力,可致跟腱勞損,發生無菌性炎癥。當動作不協調或用力過猛時,跟腱肌肉可能會被拉斷,出現局部疼痛、皮下淤血、腫脹、足踝活動不靈、不能用力蹬地等癥狀。如懷疑跟腱斷裂,應去醫院仔細檢查,爭取盡早接上。
二、老年人不要飽腹起舞。老年人消化機能差,飽腹跳舞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發生。進食后,消化器官血液循環會加快,以幫助消化食物。此時立即跳舞,大量血液將改道流向運動器官,對食物消化吸收不利。一般來說,飯后休息40分鐘左右再開始跳舞,較為適宜。
三、老年人切忌酒后起舞。酒能刺激大腦,使心跳加速、血管擴張,酒后起舞會誘發心絞痛。
四、老年人不宜到人多擁擠的地方跳舞。老年人應該選擇空氣通暢、人流較少的舞場。
五、老年人跳舞后應注意保暖。跳舞會使身體出汗,所以,老年人在早、晚跳舞時,不要穿太多的衣服,跳舞后應披上外衣,以防感冒。不要喝冷飲,以免因低溫的刺激引發呼吸道疾病。
六、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舞場地面平滑,穿硬底鞋跳舞容易滑倒造成扭傷或發生骨折。同時,硬底鞋彈性差,地面反作用力大,對于腿肌腱和關節組織也有損害。
七、老年人身體不舒服時切莫跳舞。有的老年舞友,已經患了感冒,身體不舒服,還要堅持跳舞,誤以為跳舞出汗可以緩解感冒病情。其實,恰恰相反,患感冒后應多喝水、多休息,這樣才利于恢復健康。
健康小提醒:
孫 嬋(以下簡稱“孫”):梳理了一下您的履歷,您歷任舞美設計、廣告宣傳、群眾藝術館美術干部、美術教師、研究員。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女畫家協會主席。有人說您是一位“不務正業”的畫家,還是一位悲天憫人的藝術教育家,我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說您是一位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藝術家。回望與藝術最初的緣分,您印象最深的,或者說最感慨的是什么?
謝麗芳(以下簡稱“謝”):說到最初與藝術的緣分,小時也有過躲在課桌底下偷偷涂畫的經歷,但是,如果說是什么影響了我這些年來的創作方法和觀念形成的話,那可能也還是要緣于自己從小就有的那種對生命的憐憫和天生的好奇心。從記事起我就喜歡刨坑挖洞,然后等螞蟻或者蚯蚓爬出來再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拈進去,稍大點就又將辣椒苗斜切下來安插到西紅柿的莖上。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我還曾跑到祁陽農村的稻田里用顯微鏡去觀察赤眼蜂的孵化過程,那次與先生共同創作的《稻田案件》獲全國科普美展一等獎,其中駕駛摩托車破案的青蛙警長也就是后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黑貓警長的原型。時過境遷,多年后才悟到,孩提時的經驗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那么重要。
孫:您的追求和態度成就了您不一樣的藝術世界。有人評價您的作品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心境紀實。“境由心生,畫如其人”,您可以結合自身的創作體驗闡述一下您的創作理念嗎?
