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全科醫學發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科醫學發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全科醫學發展論文

        第1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以及《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意見》中提到:“我國將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應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社區服務。目前我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兩大部分,其中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疾病預防控制、計劃免疫、健康教育、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精神衛生、衛生應急、急救采血服務以及食品安全、職業病防治和安全飲水等12個領域。群眾對全科醫生服務的需求調查顯示,95%的調查者要求,全科醫生能對疾病的預防和促進機體健康等方面進行健康知識教育;96%的調查者要求,全科醫生能進行傳染病防治和預防接種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導[4]。但我國現行的醫學包括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傳統的重疾病臨床治療輕疾病預防保健的思想嚴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療,忽略融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為一體的醫療衛生全程服務,對社區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社區健康教育等課程不感興趣,其相關知識和技能欠缺[5-6]。為提高基層全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理論知識,國家出臺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而就其實踐能力的提高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目前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仍處于過渡期,完整的全科醫學大學教育體系尚未形成,沒有與之匹配的全科醫學臨床實習醫院[7]。對于全科醫學的公共衛生服務實踐能力的教學實習方面的研究較少,我們希望通過本次的課程改革來彌補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醫學畢業生服務社區的能力,培養服務基層“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實用型全科醫生。

        2基于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崗位能力的課程內容改革

        2.1課程改革目標

        現代醫學教育培養的臨床醫學(全科方向)學生應該滿足基層民眾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滿足基層醫療機構對從業人員應具有的基層衛生服務的崗位能力要求,滿足衛生行政部門對基層衛生服務的要求,滿足國家衛生事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醫藥衛生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創新能力要求,并能在畢業后盡快通過國家執業醫師(助理)考試,取得醫師執業資格證書。

        2.2課程內容改革目的與理念

        臨床醫學開設的預防醫學課程,多沿用的是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五大學科課程的壓縮版,知識缺乏整體性,強調理論知識,忽視應用型、創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養,也忽視了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相結合,畢業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需要和自身職業發展需要,難以滿足居民及國家對他們職業能力的需求。在課程內容改革過程中,應結合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員應具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作為執業醫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衛生行政機關要求的衛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素養,發揮預防醫學的學校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社區科研、專業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的引領和儲備作用。所以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要兼顧多方要素,摒棄過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由知識帶來的受教育對象的知識、能力、思維模式等的全面發展,摒棄過往為工作而工作的態度,轉化為工作是我的能力體現,推陳出新。

        2.3課程內容改革實施思考

        預防醫學涵蓋的的五大學科,看似一盤散沙,其實他們都緊緊圍繞著“健康”這一主題。結合新時代公共衛生主題,在預防醫學課程內容改革中應緊密結合臨床醫學、全科醫學,以及強化學科內部知識間的兼容、滲透與連貫。既然他們都屬于醫學這個大的學科體系,他們之間就一定有著必然和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改革中,將內容可以分為六個模塊,第一模塊為現代健康觀即緒論部分;第二模塊為健康影響因素研究即原環境與健康;第三模塊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蓋醫學統計和流行病學;第四模塊為健康相關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原預防與控制。添加第五模塊健康相關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第六模塊健康相關行政管理。通過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強化現代健康觀,并將預防醫學觀念、知識和技能貫穿到整個社區衛生服務、基層醫療服務、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和終身醫療服務(活動)中去。

        2.4課程內容改革實施實例

        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各種職業能力融入預防醫學教學中,是本次課程內容改革研究的重點之一,以基層慢性病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為例。第一部分學習認識三級預防的開展在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學習完后,總結和思考“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自然、職業、飲食、心理、社會、行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壓、如何在社區開展高血壓的三級預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壓的社區考核,指標計算方法、社區高血壓調查報告、本地區的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壓的社區控制干預(社區危險因素、干預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據社區人群社會—心理—生物特點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和實施方案、社區管理方法、分析社區服務能力和服務提供與服務需求,提出改進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壓防治相關政策、法規與衛生服務。課程學習最后,學生結合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全科醫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健康與衛生問題,通過查閱論文、教師指導開展學術研究和/或論文撰寫。

        3結束語

        第2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 社區教學基地;全科醫學;師資培訓

        隨著當前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的醫學院校為醫學生開設了社區實踐活動,以使學生較早地接觸臨床服務環境。為了解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的教師的培訓需求和探討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建設策略,我們對正在建設的全科醫學教學基地的10名醫生進行了調查。現將主要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我們主要采用了專題小組訪談、知情人物訪談等定性研究技術進行調查。訪談對象為正在建設的全科醫學教學基地的10名醫生,這些醫生在接受本訪談之前經過了廣東省衛生廳的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考試。知情人物訪談對象是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的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訪談提綱的主要內容包括:目前醫生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對診療知識有何培訓需求、與個人發展相關的培訓需求有哪些、對培訓形式時間的建議、帶教意愿以及對工作待遇的滿意程度等。

        2 結果

        以訪談提綱的主要內容為線索,現將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2.1 服務內容存在局限 經過訪談,90%的醫生認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的醫生對患者服務有一定的連續性,服務內容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慢性病長期管理、計劃生育指導、心理咨詢、常見病診治、社區康復、家庭病床服務工作等方面。由于他們缺乏救治危重患者的臨床經驗和設備,所以比較擔心心腦血管病等危重癥的救治,在遇到該情況時,被訪談醫生一般都采取呼叫救護車轉診的方式,轉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此外,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缺乏進一步的規范培訓,所以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不是特別高。

        2.2 專業技能培訓需求較強

        參與訪談的醫生100%的認為每月安排3 d左右的專業技能培訓十分有必要,并且他們普遍認為對內科的鑒別診斷、常見慢性病和老年病管理規范、急診急救技術、外科常見病的診治和包扎縫合技術、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腦卒中的康復技能、心理學知識等專業技能培訓有著強烈的需求;70%左右的訪談對象認為應給予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術、社區常見病并發癥的篩檢和轉診標準、社區診斷的知識與操作技能、兒科知識等方面的培訓;40%左右的訪談對象認為應加強預防醫學、婦幼保健、老年保健、傳染病處理等方面的培訓。

        2.3 醫生個人發展培訓需求強烈 參與調查的醫生都希望在工作中探尋個人發展機會,認為應給予更多的科研設計、論文寫作方面的培訓,尤其希望通過適當的培訓教會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選擇科研課題,在日常診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收集資料的方法;他們普遍認為缺乏統計學的方法和技能,但75%的人認為學會統計分析方法對他們來說很困難,希望結合具體的課題資料分析給予講解。

        2.4 培訓途徑比較有限 各機構人員的工作負荷大、經費、家庭負擔等因素制約他們外出進修學習。在既往的培訓中,他們認為大多數培訓內容不能滿足他們改進服務的培訓需求,或者認為對工作沒有幫助;雜志中的部分內容如全科醫療的診療思維、案例分析等對他們較有幫助,但具體的臨床操作技術需求仍不能滿足。

        2.5 帶教意愿 經統計,75%的被訪談醫生認為可以從教學的壓力中成長和學習,愿意接受醫學院學生的實習帶教任務,但同時認為應該加強教學方法的培訓。對于不愿意帶教的醫生,我們了解到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自身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日常工作負荷較大、自身對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療工作存在的諸多困惑等。

        2.6 工作滿意度 參與訪談的醫生認為他們的收入較工作負荷和因工作內容不斷擴展所帶來的壓力來說,是非常不滿意的。他們均比較喜歡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認為政府在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制度建設和投入,對未來個人的待遇的改善抱有希望,認為將來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會跟學生抱怨這些問題。

        3 討論

        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不僅承擔著醫學生的教學,還主要承擔著全科醫學住院醫師這一更高層次學員的培訓,對教學基地的基本條件要求較高,必須有一定的患者群體和疾病種類,對教師的條件要求也較高,不僅臨床知識和技能要寬廣扎實,而且人文、社會科學、法律道德的知識也要全面,而且因為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內涵要求,預防醫學的知識和技能也要足夠。此外,我們還要重視教學基地師資的選拔和教學技能的培訓,掌握一定教學技巧的醫生才能把自身經歷和實踐經驗升華并講給學生,使學生在社區實習中得到最大的收獲!

