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災害防御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黃瓜的發芽期
一般情況下,在發芽期,對營養、水份、光照和溫度具有較高的要求,而上述條件是否能夠達到發芽期的要求,可以從植株的生長狀態加以判斷。這一時期植株的生長狀態應該是這樣的:如果發芽期的諸多外界條件都比叫適宜的話,植株的生長發育良好。幼苗的下胚軸離地距離大約為3~4cm,播種后的四天,會有張開角度約為75度的2片子葉,約5~6天完全展開呈水平狀。2片子葉比較肥大,色澤濃綠,葉緣稍微向上卷起,呈匙形。
1.2黃瓜的幼苗期
花芽的分化期通常是指從真葉到5-6片葉的階段,最好多分化為雌花。這一階段,要加強對溫度的控制,日溫、夜溫和低溫應該分別在25℃、13~16℃和18~20℃左右。此外,雄花多在干旱條件下分化成,而濕潤的土壤則有利于雌花的形成。為此,一定要保證充足的水份。在黃瓜的幼苗期,適配要恰當,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比例分配要合理,多施磷肥可降低雌花節位,多形成雌花;而鉀能促進形成雄花,花芽期應適量施用鉀肥。
1.3黃瓜的初花期
初花期通常是指從真葉5~6片定植開始,在經歷第一雌花呈現、開放后,到第一瓜座住為止,大約25天的時間。初花期的花芽持續形成,花數也會不斷增加。初花期的種植重點是就是要盡量增加葉面積,但繁茂要適度。栽培上既要促使根系加強,又要擴大葉面積,確保花芽的數目和質量,并使之座穩。
1.4結果期
在這一時期,主要是要注意及時采摘。否則,很有可能會導致養分快速消耗,出現化瓜和畸形黃瓜的現象,進而影響到黃瓜的產量和質量。
2黃瓜病害的防治
2.1霜霉病
2.1.1癥狀
霜霉病主要是對黃瓜葉片的危害。在霜霉病發病的初期,葉片的表面通常會呈現出淡綠色(或者黃色)、水浸狀的小斑點,并漸漸擴大,直至變成黃褐色。在霜霉病發病的后期,葉背的病斑上會有黑色的霉狀物出現,甚至連成一片,讓整個葉片變成黃褐色,導致葉片干枯卷縮,最終死亡。
2.1.2防治措施
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以農業措施、藥劑防治為主。第一,關于霜霉病的農業防治措施,主要是在品種的選用上盡量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或者是雜交的品種,要好通風與排濕工作,適量增施鉀肥,以此加強植株的抵抗能力。第二,關于霜霉病的藥劑防治措施,主要可以噴灑200倍液的乙磷鋁可濕性粉劑(或者濃度為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濃度為25%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幾種藥劑要交替使用。
2.2白粉病
2.2.1癥狀
白粉病不僅會對黃瓜的葉片產生危害,甚至也有可能會對葉柄和莖產生危害。在白粉病發病的初期,會有近圓形的、白色的小粉粒在葉面或者葉背產生,發展到中期,葉片的上面會布滿白色的、粉末狀的霉狀物,發病的后期葉片病斑上產生黑褐色小粒點,最后葉片枯黃變脆。
2.2.2防治措施
第一,白粉病的農業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加強肥水管理,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第二,白粉病的藥劑防治。對于白粉病的防治,通常可以噴灑濃度為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濃度為2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
2.3枯萎病
2.3.1癥狀
枯萎病通常在苗期發病,發病后,葉子會萎蔫下垂,幼苗的生長緩慢甚至停滯,嚴重時,幼苗枯黃而死,如果是在成株期發病,初期植株中下部的葉片在白天會有萎蔫的現象,但早晨和晚上會恢復,數天后全株枯死,潮濕時莖部呈現出黃褐色縱裂,常有膠質狀的物體流出,病部的表面有白色或粉紅色的霉層生出,將病株剖析,可見褐色的維管束。
2.3.2防治措施
第一,在農業防治措施方面,可以采用黃瓜嫁接技術;選用抗病品種;加強田間管理。第二,在藥劑防治方面,多可采用,每1m2苗床用8g、濃度為50%的多菌靈與適量的干細土配成藥土處理床面;或者用500倍液、濃度為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泡種子進行種子消毒;亦可采用濃度為10%的雙效靈200倍液灌根。
3結語
【論文關鍵詞】農村雷電防護;現狀;措施;山東棗莊
abstract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ituation in zaohuang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ce for the safety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 shandong
棗莊是雷電活動和雷擊災害比較頻繁的地區,且具有雷電活動頻繁、活動期長、季節性強等特點,雷擊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數一般在23.5 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現,終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屬于多雷暴區。近幾年,雷擊災害事故發生在農村的機率約占總雷電災害數的3/4,雷擊傷亡事故4/5以上發生在農村。因此,結合棗莊農村防雷實際,研究分析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
1農村防雷現狀
1.1農村防雷現狀的調查和分析
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缺乏,房屋缺少防雷裝置。有些農戶在屋頂上放置了不銹鋼水箱、太陽能熱水器、普通電視天線、衛星天線等金屬物,大部分沒有作接地處理,這些金屬成為雷電放電的對象,存在嚴重的雷擊隱患。大部分房屋無防直擊雷裝置;電源線路、有線電視線路、電話線路等無防雷裝置。
1.2農村學校防雷現狀
對農村中小學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建筑物防雷設施現狀調查,大部分學校沒有防雷設施,特別是偏遠農村小學,無任何設施的比例達95%以上,城區學校雖然有防雷設施,但防雷設施達不到要求,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大多數學校師生的避雷意識正逐年提高,但經費不足,部分建筑物雖然有直擊雷防護裝置,但防雷裝置倒伏、斷裂、銹蝕、脫焊現象普遍存在。有避雷設施的學校,也只不過在主教學樓頂立了避雷針,大部分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食堂等都沒有安裝避雷設施,部分建筑物上安裝的防雷裝置材料規格或安裝位置、引下線間距、保護范圍等不符合規范要求,校內無避雷帶,計算機機房未安裝防靜電地板,幾乎全部電教設備無任何防雷電電磁脈沖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擊或學校附近有雷擊現象發生,勢必在電源線路上有雷電感應發生,將會對學校整個電教設備及微機造成損壞。
2農村雷電防御措施
2.1 加強農村防雷科普的宣傳和雷電知識的普及教育
農村防雷宣傳和雷電知識普及是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關鍵,其開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成敗。只有提高群眾防雷意識,增強群眾安裝防雷裝置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夠真正做好農村的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應采取防雷宣傳畫、防雷公益圖片、雷電災害警示圖片、防雷宣傳幻燈片、防雷公益廣告等形式,利用手機短信、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防雷宣傳,以及在農村宣傳車巡回宣傳等方式開展大規模的防雷科普宣傳,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預防雷電災害知識[1]。
