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選修三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掌握規律
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的進化等。如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規律:有雙層膜,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擴大了膜面積,利于呼吸酶的分布;因而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觀察比較
生物學是實驗科學,觀察是獲得生物知識的重要環節。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生物中能比較的東西很多。比較時做到簡明扼要,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這兩類生理過程,可從場所、條件、過程、結果、意義等進行了解。
綜合歸納
必修模塊之間、必修與選修模塊之間知識是連貫的,構成生物學的體系。學習時要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的知識,這樣易理解和記憶。
綜合歸納要做到“三抓”:抓順序、抓聯系、抓特點。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遺傳的物質基礎按中心法則這一主線串聯。抓聯系,如神經細胞與腦、脊髓聯系點在于神經元的結構分細胞體、突起兩部分;細胞體組成腦、脊髓灰質等。抓特點,就是要抓重點抓主干。綜合歸納就是簡化次要,精煉主干。
4掌握好的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創造的前提。記憶方法很多,下面列舉生物學習中常見的幾種。
41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或核心詞來幫助記憶。
42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4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用對比法將有關的名詞列出,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
44衍射記憶法
衍射記憶法多用于章節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發散思維,把與之有關的知識建立聯系。
5形成良好的學習常規
建立良好的學習常規,是學好生物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所謂學習常規,是指我們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幾個步驟,包括預習,聽講,復習和作業,總結等步驟。
51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通過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對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若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討論弄清楚。預習將為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2聽講
聽講是保證高效課堂的關鍵環節。聽什么?一節課要提高效率,課堂上要做到“三聽”,即聽思路、聽聯系、聽重點與難點。
第一是聽思路。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思路,要注意聽老師是怎樣引出新課題的,又是怎樣把新課題展開的,怎樣講解和歸納的。如學習DNA的分子結構,思路一般是由簡單到復雜:①構成DNA的基本元素是C、H、O、N、;②構成DNA的基本組成物質是脫氧核糖、含氮的堿基、磷酸;③構成DNA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四種脫氧核苷酸;④成百上千的脫氧核苷酸構成兩條互補的脫氧核苷酸鏈;⑤兩條互補的脫氧核苷酸鏈形成有規則的雙螺旋的空間結構。
第二是聽聯系。老師講課時,一定會聯系許多舊知識,使之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上課時注意聽這種聯系,不但可以復習鞏固舊知識,而且對于學習新知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第三是聽重點與難點。每一節課都有重點內容,有的課還有一些難點內容。對于重點知識,老師會反復強調,會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去講解,會圍繞重點提出一些問題,以便讓學生們理解和掌握。有時老師會明確指出哪些內容是重點,是必須掌握的。一般情況下,在每節課快要結束時,老師都會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加以歸納總結。
5復習和作業
每天的復習要避免機械的重復,應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知識點的聯系。然后通過適量的精煉習題,可提高做題效率,既運用所學的知識,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54總結
總結的方法一般可用于章節內重要的知識點之間、不同章節之間、必修教材之間、必修與選修教材之間的知識網絡的構建。做好總結既能復習鞏固,又能提煉主干知識。
55建立錯題集
錯題整理后寫出錯因,包括審題有誤,基礎知識記不牢,找不到解題思路,答案不規范等。找到錯因,方有針對性的改進。建立錯題集功在每天,成于高考。
新高考,雖然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多困惑,但或許其中蘊藏著很大的機遇,機遇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所以我們要充分做好準備,抓住機遇。對大類學生主要目標是達到二本分數線,對美術、音樂、舞蹈特長生由于幾乎只1/3的時間,不僅要完成選修三的學習,還要進行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選修三的復習,時間非常緊張,尤其是對于舞蹈班來說。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重點對三個必修模塊在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的基礎上建立知識結構網絡,對相關知識進行分類總結,對相關概念進行辨析比較,在新的情景中分析討論,在復習中把目標定在梳理課本知識,加強和鞏固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并及時解決仍有疑問的知識點上,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的生物學知識網絡,要求每個考點過關。
另外,對大類學生進行選修三〈〈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的復習,涉及許多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以及生態工程。本模塊以專題的形式著重介紹了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中一些重要領域的研究熱點,重點是對各項技術的基本流程以及操作過程中的具體操作的理由和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且關注其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科技意識,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和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基礎知識絕大部分已經遺忘,所以需要對基礎進行過篩子似的復習,學生對知識間的聯系和知識的綜合復習以及在新的情景中的應用和拓展都存在明顯的劣勢,所以需制定周密且可行的教學計劃,抓住每一個細節,抓實每一個過程。
四、 方法措施:
(一)認真研究考試說明和課程標準以及考試大綱,明確教學內容
要認真對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進行對比,尤其是考試說明中注重考察的內容,并且注意I和II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并且與課程標準進行對比,看看提高的程度。
認真分析課程標準中的每一部分的行為動詞要達到的目標,注意能力要求。吃透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將課本讀“薄”,刪減高考不可能考或極小可能考的內容,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備考的效度。按照教材的章節體系,依次梳理各知識點,通過統一測試,找到學生知識的薄弱環節,強化訓練,將高二做過的試卷、習題整理出來,選出有代表性的、易錯題的集中評講,達到知識點過關的目的
(二)重新設計章節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教學需要打亂課本原有的章節結構,設置具有一定思維性、可操作性,又能起來階段小結作用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每一單元圍繞單元知識重點、難點、知識結構構建單元知識網絡,進行單元檢測且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疑難、改進教學策略。針對我校學生基礎不扎實的實際情況,在第一輪單元復習時基本課本順序為主線條,從落實基礎知識開始,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逐漸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復習課質量。
(三)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實驗多方位專題復習
在復習中,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是至關重要的。設置如下幾個專題:
1、 植物細胞的代謝、增殖以及調節
2、 動物細胞的代謝、增殖以及調節
3、 遺傳專題
4、 生物與環境
5、 選擇題解題能力專題
6、 實驗專題
(四)精選習題、強化訓練
試題設計上講究適量、適合測試目標,以夯實基礎為主要目標。同時重視對學生比較,圖表分析、實驗等答題能力的培養。練習的批改上講究細致、實效,學生的每一份練習都是學生的辛勤勞動成果,也是學生學習情況的真實反饋,我認為無論如何都得重視學生的每一次練習,做到精改精批,在訓練的基礎上做到快反饋,快反饋不僅使我對訓練中的每一個問題或集體或個別能進行矯正或強化;還能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手段和教學進度;能把學生取得的進步變成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激勵,樂于接受下一次學習,使學生的生物學習進入良性的循環軌道。
