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數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學認知是幼兒園階段必不可少的學習與發展領域。幼兒園階段數學學習的成效不僅影響幼兒的數學學科成績,很可能還會對他們將來能否取得總體上的學業成功產生重要的基礎性影響。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應該以適宜的方式來豐富幼兒的數學知識,促進幼兒的數學學習能力,且做到在內容和方法上與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一脈相承。幼兒早期數學學習經驗的積累為他們小學階段的數學概念的形成打下了基礎,幼兒在早期養成數學的思維習慣,形成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獨立意識等學習品質,為他們進入以系統、抽象的學科學習為主的小學階段學業與能力發展奠定了根基。
幼兒園數學教育是通過直觀教具使幼兒從具體材料和游戲活動中進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動內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并用語言促進思維,培養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幼兒園數學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講故事、創情境,使幼兒數學教育活動趣味化、游戲化
不愛學習的孩子哪兒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一個也找不到。在學習數學時將故事引入數學學科,將那些枯燥無味的數學概念放到起伏跌宕的故事中去,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吸引幼兒,孩子們邊聽故事邊看表演,邊聽故事邊思考,邊聽故事邊回答問題,讓幼兒主動學習,然后創設教育情境讓孩子參與表演。孩子的興趣在,注意在,孩子學起來也快,學得也輕松了。如教“10的分解、組成”時,可以邊講故事邊表演“孫悟空變出10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都有一些不一樣,猴爺爺想把它們分成兩隊,可老眼昏花看不清,請小朋友們來幫忙按小猴的不同來分一分”。孫悟空是小朋友們熟悉的人物,大班幼兒又特愛幫助別人、表現自己,所以這樣的設計能很快吸引幼兒的注意,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三、提問題、出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使幼兒數學教育簡單化
傳統的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常是口干舌燥地講解、手忙腳亂地演示數學概念,幼兒是一知半解地聽,老師累、孩子累,效率低,簡單的東西復雜化。《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讓幼兒自主思考;提供材料,讓幼兒在實踐操作中尋找答案。幼兒自己通過努力得到的答案比老師教給的答案容易理解和記憶,使復雜的數學活動簡單化。如教“10的分解及減法”時,第一步便是提出問題,提供小棒,讓幼兒操作:“牛伯伯聽說大一班的小朋友很會分棒子,現在有10根棒子請小朋友們把它分成兩份,看看有多少種分法”。幼兒已有9的分解作基礎,很快便將10分解出來了,相比老師的示范講解不僅節約時間,而且簡單明了。但應注意:
1.提出的問題要嚴謹,有針對性,不能模棱兩可,使幼兒產生誤解。忌提“好不好”“愿不愿意”這種帶主觀性的問題。善于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靈活設問。當幼兒在操作中出現問題時應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會這樣”等。
2.材料的投放要適宜。數學活動的操作材料是幼兒探索問題的工具,不是課堂上表演的道具,忌太多,忌華而不實。
四、關注數學活動過程,提高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
既然數學教育活動的目的是“發展幼兒數學能力,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么在評價數學活動時就不能將數學知識、技能的掌握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數學活動本身就是教師引導幼兒探索、推理、論證的過程,具有科學性、邏輯性,不能將幼兒整齊劃一的表演性操作看成數學活動成功與否的標志。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幼兒數學研究專家林嘉綏教授曾經說過:“數學教育中發展兒童的思維實際上是指發展數學思維,數學思維既指數學的結果又指思維的過程。思維的結果是指數學知識本身,數學思維過程指的是獲取數學知識和解決數學問題中抽象概括和推理的過程。”幼兒正是在不停地“建構――失敗――再建構”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的,也只有數學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嘗試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數學活動的評價應更多地關注活動過程及過程中幼兒的思維狀況。
五、引導幼兒用簡單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信心
關鍵詞:數學;思維;動手操作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295-01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幼兒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適應新世紀的發展、變化,不被時代所拋棄,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游戲和生活中學習數學,才能體現“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觀。
幼兒階段是數學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是培養幼兒思維能力有效的途徑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數學教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能在生活和學習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能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綱要的目標中能看出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要從生活和教學兩方面進行。在進行數學教育時要讓幼兒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一、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亞杰說過:“知識來源于動作,而非源于物體。若智能訓練目的是在于形成智力,而不在于記憶許多事,在于培養明智的探索者,那么,傳統教育顯然具有嚴重的缺陷。”他認為兒童學習絕非坐在椅子上被動地學習,正如他們學游泳,不只是坐在看臺上觀察水中的成人游泳,而必須跳入水中去游才可以。幼兒數學操作的內容較多,讓幼兒多進行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團體精神,達到輕松樂學的氛圍。幼兒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師應適時營造合作操作的情境,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合作交流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二、培養幼兒的數學意識應從生活出發,幫助幼兒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存在,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應用。作為教師要刻意引導幼兒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數學的應用,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源泉。幼兒的數學知識來源于他的實際生活。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同時,當幼兒真正有意識地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的應用性也會有更直接的體驗,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
