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科類工業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工業設計;高考招生;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2-0172-02
中國進入WT0后,殘酷的市場競爭使工業設計不僅被企業視為市場競爭的戰術,更提升到整個民族工業發展和國家發展的戰略的高度。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成為社會和企業的關注的焦點。人才的培養依賴教育,據初步統計: 中國目前一共有上千所高校、中等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每年畢業的學生超過30萬。工業設計也成了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八個專業之一。工業設計教育可以說是如火如茶、蓬勃發展。盡管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工業設計教育體系,設計教育的水平和設計師的素質都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國內每年30萬專業人才竟有高達70%的人畢業后無法從事工業設計行業,剩余的人能符合企業高端需求的也寥寥無幾。這樣的局面使我們的教育需要辨證的看待與分析當前的局勢,制定更為合理的教育模式。
如何有效挖掘具有設計潛質的人才,既是培養高素質設計人才的基礎,也關系著每年數十萬考生的前途。而能否有效陪養高素質設計人才,將直接影響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高。
高等教育必須面向市場,順應社會需求,以培養適應企業要求,具有設計、管理、服務等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而關于現在中國工業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對高素質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與工業設計優秀人才緊缺之間的矛盾,教育的滯后首當其沖成為產生這一系列問題的主要原因,當談到工業設計教育的滯后,大家往往把矛頭指向教育方式的一成不變、師資力量的薄弱、教育理念的陳舊、課程安排的不合理等方面。然而,中國設計教育的缺陷, 在招生考試的源頭上就存在。造成現在這種人才膨脹,不合理的人才選拔方式對工業設計教育畸形發展的現狀難辭其就。筆者通過剖析我國現行工業設計招考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招生方式改革。
一、統一性招考的弊端
我國當前工業設計專業分為藝術類工業設計和理工類工業設計,這兩類的招考模式各不相同。
(一)藝術類工業設計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藝術類工業設計專業招生方式與美術院校招生方式并無太大差異。主要體現在:
基本模式一致:繪畫基礎+文化課考試=專業學生。而繪畫也是千遍一律的素描,色彩,選加速寫或者設計,也就是說無論你考哪個學校, 那個專業,是設計還是純藝術,都是以一樣的方式來進行的。雖然這樣確實為各個院校的招生工作省了不少事,但是把“設計”和“純藝術”混為一談, 完全沒有考慮兩者質的區別。
素描和色彩一般都是采用的人物或者水果靜物寫生或者默寫等方式。每年考試的內容大同小異,只要考生在考前反復訓練幾個月就可以在考場里發揮自如,這樣的方式不僅不適合人才的選拔,更讓學生產生投機取巧的心理及假想,更不用說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了。學“藝術”和學“設計”雖然都需要掌握一定的造型技能, 都需要對美有必要的判斷能力, 但藝術創作的情感表達與設計創作的理性分析是完全不一樣的,工業設計是一個完全不同于純藝術的專業,是一個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綜合性專業,培養的絕不是藝術家和美工師,而是具有創新設計能力,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知識面豐富寬廣,綜合素質較高的能設計生活方式的設計師,所以美術院校原有的招生方式是不適于選拔工業設計人才的。
招生評分的模式,使得藝術類考生文化分數普遍偏低,更缺乏對理科類知識的了解。而工業設計需求的是綜合知識全面的人才,因為基礎不夠,也為進入高校后學習力學、材料工藝學、機械制造、模具設計等工科課程造成了困難。同時藝術類考生文化分數線較低,也為很多文化科考生另辟一條升學渠道。很多按文化課成績沒有希望考取大學的考生都把眼光瞄準了藝術考試,也不管有沒有興趣,考前突擊幾個月就去考試。一旦考取,即使花費比其他專業高出很多的學費也甘愿。
(二)工科類工業設計
工科類工業設計的招考方式與文化考生的考試方式一樣。基本模式是:文化統考。工業設計專業的生源一般為通過高考的理科生。這種方式招收的學生雖然在邏輯思維能力、嚴謹性等方面比藝考生優秀,但在入學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工業設計及相關知識,不知道自己是否對專業感興趣,缺乏選擇性。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人文素質的同步提升,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都較為單一,而且在進入高校之前很少有學生對美術進行培訓,更不用說設計基礎了,在對造型的領悟和色彩的體驗把握上相對薄弱,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訓練。高考“一考定終身”甚至“一分定終身”的特性使得許多理科生在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服從調劑進入了工科院校中“門檻”較低的工業設計專業,往往會帶有抵觸情緒,不利于以后的專業學習。
二、潛力創新人才的選拔方式
招生是潛力創新人才選拔最基礎最關鍵的部分,只有選拔出具有藝術潛質的學子,才能培養出能為社會牟福的人才,因此招考方式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美術類專業考試是我國古老的工藝美術留下的產物,他具有共性卻缺乏個性,而工業設計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人才的選拔具有自身的特點:素質要求較全面且有一定的特殊性。通過陳舊的入學考試是無法達到選拔具有優質藝術潛力的人才的目的。筆者提出工業設計專業招生考試方式供探討:
(一)調整考試科目及內容
藝術類工業設計招考方式,考試模式:專業科目+文化考試。專業科目=素描+設計色彩+筆試。
素描:主要是考查考生的造型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素描的題目可以先規定考生以素描的形式畫出一個物體,再根據此物進行創意,設計多個物體。比如:以素描的形式畫一個靠背椅,再以線描的形式將此靠背椅變形成多個椅子。簡而言之,即:一張椅子的多種表達方式;或者通過一個故事,讓考生將在此故事中得到的啟發用素描表達出來。設計色彩:考查考生自由創意的能力、對光感的把握以、對色彩感覺表達的能力以及對材質的認識和使用能力。設計色彩的的主題以當代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為主,根據主題以色彩進行設計。筆試: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試題的內容涉及:心理健康,團隊協作,藝術修養,管理,溝通,營銷等方面的內容。
文化考試,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僅僅用一次考試來判定考生多年來的學習成效,這種“獨木橋”的方式給考生精神上巨大壓力,很多原本很優秀的考生因為一時失誤而與自己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為了避免這種高風險命運,給考生制定更加合理,公平的考試制度迫在眉睫。因此考試方式模式設立為:高考分數=文化統考(占整個高考文化分的70%)+整個高中階段的平時成績(占整個高考文化分的30%)。藝術考生的文化科目考試主要是考查考生在藝術學科方面的基本知識及基本能力。文化統考科目應增設與藝術相關的科目內容,注重考查藝術類考生知識和素質結構的全面性,避免“短腿”藝術人才的出現。由于藝術考生文化科目的拋檔線較低,導致藝術考生長期存在“重專業、輕文化”的思想,理應提高文化分數線,注重文化科目的學習,同時參考在高中就讀期間理科類考試的分數,擇優錄取。
工科類工業設計招生方式,考試模式:文化考試+專業測試。“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弊端,要求文化考試必須改革,具體實施方式如藝術考生一致:高考分數=文化統考(占整個高考文化分的70%)+整個高中階段的平時成績(占整個高考文化分的30%)。專業測試:色彩設計+論文。色彩設計:因為工科類考生不像藝術類考生進行過專業的美術培訓,因此考試主要考查考生對色彩的審美和創新能力,無需看重作畫技法。論文形式:考查考生對工業設計專業的認識以及對未來的規劃等方面;考查考生是否真正了解此專業,而不是盲目的僅僅是為了能上高校而選擇工業設計專業。
工科類考生如果在入學后有意學習工業設計專業,也應該進行一定的專業測試,確保此考生是否適合學習此專業。
(二)特殊選拔
如果考生在工業設計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方面表現的特別優秀,即使文化成績一般,高校皆應該優先錄取。正如美國大學強調的是:“它們不是要錄取一群相同的學生,而是要把不同類型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優異的整體。”“從而使學生具有相互學習的最大可能”。因此高校更應該重視優秀特長生的個性發展。
(三)考前專業介紹
很多考生在報考專業前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為能踏入高校之門,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理想,甚至為了短暫的目標而自毀前程,因此在高考之前,老師應向學生初步講解各類專業的要求,學習范圍以及就業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和人生規劃。
(四)將高校藝術學科招生“陽光工程”真正落實
高校的招生錄取是采取由高校到各省現場招生錄取的方式,特別是藝術類招生,由于是手工操作、涉及的環節多、耗時長、透明度差、組織機制欠缺、管理措施不力等問題,容易導致暗箱操作、滋生不正之風。尤其是繪畫考試沒有標準答案,評卷教師很容易摻雜了個人風格與喜好,導致評分個性化.面對高考中藝術類招生考試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政府必須端正高校藝術類招生指導思想,加大招生工作的監督與管理,提出更合理的管理方法,改進組考環節,規范招生錄取,切實體現“陽光高考”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招生工作合理有序的進行。
高校工業設計學科招生是關系到我國工業設計教育及整個教育系統,乃至整個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方面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面對工業設計招生工作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招收具有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為國家培養出大量的創新人才也成為當前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對的主要問題。只有在綜合考慮國情、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工業設計招生制度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才能確保旺盛的生命力,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為國家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何人可.造就中國設計的領導型人才川[C].2004年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峰會論文集,2004:152.