(五)注重輔導,加強檢查力度。
20xx年高三生物新學期教學計劃(二)面對著高考錄取方式的調整,語數外在高考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而對于生物,為了打好高考這場團體戰,我們生物老師更應該提高課堂效率,落實精講精練,我們相信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全體備課組將繼續團結協作,發揮團隊精神。在高三管理小組的領導下,將踏踏實實地做好高三的教學工作。
我們高三備課組雖然人員較少,但依然踏實前行,把各項工作做到位。我們根據新的高考要求,結合本屆學生的實際情況,初步確定了本學年的教學進度以及制定了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下面淺談一下高三生物的復習思路:
一、高三一學年的教學進度:
教學思路: 夯實基礎、循序漸進、滾動提高 把握要求、精講精練、提高效率 。總體上分兩輪復習,重點要第一輪復習(以章節復習,適當進行整合,第二輪進行專題復習。
本學期完成必修課本和選修三課本的第一輪復習。復習完必修三后可以每周做一份綜合試卷,提高學生的整體性和綜合意識。第二學期在一模前進行選修一及實驗專題復習和綜合試卷的練習,爭取在第一輪復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取得較好的成績;一模以后則進行第二輪復習(以專題復習的形式。
二、本學期的教學思想及教學策略:
㈠準確定位,因材施教:
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的高考要求(重點是B級的達標人數,我們的教學目標在難度系數上不是面向高考試題的全部,而主要定位在85%。(高考試題的難度系數是6:2:2,讓盡可能多的同學能拿到試卷上80%分數。此外,對于班內少數學有余力的同學,老師可以提供一些要求比較高的練習。爭取高考試卷上的20%。而對于少數基礎較差的同學,則相反。
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本學期我們高三備課組繼續團結協作,發揮備課組集體備課的優勢。堅持集體備課,分章節由專門老師負責有關的知識點掃描、教案和統一練習、測試,遇到問題共同研究解決。
㈡教學策略:
1、抓好基礎
高考不管怎么考,基礎知識始終少不了,能力的培養,更是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歷年的高考卷上也體現了這一點,尤其是今年的江蘇高考卷更體現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在第一輪復習時,我們對于基本知識點逐章逐節進行復習,生物學科雖屬理科,但一些基本的知識相當一部分需要記憶。今年,我們在每一章復習完時,都進行基本功測試。來促進學生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進行復習和掌握。
2、方法指導
在高三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和解題方法的指導。以往高三學生的困惑表現在:有的同學花了時間在生物上,就是學不好,不知該如何來學生物;還有的同學是題目看上去會的,也理解的,就是不知如何來解題。這些都說明了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而學習方法和解題的技巧與方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掌握的。這都需要老師在平常的復習中和練習中加以指導和歸類總結。
3、做好課后的輔導工作。
高三的教學工作是繁重的,但在課堂中,由于學生的個體存在著差異,有些同學的基礎好,有些差些。 一支獨秀不是春 ,對于個別同學老師盡量做好課后的督促輔導工作。
4、分工協作
在高三復習工作中,分工協作,編寫好第一輪復習的教學案,群策群力,做到資源共享。
5、把握四個環節
⑴懂。雖然高三是復習,但基于學生的基礎和平時生物課訓練少的事實,許多復習課只能當新課上,第一輪復習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聽懂,特別是在第一輪復習中,在追求進度的同時更要追求質量,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有較大的收獲。
⑵做。習題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把習題作為查漏補缺、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習題,我們切實落實精選、全批、選講、訂錯四個環節,同時,要想盡辦法讓學生去認真做,在做中有所得。
⑶思。
①在教學中,我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讓學生參與,多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始終在思考中度過,一節課下來要讓學生感到有點累。
關鍵詞: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2-081-01
一、未雨綢繆,合理有序
一進入高三階段,老師應首先認真研讀當年考試說明,明確考試范圍、能力要求,同時把當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對照考試說明逐題分析弄清每一題所考查的知識點、能力要求及問題情景、命題形式等;并與往年試卷作對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識點、高考變式題背后有沒有改變的根本性東西。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制定復習計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選修新課學習、章節復習和專題復習。一輪復習側重基礎知識的全面鞏固,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重點梳理單元內知識脈絡。二輪復習根據本學科知識內在聯系,把必修選修三冊教材共十四個單元分七個專題,側重跨章節知識聯系的構建,強調綜合分析、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三輪復習側重于課堂限時訓練和綜合模擬訓練。讓師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章可循。第一輪復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夯實基礎。在復習中,應靜下心來把生物課本梳理一遍,加強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并及時解決有疑問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自己構建一些知識網絡,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變課本知識為自己的學間,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另外,對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設計應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思路,這樣遇到具體的實驗題型才能臨陣不亂。第二輪復習不是“炒剩飯”,而是要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綜合和深化。第二輪復習要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分散在各章節的有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整理,以體現知識間的本質因果關系和整體性,即進行專題復習。第三輪復習主要是回歸課本,梳理基礎知識。看糾錯本,加強記憶。檢視自己曾經出現過的失誤,找到自己知識的漏洞,思維方式的偏差,解題規范的疏漏,錯誤集中的點作為訓練重點,有目的地精選一些材料進行訓練,不讓同樣的錯誤在高考中重現。
二、夯實基礎,強化能力
學習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抓基礎,對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實驗操作的基本過程等基礎知識要逐一弄清,達到融會貫通、熟能生巧的地步,從而應加強對“雙基”的強化訓練。在復習中,要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知識先串成鏈,再織成網,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將所學知識濃縮其中,了解各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講究知識的梳理,注重掃描,加大知識的外延。如復習到細胞分裂,可結合高中階段所學過的分裂方式(二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比較復習。又如,關于DNA的結構與復制,如果只有DNA的雙螺旋結構的印象,堿基互補配對等零散的知識,就證明沒有形成知識結構。而能夠知道DNA的結構包括DNA的化學結構、空間結構、結構特點及具體內容;DNA的復制包括概念、復制時期、條件、過程、特點、意義和差錯結果,并將這些知識羅列起來,就形成了知識結構。知識網絡是在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找出知識的內在聯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錯的食物鏈形成食物網一樣。例如,上述關于DNA的結構和復制的知識結構,再把它和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等聯系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知識網絡。
三、講究方法,聯系實際