三、在幼兒年齡階段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就是要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讓幼兒體驗中各種事物的數、量、形、空間和時間等特征,但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對于數學的學習和認知的發展階段能力也是不同的。中班的幼兒在小班學習數學的基礎上,會手口一致點數并輸出總數,會按照大人的要求取放相應數量的物體,淺淺地開始認識認識數字之間的關系,到了大班,數概念初步發展,能不完全依靠直覺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10以內數的組成、分解,加減運算。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所以,他們對物體數量特征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許多研究表明,幼兒所接觸的數學教育內容是否合適幼兒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直接影響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在了解幼兒思維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的條件下進行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
四、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各自的愛好是不同的,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設計活動,為幼兒提供各種不同的選擇機會以滿足幼兒不同的需求1、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教育中教育內容都包括了數學教育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完成其他教學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加入有關數學教育的內容。2、幼兒大多數時間是在游戲和玩耍中度過,因此在游戲中滲透數學學習內容,能夠鞏固數學學習。3、在教學中,注重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讓幼兒在眼睛看、耳朵聽、小手動、嘴巴說中進行數學學習,這樣一來,幼兒對知識有了深刻的感知,更促進了幼兒智力的發展。4、幼兒學習數學要在實際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各種關系、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實際上也說明了事物間的各種關系,但幼兒受到認知水平的局限,通常要從具體的事物中認識和感知他們的數形成數概念。在進行區域活動時帶領幼兒動手操作圖形、圖片、食物等來感知數學,幼兒通過對形狀、顏色、大小等多角度進行分類,發展了幼兒的直覺的思維能力。5、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環境和生活中包含著許多與數學有關的知識內容。只要我們多從幼兒的家庭生活實際去認真發掘,我們就能找到與幼兒數學活動有著某些聯系的知識點和教學基本素材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幼兒思維的發展為他們學習數學提供了一定的心理邏輯準備。皮亞杰認為,兒童具有邏輯,且兒童的邏輯包含兩個層面,即動作的層面和抽象的層面。這些動作層面的邏輯結構不僅使兒童學習數學具有了良好的心理準備,而且在兒童通過反省抽象而獲得各種邏輯數理知識的同時(皮亞杰稱之為同化過程),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皮亞杰稱之為順應過程),并最終形成抽象層面的邏輯結構。但是,幼兒邏輯思維發展的特點又造成了幼兒在建構抽象數學知識時的困難。本文首先列舉一下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再結合數學語言的特性,然后談談個人的一些認識。
2幼兒邏輯思維發展的特點
2.1從具體到抽象
例如,問一個兩三歲的兒童,“你家里一共有幾個人?”他能列舉出“家里有爸爸、媽媽,還有我”,卻回答不出“一共有3個人”。這說明這時的幼兒還不能從事物的具體特征中擺脫出來,從面抽象出數量特征。
2.2從個別到一般
例如,大班幼兒在學習數的分合時,對于分合式意義的理解是從個別到一般,逐漸達到概括程度的。教師首先讓幼兒分各種不同的東西:2只蘋果、2個玩具……并用分合式記錄下來。這時幼兒對分合式意義的理解還停留于它所代表的那一件事,當老師問這些式子一樣不一樣時,大多數幼兒都回答不一樣。
2.3從不自覺到自覺
例如,小班兒童在將具有相同特征的物體歸類時,往往會出現做的和說的不一致的情況。不少幼兒能根據感官判斷其共同特征并進行歸類,但在語言表達上卻不一致。顯然,幼兒這時的語言表達往往是不隨意的,僅作為動作的伴隨物,而不是思維過程的外化。
2.4從自我中心到社會化
我們曾觀察到一位小班幼兒給圖片歸類,他自己是按照形狀特征分的,當他看到有的幼兒在按照顏色特征分類時,就說別人“是亂七八糟分的”。這時對方也發現兩個人分得不同,對他說:“你是亂七八糟分的。”然后,當我們問幼兒“你是按照什么分的?”時,他們都不能回答。由此可見,幼兒意識不到自己歸類的根據,更無法從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3數學教學語言特性
3.1語言的通俗性
3.2語言的啟發性
3.3語言的科學性
3.4語言的情感性
4對幼兒教師數學教學語言的認識與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在活動中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是教師實現互動的外部體現,因為幼兒還不能接受文字語言信號,教師往往采用有聲言語進行信息的傳播、情況的交流、指令的、行為的評價等來指導幼兒,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響幼兒認知學習和思維過程,影響幼兒思考問題、表達思想、判斷和想象等能力的發展,并能促進和提高幼兒與環境中的人和物之間相互作用的質量。所以,對建立在互動基礎上的教師語言表達的研究,對教師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改進教育方式,更好的促進幼兒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下面我從數學活動的導入、過程、評價三個方面闡述教師語言表達對幼兒活動的影響。
4.1導入部分教師的語言表達
