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核醫學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常用測量儀器簡介應用于體外放射分析常用的測量儀器很多,可將一些國產的射線探測儀的實物圖片展示給學生,如γ放射免疫計數儀、液體閃爍計數儀,同時配以文字說明,分別介紹各類儀器的基本性能、適用特點,并對比各類儀器的優、缺點。
1.2放射性碘標記化合物該章節需要介紹氯胺T法、乳過氧化物酶法等標記法,采用圖標化學反應方程式展示碘標記到蛋白質上的過程,配以彩色文字說明,把艱深晦澀、難以理解的反應步驟簡單明了地表示出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用醒目的標志,提示標記時的注意事項,避免放射性污染。
1.3放射自顯影使用彩色文字介紹各類感光材料,如原子核乳膠、氚片、X線片等。用動畫流程講解自顯影的過程,如曝光、顯影、停影、定影等流程。用彩色截圖展示各類自顯影標本,如宏觀自顯影、光鏡自顯影和電鏡自顯影。
2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檢驗核醫學教學中的優勢
2.1突出了專業特點檢驗核醫學是醫學檢驗學和實驗核醫學交叉的邊緣學科,涉及核物理、放射化學、電子學、檢驗醫學等,內容抽象、知識龐雜、理論深奧、重點難點多,僅僅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掛圖、板書、幻燈片等),難以滿足現代檢驗核醫學教學的需要。采用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動畫等視聽內容生動逼真地融于教學之中,創造一個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相結合的平臺,把多學科知識串聯起來,利用圖像講解抽象深奧的知識,可以成功解決檢驗核醫學的教學難題。
2.2突出重點、難點,優化教學效果檢驗核醫學中,有一些專業特有概念,如契倫科夫輻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俄歇電子等都是重點、難點,由于醫學生缺乏足夠的理工科知識,即便教師費力地講解,學生依然如聽天書。而應用多媒體技術后,能很好地揭示原子內外的奧秘,展示各種核反應時原子的變化過程,給學生以三維、立體的概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過去采用傳統方法講解契倫科夫輻射和俄歇電子,授課結束后,仍有近1/3的學生表示未理解。現在應用多媒體技術后,90%以上的學生表示理解了。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檢驗核醫學非常深奧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突出了教學重點,優化了教學效果。
2.3有助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現代檢驗核醫學發展迅猛,新知識、新內容層出不窮,需要適時介紹給學生。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可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通過結合網絡資源,能及時快速地更新、補充檢驗核醫學知識,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現在涌現出的并得到廣泛使用的新技術,如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穩定同位素分析等,都可在第一時間介紹給學生。
2.4促進教師提高綜合素質應用多媒體技術后,不僅要求教師牢固掌握檢驗核醫學基礎知識,而且也要求教師熟悉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優質的多媒體課件。這就需要教師熟悉電腦技術、軟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美工技能、藝術水平。通過多媒體教學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2]。
3問卷調查
實施多媒體教學后,大多數學生反映良好,為了系統科學地評價多媒體教學效果,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44份,收回241分,回收率98.77%。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多媒體教學評價很高,希望今后繼續使用;大多數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加知識量、教學內容;但對突出重點、難點及針對性、啟發性還有所欠缺。說明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檢驗核醫學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學生所接受。
4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弊端
4.1課件質量有待提高課件制作水平影響著教學效果,優質的課件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條件,所以課件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3]。現代大多數課件以PowerPoint為主,需要準備優質的腳本和素材,搭好框架,明確層次結構。利用計算機技術,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有機結合起來,注意人機互動以及幻燈片的連貫性。目前有些教師制作的課件過于簡單,文字多、圖片少,內容單一,僅僅是板書的“電子化”,導致課件質量不高,無法充分施展多媒體技術所帶來的表現形式和豐富內容。同時,也有一些教師制作的課件過度追求形式花哨,增添了過多的視頻、圖片、聲音等,導致喧賓奪主,使學生僅注意到花哨的動畫和圖像,而忽略了應學習的知識,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4]。
4.2多媒體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不夠多媒體技術僅僅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只起到強化教學效果的作用,而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課堂跟著課件走的現象,教師成了放映員,全部精力集中在課件上,成了操作員、解說員,無暇顧及學生,缺乏師生互動,降低了教師的主導性。學生思路也為課件所左右,難以調動其主動性。這樣依據課件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完全偏離了初衷,又走向了“填鴨式”的老路,失去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教師授課時,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應把握課堂節奏,調動課堂氣氛,隨時觀察學生的狀況、表情、語言等信息,做到有張有弛。一堂優質課是一個師生互動過程,師生之間不僅有知識交流,還要有情感交流。
4.3過多依賴課件,忽視基本功相較傳統教學手段,多媒體是新技術,但新技術必須根植于傳統教學手段上。如過多強調多媒體的應用,忽視教師教學基本功,缺乏生動、形象的講解,教學將枯燥乏味。因此,在開展多媒體教學的同時,教師必須練好教學基本功,練好板書、講解的藝術,學會處理各種緊急情況,在不同環境中能正常教學[5]。
5結語
關鍵詞:PBL;傳統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8-0133-02
一、傳統教學模式及其優缺點
所謂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指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大多數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各種考試也主要是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因而學生常把記憶知識放在首位,這樣他們就能順利畢業。傳統教學模式常采用的形式有:課堂傳授教學、多媒體課件講解、自學輔導教學模式及單元教學模式等。
傳統教學模式在向學生講授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方面的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首先是學科界限過于分明――比如核醫學是一門新型的、跨學科課程,它是集核技術知識與醫學知識相結合的學科,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這些知識并沒有很好地結合,特別是實踐的認識與臨床應用;其次是教學內容單一、枯燥――教學內容多限于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實踐操作及技能訓練學時偏少,輪轉實習內容與授課內容相似,教學內容較陳舊,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不合理,思維局限;最后是教學形式機械――無論是實驗課程還是理論課程,都是以教師為中心,要么聽教師講課要么看教師操作,缺乏對學生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培養。而當今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多“牽引”而缺少正確“引導”,即雖然教師是以啟發的方式提出問題,但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及互動,往往是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缺少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以及教學實踐之后的系統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有什么創造性,學生的創造力也同時被扼殺了,更談不上生成智慧了,因此當今課堂教學中缺少智慧的生成。而核醫學則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必須要加強教學改革,才能適應新的核醫學發展的需要。
二、PBL教學模式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1.PBL概述。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1-3]。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運用在核醫學中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模式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PBL教學模式的設計及在教學中的應用。①教學思路的設計。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PBL教學模式是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不斷地思考,學生為解決問題需要查閱課外資料,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有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改變了“我講你聽,我做你看”、“預習―聽課―復習―考試”四段式的教學方法,突出了“課堂是靈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的教學理念。在PBL教學過程中,教師慢慢“隱退”,僅在關鍵時刻起到點撥、支架與教練的作用,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庫,而是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科專家、信息的咨詢者。②PBL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提出問題。問題是PBL教學模式的教學核心,如何精心設計問題是運用PBL教學的關鍵。問題的選擇必須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要有引導性。教師在教學前需要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對教學過程中可能派生出來的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授課的內容查閱相關教材、文獻、實踐資料等,結合實例提出問題。其次是分析問題。對精心準備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課前一周發給每位同學,要求同學根據所提問題充分預習教材、查找相關資料后,課下分組進行討論。