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論語十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部分: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6分)
論語()不亦說乎()不慍()
三?。ǎ┴瑁ǎ┐ǎ?/p>
2.填空:(5分)
《論語》是記錄的一部書。是家經典著作之一??鬃樱瑫r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8分)
⑴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
⑵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三?。海?/p>
⑶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⑷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新:)
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殆:)
⑹不知①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⑺見賢思齊焉(齊:)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
⑵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⑴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⑵關于思想品德修養;⑶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請分別就三個方面各舉一則。(5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試將本文中的成語舉出三例,并加以解釋。(3分)
7.宋開國丞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句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
8.在關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方面,你還積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請舉出兩例。(4分)
第二部分:
⑴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不習乎?”(《學而》)
⑶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⑷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⑸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⑹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⑼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⑽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轉折、表承接,請解釋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
⑴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⑵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⑶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⑷溫故而知新()
傳統文化落腳在文化,相對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中央教科所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一詞是這樣闡釋的:指屬于過去并流傳至今,現在仍起作用的對大眾有益的文化要素,主要指思想和文學方面的要素。至于“語文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課題中泛指和語文學科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體,包括民間的、文人的、近代的、古代的,也包括看得見的文學作品和看不見的哲學思想等。下面我將以《〈論語〉十則》為例,談一談在語文教學中感悟到的中國傳統文化。
一、孔子的為學之道
在我們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信息太多,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選擇,因此就更需要有選擇、有規劃地進行學習??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思考。他所提倡的這樣一種學與思結合的方式會給我們非常好的啟發。
孔子還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夫子提倡我們結交的益友,就是對我們有用的人。但這個有用不是說通過他可以改善你的現實生活條件,相反,孔子從來不主張你去結交富豪和有權勢的人,而是要你去結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養,豐富你內涵的人。他說,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鬃诱f,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孔子非常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正是他心境的真實寫照。
三、孔子的君子之道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孔子對于君子大概有這樣幾個層次上的要求: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尊重道德法制的人;還有就是“預而不爭,群而不黨。”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由此可見,“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溫暖的、和諧的,是每一個人可以從現在本文由收集整理做起的。
四、孔子的為人之道
子貢問老師一個問題,他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這樣一個佛家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過河了。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呀,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二十里地還放不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就是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除了用平和的心態去接受萬物之外,孔子還倡導我們要勇敢。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做
轉貼于
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五、孔子的理想之道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是在鼓勵人們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翻開《論語》,我們常會看到,閃耀著的一顆顆理想之星??鬃优c他的學生談到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
論文摘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信用交易已成為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手段和經營方式,企業信用管理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性。本文力圖從企業微觀層面入手,選擇從內部會計控制視角,利用企業現有可操作的會計控制手段,構建一個切實可行的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即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管理就是通過資信調查,收集客戶的各種信用信息與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判斷,對客戶的信用質量做出評價,在風險與收益之間權衡,進行恰當的信用決策,并對產生的應收賬款進行管理。由于中國大多數企業自身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尤其是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導致信用管理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門是組織的職能部門,必然存在著與其他部門在業務上的協調與監督。信用管理與內部會計控制的結合,利用會計控制的思維和視角去改善現有制度,整合企業價值鏈管理以達成企業經營目標。
1.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提出
對于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已有一些學者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謝旭提出的基于銷售——回款全程業務流程的信用管理體系;陳曉紅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業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業信用管理的全過程控制方法;文亞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經濟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內的“三位一體”的企業全面信用管理。但它們都存在過分關注應收賬款的回收,微觀層面的操作性不強、過于關注宏觀環境的探討等問題。
