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英文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會計目標;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會計計量屬性
會計目標是關于會計系統所應達到境界的抽象范疇,它是溝通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的橋梁,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會計系統圍繞會計目標發揮作用,會計目標引導會計系統運行。因而,會計目標理論研究是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務發展中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從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準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會計目標的定義出發,分析了新準則下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產生的影響。
一、對有關會計目標觀點的簡要評析
人們對會計目標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曾出現過多種關于會計目標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兩種觀點就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認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資源所有者如實反映資源受托者的受托責任和履行情況,即對受托資源的管理和使用情況,財務報告應主要反映企業歷史的、客觀的信息,即主要強調信息的可靠性,在這種觀念下,資產計量傾向于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這種觀點的局限性表現在:受托責任學派強調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的整體完整性,認為只有完善的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才能確保會計實務的正確性,但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內容復雜,保證兩者的完善性這一提法比較抽象,一旦實務中出現問題,則難以確定問題的根源,造成眾說紛紜、難以統一的局面;在會計處理上,由于受托責任學派強調客觀性勝于相關性,因此要求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在會計信息方面,受托責任學派很少會顧及到資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這一思想,會計人員往往難以體會潛在投資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漸喪失完善會計信息的積極性,也難以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決策的會計信息,它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從會計確認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認人員在會計上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從會計計量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動態變化,在會計計量上主張以歷史成本為主,并鼓勵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多種計量屬性的并行;在會計報表方面,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盡量全面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因此,在會計報表上強調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一視同仁,不存在對某種會計報表的特殊偏好。這種觀點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決策有用觀產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較發達的資本市場。二是財務報告反映的局限性。決策有用觀下的財務報告只是反映企業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而忽視責任和環保收益等非財務信息。三是決策概念外延過窄。決策僅僅是管理過程的一個環節,管理具體包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檢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沒有履行決策職能,僅僅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如政府部門利用信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二、新準則下的會計目標定位
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會計目標的概念,體現了其權威性。其所規定的會計目標是雙重的,兼顧了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這定義彌補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準則中有關規定的不足之處,與國際會計準則中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定位一致,體現了我國財務會計既重視決策有用又重視受托責任的雙重目標。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企業)在全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并且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多數是國有企業,這就必然要求在進行財務會計目標的選擇時,要考慮到對企業管理層受托經營的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必要的監督,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這一目標對我國來講必不可少;與國際趨同是此次會計準則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而國際上現在廣泛采用“決策有用觀”,所以我國新準則也同時采納此觀點。其優點在于:會計目標能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會計目標關注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會計目標關注現金流量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預估。
三、新準則下的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的影響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要素計量屬性,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能夠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實施有效的監督,采用這一計量屬性是由于當時的會計目標決定的,在企業利害關系人比較少,委托合約比較清楚,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容易評價的時期,歷史計量屬性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而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從單一的歷史成本到包括公允價值在內的多元化的計量屬性,是因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股權日益分散,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樣性,包括股東、債權人、企業員工、顧客、供應商、行業協會、政府機構、公眾利益團體、研究者和準則制定者、審計師、管理層以及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群體,正是復雜多樣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關系難以明確,或者明確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實質關系仍然存在。這時確立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不僅適應了新的環境,而且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比較低,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環境下做出正確的經濟和生產經營決策,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來越多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在交易所掛牌上市,使得這類金融資產的交易已經形成了較為活躍的市場,具備了引入公允價值的條件,從而對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更加有用,也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但是考慮到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發展的不成熟,基本準則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在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的情況下,允許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1.企業會計有必要記錄企業的盈虧情況