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把學生引入精心設計的問題中去,讓學生帶著疑惑去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內容。最后是解決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問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師可請學生代表進行回答,并組織學生討論未能解決的問題,最后由教師對討論結果作出評論,并由此引出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③PBL教學模式的優勢。PBL教學模式首先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自主地、積極地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容易獲得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信息;其次,PBL使有關課程的問題盡可能多地暴露,在討論中可以加深對正確理論的理解,還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解答新問題,使學習過程縮短,印象更加深刻;第三,它不僅對理論學有益處,還可鍛煉學生們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主導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這些將對其今后開展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三、PBL教學與傳統教學整合模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首先PBL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由教師提供獲取學習資源的途徑和學習方法的適當指導,讓學生解決擬真情景中的問題的一種教學策略。前已述及“PBL”中,教師并不以講壇上演講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在“PBL”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進行學習,在共同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恰當指導下通過圖書館、計算機、網絡等各種學習途徑收集和處理可以用于解決問題的資料,因此,在這一類學習中,學生以一個主動參與者的身份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以他的個性和特征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因此獲得極大的提高。結合我國教學實際,PBL與傳統教學進行整合將會使學生有多方面的收獲:
1.可提高學生自我獲取知識和再學習的能力。原來習慣了的學習方法突然改變了,讓同學覺得很新鮮卻很不適應。要讓同學們深刻地體會到,在課堂上講的知識只是實際工作中最基本的知識,大量的實際工作中需要的知識必須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地再學習,PBL教學模式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有效方法。PBL教學模式的訓練中,要讓同學們初步掌握這種再學習方法,并根據自己的特點進一步熟練應用到實際中,尤其要注意強化和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再學習能力。
2.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查找問題、組織材料進行講述和辯論的過程中,注意到如何發現問題和如何提出問題;在組織闡述材料時縝密思考、理論聯系實際、融匯相關學科知識;在答辯過程中注意論據材料的先后次序、內容所占的輕重程度以及邏輯結構的排列等,經過同學討論辯論、指導教師引導總結,促進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科學思維能力的良好途徑。
3.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辯論能力。同學們在進行討論和辯論中不斷地克服自身弱點,如靦腆、羞澀、口吃、語速快或不敢發言等,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勇氣,并在討論和辯論中提高自己的發言藝術和辯論的才干。
4.可提高計算機的運用能力。在學生進行報告論文時,要求使用計算機編制的多媒體幻燈片,可提高其使用計算機的熟練程度。
總之,PBL教學模式的最大意義在于為理論與專業實踐之間的脫節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它使實踐和研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融為一體,并為一系列重要的學習目標提供了一種融合的機制。在核醫學的臨床教學中,應結合本單位的師資力量、基礎教學設施以及生源水平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PBL教學法的實踐探索,充分發揮PBL教學法的優勢,因此,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整合模式教學將會更加適應我國的核醫學臨床教學方法,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侯振江,王嬌,祁秀玲.PBL教學模式在我國醫學教育應用中的現狀分析[J].醫學信息,2010,23(1):23-25.
[2]Barrows HS.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learning methods[J].Medical Education,1986,(20):481-486.
[3]Franklyn-Miller AD,Falvey EC.Patient-based not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oslerian approach to clinical skills,looking back to move forward[J].J Postgrad Med,2009,55(3):198-20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核醫學科輪轉的50名規培學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人。觀察組男性13名,女性12名,年齡22~26歲,平均(24.42±10.5 )歲;對照組男性12名,女性13名,年齡22~26歲,平均(24.08±0.63)歲。納入標準:學生對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為同一學習階段的學生;能熟練使用微信平臺。排除中途退出研究的學生。兩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基礎上,采用PBL教學模式。教師根據小講課內容和臨床實際設計4~6個題目,由學生自主討論完成,之后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點評。觀察組在對照組教學方法基礎上,以微信平臺為依托進行PBL教學。教師在微信平臺上題目,全部學生參與討論,給出答案。在此期問,教師可適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在微信平臺上為每個討論題目設置對應的小欄目,記錄討論期問學生的信息。
1.3觀測指標
教師制作兩套難度水平相當的理論考試試卷和實踐操作考試試卷,分別于培訓前后由學生在規定時問內獨立完成,每套試卷滿分100分。
培訓后向觀察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微信平臺輔助PBL教學方法的認可度。調查問卷選項分不認可、認可度一般、高度認可3項,認可度=高度認可/總例數,平均認可度=每項認可度/調查項目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2.1兩組培訓前后理論課考試成績和操作課考試成績比較
培訓前,兩組理論課考試成績和操作課考試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0.05)。培訓后,對照組理論課考試成績和操作課考試成績無明顯變化,差異無顯著性((P> 0.05);而觀察組理論課考試成績和操作課考試成績明顯升高,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認可度
研究顯示,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認可度較高,平均認可度為81.60%。
3討論
教學模式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和激發教師教學興趣的重要因素。但國內外最新研究均提示,無論是傳統課堂提問或新型PBL等教學模式,均受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限制。當教學模式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不高,師生問交流不暢0。本研究顯示,采用微信平臺輔助PBL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對教學的認可度。
研究顯示,培訓后觀察組學生理論課考試成績和操作課考試成績明顯升高,且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信平臺輔助PBL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微信是當前人們應用最廣泛的交流溝通工具之一,將其應用于醫學教育效果顯著。在教學方法上,微信公眾號能通過群發推送、參與共同討論等方式,促進師生之問的交流溝通;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由于微信平臺應用于醫學教育尚屬于創新舉措,學生對其感興趣和接受程度較高,能顯著提高學習參與度.微信平臺能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參與情況,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存在的學習或心理問題,并及時解決。另外,將微信應用于教學,能加強學生對碎片化時問的利用,進而提高知識掌握程度。相關研究中,郭彩虹等叫守微信平臺與PBL教學模式聯合應用于腫瘤內科臨床教學,結果顯示出科時試驗組理論考試和病例分析成績均明顯提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此外,微信平合PBL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教學的認可度。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學生認可度最高的項目為微信平合PBL教學方法“應積極推廣應用”,達92.00%,表明該教學方法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對此,本研究考慮可能是其更貼近學生日常生活,且為學生之問的交流溝通創造了更好的環境,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提高了教學質量。
但是,采用微信平臺輔助教學可能會對某些自制力不強的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帶教教師需要提供有效的監督和引導。綜上所述,微信平臺輔助PBL教學方法應用于核醫學規范化培訓,能顯著提升學生專業成績,并獲得其高度認可。
4小結
【關鍵詞】醫學影像設備;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模擬實驗教學;應用物理;
中圖分類號;O4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 言
醫學影像設備學是一門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學科,是醫學影像學的分支學科,是醫學專業中一門專門介紹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歷程、分類、結構、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等內容的課程。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療器械的更新,醫學影像設備在醫療領域的廣泛使用,醫學影像設備學已經成為醫學類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也是獲得臨床醫學影像設備操作知識的基礎。醫學影像設備分為兩類: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和治療設備。這門課程主要傾向于診斷設備,臨床醫學當中最主要的就是應用診斷設備來診斷患者的病情。診斷設備包括診斷X線機、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設備(X-CT)、計算機X線攝影裝置(CR)、數字X線攝影裝置(DR)、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裝置(DSA)、磁共振成像設備(MRI)、超聲成像設備(USG)、核醫學成像設備(SPECT和PET)等。這些設備結構復雜,工作原理繁瑣,所以需要大量的物理、醫學、機械、電子信息和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學生一時很難接受和掌握這種跨越學科和交叉學科的課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和模擬實驗教學方式。