論文摘要:在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如何將基本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滲透給學生,目前是個模糊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直接沿用工科專業所開設的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材料力學、金屬工藝的教學方法來對待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教學顯然不再適用。因此,要進行改革。要根據專業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符合專業發展需求的、學生可以方便接受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專業的深層次發展以及學生能力的提高。
工業設計專業是結合了藝術、人文、歷史、經濟、工程技術等學科,著重研究人—產品—環境—社會等關系的一個復合型學科。近年來工業設計專業得到快速的蓬勃發展,根據統計資料,在全國已有超過一百所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學科,有超過四百所院校開設了設計類學科,但在基礎研究上,特別是系統的教學研究上相對滯后而無法滿足日益發展需求的設計教育狀況。工業設計是工、文、理兼容的學科,學科跨度大,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式均有別于其他專業,因此對教學的形式研究尤為重要。要使教學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標培養的要求,就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適合學科專業的發展需求。
在基礎教學中,工程技術基礎是輔助造型基礎課程知識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實用化的一個保證。因此,機械原理基礎知識,機械零件基礎知識,材料力學方面的基礎知識,金屬材料特性及工藝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非金屬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礎知識,應該對學生有所滲透和講解。這些內容對工業設計專業,應該是必備的。不然,在紙面上完成了造型設計之后,要進一步完成草模制作,仿真模型制作以至造型得以應用,將會舉步為艱。對于學產品設計這樣一個方向,表現的就更加突出。產品設計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術要素、市場環境要素、審美形態要素。由此可見,技術要素(主要指工程技術)是本學科學生培養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長期以來,工程技術含概的各個分支課程已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傳統教學模式,即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類教學辦法。對于由藝術類招考錄取的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是不適用的,因為藝術類考生無論是數學知識還是邏輯思維都相對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體裁衣。即根據專業的特點和需求,在教學方法上創造一種適合于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的滲透。
1、方法合理 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工程技術基礎是輔助造型基礎課程的一個知識面,因而在開展造型基礎課程的同時,滲透工程技術基礎知識,使造型基礎課題在方案設計,模型制作,市場推敲一系列環節中順利完成。這樣,不但不會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反而會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好奇心理,有強烈的沖動去了解,去實踐,從而將知識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效果自然產生。
在我帶過的造型基礎課程中,有一部分課題是這樣布置的。觀察身邊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結構特征和運動關系,制作一動態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穎,選材恰當,運動關系合理,制作方便,有一定的實用性。該課題要求在四周內完成。前期,老師統一組織學習相關的知識點(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分解課題開展的步驟。接著,分組(課程組老師全部參與)審閱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學生必須將方案做細。方案通過之后,著手模型制作。這時,學生的選材,加工都是自主進行的,碰到制作中的工藝問題,運動關系問題,裝配問題,有老師和實踐制作車間的師傅共同指導。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作欲望都得到了提高,課題完成的很順利,質量也不錯,個別特用心的同學制作出的模型還很有價值。在最后的課題評價中,學生的探究意識仍不減,還希望老師給予更多的意見。
由此看來,好的教學方法確實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點問題 巧妙處理
第一 通過案例分析引出相關的知識點。
從實際出發,以典型的產品設計為案例。譬如手機的翻蓋和滑蓋設計,這兩種類型的手機在外型上看,都是有兩部分裝配而成。從運動關系上分析,翻蓋手機允許有一個旋轉的運動關系,且旋轉運動有一定的限度,手機蓋關閉后,要求有適中的自壓緊狀態;滑蓋手機允許有一個移動的運動關系,且移動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機蓋關閉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狀態。通過分析,可以馬上給學生引出幾個工學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壓緊”、“回位”等。如果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來講解,可能會給學生講的一頭霧水,但是通過實際產品的應用,學生們就會馬上有所聯系,進而理解這些概念,并且領會處理的辦法。
第二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動畫演示。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問題,通過一個案例了解了一種形式,要想把這個概念涉及的種種類型以及應用一一講解出來(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會引起學生的不理解,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枯燥的板式教學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通過形象的動畫演示,學生本身就會有一種興趣,且理解起來又直觀。所以這種教學形式既能生動地表述既抽象又無味的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大學習的信息量,可謂一招多得。
第三 動手實踐過程中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
模型制作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要選擇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辦法。如果是動態模型制作,又會選擇不同的傳動關系。如此多的問題,如果是老師一一地去解答,工作量會非常之大,如果學生不主動問的,可能問題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最好是提醒同學有一種主動探討,主動查閱資料學習的精神,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堅韌精神。對于自身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再來請教老師和師傅。此舉在我的授課過程中不斷嘗試,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結束語
工程技術基礎教學可以說是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做到師生雙方的愉快學習,是筆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討外,還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強調教學效果,運用新技術手段加強教學內容的可視性、可傳性、可用性,從而建立一套針對設計專業特點的教學體系。以上是筆者在多年的工程技術基礎授課過程中積聚的一點教學經驗,希望能夠給同行帶來一點啟示。
參考文獻
1柳冠中.建立"人為事物"的概念(M).99設計教育論,大連:大連人民出版社1999.10
2宗明明.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造型學院工業設計教學片斷(M).裝飾.北京:中國裝飾雜志社,2000.3.
關鍵詞 設計工作室 導師制 工業設計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Classroom to Studio and Mentoring
XUE Qing
(Guangzhou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ny problems arose from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sign education quality。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design education, analyzed and explored a design training model which can be suitable and timely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support of studio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the guidance of tutor "software conditions", to achieve a double harvest in Design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mode of education was to "teach him to fish" and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which focused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kills and innovative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taken practical action to interpret and verified "meet the social need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design studio; mentoring;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
工業設計近年來在我國的發展相當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促進企業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提高我國工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但是,這種欲速則不達的發展狀況也給工業設計專業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瓶頸,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出現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拋開本國國情,完全照抄照搬國外的教學模式,使得培養出來的工業設計人才與企業的要求不相符,與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工業發展模式脫節。從國家的生產力發展來看,教育決定成敗,如果在學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將阻礙國家前進的步伐。如何培養出社會急需的工業設計人才,為區域和地方經濟更好地服務呢?這就需要院校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走向“中國設計”培養出更多可用的適時設計人才。
1 我國當今工業設計教學模式現狀
工業設計在中國發起于高校,被引入誤區的也是在高校。這是歷史發展階段的過程,是沒有深刻認識國情下發展的必然結果。雖然工業設計專業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可嘉,在參加的國際上的設計大賽上屢獲佳績,但是從國際的角度對比,我國的工業設計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目前國內只有個別院校的設計專業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數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水平依舊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準上。國內大多數高校工業設計教育存在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根據工業設計專業的依附院系,國內的普遍現象是將工業設計教育分為兩類:“工科型”和“藝術型”。教學計劃中,工科課程和所謂藝術類課程是按照學時比例來劃分的。一般而言,“工科型”工業設計教學計劃中的工科課程和藝術類課程學時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數學、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等;然后再設置一定學時數的美術課程,如:素描、色彩、平面與立體構成等;同時再開設一些諸如表現技法、人機工程、課程設計、產品設計方法學、工業設計工程基礎、產品系統設計、產品開發設計等課程,形成所謂 “具有工科特征”的工業設計教學計劃。將“機械知識”和“藝術知識” 盲目地結合,“走馬觀花式”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使學生處于尷尬的境地,學生畢業之后從事設計工作經驗不足,從事機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識的學習學生也基本是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局面造成學生學習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學生因此而對本專業產生逆反心態。四年下來,學生只學會了畫效果圖。長此以往,學生走到工作崗位設計出來的作品轉換成可生產制造的銷售產品困難重重,甚至被認為是胡思亂想,這樣企業就慢慢形成了一種思維:工業設計就是畫效果圖。
