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高風險、高投入且收益不確定性較強的產業,具有正外部性以及一定程度的溢出效應,其產生的社會收益要大于自身收益,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財政政策的支持與激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基金扶持和政府采購等政策。財政政策要有效地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明確并突破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要素主要包括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四個方面,財政政策也需要從這四個方面入手,實現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目的。
第一,財政政策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現有財政政策支持的主要手段為財政補貼,包括直接補貼、貸款擔保、財政貼息、研究與開發委托費和財政基金等形式。政府部門通過財政補貼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金融部門對其技術創新項目的投入。通過財政補貼來滿足金融部門盈利的需求,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通過金融融資來滿足其技術創新項目的資金需求。除財政補貼外,稅收也是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稅收優惠來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成本,降低創新風險,促進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第二,財政政策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培育。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普遍存在成本較高而消費市場認同度低的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培育也相應地成為其自身發展的瓶頸。通過財政政策中的政府采購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需求,有利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市場。
第三,財政政策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利用。資源的利用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內的現有資源能耗、設備利用等,同時還包括對于人力資源的利用。財政政策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等手段促進資源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流動,有利于發揮財政政策的資源配置功能。第四,財政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階段的成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階段是其發展過程中各組成要素在某一點上發展程度的集合,包括技術要素、創新路徑、主導設計、產業規模和市場環境五個方面。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各種政策工具組合促進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投入和產業市場形成,從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階段的進一步成熟。綜上所述,財政政策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四個方面均有推動作用,而這四個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效果。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果的四個要素需要多個指標描述,利用多指標討論財政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的影響,可通過結構方程模型來實現:財政政策ξ為本模型的外源潛變量,x表示外源指標組成的向量,Λx表示外源指標與外源變量之間的關系,δ表示內源指標x的誤差項。η表示內生潛變量,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果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四個內生潛變量進行度量,y表示內生指標組成的向量,Λy表示內生指標與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ε表示內生指標y的誤差項。B表示內生潛變量間的關系,Γ表示外源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ζ表示結構方程的殘差項,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釋的部分。
二、模型效果測度與實證檢驗
1.模型觀測變量的設計、收集與效果測度就本文的研究主題而言,缺乏現成的二手數據,因此,本文的數據收集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文獻閱讀及專家多次討論的方式,針對潛變量最后確定了21個觀測指標。采用Likert的7點量表法通過直面企業、相關會議論壇和網絡形式發放問卷,調查對象主要針對企業層面管理人員、部分經濟科技部門的政府官員和高??蒲袡C構的科技人員。根據收集的數據,利用AMOS6.0和SPSS16.0對每一組潛變量與相對應的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分別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個別指標的信度評估中,觀測變量的標準化負荷絕大多數大于0.6,建構信度C.R.大于0.6。各潛變量的Alpha值大于0.7。因此,對潛變量的測量表現出了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對于建構效度,如表1所示,潛變量因子負荷均大于0.5的接受門檻值,顯示本研究量表潛變量聚合效度良好。而且,通過計算潛變量的AVE值,達到0.5的門檻值,這表明測量指標的解釋力超過其誤差方差,達到足夠的效度。表2對各個潛變量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從絕對擬合指標來看,χ2/df最大為3.247,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各個指標的GFI、AGFI、NFI、CFI和IFI絕大多數大于0.9,雖然個別小于0.9,但也在0.8以上,接近于0.9;RMSEA均小于0.08,達到要求。從整體上看,各個因子模型擬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可以接受。2.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經驗分析本部分將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初步擬合與求解,并針對結構方程模型初步擬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最后對其假設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在初步得到因子分析的結果以后,我們將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因子進行驗證,并求出因子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模型包含5個潛變量,其中21個觀測變量分別與5個潛變量之間存在關聯。財政政策是外源變量,技術創新、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發展階段是內生變量,使用AMOS6.0軟件對結構方程進行初步擬合檢驗,結果如表3—表5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對財政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初步擬合后,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系數除發展階段中的y45略低于門檻值0.5以外,其他各項指標均大于門檻值,達到可接受程度。從表4可以看出,模型中存在統計不顯著即t值比較小的路徑,如財政政策市場培育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049(t=0.235)。因此,模型需要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剔除統計不顯著的路徑。從表5可以看出,χ2/df=2.754,該值小于5,表示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理論模型擬合可以接受;GFI=0.936、AGFI=0.910和IFI=0.908均大于0.9,擬合參數較好;NFI=0.814和CFI=0.827均接近0.9;RMSEA=0.074略低于門檻值0.08,因此,該模型擬合參數還不是很理想。
總之,從財政政策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結構方程模型初步擬合情況來看,該模型初步擬合不是很理想,需要對模型進行進一步修正。初始模型不能非常精確地反映財政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機理,因此,本文對其進行逐步的改進,從M1到M3共進行了兩次修正,最終得到了一個較為理想的作用機制模型,具體改進如表6所示。在模型擬合過程中,根據修正系數MI(ModificationIndex),發現最大修正因子存在誤差相關,因而轉向最大的修正因子,發現觀測指標y45對于潛變量市場培育和資源利用的修正因子分別為12.090和10.900,為了保持各描述指標的單因子屬性并保持模型的精簡,決定刪除這一指標以替代增加該標識路徑,模型被修正為M2。在M2中,NFI=0.903,CFI=0.914,RMSEA=0.063,不顯著,因此,支持刪除財政政策市場培育路徑,模型被修正為M3。在M3中各自有估計參數均顯著,雖然還存在幾個誤差相關對應的MI較大,但是因為缺乏依據可以讓這些誤差相關自有估計,因此,M3為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果的最終模型,各擬合優度指標也比較理想,如表7所示。從表7可以看出,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結構方程初始模型修正后,各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系數均達大于門檻值0.5,達到可接受程度。
三、結果與建議
本文通過資料搜集和問卷調查進行相關驗證性因子分析和結構方程建模分析,并通過逐步修正模型,模擬測度了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效果。從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終模型可以看出:財政政策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完全標準化的路徑系數為0.216;財政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利用具有促進作用,完全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04;財政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階段具有促進作用,完全標準化路徑為0.343;而財政政策對于市場的培育層面則沒有顯著作用效果。研究結果表明:運用財政政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營造產業發展氛圍,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得到社會各個領域的認同與共識,以實現對產品推廣和市場培育的目標。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購買、相應的補貼措施和通過對商品稅收的優惠引導消費者等財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均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市場對于產品的認同與共識也需要一個過程,且財政政策促進市場培育的政策設計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推進和完善的過程,使得財政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培育效果往往并不顯著。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技術創新離不開政府財政的支持,政府的財政投入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培育、資源利用和產業成長等方面也至關重要,有利于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風險,實現產業成長的目標。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論文關鍵詞: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舉世矚目,但長期以來依賴低成本、低利潤的經濟增長方式,雖然能夠快速提升GDP,卻很難創造高利潤;雖然能夠大量生產商品,卻很難創造品牌;雖然能夠吸納大量就業人口,卻很難大幅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鍵時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有力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源能耗低、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好、輻射能力強,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我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發展工作已經啟動,我們到地方調研,地方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熱情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1.在新一輪發展機遇面前,各地都存在“搶先發展、先行先試”的思想,投資沖動強烈。去年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還沒出臺,就已經有18個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支柱產業,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每年實施10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等,從全局來看存在出現新的布局雷同、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隱患,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出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框架。
2.長遠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廣闊,但目前國內這方面市場需求還存在不明顯、不確定、不主動的情況,市場發育程度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興產業產品主要銷往國外市場。比如光伏產業,90%以上的市場在國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進口,“兩頭在外”,生產中產生的污染卻留在了國內,產業發展的持續性、穩定性很難保障。
3.科技支撐體制機制不完善。現在我國科技資源歸屬不同,難以整合,綜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產權、科技經紀人等科技市場體制不完善。有些企業和產品技術起點不低,但遲遲不能產業化,本來站在技術領跑線上,最終卻喪失了領先優勢。有的地方科技資源豐富,研發成果相當可觀,在當地轉化成產品的卻不多,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突出。
4.產業投資體制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國家現在還沒有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完整、具體的投融資政策。目前我國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比重不足1%,與發達國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很遠,甚至達不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特別是對有技術、有活力、有創業激情的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小、渠道少,資金問題仍是這些企業發展初期的最大瓶頸,創業創新投資環境亟需改善。
5.企業缺乏有效的產業組織形式。很多企業規模偏小,研發能力不足,力量分散。企業經常單打獨斗,惡性競爭的局面時有發生。
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處理好政府、市場和企業三者的關系,我們建議:
一、合理布局,實事求是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考慮東中西部各地區的產業基礎、現有條件、市場前景等差異,引導地方在“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發展符合自身經濟規律的行業,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重走部分制造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老路。近年來,國家相繼批復了多個區域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可以充分配合國家區域建設,聯動發展。
關鍵詞:屬性綜合評價系統;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技術;科技項目;評審
中圖分類號:F224.5;F276.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4)11-0128-05
Research on an Assessment Model and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ttributes
SONG Yan1, ZHANG Shihui2, JIANG Chongyu1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2.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o distinguis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rojects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and one of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a group of real technology projects, the model and the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verified.