2.2建立嚴密的制度體系
農村防雷減災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適應農村特點切實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體系來保證農村防雷工作的健康發展[2]。應建立雷電災情收集、調查和評估制度,建立農村防雷裝置的檢查制度,建立農村防雷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縣、鄉2級防雷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制度。
2.3加大對農村建筑物防雷建設的監管力度
對農村企業和個人新建擴建建筑物,要安裝避雷設施,定期進行防雷檢測。從源頭上減少雷電災害的發生,政府可以對農村避雷設施建設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植,減少農民的負擔,從而減少雷電傷亡的發生[3]。
2.4規范電力、電話、電視天線等線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農村都是架空線路,雷擊到線路上和線路上感應上雷電流的時候較多,直接安裝浪涌保護器,浪涌保護器難以承受。一般情況下,線路在人戶前套15 m長的鋼管埋地引入或改15 m長的屏蔽線入戶,并把屏蔽線兩頭接地,這樣可以把線路感應的雷電流的大部分通過屏蔽層和鋼管傳入大地。電話線路入戶時應將其絕緣子(例如通信蝶式絕緣子)的鐵腳接地,電話線路也不宜采用木桿架設。需要架設電視天線時,一定要在它的旁邊架設金屬避雷針并保持3 m以上的安全距離,用避雷針來保護天線。否則當天線遭雷擊時,不僅電視機將受損,還有可能傷及室內人員。
2.5做好雷電災害的預警預報
山東省已初步建立由衛星、多普勒雷達、閃電定位儀、大氣電場儀、自動氣象站組成的立體雷電監測網,可以提前數小時預測到雷電的落區[4]。要加強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工作,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提前預警時間,并借助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及時通知農民,讓農民有針對性地提前作好雷電防御工作,從而有效地避免雷電災害事故發生。
3結論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只有全社會動員起來,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減災的宣傳力度,以預防為主,排除防雷隱患,嚴格按照防雷安全規范去做,才能將農村雷電災害降低到最小
4參考文獻
[1] 劉 輝,鄭細華,馬強,等.龍川縣農村防雷現狀及預防對策[j].廣東科技,2010(4):109.
[2] 洪展.探討農村防雷措施[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9,30(2):185.
關鍵詞:暴雨,形成,危害,防御
暴雨是指在24小時內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陣性,強度很大,雨勢傾盆。按其降水的強度又可分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為“暴雨”;100~199.9毫米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稱“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澇的形成
暴雨從云的形成到產生降水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簡單來說,產生暴雨的主要條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斷的水汽輸入、強盛而持久的上升氣流運動和大氣層結構的不穩定。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原料,沒有它,云都難以形成,就更談不上形成降水了。只有云中有足夠的水汽,保證云粒不斷增大,最終才能產生降水。當然,也只有云中有非常充足的水汽不斷輸入,補充和更新,才能產生暴雨。在我國,產生暴雨的水汽,來自于東南氣流和西南氣流。但是,當大氣中有了水汽,仍不一定能形成降水,要伴有強盛而持久的氣流上升運動,要使大氣中的水汽形成降水依賴于上升運動,要使云中水汽不斷得到補充形成新的云粒也依賴于上升運動,同時要使云滴長到足夠形成降水的大小前不從云中掉下來,也依賴于上升運動。一般當低層空氣溫度暖而潮濕,上層的空氣冷而干燥時,致使大氣層處于極不穩定狀態,有利于大氣中能量的釋放,從而使空氣產生對流,促使云的充分發展,產生暴雨。大氣的運動和流水一樣,常產生波動或渦旋,當兩股來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溫度、濕度的氣流相遇時,就會產生大中小各種尺度的天氣系統,再加上下墊面特別是地形的有利組合可產生較大的降水。在這些有波動的地區,常伴隨氣流運行出現上升運動,并產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區集中的現象,形成暴雨中心。引起中國大范圍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有鋒、氣旋、切變線、低渦、槽、臺風、東風波和熱帶輻合帶等。此外,在干旱與半干旱的局部地區熱力性雷陣雨也可造成短歷時、小面積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產生于積雨云和雨層云中。當大氣中含有充足的水汽,并伴有強烈的上升運動,把水汽迅速向上輸送,云內的水滴受上升運動的影響不斷增大,云滴的凝華增長和沖并作用均很強烈,直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就急劇地降落到地面,形成暴雨。積雨云的云體的水平范圍與鉛直伸展的尺度差不多,也就是說,它的水平范圍小,經過一個地方用不了多少時間,因而降水的起止很突然;另一個方面,由于積雨云中,水滴分布大小本來是不均勻的,再加上不同時間升降氣流多變化,也使降水具有陣性。雖然積雨云的水平范圍小,但多個積雨云排列起來,體積通常相當龐大,形成暴雨區。
暴雨洪澇災害的標準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點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于一些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災害。我國是受暴雨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每年從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氣頻繁交匯,形成一場場暴雨,給我國造成上億元的經濟損失。隨著我們國民經濟的發展,由于暴雨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增大。科技論文,危害。。今年以來全國共有26個省份遭受暴雨洪澇災害,累計農作物受災6155千公頃,受災人口9750萬人,因災死亡594人、失蹤212人,倒塌房屋5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202億元。科技論文,危害。。今年與2000年以來同期相比,洪澇災害各主要統計指標均偏大,其中直接經濟損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澇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危害
