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

        第1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特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與實踐;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6-0262-02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1998年教育部專業調整前包含了水力機械及工程、水利水電動力工程、熱能工程、熱電廠工程、熱力發動機、化工過程機械、制冷與低溫技術、能源工程等多個學科專業方向的大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工科門類中的一個重要專業,長期以來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特別是能源工業培養了大量的熱能動力工程高級人才。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招生和培養“水力機械”本科人才,1986年該專業開始招生碩士研究生,2003年“熱能與動力工程”被批準為四川省品牌專業,在2008年被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西華大學在五十余年的人才培養生涯中始終秉承“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訓,堅持培養“具有高尚的人格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具有扎實的實際能力,具有奮進的改革精神的優秀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面向西南地區,特別是四川省的水電能源開發,培養“熱能與動力工程”應用型人才,經過長期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與實踐、大量的專業教學改革和試點,已基本固化形成了目前具有我校特色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國家級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與特色的培育。

        一、特色專業建設目標與專業建設思路

        四川是我國能源大省,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家重大水電能源建設基地。大力培養現代水電能源建設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是大力發展水電支柱產業,實現四川水電事業跨越式發展、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需要。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四川能源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作為省屬綜合性大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緊密結合四川省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及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專業的建設目標和發展思路。“熱能與動力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整體目標是:秉承“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適應企業需求”的辦學思想,堅持以為四川、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地方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服務為宗旨,立足于用新技術、新思路、新模式等改造和提升專業,培養新世紀水電能源建設所需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力爭把本專業建設成為四川省地方高校中有影響力的特色專業,在水電能源建設領域內達到省內領先、國內先進,形成較明顯的專業特色和優勢。特色專業建設思路:以提供四川省“大力發展水電支柱產業”人才支持為思路,以實施四川省“工業強省”戰略為指南,以教學團隊建設為根本,建設一支具有改革創新意識、熱愛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理論與生產實踐知識相結合、教學經驗豐富、師德高尚、既能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又能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團隊;以課程建設為基礎,以課程教學改革為動力,以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為龍頭,優化構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結構;在師資隊伍團隊建設、課程教學改革的同時,根據本學科專業發展的新動向和行業所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學內容,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課程教材;以建設教育部流體動力機械重點實驗室和四川省流體機械省級重點實驗室為契機,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積極建設校內外的生產實習基地,探索并建立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考核評價機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核心。

        二、培養方案的優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體現

        在2010年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前,我們首先在調研全國類同我校開設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及方向的高校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根據我們自身專業的辦學實踐以及國家在西南地區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結合學校新的本科人才培養計劃的調整,對原有的培養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革優化,將本科人才4年的培養計劃分為五大人才培養模塊,即:人格與素養課程群、表達與理解課程群、發展基礎課程群、專業與服務課程群、研討與探究課程群,將原來的課程教學計劃按照這五大模塊進行歸類優化,并科學地分配各個模塊的學分比例,見表1所示。

        我校該專業主要側重于水輪機、水泵設計、制造、水電站機電設備運行維護與管理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自始至終貫穿水力機械的設計與制造技術為主線,注重水力機械及工程、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兩個專業方向的課程在人才培養中課程的互選與知識的融合,建立水力機械及工程設計制造以及水利水電動力工程設計、運行、維護與管理合二為一的人才培養體系特色,從機組的選型設計、結構設計、生產制造、安裝檢修、運行維護與管理等各個方面理論聯系實際,同時還注重相關專業知識的融合,如水文、地質、水工建筑、施工以及電站監測等。因此,畢業的學生主要集中在水輪機、水泵設計制造企業、水電工程設計院、工程局、各大中小型水電站。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著重強化兩個專業方向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輔相成、相互滲透,進一步突出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系統工程設計的能力、創新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理論教學環節的五個課程群中分別設置了必修、選修課,在專業與服務課程群中又分別設置了核心課程以及各專業方向的選修課程,兩個專業方向上的可相互替換課程供學生選擇,能較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的培養。

        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實踐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體現

        國家級特色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的主要專業性實踐教學環節有:專業認識實習、專業課程的實驗、專業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是充分利用該專業較好的校內實驗室條件和校外實習基地,在實踐性教學環節內容和實踐教學模式方面進行如下大膽的優化改革與實踐。

        1.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建設專業校內實習基地,全天候向學生開放。該專業的學科基礎好,該專業所在的學科是四川省重點學科,該專業的實驗室始建于1974年的學校水力機械實驗室。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和歷史積淀,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和辛勤工作,創立了今天實驗室建設與發展的堅實基礎,該專業的水力機械實驗室依托于教育部與四川省共建的流體動力機械實驗室、流體機械及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流體機械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四川省水電工程示范中心、學院實驗中心等,擁有較好的教學科研條件,裝備有大型流體機械試驗臺、B級泵閥試驗臺、多相流動試驗臺、三維PIV測試系統、三維激光多普勒測速及粒子動態分析儀系統、三維熱線/熱膜風速計、高速攝影機、頻譜分析儀系統、水利水電工程仿真系統、智能建筑仿真系統、流體機械虛擬產品開發平臺、Fluent流動計算分析軟件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教學和科研設備,本專業的學生可全天候到實驗室開展現場參觀教學、專業課程實驗、專業課程的設計、畢業設計。專業實驗室為學生的校內實習、實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建設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群,并聘請校外兼職教師指導生產、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該專業充分利用辦學歷史較長、有較好的校友資源的優勢,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余個專業實習基地群,并在實習基地聘請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本專業的老大哥或老大姐。如在重慶水輪機廠我們聘請的邱江維副總、高工,宜賓富源水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的趙愛民副總、高工,東電集團東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胡江鴻總經理、高工,東電集團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清華副總、教授級高工、四川華電瓦屋山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的趙勇副總、廠長等等,有了他們的幫助與指導較好地解決了該專業兩個方向的生產、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3.探索將“生產、畢業實習”轉變成“生產、畢業實踐”的實習模式。由于實習基地單位的生產任務普遍較重,很多實習單位均把接待實習變成了一定形式上的參觀學習,根本不讓學生在現場動手。于是,我們利用聘請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的辦法,在實習基地聘請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專家、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領導作為學生生產、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成功探索將“生產、畢業實習”轉變成“生產、畢業實踐”的實習模式。同時,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指導教師相互密切配合,有效提升了校外現場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質量。如我們在實習現場進行水泵(葉輪)的木模制作工藝教學時,就邀請企業具有豐富木模制作經驗的工人師傅為指導教師,現場給同學們進行制作講解,同學們再自己動手現場制作,通過這一學習過程,不僅同學們掌握了有些書本上根本找不到的技能,而且鍛煉了同學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在水電站的實習中,如果沒有校外指導教師的現場指導,光有校內指導教師,同學們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水電站機組的開停機操作,以及日常維護檢修跟班操作等實習項目。

        4.積極倡導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教師將科研項目引入到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中。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學生中,已基本形成了一股好的學風,同學們積極與專業課程教師聯系,積極參與到教師們的科研課題組中去,教師們也非常愿意本科生同學參與研究工作。如同學們參與宋文武老師的紅巖子水電站協聯關系曲線的現場測試工作項目,參與符杰、曾永忠老師的水輪機水泵CFD分析計算等課題,近年來學生畢業設計的題目中,教師的科研真實題目多了,結合畢業生就業需求課題的題目也多了。

        5.積極鼓勵本科生與本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共同學習。學院為每一位本專業的研究生配有研究學習室,這些研究室均是開放的,同時也對本專業的本科生開放,本科生可以進研究室與研究生一道共同學習。我們還為西華大學西華學院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研究室提供學習的地方,直接參與到研究生的科研項目研究中去,共同學習與討論。

        6.豐富學生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豐富學生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我們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家、四川省、學校的各種科技競賽活動,如大學生“挑戰杯”、“西華杯”、“科技創新月”等競賽,學院制定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已經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績。

        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構建和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考慮了國家對熱能與動力工程培養應用型人才知識結構的需要,同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盡量體現和彰顯我們自身學科專業的優勢,合理定位該專業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思路,力求辦出自身的專業特色,避免該專業與其他學校同樣專業的同質化,有利于我們培養出來的該專業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用武之地,提高社會對該專業學生的認可度和接收度,實現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初衷和出發點。

        參考文獻:

        [1]余燕,李慶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D].西華大學2012教研教改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宋文武,劉小兵,李慶剛,等.熱能與動力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的創新性建設[D].西華大學2012教研教改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2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for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 of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sence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deficiency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ams of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mechanism in the field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re explained.