復習方法要得當。生物高考復習中,一般要使用三種常見的復習方法。(1)比較復習法:在復習中,使學生能運用比較法進行知識的橫向和縱向比較。如組成酶與誘導酶的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高等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比較;三大營養物質的來源和去路的比較,三大營養物質均可來自食物,除蛋白質外,均可貯存,均可由其它物質部分轉化;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的比較,比較它們進入生態系統的途徑、形式及回到無機自然界的途徑、形式;還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較,三大遺傳規律的比較,各種育種方法的比較,等等。(2)串連復習法:復習時可把分散在各個章節中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如有關蛋白質的知識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紹了蛋白質的組成元素、基本單位、合成場所、結構和功能。第二章講了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等。第五章談到了蛋白質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生理過程。復習時,可以把這些知識串起來復習,使知識更系統化,這樣可提高學生解綜合題的能力。(3)聯想遷移法:如線粒體,可聯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轉換器、細胞質遺傳、酶的專一性、膜的結構功能、各種基質、線粒體數量多的細胞、細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復習膜的流動性,可聯系到主動運輸、內吞、外排、受精作用、細胞融合、卵裂、遞質的釋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維有求同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往往就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新課程;生物復習;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5-0150
新課程下高三生物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如何使復習更有成效,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必須處理好以下五種關系:
一、處理好學生自主復習與教師適時點撥的關系
在各輪復習,尤其是首輪復習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主動性的發揮,講究復習的藝術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引導學生成為復習的主人。為此,教師必須重視處理好學生自主復習、練習與教師適時點撥的關系,科學地設計復習課,既讓全體學生能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復習,又要讓每位學生都有一定的自主復習時間以查漏補缺。然后讓學生們互相提問,同學加以解答。期間,教師應重點研究分析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講解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網絡,將學生自主復習、練習、質疑與教師的梳理講解、總結評析相結合,收到最佳的復習效果。
二、處理好教材與復習資料的關系
根據新課程對高考的要求,教師一定要精選復習資料,對復習資料中的習題要精選精練。對教材一定要重視,特別是教材中的插圖、思考與討論等知識點。在平時授課中,教師要求學生熟讀教材,把教材吃透,再結合高考考綱來練習有關復習資料中的習題。
三、處理好“學優生”與“學困生”同步發展的關系
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其學習成績,是高三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在總復習中,教師不能忽視學困生。筆者認為,在兼顧學優生的前提下,切實制定好引導、發展學困生的施教計劃,盡可能讓復習起點低一些,注意復習時知識的循序漸進,讓學困生在復習中獲得信心并迎頭趕上學優生。因此,教師必須樹立“轉化一個學困生與培養一個學優生同等重要”的思想,在進行教學時,設計不同層次要求的練習題供學生自主選用,把“因材施教、兼顧全面發展”真正落到實處,確保全體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
四、處理好復習資料與學生實際的關系
現在教輔資料繁多,教師、學生手中有各種復習資料。如果教師不加選擇,見資料就用,搞“題海戰術”,則只會加重學生的作業負擔,使學生疲于應付。這樣,不僅“勞民傷財”,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挫傷其學習興趣與信心,導致成績下降。教師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考試要求,抱著對學生今后繼續負責的態度,精選復習資料讓學生練習,抓住要害透徹評析,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處理好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的關系
能力既是學生對已知知識、技能系統化的表現,也是學生把已學知識、技能進行遷移、拓展、再發展的表現。在復習課上,教師既要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梳理基礎知識的同時自主概括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當學生將知識結構科學地構建起來后,教師可通過變式題、迷惑題、巧解題、多解題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負責,教師還應利用復習課盡可能地組織學生自己動手編題、繪圖、設計實驗,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分析、歸納、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地將自己磨練成適應當今社會所需的有文化的創新人才。
關鍵詞:新能源發電;課程知識體系;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張濤(1981-),男,安徽阜陽人,三峽大學電氣與新能源學院,副教授;武建瑞(1983-),男,陜西蒲城人,三峽大學電氣與新能源學院,助理工程師。(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三峽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重點項目(項目編號:J201100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9-0073-02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能源短缺危機和全球環境的日益惡化,能源對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制約和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1]面對能源短缺危機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下,必須通過能源利用新技術實現“開源”和“節流”。因此,大規模開發新的能源,大力發展高效、環保的電力工業成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有效途徑,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三峽大學具有濃厚的電力行業背景,為了讓三峽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電氣工程類專業學生了解新能源相關知識,“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應運而生,它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選修課程。該課程的講授,能夠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新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關技術的前沿動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結合電氣工程類專業的特點,探索適合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將根據筆者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除了涉及電力和能源領域的知識外,還要求學生具有其他領域相關的知識,如課程中風力發電技術涉及空氣動力學的相關知識,太陽能電池涉及的半導體材料的相關知識,生物質能中涉及的生物化學等相關知識等。[2,4]由于新能源發電技術的研究屬于前沿科學,目前,我國部分高校的相關專業已開設“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但不同學科對該專業課程的教學需求不同,導致教材內容側重點差異較大。該課程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較為突出,集中體現在:不同專業教材內容側重點不同,缺乏適合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材;作為一門選修課程,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專業教學環節矛盾眾多,包括課程與教材之間的矛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矛盾,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之間的矛盾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對于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該課程需要涉及更多電氣工程學科的相關知識,如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分析等專業知識。在新能源并網和儲能技術中需要應用這些專業知識分析該研究領域前沿問題,有利于全面掌握新能源知識體系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本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點多,在該課程的建設中,需要根據專業特點,合理組織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晦澀難懂的外專業知識的,能利用本專業知識分析實際工程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了適應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的教學,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根據新能源發電行業現狀和電氣工程對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知識體系的需求,結合電力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特點,精選教學內容,重新構建了新的課程知識體系,加強與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之間的聯系。
