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視文學鑒賞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常態”的職業教育要求培養人才對接現代產業需求。商務英語教學就是以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為目標,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構建科學有效的商務英語實踐教學體系。其實踐教學應以“職業技能為核心”,注重培養英語交際能力,強化訓練商務知識和操作技能,構建語言實踐、商務實踐和綜合實踐等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1.1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設置
確定實踐教學目標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商務英語學習的五大要素是:英語語言、商務英語、商務知識與操作技能、溝通技能和人文素養與職業素養。實踐表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模式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商務英語課程可優化整合為五個模塊:語言綜合技能模塊、商務技能模塊、綜合素質模塊、實踐技能模塊、素質拓展模塊。商務英語實踐目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實踐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經調查,商務英語學生就業崗位主要有:單證員、跟單員、業務員、商務助理、涉外文秘和商務翻譯等。針對這些崗位的工作過程分析后,可設置以培養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職業崗位能力為教學目標的實踐教學課程。如商務英語聽說和寫作實訓、商務英語口筆譯實訓、外貿函電實訓、外貿單證實訓、國際商務模擬操作等。
1.2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商務英語教學就是要在仿真的商務環境中培養學生能夠有效運用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及相關業務的操作能力。可以說它既是英語語言教學,又是商務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校內的實訓基地建設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宗旨”的職業教育定位,注重培養語言應用技能、商務實踐能力及職業素養等。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可以從兩方面考慮:(1)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語言交際能力實驗室。包括:語言實驗室、翻譯實驗室等。(2)培養學生商務操作能力的商務英語綜合實訓室。通過外貿單證實訓軟件、外貿函電實訓軟件、國際商務談判軟件等,根據工作過程設計實訓模塊,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掌握商務相關的業務操作技能,為今后從事商務活動打下扎實的基礎。
1.3以雙贏為原則的校企深度合作
在新常態下,中國企業面對經濟發展的變化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傳統優勢逐漸消失,必須從制造向創造轉變,這就需要企業擁有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進行產品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這一體系,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產教融合和校企協同育人是構建科學有效的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的關鍵所在。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下,無論校內的實訓條件再好,也替代不了行業企業的職業教育功能。要求企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通過校外實習基地,學校可以和企業深度合作,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指導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生通過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行崗位實踐后,了解行業標準和職業規范,并促使其形成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職業態度,為畢業后迅速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校外實踐教學可以通過“工學交替”的工學結合模式進行:(1)認知實習。針對具有初步的專業基礎理論和知識的學生,通過參觀、考察、訪問實習單位,對工作性質和簡單的業務流程有所了解,培養學習興趣等,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一定的認知基礎。(2)專業實習。針對已經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生。通過實習,既檢測了學習效果,又培養了職業素養,為頂崗實習做了充分準備。(3)頂崗實習。通過頂崗實習能夠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培養其綜合素質和技能,也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體現。
2職業教育“新常態”下構建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
作為應用型復合型極強的商務英語教學,需要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常出現以下問題:(1)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缺乏企業行業指導性;(2)實踐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3)校內實踐教學條件和環境不能滿足實踐教學需求;(4)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5)校企合作中缺乏制度保障;(6)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指導和監督檢查作用等。針對以上問題,特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2.1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提高職業教育認識
在教育領域中,“重學術,輕技術”的觀點比比皆是,導致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社會、家長、學校、學生都認為,只有學習不好的學生才到職業學校學習,技術技能型人才屬于“藍領族”,社會地位不高,不受人重視。應該呼吁全社會改變教育觀念,認識到職業教育強調的是教育類型而不是教育層次,要從“學歷本位”轉化為“能力本位”。同時并不摒棄學歷教育,而是此基礎上,以發展能力為核心,高度重視繼續教育,積極滿足終身教育的需求,重點建構各職業教育間“立交橋”的互通機制。
2.2優化校內實踐教學配置,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的目標是培養職業能力,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使之科學化、系統化,具有針對性、應用性和連貫性,做到商務與語言、商務知識與技能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引導學校的工作重心和資金投入放在校內實訓中心建設,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水平,加強內涵建設,提高商務英語人才培養質量。
