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

        第1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一、合成生物學:新千年的科學技術

        新的研究格局在世紀之交已經呈現,其中生物科學的地位日益凸顯,數十年前還不敢想象的技術現在似乎可以實現。但是,新世紀面臨著新挑戰。世界人口日益增加,氣候變化、糧食和能源需求增加、疾病傳播等一系列新的問題隨之出現。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認為,可以通過合成生物學這一新興而又具有變革潛力的學科應對新世紀面臨的部分挑戰。

        合成生物學是一門將科學和工程方法相結合進行生物學研究和操控的新興學科。雖然合成生物學還處在“幼年期”――其核心研究內容主要局限于尋找和提煉可執行具體基因功能或生物化學功能的生物元件,并改善DNA合成和構建的方法――但目標遠大。合成生物學家們希望設計并構建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統,最終用于工業制造、糧食生產,并提高全球健康水平。

        一般而言,合成生物學是指運用工程學原理,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元器件和系統,并重新設計現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統,用于有益目的。它源于生物學及相關領域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但離不開工程學、計算科學、信息技術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合成生物學具有以下重要特點:(1)它是生物學研究的新穎方法。與傳統的生命機制探索方法完全相反,合成生物學注重生產定制化的細胞、有機體和生命體。(2)應用工程學方法生產生命體。合成生物學通常應用工程學原理設計執行特定功能的簡化的生物元素。(3)依賴于非等級化的科研和商業化網絡。合成生物學向著橫向的、全球化的研究方式發展,通過社交網絡,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輕科學家。(4)需要響應社會關切。合成生物學是新興的學科和技術,需要充分考慮該技術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以及人們對其生物安全、監管和知識產權問題的關切。

        二、合成生物學發展戰略

        1.中國。中國認為合成生物學將帶來技術推動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因此努力成為該領域的國際領先者。目前,中國每年對合成生物學的研發投資達到2.6億元,每年發表合成生物學論文400余篇,約占世界總量的10%,論文被引次數居全球第7。中國已經制訂了合成生物學戰略路線圖,規劃了技術、工業應用、醫學和農業等方面的中長期目標。未來5年,將建立標準元件數據庫,形成設計生物元器件的計算能力;形成化學品和生物材料的模塊化設計和生產能力;對可增強植物耐旱性和耐堿性的生物元件進行驗證設計。未來10年,將擴大標準元器件數據庫,形成設計生物系統的計算能力;商業化生產某些化學品和生物材料;對合成固氮器件進行驗證設計。未來20年,將形成生物系統設計、建模和驗證一體化平臺;商業化生產眾多自然化合物、藥品、化學品和生物燃料;臨床應用生物元件和系統,用于檢測、控制和治療主要疾病;創造人工微生物。

        2.英國。英國政府把合成生物學視為非常有商業前景的革命性平臺,熱切期望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占據世界領先地位。英國政府決定成立合成生物學領導委員會,促進各領域的討論與公私合作,由部長和資深業界人士擔任聯合主席。英國計劃開展合成生物學投資如下:公共投資5000萬英鎊,其中多達650萬英鎊用于鼓勵產業投資;英國工程與自然科學研究理事會投資600萬英鎊,鼓勵大學探索新產品商業化;將合成生物學研發和相關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影響研究的資助整合起來;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理事會支持16個機構從事5個跨國研究項目;撥款1億英鎊,用于未來3-5年對10萬名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3.美國。美國很早就是合成生物學領跑者。美國政府每年向合成生物學研究投入約1.4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投入約7200萬美元。200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投入1600萬美元資助合成生物學工程研究中心。美國國防部力圖將合成生物學提升為一種制造平臺,美國能源部也圍繞合成生物學啟動了一些行動。不過,美國聯邦政府還沒有制訂合成生物學投資或管理的整體規劃。本屆政府的《國家生物經濟藍圖》雖然提到了合成生物學,但沒有提出具體的行動計劃。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指示總統生物倫理問題研究委員會對合成生物學進行評估,并制定倫理指南,意在使風險最小化的同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合成生物學帶來的機遇

        合成生物學會帶來新一輪產業發展浪潮。產業界大量投資合成生物學,認為伴隨著基因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的不斷進步,合成生物學將通過生物制造給產品和物質開發帶來革命性影響。到21世紀頭十年的中葉,全球就約有3000家生物技術公司,其中基因合成公司遍及五大洲,每年生產約5萬條基因。生物產品在經濟上舉足輕重。2010年,美國的生物經濟(包括轉基因作物、生物產品和工業生物技術)產值約為3000多億美元,超過美國GDP的2% 。據市場研究公司BBC Research估計,2011年合成生物學(包括支撐技術、生物元件及其組合產品)全球市場價值為16億美元,2016年將達到108億美元。

        企業紛紛投資頗具前景的人工改造的生物產品,包括微生物、植物橡膠、生物基丙烯酸樹脂、產于生物廢料的綠色化學品、維生素以及用可再生碳水化合物生產的生物柴油。美國安倫捷科技公司副總裁達琳?所羅門認為,合成生物學是產業發展的新一輪浪潮,生物制造將以可持續原料取代傳統原料,從而改變所有產品的生產工藝,使全球經濟更為可持續。

        合成生物學的大規模應用及市場推廣要耗費數十年時間,不過DNA測序、計算技術等相關技術的齊頭并進會縮短這一進程。專家們預計:未來5年,將會形成數個全球性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平臺;未來10年,合成生物產品產值將達200億美元,生產細胞以制造大宗化學品和精細化學品將成為常態;未來20-30年,將理性地合成多細胞組織或器官,細胞計算系統將得到廣泛應用,新穎的生物制造工藝將被應用于生產非生物產品。

        四、合成生物學發展面臨的挑戰

        要充分釋放合成生物學的潛力,需要克服技術、監管、知識產權等諸多挑戰。

        1.技術挑戰。發展合成生物學在元件及應用、互操作、度量、量產成本控制、工具及軟件等方面面臨挑戰。在元件及應用方面,開發一大批標準化、模塊化、行為可預測、可廣泛應用的生物元器件是近在眼前的挑戰。盡管有數以千計的生物元件已編目,但可重復且可靠的生物元件并非廣泛可用。在互操作方面,合成生物學發展的關鍵之一是開發出標準化的生物元件,像模塊一樣可靠地組裝,視情調整。為了得到普遍認可和應用,生物器件和系統的每個元件以及數據庫、度量單位和可擴充系統在不同尺度和水平上都要兼容。在度量方面,準確度量系統性能是合成生物學面臨的迫切挑戰,有必要形成能支持多種度量類型的基礎設施,而且未來全球統一的度量單位與度量本身一樣重要。在量產成本控制方面,經濟合算地生產工業化學品需要工程化生產高效微生物株,然而,現在開發含有合成生物元件的可行產品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工具和軟件方面,改進數據收集工具、軟件和硬件對于合成生物學發展也很重要。除了可降低合成生物元件成本的自動化工藝外,專業化計算工具(如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建模工具)的缺乏也阻礙了合成生物學的發展。

        2.監管問題。科學進展往往快于政策制定,同時合成生物學的界限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在早期就應關注與合成生物學治理和監管相關的問題。

        3.知識產權問題。構建新的生物元件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對生物元件的權利是否應私有?如何進行生物元件登記?是否應對其申請專利?不同的知識產權和分享安排如何影響合成生物學的進步與創新?目前各國專利法規定不一。合成生物學在現有或新的知識產權體系下能否蓬勃發展是研究人員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鑒于已經開發的合成生物元件數量巨大,并且企業對商業化產品開發有濃厚的興趣,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異常重要。

        4.包容問題。合成生物學是交叉性學科,既產生于多個學科,又回饋于這些學科。持續包容對于合成生物學的持續發展十分重要。一方面,要與產業界、監管和政策制定機構交流合作,使技術推動與市場拉動相結合。另一方面,還要使更多的公眾參與合成生物學對話,了解其可能存在的內在風險,討論有關的生物安全和倫理問題。

        (作者:賈 偉,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外科技政策與發展戰略。

        劉潤生,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科技參考研究室負責人,主要從事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

        鏈接: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最初由Hobom B.于1980年提出來表述基因重組技術,隨著分子系統生物學的發展,2000年E. Kool在美國化學年會上重新提出來,2003年國際上定義為基于系統生物學的遺傳工程和工程方法的人工生物系統研究。

        “合成生物學”更早可追蹤到波蘭科學家Waclaw Szybalski采用“合成生物學”術語,以及目睹分子生物學進展、限制性內切酶發現等可能導致合成生物體的預測。“系統生物學”則可追蹤到貝塔朗菲的“有機生物學”及定義“有機”為“整體或系統”概念,以及闡述采用開放系統論、數學模型與計算機方法研究生物學。

        第2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一、電力企業經營管理現狀

        電力企業在我國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這樣電力企業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獲得較高的利潤。而電力企業的產權制度十分特殊,從屬上級行政單位,無法進行內部資源、財產的自主自由處置,這就導致生產經營十分單一,只是保證電力能源的供應和運作。對電力企業而言,技術十分重要,因此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實踐發展潛力。所以在電力企業的經營中,必須充分的發揮資源核心優勢,通過技術的改革推進生產的多樣化,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不斷推進我國國有資產的升值保值,推進電力企業實現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二、電力企業管理經營科學策略

        1.創新經營理念在電力企業發展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在管理中必須要不斷地進行體制的優化和更新,從而建立先進的法人代表制度,推進全面管理。在管理中,保證責任明確清晰,推進政企分離,提高管理質量。在發展中要結合我國電力系統發展的現狀,研究確定適合區域治理的最佳方式,同時推進獨立核算管理單位與股份制發展相結合的經營方式。通過不斷擴大經濟建設,推進電力企業效益的提高。要加強完善股東、董事會和監事會為領導核心的控制系統,推進管理的創新和發展。電力企業在發展中,需要不斷的完善企業的發展結構,通過合理公平的決策機制,全面推進企業人員的交流和民主。重視無形資產的管理,重視產品質量,通過各種先進的技術,提升企業形象,提高企業附加值。電力資源是一種商品,因此電力單位要改進管理,優化服務,促進電力系統的商業化運作,滿足客戶需要,在經濟調節的基礎上實現管控和發展。2.更新企業控制方法要保證電力企業管理質量,管理模式的完善必不可少。完善管理首先要優化客戶服務,企業的商品必須適合市場的需求,建立適合市場的質電力管控實踐體制,統籌城鄉經營。電力企業的發展,資源分配與企業經濟效益是相輔相成的,隨著電力單位的改革和發展,電氣單位的市場拓展是必然趨勢,所以需要通過管理的優化來實現更好的企業效益,根據商品市場調節規律制定不同階段的電價。此外,還要建立電費同收的管控制度。在當今市場經濟發展大潮下,必須建立公共服務目標,所以電力單位的發展必須具備核心技術,將人力和物力統籌發展,打造電力企業的卓越品牌。在發展中,電力企業必須重視管理和營銷模式的優化,通過具有特色的運作模式來提高社會知名度。從生產工藝開始對電力發展進行管控,完善信息管理,實現集約型技術化發展。電力企業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生產和經營,實現自身管理目標。3.全面整合資源電力的單位的資源整合,需要對人力、技術以及材料等都進行那個整合。因此必須重視對電力企業權力結構的改革,優化各類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適應市場需求。電力企業可以通過市場來獲得人力資源,通過科學合理的機制,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在技術方面,要重視技術資源的升級,實現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通過新的技術來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4.提升企業人員素質水平提高企業人員的素質和水平對電力企業是十分關鍵的,在管理中,電力企業必須重視員工素質的培養和管理,將員工作為核心,重視教育和培訓,樹立員工良好的責任意識。對電力企業來說,安全管理是企業經濟效益實現的根本,所以安全控制的設施和方式都要根據安全管理的相關規范來進行。在管理實踐中,必須不斷的推進安全設備運作的優化,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礎。在發展中,電力企業必須明確安全管理責任,通過不斷探索新的安全管理方式和技術,推進安全管理核心工作。在生產中,明確生產計劃,責任到人,建立責任制度,完善適合電力企業發展的安全管理責任制度,將安全責任和目標落實到每個人,通過科學的劃分,將不同崗位的安全責任進行明確,從而提高電力企業生產安全性,避免出現生產過程中,安全無人管,出現問題無人查的問題。

        作者:趙建勛 單位:國網河北阜城縣供電公司

        第3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關鍵詞:不確定性 戰略聯盟 資產類型 治理 資源基礎觀 交易成本理論

