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

        第1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通知》說,國家專項計劃定向招收貧困地區學生,2016年安排招生規模6萬人,較2015年增加1萬人。地方專項計劃定向招收各省(區、市)農村學生,安排招生計劃原則上不少于各地省屬重點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規模的3%,實施區域、報考條件和錄取辦法由各地確定,要求實施區域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高校專項計劃主要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含縣級市)以下農村學生,由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承擔,安排招生計劃不少于有關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規模的2%。

        針對規范和管理環節,《通知》提出,有關省(區、市)要嚴格執行國家專項計劃確定的實施區域,不得擅自擴大范圍。要求嚴格考生資格審核,擴大部門信息共享,完善監督機制,建立省、市、縣三級的教育、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審核工作機制,確保考生戶籍、學籍真實準確。

        同時,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特別對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的經濟資助,對專項生入校后的學習和生活給予更多關懷,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教育部表示,將完善舉報機制,依據有關規定及時妥善處置問題。對在專項計劃招生中出現的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規違紀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偽造、變造、篡改、假冒戶籍學籍等信息或以其他方式騙取專項計劃報考資格的考生,以及在考核、錄取過程中出現違規違紀行為的學校、單位和個人,要依紀依規嚴肅處理。

        據報道,3月30日,北京市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已由教育部審批完成,將于2017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至此,全國已有十多個省份正式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統考+選考”模式增加考生選擇性

        在高考成績的計算上,幾乎所有已公布改革方案的省份都選擇“統考+選考”模式,即語、數、外3科統考成績加上學生自主選擇的3門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的成績。稍有不同的是,有些省份選擇的是“6選3”,有的省份給出的是“7選3”,但是本質相同,即從6門或7門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計入高考成績。

        錄取批次合并錄取更加公平

        這些已經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多個方案都提到高考錄取批次的“合并”。

        河北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2016年將合并本科二、三批錄取批次。江西省也提出,今年將合并文史、理工類本科第二、第三批次,合稱為本科第二批次;2018年起將合并藝術、體育類第二、第三本科批次;從2020年起,進一步減少錄取批次,優化平行志愿投檔和錄取辦法。北京市也提出將取消本科三批,與本科二批合并。

        變“學校+專業”為“專業+學校”

        第2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教育部下發通知,2015年浙江中考改革方案提出鼓勵各地將憲法知識納入中考的測試范圍。浙江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今天透露,有關“憲法知識納入中考測試范圍”的具體方案正在研究中。

        據介紹,以憲法為核心的法治教育會搭上課程改革建設的“快車”:今后,我省將考慮在小學開設“法治常識”課程,在中學開設“法治知識”課程,在大學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公共課程。其中,憲法知識等法治教育內容也將納入高中課程,預計2015年各地會出臺具體辦法。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出臺后,除了語數外必考課程外,參加新高考的考生還需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選考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浙大附屬中學面向全校高一新生開展了“高考選考學科選擇意向”的預選,“選擇政治這門學科的學生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占了學生總數的43%,其中又有一半的選擇理由是‘今后想從事法律工作’。”浙大附中教學處副主任戴滟滟由此判斷,與憲法知識相關的法治教育在學生中有良好的基礎,可以加強學生們的法治意識,甚至融入他們的職業規劃中。

        編輯老師為大家準備的2015年浙江中考改革的相關內容就到這里了,預祝各位考生取得優異的成績!

        第3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摘 要:隨著深化課程改革的推進,尤其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課程改革方案》的出臺和實施,與之配套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實施辦法》也相繼出臺,這無疑會直接影響高考和高校招生,對普通高中各學科教學的影響將更為廣泛和深刻。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對學科教學進行富有創新性的調整和改進,可以采取合理選擇教學要求、改進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組織形式等舉措應對這些挑戰。

        關鍵詞:深化高考改革 思想政治課應對舉措

        祝國強,男,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

        為推進《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課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方案》)的順利實施,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浙江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印發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試點方案》)。《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試點方案》的和實施不僅對高考和高校招生,而且對普通高中各學科的教學都具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一、深化高考改革

        《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試點方案》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改革著力點,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和多元錄取機制,增加學生的選擇性,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加強政府宏觀管理,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確保高校考試招生公平公正。其中,與思想政治學科及其教學關系比較緊密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統一高考招生方面的改革。深化高考改革后的統一招生,將實行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高中學考)相結合,考生自主確定選考科目,高校確定專業選考科目及其他選拔條件要求,綜合評價,擇優錄取。

        第二,考試科目方面的改革。深化高考改革后的考試科目分為必考科目和選考科目,必考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3門(外語分為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選考科目則由考生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門設有加試題的高中學考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第三,各科目考試分值。深化高考改革后各科目考試的分值是,語文、數學、外語每門滿分150分,得分計入考生總成績;選考科目按等級賦分,每門滿分100分,以高中學考成績合格為賦分前提,根據事先公布的比例確定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起點賦分40分。考生總成績滿分750分。

        第四,考試的要求。深化高考改革后考試的要求是,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考試時間、次數及參加對象。深化高考改革后,語文、數學考試于每年6月進行。外語每年安排2次考試,1次在6月與語文、數學同期進行,考試對象限于當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與選考科目同期進行。選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試,分別在4月和10月進行。外語和選考科目考生每科可報考2次,選用其中1次成績。

        二、相關配套改革

        對思想政治學科影響比較直接的除了《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試點方案》,還有與之配套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實施辦法》。

        1.學業水平考試辦法。為適應深化高中課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需要,根據教育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相關要求精神,并與《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試點方案》相銜接,浙江省教育廳制定并印發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堅持素質教育導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堅持全面考核,促進學生切實認真學習國家規定的每一門課程;堅持高中全面深化課改方向,促進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樣化發展;堅持提供多次選擇機會,促進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和考試壓力。其中與思想政治學科及其教學關系比較密切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考試科目。語文、數學、外語(含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

        第二,考試范圍。除外語外,其余科目只考必修內容。省教育考試院根據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標準”,規定各科考試具體范圍和要求。

        第三,報考對象。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須參加所有科目的考試,高中階段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員也可報名參加各科考試,每科至多報考2次。相關科目考生2次考試均不合格的可增加1次考試機會。

        第四,考試形式、時間。考試采用筆試,外語含聽力考試,技術及外語科目待條件具備時實行機考。考試時間,語文、數學各80分鐘,外語120分鐘,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各60分鐘。

        第五,分值與等級。卷面分值,語文、數學各100分,外語150分,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各70分。學考成績采用等級制,設A、B、C、D、E5個等級,E為不合格。以卷面得分為依據,A、B、C等按15%、30%、30%最接近的累計比例劃定,E等比例不超過5%。