(2)教學資源不能共享。很多綜合性的高校將工業設計專業設置在機械學院,機械專業是國內較成熟的專業,其擁有豐厚的教學資源和完善的實驗室;工業設計專業在教學中師生的一些設計成果需要通過機械的知識來實現,在實際的教學中也設置可諸如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基礎之類的課程,但是涉及到實際課題項目的設計開發中卻不能將設計理念和機械知識結合應用,并通過機械實驗平臺展示設計成果,這就導致工業設計專業在機械學院顯得比較另類,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這一集體。
(3)教育與產業脫鉤。工業設計是跟企業產品的生產、制造緊密聯系的學科。教學的目的是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而我們在工業設計教育的過程中,政府投資建設購買的設備在教學中卻閑置不用,四年下來,學生甚至都沒見過學校的設計實踐設備。設計與制造業的不對接,造成高校中設計教育脫離實踐、紙上談兵。教師無法將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反饋給學生,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低靡,教學質量不高。由于缺乏實踐的支撐和引導,大量虛設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題目成為教學重點,造成學生自我封閉、主觀臆斷,缺乏市場意識、人因意識、工程意識以及溝通協作能力,動腦與動手能力極差,培養出的學生不具備實際的設計能力。①
(4)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大部分青年教師缺乏設計經驗,也缺乏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基本上是從高校到高校,脫離實踐;有的教師由機械專業轉行過來,有的是純美術專業出身。由于這些方面的因素,無法將最新的設計知識和信息傳授給學生,學生從中不能受益,就會對老師教學能力和對本專業的學習產生懷疑心理,繼而產生一些逆反行為,而工業設計是跟企業產品的生產、制造緊密聯系的學科。這是一種可悲的矛盾,是對立卻又不能統一的。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這種矛盾目前還不能解決。
(5)部分工作室的教學模式發展不夠完善。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變而來的,是歐洲國家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我國部分藝術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學機制,即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由教師牽頭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項目小組進行實踐教學,這一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工作室是藝術設計教育的一種形式,以某個學科專業的研究方向為基礎,由授課教師組成學科方向的師資團隊,具備一定的研究、設計、開發實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科研并行工作。②
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建設參照相近學科,重視學科平臺建設,教學體系嚴謹、管理規范,人員、設備、場地配置有序,具備設置工作室的條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問題表明,用傳統集中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適應當今產業升級背景下工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對國內外對設計教學方式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把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引入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或許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2 工作室導師制的機制特點
工業設計是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專業,需要通過課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那么就需要一種能夠將技能及理論知識完美融合的教學模式。工作室導師制是工業設計教學的新機制,是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它有別于傳統的集中教與學的封閉式學習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當今新時代產業轉型背景下已經完全不適應,甚至可以說它埋沒了學生學習設計的才華。工作室導師制的教學模式打開了設計教育的新局面,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導師對自己所帶的學生進行理論的系統性知識傳授之后,學生隨之投入到課題項目之中檢驗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
(2)術業有專攻:學生可以根據的興趣特長,選擇某工作室導師的課題項目,系統性地完成實踐任務,為學生就業和工作選定方向。
(3)學習目標明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有充實感: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數學生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四年下來他們感到迷茫,認為學無所獲;而工作室導師指導下的教學模式能給學生帶來緊迫感和責任感,增加學習過程中的充實感。
(4)產生競爭機制,提高教學質量:因工作室是在特定導師的管理下完成教學工作,工作室之間可以競爭,將教學、科研成果作為工作室之間競爭的依據,便于學校管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5)能夠因材施教,提供一對一輔導: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以班級形式集中教學,不容易發現學生的特點和優勢,以同一種模式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耽誤學生的“成長”;而工作室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況,因工作室導師在教學、科研中帶的學生較少,導師在每個學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輔導,針對特定的學生進行取長補短、因材施教,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6)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供更多的科研機會:工作室的運作需要科研項目的支持,導師需要加強和企業的聯系才能更多地提供學生實踐項目。這就要求導師除了正常的教學之外,還要加強校外合作,這種機制的改革會推動科研進程,提高師生的科研水平。
3 工作室導師制的運作模式
工作室導師制的運作模式在教學的形式上采用開放式,將課程按照專業方向設立若干模塊,由課程負責人管理某一課程模塊,并負責組建課程研究資料以及專業方向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撰寫及實施。課題來源是根據企業的需求,對企業當前的生產問題,提出課題解決的要求,以課題為中心展開的專業教學。
3.1 工作室導師制必須有完整的執行條件
工作室導師制的實行必須具備充足的生源、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固定的設計業務來源以及完善的設計實驗設備和場所。這些是實施該機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與學校的實驗室相互融合,實現資源平臺共享,才能使工作室順利運作。
3.2 工作室的設置
汽車、機械專業作為本校的龍頭發展專業,是結合了嶺南地區的市場發展狀況而設立的,所以,根據本校的專業特色,將工業設計專業設置在機械工程學院,應該實現教學平臺和資源共享,可將工業設計工作室設置為設計基礎表現工作室、產品設計工作室、工業設計結構工程工作室、人機交互工作室、視覺傳達設計工作室、家具設計工作室、交通工具設計工作室等,各個工作室負責的學科范圍見圖1,這些工作室的設置可以充分提供給師生教學、科研的機會,將工業設計工作室與學校的機械實驗中心、汽車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實施資源共享、教學互助。
以上工作室必須由專門的導師負責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實行責任到人的操作模式。
工作室的設置前提必須具備充分的資源:
(1)完善的實驗室,包括實驗設備,實驗室管理人員,實驗操作員。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必備條件,只學習設計理論,沒有實踐的檢驗和應用就違背了教育原則,也與包豪斯設計教育的經驗和指導性的法則相悖;
(2)較強的師資教學和科研能力,水平,這一“軟件”的建設是設計教育質量提升的法寶,可以無形中給學生帶來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需要將這種“從高校畢業直接進入高校任教”的教師給予企業培訓或者提供深造的機會,或者實行國內院校之間合作,聘請優秀教師來校任教或作為學科帶頭人;
(3)明確的研究方向,才能與企業,市場銜接,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建設具有特色的設計研究方向,可以結合當地的產業,如廣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車產業基地,可以將皮具設計和汽車設計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并盡量做到與這些企業搭建開發平臺;
(4)持續充足的項目支持,是工作室維持發展下去的重要命脈和保障。有項目經費的支持,才能提供科研-教學的動力。項目的來源需要教師有廣闊的人脈關系和對外溝通合作交流的能力,這也是專業建設中不能急于求成的過程,專業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課程的模塊化設置,除了給所有學生設置通選的公共專業基礎課程之外,還要按方向進行分類,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專攻的方向。如設計美學這一課程可以讓所有方向的學生必修,學習設計與藝術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則,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及藝術美感的表現能力等;如產品設計這種課程限定專攻研究產品的學生修讀,學習產品設計的原理,方法,產品的結構設計等知識。這種課程的設置方法具有針對性和明確性,使學生學業有專攻,而且又易于與市場企業對接。
4 工作室與導師管理機制
傳統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課,學生學好學壞老師很難一一照顧得到,所以很容易出現惡劣習慣相互影響,學生游離于課外的學習風氣,比如曠課,學習積極性低落,甚至自暴自棄。而且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卷面考試,考過之后又忘得一干二凈。這種方式對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無效,只有進入到工作室,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課題項目之中,并由導師進行一對一指導,才可以使他們在學習中得到鍛煉和檢驗,如此以來,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該教學方法完全擺脫傳統形式的束縛,不能始終按照學校統一的多媒體集中制授課,應根據本專業的特點自由安排課程,并選擇在工作室中進行理論貫穿和實踐集訓,將理論在實際課題項目中應用。
工作室導師制模式的授課方式決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機制,執行過程如下幾點:
(1)設立工作室評估監督員,由評估監督員負責考核,監督各個工作室導師的授課和項目研究情況,對導師的績效進行監督和考核。
(2)實行包干到戶,責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個工作室設立1~2名導師負責該工作室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和科研。并由導師負責管理該工作室的日常運行工作。導師可自由設立學生為課題項目助理,輔助教學和科研。
(3)設立導師業績考核標準。以課題項目作為支持的教學模式會給導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和唯一途徑。教學質量提高了,師生才有能力承接課題項目,課題項目多了,才能給工作室帶來更多的資源。如此相輔相成的形式就要求導師在課題項目和教學質量上要取得雙豐收。對業績考核較好的工作室給予經濟獎勵,用于建設工作室以及學術經費資助。
(4)工作室經濟創收開放性管理。因工作室的運作需要實踐項目的支持,所以對工作室在經濟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門與各個工作室簽訂保證書,主要是在教學成果,科研課題等方面的承諾,獲得科研項目的大部分經費由工作室內部自由支配,經費的使用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項目成本費;工作室內部所需的設備購置費;參與設計比賽及各種獎勵費;開展學術交流費;成果轉化及專利申請費;參與項目的師生酬勞;師生參與專業培訓費;工作室日常易耗品購置費;工作室外聘教師的費用;學術論文及作品發表費。
院系行政部門根據擬定的承諾書對工作室的各項指標完成情況給予獎懲,通過扣取完成指標沒有達到標準的工作室經費來獎勵完成指標較好的工作室,形成良性的競爭運作機制。③
(5)學生參與管理制。因教學以課題項目為主要形式,工作室由師生的全權擁有和使用,所以學生也是工作室的主人,他們會更加愛惜工作室里的所有財物,由學生參與管理,會給學校節約更多的成本,學生管理制比老師管理制更加有效。
5 結語
工業設計教育是一種應時性的教育模式,傳統理論灌輸式的模式完全體現不出創新思想,與 “設計”的理念和含義不吻合。在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工業設計教育模式改革勢在必行。工作室導師制的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漁”的專業技能培養為宗旨,注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以實際行動來解讀并驗證“適應社會需要”和“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注釋
① 趙星.論我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科教導刊,2011(33).
