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春天的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英國詩人雪萊的詩:“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冬天,比喻坎坷、困頓、窘迫等難熬的逆境時期。春天,比喻陽光明媚、心情愉悅、萬事亨通的理想之境。這詩,足以給人安慰和激勵。
生活,就是問題疊著問題,這些問題,有各種各樣的坎坷、困頓、窘迫,使你處于逆境。這種時候,就需要渡過坎坷的堅強,克服困頓的自信,戰勝窘迫的自強,期望理想的安慰、激勵。如果寒冷的冬天使你難以忍耐,那么,讀一讀雪萊的詩,它會使你萌生春的期待:春天,會帶來生命的蓬勃,讓人心生動,讓人心充滿希望。熬著吧,溫暖的春天就要來臨。
但是,這只是“今天天氣哈哈哈”,應景而言心境,一般的“四季心情”。
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漫長得令人沮喪,如果你是在冰天雪地里必須為生計勞作不休的人,如果你是“楊白勞”,也許會知道要度過這難熬、困頓的冬天是何等不易,可能不待見春天的鮮花賞心悅目,秋天的累累碩果果腹,他沒有夢幻詩情畫意,必須現實面對寒冷饑餓,艱難地、堅定地生活下去。對他來說,可能是:“冬天來了,能熬得過去嗎?”“即使熬到春天來了,命運會有什么改變嗎”?可見,對冬天不以為然的,可能是些不愁衣食、不需在凌厲寒風中為生計奔波、無病的“書呆子”或可以窩在屋里有暖可取的老人、小孩、閑人。
南方的冬天不同于北方,南方的冬天即便下雪也不會大如“鵝毛”,所以詩人就對南方的雪夸張:“廣州雪花大如席?!苯系亩祀y得有雪,不太冰天雪地,雪給生計帶來的艱辛難熬和災難困難就不待言了,江南的雪,通常不會帶來災難,小意思,可能會引起另類的審美,更多地誘發歡樂和詩意,君不見,古往今來,凡是贊美雪的詩歌,多半在江南創作。當然,江南的雪,尤其讓小孩載欣載奔,所以,江南的雪,也許更屬于少年。
對于冬天和春天,歷來有不同的審美,對于冬天和春天的雪萊式的述說,只是一種詩意的表達,詩情式的推論。對于人生如同在寒冬的人,有關春天的話題,實在沒有令人信服的生活依據,心中固然有對于春的詩意的向往,但通常被壓得太深,常常連自己也找不到。對于人生如同在寒冬的人,讀雪萊這類詩,就只會麻木,這些詩句,全然點燃不起等待的希望。于是,雪萊的詩,在情與理上都遭到了拒絕。
當然,春天是美的,是美的象征。春天是嵐翠撲衣、斜風細雨、鳥語花香,春的靈魂是它的不可抑制的蓬勃,是它的清新潤心的生機。身臨冬天的人,會把春天變成人生的夢幻。春天畢竟是一種誘惑,尤其對于在寒冬中苦熬的人來說,這種誘惑,擋也擋不住。
處在冬天,走過冬天,對春天久久期盼的人,可能會有這種感覺——一轉眼,春天就到了,又一轉眼,春天卻瞬息過去了。它似乎只是一個美麗的瞬間和幻覺。呵呵,我們還用得著這樣企盼春天么?