導入是引導幼兒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而新穎、別致的導入為數學活動的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導入是一個活動的伊始,幼兒的心理難免準備不充分,注意力還沒有充分集中起來,如何使幼兒參與到教師設置的活動中來,教師的引導必需要講究藝術。案例一:數學活動《超市大整理》導入部分,教師說:“我是哈哈超市的總經理,我進了許多貨品,要怎么整齊地擺放到這些貨柜中,讓顧客很快地拿到他所需要的貨品呢?”聽完教師的問題,幼兒就很快操作起自己手中的材料。但結果出人意料,幼兒只是將貨品一樣一樣整齊地擺放到貨柜上。同樣是數學活動《超市大整理》導入部分,教師變換了一種指導語言,卻使幼兒活動的結果截然不同。案例二:教師:“我是哈哈超市的總經理,我進了許多貨品,都有哪些貨品呢?”幼兒:“西瓜、玩具汽車、書包……”師:“我要請你們將這些貨品擺放到貨柜上,這里有幾個貨柜呢?”幼:“三個。”師:“那這些貨品要怎么分,擺放到這三個貨柜上,讓顧客一進超市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大多數孩子能將貨柜按類擺放到三個貨柜上。在同一個活動中,教師同樣以游戲的形式導入活動,為什么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呢?教師第一次的提問看似開放的問題,其實過于空泛,目的不明確。教師的語言能直接引起幼兒對觀察對象的注意,使他們有選擇地感知觀察對象。第二次,教師是將問題具體化,直接指向觀察的對象,讓每個問題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使幼兒在自己的思考、講述中,自覺地理解了知識,而不用去告訴他們。在導入部分,教師的語言應采取生動性、趣味性,富有啟發性的語言,這樣才能吸引兒童的注意;語義簡明,語句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詞語準確,目的性強,避免將活動最終結果直接告訴幼兒。
4.2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
在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適當的語言提示,可以幫助和啟發幼兒回憶已有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與現時的活動情景結合起來,解決面臨的學習問題,獲得新的學習經驗。因此,教師的語言在活動過程中主要是為了引發幼兒思考,而不是代替幼兒想和做,要體現雙向交流,方可呈現啟而有發,問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圍,從而促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新的發現、新的表現。教師的語言要有開放性,指向性明確,能給幼兒以啟發。如在數學活動《超市大整理》中,幼兒在為貨品分類時,出現了兩種情況,大部分幼兒能將貨品分類擺放到貨柜上,個別幼兒還能將貨品進行二次分類。操作過程中,有個幼兒能將兩個貨柜上的貨品進行二次分類,但有一個貨柜只是分類。于是教師將這位幼兒的操作材料展示給大家看,說:“請你們檢查一下,貨柜上的物品都擺放對了嗎?”大家共同認定都對了,但幼兒并未發現其中的二次分類,于是教師緊接著問:“前面兩個貨柜和后面一個貨柜分得有什么不一樣的嗎?”這時幼兒發現了前兩個貨柜的貨品擺放的方法更方便顧客拿到自己所需的東西。教師說:“你們也試試擺擺看,讓顧客更方便拿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后來大部分幼兒基本上懂得二次分類更方便顧客。通過教師簡單的語言啟發幼兒的分類經驗在原有基礎上有了一個提升。#p#分頁標題#e#
4.3在活動評價中教師的語言表達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而往往采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和評價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例如,我們經常看到在數學活動中,幼兒回答錯了的時候,就向全班小朋友說:“大家說××說得對嗎?”導致全班幼兒大聲否定。這樣做會傷害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有的教師的評價語言很貧乏,在一次活動中不斷出現“不錯”、“很好”等詞語。這樣的評價缺乏針對性,不能對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指導,使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也不能及時強化或糾正,幼兒渴望得到評價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滿足。因此教師對幼兒評價的語言應有明確的目的,委婉,讓幼兒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更能促進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它的知識性、抽象性、概括性很強,所以幼兒學習時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不少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依據數學知識的這些特點,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寓教于生活、故事和游戲之中,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才能讓幼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課堂設置成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舞臺,讓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各種數學學習活動中。
一、在故事中“學”數學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增長幼兒知識,發展智力。把教學內容編成形象生動、富有趣味簡短故事,讓幼兒以聽故事的形式來學習。例如:在教認識 5 時, 我設計了小靈通參觀海底公園的故事。小靈通來到公園門口,一位機器人攔住了他的去路。機器人說:“小靈通,你要想參觀公園,就必須通過三道大門,如果你能正確答出大門上的問題,各道大門就會自動打開。這時,教師可對幼兒說:“你們有沒有勇氣去打開問題之門,參觀一下美麗的海底公園呢?”孩子們的求知欲被激發出來了,這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在第一道門上畫上幾何圖形,要求幼兒數清楚圖上有幾種圖形,每種圖形有幾個?第二道門上的問題是關于5 以內的順序,第三道門上的問題是關于 5 的寫法。在這種自由寬松氛圍下,幼兒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這種方法也符合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的記憶特點。通過將故事與數學活動的巧妙結合,把枯燥、乏味的數學活動變的生動、有趣,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吸引他們的無意注意,讓孩子們喜歡數學并學好數學。
二、在游戲中“玩”數學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戲之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松松、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在游戲中,幼兒可獲得數學知識,并有機會自由地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和運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就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運動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
三、在問題中“思”數學
當代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的存在,就沒有數學活動的開始,有了問題,思維才能有方向。”因此,教師應精心數學問題設置,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抓住最佳時機開拓幼兒思路,多給幼兒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的機會,為幼兒的思維活動提供最佳信息。例如:認識方位詞,教師可提問新穎有趣的問題:“怎么摸到你的腳?”“怎樣摸到你的頭發?”讓孩子去了解身體的各個部分,以及如何保持各個部分的平衡,訓練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時更使孩子進一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概念。使原本枯燥的數學學習活動變得活潑有趣,使幼兒想學、愛學、思學。
四、在生活中“用”數學