        第六,實施時間。本辦法自2014年秋季入學的高中學生開始施行,2015年10月進行首次考試,其中外語科目2016年10月進行首次考試。普通高中2013級及之前的在校生仍按原辦法參加考試。因休學、留級等原因轉入2014級的學生,其已獲得的高中學考成績等級有效。

        2.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實施辦法。根據《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試點方案》要求,結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有關規定,浙江省教育廳制定并印發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實施辦法》。《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實施辦法》堅持高考與高中學考相結合,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有效緩解學生的考試壓力。堅持自主選擇,促進學生在共同基礎上的個性發展;堅持統籌兼顧,促進高中改進教學和高校科學選拔學生;堅持科學規范,確保考試公平公正。其中與思想政治學科及其教學關系比較密切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選考科目。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

        第二,考試內容。各科在學考“必考題”基礎上增加“加試題”,“加試題”考試內容為高中課程的必修和選修內容。具體考試范圍和要求由省教育考試院根據國家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制定。

        第三,考試對象。參加普通高考招生的高中在校生和符合報考條件的相關社會人員。

        第四,報考辦法。實行網上報名。每生限選考3門,選考科目在首次報考該科目時確定。每科最多報考2次。成績2年有效。

        第五,考試時間。一年安排兩次,分別在4月和10月與高中學考同期進行。各科考試時間在同科目高中學考基礎上各加長30分鐘,各為90分鐘。

        第六,成績呈現。考生各科成績按等級賦分,以當次高中學考合格成績為賦分前提,高中學考不合格不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

        具體等級比例和賦分值:

        第七,等級劃定。以各科“必考題70分十加試題30分”卷面得分為依據,按最接近的累計比例劃定等級,其中第21等級比例不超過1%。

        第八,成績使用。符合高考報考條件的考生,在有效期內自主確定所選科目的一次成績記入高考總成績。

        一、思想政治學科應對舉措

        《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試點方案》以及學業水平考試辦法、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實施辦法的和實施,對普通高中學科教學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它要求思想政治學科教師對思想政治學科教學進行富有創新性的調整和改進。

        1.合理選擇教學要求。與深化課程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相適應,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求應進行合理選擇或確定,由原來基本按照高考要求轉向基本按照學業水平考試要求。

        首先,必修課程的教學要求應合理選擇。浙江省編制的作為學科教學、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依據的《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思想政治》對必修課程的教學要求一共設置了四種,即“基本要求”、“發展要求”、“不作拓展”和“不作要求”。按照規定,學業水平考試只考“基本要求”和“不作拓展”兩個部分,高考除了這兩部分以外,還包括“發展要求”部分。據預測,大多數學生只參加思想政治學科學業水平考試,而不參加高考,對于這部分學生,思想政治必修課程的新課教學只要按照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就可以了,而沒有必要按照高考的要求進行教學。對于一部分選擇思想政治學科進行高考的學生,則可以考慮按照高考的要求進行教學。如果兩類學生混合在一起上新課,那么也可以在新課教學時按照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而到復習階段再按照高考的要求進行教學。

        其次,指定性選修課程的教學要求也應合理選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思想政治》對指定性選修課程的要求一共設置了三種,即“教學要求”、“不作拓展”和“不作要求”。按照規定,考試的內容包括“教學要求”和“不作拓展”部分。指定性選修主要用于學分認定考試和選擇本學科參加高考的學生進行高考,不進行單一的學業水平考試。可見,參加指定性選修新課學習的主要是兩類學生,一類是只為了獲得學分,另一類是在獲得學分的同時還為了獲得高考分數。也就是說,參加這些模塊學習的學生,不一定都是選擇本學科參加高考。由于學業水平考試是由學校自主組織實施,考試方式和范圍可以由學校進行合理調整,因此,這些模塊新課教學的要求應根據不同需求的學生而有所區別,有的學生只要按照學分認定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就可以了,而有的學生則需要按照高考的要求進行教學。

        最后,自主開發或開設的選修課程,其教學要求同樣應合理選擇。全省沒有對這類課程的教學要求做具體的規定,集中體現了課程實施的自主性。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這類課程更多的是基于興趣、特長以及將來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是為了獲得高中階段必需的學分。因此,學校和教師更應該根據學校、學生和課程的具體實際,合理并靈活地選擇和確定教學要求,同一課程在不同學校可以選擇和確定不同的教學要求,同一課程在同一學校對于不同的學生也可以選擇和確定不同的教學要求,這樣才能更加充分地體現出課程的自主性。

        2.改進教學方法。由于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要求和教學任務、教學功能的變化,大多數學生學習思想政治學科的內部動力有所減弱,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大膽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不應也沒有必要仍以高考為導向進行教學。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要求的降低,使得改進和改變教學方式和方法具備了可能性,最關鍵的是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努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改變教學理念。一是要更加尊重學生,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思想政治課堂的主人。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各個環節都讓學生參與,甚至讓學生主持、負責,教師只對一些環節出謀劃策,從主演轉變為導演,導而不演,主角和配角都放手讓學生來承擔。二是要更加重視結合實際,把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走出學校,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訪問、調查、實驗,從親身體驗中內化學習內容。把課堂變成社會,把社會變為課堂。三是要更加靈活安排教學時間、確定教學重難點,創造性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安排和教學設計中可以突出那些與生活、社會實際聯系緊密的內容,增加這些內容的教學時間,適當降低那些與生活、社會實際相對較遠內容的教學要求,減少這些內容的教學時間。

        其次,改進教學手段。應更加重視現代技術的作用,指導學生運用各種現代技術在課堂內外學習思想政治課。一是課堂內的教學應該盡量采用合適的現代教育技術,這不僅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從而吸引學生,而且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使學生用盡量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盡量多的、高質量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在課前、課后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如課前的預習或其他學習準備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學生預習任務的布置、學習材料的搜集等都可以利用網絡加以完成;又如一些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中的相關資源,包括利用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設計、微課視頻等資源;再如課后作業的布置、批改、點評和改正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包括校園網站、教學類網站以及短信、微信、客戶端等方式。

        最后,改進評價考試方式。一是考試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是閉卷筆試的形式,還可以靈活運用口試、面試、寫小論文、寫調查報告等多種考試評價形式。二是考試實施手段可以多樣化,考試不一定都要在課堂集體進行,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網絡上進行個性化考試。三是考試的主體可以多樣化,既可以由教師評價考試學生,也可以由學生相互評價考試,還可以由師生共同評價考試,不僅同班學生之間相互評價考試,還可以由不同班級、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相互評價考試等等。