關鍵詞: 非機類 《機械制造基礎》 教學實踐
1.引言
地方工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以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宗旨。“面向工程、強化實踐、貼近需求”,地方工科高校能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據統計,近幾年來,我校會計、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于制造類企業的占就業學生數的比例均在70%左右。為適應這一新形勢,我校對一些非機類專業例如工商管理、會計、工業設計等專業開設了《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熟悉機械產品生產的一般過程,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礎技能和實踐知識,在處理專業問題時具有良好的機械制造知識背景。這樣,本課程和先修課程《機械制圖》,以及金工實習,便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工程素質培養體系,為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和今后從事制造業相關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普遍感到非機類專業學生對本課程學習興趣不強,空間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較差,存在教學吃力、教學效果不佳等狀況。我在從事非機類專業《機械制造基礎》教學實踐中探索和總結經驗,供大家參考。
2.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調整教學內容
非機類《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多,覆蓋面廣,包含機械工程材料、機械零件、金屬切削原理、機械加工工藝、先進制造等方面內容。在有限的學時內把這些內容講深、講透是不可能的。課程內容的構建應該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重在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在本課程內容構建中,我們緊緊把握“基本工程素質教育”為目的,確立了以“機械工程材料選用、機械零件基本概念、零件加工方法、機械加工工藝”為課程教學主線,建立了符合事物認知規律的教學體系。在具體教學內容上,根據各專業的特點,特別是應按學生實際工作需要,對課程內容有所取舍,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例如:對于經濟管理類學生,畢業之后工作崗位不可能是一線的機械類技術工作。因此,在保證基本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從管理而非設計專業培養的角度,在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機械加工工藝、先進制造技術等方面內容予以增加,降低了機械零件、刀具角度和夾具等方面的難度和深度,這與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相適應的。
3.以增強教學效果為目標,改進教學方法
對于非機類專業學生來說,主觀上由于專業的原因學生對這門課興趣不是太濃,客觀上非機類專業特別是文科類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稍差。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感到抽象、難學,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夠增強教學效果,是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3.1重視緒論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動力。
對于一門課程來說,緒論是學好這門課程的“觸發器”,緒論的教學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合理的緒論教學,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本課程的內容和學習好本課程的重要性。在本課程緒論教學中,我們采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我國機械制造業的過去、現狀和發展方向,并對比國外的先進制造業,學生會被屏幕上豐富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內容所吸引,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了解了我國與國外先進制造業的差距后,學生會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深入講解本專業學習本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對于工業設計專業,在講述工業設計與制造業的關系時,類比了建筑學和結構學的關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工業設計和制造業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本課程的動力被調動起來,為整個課程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非機類學生來講,本課程相對其他課程是抽象而枯燥的,所以應該采取更靈活、更活潑的互動式教學方式。例如根據管理類、藝術類學生的思維特點,可以經常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提出一步一步的問題,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共同進行討論。教師在討論中注意引導和辨析,討論結束后,應當歸納與總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對于非機類專業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3把握認知規律,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
引導式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師的啟發之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事物的方式去認知事物。引導式教學更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能夠較好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鐵碳合金材料性能時,首先對優質碳素鋼、普通碳素鋼、低碳鋼、球墨鑄鐵等不同材料的軸類零件的強度、剛度、耐磨性,以及性價比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再講解各種材料的功能和應用范圍。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易于接受,對所授知識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4多采用實例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本課程與實際工程密切相關,可以較多地采用實例教學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解機床的結構時,可以采用實例教學法,帶學生到實驗室,針對具體的機床進行講解,效果更理想。
4.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優化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集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等特點,能夠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在教學活動中如果由于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對所講授內容不熟悉、理解不深刻,反而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有些青年教師把所有內容都放入課件中,講課僅僅是從原來的“背書”改成“念書”,上課時一味播放課件,學生毫不動腦地看熱鬧,多媒體教學成了講稿演示。另外,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進度快的特點,如果不注意教學策略和方法,非機類學生可能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處理好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的關系,優化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在非機類《機械制造基礎》教學活動中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應該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該考慮本專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結構。在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圖片、視頻等媒體,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活潑性。例如在講授鑄造工藝時,我播放了多種鑄造工藝的教學視頻,在每種視頻后對每種鑄造方法的特點和使用場合進行了歸納與總結。采用這種方法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使教與學更加輕松,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與學生的互動,防止出現“學生盯著多媒體看,教師圍著電腦轉”的現象。教師要經常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講解,用眼光與學生交流,感受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學生的反映和表現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用積極的雙向交流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
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中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并不等于老師的主導作用就消失了。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建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非機類《機械制造基礎》教學中,一方面由于專業背景的限制,另一方面本課程內容繁雜,學生不容易建立系統性的知識結構。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時刻把握教學目標,在教與學過程中的起到“領航員”的作用。
5.科學制定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必須結合本專業、本課程的教學特點,能夠充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對于非機類《機械制造基礎》考核中,除了傳統的考核方式外,設置了小論文形式的考核方法。這是考慮到《機械制造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對于非機類專業,沒有相應的實驗課和課程設計,利用小論文能夠考查學生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考核小論文中,安排每組3-4人,對一零件加工工藝進行設計和編寫,對于非機類學生來說,難度不小。但是學生經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甚至有的學生到機械學院找同學請教,基本完成任務。從考核結果來看,學生完成情況良好。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考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6.結語
作為工科院校非機類專業進行工程素質培養的重要課程《機械制造基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針對非機類專業學生特點、本專業課程體系特點和課程本身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素養,為他們以后從事本專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立光,張錦瑞,盧育紅.論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1,(8):26-28.
