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才市場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和往年相比,2011年美容企業的招聘旺季提早來到,從2月中下旬起,招聘熱潮已然涌動。統計數據顯示,2月的網上職位數量比1月增長了1.28倍;廣州、北京的網上職位數高峰期出現在3月,而上海的招聘高峰提前至2月出現;相比其他一線城市,深圳的招聘高峰顯得有些姍姍來遲,在4月達到2011上半年網上職位數的最高峰。
求人倍率,格局失衡,基層美容人才顯荒
2011年一、二季度,美容行業的求人倍率分別為2.36、3.49,2010年的同期數據分別為1.45、1.40,與2010年同期相比,人才市場格局失衡明顯。
求人倍率是勞動力市場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它表明了勞動力市場中每個崗位需求所對應的求職人數。如果求人倍率數字大于1,說明人才供不應求;如果求人倍率數字小于1,說明職位供不應求。求人倍率數字越大,越容易找工作;求人倍率數字越小,越不容易找工作,顯示競爭將變得越來越激烈。
將具體崗位的求人倍率分布和2010年的數據對比,美容師、美容顧問、美容導師等熱門職位的求人倍率基本上增加了1倍,尤其是美容顧問,求人倍率更是達到4.86,意即有100名求職者可以在486個美容顧問的崗位上進行選擇,充分說明了美容顧問人才的缺口之大。
美容行業的求人倍率持續高位運行,突顯出基層美容人才的用工荒,同時也折射出美容行業用人體制的脆弱。通過接受調查的求職者了解到,在一些美容企業中,仍然存在著不簽合同、拖欠工資、惡意欺騙求職者等用工不規范的現象。企業不誠信、對于用人的短視,以及自身用人制度的不完善,都在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快速流失。另方面,從美容從業者的角度來說,很多求職者自身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對成功求職也造成了阻礙。
大學生進入美容行業正當時
面對美容人才的龐大缺口,很多美容企業都注意到了大學生這個逐漸龐大的就業群體。已經有不少美容公司或大型連鎖美容院把招聘計劃鋪進了各類醫學院校,將有專業知識的醫大學生擴充到美容人才的行列中。
據了解,杭州靜博士美容美體連鎖機構為了招聘到優秀的大學生費盡心思,舉辦了些大型活動,甚至包括數場花費不菲的超女見面會,以求讓大學生轉變觀念,投身入行。除此之外,該機構還給大學生美容師開出了相當高的薪資。目前,在該美容機構,醫科大學畢業的美容師、美容顧問的月薪超過了3500元,普通美容師的月薪也有2500元。
北京中國駐顏美容學院院長張春彥稱,隨著行業對人才素質要求提高,美容化妝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十分搶手。作為中國內地美妝時尚行業第
所高校,該學院去年畢業的不足百名畢業生已被全國近一干個美容機構爭搶一空。
記者從接受調查的美容企業HR處了解到,除了一些職能部門的專業級崗位需要招聘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員,其他銷售線的崗位,比如美導、美容講師等,都很愿意招聘大學畢業生。企業選擇招聘大學畢業生,往往是看中了他們的朝氣、活力以及學習能力,同時美容行業些基層職位如美導,對于大學生也能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職場。現實的情況卻是現在的美妝行業并不是大學生就業的第一選擇,也有很多人把美容行業當作跳板。
美容行業的競爭不僅僅是產品、服務的較量,也是人才的較量,如今的美容行業非常需要高學歷人士加入。作為朝陽產業,大學生進入美容行業也正當其時。一方面,目前的美容從業者學歷水平偏低,大學生進入美容行業,競爭力更強,能得到重用;另方面,收入也不低。以美導職位為例,能力強的美導,下次市場就能拿到3000~4000元的工資。
招聘求職高峰失之交臂,企業人才招聘、儲備略顯延后
對比圖2(2011年1~6月的美容行業求職者應聘人次)以及圖3(2011年1~6月企業對于美容人才的邀請數)可以看出,美容人才應聘人次從2011年2月開始大幅增長,在2011年3月達到2010上半年的最高峰值,而美容行業雇主對于人才的邀請數量從2011年4月才開始達到高峰,與招聘求職高峰失之交臂。
企業對于人才的邀請數顯示出企業主動邀請人才面試、儲備人才的意愿。在美容企業紛紛搶人的大背景下,作為招聘方,更應該主動出擊,向人才伸出橄欖枝,運用自身企業的用人優勢吸引人才加盟。
人力成本上升,美容企業如何應對?