暴雨洪澇災害來得快,雨勢猛,尤其是大范圍持續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僅危害農作物、果樹、林業和漁業,而且還沖毀農舍和工農業設施,甚至造成人畜傷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強度大,雨勢猛烈,即使沒形成洪水,但若農作物在開花期連遭暴雨,使花藥花粉連造破壞,即所謂“暴雨洗花”,造成雖抽穗開花,但不結實而枯死,使空殼率猛增,造成減產。暴雨的拍打還可使土壤表面板結,土壤的透氣性變差,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2)漬澇危害。水既是農業的命,但多了也是病,就連水稻也不例外,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暢易引起積水成澇,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過長時間和水深的漬水,造成陸生植物根系缺氧,還原性物質增加,使根系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加強了嫌氣過程,產生有毒物質,使作物受害而減產。特別是高溫季節,幾場暴雨之后,便造成瓜果、蔬菜、芝麻等農作物爛根死亡,影響向農作物的產量。
(3)洪澇災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澇淹沒作物,使作物新陳代謝難以正常進行而發生各種傷害。當然,受害程度,還隨受澇時間長短,水層深淺,水溫高低,水質混淆程度和農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其抗洪能力生殖生長期又比營養生長期弱,而生殖生長期中,又以開花期最弱,其次是孕穗期。水溫越高,水質越渾濁,洪澇危害程度越重。特別是特大暴雨由于降水強度很大,可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漲,泛濫成災,低洼地漬澇危害,造成陸地水土流失,甚至山洪暴發。科技論文,危害。。科技論文,危害。。洪水發生時,往往把農作物沖倒,甚至沖毀,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隨水而流走,甚至把表層的肥沃土壤沖走,造成土壤貧瘠化、板結化。科技論文,危害。。此外雨多,濕度大,易誘發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流行。科技論文,危害。。
三、暴雨洪澇的防御措施
一般來說,戰勝洪澇有以下措施:1、多種植、廣種草,創造良性的農業生產環境,興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壩,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設備,增強調洪蓄洪能力;2、掌握當地氣候規律,特別是洪澇的時間,地域分布和地形特點,調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盡量避免暴雨洪澇集中時段對農作物關鍵時期的危害,做到避災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級的坡度最好不超過10度,以免加劇沖刷。3、要注意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及時做好防洪抗災準備。檢查農田、魚塘排水系統,降低易淹魚塘水位;汛期前和汛期中,對水利設施要加強檢查和巡視。5、洪澇災害即將出現之前,人畜要及時轉移到安全地帶。洪澇出現后,要及時組織排洪搶險,盡量減少沖淹面積和被漬時間。暴雨洪水退后,沖倒的作物要及時扶植,缺株及時補苗。沖入農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蟲害發生。旱地作物若表土沖刷,根系外露時,要客土補充,并及時中耕,改善土壤通氣狀況,無論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澇之后,都要及時追肥,促進根系生長。
參考文獻:
[1]費秋英,古建泉,唐國芳等.應用氣象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01-64.
[2]羅漢民,閻秉耀,吳詩敦等.氣候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閆斌,陳紹清.氣象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4]馮秀藻,陶炳炎。農業氣象學原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5]彭安仁,葛壽恒,章世雄等.天氣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關鍵詞】 初中地理 災害教育 地理教學
我國雖有部分學者對災害教育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在災害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還較少。特別是在基礎教育中,受升學率的影響,沒有把災害教育放在正確的位置,地理教學沒有承擔起喚起國民災害意識的作用,沒有在提高國民防災減災能力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今正值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試行階段。
一 初中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初中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的現狀不理想,地理教師經常忽視在教學中滲透災害的內容,地理學科并沒有在災害教育中發揮出應有的學科優勢。本文通過對問卷及訪談的調查結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初中生的災害意識薄弱。在以后的教育中,不僅僅在地理教育中,在其他學科的教育中都要加強對學生災害意識滲透的教育。(2)初中生的災害知識欠缺。由于災害知識是高考很少涉及到的,受考試"指揮棒"的功利導向影響,導致教師及學生對此都不夠重視,致使學生的災害知識欠缺。(3)初中生的災害自救互救技能不強。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是以課本為載體的講授,很少有災害模擬演習之類的實踐性活動,致使學生的災害技能只是"紙上談兵"。(4)課堂中講授災害形式單一。通過對教師的訪談得知,教師在課堂中對災害的講授很少,即使是講了也只是照本宣科,枯燥無味。(5)教師本身的災害素養較低。通過對教師的訪談得知,地理教師一般都不具備豐富災害知識及技能,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
二 初中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的改進策略
2.1融入多媒體技術
心理學證明多方面的感覺刺激比單一感覺刺激效果更好。而多媒體教學可以集文字、視頻、動畫等于一體,在災害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地震、火山、火災、水災等災害的錄像,在視覺和聽覺方面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使學生感受到災害強大的破壞力,對人民生命及財產方面造成的損失,并讓學生進行反思。雖然可能整個一節課的時間同學們都在看視頻,教師只是在部分地方做指導,但視頻卻把災害發生的原因、發生的原理、災害的前兆、災害發生過程中的逃生方法一非常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學生在歡笑中學到了關于災害方面的知識,并且印象非常深刻。還可以播放一些以災害為題材的影片,如《2012》、《改變世界的6度》,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要比課堂上一板一眼講授式教學的效果更好。
