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設施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所謂設施農業,是在遵循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可以對作物所處的環境進行控制,通過工程技術和人工技術,改變自然提供的光溫條件和降水條件,為動植物的生長提供最優環境,使動植物全天生長,增加生長時間,縮短生長周期,實現動植物高效生產的先進農業生產方式。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面積40%,因此,發展設施農業是解決我國因人多地少而導致糧食問題的重要辦法。21世紀以來,我國的設施農業面積占世界總面積85%以上。設施農業的核心設施是環境安全型溫室、環境安全性菇房、環境安全型畜禽舍,其關鍵技術是最大限度利用吸收太陽能的覆蓋材料。當前我國設施農業有95%以上采用聚烯烴大棚,這樣能夠將太陽光中無用的光波轉化成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波,合理控制溫室大棚的溫差,調節大棚溫度,適宜動植物生長,在高溫季節能夠降溫防止苔蘚類植物生長,寒冷季節能夠增溫保暖,也能夠達到防塵作用。設施農業有兩個農業種類,一是設施園藝,二是設施養殖。設施園藝又稱為設施栽培,指在生長季節或者地區不適合種植園藝作物的土地,利用連棟溫室、塑料大棚、養殖棚等設施,人為控制農作物生長環境,用于培育高產優質的花卉、蔬菜、水果等園藝作物。該園藝培養的農作物綠色無污染,是人類最健康的食用品。當前食品問題層出不窮,人們對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十分重視,這就使環境安全型溫室成為生產無毒園藝作物的核心設施,是今后設施農業發展的重點工程。
2農業機械
在種植業、畜牧業和農產品、乳畜業初級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就是農業機械,也就是指用于農業、漁業、林業、畜牧業生產加工的所有機械都是農業機械。因此,農業機械包括動力機械、農田機械、種植機械、耕作土地機械、施肥機械、灌溉農田機械、農產品運輸機械等。農業上推廣使用農業機械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作物產量,發展農業經濟。
3分析設施農業中農業機械化的應用
3.1大棚卷簾機
大棚卷簾機又稱卷簾機,是溫室大棚實現保溫作用的“保溫被”,實現大棚草簾自動卷放的機械設備。卷簾機根據動力來源分為電動卷簾機和手動卷簾機,根據安置大棚位置分為前式卷簾機和后式卷簾機。在設施農業中常用電動前(后)卷簾機,由于卷簾機選用五軸全鋼殼,提高了其抗磨性,延長了使用壽命。卷簾機應用于設施農業極大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同時,為設施農業提供全自動控制管理溫度的設備,為動植物提供最優環境。伴隨著大棚卷簾機的廣泛使用,也出現因操作卷簾機不當的意外事故,為此國家農機推廣中心推廣宣傳遙控式卷簾機,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3.2溫控設備
動植物生產和生長階段需要適宜的溫度,設備農業中可以通過大棚卷簾機、開窗機械以及覆蓋層來控制溫度。但在冬季嚴寒夏季酷暑的北方地區,需要采用溫控設備協調其他設備控制大棚溫度。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多采用提高溫度的設施,尤其是在北方,設施農業廣泛使用溫控設備,利用溫控技術,全自動調溫。
3.3大棚濕度控制器
溫濕度控制器可以檢測環境的濕度,調節環境濕度值。使用該系統用戶通過操作裝置,設置一定的濕度值,并在操作裝置上以數字的形式顯示測量的溫度值和設定的溫度值。當檢測到濕度值高于上限設定的濕度值,會自動開啟排風循環扇以此降低室內的濕度,使濕度恢復到設定的濕度值。如果濕度低于設定的濕度值系統將自動開啟濕機增加,以此溫室的濕度,直到室內濕度值達到設定的濕度值。
3.4農業運輸機械
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運輸的工作量占總工作量較大比重,因此提高農業運輸工作效率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業生產中需要運輸物料和成品,由于其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形狀不一,這就要求運輸機械有特殊的結構和功能。例如:農作物秸稈、動物飼料、地表草被等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征是質量輕、體積大且形狀不一,該類物料可以采用小型運輸車,每噸載重量占用裝載溶積為4m3-6m3。相比該類物料,質量較重和體積較小的水泥、土料、化肥等選用每噸載重量占用裝載容積為0.5m3-0.8m3。在運輸中需要根據運輸物品特點決定運輸機械。
4結語
據統計,到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國的設施農業種植面積已經位居世界首位,達到了350萬hm2。同時伴隨著物聯網技術應用推廣開來,大范圍應用于設施農業,會使應用整個體系更加完善。與此同時,物聯網憑借其產出增加、成本降低、高效及智能化等優勢被人看作是現代農業智能化實現的重要途徑。設施農業是結合動植物的特點分析其最佳的生長條件,同時在有關設備和人力的共同調節下控制環境,使動植物不受季節天氣的束縛達到每年均衡生產上市的目的。當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某個程度進而衍生出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物聯網技術是將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網絡與自動化等綜合在一起從而實現的聚合性應用。它涉及的技術領域比較廣,因此被認為是信息技術第三次革命性的創新。這種技術擁有巨大的潛力,同時世界各國人們對其充滿了期待,我國順應時代潮流,提出了“感知中國”的戰略,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應用到設施農業發展中去,實現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的完美結合。在智能監控與分析、數據的傳輸與采集、自動化調控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對農業的生產過程等進行監控管理,對農業生產實現科學的組織與規范的管理,讓動植物能夠更好生長生產,實現產出最大化。如今,物聯網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已經形成一套控制閉環的系統,它的實現首先通過傳感器來得到溫室環境的各種參數(如溫度、濕度、酸堿性等),在把得到的數據通過數據的收發網關來發送到信息的處理中心,同時由它來對得到的信息進一步處理并采用一系列的算法等作出決策,然后再經網關把算出的決策傳送到設施農業執行機構,觸發執行任務后就可以參考標準對現在的環境作出調整。如此循環往復,實現目標。
二、物聯網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
當前,在種植、養殖、農資、農產品加工、農業信息化推送、農業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設施物聯網技術都取得了一定的應用與發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植物生長環境更好,可以全面感知家禽牲畜的生長狀態,減少弊病。下面就對其應用具體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物聯網技術可以對農業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在整個物聯網技術的研究工作中,其終端技術的應用及研究是工作的重點之一。簡單地說,物聯網終端與各式各樣的作用不同的傳感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傳感器的幫助之下,可以全方位的對農作物實時進行監控,依據監控所得數據進一步采取措施,使農作物在合適的環境下生長。其中傳感器的種類大致有溫度、光、濕度、pH值、二氧化碳、生物等傳感器。使用這一終端對在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合理適度的調整控制,同時還節約了各類資源,如水與人力等。二、對農作物的病蟲害具有防治作用。判定農作物是否發生災害的關鍵數據是閾值,當閾值到達一定的界限之后,農作物災害便隨之而來。在以往的種植過程中,人們常常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金錢、精力去應對農作物災害發生,但是往往得到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同時大量時間、金錢付諸東流。在設施農業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借助無線傳感器對農田進行大規模的同步監測,同時針對觀察情況,科學及時地對發現的情況處理,對農作物的災害防御有很好的作用。在準確判斷災害情況、范圍、程度的同時,還可以面對問題給出最合理的方案。根據情況的不同,在整個過程中還可能會用到GPS定位、GIS等先進技術。