2月CPI,4.9%
3月CPI,5.4%
4月CPI,5.3%
5月CPI,5.5%
由上述數據階梯可以看出,CPI從2011年初開始連創新高,通脹給很多在職人員帶來巨大的壓力。據前程無憂2011年3月所做的“2011年職場人跳槽”大調查顯示,有86%的職場人準備嘗試跳槽;13%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準”,僅有1名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跳槽。其中,“對目前的薪酬福利不滿意”已成為大多數職場人跳槽的原因,企業將面臨著新的管理困惑。
對于美容企業來說,在物價上漲的大潮中,來自內部員工要求加薪的呼聲不容忽視。服務業非常依賴人力勞動,CPI連創新高,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帶來了企業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當人力成本上升,美容企業需要扭轉短期化的用人觀念,積極開展人力資源儲備,善待員工,完善員工薪酬體系……可以預見,在未來美容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部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如何招聘到合適的員工到如何用好每個人,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都對美容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透視眼
從以上的調查數據,我們可以從側面預測到行業的發展趨勢:
優秀美容人才仍吃香
相對于美容企業對人才的龐大需求,現今的美容職場上,優秀的美容人才有多少,企業就會要多少,尤其是基層美容人才,美容企業更是天天招聘。對于從業者來說,美容行業的就業前景片大好。只要愿意投身美容行業并且付出熱情去學習,美容職場之路定越走越寬。
人才需求帶動美容培訓學校發展:校企合作更加頻繁
從去年深圳某美容學校舉行的人才專場招聘會上可以看到,美容人才十分緊俏,連些剛入校來的新學員都被企業預定。美容企業需要人才,這在某些方面也帶動了美容培訓學校的發展。另外,人才現狀也促使美容企業愈發重視員工培訓,通過與院校合作,開設相關專業課程或相關培訓課程。相信在2012年的美容人才供需市場上,校企合作將更加頻繁。
隨著本科錄取率的提高以及普招率的擴大,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如何適應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順應國家的人才市場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確保在就業市場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是大學生畢業后所面臨的關鍵問題。當前大學生最需要的是了解自身就業能力情況,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素質,并對就業形勢有一定了解及判斷,從而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邁出職業生涯成功的第一步。
一、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環境
1.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
據《京華時報》報道,北京市高招辦負責人正式2015年高招計劃:北京市2015年統招計劃為4.93萬人,其中本科招生計劃為3.8萬人左右,較去年相比增加了1200多人,本科錄取率隨之增加至62%。專科招生計劃為1.1萬人,2015年統考考生錄取率繼續保持在80%以上。
2.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
自然資源分布及開發建設程度不同、工業基礎及技術條件差異、基礎設施建設不均等因素導致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從而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地區選擇;同時大學生能力和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異,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大學生數量較多競爭較大,文科類特別是外貿類專業以及高職高專類學生就業困難加大。
3.就業競爭激烈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注重工作經驗,剛畢業的大學生只有理論基礎,暫時無工作經驗,而經驗豐富的白領進入就業市場,沖擊大學生就業; 部分學生開始擠向其他就業渠道,如考研、出國、考公務員等; 出現本科生與高職生甚至中職生競爭崗位的現象。
4.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較高
大學畢業生就業目標大多數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或大企業、公立學校等,且大學畢業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很難匹配,導致有些大學生寧愿待業,也不愿到欠發達地區工作。這就會出現熱門專業人才過剩、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場現狀。
二、充分認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也有人指出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于自己的就業能力有一定的把握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1.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論工作還是學習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能夠快速地找到問題根源及解決方法,有效合理地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那么我們就具備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論什么工作都會遇到問題,了解自己是否喜歡做解決問題的工作對于工作定位是有幫助的。
2.專業技能
當今時代,技術廣泛應用于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工程、交通、汽車、通訊、航天航空等領域需要能夠對電力、電子以及機械設備進行安裝、調試和修理的專業人員,特別是城市規劃專業,只有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設計出更好的作品。專業技能,可以通過專業資格考試進行考核。
3.溝通能力