        關鍵詞:傳熱傳質;創新;拔尖創新人才

        Key words: heat and mass transfer;innovation;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254-02

        0 引言

        ①研究現狀。

        在我國能源的生產量已居世界前列的大背景下,工業生產中能源的利用率依然較低。2006年2月9日,國務院發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并將能源作為第一個重點領域列入其中,而工業節能作為能源重點領域的第一個優先主題也被寫入該規劃??梢?,工業節能是我國能源領域的重中之重。以工業生產為例,換熱設備已經廣泛地應用在石油、化工、冶金、動力、材料等相關領域,且換熱設備占總投資比重約為30%~45%。另外,換熱設備的自身結構和其換熱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與能源的高效利用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傳熱傳質在換熱設備的重要性。

        魅卻質學科隸屬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每年舉行年會,包括傳熱傳質、多相流、燃燒學、熱力學分會。其中傳熱傳質分會規模最大,每年的年會人數均超過1000人。而多相流、燃燒學、熱力學都會涉及到傳熱問題,離不開傳熱傳質,而傳熱傳質又離不開拔尖創新人才,傳熱傳質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已經迫在眉睫。

        目前,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已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進行了一定程度地研究。薛永武[1]從人才成長規律和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出發,對拔尖創新人才的發展和培養進行了一定程度地研究。張秀萍[2]以目前國內的大學教育創新作為切入點,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探討。徐曉媛等人[3]將影響拔尖創新人才的因素作為突破口,通過調研和思考結合的方式,系統地講解了拔尖人才培養的途徑及影響因素。王勇等[4]對材料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地探究??抵貞c等[5]研究了電氣工程學科領域的本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史明等[6]分析了工科高校生物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王牧華等[7]研究了交叉學科領域本科拔尖創新人才的變革方式進行了相關方面的探索。康若t等[8]通過實踐探索了生物學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包水梅等[8]分析了目前我國相關單位和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遇到的瓶頸,并對瓶頸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瓶頸的辦法進行了研究。

        從目前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現狀來看,傳熱傳質領域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傳熱傳質領域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的建立亟待解決。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1909年創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是礦業學府中辦學規模最大、辦學實力最強、學科體系最全的高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作為學校中的重要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不容忽視。

        目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擁有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中心及省級學科綜合訓練中心,所以實驗教學及實驗課堂的內容豐富充實,實驗類型多樣化,例如:驗證型、設計型、綜合型及自主創新型等。此外,目前學院的實驗室采用開放式管理,只要網上預約就可以快速進入實驗,力爭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快速優質的實驗教學服務。近兩年來,投入1000多萬元全面更新、補充了實驗設備,為自主創新型實驗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依托于學院的實驗室,由于受到場地和人數的限制,本科生對實驗的了解還是處在表面上,屬于高等大眾教育,沒有激發起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沒有起到培養拔尖人才的作用。所以依托現有資源,建立健全傳熱傳質學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擬依托教師個人的科研項目,將其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結合起來,建立一套傳熱傳質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②研究意義。

        中國礦業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招生規模達到了8個自然班級,人數超過了200人。以高等大眾教育為基礎,實施傳熱傳質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使一些傳熱傳質領域的拔尖人才得到培養。這個模式可以在高校中因地適宜地推廣,為我國傳熱傳質領域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性人才。

        1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根據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傳熱傳質領域的現狀,以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的本科生作為培養對象,研究且探索了傳熱傳質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重點開展以下內容:

        1.1 以教學為手段,引導學生查閱和追蹤最新文獻的能力

        查閱和追蹤最新文獻是拔尖創新人才必備的科研技能之一,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是學生在科研道路上所要堅持的,做到時刻不落伍。在筆者一些教改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國礦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的支撐下,讓學生參與到課件PPT的制作中去,讓學生自己學會查閱最新知識,并添加到課件的PPT中去。

        1.2 以科研項目為驅動,末位淘汰制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以本人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等項目)為支撐,引導學生參與到科研中,發掘W生的創新能力,對創新能力差的學生實行末位淘汰制度,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實行獎勵制度,從而激發學生的最大潛能,進而培養一些拔尖創新人才,再逐漸引導這些能力出眾的學生在本人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進入研究生階段之后,在本人的指導下,學生也從事的與本人科研課題及創新項目相關的內容,這樣就能使學生能能夠在某一方向進行連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延續性,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出優秀的拔尖創新人才。

        1.3 啟發學生自主創新人才模式的研究

        在指導教師大方向的指引下,充分給予學生在科研的主動權,允許學生在科研中犯錯,充分尊重學生的一些奇思妙想。通過自己的建議激發學生的奇思妙想,并鼓勵他們積極涉及新鮮的領域,對學生自己的一些創意應給予大力支持,進而使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力爭具備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備的科研素質和科研思維。

        2 實施方案

        以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背景,通過教學和科研項目兩方面,對傳熱傳質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進行研究。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2.1 教學

        ①傳熱傳質領域的主干課程《傳熱學》教案的重新編排、課件PPT的制作。引導學生參與到其中,鍛煉學生的查閱和追蹤最新文獻的能力和制作PPT的能力。②讓學生參與到教改項目中。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讓學生參與到其中,這樣就能真真實實地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改革。③課題教學方式的靈活性。改善老師主動授課、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增加課堂的分組討論環節及學生授課環節,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作科研匯報的能力。④課后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增加科研性質的題目,例如數值模擬和小實驗之類的題目,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2 科研

        ①提煉與傳熱傳質有關的子項目,撰寫項目指導書;②安排相關的實驗項目,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的傳熱實驗或流動與傳熱相關的數值模擬和計算,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③處理實驗數據,作圖,利用專業理論知識分析,鍛煉學生利用專業知識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④通過撰寫實驗報告或外文科研論文的方式,鍛煉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

        2.3 總結

        ①總結教學與科研的經驗,以便進一步改進;②跟蹤學生的成長軌跡,及時糾正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

        3 結束語

        本文基于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對傳熱傳質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進行了研究,這將對高校其它領域建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薛永武.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與培養模式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4(9):54-63.

        [2]張秀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大學教育創新[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1):9-15.

        [3]徐曉媛,史代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與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81-84.

        [4]王勇,孫麗麗,婁燕敏,陳桂娟,畢鳳琴,張旭昀.材料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現狀及模式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4(11):122-122.

        [5]康重慶,董嘉佳,董鴻,孫勁松.電氣工程學科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32-137.

        [6]史明,韓放,李鈺.工科高校生物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深化教學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上冊),2015.

        [7]王牧華,袁金茹.交叉學科培養本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機制創新與體制變革[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2):66-72.