筆者認為,全程信用管理體系較適合與內部會計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體系是從銷售——回款的業務流程的角度設計的,提出將銷售與回款之間的核心業務流程進行整合,通過對整個信用管理流程的關鍵點進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項工作順利展開,保證組織經營目標的實現。
全程信用管理體系主要分三個層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環節。現代信用管理的控制體現了事前客戶資信管理、事中賒銷管理、事后應收賬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設置了從客戶開發到追收欠款的關鍵控制反饋節點,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回環流,保證信息流的暢通、真實、完整,為未來管理控制奠定基礎。這樣的信用管理體系適應了我國大多數企業設立信用管理部門的初衷——解決現存的大量應收賬款欠款、呆壞賬等“歷史遺留”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幫助企業進一步規范客戶管理、銷售簽單的日常管理制度問題,逐步實行成熟、規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業自身信用管理體系。
2.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
會計內部控制的循環控制體系和以銷售——回款業務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內部會計控制的范圍包括:采購及應付賬款控制、銷貨及應收賬款控制、會計信息系統控制、生產及成本會計系統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圍包括:客戶開發、訂單受理、發貨管理、貨款收回、售后服務及債權管理。會計內部控制的循環包括信用管理體系的循環,信用管理所涉及的業務流程都是會計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是防范風險、降低風險的重要業務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內部控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已提升到戰略高度,而會計內部控制處于戰略的中心。因此以會計內部控制的要求對銷售——回款為中心的業務流程進行改造,使其更規范嚴密操作性更強,權責分工更明確。下面我們將說明如何在會計內部控制環境下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我們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順序來重點說明。
2.1事前控制——目標客戶控制所謂目標客戶管理是指企業在進行客戶資信管理的時候,應按照信用管理目標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則(20%的重要客戶會為企業帶來80%的利潤),按照會計內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選擇獲利性客戶。做好目標客戶管理一般要完成兩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與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統的交流與控制信用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和信息在企業的經營業務活動中廣泛流動,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與維護可以遵循會計內部控制中的計算機化資訊控制的關鍵控制程序,重點關注以下兩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證安全才有可能讓有用的信息傳遞和流動,支持基層業務操作和管理層的決策。因此,辨別、規范信息搜集渠道,識別防范信息搜集風險,預防信息搜集過程中信息的干擾和失真將保證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開發、管理職責的分離將保證信息的內部安全。
第二,組織管理控制。按照會計內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處理作業應遵循權責劃分控制。資訊部門及相關部門的職責應明確訂出,明確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門專屬控制,避免出現信息由不同部門同時控制的現象。信用經理授權應明確信用信息向上傳遞給管理層和向上他業務部門傳遞的口徑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對選擇的目標客戶的經營管理情況、財務情況、市場環境、產品競爭力等為依據對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風險程度做出的判斷和選擇。信用分析的控制應主要關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預測未來最重要、最艱難的工作。運用內部會計控制對信用風險進行分析,有利于最終風險的防范——應收賬款的管理。信用風險結構的外部風險大多是由于受信企業的財務惡化導致的,要綜合運用有效的財務分析指標結合相關的信用信息對其進行分析。其內部風險的產生首先是由會計內部控制出現漏洞開始的,因此規范銷售管理和財務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內部風險的首要政策。信用風險的分析應由信用經理直接負責,垂直領導信用管理人員,與財務主管、營銷主管、銷售主管協同配合進行,并貫穿整個業務流程始終。
第二,信用額度設置。根據“二八原則”對客戶信用額度進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證穩定的利潤來源,又可規范信用額度管理的重點,避免管理分散化。企業對目標客戶的信用額度的確定應該以授信企業自身為出發點,受信客戶為導向。不同的管理層級應該擁有不同的信用額度授權,不同的目標客戶可以得到的信用額度應該符合企業的經營方針和政策。一個可參考的公式是:信用額度=客戶預計年銷售額/360×信用期限。根據會計內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額度的設定應與企業相應的內部價值鏈活動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賒銷成本控制
這一階段涉及授信企業的大部分業務活動,并且也是會計內部控制中交易循環控制的重點,基本上包括了銷售與應收賬款控制、采購與應付賬款控制以及生產成本控制。因此企業在賒銷管理的控制重點應該關注現金流的風險和成本,產品生產和服務。
2.2.1現金流風險和成本控制
現金循環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業和授信企業雙方的現金流情況,是現金管理和內部控制(在這里會計控制的現金管理不僅僅是防范舞弊的牽制管理)的重點企業。信用管理應該把信用周期與現金循環周期的時間周期協調起來,使信用周期服從于現金循環周期,盡力達到兩者的統一。在企業現金循環周期中會發生下述連鎖變化:應收賬款占用企業資金產生機會成本,企業會短期融資以保持經營活動持續進行,負擔貸款利息成本,并且營業資本的投入也會加大,流動性風險相應變大,企業的現金流成本上升。企業控制應收賬款額度及期限的關鍵在于以企業自身整個現金流運動為出發點,考察目標客戶的會計政策、盈利能力、財務風險、營運資本和流動性及現金循環周期來制定應收賬款額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來說,企業獲得詳細的預算表、現金流量預測表或管理報表的可能性相比銀行低很多,依靠企業公開報表進行分析的可靠性會大打折扣。通過對客戶所運用的會計政策的考察與評估,企業可以更多地了解財務報表處理的本質,對隨后的盈利能力、財務風險、營運資本和流動性的分析的針對性也會增強。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客戶定期的拜訪,業務人員與客戶的愉快交流,會對上述分析活動提供極有益的幫助。再有企業應該盡力獲得現金流量表(歷史的或預測的都可以),因為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相比較,現金流量表很難用弄虛作假和尋機性會計的方法進行粉飾,其信息比利潤、資產、公積金等數據更為可信。而且債務的償還必須用現金,掌握客戶重要的現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預測目標客戶的信用風險,控制好企業自身的現金流風險和資金成本。
2.2.2產品生產和服務控制
當應收賬款正常到期時,客戶提出延期或拒絕(全額)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業銷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條款,出現產品質量瑕疵、沒有按規定運輸貨物、交付貨物等不一而足。企業應首先從操作程序、憑證傳遞上對采購、庫存、生產、配送、支付結算方式嚴格按內部會計控制思想進行制度管理,標準化流程,這樣可以規避該交易糾紛產生的故意違約風險并避免“借口”產生。企業對支付結算方式的選擇應格外慎重,特別是對外貿易,我國企業往往吃虧甚大。企業應根據內部會計控制政策的要求選擇債權比較有保證的支付結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銀行票據、信用單(證)、帶息商業票據等,甚至可以要求購買方提供信用保險。總之,嚴格對合同進行管理和控制,及時高效地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是避免客戶延期拖欠或拒絕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應收賬款控制