財會記錄是會計工作的重要模塊,在企業會計工作中,該模塊有一定的特殊性。具體來說,企業會計的記賬基礎是權責發生制,而不是普通會計工作中的收付實現制。選擇這種記賬基礎與企業的財務運作特征與財會記錄目的有關,對企業來說,財會記錄的一大主要目的是核算盈虧,由于權責發生制可以同時強調取得收入與應計收入,所以對企業財務成果的反映更真實。
2.企業會計有必要監督企業的財務運作
企業會計獲得的大量會計信息、會計數據、會計記錄都是反映企業財務運作情況的有效信息,是社會與政府行政機構審核和監督企業財政情況的重要依據。因此,企業會計本身就具有監督職能,監督對象包括了企業成本、企業支出、資金來源、資金運用與財務成果。企業會計監督工作的能效與所獲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直接關系,通常情況下,如果會計信息失真,企業會計的監督能效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二、企業會計的工作影響
1.會計信息的提供對企業的影響
企業會計信息主要有四方面的作用,因此企業會計的信息提供工作對企業的影響也分為四方面:第一方面是會對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影響,錯誤的會計信息會影響經營決策的準確性。第二方面是會對企業的資金流動產生影響,會計信息的提供滯后或失真會導致企業的正常資金運作阻滯。第三方面是會對企業的外部信譽產生影響,會計信息的錯誤會令社會產生對企業的不信任。第四方面是會對企業的管理優化產生影響,因為會計信息是企業優化自身管理的主要依據。
2.經濟效益的服務對企業的影響
企業會計的經濟效益服務功能與企業的日常經營運作直接相關。如果企業會計在經濟效益服務方面的各項功能得以發揮,則整個企業的經濟決策速度都會加快,生產經營效率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提高空間。相反,如果企業會計沒有起到應有的經濟效益服務機能,則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會在決策階段就受到限制,即使局部提高,整體的效益優化也非常有限。
3.盈虧情況的記錄對企業的影響
如前文所述,企業以權責發生制記錄的會計信息能對企業盈虧情況進行正確的核算,這對企業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方面,準確的盈虧核算為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評估依據,可以階段性地評估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策略,適時調整措施和方向,提高企業競爭力。第二方面,這種通過企業會計獲得的盈虧情況具有很強的細節化、具體化特征,可以通過反向分析找出經營管理的問題所在,以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4.財務運作的監督對企業的影響
企業會計的財務運作監督機能可以說是企業社會信譽的保障之一。另一方面,該機能也賦予了企業一定的自凈能力,令企業管理層可以通過企業會計自行發現一些財務運作問題并做出適當的處理。由此可知,財務運作監督模塊對企業的兩種影響都具有良性特征。
三、結語
1.1帶追索權的票據貼現業務會計處理舉例案例:2013年2月1日,a企業賣給b企業一批物資,收到b企業簽發并且是從銀行承兌的商業匯票一張,票據到期之后價值是60萬元,不算計息,期限為3個月。當日,a企業將該商業匯票以附追索權的方式貼現給銀行,銀行扣除相應貼現利息后,支付給a企業54萬元的貼現款。通常這樣的情況下,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度,因為a企業并沒有把與商業匯票有關的風險和報酬轉移給銀行,所以a企業不能夠中斷應收票據的確認行為,要將其用商業匯票向銀行抵押得到的貸款形式進行會計處理。以下是a企業會計記錄:(1)2013年2月1日,票據貼現時借:銀行存款54萬元(a企業實際得到的貼現金額)財務費用6萬元(銀行扣除一部分的貼現利息和相關手續費用)貸:短期借款60萬元(票據期末金額)如果該票據是帶息票據,那么a企業還是需要按時對票據計提利息,一方面沖銷a企業的財務費用,另一方面提高a企業應收票據的賬面金額。(2)2013年5月1日,如果到了規定期限票據付款人無法支付票款:借:短期借款60萬元貸:銀行存款60萬元同時,甲企業需要將到期應收票據轉為應收賬款。借:應收賬款60萬元貸:應收票據60萬元如果票據付款人到期時全額向所貼現的銀行支付票款,那么a企業會計處理分錄為:借:短期借款60萬元貸:應收票據60萬元
1.2以上會計處理方式存在的問題分析針對a企業把票據貼現給銀行后,票據會直接被銀行存放起來。而銀行又會因為資金的原因,就會把票據再貼現給別的銀行,所以不管怎樣,票據都不在a企業可控范圍之內。如果說票據在規定時間內支付了票款金額,但是a企業卻完全處于不之情的情況下,這時a企業跟本不會了解準確的付款日期,也不會握有有關的票據證明。所以,不知道支付方在正確的時間內已經支付了相關款項的a企業,導致了會計分錄處理上不夠精確。沒有體現出經濟運營本質,因為我們國家現今主要是在銀行承兌匯票的,到了應付款的期限時,承兌銀行不支付的可能基本不存在。于是作者覺得企業跟銀行進行貼現業務時,就算這方面有明文規定,銀行在承兌方沒有按時支付時,能夠向企業索要款項,企業所承擔的風險和利益在貼現時就全部轉給了銀行。結合會計相關規定,企業在最初就會了解到以后經濟利益也許會流出企業,在這樣的狀況下,企業向銀行支付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因此,企業沒有必要去了解這方面的問題。以下是筆者對a企業會計分錄做的改正:(1)2013年2月1日,票據貼現時:借:銀行存款54萬元(企業所獲得的貼現金額)財務費用6萬元貸:應收票據60萬元(票據的總價值)此時a企業可以不再對應收票據進行確認,要是該票據屬于帶息票據,a企業就不用對票據進行按時計提利息。(2)當到2013年5月1日時,付款人完全履行合約規定,此時,a企業就不需要再對其做出其他的會計處理。假如承兌方并沒按照合約規定執行時,銀行會馬上與a企業取得聯系。a企業可以使用下面的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辦理:甲企業可以分以下兩種情況分別進行會計處理:①銀行向a企業賬戶上扣除掉應付款額。a企業會計分錄記為:借:應收賬款;貸:銀行存款。②a企業賬戶余額不足,不足以讓銀行扣除掉應付款額。a企業會計分錄可記為:借:應收賬款;貸:銀行存款,貸:短期借款(扣款時所差的金額)。
2不帶追索權的票據貼現業務會計處理分析
2.1不帶追索權的票據貼現業務會計處理舉例不帶追索權的票據貼現屬于企業把應收債權出售給銀行,因為會有一定的退貨風險,銀行通常會在扣除貼現息時再另外扣除可能出現退貨的部分金額,最后把余下的金額支付給企業。根據現行會計準則處理方法,有關于不帶追索權的票據貼現業務,企業在貼現時普遍的會計處理方法是:借:銀行存款(企業實際獲得的貼現金額),借:其他應收款(企業同意支付銀行銷售退回和銷售折讓金額),借:營業外支出(銀行扣除的貼現息和貼現辦理費用);貸:應收票據。票據到期時,不管承兌方能否承擔應付金額,都跟貼現企業沒有任何關聯。如果出現實際退貨業務時,企業所作會計分錄應該是:借:主營業務收入(銷售退回或銷售折讓的金額),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赤字沖減的銷項稅額);貸:其他應收款。企業得到需退貨的物品時:借:庫存商品(退回貨物的實際成本);貸:主營業務成本。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基礎理論影響對策
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運用國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進行生產和交易,企業的經濟活動由此產生巨大的變化,這將對傳統會計基礎理論產生強烈的沖擊。本文論述了互聯網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影響,并就其對策進行了探討。
1、對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是指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在傳統會計描述的會計主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單位實體。而在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中,存在著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以及以信息資源為主導服務的信息中介服務公司。在會計上是否認定這些公司為一個會計主體?這將給會計主體假設產生影響。
這些形式新穎的公司是虛擬化了的,為完成一個目標,會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主體,待項目目標完成后又立即解散。這與傳統的實體公司在組織形式和業務經營上存在明顯的差別,但在網絡上它又確實是一個公司,并且在經營著業務,會計行為上必定要對它經營著的業務進行質和量的反映。因此,應將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變為相對會計主體假設,來確定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
2、對持續經營假設。上述的網絡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會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主體,但項目目標完成后又可能會立即解散。這些公司沖破了傳統企業連續經營的框架,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在可預見的將來可以即時解散,其各項會計要素也即時終結,等到為另一個特定目標而臨時成立公司時,這個公司或許已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公司了。因此,傳統的持續經營假設理論已不再作用于此類公司的會計行為。