畢業生在工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與同事相處的問題。員工的團結一致對于公司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全體職員能夠團結協作對于項目的完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的人,才能在整個團隊中很好地承擔起重要崗位的工作任務。對于不善于溝通的人來說,選擇較少與人溝通、更多地與機器打交道的工作會更好一些。
4.適應能力
工作環境有些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有時是需要經常變換工作環境的,喜歡不斷變換生活環境的人可以更傾向選擇工作環境不斷變化的職業。而有些家長更傾向孩子繼承自己本身的職業,從而不論從技術還是能力方面給予幫助,對于這些職業,畢業生需要認真考慮。
5.計算機技能
在計算機成為辦公必備工具的時代,具有良好的計算機使用技能的人將會擁有更多的機會。
6.生活能力
整潔的妝容會讓你整個人都顯得很有精神,在愉悅自己的同時也可愉悅他人,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生活中各種事情的人,能讓自己過得更加從容,對于工作的順利進行也很有幫助。
三、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定位
企事業單位、民營私企、專業技能再培訓、考研以及自主創業等方面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不同的職業方向選擇,當代大學生應根據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選擇職業并適應當代社會需要。
職業能力測試是通過測試來預測大學生的職業定位和適合的職業類型。一般屬于一種傾向性的測試,也可以稱為職業能力傾向性測試。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職業的基礎上才能夠準確定位。通過能力測試使大學畢業生能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所具備的就業能力、與別人相比的優勢、心理需求等現狀,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擁有更加準確的職業定位。
可通過專業的職業指導機構了解到目前市場職業需求排行,以及職業指導機構對于大學畢業生所處地區的市場調查報告,來充分認識目前市場的就業形勢。對于想要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向專業職業指導機構了解到目前國家對于自主創業所提供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資源,不僅要對自己進行能力剖析,也要通過職業指導機構了解目前的市場需求。
為了保證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每個人都需要職業定位。定位的重點在于明確自己有什么優勢和不足。過高或者過低估價自己都是不利的,比如過于看重自己的文憑,或過于低估自身的潛質。所以當代大學生既需要認真地分析自己,也需要多了解社會需求,以便準確定位。
四、大學畢業生對于應聘崗位的職業認同
大多數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易犯一個錯誤: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覺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很優秀,對工作挑三揀四,眼高手低,非機關、大公司不去。大學生應該通過職業測試更準確地給自己定位,在找到適合的工作后,應該珍惜并踏踏實實地好好工作,并在工作崗位上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添彩。對適合自己的職業要有充分的職業認同,在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努力工作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化。
1.1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在大學教育精英化時代,畢業生供不應求,所以大學在培養人才時不必分析市場需求。但是現在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大學畢業生供過于求,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就得分析用人單位的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就應該面向地方并且依托當地的重點行業,但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卻不重視研究地區經濟的特點,缺乏對地區重點行業管理崗位的需求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從而導致在培養目標上定位不準。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依然采用過去精英教育或重點大學的培養目標,導致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未來的崗位發生錯位現象,表現為重理論、輕實踐,上手不快,專業不精的現象。比如現在多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仍然是企事業單位的高級管理人才,但是學生畢業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所從事的工作崗位絕大多數是基層工作崗位。
1.2課程體系設置不精(1)課程設置特色不鮮明。課程體系是根據培養目標設置的,由于培養目標沒有根據應用型高校的特點進行準確定位,而是照搬重點大學或研究型大學的,所以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也模仿重點大學或研究型大學,專業特色無法體現,培養出的學生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缺乏競爭優勢。(2)課程和課時總量過高。研究型大學的培養目標定位于理論研究,所以在課程設置上追求理論知識的完整化和系統化,而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由于課程模仿研究型大學,所以每門課程也力求完整、系統,課程之間存在很多重復內容,如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學等課程就存在大量重復的內容,導致課時總量膨脹,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趕著上課,被動應付作業和考試,自由學習發展時間過少,不利于學生依據個性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3)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工商管理專業學習如果脫離實踐,只能是“紙上談兵”,其結果是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無法深入理解而缺乏學習興趣,學習上只求一知半解和考試過關。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雖然也寫有各種實踐教學環節,但或由于條件的限制或學校管理者思想上的不重視,實踐教學大都流于形式,培養不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學生無法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要求。