2 多媒體理論教學
2.1 醫學影像設備理論教學遇到的問題
在醫學影像設備理論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講解的知識只是文字層面上的東西,文字層面的知識很抽象,加上使用的專業術語,學生既難理解,又有難以掌握。因此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諸多方面的問題。例如:
問題1:當提到X線機,學生很難想象出這種醫學影像設備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而且教師也很難用語言描述醫學影像設備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問題2:講到X線管時,教師不能把X線管的帶進教室當中,給學生講解X線管的基本結構。X線管種類繁多,每一種X線管帶到教室無法實現。只能講解幾種有代表性的X線管,而代表性的X線管需要面對圖片或者結構圖來講。
問題3:當提到第五代CT(超高速CT和動態空間重建機),這種CT,一般的醫院中很難見到,學生很難想象到這種醫學影像設備外觀和內部結構。
上述的常見問題如何解決成為努力改進的方向,經過三年教學,已經掌握基本方法和探索一些新的方法。
2.2 解決理論教學出現問題的方法
1.板書教學
傳統的板書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易于掌握,有時間記錄板書。然而這門課程的內容圖片、電子電路設計圖和工程設計圖紙需要書寫圖畫,所以進行得緩慢。
2. 掛圖教學
掛圖教學,是在傳統的板書基礎上引進的,比板書教學生動,節約時間。然而掛圖也具有局限性,由于課程的圖表很多,把課程所需的圖表和工程設計圖紙、以及一些電子電路設計圖制成掛圖困難,而且掛圖的質量也有待考量。
3. 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要比掛圖教學要方便很多,也比傳統的教學更加生動,更加節約時間,但是也有缺陷,這種教學方法沒有傳統板書教學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學生無時間記錄板書。
2.3 板書、網絡和多媒體融合教學(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
通過板書來梳理教學內容,讓學習思路更加清晰,再通過多媒體顯示和輔助教學,以及通過網絡來課后輔助教學,鞏固教授的知識。這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教師把課件發給每一個學生,節省記錄筆記的時間,大量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和實踐這門課所學知識。教師建立QQ群和微信平臺,進行網上答疑。
3 模擬實驗教學
3.1 醫學影像設備實驗教學遇到的問題
在醫學影像設備實驗教學中,往往是教師面對實驗設備講解,而不能把實驗設備拆開,來了解儀器設備的內部結構,再加上抽象的專業術語,學生既難理解,又難掌握。因此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實際應用方面的問題。例如:
問題1:當X線-電視系統中的影響增強器(I.I.)時,學生難以想象出這種內部構造。并且教師難用語言描述醫學影像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儀器設備極其昂貴,不可能拆開觀察。
問題2:講到核磁共振設備(MRI),不能為了了解其內部結構而拆機觀看,也不能完全由學生自己來操作儀器,只能有指導老師來操作儀器。而學生不能單獨實際操作,也鍛煉不出能力。
問題3:當超聲儀器設備(USG)實驗時,雖然學生有機會實際操作的機會,如何準確定位患者的身體具體器官是一個問題。是否正確操作也是問題。
上述的諸多的常見問題如何解決成為努力發展的方向,經過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已經掌握的一些方法,但還需要引進新的方法。
3.2 解決實驗教學出現問題的方法
1.實驗室教學
實驗室教學是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教師實地講授,學生的實踐的時間充裕,易于理解。但是這種方式對于這門課程遠遠不夠,實驗室的設備儀器往往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學生需要更多的實踐。
2. 醫院實習教學
醫院實習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有了更多的實踐過程,而缺少系統的講授,同時由于醫學影像的實驗儀器極其昂貴,很少單獨讓學生操作,學生缺少自主操作的能力。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提出了模擬實驗教學方式。
3.3 模擬實驗教學
模擬實驗教學,很多學校、單位在上崗前都采用此種方式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這種教學方法采用的是模擬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也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實驗考試。這對學生來說既增加興趣又增強實踐能力。
4 .總結
利用計算機模擬、網絡和多媒體可以改變醫學影像設備學理論和實驗教學。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設備成為醫療領域必不可少的醫療診斷和治療儀器。采用多種技術能夠滿足這門學科發展和教學的需要,通過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和模擬實驗教學能更好的為各大醫學院校和醫學相關以及應用專業開設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陸曉萍. 淺談影響臨床護生教學質量的原因與對策[J]. 大家健康,2015 9(2):271-272.
[2]韓豐談,李建民. 強化醫學影像設備學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探討[J]. 醫用放射技術雜志,2002(9):1-2.
[3]岳若蒙. 設計性實驗在醫學影像設備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 衛生職業教育,2014,32(4):76-77.
[4]馮楠. 醫學影像設備學多媒體教學應用與探討[J]. 現代醫用影像學,2014(4):456-457.
關鍵詞:玩學教合一;微型游戲項目;玩中學;玩中做;欲技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6C-0052-05
在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在追問,理想的課堂教學形態究竟是怎樣的?這種理想的課堂教學形態如何基于中職課堂教學現狀而不斷“改良”并趨近?在現實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們逐漸認識到理想的中職教學應該是“欲技道”這三個層次與維度的和諧統一。追求“欲技道”互通共生的教學,是從“做學教合一”到“玩學教合一”教學改革探索的思維起點。
一、豐富內涵:“玩學教合一”的意義詮釋
(一)從“教學做合一”到“做學教合一”的意義演變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即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給“做”下的定義是“在勞力上勞心”,即不是簡單的“勞力”,還應是思想意義上的做,即“勞心”,含有行動、思想、新價值產生三方面的特征。[1]
既然“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那以“學”為中心、以“做”為中心還是以“教”為中心就沒有太大的差別,這三者之間的順序也沒有太大的差別,無論是“教學做”“學做教”“做學教”,任何一種教學理論如果不能有效地落實于課堂,其價值都是值得懷疑的,“教學做”教學理念同樣要經受中職課堂教學的檢驗,在將“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施策略時,不同的理解就會形成不同的個性化表達,促成不同的意義演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做學教合一”,基本的理解就是“做字當頭、學貫始終、相機而教”。“做學教合一”較好地詮釋了職業學校教學的本質內涵。
(二)從“做學教合一”到“玩學教合一”的意義詮釋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教師的教法能滿足每個學生的學法嗎,學生想怎么學就能怎么學嗎?同樣的,“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就真的可取嗎,會不會使學習陷入技術層面,淪為純技術的操作和純技能的授受。美國學者帕克?帕爾默告訴我們,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我們應該避免對“做學教合一”的窄化理解,賦予“做學教合一”更為豐富、多樣的意義闡釋。
當“做學教合一”給中職課堂帶來重復、機械的練習與操作時,當我們審視“做學教合一”所帶來的過于濃厚的“技術味”時,我們想尋求一種方式,學生可以學得更輕松、更快樂,技術的痕跡得以適當消退,學生在課堂中不再一味地忙著做,既有輕松與閑暇,更有緊張與刺激,保持張弛有道的學習節律,學生不再學而生厭、學而生累、學而生苦,而是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在悄然中習得技能、在專注中涌動思維、在過程中感悟人生,真正達到“欲技道”的和諧共生。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我們逐漸形成了“游戲激欲、藏技于戲、隱道于內”的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方式,實現了從“做學教合一”向“玩學教合一”的“換檔”。這種“玩學教合一”并沒有改變學的本質,只是學的方式、狀態發生了改變,即由原先相對單調、枯燥的“做中學”變成了輕松有趣的“玩中學”;這種“玩學教合一”同樣沒有改變“做”的本質,只是改變了做的形態,即由原先單純的、相對機械的“做”變成了隱性而趣味的“玩中做”;這種“玩學教合一”也沒有改變“教”的本質,教法還是依據學法相機而教,只是教法更為靈活、多樣、個性,教的形態由原先的“教學”變成了“教玩”。
二、實踐探索:“玩學教合一”的基本樣態
(一)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課堂嬗變
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是在項目教學的基礎上,通過游戲項目化、項目游戲化,學生在玩游戲中完成項目學習的教學樣式。[2]在現實的實踐中,我們通過兩個舉措促成了中職課堂形態的變化:一是整合創新教學載體,由原先單一的項目載體變成微型游戲項目載體。項目教學改變了通常知識、技能的體系化結構,通過對知識、技能的解構與重構,將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融入到一個個項目中,形成以項目為基本單元的教學形態。微型游戲項目教學先通過對項目的微型化改造,確保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收獲項目成果,再通過對現有游戲的項目化處理或對已有項目的游戲化改編,將相關的知識、技能融入到游戲項目中,形成游戲、項目雙載體融合驅動的教學形態。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課堂上,學生表面上是在做游戲,事實上是在完成項目,本質上是在學習;二是系統創設游戲情境。項目教學以真實的產品生產情境(服務情境)來增強學生的現實感或現場感,也有的項目教學通過創設虛擬(模擬)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情境創設都是為了讓每個學生感知到“做中學”的意義。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以獨特的游戲情境域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課堂變成一個游戲場,學生始終沉浸于游戲情境,忘情地投入到游戲的設計與制作中,這種情境創設是為了讓每個學生更好地“玩中學”。
微型游戲項目教學通過將項目載體“升級”為微型游戲項目載體,以精心設計的游戲情境域實現了課堂的精彩蝶變――課堂中呈現的是游戲,學生的基本活動是玩游戲、做游戲,教師的基本職責是保證學生玩得開心、做得盡心。一個游戲就是一個完整的項目,游戲的完成也就意味著項目的完成,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正是通過對項目的“升級”撬動了固有的課堂秩序,催生了新的課堂形態。