        第3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 新能源;裝備制造;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

        一、實驗區基本情況

        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依托機電工程學院,以能源與動力工程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校級重點專業為基礎,以“貼近市場、服務社會、自主發展、開放辦學”為理念,通過校企共建,形成 “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資源共享,互惠雙贏”的人才培養特色。

        在校企合作辦學基礎上,運用“三三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辦學結合行業需求、教學資源結合行業資源、學校培養結合企業培養的“三結合”,課程設置緊跟生產過程、教學設計緊跟崗位能力、教材選配緊跟任務項目的“三緊跟”,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共同研發技術項目、共同編寫特色教材、共同參與教育教學管理、共同監控教育教學質量的“六共同”。由此構建 “強化專業技能、突出創新能力、提升人文素養”為主要內容的三位一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可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二、指導思想

        1、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按照“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高素養、重責任”的人才培養目標,本實驗區的建設是以培養適應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的 “創新性應用型人才”,注重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協調發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優化結合,豐富以學生科技活動項目為主體的課外實踐教學手段,強化與企業產學研密切結合的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際工程應用能力,辦學目標突出應用型、服務面向彰顯區域性、人才培養強化創新性、企業行業合作注重務實性。

        2、實驗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樹立創新教育教學思想,強化定位意識、區域意識、共建意識、素質意識、職業意識五種意識。建設培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卓越工程師的特色專業群,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新能源裝備和環保機械等為方向)牽頭的能源動力類、機械類、自動化類相結合的專業群。

        不斷深化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托科技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學程分段、方向分流、培養分類”的人才培養思路,構建符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專業方向平臺課程體系。實踐并完善“三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三緊跟”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六共同”校企合作辦學管理運行模式,將其作為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為培養基礎扎實、吃苦耐勞、適應能力強的具備工程師素質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創造良好條件。

        三、培養方案

        1、確定培養目標

        (1)綜合培養目標。培養“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高素養、重責任”的適應地方特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卓越工程師。

        (2)業務培養目標。新能源裝備制造卓越工程師人才要求掌握能源、動力及其自動化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經過能源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和實踐, 并具有創新精神,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3)卓越工程師培養專業標準。專業培養標準是在國家通用標準的指導下,按照行業專業標準的基本要求,結合各高校能源動力類專業特色、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定位以及制定的能源動力類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專業培養標準。

        2、方案理念

        新能源裝備制造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結合機電工程學院教學、科研和地方新能源產業的特點,在總結近年來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與企業的產學研密切結合,與企業共同設計如:創新教育理念,突出辦學特色;注重學科交叉,構建特色課程;校企密切結合,強化實踐能力;建設教學團隊,倡導雙師教育;有效整合資源,形成科學機制;創新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

        (1)通過健全規章制度,完善網絡化教學管理系統。以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和訓練內容吸引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和創新,提高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系統設計與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與合作能力。

        (2)加強實驗區與企業產學研的密切結合及教學科研良性互動。成立有“新能源研發中心”;與太陽能、光伏的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建立實習基地;校企共建太陽能熱利用、新能源中央空調等實驗室。

        (3)重視學校實驗區的建設。隨著國家“質量工程”的進一步開展,學校加大對教學研究的投入,增加機電工程學院的教研經費,為實驗區建設的高標準、高水平和高質量提供了保障。

        四、校企合作

        1、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的企業培養安排在合作單位進行,為期1年(第四學年)。學生在企業培養期間主要完成認識實習、課程實踐、專業見習畢業設計(論文)和畢業實習5項任務,企業培養主要聘請合作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承擔指導工作,學校教師協助管理,共同保障教學質量。具體安排如下企業階段培養計劃表所示:

        培養

        環節 職能部門 培養時間 主要內容 責任單位 學期安排

        認識

        實習 生產部 2天 1. 了解太陽能產業現狀

        2.了解生產過程,熟悉生產工藝及生產組織;

        3.實地了解設計、測試、試驗流程; 企業

        學校

        學生 第一學期

        技術研發部 2天

        聽取講座 1天

        第4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促進學科建設

        目前,“中心”已擁有5萬元以上測試儀器30多臺,各類研究平臺12座,可資利用的教學和研究儀器設備約1500萬元。中心的建設推動了能源學科科學研究的發展:近3年來“中心”骨干成員承擔了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4個(其中國家級項目6個),國際合作項目2個;承擔市廳級項目11個,企業委托開發課題14個.獲批研究經費總額超過1000萬元。發表了學術研究論文110多篇,其中被權威期刊和被SCI/EI收錄論文近40篇;出版專著(教材)4部;申報獲批授權技術專利30多項.轉讓技術成果5項;作為主要完成單位和完成者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個、三等獎1個;廈門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個、三等獎1個。

        “中心”的建設對學校的教學工作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依托“中心”這一科技創新平臺,新增設了10門專業課程的實驗:通過“中心”建設.集大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與省內近50家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構建了滿足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的實踐教學基地,并承擔了省級教改項目“熱能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試點工作。2011年.依托本平臺取得的教學成果《“熱能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被評為集美大學第六屆教學成果一等獎。

        另外,中心的建設對促進學術交流方面也起了積極作用?!爸行摹狈謩e于2008年5月、2008年8月和201O年11月承辦了三次全國性大型學術會議.“中心”的研究骨干還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并被邀請擔任本學科國內和國際頂級學術會議的會場主席.包括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動力工程分會2011年學術年會(ASMEPower2011)分會場主席、國際制冷大會分會場主席、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全國學術年會分會場主席等,有力地提升了集美大學在國內和國際的知名度。

        推動產業進程

        “中心”自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于清潔燃燒理論與技術、低溫余熱利用與工業過程節能、新能源開發與利用及與循環經濟相關的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為福建省的高效節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做出了一系列積極貢獻。

        近年來.“中心”在冰蓄冷空調及低溫送風技術、烘干系統的優化集成節能技術、旋風除塵技術、太陽能蝶形反射聚光光伏發電技術、余能(熱)回收利用技術、降低燃燒福建無煙煤鍋爐的飛灰含碳量技術、燃燒無煙煤鏈條爐的節能改造技術、先進的垃圾焚燒爐技術、燃油荷電霧化清潔燃燒技術、可再生能源與低品位熱能海水淡化技術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突破,已開發了10多項科技成果,為省內近50家企業提供了節能減排技術服務,服務行業涉及電力、建材、化工、冶金、紡織印染等諸多領域。例如,與廈門同力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立體多層次蝶型反射聚光光伏發電技術》技術轉讓協議,該項技術直接經濟效益在年1000萬元以上;與鎮江市電站輔機廠有限公司共同進行了《低溫工業煙氣余熱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開發》,通過回收余熱,可為企業節省大量燃料從而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每年可節能折價人民幣5000~;以上:與廈門銀鷺重工有限公司共同進行了《20t/h級高效燃燒福建無煙煤的CFB鍋爐技術開發》,每年通過煤的高效燃燒和資源綜合利用可增收500萬元以上。近年來.“中心”通過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推廣新技術等形式進行了成果推廣,累積每年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近3500萬元。

        服務經濟發展

        第5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燃料;燃燒;課程教學;教學效果;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燃料與燃燒》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G2013YB0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057-02

        現代社會能源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燒,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迫切問題,尋求新型燃料以及研發高效低污染燃燒裝置已成為各國面臨的重大任務。 “燃料與燃燒”是一門研究化石燃料及其燃燒規律的傳統學科,同時又是一門反映最新燃料及燃燒技術,并與之保持同步的新學科。

        作為高等院校熱能與動力專業方向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燃料與燃燒”以“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和“流體力學”等傳統基礎課程的知識為基礎,由于涉及學科多,應用知識繁復,與其他基礎課程相比,具有課程理論難度大、跨度大、知識點多且零散和對數學要求高等特點[1,2]。為此,針對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要求,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對“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內容的制訂及教學手段的選擇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課程內容及特點