2.2開展災害宣傳活動
從某種意義上講,宣傳工作是災害防御工作的起動點。通過廣泛的宣傳,讓每一個人積極參與投身到防災抗災工作中來。防災抗災是一項全民戰略,若沒有全社會、全民族的廣泛參與,災害防御和抗災是不可想象的。初中生,在社會上已屬于有一定文化層次的人,要指導學生,將學到的深奧的災害知識,轉化為樸素生動的語言,向街坊四鄰、婦孺老幼廣為傳播,要宣揚唯物論觀點,破除災害天定的迷信論。在學校里,學校可以利用廣播進行宣傳,每個班級可以創辦有自己特色的黑板報。世界上每天都上演著災害,學校可以通過校園廣播以及每個班級的黑板報像學生宣傳這些時事新聞。也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愛鳥周"、"植樹節"、"全國城市節水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世界水日"等等,向廣大群眾宣傳災害教育,盡量使我國的災害教育向其它國家的普及教育靠近。
2.3挖掘潛在的災害地理教學資源
災害地理教學結合國情、鄉情。國情和鄉情里包含豐富的災害知識。國情教育讓我們認識我國國土廣大,山川壯麗,有多發性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地區差異大等基本國情,使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的優勢和自然環境的不足,以及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了解建國以來我國國土整治和為抗災、減災所做出的成績,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培養防災減災意識,并增強愛國主義,堅定與災害抗爭的信念。災害地理教學結合時事、新聞、熱點。每天世界上都上演著各類災害,多災多難的中國更是災害不斷:北京的沙塵暴、西南地區的旱災、山西王家嶺煤礦的漏水事件、新疆地區的雪災、青海地區的地震等等,世界上更是時時有災害事件的發生。每有重要的災害新聞時,教師應及時給學生觀看和講解。不必擔心它占去了課堂時間,這些鮮活的素材,加上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敏感性等特點,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其他任何的說教練習都來得深刻。
2.4加強教師的災害素養
災害教育課程目標能否實現,重要的在于教學過程中的落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理教師的災害教育教學能力,地理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關系到整個災害教育成敗與否的關鍵。現在,針對地理教師的災害知識與技能的專門培訓很少進行,這很不利于災害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培訓時應全面介紹災害知識與防御的技能,使其深入了解各類災害的形成機理、危害性以及應對策略與技能等,充分認識災害意識教育對于全面提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生存能力,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和保持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政府方面,要對地理教師的災害培訓予以資金與政策上的支持,培訓后地理教師應達到以下的要求:對災害教育有基本的認識;要有災害教育的意識;要有挖掘學科知識中災害教育滲透點的能力;要有較強的災害教育教學設計能力。培訓考核合格后,可發教育結業證書,以作為教師綜合業績的依據。
本研究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的現狀進行考察,發現學生在防災減災意識、防災減災知識及技能方面水平都較低,地理教師的教學中也很少涉及這方面的內容。要跟緊時代的步伐,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授災害內容是必要的。據此,筆者提出一些改進策略,為地理教學的一線教師提供教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廖賢富.我國新時期中小學防災減災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09)
[2] 舒成強,翟有龍,蔣良群,舒秋貴.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學生災害教育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02)
[3] 李景霞,張英.中學的災害教育[J].城市與減災.2008(02)
關鍵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創新思考
1 對節目內容進行豐富
電視天氣預報雖然有著較強的時效性,但是時效性并不是考慮的唯一因素,還需要考慮天氣預報節目的服務性、科學性以及宣傳性等特點。電視天氣預報不僅可以讓觀眾對氣象信息進行了解,還可以將其作為一種窗口來營造氣象部門獨有的氣象文化。
一是服務性,在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應該充分體現讓氣象走向社會的宗旨,節目中對氣象進行播報的過程中,可以緊密聯系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當前的社會熱點以及人們關注的焦點充分融入進來,緊密聯系所在地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讓節目內容真正的服務于人民,將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出來。比如在駐馬店市電視臺的天氣預報節目中,除了基本的天氣播報之外,也可以溫馨提示大家在今天的溫度中適合穿什么衣服,出門要記得帶傘等等。
二是科學性,氣象作為一門科學,需要保證觀眾通過本電視節目對氣象科學的一些知識進行了解和掌握,要充分重視那些關系到當地氣候特點的氣象知識,讓觀眾信任科學、尊重科學。比如駐馬店在今年夏季一直出現高溫天氣,那么節目中就可以解釋高溫產生的原因;再如今年我國各個地方都出現了大霧,那么就可以解釋一下出現大霧的原因
等等。
三是時效性,時效性是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目前信息傳播媒體發展迅速,要將其充分利用起來,如果沒有了時效性,那么天氣預報節目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時效性不僅僅是預報未來天氣,還需要重點介紹那些可能出現的各種極端天氣
現象。
四是宣傳性,近些年來,開發出了越來越多的氣象新產品,那么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作為公眾服務的主要窗口,就需要對自身形象進行宣傳;比如可以在節目中介紹如果想獲取更多的氣象信息有哪些途徑;其它氣象指數預報提供的信息有哪些;如何對天氣進行人工影響等等。
2 選取靈活多樣的節目形式