應收賬款的收回將最終反映企業信用銷售是否會給企業帶來預期的現金和利潤,降低現金流風險。一般來說,應收賬款監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賬齡分析和DSO(應收賬款變現天數)。賬齡分析解決應收賬款的存量問題,DSO解決應收賬款的流量問題。企業提供信用額度就會產生應收賬款存量,每一筆都有它的年齡,對它的年齡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壽命和質量,減少壞賬的存量。DSO分析收回應收賬款的平均天數,當企業提供信用時會預估應收賬款收回天數以確定信用額度,保證企業可以承擔合理的應收賬款流量,控制風險累積。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門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標。DSO表示每筆應收賬款的平均收回時間:應收賬款變現天數=(當年年末應收賬款余額/當年總銷售量)*365。
企業應設定自身的DSO目標,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決策。DSO應考慮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業環境的客觀可評估性、企業自身的競爭態勢和定位、客戶的導向性問題。DSO分析的直接服務對象應該是應收賬款的管理,通過信用期限的評估,做到賬款質量的評估,縮短現金循環周期的末端滯留時間,控制壞賬產生的時間性風險。
2.3.2賬齡分析法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我學了這句名言警句以后,我都會放下身上的架子,虛心地去向老師、向同學、向朋友請教我不會的地方。我從來都不會不懂裝懂,濫竽充數,我會時常提醒自己“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我學會了這句名言警句以后,我就會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必要我還會對不懂得這句話的同學說。記得那一節課,有位同學不想聽課,就時不時地用筆戳一下我,過了一會兒就扯我衣服,他以為我不知道是他,他三番二次的這樣,最后我忍無可忍,火冒三丈地對他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當我學了這句話以后,我看到品德高尚、樂于助人等人,我就會發自內心地向他們看齊,學習他們的良好品質,完善自己。而看到那些亂扔垃圾、說臟話、欺負弱者等人,我都會立刻進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跟他們相似的毛病。
內容摘要:企業倫理責任的履行越來越受到業界和研究者的重視。但是企業在履行倫理責任過程中也面臨著困境。企業倫理識別理論的提出與完善為進行正確的企業倫理識別、確立企業形象提供了依據。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企業倫理責任 企業倫理識別
企業倫理責任的概念及履行困境
(一)企業倫理責任概念的界定
對于企業倫理責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把企業倫理責任視為企業社會責任;二是把企業倫理責任看作與企業社會責任平行的責任;三是認為企業倫理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持第三類觀點的學者較多。這種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綜合責任,它包含法律責任、經濟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
本文認為企業倫理責任是企業根據社會期望和社會核心價值理念,在其發展過程中所應履行的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主要包括自覺維護股東權益,維護消費者權益,維護職工權益,承擔公共設施使用成本,維持資源、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撫貧幫困,安置殘疾人,贍養孤寡等。企業倫理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因素,代表著企業的素質。企業倫理責任要求企業的行為模式完全遵循社會道德標準。企業作為社會公民除了要滿足法律的最低要求之外,還應滿足全體社會成員所期望或禁止的義務。法律不可能事無巨細,企業倫理責任的履行有助于在法律不健全和根本不存在的領域指導企業的行為。企業不僅是經濟主體,同時也是倫理主體。
(二)企業倫理責任履行所面臨的困境
企業能否履行其倫理責任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既包含主觀因素,又包含客觀因素。作為約束經營主體社會規范的倫理責任對于企業公民來說,只是模糊的限制,不像法律責任那樣有明確的界定。企業在踐行其倫理責任時既沒有明確的行為目標,又缺乏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企業倫理責任反映的是公眾與社會的良好期望,具有為企業提供發展方向的作用,對于企業而言,是企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紐帶。企業所扮演的倫理角色符合社會期望,才能提升企業的形象和綜合競爭力。但倫理規范對于企業來說只是一種軟性約束,企業在實踐過程中沒有具體目標,也沒有量化考核指標。而失去評價的依據則意味著行為結果反饋的缺失。在此情況下,企業對自身倫理責任的履行情況只能憑借主觀判斷或猜測,而不能形成正確的評價,最終將導致企業倫理責任履行迷失方向,無法與快速發展的社會相連接,滿足公眾對企業的期望。而企業倫理識別理論在解決這一問題方面,將給予有益的啟示。
企業倫理識別的內涵
企業倫理識別是指人們對于倫理形象的主觀認知,是企業倫理責任履行狀況在人們腦中的主觀印象。通過企業倫理識別,可以確立企業的倫理形象。
企業倫理識別一般被認為是企業內部成員對于企業的認知。企業倫理識別與企業倫理責任二者之間關系緊密。一方面,企業組織成員通過企業倫理識別獲得本企業的企業倫理責任認知,對企業倫理責任水平進行調控,并決定今后的倫理走向;另一方面,企業倫理責任完成情況的好壞將影響到企業組織成員的企業倫理識別。通過對本企業的文化、倫理責任的履行狀況、經營結果等方面的知覺,獲得對企業的認同感或發現不足,進而有所變化和改進。
以往的企業倫理識別維度單一,僅指企業內部成員的評價,因而在實踐中給企業帶來了困難。企業內部成員由于在評價時沒有可依據的具有操作性的指標,只能依靠自身主觀判斷,進行自我調節,因此極有可能產生偏差,無法達到預期的要求。而Balmer等人提出的企業倫理識別理論模型則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企業倫理識別。
Balmer等人在1999年首先提出了企業倫理識別模型,區分出企業倫理識別的四個維度:企業的實際表現;企業向他人傳播的倫理形象;企業期望自己具備的倫理形象;外界評論者眼中的企業倫理形象。2002年,Balmer等人在原有模型基礎之上,提出了第五個維度,即利益相關者眼中的企業倫理形象,進一步完善了企業倫理識別理論。
企業倫理識別理論模型打破了人們對企業倫理識別的傳統認識,不再把企業倫理識別作為一個單一維度的概念,而促使人們多角度地思考企業倫理形象。
如何運用企業倫理識別理論促進企業倫理責任履行
(一)促進企業建立科學的倫理識別體系
企業倫理識別理論可幫助企業通過不同角度進行整體評價,從而確立正確的企業倫理形象,為今后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實施時,將企業在履行倫理責任方面的實際表現進行羅列,并逐一細分,制成評價表;運用科學的測量方法,由企業、社會評論者、利益相關者分別進行評定;運用適當的統計方法,比較不同評定者之間的差異;作出結論。當不同評定者評定結果差異不顯著時,說明企業能夠履行其應盡的倫理責任,其行為符合社會預期;如果不同評定者之間評定差異顯著,則需作進一步的分析。假設企業在倫理責任方面履行得越好,則評定分數越高,那么,當企業自身評定高于利益相關者和社會評論者時,說明企業在某些方面還有待提高,企業的倫理責任意識仍需加強;如果是相反的結果,則表明企業倫理責任履行處于較高水平。
在企業倫理識別理論基礎上,運用心理測量、統計等科學的研究方法,構建評價指標,對企業倫理責任可進行量化考核和評價,能促使企業明確其“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從而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倫理責任,有效地把倫理責任納入企業經營發展的目標之中,進一步樹立符合時展要求的企業新形象。
(二)促進企業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溝通
科學的倫理責任評價結果有利于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溝通,有助于企業倫理文化氛圍的形成。認可并執行企業倫理文化的成員會產生超越自我的信仰和價值觀。在道德方面的空洞宣傳和抽象的承諾只能形成虛無的企業倫理文化。員工對企業在社會中扮演的倫理角色認識越是清晰,就越能產生對企業倫理文化的認同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正確的倫理識別使企業能把握倫理責任的發展方向,不至于因倫理規范的軟約束力轉向道德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進而放棄企業的倫理責任。
(三)促進企業將外部倫理約束轉為自身行為準則
企業倫理規范若要對一個企業發揮作用,就如同道德規范對個人發揮作用一樣,需要將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在表現出道德行為之前,要具備足夠的道德認識并產生道德情感體驗。而要產生道德認識和情感體驗需要個體主動學習,將外在的行為規范不斷內化。
企業經營者能否將外在的倫理規范和約束內化為管理企業的行為準則,唯一的途徑便是通過加強道德認知,增強情感體驗。而企業在將不同評定者的評定進行比較并思考的過程,恰恰是企業對倫理責任不斷認識和內化的過程。只有這樣,企業倫理責任才不會僅僅停留在社會呼吁的表面,才能與其他剛性責任一樣成為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促進企業由被動服從轉為主動發展