從冬天到春天,只是時序更迭,只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天象,它不會也不能變更人們的命運和人生機遇。
于是,你需要把那一派新綠、一泓清波和田野上吹來的拂面的涼風,都藏于自己的心魂之中。人生的四季心情,或者現實主義的詩意、詩情,不是簡單地謳歌時序更迭,不可逆轉的天象。于是,你不再刻意尋找春的詩情,也不會對春的短暫而大驚小怪、徒感傷悲。這樣,待冬日的冰雪、夏日的驕陽來臨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真實的抵御的能量。
一、學案課前預習分層
教師在每一次授課之前,進行詳細的分層學案預習設計十分必要,每一次的教學目標都需要讓擁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事先做好不同的課前預習準備。分開來看,對于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自學完課文之后,可以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除此之外,還可以試著發展課外興趣愛好,例如在完成預習作業之后進行課外拓展,查閱相關資料等。但是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就要提出相應的要求,要求其能夠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并且思考課文后的問題,如還有更多的時間和興趣則可以去查有關資料。但是對于后進生,則要求他們把課文初步閱讀幾遍,達到增強對課文的熟悉程度的效果,并且能夠努力完成預習環節的基礎題目。
二、學案課外輔導分層
1.集體教學與個別輔導相輔相成
集體教學主要面對占大部分的中等生,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習目標,仔細地解決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學生都會感覺到困難的重難點問題。而個別輔導主要針對的是優生和后進生,因材施教。如在古詩誦讀的課程中,優生不僅需要理解詩歌的意義和內涵,而且需要了解詩歌的背景等相關內容,并且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到有感情地背誦并能夠正確流暢地默寫。而后進生一般只要求了解詩歌的大概意思,能做到背誦和默寫有名的詩句。
2.課內輔導與課外輔導相輔相成
教師不但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單獨的啟發和教育,不斷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而且對于課堂上一下難以解決的問題,也要在課后及時為學生解決,并且及時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在課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型的練習和與課內有關的閱讀,提供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擇地拓展練習,方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輔導。
三、學案作業設計分層
由于所有的學生之間都存在著差異,如果在學生有差異的情況下,但是所做的作業卻沒有差異,就勢必會造成一部分比較優秀的學生“吃不飽”,但是程度較差的學生卻難以接受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并處理好這種差異性,在作業的設計上體現出難易的差別,從而分層施教,讓每一個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且較為輕松地完成作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如在《春的消息》一課的教學中,不同的作業體現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1)摘抄你所看到的描寫春天的詞語。這樣的作業重點在于鞏固語文基礎知識。一般來說,比較傳統的作業都是讓學生進行反復抄寫,學生通過抄寫機械地加深記憶,難免覺得乏味。如果能在做這一類作業時,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理解,自主自發地尋找答案,閱讀后再抄寫,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課文中摘錄與春天有關的句子。這屬于開放式的作業形式,目的在于在無形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完成這項作業時,必須自己主動地去收集和誦讀有關春天的詩句。把課堂上狹窄的語文教學空間無限制地延伸到課堂以外,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而且對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也很有幫助,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學案評價分層
在當代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提倡“進步就是一百分”的激勵方法。也就是說,只要學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都應該恰當地給予一定的鼓勵。而學案分層評價,就能夠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促使他們不斷肯定自己,對學習產生興趣,最終更上一層樓。
要】
筆者在美術教學中采用詩畫一體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就針對詩畫一體教學,論述了其基本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小學美術;詩畫一體;情境;為詩作畫;為畫配詩
蘇軾《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評論唐代王維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边@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也力求讓自己創作的畫能夠擁有一種詩意,擁有一種詩境。當我成為老師以后,我也力求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畫的詩意之美。于是,“詩畫一體”教學法在這種理想的追求下就誕生了。十幾年來,“詩畫一體”教學讓我享受到教有所成的快樂,也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名美術教師的價值與意義。
“詩畫一體”教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顛覆了傳統的美術教學法,橫跨兩個學科,并且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畫畫的興趣,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完成繪畫創作;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能從各個角度來鑒賞作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把自己的想象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同時,詩畫一體教學也推動了學生的多元發展。
那么,在詩畫一體教學過程中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呢?
一、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并不注重情境的設置,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難以被激發出來,或者激發的效果并不理想。筆者在新課程學習之后,就特別注重情境的設置。詩畫一體的教學中,就設置詩畫一體的情境,讓學生在詩畫中感受到詩情畫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畫畫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繪畫《春天美景》時,教師用多媒體幻燈片展示了春季中的詩畫,如展示春草圖,則配有《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以圖解詩,以詩悟圖,感受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那激昂向上的力量。再展示春柳圖,配上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從中體會到柳絲的美以及春風的溫情。
這是最為簡單、最為直觀的情境設置法,滿足了學生視覺享受,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詩與畫的美妙的融合,從而喜歡上這種詩情畫意的意境,愛上畫畫,愛上創作。
筆者有時還用“吟詩作畫”的情景設置法,這種方法對于教師來說要求較高。它既要求教師有很強的朗誦能力,又要求教師有很強的現場作畫能力。這種方法可以直接讓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繪畫水平,并且能讓學生身臨“詩畫一體”的情境中,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春天美景》也可以用“吟詩作畫”的情境設置法。教師先配樂吟誦一首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從而讓學生進入詩歌的美好意境中。然后問學生:你們覺得能依據這首詩畫出怎么樣的一幅畫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就可以總結,然后開始作畫。為了節約時間,教師也可以先在課前畫個輪廓,課堂上直接在畫上涂上顏色,讓學生快速而切身感受到詩與畫兩者中都體現的溫潤、清新之美。
設置情境法,讓我享受到了與學生共同陶醉于詩畫中的快樂,讓我享受到了學生快樂畫畫的快樂,也感受到教學質量提高的快樂。與詩畫同行,其樂無窮;與學生同醉,其樂無窮!