        引言

        戰略聯盟的治理機制是對聯盟進行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聯盟資產類型對聯盟治理機制的影響特別是結合資源基礎觀,在動態不確定環境的影響下的研究還比較少。聯盟是資源的集合體,從資源基礎觀的角度出發演繹資產類型的概念和維度是較為合理的。具體而講,可以把資源劃分為知識類資產和所有權類資產,不同類型的聯盟資產需要不同的治理機制(G. Hoetker,T. Mellewigt,2009)。

        聯盟資產類型對聯盟治理機制的影響還受到動態變化環境的影響。技術不確定性、市場不確定性、內部不確定性是聯盟所面臨的主要變化環境。在選擇聯盟治理機制時,由于動態不確定性的存在,為實現聯盟目的,聯盟管理者要具有戰略靈活性,這種戰略靈性還會影響聯盟企業投盟中的資產類型。本文主要研究在動態環境下聯盟資產類型和聯盟治理機制之間的關系。

        理論基礎及研究假設

        (一)聯盟治理機制

        聯盟治理是指設立一種機制,使參與聯盟的成員企業能更好地行使職責,避免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降低交易成本,維持聯盟的穩定性。目前對聯盟治理的研究主要是圍繞以下兩個層面展開:一是正式治理機制;另一個是關系治理機制。正式治理機制包括簽訂詳盡的法律契約條款,專用性資產投資以及與交易屬性匹配的聯盟治理結構。聯盟成員通過法律契約規范彼此的行為,訂立計劃,明確彼此的權力與義務等(Poppo,Zenger,2002)。和正式治理機制相對應的治理機制是關系治理機制。關系治理機制包括信任、聲譽、非正式溝通等,這種治理機制適用于交易不確定性和交易環境風險程度高,交易主體具有高信譽、豐富的網絡經驗、對稱的談判地位和風險分擔態度的情形,主要依靠私人關系和密切溝通等非正式的社會治理機制來發揮作用(Langfield Smith, K, D Smith,2003)。聯盟成員的聲譽以及愿景等會對聯盟的治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伙伴間的溝通和激勵也極其重要(Garwal R.A.,Croson R,and Mahoney J,2010)。Kale et al.(2000)認為聯盟企業在聯盟的過程中,投入的關系資本、對沖突的控制能力等對聯盟過程中知識的學習和關鍵資產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據環境不確定性、聯盟資產類型以及前人的研究,把聯盟的治理機制分為關系治理機制和正式治理機制。

        (二)聯盟資產

        目前對于聯盟資產的研究主要是從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基礎觀兩個角度出發。其中,交易成本理論根據資產的專用性程度,將資產劃分為專用性資產、通用性資產和混合型資產。資源基礎學派則認為企業 是由不同資源組成的集合體,資源基礎觀的代表人物Barney(1991)把企業的資產劃分為實物資產、人力資源資產和組織資產。Miller和Shamsie(1996)根據企業資源被模仿的時候受到的障礙的性質的不同,將企業的資源劃分為基于產權的資產和基于知識的資產 。Teece和Pisano(1997)將資源劃分為技術資源、制造資源、與顧客相關的資源和財務資源。Das和Teng(2000)根據資源是否受產權法的保護,將企業的資源分為所有權類資產和知識類資源。史會斌等(2008)將聯盟資源劃分為金融資源、技術資源、物質資源和管理資源。Hoetker等(2009)根據成員企業投盟的資產的結構,將聯盟中的資產劃分為知識類資產和所有權類資產。本文也將聯盟中的資產類型劃分為知識類資產和所有權類資產。

        知識類資產是指企業中無形的經驗和技術等,例如市場營銷的技能、客戶服務專門技術和商業機密等。這些資產的產權并不明確,泄密屬性比較突出,很難通過法律的途徑進行保護。隨著聯盟的不斷進行,聯盟成員間除了會訂立契約外,非正式溝通也會不斷地增多。這種非正式溝通由于省去了大量的繁雜的程序,大大地降低了治理的成本。聯盟也可以被看成是以信任為基礎的關系契約。聯盟過程中可能會由于伙伴機會主義行為而產生低效率的聯盟,為了不失去伙伴的信任,企業也會選擇降低機會主義行為,提高自己的聲譽。考慮到這種情況,企業投入知識類資產時可以減少對伙伴機會主義行為的憂慮。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聯盟中投入的知識類資產與關系治理機制成正相關關系。

        所有權類資產是指聯盟中產權歸屬明確,受到法律保護的資產,包括諸如廠房、機械設備、資金等。這類資產使用關系治理機制進行治理時,關系治理機制的法律效力較低,缺少強制作用,聯盟成員可能會由于僥幸心理,并不會投入事先商定好的所有權類資產,或者是出現“敲竹杠”的行為。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聯盟中投入的所有權類資產和關系治理機制成負相關關系。

        (三)不確定性

        引起聯盟的不確定的因素有很多,聯盟所處的市場、政府政策、技術的復雜度以及合作伙伴的不確定性,都會引起聯盟中不確定性的變化。聯盟在選擇治理方式時面臨的主要的不確定性是技術不確定性、市場不確定性和內部不確定性。

        技術不確定性是企業在進行聯盟時來自技術、產品或者服務本身的不確定性,主要包括技術研發的投資成本、時間成本、技術應用和商業化等的不確定性,不僅與已知科學知識和技術規范有關,同時和尚未被探索的技術經濟問題也有關系。傳統的文獻一般把技術不確定性歸結為開發成本函數的不確定性。實物期權理論中的技術不確定性一般是指創新是否成功的不確定性(梅德強、龍勇,2010)。一項技術的成功除了包含技術本身成功的可能性外,還有實現商業運行的可能性,這其中的每一個過程本身成功的概率都很低。對于技術的不確定性,一旦遇到可能的失敗,采用較強的正式治理機制進行控制,就不能快速地采取措施停止或者改變創新。關系治理機制能很好應對這種情況,技術研發人員之間的非正式溝通,可以快速應對不確定情況的發生;另外,技術的開發過程之中,技術人員是技術研發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靈活的激勵方式,也可以促進技術的成功;再者,情景的規劃是應對不確定的方法之一,面對技術的不確定性,通過對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規劃,可以減少聯盟因固守陳舊戰略而面臨更多的不利情況。龍勇(2011)指出當聯盟所處的產業的成熟度較低時,面臨的環境不確定較大,聯盟管理者傾向于使用關系治理機制。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技術不確定性與關系治理機制成正相關關系。

        市場不確定性主要和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宏觀市場環境有關,主要包括市場競爭,消費者偏好,國家政策等。對于這種不確定性,較強的正式治理機制是難以適用的,正式治理機制的流程相對比較復雜,很難適用于變化的市場不確定性(Havenaar M,Hiscocks P,2012),所以合理的有彈性的治理機制就更加合適。建立一個富有彈性的聯盟能夠迅速對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對較高的市場不確定性進行有效緩沖。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市場不確定性與關系治理機制成正相關關系。

        聯盟的內部不確定性越大,即合作伙伴行為不確定性越大,企業就越傾向采用強的正式控制,通過較為嚴格的層級治理結構和正式的規章制度能夠有效地減少合作伙伴的機會主義行為。黃玉杰等(2007)認為當聯盟中存在較大的伙伴機會主義行為時,聯盟傾向于采用股權聯盟模式。在不確定合作伙伴的行為時,盲目采取信任的治理機制,會為機會主義行為帶來很大的空間。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內部不確定性和關系治理機制成負相關關系。

        將技術不確定性、市場不確定性和內部不確定性放在一個復雜系統考慮,可以刻畫出不確定性環境與聯盟治理機制關系的假想圖(如圖1所示)。

        當聯盟中存在較大的內部不確定性時,為了達到對內部不確定性的有效緩沖,聯盟管理者傾向于采取較強的正式治理機制。內部不確定性為伙伴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溫床”,這最終又會進一步影響所有權類資產與關系治理機制之間的關系。在聯盟中投入較多的所有權類資產時,聯盟管理者傾向于采取正式治理機制;當聯盟面臨較大的內部不確定性時,也會傾向于選擇較強的正式治理機制。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6:內部不確定性加強所有權類資產與關系治理機制成負相關關系。

        隨著聯盟所處環境的技術不確定性和市場不確定性的增加,聯盟失敗的可能性也會增加,這時候聯盟投入較多的所有權類資產就會面臨財產損失的風險,這使得聯盟成員變得保守和謹慎。此時的聯盟傾向于投入更多的知識類資產,因為此時面臨的財產損失的可能性就會相對較小。聯盟管理者往往也會選擇更富有彈性的治理機制,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無法控制的高度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7:技術不確定性加強知識類資產和關系治理機制成正相關關系。

        H8:市場不確定性加強知識類資產和關系治理機制成正相關關系。

        樣本與變量的選取

        (一)樣本選取

        本文所選取的樣本主要來源于課題組于2009年11月到2012年5月期間在陜西西安、重慶、廣東深圳等地的調研。前期主要采用上門調研和企業訪談為主的形式,通過與企業管理人員的面對面交流,獲得第一手資料數據。后期主要是針對學院的MBA和EMBA學員進行問卷調研。所調研企業所屬行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醫藥、專業設備制造、化工產品、金屬制品制造業、電子信息與節能技術等領域,每個企業為一個樣本。所選取的地點的產業結構和環境都有著比較大的區別,能夠很好符合本文的研究主題。本次調研一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214份,回收率為42.8%。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和結果的可靠性,筆者對回收問卷進行了篩選,最后整理有效問卷為172份,有效率為34.4%。

        (二)變量選取

        關系治理機制和正式治理機制采用Das和Teng(1998)對正式治理的衡量指標。知識類資產和所有權類資產參考Hoetker等(2009)的指標。市場不確定性和技術不確定性參考Desarbo等(2005)的度量指標,內部不確定性采用Brown(2000)的指標。聯盟經驗、資產專用性被認為會影響聯盟的治理機制,作為本文的控制變量。

        方法與結果

        本文中的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的二項式層級邏輯回歸模型對聯盟治理機制進行分析(見表1),各變量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5,這表明相關矩陣中各變量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表1是層級回歸結果。模型1是控制變量的回歸模型,模型1是顯著的(p

        結論及討論

        首先,研究結論表明,投盟中的資產類型對聯盟治理機制的選擇有影響,知識類資產與關系治理機制成正相關。研究聯盟資產類型對聯盟的治理機制的影響以及對聯盟的治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當聯盟中投入的知識類資產較多時可以選擇更多的關系治理機制,而當所有權類資產較多的時候,較多的正式治理機制更適合聯盟。這可能是由于關系治理機制具有更大彈性,而知識類資產很難明確產權歸屬。

        其次,技術不確定性和市場不確定性較高時,合理的關系治理機制更適用于聯盟治理,內部不確定性較高時,合理的正式治理機制更適合聯盟治理。而且,內部不確定性、技術不確定性會進一步調節聯盟資產類型對聯盟治理機制的影響程度,具體表現為內部不確定性加強所有權類資產和關系治理成正相關,技術不確定性加強了知識類資產和關系治理機制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政府對經濟轉型的實施力度逐漸加大,歐債危機的陰霾繼續籠罩在世界經濟的上空,我國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在不斷加大,因此,聯盟在選擇治理機制的時候要考察聯盟所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重點關注技術不確定性較大時向聯盟中投入何種類型的資產,并盡量防止伙伴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由于內部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G. Hoetker,T.Mellewigt.Choice and performance of governance mechanisms: matching alliance governance to asset ty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

        2.Poppo,Zenger.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3.Das,Teng.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1)

        4.史會斌,李垣.基于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聯盟治理機制動態選擇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

        5.龍勇,王炳楊.基于產業角度對聯盟風險以及聯盟治理機制的研究[J].軟科學,2011,25(12)

        6.Havenaar M,Hiscocks,P.Strategic alliances and market risk[J].Drug Discovery Today,2012,17

        7.黃玉杰,萬迪.不確定性和聯盟經歷對高技術企業聯盟治理的影響[J].預測,2007,26(4)

        8.Das,Teng.Between trust and control: 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partner cooperation in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3)

        9.Desarbo W S,Di Benedetto C A,Song M,et a1.Revisiting the miles and snow strategic framework:Uncovering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ategic types,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

        10.Brown JR,Dev C S,Lee D J.Managing Marketing Channel Opportunism:The Efficacy of Altern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4)

        11.Langfield Smith, K, D Smith.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trust in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14(3)

        12.Garwal R.A.,Croson R,and Mahoney J. The role of incentives and communic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 (9)

        13.Kale, P., Singh, H.,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

        14.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Vol.17

        15.Miller D ,Sham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 1936 to 1965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