由于企業對倫理責任的態度不同,因而所實施的企業倫理責任戰略也不相同。有的企業采用被動服從型戰略,通過付出較小的努力,履行企業倫理責任;有的企業則介于被動和主動之間,這些企業能夠履行部分企業倫理責任,但不夠積極主動,尚不能把企業倫理責任與企業經營發展統籌考慮,企業履行倫理責任主要源于外界的壓力和競爭的需要;還有部分企業則能采取持續發展型戰略,這類企業存在的目的并非僅僅為了利潤,而是將企業倫理責任與社會利益、企業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緊密聯系起來,主動履行企業倫理責任,并視其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
當企業經營者通過不同角度對企業倫理責任進行比較和審視時,能促進企業從被動地受社會規范限制向主動遵守行為規范發展,有利于激發企業履行倫理責任的主動性。由被動遵從向主動約束的有力轉換將導致企業在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經營戰略等方面發生重大改變,指導企業有序、和諧的發展。如只迫于社會輿論壓力,被動服從,從長遠看,會使企業停滯不前,甚至失去立身之地。只有主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不斷更新企業倫理內容,提高履行企業倫理責任水平,才能符合社會期望,達到時代要求,促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學義.企業倫理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 新詩規范 三美原則 音樂的美 繪畫的美 建筑的美
自唐宋以來的格律幾近苛刻的近體詩,到明清時已行將就木。及至五四文學革命,一聲春雷,各種新文學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新詩便也在那時“當春”而生了。首揭新詩革命大旗的在其《談新詩》一文中提出要進行“詩體大解放”,并號召人們寫所謂的“自由詩”,還給它下了一個定義,即“不但打破了五言七言的詩體,并且詞語曲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么題目,做什么詩;詩該怎樣做,就怎樣做?!币詾榇淼男略娙嗽趯Υ齻鹘y格律問題上,只知摒棄,卻沒有吸取其精華部分。為了糾正“們”的缺點,很多新詩人又開始倡導構建新詩的規范,這其中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格律派不論在理論還是在創作方面都是極有建樹的,也最有代表性。他們關于建構新詩規范的理論最主要、最精華的部分,即是聞先生于1926年5月13日發表在北平《晨報》上的《詩底格律》一文中所提到的“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與句的均齊)”――即我們后來所贊譽的“三美原則”。
一、音樂的美
在“三美”中,聞先生首推“音樂的美”,足見其重要性。詩從其誕生伊始,便與音樂有著水融般的關系。遠古,詩、樂、舞是一體的;中古,多數的詩是可以配樂演唱的;直到現在,我們還經常把一些寫得好的詩歌配上曲調,供人傳唱。
所謂“音樂的美”,其實也就是“調和的音節”。一首詩是由一些詩節組成的,詩節又由詩行構成,而音組與音組的組合又建構了詩行。音組是詩行中的一個個相親語音群(相親,包括意義和語法的自然親疏關系),是新詩中最小的音樂單位。音組在聞先生的著作中被稱為“音尺”。根據每個音尺中所含有的字數,聞先生又把它分為“一字尺”、“二字尺”、“三字尺”,以及“四字尺”等。他還根據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占多數的實際情況,根據“普遍的就是美的”這一規律,定出了新詩應采用的兩個基本音組型號:“二字尺”與“三字尺”。
聞先生還給出了組建詩行的意見,他傾向于四個“音尺”組成的詩行最標準,并且認為最好是“二字尺”與“三字尺”各用兩次,交替使用。但考慮到這樣雖然能產生極調和的音節,然而要求過于嚴格,且又缺乏變化,聞先生又提出還可以用三個“二字尺”與一個“三字尺”組成一個詩行。這個方案既考慮到了“二字尺”最適合現代人閱讀習慣,最具有音樂美,又想到了整飭中還必須富有變化,所以便用比較適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三字尺”來擔起“變”的責任。
“音樂的美”還包括詩節的美。他認為最具有音樂美的詩節,應該是由相同字數的詩行組成的,并且每個詩行又都應該是上面所提到的:由兩個“二字尺”和兩個“三字尺”或三個“二字尺”和一個“三字尺”組成的“標準”詩行。
在詩歌押韻方面,新格律派雖然未作過專門的研究,但在實踐中還是摸索出了幾種押韻法。使用較多的押韻法是偶數詩行押韻,一首詩一韻到底,或一節一轉韻,這是從中國傳統詩歌格律的押韻法中借鑒來的。另外,還有幾種舶來的押韻法,分別是押隨韻(AABB)、交韻(ABAB)和抱韻(ABBA)。
聞先生關于“音樂的美”的標準,不僅在他自己的詩,如《死水》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而且也同樣在徐志摩先生的詩中得到了鮮明的貫徹,并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如《月下雷峰影片》。撇開這首詩的其他方面不談,當我們僅僅朗讀這首詩時,它的極美的音樂性就已讓我們仿佛感到:皎潔的月光下,夜靜時分的西湖上刮來的縷縷清風,溫柔地拂著我們濕潤的肌膚,銀色的鱗波在我們空靈的心間輕輕地蕩漾,周圍的萬物都仿佛眠熟了,我們也好像很愜意地與萬物悄悄地同化了。
二、繪畫的美
關于新詩的“繪畫的美”,聞先生一直沒有作過詳細的闡釋,只在其后加了“詞藻”二字。聞先生對“繪畫的美”的界定標準,就是看“詞藻”是否優美,是否切合作品的內涵。那么,什么樣的“詞藻”才是優美的呢?觀看聞先生的其他論著便可得知:首先,“詞藻”應該來自于我們日常的生活用語,而不是我們想當然憑空捏造的,這是基礎。其次,又不能停留在使用日常的生活用語上。王爾德說:“自然的終點便是藝術的起點。”聞先生很欣賞這句話,他認為,自然并不是盡美的,自然中有美的時候,是自然類似于藝術的時候。所以,他一方面要求詩歌的詞藻要自生活中來,另一方面,又要求在此基礎加以錘煉、鍛造,要超越日常生活用詞。
如《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一首,“憂愁”與“蜜甜”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而兩者的組合使用則是藝術加工的結果,并且這個組合又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日本女郎彼時彼刻的心情:那種絲絲的甜蜜和淡淡的哀傷――吻合了作品的內涵。把舊語寫新,將常語寫奇,這就是“繪畫的美”的最高境界。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是聞先生最后才覺悟了的詩的實力。聞先生說,因為我們的文字是象形的,我們中國人鑒賞文藝的時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靠眼睛來傳達的。這是我們文字相對于歐洲文字的一個優勢,我們要好好地利用這個優勢。于是,講求新詩“建筑的美”便不可或缺了。
聞先生關于“建筑的美”的標準是“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最崇尚的格式是:“四行成一節,每句的字數都是一樣多”,“看起來好像刀子切的一般”。但同樣,他又認為“建筑的美”是要附屬于“音樂的美”的,因為“沒有格式,也就沒有節的勻稱,沒有音尺,也就崩潰了句的均齊。”也正因為如此,他又放寬了“建筑的美”的標準,并不是緊握著“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這一標準不放,而是也認為“新詩的格式是層出不窮的”。他說,“新詩的格式是相體裁衣。例如《采蓮曲》的格式決不能用來寫《昭君出塞》,《鐵道行》的格式決不能用來寫《最后的堅決》,《三月十八日》的格式決不能用來寫《尋找》。”他認為新詩的“建筑”是應“根據內容的精神造成”,“可以由我們自己的意匠來隨時構造?!?/p>
由此可知,聞先生認為:詩的“建筑”是應服務于主題表達的,有什么樣的主題,就必須有什么樣的“建筑”來與之匹配,但這些“建筑”又必須以“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為基本的參照。聞先生在他自己的新詩作中很好地實踐了“建筑的美”,像上段末他自己提到的幾首詩,都可堪稱典范。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新格律派構建新詩規范的理論與創作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與他們所處的年代有關,“三美”的研究并沒有深化。他們關于建立新詩規范的理論,最精華的部分也就僅限于《詩底格律》一文,許多問題都沒有展開去討論。例如,他們只提到了“字尺”,卻沒有界定應該怎樣去劃分一、二、三、四字尺。把詩歌的音樂性只在微觀上進行了分析,卻未能從宏觀上去把握。對于“建筑的美”的闡釋也不十分清晰。并且對“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的過分強調,極易誤導自己及別人走上追求“豆腐干體(指外形齊整,而內涵及音樂性薄弱)”的道路。此外,他們也沒有足夠重視“繪畫的美”,雖在文中提到,但根本沒有作必要的詮釋。
其次,他們在竭盡所能給新詩的藝術性定一個規范時,卻忽視了對內容主題的強調。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即使藝術性再好的文學作品,只要它的內容是糟糕的,主題是虛無的,也最多只能算是文字游戲,決不能算作好的作品,是不可能擁有廣大讀者的。詩歌也不例外。新格律派先師們的這一忽視,導致了大量雖蘊涵藝術性,但思想內容空虛或庸俗的純“豆腐干”式的詩歌作品的產生。
盡管如此,在二、三十年代的新詩壇,當寫“自由詩”、打破傳統詩歌格律束縛的呼聲喧囂不已時,以聞、徐為代表的新格律派卻以其敏銳的眼光,覺察了“自由詩”的不足,并勇敢地站出來,毅然與廣大新詩人及新詩理論家背道而馳,最早從理論與實踐上去嘗試建立新詩的規范,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在中國新詩史上,其功績實可與、郭沫若等相媲美,具有不可磨滅的發軔者地位。
參考文獻:
[1]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鐘友循,汪東發.中國新詩二十四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3]聞一多.聞一多文集?詩底格律.??冢汉D蠂H新聞出版中心,1997.