Key words: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y projects; evaluation of projects
眾所周知,新興技術主導的新興產業正在迅猛發展,并對傳統產業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甚至毀滅[1,2]。2010年,我國正式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定義為: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為特定的科技項目投資成為了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從眾多的科技項目中遴選出可能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項目成為評審工作的關鍵所在。如何評價和遴選成為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兩年,學術界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涵、評價、選擇及效益展開了積極的探討[3~5],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普遍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是戰略層面應具有長遠性和整體性,不僅要符合國家的戰略規劃和科技、產業發展方向,更要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擔當起長期經濟增長的支撐重任。同時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然以新興技術為支撐,且政府有較強的參與引導作用 [6,7] 。但如何將科技項目評審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結合,更有利于政府部門實際操作還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試圖從一項科技項目的核心技術是否具有新興技術特質出發,探討政府如何從動態的角度,站在戰略高度圍繞技術和創新企業特點及區域內的資源與條件等因素對某項科技項目進行綜合考察,評價該項目是否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屬性,并提出評價模型、指標體系及方法。
新興技術管理研究已基本達成這樣的共識:新興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是一個動態演化過程,存在著特定規律及形成機理[8]。企業需要對自身的資源和實力有一個正確評估,以便能夠辨識出對自身最有價值的技術與機會,并選擇恰當的新興技術發展路徑以獲得創新收益[9]。新興產業是由一個或多個新興技術沿著特定的技術軌道演化而形成,過程中參與者的數量及創新的影響范圍隨著演化逐漸增多和擴大[10]。當一項科技項目中的核心技術還沒有明顯的產業特征顯現時,要對這項技術進行準確判斷,看其是否具有形成新興技術產業的潛力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這類項目的評判標準及方法與一般意義上的項目評審存在極大差異。
對于新興技術的識別與評價, George S Day 和Paul J H Schoemaker將“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創新,可能創造一個新行業或改變某個已經存在的行業的技術”定義為新興技術,提出了用動態評估方法對新興技術進行識別[2];F T S Chan提出通過建立主觀和客觀準則來進行新興技術的選擇[11];Young Sohn則從技術自身、技術接受者、技術提供者三個方面研究了技術商業化的成功要素(TCSI) [12]。國內學者陳勁應用市場軌道圖對突破性創新進行了識別[13];魏國平利用專家打分法對新興技術的類別及識別進行了探討[14];電子科技大學新興技術研究團隊在此方面也做了積極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鑒的觀點[15~17],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于《新興技術導論》[18]。黃魯成等采用屬性綜合評價系統法,從技術和市場兩個維度構建了新興技術識別指標模型[19],此方法的應用對本研究具有較大的啟發。
另外,同行評議評審方法是一種較為經典的方法,Chubin和Haekett對其定義與實踐進行了系統論述[20]。鮑玉昆和孫福全基于SMART評審準則的探討,設計了適合一般科技項目評價的結構模型[21];談毅等通過研發成果能產生技術、廠商及社會經濟三個層面外部效益的探討,提出政府可以通過科技計劃干預研發活動[22];胡景榮綜合各種科技項目評審方法,從全過程網絡化控制管理的角度構建了科技計劃項目評審系統,一定程度提高了評審效率[23]。
以上研究表明,針對一般意義上的科技項目評審,主要聚焦在某一項特定的技術和企業,從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可行性、風險及預期經濟效益等方面,由專家打分或綜合評議進行評判,具有靜態、線性的特征。而針對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應該站在技術系統的視角,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對其進行綜合判斷[24]。
1模型構建與指標選擇
1.1三維評價模型
一項科技項目是否具有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屬性,首先要看項目的核心技術是否具有新興技術的特質。而新興技術本身就不是單純的技術概念,而是一個企業、技術、環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動態發展的過程[2]。因此可從技術特性、企業能力和技術環境這三個維度來思考對項目屬性判斷的影響因素。
因此,本文提出可從3個維度、6個層面構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模型,如圖1。
1.2評價指標選擇
本文重點在文獻[9]與[19]的研究基礎上,選取了21個測度指標即三級指標,分別代表了3個維度6個層面上的關鍵性因素。通過專家的判斷打分,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21個指標權重值,見表1。
依據21個三級指標的權重值大小分析,企業的研發能力、技術先進性以及補充性資源3個指標權重值位列前三,分別處于三個不同的維度,表明對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首先需要從企業、技術及環境三個方面做系統評價的構想得到支持,并確定了具體評價指標;接下來權重值較大的三個指標是:技術應用可拓展性、技術可預見性、技術獨特性,均屬于技術自身特性維度,這些指標也是新興技術特質的具體體現,說明判斷一項科技項目是否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看它是否以某一項新興技術為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再接下來按權重值大小排序依次是:科研人員占比、技術受特定用戶的偏好性、宏觀經濟、宏觀政策環境、技術相容性、高層團隊及企業家能力等,也分別位于3個維度6個層面中,進一步說明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模型是合理的,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具有差異性。
2屬性綜合評價系統
文獻[25]詳細介紹了該系統的方法,關鍵步驟為:
①利用單指標分析系統確定指標xi的屬性測量值uijk,屬性測度值需滿足以下條件:
kk=1uijk=1,1≤i≤n,1≤j≤m (1)
②利用多指標綜合分析系統,可通過加權求和的方法來計算出xi的綜合屬性測度值uik = u(xi∈Ck),計算公式如式(2)所示:
uik=u(xi∈Ck)=mj=1wju(xij∈Ck),1≤k≤K (2)
其中ωj表示第j個單指標的權重。
③用屬性識別系統,通過置信度準則來識別研究對象屬于哪一個評價類,設(C1,C2,…,Ck)為有序分割,C1 >C2 >…> Ck。當樣品xi滿足置信度準則:
k0=mink:ki=1uil≥λ,1≤k≤K (3)
則認為研究對象xi屬于Ck0類。
④最后通過評分比較系統來比較屬性的強弱。假如屬性集Ci的分數為ni,當C1nK[25]。計算公式如式(4):
qxi=ki=1niux(Ci) (4)
qxi為xi的得分,反映xi的重要性。
表1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指標體系
二級指標三級指標(Ii)指標設計說明指標權重(Wj)
企業組織能力
科研人員占比(I1)反映企業的自主創新實力和潛能0.0389資金實力(I2)體現企業的資金條件0.0736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I3)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和技術創新能力0.0465企業規模生產能力(I4)企業是否具有大批量生產條件0.0219企業研發能力(I5)企業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0.1297高層團隊及企業家能力(I6)企業對創新機會的把控和運作能力0.0325
技術自身特性
技術先進性(I7)與國內外類似技術先進性比較,反映其潛力0.1017技術復雜性(I8)技術壁壘高低的體現0.0311技術獨特性(I9)反映對細分市場的控制力0.0406技術形成行業標準的可能性(I10)反映對行業或產業的影響力0.0502技術可預見性(I11)指技術發展路徑、前景的可預測性0.0544技術相容性(I12)與其他的技術融合、互補的可能性0.0329技術可實現性(I13)在開發、實施、持續改進等方面的難易程度0.0227技術應用可拓展性(I14)技術應用領域的前景如何0.0650技術受特定用戶的偏好性(I15)反映技術產品被目標市場采用的程度0.0388
項目環境條件
宏觀政策(I16)政府對項目領域、行業的支持程度0.0349相關企業的參與(I17)競爭對手或上下游企業對技術的關注及發展程度0.0222宏觀經濟環境(I18)技術發展的經濟大背景0.0352社會倫理道德水平(I19)被主流文化和道德標準接受程度0.0104補充性資源(I20)技術研發、中試、產業化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配套技術或資源的支持性0.0876市場規模(I21)技術現有及未來可能形成的市場容量0.0296
3實際項目評價
3.1項目背景及打分
選取了5個屬于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以上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的科技項目作為評價對象,分別以T1,T2,T3,T4,T5代表。這5個項目的背景及申報企業的具體情況,因篇幅所限,詳見文獻[24]。
邀請了7名從事生物醫藥領域、電子信息領域以及新興技術管理研究的專家對5個項目進行評價。首先請專家詳細了解5個項目的報送資料,再邀請項目申報單位負責人對項目進行講解,專家現場提問并作交流。申報單位人員離場后,專家分別針對21個三級指標給5個科技項目進行評價并打分,如表2。其中每項得分均為所有專家打分的平均值。
3.2計算單屬性測度值
本文選取梯形分布的分段線性組合函數計算單指標屬性測度值。
將科技項目評審各指標屬性分為3類:C1∈{一般性科技項目},C2∈{新技術科技項目},C3∈{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對這3類項目屬性界定如下:
一般類科技項目是指技術有一定創新性,但創新程度不高,多屬于應用開發層面,企業完成產品研發及批量生產難度不大,客戶群及市場推廣路徑比較清晰。往往這類項目在傳統的評審方式上比較容易得到支持,因為各種不確定性較低,投資見效較快,風險較小。這類項目往往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不會對行業造成太大影響,更不大可能由此帶動新興產業形成。
新技術類科技項目相對于一般類科技項目而言,技術創新程度較高,一般會伴有專利成果,有潛在的市場需求,產品研發及市場開發需要投入和時間,有一定風險,但一旦成功會對企業及行業帶來沖擊和影響。
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要以新興技術為核心,雖然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但伴隨其發展,可能會對現有行業造成破壞,還極有可能創造出一個新行業并帶動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但這種項目的識別難度最大,本文的研究就是試圖提出一個評價的概念模型,并找出一些客觀的、可評價的指標來降低其識別難度。
考慮到一般情況下,第一類項目數會大于第二類,第二類會大于第三類,則令C1>C2>C3。各專家對5個項目指標的打分范圍為[0,10],設(6,8,10)為三個臨界點,分別對應三類單指標的得分為及格、中等、滿分。其屬性測度函數曲線如圖2。
C1、C2和C3的屬性測度函數分別如下:
y(x)=1x≤6
8-x26
0x≥8
y(x)=0x≤6
x-626
10-x28≤x
0x=10 (5)
y(x)=0x≤8
x-828
1x=10
以科技項目T1為例,通過專家打分,T1的21個指標的平均得分見表2第二列,根據屬性測度函數(5),可計算出科技項目T1的21個指標的單屬性測度值。
3.3計算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值
求出科技項目T1的21個指標的單指標屬性測度值后,可根據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計算公式(2),計算出項目T1綜合屬性測度值u11=02644,u12=06872,u13=00484 。其他4個科技項目的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值可依照同樣的方法和步驟計算而得,計算值見表3。
34判定5個項目的類別
通過置信度準則來識別評價項目的屬性類別。取置信度λ=07(置信度一般取在06~07之間),利用公式(3),根據5個科技項目的綜合屬性測度值對其項目屬性進行判定。判定結果為:項目1、項目2、項目3和項目5屬于新技術科技項目;項目4呈現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項目屬性特征,5個項目均不屬于一般性科技項目(見表3)。
表中得分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T4T3。其中,項目T4是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T1、T2、T3和T5均屬于新技術科技項目C2,不過從屬性強弱可判定:項目5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最為接近,T1、T2次之,而項目3相對不具備這類屬性。
4結論與展望
本文基于新興技術的形成特點,構建了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的三維評價模型,在3個維度6個層次上選取了具體的評價指標,提出應用屬性綜合評價系統的方法對新興產業科技項目的屬性進行評價。并對一組屬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項目進行了模擬評審,演示了如何運用這一套思路和方法從申報的科技項目中識別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項目。
本模型在評價指標選擇上主要參考了前期部分研究成果和小范圍的訪談和調研,是否真正體現新興技術的產業特質,還有待于不斷深入研究加以修正。評價指標較多涉及未來和企業隱性層的因素,對專家的知識面和信息量要求較高,也給評價增加了難度,并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有一定影響。希望這種思路和方法給新形勢下科技管理部門在動態、不確定環境下遴選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提供參考借鑒,對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起到一定理論和方法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Geroge S Day, Paul J H, Schoe maker, Robert E. Gunther. 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3]張峰,楊建君,黃麗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現狀評述: 一個新的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2(5): 18-29.
[4]賀正楚,吳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與選擇[J].科學學研究,2011,29(5):679-683.
[5]黃魯成,黃曉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效益評價指標及標準[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24):1-4.
[6]高峻峰.政府政策對新興技術演化的影響――以我國TD-SCDMA移動通訊技術的演化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0(2):25-32.
[7]方榮貴,銀路,王敏.新興技術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中政府政策分析[J].技術經濟, 2010,29(12):1-6.
[8]C Freeman, C Perez. Structural Crisis of Adjustment, 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M]. G. Dosi, C. Freeman, R. Nelson., et al.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inter, 1988.