2.3提供校企合作制度保障,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總會出現“校熱企涼”“工學”教學模式質量不高、產學結合度不高、校企合作缺乏法規保障、校企合作中缺少政府的監督檢查行為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應盡快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并納入到《職業教育法》中。內容包括:明確政府、企業、學校、師生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引導政府設立校企合作發展專項基金,并明確用途;對具有職業教育資質的企業,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對于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并爭取其他項目的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等優惠;強化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公共服務保障等。通過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
3結語
論文摘要:影視文學批評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在高校的教學中還處于思考與探索階段,在民族院校中更是如此。在借鑒前人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研究的成果、總結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闡述強化高校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的必要性,并最終探討提高學生影視文學批評能力的途徑,希望通過這樣幾方面的論述,和同仁們共同探索影視文學批評教學之路。
影視文瑙冷是電影文學與電視文學的合稱,是新興的文學樣式。影視文學的歷史遠不及傳統的詩歌、兌肩女文漢戈劇,然而,憑借電影、電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巨大影響,影視文學在一個世紀以來迅玉孟發月是,成為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以至于一上舍棄了影視文學,當代文學便顯得殘缺不全。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富有文化含量且影響人終身發展的影視文學批評教學卻是一個薄弱點。因此,加強影視文學作品的教學是時展的寰導璧薯,影視欣賞的開展將會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撫岑一個新的生長點。
一、存在的問題
豐目又寸于傳統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而言,影視文學應該說是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人們對影視文學的認識非但不及傳統的文學樣式,甚至七匕刁互如又寸影視藝術的了解。我們已有數以百計的交日本文學史和對各類傳統文學體裁的研究專論,我們也刁盡乏影視藝術史、影飛見哩論甚至影視制作各個環布虧的專論,但說到影視文學作品教學的習究狀況,則不免相形見細。當今的影視文學還處在年輕階毛n,雖然影視文學批評的教學應該是高校中文系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任務,但就目前課堂教學現來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在鑒賞實踐訓練課上會發現:學生分不清戲劇藝術與劇本之間的差異、分不清景爹視藝術與影視文學之間的差異,且在對劇本與藻絲視文學進行鑒賞時不能結合戲劇與影視藝術的特點和要求;在鑒賞交流活動中,學生交流最多的是詩歌和刁、說作品肩交文次戈匕,只有個同學涉及居鑒賞,基本沒有涉及影視文學的鑒賞。即便涉及到影視文學,也只是停留在“看”的低層次學生通常會被作品情節的曲折、場面的火爆、人物命運的坎坷等吸引,為之動容和感慨,遠未達到對影視文學內涵和意蘊“鑒賞”和“批評”的高度。更為尹龍重的是,在對我校民族學生的調查中發現,他在7TH少觀看電視作品,電影則更少,這樣扎七鑒賞根本天訪戈起。
二、原因的分析
綜合分析上述大學生在影視文學鑒賞中存在的問題彥割京因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視文等特比評教學的重要性被忽視。影視文學批評既是一門藝術教育課,又是一門美育課。由于影視藝術的大眾化特點和影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樂的特點,能夠通過對影視文學作品的分析和鑒賞,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影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待點以及風格特征,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培養和增強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這樣的一門課是應該受到重視的,可事實恰恰相反。就目前堂教學現狀來看,影視文學教學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學校和老師的高度,有時甚至處于可有可無的越圖比境地。在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專科階段沒有安排影視文學扎七評課程,本科階段這門課也只是屬于選修課。同時配備的教師也很少具備這方面的專業素質,實際授課也很隨意。對于嚴重缺乏影視作品積累的民族學生沒能夠做適當的引導,而是直接進行王里論講授,這就如同從未看過《子夜》,去要空空地分析吳孫蒲這一人物形象一樣,絕對不會收到好的授效果。其次,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的內容簡單化。就筆者了解到的情況看,各校對于影主見文學批評教學內容的設計可謂五花/又門,或者手巴這門設訓一為影視基礎知果,或者將計‘為影視作品分析課,甚至索性把它設計為影視作品又見摩課。問其故,都說因為缺乏一部比較成熟的教材作為設計程內容的依據。誠然,不拘泥于教材本應是素質教育和創新型教學的-勇原貝,同樣一門課程也允許有與眾不同的材受形式,但是,凡事總得有個規矩,不拘泥于教材并不等于不要教材,教無定法也并非隨心所欲,不然,這些既缺乏目標規定性又缺乏講授系統性的故法就會給該門課程的教學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那么,聯系民族院校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在影視文學批評課的選材上可以突破教材指定的范例,進行影片分析時側重選擇一些有代表勝的反應民族生活的作品,這樣對課程內容的靈活置能夠以興趣帶動學習,然而實際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教學內容簡單化的問題,真正聯系學生實際清況的教學探索很少。再次,影視文學教學的方式單調化。目前我們在影視文學批評教學時,方式極類單攀調,基本忽視了影視文學獨有的特點,而簡單的將影視文學作品作為一般的文學作品來教授,導致影視文學作品獨有的感染力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不能真正打動學生,提升文學審美能力。另一極端做法就是大量運用現代化媒付次影示教學內容,用觀看影視作品代替文學作品的解讀,用新技術代替對語言的,用圖像和聲音代替對文字的體認,學生的興奮點往往只停留在視聽堯鄉覺上,只滿足于聲像畫面帶來的直覺衫習惑,感官的愉悅替代了}勝層面的思考追問,以膚淺的感性內容替代了深度的生活體驗,批變萬丈了看電影看電主見劇,成了一種休閑交是樂活動。綜上,影視文導特比評教學的重要性被忽視、教學內容簡單七、教學方式單調化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三、必要性的探究
1影視文學批評教學是文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學教育除了加強傳統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居文學樣式的教學之外,還需要補充翻社洋血液。而影視文學的教學應該說是最有生命力的,它融合了文學、音樂親留舀、美術、雕刻等多種藝術形態特點尸手力口上電腦合成等科技手段,無侖是畫面的動感、質感還是音響效果,都是相當出色的。影視文學暑本本身來源于文學,和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學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達生活的方法,比如刁、說的敘事手法、結構樣式、表現技巧,詩歌的扦清,散文的意境,都為影視文學創作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營養。影視文學作品教學是實施語文綜合活動的最佳平臺。它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清的共鳴;它可以讓學生發掘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造性理解;它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誦、表演房論等方式來提高鑒賞水平。在影視文學作品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者階導以提高,審美能力不斷得到加強,藝術品位也隨之逐步提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個勝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應該把影視文學作品澳女學方文在文學教育的衛匡璧慈位置。