二、為詩作畫,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但是要讓詩變成一幅畫,則需要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文學創作的過程,是把所見之物凝定為無聲的語言,而把詩變成畫,則是要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色的畫面,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大的考驗。這個考驗的難點就在于學生應如何發揮想象把語言文字變為自己心中的美景。
比如,楊萬里的詩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要讓學生把這首詩變成一幅畫,就要讓學生明白之中之景是什么景?是西湖六月之景,是蓮葉無窮之景,是映日荷花之景。這無窮之景的美麗與壯闊又該怎樣體現呢?在這里筆者沒有強制要求學生畫什么,不該畫什么,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畫,但是畫中的主體必然是荷花與荷葉。在繪畫的工具上,筆者也沒有做出強硬的要求。于是,有的學生用水墨來畫,有的學生則用油畫棒來畫,有的學生用彩色筆來畫等。有的學生畫了荷塘之景,整池荷葉,參參差差,望不到盡頭。荷花點綴其間,與荷葉互相輝映。更有甚者,學生畫了兩條金魚,金魚嬉戲于荷葉底下,難舍難分,與荷花、荷葉相映成趣。我問學生為何要畫金魚,學生說因為是人要送別自己的朋友林子方,難以割舍,所以畫了兩條金魚來代表他們之間深刻的情誼,以及難分難舍的惜別之情。學生說的太好了。我沒有想到學生居然會有這么高的領悟力,不但能用自己手中之筆來畫心中所想,而且還言之鑿鑿,切中肯綮。還有的學生畫了一個人站在荷塘之邊,翹首眺望遠處的另一個人,而在這兩個人的中間卻是滿塘的荷葉荷花。學生既注意到題目中的送別,又注意到了荷塘之美,這也是難能可貴之作。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畫出荷花、荷葉,意境上也能做到深遠、遼闊。
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為詩作畫”練習后,學生的想象力越來越豐富,所做的畫不能切合詩歌的意境,而且有的學生還能別出心裁,畫出新意。有時,還真不敢想象這是小學生的作品,也只能感嘆“自古少年出英雄”啊!看到學生為詩所創作的作品,我真是欣慰,想到自己的教學方法有了一定的成效,心中就喜不勝喜。
三、為畫配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為畫配詩比起為詩作畫則來的更難。為詩作畫,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力、想象力及繪畫能力就行;但為畫配詩,則需要想象力、繪畫能力,還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因此,筆者把為畫配詩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有畫有詩,搭配成對即可;一種是有畫無詩,需要根據自己所做的畫來寫一首詩。
比如,畫春天之景的時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心中所想的春天繪畫出來。然后,教師出示有關春天之景的詩歌,讓學生自己挑選一首適合自己繪畫意境的詩歌就可以了。有的學生畫春天來了桃花盛開的樣子;有的學生畫春天來了,公園里花紅柳綠,一派生機勃勃之景;有的學生畫春天來了山清水秀、鶯飛燕舞之景等等。我就出示了很多首詩歌:《游園不值》、《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春夜喜雨》、《春日》、《惠崇春江曉景》、《春游湖》等,學生基本上能做到為自己的畫選首恰當的詩。有個別學生無法選擇的時候,教師進行點撥,幫助他們選擇適合的詩。
再如,畫植物的時候,學生選擇畫自己喜歡的植物。畫完之后,教師沒有給予詩歌來進行配對,這時,就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的畫創作一首詩。詩可長可短,只要能夠表達畫意就好。有一個學生畫梅花,他為自己的畫寫了這樣的一首詩:梅花,你雖然沒有姹紫嫣紅的容顏,但是我獨愛你,那勝雪的白,那撲鼻的香。還有的學生也畫梅花,他是這么寫的:梅,我愛你,愛你的不畏嚴寒,愛你的傲雪凌霜。三五句話,不用多,但是詩情畫意盡在其中。有的學生畫松樹,他為自己畫這么配詩:松,你與別人不同,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你那筆直的干!