謝:上個世紀末在北京美術館后街三聯書店購得阿爾貝特?史懷澤的《敬畏生命》一書,當時我不了解史懷澤,只因為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史懷澤認為“任何生命都有它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權利”。我崇敬并認同他的觀點。當生命意識的存在成為自己思維邏輯的起點,它也就明顯地影響到了我的生活和生活態度以及自己的藝術創作。除了這個之外,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理念的形成還得益于一個重要的課題。即一個將民族民間美術進課堂的“蒲公英行動”,它給了我連續十多年在不同的十三個民族進行多次田野考察的機會。
人是一種生命的存在,同時人創造了文化。萬物有靈,即多個民族都有創造的基本相同的,對萬物生命認同和崇拜的被神話了的一種泛神文化。當童年記憶中那些藍天碧水青山,鳥飛獸跑蜻蜓忙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加之農村城鎮化的加速,日漸遠去的農耕文化留給我們的也只是一縷一縷的鄉愁時,一種對逝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追憶,一種人類理應該與自然萬物休戚與共,天地和精神必然合一的理念,逐漸地在我心中積淀并內化成為一種不受時空影響的意象記憶,并通過這些年來的創作緩慢地傳達了出來。因此也就有了我的油畫《生的啟示系列》,素描《神話時代系列》,線描《視覺日記――荒原行系列》以及油畫《紙風車系列》和水墨畫《神化時代系列》等創作。在我的作品中,不僅人有靈魂,日月山河、樹木花鳥也都被賦予了它們該有的靈性,在這里,人的靈魂與宇宙萬物的靈魂是相通平等并可相互轉化的。我的創作本意是希望人類不要再妄自尊大,而要把愛的原則擴展到動物,植物和整個世界。因為是生命就該得到珍重。
孫:聽了您的闡述,我基本已經能讀懂您的作品了。在欣賞您的作品時,我發現畫面上經常會出現一些魚、鳥、蛇和船的圖式,它們在您的作品中似乎都很神秘,應該有它特殊的寓意。您想通過這些圖式給觀者傳達一些什么?
謝:吉祥圖案是我國民俗文化中的一種美術形式,它源于商周,始于秦漢,發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而吉祥觀念的產生則可上溯到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因課題研究的原因,這些年來我一直對吉祥圖案興趣有加。鳥紋、蛇紋、魚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均有生命本源之寓意。如象征女性的魚紋在西安半坡等多處母系氏族社會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有發現,它極可能也就是女性崇拜的密碼。另外,因兒子屬蛇,在代表潛能綿延的蛇身上也就寄托了我的一種綿綿的母性之愛。在我的心里它們包含的是完全和人一樣的精神信息。此外還有一艘能將我或者你渡到彼岸的船,借以完成在我意象中的人類生命與其他生命之間的對接。這中間不論是兒童藝術還是民間藝術或者是原始藝術,它們的那種屬于人類童年時期的泛生命的思維觀念,給予了我敢在繪畫中天馬行空的一個極好理由,同時還有超現實主義繪畫對我的影響,我非常欣賞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中的一些理念和表現方法。
孫:我對您的雙聯油畫《生命?殤?愛》印象非常深刻,這幅作品參加“藝術湖南”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后,反響很大。能否和我們聊聊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
謝: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的5月24日,當時仍有余震,我和先生進入到地震災區以繪畫的方式給當地的孩子做心理干預。在受災學校的現場,作為一個生命,我傾刻感覺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被摧毀的痛苦;還有,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同時在驚恐中,也感覺到了生命與生命之間愛的無限和永恒。于是,回到長沙迅速創作了二聯油畫《生命?殤?愛》。第一幅作品表現的是災難現場。坍塌房梁下一個又一個代表死亡和逝去生命的充滿絕望的面具;其中有大鳥和手托祥云;第二幅表現的是靈魂騰升和生命重生與拯救。在神秘與混沌的氣氛中深邃的眼眸滿含希望和不屈,眾志成城的信念如那握著針管的大手。其中有新生命的孕育,有的直身升飛機,還有象征生命復活的鳥、魚以及破殼的蛋。神秘而怪誕的生與死,夢境與現實的統一在畫面中都有呈現,我表現了死亡的痛苦,然而更重要是的我想呈現一種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喚起的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孫:從油畫到素描又到線描再到水墨,感覺這些年來您的創作方法和材料不斷地在更換,畫風由開始的比較蠻氣到后來越來越趨于平和,同時包括在表達語匯上也有所改變,不知您對自己的這種變化有何感想?