三、物聯網在設施農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物聯網發展事業的重視,物聯網產業持續升溫,很多與設施農業相關的設備工廠開始在設施農業物聯網方面大展拳腳,使得產品種類多種多樣。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公司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一、產品功能單調、沒有特色。再次開發前景受限、價格過高等。這些工廠研發制造水平旗鼓相當,在激烈競爭的同時并沒有出現領頭羊式的企業。再者由于該技術比較新穎,沒有一套公認的、合理的、權威的評價標準。面對這一困境,需要國家進行適度干預,從全局上對該產業進行規劃、同時明確發展的方向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些計劃。要在新產品的研發與新技術上加倍努力,根據不同的地區情況、人員素質情況研發技術,因地制宜。在發展的同時還出現了技術不協調的問題。二、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信息化還沒有普及,所以物聯網中很多的高新技術并不是完全適用于我國當前的市場,這就導致我國的物聯網技術在一些關鍵的技術上一直停滯不前。但是伴隨著傳感器在各個不同類型農業的發展,其價格也逐漸走低,該技術取得了一定進步。綜合上述兩種現象,產生了在一個大的技術系統中各類技術發展不均衡。設施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物聯網技術的支持,雖然目前物聯網技術取得一定發展,但是總體上水平較低。要是這個問題走出泥潭,首先是對關鍵技術(無線傳輸等)進行攻關,取得突破,再是對已經取得的技術成果(傳感器等)進一步鞏固完善。三、當前,我國農業物聯網產業分布分散,沒有統一的組織,沒有明確的分工,這使得行業內交流較少。出現了對同一技術重復開發,造成資源大量浪費。這需要各個企業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權威技術平臺,圍繞該平臺,進行交流探討,避免一些重復開發、資源浪費問題再次發生。
四、就物聯網在設施農業發展中的設想
要想使設施農業實現投資少,環保節約的目的就要大力發展精確農業,這種農業類型以效益作為目標,是一種超前性的農業新技術。這種技術把信息智能化與機電一體化結合起來,并取得一定的應用。精確農業憑借其減少不必要投資,同時加強農業管理水平,既保證能源消耗少,又可以使環境影響小等優勢值得被引入我國設施農業。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食品安全的問題逐漸凸顯。要想使食品安全有保證,農產品的生產、傳輸、出售等各環節必須嚴格把關,用傳統的方式往往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設施農業的引入可以緩解這個問題。比如通過物聯網技術監控動植物生長,監測動植物生長環境的各個指標,真正保證食品安全,實現綠色無公害。當前,傳感器應用和比較廣泛,但是隨著發展很多農戶存在完全自動化管理的要求。這對整個設施農業的發展可以起到很好的領導作用。同時要建設一批專業的技術隊伍和技術品臺,使企業之間、用戶之間、企業用戶間有一個良性溝通。
五、結語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赤峰市松山區設施農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一是政府重視,群眾認識高.黨委政府組織干部深入各村組發動群眾,提高對發展設施農業的認識,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二是不斷擴大規模.每年規劃新建園區,有些地區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園區建設、生產的管理,園區設計標準比較高,包括道路交通.并規劃了建設園區管理辦公、物流園等用地;三是各級政府積極扶持.每年財政扶持新建園區的水電路配套,支持現代農業項目,各鄉鎮也制定相應政策;四是提高建設標準,提高技術服務.為保證松山區設施農業建設質量,政府相關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完善日光溫室的建設標準,在抗壓、防寒方面做進一步改進,增強溫室抵御災害的性能.同時確定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專門負責設施農業的規劃、設計、建設等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確保建設質量.
2赤峰市松山區設施農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赤峰市松山區設施農業雖然經歷了較長時間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傳統農區范圍廣大,設施農業發展的比例仍顯太小.全區耕地面積194萬畝,到2012年底,松山區設施農業發展到2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1.86%.同時,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設施農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不足.
2.1資金仍顯短缺,貸款難度較大,各級財政扶持資金規模較小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民收入低,自籌能力差,用于棚室建設的自有資金非常有限,加之財政補助資金較少,申請貸款難度大、利息高,仍然制約設施農業的發展.
2.2技術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服務不到位
發展設施農業,科技是強有力的支撐.設施農業每年都有一定增加,而技術指導的人員不足,雖然一些地區聘請了農民技術員,但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很多地區農民還不能有效掌握養殖和種植技術,仍以傳統人工勞作為主,效率低,收入微薄,致富進程緩慢.
2.3設施規模小,水平低
設施農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有些地區溫室結構簡易,土地利用率低,保溫、采光效果不好.溫室大棚不通電、不通水、道路不暢等問題依然存在,使設施農業產品不能及時向外輸送,影響了設施農業持久穩定發展.
2.4市場建設滯后,流通不暢,專業合作社發展滯后
政府雖然扶持建設了一些產地批發市場,但與設施農業發展的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專業合作組織不規范,農民經紀人缺乏有效地組織管理.另外,現有設施農業產品單調,貯藏、保鮮、深加工等環節薄弱,缺乏知名品牌,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對設施農業的縱深發展缺乏足夠認識,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3赤峰市松山區進一步發展設施農業的主要對策
針對赤峰市松山區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應進一步開拓思路,集思廣益,因地制宜,借鑒先進發達地區經驗,使設施農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3.1進一步加大對發展設施農業的支持力度
設施農業要得到持續、健康和規模發展,就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對發展設施農業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制定優惠政策,扶持設施農業項目,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實行專款專用.充分利用各地綜合自然條件,設計切實可行的設施農業發展目標,最大程度地使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整體提高農牧民增產增收水平.
3.2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用戰略發展的眼光,依靠科學技術來支撐設施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研究新技術,新材料,提高科技種植技術水平.通過聘請和培訓更新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提高服務技能,創新服務手段,各級農業部門和科技人員及時解決農民在建設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3.3支持市場建設和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
加強市場建設和產品銷售方面的建設,新建、擴建和改造產地批發市場.在銷售網絡建設上,建設赤峰市松山區周邊市場及國內市場.加強信息收集,拓寬流通領域.建立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和檢測點,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行綠色通道制度,使設施農業產品流通順暢.