        第4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一)參股高校多為名校

        我國高校上市公司的參股高校多為名校,由于名校科研力量雄厚、人才儲備豐富,具有明顯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易實現科技與資本市場的結合。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為例:這兩所高校旗下的上市公司共有7家,居全國首位。清華大學“清華系”下的紫光股份、紫光古漢、誠志股份、同方股份等,北京大學的方正科技和與多家高校聯合參股的中國高科都是名校上市公司的范例。

        (二)行業分布

        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31日,滬深股市共有27家高校上市公司,見下頁表1。27家上市公司中,電子信息技術業的8家,占30%;生物醫藥業6家,占22%;綜合類4家,占15%;儀器儀表業3家,占11%;文化產業、商業百貨、金屬非金屬業、農林牧漁、化工和出版業各1家。可見,高校上市公司主要根據各自參股高校的重點研究領域、科技含量高的方向發展,如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業。

        (三)所在地區

        根據參股高校情況來看,所參股的高校均為國內知名的高校,如上海5家,北京、湖北和湖南各3家,浙江和四川各2家,天津、廣東、江西、黑龍江、遼寧、貴州、山東、重慶和安徽各1家。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湖南這五個地區的高校上市公司占全部的52%。主要集中在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發達的地區,西部、內陸地區較少。由于背靠著名大學、集中在經濟、科技發達地區,高校上市公司更可能分享著名高校的光環效應,促進產品的銷售和盈利。

        (四)上市年份。有5家在1990-1995年上市,占19%;12家在1996-2000年上市,占43%; 5家在2001-2005年上市,占19%;5家在2006-2011年上市,占19%。數據表明,1996-2000年是高校上市公司發行上市最集中的年代,5年間有12家,而從2001到2011年長達十年的時間里,只有10家公司上市。

        二、高校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分析

        (一)2008-2012年財務指標均值分析

        在27家公司中,剔除了生物醫藥、化工、綜合類等行業,選取電子信息和儀器儀表類共13家公司,對它們2008-2012年的財務指標平均值進行比較分析,數據見第55頁表2。

        1.資產負債率。5家企業(同方股份、浙大網新、紫光股份、鑫茂科技和復旦復華)5年資產負債率均值大于50%,同方股份達到60.16%,有一定的償債風險;而華中數控、東軟集團、成飛集成和川大智勝的資產負債率低于40%,特別是川大智勝,只有15.02%,償債風險很低。從5年平均值來看,高校上市公司整體的長期償債能力較強,具有償債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特點。

        2.流動資產周轉天數。此指標是從企業全部資產中選擇流動性最強的流動資產,對企業流動資產的利用效率和管理質量進行分析。川大智勝、成飛集成和華中數控的流動資產周轉天數5年均值達到500天以上,其中川大智勝是967天,周轉速度慢,需要補充流動資金參加周轉,會形成資金浪費,影響企業盈利能力。而東軟集團、浙大網新、方正科技、紫光股份和工大高新低于230天。特別是紫光股份和工大高新,分別只有93天和85天。流動資產周轉天數低,說明企業運用流動資產流轉速度快,流動資產的利用效率高,賺取利潤的能力較強。

        3.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率是指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重,可以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持續性。川大智勝(34.88%)、天喻信息(33.60%)、復旦復華(32.81%)、東軟集團(31.58%)和成飛集成(26.49%)的主營業務利潤率較高,表現了良好的盈利能力。而浙大網新(12.23%)、方正科技(7.71%)和紫光股份(4.52%)相對較低。

        4.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除方正科技和浙大網新5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負增長外,其他企業都有正增長。成飛集成(38.08%)、鑫茂科技(21.44%)、東軟集團(19.29%)、天喻信息(18.71%)和工大高新(16.45%)增長率較高,反映了強勁的成長性。而同方股份(9.15%)、華中數控(5.92%)、浙大網新(-1.22%)和方正科技(-7.24%)增長率低于10%,增長較慢,主營業務有所萎縮,前景不明朗。

        5.非主營比重。浙大網新(505.81)、紫光股份(106.19)、華中數控(100.27)、鑫茂科技(82.54)非主營比重相對較高,反映了盈利能力的不穩定性。而東軟集團(32.46)、成飛集成(24.26)、天喻信息(20.49)、復旦復華(11.86)和工大高新(7.11)的5年非主營比重較低,反映了企業堅持發展主營業務而且主營收入持續穩定,占總業務收入比重高。

        6.凈資產收益率。即企業一定時期內的凈利潤同平均凈資產的比率,充分體現了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自有資本獲得收益的能力,是評價企業資本經營效益的核心指標。13家企業5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為7.26%,整體獲利能力較高。其中,天喻信息(12.64%)、華中數控(12.49%)、東軟集團(11.91%)、鑫茂科技(9.88%)較高,而紫光股份(5.07%)、復旦復華(4.00%)、方正科技(3.84%)、浙大網新(3.18%)和工大高新(1.52%)接近或低于5%,投入產出水平較差。

        (二)經營特點分析

        1.高校上市公司成為高校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目前上市公司的參股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學,這是我國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方,為企業提供豐富的科技成果和技術資源。要實現知識向生產力的轉化,最好的途徑就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高校上市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著技術“孵化器”的作用。如清華大學“清華系”下的紫光股份、紫光古漢、誠志股份、同方股份,主業為微電子、通訊、生物制藥、計算機軟件或新材料等具有一定壟斷技術行業,都與其所依托高校的優勢學科專業有很高的關聯度。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研發,急切需要高科技成果的注入,同時高校上市公司還能為高校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后續資金。因此雙方不斷進行科研項目和人才的交流合作,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形成高校和上市公司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2.高校上市公司主營高科技業務越突出,財務業績的排名就越靠前。首先,總體上看,高校上市公司償債能力較強,說明高校上市公司具有財務信譽好,財務風險較小的特點。其次,高校上市公司基本上是根據各自參股高校的重點研究領域、科技含量高的方向發展,如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業。數據表明,一方面,企業在主營高科技業務越突出,財務業績的排名就越靠前。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并沒有很好地在企業中轉化為生產力,因此不一定為高校上市公司的財務業績目標做出預期的貢獻,“名校效應”不一定顯著。這兩方面說明,實現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和產學研一體化的重要性。如在資產負債率、流動資產周轉天數、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非主營比重和凈資產收益率這6項財務指標中,13家企業中的東軟集團、成飛集成和天喻信息的表現最搶眼,分別有6項、4項和4項指標表現優異。而浙大網新、紫光股份、方正科技,分別有5項、4項和3項指標表現較差。這6家企業,除成飛集成是儀器儀表類,其他5家都是電子信息類。表現優異的企業,無一例外,都是在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非主營比重這三項指標表現突出,如東軟集團分別是31.58%、19.29%和32.46%。而表現較差的企業,則相反。如浙大網新分別是12.23%、-1.22%和505.81%。

        (三)不足之處分析

        1.高校上市公司定位不明確,產權結構不合理。目前高校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是由學校代表國家直接持股,在運行中接受學校產業管理辦公室(處)的管理。高校優點是善于研發,但企業投資、經營管理經驗嚴重不足,不利于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上市公司的規范發展,易造成高校上市公司經營低效和高校直接承擔企業營運風險的局面。二是學校不直接參與上市公司的管理,而是通過其全資控股公司(集團)間接持股。學校和上市公司是出資者和被投資者的關系,兩者間只存在資本收益和技術轉讓的關系,上市公司交由富有市場經驗的人進行管理,經營機制相對靈活。從目前情況來看,少數早期上市的如復旦復華、中國高科由所屬大學持股,而大多數成立較晚的高校上市公司,已由最初的高校直接控股逐漸轉變為高校企業或混合控股的形式。

        2.高校科研體制導向和企業管理制度不相適應。目前絕大多數高校考核教師科研業績的主要指標是論文數和課題數。教師將大量時間、精力投向許多實際意義并不大的研究,其技術成果的開發面向市場需求導向不足,對科研成果轉化缺乏積極態度。而企業管理經營人才評價體系則重視成本、利潤、產品銷量等,此外,企業無形資產管理、創新型人才引進、技術創新平臺搭建等措施還不到位,高校技術人員與企業家的價值理念時有沖突。

        3.高校上市公司主營業務集中度差別較大。首先,從高校上市公司的經營內容來看,雖有像東軟集團、成飛集成、天喻信息、復旦復華和工大高新等主營業務非常集中的高新科技公司,但也有的公司主業飄忽不定,高新技術及產品收入的比例相對較低。如新南洋多年來形成了多元化經營的格局,經營范圍涉及傳播、文化、高新技術產品、房地產、金屬材料、化工產品等諸多領域;工大首創為商業百貨;中國高科由多所高校參股,業務范圍為綜合類,涉及商業經紀與。經營內容的繁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高校對其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支持有限時,上市公司基本上沒有競爭優勢。其次,從公司產品結構看,大部分高校上市公司經營的高新技術范圍繁雜,如電子產品、生物醫藥、計算機系統及應用軟件、技術的開發和咨詢服務,只要是和高新技術相關的,基本上是應有盡有;從所生產的產品來看,也是品種繁多。但是,從產品的技術含量來看,有的并沒有體現出名牌高校的應有水平;從其高科技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來看,規模化經營還較缺乏。

        4.市場影響力有待提高。市場影響力是企業開拓市場、占領市場并獲得盈利的能力。企業的市場影響力需要產品來傳播。產品在市場上知名度高、盈利能力強,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就能夠實現。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了2013年中國企業500強,按營業收入排名,高校上市公司中只有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排204名)上榜,而同屬于通信、電子、IT行業的聯想、中興通訊分列第21和第58名。同時,還了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排第85,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排第242,而聯想、華為分列第12和第13名。此外,2013年6月26日,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了2013年(第十屆)《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這份基于財務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和品牌強度分析而得出的中國最具價值品牌中,只有方正(排148名,品牌價值125.94億元)入圍,而華為、聯想則排第9和第10名,品牌價值分別為1 086.35億元和 1 017.29億元。2013年7月31日,由工信部的2013年(第27屆)電子信息百強榜單中,有5家企業入圍,分別是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排第9)、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排第15)、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排第48)、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排第58)和浙大網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排第89),而華為、聯想分別是第1和第2名,遠遠超過高校上市公司中表現最好的北大方正和清華同方。因此,高校上市公司的產品品牌價值還有待提高,產品美譽度也只是在一個比較狹窄的范圍內得到認可,放到整個市場經濟上進行比較就弱勢頓顯。

        三、促進高校上市公司良性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高校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

        一方面,高校學術研究不計成本的理念與上市公司利潤至上的市場化理念常常存在沖突,公司高層人事更迭頻繁,缺乏具有資深實戰經驗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如在成本控制、公共關系、營銷技巧、財務管理乃至資本運營等方面,要遠遠落后于社會化企業。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高校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因此,從社會專業化分工和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高校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戰略應定位于風險投資控股公司。另一方面,高校上市公司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科研上的優勢,立足高科技路線,把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到企業的生產線上,切實為企業創造財富,不應過分依靠高科技的品牌效應和高超的資本運作方式,而是需要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戰略管理方式去做好企業。

        (二)高校和高校上市公司產業化結合,必須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運作方式

        高校優勢主要包括人才優勢和技術積淀,而企業家的優勢在于對市場的把握和敏感度好。通過互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利益機制為紐帶、以項目開發帶動合作,進行產品生產與商業化運營,實現學科與公司、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科學研究與產業化互為支撐、同步發展及良性循環。

        (三)吸引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

        首先,政府出臺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對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有更大自主權,運用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無償資助等多種方式支持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其次,政府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支持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創造。通過協同創新,使得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實現知識與資本、技術與產業、成果與市場的深度合作。再次,高校應該將學科設置與高校上市公司的發展緊密結合,使產學研用結合充分面向企業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上市公司應提供充裕資金、搭建一流研發平臺,利用股權激勵制度,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

        第5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關鍵詞:新能源;戰略框架;扶持政策;啟示

        中圖分類號:F4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11-0054-04

        發展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等傳統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是21世紀國際社會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以及能源危機而積極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能源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對新能源的追求已提升至能源戰略高度。整體來看,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發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有一些發展中國家能準確把握能源發展方向,并采取一系列的推進措施。印尼在生物能源等新能源發展方面已漸成規模,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體系,其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一、印尼新能源發展戰略的背景

        (一)新能源成為各國能源發展方向

        從國際趨勢來看,安全、環保、經濟是今后能源業發展的方向,也是各國能源政策的最終目標。新能源開發利用受以下因素的推動:一是隨著環境壓力的不斷加大,注重可持續性、環保型的新能源開發利用已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在化石能源稀缺性凸顯和價格長期劇烈波動的背景下,保障可靠的、廉價的能源供給是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全球油價高漲迫使能源消費大國更加重視節能,向低炭、高效、環保的能源供應體系轉變已是必然趨勢。三是能源是經濟的發動機,能源的變革可以帶動經濟的變革。搶占新能源技術的制高點,是當前工業發達國家的戰略追求,2008年全球新能源總投資規模已達1300億美元。主要發達國家大力推動新能源,將給世界能源和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的主導地位已成為必然趨勢。