[9]宋艷.新興技術的形成路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國企業實際運作調查[D].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1.
[10]王敏,銀路.新興技術演化模式及其管理啟示[J].技術經濟,2009,28(11):13-16.
[11]Chan F T S, Chan M H, Tang N K H.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for technology selec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0, 107:330-337.
[12]So Young Sohn, Tae Hee Mo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Success Index(TCSI)[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 70 (9) : 885-899.
[13]陳勁,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創新及其識別[J].科技管理研究, 2002(5):22-28.
[14]魏國平.新興技術管理策略研究――基于新興技術特征的分類分析[D].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
[15]宋艷,銀路.新興技術風險識別與三維分析――基于動態評估過程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07,10:136-142.
[16]銀路,李天柱.情景規劃在新興技術動態評估中的應用[J].科研管理,2008, 29 (4):12-18.
[17]宋艷.新興技術的動態評估與小靈通的成功之道[J].管理學報,2005,2(3): 337-339.
[18]銀路,王敏,等.新興技術管理導論[M].科學出版社,2012.07.
[19]黃魯成,盧文光.基于屬性綜合評價系統的新興技術識別研究[J].科研管理, 2009, 30(4): 190-194.
[20]Chubin D E, Haekett E J Hackett.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 Science Policy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90.
[21]鮑玉昆,孫福全.基于SMART準則的科技項目評價指標體系結構模型設計[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46-48.
[22]談毅.韓國國家科技計劃評估模式分析與借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6(4):46-49.
[23]胡景榮.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構建的研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18-19.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 人才需求特征 人才開發模式
一 、引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最具核心競爭力、能夠占據科技和經濟制高點的先進產業,是促進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引擎產業。目前,河北省面臨經濟發展要實現“綠色崛起”的 “調結構、促轉型” 艱巨時期,必須加快培育、發展、壯大產業層次高、高能低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此同時,重點領域專門人才的緊缺就成為制約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短板。為此,本研究旨在科學分析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的需求特征,為河北省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開發的方向,制定科學有效的緊缺人才開發模式,培養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緊需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參考路徑。
二、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隊伍需求現狀調查及需求特征分析
1.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隊伍需求現狀調查
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冀政[2011]72號),課題組設計了《河北省戰略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需求調查問卷》,針對河北省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科技、管理和技能三類人才的緊缺狀況進行調查。七大產業包括:新能源、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和新興海洋產業。調查采用判斷抽樣調查法,有重點、有選擇地確定一部分單位為樣本進行調查。問卷調查的范圍涉及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企業、研發機構以及重大項目所涉及的單位共217家,問卷企業產值占產業總產值比重約為40%。因篇幅有限,調查統計及計算過程省略。
根據抽樣調查結果預測,河北省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為93312名。從產業需求來看,生物產業6116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 6.55%;裝備制造產業3000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 3.22%;節能環保產業12480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13.37%;新材料產業42000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45.01 %;新能源產業10936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 11.72%;海洋產業2700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2.89%;信息產業16080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 17.23%;
從人才類型需求來看,科技類人才15719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16.85%;管理類人才14179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15.20%;技能類人才63414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67.96%。從人才學歷需求來看,緊缺博士1593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1.71%;碩士11729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12.57%;本科20477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21.94%;本科以下59513名,占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63.78%。
其中,管理類緊缺博士557名,占管理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3.93%;碩士5053名,占管理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35.63%;本科8455名,占管理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59.63%;本科以下114名,占管理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0.80%。28歲及以下需求人數為6942名,29-35歲需求人數為3711名,36-50歲需求人數為3438名。5年以上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5813名,3-5年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3738名,2-3年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1986名,2年以下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2642名。
科技類緊缺博士1036名,占科技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6.59%;碩士6435名,占科技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40.94%;本科6388名,占科技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40.64%;本科以下1860名,占科技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11.83%。28歲及以下需求人數為4745名,29-35歲需求人數為6676名,36-50歲需求人數為3291名,不受年齡限制1007名。5年以上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5644名,3-5年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4218名,2-3年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2899名,2年以下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2958名。
技能類緊缺本科10289名,占技能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16.23%;本科以下53125名,占技能類緊缺人才需求總量的83.77%。28歲及以下需求人數為43497名,29-35歲需求人數為13759名,36-50歲需求人數為4018名,不受年齡限制2140名。5年以上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9637名,3-5年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11347名,2-3年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19499名,2年以下從業經驗的需求人數為22931名。
2.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需求的總量巨大,接近10萬人,其中人才需求量排名前三位產業依次是新材料產業、信息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從人才類型需求來看,需求數量最大的是技能類人才,其次是科技類人才和管理類人才。從需求人才的學歷來看,雖然對學歷較低的技能人才需求數量過半,但是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數量也是非常大的,總共有33799名。從需求人才的年齡來看,科技類和管理類工作崗位對29-35歲人才的需求數量最大,而技能類工作崗位對28歲以下人才需求數量最大。
由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預測數據分析可知,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人才既有量的需求又有質的需求,既是人才需求總量的擴張,又是人才需求結構的調整,對具有高職稱、高學歷的高層次人才需求占據了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科技類和管理類人才需求的主導地位,而技能類人才的大量缺口也限制了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開發模式研究
緊缺人才的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全面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填補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的缺口,就需要構建科學的緊缺人才開發對策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開發的重點是提高其創新能力,打造一批重點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培養和引進作為最重要的兩種有效開發手段具備成為突破口的必要條件,而人才支撐平臺是緊缺人才發揮其作用的場所,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的開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將從緊缺人才培養、開發以及緊缺人才平臺支撐建設三方面來構建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開發體系。
1.緊缺人才培養對策研究
(1)積極探索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
一是建立符合產業實際要求的專業發展模式。在培養目標上,強化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理念,樹立理論與實踐能力協同發展的新理念;在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上,要緊密結合產業發展的水平和方向設置基礎和特色專業課程,滿足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二是產學研緊密合作,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要建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共建人才基地,完成人才的交換培養,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實現實際與理論的結合與相互促進。
(2)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
加強高等院校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學科建設,提高碩士、博士等高級專業人才培養能力。充分發揮高校培養高等人才的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要以直接培養高素質的緊缺人才為基本目標和根本任務,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參與或承擔科研項目,在項目和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研究生培養要強化畢業生論文創新價值的要求,嚴把獲得學位和畢業關口。對獲得省級以上專家稱號的科研領軍人物承擔的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省科技資金要給予優先支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青年骨干人才要優先選派到國內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進行專項培訓。
(3)加強職業教育培養技能類人才
培育和發展河北省戰略新興新產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職業教育是關鍵所在。因此,針對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能類人才缺口大的特點,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對技能人才的培養作用,有針對性地加強中高等職業學校建設,培養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各層次技能人才,為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能支撐。
2.緊缺人才引進對策研究
(1)創新緊缺人才引進制度
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積極吸收引進優秀高層次緊缺人才,大幅度增加人才引進專項資金的額度,提升對緊缺人才的吸引力度,并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完善人才柔性引進機制。
(2)完善緊缺人才引進機制
建立多樣化的緊缺人才引進機制,一是豐富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讓國內外產業緊缺人才全面了解本地經濟社會以及產業發展狀況,增加對緊缺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加強交流合作,積極組織國內外人才交流會,提供平臺促進產業緊缺人才的引進;三是發揮河北省環京津的區位優勢,利用京津國際影響力,形成京津冀人才引用一體化格局;四是健全產業緊缺人才信息系統,制定緊缺人才需求規劃,及時廣泛人才需求信息,通過現代信息系統,廣泛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資源。