        1.課程內容

        “燃料與燃燒”包括燃料、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燃料的著火理論、火焰的傳播與穩定理論、預混燃燒理論和擴散燃燒理論等基礎理論,液體燃料、固體燃料的燃燒過程及其經典的模型等教學模塊;課程主要包含:(1)燃料、(2)燃燒過程的物質平衡與熱平衡、(3)化學反應動力學、(4)燃燒系統守恒方程、(5)著火和燃燒界限、(6)預混氣的燃燒、(7)層流預混火焰、(8)層流擴散燃燒、(9)氣體湍流燃燒、(10)液體燃料的擴散燃燒、(11)固體燃料的燃燒、(12)燃燒污染與防治、(13)船舶動力裝置的燃燒等教學內容。

        2.課程特點

        實際燃燒過程涉及質量、動量和能量的交換和變換,涉及燃料和氧化劑之間的化學反應,具體過程十分復雜。“燃料與燃燒”課程知識點多、理論性強、學科交叉性強。因此,一方面,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很好地掌握前期“大學物理”、“大學化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和“流體力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另一方面,該課程的學習又可以促進了學生對上述課程知識點的理解。

        “燃料與燃燒”課程理論性強、知識涉及面廣,是一門典型的理論和實驗相結合的學科。由于燃燒過程的復雜性,截至目前,燃燒科學的研究仍然以實驗研究為主。先進診斷技術的不斷出現使得燃燒實驗獲取的數據更加可靠、準確[3]。20世紀以來,著火模型、火焰傳播理論、反應流體力學和計算流體力學等的建立使燃燒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并且,隨著大型計算機的出現,使得采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燃燒過程已經成為發展趨勢[4],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燃燒技術的發展。但這些理論模型對于本科生而言很難理解。這就要求授課老師探索適合本科生知識結構及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二、教學方法

        1.教材的選擇

        “燃料與燃燒”這門課程知識點多、理論性強、概念抽象,如何上好這門課,選擇適合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好的教材有利于制訂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可以有效促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目前市面上發行的教材主要有國外教材的國內翻譯版和國內教材兩類,比如Kuo. Kenneth K.的《Principles of Combustion》和Turns. S. R.的《An Introduction to Combustion》以及國內顧恒祥編著的《燃料與燃燒》教材和嚴傳俊的《燃燒學》等,這兩類教材各有特點。合適的教材應該能夠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認知能力相適應,與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相適應[5]。

        針對本課程的特點,教材的內容要全要新,應能夠較好地反映當前燃燒理論發展水平及技術發展現狀。教材內容應當包括燃料、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燃燒物理基礎、預混燃燒及擴散燃燒、液體及固體燃料的燃燒等。由于是面向本科生的教材,應當內容簡單易懂、表述深入淺出、實例豐富直觀、結構邏輯清晰,能有效銜接理論分析與工程實例,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目前國內出版的《燃料與燃燒》教材要么理論性太強,要么涵蓋內容不全面,要么內容深度不夠,總之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此,根據我校本科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方向學生培養的目標和特點,我?!叭剂吓c燃燒”課程組的老師編寫了適合我校學生使用的《燃料與燃燒》教材,該教材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基本原理和理論;詳細講述了燃料動力學燃燒的計算方法,詳細論述了燃燒熱力學和燃燒化學反應動力學,著重介紹了船舶動力裝置涉及的預混燃燒和油滴蒸發控制的擴散燃燒;最后,為及時反映燃燒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增添了新型船舶動力裝置所采用的燃燒技術[6]。在教材的編撰過程中,大量引用了我校教師及研究生們的研究成果。教材針對性強、內容新穎,強調了“燃料與燃燒”課程的理論性和工程應用性,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素養。

        2.教學內容設計

        “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內容應該具有目標性、實效性、科學性、啟發性,為此在其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內容要重點突出?!叭剂吓c燃燒”課程內容包括化學熱力學、反應動力學基礎、著火理論、火焰傳播與穩定理論、液體燃料及固體燃料的燃燒等部分,但在各部分內容的講解上要有重點。課程中化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基礎是整個課程的理論基礎,講解內容包括化學平衡、熱化學、化學反應速率、質量作用定律、反應級數、活化分子碰撞理論及鏈鎖反應理論等。其中,化學反應速率、質量作用定律、阿累尼烏斯公式和鏈鎖反應理論可作重點講解。關于著火理論,授課重點放在閉口系統著火理論模型的建立和結果分析上,并分析燃燒放熱量和散熱量隨溫度的變化曲線,確定著火溫度與初始溫度、物理化學因素和散熱強度的關系。對于火焰傳播與穩定理論,授課的重點在火焰傳播概念、氣體的動力燃燒與擴散燃燒及火焰穩定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的講解。對于預混燃燒,授課的重點在瑞利公式、郎肯-雨果尼奧公式的推導,以及爆震波、緩燃波的性質,并分析層流火焰的傳播速度。對于擴散燃燒和液體燃料的燃燒,重點在伯克-舒曼理論、燃料射流的唯象分析、液體燃料的霧化、蒸發模型及液滴的質量燃燒速率。對于固體燃料的燃燒,碳的燃燒化學反應及碳粒的燃燒速度可作為授課重點。

        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叭剂吓c燃燒”是一門理論性及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課程涉及的相關理論模型比較抽象,不易掌握。因此,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與工程或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在課程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必須將理論與具體工程案例或燃燒相關生活案例相結合,以具體案例作為切入點,將復雜抽象的理論概念穿插到生動、具體的案例中進行講解。對于熱能與動力專業的本科生,筆者結合船舶柴油機,利用燃燒學理論講解燃燒室結構設計、燃油燃燒過程、過量空氣系數、著火等這些具體設計方案背后的理論依據,從而強化對燃燒理論的理解;結合汽油機和柴油機,講解點燃和壓燃,講解不同燃燒方式對汽油機和柴油機的影響,講解烴類燃料著火點和自燃點的區別;結合家用燃氣灶臺,講解燃料的擴散燃燒。通過以上措施,使學生課本理論與實踐統一。

        3.教學方法設計

        ①采用啟發式教育。在“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認知能力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提問、討論和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活躍、開放的教學氛圍中理解掌握燃料與燃燒相關的知識點,并逐步掌握應用相關知識點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②多媒體與板書的有機結合。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教學課件圖文并茂、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就“燃料與燃燒”而言,燃燒過程細節可以被生動地顯示出來,危險實驗也可被充分地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有效地理解相關燃燒理論和燃燒過程。但是,使用多媒體技術授課,老師講課速度加快,課程信息量增加,學生課堂緊張度增加,易造成學生的思維跟不上授課速度,影響教學效果。板書比較靈活,便于控制授課節奏,適合于講解復雜理論模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板書引領學生的思維,進行詳細的講解和推導,學生易于理解和融會知識。但是,板書速度慢、效率低。因此,在“燃料與燃燒”課程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③多種考核手段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手段,了解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督促學生的學習。平時成績、課堂提問、課后作業、案例分析、階段考試和小論文等都可以作為考核手段。但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考核手段都應當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增加學生對本課程本專業的認識出發。

        三、結論

        綜上所述,“燃料與燃燒”融合了“大學物理”、“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氣體動力學”和“高等數學”等課程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點面集合,重點突出,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同時,作為老師,需要不斷學習,及時掌握該課程新的知識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鄧文義,蘇亞欣. “燃燒學”課程建設與探討[J]. 中國電力教育, 2012(27):70-71.

        [2]蘇磊. 燃燒學-教學有感[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4):134.

        [3]Kuo, Kenneth K. Principles of Combustion

        [4]嚴傳俊, 范瑋. 燃燒學[M]. 西安: 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8.