根據這類公司的組織和業務特點,應改變持續經營假設理論為即時經營假設。在即時經營假設下,資產將不能按其使用的時間長短和用途來劃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資產,負債將不按其償還時間的長短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其資產的購進價值應在購進的時候立即攤入成本。
3、對會計分期假設。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是在持續經營假設下而對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分割為一定的期間,據以結算帳目,編制會計報表,是人為的劃分。但就虛擬化了的網上公司這類企業,可預見的將來可能是很短暫的期間,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這類公司時分時合,時間長短不一。由于不能進行持續經營,因此會計分期假設在此類企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由于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內部網絡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網絡財務系統,將企業發生的網上交易等經濟業務,可以即時生成會計信息,企業在任何時點均可提交滿足不同需要的實時財務報告。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理論的目的主要是定期報送某一會計期間的財務報告,但處于信息時代的今天,已不能滿足各方的需要。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多元化的會計信息系統,會計期間可以劃分更小,甚至越來越小,可以隨時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隨時地編制和報送會計報表,實時地滿足報表使用各方對企業財務信息的不同層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對會計分期假設應加以改進,變定期為適時,劃小會計期間,隨時地反映會計信息,動態地掌握會計資料,更好地為經濟決策服務。
4、對貨幣計量假設。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僅是指在企業眾多計量單位中確定用貨幣為單位進行統一計量。貨幣作為會計信息的統一計量單位,有利于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用同一口徑衡量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在現代網絡財務中,通過貨幣反映的價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資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諸如創新能力、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率、虛擬企業創建速度等表現企業競爭力方面的指標,更能代表一個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它們不能在報表上用貨幣來表示。同時,隨著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產生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的商務模型,對無形資產(特別是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的計量、對高級專門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價值的計量、對高科技企業潛在的高額風險回報的計量、對通貨膨脹的計量等方面,成為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此外,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的出現,也對貨幣計量假設產生深刻的影響。
因此,會計上單一貨幣計量的體系正在經受在計算機處理環境變化而帶來的挑戰。會計上除采用貨幣計量外,對有些特別會計事項可考慮采用利于財務決策的某些量化指標,使財務決策的衡量指標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發展的在互聯網進行交易的電子商務,其結算的支付手段是網上電子支付,即不需要現金、支票、匯票等紙質票據,而是直接將購貨款從企業帳號或個人信用卡上支付給對方。這將預示著現金、支票、匯票等支付手段將逐步退出資金流通領域,也預示著企業間的結算將會進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時代。
5、對會計目標。傳統的會計目標是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提供反映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會計報表形式來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結果的,反映的內容是傳統會計六要素在經營過程中的變化和結果。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全新的資本,作一種關鍵性的生產要素進入經濟發展過程,企業的生存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創新,因此,知識資產、人力資產將在企業資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因此,在企業對外報送會計報表時,應將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源作為主要資產項目加以重點列示。反映的側重點應由關心“創造未來有利現金流動的能力”,轉向關心“知識資本擁有量及其增進的能力”。為改變原來定期報送一元化報表的形式,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集電子交易、核算處理、信息隨機查詢于一體的網絡財務系統,實時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報表使用者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會計目標的要求。
6、對會計要素。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傳統會計的六大要素符合現行會計核算的要求,適合工業經濟時代會計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增加了許多新的業務內容,會計核算的對象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以各項無形資產為代表的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的比例不斷上升,財務資產比例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企業的資本中心正由貨幣資本向智力資本轉化,企業會計正向構建智力資本為中心的新會計體系,因此,必須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重新分類,會計要素也將隨之改變。
在以計算機網絡和知識為基礎的新會計體系中,企業的資產要素應由財務資產、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三部分組成。財務資產主要由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構成,知識資產由知識產權和專有知識組成,人力資產指人力資源資本化,將人力資源轉化為會計資產予以確認。根據現代產權理論,確立產權要素,將業益和所有者權益產權化,知識和人力資源產權化,共同分享企業的勞動剩余。由此,將企業的會計要素可以重新分為資產、產權、剩余、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六個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現代計算機技術和智力資本為中心的知識會計體系的核算內容。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經營成果影響
財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本次新會計準則的是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和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由于新會計準則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新準則中的一些理念應用對企業業績、企業財務信息及企業納稅義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筆者將從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第9號、第14號、第20號、第22號新會計準則內容,討論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1《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投資房地產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我國原有的會計準則體系并沒有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沒有把投資性房地產作為一個單獨項目來加以處理,而是把現有的投資性房地產的相關內容分散在其他相關的會計準則之中。投資性房地產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應當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投資性房地產應同時符合兩個條件:①與該投資性房地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②該投資性房地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才能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科目核算。