        參 考 文 獻

        第3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1.中醫學的知識本體解析及啟示              

        2.醫藥認知模式創新與中醫學發展                 

        3.氣候因素對中醫學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4.師承教育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探討 

        5.論中西醫學的差異與中醫學的發展 

        6.中醫學在當展的思考 

        7.淺談中醫學中的全科醫學觀念 

        8.病機的主體地位及其構建過程是中醫學的核心內涵 

        9.創新辨證論治 發展現代中醫學——對現代中醫學辨證論治體系的再思考 

        10.實施中醫學專業認證 推動專業建設與發展 

        11.中醫學相關的道、陰陽、五行學說的共性、進步和局限淺析 

        12.生存·發展·創新——對20世紀中醫學發展道路的反思 

        13.西醫院校護理專業《中醫學》教學探討  

        14.轉化醫學在中醫學的應用探討 

        15.論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 

        16.情景教學在中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7.中醫學與取象比類 

        18.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優先出

        19.試論中醫學的構建與發展 

        20.中醫學的科學性與現代化 

        21.循證醫學時代中醫學如何發展 

        22.關于中醫學的幾點哲學思考——兼與西醫學比較 

        23.明代中醫學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概述 

        24.中醫學證候量化診斷研究現狀與思考 

        25.“體質”是系統生物學與中醫學的最佳結合點 

        26.從中醫學傳統的文化特點探討中醫教育模式 

        27.PBL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優

        28.論中醫學的生態化建構原理 

        29.建立符合中醫學自身發展規律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

        30.論中醫學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31.對中醫學專業認證實踐的認識與體會  

        32.轉化中醫學:一種溝通中醫基礎與臨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學基金促進我國中醫學事業的發展——近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中醫學項目統計分析 

        34.淺談中醫學對衰老的認識 

        35.試論中醫學的科學性與當前學科地位 

        36.論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37.中醫學視角下城市物質空間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醫復雜性之路——淺談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醫學導引術的歷史內容與現代進展 

        40.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思路 

        41.交融滲透 相得益彰——論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關系 

        42.關于中醫學學科建設的醫史學思考 

        43.中醫學“卓越醫生”勝任力特征模型的構建 

        44.中醫學的科學定位 

        45.中醫學教育開展PBL教學之短長 

        46.重構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四次浪潮的先導工程 

        47.初議中醫學是復雜性科學——中醫標準化預備研究之二 

        48.中醫學的學科屬性與其現代化芻議 

        49.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 

        50.從中醫思維方式探討中醫學的發展 

        51.論模糊數學與中醫學 

        52.復雜網絡理論及其在中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53.我國中醫學期刊引用網絡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數據 

        54.中醫學的特點、特色和優勢 

        55.中醫學為何要現代化——中醫學現代化再拷問 

        56.中醫學與復雜性科學 

        57.試論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58.客觀唯心思辨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重新認識中醫學的“陰陽五行”

        59.從地方性知識的視域看中醫學 

        60.瑜伽與中醫學探究 

        61.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知識源流可視化分析——以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為例 

        62.中醫學的科學定位——科學、哲學、人、中醫、名實  

        63.Medline發表中醫學相關論文的趨勢分析 

        64.量子中醫學、中醫學、西醫學的異同 

        65.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 

        66.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67.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之研討 

        68.人文屬性是中醫學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類——中醫學隱喻形成的過程與方法 

        70.專業興趣與培養潛質在自主招生中的意義研究——以中醫學專業為例 

        71.中醫學現代傳承的戰略思考和建議 

        72.中醫學:健康時代及其頂層設計 

        73.論中醫學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完美統一 

        74.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75.論中醫學、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76.基于CSCD統計的2015年中醫學研究述評 

        77.發展中醫學的戰略思路  

        78.本刊對論文中醫學倫理學及知情同意的說明  

        79.淺談醫學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用法 

        80.中醫學學術爭鳴論文的審讀與修改 

        81.醫學科技論文中醫學名詞的統一及用語規范 

        82.護理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使用 

        83.談中醫學研究生教學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來中醫內科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分析與思考 

        84.醫學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使用 

        85.探討病案專業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應用 

        86.中醫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全過程管理機制的運行探索 

        87.談中醫學論文中關于引用古代文獻記載問題 

        88.探討病案專業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應用 

        89.重視醫學論文中醫學術語的規范化 

        90.中醫學五年制本科畢業論文指導體會 

        91.從管理干預談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 

        92.中醫學期刊論文語句字數分析 

        93.中醫學期刊論文作者數分析 

        94.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95.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形成過程客觀影響因素的探討 

        96.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管理干預研究 

        97.中醫學期刊臨床論文的審讀評價 

        98.中醫學期刊論文引文分析 

        第4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梁曉春,49歲。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科主任。

        出診時間: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

        郵編:100730

        個人簡介:1978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1987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獲醫學碩士學位。畢業至今一直在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讀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研究中草藥治療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發展基金等重點課題9項。90余篇,獲優秀論文5篇。曾獲衛生部、北京市、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獎9項(2003年、2005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2項,2005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作為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的書著12部。1997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員會教學成果二等獎。1998年獲全國中西醫結合中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獲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2006年獲北京市首屆中青年名中醫。目前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醫藥學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醫生》雜志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國中藥雜志》、《中成藥》、《中華全科醫師雜志》、《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北京中醫》、《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種雜志的編委。

        專業特長: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相關科室信息: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請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陳慎吾、錢淇光、李重仁等為顧問。1975年聘請北京四大名醫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醫祝諶予作為中醫科主任。幾十年來全科以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和發展為主要方向,中西醫結合開展醫、教、研工作,培養了大批中西醫結合的骨干人才。曾獲得衛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學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及世界傳統醫學成果等多種獎項。數百篇,獲優秀論文多篇,主編與參加編寫的書籍40多部。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交流。科室成員在全國學會擔任理事、常務委員、委員及國家級雜志擔任編委的人數達15人以上。2002年被批準為北京市綜合性醫院示范中醫科。

        于康,38歲。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出診時間: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

        郵編:100730

        個人簡介:現任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營養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首席營養專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臨床營養雜志》編委、《食品安全與健康顧問》雜志編委、《糖尿病天地》雜志編委、《糖尿病新世界》雜志編委會顧問。

        在中國核心醫藥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編學術專著《臨床營養治療學》和《臨床營養醫師速查手冊》。副主編學術專著《臨床腸外與腸內營養》、《腸內營養》、《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診療手冊》和《臨床營養學》等。作為編委參加16部學術專著編寫。主編科普叢書《作自己的營養醫生》、《臨床營養解決方案》、《營養與疾病防治241問》、《非典型肺炎營養防治90問》、《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飲食自療法》、《代謝綜合征的營養治療》、《營養門診》、《寶寶的第一口食譜》等45冊。

        第5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全科醫師;教學;循證醫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126-02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專科醫療已難以滿足基層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要。全科醫學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了臨床醫學、預防和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等于一體,涉及各種年齡、各個器官系統以及各類疾病,是一個綜合性的臨床二級學科[1]。作為基層的醫療保健體系,全科醫療已得到醫學界和公眾的普遍認可。我國目前合格的全科醫師匱乏,提高專業技能的訴求迫在眉睫。近十年來,雖然在全科醫學教育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對于如何培養高質量的全科醫師尚缺乏統一、有效的教學模式。本文試圖就全科醫師培訓中循證思維培養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徑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我國全科醫師培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00年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養試點工作,自2010年起又將全科醫學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27個學科之一。但到目前為止,培訓的具體方法和內容尚缺乏統一的標準。我國全科醫師的培養現處于過渡期,主要的途徑包括基層在崗醫師轉崗培訓、強化全科醫師的技能培訓、提升基層在崗醫師的學歷層次、鼓勵大醫院醫師到基層服務。