生活是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源泉。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它與實際緊密聯系。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新《綱要》也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注意聯系生活,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能夠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在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時,帶領幼兒來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和幼兒一起尋找這些圖形,幼兒用他們稚嫩的眼光發現了,有的房子的屋頂是三角形的,紅綠燈是圓形的,路面上有的瓷磚是正方形的等。在學習中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到處是數,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例如在“認識數字”的活動中,讓幼兒帶著問題尋找生活中的數字,說說它的用途。幼兒尋找到生活中所熟悉的日歷、圖書、衣服、電話機、遙控器、等物品,使幼兒在生活中常用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不斷獲得新的經驗,培養幼兒樂于觀察生活、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幼兒在找找、玩玩、說說中發現生活中有趣的數字現象,并通過想象講述,如果生活中沒有數字會怎么樣?把學習與幼兒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幼兒感受到數學處處與生活同在。
五、在操作中“做”數學
【關鍵詞】數學;年齡;生活化;游戲化;樂趣
中圖分類號:G61
在以往的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們基本遵循這樣一種模式:教師制定計劃--設計集體教學方案--預備教學道具--展開教學。這種一廂情愿、按部就班、違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枯燥教學,讓幼兒從一開始就對數學失去了愛好,數學成了強加給幼兒的概念、記憶不完的知識和索然無味的活動。
社會在發展,新時期的教師更應積極探索適合幼兒發展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與實施,對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提出了新的規定和要求:即"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引導幼兒對四周環境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發生愛好,構建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略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某些簡略問題"依據這一理念,我們進行了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愛好,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積極性、變通性、促進了幼兒智能的發展,進步了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教育學家指出:"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這是幼兒的年齡特征。數學教學要根據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的天性特點進行教育的"引導性"發揮教學。同時利用幼兒在幼兒園活動時間長、自主活動時間多的因素,精心設置數學活動區,讓幼兒通過在數學互動活動區玩一玩、擺一擺、拼一拼等自主探索性活動中增強幼兒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誘發幼兒的探索精神,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實踐操作性能。
然而,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我們所執教的數學雖然是一門功課,但與生活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處處都存在著數學,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用著數學,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貪玩的、所以把教案硬生生的搬上來,他們不一定領情,我認為,把數學生活化,是很好的學習途徑,方法也有很多。下面就從實踐的層面對比項研究談談我們的具體做法。
一、有效轉變幼兒教師數學教學觀念
(一)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
二十一世紀,將是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只有不斷的在教學中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變化。
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無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二)教師必須要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育方法顯然不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多采用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幼兒勇敢打探地探究問題。
(三)教師應為幼兒安排、布置事宜的學習環境
提供一個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
二、幼兒學習數學生活化涵蓋的層面
(一)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生活化
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生活化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也包括在設置的情景中學習數學。正如皮亞杰所說:"兒童學習的途徑應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相似生活的情景中學習,而不是在數學情景中學習"兒童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過程總了解四周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育資料,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二)幼兒學習數學資料的生活化
操作資料是數學活動中幼兒賴以思維的物質基礎,是數學活動的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決定著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激發愛好的大小及開發智力的深度。新奇古怪的操作資料易分散幼兒的注重力,而選擇現實中自然物品作為數學資料更能讓幼兒把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同時也省去了做教具和學具所花費的大量時間,所以我們采取了以下多個觀點:
1、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情景,創設活動沖突,引導幼兒尋找資料。
2、尋找操作資料的過程,也是教學思維的過程。
3、要求幼兒相互交流自帶資料,幫助幼兒多角度理解數學關系
4、記錄操作成果,促進思維由具體向抽象升華