2.影視文學批評教學是提高民族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
鑒賞影視文學作品質己指具備了一定的藝術修養,又寸影視藝術的美學規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斤欠賞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積累與體驗,因而能夕讀彭視文學作品的各個層面進行更深人的讀解,并在址匕著鰲礎上通過欣賞,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王里仁得到愉悅。這就說明如果學生對影視作品沒有一滬定的感受和積累,則提高審美與鑒賞能力等目標京允無異于一紙空談。那么,如何提高學生這方面的素質,就成了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問題。原著刁屯和由此改編的影視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鑒賞,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人點。學生下門對原著小說的理解和我們對改編的影視文學作品的講解可以互為參照,其間的異同可以幫助學生衫成對影視文學作品的初步感受與經驗素材積累,學生頭腦當中會對影視作品的獨特之處留下深刻印象,對人物形象的理助釋更加彩磷夕火,特別提歲寸影視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使其對影視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等民族師范院校中文專業通過影視文學扎七評教學來提高民族學生的文化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其原因是:現代的中小學生刃見看影視作品已成為他們繼學校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受教途徑之一,而觀看影視作品對其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初步刃爹成影響重大,所以,他下門的鄧昨譽行為必須受到正確的引導。而類似于筆者所從教的學校培育的大學生將來恰好是民族地區中小學生們的教育者,即未來的中刁、學語文教師,其清感態度和價值勸職寸中小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異綺與難以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民族師范院校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影視鑒賞能力是一項有益于后展的、意義深遠的事業。
四、影視文學批評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
通過對民族院校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對他人關于影視文學批評教學研究成果的借鑒,歸納出對民族地區大學生影視文學批評能力培養的途徑,可以簡要概括為:觀看與解讀、扎葉乎與實側劫大樣層層遞注、層層深人的環節,下面力口以展開論主。
辦刊特色:
本刊與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中國音樂家協會的著名音樂家們為繁榮我國藝術文化事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宗旨而構建成的藝術文化傳播平臺而舉辦:中外名家藝術大講堂。將平面媒體與娛教互動結合的方式,在于為愛好藝術的有志之士,提供一個與國內知名藝術專家全方位學習、交流、展示的空間,并將其打造成為繼《藝術人生》、《百家講壇》之后國內第三個與著名藝術專家、學者接觸的精英品牌。“舉藝術名家之力,興藝術教育之火!”是我們全力辦學之宗旨。理念是學習、交流、傳播、發展!以學習為基礎、以交流為中心、以傳播為方式,以發展為目的,本著對藝術的傳承發揚精神,為愛好藝術的學者們打開學習之門,培養創作新人,給有夢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創造成功的機會,為能更多的發掘出潛在的優秀藝術人才及作品。
目標群體
藝術創作的人 創作精神的人 談論藝術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創新的人 關注音樂的人 愛好音樂的人
發行渠道
主渠道:全國各大書店、全國高等院校圖書館(音樂專業院校)、郵局征訂、報亭等特殊渠道
共贏傳播:央視娛樂欄目合作、央級音樂電臺、多家網絡聯盟、明星官方fans網站、唱片公司、星級寫字樓、高檔娛樂休閑場所、度假村等。
主要欄目
封面人物:音樂人物、藝人新秀等音樂人才!美術書法名家、教授!讓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風采!體會到你的優越!
譜樂聲音:各院校及廣大音樂愛好者詞曲原創作品展示臺,讓“伯樂”看到你的存在,讓優秀作品為更多人共享交流,詞作可尋譜者,譜樂尋找佳詞的互動平臺。
校園沙龍:展示校園最新動態、招生、活動資訊,各大院校“名師高徒”專訪,校園留言,讓師生之間更為了解!
資訊:選登各影院、劇院上演信息,專輯發行等文藝快訊!
音論樂坊:音樂類相關評論,內容涉及音樂研究、科研成果,介紹學習樂器的方法、挑選、保養等專業文章,音樂歷史解析、音樂現象評論、音樂理論創新,品評音樂風格,分析中外音樂差異,影視歌曲、戲曲、藝術歌曲、西洋歌劇等作品賞析、評論類文章及音樂創作過程等相關音樂專業文章!
執教文壇:相關教育類、文學類評論解析文章,內容涉及音樂、藝術類教學教育淺析,文學評論等教育類文章!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行為的主觀情意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是進行學習方法指導的先決條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時候沒有愉悅的心理,就不可能產生學習的興趣,教學課堂的聽講就成了紀律約束下無可奈何的被動接受,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對學習消極厭棄。
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愉悅因素,有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直接影響,也有學生對任課老師親切良好的印象。實踐證明,課堂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產生自信心、需要感、愉和自覺性,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只有這樣,教學效率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針對他們的閱讀興趣采取恰當、相應的培養方法。特別是對毫無閱讀興趣的學生而言,首要任務就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設置引讀性的疑問,促進學生產生閱讀動機,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進行理性思考。
二、培養鑒賞能力
高一學生的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鑒賞性閱讀能力時應注意給學生打好基礎。這一學年的鑒賞性閱讀訓練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具體的文體特點,掌握正確地閱讀、理解及分析的方法,初步形成閱讀、理解、分析能力。
高二,教師要讓學生的鑒賞性閱讀能力得以形成。該年學學生鑒賞性閱讀能力形成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鑒賞的基本知識,以及相關的方法,對作品進行初步鑒賞,會寫鑒賞短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和課外文學作品結合起來講授鑒賞的原則和方法。還可以結合不同文體的課文,尤其是教材第四冊中的小說、戲劇,教授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還應該引導學生擴展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約70萬字),撰寫一些影視短評和文學作品鑒賞短文(每周1―2篇),組織學生鑒賞交流,幫助學生解決鑒賞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使學生在正確理解、分析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形成初步的閱讀鑒賞能力。