[4]徐志摩.徐志摩文集?詩歌卷.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
1.亂花漸欲迷人眼,。
2.,江春入舊年。3.日月之行,。
4.《天凈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鄉之情的詩句是。 5.曹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廣闊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在《觀滄?!分兴?, ; , 。四句詩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雄偉景象。
6.在學習中,我們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如孔子所言 , 7.“月亮”是文人筆下常見的景物,請你寫出古代詩詞中含有一個“月”字的上下句 ,
8.曹操《龜雖壽》中表明自己遠大志向和抱負的四句詩是: , ; , 。
9.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0. 孟浩然《過故人莊》中描寫田園優美的自然風光的詩句是 , 。
11. 在我們所學的《論語十則》中,孔子告誡弟子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的兩句名言是 , 。
我們要,向先進人物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的學識與修養,12. 工作學習中,
見到不好的人與事,還應該“ ”來反省自己。(用《〈論語〉十則》文中的語句回答)
14.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帶給遠方寂寞朋友的詩句是: , 。
15. 近幾年美國頒布各種法規促使國內安定和平,卻插手別國內政,制造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用《論語》中的 , 來勸誡美國政府。
16. 山光悅鳥性,___________________。
17. 請從你積累的古詩詞中寫出一句與“兒童”有關的完整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18. 請從你所積累的古詩詞中寫出一句與“親情”有關的完整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19. 君問歸期未有期, , ,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0.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22. 潮平兩岸闊, 。
23. 《過故人莊》詩中寫出了農村優美風光的句子是 , 。
24. ,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7. 水何澹澹, 。(曹操《觀滄?!罚?/p>
28. 《次北固山下》一詩中道出新舊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王灣《次北固山下》) 29. 《天凈沙·秋思》的主旨句子是 。
30. ,小橋流水人家。31. 秋風蕭瑟, 。 32. ,風正一帆懸。 ,江春入舊年。 33. 《論語》十則中孔子認為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才有成效,所以他說:
“ , ?!?/p>
35.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請根據提示填寫相應的古詩文。(6分)
① ,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②幾處早鶯爭暖樹, 。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③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詩中闡述光明驅盡黑暗,暖春趕走嚴冬的人生哲理的名句是 , 。
④君問歸期未有期, 。(李商隱《夜雨寄北》) ⑤故鄉是人生之根,請寫出一句表達鄉情鄉愁的名句。
36.《錢塘湖春行》中寫花草生機勃勃的句子是 37.《觀滄?!分忻鑼懘蠛P蹅验煹脑娋涫?,。38.我多么思念親愛的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托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請寫出與這段話意思相同的兩句詩。 , 。
39.一曲新詞酒一杯,,?無可奈何花落去, ,小園香徑獨徘徊。商女不知亡國恨, 。
40.,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 41.常記溪亭日暮,。,。爭渡,爭渡, 。
42.人們常用朱熹的兩句詩,。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淵源。
參考答案
一、1、淺草才能沒馬蹄 2、海日生殘夜 3、志在千里 4、斷腸人在天涯
5、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7、略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9.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10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 略
13.卻話巴山夜雨時
14.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1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6。潭影空心人
17.18 略 19。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20.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21.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心人
22.老驥伏櫪 烈士暮年
23.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24. 開軒面場圃25. 幾處早鶯爭暖樹26. 何當共剪西窗燭27. 山島竦峙
28.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29.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0. 枯藤老樹昏鴉
31. 洪波涌起
32. 潮平兩岸闊 海日生殘夜
3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4.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35.按要求工整地默寫。①學而不思則罔②誰家新燕啄春泥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④巴山夜雨漲秋池⑤示例:王灣: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6.終為灰土 37。還來就 38。隔江猶唱花
39.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似曾相識燕歸來
40.莫言下嶺便無難 一山過后一山攔
41.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驚起一灘鷗鷺
42.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43.若出其中 44。風正一帆懸45.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斷腸人在天涯。46.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47.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及其部分職能部門作為經濟管理機關承擔著從事市場規制或者宏觀調控的職能,應熟知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我國長期的行政主導、權力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影響,組織形式表現為行政機關而實質上行使經濟管理職權的政府部門。仍有按一貫沿襲的計劃思維及行為模式從事市場經濟管理活動的情形。從而導致與現代市場經濟、法治社會等目標不相吻合的情形。近年來發生的諸多事件,如安全生產監督不到位發生的責任事故、食品安全標準不明確或監管不到位、地下金融活動猖獗與金融監管薄弱等情形,從客觀上要求經濟管理機關更為合理地行使市場規制權力。
一、規制的本質與爭議
規制一詞來源于日本經濟學家對Regulation一詞的翻譯,其內涵是按照規則進行管理、制約。這里所謂的規則,既可以包括制定成文的法律、法規,也包括其他具有拘束力的規則,兩者在拘束對象、適用范圍方面有所差異。我國學者也曾使用“管制”一詞表示相同的含義。但管制更容易使人聯想到統治經濟和行政命令,由此發生與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手段相混淆之可能,因此現在大多學者使用規制來表述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的管理活動。美國社會科學家塞爾茲尼克將規制界定為“公共機構針對社會共同體認為重要的活動所施加的持續且集中的控制?!贝硕x預設了一個更高權威主體(即公共機構)的控制理念,包含了規制的對象為“社會共同體認為重要的活動”。更體現了規制的過程與本質,即按照規則治理,或稱之為“施加持續且集中的控制”。
提及規制,產生的一個必然爭議是。一國經濟實踐中是否需要進行規制?因為與規制對應的另一個詞Deregulation(放松管制)也為學者所津津樂道。規制者基于市場存在自身不足的事實出發,強調需要政府對市場失靈領域進行規制,目的是完善市場、促進公共利益?!肮怖嬲摗背蔀橹С忠幹普撜叩闹匾碛?,此外還存在“法律不完備”等學理支持。而反對規制論者從不同的視角否認規制的有效性,如“私益理論”者認為規制機構的“公共利益取向”難以保障,規制往往成為私益團體利用政治或法律手段獲取自身利益的方式;“管制俘獲論”則認為規制機構可能被財力雄厚或者有助于政治票選的利益集團控制。不僅未能維護公共利益。反而涉及大量腐敗瀆職情形。學者懷特對規制的不良影響進行描述:“企業所面臨的不斷增加的規制,就像一個剎車。在阻止企業的財務積累和就業機會的增加?!奔词共皇菑母旧戏裾J規制的有效性。也有大量要求放松管制的聲音,從規制產生之日起就一直相伴存在。
無論學理上對規制還是放松管制爭議如何,現代各國政府普遍使用規制手段介入市場,以期克服市場本身不足,維護消費者利益,推動社會公共利益。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食品藥品監督到市場準入管理,從安全生產到金融監管,各領域規制實踐已經普遍建立,以維護公平競爭和協調監管市場為主要內容的市場規制法也正逐步形成。