1.3教學環節效果不佳(1)教學過程缺乏因材施教。教學過程應該“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很多沒有經過師范院校的培養,大多是從一些研究型大學研究生畢業的,無形中將其所就讀的高校教師的教學方法移植到現有的課堂教學中。然而,作為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與研究型高校的學生在文化基礎、接受理解能力等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如果不能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還是采取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必定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組織能力、創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成長。(2)課程考核形式單一。很多課程的考核還是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缺乏對平時學習的考核。而且目前中國高校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老師期末給出比較詳細的復習范圍,學生即使平時不學習,只要期末按照復習范圍背一背就基本可以通過。這導致本身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意愿不強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平時學習的不用功,上課不用心,作業應付,不求學到知識,只求考試通過,這樣是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提升的。
2用人單位及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自身的要求
2.1用人單位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及培養的評價根據對用人單位的調查,用人單位認為工商管理畢業生最需要加強的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敬業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用人單位最重視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實際能力和專業知識。最不重視的是社會關系、性別和學習成績。他們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評價是,與實際部門缺乏聯系和交流,教學設施落后,對市場前沿問題關注較少,并認為教學管理弱化是人才培養中的主要問題。
2.2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對學校教育與培養的要求根據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對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屆(截至2010年7月1日)共計155名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進行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43%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最應著重積累工作經驗,33%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最應著重鍛煉社交能力,11%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大學期間最應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養寫作演講能力,僅有9%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校期間最應做好的事情是專業課程學習,認為在校期間培養良好品德為首要任務的僅占1%。調查結果顯示,為促進大學生就業,被調查畢業生中32.67%希望學校改變課程設置,24.67%希望學校提供用人單位信息,21.33%希望學校能夠建立實習基地,15.33%希望學校直接推薦用人單位,10.67%希望學校提供更多的實習信息,8%希望學校增加就業技巧方面的培訓,4.67%希望學校改善教學方法。從上述調查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對工商管理畢業生最重視的是其綜合素質和各方面的能力,其次是專業知識。而畢業生通過工作應聘以及工作實踐也意識到在校期間加強工作經驗的積累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認為應該改變課程設置,轉變人才培養方式,從而增強就業競爭力。
3基于能力培養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3.1樹立職業能力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樹立職業能力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工商管理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充分分析市場要求,著力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高校的培養環節應能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快適應企業基層管理工作崗位,盡快上崗工作,履行基本的計劃與控制、組織與協調、輔助和支持決策職能。所以應把“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明確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要求;以職業能力為總綱,重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案例教學、職場訓練為代表的實踐手段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