3.4建立機制,實行獎勵制度
農業物流標準化滯后仍是制約中國現代農業物流發展的一大瓶頸。原因是適應農業物流發展的基礎類、技術類、服務類、信息類和管理類標準體系仍未建立起來;物流標準化的運作依然在傳統體制的框架中進行,相互之間缺少交流合作機制,協調性較差。目前,物流標準化實施的市場基礎比較薄弱,農業物流非標準化裝備、設施、行為仍相當普遍。比如,各種運輸裝備、裝卸設備標準不能有效銜接,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統一,多式聯運遲遲得不到大的發展;農產品保鮮、貯藏、運輸標準數量不足,包裝標準與設施標準之間沒有協調,不少農產品的分類、分級、分等大多憑人工感覺,誤差過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交叉重復,技術指標要求不一,產品標準和檢測方法不配套;農產品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量控制技術標準空缺;適應加工的農產品和優勢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不完善;食品添加劑、重金屬、農藥、獸藥等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標準與國際標準不接軌;代表農業物流現代化程度的信息化標準嚴重滯后。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農業物流活動的質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國際農業物流活動的通暢。
二、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建議
(一)強化政府調控職能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應該針對中國農業物流當前實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使政府的宏觀調控、中介組織的協調、微觀主體的自身建設、公眾的積極參與相結合,從多個方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失時機地加快中國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看,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無論是體制還是促成農業物流模式的轉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預,既需要有政策的指導,也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強制,以及必要的資源支持。
(二)完善農業物流信息系統建設
加強政府信息導向和信息服務。及時準確地掌握和利用信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農業物流的客觀要求。如果對有關農業物流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和利用,就無法避免農資、農產品不合理流動現象的發生。目前,中國農業物流組織有很大一部分在產區的農村,客觀上造成對鐵路、公路交通及農資供給、農產品需求信息不能及時了解或了解不準確。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加大信息宣傳、溝通的力度。首先,農業主管部門和鐵路、交通等部門通過一定的方式運輸方面的信息,使各農業物流組織能及時準確地了解、掌握和利用這些信息,有效地組織農業物流活動。其次,加強農業主管部門、鐵路、交通部門及相關單位與農業物流組織的聯系,相互溝通協調。最后,農業主管部門可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手段廣泛收集農資、農產品供求方面的信息,進行認真分析比較,并及時與有關部門和企業溝通、協商,為農業物流的合理組織創造條件。
(三)創建農業物流服務品牌
在逐步開放的農業物流市場上,企業取勝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單純以服務產品本身來競爭,追求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的共同訴求。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物流服務企業都忽視自身服務品牌形象在市場營銷中的建設和運作,真正能夠在國際上叫得響的“本土”物流品牌屈指可數,而農業物流領域的品牌則更少。先進的農業物流管理及農業物流現代化的優勢最終體現在農業物流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品牌影響力上,要加快現代農業物流發展,就必須創建農業物流服務品牌,通過品牌獲得服務溢價。對農業物流企業來說,首先,要強化品牌意識,樹立正確的品牌理念。正確的品牌理念是創建品牌、占領市場的向導,應該符合時代和顧客心理的要求。其次,要確定準確且個性化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設計、塑造、發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關鍵。農業物流企業要把握市場發展的脈搏,在認真細分市場,遵循消費者導向、差異化、個性化和動態調整原則的前提下,選擇目標市場,做出具體定位。從目前現代農業物流發展的趨勢看,農業物流企業應該定位在專業化、國際化的物流企業。再次,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調整員工結構、優化員工隊伍,強化員工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服務技術,使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服務品牌具有良好的基礎。最后,通過質量系列認證,建立起以客戶為中心和符合國際國內標準的作業規范,使農業物流企業的質量管理實現系統化和科學化。
(四)加快企業技術創新
(一)數據來源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組于 2013 年 6~9 月進行的 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情況 專項調查。調查問卷分為農戶問卷與合作社問卷兩部分:農戶問卷內容涉及農戶基本情況和生產經營情況、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和供給情況、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成員服務情況以及帶動非成員情況;合作社問卷包括農村基本情況、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管理、經營和服務情況。項目組在重慶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東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陜西省、山西省、貴州省、河北省等 15 省市中隨機抽取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調查村中隨機抽取 1~2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選取合作社82 個,并按照 3:1 的比例對合作社成員和非合作社成員進行隨機抽取調研。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 400 份,覆蓋37 個區縣的 83 個村鎮,回收 396 份,有效問卷 394 份,有效率為 98.5%。
(二)分析方法國內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從農戶需求角度研究優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頻數法,即通過對受訪農戶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選出相關選項,然后根據各選項的頻數大小進行位次判斷[16];均值法,對不同位次選項賦予分值,根據加權總得分來判斷序次[17];系統聚類法,孔祥智等[18]認為各選項出現在不同位次上的頻數不同,無法進行有效排序,可以運用聚類分析彌補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優先選項無權重轉移進行改進,提高各選項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認為頻數法忽視了農戶對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評價的現實,依次對所有選項進行排序可能更優于僅選出前三項或前五項,應綜合運用幾種互補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證的、具有共性的優先序,才能更符合農戶的真實需求。因此本文綜合參考運用最優先項頻數法①、加權頻數法②和系統聚類分析法③,利用 SPSS22.0 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和聚類分析。
二、實證分析結果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具有廣闊而復雜的地域類型,不同區域之間的農戶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發展程度、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狀況存在很大差別,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優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農戶的家庭經營過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對于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訴求有著較大的區別;在實地調研中,筆者發現,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響著農戶的農業經營活動的前瞻性,對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優先次序選擇有著較大影響;合作社作為一種農民自愿性合作組織,相對能提供更為全面農業社會化服務,合作社成員更能夠表達出自身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訴求;農戶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經營類型不同,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區別,并影響其社會化服務的優先次序。因此,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員、不同經營類型的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優先次序有必要進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
本文首先比較了全國受訪農戶根據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針對以下 12 項服務類型進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運用 SPSS22.0 軟件計算出各項農業社會化服務在不同位次上出現的頻數及加權均值如表 1 所示。注:本調查要求受訪者選擇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并給出排序,為更真實了解農戶偏好,允許農戶根據意愿對于部分服務不作選擇,因此表格的實際有效頻數因統計變量不同而不同,總計可能小于總體有效問卷 394 份。類似地,表 2、表 3、表 4 的有效頻數也可能小于 394。依據首選項決定法和加權均值法得出全國受訪農戶最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如表 2 所示。依據首選決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農產品銷售,其次為種苗提供;而依據加權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為種苗提供,其次為農產品銷售。雖然兩者得出的結果稍有區別,但是始終位于最優先需求的前兩位,且在實地調研中,相當部分農戶對其迫切需要的幾項社會化服務無法給明確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以進一步準確了解農戶的需求層次和優先序,具體結果見圖 1。將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數據導入 SPSS22.0,選擇系統聚類,根據數據之間的距離確定類別,再綜合經驗分析得出,農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可明顯聚為六類,結合表 2 得出如下結論,即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根據其迫切程度可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第二層生產資料采購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生產計劃安排服務;第三層生產管理服務;第四層農業金融服務、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第五層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業機械服務;第六層為個別農戶特別提出的其他服務。