        [5]王保文, 王為術, 高傳昌. 電廠熱能動力工程專業“燃燒學”教學內容設計[J]. 中國電力教育, 2010, (30):100-102.

        [6]周松,孫鳳賢.燃料與燃燒[M].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5(即將出版).

        第6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雙一流;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7-0136-02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傮w目標分三步實現: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W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2016年10月9日,長沙理工大學創建“雙一流”暨辦學60周年紀念大會,賴明勇校長指出按照“六個突破、六個提升”的發展思路,突出優勢、強化特色、創新機制、打造品牌,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努力將行業特點轉化為學科特色,專注打造一批一流學科,全面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努力躋身全國“百強”。

        長沙理工大學一直重視能源領域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學校準確把握當前國際國內的能源發展形勢和能源科學的發展方向,瞄準國家新能源重大人才需求,在全國率先開展新能源人才培養工作,創辦全國第二,湖南省第一個風能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2011年該專業被批準為湖南省特色專業,2013年5月順利通過了湖南省教育廳的新增專業辦學水平評估和新增學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評估。2012年教育部要求新能源相關專業統一更名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通過6年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取得的主要貢獻如下7個方面:創辦了湖南省第一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構建了風電特色鮮明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平臺,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學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發展了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養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論、建成了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個風電場設計和風力發電過程仿真教學實驗室、開展了“2+2”新能源國際化辦學模式、實施了“頂崗實習”的新能源實踐教學新模式。

        一、創辦了湖南省第一個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

        2009年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風能與動力工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經過4年的教育教學探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輪本科人才培養工作,2013年5月順利通過了湖南省教育廳的新專業評估驗收,人才培養取得圓滿成功。該專業2011年被批準為湖南省特色專業,本研究成果對我省風電領域人才培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建設以及雙一流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二、構建了風電特色鮮明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平臺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已建成實驗室有:“風力機葉片振動實驗臺”、“新能源材料疲勞特性試驗臺”、“風電機組運行與控制實驗臺”、“風光互補實驗臺”、“小型風力機拆裝實驗臺”、“風電場設計與仿真實驗室”、“分布式發電綜合實驗系統”等,“風力發電過程虛擬仿真實驗室”是國家級“電力生產與控制”仿真中心重要組成部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實驗室是能源系統與動力工程國家級實驗示范教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

        三、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學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16位在編教師中主持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還承擔20余項省部項目;多位教師發表在頂級國際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多位教師獲發明專利授權。以上這些科研成果反哺教學,通過指導本專業學生參加大學生挑戰杯、節能減排大賽等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將自己科研成果帶入教學課堂,從而使同學們了解新能源領域科技前沿知識和學術思維。

        四、發展了雙一流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養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論

        近年來,我國風電等新能源產業迅猛發展需要培養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新形勢下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如何培養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級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理論的一項重要的新興課題。本項目結合“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思路、能源領域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和“2011計劃”,在湖南省和長沙理工大學教研項目的支持下,研究探索了新形勢下新能源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思路、培養模式等系列高等教育理論。

        五、建成了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個風電場設計和風力發電過程仿真教學實驗室

        除了風電場的運行控制仿真以為,創造性把風資源測量與評估、風電場設計引入風電仿真實驗室,建成了多功能、全過程的風電仿真實驗室,這在全省甚至全國都是一個創新。2014年,風電場設計與運行仿真實驗室作為一個重要部分已成功獲批為“電力生產與控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獲得了進一步建設發展的良好機遇,將在仿真教學、科技服務及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六、開展了“2+2”新能源國際化辦學模式

        長沙理工大學與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簽訂了合作辦學模式。長沙理工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第一、二學年在本校就讀,且學習成績不低于評分標準70%(平均績點2.0以上)、無不及格課程的學生,可申請諾森比亞大學機械工程本科專業本科第三、四學年課程,順利完成課程學習后可獲得諾森比亞大學學士學位,經長沙理工大學認證,并能獲得長沙理工大學的學士學位。

        七、實施了“頂崗實習”的新能源實踐教學新模式

        本專業把實踐教學作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點和特色之一,建設了高水平的風力發電綜合實驗室,建立了多環節多層的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從無到有,建設了6個校外實習基地。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實習實施了“頂崗實習”的新能源實踐教學新模式,在風力發電場實踐基地給每一位學員分配一個崗位,并配備一位指導師傅,實習3周。結合多項省級、校級教研課題,探索形成了校內外實習相結合、風電場實習和校內仿真運行相結合的模式。

        在A電仰天湖風電場、大唐南山風電場、湘電風能公司、南車時代公司風電事業部等單位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為新能源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基礎條件。

        八、總結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我校2009年新開辦的一個專業,成為我校以風電為特色的專業,也是能動學院新的人才培養增長點,人才培養質量獲得就業單位的高度評價。

        在國家和學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校十分重視能源學科的發展,在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及相關領域的教學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以上七個方面的專業建設成果。

        第7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一實二創;熱力發電廠;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周振起(1963-),男,山東萊陽人,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趙星海(1977-),男,黑龍江佳木斯人,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東北電力大學教學改革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3-0023-02

        “熱力發電廠”課程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課程的主要內容為火力發電廠的安全、經濟運行,課程內容綜合性強、工學結合緊密,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火電機組設計、安裝、運行、檢修和技術管理工作必須學習的重要專業課程。學好本門課程對于培養現代大型火電廠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具有重要作用。為適應東北電力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一實兩創”(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對“熱力發電廠”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方法、課程設計、考試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一、教學大綱修訂

        為適應“一實兩創”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對“熱力發電廠”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的修訂。

        1.課程教學目標的修訂

        在原有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課程教學內容的修訂

        引入新技術,減少陳舊內容。針對我國“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研究清潔發電方式,將超(超)臨界機組、核能發電及生物質能發電等清潔發電方式的新技術加入到教學內容中,加強學生對我國發電行業目前發展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的了解。

        3.調整理論學時和實踐環節學時

        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學大綱修訂中減少了理論學時,理論學時由52學時減到40學時,增加了課程設計學時,課程設計學時由1周增加到2周。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依據“講清思路、引導啟發、精講多練、培養能力”的原則,運用“傳授式、示范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采用講課、討論、練習等多個環節配合,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運用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發電廠設備結構及運行特點,將現代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制作了“熱力系統電子演示板”,把熱力系統的工作過程清晰地表現出來;采用動畫將熱力發電廠生產過程有機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同時,課程組教師自己制作Flash,把有關設備和系統的動作過程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并把電廠主要設備的結構、設備損壞等情況以圖片等信息方式“搬”進了課堂,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及教學信息量,有效地刺激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堅持以“板書為主、課件為輔”的原則,決不單純依賴多媒體課件,教師不僅能夠通過板書的書寫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而且還能夠通過多媒體課件豐富和拓展課堂內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增強學生積極向上的參與和競爭意識

        采取啟發式教學,將重點與難點知識延伸到各章節中,擴大自學與討論內容。積極收集國內外最新研究課題與成果,提出自學與討論主題,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變為積極主動學習。采取課堂提問與回答,小組討論與辯駁,留課后討論題等多種方式,使得教與學同步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激發了學生創新與研究的潛能。這種教學模式也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講課技能。例如在講授表面式加熱器端差和疏水回收方式時,引導啟發同學們分別用熱量法和做功能力法分析討論加熱器端差和疏水回收方式對機組熱經濟性的影響,使得同學們不僅對這兩種熱經濟性評價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學會了用這兩種熱經濟性評價方法定性分析機組熱經性,且掌握了加熱器端差和疏水回收方式對機組熱經濟性的影響。