根據新能源發電站接入電網的影響不同,將這些新能源技術分為兩類:穩定性能源發電技術和間歇性能源發電技術。
一些新能源技術(如生物質能、地熱能和常規水電)在接入電力系統方面和常規電力技術一樣容易,除了一次能源的形式不同,轉換成電能環節基本相同,都采用同步發電機進行發電,對電網的安全和穩定不會造成影響。因此,這部分新能源知識重點講解各種新能源發電技術的基本原理,最新的發電技術的現狀和動向,及在利用過程中對改善環境帶來的好處,培養學生新的能源觀念和意識。同時結合電網發展的最近進展,這些發電技術作為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時,如何規劃電網,接入電網對電網的影響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講解,加強與電力系統知識的聯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由于受到季節、氣象和地域等條件的影響,另一些新能源技術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的特點,如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電技術,在接入電力系統方面需要克服更多的挑戰,其電力大規模并入常規電網會對電網調峰和系統安全運行帶來顯著影響。這部分內容重點講解與電力系統相關的技術,涉及到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和電力系統相關的知識點。在間歇性能源并網過程中,電力儲能技術可以補償負荷波動,解決風能和太陽能等間歇式新能源發電直接并網對電網的沖擊,調節電能質量,使大規模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能夠方便可靠地并入常規電網。隨著可再生新能源發電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力儲能技術也是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所以儲能技術也是該課程知識體系的重要部分。
本文提出的課程知識體系目前還沒有相關教材,為此,筆者較為系統地構建并編寫適合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講義,使之更符合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學。從兩學期的試用情況來看,學生認同感增強,明確該課程是本專業不可或缺的重要選修課,重視程度顯著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學模式改革
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課堂效率。教學內容的不同,授課的教學方法也需要相應的改進,為此筆者對教學方法也進行了改革,使之與課程知識體系相適應。
1.采用學術專題講座的教學方式
“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知識體系要求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每種新能源發電技術各自成章,自成系統,各部分內容均有很多前沿的技術,僅靠書本知識已經不能適應科技的進步。[5,6]因此需要任課教師補充相關發展的新動向和新技術,以學術講座的形式進行講授與課程相關知識點。講解過程中,以具體的行業問題為背景,采取啟發式的講解方式,層層剖析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發電技術的發展現狀、發電原理、利用方式、開發存在的問題和研究現狀及動向。如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都可以采用講座的方式進行講解。同時在講座過程中,增加學生提問環節,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為了強化實踐,在每一個專題授課結束后,教師通過布置與該專題相關的設計題目,讓學生學以致用。比如讓學生設計太陽能熱電站,利用波浪能發電原理設計相應的波浪能電站,設計新農村綜合利用生物質能的方案,設計垃圾發電站工藝流程等,作為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時,結合不同能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對該地區新能源開發和電網結構做出合理規劃,并給出理由。通過這些綜合性設計作業,可以增強大家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方式
傳統的講授方式,可以系統地講解,課堂容量大。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技術涉及知識點多,知識點零散,因此需要教師合理組織教學內容,使其與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為此筆者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精講多練。但傳統的授課方式,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積極性不高。
為此,筆者采用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起引導作用,對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提出基于問題的討論題目;并分析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參考文獻,讓學生課后自己查閱資料,引導他們學會自己總結知識點,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而學生在課后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選題,并分小組進行研討,研討后,該小組總結討論結果。在課堂討論中,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學生做交流發言,將自己的研究內容做簡要匯報。學生互相提問展開討論,老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肯定了學生們取得的成績,對錯誤的地方進行了補充和糾正。[2]為了達到分組討論學習預期效果,要求每個小組在上交的文獻報告中,明確每個學生所做的工作和參加小組討論的發言內容,督促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學習。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3.改進多媒體教學方式
由于該課程設計的專業知識具有跨學科的特點,有些知識點學生難以掌握,有些原理較為抽象。如風機的偏航過程、變槳過程、風機的失速原理、斯特林發動機的發電過程等都比較抽象,在沒有實物演示的前提下,學生經常不容易理解。因此在講這些課程內容時,采用多媒體動畫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和知識,讓學生更快更易地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
四、考試方法的改革
雖然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了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仍有不少學生選課和學習動機不端正。他們不是為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只是為了湊滿學分,對選修課缺乏足夠的重視。[6]傳統的閉卷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實的教學情況。撰寫課程論文,成績只與論文寫得好不好有關,有的同學東拼西湊,也能獲得一個理想的成績。這些方式都難以督促學生平常的學習,因此仍需完善課程的考核方式。根據“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的特點,筆者對該課程的考試方式做了合理的改革,促進學生學習,公正地反映了學生的成績。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注重對學生平時的考查
增加課堂隨機考查的次數。通過提問、課堂測驗等方式,讓學生在上課時能集中精力聽講,防止學生上課“開小差”。回答問題和課堂測驗計入平時成績。
2.增加撰寫文獻報告和大作業
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方式中,撰寫文獻報告和小組討論環節能夠有效培養了學生查閱文獻、撰寫論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能夠較為科學評價學生平時的努力程度。因此,課堂討論和小組討論中,根據學生在該環節中的貢獻不同給學生不同成績,這樣能起到督促學生學習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大作業一般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鞏固平時所學的知識,是反饋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增加大作業和撰寫文獻報告在平時成績中的比重也是考查學生平時學習的有效手段。
3.增加平時成績的權重
平時考核成績權重由原來的30%提高到目前的50%,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平時不學習,考試時突擊學習也能取得不錯成績的弊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經調查表明多數學生都認可這種成績考核方法較合理、公正,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成績,受到了多數學生的歡迎。
五、結束語
“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選修課程。本文針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構建了適合電氣工程類專業的“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的知識體系,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并根據授課內容提出了合適的教學和考核方法。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
42(3):345-359.
[2]馬明國,蔣建新.“生物質能源利用原理與技術”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4):64-67.
[3]陳春香,李嘯驄,梁志堅,等.“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5):62,102.
[4]孫欣,黃永紅.“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95-96.