由表 2 和圖 1 可知,排在前兩位是種苗提供服務和農產品銷售服務,這兩者的頻數和加權均值要遠優于后面的其他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因此是農戶最為迫切的需求。在生產過程中,良種對與生產效率的提高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當前受訪農戶的良種 47.33%從合作社采購,這表明了合作社作為良種提供的有效途徑依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對當前農戶來說,現代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及時做出生產決策,農產品銷售服務作為走出 量大價賤傷農 怪圈的重要途徑,是農戶最迫切的服務需求之一。生產資料采購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生產計劃安排被排在第二層。這四項服務作為農戶產前、產中的重要服務內容,對農戶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了解市場信息有著重要作用,農民自身局限性導致其無法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對于市場的前景很難有準確的把握,因此更專業和及時的服務必然能為農業增效、農戶增收和農村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第三層為生產管理服務,科學合理的生產管理有助于農戶提高產量,降低損失。第四層為農業金融和基礎設施服務,農業金融獲得的難度較大且農戶對其認識不足以及保守型生產的限制,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要求,故處在較后位置。第五層農業機械服務和農產品加工服務,當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仍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沒有能夠形成針對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值得關注的是農業機械服務需求較低,調研顯示農民選擇合作社的農業機械服務比例為 31%,其原因是調研農戶中一般性農業機械擁有量大,且當前農業機械大戶的有償服務較易獲得。第六層為除列出服務內容外的個別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區域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限
1.東部地區。由首選頻數和加權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計劃安排、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農業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種苗提供排在第一位、農業信息排在第五位;結合聚類分析結果,東部地區農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可依次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計劃安排,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第四層農業金融、農業機械,第五層農業基礎設施,第六層為其他。
2.中部地區。具有共性的結果是: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生產計劃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結合聚類分析結果,中部地區農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可以劃分為七層,第一層種苗提供,第二層農產品銷售,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第四層農業信息,第五層生產計劃安排、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為農業基礎設施、農業金融,第七層為其他。
3.西部地區。數據顯示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種苗提供、農業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結合聚類分析結果,西部地區農戶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可依次分為七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第二層農業技術、種苗提供、農業金融、農業信息、生產資料采購,第三層生產計劃安排、農業基礎設施,第四層生產管理,第五層農業機械,第六層農產品加工,第七層其他。綜合以上對比分析發現,種苗提供和農產品銷售是三個區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和農業技術排在前四位,農業機械、農業基礎設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區別在于東部地區受訪農戶對生產計劃安排服務的需求程度高于生產資料采購和農業技術,對農業金融的需求高于農業機械和農業基礎設施;中部地區受訪農戶相對于東部西部地區對農業金融的需求較低,對生產資料采購較為迫切;西部地區受訪農戶對農產品銷售服務需求要高于種苗提供,農業技術的需求較為迫切,并且相對于中部地區、東部地區急需農業金融服務,農業基礎設施服務需求較為靠前,生產資料采購、生產計劃安排服務需求則較為靠后。這樣的區域需求特征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東部地區農業發展處于較為領先地位,經營者更關注生產規模擴大、科學合理的生產安排;中部地區農業生產經營環境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中等水平,農戶以保守經營為主;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金融環境、市場環境較差,農戶迫切需要產品銷售服務、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來改善其生產經營環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
依據我國 2013 年統計年鑒,農村家庭平均總收入為 42643.80 元,本文根據樣本分布情況,將受訪農戶家庭平均收入按照 4 萬以下、 4~8 萬、8 萬以上劃分為三組,不同組受訪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狀況首選頻數及加權均值如表 3 所示。
1. 總收入 4 萬元以下受訪農戶。共性的結果是: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和生產計劃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結合數據聚類分析結果,家庭總收入 4 萬元以下的受訪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優先次序為:第一層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計劃安排,第三層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農業信息,第四層農業金融,第五層生產管理,第六層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農業基礎設施,第七層其他。
2. 總收入 4~8 萬元受訪農戶。共性結果是前五位需求都為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和農業信息,結合聚類分析結果可依次分為六層, 第一層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資料提供,第三層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生產計劃安排,第四層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五層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六層其他。
3. 總收入 8 萬元以上受訪農戶。具有共性的結果是前三位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計劃安排與后兩位農業機械和其他相同。結合聚類分析譜系圖,可以順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計劃安排、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生產資料采購,第三層生產管理,第四層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五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其他。由以上對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差別較小,前六位需求內容與全國整體狀況相同,后六位需求優先次序稍有區別;通過三個收入水平層次的優先序和均值大小來看,受訪農戶的收入水平越高,對于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對農業機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對于農業技術的需求程度較為接近。中低收入受訪農戶對于生產資料采購的需求更為迫切,收入較高的農戶則更關注生產計劃的安排。根據調研數據,受訪農戶收入水平與其經營規模存在緊密聯系,收入較高的農戶一般擁有較大的經營規模,其對于優秀品種的選擇、產品銷售有著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關注合理的生產計劃安排,這也印證了上述結論。
(四)是否合作社成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
1. 合作社成員。對比首選頻數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結果是前六位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包括農產品銷售、種苗提供、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農業信息和生產計劃安排相同,結合聚類分析結果可以依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種苗采購,第二層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農業信息、生產計劃安排,第三層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四層生產管理,第五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為其他。2. 非合作社成員。該部分受訪農戶的首選項和均值優先序存在較大區別,依據首選項決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員受訪農戶最迫切需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先序存在區別:依據首選決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產計劃安排服務,其次為種苗提供服務;而依據加權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為種苗提供,其次為農產品銷售。本文參考實際調研狀況綜合兩種結果結合聚類分析,依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生產計劃安排,第二層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第四層生產管理、農業信息、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五層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金融,第六層其他。根據以上結果,合作社成員和非合作社成員的受訪農戶對于農產品銷售和種苗提供都有著迫切的需求,而對比發現,合作社成員對于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農業金融的需求相對于非合作社成員更為迫切,這體現了合作社成員受訪農戶對于農業生產經營更注重發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員農戶對于生產計劃安排需求尤其迫切,這是由其自身生產盲目性和承擔風險能力較弱所決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