三、遷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必回歸生活",這句至理名言充分強調了數學教育的最終歸宿--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幼兒經歷了時間、熟悉、反思,積累了肯定的數學經驗以后,錘煉進步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了必定。如:在幼兒學習了液體的守恒知識后,我們預備了高低不同,粗細相同或高低相同、粗細不同的各種容器,讓幼兒自主選擇不同的容器,進行"運水"競賽,看那組小朋友先運完規定的水?然后找出先運送完成或者是運送慢的原因......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激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他們用相關的經驗來理解和解決問題。
四、幼兒數學生活化實例分析
大班的孩子對于數量的理解已經深入到生活個各個角落。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做以引導。一天,小偉告訴我:"媽媽買了蘋果和梨",我問他:"有幾個蘋果和梨呢?"、"六個蘋果啊,忘記了。"可是,下次他就會告訴我:"媽媽今天又買了4個蘋果和5個梨,一共是9個"我跟孩子們聊天的時候說:"昨天,老師家里來了2個客人,后來又來了4個客人,一共來了6個客人"有些孩子很快就會領會,過幾天,跑來告訴我:"昨晚,我和爸爸、媽媽去喝茶,后來叔叔、阿姨也來了,一共是5個人"。有時候,我聽到他們在說悄悄話,:"我帶8顆糖、給你2顆、我留6顆"在孩子們互相模仿和交流中,逐漸掌握了數與量的關系,并且為日后的創編應用題以及其他加減運算方式做了很好的鋪墊。
與此同時,孩子們自主探索的學習氛圍輕松形成,數學生活化的學習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們。
綜上所述,我們結合現實生活,使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提高幼兒探討、探索新事物能力有著直接和極為重要的作用。幼兒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兒生活與經驗,幼兒教育才能發揮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倡導布滿生活氣息的幼兒的數學教育。
參考文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關鍵詞:創設情境;學以致用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136-01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數學作為一門培養和鍛煉思維能力的基礎課,人們形象地稱數學是人類思維的“體操”。幼兒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對孩子的思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學,應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適當教孩子們一些數學的初步知識,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維和智力得到較快的發展。數學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幼兒的注意,使他們更好地投入數學活動中去呢?因此,從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一直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在數學活動中,怎樣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怎樣把數學教學融入到幼兒園各科教學活動中呢?根據現代幼教理論,根據幼兒自身的特點,能快樂有效的學習,關鍵在于教與學方式的多樣化。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設計有趣游戲,使幼兒樂在其中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幼兒喜歡做游戲的心理,讓妙趣橫生的做做玩玩進入課堂,能使幼兒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個體活動游戲“火眼金睛”:讓幼兒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各種物體(圓形、長方形、梯形等)分別有什么特征?通過幼兒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幾何物體的特征及異同;區別“左和右”的游戲貼尾巴:前面放著缺少尾巴的猴子,讓一幼兒蒙眼聽其他幼兒用方位詞指示將尾巴貼到相應的位置上,幼兒會集中精力辨別左右以致完成任務;在上“統計”課時,幼兒小組合作統計戴帽子的和沒戴帽子的、穿皮鞋的和穿運動鞋的、穿夾克和穿毛衣的等相關問題,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統計辦法,小組間比賽,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究的熱情,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在“貓捉老鼠”的師幼互動游戲中讓小班幼兒感知“1”和“許多”,老師做貓媽媽,小朋友做小貓,一只貓媽媽,許多小貓;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老鼠中有1只黑的,許多是灰的;小老鼠中1只是白的,許多是灰的等等。孩子在游戲過程中自由自在,沒有負擔,情緒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歡上數學活動了。
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廣開思路
愛想象是人的本能。恰當的、精彩的問題對幼兒來說很有吸引力,使幼兒能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同時獲得美的享受。如教學“5的加法”時,我以熊貓寶寶過生日時準備許多水果招待朋友的故事為線索,讓幼兒在情景中體會加數與和分別代表的意義。并激發幼兒的想象,一人說算式,一人編加法題。幼兒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熱烈。如教學“8的分合"時,讓幼兒自己探索8可以怎樣分?幾和幾合成8?怎樣分才能不重復不遺漏?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就能對所學知識有較深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幼兒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關注學習過程,讓幼兒體驗成功
積極關注幼兒參與學習的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沒有幼兒積極參與的教學應該是失敗的。如“爭分奪秒”中引導幼兒用眨眨眼、拍拍手、喘喘氣來表現一秒鐘,帶領幼兒慢跑一分鐘,跳一分鐘繩,玩一分鐘滑梯等,在關注幼兒的同時,積極創設機會讓幼兒體驗了成功的。天真活潑好動的幼兒對什么都好奇,教師要抓住各年齡段的幼兒心理特點,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手段呈現學習內容。如學習“排序”時讓幼兒給愛美的小公雞設計串項鏈、教學“順數和倒數”時用多媒體大屏幕上小豬上樓梯的動畫情景吸引幼兒,有了外在的誘惑力,就會誘發幼兒的內在需求,從而去積極探究,發現問題,突發奇想,理解新知,樂在其中。有了這樣的體驗,幼兒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當取得成功時,那份喜悅是別人難以體會的,可以說喜悅是發自內心的。再運用“你回答得真好”“你來試一試”等表揚、鼓勵的語言對幼兒的表現作出肯定評價,它有著強化作用,能提高幼兒的積極性,產生愉悅的情感,調動幼兒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學以致用,讓幼兒感知數字在生活中的運用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以模擬的方式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使得幼兒學習起來更感輕松、自然和真實。如學習“順數、倒數”的活動中,幼兒通過“搭建樓梯”的操作活動,具體感知樓梯從低到高和從高到低的變化規律;通過生活中的“紅綠燈”、“倒計時”聯想,形象地感知并發現順數、倒數時的數序規律等。由于活動內容來自生活,活動情節豐富有趣,激起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極大興趣,滿足了幼兒自我探索的愿望,體現了個性化的魅力,實現了幼兒快樂學習的理想。