一、以課本為平臺,引導學生積累
課內要求背誦的文章,要求學生一定要背下來,如課后的“讀讀背背”“語文園地”等。在此基礎上,加強在生活中學語文的引導、交流與展示。如,第一單元以多彩的春天為主題,識字1是關于春天的由成語或四字詞語組成的韻語。四篇課文既有春天的景,又有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學習過程中,學生找春天,畫春天,讀春天。語文園地中,講春天,唱春天。圍繞一個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閱讀活動,并在此過程中,綜合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及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累有關春天的詞句篇,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還可利用 “語文園地”鼓勵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并復習鞏固生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片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二、以課外拓展為延伸,豐富學生積累
郭沫若曾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睆囊荒昙夐_始就該注重閱讀的積累,日積月累,不會做詩也會誦。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高峰,古詩背誦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其次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我讓小朋友們準備了一本《書香四溢》,把平時看書時遇到的好詞好句記到這個本子里,不會寫的字用拼音。并定期檢查,比一比誰摘的好詞好句多,誰又能把這些內容記到自己的腦子里。記得多了,學習材料儲存于大腦,成為學生終身營養,構成了語文素養。因此強調積累就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積累語言材料的同時,積累文化,積累精神,打好文學底蘊。教師還可以創造多種形式,激勵學生主動積累詞句,重視語言的積累。
三、讓學生走出去,到生活中積累、運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走出教室,去圖書館、閱覽室,去大商廈、菜市場 等,讓學生廣泛地接觸生活、感悟生活。突破封閉的課堂和單一的課本,走進生活,走入社會,使學生在母語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下積累詞匯。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自制“詞語樂園”積累本,鼓勵學生認身邊的字,記生活中的詞,并盡可能地把詞匯剪下貼在“詞語樂園”中。走出教室,走出課堂,有效利用無時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學習資源,給學生搭建一個又一個學習詞語、積累詞匯、學以致用的舞臺,使積累變得生動高效。
四、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
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能讓積累事半功倍。而學生習得積累的方法,會使積累更加自主和主動,從而有利于形成學習能力。如為了加大詞匯增長的幅度,在積累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逐步掌握積累詞匯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積累,同時幫助學生養成勤于積累的好習慣。
1、世界上許多國家過母親節,但母親節的日期不盡相同:美國、意大利等國都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法國的母親節是5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泰國的母親節是8月12日。有人提議我國也應該設立自己的母親節,以提醒人們不忘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1)假如我國的母親節已經確立,請仿照示例(200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的句式,為我國首屆母親節擬定一個宣傳主題。示例:營造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
如:弘揚孝道熱愛母親
(2)假如從下面的候選人中推舉—人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你推舉誰?寫出理由。
候選人:孟母(孟子的母親)岳母(岳飛的母親)冰心
推舉岳母;理由:她教育孩子要精忠報國,將孩子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之材,是位善教的母親,應該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
(3)假如你在母親節這一天給母親洗一次腳,請寫出給母親洗腳前想說的話。
親愛的媽媽,您給予我太多太多無私的愛,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感謝您。請讓我為您洗一次腳吧,當作我對您的一點點回報。
2、《獻給母親的歌》
(1)請寫出有關母愛的俗語和古詩各一句。
兒行千里母擔憂;養兒方知父母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請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一句感謝母親的話。
媽媽,你的愛像陽光,給了我一生的溫暖,謝謝您,媽媽。
為了讓天底下的母愛得到最理智的回報,請你為母親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一條建議。
請不要溺愛孩子,須知嬌子如殺子。
3、5月11日是母親節,班里準備在這天召開班會,班會的主題是“感謝母親”。請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務。
(1)老師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這樣一份調查結果統計表: 項目 小學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親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學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①用簡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注母親生日和關注同學生日的學生越來越多,但初中生對母親生日的關注率遠遠小于對同學生日的關注率。
②作為初中生的我們,請根據表格內容,談談你的感受:
我們重視與同學的友誼,更要重視我們自己的母親。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學說一句祝福母親的話,并準備編輯成冊,請你為這個冊子設計一個好聽的名字。
母愛如水;媽媽,我愛你。
二、《尋覓春天的蹤跡》
1、請寫出24節氣中春季的6個節氣,并解釋“驚蟄”的含義。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2、請寫出有關春天的農諺。
春分有雨病人?。捍悍秩杖粝掠?,則病人少。 立春天氣晴,百事好收成
3、請寫學習過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句。
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孟浩然《詠柳》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
4、請寫出表現春天的成語。(三個以上)