在內容的安排方面:如果單單從播報的時間長度上來講,電視天氣預報欄目其實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微型欄目,但是卻可以在這個小欄目里做出大文章。過去傳統的播報模式都是將單位作為天(未來24小時),每天有著固定的內容和模式。那么就可以對此進行創新和改善,比如將時間單位作為周,在一周七天的節目中,分門別類的安排不同類型的內容,比如第一個板塊是未來24小時的天氣狀況,第二個板塊是未來發展趨勢的天氣預報,第三個板塊是氣象對各行各業以及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周末周邊各個旅游景點的天氣情況,并且將合理化的旅游建議提供給受眾等等。這樣每天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就有著不同的播出重點,節目不會顯得無趣和冗雜,觀眾看到的內容每天都是新鮮的。在安排方面,如果內容有著較強的時效性,那么就在每天播出的板塊內安排,如果內容是服務性和宣傳性的,就可以循環播放。
在節目和廣告的協調方面:廣告收入是維持和發展電視天氣預報欄目的主要經濟來源,那么就需要在不影響到節目質量的基礎上,即要提高社會效益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在節目中,可以采取聲形并茂和視聽結合的方式在節目中植入動態或靜止等圖像廣告,并且在節目各個窗口之中插播廣告;這樣就能與《天氣預報》欄目收視率高的優勢有機結合,客戶的不同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經濟效益自然能夠得到
提高。
3 采用生動有趣的表現手法
在節目名稱的選擇方面:上文已經提到可以對節目內容進行豐富,這樣過去那種單一話題的模式就可以被打破,但是還需要選擇一條主線,以此來保證豐富的節目內容可以井然有序。而節目名稱就是很好的一個連貫線,要想增強節目的整體感,就需要選擇統一特色的名稱,然后結合不同的內容,選取差異化的名稱。比如石家莊電視臺就將聊天吧定義為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名稱,這樣除了適應社會潮流之外,還將邀請的意思給充分體現了出來。
節目中的構圖設計:在節目播出的全過程中,需要有一條不變的主色調,要使用主色或者是主色的同類色來設計圖像,當然,對比色突出特別內容,也可以偶爾使用。如果某些地方只有單調的內容,就可以充分運用各種制作技術,來對圖像層次進行增加,實虛搭配,動靜結合,豐富圖像,這樣內容上的缺憾就可以被有效的彌補。另外,在構圖設計過程中,還需要有機的結合預報內容和相關的廣告。
4 提高地市天氣預報欄目的廣告效益
4.1 提高地市天氣預報欄目的關注度 天氣預報的廣告效益和天氣預報欄目的關注度分不開關系。廣告客戶通常會選擇關注度高的電視欄目進行廣告播報,因此地市級天氣預報欄目只有努力提升自身實力,提高自身收視率,才有可能留住客戶源。提升電視天氣預報欄目關注度的措施在上文已經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4.2 找尋適合欄目特點的客戶 天氣預報欄目的廣告不僅出現時間段且廣告是無聲的,這是利用天氣預報欄目做廣告的局限。通常這種播報廣告的方式更適合提高企業知名度或形象。因此欄目組應當給結合這一特點,找尋和篩選符合這類要求的廣告客戶,從而擁有特定的廣告客戶源。
5 結語
眾所周知,氣象是科學的,但是如果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過于嚴肅,就不容易吸引受眾。針對這種情況,氣象服務節目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進行藝術加工,達到雅俗共享的目的。天氣預報節目在我國電視熒屏上已經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長期以來,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就沒有怎么發生過變化,在新時期,要想更好的吸引受眾,就需要對提高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品位的思路進行創新,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扈海波,張艷莉. 暴雨災害人員損失風險快速預評估模型開發及應用初探[A].創新驅動發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屆城市氣象論壇――災害?環境?影響?應對[C]. 2013
[2] 劉立成. 淺論新形勢下氣象影視與公共氣象服務的若干關系[A]. 2006年湖北省氣象學會學術年會暨湖北省第一屆防雷論壇學術論文詳細文摘匯集[C]. 2006
[3] 欒健,肖穩安,王鵬,張國毅,馬曉晨,王星,王迪.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雷電天氣關注度研究[A]. 創新驅動發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屆防雷減災論壇[C]. 2013
[4] 張磊. 山西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對氣象服務的提升[A]. 創新驅動發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屆氣象服務發展論壇――公眾、專業氣象預報服務技術與應用[C]. 2013
關鍵詞:臺風;內陸城;市臺風預警;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P458.1+2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臺風又稱為熱帶氣旋,它的破壞性很強,主要在熱帶和副熱帶海洋產生的氣旋性渦旋,時常伴有狂風、暴雨以及風暴潮等惡劣天氣[1]。由資料統計可以看出,臺風產生于(副)熱帶海洋,所以沿海地區受臺風影響比較嚴重。總體來說,臺風所帶來的危害性由沿海向內陸具有降低的趨勢。雖然臺風對內陸城市帶來的影響、危害并不像沿海地區那么重大,但如果完全忽略不予重視,也將釀成慘劇。
1 臺風對內路城市的危害
臺風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它的特點是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臺風氣象災害的防御最為復雜,臺風是在海上生成的,但會在沿海、內陸地區登陸,之后帶來附加災害。所以,并不是內陸地區就不會受到臺風影響。
臺風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但在登陸之后會進行釋放。臺風所蘊含的能量從它風能和降雨量可以看得出來。臺風對內陸城市的破壞性主要是在強風、暴雨上體現。而風暴潮主要是強風與低氣壓作用在沿海地區,使得海水向海岸方向堆積,潮位增長,淹沒城市,腐蝕海岸等。
臺風在沿海地區登陸后,它仍然帶著極多的濕暖空氣,尤其在深入陸地后,與陸地上自有的冷空氣相互結合,會造成更大的暴雨,甚至雷暴和龍卷風等天氣,對于丘陵和山區地貌則會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而平原地區的城鎮地區會產生洪澇、積澇等,中小型水庫、堤壩會產生溢壩、潰壩等氣象災害和衍生災害。
2 影響內陸臺風的特征分析
首先,通過數據統計得出的圖像,我們了解到對內陸城市產生影響的臺風活動會產生周期性,并且與氣候的周期變化相吻合,但隨著其他外界的影響會產生小幅波動。臺風影響的時間發生在春末至秋初(最早發生在五月中旬,最晚發生在十月中下旬),主要集中在七月至九月;而臺風發生的季節也恰恰影響了內陸城市的風雨分布比例,盛夏高溫時節風占主導地位,其他時間雨占主導地位。
其次,臺風的對內陸城市產生影響時,其大小與風暴中心的遠近有關,也與內陸城市的環境場配制相關[2]。
最后,臺風對內陸城市降水的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地形差異,高處降水的增長幅度與系統降水成正比;另一方面與冷空氣相關,冷空氣不但使得降水量增加,還會激發對流系統的發生與增強。
3 對內陸城市的臺風預警