高三是學生鑒賞性閱讀能力提高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以及創造性研讀評價作品、撰寫一定質量鑒賞文章的能力,培養學生鑒賞性閱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美學知識、文藝理論和現代思維方式的專題講座;也可以把教材第五冊第二單元的四篇文藝論文作為提升學生鑒賞性閱讀能力的范文,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指導學生撰寫體現其創新能力的文章。
三、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轉化能力和創新能力
“對比法”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遷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法研討過程中,對比閱讀是常常被提及的一種教法。學生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要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作品、作家的異中之同、同中之異。在確定了事物之間的異同關系后,要更深入地解釋這種異與同。只有抓住這一點才能夠使比較不流于膚淺,達到對作品深入理解的目標。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運用“由點到面”的學習方法,能夠利用所學的一個閱讀材料去輻射更多的閱讀材料,進而掌握這一類的文章,提升篩選信息的能力,提升歸類能力,也培養轉化能力。
一、主題電影是人文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載體
多年來,我們的人文思想教育是被忽視了的,是不成功的。在實施人文素質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增強人文素質思想教育的實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質水平的關鍵。要避免說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教育的傾向,還人文學科本身的魅力,就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文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內容,諸如舉辦人文知識系列講座,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多變的人文知識競賽,開展閱讀與人文思想教育有關的閱讀教育活動,外出參觀人文景觀等。通過開展人文思想教育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中學習、積累人文知識,增強人文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就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把人文思想教育真正落到了實處。如何利用優秀的電影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教育就值得我們現代教師去研究,去為現代中學生尋找一條人文思想教育的新途徑。
影視藝術是當代最具群眾性的藝術之一,是通過銀幕或熒屏上的藝術形象進行思想熏陶,情緒感染的一種精神活動。為此有人說:電影,能從詩中學到語言和韻律;從小說中得到故事和描寫;從戲劇中汲取角色和表演;從攝影中搬來光線和色彩;從音樂中竊取音響流動;從畫師處偷得構圖和情趣;從建筑那里摹得結構。它是各種藝術的綜合,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是思想與藝術的珠聯璧合。
電影融光、聲、色、畫為一體,形象逼真地、深入淺出地演繹著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它充分發揮了自身優勢,打破了時空限制,能讓全世界、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相會于課堂,相會于今天;有利于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化。主題電影能讓學生走近名著,和名人握手,與“偉大的心靈”對話,從而完善人格,有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同時它還能讓學生隨劇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樂、懼、憎,從而發展學生的情感,張揚個性,成為中學生人文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載體。
二、主題電影是實施人文思想教育的客觀需要
我校是一所農村九年制學校,地理和環境條件決定了我們的學生全部來自于農村,準確地說是一所農村孩子的學校,家長文化素質偏低,82%的家長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學生家庭缺乏文化氛圍,家長眼界狹窄,文化品位不高,缺乏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人文認識,因而也就缺乏對學生,對自己孩子的人文關懷。同時由于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需要,農村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學生現象,更加促成了農村學生生活環境的單調、家庭教育的缺失、知識來源的匱乏,知識結構的單一的現象的形成。因而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相對封閉,課堂表現缺乏活力,往往難以適應新課改的教學模式需要。他們迫切需要開展現代人文思想的教育,需要一種媒體給他們進行認識世界、了解生活、培養意志的人文思想教育。在這樣的客觀教育背景下,我們擇立了電影課程資源融入初中語文課程教育,整合現代初中語文教學的課改特點,目的就是想:“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知識廣博,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人格高尚、胸襟開闊、志趣高雅、蘊涵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具有人文關懷,品德高尚的人”。
三、主題電影對語文知識有理解和內化的效應
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厚重的經典名著改編成了電視劇、電影,利用影視作品以其生動具體的銀屏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本質,通過觀看主題電影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中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背景的了解,提高學生理解、表達、鑒賞語文教學內容的能力,是現代初中語文教學的課程改革特色之一,具有對語文知識強化理解和內化的效應。
第一、利用主題電影豐富學生的寫作知識、寫作素材。影視作品作為學生文化生活的有機部分,備受學生關注。寫作課可以利用影視作品這一資源,引導中學生關注生活、把握時代脈搏。可以把影視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節、細節的敘事技巧,以及結構的章法借鑒到學生的寫作教學中。比如在一次主題為《用什么打動“我“的心》的作文評講課上,我通過學生的作文擬題、選材等的評析,引導學生得出:“真實、思想、創意、文采”是作文取勝的法寶。接著播放電影《圍城》讓學生討論,這部電影,在寫作上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示?學生討論達成共識:換個角度去觀察生活、去思考問題、去表達情感。如果我們的作文能在這“真實、思想、創意、文采、換角度”幾方面考慮,一定會打動人心。生活、閱讀是寫作的源泉,中學生喜愛的影視作品也是他們寫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導學生寫影視評論文章等。