1. 小學以下。根據首選項和加權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相同,包括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綜合聚類分析結果,依次劃分為七層:第一層種苗提供,第二層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與生產資料采購,第三層生產計劃安排、農業信息、生產管理,第四層農業金融,第五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農業基礎設施,第七層為其他。2. 初中水平。依據首選項和均值優先序共性的結果是農產品銷售、生產計劃安排、種苗提供、農業信息、農業技術都在前五位,差異在于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資料采購的位次。考慮實際調研的解釋誤差,本文傾向于加權均值的結果,綜合聚類分析劃分為六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計劃安排、種苗提供、農業信息、農業技術、生產資料采購,第三層生產管理,第四層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五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第六層其他。3. 高中以上。該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為農產品銷售,后四位為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其他。綜合聚類分析結果,可以依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種苗提供、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第三層生產計劃安排、農業金融,第四層生產資料采購,第五層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械,第六層其他。根據以上數據,農產品銷售和種苗提供在每個教育水平的受訪農戶處在最靠前位置,而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農業基礎設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處在需求緊迫程度較低的水平。此外,從教育水平來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農戶,對于農產品銷售、生產計劃安排與農業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農戶對于生產資料采購、種苗提供的需求越高。這說明農戶受教育水平對于其農業生產的計劃性有著積極的影響。
(六)不同經營類型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優先序
1. 自給自足型。共性結果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為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種苗提供。綜合聚類分析,依次劃分為七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種苗提供,第二層為農業技術,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農業金融、生產計劃安排、農業機械,第四層生產管理,第五層農業基礎設施,第六層農產品加工,第七層其他。
2. 追求利潤型。共性結果是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和生產計劃安排都處在前五位。結合聚類分析結果,依次劃分為四層:第一層為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生產計劃安排、農業信息、生產管理,第三層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第四層為其他。
3. 勞苦規避型。對比兩種方法的分析結果,該部分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優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采購、種苗提供、農業技術、生產計劃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農業信息>生產管理>農業金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械>其他。由聚類分析,依次劃分為六層:第一層農產品銷售,第二層種苗提供、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第三層生產資料采購、生產計劃安排、生產管理,第四層農產品加工,第五層農業金融、農業機械,第六層農業基礎設施、其他。
4. 風險規避型。綜合兩種方法,結合聚類分析結果,可以依次分為六層:第一層種苗提供、生產計劃安排、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第二層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第三層農業金融,第四層農業機械,第五層農業基礎設施,第六層其他。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四種類型受訪農戶對于種苗提供和農產品銷售依然有著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給自足型農戶對于農業信息的需求程度較為迫切,追求利潤型農戶占受訪農戶的 59%,此部分農戶對于種苗提供、農產品銷售有著相對更為迫切的需求。勞苦規避型農戶的農產品加工的需求相對較高,風險規避型農戶對于農產品銷售需求程度相對較低,而對于生產計劃安排有著較為迫切的需求。這些結果與其自身的農戶特征是相吻合的。三、研究結論及建議本文綜合運用最優先項頻數法、加權均值法和系統聚類分析,對全國 15 省份農戶實地調研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探討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狀況,并對農戶迫切需求的社會化服務項目排序,從而反映出農戶的真實需求,為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社會化服務供給效率提供參考。從研究結果來看,全國范圍內的需求優先次序為:第一層種苗提供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第二層生產資料采購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生產計劃安排服務;第三層生產管理服務;第四層農業金融服務、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第五層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業機械服務;第六層為個別農戶特別提出的其他服務。這要求在建設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要根據農戶需求迫切為農戶提供相應的服務內容,關注新品種的引進,為農產品銷售提供多種途徑,從而提高服務供給效率。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得出的共性結論是種苗提供和農產品銷售是當前農戶需求最迫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其次是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農業信息和生產計劃安排服務,最后四位的是農業基礎設施服務、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業機械服務和其它,這與全國農戶的優先序一致。而針對不同群組受訪農戶各自的特點,應采取相應措施為其提供有針對性有側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區域層面,對于東部地區農戶應注重提供生產計劃安排服務,對中部地區農戶更應提供生產資料采購服務,對于基本公共服務較差的西部地區農戶,更應注重對農業技術的推廣、農業金融服務提供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收入層面,應更多的對高收入農戶群體提供生產計劃安排服務,對中低收入農戶提供生產資料采購服務;在合作社層面,相對于普通農戶,應有側重的對合作社成員農戶提供更多的農業信息和農業金融服務;在受教育水平層面,應對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農戶進行生產計劃安排指導和提供詳細的農業金融信息,對教育水平在中學以下的農戶應加強對產前的生產資料采購指導;在經營類型層面,應為自給自足型農戶提供與其自身密切相關的農業信息,對于追求利潤型農戶應更多的提供種苗和增加農產品銷售的銷售渠道,對于勞苦規避型農戶應引導其對農產品進行進一步加工和提供農業機械服務,對于風險規避型農戶應引導其合理安排生產計劃。
摘要:通過實際調查,在分析阜新經濟轉型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以及總結阜新發展現代農業成果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阜新發展現代農業進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促進阜新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經濟轉型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
1阜新的自然環境和農業資源
阜新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北鄰科爾沁沙地,東接遼河平原,西靠熱河山地,為遼河與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淺山丘陵區域。土地總面積10316萬hm2,其中耕地面積3716萬hm2,林地面積約30167萬hm2,草場面積約7萬hm2;丘陵山地占58%,風沙地占8%,平原占23%。總人口193萬,其中農業人口108萬。阜新地區人均耕地約0137hm2,農村人均耕地超過014hm2,為全國人均耕地的4倍。農村土壤、河流污染少,無疫病區。該地區屬于北溫帶亞溫帶亞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溫年平均在711℃~716℃,活動積溫337716℃,年日照時數282617h,是遼寧省日照時數最好的地區。正常年份年降水量在45520mm,大水面蒸發量1789mm,無霜期154d左右。阜新宜牧草場廣闊,農民有從事畜牧業的傳統習慣,發展畜牧業有著較好的基礎。糧食年產量15億kg左右,其中70%以上為玉米,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20億kg,大部分可用做飼料,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阜新擁有健全的種畜繁育體系,原種豬場、關山種羊場、阜新種牛場在全國種畜同行業中占有重要位置。豐富的土地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使得阜新經濟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阜新經濟轉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阜新經濟轉型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2001年12月8日,國務院將阜新市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歷經4年的轉型實踐,阜新市經濟轉型思路漸漸清晰,即堅持“自力更生,龍頭牽動,科技支撐,以民營為主,市場運作”的方針,立足現有基礎和優勢,構筑“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經濟格局,變單一經濟結構為多元經濟結構。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經濟轉型的重點方向,把發展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作為主導接續替代產業。同時培養玻璃、電子、橡膠、氟化工業等一批支柱產業。經濟轉型的最終目標是走出以煤為主的黑色經濟,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建設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綠色經濟,建立起阜新市在區域經濟中的優勢地位。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是著重發展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推進阜新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建設一批綠色農業產品生產基地,走“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都市市場和國際市場=高附加值生態農業”的道路,努力建成為遼寧省和全國的現代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
2、阜新市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取得的初步成果綜觀4年實踐,“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漸漸清晰,農業產業化的雛形已初步顯現。農業也不再局限于第一產業,而是三種產業的搭接和融合,努力尋求一個鏈條式的綜合式產業。阜新市大力發展了高科技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適應的農產品加工業,由種養業向現代加工業和現代物流業延伸,建設了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農業園區和農業專業小區;大力發展了以優質牧草為主的飼料作物種植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果。