臺風預警對內陸城市的安全有著重要作用,而且隨著數值預報的模式和技術以及綜合探測體系在近來年來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臺風預警方面在近幾十年中取得了長足的的進步,尤其是在臺風路徑預報方面。與沿海地區的預警相比,內陸地區并沒有那么專業,整體上也是通過氣象衛星、多普勒天氣雷達和地面的觀測站為基礎,對即將到來的臺風進行實時監測,通過預測分別對臺風登陸時間和級別進行預警通知。
臺風的預警信號主要分為四個級別,以四種不同顏色進行區分,以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風力從6級到12級以上逐級遞增,相應的防御保護指南要求也逐漸增多。對于內陸地區的群眾在收聽到高級別的臺風預警時,應盡量取消當下相應行程,避免外出活動,在安全的區域躲避。臺風在內陸城市產生的強降雨會加劇路面車輛擁堵的情況,如果司機發現車內有積水出現免,則不應該再在車內滯留,果斷棄車離開。當臺風強度逐漸減弱直至停止,臺風的預警信號便會解除,此時最重要的就是轉移內陸區域內地勢較低、堤壩下游和干枯河床邊緣的居民與滯留人員。
4 內陸城市臺風預警的不足
隨著經濟的發展,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產生的趨勢有所增加,而且未來氣象災害的風險也逐漸變大。近幾年,人們對臺風預警的時效性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在不同方面不斷完善,如天氣的預報,信息的傳播等。在我國國內,我們已經建成了國家級,區域氣象中心和省級氣象臺站,以對臺風進行預測。但在風雨預報方面,如臺風帶來的大風天氣和暴雨等,還沒有客觀預報方法。與世界上臺風預報較為發的國家相比,我們主要的進步空間在于異常臺風的預報,其中包含路徑異常進入內陸城市,在內陸城市中強度突變等問題,而且由于內陸城市并不經常受到臺風帶來的影響,所以會有風雨預報精細化程度和準確率低的問題,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因此這也是一項迫在眉睫的艱巨任務[4]。
在臺風強度預報方面,由于對臺風復雜性了解較少,對臺風變強度變化的物理機制也不足,所以沒有辦法預測臺風的強度。當臺風強度預測的不準確時,我們就沒有辦法其所攜帶的能量大小是否會對除沿海城市以外的內陸城市產生影響。如果預測的強度遠遠超越實際,我們將在預防上面產生較大人力、物力的資源浪費;反之,由于準備的不夠充足,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財物損失。綜上,臺風預警對內陸城市來說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更是長期艱巨的任務。
5 結論
通過臺風對內陸城市的預警,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臺風對城市建筑物造成的災害,人群安全疏散,防止土地鹽漬化等災害,避免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慘痛結果。因此,臺風預警對內陸城市來說也極為重要。人們需要對以往數據的統計得出內陸城市所受臺風影響的可能性,借助衛星和雷達的探測以完成科學可靠地臺風預警,并且不斷努力發展科技,以對臺風信息進行及時、準確、有效的預測,使臺風預警機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內陸城市臺風緊急處置的重要依據[3]。
當然,對于事物我們應該多方面看待。從某個角度來說,臺風對內陸城市,所帶來的也不完全是災害,它同時還可以緩解旱情的同時帶來充沛的降水,以緩解酷暑;另一方面,充足的雨量,有助于水利發電,將其蘊含巨大能量為人類所用。我們只有通過對臺風的準確預警以在準確的時機行事,最終讓臺風從災害轉為為我們所用的理想情形。
參考文獻
[1] 馬宗晉.中國減災重大問題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3-14;
[2] 黃玲琳,周之栩,朱紅,李法然,陳世春.影響浙江內陸臺風的特征分析[J].科技通報.Vol.23 No.6 Nov. 2007;
一、積極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
1、對外開放氣象科普教育基地
年初,*氣象科普館建成并對外開放。在今年世界氣象日、全省科技活動月、全國科普日等重大活動期間,市氣象科普教育地全面對外開放。平日看似神秘的大氣探測基地和氣象臺,成了廣大市民和青少年學生們探索大氣科學奧秘的樂園。科普展廳內擺放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人工增雨、防雷知識、12121氣象咨詢電話內容等宣傳資料,投影廳播放的有關天氣、氣候知識的科普宣傳片,以及山頂上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新一代高空探測系統——L波段二次測風雷達、DZZ1—2型自動氣象站等多種現代氣象探測儀器,讓參觀的人們陶醉在氣象知識的海洋里。*年上半共接受青少年和市民群眾1800多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實用又有針對性的科普宣傳受到了廣大市民和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
2、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氣象科普知識
我們積極與當地主要新聞單位聯系,邀請市電視臺、市電臺、*日報社等多家媒體,采用新聞、專題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氣象科技服務內容,宣傳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成就,宣傳氣象工作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為促進*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6月20日,我們配合市科協,以“了解雷電知識增強防雷意識”為題,在*日報出版了一期《科普之窗》,從雷電是什么、防雷知識、雷雨大風預警信號、安裝防雷裝置應找哪個部門等方面全面介紹了雷電防御知識,讓氣象知識和氣象服務惠及千家萬戶,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3、積極開展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
根據省氣象局、省氣象學會和市科協關于“科技進步活動月”的總體部署,市氣象學會全方位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在“科技進步活動月”期間,*大氣探測基地和市氣象臺向社會開放,并配合市科技局和市科協開展科技咨詢、科技展覽等一系列宣傳活動。我們訂購了中國局和省局制作的《氣象與生活》《防雷避險手冊》等宣傳小冊子800多本,氣象預警宣傳單、氣象災害防護指引宣傳單等3000多份以及小禮品一批,于5月22日和6月12日,在市人民廣場和平岡鎮沙頭垅小學和市第十小學開展的宣傳活動中派發,大力宣傳氣象和氣候變化、氣象災害防御等科學知識,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組織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1、舉辦專題知識講座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結合世界氣象日主題,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3月16日,我們聯合*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邀請我省著名的氣象專家吳兌先生為《漠江講壇》作專題講座。來自全市各界的數百名領導干部、科技工作者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第一會議室聆聽了吳兌先生的專題講座——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吳兌先生在報告中緊密結合我省和*的實際情況,利用大量的電子圖表和數據,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國民經濟產生的諸多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措施。陳芝岳副市長在主持講座時指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輕氣象災害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氣象部門的工作,也是全社會的責任。他要求各級領導和廣大社會公眾要一如既往地關心氣象、理解氣象、支持氣象,進一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使氣象工作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建人天和諧中發揮更大作用。