(二)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學習重塑
做的方式是多樣的,玩也是做的一種方式。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的“玩”并不單純,玩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核心要義是將玩的動機轉化為學習動機,最終實現“玩中學”。在現實的實踐中,為了促使學生始于玩而不止于玩,省悟玩而不沉湎玩,我們通過兩大舉措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重塑:一是師生協商制訂游戲規則,微型游戲項目中的游戲規則源自師生間的深度協商,是在充分尊重每個學生意見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師生都必須遵循的課堂“法律”。這就約束了學生的游戲“任性”,規范了學生的游戲行為,劃定了學生的游戲邊界,使學生的玩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當學生的游戲行為有可能“逾界”時,比如學生難以抗拒游戲的“誘惑”而迷戀游戲之時,教師通過適時點醒使學生“移情別戀”。當學生的游戲行為“逾界”時,則讓學生按照游戲規則自覺接受懲戒。通過賦予學生“有規則的學習自由”,[3]確保“玩中學”不走樣、不走偏;二是提供多樣游戲項目,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游戲水平、技能水平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有著不同的游戲需求。如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游戲需求,唯有提供多樣化的微型游戲項目,這就需要在課前進行廣泛的師生協商,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游戲需求與游戲風格,教學團隊根據學生的游戲需求進行多樣化微型游戲項目開發,使課堂呈現多類型、多梯度、多樣化的微型游戲項目群供學生自主選擇。通過賦予學生“有選擇的學習自由”,確保了教學意義的“網狀擴散”。
微型游戲項目教學通過賦予學生有選擇、有規則的自由,實現了中職生的學習重塑――玩而不迷、玩而不累、玩中有做、玩中帶學、以玩促學,玩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學的過程就是做的過程,“玩學做”就這樣相互交織并融為一體。
三、體現要義:“玩學教合一”的操作規程
(一)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總體設計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玩,教學生有意義地玩,教學生在玩中領悟學習的真諦。在設計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時,以“趣”為思維核心,以“玩”為基本形式,以“做”為內隱參數,以“學”為意義旨歸,通過系列舉措來激發興趣、引導興趣、滿足興趣、鞏固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興趣盎然,形成強大的學習內需;以游戲為誘因,通過試玩、互玩、改玩、升級玩等多種玩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游戲、探密游戲、研發游戲、改造游戲、升級游戲、理解游戲,形成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基本形態;在學生“玩”的同時“做”如影隨行,在游戲中嵌套的知識與技能就在學生玩游戲的過程中“做”會了。正如泰戈爾所說,天空中不曾留下鳥的痕跡,然而鳥已經飛過,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課堂中似乎沒有“做”的痕跡,然而“做”卻始終存在;無論是“趣”“玩”還是“做”都是為了學生的“學”,如果說“趣”和“玩”是著眼于“欲”的層面,“玩”中隱藏的“做”是著眼于“技”的層面,“學”則是“技”與“道”的統一。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學”不僅是“學技”,掌握和領會相應的知識與技能,更多的是“尋道”,探尋學習的意義,領悟游戲的魅力,思考人生的真諦。
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總體設計遵循“欲技道”的和諧共生,以欲促技,以技載道,以道生技,以技揚欲,實現了“欲技道”的互通互融。“欲技道”既是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總體設計的三個維度,也是微型游戲項目教學必須攀登的三個臺階。
(二)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基本規程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漸形成了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基本規程,大體分為八個環節,通過師生協商來確定游戲主題、游戲類型、游戲難度梯度,使游戲“適口”;教師組織團隊成員根據協商確定的游戲主題、學生提供的游戲類型和每個學生的不同學力進行游戲研發,使課堂呈現出多樣化游戲共存的局面;每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進行試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從“玩游戲”開始;師生合力解剖游戲,了解游戲的結構,探尋游戲內部的奧秘,使學生明晰游戲是如何“制”成的(即游戲中包含的核心知識與技能);在解剖并探明游戲內部奧秘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探究做游戲,學生不必拘泥于教師提供的游戲,也可以自行開發游戲或對已有的游戲進行“升級”改造,從而“做”出屬于自己的游戲;在學生開發出自己游戲的基礎上,通過組內交替互玩游戲,既相互欣賞、取長補短,又相互評品、發現不足;針對互玩過程中發現的不足、借鑒他人的優點對游戲作進一步改進優化;再玩優化后的游戲,領悟游戲的意味,感悟游戲的創作,內化游戲中的知識與技能。[4](見圖1)
微型游戲項目教學將“課前-課中-課后”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游戲學習鏈”,體現了“玩學教合一”的基本教學訴求。這種規程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會根據學生的游戲風格和學習心理不斷調整。這種規程也不是唯一的,應該形成更多個性化的課堂樣式,使“玩中學”開出更多、更鮮艷、更獨特的“花朵”。
四、生態嬗變:“玩學教合一”的變革成效
(一)形成了積極學習的生動局面
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以“欲”槁嘸起點,以“技”為基本考量,以“道”為價值追求,形成了積極學習的生動局面。一是學生為意義而學。也許學生一開始的玩是純娛樂的,并沒有認識到意義的存在,然而當學生因游戲而生趣后,一種探尋游戲內在奧秘的沖動就會被“誘發”,這是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設計的最大“制度餡餅”,以充分吊足學生的“味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為破解游戲而努力,因為只有破解游戲才可能研發游戲和繼續玩游戲,這關乎“游戲人”的尊嚴,也關乎“游戲人”的聲譽,而學生破解游戲的過程正是項目學習的核心環節。學生一旦破解游戲,就會有一種內心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進一步激起研發游戲的欲望。游戲互玩是一個內在比拼和捍衛榮譽的過程,這種比拼既是外顯的,更是內在的,從而使課堂始終處在積極的“進程”中。這種遞進的游戲鏈和系統的學習設計確保學生每次都能獲得游戲成功,每次游戲成功都會促成積極心理資本的累積,從而使學生逐漸擺脫感性的娛樂,增添理性的意義探尋;二是教師為積極而教。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的積極學習“保駕護航”,在課前如同一個廚師,負責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游戲學習“菜單”。在課堂上如同一個餐廳服務員,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適時現身,提供指引與服務。在課后,則成為一個信息采集員,負責分析哪些“菜”學生喜歡吃,哪些“菜”的味道還有待改進,并根據學生對“菜”的建議開發新的“菜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游戲“菜單”。
長期以來,中職生相對較弱的學習動機成為影響中職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始終難以有效突破的教學“瓶頸”。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著眼于每個中職生的積極心理,以基于“欲技道”的連環設計和持續用力,促成了積極學習局面的形成。
(二)優化了中職課堂的教學生態
相對基礎教育學段課堂而言,中職課堂生態更為脆弱,由于中職生的學習動機缺失導致中職課堂生態“先天不足”,教學資源單一、線性的教學傳遞使中職課堂生態時刻面臨“失衡”的風險。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正是基于對中職課堂生態的現實審視,在彌補“先天不足”的同時,實現了課堂生態的持續優化。主要表現在:一是意義的網狀傳遞。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微型游戲項目資源讓學生自由選擇,即通過增加課堂中的“生產者”改變了原先單一依賴教師的局面。教師還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提供多樣化的助學資源供學生選用,使學生的學習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形成更為豐富的“食物鏈”,這樣就變通常的意義線性傳遞為縱橫交叉的網狀傳遞,使課堂生態平衡有了切實保障;[5]二是課堂的民主開放,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供給依賴于師生間的教學協商,游戲規則的制訂也由師生協商確定,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風格、游戲方式及思維方式,使課堂始終處于民主的氛圍中,教師真正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在游戲的研發上,學生擁有足夠的自由權,他們有權對游戲“提檔升級”,即學生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全部自己做主,這就使課堂呈現無限的開放性,不僅實現了向課外的延伸,更實現了向學生潛能的無限延伸。這種民主開放的“自然環境”有效地“護衛”了課堂生態。
微型游螄钅拷萄通過對課堂生態因子的豐富、調整和完善,使課堂生態顯著優化,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贏得了學生的口碑。
在近十年的實踐探索中,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不斷豐富著“做學教合一”的內涵,詮釋著“做學教合一”的真義,開辟出“玩學教合一”的教學新樣態。理想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在尋求“欲技道”和諧共生的中職課堂教學之路上,微型游戲項目教學必定會有更多的變形與改良,也必將不斷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參考文獻:
[1]張萬紅,申國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對當前中小學教學改革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3(8).
[2]崔志鈺.玩中學,讓學習真正發生[J].江蘇教育研究,2017(2).
[3]崔志鈺.追尋一種有規則的自由――例談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課堂調控[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3).
[4]崔志鈺.讓課堂好玩起來――例談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范式構建[J].江蘇教育研究,2015(2).
[5]崔志鈺.追尋一種有規則的自由――錯位發展視野下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研究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12).
關鍵詞:教學合一;中職預科班;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186-02
一、中職預科班定義