論文摘要:通過考察學習幾個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情況,結合校本實際認為:城市規劃專業必須抓住設計主線,充分利用農林特色,兼顧城市宏觀規劃,加強課程體系的調整和優化,力求更能體現人才培養的要求。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已進入了城市化大發展時期,相應地城市規劃學科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全國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了城市規劃專業,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學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也有以農林專業為特色發展而來的,有資料顯示,我國的城市規劃專業依其學科背景大致可分為4類:一是建筑類,約占65%;二是工程類,如測量、環境等,約占15%;三是理學類,以地理學科為基礎,約占15%;四是林學類,約占5%。[1]近日,我們走訪了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在這幾所學校中,既有農林占優勢的院校如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通過走訪與學習,對本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國內各高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情況
(一)農林院校中的城市規劃專業
國內依托農林優勢而建的城市規劃專業大多走風景園林方向,風景園林要求學生要了解城市規劃設計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風景園林的發展趨勢,重點掌握自然環境的保護,利用和開發人工生態環境的理論和方法,能勝任城市開放空間,各類園林綠地、風景名勝區、風景園林建筑等方面的規劃設計和研究工作。主要專業課程包括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生態學、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風景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建筑設計、觀賞植物學、建筑結構與構造、風景園林藝術、風景園林工程等。畢業生可在城市建設部門、城市規劃部門、園林部門、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從事城市規劃、城市景觀設計、風景園林規劃。從其主要課程和培養目標來看,既要求學生能夠從大的方面——景觀生態角度進行城市規劃,也要求學生能夠進行詳細設計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說充分利用了園林、園藝和城市規劃的優勢。這一點和我們園林學院的目標相一致,因為我們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學院農林的優勢,今后走風景園林這個方向。
1.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屬于園林學院,是該學院五個專業之一,主要培養從事城市規劃設計、風景區、森林公園、旅游區及城市各類綠地規劃設計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我院培養方向與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業大學的五個現有專業(即風景園林專業、城市規劃專業、園林專業、園藝專業、旅游管理專業)中,園林、園藝和旅游管理專業授予農學學位,而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專業均授予工學學位。北京林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負責人介紹,辦真正的城市規劃應注重區域經濟、交通規劃、市政、園林等,計劃加強在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方面的力量和師資。今后要辦成既有農林特色的風景園林專業,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專業靠近的城市規劃專業。
2.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的做法對我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啟示。中國農業大學本身在林學院沒有城市規劃本科專業,只有碩士點是園林植物觀賞園藝方向。但是中國農業大學因為其自身的農林優勢,本著“規劃的基礎是生態,設計的基礎是歷史”的理念,他們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規劃著重是考慮生態化。而城市生態學包括的內容有很多,如農田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等。當然這一點,現在也切合國家重視環境生態的的實際。目前國內很多高校也著重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華,生態規劃和水系規劃也開始被重視起來。因為現在很多高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在開了植物學以后,仍然在規劃設計階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這些高校中還不乏有農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說應該加強學生在植物和生態方面的訓練和思維,將此思想引入風景區規劃、區域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讓學生知道好的生態要保護,不好的環境我們要恢復,以此達到指導設計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規劃專業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規劃專業的課程和建筑學課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學科是建筑學,主干課程中除了公共課程以外,在專業基礎課中就開設很多門類的不同課程,如設計基礎課群像畫法幾何、陰影透視、工程制圖、設計初步、圖示思考與表達、美術等,重點培養學生的手繪能力;另外開設專業基礎課群像建筑設計及原理、城市規劃設計及原理、規劃師業務基礎、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重點培養學生方案設計的能力;最后還在此基礎上加上專業史論群像城市規劃概論、中外城市建設史等,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和創作內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現設有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工業設計三個本科專業,前兩個專業的學制五年,最后一個專業的學制四年。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現具有建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下設四個二級學科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技術科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學位授予權;并具有建筑與土木工程門類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因為是以建筑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礎課程的開設,在貫徹理論和實踐的原則下,相關院系還開設很多的實習和實踐課程,如美術實習、園林植物實習、城市交通工程實習、城市認識實習、城市市政工程實習、城市規劃設計實習等。所有這些都是對理論課程的良好的補充和完善,實踐完成后要求學生提交相應的設計作品,從而使學生盡快及早進入設計創作中來,而不是統統把設計集中到畢業設計階段。
2.清華大學
目前,清華大學設有建筑系、城市規劃系、景觀學系和建筑技術科學系;還有建筑設計研究所、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住宅與社區研究所、美術研究所、景觀園林研究所、資源保護與風景旅游研究所、建筑與技術研究所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研究所等8個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綜合體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學院。從其專業特色和研究方向來看,清華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顯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學專業,相關設計模型作業也可以看出他們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空間構思能力。
這幾所以建筑為主的學校里,一個共同點是都注重學生的基礎課訓練。在設計初步階段,都分別有學生開始接觸設計,并且做一些相關的模型。特別是清華大學,學生作業分為大一階段、大二階段,并且全是計算機繪圖,可見學生的設計是從開始就逐步滲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開。當然傳統的以工科建筑學專業為主的院校均有一個共性,其學科基礎架構在建筑學的基礎上,這一類院校的學生雖然設計思維能力強,擅長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但不足之處是對社會經濟等宏觀城市問題分析訓練少,對專門的規劃技術掌握不夠。[2]
二、完善我校城市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專業特色的確定
1.抓設計主線
作為一個省屬高校來講,最主要的問題是要考慮學生以后的就業問題。針對我們現有的師資和專業情況,我院城市規劃建設應該針對學生今后的就業,抓住設計的主線。因為大的規劃雖然學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強,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們的學生不能做而一些詳細的設計如現在就有新鄉市區周邊的縣市做一些新農村規劃、小學校改造等等,這一類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學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實的話,就連這些小的設計也無法勝任。所以我們必須抓住設計的主線,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專業課程調整。
2.充分利用農林特色
對于整合資源來講,我們在園林、特別是園藝方面很有優勢。所以我們可以劃出一條園藝——園林——規劃方面的一條線,讓資源共享,同一門課可能在三個專業都開,不過側重點不一樣。例如園林植物學,對園林和園藝專業,植物生理、植物識別、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對規劃專業則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點突出植物的外觀和生長特點,使學生能夠重點達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顧城市宏觀規劃
城市發展的實踐證明,僅僅依靠以設計為核心的傳統城市規劃理論,無法解決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日益復雜且龐大的城市問題。如現代城市規劃搖籃的英國,自20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專業教育內容從傳統的建筑學和工程學擴展到了地理學、經濟學和統計學等領域。[3]城市規劃是一門學科較廣的專業,因此,要求學生的專業知識要廣泛。所以我們還要抓好學生宏觀經濟、地理、社會、人文方面的綜合素質。這些可以為以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提高其團隊協作的意識。
(二)課程結構的調整
1.基礎課
素描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浙江科技學院2009年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09ⅡB-a49
摘要:開設選修課的初衷是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其優勢與重要性在于不斷彌補學科知識和學科課程的局限性,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高等教育主體的作用。專業選修課較必修課更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設計專業的知識結構特征使這種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藝術設計;選修課;教學改革
開設選修課的初衷是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擴充他們的知識面,合理優化配置教學資源。鑒于這個目的,當下各個高校都增設了不少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這種狀況在處于向學分制過度階段的高校中尤為普遍,選修課的功能與意義也尤為重要。專業選修課由于與專業實踐結合密切,在數量及效能上明顯勝于公共選修課。就設計專業的文化創意特性而言,學生不僅要成為應用型人才,更要成為通曉人文科學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文關懷者、社會前瞻者、文化生成者與建構者。這里的文化有其自在的體系,學生需要進行長期系統的學習,并與專業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藝術水準。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專業選修課幫助本身文化基礎較弱的設計專業學生完善如此龐雜的知識體系成為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對于理工高校設計專業而言意義更大,難度也更大。
目前設計專業學生在選課上的主要問題表現在:課程方面:課程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如通識教育體現在學生收獲上的嚴重不足;只關心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卻忽略學生精神的滿足和向往;發展定位目標的模糊、缺乏合理的梯度設計等。學生方面:學習的志趣和意義感不強,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潛力、特點和基礎等;所選內容隨意、雜亂,平均分配學分(如所選科目或模塊)與自己的預期發展方向不一致;有的學生選課只考慮眼前興趣,沒有專業與長遠規劃;沒有考慮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問題的根源在于兩個相互影響的環節:一是互動機制的問題,二是課程目標與內容本身的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忽視對作為高等教育主體的學生學習的研究,故需要以此為出發點,重點考察學生的選課情況,將調查結果運用到第二個環節中去,使第二個環節能更科學地發揮對學生選課的指導作用。
第一個問題體現為對學生學習與教育評估方面的研究:《創意產業背景下創意設計人才培養的教學創新實踐》(浙江省教育規劃2008年課題)《藝術設計專業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研究 》(浙江省教育規劃2009年課題)《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規劃重點課題)等,相關論文如《契約機制與學案教學: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學生體驗: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新內容》(《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5期)《關于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的思考》《重視學生學習效果改善教育評估效能》《NESS對我國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的啟示》(《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10期)等。此外,中國大學生學習投入性調查(NSSE-CHINA)是一項由院校自身發起、從院校實際出發、由院校自主參加、以改進教育教學為目標的大學學習狀態調查,其調查工具是在引進美國當前深具影響力的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基礎上經過文化適應、認知訪談、信度和效度檢測漢化而成的,目的在于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過程和成果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評價理念,最終促使我國高校真正形成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全面質量觀和評價指標體系。“全國學生學習投入調查(NSSE)”是近年來在美國影響力迅速提升的年度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2005年,英國開展全國大學生調查活動(NSS)以調整高等教育質量體系。澳大利亞也進行了大學生課程體驗問卷(CEQ)和研究生學習體驗反饋(PREQ)。