謝:我的興趣很寬泛,對什么畫種都感興趣,包括版畫、雕塑、陶藝等等,有機會也都想嘗試一下,這可能與我教兒童美術有關。但是從油畫轉換到水墨則與中央美院教授鄒躍進先生的建議有直接的關系。記得當時我還在興致勃勃地畫油畫,并勾畫了一批線描,當時鄒先生看過我的畫后建議我畫點水墨,一直過了兩年我方才拿起了毛筆。在對傳統水墨的學習和了解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我對生命認識的方法和藝術表現的形式,讓我很快地認同了實驗水墨,在后來畫的過程逐漸中對傳統水墨的語言及造型方法越來越感興趣,并且覺得可學的東西太多。在我的水墨畫中的人物包括那些動物、植物還有船都是我意象中的符號,它仍舊沿襲了我前面創作中的風格和理念。但在畫水墨以后內心更為平靜。我始終在不停地追求且想找到一種自己的相對獨立的藝術形態,始終彌漫著我對生命對鄉愁無限眷念的作品于我、于他人將如同一種自我心靈的修復裝置。因內心的逐漸平靜畫面可能也就越來越趨于平和了,但我并不滿意,我想我還在變。
孫:眾所周知,這些年來您在創作的同時一直在參與一個叫“蒲公英行動美術教育”的項目,您不停地行走于鄉野山林,接近自然,接近民間和原始的藝術,挖掘并通過學校美術教育將民間美術引進課堂教學以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播,為此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請問,您作為“蒲公英行動”美術教育專項課題項目的負責人,您覺得蒲公英行動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謝: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無論在教育觀念、教育管理、教學水平、師資建設等各方面相對滯后,同時受全球一體化和現代經濟浪潮的沖擊,民間美術正逐步走向蕭條、衰退和消亡,文化多樣性保護也迫在眉睫。“蒲公英行動”的目的,即遵循農村教育發展的規律、在農村中小學師資和教學設備都不充分的時候,充分利用我國13個民族的民間藝術資源創造條件開展起美術課。這也就是蒲公英行動的的意義所在。將極具親和力且制作材料觸手可得的民間美術引進學校課堂教學,意義在于爭取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美術教育的同時,也促進民族文化在學校的活態傳承。
“蒲公英行動”目前已推廣并延伸至全國11個省13個民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翟墨先生評價,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參與人數最多,歷時最長的一次行為藝術。這個讓農村孩子獲得美術教育機會的藝術行為的核心,仍是在追求兒童生命本體能力的釋放,同時這本身也是美術教育回歸到生命本體的一種最好的藝術。
孫:其實蒲公英行動只是您參與的諸多公益活動之一,您還探訪災區、走進監獄、關注福利院的智障兒童,甚至參與到“世界唯一女性文字――江永女書文化搶救保護工程”的策劃、申報和實施工作中,對您而言,除了架上繪畫,似乎藝術行為在您的藝術生命過程中所占據的位置是同樣重要的。
謝:因為心懷對生命的敬畏,也就決定了我個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同時也促成了我對生活和藝術創作方式的選擇。就別人對我所謂教育家和藝術家的定位,我寧可傾向于說自己是一個做藝術的,同時在從事藝術教育,因為都是半路出家。其實這些年來我所做的公益活動都是與藝術分不開的,它們也都是我生命過程中的一種藝術表現。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廣義一點,則誰都是行為藝術家。無論是進災區到監獄,還是與福利院的智障兒童共同進行繪畫活動,或是數年地在江永女書流傳地進行女書文化的搶救和保護。我有些欣慰,因為整個行為過程也都是我藝術觀念及思想的如實呈現。如,2009年我和吳尚學的影像裝置作品《灰色四度的視覺奏鳴―――藝術走進女子監獄》參加成都雙年展。這是我們與湖南女子監獄共同實施的對女性罪犯進行的一個藝術矯治項目。從2007年起我們先后20多次進入湖南的一所女子監獄,采用教女犯畫油畫的方式對她們進行心理治療和引導,期間女犯以各自的生活經歷和個人感受為背景共創作油畫300多幅。而當這些作品以及行為過程以裝置的形式擺放到普通觀眾的眼前時,不僅消解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增強了觀者對藝術創造行為的認同感。我以為,相對于我自己的架上繪畫,這些行為過程的生命意義還更大。
孫:您和您先生雖然在創作風格上大相徑庭,但對藝術的看重和對生命的悲憫卻是共通的,這對你們的創作和生活會有什么影響嗎?