春暖花開、春色滿園、花香鳥語、萬紫千紅。
三、《科海泛舟》
1、 閱讀下面材料后請寫出你的觀點,要求言之有理。
(1) 現代科技正在飛速的發展之中,人類用科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登上月球,克隆羊,信息時代,人類總是在不斷嘗試著新的東西。
(2)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不斷深入,有關克隆的話題不斷升溫,還出現了相關的影片如《侏羅紀公元》、《勇闖克隆島》等。
觀點:科技是把雙刃劍,人們要合理利用,才能使其造福人類。
2、仔細觀察下列標識,填寫說明內容。
為了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回應2004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國家環??偩质状瓮瞥鍪澜绛h境日中國標識。標識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積藍色,主體部分由四個圖形組成。其中A酷似 ,象征海洋;B似魚又似鳥,象征;C像;D像,象征海洋資源的珍貴。
四、《到民間采風去》
1、請寫出你搜集的也是你最喜歡的民間諺語2則。
2、請在課文《吆喝》、《俗世奇人》中找出帶有地方特色的語言,并說一說寫作中使用方言的好處。
①北京方言:如描寫吆喝的語句。
②天津方言:如“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p>
③好處:體現地方色彩,增強語言真實感。更突出人物性格。
3、中國的節日蘊藏著許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節日,感受其中的豐富多彩。某班準備就“節日文化”為話題,組織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全班都積極參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具體工作。
(1)你的任務是寫一條富有感染力的鮮活標語:了解節日文化,生活絢麗多彩
(2)活動中有一個調查的環節,你的調查專題是:端午節的節日文化
(3)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某一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寓意。
(4)活動中因喜歡什么節日文化發生了矛盾,于是展開了一場辯論。
①喜歡西洋節日文化。理由是:西洋文化新穎.有趣。
②喜歡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理由是: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作為中國人,有義務喜歡與了解民族傳統文化。
五、《古詩苑漫步》
1、班上準備舉行一次古代風流人物詩歌朗誦會,要求每位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文,認真準備,力求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誦,從中感受風流人物的情懷。
(1)假如你是節目主持人,請你為這次活動設計一個精彩的開場白。
(2)你一定也精心準備了自己要朗誦的詩文,請你把它推薦給大家,并說說你推薦的理由。我推薦的詩文:我推薦的理由:
六、《背起行囊走四方》
1、請寫出河南一處旅游勝地、名勝古跡的名稱,并指出其出名之處。
少林寺。天下武術的發源地。
關鍵詞 現代教育技術;語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075-02
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通過教師精巧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樂學、愛學,用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的教法對他們進行恰當的引導和點撥,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融入社會打好基礎。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普及,課堂變得生動起來,學生置身其中,緊緊吸引了學生,是小學語文教學邁向素質教育的好助手。
1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言語水平很有限,具體形象思維占重要地位。因此,具體生動、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隨著學生學習活動的發展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中高年級的學生對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發展起來。所以,依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為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提供一個虛擬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這樣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思維活躍,學生靈感的火花得到較多機會的撞擊,想象力得以馳騁,思考力得以充分發展,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及動力,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如在學習《烏鴉喝水》時,筆者利用課件展示了一個故事情境:“一只烏鴉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就來到了森林里找水喝,歷盡千辛萬苦,也沒有發現那里有小溪。正在它絕望的時候,看到一棵大樹底下有一個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口太小,瓶子又高,怎么也喝不到水?!边@時烏鴉說話了:“小朋友們,你知道我是怎么喝到水的嗎?要想知道答案,趕緊打開書學習吧!”教師創設的動畫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顯得格外聰明、靈活,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2 營造想象的空間
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有利的時間和空間,有意識地營造氣氛,正如一粒種子在發芽生長過程中需要適宜的氣候、水分等條件一樣,教師要營造和諧、自由、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從小就插上一雙想象的翅膀,讓他們打開思維的閘門,在語文的殿堂里自由地翱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講得太滿,不能面面俱到,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給學生留下聯想、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地方會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對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要教師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多給學生提供想象的時機,讓他們能夠自由自在地想象,多引導學生富有創造性地想象,那么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開發。