3.2科學預測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目的是滿足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但是,很多學校卻缺乏了解和預測社會需求的有效渠道,因此,如何有效預測和把握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是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各個高校應該將此項工作當做重點工作來抓,可以考慮在學校的招生就業辦公室下面設立信息調查科室或委托相應的管理咨詢公司或社會調查公司,定期進行市場調查,提交市場調查報告,更好地了解和預測社會用人需求。
3.3準確定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與研究型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該有根本區別,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堅實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而且還要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技能,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因此,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系統掌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懂經濟、法律和生產技術的基礎知識,有較好的外語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能在工商企業生產經營各職能部門從事綜合管理和專業管理,并具有一定實務性研究和創新以及創業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經營管理人才。
4構建應用型本科專業的課程與教學體系
(1)重構理論教學體系。改變傳統的理論教學體系,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靈活設置課程結構比例和內容。第一,在課時安排上,調整理論授課與實驗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在教學資源上,向實驗實習實踐方面傾斜。第二,對內容相關度比較大的課程進行合理的整合,如《管理學原理》和《組織行為學》等,體現時代特征和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第三,進一步劃分專業方向。雖然工商管理作為二級學科,已經成為一個專業,但是由于目前企業管理分工的細化,絕大部分企業沒有或取消了綜合管理部門,其職責分別歸并到相關專業職能部門,從而導致了該專業與企業具體的崗位的不匹配。所以工商管理有必要進一步細化專業方向,如可以設置生產管理、戰略管理、采購管理、行政管理、營銷管理等方向,并根據相應的方向重新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針對性。第四,適當開設拓寬視野、開拓思路類的課程,有助于學生將來走上中高層管理崗位后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的提升,并培養學生不斷自我學習的能力。
(2)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要建立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嚴格執行落實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校內外實驗與實習訓練、社團活動與社會實踐、職業培訓與認證、創業實訓與實踐等內容。其中,校內外實驗與實習訓練模塊與理論教學體系密切配合進行,具體來說:第一,傳統的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仍然不可荒廢,要使學生對職場環境和生產經營活動現場具有感性的認識,甚至是直接參與其中。從大一暑假期就應該有針對性地設置實踐教學課程,特別要求學生一定要利用各種機會(如假期)到企業頂崗工作,畢業設計(論文)也要結合企業管理實際工作來完成。特別要強調的是一定要對學生的實踐學習過程進行嚴格考核與監督,避免實踐學習流于形式。第二,理論教學體系中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等課程中,都要開設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用管理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鍛煉他們搜集資料、團隊合作、溝通以及文字處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三,建立并完善工商管理專業模擬實驗室,如“企業經營管理模擬室”、“管理沙盤模擬室”等,通過各種模擬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第四,深化校企合作,聘請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管理人員作為客座教授或客座教師,并為其安排合適的課程,增長學生的實踐管理知識和職場知識。第五,加強創新創業訓練。雖然很多學校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但是大多數企業缺乏配合學校做好實踐教學的動力,多數企業在對待學生實習上的表現差強人意,學生的實習效果一直不盡理想。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提供平臺,大力支持有條件的學生創辦企業,由專業老師指導,學生經營管理,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管理經驗,提升管理能力。