        目前注冊的全科醫師僅占執業總數的4.3%,而在發達國家,可占到總數的1/3甚至1/2以上。現有的全科醫師來自不同的社區和基層醫院,年齡跨度大,雖然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總體學歷偏低、業務素質薄弱,知識更新較慢,最突出的特點是臨床思維缺乏系統性,顯著阻礙了專業技能的不斷提高。

        二、循證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21世紀的醫學進展日新月異,僅僅依靠醫學院校教育遠不能滿足臨床實踐的需要。因此,院校教育結束之后,延續的職業培訓和持續終身的繼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循證思維模式的培養在臨床決策的制定以及繼續教育中都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長期以來,傳統的經驗式教學偏重灌輸具體的知識和技能,以教科書或專家意見為指導制定醫療決策,卻忽視了臨床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以至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與傳統醫學相比,循證醫學以科學嚴謹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為基礎,不斷獲取最新、證據級別最高的臨床研究,使臨床決策的依據更加可靠[3],同時以問題為先導,“循證—評價—決策”的思維模式更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4],是一種高效的終身學習的臨床教育模式。運用循證思維解決臨床問題是快速提高全科醫師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5]:首先,促進了診療決策的合理化,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其次,可以督促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也有助于自我繼續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訓練循證思維

        在教學查房和病例討論中,臨床思維的培養可以針對循證醫學的各個環節,有目的、有計劃、分步進行系統化訓練。

        1.發現并提出臨床問題。以“病人為中心”是循證醫學的精髓,本階段需要引導學生詳細了解患者的教育程度、、心理狀態、對疾病診療的期望值等,結合病史、體征和輔檢,針對不同的病人,幫助學生準確地尋找疾病流行病學、診療和預后中的特殊情況,提出針對性的臨床問題。不斷產生的問題激勵創新,創新思維的成果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能成為新的證據。

        2.搜集臨床證據。學生對提出的問題在課下需提前做大量的自學和預習工作,根據問題產生的原因、演變過程及后果,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進行檢索,包括書籍、期刊、電子光盤以及一些未發表的學術報告、會議論文等,選擇性、批判性地尋找出最可靠的證據,證據的來源可以是研究原著、系統評價報告、實踐指南以及針對指南的綜合研究證據或者專家共識。查閱文獻的過程,既加深了對疾病的認識,也培養了追求知識更新的自覺性,鍛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證據的可靠性及實用性評價。證據搜集完畢,需要對檢索結果進行系統性評價,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的科學性,是否盲法比較,樣本有無代表性等。不同類型的研究有不同的評判標準[6],治療性研究需強調前瞻性及隨機、雙盲、對照的原則。預后性研究則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隨訪的完整性、結果評定標準的科學性。Meta分析法對用統一評價體系篩選出來的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結果可定量并能及時更新,體現了最佳的證據等級;臨床診治指南是專家討論制定的關于疾病診治及預防的原則,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評估臨床證據的過程,既增強了評判性循證思維能力,也有助于培養科研意識。

        4.研究結果的應用和評價。循證研究的成果用以指導疾病的診療和預后,是醫療實踐和循證思維的重要階段。循證證據與臨床的結合,既積累了自身的臨床經驗,也加深了對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理解。同時,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不違反醫學原則的前提下允許患者參與診療方案的制定;還要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提高診療的依從性。

        循證決策的利弊,可從疾病確診率、療效評定、預后判斷和患者的依從性4個方面評價,但要兼顧時效性、地域性和科學的局限性。

        四、展望

        全科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全科醫師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中堅力量。建立以高素質全科醫師為核心的基層衛生服務團隊,將直接關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費用的合理控制。

        循證醫學不僅推動了臨床實踐和決策的科學化進程,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循證的思維模式,是臨床教育的必然趨勢。作為一種全新的醫學教育模式,它有助于增強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自學能力、提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全科醫師培訓中融入循證思維的教育理念,必將為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楊秉輝.全科醫學概論[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詹思延.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循證醫學革新傳統醫學實踐模式[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9,17(5):391.

        [3]SackettDL,St raus SE,Richardson WS,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 ractice and teach EBM[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1-2.

        [4]黃麗虹,樊毫軍,李曉雪,等.循證醫學、創新意識與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0,5(6):547-549,553.

        [5]邊琪,宋彬,郭志勇,等.在診斷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循證思維[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60-61.

        第6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 醫院科技檔案; 信息化管理; 科技檔案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2-185-01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醫院檔案管理中的廣泛運用,過去用紙墨、照相形成和傳遞的機關公文以及醫療圖書、臨床診療圖形、影像、文獻資料、科技情報等,都可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檔案式管理,由此而產生電子檔案。可見,醫院檔案信息化管理已成為了大趨勢。其中,作為醫院檔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檔案,記載了醫院醫療、教學和科技發展的歷史,反映一個醫院整體醫療水平動態發展,科技檔案的信息化管理成為了醫院檔案管理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醫院科技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更好開展,成為了醫院人才建設,實施科教興院戰略的重要基礎。如何根據醫院科技檔案的基本特征,在醫院科技檔案管理各方面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醫院科技檔案的作用,成為了醫院科技檔案管理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就這一課題做一淺析。

        1 學科技檔案的基本特征 醫院的科技檔案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公開發表的科技論文、論著及其原始資料的收集;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及其相關實驗原始資料的收集;科學基金資助課題從立題至結題期間,所有相關資料的收集;協作項目的協議書,技術轉讓或申請專利的有關證明等的收集;通過鑒定后的科研成果資料的收集。這五個重要組成部分均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1 來源廣泛 醫學本身是一個多專業的龐大科學體系,涵蓋了醫、藥、衛生、微生物、職業病、生化等。其分科的細致與多樣性決定了醫學科技檔案的來源相當廣泛性和分散性。而這些科技檔案均自然形成于每一個科研機構和有科研能力的單位及個人的研究工作中,因此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十分散亂。此外,醫學科技檔案的載體材料和形式也頗為多樣化:載體材料包括紙質載體、磁盤記錄載體、光盤記錄載體等;檔案形式包括文字材料,獎狀、獎杯、證書等實物,這樣導致科技檔案管理工作量巨大,加之漫長的科研過程和周期,無疑加大了科技檔案收集工作的難度。

        1.2 利用價值高 醫學科技檔案不僅具有憑證作用,同樣也具有廣泛的參考作用。其內容包含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先進的科研思路、方法及大量有價值的國內外科研資料,包括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可為今后科研開展提供參考,并對避免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復或為科研而科研等,都有極高的利用價值。

        2 充分利用醫院內部互聯網,創建和完善醫院科技檔案管理系統 根據醫院科技檔案的兩個基本特征,如何在醫院科技檔案管理中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醫院科技檔案的作用,成為醫院建設中的重點問題之一。本文認為由于醫院科技檔案來源廣泛,而檔案管理人員人數、人力有限,醫院可充分利用醫院內部互聯網,按照科技檔案的管理要求,建立高效的科技檔案管理系統,可促進充分發揮醫院科技檔案的作用。醫院科技檔案管理系統可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建和完善:

        2.1 醫技人員個人信息管理 以科室為單位,將醫院醫技人員的個人科技檔案信息輸入醫院科技檔案管理系統。此系統可提供各類科技檔案,如各年度科研項目執行匯報表、各項科研經費報銷登記與結果反饋、論文投稿登記情況表、學術會議審批及學術成果統計表,外出培訓以及涉及到個人的科研教學信息等。

        2.2 科研管理 在醫院科研管理方面,醫院科技檔案系統可對各類科研檔案進行信息化管理,如學術論文的投稿管理、會議論文的登記、科技成果管理、學術交流管理(外請專家來院講座信息管理、外出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管理)、學術著作及發明專利管理,并可利用檢索功能進行查詢、統計。