投資性房地產按初始計量成本進行,采用成本和公允價值計量進行后續計量。如果企業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企業可以對其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具體而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應該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①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②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對于不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投資性房地產,企業應采用成本模式對其進行計量。
對于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建筑物的后續計量,應參照《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對于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土地使用權的后續計量,應參照《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進行核算。對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平時不計提折舊,也不進行攤銷,應當以資產負債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當期損益。由于是按公允價值對其期末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因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存在減值的問題。
企業對于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動。對于已經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改為成本模式。并且在公允價值模式下將其他資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時,轉換公允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作為所有者權益處理,小于時計入當期損益。
新會計準則以成本模式為后續計量的基準模式,以“公允價值”作為可選模式,這是對“公允價值”的謹慎使用。這意味著房地產公司在調節利潤上可以對這兩種模式進行選擇,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價,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企業當期凈利潤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公允價值究竟應該是多少,不同的評估方式有不同結果,公允價值的變化將加大凈利潤的波動幅度。一直以來,“投資性房地產”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賬,每年提取折舊,故“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凈值往往低于“公允價值”,企業一旦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后,對于當期利潤將會大幅增加。當然,在地產價格下跌時,有關上市公司的業績也會大幅下降。
2《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職工薪酬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給與各種形式報酬及其他相關支出。包括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利,因解除與職工勞動關系給以的補償和其他與獲得職工提供服務相關支出。
新會計準則除保險、住房公積金需要根據規定比例計提外,如職工福利費等據實列支。取消了按工資總額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業自行掌握的情況下,對當期經營成果就會產生影響。
3《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中的收入包括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銷售商品收入的計量,企業應當按照從購貨方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合同或協議價款不公允的除外。如果采用遞延方式付款的,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應收合同或協議價款與其公允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設備一套,協議約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從銷售當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銷售成立日支付貨款,只需付8000元(計算出折現率為7.93%)。那么在銷售當年確認的主營業收入為8000元,當期沖減財務費用634元。該年的經營利潤會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價值沒有確定的標準來判定,故當期經營成果具有人為操作性。
4《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企業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對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原則上按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原則上按照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企業合并形成母子公司關系的,母公司應當編制購買日的合并資產負債表,因企業合并取得的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應當以公允價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方在企業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賬面價值計量。合并方取得的資產凈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并對價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其合并成本按以下規定確認:①通過一次交易實現的企業合并,其合并成本為購買方在購買日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權并由此放棄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合并,因此,合并成本按公允價值計量;②通過多次交易分步實現的企業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單項交易成本之和,即為每一次所發生的所支付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生的權益性證券公允價值之和;③購買方為進行企業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應計入企業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為當期費用處理;④在企業合并或協議中對可能影響企業合并成本的未來事項做出約定的,購買方如果是估計未來事項做出約定的,且估計未來事項很可能發生長對合并成本影響金額能夠可靠計量,購買方應當將其計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的情況下,購買方在購買日取得被購買方的各項資產(不限于已被確認的資產),如果其所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預計能夠流入企業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按其公允價值確認資產。購買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購買方各項負債,如果履行有關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當按公允價值確認為負債。
在新會計準則中還明確了商譽的概念,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企業應于每個會計期末,對商譽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進行測試,計算確定其減值金額。對商譽測試的減值部分,應計入當期損益。
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為負商譽。在取得的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復核后,計入當期損益。
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購買法與權益法的選擇會影響到合并后企業的資產結構及利潤變化。購買法下,被收購資產以“公允價值”入賬,會使資產總額增加,以后每年度攤銷額較大,形成的商譽會引起以后年度商譽減值費用增加。因此,正常情況下,購買法會使企業總資產增加,以后年度利潤降低,凈資產收益率也會降低。此外,合并利潤表中,權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費用等是整個年度的,購買法下從購買日算起,因此合并當年,權益法的合并利潤高于購買法。這些影響將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權益法;二是商譽減值的利用空間。以往,企業處置資產或股權,會帶來非經常性收益。以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也可能給主并方帶來當期收益?!吧套u”不再逐年攤銷,而是每年做減值測試,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以后每年度不能轉回。這樣規定給企業以很大的空間,注重當期收益指標的情況下,有可能不做減值處理,注重現金流的情況下,有可能大幅減值以獲取所得稅遞延。