如《烏鴉喝水》講完后,教師不要急于結課,而是繼續讓烏鴉提問:“小朋友們,我這次很幸運,可以撿到很多石子。假如周圍沒有小石子,你能幫助我想想別的辦法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已成為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學生答到:“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著水?!薄拔艺埶轿覀兗液炔杷?。”“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里?!薄拔夷靡粋€電鉆,鉆個洞,不就行了?!薄瓘膶W生富有個性的回答中,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鍛煉、培養、提高。
3 培養創新思維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善于發現學生發言中的差異,或是刻意地創造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只有常有問題,才能常動腦筋,常有探索,常有創新。為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很想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但就是想不出來,或者只能提出一些偏離重點知識的問題。這說明學生還缺乏自我,由于長期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大腦一時還無法進行獨立工作。這時教師一定要想法設法引導,提供一些質疑方法上的指導和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對于提出質疑的學生,一定要鼓勵、表揚,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然后根據問題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對于提出好問題的學生,應鼓勵其進一步地探索,大膽創新;對于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學生,不嘲笑、諷刺,而應耐心引導,直到提出有新意的問題,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
除了個人質疑的形式外,還可以采取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提出問題的方式。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唯我獨尊慣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重點討論,合作解疑,達成共識。組與組之間還可以進行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能增進學生間的感情交流,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并且,在學生面前發言總比在教師面前發言更有積極性,更顯得無拘無束,思維更能任意馳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教師利用電腦和大屏幕,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討論時,及時記錄,把每一組的最新觀點出示在大屏幕上,便于組與組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這種行為會讓學生更投入,討論更激烈,迸發創新思維的火花。
4 開拓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家長和教師都把學生牢牢地控制在書本之內,為了不影響學生的成績而反對課外閱讀。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會和社會脫節,雖然成績好,但思維僵化、保守,難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所以,為了實現語文課堂的素質教育,為了讓學生接觸更為精彩的世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自覺地在課外選擇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相應、由課堂教學的諸多層面而生發延伸開去的相關讀物,并根據個體實際情況,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采取適應的形式從中獲取有益信息、獲得豐富的知識,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但由于學生的辨別能力差,對于一些書籍、網絡信息沒有抵抗能力,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筆者在個人的博客里,列出各種書籍的目錄,并配以相應的網址,學生通過點擊就可以輕松欣賞佳作。
一、確定主題,明確綜合性學習的方向
這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前提。主題確定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因此,綜合性學習主題設計要考慮學生關心什么,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題?!墩Z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這就為引導學生確定主題指明了方向。
1、學校――從學科聯系中尋找,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可以通達各個學科。在引導學生確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時,要根據語文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手段,有效地溝通各學科,在學科聯系中確定主題。陽春三月,教師可以圍繞“我愛春天”這個主題,按學科性質,老師分別承擔不同的教學任務。語文課,老師編排一系列歌頌春天的詩歌、短文,讓學生欣賞,如:古詩《春》《春曉》,兒歌《春雨》《小燕子》《春天來來了》,短文《筍芽兒》等;音樂課,老師教大家唱歌頌春天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滴瀝瀝》;美術課,老師帶大家觀察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畫春景;體育課,老師讓大家踏著春的旋律放風箏;自然課,老師給大家解釋春天的一些自然現象;數學課,老師編寫有關春天的應用題;中隊主題會,教師讓孩子們說春天、畫春天、寫春天、唱春天、舞春天、頌春天。在孩子們驚喜的眼中,春無處不在,春生機勃勃,春是那樣的美好。
2、家庭――在生活體驗中尋找。美國課程專家泰勒認為:只有通過利用每一種經驗產生的多重結果,才有可能使教學更有效。家庭是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重要的經驗資源,要面向學生的家庭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從生活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如:(1)風箏為什么會飛上天?(2)家長給孩子布置怎樣的家庭作業?(3)家庭垃圾為何那么多?(4)怎樣合理的安排看電視的時間?通過觀察、交流、調查、訪問等多種體現主體精神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寫出報告、說明文,講演提綱等,獲得對生活中許多問題的正確認識,并發展創造新生活,表達新認識能力。
3、社會――從熱點問題中尋找。社會是個大舞臺,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讓學生置身于社會,通過考查、參觀、走訪調查、搜集資料等活動,實實在在地了解社會真實面貌,表達對社會認識的過程和結果。圍繞與少年兒童關系密切的社會熱點問題,小組自主選題,合作行動。教師引導學生選題要考慮對自己、對社會有價值,特別注意選取通過探究對自身發展包括良好習慣的養成起至關重要作用的主題。
二、開展活動,優化綜合性學習的過程