        2.3 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主要針對醫院教學管理對象進行各類常規管理,它主要分三部分:研究生管理、教務管理、學籍管理。醫院科技檔案系統通過根據不同的管理對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大專班……),對各層次各級學生的信息進行管理。應用查詢及統計功能對管理的學生各項情況、授課教師情況以及課程安排等各類常規管理有一個全面和深入的控制,從而推動醫院教學工作的規范化。

        2.4 培訓管理 培訓管理主要包括:各級繼續教育項目外出培訓的審批與登記、各種培訓授課的管理、住院醫師的系列管理、全科醫師的管理與考核。通過醫院科技檔案系統,可統計出醫院某時間段內醫生、護士、技術員、管理及后勤人員的參加培訓情況,各種職稱級別人員參加培訓情況;作為授課人員舉辦的各種培訓及授課情況。同時按照市衛生局的規定進行住院醫師輪轉考核成績及評定記錄,及全科醫師的各種考核統計。

        3 醫院科技檔案管理系統的信息查詢和維護 關于以上五個科技檔案管理子項的信息查詢方面,本院醫技人員具有一定權限各種科研、教學情況進行查詢;科主任可對科技檔案信息進行統計,但不能做任何修改。信息管理方面,這一系統可由不同管理部門根據劃分的權限分別對以上各種信息進行管理和維護,包括人事基本信息、職稱變動情況、黨團關系維護、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出國經歷、職業資格認證、護士資格的各種信息、社會榮譽及各種獎勵等等。這樣既保證了信息庫的數據的動態更新,又可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使管理者掌握詳細的人才基本信息,給醫院優秀科研工作者評選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總之,醫院可充分利用醫院內部互聯網,創建和完善醫院科技檔案管理系統醫院科技檔案管理系統,將一定程度上促進檔案管理的計算機化和檔案工作的信息化,并更好地實現科技檔案資源在醫院內部互聯網上共享,讓科技檔案服務于民,方便本單位廣大科技人員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醫院科技檔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偉,郝桂蘭.醫院科技檔案應實施開放式管理模式[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6,(19):239-240.

        [2] 徐輝,羅林枝.醫院科技檔案信息化管理發展思路的探討[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6,(19):328,368.

        第7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主題詞]針灸師;教育,針灸;針灸學/發展趨勢

        文章編號:0255-2930(2007)02-0079-04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C

        住院醫生培養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醫學生畢業后高等教育制度。縱觀國際許多先進國家為應對新世紀疾病譜改變的挑戰,均讓醫學生在畢業后接受“住院醫生”教育,針對時代要求逐步制定并建立了以培養核心能力為導向的住院醫生培訓體系,使畢業生獲得獨立行醫的能力。現就針灸住院醫師及專科醫師的培養方法進行探討。

        1 研究背景

        1.1 立法的要求

        新世紀,隨著公眾對生活質量、健康需求及醫療服務質量標準不斷地提高,呼喚著各種新興、特殊專科服務出現,而醫學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興交叉學科的涌現和醫學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使這些專科的產生成為可能,如全科、美容、疼痛、介入、輸血檢驗醫師等應市場需要先后出現。鑒于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醫藥衛生事業國際化、法制化和成本一效果最優化的要求,衛生部于1993年頒發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1999年實施了《執業醫師法》,明確提出建立我國醫師資格考試制度和醫師執業注冊制度,也就是醫師準入制度,對醫師資格的取得、注冊、權利、義務、培訓、考核及法律責任等內容進行了規定;2001年6月,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了《關于醫師執業注冊中執業范圍的暫行規定》,該規章將醫生執業范圍劃分為4大類28個專業,并規定一般情況下醫師不得從事執業注冊范圍以外其他專業的執業活動。盡管這部規章范圍劃分依然籠統,但傳達了一個信息,那就是醫師的執業是有范圍的,非因特殊情況醫師應當在注冊執業范圍內開展醫療活動,否則就構成違章行為。所以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當遵守有關規定,不能輕易超范圍執業,否則就構成違規。近期的研究提示,我國專科醫師的設立較為混亂,而目前在所有規定中尚無針灸專科醫師的培養,所以也就無其執業范圍具體要求,這要求針灸醫學的所有工作人員盡快借他山之石,逐步建立符合國際標準、切合針灸醫學特點的針灸專科醫師教育體系、模式和標準,進而制定針灸專科醫師的執業范圍。

        1.2 對針灸醫學的概念界定不清,觀念淡薄

        古老的針灸醫學在我國存在并研究和應用于臨床防治疾病已有了數千年歷史,尤其是20世紀后5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幾乎所有各級醫院都有針灸科或專職針灸醫師。但由于針灸醫務工作者自身對針灸、針灸醫學的概念、治療所覆蓋的疾病種類及治療目標等了解不夠,導致眾多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經濟的、最佳的針灸治療,造成病源的極大流失,進而針灸治療適應證范圍縮小;其次,臨床醫學面臨的任務也出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已經從單純治療到預防、治療、康復、保健。這對長期以來以治療并改善功能障礙為主要實踐內容的針灸醫學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因為它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現代臨床疾病的治療和為現代人提供健康服務中,特別是在其他醫學難以替代的領域里,什么是針灸醫學?針灸醫學到底占有幾分天下?針灸醫學能否成為主流醫學?最后,由于概念的不清,不能為醫院管理者提供最佳的針灸證據,使決策者覺得在整個醫療活動中針灸醫療是缺乏特色、低效益行為,無需存在。所以,今日的國內針灸處于一個低潮。

        相信只有培養更多更為專業的、專科針灸醫學人才進行研究,上述問題才能得以回答,從而改變目前針灸醫學難堪的局面。

        1.3針灸國際化發展的要求

        隨著20世紀我國針刺麻醉研究取得的巨大突破,不僅大大推動了我國針灸臨床治療和實驗研究的發展,也掀起了世界范圍的針灸熱。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我國建立的3個針灸合作中心以及世界針聯(WFAS)的成立,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針灸醫學進一步傳播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促進了針灸學術的國際交流,保持了針灸熱的持久不衰。但目前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針灸師只相當于“技師”或“醫士”,而不能與西醫獲得同等地位,因而針灸師應當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以期從根本上提高自身地位,努力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使針灸理論與臨床治療更能為多數的西方人所接受。所以針灸專科醫生培養是十分必要的。

        專科醫師培養和準入制度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醫學生畢業后高等教育制度。許多醫院和管理化保健組織均要求它的工作人員中持有專科醫師證書的醫師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專科醫師資格證明的目的是為了向公眾保證,由專科委員會認定的專科醫師必定成功完成了一個經認可的培訓項目,并通過考試和評估,具備了向該專科病人提供高質量服務的知識、技能和經驗。近幾十年的國外事實證明,向專科委員會申請資格證明這一趨勢愈演愈烈。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醫學畢業生都愿意參加規范化的住院醫師培訓,以取得專科醫師資格證書。

        目前由衛生部、教育部聯合資助的“我國專科醫師培養和準入制度”研究已經全面啟動,旨在全面提高我國醫療服務水平,保障患者利益,并推動我國專科醫師培養體系和考核標準與國際接軌。為此,筆者參考國際慣例和標準,應用循證醫學的原理和方法,收集近兩年半來針灸臨床研究文獻信息,通過調查針灸臨床研究現狀,旨在為與國際接軌,并符合我國針灸專科醫師的培養制度建立提供決策依據和建議。

        2 研究方法與結果

        應用廣義循證醫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系統檢索文獻,全面收集近兩年來針灸臨床研究相關證據,經過評價、綜合分析后合成證據,提出建議。

        2.1 檢索策略

        全面檢索從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中國針灸》雜志、《上海針灸雜志》與《針灸臨床雜志》3種專業針灸雜志上發表的關于針灸研究的各種論文。