謝:應該說沒有。盡管我們在創作風格上區別很大,但我們趣味相投,在很多問題上都能達到共識,尤其對于生命的看法。同時我們都有一個較為積極的生活態度,因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孫: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仍是以男性為主的慣性思維,但是自覺地在藝術創作中表達出女性視覺和女性意識的女藝術家也越來越多了。您作為湖南省女畫家協會的領頭人,這幾年帶領湖南的女畫家們取得了很多成績,您對女畫家們的發展有何希冀?
首先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自己獨立想法的鮮活個性,我們的教育無論是隨風潛入夜,還是春風化雨,最終會在他們的思想上留下烙印,而思想其實也就是心理。所以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說白了就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程度,意義重大。小到個人,到我們教育的一個班集體,大到一個團隊甚至整個社會穩定。
其次,社會現實讓我們必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今,伴隨社會物質的快速發展,人們過分追求經濟及追求人生的理念的變化,讓責任感缺失、道德缺失等現象浮出水面,人們追求生活安逸的享樂心理的增加與貧富差距的加大,讓年青的 初中生更是不知所措,也為社會上的很多人置疑,這也許不止是學校的課題,可能是全中國的很多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第三,心理健康是學生幸福指數的重要條件。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而他們可能也正面臨家庭破裂、學業基礎薄弱、單親家庭、前途渺茫、愛情若有若無等現實與思想的困惑。他們的心理是否健康就成了他們能否快樂,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一個如果只是看到自己的缺點或者是別人的缺點的人,總不會讓自己開心快樂起來,一個人如果總想自己不可能立刻實現的愿望,就會產生失落;一個人如果總是看到現實的灰暗,他的世界又如何會充滿陽光呢?
可見,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第一,教師要轉變思想。要知道教育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我們給予了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千學萬學,學做人,這是我們學習的最本質的目的。也許我們可以說,學業成績是教學的副產品,而學生學會做人做事,才是教育的根本。學校總會開設一節兩節心理健康課,而實際上那節課不是心理健康課呢?沒有心理工作的開展,何談教育?我們總會說,“親其師,信其道”可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對老師親近呢,那是因為我們走進了他們的心理,當他們接受你的時候,你才可能有“親其師”的感受;而且我們學業歸根結底是“致用”,雖然有些學生不能在相應的學業上達到相應的高度,也不是什么所謂的優生,但他們同樣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我們不能因為成績的不如意就視歧視他們,要知道他們健康的人格比學業重要的多。成績不過是一時的成功,只是一門學科的某一個時段的學力體現,而不是人生得失的唯一評價。人格才是最高的學歷,人品才是他們能夠走得高遠的重要法寶。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是學校每一位老師都應該著力解決的系統工程。
第二,愛是心理健康教育永恒的主題。要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師者心里有愛,唯有愛,才是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法寶。我們的學生總會是家中的百分之百,到了班級就成了幾十分之一,到了學校就成了千分之一,如果到了全省可能就成了幾十萬分之一。學生思想世界的自我為中心與現實總會產生許多的不適應,他們要在班級中學會平等與他人相處,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就要有一個過程。做為教育者必須心里有愛,不能只是嘴上說的全是愛,而實際當中大大折扣,我們會有幾個人對待學生象對待兒女一樣呢?如果一個科任老師不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不了解學生沒有完成某件事的原因,不了解學生的特殊情況,所下的結論就是偏頗的,有失公正的。能夠讓人們脫下大衣的是溫度,我們的愛的溫度越高,學生就越會向我們敞開心扉。所以我們會常見許多老師雖然同樣上課,但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與受愛戴程度卻有很大差別。所以我們教育者如果可以設身處地地去考慮學生,想來我們就會在迎得學生歡迎的同時,迎來我們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成功。那時我們的教育才會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局面。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要做到方式靈活。當我們用一紙分數決定學生的等級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走向了死亡。我們總會發現,我們的學生千差萬別,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長,這才成就了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所以我們的教育也應該豐富多彩,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展示舞臺,無論是班級的任何活動,我們都要重視,并且充分發掘他們的優點,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們才能發現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學識能力等多方面,給予他們正確的思想指導,在活動的得與失、成與敗、獨立完成與團結合作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與認識,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從而讓他們擁有健康的人格與積極有人生態度。
鄒士友