“對口單招”是普通高校單獨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進行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種招生制度。中等職業學校建立高等教育預科班,目標是通過三年的文化課和專業課的學習,通過江蘇省對口單招考試,進入江蘇省高等院校學習。
二、“教學合一”釋義
陶行知先生對“教學合一”理論有著精辟的闡述:一是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是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是先生必須一面教一面學。”
教學,歸根結底乃教人學,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合一”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和學緊密聯系,有機結合。教師負指導的責任,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兩者合一,學生在“教”中學會學習,產生學習興趣;在“學”中獲取“自得”,以“自得”激發學習的“自動”。這樣,不僅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能發掘出學生的無盡潛力。也因此,教育的潛力在“教學合一”中得到完美體現。
三、“教學合一”的有效性嘗試
(一)中職預科班學生數學學習現狀
進入中等職業學校預科班學習的學生基本都是初中學校中等或是中等偏下的學生群體,故而其數學學習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學習習慣不佳,被動學習。許多學生在初中階段就養成了不愿也不會主動學習的習慣。表現在無學習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更有甚者,作業不規范,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上課不習慣動腦筋,導致課上開小差,作業很少能夠完全獨立完成。
2.學習方法原始,學不得法。絕大多數的學生學習方法原始,課上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聽講時注意力不能集中,不積極動腦,明明可以當堂記住的東西不肯記,課后不復習鞏固,作業做完就萬事大吉,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這些習慣直接導致學生的被動學習和對知識的掌握浮于表面。
3.學習效率低下。大多數學生由于學習習慣不佳,學習方法不當,所以學習效率也令人堪憂。公式背過就忘,題目做過就忘,作業時常常要翻看公式,題目稍有變化就不會處理,公式定理盲目亂套。
4.運算能力較差。不少學生對概念理解不深,公式記憶模糊,計算能力低下。盲目自信,經常是認為知道怎么做,但是往往亂套亂搬,即使想到了解題思路、用對了公式,卻往往計算錯誤百出,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二)教師寓“學”于“教”
教師應該從中職預科班學生的學情實際出發,采用其易于接受并能夠實踐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合二為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產生成就感,激發興趣,增強信心,從而牢固掌握知識,練就過硬技能,順利通過對口高考進入高校深造。
1.讓學生理解并記住一條線。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描繪了非常有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條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等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而且,艾賓浩斯還發現,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艾賓浩斯的實驗充分證實了一個道理,學習要勤于復習,要注重理解。
2.帶領學生創建一個庫。從進入預科班開始就要指導學生建好自己的數學錯題集。每一次考試的錯題,不管是填空、選擇還是大題,不管是全錯還是部分錯誤,均訂正整理到錯題本上。這些都是復習的重要資源。
3.讓學生因地制宜用好“線”與“庫”。建立了一個全面完整的錯題庫之后,就要把遺忘曲線的精髓應用于錯題庫的復習之中。教師要督促學生課上認真聽錯題講解,課后脫離筆記獨立在錯題本上訂正,此乃第一次復習;每天利用時間再把錯題本翻閱,此乃第二次復習;然后周末的時候把一周來的錯題再練習;等到下一次考試前再整體復習。長此以往,堅持不懈,一定會有進步。
(三)教學相長
作為領路人的教師如能細心地觀察,做好及時反饋及有針對性的學法指導,幫助進行錯誤分析,化解分化點,領幾步,回頭看看,快了慢點,慢了快點,讓學生“學”的問題成為教師“教”的導向,必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1.從課堂反應了解學生的理解情況。在強調生態課堂的今天,課堂不應再是一言堂,不能一講到底或是一做到底。教師講解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及時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要求每個學生的嘴巴都要動起來,有目的地讓他們自己分析題目,解答題目,或者朗讀公式概念,當堂讓他們記憶公式概念。從他們的分析中發現可能存在的思維漏洞,從他們的解答過程中發現可能存在的不規范,從他們的背誦中發現可能存在的遺忘角落。
2.從作業批改中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做題的習慣,這樣才能從學生真實的作業中發現他們學習的真實情況。每次批改結束,教師的反思總結至關重要,哪些知識點漏講,哪些知識點還要強調,哪些解題方法學生還不會,哪些解題錯誤還需要糾正,教師要發現學生“學”中存在的問題,成為下節課“教”的部分。
3.從每一次測試中發現學生的知識漏洞。每次考試結束,教師關注的不應該只是分數本身,而是應該把重心放在使學生產生錯誤的知識點上,通過統計—總結—分析—查漏補缺,先補好舊知識的漏洞,接下來再繼續新知識的講解,同時不斷加強漏洞知識的練習,讓學生從不會到會。
4.從研究學科特點上,尋找最佳學習方法。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中職數學也逐漸向高度的抽象性、縝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實用性方向發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教師要多研究教法學法,不能走極端,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中職學生特點,尋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學習方法。
5.加強輔導,化解分化點。高中數學中易分化的地方多,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難度大、靈活性強等特點。教師可針對學生在處理這類題目中遇到的問題,采取多次反復,加強輔導,開辟專題講座,指導閱讀參考書等方法,將出現的錯誤提出來讓學生議一議,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通過變式練習,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以達到靈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先生的這種理念是每一個以教好書為己任的教師的行動航向。好教師不但知道該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方法,他還研究如何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手段、策略去學習、去領悟,讓學生有一種發現的快樂,成功的愉悅。我們要努力探究“教學合一”的有效方法,和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作文教學 教學做合一 思維能力
一、設計理念多渠道,訓練思維多樣性
(一)設計多概念作文練習,訓練多向性思維能力。
陶行知語:“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做是在勞力上勞心。”這就要求作文教學不僅是教師教講,學生學練,而且是在作文訓練中教師“勞心勞力”。因此,作為教學雙邊互動中的主導――教師,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即知識、才能等方面的力量,運用必備的教育手段和工具,確立教學思路。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提高能力,而且讓學生懂得學法,了解教法,真正做到為學生而教,達到教法與學法的統一。實踐“在做上教”,實現“真教”。針對學生作文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筆者認為,如何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思維導向的作文訓練題以引導學生“發展其思考力”是問題的關鍵。
(二)設計多角度作文練習,訓練發散性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從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以期尋求眾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維方式。朱光潛先生說:“抱著那題目四面八方的想……想得一點意思,就用三五個字的小標題寫在紙上,如此一直想下去,把當時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記下來為止。”多角度作文練習題設計的關鍵就在于誘發學生多角度、多思路、多層面地思考問題,多方法地解決問題,多結果地表現問題。就下則材料,可運用多角度訓練法寫讀后感。齊景公問嬌小而機智的晏子:“我聽孔子對他的學生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什么意思?”晏子說:“所謂‘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疏通文義后便知,同學們各抒己見,展開聯想。最后統一認識,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有同無和,集體就沒有創造力和戰斗力,有和無同,集體就無正氣,一盤散沙。由此及人及物,多角度,多層面展開聯想,就可立意廣,思路寬。經常進行多向思維訓練,可以拓寬學生思路,使學生散亂零星的思維條理化。
(三)設計類比性作文練習,訓練側向性思維能力。
類比性作文練習題的特點是:能夠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把思考的觸角伸向與之相近、相關、相似的事情,進行類比分析、或描寫,進而產生新的發現或創造新的意境。側向性思維能力,實際上是聯想思維能力,寫作中產生的聯想有明確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的過程,能反映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并說明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這類訓練多以拓展思路弘揚題旨為目的。
二、開發主體潛能,提高批改效益
以上是講在“做上教”的一方面。下面說說“做”的另一面“在做上學”。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因而開發主體潛能,授之以法,使其“實學”就成了作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陶行知非常重視行動的作用,認為“有行動才能得到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我們覺悟到教學的本質就是學習,而‘學習’也就是實踐,學而后能教人。這一點就是說教學做合一”。其實學與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教必須先有手和腦的結合,思想和生活的結合,亦即不但要“勞力”,而且要“勞心”。語文教師面對學生的習作,如何運用最佳的“做”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深慮的。現實中,教師認認真真地作眉批,總結,試圖通過評語分數等方式指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而實際上學生往往只看重分數,計較老師批語的好壞屬于哪個等級,根本不關心作文好或差在何處,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因此,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努力探索整體優化增加綜合素質課程的內容,以為“精批細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教師在作文教學的后半段的如何“做”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教”的效果和檢查“學”的效果。