        (二)印尼不可再生能源急劇減少

        在化石能源方面,印尼已探明其潛在的天然氣儲量為165萬億立方英尺,煤炭儲量為187億噸,石油儲量為84億桶。按照2007年的產量水平,印尼煤炭資源可供使用75年,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僅可供開采24年和61年。[1]印尼石油監管機構在2008年的報告中指出,印尼石油產量每年以8-10%的速度下降,如不能發現新的石油礦藏,石油儲備將在10年內用盡。以每年原油產量來看,印尼已從1991年最高的5.8億桶萎縮到2007年的3.58億桶。 隨著國內石油資源的日益緊張以及國內能源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印尼已從傳統的石油凈出口國轉變為石油凈進口國。2008年原油價格飆升,對印尼國內造成了巨大沖擊,能源供應不足問題凸顯。

        (三)印尼發展新能源的巨大潛力

        據印尼能源與礦業資源部的測算,印尼新能源發展空間巨大,其中水電潛能為756.7億瓦,實際裝機能力43億瓦,利用率僅5.6%;地熱資源217處,潛能約270億瓦,實際開發8.07億瓦,利用率僅2.99%;小水電潛能5億瓦,實際開發0.84億瓦,利用率僅16.8%;生物質潛能498.1億瓦,實際開發4.45億瓦,利用率僅0.9%;太陽能卡能4.8千瓦/平米/日,實際開發僅800萬瓦;風能風速約為3~6m/秒,東部地區風速則超過6m/秒。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主要目標與基本框架

        2003年12月22日,印尼政府出臺了“可再生能源與能源保護政策”,簡稱“綠色能源政策”。該項政策的理念是建立一種可持續能源供應與利用體制,鼓勵集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技術、營造節能型生活方式,最終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

        (一)印尼新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

        印尼政府對可再生能源開發與保護的設想,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實現高效、清潔、可靠和經濟上可擔負的能源供應與利用。2005年印尼政府頒布了《國家能源管理藍圖2005-2025》,規劃至2025年印尼初級能源消耗的規模將達到相當于30億桶石油的量,新能源在初級能源資源中的比重將超過13%。其中,生物能源(含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的比重將超過5%,地熱能源將超過5%。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框架

        1.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

        印尼可再生能源發展計劃可分為非商業性開發與商業性開發兩類。前者主要是政府推動實施的鄉村電力化計劃和鄉村能源自立計劃,[2]后者則以私人實體的投資開發為主,但政府會支持重大的新能源發展項目,如鄉村光伏發電項目。截至2009年初,印尼已推出新能源發展的五大項目:一是2005年實施的鄉村電力化計劃,以可再生能源工廠替代柴油機,以滿足農村地區的電力需求;二是可再生能源發電聯網工程,政府協助中小可再生能源發電廠與國家電力公司的電網聯網;三是綜合微水電發展;四是鄉村地區太陽能光伏電發展項目;五是2007年啟動的鄉村能源自立計劃;六是2008年1月開始與荷蘭政府合作的生物汽油開發項目。

        2.能源保護政策

        據印尼能源與礦產資源部估算,印尼各部門能源保護的潛力巨大,可節省10-15%的能源消耗,如獲得充分投資,則能省30%的能源消耗。印尼在能源保護政策框架的具體安排包括:首先,針對社會經濟所有部門進行公共意識宣傳。一是舉辦關于能源效率與保護的論壇,或在電視廣告中進行宣傳;二是通過印刷品、宣傳活頁等傳播信息;三是開展對建筑和工業部門的國家節能競賽;四是參與東盟的節能建筑最佳實務競賽。其次,提升社會經濟所有部門的能源保護能力。一是由培訓教育中心主持關于能源保護的培訓安排;二是由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等國外機構提供能源保護的培訓。第三,成立能源保護清算所,提供能源保護活動的相關信息。第四,針對工業和建筑業的能源保護合作項目,由政府和國家電力公司提供資金,為工業和建筑業提供免費能源審計服務。第五,由政府和國家電力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引導家庭使用熒光燈,將街道照明由水銀燈改裝為鈉燈。第六,針對家庭的煤油向汽油轉換項目,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向鄉村地區2000萬家庭派發高壓氣筒。第七,針對工業和建筑部門的能源管理者勝任項目,由政府出資設立能源管理人員認證制度以及勝任能力標準。第八,針對家庭的能效標志項目,將能效標志作為引導消費者能源消費的指引。

        3.鄉村能源自立計劃

        鄉村能源自立指一個鄉村擁有滿足部分或全部消費和生產性能源需求的能源供給能力。其標準分為三點:一是當地可提供的能源能力,印尼能源與礦產資源部的標準是能源自立鄉村的電力或燃料供應的60%以上應源自當地的可再生能源;二是通過能源供應項目及其配套措施推動生產性活動解決農村地區的貧困問題;三是通過創造就業崗位解決鄉村就業問題。2007年2月印尼正式推廣鄉村能源自立計劃,選擇200個鄉村作為試點,其中100個是以生物燃料為基礎的能源自立,100個是以非生物燃料為基礎的能源自立。該計劃目標是至2009年建立1000個以生物燃料為基礎和1000個以非生物燃料為基礎的能源自立鄉村。

        三、印尼新能源發展持政策的具體措施

        (一)通過立法形式規范國家能源保護和利用行為

        為了鼓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印尼先后頒布了多條法律法規,其中包括稅收鼓勵政策、延緩繳納增值稅、對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護設備實行進口零關稅、免稅期和軟貸款等,并多次發出關于能源保護及能源推廣的中央政府文件。核心的政策法規包括:2003年12月22日出臺的“可再生能源與能源保護政策”,2004年2月國家能源礦產資源部頒布的《國家能源政策2003-2020》。為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印尼規定自2005年起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每年減少20%,并出臺生物柴油及生物乙醇的標準條例。2007年印尼頒布了《國家能源法》,旨在降低國民經濟對進口成品油的依賴,同時推廣天然氣、生物燃油、地熱、太陽能和風能等替代能源。

        (二)進行能源投資政策改革與新能源商業化推廣

        在國家投資方面,印尼政府努力實現使用自有資金進行能源開發,滿足能源的需求與供應。同時,財政部、能源礦產資源部和國企部等相關部門積極鼓勵私人部門和外資企業在符合印尼法律法規要求的情況下,更多地參與印尼能源項目的投資與開發。尤其是在興建獨立電站方面,印尼積極制訂透明的投資政策,使私營部門、合作企業、國有企業更有效地參與能源投資。為吸引國內外投資者,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印尼政府在金融、貨幣與財政方面實行了鼓勵政策,如對參與可再生能源開發與能源保護的公司實行增值稅延期與減免,以及免除進口稅等。取消對可再生能源與能源保護設備的奢侈品稅,對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護開發投資中的工程部分實行無息貸款。

        (三)多渠道拓展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資金來源

        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初始投資成本相對較高,在商業化運作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印尼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融資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爭取印尼政府的發展預算支持,此項預算資金由政府分配給能源礦產資源部、合作部、衛生部、技術評估與應用機構等政府部門,為其可再生能源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其次,一些政府機構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可積極尋求雙邊或多邊捐贈、技術援助和軟貸款。第三,能源開發地區的地方政府提供財政收入支持,以及向海外申請海外援助貸款。第四,積極爭取關注環境問題,可再生能源發展和反貧困的國際機構或民間組織的支持,包括來源于世界銀行的全球環境基金、亞洲開發銀行和海外發展機構等提供的貸款資金服務。最后,鼓勵地方投資企業以及農村金融機構的項目資金予以支持。[3]

        (四)進行原材料供應與產品推廣扶持

        首先,為農民提供優惠政策,提高生物能源的生產和使用水平。為吸引農民種植生物能源所需的蓖麻、棕櫚、木薯和甘蔗等優質原料,由當地銀行向農戶提供低息或免息貸款,由廠商向農戶提供免費種子和化肥。另外,作物的收購價格提前通過合同訂購的方式確定下來,以確保農民的收益。其次,積極發展能源農園業。如印尼RNI公司擁有10家制糖廠,公司的農園每年為公司白糖加工提供大量的甘蔗,僅西爪哇5家制糖廠每天就要加工1.5萬噸甘蔗,產出的甘蔗渣通過再加工制成生物乙醇。第三,政府介入推銷生物汽油。2006年12月11日,印尼政府開始在雅加達推銷一種由95%高級汽油和5%乙醇混合而成的高級生物汽油。

        四、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成效與面臨的挑戰

        (一)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成效

        1.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程度開始下降

        雖然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但新能源比重已得到顯著提升。1970年,印尼的初級能源消費結構為石油88%、天然氣6%、煤炭1%、水電5%、地熱開發為空白。2007年,印尼的初級能源消費結構已經發生顯著變化,石油下降至49.7%,天然氣提高至19.2%,煤炭提高至27%,水電總量上升但份額下降至3%,地熱能源提高至1.2%。可見,隨著印尼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的加大,初級能源結構將進一步向新能源轉變。

        2.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率逐步提高

        2007年2月推出鄉村能源自立計劃后,印尼的可再生能源應用得到明顯提高。以生物質能為例,目前生物柴油年產量為19.235萬噸,生物乙醇年產量為253萬噸,生物燃料占工業化燃料應用的比重達5%。預計2010年,生物乙醇年產能將達到40億升,生物燃料總產量將達到50億升。可再生能源發電方面,截至2008年7月,印尼國家電力公司(PLN)已建成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96萬千瓦。鄉村能源自立發展方面,截至2008年7月,已實現123個鄉村能源自立項目。

        3.推動了地方經濟的活躍發展

        一方面,印尼的能源自立政策吸引了國內外的投資,2007年以來,印尼地方政府先后與中國、日本、巴西等多國企業合作,引進外資建成了水電、太陽能、生物燃油等項目。另一方面,能源自立計劃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勞動力就業。如生物燃油項目的發展擴大了該類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進而提高了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印度投資商在楠榜省投資建設的乙醇廠,推動木薯種植面積增加2.5萬至3萬公頃,為當地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面臨的挑戰

        印尼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源保護方面面臨著多種挑戰:首先,可再生能源商業化開發利用的難度較大。可再生能源開發的投資費用較高,高投資成本與高生產成本使得可再生能源與傳統商業性能源在價格競爭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可再生能源的市場規模仍然有限,大范圍推廣應用前景尚不明朗。其次,印尼人力資源水平仍然很低,社會對新能源技術的吸收仍然很少,構建節能型文化存在客觀障礙。在有關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護部門條例的實施方面,政府機構仍缺乏緊迫感和相互協作意識。第三,新能源發展面臨巨大的資金支持缺口,如地熱能源的資金需求為1610億美元,巨大的資金缺口有待政府資金援助。第四,生物燃料的大規模發展擠占原有農作物種植并對原始森林資源造成破壞。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使印尼飽受沖擊,且印尼的原始森林資源受破壞程度近幾年正逐漸加大。

        五、對我國新能源發展與扶持政策的啟示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領域,近年來我國陸續公布實施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等法律法規,在新能源的具體發展政策方面,印尼的經驗對我國新能源發展與扶持政策有以下啟示。

        (一)完善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

        1.放寬和完善新能源市場準入

        在確保國家能源總體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現代監管制度,減少政府行政干預,放寬新能源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鼓勵民營企業投資新能源產業。同時,加快國有能源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解決當前國有能源企業普遍存在的“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等問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為跨地區、跨部門以及跨所有制的上下游一體化整合創造良好的條件。

        2.政府應采取多種扶持政策

        借鑒印尼的經驗,推動新能源發展最有效的手段是稅收鼓勵政策,包括延緩繳納增值稅、對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護設備實行進口零關稅、免稅期和軟貸款等。另一個政策手段是能源價格,在考慮環境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能源的經濟價值對能源價格征稅。同時,采用教育宣傳的政策手段,在實施可再生能源開發與能源保護政策過程中提高公眾的主觀能動性。

        3.實行新能源商業化運作

        一是建立合理的新能源價格形成機制。處于充分競爭的新能源產品應由市場供求關系確定其價格,并以市場的可接受程度作為價格管制的主要依據,通過稅收政策、環保折價、價格管制等措施,形成各種能源產品之間合理的比價關系。二是以市場化手段滿足新能源發展的資金需求。加大風險投資在新能源領域的融資規模,借鑒國外綠色證書交易模式在國內各省市之間建立市場化的激勵機制,調動資源豐富地區開發利用新能源的積極性,積極發展創新型融資產品,如與政府減排目標、能源價格等掛鉤的指數型債券,通過補償機制使新能源發展中的政策風險和市場風險得到有效規避。