二、市場規制的主體與權力
按照規制為克服市場之不足的發生原因,規制需要一個更高權威主體控制的特點,在社會欠缺適合的自我管理機構的情況下,國家(政府)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次優選擇的規制機構。雖然社會中也存在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機構規管,或者經營者自律管理的情形。但這些并非屬于普遍的情形。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制主體主要以政府及其部門為代表,具體負責市場準入、標準設定、質量控制、計量管理、價格監督、競爭維護等事務。
作為市場規制主體的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組織形式大都表現為行政機關,卻擁有與行政權力不盡相同的市場規制權,因此更需要注重職權設定及市場規制權力運用的過程。我國市場規制機構通常習慣于將自身界定為行政機構或管理機關,雖能反映市場規制機構的組織結構方面的行政色彩。但無法體現其行使市場規制權力的本質特點。行政權力與市場規制權力運行的主要區別在于:第一,兩者在產生原因方面不同。現代行政既要保障上級行政機關的命令能夠有效下達執行,又要保障私人權利不為違法行政所侵害;而市場規制則是應對市場自身不足而產生的彌補市場手段。第二,兩者在調整手段上不同。行政權力強調效率,借助強制性公法規范保障令行禁止:市場規制權是在尊重市場基礎上的控制,其以公法為主兼具私法特征的控制模式部分體現柔性色彩,因此引導、協商等措施在市場規制中的運用也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兩者救濟思維不同。行政相對人有服從義務,即使相對人遭受不公正對待,也只能在先服從行政權力的前提下通過法定救濟方式維權,由此,事后的行政復議、訴訟救濟成為行政權行使的重要約束;而市場規制權的行使過程相對彈性,被規制主體在市場規制權作用過程中可以通過要求聽證、提出異議、商談和解等諸多方式進行維權,因此,過程中的救濟顯得更為重要。第四,兩者復雜程度不同。行政權力強調令行禁止,所需考慮因素相對單一;市場規制權力乃彌補市場之不足,而市場為各種利益關系之交織匯合,因此會在不同層面、維度對市場規制權產生積極或者消極影響。也正因為如此,遭受權力規制的市場經濟關系不易恢復到規制之前的狀態,就更要求規制權力主體行使權力時的慎重與合理。
當然,因為市場規制主體的組織形式表現為行政機關,行政法學者也將市場規制權力運用過程的特點歸納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中,并以此體現現代行政法的發展特點。例如在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中強調合理行政原則、強調正當程序原則中的公眾參與制度,這些都是從市場規制權力行使中提煉的重要元素。
我國市場規制主體往往將自身界定為行政管理機關,這就存在定位不準的問題。以最典型的市場規制主體――工商部門為例,其承擔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本職能。然而,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官僚行政、管理思維的影響下,包括在機構名稱上稱為“工商行政管理
局”,使其在對市場規制權力的運用上受到行政權力上令下達思維等因素影響,管理思維和心態仍然占據主導。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經濟利益為主的各種市場交易關系遠比計劃經濟時代繁雜多樣。如果以市場秩序維護和消費者保護為宗旨的規制主體,延續行政管理思維從事市場公共事務管理,則會出現明顯的規制失靈情形。
按照其他國家規制市場的經驗及學理總結,在市場規制權行使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清晰市場自治與規制的定位,即須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進行合法規制。盡管自發形成的市場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失靈問題。但人類迄今為止的各項試驗與實踐,尚未找到比市場更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模式。因此,承認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是規制的前提,規制的目的并非是替代市場,而是完善市場。由此,規制機關不能過于積極主動地規制市場,而應當在市場失靈的場域、在法定職權的范圍內進行規制,否則就出現職權“越位”、權力行使過度的情況。
第二,市場規制中應當注重合理性原則。由于市場中的利益關系相對復雜,規制效果可能需要長時間才能顯現,規制效果的發揮需要市場各類主體配合,規制結果會對市場各類主體權利或經濟利益形成一定影響,因此市場規制必須建立在合理原則的基礎上,其中最為重要的制度保障就是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信息公開是指市場規制主體將其規制活動的依據、行為、結果等事項向公眾公開。信息公開是規制活動取得市場活動主體充分理解并給予配合的前提。同時也是形式上作為行政機關屬性的規制機關依法行政的必需。公眾參與是在采取相關規制措施之前應當聽取市場活動主體的意見,尤其是聽取規制相對人和直接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盡量合理化規制措施,實現規制完備市場的初衷。通過市場規制主體公開規制信息和規制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等主體的公眾參與,使得規制在問答、陳述與抗辯的過程中,各種力量和利益關系進行角逐博弈,闡明各自的利益追求,陳述各自的理由依據。斥責對方的不合理欲求。討價還價,最終形成趨于合理的規制方案。
第三,市場規制主體應避免過高估計自身能力。盡管規制是為彌補市場不足而存在的,但規制主體并不必然比市場活動主體更為理性或明智。這一方面是因為規制主體也與市場活動主體一樣,不可能通過自身努力取得完整信息;另一方面,規制主體比市場活動主體更缺少利益驅動,包括在信息收集溝通、案件調查處理等方面缺乏合理的激勵機制促使其如同市場主體那樣全心全力投入:再者,形式上表現為行政機關的規制機構,存在疏忽或者懈怠情形時,難以按照傳統部門法方式追究法律責任。當行為主體與責任主體并不完全吻合的情況下,不負責任的行為出現的機率更高。正因如此。落實市場規制主體作為經濟管理機關的“問責制”顯得尤為必要。
三、問責制在市場規制權力行使中的作用
傳統意義上的法律責任追究是以構成要件的滿足為基本條件的,這就意味著法律首先應就責任承擔的情形抽象出各種條件,當各項條件均予以滿足并且不存在免責事由時,法律責任確定無疑地落到責任主體之上。通過這樣的責任構建,傳統法實現其追求的確定性和體系美感的價值目標。然而在社會化大生產與市場經濟時代,對市場規制或者宏觀調控等方面進行經濟管理、協調的法律本質上無法抽象出具體的條條框框,也就無法按照傳統構成要件式的方法來規定經濟管理主體具體法律責任。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法律規制或調控的對象(即市場或市場行為)本身千變萬化,不可能予以完全列舉,例如反壟斷法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中的“相關市場”界定需要具體分析,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概念是無法用立法方式窮盡的;另一方面也在于是否對市場或市場行為進行規制或調控還存在一定的價值判斷因素。例如對何種情境下可以以“適用除外”為由對壟斷協議進行豁免,先前為鼓勵房地產市場發展而出臺的期房銷售政策在現階段是否應當繼續實行等。由此,法律在經濟管理、協調關系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表現出一定的不確定性,更須立法者、執法者高度智慧和廉潔透明的作風。法律責任制度設計方面也應隨之摒棄構成要件式的規定,而從全程控制的角度構建“問責制”,以期保障規制者忠誠、勤勉與盡職。
問責制(Accountability)最初用于表示中世紀莊園的管家責任,后來專指管家對主人所承擔的、有效管理主人所托付資源的責任:此后又發展為資源的受托者負有對資源的委托者的解釋、說明其活動及結果的義務。問責制適應現代高度復雜社會關系的調整控制,其不僅包含事后的責任承擔,更著重于社會關系形成、變化過程中的角色界定、說明回應,由此廣泛適用于政治、經濟和社會管理制度之中。從全程控制的角度觀察,問責制應當是一個前后呼應的體系構成,包括作為邏輯起點的角色設定,即確定參與社會關系主體的角色擔當、職責權力;包括作為中間過程的說明回應過程,即利益相關者有權通過質詢等手段行使監督權。被問責者必須予以回應說明從而實現全程監督:也包括作為問責結果之一的責任追究,即當被問責者發生角色錯位、利益沖突、不能回應、重大決策失誤等情形時,應當承擔各種法律責任。因此,落實問責制在市場規制權力行使過程中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因為市場規制機關擁有的規制權并非是單純的行政權力,而是一種與組織管理關系緊密相關的財產權利。無論是市場準入、行業監管還是競爭秩序的維護,規制權力的行使都會影響市場主體(經營者或消費者)的利益配置格局,最終影響到市場主體的私人權利。如果市場規制權力行使不當,必將損及市場主體的財產利益,進而有損于整個社會財產福利。因此,作為經濟管理機關的市場規制主體,被授予規制權力以保護市場,理當負有善用權力、解釋說明等義務,這就為問責制適用于市場規制權力運行過程提供合理的切入點。
關鍵詞:句式選擇; 認知; 語用; 意圖; 隱含
a cognitive pragmatic approach to the selec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 in communication
gao hongyun kuai zhenhua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china)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 is governed bycognitive and pragmatic factors, which can be illustrated in the aspects of cognitive context, cognitive effect, pragmaticintention iconicity and pragmatic grammaticalization; sentence structure is an ostensive stimulus with optional relevance and the optimized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 symbols, aiming to transfer speaker’s specific intention and the implicature of the utterance.