內容提要:“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先生著名的教育觀點,語文實踐活動要成功,必須要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做到制度化的保證,再加上教師必要的指導,從而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關鍵詞:生活即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 興趣 制度 指導
新課標要求老師應帶領學生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那么,怎么樣才能搞好語文實踐活動?
一、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是語文實踐活動成功的基礎
陶行知認為:興趣越多,則從事努力;從事努力,則成效越著。為了達到“學生有興味,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的效果,使學生在參與中學習方法,養成習慣,形成能力,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語文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
“語言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脫離了生活實際的語言,學習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受到自己的年齡特征及認識水平的制約,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生活范圍和經驗積累,老師要熟知學生的生活特征,了解學生在某時某條件下,對什么感興趣,找準實踐活動的切入點,使實踐活動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
2、競爭方略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的合理運用
實踐證明,競爭方略的運用,對激發學生興趣極其重要。搞一項專題調查,舉行一次主題辯論會,舉辦一次手抄報展評,不是都可以讓學生躍躍欲試嗎?既能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分析、歸納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得到增強,競爭意識得到提高。學生具有了勇于實踐和善于競爭的能力,無疑在當今社會和今后發展中都有積極的意義。“不會競爭就不會生存”,現實中的實例正說明這一點。
二、語文實踐活動的制度化是語文實踐活動成功的可靠保證
教師要對語文實踐活動統籌安排,使之有章可循,充滿條理性、層次性、教育性、全員性,讓學生在參與中,知識與能力、性格與修養形成螺旋式發展,不斷進步和提高。
1、語文實踐活動的條理性和層次性
條理性是指語文實踐活動根據教學需要合理設計,該參觀時參觀,該瀏覽時瀏覽,使之成為語文教學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孤立存在。層次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活動本身的層次性。活動的設計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而進;二是學生能力的層次性,學生是有差異的,老師要善于面對學生差異,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揚長避短,達到自我教育,自主發展,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2、語文實踐活動的全員性
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的活動內容和形式,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歌詠比賽、書法競賽、成語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給每一個學生平等的發展空間和機會,達到人人有所得,人人有進步的目的。
3、語文實踐活動的教育性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更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學要在工具性教學的基礎上,更注意其對學生人文性的熏陶,使學生在活動中,思想情感不斷升華,思維的廣度與嘗試不斷發展。搞一次效游,培養學生關注自然的意識和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助老扶殘學雷鋒活動,使學生受到關愛他人的品德教育――語文實踐活動就是要幫助學者增長為一個品格健全的人。
三、教師必要的指導,是語文實踐活動成功的助推器
學生限于自己的年齡特征、經驗積累和認識水平,對事物的認識尚有一定的局限性,認識方法也存在不恰當之處。教師要以必要的指導,使學生在活動中朝著高收獲的方向發展。
1、無論什么實踐活動,離開科學的方法,就沒有高成效
在組織實踐活動前,教師要對活動的目標、方法、評價等加以明確,使學生在活動時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隨意性。
2、認識深度上的引導
關鍵詞:詩意化教育;生命關懷;生活體驗;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40-05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5-0174-02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道:“人充滿勞績,但還是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這一句話道出了生命的本真,人原本就棲居在大地上,過著自在自然的本真的生活。后來海德格爾亦發出“詩意地棲居”的吶喊,他認為詩意是“把人帶向大地,使人歸屬于大地,從而使人進入棲居之中”。所謂詩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中的人詩意地棲居在教育之中,使教育活動處于自由、和諧的氛圍,使整個教育散發出生命的活力。而現實中的教育把“人”與“大地”分離,把“生命”與“教育”割裂,出現了教育的異化現象,失去了教育的本真意義,在這里我們祈求教育的回歸,期盼一種詩意化的教育。
一、詩意化教育的內涵
對于“什么是教育”這一問題,答案各式各樣,其中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認為:“所謂的教育,不過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靈交流的活動,交流的內容包括知識、生命內涵、意志行為,通過彼此的心靈溝通從而使受教育者自由地生成”[1]。因此,詩意化教育就是通過關懷人的生命,使受教育者自由成長,最終達到“成人”的教育目的。