一、二輪復習概況
時間與目標:一般是3月―4月,進一步夯實基礎與基本技能,梳理、整合、構建知識網絡。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能力,應試能力和技巧。
方式與內容:以高考考點為綱,以單元板塊為線,研究近年高考題,精選典型訓練題,突破重點與難點,專題推進。
專題劃分如下:
細胞專題:必修第一、二章,選修第四章
代謝專題:必修第三章,選修第二、五章
調節專題:必修第四章,選修第一章
生殖發育專題:必修第五章
遺傳進化專題:必修第六、七章,選修第三章
生態專題:必修第八、九章
實驗專題:依考綱要求,屬高考范圍的17個學生實驗,課本內外的生物學經典實驗。
大專題之下也可依據相似、相近或以關鍵詞為中心,向相關知識發散。構建小專題。如,水專題、蛋白質專題、育種專題等。
二、二輪復習備考建議
1.深研考綱、關注高考命題趨勢,有的放矢的科學備考
考試大綱是高考的法規性文件,也是高考命題的重要依據。任何一輪復習備考中都要做到認真研讀考綱,領會其精髓,做到綱舉目張。
2014年高考生物考試大綱,無論在能力要求,還是考試內容、命題原則、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考試范圍說明欄均與2013年保持一致,意味著2014年命題趨勢將保持相對穩定,依然會體現能力立意這一永恒的主題,如圖表分析、推理判斷、生物建模、實驗探究等。主干知識決不回避,重點內容仍會集中在代謝、調節、遺傳、生態等板塊知識。選修內容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再現,而是轉為理解及應用層面,非主干知識輪流出現,不可忽視。另外也要關注社會、經濟、生態環保、食品安全、奧運航天等現實體裁進入試題的可能性。這類體裁常常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高起點、低落點”。③適當關注新課標、新教材、滲透新理念,如“科學素養”、“探究學習”、“關注現實生活”等。
2013年高考考點分布表:
山東一卷 山東二卷
細胞5(6)共6分30I(8)共8分
代謝3(6)30I(12)共18分1(6)2(6)3(6)30II(7)共25分
調節1(6)30II(12)共18分4(6)5(6)30I(4)共16分
遺傳4(6)31(18)共24分31(17)共17分
生態2(6)共6分30II(6)共6分
2.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高考是具有較高標準、效度、區分度及適當難度的選拔性考試,能力要求很高、很全面,然而在考綱的命題要求中仍然指出要考察學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注重課本、強調基礎是復習之本。考綱共l列有三本教材14章、133個知識點。
3.優化課堂、精講精練、提升能力
①發揮課堂主戰場的作用,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復習課。如講授課要求教師對高考考點了然于胸,教學內容始終把握高考脈膊、把學生的激情調動起來,趕走復習課“炒剩飯”的無味感,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思考權、話語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及能力。習題課要精選典例,探尋規律。評講課要講到學生似痛非痛之處,要講思路、講方法、講規律、舉一反三,不可就題論題、核對答案,還要教學生自我分析與自我診斷。自習輔導課要注意個別輔導、答疑等。總之,要構建高效的課堂,提高復習課的效率。
②培養獲取信息及圖文轉換能力
高考題大多命題情景新,信息呈現形式多樣。特別是表格、坐標曲線、直方圖、示意圖、模式圖、柱形圖、流程圖、裝置圖等等,以上形式是生物信息的主要載體,也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工具。近幾年高考題中屢見不鮮,這類題常常是條件隱蔽,靈活多變、區分度好,對學生的識圖、判斷、觀察、分析、推理等綜合能力得以考察。故二輪備考不妨做做專題訓練,平常教學中一是注重教材中圖表等的學習、分析,二是加大對圖表專題的訓練,對圖像題要能識別各部分名稱,并聯想其結構和功能;表格題要看清橫格和縱格的含義,把握數據規律。正確理解、分析生物學中以圖表、圖解等表達的內容和意義,并能用圖表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現象和實驗結果。曲線題要看清橫軸和縱軸的含義,把握曲線變化規律,特別是拐點如上升、下降的點要弄清原因;幾條曲線在一個坐標中,要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總之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蘊藏在試題中的條件,結合所學課本知識進行遷移及圖文轉換,對于文字信息題,要仔細讀題,尋找關鍵詞,梳理已知條件,提取有用信息,與所學概念、原理等聯系答題。
一是對教師來說要“下水上岸”、“走進題海”、精心挑題,學生則要“走出題海”,通過適量訓練來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及綜合運用的能力
二是要按題型歸類進行專項訓練如選擇題、分析推理題、實驗設計題、曲線題、圖表題、文字材料題等等。
三是要給予學生解題方法與技巧的指導與總結。如,如何找題眼?如何排除迷惑條件?如何分析圖示已知條件?如何找關鍵點?如何探尋因果關系?如何正確組織語言表達?
四是要研究近幾年的高考題,探尋規律并作變式訓練,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變通性,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體驗高考。
關鍵詞: 食用菌 選修課 課程分析
我國食用菌栽培歷史悠久,曾為世界人民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技術經驗[1]。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國食用菌栽培長期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建國后,尤其是以后,才得到了迅猛發展[2]。目前,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但還不算強國,近6—7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就走過了日本、韓國等20—40年的發展路程,處于一個迅猛發展的年代[3]。因發展迅速,產業基礎不扎實,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也凸顯出來。其中,“人才”是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在有條件的高校開設《食用菌栽培學》課程顯得尤為重要。除針對食用菌專業(或方向)學生開設的必修課外,為生物相關專業學生開設《食用菌栽培學》選修課,對于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及食用菌產業發展都大有裨益。現以青島農業大學為例,對開設的《食用菌栽培學》選修課進行課程分析報告如下:
一、課程定位和性質
《食用菌栽培學》是為生物技術、生物科學、園藝、設施農業與工程、農學、植物科學等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共32學時,其中理論22學時,實驗10學時。開課前要求提前學習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課程,這些先學課程是學好本門課程的基礎。
《食用菌栽培學》是現代生物技術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上形成的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屬專業拓展課程,是高等學校生物相關專業的一門實用技術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學生就業、考研等都拓寬了道路。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食用菌形態、育種及栽培的基礎知識,明確食用菌的生長發育規律,從而更好地控制生產和改造食用菌。
能力目標: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為從事食用菌菌種生產、栽培及資源開發等打下堅實基礎。
素質目標: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并解決食用菌生產開發中遇到的問題。
三、課程內容設計
根據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在這門課的授課過程中,應注重“授人以漁”而不僅僅是“授人以魚”。通過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實用技術的介紹,同時密切聯系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重點傳授給學生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課堂講授的基本理論知識相對穩定,但實用技術是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更新改進的,學生應學好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然后學會將這些知識靈活地在實踐中運用,才能取得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課程共設置三個教學模塊:基礎模塊、實用模塊、實踐模塊。