5《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并未對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體的規定,而新的會計準則明確地把金融工具定義為:形成一個企業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單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該合同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合伙企業、公司形式的實體或政府機構。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如應付賬款,權益證券等)和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期權、期貨或運期合約、利率互換以及貨幣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無論是正確還是未確認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義。
新會計準則在分類上改變了以往按期限劃分資產、負債類別的做法,而是按金融工具的屬性將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4類;將負債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
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混合計價模式。對于交易性資產、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計價;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及其他金融負債,按歷史成本計量,但需按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對金融負債進行后續計量。新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的確定,實際上采用了兩個層次,對在活躍市場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標價計量;對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應在估價的技術基礎上確定。
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按照這一規定,一些公司進行短期股票投資的,將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而將純粹采用市價法。假設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級市場買入1000萬股股票,到年底該股票上漲到15元,按照原先的會計方法,該公司的5000萬元賬面所得是不能計入當期利潤的,在報表中,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計入資產;但按照新會計準則,這部分股票將按照15元計價,并且將為公司增加5000萬元投資收益。相反。當年底股票價格下降,按新準則會造成利潤下降。
參考文獻
(一)良好的道德素養。財政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規定,會計職業道德主要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八個方面。如果用會計人員應具備素質和能力壘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質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為根基所在。如果一個會計工作者沒有良好的道德素養,那他的業務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給企業、國家造成更大的損失。“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作假賬?!边@要求看似簡單,但在錢、權、利的誘惑面前能夠不為所動,能夠控制私心“一閃念”,卻并非易事。會計人員應該具有法制觀念、具有團隊精神和敬業精神。
(二)立體的經濟知識。隨著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影視企業將面臨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業務,企業要想在錯綜復雜的經濟背景下獲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加強企業管理,以戰略的眼光適時調整企業的拍攝制作、生產經營計劃,而財務部門作為企業重要的管理部門,應該發揮管理的職能,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記賬算賬,因此為實現財務部門以上目標,必須提高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改善現在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管理職能的狀況,培養具有戰略眼光的兼具高水平職業道德和業務能力的全面發展的會計人員,這樣才能有利于企業長期的發展。經濟一體化給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勢下,作為高級會計管理人員,應該具備理解市場經濟內涵、把握經濟發展脈搏的能力。了解國際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形勢,把握國際國內經濟發展趨勢,理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關系,提高高級會計管理人員的經濟政策的理解能力和企業戰略決策能力。
(三)內外協調的能力。做一個合格的會計人員,不僅需要全面的會計知識、法律知識、經濟知識,而且需要內外協調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內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二是外部協調和溝通能力(如處理與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之間的關系)。由于會計的職能作用,會計人員要確認、計量、記錄、跟蹤各方面的會計信息和會計資料,要與采購、生產、保管、銷售以及科研等環節和部門的人員來往,要全面、系統、總括地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要通過對經營活動的處理、分析和匯總,向決策層提供決策依據和生產經營的數據資料。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生產社會化程度較高,對會計人員的對外協調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較高。從一定角度講,企業與工商、稅務、銀行以及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關系,主要是財務、會計方面的關系。如果會計工作者不具備這些環節的協調能力和技巧,就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四)不斷創新的精神。創新是市場經濟時代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企業的發展。經濟活動各個方面的創新,理所當然地會給傳統會計的發展帶來多方面的沖擊,使會計領域在這一新的經濟環境下發生新的變化,產生新的課題,這就需要會計工作者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根據經濟活動的變革,相應地創新財務與會計的模式,使會計工作適應經濟的發展。
二、當前會計隊伍現狀分析
(一)從業人員中存在“黑戶”現象。根據財政部《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的規定,會計從業人員須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但實際情況是現行會計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屬無證上崗,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各級財政系統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管理不嚴,使得不少持證人員根本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而是簡單的考取資格證書,這部分會計人員的素質往往是不高的,還有一部分會計人員認為能做帳就行,無須取得上崗資格,在有些部門單位,領導認為有證無證無所謂,任用會計人員隨意性較大,而與此相反的是部分持證人員不能上崗,造成人才資源浪費。
(二)性別結構嚴重畸形———女多男少。按性別結構分析,會計人員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女性會計居多,甚至在很多企業中全部都是女會計。這一現狀與目前我國整個會計市場的現狀是相吻合的。這種趨勢的變化主要和女性的社會角色以及會計工作特性所決定。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做事更為細心和認真,且女性工作的穩定性更強。但在財務方面能夠升職至高層的還是男性居多,其原因主要在于:男性對企業或事物的宏觀把握和認知這方面的能力更強;身居高層,壓力也會更大,而女性可能由于家庭的原因會導致精力分散,更安于現狀。