(3)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
動員重點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積極參與到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實施工作中來,通過企業重大項目、科技計劃、科技獎勵、海外華僑華人聯絡等方式大力推動海外高層次人才智力引進。通過加強服務,科學管理為海外人才智力引進提供良好環境。為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建立“綠色通道”,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做好各方面的服務。
(4)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
為緊缺人才創造好的工作條件和環境,提高河北省對人才的吸引、容納與聚集能力。積極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創造“藍天、綠樹、白云”式的城市環境,加大人才家園建設力度,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條龍”式生活保障,免除家庭后顧之憂,建設和創造對人才有高度吸引力的“軟環境”。
3.緊缺人才平臺支撐建設
人才支撐平臺是人才的容納與聚集之處,緊缺人才平臺支撐建設為河北省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高地提供基礎保障,對提高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緊缺人才的的容納力與聚集力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加快緊缺人才平臺支撐建設是提高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開發水平這一系統工程的重要一環。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引導社會各類資金優先投入、支持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內國家級和省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孵化器、產品質檢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吸引和聚集尖端人才打下基礎。
(2)大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
加大力度支持石藥集團有限公司、華北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唐山三友集團、河北凌云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巨力集團有限公司、河北鋼鐵集團宣工公司、晶龍集團寧晉公司、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吸納聚集作用,培育產業增長極。
(3)積極扶持中小企業成長
甄選擁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做為扶優扶強的對象,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實現政府資金的傾斜。發揮政府政策和資金的帶動、放大作用,吸引各方面資金進入、幫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成長。
(4)努力推進產業集聚
[關鍵詞]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AHP;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13)07-0104-0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技術產業成長的超循環演化與融合拓展機制研究”(批準號:71203172);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劃項目“武漢市高技術產業融合成長模式研究”(批準號:201150431091);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高技術產業融合成長的績效評價與模式優選”(批準號:2012-IB-094)
[作者簡介]汪芳,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技術產業經濟與產業優化;
吳肖麗,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高技術產業經濟。(湖北武漢430070)
一、引言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產業快速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相繼受到各國的關注。生物技術產業的成長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同時為解決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重大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思路。例如,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致力于以基因重組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為標志的生物技術的研究,其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如今美國生物技術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同時,歐洲國家也相繼將目光投向了生物技術產業,通過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不僅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激發了市場潛能,并促進了國家的技術創新。可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一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乃至整體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986年3月,我國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其中生物技術是包括信息技術等在內的7個高技術領域之一。2009年,我國又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重要戰略,生物技術等產業被列為我國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對象。至此,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逐漸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了相關研究的熱點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逐漸顯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受到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評價一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要衡量它的經濟效益,還要綜合考慮其對環境保護、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的影響。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在未來幾十年內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培育生物技術產業朝著系統化、高端化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現實問題。本文的研究基于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并運用相關評價方法,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進行研究。
二、相關研究綜述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征的新興產業。生物技術產業作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未來可能發展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然而,目前我國學界關于其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較為缺乏,已有研究主要針對整體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分析,如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及評價指標建立、潛力及演化分析等,而對具體產業諸如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評價研究較為少見。彭熠等認為科學技術基礎、投入力度與投融資機制、人力資源、政策、產業布局與結構這5個因素主要影響著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整體提升。陳衍泰等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的兩階段分析框架,總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的“四維度”影響因素,即新技術維度、市場需求維度、產業生態系統主體維度、制度環境維度。熊勇清等則進一步構建了基于基礎性因子、激勵性因子、創新性因子、政府戰略導向性因子4個維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環境的指標體系。此外,還有學者運用相關評價方法,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評價。胡振華等構建了“AHP-IE-PCA”組合賦權的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并將其應用于N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與評價中。劉嘉寧則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構建了適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且具有發展性、戰略性、新興性、資源環境匹配性、產業體系完整性五方面特征的評價指標體系。霍影進一步運用AHP方法為基本評價方式,以科技實力、金融環境及政策環境為評價準則,對東北三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作出評價。賀正楚等構建了以“產業全局性”、“產業關聯性”、“產業先導性”“產業動態性”為一級指標,共13個二級指標的戰略新興產業評估指標體系,最后依據AHP確立了指標權重。此外,國外學者多集中于對生物技術產業某個細分領域的研究。Pietro A.S.Mendes等運用AHP技術對巴西生物柴油生產和使用的可持續性進行了評價分析。Jui-Kuei Chen和I-Shuo Chen利用模糊網絡分析法構建了中國臺灣生物技術產業全面質量管理模型,為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保持世界市場份額提供了思路。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評價對于研究七大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指標的選擇對于本文所要研究的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上述學者在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指標體系中,技術因素居于重要地位。劉嘉寧提出了發展性即產業的盈利能力是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環境和政府因素均是眾多學者必不可少的考慮對象。從現有文獻看,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逐漸成熟,但針對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評價展開研究的文獻較為少見。
近年來,全球經濟呈現出不平穩的發展態勢,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漸受到關注,相關研究日益豐富。當今可持續發展研究已經涉及企業、產業、資源等各個層次,研究內容逐漸擴展與延伸,應用研究也十分廣泛。駱玲和唐志紅運用層次分析法從發展基礎、協調能力和可持續性三個方面構建了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體系。侯合銀和王浣塵對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研究,并設立了評價指標體系。孫艷玲構建了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并應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四川省21個市州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定量評價和分析。魏龍和潘安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我國稀土資源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此外,李琳等、張思鋒和沈志江等分別運用AHP法建立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對區域體育產業、資源型城市能源產業進行評價。
綜上,可以發現諸如生物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并不多見。這既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所在,也將是對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應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延伸與擴展。此外,在可持續發展評價相關研究中,層次分析法主要應用于確定指標權重,該方法的應用較為廣泛,其將為本文的研究所采用。
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生物技術推動著當今國際科技的發展,也是世界高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過去10年,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及相關領域的論文總數已占全球自然科學論文的50%以上;近10年來,《Science》評選的年度10項科技進展中,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占50%以上;2008年評出的SCI影響因子前20名期刊有16種屬于生命科學類。由此可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戰略重點。縱觀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歷程,一些方面與國外先進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未來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將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總結為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產業基礎薄弱
近5年來,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其產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長,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近2萬億元,約占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的21%,比2007年比重增加了近4個百分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的快速發展,使得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出現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和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大品種,我國在生物技術研發、產業培育和市場應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備一定基礎。我國對于生物技術產業目標明確,到2015年,生物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生物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但在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其產業布局和產業鏈現狀并不樂觀。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估計,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還有部分省市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忽視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區位優勢等,造成產業趨同、惡性競爭、產業區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未能形成一定的產業競爭優勢。