基礎模塊核心知識點包括:食用菌形態結構與分類、遺傳育種、生理、生態與分類等,共10個學時;
實用模塊核心知識點包括:消毒滅菌、菌種生產、鑒定與保藏、3種典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術、食用菌儲藏加工與病蟲害防治等,共12個學時;
實踐模塊核心知識點包括:母種的組織分離,原種的制作與接種培養,平菇生料栽培及鹽漬菇的制作,共10個學時。
通過先學理論,再學技術,最后實踐的模式,逐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強化其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情分析
選修此門課的學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通微生物學、植物學及作物栽培學基本知識。通過多年來在教學工作中的觀察調研,發現選修此門課的同學大部分是因為感興趣而選,還有一部分則是為湊學分而選。因此,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激發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這門課的一個關鍵;另外,學修本門課程的學生主要為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大三的學生課程學習任務較重,而大四的學生則因考研等原因,時間也比較緊張。因此,最好在有限的32學時中,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針對上述學情分析中存在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應綜合采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體驗學習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以案例教學法為例,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講授真菌菌絲體生長特性時,引入“蘑菇圈是怎么形成的?”,更加直觀地解釋菌落的輻射狀生長;在講授食用菌生理學時,引入近年來媒體熱議的“金針菇是在逆生長嗎?”話題,說明環境條件對食用菌生長的影響;在講授殺菌消毒劑內容時,引入近年來媒體熱議的“蘑菇中含甲醛嗎?”話題,解釋外源甲醛與內源甲醛的問題。這些都是生活中和我們密切相關的關注度比較高的一些話題,又都與我們這門課程有關,因此,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問題拋出后,先由同學們自由發言討論,再由老師總結、更正并聯系所講授理論知識進行解釋,既調動了同學們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又開闊了視野和思路,提高了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在有限的學時內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在教學中還可以靈活運用體驗學習教學法[4]。根據學生人數多少和課時情況進行分組,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在每次課的課堂講授結束后,增加學生匯報環節,允許學生圍繞《食用菌栽培學》的各個方面制作PPT并匯報,并將此項成績作為考試成績的一部分計入總分。既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同學們在搜集資料,制作PPT、做匯報和聽匯報的過程中,鍛煉能力,開闊視野,是正常課堂教學的良好補充。從同學們反映的情況看,實施效果良好。
教學手段方面,因《食用菌栽培學》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單純靠文字和講授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方式進行。通過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等的綜合運用,使所講授知識能更好地被學生接收。但之前使用的部分視頻偏老,所以對效果有一定影響,正在逐步尋找和替換成較新的視頻資料,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
教學評價采用以教評教法和以學評教法相結合的方法[5]。以教評教法主要通過學校學院及教研室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材料的監督檢查實現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評價。以學評教法著重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關注狀態、參與程度、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知識獲得的滿足感,等等。主要通過平時與學生的交流及課程結束時學生上交的意見建議條獲得學生對教學方式、方法及效果的反饋,以便不斷改進提高。
作為一門選修課,《食用菌栽培學》適宜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經過多年來的探索,筆者認為考勤10%,實驗40%,課程成績50%(含課上匯報20%+課程論文30%)的分值設置比較合理。
參考文獻:
[1]楊新美.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呂作舟.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劉自強.關于發展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幾點思考[J].食藥用菌,2015,23(1):15-16.
[4]馬洪艷.高等農業院校食用菌實踐教學的利弊分析和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8):346-347.
關鍵詞:考試說明 高考備考 細胞代謝 遺傳與變異 生命活動 設計實驗 選修
高考前70多天,是學生備考復習的沖刺階段。因此,深入研讀考試說明,是目前每個高三老師和高三學生最需要迫切完成的事情,以便能精準的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復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2014年考試說明》特點分析:
1.與2013年相比,2014年考試說明生物科總體上沒有太大變化
(1)從題型看側重考查學科綜合知識,注重考查學生的獲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實驗能力等。題號仍然是選擇題1、2、3、4、5題,分值30分。非選擇題必修部分26、27、28題,分值40分。非選擇題選修部分33題,分值10分。總分不變,仍然是80分。體現了高考保持連續穩定的特征。
(2)從命題理念上看體現了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課程目標的要求,力求穩中推進,適度創新。
(3)在從命題的原則上看,堅持以下原則:以能力測試為主導,關注學生的發展潛能;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與技術、經濟、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科知識在生產、生活、科技中的應用;關注考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特點和認識水平,關注考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個性發展潛能;試卷結構合理、規范、試題內容科學、嚴謹。
2.與2013年相比、2014年考試說明的變化情況如下:
(1)、《2014年考試說明》中生物的例題共8題,改變2題,入選的2題都是2013年的高考題。
(2)、參考試卷中選擇題5題改變2題,第一題為2013年高考題,第二題為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實驗題。非選擇題3題改變1題,但改變的只是把《2013年考試說明》中的例5調到2014年的參考試卷中,位置改變,題型沒變。
二、通過精心研讀考試說明后,對今后的高考備考提出一些建議
1.重要考點必須專題突破。
考試說明中屬于“Ⅱ”層次要求的內容,主要有細胞的結構功能、細胞的代謝、遺傳和變異、生命活動調節、生態學等知識點。
(1)細胞代謝部分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難度較大,復習時應注意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了解這些過程所發生的物質和能量的變化。其次要了解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是怎樣影響光合作用的,并能夠分析相應的曲線。比如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溫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這部分內容中較難掌握的關于補償點和飽和點的移動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出容易記憶的口訣,比如,改變條件,使光合作用下降,則補償點和飽和點往中間靠,反之則相反等。第三要掌握光合作用有關實驗的原理、步驟、以及具備探究這些實驗的能力。練習方面應多注意經典題型的理解和總結。