        3.改變教學組織形式。在新的高考方案下,不同學生對于思想政治學科的需求有較大差別,有的學生只是為了獲得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有的學生只是為了獲得一定的學分(包括必修的學分和選修的學分),有的學生除了獲得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以外還為了升學。為了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教學形式也應該進行相應的改變,不能按照傳統的固定班級的形式組織教學,而應根據新的要求實行走班制教學,不僅在選修課教學中實行走班制,在必修課教學中也應實行走班制。

        首先,必修課教學應該實行走班制。由于必修課程中,有些內容只有參加高考的學生需要學習(主要是“發展要求”部分),有些內容則是高考和學業水平考試都涉及。因此,對于不同需求的學生來說,一方面,由于他們的學習內容有多有少,只參加學業水平考試的學生學習的內容相對較少,而要參加高考的學生學習的內容則相對會多一些,因而教學進度會不一樣;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內容的教學要求不同,因而教學的方法也會有區別。所以,同一行政班的學生,需要在不同的教學班中學習同一門學科,這就需要實行走班制教學。

        其次,指定性選修課教學也應實行走班制。就指定性選修課而言,許多學生是不選學的,有些學生選學只是為了獲得選修課程的學分,有些學生選學在獲取學分的同時還為了獲得高考分數,對于不同需求的學生,在教學要求、教學方法、評價方法上都應該有所區別。因此,以行政班的方式實施教學已不適合實際情況,只能采用走班教學的方式,把選學指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生組成教學班。

        最后,做好走班制的分班工作。實行走班制的關鍵是分班,采用什么方式分班是值得思考和探討的一個難點。關鍵在于找到分班的依據或標準,總的思路是分類與分層相結合。具體來說,既可以依據學習的知識范圍不同進行分班,又可以依據教學的要求不同進行分班,也可以依據學習的方式不同進行分班,還可以依據教師教學風格的不同或者學生學習水平或成績的不同進行分班等等。不僅如此,不同學校還可以根據各自的具體校情進行靈活操作。

        (責任編輯:羅松濤)

        關于繼續使用《社科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SMLC)》的通知

        第4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浙江“新高考”解讀

        浙江“新高考”將“會考”改為“學考”,顧名思義,是進行學業水平考試,學生通過這項考試,可以取得高中畢業證書;“高考”改稱為“選考”,意思是給學生更多選擇機會。考試科目除語文、數學、外語3科為必考外,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科為選考,每名學生需要從這7門功課中選出自己擅長的3門課,和語數外一起組合成自己的高考科目。所以,在理論上,以前的文科、理科將變成數量多達35種的高考組合。每年的4月和10月是選考科目的考試時間,6月是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的考試時間,這3科采用全國試卷,每科滿分為150分,總分450分。其中,外語科目提供2次考試機會,也就是說除了語文、數學依然是“一考定終身”之外,其他的科目都可以參加2次考試,取其中的最高分作為最終的高考成績。

        在每年的4月和10月的考試中,同一科目提供學考和選考兩種試卷,學考滿分70分,考“必考題”,選考在學考“必考題”基礎上增加“加試題”(滿分30分),滿分為100分。同科目的學考和選考同時在不同考場進行,學考時間是1小時,選考時間是1.5小時。以2016年10月考試為例,它是學考和選考相結合考試。對選考科目的考生來說,他既能通過70分必考題的考試獲得高中學考等級,作為高中畢業的依據之一,同時也能通過100分的考試獲得高考選考科目等級和賦分。因此這次考試被簡稱為“新學考選考”。學考科目,每科最多可以考2次,成績2年有效。有效期是以考生參加6月份全國統一高考首日為基準日期,倒退2年來計算的。

        高中學考和高考選考,都以當次、當科考試考生的卷面得分(學考按70分試卷的得分,選考按100分試卷的得分)為依據,根據事先公布的等級比例見表一,按最接近的累計比例劃定等級。高中學考劃A、B、C、D、E共5級;高考選考劃21級并報告給學生,并按下表二的對應關系賦分,在招生錄取時計入高考總分。

        浙江高考改革的初衷是減輕學生負擔,將考試壓力分散到整個高中階段,貫徹選擇性教育理念,目的是以選考呼應高中新課改倡導的選課,引導學生在共同基礎上個性化發展。對學生來講,有利于學其所好,考其所長。然而,在“新高考”的實行中卻出現與初衷相違背現象。

        考生面對“新高考”

        “新高考”與初衷相違背的現象一:學考、選考同臺競技,增加考試變數。李輝是一名高二學生,他的高考科目并不包括v史,所以他準備參加4月份的歷史學考。如果這次考試通過了,那么他之后的高中生涯就再也不用接觸歷史這門學科了。姜怡然是一名高三學生,歷史是她的選考科目。于是在4月的時候,李輝被安排在A考場,拿到了一張卷面滿分為70分的學考卷;姜怡然被安排在B考場,她拿到了一張與李輝的一樣的學考卷,同時還拿到了一張30分的選考卷,兩張試卷的滿分是100分。開考60分鐘后,李輝交卷了;又過了30分鐘,姜怡然也交卷了。考試的結果:李輝的卷面分是45分。因為這次歷史卷實在是太簡單了,又加上選考的人很多,導致只有不到5%的人分數比李輝低,所以他的學考成績被判為不合格。姜怡然在學考部分的卷面分是70分滿分,選考卷的卷面分是20分,總分為90,但因為選考卷實在是太難了,所有學考卷成績被判為合格同時寫了選考卷的人中,只有1%的人總分超過了她,所以她得到了一個賦值分97分。拿到結果后,李輝抱怨道,要不是因為有高三的選考生,他這次肯定可以通過學考的。

        高二、高三一起考,學考部分是同一張試卷,用同一標準劃分A、B、C、D。這對高二學生來說,是一次嚴重的不合理競爭。道理很簡單,高二怎么能考得過高三?再說高二學考的學生大部分是這門課比較薄弱的學生,而高三選考得學生大部分是這門課最強的學生,把這兩類學生放在一起考評,考題應該如何出?