第二個問題的研究針對課程設置、整合創新等課程結構方面展開。隨著后現代主義的興起,西方教育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課程觀,主要有: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維持生態為主體的課程觀;以平等、民主思想為主體的課程觀;以混沌學和無限宇宙觀為基礎的課程觀;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義課程觀;弗莉娜的課程動態學等。此外,較有影響的還有唐納德肯尼迪的“整體主義”教育責任觀,認為完整性是課程傳遞的效力和效率的關鍵;英國哲學家波南尼從知識符號化角度提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等。大學自身研究如:美國大學開展理工創業教育研究,如麻省理工大學以學術性與實用性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斯坦福大學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始終堅持文科和理科結合、教學與科研結合、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目前基于課程改革目標的開放性、生成性、生態性特征,高校普遍展開教改研究。例如:《美國一流大學理工創業教育與我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課程設置、整合創新等課程結構方面2007年項目)《我國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優化研究 》(浙江省教育規劃2007年度課題)《藝術設計專業體系的建設與研究》(浙江省教育規劃2008年課題)《工科院校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湖北省教育廳2008年項目)《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體系改革與個性化職業發展教育模式研究》《工科院校背景下人文社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文化創意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新聞傳播、文學藝術類專業為基礎》(湖北省教育廳2009年項目)《創意產業的發展與高校設計人才的培養》《創意型動畫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研究》(浙江省教育規劃2008年課題)《浙江省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課程開設的理論性研究》《藝術設計景觀專業課程設置與整合研究》(浙江省教育規劃2009年課題)等;論文例如《大學課程結構優化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09年5期)《課程改革:愿景與可能》(《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等。另外,針對課程觀、知識觀展開的研究主要有:《高等藝術專業教育的多樣化與質量觀的重構》《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與高校一體化育人機制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07年度研究課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浙江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07年重點研究課題)《20世紀我國課程本質觀的傳承與變革》(2007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常規性立項課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學研究”》《大學人文教育狀況及對策研究》(均為2007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常規性立項課題),論文如《基于后現代主義視域重構高等教育課程觀》(《中國高教研究》09年5期)等。上述研究結果對本論題有借鑒價值,但相關實踐驗證方面的材料較少,目前NSSE-CHINA這項調查尚處于初步研究階段,涉及的院校較少,由于并非專門針對選修課展開研究,也尚未付諸選修課的改革實踐,故將借鑒其科學結論與規律,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的具體情況付諸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不斷反思和創新,具有可向社會推廣的普遍價值和意義。
藝術專業大多數教師有著較高的專業技能,但由于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有針對性的考慮授課對象的知識背景,同時缺少對選修課教育本身的教學規律的研究和對不同專業學生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探尋,從而影響了選修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我院選修課程任課教師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并達成關于選修課教學的一致意見;其次是在此基礎上探索教學內容組織方式,結合各學院藝術院系自身特點形成教學特色,在教學方式等環節上深入研究,結合實踐摸索規律,修訂講義。具體來講,應該注意兩點。一是教材及講義內容先進、體系創新,因材施教。最大的特點是將最新研究成果納入其中,反映了本學科的最新成就和發展前沿,保持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與國內形形的同類教材相比,具有明顯的特色和風格。注重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藝術設計,力求探索和發掘藝術設計的人文精神;論述深入淺出、例證豐富,由感性認知到理性升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二是能充分運用啟發、互動、案例、討論等方式的教學形式和創新實驗性培養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藝術觀摩和藝術實踐,針對各專業學生具體情況改革教學方法。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改造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使得教學更加符合現代社會信息量大、知識更新快的特點。以鮮活的藝術設計作品實例作引子,將學生從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學生在研究實例的過程中逐一掌握實例中融入的知識點。教師將科研課題引入到教學中,精心設計課程的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選題,自行設計。
總的來講,創新之處在于堅持科學主義課程觀,即以符合人需要的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宗教等人文學科為主干構成課程系統,以問題為中心,盡量用豐富的資源來探討,以此為方法貫穿藝術設計選修課教育的始終,貫穿課程的建構及教學方法的始終。與此同時,注重各校和藝術院系的自身特點,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以此探索理工高校藝術選修課教育的規律。這些創新集中體現在課程體系的先進性上――體系新穎,觀點明晰,內容設置注意從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審美和藝術修養的實際出發,詳略得當,深入淺出,將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熔于一爐,堅持理論與藝術實踐相結合,對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和鑒賞能力、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唐納德肯尼迪著,閻鳳橋譯.《學術責任》[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2.波南尼著,許澤民譯.《個人知識》[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胡森著.《國際教育大百科全書》[Z].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多爾著.《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5.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6.拉塞爾著,陳世懷譯,《現代藝術的意義》[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年.
7.馬克第尼亞著,滕守堯譯.《非物質社會――后工業社會的設計、文化與藝術》[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8.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9.杰姆遜著,胡亞敏譯.《文化轉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論文摘要:山東科技大學作為一所地方工科高校,多年以來,一直堅持行業特色辦學,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煤炭行業專門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形成了特色優勢專業;通過推進課程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探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新路子,切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行業特色型大學依托行業而建,肩負著培養行業發展所需人才、引領行業科技進步、解決行業發展重大技術難題等重任。促進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發展,不僅是大學和行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需要,而且對于統籌和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均衡學科和地域的合理布局,促進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高等教育規模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中國,要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由重數量到重質量的轉變。多年來,山東科技大學(下文中的學校皆指山東科技大學)堅持行業特色辦學,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的特色性和多樣性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應是個性化的、多模式的;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不應整齊劃一,而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潛質和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進行培養。基于這一認識,立足學校實際,學校構建了“精英型”、“應用型”、“復合型”三種培養模式并存的人才培養機制。
1.選拔優秀學生創建勵志班,實施精英教育培養模式
學校從當年錄取的理科新生中,按高考成績與學生自愿的原則選拔40名左右的學生組建礦業工程勵志班,單獨制定培養方案,實行導師制管理,從數理基礎、學科基礎、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四個層面進行培養。學生人學后即確定指導教師,使學生從人學開始就有專人指導。前三個學期強化數學、力學、英語和計算機基礎教學,第四、五學期強化學科基礎教學,同時強化實踐教學。在凝練學科大類平臺課程的前提下,為每一平臺課程配置課程設計或獨立開設實驗,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后一年半進人專業學習,以導師科研項目為牽引,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研方法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以服務于煤炭企業特定人才需求為目標,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在8個煤礦主體專業實施了“定單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實行單獨招生、定向就業,按“3+1”模式培養。學校根據煤炭企業的需求制定招生計劃,考生填報高考志愿前與煤炭企業和學校簽訂協議,免費上學,按協議就業。前三年在校學習,第四年到簽訂協議的單位進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科研訓練,由學校和煤炭企業共同培養。
3.以重點學科為依托,實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為發揮重點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師資優勢、科研優勢和實驗條件優勢,學校在具有博士學位授權點、本科一批招生的傳統優勢專業,實施了“工科專業十英語或法學專業”的復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在采礦、安全、地質、測繪工程等本科專業實施了“采礦(安全、地質、測繪)工程十英語(或法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該培養模式將兩個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整合,形成復合型培養方案,在對學生進行工程素質培養的同時進行英語或法學素質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既懂工程又會英語、熟知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學生畢業時頒發兩個專業合一的畢業證書和兩個學位證書。
二、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形成特色優勢專業
學科建設是龍頭,要牽動龍頭來提升整體;專業建設是基礎,要夯實基礎來創出特色。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改造傳統專業,加大專業調整力度,加強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建設,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理結合、文理滲透、多學科相互協調的本科專業結構與布局。
1.合理調整專業結構與布局
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大專業調整力度。停招了生源少、社會需求量小的農業機械化和教育技術學專業,減少了部分社會需求量不大的專業的招生人數,適當增加了傳統優勢專業和社會需求量大、生源好的專業的招生人數。將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由資源與環境學院調整到土木工程學院,將分散在多個學院的廣告設計、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和音樂學專業集中起來組建了藝術與設計學院。在進行學科專業與院系調整的同時,新增了少量新興學科、應用學科的專業,使專業結構和布局進一步趨于合理。
2.依托重點學科,建設優勢專業
發揮重點學科人才和科研優勢,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博士點為依托,制訂了《品牌、特色專業建設規劃》,根據規劃,每年對擬建設的品牌、特色專業進行重點投人,在人才引進、教師隊伍培養、實驗室建設、信息技術建設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支持,選聘專業建設負責人,定期進行考核。經過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一批以采礦工程、安全工程、測繪工程、自動化、土木工程等品牌、特色專業為代表的優勢專業,并通過品牌、特色專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優勢專業建設。
3.合理設置新辦專業,加大新上專業的建設力度