從我國的戰略角度和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基礎來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具體表現在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競爭力薄弱以及發展不均衡等方面。
(二)技術創新新模式面臨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生物技術企業受專利保護驅使,產品的技術創新多在企業內部進行,外部資源借助較少。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太過疏遠,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而技術又主要來源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從而導致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2012年2月,在四川大學發起并主辦的生物技術藥物研發與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聯盟研討會上,啟動了全國首個“校企地協同創新”聯盟,即由科研機構、高校、政府和企業形成的聯盟,旨在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這種創新模式的啟動對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啟發,我國生物技術企業要打破“脫節”狀態,探索技術創新新模式是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的創新模式對高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是決定生物技術產業競爭力的基礎因素。擁有核心技術、專業化分工等將促使產業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轉變。
(三)投資體系尚未完善
生物技術創業投資日趨活躍,為生物技術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加快了產業發展的步伐。2010年,我國創投市場所發起的投資案例分布于23個一級行業共817起投資案例。其中生物技術/醫療健康名列前茅,位居第三位(見表1和2)。生物技術/醫療保健領域全年共發生77起投資案例,涉及投資金額共計4.57億美元,較2009年全年46起投資案例及1.90億美元的投資金額,漲幅分別為140.5%和67.4%?!丁笆濉鄙锛夹g發展規劃》指出,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鼓勵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生物技術領域創業投資。但是,我國至今仍未建立創業投資統計體系,不能為引導和管理創業投資發展等提供依據。生物技術產業具有產品開發周期長的特點,需要長期、巨量的資金投入。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投融資體系不完善制約著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與商業化。
的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但相比較發達國家來看,整個投融資體系的建設要走的路還很長,而諸多因素影響著投融資體系的完善。因此,我國生物技術產業要實現長遠發展,不僅要體現在保持創業投資的活躍勢頭方面,還在于整個資金體系能夠得到保障和可持續的推進。
四、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
(一)評價方法
現階段對于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研究中,主要是將層次分析法和其他方法相結合,其中運用層次分析法來獲得權重值。層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是一種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將根據研究需要,在劉嘉寧、霍影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指標體系和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維持它自身的穩定持續發展,必須有可以使產業長遠發展的核心技術作支撐,同時可以和周圍環境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本文認為,要衡量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物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充分考慮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環境因素和政府因素。因此,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環境因素和政府因素四個方面,且每一個因素將包括多個指標,整體16個指標就成為了對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具體參見表3)。本文將在魏龍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AHP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進行研究,以確定各指標對于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權重。
(二)建立遞階層次
將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分為若干個元素進行研究,并按照一定屬性自下而上地將這些元素分為若干個組,每一組構成一個層次。同一層次的元素對下一層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又受上一層次元素的支配。根據以上框架和所提出的指標體系,建立了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遞階層次關系,具體見表3。
(三)構造比較判斷矩陣
本文將根據上述建立的遞階層次,自上而下地構建判斷矩陣。將A作為準則層,其對下一層次元素Cn具有支配關系,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將Ci和Cj之間的重要程度用數量表示,以此類推到下一層次元素之間的重要程度關系。具體而言,重要程度關系的取值為1~9,1表示Ci與Cj一樣重要,3表示Ci比Cj稍微重要,5表示Ct比Cj重要,7表示Ci比Cj重要得多,9表示Ci比Cj特別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鄰兩個標準之間折中的標度。此外,Ci比Ci的判斷系數是Ci比Cj判斷系數的倒
(四)層次單排序
本文利用和積法來計算最大特征向量,并最終得到層次單排序,具體可見表9。其中,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C.I.為判斷矩陣,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R.為隨機一致性比率。具體而言,C.I.的計算式為:
C.I.=(λmax-n)/(n-1)
當C.I.=0時,表明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亦然。C.R.的計算式為:C.R.=C.I./R.I.,當C.R.
(五)層次總排序
層次總排序反映的是每一層次的所有元素對于總目標層的影響權重,本文得到的層次總排序見表10。此外,本文還對層次總排序進行了一致性檢驗,當C.R.
(六)評價研究結果
從表10的層次總排序中可以看出,在準則層面中,經濟因素對于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權重最大,其次是技術因素,政府因素影響權重最小。從P層次總排序結果來看,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影響權重最高的5個指標分別為:產業盈利能力、技術成果轉化率、R&D經費支出、產業就業比重和單位產值能耗。其中,產業盈利能力反映了該產業的發展潛力,產業盈利能力體現在市場需求上,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永久動力;技術成果轉化率對于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十分明顯,較低的技術轉化率使產業演進受到影響,不利于進一步的R&D投入以及擴大再生產,從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產業就業情況反映了這一產業的社會效益,生物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企業人員的生存為支柱;單位產業能耗影響權重位于第四位,體現了生物技術產業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的特點。值得關注的是,政府因素中研發補貼影響權重位居此層次前列,表明政府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持對于該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在如今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中得到了體現。產業融資水平影響權重為0.035,其作用在評價體系中并未顯現出來,這也體現了我國產業投融資體系不甚樂觀的現狀。可見,本文的評價結果中的重要影響因素與前文所綜述的文獻中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指標體系基本吻合。
根據評價結果,本文認為實現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在已有優勢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同時也要彌補各項不足,探索產業創新新模式,加強產業關聯程度,繼續完善投融資體系,來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在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AHP對上述產業進行評價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盈利水平和技術成果轉化率兩個指標對于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權重最大。本文認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原因在于現階段其發展仍受制于企業自身的生產、研發、經營等相關環節,雖然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其作用顯現并不明顯。根據上述結論,本文將針對性地提出幾點政策建議,具體如下:
(一)積極為生物技術企業提供良好的生產經營與市場競爭環境
應適當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增強企業盈利能力,以提高其整體競爭力。作為高技術產業的生物技術產業,較高盈利能力將成為相關企業乃至整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否則資金缺乏等一系列問題將嚴重制約企業及產業發展,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所以,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將有力地改善相關企業的資金實力,為投入新的研發并轉化為實際成果提供幫助。
(二)重視技術成果轉化水平
應積極配合企業相關研發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大力引進專家學者,為產業內企業的成果轉化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形成產學研的有效結合。技術方面的支持將成為相關企業高速發展的關鍵性保障,這是諸多高技術產業所呈現出的共同特點,生物技術產業也不例外。政府相關部門還應該積極搭建成果轉化平臺,提高成果轉化效率,促進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我國要逐步建立針對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的風險投資體系,在多個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于私人投資者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來提高生物技術產業的資本市場融資比重;與此同時,要加大政府金融支持。在發展進程中盡量杜絕各個環節資金缺口的狀況出現,對于部分企業,必要時政府可進行干預,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實現。
(四)繼續推進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政策支持
應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制定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多層次的政策支持體系,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前文所提到的863計劃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于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不可忽略。本文認為,這些科研計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將是政府部門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直接力量來源,應該成為未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內容。
參考文獻:
[1]彭熠,黃祖輝,郭紅東.中國生物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與評價[J].科學學研究,2006,(2).
[2]陳衍泰,程鵬,梁正.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的四維度因素分析——以中國風機制造業為例的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2,(8).
[3]熊勇清,曾鐵錚,李世才.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成長環境:評價模型及應用[J].軟科學,2012,(8).
[4]胡振華,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組合賦權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7).
[5]劉嘉寧.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3,(1).
[6]霍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評價方法研究——以東北3省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2,(1).
[7]賀正楚,吳艷,周震虹.戰略性新興產業評估指標的實證遴選及其應用[J].中國科技論壇,2011,(5).
[8]Pietro A.S.Mendes,Allan Kardec Barros,Luiz Antonio d’Avila.Multicriteria Mapping of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for theSustainability of the Brazilian Program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and Use[J].Environmental Progress&Sustainable Energy,2010,(3):1-9.
[9]Jui-Kuei Chen,I-Shuo Chen.TQM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J].Expea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8789-8798.
[10]駱玲,唐志紅.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11]侯合銀,王浣塵.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8).
[12]孫艷玲.基于DEA方法的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J].軟科學,2008,(6).
[13]魏龍,潘安.中國稀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J].軟科學,2012,(11).