1.詩意化教育是關懷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元基點,每個生命由于自我經驗、興趣和氣質等方面的不同,表現出一定的獨特性;人生命的構成要素是一個整體,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個體生命具有完整性;每個生命個體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具有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能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動,因而個體生命具有自主性。因此,詩意化的教育就是從關懷生命特性的角度出發,關照生命的獨特性,面向生命的完整性,呵護生命的自主性。
2.詩意化教育是自由的教育
盧梭在其《愛彌兒》中說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變壞了”。顯然,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是反對社會對人的強制,提倡教育應尊重兒童的天性,促進兒童各方面自由地成長。同樣,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教授也在其《生命與教育》中指出:“自由是生命的內在要求,人的發展因此是自由的發展”[2]。教育過程也是一個自由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達到心靈的溝通。因此,詩意化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它尊重學生的內心思想,呵護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學生“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空間,讓學生當自己的代言人。
3.詩意化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馬克思的全面發展學說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指出: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每個人在各方面的充分和最大限度的發展,人由此從自然、社會和人自身中獲得最大的自由,并從這種自由中獲得幸福”[3]。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4]。詩意化教育的最高追求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生,授受知識的同時也要開啟學生智慧,潤澤學生生命,讓學生實現生命的價值。
二、詩意化教育的失落
教育基于人的生命,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教育的本質是詩意的。然而,我國的教育者實踐者卻受“權威主義”“功利主義”等片面價值觀的影響,使教育出現“非詩意”的存在。這種教育不僅忽視了學生的生命特性,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磨滅了學生的幸福生活。
1.教育與生命相違背
教育的對象是什么?教育者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思考。教育的對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縱觀目前的教育現象,由于各種利益的驅使,使得教育與人的生命漸行漸遠,甚至相背而馳。老師家長認為,作業越多越好,教學內容越難越好,這樣對兒童智力的過度開發,有的甚至拔苗助長,嚴重違背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對生命的摧殘。學校一邊喊著因材施教的口號,而另一邊又以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方法來要求學生,這樣不僅剝奪了學生的自由與快樂,也嚴重抹去了學生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因此,《學會生存》指出傳統教育的兩個弱點,“第一是它忽視了(不是簡單的否認)個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復雜的作用,忽視了個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和手段。第二個弱點是它不考慮各種不同的個性、氣質、期望和才能”[4]。這種嚴重違背了學生的生命特性,以學生生命為代價的教育也是沒有意義的教育。
2.教育脫離生活
斯賓塞說道:“教育是為完美生活作準備的”。而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使教育脫離了生活。有學者將當今教育與兒童生活分離的表現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教育的內容與生活脫節,遠離兒童的生活世界;二是以成人的世界代替兒童的世界,失去了對兒童當下生活的關注;三是教育中缺乏生活的氣息,是教育喪失了生命的活力”[2]。當前學校教育與學生生活脫離的現象亦是如此。學生們每天在固定的教室里,固定的位子上,被灌輸這統一標準的知識,他們見不到外面的青山綠水,聞不到山外的鳥語花香,他們的任務就是反復的記憶,重復地背誦,直到知識被“復制”到頭腦里。然而這種知識的記憶是短暫的,沒有生活體驗和與生命接觸的知識很容易被遺忘。為了滿足成人的要求,社會的需要,學生每天過著家里――學校的兩點一線的生活。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教育脫離了生活,也就離開了生命,那么,教育也就失去意義。
3.教育成為知識的附庸
對于教育的功利性,正如南京師范大學魯潔教授所言:“當今的教育從根本偏離了它的本真意義,成為一種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義教育”[5]。如果把知識、分數、升學率作為教育的目標,那么教育就會成為人們追求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工具。在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教師希望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考出最好的成績,教育內容重“實用性”而輕“人文性”,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灌輸和注入”而輕“啟發和喚醒”。教育者以“雕刻師”形象,把學生雕刻成外貌不同而神態一致的“工具”。工具性教育由于過分地強調教育的社會而忽視了教育的個體功能,從而阻礙了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抑制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使教育的價值在教育之外,因此,也是沒有意義的教育。