第二、利用主題電影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影視藝術是一種語言性很強的藝術,能夠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鑒賞能力等。隨著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活動越來越多,對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通過自身實踐運用才能逐步實現。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口語交際教學外,還應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實踐,走向他們所喜愛的影視作品。如確立話題“我喜歡的電視劇”,“電影、電視給我們帶來什么”,“你對影視劇中的什么最感興趣”,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說說電影電視的利與弊,還可以與同學進行對話,甚至爭辯。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交際能力。這樣一定能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熱烈的交流氣氛。
第三、利用主題電影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好的影視作品可以使學生在觀賞的過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增長、眼界的開闊和心靈的愉悅,從而受到以美感為前提的特
一、“活”的情景創設
講授古典詩詞,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的直接點擊課題或者簡單的讀讀背背課文的導入模式,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借鑒多種教學資源精心創設“活”的情景,讓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枯燥乏味的課堂導入變得具體、生動、形象、鮮活、靈動起來,從而滿足青少年學生追求新穎、鮮活、靈動的古典詩詞課堂氛圍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享受學習古典詩詞帶來的審美愉悅。創設“活”的課堂導入情境的元素很多,比如詩人創作詩歌的趣聞故事及網絡中與詩歌內容匹配的圖片、音樂、音畫視頻、影視片段、名人朗誦等。這些導入元素,只要我們運用得恰到好處,均可以達到上述效果。
比如,教授《離騷》,上課伊始,播放從網絡下載后精心剪輯的香港鳳凰老電影《屈原》視頻片段供學生觀賞。當學生對電影中的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內心的情感受到了激烈的碰撞,學習屈原《離騷》文本的強烈興趣被大大地激發出來,學生不約而同地伴隨著多媒體中播放的背景音樂中誦讀的《離騷》節奏高聲朗讀起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二、“活”的文本細讀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篇目眾多、題材豐富、內容豐盈、情感美麗、形式不拘一格。僅就古典詩詞的題材而言,就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古詩、詠物詩等。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古典詩詞的不同題材、形式、內容、風格、情感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所學文本中體現的思想感情等進行“活”的細讀。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發現蘊含在古典詩詞文本中的深層意蘊,才有可能在品鑒古典詩詞文本的過程中產生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愉悅。
比如,學習《離騷》,我們可以根據其文本篇幅長、意蘊豐富、情感深沉、語言精美、場景跨度大、藝術形象多等美學特質,引導學生細讀全詩和孫芳的研究文章《〈離騷〉詩題兼情感內蘊再探》,辨析、揣摩、理解文題“離騷”的含義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之意。引導學生細讀全詩和尤佳的《〈離騷〉的主旨和藝術特色》等學術論文,整體感受詩歌的豐富意蘊和唯美主旨是忠君和愛國、憂國和憂民等。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和王悅的《〈離騷〉人物形象及其蘊含思想探析》等學術論文,感知、理解、鑒賞詩歌中的人物群像,比如文學性人物形象前王、前修等,神話類人物形象堯、舜、桀等。引導學生細品詩歌的結構和文虎林的《〈離騷〉的結構解讀》等學術論文,領略《離騷》的音樂美、韻律美、節奏美等。
三、“活”的環節銜接
新課程理念要求高中古典詩詞教學過程是一個由不同環節組成的既行云流水一般又環環相扣、渾然一體的有機整體。故此,講古典詩詞,我們還必須講究教學環節之間合情合理、恰到好處的銜接藝術,因為,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良好的銜接往往從上一個教學環節出發,又順水推舟地勾連出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內容,如此,學生就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溫故知新,此為其一。其次,可以提高古典詩詞課堂的教學效率。因為教師具有一定藝術意蘊和藝術魅力的古典詩詞課堂教學環節銜接語,原本就是滋潤學生心靈的甘泉和引導學生走進古典詩詞文本的金鑰匙。
比如講《離騷》,在上課伊始“活”的情境導入后,我們可以采用具有濃濃詩意的語言將情境導入過渡到對《離騷》文本的解讀:“剛才大家品鑒了影視作品中的屈原形象,現在我們該品鑒屈原在《離騷》中塑造的詩人自我形象了。”當學生高聲誦讀、品鑒了《離騷》中塑造的屈原自我形象和眾多的人物群像后,教師就可順水推舟地說:“《離騷》距今雖然已經兩千多年,但卻一直膾炙人口,同學們想探究其中的奧秘嗎?”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點撥和過渡的話語,就把學生非常自然地引向了下一個教學環節――鑒賞《離騷》所蘊含的豐富的詩意美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等。
四、“活”的課堂結語
如果把高中古典詩詞課堂教學比作是一出師生同臺演出的精美獨幕話劇的話,那么,課前“活”的情景創設、課中“活”的文本細品等教學環節就是這出話劇的序幕、開端、發展和,而課尾的結語則是這出話劇的結局與落幕。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相對于課前的情景創設、課中的文本解讀等而言,課尾的結語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每次課堂教學接近課尾時,學生往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急盼下課鈴聲響的現象。所以,我們應根據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實驗學習心理學的創始人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在一堂課的最后階段繼續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積極性,使古典詩詞教學的課堂結尾再次呈現,為古典詩詞課堂教學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
《離騷》課尾時,可以深沉緩慢的語調說:“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這位以死殉國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請同學們在中央音樂學院黃河教授創作的《離騷》揚琴背景音樂中再次極富表情地大聲誦讀屈原的《離騷》。”學生在與《離騷》文本的再次神交中迎來了下課鈴聲。
一、圍繞選修課程的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1.文學欣賞類課程