關鍵詞:科教協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培養模式;實踐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9-0060-02
為適應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2010年教育部開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申報工作。南京理工大學申報并獲批了“納米材料與技術”本科專業,于次年招生。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屬于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外專業,人才標準,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均為空白[1]。從2011年起課題組對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上述問題開展了探索,應用效果良好。
一、結合國家納米產業布局,立足長三角區域納米技術人才知識的需求,明確了培養目標,搭建了合理的課程體系
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滿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2]。課程體系的合理性與內容的先進性直接關系到培養質量。為此,課題組分析了國家納米產業布局,調研了長三角區域納米技術人才知識的需求,國內外相關專業情況。進而明確了培養目標,搭建了合理的課程體系。在研究《蘇州工業園區納米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報告》時發現微納制造、能源、環保和納米生物醫藥等是蘇州工業@區納米技術重點優勢領域。組織本專業學生翻譯歐盟委員會研究事務部2005年“Research Training in Nanosciences and Nanotechnologie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Needs”研討會論文,了解國外的納米材料與技術及其相關專業信息。在此基礎上,南理工與中科院蘇納所共同確定了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本專業培養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富有創新能力的,可從事納米器件、材料與技術相關領域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并為進一步培養材料及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提供優秀生源。所培養的學生基礎扎實,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組織和協調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按照南理工“通識教育十學科專業基礎十專業教育十實踐教學”四個層面,設置課程構建了厚基礎、寬口徑、重視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首先南理工制定培養計劃初稿,然后與中科院蘇納所研討并修改,再討論,直至定稿。
二、探索互贏機制,發揮中國科學院優質科教資源在本科生培養中的作用,科教協同共建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需要精心培養,成才的條件在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為社會創造價值,實現自身人生價值。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高校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必經之路。為此,專業申請之初課題組就提出了校所“3+1”的培養模式。專業建設中積極探索互贏機制,引導蘇州工業園、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參與專業建設,以滿足企業需要為標準,確定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與要求,制訂培養方案,構建實踐環節等,共同承擔培養人才的任務。學校與研究所對本科層次人才的教育關注度存在差異,如何引導研究所參與到本科生培養是需破解的難題。只有建立互贏機制才能破解這一難題。譬如,在引導中科院蘇納所教育合作時,南理工與蘇納所納米加工平臺每年聯合培養1―2名研究生,而納米加工平臺則免費舉辦納米加工培訓班、接納為期1個月的生產實習、1個月的工程訓練,并接納4―8名本科生為期半年的畢業設計。引入行業認證教育,納米加工平臺培訓達標者發放微納米加工培訓證書。該平臺得到了廣大微納米加工企業的認可,該證對學生就業很有幫助。
三、基于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建設了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營造了良好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環境
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建設高水平專業的保障。學院建有教育部、國家外專局微納米材料及裝備創新引智基地、微納米材料及裝備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科技部微納米材料與技術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江蘇省先進微納米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工信部新型顯示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擁有豐富的高端軟硬件資源。發揮好這些資源在本科生培養中的作用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一系列措施,上述平臺已有12名教授級研究人員及其團隊參與本專業本科教學。現已構建了年齡、職稱、學歷等結構合理、教學與科研綜合水平高的教師隊伍,保證了專業建設順利完成。平臺每年接納近20名本專業本科生開展科研訓練、工程訓練和畢業設計,學生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能力培養。而這些本科生們讀研時往往會加入這些老師課題組深造,打通了本碩博培養通道。
四、獲批了江蘇省納米材料與技術實踐教育中心,結合各類科研平臺,構建了本專業校內實驗平臺體系
結合企業對納米材料制備與表征、微納米加工、元器件檢測方面的需求,課題組將2011年獲批共建的江蘇省納米材料與技術實踐教育中心與上述各類科研平臺相結合,構建了納米材料制備與表征、微納米加工、元器件檢測三大模塊組成的專業實驗平臺體系,培養學生學習、實踐、工程能力和創新等能力。該平臺以學生為中心,對課內實驗、創新性的科研訓練、工程訓練、畢業設計、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等環節開放,每年服務學生近5千人次。
五、基于國家級納米技術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構建了校外實踐基地,出版了實習實訓教材
納米技術高投入的產業特性,所用軟硬件設施基本國外引進,成本昂貴,學校沒有財力完全滿足納米技術產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中實訓設備所需。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通過共建江蘇省納米材料與技術實踐教育中心,中科院蘇納所納米加工平臺成為了本專業的實習基地,實現了全封閉的實習模式,解決了實習基地難建、走馬觀花式實習的問題。國家級蘇州工業園區納米技術人才公共實訓基地中科院蘇納所納米加工平臺是該所投入過億資金全力打造的國內一流的納米技術人才培養平臺,擁有國際領先的納米加工、測試設備,頂尖的納米技術專家教師資源,是目前蘇州市、江蘇省乃至全國唯一的納米技術人才相關公共實訓基地。
六、開展課程及資源建設,編寫、出版了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的系列教材和講義,錄制了設備操作視頻,滿足了教學需要
根據課程需要,已正式出版并使用《材料科學與工程中的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方法》、《材料科學研究與測試方法》、《材料物理化學》、《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課內實驗指導書》等教材。其中《材料物理化學》獲校優秀教材一等獎,《材料科學研究與測試方法》、《材料工程實驗設計及數據處理》獲二等獎。錄制了“微電鑄”在內的25個視頻,便于學生對相關設備操作技能的掌握。
七、專業建設成果應用情況
本研究成果已在我校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初步應用,效果良好。如首屆學生30人,100%四年按期畢業拿到學位證書。班級平均成績連續三年保持學院年級第一,升學及出國率超過50%。獲江蘇省先進班集體、南京理工大學紅旗團支部,獲國家勵志獎學金5人次,其他的校級獎勵50多人次。就業領域從原先材料領域拓寬到微納米加工領域,就業初薪高于本學院的平均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淑芝,王寶輝,陳彥廣,陳穎,王鑒.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09-210.
[2]胡健,孫金花.理工科高校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設想及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3):58-59.
關鍵詞: 數控機床 制造強國 發展趨勢
數控技術是先進制造技術中的一項核心技術,由數控機床組成的柔性化制造系統是改造傳統機械加工裝備產業、構建數字化企業的重要基礎裝備,它的發展一直備受制造業的關注,其設計、制造和應用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和競爭力。近年來,國內機床設備和技術的發展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設備以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為主,在高性能加工的設備和技術上并沒有進行很好的研究和技術儲備,在市場趨于平穩的時期,我國的機床工業勢必會更加缺乏競爭力。因此,國家將數控機床作為重點支持的產業項目,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了發展高速、高精度數控加工設備作為主要的支持發展方向,將提升裝備水平和核心技術放在重要的位置。
“機床是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實現裝備制造業的現代化,取決于我國的機床發展水平。振興裝備制造業,首先要振興機床工業,要大力發展國產數控機床”。振興裝備制造業,機床工業需先行,這是一條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正確引導下,中國機床工業行業發展迅速,產銷兩旺,行業綜合水平落后的面貌得到改變。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制造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還比較明顯。有人坦言:“無論今后科學技術怎樣進步,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將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制造業也將永遠是人類社會的‘首席產業’。”在當今世界上,高度發達的制造業和先進的制造技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標志。制造業最重要的基礎是裝備制造業。現在我國已是制造業大國,但并不是制造業強國。目前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水平有限,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滿足現代化機械生產的需要。而現代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體現在信息化制造方面,其中自動化、智能化制造則是裝備制造業中的主導技術,這對于高速、高精度、低消耗的產品制造來說尤為重要。
數控機床是近展起來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型自動化機床,是高度機電一體化的產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械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趨提高,因此對加工機械產品零部件生產設備――機床也相應提出了高性能高精度與高自動化的要求。大批量的產品,如汽車拖拉機與家用電器的零件,以及航空航天、內燃機、軍工、汽車、船舶等行業需要的重要加工設備,尤其是高剛性、高精度、高穩定性、高復合型的精密數控臥式銑鏜床更是航天和軍工企業急需的關鍵設備。
“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裝備制造業提出要求:變“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調整產業結構,重點開發高檔數控機床,提升行業水平。自主開發高速精密臥式機床,研究其相關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并取得突破,對國家在高端裝備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對高速數控機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作為重點領域將集中力量加快推進,國家將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預計,未來十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機床工業由于技術含量和工藝要求極高,屬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行業壁壘很高,無論在國內還是全球范圍,行業格局變化都比較緩慢。機床本屬于機械行業,而機械行業與下游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密切相關。下游行業每年固定資產投資中,約60%用于購買機械產品。設備工器具購置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并長期保持穩定。因此在機床行業下游產業中,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部分都是用來購買裝備制造工具――機床。通過統計發現,機床下游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遠快于全社會平均增速水平。數控機床的需求來自于下游的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2011年汽車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設備、高速列車、軍工、電子信息、電力設備、船舶、工程機械、模具等高端裝備業崛起,行業產能高速擴張,繼續帶動數控機床消費的高速增長。羅百輝表示,2011年高端裝備自主創新勢頭將更為強勁,繼續帶動機械工業15%以上的增速。目前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化時期,這是超脫于經濟短期波動、在近幾十年里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因素,對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也起著促進作用。它與長期向好的中國宏觀經濟一樣,成為機械工業近30年來持續快速發展的最好注解。所謂重化工業化時期,也就是工業化的中期,即從解決短缺為主的開放逐步向建設經濟強國轉變,煤炭、汽車、鋼鐵、房地產、建材、機械、電子、化工等一批以重工業為基礎的高增長行業發展勢頭強勁,構成了對機床市場尤其是數控機床的巨大需求。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床市場。數控機床已成為機床消費的主流。預計2015年數控機床消費將超過60億美元,臺數將超過10萬臺。數控系統的發展趨勢是:①平臺數字化。②運行高速化。③加工高精化。④功能復合化。⑤控制智能化。⑥伺服驅動高性能控制。中高檔數控機床的比例會大幅增加,經濟型數控機床的比例不會有太大變化,而非數控的普通機床的需求將會大幅度減少。
參考文獻:
[1]張江華.TK7640數控銑鏜床的運動誤差分析及其補償(碩士論文),2007.