key words:sentence structure; cognition; pragmatics; intention; implicature
1引言
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語言的生成和理解離不開人類的認知活動和認知規律。但是,語言并不能直接反映客觀世界,只能通過人的認知間接反映客觀現實,即認知是存在于語言與現實之間的一個“中間層次”(趙艷芳 2001:8)。認知語言學認為句法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足的,而常常是認知因素促進的,與人的身體經驗﹑認知策略以及文化規約等密切相關(langacker 1999)。因此,語言表達式本身僅具有產生意義潛勢,它只有與人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才能產生意義,形式結構是受制于人們的認知結構。同時,交際是說話人有意圖地傳遞特定的顯性意義和隱性意義,從而影響聽話人心理狀態的過程。因此,說話人在描述事件過程中必然將其意欲傳遞的信息意圖與特定的句式結合起來。在交際中,句法結構的不同選擇表明句法結構的使用是一個動態認知過程,一個說話者根據不同意圖進行不同選擇的語用過程。本文從認知語用視角出發,具體探討句式選擇的認知語用制約性,揭示語言符號﹑認知﹑語用和客觀世界的復雜關系。
2 句式選擇的認知語用闡釋
斯波伯和威爾遜(sperber & wilson)提出的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是認知語用學的核心理論(sperber&wilson 1986/1995)。該理論從宏觀角度探討話語產生和理解的認知機制,描述人們對每個話語的認知過程。強調交際過程中任何信息都是一種明示刺激,它傳遞最佳關聯性的假定或期待,聽話者在該明示刺激下選擇恰當的認知語境,以最小的認知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并推導說話者的交際意圖。另一方面,關聯理論不僅探討話語顯義的獲得,更關注在認知語境作用下,聽話者推導話語的隱含。因此,我們可以運用關聯理論對句式的選擇進行認知語用闡釋,探討影響交際意圖和隱含生成與獲得的動因。
2.1 認知語境
斯波伯和威爾遜把認知語境定義為一個人所感知或推理的各種事實構成的集合,為交際雙方所共享。語言的理解與使用往往涉及交際主體對語境信息的認知。何自然等認為在交際或理解語言時,人們須要選擇﹑調整與順應語碼和語境,以“擴大或豐富交際雙方的認知環境,實現相互之間的互明,從而保證交際成功”(何自然等 2001:33)。因此,語言交際的基礎是交際雙方共享的認知語境,對認知語境的選擇和利用體現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傳遞語言超載信息。
認知語言學的意義觀認為,在語言使用過程中,所有語言單位的語義似乎都在某種程度上與語境有關,若某一語言單位的使用總是和特定語境發生聯系,該語言單位和該語境就會自然而然地聯系起來,有關語境內容就會編入該語言單位,或者語境的特征就會轉換到該語言單位上去,成為該單位語義特征的一部分,這一過程即是“概念化”(熊學亮 1999:211)。在交際過程中,人們對言語進行編碼和解碼時都會選用特定的句式結構。在某一特定場合,大腦會自動激活某種恰當的句式結構,因為特定場合已經是內在化﹑認知化的語境,而語境內容已經成為特定語言結構內涵的一部分。因此,特定語言結構被激活,被說話人從記憶中提取而加以選擇和利用。同時,這特定的語言結構也限定聽話人的認知語境的選擇范圍和句式結構的語義解釋,從而減少聽話人推理時的心理投入。因此,特定語言結構再次激活聽話人與說話人的共享認知語境,聽話人自然聯想到與這種語言結構有關的具體場合(與聽話人的認知能力有關),從而推導出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和句式結構的語用含意。例如:
① a. john kissed mary.
b. mary was kissed by john.
c. it was john who kissed mary.
d. it was mary who was kissed by john.
e. what john did was kissing mary.
f. who john kissed was mary.
g. mary john kissed her
對于同一個命題——john親吻了mary, 由于認知語境制約,說話人可能會選擇某一特定的句法結構來凸顯自己的交際意圖而在語義結構上強調特定部分信息。上述句式結構的選擇反映出說話人的知識結構和對具體事件的認知狀況,從而對聽話人的知識狀況即聽話人的預設知識以及認知能力產生幾種不同的假定:a與e可用來回答what did john do,因為交際雙方都知悉john did something 這一語境假設;b使用被動結構,c使用分裂句,它們都是針對someone kissed mary 這一假設而選擇的句式結構,并且分裂句的使用更加凸顯施事者john;d和f句式表明說話人已知有人吻了mary,而且確認動作的發出者是john而不是別人,但d總體上屬于分裂句,其焦點mary比f中的mary具有更大的關注價值;g屬于倒裝句,適用于回答what happened to mary這樣的問題,而mary只是起著引出話題的作用。
2011年 高紅云 蒯振華 語言交際中句式選擇的認知語用闡釋 第1期 我們認為,句式的選擇受制于認知語境,因為認知語境約束句式結構的意義,而句式的選擇又反映人們的認知能力與語用目的。因此,交際雙方要想恰當地選擇句式結構和準確地理解句式結構的語用含意,認知語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2.2認知效果
人們的認知活動有一種規律性體現:實現最優化?!皟灮笔侨藗冋J識事物的一條重要認知規律。正如斯波伯和威爾遜所述,人類認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獲取最大的認知效果(sperber & wilson 1995:vii)。因此,理解話語時,聽話人只會關注處理那些具有足夠關聯性的話語,而且傾向于在與這些話語最大限度關聯的語境中對其進行處理,并構建與這些話語有足夠關聯的心理表征。這種關聯傾向與生成語言學的語言研究方法上的“經濟原則”一樣,蘊含著人類認知過程的一條重要規律:傾向于優化。人們可以“用不同的思路﹑策略﹑途徑﹑手段來認識事物,傳遞信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處于不同層面針對不同對象,為了不同目的而采取優化策略或手段”(徐李潔 2003:12)。
在語言交際中,句式選擇受制于“優化”認知規律。英語基本句式結構由施事者﹑行為﹑受事者組成,即svo,符合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規律,而分裂句﹑被動句﹑移位句等變式句偏離人們的認知規律,然而這種偏離現象并沒有偏離人們的經驗、習慣和認知發展的水平。語言偏離結構有一個從概念映射或概念整合到取得固定結構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語法化過程。這些特定的固化句式的選擇旨在實現認知效果的最優化。說話人根據自己的語用目的和聽話人的推理能力、認知能力等因素選擇特定的句式結構,旨在減輕聽話人在推理過程中的加工努力,從而能夠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這就要求說話人的話語表達與聽話人的認知語境足夠關聯,那么說話人話語的句式安排對聽話人而言是一種最優化的明示刺激。這樣,聽話人就能夠運用最小的努力推導出語言符號的超載含意。例如:
② a. who beat mary?
b1. john beat mary.
b2. mary was beat by john.
b3. it was john who beat mary.
從命題意義角度出發,以上3種回答沒有區別,但傳達的信息由于使用不同的主﹑述位,句式結構就表達不同的交際含意。b1使用無標志主位,完全符合人們正常的認知規律,但是根據句尾重心原則,mary是信息焦點,是本句強調的信息單位,承載著超語言的含意,這顯然與a問句內容不相關,或者說相關度不夠;b2和b3的回答分別選擇被動句和分裂句,通過焦點凸顯,一方面說話人的話語對聽話人而言是明示的、足夠相關聯的,旨在實現聽話人對交際意圖的最大期待;另一方面這種句式安排減輕了聽話人的心理投入,限制了聽話人的語境假設,因而聽話人能夠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理解說話人的交際意圖。
認知效果的優化傾向還體現在句式結構的“以簡馭繁”?!耙院嗰S繁”的一些重要策略和手段是從易到難,從已知到未知,從凸顯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從近到遠,從外到里,從表象到內核,從具體到抽象。在以上二元區分中,一般來說,認識過程的前者總是相對簡單,后者總是相對繁雜,所以這些策略和手段表示的總傾向就是“以簡馭繁” (徐李潔 2003:12)。實質上,這種“以簡馭繁”反映語用認知上的經濟原則。langacker認為,“語言的編碼具有高度的選擇性。最顯著的是,一個被感知的事件由一系列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網絡構成,有許多可能被視為參與者的感念實體,然而,僅有一些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及參與者被明確地編碼入話語中,被強調的這些概念更少”(langacker 1990:213-214)。換言之,語義結構僅是對概念結構的部分凸顯,兩者不是一一對應關系,概念結構只有一部分投射到語義結構上。
關聯理論認為言語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也是遵循經濟原則的。因為說話人選擇某些最能夠反映話語隱性含意的信息單位,按照約定俗成的結構圖式進行排列組合,因而這樣的話語及排列具有最佳相關性。說話人選擇特定的句式結構來激發和調動聽話人的概念結構,因為這些概念結構已經是語言﹑社會的概念化或圖式化,是一種社會心理表征,特定句式結構的反復使用,最終實現句式結構的語法化。因此,在言語交際的明示-推理過程中,句式結構的經濟性足以使言語投入與交際需求實現均衡配置:說話人言語表達簡化與相關,聽話人高效推理,從而實現言語投入效用的最大化(向明友 2005) 。例如:
③ a. only amateurs can compete in the olympics.