        (二)全面推動節約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率

        1.推動不同部門的廣泛參與

        不同部門推廣不同的能效戰略。首先,對于工業部門而言:一是建立新設廠能源效率指標及審核制度;二是推動產業自發性節約能源;三是提升能源設備效率標準,提高電動機、鍋爐、冷凍空調等能源設備或器具的耗用能源效率標準,并建立檢測與執行體系;四是實施節約能源獎勵優惠;五是加強對工業部門節約能源技術服務。其次,對于運輸部門而言:一是提升車輛耗能標準;二是推動采用節能交通工具,包括推廣電動機車,研發關鍵技術,建立周邊使用環境并研訂相關法規,加速舊車輛的淘汰;三是推動燃油稅改革進程。第三,對于商業部門而言:一是提高用電器具效率標準,分階段提高空調、電冰箱、熒光燈與電動機等能源效率標準;二是強化建筑耗能指標;三是建立建筑節約檢測體系,制定建筑節約能源政策工具及獎勵辦法。第四,對于電力部門而言:一是提升發電機組效率;二是提升輸配電效率;三是實施需求管理措施。

        2.加強能源科技發展

        規劃并推動跨部門的能源科技工程研究發展計劃。加強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等再生能源,廢熱、廢棄物能等回收能源,以及電動及瓦斯車輛、汽電共生、燃料電池等。重點推動太陽能光電、燃料電池、電動車輛、煤炭氯化發電等計劃,加強國際合作。

        (三)積極參與發展新能源的國際合作

        印尼經驗表明,參與新能源的國際合作,不僅是獲得新能源技術的有效途徑,也是解決部分新能源發展項目資金需求的重要渠道。建議制定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交流與合作技術指南,積極參與國際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技術規范標準的制定;與國外聯合建立先進技術應用示范項目,促進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技術創新;建立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推進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合作培養從事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研究開發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 Ratna Ariati.National Energy Policy and Recent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13th Energy Working Group Meeting Indonesia-Netherlands Maastricht[Z]. 2008.

        第6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國家科研經費項目涉及的經費是由國民生產收入重新再分配而來,具有嚴肅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領域里的國家經費,是我們本文要深入討論的問題。傳統的國家科研經費項目管理存在一些問題,如:重復立項、立的項目需求性不強、經費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區、項目評審專家評審能力參差不齊、專家立場不中性、項目驗收完成后科研設備長久閑置,最終只會報廢處置,造成無效用的經費投入,致使國家經費損失巨大。本文初步探討一種管理思路,希望引入風險管理的意識和方法到國家科研經費項目管理工作中。

        關鍵詞:

        國家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問題;風險管理;誠信管理

        十以來中央政府提出規范化工作的改革發展方向,指出規范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成為與戰略、規劃、政策同樣重要的國家治理手段。曾對規范化治國明確提出,規范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可涉及經濟、技術、科學等管理范疇。科研項目管理是從近幾十年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世界各國、各行業所采用科研項目管理系統各有差異,但其基本原則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中國科研管理水平與國際同行相比,差距很大。國家科研經費項目涉及的經費是由國民生產收入重新再分配而來,具有嚴肅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領域里的國家經費,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立規矩,就是建制度,是防范風險發生的重要手段。規矩立好了,才有路可走,才能越行越遠。

        一、規范化科研項目風險管理的必然性

        科研項目管理是一個過程管理,包括項目的研究范圍、組織、進度、成本、質量和后勤保障等,科研項目管理活動貫穿于項目整個科研周期并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效果評估等手段達到科研項目目標。科研項目管理也是一個風險管理、信用管理。規范化科研項目管理是通過一系列規范體系,貫穿從科研項目管理的原則方針、組織要求、科研全過程,從而控制技術、進度、經費等方面的風險,這些準確而可操作的全面的規定,有利于剛性地管理國家經費科研項目,不僅僅要達到科研項目目標,而且還要做到目標的具象化、真實性、可追溯性和科研經費的明晰化、責任化、可審計化、成果化。這需要在科研項目管理中,對重復性的事物和概念,通過制訂、和實施規范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它不是簡單的部門行為,而是多個部門綜合行為,是經濟社會發展、市場化、商業化和國際交流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傳統國家經費科研項目管理風險簡述

        傳統的國家科研經費項目管理存在許多方面沒有風險管理機制,包括:重復立項、立的項目需求性不強、經費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區、項目評審專家評審能力參差不齊、專家立場不中性、項目驗收完成后科研設備長久閑置,最終只會報廢處置,造成無效用的經費投入,致國家經費損失巨大。第一,申報項目:項目負責人制定科研項目目標、計劃、預算等;其風險是:項目負責人主觀上存在風險,重復立項、立的項目需求性不強。第二,專家評審,篩選立項,其風險是:專家權威風險,無法保證立場的中性。第三,項目執行:科研項目管理包括財務管理、人員管理、設備使用管理、中期形式報表,其風險是:經費使用風險。經費管理存在真空區。第四,項目驗收:其風險是:驗收專家評估風險。立場如何確保其中立性。項目完成后沒有技術成果轉化的機制,致使研制出的設備長久閑置,成為垃圾,無人問津,多年后報廢處置,造成國家經費無效使用。第二,傳統的國家經費科研項目管理方法的弊端是:個人主觀因素過多,管理松散,工作銜接不嚴謹,科研人員與風險管理人員沒有明確的組織分工,往往是對立的態度,兩者因為關注的領域不同,溝通不暢,造成管理真空區,從而形成風險累積。沒有明確的風險管理部門,更沒有風險管理者事前、事后參與到科研管理中的可操作的機制,做不到事前、事后管理,而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事中結算管理。缺失風險管理部門的作用。

        三、規范國家經費科研項目風險管理探討

        (一)在申報項目階段

        加入科研計劃部門深入的市場調研與分析工作報告。科技人員協助風險管理者做出經濟和科技的兩個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報告。規范的科研立項工作是立項時要做大量的調研工作,統計經濟數據,做出調研分析報告。科研計劃部門要參與進來,科研技術人員協助風險管理者一同搜集相關數據,做出經濟需求和技術需要分析報告,以往只是科研項目負責人做科研技術可行性報告。現代國家經費項目更加重視對國家的、民生的需求分析。為了杜絕盲目、非經濟立項,需要科技戰略部門和科研信息部門提出經濟上的搜集要素,如:外界政治經濟環境因素、技術的改變因素、新技術的產生因素、經費的變化因素,做好經濟和科技兩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報告。要對各種相互有抵觸的需要加以權衡。從而幫助決策者充分理解科研目標的需求,準確把握經費投放的靶位。

        (二)評審立項階段

        在專家評審立項階段,建立專家科研個人誠信機制,包括建立科研專家誠信機構、制度、推出守則及懲戒辦法、建立科研誠信檔案、專家誠信評級、投訴管理等制度。

        (三)在項目科研階段

        第一,建立科研項目負責人個人科研誠信管理模式,同樣包括:建立科研人員誠信機構、制度、推出守則、懲戒辦法、建立項目負責人的科研誠信檔案、科研人員的信用評級、投訴管理等制度。第二,經費統籌部門是事中參與到科研管理中的風險管理部門。國家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科研項目人提供需求清單,由統籌部門按清單去市場詢價,統籌部門統籌直付,統籌部門做出采購分析評估報告,以備事后審計。第三,項目負責人的項目管理工作是相對獨立的,包括:立項申請、制定合同與計劃及費用核算、質量控制、參加人員選擇、外部內部溝通等有關項目科研風險控制等綜合進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保證科研技術可描述性文件歸檔,科研技術的可控性管理,科研成果可追溯性。第四,網絡管理部門是簡便并嚴謹的風險管理工具。還需要建立規范化管理電子網絡,劃定責任界限,協調相互間接口。在網絡的每一級明確控制、評估和證明質量合格的目標。科研項目組織標準化:標準要形式化具有可操作性,明確參與者的職責、相互關系、權限等,協調參與者與現有組織結構間的關系。加強規范化全過程管理。總體上,規范化的國家經費科研項目管理包括風險管理,細分可分為:規范化的財務風險管理、規范化的人員風險管理、規范化的設備使用風險管理、規范化信息/文件管理。第五,財務部門是記錄成本和進度的風險管理部門:不僅僅是為保證人力、設施、材料和資金的最佳使用,提示科研項目負責人項目的可行性,及同類科研項目的可比較性。規范化成本管理,科學化、定量化。在大量數據資料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成本模型并嚴格成本控制,目前采用粗放型的成本估算,缺乏定量控制辦法,科研項目缺乏預算定價依據。因此,加強成本管理和經濟精算分析,建立科學的科研經費管理模型,當務之急。

        (四)項目驗收階段

        項目驗收階段,同樣需要建立驗收評審專家誠信管理機制。保證專家中立性。確保公正評審。

        (五)項目驗收后,建立技術成果轉化機制,通過市場驗證,跟蹤評估。

        技術成果轉化部門是事后參與科研成果價值評估風險管理部門,長期跟蹤技術成果,做出技術成果轉化情況分析報告,以此也可把它作為以后評估立項目時或驗收時對評估專家的誠信評級加分還是減分的誠信數據采集的參數、同時也作為對項目負責人的誠信評級時的誠信數據采集的參數。

        四、結束語

        本文意在提出未來國家科研經費項目管理工作的發展方向。涉及國家科研經費項目管理模塊包括: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統、市場調查與分析、財務管理、誠信管理體系、信用和市場風險管理、征信數據庫應用開發、誠信評估與客戶關系管理等諸多方面,以此框架建立嚴謹的國家科研經費項目管理制度。只有當風險管理部門介入到國家科研經費項目的管理里來,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對項目的風險做出測量并準確預警,同時提示決策層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與國家經費損失風險,讓國家經費高效使用。

        作者:李舸 單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參考文獻:

        第7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關鍵詞:化工廠設計;概念設計;工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TQ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253-4320(2016)05-0006-03

        1新建工廠開展概念設計十分必要

        化工廠是由若干生產裝置(或化工單元)組成、從事化工品生產的場所。由于原料性質、產品要求和建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世界上一般不會存在一模一樣的裝置,也不會存在一模一樣的工廠。因此,工廠建設應該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也是“制造”工廠這種“產品”的過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是項目評價、企業決策、政府核準的關鍵文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以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建議書,以下稱預可研)及其批復文件等為依據[1],一般來講,裝置預可研根據參考裝置,或與裝置工藝包(技術)提供方進行技術交流得到的資料來進行編制;工廠預可研根據參考工廠,或由設計單位在進行技術交流或掌握資料基礎上進行編制。經驗表明,根據有參考工廠預可研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比較準確,反之,則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誤差較大,近些年建設的部分大型化工廠出現的問題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為了使可行性研究報告更加準確,筆者建議要針對新建大型化工廠開展概念設計。在此之前,鮮有人開展化工廠概念設計,筆者認為這與我國化工建設的發展過程有關。過去在我國大型化工項目建設過程中,自主創新較少,自行設計工廠一般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可參考引進或成熟的工廠技術流程,所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也比較準確。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原創性成果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新建大型化工廠中,由于沒有同等規模的已建工廠或成功的項目可以參照,將實驗室或中試技術直接用于工業化工廠建設,若仍采用傳統建廠模式,顯然風險會很大。為此,有些企業采取了在可行性研究報告核準(批復)前就基本完成了總體設計等策略,如神華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于2002年8月獲得國家批復,2002年10月即完成了先期工程和一期工程的總體設計工作[2]。