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其應用性非常得廣泛。幼兒階段的數學教育,是學生形成數學的基本概念和解決問題的初始階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們在幼兒階段能夠打下較為堅實的學習數學的基礎,就尤為關鍵了。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必須要正視,那就是:隨著我國幼兒教育的飛速發展,幼兒園的規模不斷擴大。數量在不斷增加,這就使幼兒園的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大量的青年教師進入了基礎教育這一行業,在給我們的基礎教育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由于工作時間較短,對于學生實際了解不夠深入,導致出現或者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幼兒階段的數學教學,現在我就結合自己的探究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現階段幼兒數學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有:首先,教學的目標相對單一。很多教師更多地把數學教學的目標簡單的定義為數學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良好的學習數學學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其次,評價體系相對單一。可能很多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那就是更多的希望孩子們在初始階段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而忽略了全方位與人的目標,導致學生不能做到很好的全面發展。再次,教學語言有待提高。一些教師由于參加工作的時間相對較短,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不夠規范。而幼兒階段的孩子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主要途徑就是向教師模仿,這就給他們日后的數學學科的繼續學習埋下了隱患,可能會成為制約孩子們數學學習的一大障礙;另外教學方法相對滯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落實。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于我們幼兒園數學教學來說,可能會成為制約我們教師教學和學生發展的瓶頸,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不利于我國幼兒階段的教育教學。需要我們每一位幼兒園數學教育工作者來證實這一問題的存在,并盡快地、及時有效地予以解決。
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來解決:
一、加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
教師只有不斷地在教學中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無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只有不斷創新和不斷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觀,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
二、不斷調整教學方法。
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多采用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幼兒勇敢大膽地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根據數學教學中的不同內容、不同教學目標、幼兒的個性差異,選擇一種或幾種最優的教學方法,綜合加以運用,靈活多變。
三、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關鍵詞:幼兒;學習興趣;動手操作;快樂體驗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意味著數學活動有利于幼兒思維的發展。“會用初步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體會數學的意義”是幼兒數學領域的教育內容。由于現實生活離不開量、形、數、時間、空間等數學內容,因此,在生活中引導幼兒學習數學也正好順應了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幼兒可以在實際操作中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主動獲取相關的數學經驗,真實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那么,如何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呢?
一、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自信心
(一)運用游戲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如果把理性的數學知識結合到游戲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音樂游戲《乘火車》,可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車,分別編號1、2、3,幼兒每人一張編號的車票,幼兒在音樂聲中做開火車的動作,音樂一停,幼兒依照車票號碼快速找座位坐下,教師當列車員進行查票,看誰找得又對又快,這位不僅滿足了幼兒的競賽心理,而且能促進幼兒更準確、迅速地加深了對序數的認識,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運用以游戲激發興趣的策略時,所選用的游戲應該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年齡越小的,應該以直觀地、帶有情節性的、能把幼兒帶入角色的游戲為主。例如“送小動物回家”、“停車場”等活動。而對于年齡較大的幼兒,則應選用一些富有挑戰性的、抽象的、有更多發揮余地的游戲為主。
(二)開展區角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為幼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潛力作不同選擇。而根據活動需要創設的區角能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因此,我帶領幼兒到教學區里進行分類教學,逐一出示圖形寶寶請幼兒擺擺,玩玩,觀察其特征,然后請幼兒按要求把同一類型的寶寶領回家,如:A,形狀一樣的;B,顏色一樣的;C,大小一樣的;幼兒可分組進行,可個別進行。通過開展區角活動,使抽象的知識變成感知的形象,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分類能力,還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在動手操作中引導幼兒發現數學的奧妙