著名語文教育家李吉林曾說:兒童生命的本性就是活動。他們在活動時有愉快的心情,積極的投入,創造的沖動,奔騰的激情,合作的愉悅。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根據兒童的天性,創設多樣的學習活動方式,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
1、活動過程,綜合全面,這是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體部分。它特別強調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把學生興趣、動機、愛好內容、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把學生興趣、動機、愛好置于前提地位,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綜合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置于核心地位,最終指向學生個性健全發展。
2、課題研究,科學有效,這是綜合實踐活動最重要的學習活動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把生活中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題進行研究,鼓勵學生親歷實踐,深度探究。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研究的主題。下面是一組選題:《水滸傳》中人物的外貌與性格的研究;《水滸傳》人物別名的來源;《水滸傳》中武器與人物的關系;從歇后語水滸故事……然后由個人或學習小組制訂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有的閱讀《水滸傳》的歇后語、人物綽號等,然后再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圍繞水滸文化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交流,最后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寫簡單的研究報告。課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要充分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判斷力以及經驗、知識和技能,反復搜集資料、閱讀、觀察、討論。在個體與合作探究中尋找答案,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中激活探究意識。
3、展示成果,體驗過程,綜合性學習活動注重的是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問題和如何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注重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種種體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的關注;注重學生在實踐中與他人的交往合作。如學生“我和風箏同飛”的成果展示:有交流在制作風箏中的內心體驗;有揮筆寫下活動過程中精彩的一幕;有收集風箏圖片、文字;有相關的小品表演;有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的繪畫作品;有相關的小品表演;有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獻策;有抓拍各式各樣風箏放飛的照片;有的同學抓拍到風箏落地大家合作想辦法讓風箏再飛起來的情景,有的同學抓拍到同學之間比比誰的風箏飛得高的情景……總之,活動給束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甄別成果的優與劣、多與少,而是上學生暢所欲言,傾訴活動過程的酸甜苦辣,享受、欣賞所取得的成功,使交流的過程成為全班同學共同反思的過程和愉快成長的過程。
三、評定鑒賞,享受綜合性學習的樂趣
一、朗讀中豐富積累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因而,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主動積極地積累語言。
《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絢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師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讀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的文字之中,就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二、品析中沉淀積累
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可在品析中積累。閱讀教學時引領學生潛心體味、沉吟、感悟那有情感、有生命、有靈性的語言。“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鑒賞玩味中,在比較掂量中,在切己體察中。把課文的語言文字通過積累、運用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如教學《大瀑布的葬禮》時??梢龑W生緊扣描寫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奄奄一息”這個內涵豐富的語感點,重錘敲擊:(1)讓學生聯系生活體驗,回憶在電視、電影中看到過奄奄一息的病人,并讓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2)進一步啟發學生明確逐漸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和奄奄一息的病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創設情境――塞特凱達斯無奈地低下了頭。它在流淚,在向我們人類控訴;細心聆聽,塞特凱達斯瀑布在訴說什么。這樣,通過聯想感悟,激活體驗,把“奄奄一息”這個詞的形象、情味、意蘊都融會貫通,獲得豐富深切的語感經驗。在以后的習作中,如遇到相同的語境,學生自然會適時運用。
三、運用中深化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這一問題,其實是強調了“運用”是“積累”的必由主路。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
例如:《葡萄溝》一課描寫葡萄成熟用了“五光十色”一詞,教師不應是簡單地讓學生理解“五光十色”這個詞表示顏色多,美麗。就算完成任務了。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表示顏色多和美麗的四字詞語還有哪些,讓學生列舉以前學習過的表示顏色多和美麗的四字詞語,像“五顏六色”、“五彩斑斕”、“五彩繽紛”等。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如果把“五光十色”這個詞語換成自己已積累的這些詞語,可以不可以。通過比較,學生感到“五光十色”這個詞語不但描寫了葡萄成熟時顏色多,還寫出了葡萄成熟后的表面的光澤;進而感受到,不僅要積累語言,還要學會正確地運用語言。此刻。教師可請學生用“五光十色”這個詞描寫一個自己曾經見過的場景。學生自然會想到春節那“五光十色”的花炮,夜晚商場、路旁“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這樣。就使學習、積累、品味、運用詞語達到了有機的結合。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在習題評析時,對選材新穎、用詞準確、詞匯豐富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內動力。
四、活動中鞏固積累