b. the olympic games is an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mpetition held every four years. only amateur can compete.
c. the olympic games is an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mpetition held every four years. only amateursthat is, people who receive no payment for their sporting activitiescan compete in the olympic games. professionalsthat is, people who receive some payment for their sportingare not allowed to compete in the olympic games. (sperber & wilson 1995:218)
為了獲得最佳關聯,說話人將隱性含意留待聽話人去詮釋,說話人相信聽話人能夠以較少的心理投入來加工說話人的明示信息。說話人隱含的“隱性信息越多,雙方互明程度越高”(sperber&wilson 1995: 218)。上述不同的言語形式表明,表達風格的差異是基于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認知語境與推理能力的不同認知假設。句a中的說話人相信聽話人了解關于奧林匹克在句b和句c中的所列的知識框架,因而句式表達簡練,聽話人無須太多的心理投入就能迅速激活這些知識框架,即可獲得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相比之下,句b和句c中聽話人須投入更多的加工努力,才能獲得語言的超載含意。
在交際過程中,認知效果的優化傾向體現在言語的經濟性和以簡馭繁,制約了說話人的句式選擇。同時,也使聽話人以較小的努力獲得聽話人的語用含意。
2.3 語用意圖象似性
語言的象似性是相對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系。haiman認為象似性主要指語言的結構,特別是句法結構,甚至句法規則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據的,也就是說,句法結構跟人的經驗結構之間有一種自然聯系(haiman 1985)。因此,句式結構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著相當程度的對應象似關系。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根據自己的不同意圖,將語言符號進行不同的組合來表征自己的概念結構和語用功能,這樣的句式選擇便具有語用象似性。對此,侯國金提出了4個原則:句式-意圖象似性、話語-語境象似性、話語-得體象似性和話語-距離象似性(侯國金 2007:66)。其中,句式-意圖象似原則認為假設說話人意圖清楚明了,那么就生成表單一意義的句式來;模糊的意圖/語力理應有模糊的句式表達。這里,一個形式對應一個意義,這種象似稱為無標記象似,它象似于預測性意義、常規意義或規約意義,聽話人無須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就能解讀其意圖和意義。例如,陳述句象似于闡述承諾和宣告意圖,祈使句象似于指令意圖,驚嘆句象似于(抒情)表情意圖,疑問句象似于詢問意圖。而那些表達模糊意圖的有標記性的句式象似于額外意義,處理話語所需要的時間和努力較大(何自然 2006:99)。這些有標記性的句式是偏離常規表達,所傳遞信息的預測性較低,因為一個句式可用來對應雙重或多重意圖,這就需要聽者調用自己的語境假設來確定這一句式屬于何種象似,從而獲得說話人的信息意圖。例如,陳述句除了象似于闡述承諾和宣告意圖外,還可以象似于指令或詢問意圖,疑問句既可以象似于提問,也可以象似于建議或指令等。因此,句式的標記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象似于語用意圖的標記性。
2.4 語用現象語法化
語用現象的語法化是指原先動態的“形式和意義”或“形式和功能”關系,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逐漸靜態化或固定化的過程(熊學亮 1999:190)。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在特定語境中的隱含意義逐步固定為規約意義,也就是說,此時該話語被稱為無標記話語,聽話人無須花費太多的精力就能推導出話語的語用意圖,其隱含意義已脫離特定語境信息而變為規約意義,是交際雙方在意義協商過程中的一種默契。
morgan提出“隱含意義的短路”假設(shortcircuit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morgan 1978)。他把隱含獲得所需的推理(思維電阻)類比成電工中的電阻,而一旦邏輯結構和隱含意義之間的關系趨向密切,在特定場合總是一起出現的話,該邏輯結構就可以直接表達該隱含意義,此時推理這一思維電阻被短路,聽話人不再憑借語用原則經歷一個推導過程,而是一下子就獲得說話人的語用意圖和該話語的隱含(趙艷芳 2001)。從關聯理論來看,該話語是一種最關聯的明示刺激,會產生最大的語境效果,因為聽話人無須激活太多的語境知識進行推導就可以獲得其隱含,此時的隱含應是強隱含。例如:
④ a. why don’t you join us?
b. why not join us?
⑤ a. can you open the door?
b. 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open the door?
例④a既象似于提問意圖又象似于建議意圖。該結構首先表達的是詢問不加入我們的原因,而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中,此意義逐漸從該結構中游離出去,建議語用意圖卻凸顯出來,這樣該語言結構就與建議語用意圖之間形成固定化的關系。④b的結構是④a的優化結構表達,更加凸顯建議語用意圖。此時,聽話人無須提取相關的認知語境,就能獲得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在例⑤a中,該結構雖然可以表達詢問對方是否具有開門能力的意圖,但是在實際語言交際中,對聽話人而言,這種意圖不是最關聯的。因為在聽話人的認知結構中,她已經逐步把這種結構與詢問自己是否愿意開門的行為意圖固定下來。此時,這種意圖是最關聯的,是說話人意欲傳達的信息。但是,在一般情況下,說話人也不會使用意圖更加明晰的表達如⑤b. 因為⑤b主要凸顯禮貌因素,沒有⑤a表達得簡潔。在語言交際中,說話人為了盡量減少聽話人的心理投入,以最經濟的話語信息傳遞自己的交際意圖,從而實現最佳語用效果,常常選擇這種化石化語用結構,即該句式結構因反復使用,其語用意圖和語用隱含固定化。
3 結束語
在語言交際中,由于認知語用因素的影響,交際雙方不斷選擇﹑調整﹑理解特定的句式結構,傳達特定的信息意圖和語用含意。說話人不管使用常規句式還是變式句,都旨在凸顯自己的交際意圖,傳達話語隱含;對于無標記和有標記的句式,都是言語投入與語用價值的均衡配置,聽話人在解讀過程中付出不同的心理投入,而獲得的話語隱含都具有最佳的語用效果。上述各種認知和語用因素并非獨立運作,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制約句式的選擇,從而揭示語言符號、認知、語用和客觀世界之間的復雜關系。
參考文獻
何自然. 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何自然 冉永平. 關聯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 [c]. 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a].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侯國金.語用象似論[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2).
向明友. 論言語配置的新經濟原則[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5).
熊學亮. 認知語用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徐李潔. 英語倒裝句再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8).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hanman, j.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langacker, r .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ayter, 1990.
langacker,r . assess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 [a]. in the janssen and giselaredeker(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c].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auyter,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