(3)改進教學方法。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相對于研究型高校的學生來說,具有自己的特點,表現在:①文化基礎相對較差,但接受能力強。有很多學生有自己的獨特的興趣愛好,他們對不感興趣的事物往往不在乎,但對感興趣的事物卻非常熱情。②家庭環境相對較好,綜合素質高。由于家庭環境相對較好,所以很多學生從小受到過音樂、體育、美術等方面的培訓,加上家庭社交環境的熏陶,他們往往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多有特長,綜合素質較高;③自我獨立意識強,個性比較突出。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往往興趣不大而不想學習,而教師也會由于難以得到學生的正面回應而消失教學熱情,久而久之會形成惡性循環,最后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法,多采用互動式、引導式、討論式教學,通過讓學生的參與、思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摘要】我國會展產業迅速發展,致使會展專業人才供給短缺,針對我國會展專業人才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應提高全社會對會展人才開發的認識,樹立開放的人才培養觀念,制定切實的培訓開發規劃,規范會展行業的人才標準,加強高校對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以保證我國會展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會展行業專業人才培養與開發
隨著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地提升,會展業作為一類新興的經濟產業形式,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逐漸被社會各界重視。目前中國會展產業的規模日趨擴大,國內已經形成了一定數量的知名展會,在這樣的背景與環境下,分析我國會展人才隊伍的現狀,認識會展人才市場需求,對于加強會展人才培養和中國會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會展產業迅猛發展呼喚會展專業人才
在21世紀的今天,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成了國際經濟發展中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再加上交通手段的不斷改善以及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會展業已經并將繼續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目前,會展業在歐洲、北美、澳洲以及亞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發展為一個相當成熟的產業,進入了商業化運行階段。我國會展業在進入新世紀后,也同樣保持著健康快速發展的態勢。從會展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會展產業的發展與會展人才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會展經濟市場化的背景下,其迅猛發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與一線會展人才。
會展人才是具有一定的會展知識或展會操作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會展行業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的人。有了這樣一批人,才能推動了會展業的順利發展。正如被譽為德國“會展行業第一人”的貝恩斯所說:“會展在德國能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產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質的會展專業人才參與其中。”會展人才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屬于多種專業人才的集合。會展活動需要多種類型專業人才的配合。根據會展組織和服務活動對具體知識的要求和一般專業知識結構的差異,會展專業人才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從事會展經營管理人才,包括規劃與行業管理、服務管理、場館經營管理、融資與財務、項目與企業管理、信息管理、商務與服務管理等人才。二是進行會展活動總體策劃與市場推廣的人才,包括活動策劃與組織、國際公關、市場營銷、布置廣告等人才。三是為會展活動提供專項服務的人才,包括會展場館設計建設、設備保養和維護、會展場館裝潢、展臺設計和搭建、會展軟件系統開發及維護人才。四是會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專家學者、教師及科研人員、行業協會培訓管理工作人員、信息統計人員、刊物網站編輯和技術人才。
然而,人才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會展業發展的瓶頸。從我國目前會展人才供給情況來看,我國從事會展業的人員大多都是從其他領域和崗位轉崗調入的,大都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缺乏系統的會展知識和相應的操作技能,在素質上先天就存在參差不齊的狀況,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在文化藝術素養、公關交際能力、語言能力、知識水平以及個人的形象氣質等方面,與世界會展業人才素質相比,差距明顯;熟悉展覽業務,了解國際慣例,富有操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十分匱乏,許多會展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尚停留在商品展銷、成就展覽的層次;會展專業人才的供給遠遠無法滿足會展產業發展的需求,各地會展人才緊缺的呼聲強烈,波及的地區越來越多,已成為制約我國會展業務開展以及會展組織水平提高的“瓶頸”。據2004年勞動保障部門的統計示,我國會展從業人員約100萬人,從事經營策劃的管理人才有15萬人,這些人多半是“半路出家”,大多數從業人員未經過系統訓練,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豐富的業務經驗的會展人才比較缺乏。另據上海師范大學完成的“關于會展人才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在2004年上海會展行業直接從業人員約5000人,其中有經驗的高級項目經理不足50人;上海目前平均一天一個展覽,人才缺口之大是顯而易見的。上海如此,對于國內其他城市來說,會展人才短缺就更加明顯了。在當今世界會展業與會展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會展人才已成為其中最根本的動力,它對會展業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面對這種形勢,中國會展業大力培養自己的人才,已經成為當前必須重視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會展人才培養和開發現狀