3、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初具規模阜新市現已引進和培育70多家龍頭企業,包括河南雙匯、內蒙伊利、上海大江、草原興發、東阿阿膠等國內有知名度的優質農產品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生豬、肉雞、乳品、肉羊、白鵝、肉兔、雜糧、食用菌、牧草、花卉等14個農業產業化鏈條,已建成東北地區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和食用菌加工出口企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鏈條、農產品生產基地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217%上升到2005年的26%,總量居阜新市第二位,基本完成了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第一階段的布局,初步構筑起接續主導產業框架[2]。
4、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總產值增幅較大從表1可以看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1999年的265103萬元增長到2005年的700531萬元,增幅達264125%,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14156%,增幅較大。農業(小農業)比重由1999年的6816%下降到2005年的4710%,下降幅度2116%;林業比重由1999年的211%上升到2005年的417%,增幅達12318%;牧業比重由1999年的2819%上升到4714%,增幅達6410%。4年來,林業和牧業呈現較快增長趨勢,畜牧業迅猛發展,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21213特色種植業迅速崛起經濟轉型給阜新市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突出表現在以高油大豆、專用玉米、雜糧、食用菌、花卉、專用馬鈴薯、紅干椒為代表的特色種植業迅速崛起。阜新市發展特色農業的一個特點是打造綠色品牌,截至目前,阜新市已有4戶企業、4個產品、約423313hm2基地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16戶企業、35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①。特色種植業中,雜糧發展尤其突出。在轉型中誕生的香香食品集團、五彩雜糧公司、化石戈谷業有限公司等雜糧加工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與農戶簽訂單的形式組織雜糧生產,使雜糧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在2005年種植的約4113hm2雜糧中,為上述龍頭企業配套的生產基地就超過約0167hm2。龍頭企業的引導和牽動,使小米乳、綠豆乳、紅豆乳為代表的阜新市雜糧產品以獨特的風味迅速打開了市場。
5、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專業基地建設步伐加快繼
2001年國家批準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后,阜新市又相繼建立了29個專業小區。在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已成立14家農產品加工重點企業和10個研發中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專業小區配套設施相繼完成。
6、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成倍增長僅在2003年的農村投資中,除國家和地方財政用于電網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礎性投資外,分布在鄉鎮的企業、基地和農戶共完成7億元的投資,是2002年的215倍,2001年的313倍。213阜新市發展現代農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轉型4年來,阜新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面臨的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很多
7、經濟轉型試點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阜新市作為國家確定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國家和遼寧省的支持多是針對具體項目,多是一事一議,缺乏一種長期有效的機制和統一的政策扶持。阜新市在財政、稅收、信貸、土地、社保等方面與其他城市沒有特殊之處,在招商引資方面不具備優勢,沒有形成政策洼地效應[3]。
21312項目立項審批難由于阜新地區工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小,規劃上報規模不大,與國家開設的專項項目對路少,很難進入國家計劃,在項目爭取上處于劣勢,爭取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國債扶持項目很難。同時,國家為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實行了最嚴格的土地政策,停止新批建設用地指標,許多轉型項目因用地審批問題而擱淺,土地問題已成為阜新市招商引資的瓶頸。
8、缺乏金融資本的有效支持,項目資金籌措難由于經濟發展滯后,阜新地方財政緊張,配套能力較弱,對一些重點項目很難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不利于引進科技含量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阜新市是信貸貸差地區,許多信貸資金靠拆借籌措,不良貸款率較高。除4家國有商業銀行外,只有1家地方城市銀行———阜新市商業銀行,在4家國有銀行中,工行、建行審貸權已經收到省行,阜新市行只有報送權,沒有審批權,經濟轉型缺乏金融資本的有效支持。
9、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建立調查問卷顯示,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渴望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盼望盡快建立市場信息反饋體系,能獲得正確市場導向;盼望建立健全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盼望建立權威的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使產品符合國際標準;盼望政府不越位,不要強迫命令;盼望健全生產資料市場的法制監管。
3阜新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
阜新市轉型4年來現代農業發展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如何在阜新這樣一個資源枯竭、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盡快轉變,農業發展中應注意哪些問題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進行理性思考。
1)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建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就必須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整合農業資源。
2)發展現代農業應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導,打造特色產業鏈。人們對農產品加工食品的消費逐年增加,農產品加工業有著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當今的國際農業競爭,不再是單個產品、單個生產企業的競爭,而是包括農產品質量、品牌、價格和經營成本、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體系的綜合競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是對農業資源實行縱向整合、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3)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應以民營為主,依靠科技支撐。民營為主是解決經濟發展資金困難的有效途徑。在轉型投入上,堅持以民營為主,地方政府應為民營經濟提供便利,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向一、二產業延伸,促進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同時按照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加快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4)現代農業必須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經濟不僅是世界潮流,也符合阜新市情,是阜新市經濟轉型的競爭力和生命力所在。要以發展綠色經濟為主旋律,阜新市要力爭建設成中國一流的綠色食品基地。綠色不僅包括綠色食品,還包括生態、環境、政府服務、人文和消費。
4加快發展阜新現代農業的改進建議
國家應盡快建立對阜新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長期有效機制和統一政策扶持,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國債扶持項目上給予一定的傾斜,最終使直接投資項目轉變到政策扶持項目。例如,對阜新規模較大的龍頭農產品加工企業,國家可以通過國債資金予以扶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承包農業園區或養殖小區的下崗職工和農戶,由農業發展銀行提供貸款支持;對利用礦區復墾地為吸納下崗職工再就業而創造的企業,應少征或通過行政劃撥方式免征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費用等。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轉型成敗的關鍵,高素質和富有感召力的政府團隊對經濟轉型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市各級政府應積極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變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建設服務型政府,清理地方性法規,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造標準化、公開化平臺,開展一站式服務。
411重視軟硬環境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政府應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硬環境和服務軟環境,樹立環境經濟理念,用市場手段經營好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優化投資環境,努力打造阜新市經濟轉型的城市品牌。對各類投資項目實行保姆式服務,對重大項目建立綠色通道,努力建設良好的政務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人文環境和輿論環境。其次,盡快建立健全包括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氣象服務、政策和法律服務以及市場營銷在內的相應機制。
412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幾個知名品牌,以知名品牌宣傳阜新新形象,以阜新新形象帶動知名品牌,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政府應重點扶持象福龍生物科技、比牛哥乳業、田園實業等管理科學、有發展潛力的本地企業,通過遼寧省和全國范圍內新聞媒體宣傳這些品牌,在打造出全國知名品牌的同時宣傳阜新轉型中的新形象,打造城市品牌。這樣既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同時也有利于招商引。413重視生態建設把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加強水利、生態、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把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開發利用放在首位,搞好外引水源和域內水源項目建設,抓好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和節水灌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大力推廣節水技術、發展節水型農業。