        納入標準:所有針灸臨床人類疾病研究,包括隨機對照研究、系列病例研究及個案針灸研究報道。

        排除標準:所有針灸動物實驗研究、綜述、論壇、名師經驗、專家意見等。

        2.2 資料分析與合成

        納入文獻按系統疾病種類、主要研究疾病種類、各疾病研究總病例數、各疾病分組研究數及病例數等分類后,提取信息,綜合分析。

        2.3 結果

        本次研究共檢索到符合納入標準研究論文1637篇,研究疾病種類(含中醫癥狀診斷及綜合征診斷)共計327種。其中涉及外科病種68種,文章412篇;神經內科病種62種,文章442篇;內科病種44種,文章213篇;五官科病種24種,文章96篇;中醫癥狀類46種,文章226篇;其他(含皮膚科、婦產科、兒科、戒煙戒毒及放化療后遺癥、針麻及針灸手術后遺癥、傳染病、各種綜合癥)83種,文章248篇。

        3 討論

        目前我國中醫針灸醫學系統設科分類較為混亂,這主要是由于首先國家指導臨床科室設置是因需設科,往往是針對特定問題提出特定的解決方案,缺少全局統籌、規范性、指導性的專科設置系統;其次現今國內缺少高標準的中醫針灸專科醫師培訓體系,頒布的《執業醫師執業范圍暫行規定》中中醫學專業分類過于簡單,只分為中醫、中西醫、民族醫3類等多種因素造成。

        專科醫師是直接接觸專科、亞專科、專病患者,能為其提供所從事專科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服務,有處方權并有獨立承擔醫療責任資質的專業人才,隨其培養層次不同(專科亞專科專病專科)待遇有別。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培養和準入制度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醫學生畢業后高等教育制度。為建立適應我國基本醫療情況的住院醫師及專科醫師培養制度,2003年衛生部正式批準立項《專科醫師培養與準入制度研究課題》(共設7個研究課題),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中國醫師協會等6家單位共同承擔,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并初步制定了內外科、精神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婦產兒科、康復科、麻醉科等十余個專科的醫師培養計劃,明確了專科醫師需要經過嚴格、長期的培養、考核和認證,方可具備獨立處理專科病人,并承擔醫療責任的資質。

        本次研究,筆者曾先后查閱了國內主要醫學文獻數據庫及相關衛生部門網站,了解關于針灸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培養情況,或相關指導性政策,但目前結論是尚無涉及針灸醫學的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培養計劃或政策,甚至連針灸醫師執業范圍也未明確提出而劃歸中醫專業,從而造成了針灸診療缺乏特色、針灸醫師缺乏職業榮譽感的現象,影響了針灸醫療服務質量及針灸醫學學科的發展。所以盡快建立針灸專科醫師培養制度,發展針灸醫學臨床,使之盡快融入主流醫學的行列,從而為實現21世紀人人均能得到基本衛生保健需要作出自身的貢獻。

        本次研究提示針灸近兩年半被廣泛運用服務于臨床內、外、婦兒、五官等各專科,治療疾病達327種之多,這既說明針灸具有廣泛的適應證,又提示作為一種治療技術,針灸可能被運用服務的各專科在其自己專科醫師培養計劃中增加對針灸技能的培訓,以提高疾病治療效率。這種情況已經出現,如大量國外專科醫師短期赴中國培訓,國內康復等專科目前多有針灸治療計劃。為改變目前針灸僅僅被看作一種簡單技術的不利局面,這就需要針灸專科醫師的培養具有明確的自身理論指導及理論指導的技術手段發展。既往按圖識穴扎針,動則解釋“風寒阻絡,經絡不通則痛”的簡單毫針技術的準入標準已不適應今天的針灸醫學專科發展的要求了。

        那么作為以技術為導向分類的針灸醫學臨床專科醫師能治療疾病涉及如此之廣,我們是否應該是全科醫師呢?全科醫師產生于18世紀中后期的美洲,正式命名于19世紀初的英國,發展于20世紀60年代的北美。在醫院內,主要在普內病房工作,為病人提供其他專科醫生無法提供的整體,以彌補專科化服務的不足。在社區中他們對社區醫療、健康保健、醫療保險等意義重大。我國全科醫師概念具體提出時間不詳,但衛生部1994年的《醫療機構診療目錄》中已設全科醫療科,并定義為:凡由醫務人員向病人提供綜合診療服務和家庭醫療服務的均屬此科,如基層診所、衛生所等。并在2001年“關于發展全科醫學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全科醫學是以人為中心,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目標,向個人、家庭與社區提供連續、綜合、便捷的基本衛生服務的新型醫學學科。有學者提出根據我國情況,全科醫師可用普通內科(大內科)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應包括社區保健、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健康咨詢、醫療保險及常見多發病等各方面。盡管研究提示針灸治療疾病多達327種,但如果除去個案報道及報道次數較少(2次)的研究,結合近兩年疾病研究發表篇數、研究疾病樣本數、分組研究篇數及分組研究樣本數、大學及省級研究單位對疾病研究的興趣發現,事實上針灸常見病、多發病仍主要集中在神經內科(面癱、中風急性期及多種后遺癥治療、失眠癥、抑郁癥等)、骨筋傷科(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關節炎、肌肉勞損等所致疼痛)及糖尿病并發癥、消化系統呃逆嘔吐等癥狀的解決上。由此可見,從事具有自身理論指導臨床,并運用自身治療特色――外治方法的針灸術的針灸醫師尚與全科醫師具有一定的不同。

        根據目前針灸科常見治療疾病的種類,有針灸學者認為我們的專科醫師培養應是神經內科醫師或康復醫學醫師方向。根據目前衛生部已制定并公布的這兩個專科醫師培養計劃,明確規定了其執業范圍,為其執業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保證。如神經內科住院醫師與專科醫師培養明確規定:“神經內科是以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和骨骼肌疾病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預防和治療為主要內容的一門臨床二級學科。其業務范圍囊括神經系統和骨骼肌兩大系統……神經內科專科醫師掌握腰穿適應證、禁忌證及正確操作步驟;腦炎和癲癇常見腦電圖的表現;多普勒腦血流圖報告各項指標的臨床意義;炎性神經系統疾病及變性神經系統的影像學表現等。”而康復醫學住院醫師與專科醫師培養則明確規定:“康復醫學是使用各種康復治療手段,促使各種病因導致身心功能障礙患者和殘疾者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生活上的功能得到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的臨床專科。通過階段培養,使受訓者掌握學科常見的傷病和(或)殘疾者的功能評定、康復治療方法;掌握相關學科的臨床診療基礎知識,能夠獨立從事本專科臨床康復的診治工作。”從兩個規定的內容看,針灸臨床醫學與之尚有明顯差別,針灸臨床醫學事實上治療除涉及疾病的預防、保健、康復外,尚涉及疾病的急性期、臨床期,而目前康復醫學治療不涉及后者;而神經內科研究的方向又縮小了針灸臨床醫學研究涉及的范圍,如內科的其他疾病、傷科、皮膚科、婦兒科、五官科等。所以如不盡快制定針灸醫學的住院醫師與專科醫師培養計劃,明確自身執業特點、執業范圍,未來的針灸臨床治療醫學發展將可能受制于這兩個專科醫學。

        4 建議

        綜上所述,首先,以技術為導向的針灸專科、針灸技術及其成熟應用盡管是為各專科服務的,但由于其具有的獨特理論與臨床診療思維和治療技術手段,并有繼續分化向專病治療發展的趨勢,所以應該成為獨立的二級或三級專科,盡快建立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培養計劃,使針灸執業醫師早日具有職業榮譽感。