近些年,我國在會展人才培養和開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具體表現為:一是政府開始重視會展人才問題,為會展人才的培養開辟道路,在政策上促進會展人才的培養與開發。二是組織選派優秀專業人員出國學習和培訓,到國外先進的會展公司學習鍛煉。三是確立會展行業培訓基地,進行會展行業培訓,完善會展行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制度,以開展多層次的會展職業教育來提高會展從業人員的素質能力。四是高校開辦了會展專業教育,進行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從2002年開始至今,我國已有許多高校、高職、高專設置了會展專業。在會展教育中,很多學校注意到了現代展會對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視能力培養,拓展全面素質。
由于我國會展專業人才培養與開發起步較晚,會展理論、會展教育以及會展研究嚴重脫節,致使會展產業內部信息溝通不暢,會展經營管理理念、具體操作運營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目前會展人才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會展人才培訓教育目標不清、效果不佳
目前,我國會展教育發展很快,據不完全統計,至2004年底,僅北京地區開設會展專業或方向的大專院校及高職、職高就達幾十家,會展培訓班更是層出不窮。但是,快速發展的會展培訓教育也導致了很多的問題。一是從目前會展教育培訓機構的數量來講,由于眾多院校缺乏對會展行業特殊性的了解,盲目辦學、攀比辦學,課程設置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缺乏對培養目標的足夠認識;二是培訓本身的質量不過關,在技能與技巧的訓練上時間不夠,學員與老師之間難以有效的進行經驗交流,難以保證培訓效果;三是教育培訓很難契合現實情況,實踐能力薄弱,難以滿足各類會展對人才的需求。
2、會展人才培訓教育分布不合理
由于會展經濟是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繁榮程度密切相連的,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其會展經濟之所以發達,與這些地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和經濟優勢分不開的。會展經濟的這種特殊的依附性,實際上造成了會展業人才培訓分布的不均衡現象,造成了大都市會展人才在某種程度上相對較多,而中小城市的會展業人才極度短缺,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更是很難向中小城市流動,這種相對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訓的浪費,也難以滿足會展經濟起步較晚城市的發展需求。
3、缺乏系統的扶持和保護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關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應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會展產業,在人才培養和保護方面沒有及時跟進,致使會展產業發展緩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人才相關的管理與保護辦法,一些地方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培養的會展方面人才大量流失,這無疑會影響會展產業在我國全面、健康、快速的發展。
三、會展人才培養和開發的對策及建議
會展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就無法參與國際競爭。目前會展業日益規范化和國際化,中國會展產業要想健康發展就必須注重培養專門的會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
1、提高全社會對會展人才開發的認識
事實上,會展行業人才,需要經過長期的系統培訓和艱苦的自我提升才能達到。中國的會展業起步比較晚,社會對相關人才方面的認識并不是很深刻的。雖然會展業界開始意識并且重視人才問題,但是依然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形成一種有利于會展人才成長的土壤和氛圍,使各類會展人才和各類會展專家充分認識自我的價值和份量,充分發揮與展現自身的聰明才智。
2、要制定切合實際的培訓開發規劃
根據會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訓開發規劃,以保證培訓的系統性。這一規劃要有政府權威部門組織協調,制定出相應的近期和中長期人才培訓規劃及實施措施,嚴格加以考核,確保目標的實施,使培訓開發與需要結合起來。有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院校和企業可加強會展職業培訓的協調及管理,聯合開展職業培訓,加快會展培訓的品牌建設。培訓要定期化,內外培訓要相結合,長短期培訓要結合。通過人才資源的預測與規劃、培養與使用、配置與管理,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夠承擔起展會全過程的、門類齊全的專業技術隊伍和經營管理人員隊伍,避免人才培養的盲目性。
3、樹立開放的人才培養觀念
人才是會展業最活躍的因子,沒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要辦好一個高標準、高質量的會展是無法想象的。由于國外開展規范化的會展時間較早,并且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豐富,所以同國外高等教育機構、相關國際組織及著名會展企業合作培養,吸收先進的辦學經驗和教學體系,充分占有行業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另外,應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提高會展人員的業務水平。如選派專業人才到國外培訓,或直接從國外引進會展專家和人才,或聘請國外著名會展專家來講座和指導,吸收國外先進的理論和實踐,學習他們舉辦和組織會展的經驗,加強與國外會展業的交流與溝通,從意識和形式上迅速提升,以提高會展專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使中國會展業早日進入國際化發展軌道。
4、規范會展行業的人才標準
隨著會展業向縱深發展,人才再不是單一的,它需要有現代公關、組織展覽的能力,掌握現代技術設備手段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會展行業內部建立自己的人才衡量與考核標準,對不同的會展崗位制定相應的人才衡量標準,有利于會展人才的培養和管理,同時也有利于不同企業間會展人才的流動。會展行業的人才衡量標準主要有:一是知識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經歷;三是業績要素,即所做的貢獻。同時,會展行業的人才標準不僅要涵蓋有學歷有職稱的會展人才,也要涵蓋沒有學歷和職稱但有專門技能的會展人才。這樣,確保在會展行業內,形成能者居其位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