(三)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不合理。據有關數據統計結構上顯示,持證會計人員中具有本科學歷及以上、大專學歷、中專學歷、高中學歷、初中及以下學歷幾等。它是一個兩頭尖中間大的橄欖球形??傮w來說,中專及以下的學歷占45%左右,幾乎占了近一半,表現為學歷偏低,文化素質不高。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全日制本科會計類專業學歷的比重少之更少。據有關資料可知,會計隊伍中具備初級以上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仍然偏少,具備初級以上會計人員占全體會計人員的比重不到30%,而高級資格人才更是甚少。它充分反映了會計隊伍的業務素質普遍不高,這與會計隊伍人員對自身要求不高有關也與部門單位對會計人才的任用制度不當有關,積極鼓勵各單位應加強實行會計從業人員的個人收入同職稱等級掛鉤制度,從而激發廣大財會人員求知的積極性。
(四)文化產業意識淡薄,影視會計核算經驗欠缺。順應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勢頭,橫店影視產業將進入“破解瓶頸,轉型升級,加速發展”階段,堅持以構建影視文化產業集群為主線,努力把橫店影視產業打造成亞洲最大、全球著名的影視產業基地,把影視文化產業培育成為東陽市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順應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群構建形勢的發展,這對經濟集群中的會計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產業”這本是新興產業,而對于我們大多數會計人員來說是傳統定義上的工業型會計人員,他們所熟知的是有關生產型企業的整盤賬務程序及核算方法,而對于新的影視會計核算是無從下手,只能僅憑其已有的經驗。更甚至的有些會計人員就文化產業概念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一味的看電視劇、電影,而不知其是如何出品的,更不用說明白其中的核算奧妙了。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之中的諸多:“摸著石頭過河?!?/p>
三、提升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建議及措施
(一)加強對企業會計人員持證上崗監督檢查。政府財政部門要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勵無證會計人員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報名考試嚴把會計市場準入關,而且應盡可能地調查了解行政區域管理范圍內的無證上崗情況,加大查處力度。規范考前培訓制度,要求無證會計人員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同時要和稅務、工商、金融等部門聯合發文明確規定無證會計人員不得辦理納稅申請,營業執照申領等業務,加大對企業主會計人員任用規范監管的力度,對不符合規定的堅決辭退,以確保提高持證上崗率。目前會計人員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不高,特別對于私企而言更是,企業招聘會計人員多是任人唯親,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因此,企業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政策,嚴格規范會計人員招聘,嚴格按照招聘程序進行招聘,對會計崗位的人員要把好入口關,對未持證人員堅決不用。
(二)平衡男女會計人員比例。這種會計人員男女比例過于懸殊的狀況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時應適當考慮一下平衡男女會計人員比例的問題,嚴格規范會計人員招聘。
(三)提高會計人員的文化素質。針對會計人員學歷低的現狀,可以鼓勵高中以下學歷的人員參加函授中專學歷教育以取得中專文憑。對于數量比較多的高中學歷的會計人員,可鼓勵其參加網絡、函授、電大、自考等學歷教育以取得大專、本科學歷;對于已取得大專文憑的會計人員,則鼓勵參加會計本科學歷教育。政府財政部門及企業要出臺一些政策給予適當的補助,補助金額限于學費,以調動廣大會計人員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會計隊伍整體的文化素質。
(四)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素質。當前會計人員行為失范相當普遍,當務之急是要盡快提高會計人員的自我修養和職業道德水準。一方面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特別是誠信教育,要把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全過程,注重培養“忠、真、善、廉、思、學、韌、勤”的優良品質,真正把“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會計人員要加強自我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強化職業道德意識,牢固樹立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增強對就職單位的忠誠度和對事業的責任感,牢固樹立“誠實守信是會計人的執業之命、會計行業的靈魂”的信念。
(五)建立文化產業意識,進一步深化影視會計學習。浙江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將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發揮文化產業發展引領作用,堅持做強做大影視產業不動搖,切實發揮影視產業的帶動力和輻射力,積極引導和鼓勵多元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努力形成“一主多副、競相發展”的文化產業整體格局。公司旗下的財務部,主要是面向各個影視企業提供財務記帳服務。對于多數會計而言,為了適應影視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接受新的專業的財務知識,順應時代的發展,順應大的經濟環境變化。利用現有傳統的會計理論知識結合影視相關內容進行不斷深化學習,特別是要熟識影視會計基本核算辦法,使之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學會融會貫通,為各入區企業帶來更好的服務。
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尤為注意審計線索。審計人員要完成對業務的審核,需通過對審計線索的追蹤。而在電算化系統下,審計線索的生成、處理、儲存都在計算機中進行,審計人員無法再直接瀏覽,而需借助電算化系統軟件才能完成對線索的追蹤,這無疑加大了工作的難度。雖然財務部在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審計線索方面做出過相關規定,要求業務處理過程中的證、賬、表應當打印備份,以便審核。但是實際情況是,財務人員在修改電算化系統中數據文件時可以做到不留痕跡,所以無法保證打印出的紙質線索與計算機中儲存的線索的一致性。
二、審計工作所包含的內容發生了改變
手工會計中,審計內容不僅包括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的正確性的審查,還對會計的處理程序進行審核。而在電算化條件下:
(1)機器會按照既定的程序對會計信息進行處理
手工核算時容易出現的記賬錯誤、算賬差錯等問題大大減少。但是,當會計信息系統的既定程序本身存在錯誤、被病毒感染、被黑客入侵、被人為惡意修改等,那么計算機就會按照程序對有關的會計信息按錯誤的方法進行處理。這樣一來,應將審查的重點放在電算化系統的控制功能和處理功能上。
(2)審計對象由計算機操作人員所控制
操作人員完全可以只向審計人員提供其愿意被審查的部分,其他敏感或有嫌疑的內容則可以被人為隱藏。在這種情況下,審計人員就處在了非常不利的位置,無法獲得有效的審計證據,嚴重影響審計工作的進行。
三、會計電算化對審計人員技能的影響
傳統手工會計條件下,審計人員需具備一定的會計與審計知識。審計人員依靠原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對審計對象作出專業判斷進而開展審計工作。在實行電算化以后,會計信息系統的環境與傳統手工會計的系統相比更加復雜,電算化帶來了更加復雜、數量更加龐大的審計對象。先進的軟件需要由人來操作,先進的技術需要由人來掌握。隨著電算化的普及,審計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僅依靠原有的財會知識與原來的審計經驗已無法適應新時期的變化。當代的高素質審計人員不僅需要扎實的財會基礎,還需要一定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只有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才能了解電算化的特點以及它所帶來的對審計的內控、線索、內容的影響,符合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會計電算化對審計準則的影響
[關鍵詞]公允價值公允價值會計會計準則實證研究
公允價值會計(FairValueAccounting)是指以公允價值作為資產和負債的主要計量基礎的會計模式。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產生,人們日益關注對企業商譽、衍生金融工具等資產和負債的確認和計量。由于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和及時性,使得現行財務報告過度關注歷史、成本和利潤,忽視未來、現金流和價值。公允價值會計因其潛在的高度相關性,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其運用已經從金融工具擴展到傳統領域。在西方國家中,美國對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和應用一直走在前列,IASB、澳大利亞、英國等在制定會計準則時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價值作為其計量基礎。本文對公允價值在西方國家的應用狀況以及學術界對公允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行比較全面的回顧。