動手操作則是最好、最直接的認知過程,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機械記憶,不會靈活運用。如果讓幼兒的數學活動中每人都有一份操作學具,不僅能使每位孩子都獲得練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利用操作活動學習數學,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發展幼兒的邏輯性思維能力,創造力、觀察力、判斷推理等能力。在操作過程中,要讓幼兒手腦并用全神貫注的進行操作材料,對幼兒數學學習、思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在數學的學習活動中,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生動有趣的操作材料,充分激發幼兒操作的愿望和活動興趣。如:在按顏色標記進行分類的活動中,我不僅提供各種顏色的水果卡片,各種顏色的玩具,還提供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各種顏色的瓶蓋和各種顏色豆子讓他們顏色的標記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反復擺弄,興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樂的喜悅中。因此,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有目的創造和提供相應的數學活動材料,讓幼兒在玩中學數學,在操作中親近數學、感知數學、發現數學的奧妙。
三、讓幼兒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運用生活化的教育內容,幫助幼兒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進而喜歡數學。如:在大班的《生活中的數字》教學中,通過活動的準備,讓幼兒找一找生活中所看到的數字并了解這些數字的用途,從而引發了活動的,可見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確實找到了很多生活中離不開的數字,如:家里的電話號碼需要數字、家里的門牌號碼需要數字、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離不開數字;又如:經常吃的食品袋上有數字,那是生產日期很重要,超市中的貨架上有數字,那是物品的價格也很重要,每個汽車上有車牌號碼,銀行卡上也有很多的數字等等,孩子們回答的很多,他們找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數字,同時也認識到了生活中一些數字的重要性。通過這個活動,也讓我明白數學內容應從邏輯性向生活化轉變,這是讓孩子們喜歡上數學的基礎。
四、創設新奇有趣的環境,引導幼兒主動探索
關鍵詞:幼兒數學;數學教育;生活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3-294-02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 幼兒數學教育是啟蒙性的、準備性的、基礎性的,既是為了促進幼兒當前的發展,也是為幼兒日后的發展打基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明確的提出了要在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去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我認為應該讓幼兒在生活中去玩數學。學與玩并不矛盾,對兒童來說,玩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適合于兒童的天性和特點的一種學習。數學不應是數數和加減運算,也不該是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數字和運算符號,而應該是融入于我們真實的生活之中,時刻存在于許許多多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事件和細節中的,這些生活情景同樣也是教育孩子的大好機會。 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了“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某些簡單問題。”依據這一理念,我在教育教學中進行了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的探索,從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出發,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積極性,促進了幼兒智能的發展,提高了幼兒數學認知能力。下面就從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學習數學
我們的周圍,每樣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著,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無窮無盡的數學素材。幼兒生活的環境有幼兒園、家庭、社區。在幼兒玩玩具時可以教他們學習分類,如對他們說:“玩具寶寶都有自己的家,現在有很多的玩具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們的爸爸媽媽會很著急的,小朋友們去幫玩具找到自己的家吧。”讓孩子在充滿愛心的情緒中學習了分類,玩具柜上中下不同的位置,也讓幼兒感受了空間的不同。吃飯時有多少人,那么就在餐桌上擺放多少餐具,讓幼兒學習一一對應及數守恒的知識。在吃午點時,由小朋友輪流做值日,“數一數你們這一組有幾個小朋友,然后拿多少個盤子,拿多少塊糕點。”老師都可以利用這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對幼兒進行數學知識的教育,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將數學教育活動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在家里,讓幼兒數一數家里有幾口人,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量一量自己有多高,稱一稱自己有多重,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自家的門牌號碼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字及其作用;翻一翻家里的日歷,感知年、月、日的順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說一說自己一天的活動:起床、上幼兒園、吃飯、游戲、睡覺、離園等;家里的飯桌是圓的,凳子是方的,烤箱是正方體,冰箱是長方體……。幼兒生活的現實環境中充滿了數、量、形、時、空的有關知識和內容,利用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可以使幼兒在既輕松又自然的情況下獲得簡單的數學知識,關鍵在于老師要敏于觀察,善于捕捉。教師只在幼兒因自身經驗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動遇到障礙時給予適時幫助和引導。如:點心吃餅干的時候,小朋友大多關注的是“吃”這一活動,不會考慮別的更多的東西,我就啟發幼兒動腦筋讓餅干“變魔術”,一會兒變成三角形,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變成正方形,在這一看似平常而簡單的吃餅干活動中,孩子不但對圖形的認識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幼兒動腦筋愛探索的好習慣。又如:在幼兒學習“長度守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大量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毛線,引導小朋友將毛線擺成不同的圖案和形狀,小朋友經過反復的操作和思考,最后在老師的啟發和幫助下知道了等長的兩種物體不論你怎樣擺,怎樣變換形狀,它們的長度都是不變的。這些材料便于幼兒操作,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刺激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在活動中,激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他們用相關的經驗來理解和解決問題。在這種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擺弄中,幼兒擺脫了數學活動中的壓力,親身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自然輕松和有趣;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導幼兒在有意無意間以各種感覺通道感受來自生活的多種數學信息,消除幼兒對數學的陌生感,為幼兒學數學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孩子無時無刻不在與數學打著交道,數學教學對孩子的生活有著獨特的影響。在孩子一日生活小環節中,我們注意引導孩子去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奠定數學學習的基礎。