        其次,綜合考慮針灸目前實際需求及相關學科、專科的發展現狀,參考國際及國內針灸臨床研究證據,綜合針灸專家研討總結意見及根據目前正在進行的住院醫師培養經驗摸索,筆者認為目前的針灸住院醫師與專科醫師培養重點在培養受訓者的臨床醫療水平,尤其是內科與傷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應在遵循《醫師法》中規定的醫師培養要求下,進行更有規則的臨床培養周期。根據其進入培養周期前的實際臨床醫療水平(進行專科考試認證),建議采用3~5年培養,即有2~3年的基礎臨床醫學培養,在此階段要求受訓者除培養醫師的基本素質、提高從醫興趣、熱愛自己的醫學工作外,需要到相關臨床科室進行輪轉學習,學習不同系統疾病的特殊診療思維,為未來進行專科專病治療奠定一定基礎。建議此階段安排的轉科學習應主要集中在內科系統中的內分泌科、心臟內科、臨床免疫科、消化科及老年科(國家新型發展的重點學科,針灸應予以重點關注)、會員服務科(普內社區服務)等、神經內科(含神經內科腦電圖、肌電圖檢查學習)、影像醫學科、麻醉疼痛科等;完成并順利通過此階段學習認證后進入專科的1~2年的學習培養,此階段重點在針灸治療手段的研究及專病診療思維的培養,并根據其臨床研究的興趣必要時再到相關學科進行專病學習,如婦兒科、五官科、皮膚科等針灸擅長疾病的研究。由于目前骨科主要以各種骨病手術治療為主,故而針灸傷科疾病可安排在此階段進行培訓。如在培訓階段受訓者認為自身更適應科學研究工作,可繼續通過前期工作基礎進行博士研究,進而脫離臨床工作進人專業醫學科學研究。

        第8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一、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實施,按醫學門類授予學位,分設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1997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將醫學碩士、博士學位分為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我國臨床醫學學位體系的改革與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提出問題階段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學位制度剛剛建立,醫學學位就遇到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側重于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對臨床能力的培養比較薄弱,出現了已畢業的臨床醫學博士和碩士不能勝任相應的臨床醫療工作的問題;二是醫學門類學位類型單一,科研型和應用型均授予醫學博士、醫學碩士學位,這就出現了科研型醫學博士不會看病的現象。針對這種狀況,許多臨床醫學專家呼吁改革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專業學位制度。由于當時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不久,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尚未建立,醫學界內部對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因此,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時機尚不成熟。

        (二)培養應用型臨床醫學研究生階段

        針對上述問題,從1984年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原衛生部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學位設置進行了反復的調查研究,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方法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適當增加了臨床能力的培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原衛生部于1986年11月聯合頒發了《培養醫學博士(臨床醫學)研究生試行辦法》(學位[1986]22號),決定把醫學門類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規格分成兩類:一類以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主,達到博士水平授予醫學博士學位;一類以培養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為主,達到博士水平授予醫學博士(臨床醫學)學位。經過幾年的實踐,普遍認為此《試行辦法》是培養應用型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的—條有效途徑,為我國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寶貴經驗。但由于此《試行辦法》受到招生人數的限制,培養數量太少,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而且在培養過程中難以把握科研能力與臨床能力的培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兩個突出問題。

        之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原衛生部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就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分級、學位授予對象、專業學位與醫學學制的關系以及臨床醫學與醫學門類其他學科授予學位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反復調研和論證。在此期間,為了加速高層次臨床醫師的培養,1993年原衛生部頒發了《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衛教發[1993]〕1號),這是一項全面培養和提高臨床住院醫師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的培訓制度,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有利條件。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了《關于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重要依據。至此,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已趨成熟。

        (三)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階段

        1996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提出要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設置方案進行研究。會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與原衛生部科教司組織專家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論證工作,草擬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方案》,1997年4月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

        該《意見》明確了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及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基本內容:醫學門類仍設置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學士學位不設專業學位,仍按先行辦法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碩士、博士這兩級學位針對不同學科和不同職業背景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分為“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兩種類型;該《意見》界定了“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的授予標準和學科范圍:“醫學科學學位”要求側重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以培養從事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為目標,涉及基礎醫學以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和藥學等有關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學科,屬于這類學科,其合格者均授予“醫學科學學位”。“醫學專業學位”要求側重于從事某一特定職業實際工作的能力,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口腔醫師、衛生防疫和新藥研制與開發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合格者授予“醫學專業學位”,根據不同學科及其職業特點分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等;該《意見》確定了開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原衛生部科教司再次廣泛聽取意見,并通過“全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全國臨床醫學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等文件進行了認真修改和完善,報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批準。1998年2月4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發《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學位[1998]5號、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學位[1998]6號),標志著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

        綜上所述,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臨床能力訓練不足及臨床能力較差的狀況,更好地培養能勝任臨床醫療工作、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高級臨床醫師,滿足社會對臨床醫學高層次應用人才的需求,也是為了完善我國醫學學位制度,有利于與歐美等國家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對等交流。

        二、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

            (一)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通過培養過程,使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高等醫學院校和醫療科研機構培養醫學師資和從事基礎或臨床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要求掌握本學科堅實系統的醫學理論知識,具有進行創造性學術活動和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培養的側重點在于學術理論、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醫療衛生機構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要求具有堅實系統的臨床醫學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工作能力,熟悉臨床科學研究過程,培養的側重點在于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

        (二)指導方式

        設置專業學位之前,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主要采用“學徒式”指導方式,其特點是研究生充當導師的科研助手,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展研究活動。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及其學術理論水平,適用于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導師具有較高的理論學術水平和較多的科研項目與經費。根據《試行辦法》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一般需要18個月時間到本專業以外的相關科室輪轉,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從事本專業臨床工作和撰寫學位論文的時間通常為12個月,所以“協作式”指導方式更適用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利于充分發揮導師與相關科室帶教醫師的協作指導作用。這種培養方式,要求導師不但要具有較高的臨床工作能力水平,還應當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經驗。

        (三)課程學習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發展知識能力的學習,通過傳授系統和完整的學科知識,實現研究生對學科知識的創新與發展。因此要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設置學位課程,多采用“啟發式”、“學術交流互動式”等教學方式來組織課程教學。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基礎性、實踐性的同時,更要突出臨床醫學的新理論、臨床醫療新技術和新方法,教學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學、模擬訓練或現場教學等,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分析能力以及對臨床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能力。

        (四)臨床實踐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側重科研能力的培養,所以通常只安排6個月時間在本學科進行臨床實踐,如跟隨導師查房、看門診,熟悉了解臨床醫療工作的—般過程和基本要求。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側重臨床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一般安排12個月時間跟隨導師在本學科專業臨床工作實踐,安排18個月時間到與本專業相關的臨床科室、輔助科室輪轉。因此,與科學學位研究生相比,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時間較長,輪轉科室較多,使得他們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通過論文選題、研究材料整理與歸納、數據處理與分析以及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訓練,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手段,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論文的選題—般是導師科研基金項目的子課題,是對本學科領域新知識、新理論或新技術的實驗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論學術價值的創新性成果。論文質量標準體現為學術性和創新性。而“專業學位論文與科學學位論文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其應用價值。沒有應用性,只是理論探討或機理研究就不能稱其為專業學位論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病歷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選題,一般結合臨床工作實踐,以臨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其創新性主要表現在通過分析過去及現在的臨床工作實際問題,歸納總結出的新理論、新方法或新技術,對以后的臨床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具有新的應用價值。

        (六)質量評價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評價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的辦法,比如:嚴格的開題報告審查制度,學位論文所解決的學術問題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而臨床能力考核和答辯則是評價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主要方式。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完成每一個臨床科室輪轉培訓時要進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規定的臨床科室輪轉時要進行階段考核;在完成臨床專科培訓時要進行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答辯。只有通過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按照《試行辦法》的要求,把考核和答辯貫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保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三、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和創新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醫學教育觀念逐漸被終身醫學教育觀念所替代。醫學教育連續統一體是由三個性質不同而又互相連接的培養階段組成,即醫學院校基本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醫學院校基本教育(本科生)以醫學院為主要培養基地,定位在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畢業后醫學教育(研究生)以醫學院校的附屬/教學醫院為主要培養基地,包括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師培養兩個階段(美國統稱住院醫師培訓),醫學院校畢業生在住院醫師培訓階段接受最基本的臨床技能和各種專科臨床技能訓練,定位在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如內科和外科等,考核合格后獲得醫師執照并具有行醫資格;只有經住院醫師培訓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請繼續參加專科醫師培養,專科醫師培養定位在臨床醫學的三級學科/專科,也可根據技術難度和培訓條件分為初級(三級學科/專科,如胸心血管外科學)、中級(亞專科,如手外科)和高級(專病,如脊柱損傷)專科培養。經專科醫師培養考核合格后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專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是執業醫師/專科醫師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醫學教育階段,以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