對于文學欣賞類課程,應該從閱讀教學的本質出發,掌握文體特點和鑒賞方法,重在審美,重作品情感與人物的把握,重體驗與感悟,要誦、讀、評、議相結合。如教學《短篇小說選讀》,因為不同的學生往往對不同的小說作家、不同的小說風格感興趣,對于學生不喜歡的小說作家讀一兩篇代表作即可,強扭的瓜 不甜;學生喜歡的小說作家可以以“追星”的方式去搜集資料,有的延及去讀該作家所喜愛的作家的作品,進而擴展到去研讀古今中外相同風格的文學作品。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素養出發,深入淺出,或者干脆不深入,在學生能擁有的水平基線上共同探討,給學生的思考留下時間和空間。教師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應該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小說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交流閱讀欣賞的心得,可以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幫助感悟和理解小說,還可以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在課后練習設置上,可多為文章語言、精彩細節、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和評價,學生可以借助這一板塊來鞏固基礎知識,提升理解能力,培養思維品質。
2.應用實踐類課程
對于應用實踐類課程,如“新聞通訊的閱讀與寫作”“語言文字應用”“語言規范與創新”“寫作”等,要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理論與方法,適當采取模擬現實情境、展開調查、實地活動、專題探討、多種方式訓練等方法,通過觀察、發現、討論、對話、表演、寫作等活動,給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機會,在體驗、應用和實踐中提高其語文素養。以選修教材《新聞通訊的閱讀與寫作》為例,可以采用如下教學策略。
(1)新聞聽說。利用口頭播報、說新聞故事、聽廣播復述等形式,述說及時新聞,培養敏銳的新聞感覺。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話題。軍訓生活:第一個不眠之夜、最難忘的教官、最感人的一幕等;高中生活:美麗的校園、我的老師(同學)、精彩的校運會、藝術節等。
(2)新聞閱讀。可以采用學生自主閱讀,相互討論,教師點撥相結合的形式。要求將即時性新聞作品和經典性新聞作品相結合,重在指導學生閱讀典范的新聞作品。即時性新聞:包括重要的時事新聞等。經典性新聞作品:《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落日》《包身工》《哥德巴赫猜想》等。在學習經典性新聞作品時,要注重理解其基本內容,還要進一步了解其采寫過程,深入把握作者的立場、觀點,學習其捕捉重大新聞的敏銳力。還要求將新聞閱讀與新聞寫作相結合,重在引導學生掌握新聞的基本要素、結構等。在閱讀過程中,穿插講解新聞特征、常見新聞種類、新聞基本結構以及閱讀新聞的常用方法等。
(3)新聞采訪。引導學生采用實地調查、個別訪談、座談會、查閱圖書、上網檢索等多種方式獲取新聞素材,提高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可以把學生組成采訪小組,圍繞“軍訓生活”“校運會”“校藝術節”“校社團活動”“班級社區活動”“高中生活”等主題采訪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也可以在校內采訪來訪嘉賓等。指導學生撰寫采訪提綱,學會查閱資料,了解相關背景,懂得與人交往的一般常識等。同時,教師也可以接受學生的采訪,把指導采訪與接受采訪合二為一。
(4)新聞寫作。新聞寫作應從淺易入手,就學校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嘗試習作,也可以從寫傳記性小故事開始,逐步發展到寫新聞綜述評述等。要求學生做到:新聞體式正確;對所搜集的資料,能根據表現主旨的需要加以甄別、篩選,選擇最具典型性的材料;報道某種社會現象,能從現象入手深入進行原因分析。可以組織校園內的大型采寫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能力。
3.探究類課程
對于探究類課程,如文化論著研讀,重點要放在論著內容、觀點的解讀與探究上,通過質疑問難、探查討論、深入思考,在展示、匯報、交流、辯論的過程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不同的觀點爭鳴,以積累文化底蘊,開闊文化視野,改善思維品質,提高探究能力。教師可較多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深入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
二、針對高中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
以選修教材《〈史記〉選讀》為例,教師可以針對高中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如下靈活的教學策略。
(1)自主閱讀研討式。教師可以積極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相關研究資料、書籍、網站或提供相應的研究話題等,讓學生廣泛查閱、搜集資料,自行閱讀、研討,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出疑難問題,通過對話、探究,達成共識,解決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閱讀《王立群讀〈史記〉》一書,并選擇其中“秦始皇——荊軻刺秦王”“項羽”“劉邦”等篇目進行交流,建議學生閱讀《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一書,針對其中“韓信被殺之謎”“韓信身世之謎”“韓信功過之謎”“韓信成敗之謎”“高祖崛起之謎”“劉邦勝利之謎”“劉邦對手之謎”“高祖用人之謎”等篇目進行交流,可以加深學生對《史記》中重點人物的理解。還可以建議學生閱讀梁啟超先生歸納的“十大名篇”,對于《〈史記〉選讀》中沒有摘選的后四篇文章,建議學生自主閱讀,拓展研究,深刻體會梁啟超先生盛贊《史記》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的深刻意蘊。
(2)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生根據興趣自愿結合成學習小組,分工合作協同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還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法,課內三五個學生結合成一個小組討論關心的問題,使學生互相促進、互相啟發;可以組織辯論會,就某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論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因為《史記》中有些作品的藝術性極高,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史記》中的一些精彩片斷改編成話劇等藝術形式,增強學生書面和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一、高一階段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進入青年期,其心理趨向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高一正是這樣一個過渡銜接的階段。在語文學習上,大綱要求學生把握內容,既要消化課文中所涉及的知識,還要變作者的認識為自己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從木見林、窺斑見豹。從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與高二、高三相對有別,既注意與初中銜接,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又為高二的文學鑒賞教學打下一定的基礎。此時,要變初中階段較為淺顯文章的學習為對內涵豐富作品的領悟,思維也由淺入深,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審美對象和更深入的審美活動,并對其感性認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認識的發生離不開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
高一階段,應利用新教材與初中銜接的優勢及現代和古代散文為主體的教材資源,著力于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和情味上,逐步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同時強調意象各特點間的內在聯系,要求學生整體地體味意象,領悟貫通整體的內在血脈,從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揣測、琢磨,才會在頭腦中儲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認識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積累了初步的審美經驗,學生才會具有審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審美想象的工廠中加工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精神產品,并為高二的文學作品鑒賞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高二階段重點培養審美能力