        “新高考”與初衷相違背的現象二:不同科目的橫向比較,導致文理科失調。張佳佳和楊陽是同一所高中的高三學生,張佳佳的選考科目是物理、生物、地理,楊陽的選考科目是化學、歷史、技術。6月份的高考結束后,張佳佳的總分為560分,楊陽的總分為520分,他們都報考了某重點大學的物理專業。該物理專業對浙江招生的選考要求是物理和化學,由于張佳佳的總分高于楊陽,該專業最終錄取了張佳佳。由于采取了賦值分的緣故,不同的科目的最終得分之間直接進行橫向比較。選了不同科目的考生,將會放在一起進行排名,按總分從高到低進行錄取。

        這種情況帶來的后果是文理科比例嚴重失調,理科的地位迅速下降,大部分學生選擇了文科。很多學校都有這樣的心理:普通高中的學生在物理方面的劣勢太大,和重點中學學生沒有可比性,選擇生物、政治等科目反而可以不落下風,所以不會選考物理;重點中學的學生考慮普通高中的學生都不選物理了,選擇物理的都是重點高中的尖子生,自己也不一定能夠考到好成績,因此也不選物理。

        學業水平測試的安排、高考的專業平行志愿、按“3+3”總分進行錄取,后一個“3”把等級折合為分數,這一系列政策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可能結果是:浙江高一學生就要確定自己的科目組合,否則,難以應對接下來的合格考和等級考――這與防止學生過早選科,造成知識結構單一的改革初衷背離;在高一選科時,就必須確定今后上大學、專業的選擇,否則,有可能影響志愿填報和今后的學業發展――這又與在高中培養學生的興趣背離;高校分為精英教育(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通識教育重視學生能力培養,不強調專業,可專業平行志愿的錄取,要求學生重點關注專業選擇――這與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素質的教育要求背離。

        “新高考”與初衷相違背的現象三:教學秩序亂、排課困難。一個學校選考科目共7門,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再加上學校要根據學生整體成績水平將班級分為幾個層次,這樣就增加了教務處的排課難度。不僅如此,每次考完試后,有的學生余下的大半年只需要學習2門課,有的學生要學6門,同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如何排課?

        各個學校在摸索中,總結出兩套方案:一個是走班,同班不同課,按照語數外組織行政班,但行政班內部允許出現不同的高考方案。比如:同樣是一個班的學生,有的選考史地生,有的選考物化生,當上語數外的時候,大家坐在一個教室里,要上專業課的時候就分散到自己所選學科的教室里學習。如此一來,在師資、硬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支持更多的選課方案,節約師資力量。但是這種方案也有缺點,選考科目教師無法換課,因為教師一旦錯過這個上課的時間點,學生就會分流進入其他教室。

        另一種方案是按選考科目組織行政班,于是產生出物化生班、化生技班等,全年級所有課都是一起上的。這種方案缺點是教師比較辛苦,因為套餐更加集中之后,同一科的選課人數增加,教學負擔加重,經常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在推廣了這種排班法后,有的學校甚至還出現了一個教師教整個年級8個班的怪現象。

        學校、學生和家長對高考政策的功利理解,也導致制度弊端更加嚴重的顯現出來。有的學生、家長對高考政策的理解以及進行學業規劃,完全按照功利的高考目標來規劃選科、選考,導致學生更加焦慮。

        “新高考”除了催生出一些怪現象,同時還把學生的選擇權提前了。取消文理分科以后,“7選3”科目導致有35種組合方案。臺州一所高中教師說:在高二年級選課時,很多孩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家長也是一頭霧水。“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高一年級學習結束后,學生必須對新高二課程作出選擇,選擇組合方案;而且一旦上報不可更改。即使將來可能允許個別學生修改,也將極大浪費高二年級的時間成本,改過來后的學生也很可能失去了高考的競爭力。”

        臺州市路橋區陳先生的女兒今年讀高一,他說:“以前,社會上一直批判高考‘一考定K身’。但是,現在浙江“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學生在16歲至17歲的年齡段就要對自己進行全面的職業規劃,因為兩年后高考報考的‘專業+大學’密切相關。這簡直是‘一選定終身’呀!”

        專家:理性看待浙江“新高考”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校長吳國平表示:原高考中,逢考必選、追逐滿分高分這樣的“老心態”一定要調整了。浙江“新高考”兩次選考機會的理想狀態,是讓不同水平的考生自主選擇合適的考試時間,如果考砸了,第二次考試也不乏補救機會,但慣例來說,兩次考試的成績并不會差太多,花費過分的精力在上面并不值得。

        上海市星河灣雙語學校校長唐盛昌指出:“學生、家長、老師對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幾次選考過后,大家對難度如何把握有了相應的概念后,焦慮就會好很多。“新高考”還處于探索過程中,有問題存在是正常的。改革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給了學生選擇權,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在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操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很正常,需要逐步地解決和完善。

        第5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關鍵詞:新高考模式;英語;分層走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115

        一、引言

        隨著《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2015〕35號)、《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浙政發〔2014〕37號)、《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方法》(2014.11)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選科目考試實施辦法》(2014.11)等文件的相繼頒布,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改革方案已經清晰明朗地展示在我們面前。這一改革方案回應了百姓對于教育的期盼、呼聲和訴求,為學校的基礎教育指明了科學育人、全面發展的方向,給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平臺。這一改革方案提倡在共同基礎上發展差異,教學上主張對學生進行分類和分層教學,引導和幫助學生科學規劃人生,創設自主學習空間,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在新高考模式下,學生選擇多樣化和適切性的要求給學校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序性提出了重大挑戰,但也給學生學業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條件、平臺和保障。這樣,以目標為導向的高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順應了新高考的要求,滿足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需求。

        二、英語分層走班教學的意義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學校與學生不斷相互選擇中實現的。(朱振岳,2014)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高考招生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選擇性教育”,目的是在貫徹“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和諧結合的基礎上,使高中教育在學生的共同基礎上更加尊重其個性發展,實現人人成才。新高考改革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將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新高考模式帶來的是一種育人模式的變革。它提供給學生的是由原來的教育教學“配餐”轉變到現在的教育教學“自助餐”,真正使學生擁有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個性化選擇。自主選擇選考科目可實現“考其所長”“考其所好”;自主選擇學考、選考時間有助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分散考試壓力;自主選擇語、數、英三門基礎學科的不同層次教育,有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科實際水平,定位學習進度,以此來增強學習自信心,實現各學科齊頭并舉。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有助于學生發現專業性向,合理規劃學習及發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減輕學生學習心理負擔,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以目標為導向的高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的意義也就在于此。

        三、英語分層走班教學的內涵與要求

        大家都知道,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學生若干學科強一些,而若干學科卻弱一點。如果將不同基礎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學習,往往會導致拔尖的學生吃不飽,而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分層走班教學破解了這一難題,它使好學生吃得飽,差學生吃得了。

        要做好高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我們必須時時關注學生的多元化和層次化兩個基本特點,并以課程標準和考綱、教材內容、優化學習方法等為目標導向,制定好教學目標細目表,明確分層知識目標,實行因材施教,實現高效英語課堂教學。