[2]暢越星.數控落地銑鏜床主軸箱動力學分析與結構設計研究(碩士論文),2007.
[3]李軍華,數控機床主傳動齒輪綜合嚙合剛度研究(碩士論文),2007.
[4]張利平主編.液壓氣動技術速查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5]姚銀歌.大型數控落地銑鏜床CAE與主軸箱優化設計研究及應用(碩士論文),2010.
[6]姜華.高速精密臥式加工中心開發的關鍵技術研究(博士論文),2007.
關鍵詞:產業發展;產業鏈;轉型升級;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38-02
收稿日期:2013-09-19
作者簡介:張玉枚(1971-),女,江蘇建湖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從事農村經濟、區域經濟研究。
1992年以來,江蘇開發區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目前,江蘇全省擁有138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其中國家級開發區38個,數量居全國首位。各開發區作為本地區國內外經濟的交匯點,起到了良好的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推動器。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經過多年的運行,開發區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瓶頸。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開發區如何破解問題和瓶頸,實現轉型升級,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擺在所有開發區人面前的迫切課題。因此研究開發區如何抓住契機,以二次創業的雄心壯志來迎接轉型與升級,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的意義。
一、鎮江經濟開發區發展的現狀分析
鎮江經濟開發區是由1992年設立的鎮江經濟開發區和1993年設立的鎮江大港經濟開發區,于1998年6月合并組建,2011年4月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3個鎮、兩個街道,總面積21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7萬人。
鎮江經濟開發區經過近些年的發展,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區域功能逐步完善,對于全市的綜合實力、對外開放、體制創新、產業集聚和城市發展發揮著巨大帶動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1.要素資源制約,“二次創業”受阻。開發區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資源制約。它表現為兩種形態:一種為有形資源制約,包括土地、勞動力、能源、交通、廠房等物質要素。目前開發區的單位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不高,集約發展水平不夠。“二次創業”開發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制約大,對于某些低端產業,土地沒到期,廠房也不賣,要“騰籠換鳥”難度較大。一種為無形資源制約,包括文化、技術、管理、企業家精神等智力要素[1]。
2.產業結構偏重,產業發展不均衡。目前鎮江經濟開發區GDP中,第三產業的占比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造紙、化工、汽車零部件等三大主導產業,占全部列統企業經濟總量的82%,其中化工和造紙占68%。經濟發展的依賴度和風險較大,“一業特強、多業并舉”的多元化戰略效應和支柱產業、主導產業、重點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服務業發展不快,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發展不充分,與工業企業相配套的生產業發展緩慢,總部經濟、服務外包、工業設計、創意等高端領域尚未涉足。
3.產業層次偏低,創新驅動不足。傳統產業比重過大,整體產業層次偏低,多以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業為主,這些企業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高、資源消耗大、附加值低,處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鏈低端環節。不少中小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意識薄弱,創新人才缺乏。市場適應能力不強,發展不快。規模企業中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多,新興產業發展緩慢。
4.產業鏈不完整,功能配套不完善。龍頭企業規模優勢和產業集群效應未能有效釋放,產業關聯度和企業間配套協作水平不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產業規劃、布局前瞻性不夠,產業配套和集聚效應不強,特色園區、科技創業園區、出口加工園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等載體建設不快,功能疊加不強;產業調整振興、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不配套銜接,服務引導不到位。
二、開發區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從國際環境來看。國際經濟危機催生新一輪技術革命和新興產業大發展,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多元化趨勢,國際投資向中國傾斜的態勢明顯,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區域研發中心將是下一輪國際資本轉移的重點,這有利于開發區在更大范圍、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集聚外部要素,承接高端產業轉移,發展開放型經濟。但同時應看到,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和國際能源資源爭奪加劇,將對開發區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生消極影響。
2.從國內環境來看。中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宏觀政策主要導向,創新發展成為主旋律,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呈現加快之勢。國家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心。但同時應看到,周邊強鄰環伺、產業結構趨同,區域間產業同質化的競爭愈演愈烈。
3.從區域環境來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開發區位列長三角區域規劃“一核九帶”中的滬寧沿線發展帶、沿江發展帶和沿運河發展帶上,區位優勢更加凸顯。面對新一輪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開發區與蘇南先進開發區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為實現“拼搶新蘇南、爭先長三角”帶來新的契機。但同時應看到,隨著沿海大開發戰略的深入開展,大項目、大產業向江蘇沿海地區轉移的態勢明顯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同城化效應的同時也加劇了要素資源向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集聚,開發區面臨更大的要素集聚挑戰。
三、推進開發區轉型升級的路徑
從地理位置和發展條件來看,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蘇南先進發達地區更接近,借鑒“昆山的‘兩端突破’”、“鋼都”張家港的傳統產業升級、無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功經驗,會給鎮江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更多的啟示。
1.規劃引領——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有效保障。開發區的規劃是否科學,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到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成敗。規劃是方向、是旗幟[2]。按照“以規劃引領布局,以布局指導建設,以建設完善功能”的思路,明確產業定位,突出功能開發,加強載體建設。根據國家、省、市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規劃,制訂船舶、機電、汽配等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并細化到分行業和重點企業(項目),制訂高新、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目錄,明確重點發展項目,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2.創新驅動——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1)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加大對創新型項目的引進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培扶力度,突出抓好一批火炬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實施,做強一批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支持企業建設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實驗室等[3]。(2)集聚吸納創新人才。依托大學科技園、工程技術創新園等現有的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載體品牌,搶抓海外人才積極尋求回國創業、蘇南創新帶形成過程中高端人才加速聚攏等機遇,推進“項目+人才”的招才引智方式,采取多種方式,引進一批拔尖、領軍人才。(3)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圍繞“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目標,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處于研發與中試階段的新材料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文化創意業等,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形成創新型經濟新增長點。
3.產業升級——開發區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1)培育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新興產業,是開發區增強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按照龍頭核心企業—產業鏈—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實施相關多元化,拉長增粗產業鏈,提高本土配套率,降低產業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形成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優勢[4]。(2)提升產業層次。一要實施產業轉移和淘汰落后產能;二要承接高端產業;三要使傳統產業高新化和傳統產品高端化。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向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微笑曲線”兩端延伸。(3)調輕調優結構。培育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業,發展沿江大物流,發展與企業主業相關聯的總承包、總集成業務,培育技術研發、金融保險、信息服務、市場中介等新興服務業;推進工業企業非核心業務外包,加快實施主輔分離和工貿分離,逐步提高服務業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
4.配套服務——開發區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1)完善載體平臺。扎實推進產業發展載體建設,提高專業化、特色化水平。建立健全支撐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技術平臺、公共培訓平臺。在加強技術、信息、交易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共享水平。健全完善以行政服務、行業協會、社會中介、金融保險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2)提升服務質量。以產業招商為龍頭,從一切有利于項目引進出發,繼續完善項目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重大項目服務機制,主動熱情服務,強化工作措施,加強產業招商與項目服務的溝通協調,促進無縫對接,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構筑人才發展優越環境,落實人才政策,用好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引進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營造“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生態環境。(3)設立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和資本運作,加快組建風險投資公司與擔保公司,設立創業創新風險基金,建立信貸、上市、發行債券、向上爭取扶持資金等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著力解決融資難問題,為轉型升級提供強勁的資金支持。
5.統籌發展——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最終方向。(1)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堅持“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社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進一步完善涉農投入機制,加快培育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農民創業投資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和農村保險,強化三農發展金融支持。(2)加快推進區鎮一體步伐。進一步完善區鎮一體的規劃體系,以產業新城為中心,以專業園區和丁崗、大路、姚橋新市鎮為骨干,構建層次結構清晰、空間布局合理、產業聯動發展的城鎮體系。逐步形成人口集中居住、基礎設施配套、生活環境良好、功能分區科學、公共服務完善的新型城鄉空間格局。
參考文獻:
[1] 許寧.中國經濟開發區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7.
[2] 呂政.2010年產業結構調整著手四件事[N].第一財經日報,2010-01-12.