(2)遺傳和變異部分是失分嚴重部分。對這部分內容的復習首先要吃透孟德爾研究遺傳規律是采用的假說-演繹法的基本步驟,即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各個環節所指的具體內容。其次、應從理論上掌握兩個遺傳規律的實質以及和減數分裂、生物變異之間的聯系。第三、要熟悉孟德爾研究基本規律時所采用的先研究一對相對性狀再到兩對相對性狀的的具體實驗方法,理解基因型、表現型的比例的計算方法。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注意將兩對相對性狀簡化成一對一對分別推算。比如: 9:3:3:1――(3:1)(3:1),1:1:1:1――(1:1)(1:1),3:3:1:1――(1:1)(3:1)等。對于兩對概率的計算也應該先簡化成一對一對分別計算后再使用乘法或加法。第四、解答有關基因位置的判斷,遺傳圖譜及顯隱性的判斷相關題目時,常用假設法進行反推,然后進行總結分析。比如基因位置的判斷:a、顯隱性已知的情況下,可采取“同型隱X異型顯”的方法分別進行常染色體和X染色體上的假設分析,然后得出結論。結論的編寫可以采用以下模板:用 進行雜交實驗。若 則基因在 上;若 ,則基因在 上。b 、顯隱性未知的情況下,可采取正交反交實驗的方法分別進行常染色體和X染色體上的假設分析,然后得出結論。結論的編寫可以采用以下模板:用 進行雜交實驗,再用 進行反交實驗。若 ,則基因在 上;若 則基因在 上。
(3)選修三的專題四和專題五考查的可能性小,《基因工程》考查的可能性還是最大。復習時應注意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內容,包括三種工具,四個步驟。還應注意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內在聯系和應用。
2.提升實驗和綜合能力。
結合《考試說明》中對實驗和探究能力的三點要求進行復習。對于考試說明要求的16個實驗,應分成四種類型以總結歸納的形式進行復習,如(1)觀察鑒定類實驗、(2)驗證類實驗、(3)探究類實驗、(4)模擬類實驗。并重點復習實驗的原理、材料、試劑、顏色反應以及特殊步驟等。對于實驗設計方面的復習應注意四個步驟的掌握。(1)分組編號和無關變量的處理,(2)自變量的處理,(3)培養和觀察、記錄,(4)結果和結論。將實驗內容與知識體系有機地融合,總結探究實驗的一般規律,并能遷移,運用到新情景中解決問題。
3.加強限時訓練與講評。
對理綜習題的訓練要有一定的強度,明確習題所涉及的知識與能力要求,避免曾經的失誤,找出知識的缺漏,糾正思維的偏差,改觀審題的盲目與大意,進而總結歸納不同題型的解題規范和規律。因此,每周至少要進行兩次理科綜合考試,條件允許的話最好額外準備一份高水準的單科生物限時訓練試卷,利用上課的時間機動對學生進行測試,并對經典題型和較為新穎的題型進行深入分析于對比總結。
4.訓練答題規范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試卷結構
全卷共34題,包括20道單項選擇題(1~20題)、5道多項選擇題(21~25題)和8道非選擇題(26~33題)。滿分12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多項選擇題每題3分,共計15分;非選擇題部分共計65分。與前兩年的試卷結構上的最大不同點是:非選擇題由原來的9道減為8道,其目的是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去推理,進而組織答案,這也體現了江蘇生物高考的人性關懷。在分值分配上,考查必修1模塊內容的有29分,占24.17%;考查必修2模塊內容的有20分,占16.67%;考查必修3模塊內容的有29分,占24.13%;考查選修1模塊、選修3模塊內容的有31分,占22.4%。其中,考查實驗方面的有27分,占22.5%。
二、試卷特點
1.遵循考試說明,體現教學要求
《2011年江蘇省高考說明(生物學科)》是命題的依據,教材是命題的藍本,試卷尊重江蘇不同地區的教材差異:有的學校選用的是人教版,有的學校選用的是江蘇版,但考查的試題很好地兼顧了兩種教材的差異。試卷全面考查了《考試說明》中所列知識點,且知識點的考查遵循《考試說明》中的相關等級要求。如選修1 “發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等級要求為A,即了解所列知識點,并能在相對簡單的情境中識別和使用它們,命題者尊重《考試說明》的要求,選擇題第3題就以“發酵技術的應用”為背景,考查的內容較為基礎;又如“葉綠體的結構與功能”屬于B等級,要達到“理解”水平,選擇題第4題設計角度新穎,雖然考查的知識點是“葉綠體色素的分離和功能”,但不是知識的簡單再現,讓學生去單純地記憶葉綠素吸收什么光,類胡蘿卜素吸收什么光,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突變體”這個新概念,增加學生的思維強度,達到“理解”和“在新情境中運用它們并作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一要求。
2011年的《考試說明》與2010年相比較,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也能在高考試卷找到它們的“影子”。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由B級要求上升到C級要求,旨在喚起民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強烈責任。選擇題第20題較富江蘇特色,以江蘇境內發生的幾個生態事件為素材,考查學生的甄別能力。
2.設問角度新穎,突出考查主干知識
從整卷來看,沒有一道題直接設問“是什么”,而是引領學生思考“為什么”。例如第1題,考查的是“元素和化合物”,本題跳出常規,以往常考化合物的元素組成、功能,而今年以“功能”為切入點,考查哪些化合物合成時需要模板,這樣的設問角度具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第22題以“可遺傳變異”為切入點,將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存在的可遺傳變異類型進行分類與篩選,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與比較能力,角度新,立意高。
整卷從命題的分值分布來看,“細胞”、“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遺傳與變異”、“生物與環境”、“生命活動調節”依然是必考點,但考查的形式又作了變換。如每年必考的遺傳系譜圖今年在多選題中出現,而在遺傳題中安排的第32題,兩對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本是一道難度不大的常規題,而題中再加上“染色體缺失導致花粉不育”這一新情境,情況就變得稍許復雜了。對于“基因工程”部分,今年沒有考查“雙酶切”的問題,但最后一道題以PCR技術為背景,提供圖表與文字信息,讓學生調動思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注重能力考查,力求還原生物學科的理科屬性
多年來,生物學科被較多同學和老師誤解:生物只要記一記,只需背一背,就能考高分,一時生物學科被烙上了很深的“文科”印跡。其實,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有著很強的理科思維,近幾年的江蘇高考卷,一年一個臺階,“能力立意”的考查逐年顯現,尤其是2011年的江蘇卷,對于純靠記憶的學生就很難得高分。能力考查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對學生圖表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
在全面考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試卷尤其注重考查學生對圖表信息的閱讀與處理。全卷33道題中圖表題有14道,非選擇題除32題外,每題都有圖或曲線或表格。如第33題有4個圖解,一頁紙,還要求學生畫圖;第27、28、30題都分別有兩幅圖或表格或曲線。信息量大而且隱蔽,考生需看懂題意,完成圖文轉換,方可作答。要想準確轉化圖文信息,既要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又要有較高的信息處理能力。
例1.(2011年江蘇生物卷-8)核孔是具有選擇性的核質交換通道,親白需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發揮功能。下圖為非洲爪蟾卵母細胞親白注射實驗,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親白進入細胞核由頭部決定
B.親白進入細胞核不需要載體
C.親白進入細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D.親白進入細胞核的方式與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相同
試題立意:本題命題者試著通過圖表,讓學生來理解實驗,重在考查學生從圖像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是一道能力要求較高的試題。