2、召開學術研討會和座談會
3月23日,我們邀請市科協、雙捷水文站、閘坡海洋站、*鹽場氣象站、*合山機場氣象站等單位領導和氣象、水文科技工作者,在市氣象局召開紀念世界氣象日氣象學術研討會和學會工作座談會。《增溫背景下兩陽地區降水和地表干濕年際變化初步分析》等八篇技術論文在會上交流。市氣象局局長阮世林、市科協副主席蔡慶等領導為紀念3.23世界氣象日活動作重要講話。
4月13日,市三防、水文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一行12人到*大氣探測基地參觀,并在市氣象臺與我們進行了座談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加強部門合作、聯防與互動,共同做好預警信號宣傳和汛期氣象服務工作,為以后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科研與課題開發,提升工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4年,大地震引發的印尼海嘯奪去十幾個國家至少22萬人的生命。就在人們對那場災難還心有余悸的時候,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了歷史上規模罕見的地震和海嘯,隨后引發的核電站事故使日本面臨空前的災難。就目前而言,科學上對于地震與海嘯發生的關系仍有許多未知數,海嘯預警依然面臨極大挑戰。什么樣的地震才會引發海嘯?海嘯到底能不能預測?遇到地震和海嘯我們應該如何避險?本刊搜集和推薦了一些與地震、海嘯有關的網絡資源,希望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加了解它們。
太平洋海嘯博物館
太平洋海嘯博物館網站專門面向中小學生開設專區,解答學生提出的一些常見問題。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站了解海嘯發生的原理和預警系統的工作方式,學習有關的詞匯,閱讀論文,查詢權威數據,進行在線測試等。此外網站還介紹了博物館開展的有關項目,海嘯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圖片、視頻等。
語言:英語
適用年級:小學至高中
適用人群:教師、學生及公眾
資源使用:在線使用或付費下載
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
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的地震災害在線學習部分針對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提供有關的課程、數據、圖片、視頻等資源。網站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設計了不同的教育資源。為兒童提供地震的歷史知識、基本科學原理、在線游戲、動畫演示、圖片資料、避險方法和在線提問等內容。為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學生和教師提供各種與地震有關的新聞資料、教學計劃、圖片、影片、動畫等內容。網站的每個教育資源均標注了所屬類型和適用人群等信息,非常方便使用。
語言:英語
適用年級:幼兒園至高中
適用人群:教師、學生及公眾
資源使用:在線使用或免費下載
中國數字科技館
這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建設的基于互聯網傳播的公益性科普服務平臺。致力于匯集掛圖、圖書、論文各類科普資源素材,為社會各界進行科普創作提供幫助和服務。其中包含有關地震與海嘯的內容,如地震與海嘯發生的科學原理、圖示解析、動畫演示等,以及有關的歷史資料。此外,網站還設計了小游戲,通過互動性的體驗讓參與者了解自救與互救的知識。教師也可以使用網站內容豐富課堂教學。
語言:中文
試用年級:小學至高中
適用人群:教師、學生及公眾
資源使用:在線使用或免費注冊后下載
中國科普博覽地震虛擬展館
中國科普博覽網站以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庫為基本信息資源,內容包括天、地、生、數、理、化等各個學科。地震虛擬展館的資料主要來自于中國物理學會科普委員會、中國地震局宣傳中心和北京市地震局。網站包括顫動的大地、探索地震的奧妙、地震來了怎么辦、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地震歷史文物、現代地震研究等6個主要板塊,除了介紹地震的基本原理、主要現象、自救方式等常規科普信息之外,還將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編輯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圖片和動畫,使之成為青少年課外學習的好去處,也同時為成年人繼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語言:中文
試用年級:小學至高中
適用人群:教師、學生及公眾
資源使用:在線使用
中國地震科普網
該網站由中國地震局主辦、中國地震防御中心承辦,以“探索地震科學奧秘,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為宗旨。主頁設有“防震知識”、“影像中心”、“地震事業”、“科普文苑”、“減災縱談”、“地震百科”、“疑難解答”、“在線幫助”、“信息動態”、“最新震情”等10大板塊。除了基本的地震知識和震情播報之外,還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地震科普,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影像中心”瀏覽科教片、資料片等,也可以在“疑難問答”板塊進行提問并且留下郵箱收取答復。
語言:中文
試用年級:幼兒園至高中
Abstract: How to reduce the damage brought by storm surge blaster could not be ignor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citi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reducing the damage of storm surge based on web service is put forward. System design, system model and system applicatio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ould promote the coastal cities to a significant level during the storm surge blaster.