414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努力提高就業率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勞動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調整勞動力供給結構,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供給需求,增強向二、三產業轉移的能力,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水平。同時,要在農業內部進一步挖掘就業潛力,提高農業內部的吸納能力,擴大、實現農業勞動力在農業內部的充分就業。
415進一步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步伐一是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二是加快建設種養業良種繁育體系;三是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四是加快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運輸業,強化農產品流通和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的產業對接,推進貿工農、產加銷專業化經營一體化;五是加快建設農業生態保護體系。
416“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既然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型的重點方向,政府就應加大對相關企業和農民的扶持力度,實行“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的政策。在扶持中,政府應注意多采用市場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應鼓勵銀行降低貸款門檻、提供優惠利率、延長還貸時間,考慮給予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戶貸款補貼或者提供政策性貸款,幫助解決資金問題。
5結語
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需要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優勢進行分析,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龍頭牽動、科技支撐、民營為主,需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如何實現資源枯竭城市振興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難題,探索一條符合阜新市實際情況的資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轉型之路,不僅實現阜新可持續發展,而且將為中國118座資源城市的發展起到示范作用,這對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平穩實現漸進式制度變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紅光1支柱產業強阜新[N]1遼寧日報,2004-12-16(3)
關鍵詞:專業碩士;案例+現場教學;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2-0132-02
《農業資源利用新技術(含設施農業)》為農業資源利用專業碩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學位課程(主干課),自我校(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招生以來,已經連續開設2年,2013年該課程被列為校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項目。由于該課程在本校開設時間較短,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以及教師的授課經驗方面,與其他農業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筆者針對該課程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改革。
一、課程內容與時俱進
研究生課程與本科生課程的授課內容的較大區別在于,本科生主要側重于一些基本理論和概念和相關應用,所用教材內容一般都是已經得到驗證和公認的知識;而研究生的課程內容則不僅僅局限于已成的理論和公式,更多的則是圍繞一些相對前沿的問題所開展的討論與探索。因此,很多研究生課程特別是一些專業課程沒有固定的教材。這對主講老師來講,如何圍繞課程主線來組織自己的授課內容尤為重要。《農業資源利用新技術》這門課程的主題思想是結合我國目前農業資源利用的現狀,分析和了解以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新型農業資源利用新技術,特別是對土壤、水、氣候等多種資源綜合高效利用的設施農業技術做了特別闡述,使同學了解和學會因地制宜地利用農業資源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因此,我們力求圍繞著“新技術”來進行知識的普及和拓展。盡管沒有固定教材,但筆者還是選擇了一本教材作為參考書,即葉志華等主編的《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新技術應用前景與技術對策》。該參考書是在總結了九五期間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研究課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中新技術應用前景與技術對策”的最新成果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了我國農業水資源、草山草坡資源、肥料資源、飼料資源、農業氣候資源及減災生物資源等高效利用的技術對策和創新組合方案。這本書中關于我國農業相關資源的一些利用現狀也均作了詳細介紹,因此,筆者在理順課程的知識框架時,主要參考了這本書的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中的很多內容,基本都是10年前的科研成果,因此,圍繞每個知識點,查閱近幾年的期刊文章從中獲得最新的技術方法則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此外,筆者結合浙江當地的農業生產實際和特色,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設施農業方面補充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識,這些對于專業碩士畢業后能較快的融入到當地相關農技部門從事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是非常有益的。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資源利用新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這要求授課老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課程的知識內容。
二、以生為本,授課方式靈活多樣
目前,我國研究生教學方式與本科教學相似,上課滿堂灌,采取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對原始知識缺乏理解,教學方式仍以知識傳授為主,方法陳舊且過于單一,忽視演繹法與歸納法的綜合應用,導致所學知識繼承性有余但開拓性不足;課堂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而研討式、案例式、調查研究等方法則處在輔助地位,整個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與主體地位。針對以上弊端,筆者在授課第一年,在課堂上采取了教師授課+學生PPT討論的方式,即教師先把主要知識進行傳授,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某個主題,通過查閱資料,做成PPT,在課堂進行講解,大家再一起討論。但通過一年實踐發現,盡管同學們都很積極,但由于選題的盲目性,導致好幾個同學的選題一樣,講解內容有重復。因此,從第二年開始,討論形式重新做了調整,改變了過去全部教師講完,學生再討論,而是每次提前布置好主題,指定某幾個同學準備,之后下次老師講完某個章節后,留下部分時間讓學生講解自己的PPT。這樣能夠使同學們獲取的知識面更加廣泛。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講解、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的教學方法和過程。現場教學則是在分析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到實際現場開展教學活動。《農資資源利用新技術》中,設施農業一章占了較多篇幅。設施農業是在設施條件下實現的對農業土、水、氣等的綜合高效利用。第一年授課和討論筆者就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很多同學對設施材料、溫室大棚等缺乏一個直觀的了解。因此,第二年筆者在這個章節的授課方面,增加了案例+現場教學的方式。首先,在課堂內簡單介紹了設施農業的概念和概況,之后帶領學生到校內智能溫室進行實地參觀教學。在溫室管理人員的協助下,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設施保溫材料、濕簾,對于濕簾降溫的原理則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此外,筆者還帶領研究生跟隨本科生到浙江大學長興基地進行了參觀,讓學生見識了無土栽培的黃瓜、西紅柿、生菜、葡萄等高科技產品,體會到了植物工廠的魅力和家庭立體生態養殖的前景。這種現場教學的方法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還有學生當場表示,要利用暑假時間到有關基地實習。
三、注重能力技術培養,完善考核方式
優化考核方法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是教學課程設置的重要內容,所以所有教學內容的參與,都在學生進行考核之列,根據學生完成教學環節的所有內容進行加權平均。《農業資源利用新技術》這門課程,主要采取了平時成績+課程論文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1.平時成績。衡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特別是研究生,不能僅憑最后的一次考試或者課程論文來決定,更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首先向學生公布考核辦法與成績分配比例,即平時成績占50%,課程論文占50%。平時成績有如下幾部分組成:課堂表現:包括出勤率、聽課認真程度和課堂互動、PPT討論三部分。其中,PPT討論的權重占平時成績的70%。因為要完成這部分的功課,需要在課下查閱大量文獻資料,進行總結,制作PPT,最后在課堂上呈現出來。PPT的制作質量、學生的講解表現也體現在這部分總成績中。
2.課程論文。寫課程論文和開卷考試都是可以用來考核學生的手段。課程論文可以綜合考察學生的能力,包括演繹概況推理等思維方式和考察學生文章的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但布置課程論文時間要比較長,學生沒有太大的壓力,認為寫東西反正都能過,于是比較怠慢,也會有一些抄襲的可能;而開卷考試就正好相反,速度快,不可能抄襲,但會因為老師的主觀性,使得知識的發散度不夠。
考慮到本課程的特點以及授課對象,筆者選擇課程論文進行期末考核,但為了防止學生的抄襲,要求學生必須列出參考文獻的出處等信息。此外,要求學生撰寫論文時,題目、摘要、論文正文和參考文獻都要完整。近幾年,我國專業碩士的招生規模和比例逐漸擴大,對于這些學生的培養,主要是側重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培養。因此,《農業資源利用新技術》課程建設也會以此為宗旨,不斷改建和完善相關體系。
參考文獻:
[1]高靜,陸涓.實踐教學: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之關鍵[J].高等農業教育,2013,262(4):89-92.
關鍵詞:農村,水利工作
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發展由過去只注重糧食產量向重視農產品多樣化轉變,由過去純農業向農村工業化、產業化、商品化轉變.農村經濟結構的多樣化、農村集鎮的城市化及農民住宅的小區化,使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和保障能力與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相適應。特別是農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澇能力不高,農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數較低,不少城鎮在排澇動力的配備上還是接照農業的排澇標準進行設計建設,農村居民飲用水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生活和生產污染嚴重,農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較低,農田水利工程經營機制沒有達到良性運行目標。論文格式。這一切,都對農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認為,當前農村水利工作要圍繞“一個目標”(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目標),利用“兩大優勢”(即水資源優勢和水務一體化優勢),確立“三個協調”(即安全、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不斷完善“四個體系”(即防洪保安、水環境保護、水資源配置和農業灌溉安全體系),發揮“五個方面作用”(即提高產業層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觀水平、提高水資源科學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農村水利建設的重點是防洪除澇、節水灌溉、河道清淤以及農村水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推廣有效益的技術項目,搞好技術示范工作。