        在制定教學目標細目表時,應把握好以下三個要求:1. 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落實學習目標時要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好學生吃得飽、差學生吃得了”為宗旨;2. 無論對于哪一層次的學生,為他們設定的目標都應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華國棟,2007),不能降低要求,遷就低水平;3. 不可以要求學生只停留在識記、了解的層面上,對學習基礎最差的學生要進行適時、必要的思維要求和訓練。

        四、實施目標為導向的高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實現高效英語課堂教學

        1. 以課程標準和考綱為目標導向,制定詳細目標

        以人教版教材詞匯教學為例,我們應刪除或簡化處理課標之外的詞匯,選擇有助于話題表達的功能詞匯和生活中的高頻詞匯,選擇有助于學會學習方法和策略的詞匯。

        如在教學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時,我們應刪除或簡化處理這些接受性的課標之外的詞匯;選擇有助于話題表達的功能詞和生活中的高頻詞;選擇有助于學會學習方法和策略的詞匯,因為這些產出性詞匯或積極詞匯,是需要被正確理解和運用的詞匯。

        因此,我們給學生編寫這一單元的詞匯目標卡如下:(見表1)

        表1

        (1)以教學內容為目標導向,實施因材施教

        對于同樣內容的教材,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水平給以不同的要求,實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判斷學生之材,然后決定施教的內容和方法。(劉福榮,2015)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我們在教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時,根據新課標和高中英語學科指導意見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見表2)

        表2

        注:A層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對薄弱,尤其是學習的主動性差,學習習慣上出現偏差,應當以學業水平考試大綱為要求;B層學生:大多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學習習慣有待改善,但潛力較大、成績中等的學生;C層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好,學習興趣濃,求知欲望高,基礎知識扎實,整體素質較高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2)以優化學習方法為目標導向,實現高效英語教學

        我們所談的教學指的是教與學兩者的并列與共建,是雙邊關系,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學生能夠學好,就必須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形成一整套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當然,這離不開我們教師的指導、滲透與點撥。

        ①導學案的編寫與使用

        在布置學生預習作業時,我們可以通過導學案的使用來強化和促成不同層次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的形成。例如,在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語言點教學時,我們運用導學案讓學生直接進入重點詞匯學習。(如表3)

        表3

        ②作業的布置與補償性作業的編寫

        “以學定教”使我們的課堂在轉型,同樣“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來組織教學”也使我們的作業在轉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設計的精細優化作業,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真正將“輕負優質”教育落到實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就必須要求教師在作業要求上做到因人而異,讓每一個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品嘗屬于他們自己的成果。(趙啟鵬,2013)我們根據前面的學生分層,讓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的作業。

        五、結語

        第6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浙江省教育廳表示,實施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來,全省絕大多數普通高中學校在學校課程體系規劃、選修課程建設、統籌安排三年課程、學生生涯規劃指導、教學班管理以及選課走班教學等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按照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要求,浙江省在每年4月與10月分別組織一次學業水平考試選考(除語文、數學之外的科目),在整個高中階段,每個學生的每一科目都可以考兩次,并自己選擇計分的選考科目。與此同時,成績計算也不再以卷面分數為準,而是以等級計算:在學考合格前提下,從起點賦分40分到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等級是按照成績在當次考試中的排名確定。如成績在當次考試排名的前1%,賦分100分;排名在前2%,賦分97分,以此類推。2016年10月,浙江學業水平考試選考成績公布,對2017年的浙江考生來說,這是他們最早知道的一部分高考成績。

        北京大學教授文東茅通過多次調研發現,改革試點兩年來,學生和家長已經在切切實實地感受著改革的益處:選考科目“七選三”,使得80%的學生感受到了不受傳統理科、文科固定科目組合約束的自由;對于“技能型”考生而言,可以免于高考的重負,只憑學業水平考試或職業技能測試成績參加高職院校提前招生;對于大批“特長型”學生而言,可以在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體”招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可以說,高考改革的陽光已經由聚焦拔尖人才轉向了各類人才,可謂善莫大焉!

        不過,在新高考方案實施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據《光明日報》報道,學生學習節奏更加緊張,負擔加重。溫州某中學姚洋同學這樣描述,“高二就得沖刺了”。一位老師分析了一般的應考時間圖,“高二10月的考試,大家都沒準備好,把學考不計分的科目先考掉。高二4月的考試,主攻選考,高三10月第一次英語高考加補充選考。”各個學校都在研判如何運用規則獲得更好的成績。比如,在同一次考試中,杭州某中學高二年級500多人中有150人參加了技術科目的選考。該校黃校長介紹:“學校生源不占優勢,選考物理、化學等科目基本沒有優勢。我們就打個時間差,首考就選考技術科目。為此,學校把原本高二開始的通用技術課程提前到高一,和信息技術課一起上。師資緊張,就從職校聘請老師,減少一些其他學科課時。”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表示,學生理想的狀態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揚長避短,文理交叉,選擇自己最擅長的3門作為選考科目。然而,由于多個利益相關者的現實復雜情況,中學很可能不會允許學生去“自由選擇”,而是代替學生進行選擇,在選考科目中整體性地選擇本校師資力量最強(或頂尖學生最擅長)的3個科目,然后將全部資源投入到可能產生成績最大化的這3個科目上,對學生進行集中強化訓練,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壓倒性優勢。

        秦春華的擔心在現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證。2016年10月,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專門發出《關于糾正部分普通高中學校違背教育規律和教學要求錯誤做法的通知》,通報了前階段出現的錯誤做法及表現。

        1.并開科目超過要求。高一年級每學期開設的學考科目超過8門,搶趕教學進度,嚴重加大學生課業負擔。

        2.限制學生選擇權。在高一年級結束時,強制要求學生確定所有3門選考科目,限制學生自主選擇時間,或用所謂的“選考套餐”限制學生選擇范圍。

        3.擠壓選修課程課時。各年級每周選修課程課時比例少于20%,或用考試科目暗中替代,甚至搞“陰陽課表”。

        4.考試前全面停課復習。在學考選考前,不執行既定的教學安排,全面停課,集中時間搞“學考會戰”。

        5.延長教學時間。增加課時,占用學生晚間和節假日時間組織復習。誘導或要求學生參加社會培訓機構各類迎考學習。

        針對這些問題,浙江省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切實正視師生和社會呼聲,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準確把握統籌教學安排要求,堅決制止各類錯誤做法。