解析:圖示可見放射性的親白能從細胞質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中,放射性的尾部也能從細胞質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中,但放射性的頭部卻不能從細胞質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中。可見親白進入細胞核是由放射性的尾部決定的,A項錯誤。親白需與特定的載體結合后才能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消耗能量,方式類似主動運輸,B項錯誤。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的方式為協助擴散,D項錯誤。
答案:C
例2.(2011年江蘇生物卷-25)在野外試驗站,研究棉蚜發生期開放和封閉條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頭/葉)的棉蚜種群密度變化,各實驗組均放置規格、數量相同的棉葉,結果如下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初始密度相同的種群開放條件下先于封閉條件下衰退,可能與遷出有關
B.初始密度相同的種群開放條件下先于封閉條件下達到密度峰值,可能與遷入有關
C.開放和封閉條件下種群數量均在達到K值時開始衰退
D.開放和封閉條件下種內斗爭均在種群衰退時開始減弱
試題立意:本題曲線多,且涉及兩組變量――開放與封閉、初始密度不同。讀懂圖,是解決這道題的關鍵。此題對曲線的解讀和相關生態學知識的結合要求高,需反復察看曲線中蘊含的信息,緊密聯系學過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難度。
解析:A、B兩選項在初始密度相同的背景下,分析開放或封閉條件下的有關指標,其實可以理解為:與封閉條件相比,開放狀態下存在著棉蚜的遷入或遷出問題,因此A、B的描述合乎情理,均正確。而C、D兩項更強調讀懂圖中曲線,其中C項,可觀察開放條件下1頭/葉的曲線,它達到K值后穩定一定時間后才開始衰退,故C項描述錯誤;種群的衰退指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現為年幼個體數量少于老年個體數量,而種內斗爭則與種群個體數量(或種群密度)呈正相關,因此種內斗爭未必在種群衰退時開始減弱。
答案:AB
(2)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考查應用能力
“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聯系生產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江蘇的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現狀。”這是《考試說明》力求高考達到的目標之一,試卷在設計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選擇題第3題,此題考查的是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辨別比較能力;選擇題第15題,綜合考查了棉織物與加酶洗衣粉的關系、“多酶片”片劑的設計與消化的關系。試卷充分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及時滲透科普知識和人文思想,如第20題以江蘇境內發生的幾個生態事件為紐帶,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落實課程的情感目標,體現高考“關注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價值追求。
本份試卷十分重視與生產生活、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的聯系,較好地體現了考試大綱中“能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觀點解釋和解決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一些相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要求。
(3)突出生物學科的實驗屬性,考查實驗技能
高考中如何考查實驗,這是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命題者的難題。如何增加區分度,讓做過實驗和不做實驗的學生在高考題中有所區別呢?今年的高考題,加大了對實驗考核的力度,一改以往“背實驗”給中學生物教學帶來的傷害。對比近三年高考的實驗題可以看出,盡管對實驗題的考查內容都在《考試說明》規定的范圍之內,但考查的方式有所變化,由對實驗原理和操作技能的考查向對探究過程的考查轉變,更加注重實驗的數據處理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這有利于實驗教學的實施和落實。
2011年試題大多以實驗或科研素材為背景,情境新,試題靈活,體現學科特點又聯系實際,加大考查考生的學科知識在新情境下的運用能力和實驗能力。選擇題中有4道題(第4、10、12、19題)考查課本相關實驗,還有一些以實驗為背景的試題;非選擇題的第28題是實驗題,源于教材實驗“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及“低溫或化學物質誘導染色體變異”,考查學生對本實驗中試劑特點、試劑的作用、正確規范的顯微鏡使用操作、得到科學可靠實驗結果的基本策略方法、用準確恰當的語言表述的能力等。
例3.(2011年江蘇生物卷-11)將有關生物材料直接制成臨時裝片,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
A.菠菜葉片下表皮保衛細胞中具有多個葉綠體
B.花生子葉細胞中存在多個橘黃色脂肪顆粒
C.人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數目較多
D.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中細胞核清晰可見
試題立意:此題考查的是教材一系列基礎實驗的內容,意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與分析能力。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教材實驗中實驗材料與試劑的選擇。A項正確,菠菜葉片的下表皮保衛細胞中含有多個綠色扁平的葉綠體,可不需染色作為觀察葉綠體的材料;B項花生的子葉細胞需制成臨時裝片再經蘇丹Ⅲ染色才能觀察到;C項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也需用健那綠染液染成藍綠色后觀察;D項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中清晰可見的是紫色的大液泡。
答案:A
三、對高三復習的啟示
1.剖析教材,研讀教學要求
教師對教材上的生物學科主干知識及相應的教學要求應爛熟于胸,引導學生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再把這些線連成知識網絡,通過不同的知識網路的交叉連接,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除此以外,還要關注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同一個問題上的不同呈現方式。我們要將目前的《教學要求》和以前的版本進行徹底對比,搞清楚修訂的《教學要求》增加了哪些知識點,刪除了哪些知識點,還有哪些說法發生了改變,這些改變的說法是提高了教學要求,還是降低了教學要求,如果是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如果是降低,降低到什么程度。這些問題,我們在高考復習中要準確把握,確保既不增加學生負擔,枉做無用功,又不遺漏知識點,造成遺憾。
如2011年第17題,較多學生對“群落”、“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間結構”等概念理解不清,有不少同學誤選了B項,他們誤認為不同海拔的植被類型不同是空間結構特征,這就要求教師在概念教學時,一定要分析到位,把握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且要結合特定的情境去理解這些概念。
2.適應高考要求,提升學科能力
高考強調以知識為載體,著重考查學生的能力。能力范圍很廣,主要是理解知識的能力、從新材料新情境中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圖文信息轉換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語言(包括圖、表等)表達能力等等。要提高學生的能力,關鍵是把知識教活,把發展能力作為復習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復習時或小考后,都要有針對性地總結,尤其是那些易錯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本題考了哪些知識點?題目是怎樣綜合這些知識點的?題目又考了哪幾方面的能力要求?等等。
3.加強實驗,關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