學校制定了《山東科技大學本科專業設置暫行規定》,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發展規劃,遵循專業建設的基本原則,合理設置新專業,嚴格新上專業的申請、論證和審批程序。新上專業必須制定四年建設規劃,實行專業建設負責人制度。學校每年給予新上專業100萬元的經費支持,連續四年,對新上專業從師資培養、實驗室建設、教材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
三、推進課程建設,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技術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學管理制度等多層面。學校通過課程建設,不斷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及時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構建了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實現了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
學校課程建設工作起步較早,先后經歷了“一類課程—系列課程—試點課程—精品課程”等多個階段。
學校自1987年至1996年,三年一輪的課程建設工作共進行了三輪,建設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等23門量大面廣的一類課程,占當時必修課總門數的38. 7%。由于效果明顯,原山東省教育委員會和原煤炭部教育司分別在山東省和煤炭系統高校中推廣我校課程建設的經驗與做法。1997年后,學校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系列課程建設工作,建設了數學類、電工電子類、力學類、化學類等一批覆蓋面廣、影響大的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2000年,啟動了“新世紀教改工程”,進行了省校兩級試點課程建設,建設了《大學英語》等3門省級試點課程和一批校級試點課程。2003年,根據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制定了《山東科技大學精品課程建設實施意見》,大力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著力建設了一批具有較強示范作用的精品課程。目前,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山東省級精品課程17門。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提商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
1.實施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導航計劃,不斷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
自2003年開始學校實施了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導航計劃,要求當年新進教師必須參加為期一年的教育教學導航。導航計劃包括集中培訓、老教師全程指導、觀摩教學、互相聽課以及講課比賽等內容。導航計劃實施七年來,由600多名青年教師參加了培訓,對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2.改革教學名師評選與考核制度,發揮好教學名師的導向作用
學校從2001年開始實施“教學名師工程”,引導廣大教師把主要精力投人到教學工作中來。對當選的名師,崗位津貼浮動半個級差,同時對教學名師在開展教學研究、培養青年教師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學校每兩年組織一次校級教學名師的評選工作,每年組織一次校級教學名師的考核工作,在校級教學名師評選考核的基礎上推薦評選省級教學名師。目前,學校有39名校級教學教名師、6名省級教學名師,他們在教學工作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
3.建設教學團隊,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教學隊伍
重點遴選和建設了一批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形成了團隊合作機制。積極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促進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教學資源的共享。推進老、中、青相結合,發揚傳、幫、帶作用。目前,己建設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山東省教學團隊。
4.完善教師培養辦法,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
支持和鼓勵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知名大學進行訪學,支持和鼓勵青年教師到工礦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教師在訪學和實踐鍛煉期間享受同級別教師的待遇,所需費用從師資培養費中列支。對新聘任的青年教師,第一年必須擔任輔導教師,并安排其從事一至兩年的兼職輔導員或班主任工作,沒有這一經歷的教師不能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職稱,以提高他們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探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新路子,切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1.構建“全過程、三層次、七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
全過程是指從人學軍訓,到畢業設計實踐教育四年不斷線。三層次包括基礎實踐層次、綜合實踐層次、創新實踐層次。七模塊包括軍訓、實驗教學、實習教學、工程訓練、畢業設計與課程設計、科研訓練與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模塊。
2.建設校院兩級實驗中心,改革實驗管理體制和實驗教學內容
改變傳統以課程為中心設置實驗室的做法,將全校分屬課程管理的135個實驗室,整合為13個校級實驗中心,21個院級實驗中心,實現了校院兩級管理,資源開放與共享的管理體制。通過增加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實驗,增加計算機仿真實驗、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仿真實習等,強化訓練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目前,學校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3.建設特色鮮明的校內實踐基地,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搭建平臺
學校建成了全國惟一的校內實習礦井以及為數不多的全國先進大學科技園、測繪實習場、工程訓練中心、電子工藝實習車間等校內實習基地。其中,校內實習礦井具有生產礦井的所有功能,學生不出校門即可完成煤礦主體專業的大部分實習;省級大學科技園已經成為學生的實習園、創業的試驗園、教師的科研園和高新技術的示范園。
4.成立大學生科技訓練中心,設立創新基金,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
學校制定了《學生科技創新管理辦法》、《創新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等制度,設立科技創新實踐必修學分,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納人本科培養方案,優秀學生免試保送研究生。選拔優秀學生參加教師科研工作,通過加大資助力度,擴大資助范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實踐;每年評選學生科技拔尖人才、學生科技創新優秀指導教師,設立了科技創新獎、給予物質獎勵。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大賽、創業競賽、機器人大賽等多項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 研究背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以心理學、教育學和衛生學等學科理論為依據,研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各種問題的一門應用性學科。教育部2011年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明確提出: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學校應開設必修課或必選課,給予相應學分,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
蚌埠學院是一所省屬以工為主地方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開設了47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科專業25個,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科性質為公共必修課程。
二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蚌埠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專業負責人、任課教師和開設此課程的2016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2016年蚌埠學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學生2906人,其中理工類2325人、文史類361人、藝術類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分別從任課教師、學生的角度了解課程的教學實施情況。
(一)訪談的組織和實施
訪談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包括專業負責人、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5名一線教師,了解不同教師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學現狀,以及對教學效果和教學開展情況的看法;學生主要包括2016級水利水電、機制(對口)、環境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制藥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安全工程等8個專業的部分同學。
(二)問卷調查的組織和實施
編制了《蚌埠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現狀調查問卷》,于2017年6月課程最后一次課,對2016級水利水電、機制(對口)、環境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制藥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安全工程等8個專業401名大一新生實施測量。
三 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教學目標的相關規定,結合蚌埠學院的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自我認知三個層面確定課程目標。
1 知識層面
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了解大學階段心理發展特征及可能出現的異常表現,掌握自我調適的基礎理論知識。
2 技能層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如學習發展技能、環境適應技能等。
3 自我認知層面
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行為能力等進行客觀評價,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進行自我調適,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態。
(二)師資情況
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師,其中專職教師4名、兼職教師1名。師資情況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統計數據)。從性別上看,以女性為主;從年齡層次上看,30-40歲教師有3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教師年齡結構合理;從學歷、職稱層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職稱均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講師1名助教;從課程發展建設的角度來看,教師職稱分布比較合理;從教齡上看,3名教師教齡超過10年,其中1名超過30年;從總體上看,本課程的授課教師教齡較長、教學經驗豐富。
(三)課時安排
根據蚌埠學院2014年修訂的本科教學大綱規定,本課程共28課時,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學時間分別為一年級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每學期14課時。
從課程實際開設時間來看:本課程從2013年9月首次開設,至今為止,只有 2013~2014學年度、2014~2015學年度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規定分兩學期開展教學;2015~2016學年度、2016~2017學年度由于階梯教室不夠用等原因,均為第二學期集中教學,2017~2018學年度截至目前尚未開課。
(四)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自我意識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的情緒管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大學生的生涯規劃8個部分。主要涵蓋三大類,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理論;二是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三是大學生常見適應性與發展性心理問題的調適。
(五)課堂規模與教學模式
本課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課,人數為200人左右,班額較大。通過教師訪談得知,現有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講授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少量的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屬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教學互動主要包括配合相關教學內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測試。
(六)教學考核
本課程教學考核類型為考查,采用理論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理論考核包括期末考查(開卷筆試)與平時成績。最終成績以五級制計分,成績的構成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查成績占70%。平時成績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出。期末考查由任課教師自行出試題。根據?L談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課程論文和試卷答題兩種形式。
四 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別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兩個重要文件。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沒有受到學校和學生應有的重視。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 學校方面
從總課時量來看,少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課程課時的相關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主干教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設置2個學分,32~36學時。