二、用游戲的方法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育家說:“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幼兒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說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能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更加受幼兒的歡迎。在數學活動中,如果采用游戲的形式,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這樣,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簡單重復的練習也因游戲而變得生動起來,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也會更好。
區角活動,是指在活動區,提供多種多樣符合幼兒需要、興趣的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我充分利用空間,在活動室開辟了數學區,讓幼兒根據自己水平自主選擇區域,給予幼兒充足的活動時間和較大的自由活動空間。如在區角中放入大量的各種顏色的不同圖形,幼兒隨意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活動,可以拼小樹、房子、各種家具和動物,既認識了圖形,也培養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活動中幼兒可自由結伴,操作完一項材料內容后可到別的數學材料區去玩。區域活動是開放、自由、自主的活動,它既不同于正規的教育活動嚴謹,又不同于其他活動的分散,區域活動是參照兒童發展及其特征做出的漸進式安排的一種學習途徑。它能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讓幼兒有機會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操作、擺弄發現新知識,鞏固已有的經驗,并主動學習它的形式也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對實現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促進每個幼兒身心和諧發展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自主游戲環境中,讓幼兒在游戲的情節中,無拘束地利用同伴間的相互影響來共同學習、共同促進與提高。如在“逛超市”的游戲中,老師給每樣商品上標上不同的價格,游戲開始時,請2—3名幼兒當收銀員,其他幼兒分別扮演顧客,每名顧客拿10元“錢”,讓幼兒自由地進行購買活動;在游戲中幼兒認識了貨幣,也了解了貨幣的有關知識。在“圖形寶寶”的游戲中,老師給每個小朋友都戴上不同的圖形頭飾,“圖形寶寶”在輕快的音樂中去找朋友,并向朋友介紹自己的名字,如“我是三角形寶寶”,我是“正方形寶寶”等,讓小班的小朋友在愉快的游戲中很快地掌握了不同圖形的特點。
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我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體育活動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學習數學。許多現成的體育游戲注重的是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因其簡單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愛。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豈不是既練習了動作技能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
如;在“跳房子”的體育游戲中,老師可以對幼兒進行認識10以內數的教學,如老師說跳“1”,幼兒就跳到“1”的格子中,老師說跳“6”,幼兒就跳到“6”的格子中……。改編后的體育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于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總之,靈活機動地利用游戲中的隨機教育內容,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愉悅而又科學的數學環境,引導幼兒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學習,通過自身與環境的接觸,自由探索,動手、動腦、動口,促進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潛能。
三、探索多樣化的數學游戲
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有目的地創編一些相應的數學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數學,讓孩子在操作中開始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從而愉悅入門。 為了鞏固對形狀的認識,我設計了“送娃娃回家”的操作游戲,請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送到正方形盒子里,把圓形片片送到圓形的盒子里,從中獲得相關經驗。為了讓小班的小朋友感知上下前后等空間方位,我設計了游戲“小動物在哪里”,用一個大紙箱做一棟房子,將小動物藏在房子的不同方位,讓小朋友說出小動物在什么地方。游戲《擲篩子》中,為幼兒提供篩子,六面寫有1—6的數字,通過擲篩子的點數拿出相應的硬紙牌排火車,復習6 以內組成,感知分解組成的排列規律。操作中讓幼兒比較、感知:數字越大,火車車廂越多。在小班音樂游戲“小兔學本領”中,兔媽媽教兔寶寶學跳的本領,隨著音樂的節奏,兔媽媽唱“小寶寶學本領,跟著媽媽跳一跳”,“跳一下”,兔寶寶就隨媽媽的指令跳一下,“跳三下”,兔寶寶就隨媽媽的指令跳三下……。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小朋友初步感受了數的概念。
四、讓幼兒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必回歸生活,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幼兒經歷了實踐、認識、反思,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以后,鍛煉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兒在學習數的組成時,教師讓幼兒掌握了數的組成方法和規律,然后把學習自交給孩子,根據3和4的組成規律,讓幼兒去尋找5、6、7、8、9、10的組成排列。讓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分合的運用,如在兩個盤子里放湯圓,每個盤子分別放幾粒合起來才是10粒呢?讓幼兒思考10可以分成幾和幾,也讓幼兒思考幾和幾合起才是10,促使幼兒同時從兩個方向進行思考。一個長方形可以對角分成兩個三角形,那么還可以分成更多的三角形嗎?給幼兒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幼兒自己動手去折,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探索多種方法。這種生活化和自然化的學習,使幼兒在操作中加深了理解,培養了幼兒的靈活性,拓寬了他們的思維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