        1.嚴格控制每周課堂教學時間。學校每周課堂教學時間不得超過26小時,即每周35課時(按每課時45分鐘計)或每周39課時(按每課時40分鐘計)。其中列入課表的固定自修課、活動課也屬課堂教學時間。嚴禁周末和節假日補課。

        2.統籌安排三年教學計劃。學校要統籌安排高中三年的課程,注意教學時間安排的課程之間、年級之間的均衡性和學科學習的可持續性。要按規定開足開齊必修課程和必須選修課程。高一年級每學期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10門科目中,并開科目不得超過8門。要根據師資、教室等實際情況,統籌合理安排必修課程分層教學,禁止集中時間趕進度搞“學考選考會戰”。

        3.確保選修課程足量開設。學校應不斷完善學校課程體系,加強必修與選修的有機融合,努力提高選修課程質量。堅持深化課改不動搖,做到每周選修課時比例不少于20%,防止為應對學考或選考擠壓選修課程課時。

        4.引導學生逐步明確選考科目。學校要切實實施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開設生涯規劃課程,組織開展職業講座、職業體驗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選擇。要加強對選考的指導與引導,切實尊重學生的選擇權,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時間,不得限時要求學生提前確定選考科目,不得強制為學生確定選考科目。

        5.全面實施選課走班教學。學校應保持行政班級的穩定,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學班管理制度。要淡化選考組合,不得根據學生選考組合重新劃分行政班。要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充分利用行政班教室、實驗室、功能教室、圖書館和學校周邊社會公共資源開展走班教學,盡可能滿足學生選課需求。

        6.加強宣傳引導。學生入學時,學校應及時介紹有關學校三年教學安排的相關情況,幫助學生和家長全面理解高中學習的全過程。要詳細宣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和具體政策,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引導家長,形成家校共同育人合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立國認為:“新舊高考對比,新高考選擇權大了,但學生未來要承擔的風險與責任也增加了。部分家長及學生不知如何選擇科目以應對考試方式的變化,因此有意見和疑問,這都很正常。我相信隨著高考改革的持續推進,這種疑問、憂慮在實踐中會慢慢緩解。”他同時指出,師資配置合理化、分層分類教學和走班制的探索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設計,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努力方向。

        北京大學教授文東茅呼吁,一定要善待高考改革!改革就意味著風險和奉獻。改革需要有先行者,浙江和上海就是這敢于吃螃蟹的勇士。面對各種新現象、新困難和問題,大家出現各種焦慮不安,都應該視為正常現象。實踐表明,這種焦慮情緒在2015級高中生中就已經明顯減少。

        第7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外國小說欣賞》是浙江省一輪課改中選修IA模塊內容,在《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中,《外國小說欣賞》屬于高中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并且把它列入高考語文兩個自選模塊考試內容之一。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浙江高考語文卷來看,2009年現代文閱讀考了《魔盒》,2010年考了《靜流》,2011年考了《第9車廂》,2012年考了《母親的中藥鋪》,近四年高考有三年現代文閱讀都考了小說這個體裁,并且2009年和2011年都是外國小說,仔細分析其題目設置,與《外國小說欣賞》課程體系所授內容關聯極大。可見無論是在新一輪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中,還是在新課程實施以來歷年的高考試卷中,《外國小說欣賞》都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既符合知識拓展的要求,又緊扣歷年高考的實際,因此如何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我們每個高中語文教師該認真考慮的問題。所以本文旨在以《外國小說欣賞》為例,探討教師角色如何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課堂設置問題。

        一、創設情境,做引入文本的引導者

        在小說閱讀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預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而教師如果不對學生預習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的預習工作就可能流于形式。《外國小說欣賞》中的課文雖然篇篇經典,但對學生而言,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學生對這方面知識關注度不夠,對文章的理解是存在困難的,特別是《外國小說欣賞》增加了許多新的文學要素,按主編曹文軒教授的說法是“引入較新的學術成果,清洗關于文學、小說的一些陳舊認識”[2],這些都無形中增加了閱讀的難度,所以我們教師要通過情景創設,設置問題,做好文本的引導工作。

        為了做好引導工作,教師可針對課文的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問題激發,調動學生求知欲,從而更快進入學習狀態,這時候的問題設置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要有體驗性,有東西可說。在進行小說文本學習前,教師必須對文本進行閱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閱讀初體驗,在沒有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去揣測學生的閱讀感受,去分析學生在哪個環節的理解上會感到困難。所以我們此時的問題設置必須注重學生的閱讀初體驗,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關注文本。[3]在講授《半張紙》這篇文章時,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情境:有沒有一件細小的物件觸動你敏感的情思,請你把自己細微的感觸用筆寫出來。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

        二是要有趣味性,有興趣去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閱讀就無法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就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此時的引導性問題必須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調動他們的閱讀欲望,促使他們認真研讀文本。筆者在上《清兵衛與葫蘆》一課時,參考了網絡用語,用“一個葫蘆引發的血案”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引導學生去像偵破案件一樣,去關注分析與“葫蘆”有關的人物。

        三是要有概括性,能明白要說什么。要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教師在進入課堂之前必須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信息集約,進行高度的整合提煉出一些“主問題”[4]。這個“主問題”要在對文本進行概括的基礎上,達到牽一問而動全身的效果。在《橋邊的老人》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老人最后為什么不走”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老人的形象,關注老人的遭遇,感受老人的心理,這樣就能很好地把整篇課文串聯起來。

        二、師生合作,做交流平臺的搭建者

        在引導到位之后,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也得到發揮,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基本上是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機產生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時就需要教師為他們搭建一個舞臺,讓他們交流閱讀感受,提出他們的困惑,引導學生積極大膽地交流。

        首先,教師在平臺搭建的時候要注意開放性。設置問題時要思考這個問題是否多維、多向。因為多維,我們可以從不同層面來思考問題;因為多向,給學生的閱讀感受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講授《橋邊的老人》這篇文章,我們在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前,向學生們介紹海明威和他的“冰山理論”。在講授新課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設置一個“我來尋找那八分之七”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用筆及時記錄他們的閱讀感受,在課堂上交流他們的閱讀心得,從而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領略了海明威簡明語言的豐富內涵。這樣的問題設置,可以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話說,有意見想表達。

        其次,教師在平臺搭建的時候要注意啟發性。設置問題不僅著眼于這個問題的解決,還要思考這個問題還有哪些啟發性。筆者在上《在橋邊》這篇課文時,把作品里面“我”的行為概括為“亂數”“不數”“漏數”三個環節,在問題設置時根據這三個行為,設置了三個問題:為什么亂數?為什么不數?為什么漏數?引導學生關注人物行為背后復雜的情感,明白亂數是因為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不數是因為姑娘從橋上走過是“我”無聊生活的唯一亮色;在主任的監督下,“我”仍然把姑娘漏數了,表達了“我”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