高二是承前啟后的階段,既是把審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做好鋪墊,加強審美想象力成為高二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高二是在高一基礎上的提高。學生通過一年的語文學習,“日常性情感逐漸發展為審美性情感,他們能對作品所隱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審美感受中達到直覺性的把握。”[2]在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拓展、豐富意象的需要。從教材方面看,以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兼顧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選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主要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這些全部都是文學作品,而且以詩歌、散文、小說為主。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性、多義性的集合體,且大都十分講究含蓄,常常是紙短意長寫而不滿,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點,極具有限中富含無限的藝術效果。這就為集中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審美想象是審美反映的樞紐,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巧妙聯系同一作者的類似作品去強化感受,適當用某作家的作品來補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覺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見聞感受,甚至是跨時空的、跳躍性地重組積累的意象以幫助學生探幽發微,形神兼備地領會作品的意象及深層意蘊。隨著審美想象的豐富,學生在學習中潛在的創造思維逐漸上升到意識表層,加之審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對作品的再創造,這就使學生在審美教育中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成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高三階段重點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
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和基礎的扎實,高三學生的思維具有了充分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內省性,其辯證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日趨成熟,智能發展上出體現出漸次向以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為主的方向。而且,在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對作品的深入認識達到了審美理解,逐步能從美學的意義上去體味和認識作品。學生作為鑒賞的主體越來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賦予對象以不落俗套的內涵。如果缺乏一種深層的抽象思考的自覺性,就無法滿足這一需要。換言之,沒有學生理性思維的注入,作品還只是獨立于學生以外的事物,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便無從實現。學生越來越呼喚評價性閱讀。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網絡信息傳播的流行給如今的影視市場帶來了蓬勃生機,愈演愈烈的競爭趨勢讓越來越多的制片人和導演也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作品的文化效應上,以發揮影視作品的教化作用,從而收獲更為強大的影響力。從上個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大批名著改編影視作品,如《芙蓉鎮》、《紅高粱》、《活著》、《哦,香雪》等等,在近幾年內,又有經典小說《紅高粱》、《平凡的世界》等相繼地被搬上熒屏,較高的關注度和普遍較好的口碑使之成為了名著改編的成功案例。大眾影視文化中大量文學經典的出現,無疑會對我國文學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也為現代中學文學閱讀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在中學名篇教學中是該先給學生們觀看改編了的影視作品,還是先引導學生閱讀原著,成為引發較多討論的問題。在導學部分穿插影視作品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因其改編的不合理或者人物形象的不完整等問題又很可能會使學生之后的閱讀方向出現偏差。因而,在對其教學順序的先后進行了思考后,我們認為,應讓學生先讀原著,再觀看改編的影視作品,引導學生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觀看影視作品,從而形成文學原著與影視作品的良性互動。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原著先行具備的優越性
以原著文本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一印象,其原因在于多個方面。其一,改編的影視作品中總是有著編導的個人印記。“小說改編成電影,實質上就是電影編導運用特定的視聽語言對小說進行的一次新的解釋。這種解釋滲透了改編者獨特理念和情思的再創作。”從這個方面來看,電影《紅高粱》便是打上了深刻的“張記”的藍本,與其說是張藝謀選擇了紅高粱,不如說是《紅高粱》中的某種精神與張藝謀的精神追求契合。“生命”是張藝謀多部作品的主旋律,電影《紅高粱》也同樣如此,影片中對色彩畫面的著力渲染也成為了張藝謀獨特電影表現手法的象征。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電視劇版《紅高粱》時,從導演鄭曉龍之前的一系列電視作品,如《渴望》、《北京人在紐約》、《金婚》中,我們可以看到,鄭曉龍十分善于緊跟時代的步伐,其作品也大多能夠滿足當下人們的心理訴求,電視劇《紅高粱》創作于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無疑也是迎合了當今高漲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體現出了鄭曉龍獨特的創作智慧。然而,在閱讀小說時,我們所解讀的文本是屬于原作者的文本,字里行間體現著莫言獨一無二的敘述視角、敘述語言等,這些都是只能在原著閱讀中體會到的獨特風格。