(一)面批面改,勵優促差。
如果說作文指導課和作文講評課是作文教學“面”上的工作的話,那么它所要解決的是多數學生帶有共性的問題。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學“點”上的工作。對優生,即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面改能切實地幫助其找出弱點,指點方法,糾正偏差,更上一層樓;對后進生,通過面改,指出其主要問題,幫助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既能保護其自尊心又能激發其自信心。近年來的實踐告訴我:以面帶點、以點促面、點面結合是提高不同層次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二)自改互改,共同進步。
魏書生先生認為作文教學“主要靠學生的寫作實踐”。呂先生指出:“對學生的作文只給些評論和指點,讓他自己去考慮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給他們自己,可以激發學生參與修改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寫得多,改得多,便能在實踐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規律,不斷提升寫作水平。
(三)范文例文,學做之楷模。
關鍵詞:流行音樂;教學;方法;意義
流行音樂不僅旋律優美,更簡單易學,音樂內容大多與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貼近,因此能夠極大地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這也是流行音樂能夠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流行音樂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音樂藝術形式,開展流行音樂教學工作,對于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音樂教師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斷探索流行音樂的教學方法,推動流行音樂的發展進步。
1流行音樂教學對音樂教育的意義
所謂“流行音樂”,就在是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將當下流行的因素融入音樂之中,使音樂富有時代特色,這也是流行音樂能夠被大眾喜歡和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流行音樂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音樂種類,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特色,對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開展流行音樂教學不僅能促進流行音樂的發展,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促進整個音樂藝術的進步和提高,對建設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各大高校開展流行音樂教學課程,可讓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當前社會的流行文化,接觸到當前的流行元素,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更加深層次地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從而為學生日后走向社會,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流行音樂教學還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學科。通過流行音樂教學,讓學生學會發現美并且能夠感受美,提高審美興趣和審美品位,樹立對美的正確理解觀念,這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特別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多元化發展,從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養的優秀人才。[1]
1.2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要建設物質文明,還要建設精神文明。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最重要的大眾文化,能夠起到正確引導社會價值觀念,推動大眾文化傳播,提高大眾審美水平的作用,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在《青花瓷》這首廣為流傳的流行歌曲中,不僅表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更蘊含著生活哲理,對大眾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1.3增強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音樂具有一種無形的魅力,能使人們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比如,在悲傷時,溫馨舒緩的音樂能夠給人以安慰,而激情勵志的歌曲則能夠給人以鼓勵。作為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流行音樂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多表達的內容是人的情感因素,同時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人們的生活信念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開展流行音樂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心志,磨煉學生的品格,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心胸,從而使其變得更加堅強豁達,樂觀開朗,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以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素質,應對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種困難。當遇到挫折時,不會自暴自棄,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
2流行音樂教學的具體教學方法
2.1明確開展流行音樂教學的目標
開展流行音樂教學,首先要明確流行音樂教學的目的,這是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并且取得良好教學成果的重要前提。高校開展流行音樂教學是為了培養和增強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學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因此必須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然后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并且按照教學計劃有序地開展教學工作,確保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流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音樂觀念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同時收集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與學生共同欣賞,以增強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審美能力。[2]
2.2創新流行音樂的教學模式
流行音樂的風格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因此其教學模式也不能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創新,從而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不斷提升。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學更多是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灌輸或者淺層次的模仿,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流行音樂進行創新,促進流行音樂的發展。可以說,傳統流行音樂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行音樂的發展。這與流行音樂的教學意義不符,因此必須創新傳統的流行音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模式多樣化發展,同時改變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被動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開拓思維,各抒己見,從而促進流行音樂的不斷創新和不斷進步。
2.3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渠道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會對教學成果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流行音樂教學過程中,由于很多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去感悟流行音樂的魅力,如果教師與學生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溝通渠道,那么教師就很難得到學生反饋的感悟成果,也就無法知曉自己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有效的,學生的學習進度如何,課堂教學是否需要調整等問題。在這種對教學影響因素完全不清楚的情況下,盲目開展教學工作,是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必須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交流和溝通,通過信息的交流和反饋,讓教師能夠更加清晰地掌握課堂教學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模式,幫助學生全面成長和進步。
2.4開展流行音樂教學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甚至有疑問也無法深入探索,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創新流行音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改變這一情況,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更多的是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求知和探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習的能力,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更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從而主動進行深層次的探索,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促進流行音樂教學工作更好地開展。
3結語
流行音樂教學不管是對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還是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抑或是對音樂藝術本身的進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精神文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是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孫璟雅.流行音樂教學的意義和方法淺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196+198.