        在美、日、韓等國,醫學生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的銜接是非常緊密的。美國的醫學博士學位(MD)是住院醫師培訓的準入條件,醫師資格考試的前兩部分在醫學院學習階段完成,第三部分測驗在畢業后的1-3年內進行,通過者才能獲得行醫資格。在法國和新加坡等地,醫學生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是融為一體的。法國的醫學院學生在完成了6年的學習后,凡進入全科醫師培訓(3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者,就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全科醫師);凡進入其他專科培訓(5-6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者,就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專科醫師)。在中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屬于畢業后醫學教育,其授予對象為臨床醫學研究生、七年制醫學生和同等學力在職申請學位的住院醫師。

        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制度的特色是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研究生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辟了一條培養高學歷臨床醫師的重要途徑。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對象是臨床醫學研究生、七年制學生和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優秀在職臨床醫師,分為臨床醫學碩士和臨床醫學博士二個級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臨床能力的培養。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要求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處理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病,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要求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思維和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地掌握本學科的臨床技能,能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及某些疑難病癥,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

        實施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是我國醫學學位制度的—項重大改革,這項改革不僅有力地推動了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模式和觀念的轉變,有利于解決原來培養的臨床醫學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由于缺乏臨床能力的培養到工作崗位后臨床醫療工作能力不夠的問題,而且將極大地調動臨床住院醫師的積極性,推動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對造就高素質臨床醫師隊伍、提高醫療質量產生了較大影響。

        第9篇: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論文格式規范全攻略

        (一)題目論文(設計)題目應簡短、明確,把畢業論文的內容、專業特點概括出來。題目主標題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可以設副標題。主標題用宋體三號字加粗;副標題用宋體小三號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關鍵詞(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論文摘要字數要適當,中文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為宜,“中文摘要”字樣為黑體四號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內容。關鍵詞是反映論文(設計)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一般每篇可選3~5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摘要內容和關鍵詞與正文字體字號相同,均為宋體小四號字,行距為1.5倍,但“關鍵詞”三個字字樣要加黑,其后要加冒號,左對齊。另起一頁打印英文摘要和關鍵詞,英文摘要的內容應與中文摘要相符,一般以200個英文單詞左右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標題,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號加黑“ABSTRACT”字樣,另起一行小四號打英文摘要。使用的英文應該準確、通順。“KeyWords”加黑并加冒號,左對齊,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NewRoman字體。

        (三)正文畢業論文正文中各級標題順序為:一、(一)、1、(1)、①。畢業設計可采用下列標題順序:1、1.1、1.1.1、①。一級標題即“一”用四號黑體打印,每一部分結束后另起一頁開始下一部分。正文內小標題力求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二級標題(一)用黑體小四號字。三級標題1后用點“.”,宋體小四號字加黑。四級標題(1),字體字號同正文,為宋體小四號字,行距為1.5倍。文中如有插圖和照片,應比例適當,清楚美觀;插圖應標明圖序和圖題,序號和圖題之間空一格;圖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圖題一般居中位于圖的下方。文中如有表格,應結構簡潔,表格應有表序和表題。序號和表題居中位于表格上方,兩者之間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如果表格引用別處,要注明表格的出處和相關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頁,一字不占行。

        (四)注釋畢業論文注釋統一采用頁下注的方式,在所需引用或注釋處用上標①、②、③……表示,注釋內容包括作者、出處、出版年份、頁碼等信息。注釋也可是解釋性語句。所有注釋采用小五號宋體。

        (五)參考文獻按正文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在方括號中連續編號。文獻中如果有三位以上作者時,只列舉前三位作者,中間以逗號隔開,其余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頁采用四號黑體打印“參考文獻”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號宋體打印參考文獻的內容。“參考文獻”字樣和內容均采取左對齊格式。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不得少于15條,要注重文獻的時效性和權威性。

        (六)頁眉論文的頁眉內容為論文題目,宋體小五號字,居中。

        (七)附錄(必要時可加,不必要時,無需附錄)對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以編入畢業論文(設計)的附錄中。按照文中出現的順序依次列出附錄的內容。

        (八)頁碼論文頁碼一律采用頁下居中形式。正文前的目錄和摘要部分單獨編排頁碼,頁碼采用羅馬文字“Ⅰ、Ⅱ、Ⅲ”等標示,正文獨立編排頁碼,用阿拉伯數字“1、2、3、4、5……”等標記。

        (九)電子文檔要求畢業論文的電子文檔,學生應存成以學號和姓名為名字的.doc文件,如一個學生學號035272001叫王波的學生,其文件名為035272001王波.doc。

        論文格式模板范文:民生科技與第六次科技革命

        〔摘要〕近代以來,世界上大致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規律性機理:發生領域從單個學科走向學科群,科學技術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動力來源于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其影響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不斷發生轉移;其趨勢越來越走向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一體化。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是重要動力,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與產業的一體化將成為重要趨勢。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發展民生科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加強民生科技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等。

        〔關鍵詞〕民生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機理,走向,重要維度,現實路徑關于科技革命,學界有三次說、四次說、五次說,比較能夠達到共識的是五次說。“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學誕生,第二次是蒸汽機和機械革命,第三次是電力和運輸革命,第四次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革命,第五次是電子和信息革命。”〔1〕2011年以來,《科學時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時報》《中國科學基金》《決策》等報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論文、調查報告和人物專訪。根據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機理以及專家學者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猜測,我認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民生科技指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學技術,是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的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成果轉換和科技服務。”〔2〕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民生科技。

        一、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機理及其走向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發生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把握科技革命發生的規律有助于預測第六次科技革命。(一)科技革命發生的領域從單個學科走向學科群,科學技術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6~17世紀,是以日心說、牛頓力學等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革命,促進近代化學、生物學、地學等科學的發展,科學逐步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8世紀中后期,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蒸汽機和機械革命,促進了當時英國冶金業、紡織業等產業的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9世紀中后期,是以發電機、內燃機、電訊技術等為代表的電力技術革命,促進了汽車、無線電、航空等行業的發展;第四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上半葉,是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物理學革命,促進了天文學、地學等學科的發展。前四次科技革命表征為主體科學技術在發生革命的過程中滲透或帶動了與其相關科學或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從綜合走向分化。第五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中后期,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包括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在內的學科群革命。第五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四次科技革命,它是以某主體學科為先導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學科群革命。從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軌跡看,科技革命不僅體現了從某學科革命走向學科群革命,而且體現了科學技術從綜合走向分化,再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

        (二)科技革命發生的動力來源于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科學革命主要來源于科學內部發展需要,技術革命更多來源于社會外部需求。“發達國家的科技需求與科技革命的關系更緊密。”〔1〕蒸汽機和機械革命來源于英國解決棉紡織品質量低劣、競爭力低問題,因急需采用新技術提高競爭力的需求而產生;電力革命起源于歐洲,發生于美國,“原因在于當時美國人少地多,勞力不足,需要發展節約勞力的機械技術。”〔3〕第五次科技革命來源于解放腦力勞動和解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能源、生態、環境等危機的需求。美國在20世紀中后期具有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成為第五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地。因此,科技革命是否發生需要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的推動。

        (三)科技革命發生的影響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不斷發生轉移。一般來講,科學革命引起人類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變革,技術革命引起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兩次科學革命產生了機械唯物觀和辯證唯物觀;三次技術革命實現了生產方式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生活方式電氣化和信息化,使人類逐步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科技革命促進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的轉移路線基本是一致的,即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

        (四)科技革命發生的趨勢越來越走向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一體化。一方面,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發生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不斷走向一體化。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于16~17世紀,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于18世紀中后期,相隔近200年;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技術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中后期,相隔僅幾十年。另一方面,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越來越走向一體化。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于1763~1870年,第一次技術與第一次產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第三次產業革命發生于1946~1970年,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第三次產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所以,從發展趨勢看,總體上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走向一體化。