一、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針對金融工具,另一類針對非金融工具。90年代以來,由于金融工具的迅速發展,對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進行確認和計量的要求十分迫切,SEC力主使用公允價值取代歷史成本會計。1990年,前SEC主席Breeden就指出:歷史成本計量的財務報告對于預防與化解金融風險毫無用處,公允價值信息是最相關的財務數據,提倡金融機構和所有上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會計。80年代后期儲蓄銀行業的金融危機使得FASB相信,公允價值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了更相關和有用的信息,因此,一反其以往審慎的態度,明顯轉向SEC的立場,了一系列旨在推動公允價值應用的會計準則。
公允價值運用于金融工具首次出現在1984年FASB的SFAS80《遠期合同會計》中。1986年,為了解決由于歷史成本會計引起的對投資、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問題,FASB啟動了金融工具項目,旨在為金融工具及其交易的確認和計量提供指引,并促生了一系列針對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和計量的會計準則。這些準則的見證了公允價值的運用從表外披露逐漸過渡到表內確認的過程。其中,SFAS105、107、115、119、126要求主體對公允價值信息進行表外披露。例如,1991年的SFAS107要求所有企業在財務報表或附注中披露相關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1994年的SFAS119要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SFAS115、133、137則要求主體對公允價值進行表內確認。例如,1993年的SFAS115要求企業在報表中直接報告短期交易性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因此,未實現的損益將直接反映在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中。
FASB認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特性,并將這一立場在1998年的針對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業務的SFAS133中作了充分說明,但遭到金融實務界的強烈反對。早在1993年,銀行業就曾干預FASB要求企業對債權和權益證券投資的會計處理采用公允價值,當時FASB不得已進行妥協,最終的SFAS115只要求交易性證券的損益在損益表中確認,可供出售證券的損益在股東權益中確認。SFAS133雖然再次遭到實務界的強烈反對,但FASB還是態度強硬地這一推行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Zeff,2004)。
1990年,IASC金融工具項目籌委會批準了“原則公告草案(DSOP)”,要求經營性(或交易性)金融資產和負債應以公允價值計量,但不包括投資和籌資項目(汪祥耀等,2004)。1992年的IAS30《銀行和類似金融機構財務報表中的披露》規定銀行至少應披露包括企業源生的貸款和應收款項、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資、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等在內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1995年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要求企業對每一類已確認和未確認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披露公允價值信息,標志著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1997年,IASC和CICA共同了《金融資產和負債會計》討論稿,表明了所有金融工具都要以公允價值計量的立場。1999年的IAS39《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取代了IAS32的部分披露條款,完整地規定了以公允價值對金融工具進行確認、計量的具體做法。
1996年,英國的ASB了《衍生產品及其金融工具》討論稿,打算在制定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方面分兩步走,先披露,后確認和計量。1998年的FRS13《衍生工具與其它金融工具一披露》要求主體在附錄中分別作文字披露和數字披露,并對其金融資產和負債進行分類,提供每一類別的公允價值信息。2004年12月,ASB了一系列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新準則,包括內容基本上與IAS32和IAS39相同的FRS25《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和FRS26《金融工具:計量》。FRS25就披露和列報兩個方面對FRS13的規定作了修正,要求增加信用風險的數字披露,對貨幣風險的數字信息則不作要求。
FRS26填補了計量方面的空白,要求所有交易性的衍生工具以及金融資產和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產生的變化在損益表中確認;而所有其他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產生的損益在總確認收益表中確認。
1996年,澳大利亞AASB和澳大利亞公共會計準則委員會在IAS32的基礎上了AASB1033/AAS33《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該準則規定主體應對每一類別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無論是否確認)的公允價值信息、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以及重要的假設加以披露。2004年7月,為了與其第4號政策報告書“國際趨同和協調政策”相一致,AASB在重新修訂的IAS32和IAS39的基礎上了AASB132《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和AASB139《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并于2005年1月1日開始實施。
二、公允價值在非金融工具類項目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1.非流動資產的重估增值
對于非流動資產的重估增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規定。IASB、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允許對非流動資產進行重估增值;美國、加拿大等不允許對非流動資產進行重估增值。
2004年修訂的IAS16《不動產、廠房和設備》規定主體進行后續計量時可選擇成本模式和重估價模式。IAS40《投資性房地產》規定主體可以選擇以成本減去折舊或者公允價值(脫手價格)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化立即在損益表中確認。
英國對重估增值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有形資產上,企業對重估增值的項目和時間選擇比較隨意。1999年的FRS15《有形固定資產》規定企業有權對有形資產進行重估價,被重估價的有形固定資產的賬面金額應該是在資產負債表日的現行價值。
澳大利亞處理重估增值問題的系統性比較強,重估增值可應用于有形資產、長期投資和無形資產。和英國不同,上市公司至少每三年對非流動資產根據估定市價進行重估,而且必須針對同一類別中的所有資產(Aboody等,1999)。2001年的AASB1041《非流動資產的重估價》規定非流動資產可以以成本或公允價值計量,重估價會計處理方法與IAS16一致。
2.資產減值
1995年IASC在IOSCO支持下啟動了“核心準則”項目。其中,1998年的IAS36《資產減值》規定,如果資產的賬面金額超過通過使用或銷售可收回的金額,該資產應視為已經減值,企業應確認資產減值損失。英國FRS11《固定資產和商譽的減值》對資產減值的確認原則與IAS36基本一致,但FRS11采用了有別于IAS36“銷售凈價”的“可實現凈值”概念。
2001年FASB的FAS142《商譽和其他無形資產》規定對不進行攤銷的無形資產(如商譽)每年作減值測試,包括對無形資產公允價值和賬面金額的比較。同年的SFAS144《長期資產減值與處置會計》規定減值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SFAS144用“不折現的現金流量”來判斷是否減值,與IAS36和FRS11有較大區別,對資產減值設定了更高的“門檻”。澳大利亞AASB1010也規定主體應進行資產減值測試,對“可收回金額”的定義與美國一致。
3.其它非金融工具項目
從1982年的IAS16開始,IASC/IASB了一系列把公允價值運用到不動產、租賃、養老金和企業合并等項目的會計準則,如IAS17《租賃會計》、IAS19《雇員福利》和IFRS3《企業合并》等。IAS41《農業》把公允價值會計運用到農業方面,比FASB更進了一步。IFRS2《股票基礎的支付》規定在支付日用公允價值計量所有以權益清算的股票基礎的支付以及以現金清算的交易,公允價值的變化在損益表中確認。
除了針對金融工具項目的會計準則外,美國FASB也了一系列針對資產和負債項目運用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例如,SFAS114《債權人對貸款減損的會計處理》要求金融機構按照預期現金流量的現值按照貸款的市價或其抵押物的公允價值,對已經發生價值減損的貸款重新計價,并將減損計入當期損失。如果其預期現金流量再度發生變化,金融機構必須對這些貸款的賬面余額進行調整。因此,SFAS114是公允價值會計發展上的一大飛躍(Zeff,2004)。
英國的FAS13《租賃會計》應用公允價值來確定在交易發生日資產負債表中融資租賃的金額以及當交易發生時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低于其折舊成本要報告的損失的金額。SSAP21《租賃和租購合同會計》要求根據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孰低的原則確定入賬價值。FRS2《附屬企業會計》、FRS3《報告財務業績》、FRS6《收購與兼并》、FRS7《購買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對企業合并中公允價值的應用給出了權威性的準則規范。澳大利亞AASB上個世紀90年布的一系列會計準則和指引則要求主體披露資產的脫手價格(ExitPrice),包括對私有企業可收回金額測試、養老金計劃托管人持有資產銷售價格、自生和重生自然資產、雇員權利現值的使用、租賃和貨幣資產及負債等。