積累語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在課堂上、生活中、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外。還可以采用語文活動課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例如教學《美麗的春天》這一語文活動課,就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創設情景,采用說、唱、誦、舞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積累有關春天的美詞佳句和好詩好歌。并創造性地運用于春景的描述中。
首先,組織學生開展“成語列車”的積詞游戲。先說帶“春”字的成語。為加深難度,可讓學生說沒有“春”字,卻能體現春天氣息的詞。各組同學積極討論,踴躍匯報,場面熱烈。然后,組織各組進行“夸夸春光美”詩文朗誦賽,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積累精美的語段和篇章。學生競相上臺,飽含激情地背誦課內外描寫春天的精彩句段,或吟誦詩歌,或演唱歌曲。鄭振鐸的《燕子》、李廣田的《花潮》、朱自清的《春》等名家名篇。學生背誦起來朗朗上口,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這些文章都是佳作,無論是表情達意,還是遣詞用語,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通過多讀多背,從中積累了一些優美的語句和精彩的片段。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庫存,為創造性的寫作打下了基礎。
其次,還可讓學生演唱贊美春天的歌曲。那歌詞不就是優美的詩篇嗎?學會一首歌,就等于學習一首詩。學生在背誦和演唱比賽中陶冶了情操。積累了語言。
關鍵詞:情感 好奇心 藝術性語言 創設情境
傳統初中語文教學,由于教師思想觀念守舊,且過于關注知識和講課進度,因此使得本來可以聲情并茂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昏昏欲睡,等醒了,老師還在講同一個問題,一堂課,既無效率,又無生機,更談不上樂趣和感動,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現狀,需用情感潤澤初中語文教學,使之煥發生機。具體做法如下:
一、因情造勢,因勢利導
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在一定的情景下產生的?!罢Z文教學是在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中完成的”。中學語文教材共有文章上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詩歌,詩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等占較大的比例。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本來就蘊含著或深沉或激昂、或婉約的情感,可是,若教師只關注里面的知識,或機械地割裂文章、機械的分析文章,就使得原先經典美文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聽起來也味如嚼蠟。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營造情境,把學生帶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嗅其味,通過虛擬情境和親身體驗的結合,產生對審美對象或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和審美評價。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帶,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蚍乓磺洞禾煸谀睦铩返匿浺簦瑒撛煲饩?,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又如教學冰心的《小桔燈》,教師可自制小桔燈,在導入新課之前,將模型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學生尋求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也為學生架起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冰心奶奶筆下的《小桔燈》該是怎樣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調動好奇心,激發語文學習的欲望之情
有時,名著安安靜靜的,它不會弄出聲響吸引讀者,吸引設施未深的初中生,這就需要教師做好鋪墊,設置懸念,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名家名篇的欲望。其實,課本所選的名家名篇,本身就有很大魅力,但不讀不知道,所以,教師在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這些文章時,可以先自己繪聲繪色的把故事給學生講個開頭,等吊起了學生的胃口,突然停住,由學生自己去猜下面的情節,設想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命運的發展等,這樣,當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起來之后,再由學生獨立的自主閱讀文章,這時,學生學習語文的狀態由被動轉為主動,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和透徹。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孔乙己》、《競選州長》、《變色龍》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情感。
三、發揮文學語言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情感投入
初中語文教學,教師的語言應該具有魔力,即藝術感染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揮教師文學語言的藝術感染力,用富有感情和文采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潤澤曾經一度干渴的語文課堂。初中生正處于情感豐富的階段,感情豐富,富有愛心和同情心,激情四射,對生活充滿幻想。這使得他們在閱讀時,情感容易被調動起來。
教師的情感語言要靈活運用,要根據不同作品調整感情基調,“因情制宜”,以作品的不同感情基調的不同而運用不同的情感語言。該柔婉柔婉,該激昂激昂,該悲傷悲傷,讓濃郁、飽滿的情感浸入學生的心田,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特別是充滿感情的朗讀,能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情感輸入,使他們很快進入文本,體味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運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熱情
文學作品是作者豐富情感的濃縮,開發挖掘這種情感本身就是對作品的解讀過程。而有的文學作品因為學生的心理年齡尚小,一時間難以和作品里的情感相互溝通,產生共鳴,如果教師不能恰當的創設情境,借助形象的再現,學生就會被擋在文學作品之外,學生也就失去了進一步解讀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學要善于借用多種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
運用音樂設氛圍,潛移默化觸內心。
音樂是無聲的情感語言,是流動的情感之水,針對不同的文章內容和情感基調,選擇恰當的音樂,有助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里的獨特情感,感受文學作品里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