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協調會發言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高校體育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
1.1體育與經濟的關系
體育與經濟的密不可分性、相互制約性已是人們的共識。經濟是體育發展的基礎,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經濟所提供的各種物質基礎,經濟的發展直接制約著體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水平。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這一重要因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特別是身體素質的提高,則必須通過體育訓練才能達到。因此,體育與經濟表現為廣泛的、直接的和間接的關系。
(1)體育的經濟功能。表現為體育可以提供滿足人們需要的體育勞務、擴大就業,并為國民經濟增加收入。如美國職業籃球賽、棒球賽、冰球賽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涌入賽場,而且門票價格昂貴,收入驚人。
近年來,由于體育與娛樂、體育與康復、體育與旅游的結合,不僅擴大了就業機會,而且使得其經濟效益更為顯著。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各種體育有償服務的項目,如各種體育競賽活動、體育項目的表演、出訪、交流以及體育場館的多種經營,大型運動會的多渠道籌集資金等;一些體育院校在利用師資、科研和技術力量及場地器材等方面的優勢,面向社會開展有償服務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2)體育的經濟功能。在于體育勞務被人們消費后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提高方面。體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合乎目的的體育消費,能促進勞動者意志品質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和改善。體質的增強,可以延長勞動者的壽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3)體育的經濟功能。表現在體育可以促進國民經濟其他相關部門的發展。競技體育商業化與大眾健身體育的發展,直接刺激和推動了體育用品市場的繁榮和發展。體育運動的開展,要有體育用品、體育器械、體育設施等作為必要物質條件。因此,體育的發展,必然會擴大對相關部門的產品或勞動的需求。為這些部門提供市場,從而帶動和刺激這些部門和行業的發展。舉辦運動競賽,特別是舉辦大型綜合性體育比賽,其功能和作用遠遠超出體育競賽本身。
1.2高校體育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
高校體育如何發揮場地設施、師資等自身優勢,從而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以加快國民經濟的增長,是高校體育部門應該注重的重要課題之一。體育與經濟效益的聯系現在越來越顯示出它們自身的價值,體育對經濟的發展也已深入到各行各業中,它所產生的效益無論從有形還是無形方面,都是不可低估的。兩者之間有其相互推動的作用,也有相互依賴的作用,促使著體育與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壯大。高校體育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思路開展:
(1)高校體育自身的發展可以帶動本地區體育活動的開展,從而使本地區的生產及工作產生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高校體育運動為潛在的經濟市場注入了活力,與其它行業形成了撞擊,推動了各行業的發展,同時,為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體育可以面向社會開展各種有償服務,包括表演、運動員(隊)訓練、裁判員培訓、文化交流等,這樣將會取得不菲的經濟效益。
(3)高校體育產業化,可以為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對社會就業、旅游及對外宣傳起到推廣作用。
(4)高校體育產業化的形成,可以吸引眾多企業的青睞,使被動的、單一生產銷售途徑以高質量的生產銷售渠道所代替,起到主動占領市場的作用。
(5)高校體育產業所產生出的豐厚經濟利潤,又能對自身體育運動的設施、器材、設備及運動員或運動隊匱乏的經濟投入起到了改善作用。
2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協調發展
2.1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協調發展的意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就顯得更加迫切,而且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和多樣化的,體育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其內容、形式以及效用也應該是多層次、多樣化的。
近年來,國家為發展社會體育采取和制定了許多重要措施和規劃,如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全民健身條例》和關于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有關法令,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但還應當看到,我國社會體育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當薄弱。人口教育水平低,社會體育經費極少,體育場地器材嚴重不足。這些都是制約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高校體育必須適應這種發展的新形勢,要把學校體育放在整個教育大系統和社會的宏觀系統中去考慮,學校體育不但是復雜的、動態的,而且是多樣化和多功能的,它在開展社會體育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社會體育又是參加人數最多的一項群眾性體育活動,它也是學校體育的延伸。學校體育對社會體育的貢獻,是社會對學校體育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也是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師對自己職業和工作意義的自我認識和評價的重要方面。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是并存的,是相互促進和相互支持的。特別是高等院校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師資力量強,場地器材完善,不但可以在社會體育中大有作為,而且會增強自我發展的活力,在落實全民健身戰略中大顯身手,同時,學校體育的另一個職能是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加快體育新的進程,社會體育將促進高校體育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因此,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協調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2.2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協調發展的思路
2.2.1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存在互補關系
高校體育場館設施使用的時段性與社會體育場館設施緊缺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現狀之間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對于尚未有余地或開放程度低的社會體育場館設施,爭取向學生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學校可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通過改造和重建,建立準經營型體育場館設施
轉貼于
,以低于商業性經營的收費標準向社會開放。這種互補關系為兩者和諧發展提供了條件。建立兩者的“雙效互動模式”,使高校的體育資源優勢轉化為社會體育的發展條件;使社會體育資源成為學校體育拓展社會教育的平臺。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協調發展應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內容的融合,應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高校要把體育設施向全社會開放,利用人才、場地優勢積極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組織、培訓、輔導,加強服務社區意識。社會體育組織可以通過學校的輔助,建立起自己的體育俱樂部、活動中心等,開展適合全民健身的大眾體育活動。構建良好的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互動機制,能較好地調解人際關系,緩解社會矛盾,創造一個和諧、良好的社會環境。
2.2.2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協調發展的思路
2.2.2.1設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結合型組織
高校體育要實現與社會體育同步發展,應打破原來的封閉狀態,加強與社會的交流與聯系,形成一個多元化的體育教學體系。在實踐中以跨行業、跨單位的組織形式,將高校體育與企業、機關、社區體育聯系起來,以便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各自的資源優勢,從而擴展雙方的體育視野,拓展學生、群眾參與體育的空間,增大參與體育的機會。
2.2.2.2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高校體育教學支持系統
為了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體育健康、持續的發展,高校體育擔負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體育通過系統的長期教育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樹立終身體育觀念,既是體育教學的目的,又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走出校門,學生將是社會體育的骨干分子,對促進社會人口體育活動必將起到積極作用,是社會體育人口的發展基礎。所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高校體育教學支持系統,不僅是社會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高校體育自身發展的關鍵。
2.2.2.3實行體育場館設施的共建、互享
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拓寬思路,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轉變,使體育場館由行政管理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要積極探索高校體育場館建設經營管理的新模式,逐步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在不影響正常的高校體育教學、不損害體育場館的體育功能的前提下,高校體育場館的體育管理機構可成為經營主體,也可采取其他方式選擇經營管理機構,如鼓勵社會機構參與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活動,甚至建設體育場館,從而達到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資源共享的目的。
2.2.2.4探索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校企”結合
由于我國就業人才市場競爭的日益增強,用人單位對應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但是專業上的,而且包括了身體健康水平,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實現社會角色的能力。高校體育可以根據各企業的需求,不斷使高校體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充分體現企業的特色,做到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這樣的人才,實現“校企”結合,使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協調發展具有其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