        當然,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是旁觀者,他也必須參與整個學習過程,與學生一起交流、分析、討論,并對學生提出的觀點和看法進行適當的點評,因為教師不僅是交流平臺的搭建者,同時也是這個平臺的參與者[5]。教師要用自己的閱讀實踐過程的切身感受來幫助學生去分析問題、尋找途徑,正因為有切身感受,對學生的指導才真正有效。

        第8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為了進一步加強運河沿線各省市之間的教育交流,把教育協同發展推向新的階段,北京市教育學會、通州區教育委員會在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舉辦了“第一屆中華運河文化教育高峰論壇”。本次高峰論壇的主題是“核心素養與考試評價改革”,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各省市的專家、領導、校長等500余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聚焦: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

        教育的三個核心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人培養得怎么樣。

        核心素養就是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和目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價值取向。

        在本次論壇中,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楊志成等專家就核心素養的體系建構與實踐探索進行了交流和研討。

        楊志成從比較邏輯、歸納邏輯、歷史邏輯、演繹邏輯和實踐邏輯層面分析了核心素養的發展及體系建構。他認為,研究制定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不是研究“核心素養”這四個字,而是研究核心素養體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或者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總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將核心素養細化、具體化,只有先將核心素養的內容和培養目標具體化,才能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要根據學段的發展趨勢,研究學生在每個學段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品質和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是教育最基本的共性要求,既要體現國家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特色,更要適合學生的發展和水平。因此,北京師范大學裴娣娜教授提出,在明確核心素養的內容后,下一步要思考學校課程結構的調整、走班制教學以及學生生涯規劃的指導。在課程方面,縱向上要把國家規定的幾大類課程進行分類整合,橫向上要分層分類地推進,將課程分為兩種適用――一種對全體學生適用,一種對中間層次的學生適用。在分類的基礎上搭建學科課程群,調整學科知識,通過目標再定位重組知識模塊。

        陶西平也指出,核心素養的研究最終要貫穿到全部的教育活動中,特別是學科教學當中。因此,在教學中,要將核心素養轉化為教學的核心目標,教師在每一節課中都要明確自己的核心目標。

        當前的教育改革體現了核心素養的要求。2015年,北京市出臺了課程計劃,從頂層設計的層面提出了“整體育人”的理念,鼓勵學校依據課程標準搞創新實驗,加強學科實踐活動,各學科都要拿出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學科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很多學校的課程體系建構也指向核心素養的培育,如清華附小的“1+X”課程、北京小學的“四季課程”、北京教育學院附屬學校的“三元課程”等,都對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進行了分類重組,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

        方向:考試評價要關注活生生的人

        核心素養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考試評價改革則關注人培養得怎么樣,這就涉及到考試評價的標準問題。2010年,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當今中國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兩個價值取向――教育性和社會性。教育性就是以人為本,面向人的全面個性發展;社會性就是關注教育公平,尊重社會公平的價值。在考試評價改革中如何協調教育性和社會性,是本次論壇中專家關注的焦點。

        陶西平認為,考試最重要的是要解決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協調。從育人功能角度來看,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都有獨特的個性,應該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都得到充分發展。因此,中高考應該是多元化的,應該用不同的標準去衡量不同的學生,這樣也有助于高等學校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來選拔人才,使更多的人才涌現出來。但是中高考還有一個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解決社會階層的流通問題,使學生能夠通過高考改變命運,這就要求考試標準能夠更加統一,以體現這個流通的普遍性。而這兩者之間是存在矛盾的。

        所以,無論如何改革,中高考改革方案都要在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之間尋找協調,使這兩方面的功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近期,北京市出臺了新的中高考方案。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彰顯了選擇性和均衡性的教育理念,降低了學術難度,增加了內容寬度,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北京市中高考改革貫穿了科學選材和公平選材的理念,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推進了綜合評價,弱化了中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符合素質教育的導向,最終有利于形成綜合考試、分類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材、監督有力的體制。

        2014年,上海市也推出了中高考改革方案。其實,早在2009年,格致中學就已經開始嘗試考試評價方式的改革。格致中學校長張志敏認為,考試評價改革必須要變單一的學科知識的評價為綜合素質的評價,變橫向優劣的比較為縱向成長的比較,變結果的甄別評價為過程的發展評價,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不論何種形式的改革,考試評價改革最終要實現三個導向:一是讓學生形成一種共通性的社會品格,具有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是教育的宗旨;二是讓學生和家長共同設計一條適合學生個性化成長的路徑;三是培養學生獨具性的創新素養。

        改革是為了解決一些問題,但是改革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更多難題,因此,任何改革都很難做到完美、完善。考試評價改革,我們永遠在路上。

        共識:走得再遠都不要忘記為什么出發

        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功能,實現育人目標。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質屬性,這是學校教育實踐的文化基礎。

        教育要回歸人的發展的原點。普通高中教育應該以培養每個高中生的自由個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根本目的。潞河中學校長徐華認為,學校的功能是以文化人,教育的定位就是要牢牢把握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學校教育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潞河中學在教育改革中始終抓住健全人格的培養這條主線,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特質的需求,在科學態度、人文素養、主體意識、國際視野、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方面開展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同時,學校要為教師主動發展、個性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通過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提升教師的人格涵養、師德修養、課程意識、學科素養、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實現以學生和教師發展為本的學校內涵發展,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同樣,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任任學寶也認為,教育改革不能忘記我們為什么出發,一切教育改革都是為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這個教育的本質要求。因此,他提出讓教育回歸原點,就是讓學生有多樣化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何通海也提出,在教育改革中,學校要始終把握三個“回歸”的理念:回歸教育的原點,尊重學生的興趣,以人為本;回歸教育的本質,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差異;回歸校長的辦學,校長要更多地統籌課程、統籌師資、統籌資源。

        第9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關鍵詞:新高考;課程建設;四類三層課程體系;課程資源;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3-0001-4

        浙江省2014年秋季入學的新生實施新的高考方案,浙江省的試點方案凸顯高考改革和普通高中課程建設、高校教學改革的緊密聯系。選擇性教育思想和高考評價標準、多次考試、多種錄取方式得到有效落實。與新高考方案相適應的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以促進學校特色化和多樣化發展為目的,轉變育人模式為途徑,將高中必修和選修學分分別調整為96學分和48學分。物理學科如何開展選修課程建設,實現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化發展,我們進行了深入地探索和實踐。