1.要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實施節水灌溉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必要保障。論文格式。加大農業節水力度、減少灌溉用水損失,有利于解決農業面污染,有利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是一項革命性措施,必須擺在農村水利建設的突出位置。要加大節水設施與節水技術的推廣力度,扶持節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滲渠系配套,合理發展噴、滴灌工程,重點發展淺濕灌溉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對主干渠道逐步實現襯砌化。
2.要努力提高農田灌排標準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對農田灌溉、排澇、降漬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要加強對灌、排、降技術標準的研究。今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切實提高供水保證率和農田排澇能力的標準,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標準的灌排服務。同時,要加強農業產業結構的規劃研究,以利于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發揮更好的作用。
3.要加大農村水環境治理力度
近年來,水污染帶來的水環境惡化、水質破壞問題日益嚴重,給水產養殖帶來了負面影響,死魚、死蝦、死蟹等現象時有發生;同時,水土流失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保護農村水資源,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創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越來越顯得重要。
4.要加快小城鎮防洪排澇工程建設
隨著農村城鎮化、集鎮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迫切需要解決農村小城鎮防洪排澇問題,特別是從抗御突發性暴雨受到的災害影響來看,農村城鎮的水利設施難以適應短時暴雨的排澇要求,有的小城鎮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澇工程體系,一旦發生較大的洪澇災害,必將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5.要提高農村供水能力
目前,農村居民飲用水和農村工業用水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出現了農村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故必須提高農村特別是小城鎮的自來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網敷設,解決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生產用水,順利推進地下水深井的封填工作。同時,在生產力布局上應綜合考慮,加強村鎮科學規劃工作,修建集鎮截污處理廠,解決污染源,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環境風貌。論文格式。
6.要強化防洪除澇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澇工程是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加強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決工程維護運行管理經費來源,一是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臺的有關規費征收政策,三是對通過確權劃界取得的水土資源或經營性資產,再通過出租、承包等形式獲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質,對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單位做到精簡高效,其編制內人員經費要納入公共財政預算;要做好管養分開工作,養護工作通過企業化、市場化機制操作,減輕管理單位的財政負擔.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澇費收取使用辦法,要根據當地工情、水情和種植養殖業及工業經濟特點,研究制定排澇標準,提供優質服務;按照能源費、工資、維修費、管理費、折舊費等核定排澇費,細化受益面積、保護人口、企業產值、種植養殖業等負擔比例,由管理單位向受益個人、受益單位收取排澇費,由縣及縣以上政府出臺政策,建立財政、集體(或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機制,解決排澇費用問題。
7.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經營管理改革
農村水利是農業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不具有完全市場化的競爭能力。目前,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中,一家一戶辦不好的農村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應該通過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來進行解決。要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明晰工程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規范管理權。小型農村水利工程具體的經營管理方式,可以根據工程類型、特點和當地經濟社會環境靈活掌握,還可以由水利站直接管理,也可以通過產權轉讓私人經營,還可以采用經營管理權承包、租賃或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強經營管理。在目前情況下,政府既不能把農村水利當作“包袱”甩掉,也不能繼續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包攬的做法。在租賃、承包甚至產權轉讓的工程管理中,要切實防止掠奪性經營。同時,要加強行業管理,制訂考核辦法,建立獎懲制度。要加強對經營者的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協調解決經營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對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他建設而減少灌區面積的,鎮村應該進行相應調節,以確保經營者的利益。在保護經營者合法收益的同時,應嚴格要求經營者按照規定繳納規費,促進農村水利事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煙霧機,設施農業,病蟲害,防治
隨著近年來設施農業的迅猛發展和應用,很多地方都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了規模化的種植園,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也越來越多了。隨著人們生活提高對農副產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規模化的設施農業病蟲害防治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問題,這對防治病蟲害的施藥機械和相關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也做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很多地方都還在使用手動的噴霧器,應用的是常規噴霧法來防治病蟲害,此法已不在適應當今注意環保的形勢,也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農副產品的產品質量。筆者以某研究機構實驗使用的lh系列煙霧機為例來說明熱煙霧技術在黃瓜、番茄、茄子、蘋果等果蔬上進行試驗和示范的方法、過程和效果。筆者認為,經過試驗,熱煙霧技術如果使用得法,不禁可以有效避免傳統噴霧防治方法上的費工、費時和用藥量大的弊病,還可以有有效提高效果、不污染環境、不誘發病蟲害等好處。
1.熱煙霧機的工作原理
熱煙霧機是一種可以煙霧化藥液的新型施藥機械,運用火箭發射裝置中的發動機制動原理制造,是通過其內部發動機的脈沖燃燒噴氣而制造。它燃燒汽油,然后發動機可以產生高溫氣流,氣流將流經的農業用藥液煙霧化然后揮灑出去以達到除去蟲害的效果。從實踐來看,其揮灑的藥液彌漫性好,能夠散播到各個方位而不留死角,所以無論是效果還是便捷性等方面都比傳統的施藥機械效率高。
2.施藥技術
2.1農藥的選擇
適宜的農藥形態可以是乳狀、水液和部分可濕性粉劑,最好是用乳劑為宜。一般來說,水液和乳劑要按常規量使用,可濕性粉劑每升煙霧應該限量在100克之內。
2.2煙霧劑
煙霧劑是專業農藥公司研制的施藥溶劑,比傳統煙霧機使用的柴油、發煙劑更加環保和安全,每畝使用量大概在1升左右。
2.3煙霧劑與農藥的配用方法和程序(以每1畝為例)
1)先將1升煙霧劑搖勻,然后倒入專用容器內;
2)把農藥中的乳劑、水液按每畝規定的配給用量倒入,可濕性粉劑加入等量水攪拌均勻后倒入;
3)在煙霧劑和乳劑、水液、可濕性粉劑等藥品按照上述程序充分攪拌后,在沉淀2分鐘后倒入煙霧機的藥箱然后就可以噴施了。
2.4噴施的合適時間
在晴天,一般是早晨和傍晚噴施;在陰天和雨天,全天都可以噴施,當然,最好在傍晚閉棚噴施,這樣可以保證人身安全和藥品的效益最大。
2.5施藥方法
噴施時是完全在棚內進行的,建議用退行噴施法以保證操作人員人身安全,可以以每分鐘6-8米的速度由離門最遠處向門口方向移動,直至退出出口。當然,也可以把煙霧機放置在門口,直接向棚內噴施煙霧。如果是多人同時進行煙霧噴施,方法和程序參見下面的第四節,會專門論述注意事項和方法、過程。免費論文。
2.6注意事項
1)噴施時候手的動作要緩慢有序,并在每塊要噴施的地方都噴施均勻,不能過急、過快、噴灑不均;
2)由于使用的是熱煙霧技術,噴施機器噴出的煙霧溫度高,所以噴口距離作物的適當距離一般0.5米左右,可以適當向上,以避免葉片灼傷;
3.熱煙霧技術實施時的注意事項和方法過程
在多人同時進行熱煙霧噴施時,因為現場的煙霧可能過大、器械工作的噪音源過多,使得操作人員不能正確判斷自己當前的位置和與比鄰工作人員的位置,也就無法撤離作業面或了解其它人員的撤離情況,影響了操作人員的安全,也影響了用藥的效果。免費論文。如何保證足夠的煙霧量和保障操作人員安全撤離作業面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在具體的熱煙霧噴施實踐工作中,摸索了一種多人同時實施熱煙霧作業,并安全撤離作業面的方法。
3.1方法
3.1.1器械和人員
認真檢查每臺器械,確保其工作性能和狀態正常、燃料和藥量充足,在同步作業時不會因為器械的性能或故障而中斷工作。充分了解和熟悉現場環境,按照現場的環境條件和工作要求,對操作人員進行工作目標、現場環境、操作要求的培訓。
3.1.2 操作方法
(1)將工作區域按方向劃分成不同的小塊,每個工作人員在各自的區域內施工;操作方法(2)在同一區域內,不同的工作人員輪流進行施煙霧的操作;操作方法(3)所有工作人員按兩人或三人一組進行編組,約定行動路線的起點、終點和行進的方向;間歇的時間或距離;補給燃料和藥物的地點;統一操作的指令。免費論文。
3.2結果
相鄰區域間,因不能明確界定范圍,每個操作人員均以各自認為安全的距離進行施工,造成局部煙霧不均勻或缺漏施工面,且無法確定所有的操作人員是否已經撤離工作面,中止了該法的操作。操作人員輪替交接過程的時間長,每次交接處均選在操作人員認為安全的距離進行,造成煙霧量少,不均勻,且施放煙霧的作業面小,不符合施煙霧作業的質量要求。
4.效果分析
2008年春季以來,我們使用熱煙霧機在研究機構實驗用蔬菜大棚中進行實驗,還在一個原種油桃大棚中進行了田間防效試驗。2年來累計開展田間防效試驗550畝次左右,防治效果較好。有很多戶農民種植的越冬栽茄子,其菜場里面的白粉虱病蟲害特別嚴重,2008年春季使用熱煙霧機連續防治3次,每次間隔5-7天,把白粉虱的發生控制在較低水平;在原種場的大棚油桃除病害中,2009年春使用熱煙霧機防治蚜蟲,一次防效即達90%以上。不僅省工省水,而且省藥1/3左右,同時減少了棚內濕度,避免了因過濕誘發病蟲害發生,經濟、生態效益均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志良, 王志青. 常溫煙霧機[J]. 農機科技推廣, 2009, (08) :56.
[2]黃超,莫慶華,王天昆. 大型空間多人同時進行熱煙霧作業的安全性探討[J]醫學動物防制, 2009,(07) .
[3]傅澤田, 王俊, 祁力鈞, 王洪濤. 果園風送式噴霧機氣流速度場模擬及試驗驗證[J]. 農業工程學報, 2009,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