        3.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工科學生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當講授課程的某一章節時,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參考文獻(包括參考書和學術論文)。例如:在講授給水的全面性熱力系統時,關于再熱器、過熱器減溫水引出地點對機組熱經濟性的影響,我們給出了不同的方案和相關的參考文獻供同學們研究分析,使得同學們對大機組過熱器減溫水為什么從最高一級加熱器出口甚至是省煤器出口接出以及事故時再熱器才使用噴水減溫有了更深刻認識。同時,針對某一個問題,給出目前不同文獻中的有關觀點,鼓勵學生通過研究進行分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此教學法在五屆學生將近1500人的教學中進行了實施。

        三、實踐教學的改革

        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改革和完善現有的課程設計內容、設計手段和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課程設計是專業課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性環節,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鍛煉學生應用基本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的能力。課程設計是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它不僅可以補充和深化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實踐教學是專業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熱力發電廠”課程是在熱動專業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鍋爐和汽輪機等專業課基礎上開設的一門綜合性的專業課,以發電廠整體為研究對象,研究發電廠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因此,“熱力發電廠”課程設計將圍繞這兩方面展開,包括熱力發電廠熱力系統的擬定和經濟性的分析及計算。

        1.豐富課程設計內容,增加課程設計學時

        為了更好地體現課程設計的思想,選擇工程實際課題作為“熱力發電廠”課程設計的題目。以某600MW火力發電機組熱力系統的設計和計算為題目,以安全、經濟為目標進行熱力系統擬定,以熱經濟指標計算為依據進行方案論證。為保證實現課程設計目標,將課程設計學時由1周擴展到2周,以滿足課程設計學時的需要。

        2.活化課程設計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意識

        對于工科學生來說,以解決問題為軸心,以解決方法為半徑進行合理的想象是一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熱力發電廠”課程設計中,在給定某600MW火力發電機組原則性熱力系統主干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圍繞已知條件和已學過的課程內容,設計出自己的發電廠熱力系統。例如:除氧器形式、運行方式和系統的擬定;表面式加熱器疏水收集方式、疏水冷卻器的設置、過熱蒸汽冷卻器的形式及其連接方式;排污擴容回收利用的級數及連接系統;化學補水方式及補水地點的選擇;過熱器、再熱器減溫水系統的設計等都可由學生自由選擇,這樣多種方式交叉組合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充分想象的空間。在學生思辨和自我設計的過程中,使課程設計內容動態化,克服了傳統課程設計模式整齊劃一,千人一面的僵化和靜止的缺點,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意識。

        3.培養學生分析、計算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熱力發電廠”課程設計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針對600MW火力發電機組原則性熱力系統進行熱經濟指標的計算和熱經濟性分析,并據此進行方案比選。計算方法由學生自己選擇,可以采用熱平衡法,也可以采用等效熱降法或凝汽系數法等,該設計過程既可用傳統的手工計算,也可以選擇計算機編程計算,這些都可由學生自由選擇。通過“熱力發電廠”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環節,使熱動學生對火電機組熱力系統擬定、熱經濟性指標的計算及其方案比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熱力發電廠”課程設計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鞏固了課堂教學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課題設計,學生普遍反映對所學基本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考試方法的改革

        近年來,隨著研究型學習的展開及我校對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視,本課程組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改革了傳統的考試方法,采取規范統考與多樣化考察相結合的考核手段,由單一的筆試轉變為筆試、作業、課堂提問三個環節相結合的方式,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加課程結束后進行的卷面筆試兩部分成績組成。

        課程考核以考察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為目的,以試卷考試形式為主,輔以平時作業、課后思考題、討論題和應用小論文評分等多種考核方式,提高了課程考核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對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

        1.平時成績的考核

        平時成績的考核主要以課堂提問、討論和課外作業等方式來進行。課堂提問由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或組織同學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針對某些難點問題或國內目前尚不成熟的內容組織同學討論,以此來考察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外作業是教師通過布置課后習題來考察學生的表達能力、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將給學生留的思考題分為應知、應會和需要研究三種類型,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研究,提高學生獨立深入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上述三個方面的考核構成了學生的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30%。

        2.卷面考核

        教師在命題時,依據課程教學大綱、教材和近年來本專業的發展情況確定試題的內容和分量,并配有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閱卷結束后,還要對試卷進行分析和總結,以考察命題的合理性以及試題對學生所學知識內容的覆蓋面和內容效度是否符合命題的期望要求,達到整份試卷難度適中,重點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所獲得的卷面成績占最終成績的70%~80%。

        考核方法改革在五屆學生中進行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8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工程圖學Ⅰ;考核;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150-02

        一、引言

        課程考核是課程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檢查學生掌握課程知識內容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教師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標準。

        2007年11月教育部組織召開了2007年CDIO國際合作組織會議和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論壇兩個大型會議,香港大學、清華大學等40多所國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對當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普遍認識到工程教育改革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作為教育改革的一份子,各高等教育學校都在陸續進行課程考核改革。相繼出現了半閉卷考試、開卷考試、上機考試、撰寫論文、筆試與實驗報告相結合、答辯等考核形式。這些考試形式各有利弊,具體選擇哪種考試形式,關鍵是根據課程特點來決定。筆者針對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工程圖學Ⅰ》的特點,在河海大學機電學院2014級能源與動力工程2班進行了課程考核改革探索試點,希望通過改變課程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依賴性向自主性轉變。

        二、課程考核現狀

        傳統的理工科課程考核方式,通常以閉卷筆試的形式出現。以河海大學機械類專業為例,大一開始所學習的《工程圖學Ⅰ》課程考核方式一直沿用閉卷筆試這一單一形式,由70%的筆試成績,加上30%的平時作業與出勤記錄,構成一個學生的總評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學生在期末考試考完后,短時間內就將知識遺忘,以至于在做后續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需要畫工程圖時,都不記得最基本的理論方法,讓人產生“是否學過工程圖學”的疑問;而且課程本身偏重理論,再加上當前學時壓縮、大班上課等客觀因素,部分學生課前不預習,在課堂上跟不上教師講課進度,課后又不愿意主動找老師答疑,作業抄襲情況近兩年來有所增加,沒有培養出大學生應有的自主學習能力。

        筆者對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工程圖學Ⅰ》的傳統課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1)課程考核方式沿用初高中的考核方式,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的客觀評價;(2)作為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工程圖學Ⅰ》的理論性較強,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足,從初高中沿襲來的“追求標準答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習的興趣沒有被激發出來,也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

        三、期望改革達到的目標

        通過設計不同的考核形式,對《工程圖學Ⅰ》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手段進行改革。首先,將傳統的一次性考核分解在若干次教學過程中,降低課程最后一次考試的權重,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運用的水平;其次,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體會學習的樂趣;第三,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打分,鍛煉并展示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第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將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并且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對后續的各種機械類課程的學習,都能建立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學習根基。

        四、課程考核改革初步計劃

        將傳統考核的百分制分配如下:(1)25%模型設計:把學生按宿舍分組,4人一組,共10組,每組在《工程圖學Ⅰ》課程結束前交一個手工模型、模型三視圖以及模型展示說明,制作模型的材料要盡量綠色低碳。根據模型制作的水平、材料選擇的經濟性和環保性以及對模型的展示手段,由另外一個機械工程專業班級的全體學生投票給出成績,滿分25分,將每組的得分排序,并計入總成績。(2)15%的學生自主命題:仍然是前面的4人小組,在每講完一個知識章節后,每組出兩個與本章節相關的題目,題目的來源可以是借鑒其他參考書,也可以是原創。組內同學輪流徒手畫出原題,自己解答,給出參考答案,最好能附帶解題的思路說明。三個章節,每個章節題目滿分為5分,總計滿分為15分,由教師根據題目難易程度、解答正確度、題目解析是否具體到位等標準來打分,計入最后的總成績。(3)10%隨堂小測驗: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習題課,將練習成績作為隨堂小測驗成績,折合成10%計入總成績。(4)40%課內考試:課程結束后,學生參加閉卷筆試,卷面滿分為100分,將筆試成績折合成40%計入總成績。(5)10%平時成績:根據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及出勤情況,在10分內計入總成績。