        2概念設計是化工新技術開發過程的必經階段

        化工新技術開發是從概念的形成,經過科研、設計、建設,使一項新技術、新工藝或新產品付諸實施的整個過程,其研究范圍一般包括基礎研究、過程研究及工程研究、工程設計3個部分,詳見圖1。對此,原化工部制定的新技術開發管理條例中有明確規定[3],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編寫的手冊也有介紹[4]。在化工新技術開發階段,概念設計是工程研究的一個環節,它是應用研究到一定階段后,按未來的生產裝置規模所進行的假想設計。它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根據研究和提供的概念及數據,確定流程和工藝條件以及主要設備的形式和材質、“三廢”處理設施等,最終得出基建投資和產品成本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一般情況下,概念設計在中試以前進行。通過概念設計判斷研究的工藝條件是否合理,數據是否充分,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對開發項目進行初步的經濟評價,以確定技術路線的先進性和可靠性、開發項目需要改進之處、還需要補充的試驗內容和課題、有無必要建立中試裝置,以及確定中試的規模、范圍和必須通過中試解決的問題和取得的數據[5]。研究過程中的基礎設計(BasicDesign,或FoundationDesign)是一個完整的技術文件,是整個技術開發階段的研究成果。一般情況下應在研究內容全部完成并通過鑒定后進行。基礎設計的內容應包括建設生產裝置的一切要點,合格的工程設計人員應能根據基礎設計完成一個能順利投產,達到一定產量和質量的生產裝置。基礎設計內容包括設計基礎、工藝流程說明、物料流程圖與物流表、帶控制點管道儀表流程圖、設備表和設備規格書、對工程設計的要求、設備布置建議圖、操作規程、消耗定額、有關技術資料和物性數據等,還應包括安全技術、環保技術和勞動保護說明。工程研究過程中的基礎設計不是工程建設階段的基礎工程設計(BasicEngineeringDesign),它僅僅是基礎工程設計的依據,依基礎設計所建設的工業裝置還需要實踐檢驗;任何一個裝置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全廠的一部分,采用新技術會改變工廠現狀,對全廠會產生什么影響,也需要驗證。因而在采用新技術、新方案建廠時,常常要求建設示范工程。

        3新建工廠開展概念設計已有先例

        示范工程是新技術或新方案第一次工業化應用的工程,帶有試驗的性質,目的是總結出某種可供借鑒、參考的經驗或典范,在此基礎上對原示范工程設計進行完善,成為今后同類工程建設設計的基礎;示范工程的新技術或新方案,可以是有一定風險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原料、新廠址、新規模、新組合等一種或幾種的應用,所取得的成果具有推廣價值。示范工程可以是一套生產裝置(示范裝置),也可以是一個綜合工廠(示范工廠)。從某種意義上講,示范工程在工程建設階段相當于技術開發過程中進行的工業規模的“中試”,示范工程的工程設計可看作是“中試設計”,示范工程運行后所進行的完善設計可看作是技術開發過程中的“基礎設計”。從技術開發過程研究規定需要開展概念設計來看,對有開發作用、示范作用的新型化工廠建設,在開展可行性研究之前,應開展工程建設項目的概念設計。我們有時可以選取一個已經建成、運行良好、相關參數相同的工廠作為“參考工廠”。有“參考工廠”的工程設計看上去比較簡單,似乎可以“翻版設計”,但實際上,由于廠址條件不同、技術改進,以及新規范、新標準的頒布帶來的設計改變,新建工廠與“參考工廠”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就需要在正式開展工程設計之前進行概念設計,在參考工廠的基礎上找出變化的內容對工廠建設的影響,制定設計原則。眾所周知,工程具有“一次性”和“成果不可挽回性”的特點,這意味著工程是一次性的,而工程成果的使用是重復、長期的,所以工程建設前期需要花大力氣,對工程進行全方位的研究,理順與各種需求關系,理順內部各主要裝置與系統、輔助裝置、公用工程的關系和配套需求,優化全廠工藝流程和各生產裝置工藝流程,否則在工程實施階段進行修改或既成事實,均會增加工程投資或影響工程的使用。工程成果的不可挽回性決定了工程不能像其他事情那樣做壞了可以重來,也不可試著做,工程必須確保成功,一旦工程失敗就永遠失去了重新實施原工程的機會。這也說明在工程建設實施前,需要深入開展前期工作的必要性。工程概念設計正是在工程前期研究、論證過程中,整體上深層次研究所要建設工程的一個環節,或者說機會,缺少這個環節帶來的影響在以后的建設中無法彌補。雖然對于化工工程建設階段的概念設計在國內尚無規定,但在國內外的工程規劃或研究中均有先例。20世紀70年代,美國能源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在組織煤炭資源利用技術開發時,曾組織過部分項目的概念設計,如格雷斯公司(W.R.GRACE&CO.)在部分專利商(設備供應商)的支持下,組織編制了“合成氣示范工廠項目的商業化工廠概念設計與評價”(SynthesisGasDemonstrationPlantProgram,PhaseI.CommercialPlantConceptualDesignandEvaluation,1979)[6],該報告包含基礎數據、商業化工廠設備清單及參數、工藝流程、區域平面布置圖、技術經濟比較研究、風險提示等內容;20世紀末,中國石化工程公司完成了“21世紀千萬噸煉油廠概念設計(研究)”[7],指導了中石化鎮海煉化、中海油惠州煉化、中石油廣西石化等多個工廠的設計;遼寧大唐國際阜新煤制天然氣公司組織完成了“面向城鎮用戶的現代煤制天然氣工廠概念設計(研究)”[8],通過了中國石化聯合會組織的評審并得到了應用。另外,在核電站設計過程中,盡管概念設計也不是規定的必經工程設計程序,但得到了高度重視,認為是初步設計的準備階段,要從前期準備階段開始[9]。

        4工廠概念設計的基本內容

        我們認為,工程設計階段的工廠概念設計,其內容可以比照技術開發階段概念設計的內容討論全廠性問題,它通過分析設計需求和技術現狀,找出滿足需求的技術策略并在設計中體現,是設計者綜合已有成果(如開發成果、文獻數據以及類似的工程、操作數據和工作經驗等),通過分析研究之后,按未來的工廠規模,從工程角度出發進行的預設計。通過這樣一個設計,以暴露提出擬定的全廠流程、主要化工單元(裝置)、設備結構、材質、控制方案、安全和環保等在工程設計中將會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解決途徑及方案,并進行經濟評價,調整技術策略。其主要內容應包括:原料和成品的規格,生產規模的估計,工藝流程圖簡要說明,物料衡算和熱量衡算,主要設備的尺寸、型號和材質的要求,檢測方法,輔助工程和配套工程初步方案、全廠總圖布置初步方案,主要技術指標和包括投資、成本的估算,投資回收預測的經濟指標,“三廢”治理的初步方案,對下一步工作的建議。工廠概念設計是較為詳細的技術方案,其深度應相當于預初步設計,對于不同的項目,其要求可有所不同。工廠的概念設計主要用以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對開發的新技術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提出工業化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全廠的影響,并分析其中哪些技術是可靠的,還缺哪些數據和需要驗證的技術,對新技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二是用系統工程的觀點,吸收、集成有關技術成果,研討改進技術方案,爭取轉化率、收率、能耗、設備投資、安全、環保、占地、配套等的總體最優;三是做出認真的技術經濟分析和市場預測,分析產品及目標市場并提出對策,分析設備、材料的可獲得性,哪些技術和設備由自己開發,哪些用已有的,哪些需要進口;四是提出工廠建設條件和運營的要求,以及廠址的滿足情況,做出技術比較;五是找出工廠的特點對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廠址所在地對工廠的要求,提出相互適應的措施;六是明確全廠性輔助工程和公用工程配套要求,提出初步方案;七是對全廠總圖布置進行論證和分析,提出滿足要求的基本條件;八是暴露設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從而能及時解決問題,以便集中力量解決最關鍵的問題。概念設計應在可行性研究之前進行。沒有依托項目的示范工程的概念設計屬于一個假想設計,應由開發單位聯合設計單位完成,為投資方決策提供依據,或據此尋找投資方。有依托項目的示范工程的概念設計是一個預設計,應結合項目實際,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單位和開發單位共同完成,從項目前期準備階段開始進行,該項工作可以作為預可研階段的專題研究,其成果可以作為可行性研究的依據,也可以作為總體設計的內容,為后續的初步設計或基礎工程設計奠定基礎。概念設計進行得越早,后續工程設計越主動。

        5結語

        大型化工廠建設投資大,技術復雜,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從技術、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把最有希望的方案設計出來作為設計工作的方向,這是一種系統化的分級決策過程,也正是概念設計的真諦,是工程設計過程中十分關鍵的一項工作。目前盡管工廠概念設計還不是規定的工程設計階段,但設計是“制造”的基礎,因而對于大型化工廠這樣復雜的工程項目,在項目早期開展概念設計,以新的視角、科學定義項目內容、研究和制定建設策略、明確項目目標并對其給出初步評價,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概念設計可以尋找最佳工藝流程(即選擇過程單元以及這些單元之間的相互連接)和估算最佳設計條件,使全廠輔助工程、公用工程配置最優化、全廠布置最佳化。成功的概念設計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還可以加快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速度,提高開發的技術水平和工廠的運營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石化咨詢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暨股份公司石油化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定,2005:1.

        [2]張玉卓.煤潔凈轉化工程[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1:77.

        [3]化學工業部.化工新技術開發管理條例.1986.

        [4]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開發部.最新石化工程創新設計與技術改造實施手冊(第一卷)[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6:7-9.

        [5]倪進方.化工過程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9:5-8.

        [6]W.R.GRACE&CO.SynthesisGasDemonstrationPlantProgram,PhaseI.CommercialPlantConceptualDesignandEvaluation[R].1979.DOE/ET-77-C-01-2577.

        [7]張維忠.21世紀千萬噸/年級煉廠概念設計(研究)通過技術鑒定[J].石油化工設備技術,2003,(3):11.

        第8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關鍵詞:創客;教育;空間;社群;生態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 (2015) 05-0018-09【DOI】10.3969/j.lssn.1009-8097.2015.05.003

        創客一詞源于英文單詞Maker或Hacker,指樂于動手實踐和分享,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連線》雜志前主編Chris Anderson在《創客:新工業革命》中,將創客描述為:“首先,他們使用數字工具,在屏幕上設計,越來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機器、制造產品;其次,他們是互聯網一代,所以本能地通過網絡分享成果,通過互聯網文化與合作引入制造過程,他們聯手創造著DIY的未來,其規模之大前所未有。”TechShop的首席執行官Mark Hatch在《創客運動宣言》一書中認為,創客運動的核心是更好地獲取工具,獲取知識和構建人人參與的開放分配系統。創客空間的發展

        創客早期的發展一直帶有技術民主化以及反主流文化的特色。隨著美國重塑制造業、中國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創客迅速成為創新的核心力量。對創客的認知,需要結合創客空間和創客文化來整合認知。

        密西根大學的Silvia Lindtner歸納了四種創客空間的形態:早期會員制社群、網絡開放組織、國際化的創客運動以及產品孵化平臺。美國波士頓LOpht創客空間在1992年開始運營時便只對少數會員開放;建于1995年秋的柏林C-base則更傾向于公眾化,目標是增加計算機軟件、硬件和數據網絡的知識和技巧,并且帶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去推動互聯網的自由化。該組織從事大量的相關活動,例如在兒童節,他們引進年輕人喜歡的機器人和計算機輔助設計主題。舊金山灣區的Noisebridge是一個備受贊譽的創客空間,引導了全球的創客空間運動。Noisebridge受到歐洲創客空間維也納Metalab和柏林C-base的激勵,開始于2007年,是分享、創造、協作、研究、開發、指導和學習的空間。Noisebridge還延展到世界各地的基層社區。目前大量的創客空間以初創團隊孵化器的形式存在,如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它在研究和開發領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制作》雜志主編Dale Dougherty對創客空間給出這樣定義:“不同職業的具有創意的人們和社群聚集在這里,通過彼此分享,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將想法變為現實。”Kera.D認為可以從一系列開源軟硬件與數據等要素相關的共享技術、治理過程和價值觀來定義一個創客空間。Noisebridge的創始人Mitch Altman 則認為在創客空間中人們可以通過黑客行為來探索他們熱愛的東西,并且可以得到社區成員的支持,而黑客行為即指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且愿意分享。針對創客社區和活動,開放式的Hackerspace、Makerspace以及TechShop提供了創客線下聚集的場所,創客們通過舉辦工作坊、黑客馬拉松、制匯節(Maker Faire)等活動來學習、團隊競技以及自我展示。TechShop是一個會員制的自造空間,它提供數字和機械制造工具來制造任何東西,包括機器人、登月飛行器、iPad套和手工商品等。創客空間代表了設計、工程、制造與教育的民主化。創客空間是配備了工具的社區中心,通過整合制造設備、社區和教育,為社區成員提供設計、原型制造和創造作品的資源。這些空間有形式松散的個體共享空間和工具,運營方可以是盈利的企業、非盈利企業,也可以隸屬于或托管在學校、大學和圖書館等。

        1 美國的推動政策

        創客活動促進設計、制作以及科技工程學的發展,并能培育企業家精神。奧巴馬政府在2012年年初為1000所美國學校引入創客空間,以培養新一代的系統設計師和生產創新者。2014年6月18日,美國白宮舉辦首屆創客嘉年華,同時也推出全民參與計劃,使更多的學生和創業者能接觸到創客所需的工具、空間以及導師。這些政策包括:讓企業支持學校的創客空間以及課外計劃,企業員工可以休假擔任導師,企業成為創客空間的“大客戶”,就像福特與TechShop的合作伙伴關系,或作為多渠道零售商幫助消費者成為有創新能力的創客或初創企業。大學可以在招生環節中添加一個“創客作品集”選項(如MIT),同時在校園為學生和社團建立更多的創客空間,并在國家、區域和地方各級層面,支持更好的硬件和軟件工具,如MIT FabLabs的設備。政府機構和社區團體可以實施類似生產設計聚集區的項目,讓企業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或舉措。在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和社區組織建立更多的創客空間,使大眾能夠有更多的接觸創客導師和參與創客活動的機會。基金會和慈善家也要為有興趣接納創客的社區提供相應的資助。

        2 創客教育的特點

        創客教育強調行動、分享與合作,并注重與新科技手段結合,逐漸發展為跨學科創新力培養的新途徑。國外一些著名大學已開始將創客實踐作為交叉學科創新、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模式,如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學生自主運營的創客空間MITERS,斯坦福大學變革學習技術實驗室(Transformative Leaming Technologies Lab)正在為全世界的創客空間和快速原型實驗室創建開源課程( Stanford FabLeam Fellows Program).