三、詩意化教育的重建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作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標,指導著學校教育應更多地關心學生,關注學生的生命特征,讓學生在教育中體驗生命的存在,感悟生活的意義。那么,教育應當怎樣喚醒和引導學生呢?本文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出一些對策,希望對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重建詩意化教育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
1.樹立生命化的教育理念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據,離開了生命,再發達、再繁榮、再重要的教育,都會因為失去了根本,而喪失教育的本真”[2]。作為學校,應該樹立生命化的教育理念,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生命特性,打破制度性與統一性,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觀,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作為教育者,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認識到學生生命具有個別差異性和獨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基于學生的生命的自主性,創設情境,讓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要讓教師不再是“塑造者”,學生也不再是“旁觀者”,教師用愛去溫暖學生,呵護學生,把學生的熱情引發到課堂上來,使他們相互幫助,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提升生命的價值,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2.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
個體生命的發展是是生活與教育的融合,教育與生活有著內在的聯系。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教育是一種生活。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因為生活才有意義。其次,教育是生活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對生命中的幸福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這種追求過程正是生命展現的過程。最后,教育在生活中,杜威提出“從做中學”,并提出把所有學習在“做”中進行,這就強調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和指引學生去體驗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情感生活。
對于教育者而言,首先,要擺脫教師的“權威”,營造一種“對話”的課堂氛圍,適當的時候可以轉換角色,讓學生嘗試著上臺講解,讓他們也有當“小老師”的體驗,在體驗中獲得成就感。其次,教育者應鼓勵學生回家干家務活,讓他們親身體驗父母的辛苦,并帶領他們參加勞動,讓他們也有當“小農民”的體驗,理解農民的辛苦與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內涵。最后,教育者可以創設情感教育場景,讓學生增強挫折意識、成功意識,在情境中感受挫折、體驗成功,從而能領悟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
3.協調教育的知識性與人文性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堅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必須淡化功利性,注入人文性,改革教育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平衡教育的知識性與人文性。
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就是要求學生獲得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則強調學生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指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相平衡。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得,更多地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教育教學不再是“升學率”與“就業率”的“粉絲”了,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得,更要關心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教育者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建立動態、多元的評價機制,激發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帶領他們尋找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詩意化教育重建之路異常艱辛,但筆者堅信只要在廣大家長、學校和各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懷著愛心,擁有耐心、恒心,有信心使我們的教育走向詩意化。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2]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56,48,170.
[3]熊華生.為了兒童的幸福與發展――教育目的新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119.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4,105
[5]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