從課程實際開設時間來看,由于第一學期需要使用階梯教室的課程較多,所以隨意變更課程教學時間,并未按照教學大綱規定開課。教學時間的變更對教學內容的適宜性和教學效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 學生方面
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學習積極性是確保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通過與任課教師的訪談發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整體偏低,自覺到課率不高、課堂氣氛沉悶。課堂上存在各種問題行為,具體表現為:說話、玩手機、聽音樂、做其他課程作業、吃零食、發呆、睡覺等。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表3所示),55.9%的學生認為本課程沒有和非常沒有必要開設。由此可見,學生對課程較為排斥、不重視。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表4所示),出現超過三次的問題行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玩手機、做其他課程作業和說話,其中玩手機的占86.5%、做其他課程作業的占52.1%。
進一步的學生訪談發現,學生不重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認為自己是理工科的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就是浪費時間;二是,理工科課程多、作業多,學業負擔較重,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還不如抓緊寫作業;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沒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問題直接上網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課開卷考試,可以直接上網搜索答案,不需要太過于重視。
(二)教學內容時效性不夠強
教學內容是為人的,是幫助主體認識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和促進心理發展的客體條件和工具,應適應和滿足主體的需要。伴隨著互聯網“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信息多元化、快速傳遞使得大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內容更加豐富。學生可以第一時間通過網絡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時效性。同時,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隨之發展變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相對穩定,無法適應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求。在調查中發現,67.1%的同學認為教學內容具有滯后性,太過于傳統和籠統,指導性不強。
此外,教學時間的調整也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如“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按照課程原有時間安排,這一內容授課時間為大一第一學期第四周,此時學生正處于大學生活適應磨合期,教學內容對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這一內容授課時間變更為第二學期,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教學內容基本無效。
(三)班額過大,教學模式單一
教學內容是靜態的,只有通過合理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其變得鮮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的選擇尤為重要。
講授式教學模式以知識傳遞為主,可以達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傳授心理健康調節方法的作用,即能夠實現知識層面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無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因而無法實現技能目標和自我認知目標。
通過教師訪談發現,教師們對于講授式教學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會盡可能通過廣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學生身邊的案例,將基礎理論知識和生動的生活實例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學生雖然喜歡案例,卻僅限于聽故事,不能認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課后容易遺忘,很難在自己遇到相應的實際問題時加以運用。
有效的師生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們努力嘗試使用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如:教師講授、團體輔導、案例分析、自由表達、角色扮演、音樂欣賞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模式相比講授式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好地實現技能和自我認知層面的目標。但是,由于班級人數眾多、工科學生上課氛圍相對沉悶、學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師無法完全把控課堂、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得新的教?W模式無法順利實施。
(四)教學考核缺少統籌規劃
論文摘要: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是一門包括住宅室內設計、家具設計與陳設、展示設計等重要內容的傳統理論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針對高職專科學院人才培養的要求及市場對人才的要求,結合本院室內設計專業多年的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經驗,本文對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的要求及方法、內容作一些探討。
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是根據傳統的教學模式而產生的一個傳統的教學體系,是藝術設計理論的基礎和專業理論的根基,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勢必成為設計教育之舉足輕重的專業。但是由于理論課程傳統、單一話存在于以下很多的問題:
1.室內設計專業在我國是一個年輕的復合學科,即不是純藝術也不是純技術,而是涉及美術學、美學、藝術設計學、建筑學、材料學、工程學、人體工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既需要藝術的設計,又需要技術的手段,兩者缺一不可。
2.我國的室內設計專業大多數起源于工業造型設計專業,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術,偏工科技術型,而藝術院校的室內設計專業起源于室內設計、美術、環藝、工業設計專業,側重于藝術型,而國際先進發達國家的室內設計專業大多數是起源于建筑學專業、注重建筑與室內的整體學科關系、文理交叉、藝術與技術相結合,更為科學、合理。
3.理論與實踐脫節,我國的高等教育的專科、本科碩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最大差距是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將設計轉化為產品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4.職業院校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教學發展體現在教材老化、內容貧乏、課程設置不合理,實驗實訓設備陳舊與缺乏,教學手段單一,忽視個性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和室內設計的需求有差距。
因此需要對室內設計專業傳統理論課程教學不斷進行調整、完善、充實、改革、提高。
一、堅持以專科起步、積極探索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育發展規律,加強學歷教育的同時,面向社會、服務企業、多形式多層次的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一)根據理論教學需求,科學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制定和完善教學大綱
室內設計專業理論課程是一個傳統專業,在教學和專業建設上,有很多傳統的格式。因此,在課程設置、學時分配、實習實訓等內容上,需要更多的結合專業方向及培養目標,緊緊圍繞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實干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作為制定教學計劃和大綱的宗旨,根據市場要求和高職教育的要求,對有關課程進行調整、整合,對課時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對專業教學計劃和大綱進行改革、創新。
(二)根據室內設計行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
室內設計理論課程目標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的指導下,以適應中小型裝飾企業的工程技術崗位的需要,按裝飾行業標準和裝飾企業的要求,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國家建設法規和行業標準,掌握建筑裝飾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的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具備“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學生具備以下水準:1.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有深厚的理論基礎。2.具有相當的實際經驗,能夠進入市場就能獨立的進行設計和相關的施工指導。3.具有相關的營銷能力,能夠很好的和客戶溝通。4.掌握市場行情,包括材料以及裝修行業的具體動態。
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研教改具體措施
(一)項目牽引,課程以項目為驅動,結合理論課程進行興趣式教學。
針對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學生普遍對理論課程沒有興趣和急于學習電腦課程、急于走入社會學習實際操作經驗的特點。在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教學時首先確定實際項目。如:進行“住宅室內設計與陳設”課程教學,本門課程是學習住宅室內設計的基礎課程,理論性很強。針對現在學生普遍對理論沒有興趣的情況或不能耐心學習的情況,結合同學們想學習實際的經驗的情況。我們在教學之前首先確定“實際項目”。如在教授室內空間布局時,我們把東莞某小區的二樓樣板間作為項目,要求同學們合理分割空間,同時去現場量尺、核對設計等等步驟。再返回到課堂,結合理論知識以同學們自己分割的空間指出問題所在,這樣即解決了理論教學任務又滿足同學們走入市場的要求。極大的增加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建立課程信息反饋機制,由不同的同學擔任每一門課程的信息反饋員
由于室內設計專業屬于階段性授課,在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階段性教學時,要分時段分情況的對同學們進行咨詢,同時要求同學以不記名的方式把本階段的學習和老師教授情況反饋給信息反饋員,老師及時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方式。廣納眾言,進行科學分析論證,為教學改革準備一手材料。
(三)建立相關的教學基地,進行實地教學活動
傳統的室內設計理論教學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這樣教學就變得死板,理論就無法結合實踐,學生就在死記硬背中對課程失去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學院附近建立相關的實習、實訓基地,把傳統的教室教學搬到實訓基地進行。比如:在進行“家具設計與陳設”學習時,我們將設計好的家具通過實訓基地直接分組自己創作,這樣既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實踐經驗,能夠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構造。這種教學方法即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也加深了教學的效果。
(四)建立一支創新、敬業、具有較高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結構合理的的 “雙師型”師資隊伍
一是加強教研組的作用,經常進行老師之間的經驗交流。把老師各自掌握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增加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互相學習專業知識,增強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寒暑假期間教師也要走入市場,近距離的接觸市場,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時刻保持在室內設計的最前沿。首先保證老師教授給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落伍不脫離實踐。二是做好教師職業道德的培訓,要求教師們認真做到為人師表、嚴于律己、愛崗敬業,將自己的事業與學院發展緊密聯系,形成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氛圍以及凝聚、和諧、協作、互助的良好團隊精神。認真做好專業教師的定位,制訂激勵、約束政策,形成競爭機制,積極引導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使他們既是合格的教師,又是室內設計相關行業的專家。
三、開闊教學領域,加大室內設計學生學習的范圍,讓同學們看到理論學習的好處和用處
(一)徹底改革傳統的單一教材加講義的教學模式,緊扣培養目標,重點抓每一位教師、每門課程的講義及教案的設計與編寫。積極的鼓勵室內設計理論專業教師把原有的室內設計理論教材結合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進行整合,“自編教材”讓同學們視野更加開闊,讓教學更加的開放。同時組織專業教師進行室內設計理論課程的院級精品課程的設置。
(二)組織參加工作而且工作業績突出的畢業生定期回來,和在校的同學進行交流。讓這些同學和在校的同學講解理論基礎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工作應用中的作用,讓同學帶同學的方式增強同學們學習理論課程的積極性。
(三)和本地區的室內設計協會保持長期的聯系,建立相關的機構,構建“雙證”教學體系 。
讓同學們了解本專業的一些行業信息以及分類級別信息,配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宣傳組織工作,為學生在畢業前考取相關職業等級證書創造了便利條件。本專業可以考取室內設計師證,讓同學們了解考試的相關內容,如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級別以及資質證書的考試,加強理論課程的學習。
四、工作室式的室內設計專業理論教學方式
(一)打破傳統的系——專業教研室——教師的管理體系,由專業教師牽頭系和學院支持,設置室內設計工作室,直接面向市場。把室內設計理論課程和社會實踐最直接的結合起來,把同學們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由老師指導同學們合作設計一些實際項目,應用到實際的工程。
(二)通過工作室引進相關的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多方位多渠道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專業教師有相關的實踐經驗,教學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三)建立相關的工作室,同時也可以為畢業生提供一個很好的實習和工作環境。保留理論基礎扎實的同學,鼓勵在校同學學習室內理論課程。同時利用創收所得,根據理論教學業需求完善教學設施,不斷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1]張世禮.《中國室內設計研究散記》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