        五、新方案的實施和效果

        筆者在開始講授《工程圖學Ⅰ》時就將有關考試方案改革對學生進行了講解。關于自主命題這部分考核,在實施的過程中發現,讓學生接受改革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初,在得知自己所在班級屬于教改班時,同學們在一開始的驚訝過后,暫時還沒有能很好地進入狀態,在講完《點、線、面》這部分章節后,各小組交上來的自主命題題目質量良莠不齊,有解答完整、分析透徹的,也有照搬作業原題、一字不改的。在對學生的自主命題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后,第二次《立體截交線》部分的自主命題質量有了較大的改觀;而第三次關于《相貫線》部分的自主命題有兩組同學給出了原創題,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通過自主命題,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收集到了很好的課程練習資料。

        關于手工模型這部分考核,在布置下去一個月后,有學生表示,想將全班各組的模型都先利用三維軟件建模,再到快速成型機上加工出成品。這個想法的出發點很好,但實際操作起來有如下問題:一是學生本身對工程圖學的基礎知識尚未學習透徹,尺規畫圖尚且不熟練,很難熟練操作三維軟件畫圖;二是學習三維造型軟件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時間,大一的課程安排比較緊張,沒有多余時間留給學生自學軟件;三是利用成型機做模型不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違背了改革的本意。所以筆者在課堂上再次強調了模型制作的要求是手工及綠色低碳,最終每個小組均提交了一個手工制作的模型及模型的圖紙。在選材方面,7組學生使用的是廢棄的快遞紙箱,剩下3組中,1組使用礦泉水空瓶,1組使用銅版紙,1組使用廢棄的塑料管,都比較符合綠色低碳的選材要求;在模型展示方面,6個小組拍攝了視頻短片,4個小組做了PPT,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再加上精彩的講解,給模型增色不少,也體現出了“90后”大學生充滿自信的一面。通過制作手工模型,學生普遍反映對立體和平面之間的轉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關于隨堂小測驗這部分考核,是利用課時安排中的一次組合體習題課,將原本的課堂練習成績記錄下來,作為一次小測驗的成績,沒有給學生增加新的課業負擔,而且小測驗成績比重較小,即使發揮不理想,對最后的總評成績影響也不大,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多的心理壓力。

        關于平時成績這部分,考慮到學生在做作業時經常會討論后再畫圖,而且近年來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有所增加,所以將它所占的比重變小,從傳統的30%降低到10%。

        采用了新型課程考核方式后,學生的學習更有節奏性,每學完一部分內容,借助自主命題,可以對所學知識做相應復習,而手工模型的制作,更是動手又動腦,幫助學生將立體與平面很好地聯系在一起。在課程結束,筆試之前,教改班的同學普遍比較輕松,復習壓力相對于普通班小很多。最后的總評成績,實施課程考核改革的能源與動力工程2班平均分為79.1,使用傳統考核方式的機械工程3、4合班平均分為78.9,教改班同學在相對輕松的備考環境下能得到比普通班略高的分數,可見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

        六、總結和思考

        教改的實施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原本的自主命題部分,筆者根據課程體系安排了4次,但根據授課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課程實際進度,取消了最后1次的自主命題,將分值轉入別的考核部分。而且教改還需要教師投入比平時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評判學生自主命題的水平,考慮模型評分的機制,安排合適的時間進行隨堂測驗。

        新的考核方式的設置,將考核的要求分布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平時努力學習,就不用擔心期末的總成績。因此在期末的復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緊張的壓力,只需對課程的整體掌握,有條不紊地進行復習。

        針對本課程,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長期記憶的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展開打下了良好的專業基礎;針對本學科,有利于學生良好學風的形成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真正體現考試這一考核形式的評估反饋功能。

        本次教改只進行了一個教學周期,有些地方還存在不足之處,改革的效果還需要再多進行幾個周期后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在教改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命題和做手工模型時,存在著少數同學出工不出力,或者是不服從安排的情況,造成一個組內有的同學做的內容多,有的做的內容少,最后得分卻相同。如何修改打分機制以體現公平性,如何引入監督和激勵機制,是下一階段教改過程中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晶暉.應用型本科教學中技能型課程考試方式的改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6):193-194.

        第9篇:能源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用模糊數學方法預測燃煤鍋爐結渣特性的新發展,闡述了各評判方法的優缺點。

        鍋爐結渣是長期困擾電站鍋爐設計和運行的問題,威脅著電站鍋爐的安全和經濟運行。準確預測鍋爐的結渣傾向,為大型電站鍋爐的設計及運行提供科學依據,對提高鍋爐的可用率,節約能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結渣過程是極其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取決于許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它不僅與煤的灰分含量及其物理化學性質有關,還與燃燒器型式、爐膛結構和設計參數、爐內溫度水平、空氣動力工況、氣氛條件以及受熱面的布置等有關。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結渣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類結渣預測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闡述近年來采用模糊數學方法預測結渣特性的新發展。

        一、結渣評判指標

        目前,國內外判斷電廠煤結渣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①根據煤的成分特性進行判斷,比如煤灰中堿酸比B/A、硅比G、硅鋁比SiO2/Al2O3、鐵鈣比等;②根據煤灰的物理特性進行判斷,包括軟化溫度t2、灰渣粘度、煤灰燒結特性等。此外還有一些判定結渣的指標,如沾污指數Rf、煤灰粘度結渣指標、硫結渣指標RS、煤灰三元相圖等。陳立軍,文孝強等對結渣的評判指標做了歸納。

        美國EPRI曾調研了各種結渣指數的分辨情況, 調研結果表明, 沒有任何一項單一的指數可以完全正確預報結渣傾向, 但任何一項指數又都有相當的可靠性(70% 左右)。

        二、模糊數學方法

        單指標評判和預測煤的結渣性準確率較低,難以滿足實際需要。有必要找到一種能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出不同指標的不同置信度的方法,以使判別結果更符合客觀實際,因而產生了綜合評判方法。

        煤的結渣程度由弱到強的變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個模糊問題。模糊數學是用數學方法研究和處理具有“模糊性”現象的一門學科,因而能很好的評判煤的結渣傾向。

        (一)模糊綜合評判

        單一結渣特性判別指數分辨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分割界限太明確,人為地把復雜的模糊性現象簡單地處理成了清晰現象,并且單一指標只能從某個方面因素判別其結渣程度。為了提高預報的可靠性,必須兼顧多種因素綜合評判。

        綜合評判是一種通過考慮不同因素表現出的不同作用而得到全面、合理結論的決策手段。這方面研究的共同點是選取一些常規結渣指標作為因素集, 取用結渣程度“輕微”、“中等”、“嚴重”三級被擇集作為評語集, 并確定因素集中各因素的權重, 進行單因素評判, 最后按某一模型加以單級模糊綜合評判, 得到綜合評判向量。按最大隸屬度原則, 判定該煤種的結渣程度等級。上述方法使用方便, 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取得較好的效果。選擇具有較高準確度的評判指標,在合理選擇隸屬函數和權重集的基礎上,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判別結果更準確。其關鍵在于從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合適的隸屬函數和權重集。

        1.綜合評判模型的發展及評判因數集的選取

        孫亦碌等人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預測燃煤結渣性,并編制了用于綜合判別的RTSQ 程序,此模型為燃煤結渣特性模糊綜合評判的雛形。