[2]王菲.探析高職音樂教育中流行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環球市場,2017(13):110.
[3]王麒宇.淺談高職音樂教育中的流行音樂教學[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3):39-40.
一、適合學生的教學:服務化的教學
適合學生的教學,就是服務化的教學。所謂服務化的教學,即視教學工作為服務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學。在實踐服務化教學的過程中,學校、教師要真心把學生看作自己的服務對象,真誠地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真正給學生當好學習的服務員。學校、教師要有真誠的服務意識、熱情的服務態度、豐富的服務知識、過硬的服務技能。
在信息時代,教育是為學習服務,為學習者服務的[1]。學校是一個專門的教育服務機構,教師是專職教育服務人員。學校和教師是因教育教學的社會需要而存在的。學校教學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必須尊重學生的需要,建構適合學生的教學系統、教學模式。教學既然是培養人的,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因此,教學就要尊重學生這個服務對象,努力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學生的需要有哪些?從心理學的研究來看,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性需要、社會性需要,物質性需要、精神性需要,主導需要、輔助需要,個人需要、整體需要(集體需要)等。這些需要也是學生的需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經常需要面對的學生需要有安全的需要、認知的需要、鍛煉的需要、尊重與自尊的需要、愛的需要、交際的需要、友誼的需要、歸屬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一般情況下,學生的許多需要都是正當的、合理的,學校和教師是應該予以尊重和滿足的。要滿足學生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需要。教師需要進行調查研究,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做學生的朋友。其次要尊重學生的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需要是基礎,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關鍵。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需要的尊重,把學生的正當合理的需要與非正當、非合理的需要混為一談,一律斥之為“非法”,很容易傷害學生的情感,失去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再次要提高自己滿足學生需要的能力。教師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就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如果教師專業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不強,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不能適應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要,學生不僅會不信任教師,還會輕視教師。這樣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危險的,也是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的。
因此,從教師的教學態度來看,教師要適當地放低身段,要善于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謙虛地與學生交往,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可望而可及的,從而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與服務。在開展服務性的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甘當學生學習的服務員、成長的領路人、迷途的指路者。
教師應該是學習服務員。如果說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和完成的一次旅行,如果說學生是學習列車上的乘客,那么教師就是學習列車上為學生提供知識、技能、思想、精神服務的乘務員,是學生的服務員。學生有什么合理的學習需要,教師就應該努力地給予滿足。因此,教師服務的質量,也就成了評價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
教師應該是學習領路人。如果說教學是一次探險,教師就是這次探險活動的領路人。探險過程是充滿危險的,難免會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面對學生的探險需求,教師不能不理不睬,而要積極引導,提供適當的幫助。為了規避暗藏的巨大的危險,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教師必須給學生帶好路,幫助學生化解一定的困難和危險。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學之路上順利前行。
教師應該是學習指路者。如果說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獨立探索活動,教師就是學生探索之路上的指路人。學生的學習之路,也就是他的成長之路,在其不同的學習與成長階段,他們必然會遭遇一個個十字路口。面臨一個個學習道路、人生道路的選擇,學生究竟應該往哪條道路上走,需要學習導師、人生導師的指點與幫助。這個學習導師、人生導師就是專門教育培養學生的老師。只有老師幫助學生明確了學習與人生的方向,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才可能健康迅速,否則難免會有誤入歧途的危險。
無論是作為學生學習與成長的服務員,還是作為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指路者,都體現了教師服務學生的角色。因此,為了滿足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要,教師必須為學生做好服務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適合學生的教學就是服務化的教學。
二、適合學生的教學:互動化的教學
適合學生的教學,是互動化的教學。互動化的教學是指教學雙方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交往、對話、促進的教學。教學不是一個單向的傳遞知識技能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教育活動,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是一個師生的交流過程,是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之間的對話。沒有交流不是教學,沒有對話不是教學,沒有互動也不是教學。教學是主體間的交往活動,具有主體間性。
教學,既有教,又有學,才是教學。離開了教不是教學,離開了學也不是教學。只有教師與學生都共同參與,教師與學生相互協作,教學才得以進行。師生參與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也就是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過程。沒有雙方的參與和互動,很難說有真正的教學存在。教學是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的。
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教師認真講解,學生專心聆聽是一種互動;教師演示,學生觀察也是一種互動;教師提問,學生思考應答也是一種互動。總之,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都存在著互動,不僅課堂教學存在互動,課外教學、課外師生交流也存在互動。有的時候課外的互動還是必不可少的,是課堂教學互動的有益補充。
因此,師生如何互動,特別是如何有效互動,是教師必須思考和研究的課題,也是學生需要努力配合解決的問題。只有師生有意識地互動,主動互動,追求互動的質量,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也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才是優質高效的教學。
三、適合學生的教學:自主化的教學
適合學生的教學,是自主化的教學。所謂自主化的教學,就是充分尊重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師生教學的自,鼓勵和支持教師自主化地教,學生自主化地學的教學。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是兩個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互動過程。教師肩負著指導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任務,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象,更無法包辦代替學生的感動、意志、勇敢。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需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興趣、需要、愿望,尊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特別是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知識能力基礎。只有教師設計的教學與學生的需要、知識能力基礎相對接,也就是適合學生的需要、知識能力水平,學生才可能真正進入有效學習階段,否則學生的學習往往只能停留于形式,難以深入和持久。
同時,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由別人和教師操作的機器,更不是一個供人隨意使用的工具。學生能否進入學習的主體狀態,主體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是學生主體性能否發揮以及發揮水平的重要條件。學生天生就具有主體性,具有天然的學習、活動、探究、思考的需要和能力,天然就能夠從事學習活動。問題在于我們是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是否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尊重學生的學習愿望。只要我們滿足了學生的這些需求,我們就不愁學生不學習。
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有意義學習需要具備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條件。從外部條件來講,學習材料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從內部條件來講,一是學習者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二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三是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他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2]。奧蘇貝爾所提出的學習的內部條件,學習心向、知識基礎、主動相互作用,就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可見,學生的學習必須自主化。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是其舊知識得到改造,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的前提和基礎,是其學習進步的動力。
適合學生的教學不僅是尊重學生主體性的教學,而且也是尊重教師主體性的教學。教師的主體性似乎是一個不需討論的問題,其實,假如將其納入考察我們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工作的現實問題來思考,特別是納入中小學校教師工作的實際問題來分析,我們很難說教師主體性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只要看看教師的工作被學校領導隨意調整或變動的現實,我們就能夠理解教師主體性發揮面臨的困境。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副科”教師的課被隨意停課,改上“主科”課,一些主科課教師不愿意加課、補課,被強制加課、補課的現實,使我們無法對教師的主體性的發揮“放心”。我們只能祈禱教師管理體制改革的真正實施,教師責任得到加強,權利、義務真正得到保證,教師的主體性才有望得到正常發揮。只有充分發揮教師主體性的教學才算真正的教學,才是創造性的教學,也才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教師要注意反思學生自主性發展與自己的關系,建立起在教育過程中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的強烈意識和正確思路,通過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3]
沒有教師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就難以調動,教學的質量就不可能得到真正保證。因此,教師的教學要自主化。教師有權利依據自己的專業修養按照自己對課程的理解設計和實施教學,他們有自主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教學問題的權利與自由,他可以自主化地教學生,也可以自主化地考學生,還可以自主化地評學生。只有自主性得到保證的教師,才會有教學熱情,才會有教學創造,才能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