        在創客實踐中,學生被看作是創作者而不是消費者,學校正從知識傳授的中心轉變成以實踐應用和創造為中心的場所。學術性創客空間和快速制造實驗室迅速增多,學生們能夠在其中開展課程項目和自我主導的課題,同時開展以內容及產品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這些空間正以創新的形式展示出對教育的價值。創客實踐正在創造一種組織文化,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并針對現實世界的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高等教育版)》中預計這一趨勢會在三到五年內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二 創客與創業教育

        教育是一個改變人類行為模式的過程。這里的行為指的是一種廣義的行為,包括思考、感覺、以及明顯的行動。創業教育關注于學生在思考和認知上的改變,其所強調的是以創業精神帶動行動和思考,并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創業教育成果,即孵化出成功的企業或企業家。

        1 從STEAM到創客教育

        早年被大范圍推廣的STEM教育經過演變和改進,加入“藝術”(Art)要素,便成為了STEAM(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教育。STEAM教育與創客教育的相遇,將更全面地推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進程。雖然STEAM教育在歐美國家廣泛應用,但是創客理念的加入,建立了學生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連接,同時也彌補了工程教育方面的不足。在美國,60多所高校已經陸續在校園里開設了創客空間。為促進創客運動在教育界的發展,斯坦福大學還設立了創客教育研究學術獎學金,以激勵廣大教育者去發掘創客運動在不同教育領域的應用。

        創客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開創性個性。創客教育的理論基礎建立在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項目教學法(Project-Based Leaming)、創新教育、DIY (Do It Yourself)、DIT (Do It Together)等理念之上。同時創客教育注重教育體驗的整體性,學習過程本身代替學習成果成為最重要的部分。教育專家Sylvia Libow Martinez和Gary S.Stage總結了好的創客項目所需的八個要素:目標與相關性、充分的時間、復雜性、強度、合作、可獲取的材料、可分享和新穎性。這些要素在創客教育課程的設計和開展中成為可參考的規范。歐洲科技展望研究所開發的“Up Scaling創新課堂”(CCR,Creative Classrooms)框架也由八個維度組成:內容和課程、評價、學習實踐、教學實踐、組織、領導力和價值觀、連通性和基礎設施。此框架將無處不在的學習環境視為學習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可以隨著時間推移對所處的情境和文化做出回應。模型的八個維度形成一個體系,鼓勵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環境以多維方式拓展創新教學實踐。

        2 從創客到創業

        自Milwaukee創客空間邀請公眾參與活動以來,創客空間逐漸聚合成了一股強大的非學院派的學習力量。由此讓很多大學發現其中的學習機遇,瑪麗華盛頓大學的ThinkLab、斯坦福大學的FabLab都先后成立。自主自導的學習是創客在創客空間中的主要學習方式。創客之間的互動孕育出了一種動態的具有極高合作性的學習行為,團隊的力量以及同輩的支持、建議和協助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學生可以自己控制和主導基于問題的學習。最終,創客空間會促進校際的連結,并推動合作項目的進行。

        應對創新發展的需求,高校紛紛開展創業教育,將實踐教育與社會、產業需求以及創新價值連接起來。創客作為一種人人參與創新的形式,成為高校一股新生的力量,從創意到創新,并為創業教育營造了更好的氛圍。清華大學將“三創”(即創意、創新、創業)作為整合的視角來考慮,創客教育成為“三創”教育的重要連接點,創客實踐一方面是自發將創意轉為現實的重要模式,同時也創造通向創新創業的機遇。

        3 從創業到開創

        早期的創業研究一直處于經濟學的領域,其出發點大都在探索創業者的角色、功能及其對競技世界的貢獻。近年來因管理學者的投入,其角度逐漸轉向組織個體,思考如何有效進行創業決策與行動。“開創”(Entrepreneuring)概念的提出,將創業動名詞化,意在表現“創業”的歷程化。從歷程化的角度來看,結果不能作為判斷創業成功與否的唯一要素,因為創業是持續的、與社會不斷互動的行為。Hj orth和Steyaert認為創業在本質上是“社會創造的形式”,不僅僅發生在商業領域,而是發生在社會整體之中。創業不只是表面上宏偉事業的建立,反而是從日常細微事物中制造差異,以量變帶動質變的過程。創業也被看做是一種“對話式創造”(DialogicalCreativity),其發生且成型于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故事、戲劇、談話、表演之中。Gartner認為是行動造就了創業者,因此對創業的研究也可從分析創業者的行為出發。為此,注重參與和過程的創客實踐,也在內在推動力方面與創業形成了密切的關聯。

        三 眾創生態系統的構建

        創新生態系統以需求方為中心,具備自組織、自成長、自適應和自修復的能力,各組成元素之間共生、共適并共進,邊界是開放的。以色列裔Ron Dvir博士定義“創新生態學是一門研究關于空間、時間、文化、相互關系、基礎設施和為創新提供養分以營造外部氛圍的科學。”“創新生態學研究的是關于鼓勵、培育和催化創新思想和理念,并能使其轉化為有價值的工作環境。創新生態學倡導和支持個人、團隊和所有機構為經濟可持續發展開展研究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提出了“創業生態系統(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概念,Dunnc指出MIT的創業教育和培訓不再以集中的方式體現,而是以項目組織為中心共同在校園內培養創業精神的創業生態系統。此種模式正在取代傳統的創業模式,將高校、企業、政府與學生緊密聯結,科學研究與創業活動齊頭并進,使高校創業教育和社會經濟之間產生良性循環。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眾創空間”。其中眾創(Crowd Creation)的概念是“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核心,也是“創新2.0時代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趨勢”的體現,眾創空間是“把握互聯網環境下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一個運作良好的眾創生態系統包括了合作社群、創意實踐、開放資源和協作空間四個要素。

        1 合作社群

        社群(Community)或社區是指具有共同理念、行為規范和互動關系的一群人的集合,典型的創客社群是跨學科的學習共同體和實踐社群。構建一個開放和協作的網絡,可以和世界范圍內的創客社區開展合作,分享見解、創意和實踐。同時,與本地創客保持關系并得到創客社區的支持。

        (l)學習共同體

        創客活動具有學習共同體的特點,由學習者及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共同構成的團體,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互動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

        由蔡敦浩等提出的實踐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概念將社會看作一個附屬著無數實踐社群的大型學習系統,在同一種體制環境下,學習成為非個人的群體性的行為。在這個概念中,社群成員需要經歷“建立認同”的過程,一是融入群體,二是建立共同追尋的目標。此理論體現了創客學習的社會化和以實際行動親身參與的特點。

        (2)跨學科團隊

        當下的大部分創新都發生在跨學科領域。創客實踐強調“T”型人才的參與,跨學科或交叉學科團隊的每一位參與者,都具有自身的能力特長,通過非正式或正式的學習實踐,形成跨學科共通的語言,以多學科技能來解決復雜的創新問題。發揮跨學科團隊的專業優勢有助于在創客活動中相互學習并快速實現產品原型。

        (3)創意社群

        創意社群(Creative Community)是由清華美院服務設計研究所與COIN跨界創新平臺推動的關于創意分享、探討、協作與創新的社群,它以用戶為主體,匯聚來自于設計界、工程界、產業界、商業界、學術界等各類社會群體和普通用戶,通過群體間的創意碰撞、知識分享、設計實踐等跨界協作展開多學科交叉創新。創意社群的智慧、靈感、奇思妙想將與信息科技、社會文化廣泛融合,并以真實的、可商業化的創意設計產品及方案予以呈現。目前已經開展周末工作坊和試點項目,重點推動創意產業和文化的發展。

        2 創意實踐

        創意實踐包括非正式的學習、工作坊、競賽與交流,也包含正式的課程與研究等。創客的實踐活動具有自組織性和自發性的特點,以人人參與的形式來展開實踐。在實踐活動中需要考慮課程的建構并使學生專注于項目參與,同時也需要建立恰當的學習環境來促進多學科交叉。

        (l)非正式學習活動

        非正式的學習(lnformal Leaming)是正式課程之外的自發性、自組織和更靈活的學習活動。如紐約“城市黑客馬拉松”采用“Hack-a-thon”形式,設計和開發者借助政府的開放數據展開共同開發活動,促進城市管理和科技的融合。

        2013年春季清華美院開始了名為Designow的周末工作坊,目標是匯聚跨學科的資源實現創新創業。工作坊聚集了清華大學和其他高校、企業的青年創意人才,利用周末的時間做出創意原型,活動中也邀請商業、設計、技術等不同領域的導師給參加者提供專業指導。在Designow的活動設計中,“創客英雄之旅”的模式被用來支持團隊創新,創新團隊從任務挑戰到完成原型,將經歷挑戰征集、進入不尋常的世界、開發與獎勵、伴隨成果和經驗的回歸等環節,這些對創客轉變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關鍵點。不同于清華“學堂在線”這樣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的模式,創客更喜歡在線下的物理世界學習和面對面地交流,在做中學(Leaming by Doing)是主要的學習方式,在線平臺可以作為一種知識庫和補充。

        (2)創客英雄之旅

        首先,創客所遇到的挑戰來自于真實世界,如環境、垃圾、能源、綠化以及教育等,借助社交媒體來收集挑戰和建立社交圈,來自設計、科技與商業領域的創新者以團隊合作的模式開啟旅程,小組協作、基于項目的實踐、互助學習、開放式探究、翻轉課堂等方式都將應用于活動中,創客的協助精神將幫助他們尋找到創新的方向。每一位參與者都可成為知識的再生產者和傳播者,教育成為一種自組織的過程。當創客進入到不尋常的創新情境,他們會獲得導師的指引。導師不僅提供資源和經驗,更重要的是引領方向,講授設計思考的方法,通過設計工具形成創意并啟動快速原型。

        在創客旅程中,體驗學習是迭代開發的主要特點。創客會發揮“黑客”精神,比如破解3D打印機實現遠程控制,由此激發創客的好奇心和破除對科技的恐懼感。所以自造不僅是草根運動,更是一種開放創新模式。如清華美院研究生以“觀鳥”為題的市民科學項目,以眾包的模式和群體智慧應對復雜的生態系統問題,展現了創客對于人文與科技關系的思考。

        (3)正式課程教學

        清華美院的全校選修課“設計與科技創業實驗室”,是將創客模式應用于正式學習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以科技為驅動的創業模式已經日趨成熟,然而在設計驅動創新的領域亟待探索。課程講解設計思維、創客實踐技能、敏捷用戶體驗與科技人性化的理念、方法和案例,學生采用開放式創新工具,以更廣泛的視角來思考和發現創新,運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共同發展出可行的原型。其核心理念是設計思考、體驗性學習和批評式制造的整合。課程基于創客空間和創業實驗室的模式,聯合校內外的技術與商業資源,與國內外專家以及創業孵化器的合作,在兩個周末集中開發出快速的原型并進一步發掘商業和市場化的可能性。

        (4)開放式創新活動

        基于開放式創新模式應對挑戰是創客的特色。開放式創新的方法包含創建平臺與他人一起尋求解決方案、運作創意競賽、建立開放端口來邀請創意、建立消費者實驗室、運作用戶引導項目、向全球創新社區挑戰以及與消費者或者伙伴共創未來等。創客具有非功利性、特立獨行的特點,以內在興趣驅動來進行創作,成果導向的不確定性往往成為創新的早期基礎。例如,Foldit讓玩家搭建各種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以娛樂游戲的形式進行眾籌科學實驗。同時,創客關注生活,將社會問題作為挑戰,如關注環境和開放數據的創客馬拉松活動是以科技創造社會價值。