        馮寶安等人提出了常規結馇指標的模糊綜合評判方法, 并將其用于8個煤種的結馇特性判,所得評判結果與實際結渣狀況相符。又應用主因素決定型M(Λ ,V) 、主因素突出型M(·,V) 、綜合評判型M(Λ ,)及加權平均型M(·, + ) 四種單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對國內8個煤種的常規結渣指標進行評判,由評判結果比較得出單級模型M (Λ ,V) 的準確率最高的結論。

        邱建榮等人對單一煤種及混煤的結渣特性進行了研究, 以軟化溫度t2 、硅鋁比SiO2 / Al2O3 、硅比G、堿酸比B/ A為評判因素集對煤的結渣特性進行了評判。該方法不僅能夠全面考慮各種煤質因素在具體情況下對結渣程度的綜合影響,而且考慮了不同指標在不同情況下的重要程度,因而與常規指標相比,其評價更為全面客觀。

        楊圣春提出了分別適合于預測單一煤種和混煤的模糊評判模型CSM1和CSM2。劉伯謙等人針對元寶山褐煤的結渣特性預報不準確的問題,提出了將改進了的常規指標及鍋爐運行參數等多種單一判別準則運用于模糊數學,對褐煤結渣狀況進行了有效判別。

        浙江大學曹欣玉、蘭澤全等人在分析單一結渣判別指標的缺陷及其原因的基礎上,針對常規指標評判水煤漿結渣傾向準確率普遍不高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取了分辨率較高的結渣綜合指數R 以及4 個常規指標構成評判因素集。該方法較傳統的方法有更高的準確性。

        2.隸屬函數的確定

        關于隸屬函數的確定人們一直都是采用線性函數,楊圣春提出的混煤結渣模型CBM2的隸屬度函數采用正態分布,函數變化較慢,評判結果表明該模型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和可信度,可為鍋爐燃用混煤進行優化配煤提供參考。但該模型是否適用任何煤種,還有待于進一步通過實踐來驗證。

        浙江大學舒紅寧、黃鎮宇嘗試性地提出由正態分布函數演化而來非線性隸屬函數,函數變化較慢,并與實際結渣情況進行了對比,發現評判結果和實際結渣情況取得了很好的吻合。這些說明了用正態分布函數建立其隸屬函數比線性隸屬函數更準確、更合理,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3.權系數的確定

        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中, 權系數反映各個評價指標在綜合評判中的可信度,直接影響綜合評判的效果。 因此, 權系數的確定是綜合評價方法的關鍵.通常采用專家咨詢法來解決. 而專家咨詢法的致命弱點是過分依賴專家的主觀判斷和經驗, 其結果有時難以令人信服。

        趙顯橋等利用粗糙集理論來確定綜合評判模型中的權系數, 將權系數確定問題轉化為粗糙集中屬性重要性評價問題, 利用粗糙集理論中的知識支持度和屬性重要性評價方法, 給出了模糊綜合評判模型權系數的計算方法。該方法不需要建立解析式的數學模型, 完全是由數據驅動來確定各個預測方法的權系數, 克服了傳統權系數確定方法的主觀性, 使得綜合評判方法更客觀、更科學。

        (二)聚類分析

        灰色聚類方法是基于模糊數學的方法之一,是以灰色統計為基礎,將聚類對象對不同聚類指標所擁有的白化數按幾個灰類進行歸納整理,從而判斷聚類對象屬于哪一類的灰色統計方法。

        轉貼于

        浙江大學曹欣玉等人在分析單一結渣判別指標的缺陷及其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將分辨率較高的Rs與另外5個結渣指數( t2、B/A、G、SiO2/A12O3、R)一起作為評判因素集,采用灰色聚類方法對新汶黑液水煤漿及普通水煤漿結渣特性進行預測評估。結果表明,該模型較傳統單一評價方法有更高的準確度。

        許志華針對有關模糊判別法和灰色聚類法中所出現的缺欠,對其進行了補正,并討論了補正后引起的計算量增大的問題。

        邱建榮等人將鄧聚龍的灰色聚類理論應用于燃煤結渣特性的評判中?;疑垲惱碚摾^承了模糊數學法的優點,注意到分級界限不確定性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了屬于某一等級的可能性分布。用此理論來判別煤的結渣性其結果無疑更符合客觀實際。王桂明.謝竣林等人應用灰色理論對煤結渣性能進行評判,并對煤的結渣機理進行了分析,其結論與邱建榮等人相同,為煤的結渣評判提供了新思路。

        華中理工大學郭嘉、曾漢才運用模糊聚類分析法分析預測混煤的結渣趨勢,此方法不僅適合混煤的特點,而且考慮了模糊因素的影響方便易行。

        (三)模糊模式識別

        模糊模式識別法大致可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又稱群體模式識別方法 )。直接法是根據最大隸屬原則來歸類,間接法則是按照擇近原則來對被識別對象進行識別。

        郭嘉, 曾漢才采用間接法,將已知結渣狀況的6個煤種作為模型,采用煤灰軟化溫度 、硅鋁比、堿酸比和硅比4個評判指標,對受檢煤種進行識別。通過計算與前6個已知模型的貼近度,來判別受檢者的歸屬類型。但此模型比較粗糙,識別范圍狹窄,且只考慮了煤灰的特性,僅適用于燃燒工況比較接近的不同煤灰的評判。

        蘭澤全, 曹欣玉采用間接法對待識別對象進行結渣特性判別。選用了7 個已知結渣程度的燃煤作為標準模型,以4 個常規指標和綜合指數R 為評判因素集, 對同一臺鍋爐不同部位的3 個樣品(爐渣,轉向室灰,除塵灰) 以及某燃料水煤漿灰進行識別, 以判斷屬于何種結渣程度,結果表明該模型較以前的四因素法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同時指出應用模糊模式識別法來評價其沾污結渣特性時,在因素集的選取方面應更多地考慮鍋爐設計參數及運行工況的影響。

        趙利敏,路丕思綜合考慮灰熔點、堿酸比、硅鋁比、硅比 及爐膛平均溫度和無因次實際切圓直徑6個因素,利用模糊模式識別的方法判斷鍋爐結渣。以實際運行中已知結渣程度的9臺鍋爐作為樣本,對7 臺受檢鍋爐進行評判,評判結果與實際情況相符。此新方法可預示大容量鍋爐的設計及運行時的結渣程度。

        隨著模式識別樣本庫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此方法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三、結論

        目前的采用的預測方法大多以煤指特性為指標,對鍋爐的運行情況考慮較少。由于爐內結渣的多種因素影響,用某種固定的預測方法得到的結果,往往達不到要求的精度,難以找到通用的預測模型,而且數據本身也具有局限性。要想提高結渣預測的精確度,需要不斷改進計算方法,建立和完善煤質特性、鍋爐運行參數的數據庫,尋找普遍使用的模型。

        參考文獻

        [1] 陳吟穎、石惠芳、閻維平,達拉特發電廠3 號鍋爐爐膛結渣研究[J].動力工程, 2003, 23(5):2635~2637.

        [2] 張忠孝,用模糊數學方法對電廠鍋爐結渣特性的研究[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00,20(10): 64~66.

        [3] 陳寶康、閻維平、李霄飛,基于神經網絡的電站鍋爐輻射受熱面污染監測[J]. 動力工程, 2003, 23(5): 2660~2664.

        [4]舒紅寧、黃鎮宇、董一真等,基于煤灰成分的非線性結渣模糊綜合預測模型[J]. 電站系統工程, 2006, 22(4): 11~12.

        [5] 陳力哲、艾靜,煤的結渣特性磁力分析的研究[J]. 熱能動力工程, 2000, 15(3) : 110~ 111, 19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免费午夜啪视频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丝袜制服欧洲亚洲中文 |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极品 |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