關鍵詞:光伏產業;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產業結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于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然而,化石能源資源的枯竭以及其開采、使用對環境污染的壓力增大,使人們不得不尋找和開發新的綠色能源,太陽能是可供選擇的綠色能源之一。以太陽能為基礎的光伏產業是我國中央政府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自2006年1月1日起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后,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近百條,2013年國內光伏電池產能為42GW,產量達到25.1GW,與2012年相比,增長率約為20%,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62%,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一系列幫助光伏產業實現“量變向質變”轉化的政策頻出,使我國光伏產業政策體系初步形成。[1]
一、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1)多晶硅產量逐年增長。多晶硅是生產光伏電池的原料,在生產硅基太陽能電池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多晶硅。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2014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產量6.2萬噸,同比增長100%,在產多晶硅企業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圖1為我國(大陸地區)近五年多晶硅年產量情況。
圖1 我國(大陸地區)多晶硅年產量的變化趨勢
從圖1可知,從2009年至2010年我國多晶硅的產量增幅為137.7%,2010年至2011年多晶硅產量增幅為81.6%,由于多晶硅產能增幅過快,導致國內多晶硅產能的過剩,加上國際多晶硅生產企業對華傾銷,造成了201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多晶硅市場價格一路下滑,整個行業陷入困頓。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多晶硅生產企業已由原來的近50家銳減至7家,產量也由2011年的79000t減至60400t。2014年,隨著全球光伏裝機市場的繁榮和我國商務部公布對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多晶硅的生產迎來了一波擴產和開工潮,其年產量由2012年的60400t增至84000t??傮w來說,近年來我國多晶硅發展勢頭強勁且良好。
(2)太陽能電池產量居全球首位。雖然,我國太陽能電池制造業的發展時間不是很長,但發展速度非常快。至2006年,無錫尚德、江西賽維LDK等一批光伏企業在海外上市并取得巨大成功,促使國內太陽能電池制造業規模迅速壯大。從業企業從最初的十幾家發展為幾百家,太陽能電池產量也呈逐年增長發展態勢。截至2013年底,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組件以25.1GW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63%。
(3)光伏裝機容量迅猛上升。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受國家政策引導和帶動,我國光伏產業迅猛發展,自2009年至2011年,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增幅非??欤欢?012年受光伏組件、逆變器、EPC總包價格單邊下跌,且政策導向不明朗。2012年我國光伏年新增裝機容量為1.19GW,大幅度低于2012年初的預期的5~7GW。[2]2013年,在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發電快速發展。截至2013年底,全國累計并網運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9.42GW。其中,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2.92GW。
(4)光伏產業結構。光伏產業的產業鏈包括多晶硅生產、光伏電池制造等環節。其中多晶硅生產技術密集度最高在產業鏈中處于高端,市場需求旺盛。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90%以上以單晶硅或者多晶硅為原材料生產。近年來,我國部分企業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工藝,已滿足我國約50%光伏產品生產需要,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近5年中國多晶硅生產情況
項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國內多晶硅需求量/t 45000 85000 130000 136406 157000
國內多晶硅產量/t 18300 43500 79000 60400 84000
國產多晶硅占國內年度需求量百分比/% 40.7 51.2 60.8 44.3 53.5
(注:數據來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
但是,我國目前多晶硅的生產總體上工藝技術更新滯后,不僅產品品質與國外相比有較大差距,而且生產成本較高,污染與浪費也較為嚴重,在國際市場基本不具備競爭力。
在光伏產業鏈中,太陽能電池制造是其最重要的生產環節。目前,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全球第一,但是國內應用少,大部分產品用于出口。隨著電力體制改革,補貼路徑的變化,光伏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逐步改善,[3]而國內光伏裝機市場逐步興起,光伏電池組件的國內銷售量也在上升,“兩頭在外”的局面正得以改變。[4]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電池組件產量達15.5GW,同比增長34.8%,占全球總產量比例超過60%。[5]因此,從產業鏈角度看,能夠對國際市場供應形成較大沖擊的是處于中游的國內光伏電池及組件企業,該環節也首當其沖成為此番美歐“雙反”的直接對象,進而加深了全產業鏈的發展困境。
二、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國際市場發展阻礙重重。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總體對外依存度仍較高,特別是太陽能電池銷售。然而,一方面在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加深的特定宏觀背景下,主要光伏應用市場(歐洲)的補貼下調導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出現了萎縮[6];另一方面,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紛紛抬頭,至2009年以來,我國光伏企業經歷了數次美國和歐盟的“雙反”調查,無休止的貿易爭端勢必惡化我國光伏企業生存環境,阻礙我國光伏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發展。
(2)國內產業無序發展。光伏行業的高利潤吸引使一些企業在近乎“瘋狂”的狀態下投資建廠擴能,隨著產能的集中爆發,光伏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逐漸顯現,“產能堆積”、“產能閑置”問題嚴重。例如,2011年光伏產業產能以100%的速度增長,而市場需求的增速只有50%,產能擴張的速度遠快于市場需求的增速使得這一年光伏產品價格平均下跌近40%。[7]光伏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備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近幾年,各省市加速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再次刺激了產能迅速擴張。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國有300個城市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各地區幾乎都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8]
(3)融資渠道不暢通。光伏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融資渠道的通暢與否,直接關乎行業命運。我國光伏上市企業有22家,海外上市的有10家,其中有8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達到了200億美元。多數光伏企業選擇到海外上市多是由于國內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相應的融資機制匱乏。投資光伏產業和相關項目的投資回收期長,要獲得融資必須以光伏系統安裝之后的發電量所帶來的收入作為條件,屬(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于項目融資。但是,這種融資方式在目前所能提供的資金非常有限。[9]
(4)光伏發電并網存在瓶頸。與傳統發電形式相比,光伏發電的優勢在于,功率選擇靈活,維護相對簡單,拆卸方便,其作為分布式并網的電源在電力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0]20世紀80年代開始,光伏發電開始迅速發展。[11]目前我國正大力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光伏發電系統有效而合理的并網是電力系統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解除了光伏發電并網存在的瓶頸,才能促使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三、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對策
(1)建立健全世界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針對我國光伏企業在國外所遭遇的“雙反”威脅,我國光伏行業應建立一個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平臺,共同應對來自國際社會的貿易爭端威脅。強大的行業調研能力、迅捷的信息預警機制、靈活的應訴能力以及與外國同行間的溝通交流均是該平臺應該具備的功能。另外,這個機制平臺的建立過程中,相關行業協會、商會等非政府組織應發揮主導作用。
(2)規范產業規劃,加強政府調控,助推實力企業提升產業結構。由于市場失靈的存在,政府必須依靠宏觀調控手段減少資源調配過程中脫節的現象,優化資源配置,促使產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受《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實施影響,光伏行業無序發展態勢有所減緩,部分落后產能醞釀或開始退出,產業調整趨勢明顯。部分企業兼并重組意愿日益強烈,上半年,我國前10家組件企業產量全行業占比近60%,前5家多晶硅企業占比超過80%,集中度持續提高。優化光伏產業發展結構,推動產業調整升級,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12]
(3)疏通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手段。資金的充裕是保障光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基礎,為了疏通融資渠道,國家出臺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擴大能源領域投資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金融服務的意見》等一些促進光伏產業融資的傾斜政策;倡導建立產業發展基金,開放社會資本進入行業,以解決“融資難”問題;規范光伏行業上市公司融資行為,適度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光伏項目融資服務平臺,鼓勵地方政府結合民生項目對光伏發電提供貸款貼息政策。
(4)鼓勵太陽能發電設備應用,支持分布式發電并網。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運行方式主要分為并網運行、離網運行和混合運行三類方式。[13]我國鼓勵太陽能發電設備應用,支持分布式發電并網,最近能源局出臺《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針對分布式發電并網發展難題提出諸多具體措施。例如,在建筑屋頂資源方面,對屋頂面積達到一定規模且適宜光伏發電應用的新建和改擴建建筑物,應要求同步安裝光伏發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地方政府可將建筑光伏發電應用納入節能減排考核及獎懲制度,消納分布式光伏發電量的單位可按折算的節能量參與相關交易。在并網方面,要完善分布式光伏發電接網和并網運行服務。在市縣(區)電網企業設立分布式光伏發電“一站式”并網服務窗口,明確辦理并網手續的申請條件、工作流程、辦理時限,并在電網企業相關網站公布。[14]
參考文獻:
[1] 李文杰. 2013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回顧[J].中國財政,2014,661(8):67-68.
[2] 2012中國光伏裝機1.19GW大幅低于預期[EB/OL]. 2013-01-16,.
[6] 王文祥,史言信.我國光伏產業困境的形成:路徑、機理與政策反思[J].當代財經,2014,350(1):87-96.
[7] 《內憂外患致朝陽產業步入困境_中國信息報》――透視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尷尬局面[EB/OL]. 2012-09-05,http://.cn/jsdk/201209050021.shtml.
[8] 怎樣看待光伏產業產能過剩?[EB/OL]. 2012-07-10,http:///energy/2012-07/10/c_123391828.htm.
[9] 袁艷平.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構建整合研究――以基于光伏產業的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12.
[10] 許振超.光伏發電并網面臨的問題分析[J].動力與電氣工程,2017
(7):119.
[11] T.M.Razykov,C.S.Ferekides,D.Morel,E.Stefanakos,H.S.Ullal,H.M.Upadhyaya,Solar photovoltaic electricit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Solar Energy,2011(85):1580-1608.
[12] 工信部:下半年我國光伏產業有望跳躍式增長_產業經濟_財經_中金在線[EB/OL]. 2014-08-20,http:///chanyejingji/
20140820/187327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