四、適合學生的教學:個性化的教學
適合學生的教學,是個性化的教學。所謂個性化的教學,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學生的個性為基礎,因材施教的教學。教學的對象是不同成長與發展階段的學生。學生作為一個個不同的個體,他們具有巨大的差異性,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需要。學生差異的存在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教學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就必須注意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就必須研究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差異、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思考每一個學生面臨的具體發展任務,做到因人施評、因材施教、區別要求、分層指導、分類培養,“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4]。
個性化的教學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的教學要充分關照學生的個性需要。教師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班級的學生,是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學生群體和個人。每個班級的學生都具有該班級的特點,他們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愛好、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理想、信念等。所有這一切決定了他們的差異性、豐富性、多樣性。鑒于這種個性的差異性、豐富性、多樣性,教師不能不正視,不能不適應。
學生的個性表現是豐富多樣的。從知識來看,有的學生基礎好,有的學生基礎差;從能力來看,有的學生能力強,有的學生能力弱;從態度來看,有的學生學習態度積極,有的學生學習態度消極。教師在課堂上就不能一個速度、一個標準來要求學生、教育學生,必須考慮不同層次和類型學生的需要和能力,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否則,教師的教學往往只能滿足部分學生的需要。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人們往往認為能夠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要,就算是好的教學了。其實,只要有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條件,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5]。因此,適合學生的教學一定是能滿足學生不同類型和層次需要的教學。
教師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者,在很多教育工作中,往往是單獨面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有無個性是教學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一個教師如果沒有個性,或者個性不鮮明,要想取得教育教學的成功是非常困難的。教師的教學一般是以班級授課制為主,在這樣一種教學制度下,學生將會面對多個不同學科的教師,接受多種不同學科的教學。如果教師缺乏個性,或者個性不鮮明,學生往往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心理疲勞。學生產生了視覺、心理、精神疲勞的教學,不可能是高質量的教學,也不可能是高效率的教學。當然,這種教學也不是適合學生的教學。
教師要減輕或避免學生產生各種身心的疲勞,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個性化的教師。要讓自己與眾不同,更要讓自己的教學富有特色,風格獨特,增強自己的吸引力、影響力、教育力,從而實現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目的。
五、適合學生的教學:多元化的教學
適合學生的教學,是多元化的教學。所謂多元化的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風格豐富多樣,富有變化性的教學。學生的特點存在著諸多差異,這些差異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教學創造了豐富的資源。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學校的教學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學、多樣化的教學。教師要努力創造豐富多樣的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多元的、可供選擇的教學。只有教師教學的多元化、多樣化,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
由于學生的集體性、差異性,學生需求的豐富多樣性,教師個體的教學方式方法也要多元化、多樣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富于變化,這種變化包括教學內容的變化,如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的變化,也包括教學形式的變化,如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個別教學等的變化,還包括教學方法的變化,如講授法、問答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研究法等的變化,還包括教學過程與技能的變化,如教師聲音、表情、動作的變化,教學板書、演示、提問、講解、組織與管理等的變化等。通過富于變化的教學,讓全班每個學生都能夠從教師的教學中獲得一定的需求滿足,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教師集體也要多元化、多樣化。每個教師所任教的不同課程都應該教出自己的特色,教出自己的個性,讓學生看到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風格,感受到每個教師獨特的風采,欣賞到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美,不同課程的內容美、知識美、思維美、思想美。只有教師集體個個都有風格,人人都有個性,教師的教學生活才是鮮艷的、豐富的,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才是豐富多彩的。如果教師的教學風格雷同,所授課程缺乏特色,學生是不會“買教師的賬”的,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多元化,也是適合學生的教學的應有之義。
六、適合學生的教學:和諧化的教學
適合學生的教學,是和諧化的教學。和諧化的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確立和諧的教學目標,選擇和諧的教學內容,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教學。教學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必須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教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呢?從人的健康發展的需要來看,教學應該培養和諧發展的人。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作為一個人,要過上健康的生活,就需要有一個健康和諧的身心素質。這個身心素質從哪里來呢?當然是從遺傳中來,從環境中來,從教育中來,從實踐中來,從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中來。學生作為正處于成長與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兒童,他們的身心素質主要從學習中來,從教學中來。因為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學習是學生學校生活的中心。
和諧化的教學要求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主要是師生之間的影響活動。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和諧教學的前提和條件,沒有師生關系的和諧,教學和諧也就無從談起。
和諧化的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和諧。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的方向和動力,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有什么樣的教學。如果教學目標片面,教學質量也難免欠缺。和諧的教學目標引導和諧的教學行為、教學活動。和諧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的和諧,知識與品德的和諧,智力品質與非智力品質的和諧等。一句話,和諧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知識、能力、態度的全面和諧發展。
和諧化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諧。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得以進行的載體。有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活動。和諧的教學內容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或者說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價值性知識[6]。教學內容只有全面包括這些知識,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全面的知識營養,為他們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和諧化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為完成教學工作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的工作方法。教學方法的性質和特點決定教學方法的功能和作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適應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要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必須多元化、多樣化,教師要善于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不同教學方法的教育功能。在當今中國的學校教學中,特別要破除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的迷信,適當運用探究式、活動式教學方法,全面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
和諧化的教學要求教學組織形式和諧。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師、學生、教學時間、空間以及其他教學要素的組合方式。教學組織形式不同,教學的效果、質量、效率也各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發揮不同教學方法的作用,教師必須靈活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創造條件。目前要打破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一統天下的局面,適當運用分組教學、個別教學、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形式,把學習的自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由的教學環境中成長。
和諧化的教學要求教學評價和諧。教學評價是對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度量與價值判斷,具有重要的教學反饋功能。不同的教學評價類型發揮著不同的教學反饋、導向與調節功能。教師選擇運用的教學評價方法不同,意味著教學評價發揮的教學反饋、導向和調節功能也將各異。為了促進教學的和諧發展,教學評價方法體系也必須和諧。只有這樣,教學評價才能為教學的和諧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考試文化的國度,注重分數,注重量化考試,有它的可取之處,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評價是目前我們開展教學評價工作應該特別關注的問題。只有把過程與結果、分數與能力、方法與態度等結合起來評價,才有利于學生的和諧發展,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等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 陳建翔.教育:為學習服務.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 司成勇,新課程下應確立“六化”的學生觀.教育探索,2005(1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報,2001-0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