關鍵詞: 風暴潮;決策支持系統;Web服務;模型庫
Key words: storm surge;decision support system;web service;model library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1-0214-01
0引言
風暴潮是由強烈大氣擾動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大大高于平常潮位的現象。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中,我國的風暴潮災害最頻繁、最嚴重,幾乎遍及整個中國沿海。據不完全統計,建國后1949~2007年共發生黃色以上級別的風暴潮280次(臺風風暴潮217次,溫帶風暴潮63次),橙色以上級別的130次(其風風暴潮118次,溫帶風暴潮12次)。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臺風加強,風暴潮災害明顯加重,東海區在四個海區(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上升趨勢最明顯。
如何預防和抵御風暴潮災害帶來的損失已經成為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提供有效的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系統勢在必行。
1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系統模型
1.1 研究背景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的系統實現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多種因素有關、帶有很強的區域性特點,對國內外技術現狀、發展趨勢的跟蹤,能夠提供很好的借鑒作用,并有助于保證研究內容具有相應的先進性。
在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中,設計風暴潮洪災避難系統,必須有合理的計劃和有效地利用現有的交通設施進行基于空間分析的最優疏散路徑選擇;進行風暴潮風險評估,損失率關系是災害損失評估的關鍵,而參考其他地區風暴潮災害損失率的關系,要求兩地的經濟水平及類型是基本類似的,當前還找不到可供移植的損失率,所以必須建立適于本地特點的災害損失關系。雖然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具有可借鑒的作用,但由于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系統的設計實現帶有很強的區域性特點,具體分析區域性特點來適合具體區域的使用尤為重要。
在已有的決策支持系統中,模型庫是靜態的,多為離線建立,不能滿足動態性決策。當決策系統包含的模型較多、相關因子和參數較為復雜,在實際問題判斷時,選擇一個合適的參考模型基本上是不現實的。
知識獲取是智能輔助決策系統建造和維護的瓶頸,人力、環境和監測等不確定因素將誘發數據格式不匹配、數據不完整和數據噪聲大,相對于傳統的知識約簡和知識獲取方法,需要采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數據挖掘領域的最新技術,克服傳統專家經驗的片面性,提高領域知識的分類精度和完備性。雖然國內外人工智能學者已提出了若干知識發現與表示的實用技術,但受行業差異性的限制,多數表示方法很難直接運用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這一特定領域。
1.2 系統設計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系統模型應根據海洋局采集的實時的各種海洋數據,結合已有的知識庫,方法庫及模型庫,進行融合,對風暴潮災害進行輔助決策支持,最終給出優化的解決方案,完成災害輔助決策任務。在這個系統中,融合了各種無序成長、高度自治和復雜多樣的網絡資源,如何實現資源共享與服務協同工作是關鍵所在。
1.3 系統模型該系統中涉及知識庫、方法庫、模型庫和實時數據庫。重點是研究知識庫、方法庫和模型庫協同機制的構建和管理技術,以及三庫協同模式下模型、方法、知識的表達方法等關鍵技術。在此系統中,采用服務聚類和web服務組合技術,整合風暴潮災害的知識庫、方法庫和模型庫,建立全局的服務視圖。在信息集成和協同服務的基礎上,快速形成及時有效的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以此提高模型、方法和知識的有效表達能力,增強模型、方法和知識相互調用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更好地為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系統提供資源服務。
在本系統中主要包括:①風暴潮災害模型庫、方法庫和知識庫三庫協同資源系統的構件化體系結構和構建技術;②風暴潮災害模型庫系統中模型文件庫、模型字典庫和模型參數庫的自學習自適應表示和動態構建;③方法庫中方法程序庫、方法字典庫和方法參數庫的構成,以及方法匹配的自適應性算法;④風暴潮災害相關知識的自動、半自動有效獲取技術;⑤網絡環境下基于多知識融合知識表示和多粒度可視化知識表示的風暴潮災害新型知識表示方法。
2系統應用及總結
使用Web服務組合技術在整合資源方面的優勢,建立統一、標準和共享的資源管理模式,實現知識庫,方法庫,模型庫及實時數據庫的協同工作,突出資源的自主協同和主動服務,給出風暴潮災害輔助決策的最優化。
上海為臺風多發地帶,上海臨港新城位于上海市防御臺風災害的前沿陣地,其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為風暴潮災害。將研究應用于上海臨港新城風暴潮災害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此災害輔助決策支持系統模型的建立,結合先進的數學模型、計算機技術、3D顯示技術和模糊決策技術等手段,為城市管理部門進行防災減災決策提供輔助支持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支撐平臺。
參考文獻:
[1]趙黎明.災害管理系統研究.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