        1 新高考背景下的物理課程建設的依據

        1.1 基于物理學科的性質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物理學中,每個概念的建立,每個定律的發現,都有堅實的實驗基礎。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中有著巨大的意義和推動作用。那些燦若星辰的科學巨匠們,幾乎都是實驗大師。物理實驗課程應設計和實施實驗探究方案,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評價和反思實驗探究過程。

        物理學是嚴密的理論科學。物理學基于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應用數學和計算機模擬等工具,通過科學推理與論證,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引領人類對自然奧秘的探索,對自然科學產生重大影響,推動了科學技術進步,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物理選修課程應立足于知識和能力拓展,構建拓展類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物理學是應用十分廣泛的基礎科學。物理學與生活、生產和現代科技緊密聯系。物理學奠定了二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推動了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物理課程應緊密聯系社會、生產、生活和現代科技。

        綜上所述,物理選修課程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課程結構注重共同基礎,充分體現選擇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課程內容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課程實施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倡導教學方式多樣化;課程評價更新評價觀念,以在原有基礎上發展作為評價的依據。

        1.2 基于學校的辦學發展定位

        我校是縣域師資力量和生源質量最強的學校,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培養目標,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課程的頂層設計加以落實。實施“自覺教育”,以主體性教育鋪就學生自覺成長的通道。構建自覺課程,讓學生進入自主發展的快車道,打造自覺課堂,深化課堂改革,構建師生發展的生命場。激活學生自主發展的欲望,為學生自主發展搭建階梯,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課程體系的構建

        2.1 物理課程建設目標

        以學生發展為本,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為總目標;以拓展型課程為突破口,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做到創新型人才培養、未來能力需求、大學專業和職業導向融為一體的課程設計理念;使學生掌握終身發展和應對社會挑戰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思維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遵循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掌握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

        2.2 物理課程體系

        物理課程建設在功能上激發學生自主發展的欲望,為學生自主發展搭建階梯,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知識拓展類課程應多元化,職業技能類課程應專業化,興趣特長類課程應個性化,社會實踐類課程應課程化,研究類課程應項目化。物理選修課程設計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層次性、遞進性,滿足學生選課的結構性、方向性和個性化選擇。

        物理學習建立在對物理知識、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興趣的基礎之上。在物理課程體系上,按3個層次立體分層: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研究類課程。

        基礎類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科的核心知識和思想方法。通過對基礎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激發物理學習的興趣,突出社會、生產、生活和現代科技中的物理現象。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物理學的知識、規律,形成物理學習和探究的基本方法。

        拓展類課程――學生自主選擇。一要重視物理學與人文科學和其他科學知識的交叉與拓寬;二要向大學延伸,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物理競賽課程、大學AP課程;三要引入國外高中物理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四要校企合作引入專業技能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為學生的特長發展和專業化發展奠基。對基礎類課程的拓展延伸,要強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遷移應用過程以及滲透在課程內容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提升物理知識、方法的建構和探究能力。

        研究類課程――面向具有學術潛質的學生,適合部分在物理專業領域有一定優勢和成就的學生進行定向學習。注重研究水平和創新意識,為拔尖人才搭建成長平臺,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從生產、生活和現代科技中的問題出發,突出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應用,及時吸納現代物理發展的新成果,加深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認識。

        物理學科選修課教材開發的4種途徑:一是學科組自主研發選修課程;二是與企業聯合開發選修課程;三是與高校教師聯合開發選修課程;四是與兄弟學校聯合開發選修課程。

        課程開發立足于6個要素。物理學習強化對物理知識建構、方法內化、探究能力的培育以及科學人文素養的提升。在學習力提升上立足知識與經驗、策略與反思、意志與進取、實踐與活動、協作與交往、批判與創新等6個要素。系統構建選修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提升。

        多方位、多層次的立體課程結構體系,充分體現“結構多元,尊重選擇,激發潛能,差異發展”的特點,使學生的物理觀念、實驗探究能力、科學思維、科學態度與責任感等物理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2.3 物理選修課程特色課程群

        學校的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企業、社區、家庭將會成為學校教育的支持力量。在四大選修課程體系中,如表1所示,職業技能類課程開發難度較大,可充分利用當地企業提供的當今世界本領域中最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人才和文化資源。我校物理學科與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業(如浙江銀輪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聯合打造多層次、可選擇的機械工程類和電子工程類課程群。在“水平Ⅰ”選修課程的基礎上,以研究小組的方式開設項目課程(水平Ⅱ課程),通過任務驅動學生項目學習,探索更高難度的專業知識,由此形成兩級梯度課程――通識性的選修課程與高層次的研究項目課程。

        3 物理選修課程的實施

        3.1 物理選修課程教學內容充分體現層次性

        知識拓展類中的能力發展類和專項研究類按內容難易在三個年級分別安排。專業技能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分別在高一、高二年級安排。研究型課程在高一第二學期開始安排。興趣特長類和社會實踐類分別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級,教學內容要凸顯選擇性。從學生發展現狀、學生發展規律和學科知識的遞進性、系統性、邏輯性、實踐性、研究性出發,整合基礎型和拓展型教學內容,實現選修課加厚加深,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3.2 建設專用實驗室,提高選修課教學質量

        學校物理特色課程群建設需要實驗支撐,新高考要求學校圍繞學生的發展配置所有資源。物理專業實驗室建設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為宗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目標;以提高物理選修課教學質量為出發點,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我校的4個專用實驗室對應于12門選修課程,如表2所示。

        3.3 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深化課改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打造高效課堂。為適應新高考和深化課改,高中實行必修課分層走班、選修課分類走班的教學模式,探索行政班和教學班并存的管理模式。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互聯網+”課堂讓互聯網與高中物理教學深度融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著力形成師生間、生生間、人本(文本)間多維度深層次的動態課堂,形成“問題驅動,學生主動,教師導動,多元互動”的物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3.4 構建“以學論教”物理教學過程發展性評價體系

        隨著新高考和深化課改的不斷推進,應著力構建注重過程與發展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學生的視角審視教學過程,關注全景式教學過程。基于“分層分類走班教學”的各個教學班的學生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的差異,運用個體內差異評價法,以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增量為評價依據,構建個性化科學素養評價方法。將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整合,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改進功能,讓評價為師生提供有效的教與學的信息,成為師生改進教與學的有效手段,成為師生體驗成功的載體,激活師生發展的內驅力。

        參考文獻:

        [1]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希貴.學校轉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 天天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亚洲AV岛国动作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视欧美亚洲日本 | 日韩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 久久给综合久久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