其二,改編影視作品中時代元素的添加。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都是時代的產物。很多經典文學作品在被影視改編的過程中,其主題和風格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紅高粱》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思想家卡爾?波普爾曾說:“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實表現過去’的歷史,只能有各種歷史的解釋”。不同的作品產生于不同的“歷史”之中,受到當時時代氣氛和思想價值的影響,必然會體現出不同時代的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莫言的小說《紅高粱》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東北高密為時代背景,生動地展現了東北高密人民在中充滿血性的生命力量和堅忍不拔的愛國精神。而電影《紅高粱》產生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市場經濟體制剛剛開始實行,社會經濟走向復蘇和繁榮,許多曾經受到壓制的東西都開始覺醒。張藝謀選擇了莫言的小說《紅高粱》進行藝術改編,利用了夸張的色彩和畫面效果進行了渲染,將影片的主題集中在贊頌生命上,極力表現了一種在道德和倫理邊緣的的精神世界,正是迎合了當時經歷了長期人性壓抑的人們的心理訴求。2015年電視劇《紅高粱》的開端,有著“獻給勝利七十周年”的主題詞,這就奠定了全劇的主旋律。在長達六十集的電視劇中也創造出了大批嶄新的人物,這些人性格各異、身份和境遇都大不相同,他們之間都有著錯綜復雜的愛恨情仇,但在革命的浪潮中都走到了一起,這些都正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其三,直接觀看改編影視作品是對原著文本的思考和聯想的扼殺。影視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其直接畫面感,然而在名著閱讀中,這種直接畫面性可謂是大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時,會對同樣的作品、情節、段落產生不同的理解。小說《紅高粱》中對于“我”爺爺和“我”奶奶的直接肖像描寫著墨并不多,但在一系列的行為描寫中讀者總會在心中刻畫了這樣或那樣的形象,它們抽象而又“具體”,間接而又“直接”。影視作品的畫面性使這種思考和聯想不復存在,用一個確定的人物造型闡釋了這個人物的一切,有時甚至會有對演員輿論因素的帶入。這些都不利于閱讀者的深層次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讀者的想象力。
二、改編影視作品必要性
雖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改編影視作品對文學閱讀的教學帶來了一些阻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名著的改編也給傳統文化領域帶來了正面的影響。
很多人喜歡觀看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影視作品較之文學作品更容易理解,影視作品充分利用了色彩和畫面,制造了視覺上的可觀賞性。電影《紅高粱》為了突出贊頌生命、張揚個性的影片主題,把拍攝地點改為廣漠的黃土高坡,并且利用了高粱、高粱酒、太陽等元素,大量創造了濃烈的畫面效果,象征著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作為長時間面對書本和文字的中學生,畫面和音效的沖擊對他們的熏陶和渲染有時候往往來的更有效果。教師在教學中適時的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學生補充欣賞影視作品,無疑也是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學生的文學閱讀帶來獨特的感官經驗。
與此同時,改編影視作品的欣賞也能夠提高觀眾包括學生和普通民眾對文學的熱情,有利于文學的進一步傳播。電影版的《紅高粱》自播出以來一路收獲了金雞獎、百花獎等著名獎項,電視劇版的收視率也一路飆升。這兩次改編的影視作品的受眾之廣、傳播之遠、影響之大,都深刻的體現出民眾對莫言作品的認可,很多人通過這兩次的改編作品了解了莫言,了解了莫言筆下的東北高密鄉,了解了上個世界四五年年代的民風民情。這些都會進一步帶動人們對莫言其它作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促進影視作品成為文學傳播的契機。
三、教學有法,引導有方
由于大量名著改編影視作品的出現,影視教學已然成為文學閱讀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其讓學生漫無目的的自主觀賞,不如在文學閱讀教學中有意識的插入影視資源,引導學生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觀賞相關影視作品,在“讀”和“觀”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那么,在對中學生進行文學閱讀教學時,怎處理教學和影視欣賞之間的關系呢?對此,我們形成以下觀點。
首先,合理選取影視資源至關重要。影視業的發達也造成了影視市場魚龍混雜,不可否認,在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中不斷的出現新突破、新經典,但由于資金、角色定位、情景設置等方面的有限性,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部分制作水平較低的作品。同時又有些影視作品商業化過于嚴重,更加注重娛樂效應,單純的追求高票房、高收視率,實際文化價值卻不高,如此廉價的大眾消費文化,實在不宜選入文學教學過程之中。對原著修改處理的合理與否是衡量改編影視作品的重要度量尺,改編作品是創作團隊在原著的基礎上的再創造,編導或多或少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發揮,過度發揮必然會影響原著的主要含義,或是影響關鍵劇情,不能很好地表現原著所要表達的真正內涵。《紅高粱》在影視作品中的兩次改編相對較為成功,不僅在大眾中的影響度較高,也得到了小說作者莫言先生的肯定。而部分作品如新版的《笑傲江湖》將東方不敗改為女子,與令狐沖之間情義深重、非比尋常;再如新版《天龍八部》的結局設定為段譽勸王語嫣離開慕容復無果后離開了王語嫣,獨自返回大理,主要人物之一虛竹成了出場次數相當少的配角,這些對原著改編的處理明顯的不合理,對原著的把握不夠深入。如今的影視市場泥沙俱下,不僅要求教師和學生學會辨別,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堅決抵制庸俗的影視作品,拒絕粗制濫造的作品。
其次,要選取適當的時機播放改編影視作品。恰當安排影視資源的播放時機也是教學藝術之一。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用相關影視資源,旨在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段落,加深對相關情節或人物形象的理解,快速而有效的解決教學難點,便于接下來內容的學習。教師也可以在文本內容學習結束后引用相關影視資源,引導學生在原著的閱讀體驗后同影視作品進行對比,思考改編是否合理,合理與否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開放性的文學教育方法這也是更好的進行文學教育的要求所在。同時也可以在課外活動中巧妙應用影視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后開展拓展性學習,在文字和畫面中體驗文學的魅力,享受書本和影視帶來的雙重文化熏陶。
再次,要適量運用影像教學,不可顧此失彼。由于教師過度依賴影像,“文學作品鑒賞課”被上成了 “影視鑒賞課”的案例比比皆是,過于注重影視作品的欣賞,將課堂時間大部分花在影視作品的播放和解讀上,顯然是有悖于文學教育的初衷的。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將文本閱讀和影視欣賞相結合,堅持教學為主,影視為輔,通過經典作品的閱讀和影視的欣賞,鍛煉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完善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逐步培養起文學閱讀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媒體的廣泛傳播與運用為文學教學開拓了新的天地,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對于文學閱讀來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消極影響。文學教育過程中還應在深入閱讀原著文本的前提下,分清主次、合理利用,根據不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求用文字詮釋影視,用影視解讀文字,實現影視資源的最佳利用。
參考文獻:
[1]趙自云.接受與變形:先鋒小說"觸電"現象透視―從電影《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談起[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2).
[2]李瑞.“互文性”視閾下的當代影視改編研究[D].河南大學,2011.
[3]文紅霞.大眾傳媒與新時期文學經典化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4]卓犖.中學語文課堂與影視作品賞析[J].語文學刊,2013(05).
[5]鄭云海.文學與影視:從文本到畫面[J].戲劇之家,2015(02).
[6]張偉.試論文學作品影視翻拍對我國文學影響―以《紅高粱》、《平凡的世界》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5,(12).
[7]余亞茹:經典傳奇的再現―淺評電視劇《紅高粱》的改編[J].名作欣賞,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