三、FASB《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草案主要內容
2003年6月,FASB啟動了制定《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計劃,并于2004年6月征求意見稿。
美國各界對此反應十分熱烈,FASB一共收回93封來自工商企業界、審計機構、金融機構、證券公司、投資機構和價值評估機構的反饋意見書,這些意見基本上代表了美國社會各界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看法。在對反饋意見進行充分討論后,FASB于2005年10月了準則工作草案,并計劃在2006年第二季度正式《公允價值計量》準則。
FASB《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草案包含公允價值定義、估價前提、估價技術、公允價值層級和披露等內容。草案給出的公允價值定義特別強調了現實交易、脫手價格、市場參與者、參考市場等問題。指出現實交易是反映計量日市場環境的有秩序的交易,而不是強迫性的交易,強調企業持續經營的狀態。脫手價格(exitprice)為與資產相關的未來現金流入以及與負債相關的未來現金流出的市場估計提供了一個直接的估量(測度),因此是形成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的價格,這與FASB的SFAC6對資產和負債的定義是一致的。FASB認為,“市場觀察到的價格包含了所有市場參與者對一項資產或負債的效用、未來現金流量和現金流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參與者承受這些不確定性的程度的一致看法”(SFAC7)。而隨著主體進行不同的商業活動,參考市場和市場參與者也有所不同,FASB從主體的角度承認這些不同,認為參考市場是主體對資產或負債進行交易時最有利的市場,即出售一項資產可以獲得最高金額或轉移一項負債可以支付最低金額的市場①。
基于資產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thehighestandlaestuseoftheasset),準則草案提出了兩個估價前提。當市場參與者能夠使資產保持目前已經安裝好的或與其他資產配套成組使用的狀態,就構成了“在用估價”前提;當市場參與者不能夠使資產保持目前已經安裝好的狀態或資產只能單獨使用而不能與其他資產配套使用時,就構成了“交換估價”前提。公允價值的估價技術包括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為了確定估價技術的選擇,準則草案建立了一個區分各種屬性優先次序的公允價值層級。具體來說,就是根據相對可靠性把各種屬性分組成為五個層次,把最高優先權分配給反映在活躍市場上同類資產或債務的開列市價的市場屬性(第一層次),把最低的優先權分配給企業屬性(第五層次),并闡明了中間各層級的屬性(第二到第四層次)。雖然各種屬性的可用性及其相對可靠性會影響估價技術的選擇,但公允價值層級所關注的并不是估價技術本身。
準則草案規定企業必須披露相關的數量信息和文字信息,幫助信息使用者評估用于計量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的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使用范圍、形成公允價值估計的屬性以及公允價值計量對利潤產生的影響。
注釋:
①需要說明的是,參考市場上資產和負債的價格是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邊際直接成本(theincrementaldirectcosts),沒有就交易成本進行調整。FASB認為,交易成本是交易的特征,而不是資產和負債的特征,應該依照其他適用的會計公告的條款進行說明。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會計核算形式;影響
會計核算形式,又稱為賬務處理程序,是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賬務處理流程相互結合的方式,它規定了憑證、賬簿、報表之間的關系,采用適當的會計核算形式,是提高會計核算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手工會計采用的會計核算形式主要有:記賬憑證核算形式、匯總記賬憑證核算形式、科目匯總表核算形式、多欄式日記賬核算形式、日記總賬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記賬核算形式等。企業可根據會計業務的繁簡和管理上的需要來選用其中一種。這些會計核算形式的不同點,集中體現在如何登記總賬這個問題上。其共同點主要表現在:第一,處理環節多,處理內容分散;第二,處理流程重復,數據核對工作復雜;第三,處理周期長,信息傳遞、反饋慢,財務報告的時效性差。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會計工作,實現會計數據處理的電算化后是否還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會計下的會計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手工會計條件下,不同會計核算形式的劃分并不是會計數據處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處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F代信息技術的引入,使得產生上述這些具體會計核算形式的客觀限制條件不復存在了。
一、賬簿體系虛擬化
1.賬簿的本質。賬簿,作為存放經分類匯總的會計數據的載體,是一個承前啟后、不可缺少的橋梁與紐帶,手工會計賬務處理的中心問題就是賬簿問題。手工會計離開賬簿,其會計報表的編制便成無本之木、無水之魚。簿籍只是賬簿的外表形式,賬簿的內容則是賬戶記錄。賬戶就是對會計數據進行分類、歸集而設置的單元。在電算化系統中,會計信息的生成仍然離不開賬戶這樣最基本的存儲單元,但賬戶的存儲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賬簿來完成?,F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賬戶記錄與紙介質呈現出分離的趨勢,紙介質不再作為賬戶分類和匯總數據的唯一載體。實踐已經證明,在磁、電、光等介質保存會計數據的可靠性得以保證的前提下,人們需要的各種核算資料盡可通過調用這些介質上的數據庫文件并加以顯示,完全不必使用紙張作為賬戶記錄的載體。既然賬戶記錄可以完全與紙張分離,那么手工會計中關于賬簿的定義也就不存在了。
2.電算化系統中的賬簿實際是“虛”的。所謂“虛”,是指磁盤上一般并不存在賬,更不是一個手工賬對應一個磁盤文件。賬簿上反映的數據不外有兩類,一類是發生額,另一類是余額。作為記賬對象的發生額數據,來自于記賬憑證,而作為記賬結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額數據,則是在賬簿被登記之后形成的。所以,賬簿記錄只不過是記賬憑證上賬戶記錄的分類、匯總罷了。由于計算機具有強大、快速的數據處理功能,它對記賬憑證庫文件的分類、匯總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對于賬戶余額,只要保證系統初始化時輸入的初始余額數據正確無誤,以后各個會計期的期末余額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電算化系統中的“賬”是憑證庫文件及相關數據(主要是各會計賬戶的期初余額數據)自動地準確無誤地派生出來的。理論上說,保留了憑證庫文件及相關數據,也就保證了賬簿的存在。可見,在電算化系統中,“賬簿”僅僅是沿襲了傳統會計的概念而已,其本質是虛擬化的。
二、記賬過程虛擬化
記賬,是手工會計賬務處理流程的核心環節。自會計產生以來,就一直與記賬、算賬、報賬時刻相伴、密不可分,從填制憑證、登記賬簿到編制報表等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處處映射和打上了“記賬”的烙印。所以,在傳統觀念上,“記賬”似乎成了會計的代名詞。然而,在電算化系統中,記賬過程卻是一個虛過程,因為并沒有生成實際的賬。這里所謂的“記賬”就是將賬前憑證庫文件中審核通過的記賬憑證做上過賬標識或者另外形成一個賬后憑證庫文件,表明該記賬憑證已入賬,不允許再對其進行無痕跡修改或作廢、刪除操作。如果有錯誤,只能采用類似于手工會計下的紅字沖銷法,通過輸入“更正憑證”予以糾正。所以,在電算化系統中,記賬環節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時不登記日記賬、明細賬及總賬,只將記賬憑證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時再采用瞬間成賬的做法:根據科目余額庫文件的期初余額數據和記賬憑證庫文件的科目發生額數據,當即形成所需的“賬簿”并予以輸出。同時,這種瞬間成賬的方式也使會計報表瞬間形成成為可能。至于很多財務軟件所提供的記賬模塊功能,主要是為了滿足會計人員的賬務處理習慣,即只有先記賬才能查詢和打印。
三、對賬環節不復存在
在手工會計中,分類賬分為總分類賬(總賬)和明細分類賬(明細賬)。其登記的原則是“平行登記”,即把來源于記賬憑證的信息一方面記入有關總賬賬戶,同時還要記入該總賬所屬的有關明細賬賬戶,并通過定期對賬來檢查和糾正總賬或明細賬中可能出現的記錄錯誤。這種通過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來換取數據處理的正確性與可靠性是手工會計核算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征。然而,對賬是設置賬簿的產物。如果沒有設置賬簿,也就無所謂賬證、賬賬、賬表之間的核對了。計算機本身是不會發生遺漏、重復及計算錯誤的。只要會計軟件的程序正確且運行正常,賬證、賬賬一定是相符的;只要報表公式定義正確,賬表也一定相符。這樣,就使手工會計下的對賬環節不復存在了。事實上,作為手工會計賬務處理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記已沒有存在的理由,計算機對來源于會計憑證的原始數據并不需要重復處理,而分類賬也沒有必要明確地區分為總賬和明細賬。當然,這并不排除會計軟件中設置類似于總賬和明細賬的數據存儲結構,但這樣的總賬和明細賬之間并不存在統馭與被統馭的關系,其目的只是為了加快信息檢索的速度。
四、賬務處理流程呈現一體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