        3 開放資源

        基于開放的理念,提供軟硬件、項目庫以及設計創新工具等支持平臺,建立創客在線交流空間,在線上引入新的想法和項目并提供持續的反饋和支持,是眾創活動可持續的基礎。

        (l)開源硬件與軟件

        開源文化和開源思想以分享知識為核心,通過公共協作能夠達成更快的創新。創客空間的創新活動基于開源的軟硬件工具降低創造的標準,如3D打印機、開源硬件如Arduino和樹莓派,以及多種快速原型軟件,可以便捷靈活地支持交互原型的制作。在作品的發表階段,知識共享( Creative Commons)作為一種創作的授權方式,可以“增加創意作品的流通可及性,作為其他人因此創作及共享的基礎”為創客實踐提供了知識產權的依據。

        (2)項目庫與媒體

        眾創空間需要為學習者提供更好的方式來發現和訪問相關內容,收集、存儲以及分享創新相關的知識。創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可用的設備篩選項目。這些項目要易于參與,適合團隊工作和提供靈活的技能分享模塊。創客相關的媒體不僅報道創客實踐的內容,同時也參與相關的活動并推介導師資源,從而使新手創客能夠快速入門和提升。此外眾籌平臺同樣為創客提供了一個參與式創新模式,通過創新項目和與支持者互動來不斷完善和共創新產品。

        (3)設計工具

        眾創空間的工具除了手工工具和加工設備外,支持動手制作和研發的設計工具非常重要。主要的工具可分為“協作工具、設計工具、測量工具、分析工具”四大類――協作工具主要是幫助人們進行協作交流,推動任務進展的軟件或設備;設計工具是用于產品設計的一類工具,從制圖工具到各類軟件以及快速模型工具;測量工具則被用來測量數據并記錄數據,可穿戴的設備更有利于分析用戶的移動行為;分析工具被用來分析、解讀搜集到的數據,以便進行下一步的創新。

        4 協作空間

        正如《第三類教師》所言,“環境己不是沒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東西,而成為一種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共享的、靈活可變的空間成為眾創發生的重要場所。開放的空間形態可以更好地支持跨界交流并改變參與者的行為。協作空間包括共創空間、共同工作空間、生活實驗室等多種模式。

        (1)共創空間

        共創(Co-creation)是一種協作創新的模式,共創活動包含激發參與、優選、連接創意思想、分享成果和持續開發的過程。共創需要整合設計、科技、管理等領域的知識,在參與過程中創造新奇與創新的產品,同時共創也是相互學習、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過程,并產生組織的影響力。從虛擬與物理的角度看,有三種不同類型的共創空間,即基于網絡的社會化媒體共創空間、基于物理環境的共創空間、將網絡與物理環境相結合的共創空間。共創空間是以啟發性的物理或虛擬空間為支持,為用戶、設計師和其他人員提供非正式情況下平等相遇的機會。

        營造共創空間,從應用情境看,共創空間能夠圍繞著日常生活創建真實的使用情境,面向大眾降低參與門檻。空間要給所有利益相關者帶來價值,可以滿足個人的目標,并且活動要生動有趣。在活動中,依靠參與者的興趣、時間限制和能力以不同的方式來貢獻內容,鼓勵創新和非正式的交流。“共創空間”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限定內,靈活地收集和分析數據,持續應用成果、迭代開發。

        (2)共同工作空間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服務于有共同價值觀的共同工作者,共同工作者(Coworker)通常來自不同企業、組織或者就是創業者。舊金山是共同工作空間最多的城市。據“”網站調查顯示,截止2014年7月全球共同工作空間已經有3000個,這些空間逾四分之三都分布在歐州、美國和澳洲。共同工作空間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提倡共同工作空間的組織Coworking Toronto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出租辦公桌或場地,而是幫助建立人與其他人的聯系。早期的創業項目并不需要很大的辦公室,很多事情可直接通過互聯網處理,創業需要跨界思維的啟發,尋找合伙人和資金,并聽取各方面的專業意見,這些都是共同工作空間的優勢。

        (3)生活實驗室

        歐盟的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是一個實際生活測試與實驗的環境,它既是一種創新方法論,用戶和生產者可以進行共同創新;也是創新孵化平臺,通過公私伙伴關系的模式(PPP)促進用戶驅動的開放式創新。

        生活實驗室從事共同創造、探索、實驗和評估,即與用戶和生產者共同設計、探索新興的趨勢、行為和市場機會,并進行概念、產品和服務的評估。生活實驗室是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模式。從其創新階段看,生活實驗室采用參與式創新模式,開展真實情景下研發或者試點服務,以日常訪談和評價、小組討論或線上收集的模式收集用戶數據。參與者組成焦點小組,以在線面對面、群體聚會、電話訪談等用戶互動形式展開工作,服務提供者或者設計師扮演領導者、激勵者和觀察者的角色。生活實驗室的優勢在于能夠長期收集真實用戶的反饋,但挑戰在于如何激勵和吸引長期用戶的參與。可穿戴科技手段的發展為用戶行為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城市與社區尺度的空間,也成為創新服務與產品研發的新領域。

        四 結語

        第9篇:商業化治理交流材料范文

        一、低碳發展的內涵與路徑

        (一)低碳經濟概念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經濟形態的總稱,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發展,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已經成為全球發展戰略的重點和共識。

        (二)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

        低碳經濟涉及的行業和領域非常廣泛,包括了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等。在技術上,低碳經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的新技術,低碳技術可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減碳技術,是指高耗能、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第二類是無碳技術,比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第三類就是去碳技術,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在產業路徑上,低碳經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的處理;二是節能產業,包括工業節能,如余熱回收發電、工藝改進、節能材料,包括建筑節能和汽車節能;三是清潔能源,包括風能、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還包括能源的傳輸方式,比如高壓、超高壓輸電技術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電網業務。

        二、成都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

        當前,成都的發展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首先是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的快速提升,必將帶動若干有條件的國內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其次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有條件的局部地區有可能打破傳統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跨越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城市跨越發展;三是國家啟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加快構建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新的經濟增長極,西部中心城市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作為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和長江上游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區,肩負著基本農田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責任,尤其是產業發展更要考慮資源和環境的約束。為此,低碳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成都經濟發展必須選擇低碳發展道路。目前成都經濟發展模式還仍屬于高碳型經濟。主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呈現煤多、氣緊、油少的特點,能源依賴于外部供給,導致能源安全風險較高;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三次產業發展不盡合理,服務業比例偏低;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還比較滯后。加之成都市特殊自然條件的限制,大氣環境呈現超載特征;全市水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環境容量趨近極限及環境承載力的薄弱。這些都給成都市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資源壓力和環境安全隱患。

        (一)增長方式亟待轉型

        成都市經濟增長方式結構性矛盾突出。首先是三次產業發展比例不盡合理,從國內外中心城市和特大中心城市發展來看,第三產業的發展都很迅速,占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成都市2009年三產業占GDP49.6%,遠遠低于北京(2009年三次產業占GDP75.8%)等國內特大中心城市。其次是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首先是農業優勢產業不突出,農業產業化水平低,標準化生產落后;其次是工業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還在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發展不夠;最后是傳統服務業根深蒂固,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二)產業發展急需扶持

        低碳經濟的主要載體環保節能產業和新能源產業在成都均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并呈現出較快的發展態勢,但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是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未形成大型龍頭骨干企業或企業集團;二是政策措施支持不夠,與國內主要城市相比,缺乏有針對性的低碳產業發展專項政策,在資金、人才、服務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夠;三是“產、學、研”脫節,絕大多數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先進技術未能及時實現產業化;四是市場體系不夠健全,影響了低碳產業健康發展。

        (三)資源瓶頸日益突出

        成都市能源消費量逐年遞增,早在2008年已達到3530.4萬噸標準煤,是1995年的2.77倍,且能源自給率較低,不足20%,過高的能源對外依賴將造成能源安全風險。同時,成都市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僅為862立方米,低于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警戒線,屬于缺水城市。特別是近年來岷江的高強度開發,加之成都市境內河流水質不斷惡化,導致水資源供需緊張,到2020年,成都市將累計缺水35億立方米。成都市的碳匯資源并不豐富,人均碳匯量為1.0379噸/人。

        (四)環境問題日漸增強

        成都市主要污染行業為輕工、化工、制藥、建材、火電和冶金,目前這些行業仍將是成都市的排污大戶,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需要較長的時間。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將繼續存在,水資源消耗量巨大,像煙塵、粉塵、石油類等污染物治理任務仍然艱巨,再加之目前轉基因產品、新化學物質等技術和新產品將對環境帶來潛在風險;放射性污染及電磁輻射污染日益顯現;電子廢棄物等各類新污染急劇增加,給環境保護帶來新的難題。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加快,農產品安全保障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更加突出。例如:畜禽、水產養殖、農藥、化肥等已成為農村水環境的主要污染來源,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將進一步加劇水體、土壤的污染和生態系統的退化,威脅農產品安全和整個農村的生態環境。

        (五)生態安全不容忽視

        成都市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之一,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生態安全的支柱,現正面臨著生態安全的威脅和挑戰。首先是生態承載力非常脆弱,在西部城市中屬于極高,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承受的壓力巨大;其次是生態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第三是水土流失嚴重;第四是城市熱島效應,氣候變化對生態安全的影響日益嚴重;第五是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下降。此外,城市化進程加快致使生態壓力增大,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產生量巨增。同時,成都私家車數量進入全國前三,廢氣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將持續增加,人口密集區空氣質量的改善難度加大。#p#分頁標題#e#

        三、成都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和建議

        (一)研究確立低碳發展戰略,制定實施環境經濟政策

        結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需求,把低碳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研究確立建設城市的低碳發展方向,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應盡快編制出臺相關的政策,引領和指導成都低碳發展路徑。建立和完善綠色稅收體系,加大對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投入;對高碳產品或企業開征環境稅、資源稅、碳稅、進出口稅試點,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對生產高效、低碳、低污染產品的企業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政策;研究針對企業和公眾的環境補貼政策;在此基礎上探索低碳經濟發展所需環境經濟政策模式。

        (二)逐步優化能源結構比例

        研究確定集約、清潔、高效地利用煤炭的戰略目標,力爭使煤炭占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例逐步下降,規劃煤炭資源的合理利用,控制和減少污染排放;大力發展低碳能源,以太陽能、核能、LED等為重點,爭取實現主要低碳能源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商業化發展;優化能源結構,逐步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比例,促進能源結構的戰略調整,建設中國西部新能源基地。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早關停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的企業。如關閉熱電廠,綜合利用再生能源,像沼氣、地熱、秸稈發電。關閉高污染水泥生產企業,鼓勵發展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等。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一是抓住國內外產業向西部轉移和國家推動十大產業振興的機遇,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確立打造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目標,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發展。譬如:德國汽車工業中早已興起的電動汽車、生物能源汽車,這就是傳統產業向低碳化發展的典型事例。二是著力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新型現代服務業,建立創新優勢的服務業結構,打造服務業發展新高地;借鑒英國伯明翰的成功轉型,將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金融、咨詢、零售、會展等行業作為重點,培育創意園區,建設知識城市;成立自己的文化產業區,利用大學孵化高科技企業。三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立實現新跨越的工業結構;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建立開拓新局面的現代農業結構。

        (四)繼續大力推動節能減排

        “十一五”節能減排主要是行政手段,那么“十二五”應以經濟手段為基礎,以法律手段作保障,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利用經濟杠桿促進節能減排,用經濟手段來解決能源和資源問題,實現節約能源資源,減少污染排放,增加碳匯;繼續制定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建立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節能考核指標及評價體系,加強環境保護,提高能源利用率。

        (五)強化農村能源環境管理

        高度重視農村的能源、環境問題,將其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任務之中,加大財政投入,采取綜合措施,強化科學管理;鼓勵農村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建立健全農村可再生能源和環境技術服務體系,推動農村可持續能源建設;發展低碳高效農業,建立農村碳匯補償機制;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制定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積極開展生態建設,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六)完善低碳科技創新機制

        大力促進低碳技術的開發、創新和推廣,建立技術開發、技術制造和技術使用三位一體的創新機制;支持和鼓勵社會機構建立新能源、節能環保研究機構,推動環境友好低碳技術管理體系建設;大幅提高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建立培育低碳技術人才機制;推廣應用先進和適用的成熟技術,鼓勵開發和引進先進低碳排放技術,構建低碳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手机观看 |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日本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午夜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 亚洲天天做夜夜做天天欢人人 | 欧美日韩国产偷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