        二、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

        第六次科技革命什么時候發生?一些專家認為可能發生于2020~2050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約2020~2050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學為基礎,融合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提供解決和滿足人類精神生活和生活質量需要的最新科技。”〔4〕他提出三個方面原因,每次科技革命發生周期約7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從20世紀中后期到21世紀20~50年代近70年,此后將會發生新的科技革命;分子生物學從1953年誕生到2020年近70年的積累,有從量變到質變的潛能;還有2020年有可能是經濟增長周期的一個拐點。中科院通過對300多名專家研究形成“面向2050年中科院科技發展路線圖”指出10~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新的科技革命。通過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及綜合考慮專家學者的觀點,我認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具有相應的動力機制,并對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討論具有一定的“科學猜想”性質。

        (一)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可能領域。從目前世界科技發展視角看,“許多科學家認為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許多國家對生命科學的投入比較大。”〔1〕生物學發展對人口健康等民生科技發展具有變革力。從我國科技發展情況看,2011年5月,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曾收回108位院士關于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看法與對策建議。從統計資料看,“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達到72%;部分院士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體部分應包括: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環境科學、防災減災科學等;有院士認為,21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綠色能源問題。”〔5〕從面向2050年中科院科技發展路線圖來看,圍繞民生的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等有望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維度。所以,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以與民生直接相關的生物學為先導,包括健康科技、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防災減災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內的學科群革命。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可能領域。(二)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動力。從科學內部發展需要看,學術界多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發生在生命科學領域或者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領域。”〔5〕

        從社會需求看,21世紀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把解決民生問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作為國家科技規劃的重要選擇。美國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作為重要維度之一;歐盟把“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資源的管理”作為四個主題計劃之一;日本把建設“人民安居樂業且生活質量高的國家”作為科技發展三個目標之一;我國《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把科技惠及民生作為本質要求,大力發展惠及民生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綠色城鎮關鍵技術等。《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將與民眾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緊密相關的能源科技、環境科技、人口與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信息科技、生命科學、能源科技、納米技術和新材料科技,以及與公共衛生、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領域多成為各國重點發展的領域。而這些重點領域往往是多學科交叉的、有廣泛影響的領域。”〔6〕

        所以,從科技發展內部發展需要和外部需求看,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為己任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環保科技等民生科技將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領域。

        (三)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領域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從觀念變革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將體現以人為本的和諧觀。18~20世紀科技發展的重點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21世紀的科技重點將是人類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和適應太空環境,全面提高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可持續性和適應宇航時代的需要”〔1〕,體現為以人為本,人類與環境、人類與社會、人類自身的和諧發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使人類生產方式走向人性化,生活方式走向休閑化和創新化,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引起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轉移到何處?從目前國際發展趨向看,誰抓住機遇,搶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點,誰就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1700~1950年期間中國從世界強國降為半殖民地國家,從發達國家降為欠發達國家。”〔4〕1950年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不斷提升,1978年中國GDP總值世界排名第15位,1980年第7位,2011年躍升為第2位。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國再次面臨選擇,我們是從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抓住機遇獲得巨大發展,還是付出高額代價,關鍵看我們的行動。我們只有主動解決民生問題,積極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創造新的輝煌。

        (四)民生科技與產業的一體化將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趨勢。從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機理看,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是交替發生的,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實現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叉融合,并走各一體化。原因在于:其一,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再到產業化時間越來越短。電動機從發明到應用共用了65年,電話用了56年,真空管用了5年。科學與技術、產業的融合趨勢,預示著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將走向一體化。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圍繞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而展開,它從一開始就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一旦有科學或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必然會很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總之,第六次科技革命將是一場圍繞解決人類自身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而引發的,以生物學為先導,包括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內的學科群革命,并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等變革。

        三、發展民生科技,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現實路徑從科技革命發展歷程看,中國錯過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機會,第五次科技革命收獲不是特別多。所以,對第六次科技革命倍受學界關注。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創新民生科技發展路徑。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科技觀是引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指示燈。蒸汽機革命和電力革命大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期間產生了以人類中心主義為特征的科技樂觀主義,科技發展以滿足人類需求為價值取向,不惜以生態和環境破壞為代價。20世紀50年代,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資源危機、人口過剩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科技悲觀主義越來越盛行,給世人以警示,喚醒了人們的憂患意識。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運動不斷掀起。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進入21世紀,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成為科學技術發展應遵循的理念。首先,體現以人為本,即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根本,以發展成果由民眾共享理念來發展科學技術;其次,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從世界范圍看,目前生態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大力發展生態環境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仍是未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進入21世紀,公共安全事件呈上升趨勢,大力發展公共安全科技,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也是未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隨著民眾對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實現人自身和諧發展也成為新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理念。總之,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

        (二)加強民生科技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發展需求的耦合。從科技發展的內部需要看,近年來生物學得到了我國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生物技術被列入國家科技發展的五個戰略重點之一。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也將生物學列入了重點支持領域。“2002-2012年(截止11月1日)10年間,我國發表的國際論文中有14個學科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10位。其中,藥學與毒物學居世界第6位,生物與生物化學居世界第8位,微生物學居世界第10位。此外,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居世界第12位,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居世界第13位,臨床醫學仍保持世界第14位,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居世界第16位。”〔7〕這些學科多是與解決民眾健康等民生問題緊密相關的生物學與醫學領域。

        從民眾需求看,解決健康、安全、環保等民生問題成為民生科技發展的重要外部需求。“”以來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己任的民生科技越來越得到政府的重視。《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對“十二五”期間我國重點發展的民生科技從資金、人才、管理、科普等方面進行規劃,體現了民生科技對解決民生問題的支撐功能。從目前看,科技發展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需求是一致的,都集中于解決民眾健康、安全、環保等民生問題相關的生物學、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二者的耦合有助于加快民生科技的轉化與應用。

        (三)提高民生科技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使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走向一體化。我們應創造條件加快民生科技與其相關產業的融合。一方面,在機制上進一步深化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充分建立起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科研院所、大學與民眾參與五位一體的管理機制,加強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性,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功能;另一方面,在產業上加快環保、健康、醫藥衛生、安全等民生科技產業的布局,為民生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人才、制度等保障。目前我國民生科技產業處于起步階段,資金、人才和制度等支撐都比較缺乏,民生科技學科建設比較滯后,這些嚴重影響了民生科技產業化水平;再者,提高民生科技對傳統農業、工業等改造力度,實現傳統產業健康化、安全化、生態化發展。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存在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安全系數低等問題,要實現傳統產業健康、安全和環保發展,必須加快民生科技對傳統產業的變革,實現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四)加快民生科技對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步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它將使人類從觀念上越來越重視健康、安全、環保,人類觀念的變革反過來會成為民生科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民生科技的發展也會使人類生產方式更加注重健康、環保、安全,人類生活方式越來越走向人性化和休閑化。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往往反映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隨著民生科技發展的不斷深入,人類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越來越來越人性化,不斷走向健康、安全和環保,引領人類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總之,“科學革命是不同時展的產物。”〔8〕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維度,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加快解決健康、安全和環保等民生問題,大力發展健康、環保和安全等環保產業,實現人類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何傳啟.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J〕.中國科學基金,2011(5).

        〔2〕科技部《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意見》〔EB/OL〕.中國聚合物網,2011-07-21.

        〔3〕張瑞民.世界科技革命的歷史簡介及啟示〔J〕.社科縱橫,2004(5)

        〔4〕金振蓉.我國面臨第六次科技革命戰略機遇〔N〕.光明日報,2011-08-06.

        〔5〕葉青,何傳啟.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J〕.決策,2011(8)

        〔6〕李正風,邱惠麗.若干典型國家科技規劃共性特征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3).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无线码 | 日韩欧美国产一线 | 亚洲a在线观看 | 亚州最新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 亚洲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