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推廣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勝任力理論;網絡編輯;人才培養方案;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1-0308-02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培養方案與市場人才需求普遍脫節,已是不爭的事實。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今的產業結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信息時代的技術更新更是加快了腳步,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趨向于“召之即來,來之即用”,對就業者的自我學習等綜合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大學教育培養目標卻沒有“與時俱進”,大學的教育模式陳舊,課程體系落后,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適應崗位的要求,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穩定發展的一大難題。[1]
為了解決與市場接軌的人才培養問題,我們基于人力資源的勝任力模型理論,以網絡編輯崗位為實例,根據對該崗位的調查,提煉出所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通用能力,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系統的課程體系,形成切合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2]
一、理論基礎
勝任力理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在人力資源實踐中應用廣泛。
(一)素質的基本概念
“勝任力”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形象、個性品質和動機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3]
(二)勝任力族群
麥克利蘭和他的研究小組根據對200多人在工作中的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所得到的信息,建立了286項勝任素質模型數據庫,其中包括一般企業、政府、軍隊、教育和宗教等組織中的技術、市場、企業家、領導、服務等類人員的勝任素質。
該數據庫記錄了大約760種行為素質,而其中的400種行為素質是較少提到的勝任素質要素,而其余的360種行為素質可以用少數勝任素質要素解釋每個領域工作中80-98%比例的行為及其結果,它們分別是:
1、成就與行動族,具體包括4個素質要素:成就動機、主動性、對品質和次序和精確的重視、信息收集意識和能力。
2、幫助與服務族,具體包括2個要素:人際理解能力、客戶服務導向。
3、沖擊與影響族,具體包括3個要素:影響力、關系建立能力、組織認知能力。
4、管理族,具體包括4個要素:培養他人意識與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團隊領導能力,命令/果斷性。
5、認知族,具體包括3個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術、職業、管理專業知識。
6、個人效能族,具體包括4個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彈性、組織承諾。
(三)勝任力理論在高校的應用
勝任力理論在高校的應用研究成果比較多,但大多數集中在建立高校教師、輔導員、學生干部、館員、行政人員等各類具體崗位的勝任力模型上。而孫杰、孫寶民對地方高校畢業生勝任力培養方式進行了探析,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4]孫麗璐、何磊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勝任力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基于KSAP理論通過調研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勝任力模型,包括知識類、技能類、人格類方面的勝任力,共計10項勝任特質。[5]
(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大多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教學方案,課程設置比較陳舊,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從知識結構上、素質能力上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脫節,不能與時俱進地滿足就業市場和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盡管有不少院校也在開展人才培養方向的調整和課程改革,但大多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和教育專家的建議對課程做出調整,其主觀成分占據比例很大,容易出現“拍腦袋”、“想當然”、“閉門造車”、“權威效應”的誤區。
二、基于勝任力理論的“網絡編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以勝任力理論為基礎,通過問卷調查,構建“網絡編輯”人員的勝任力項目,并據此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一)構建整體思路
“網絡編輯”專業人員勝任力模型的構建步驟為:1、資料信息的收集。搜集渠道包括網絡、圖書、刊物、訪談、會議資料、行業協會信息等。2、勝任素質的問卷調查。3、統計數據分析與課程體系設置。4、現有課程的比較與調整。5、落實課程調整方案和分析成果。
(二)市場調查與統計
市場調查問卷的內容是在訪談信息整理形成的能力清單和現有的麥克利蘭勝任力族群的基礎上生成,問卷的發放對象為企業和事業單位從事網絡編輯、網絡推廣的在崗人員以及網絡平臺的管理者。共發放問卷130份,收回有效問卷121份。經過統計處理,綜合提煉出高頻率出現的關鍵勝任能力,共計27項。
(三)勝任力與支撐課程的對應關系
從下表中可以看到勝任能力與擬設置課程的支撐對應關系。
網絡編輯是操作性很強的職業,僅僅通過課堂的知識傳授,是不能達到理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的的,需要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的措施有:
第一,教學學時安排。專業課程的教學學時中有50%為實踐學時,采用課堂設計、工作室項目等形式實現。
第二,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平時成績占60%,主要構成部分為實踐性的作業與任務。
第三,充分利用假期實踐。在大學一年級暑假安排認知實習;大學二年級暑假安排小學期,由教師和專業人員帶領學生共同完成一些小項目;大學三年級暑假安排一段時間業務實習,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的工作。
第四,與專業相關的第二課堂的實踐也可充分利用。如參加大賽,參與專業的工作室項目,參加校方對外的社會服務項目,等等。
第五,畢業論文階段,從選題、撰寫,強調培養學生的應用知識的能力,要求以畢業設計作品來展現各知識模塊與技能的綜合運用水平。
三、結論
本文從對勝任力理論的研究出發,探討網絡編輯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支撐關系,摸索出一套客觀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修訂模式,為高校人才培養建設提供借鑒。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解決畢業生勝任力差、對口就業率低、就業目標崗位不明確等問題,使教育與市場需求緊密接軌,為教育體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作者單位:西安歐亞學院
參考文獻:
[1]趙艷玲.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模式探析[J].人力資源開發,2009,10:29-30.
[2]劉兵峰.勝任力模型與高校人才培養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
[3]朱偉俊.以勝任力為基點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新體系[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124-127.
關鍵詞 美國 大學圖書館 機構知識庫 出版服務
引言
現有的出版制度已經無法完全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同時開源軟件的成熟降低了數字出版的準入門檻,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的興起又使得更多的相關利益者加入到促進學術交流的運動中來。作為信息提供者,圖書館具有數字資源保存與管理的優勢,理應抓住機遇,拓展服務范疇來填補學術出版市場的空白。圖書館出版服務應運而生。一般意義上的“出版”指文獻、音樂或信息的創作與發行,主要包括開發、獲取、編輯、設計、生產、印刷、推廣與發行等環節。“圖書館出版”基于圖書館核心價值觀與圖書館員傳統技能,更傾向于開放式傳播,主要指圖書館為支持學術類、創作型、教育類的印本或電子版作品的創作、傳播與管理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為了促進學術與研究型圖書館的創新、可持續性出版服務的發展,支持學者創造、發展與傳播知識,2013年1月,教育烏托邦(Educopia)研究所牽頭啟動了圖書館出版聯盟(Library Publishing Coali-tion,LPC)項目。同年10月,LPC《圖書出版指南》1.0版本。本文對指南提供的圖書館或相關項目網站鏈接進行了驗證,對有明確項目名稱和既無鏈接又無項目名稱的項目分別以“項目名稱”和“圖書館名稱+ Publishing”為檢索詞進行了檢索。統計結果發現:指南包括94家美國大學圖書館,出版服務具有知識庫服務性質的有61家,其中以機構知識庫服務為主的有32家,兼具出版服務的有29家。國外圖書館界將機構知識庫服務納入到廣義的出版服務范疇內。本文擬進一步調查與分析基于機構知識庫服務的出版服務,以期對我國機構知識庫服務的拓展提供借鑒。
2 圖書館出版服務與機構知識庫服務的關系
圖書館開展出版服務的目的在于促進資源的管理、傳播與出版,而機構知識庫是研究機構實施知識管理的工具。因此,基于機構知識庫開展出版服務是圖書館拓展與創新服務功能的重要選擇之一。圖書館出版服務的大規模出現興起于21世紀初,2001年只有13家開展,之后則年均增長量達6家之多。開展出版服務的美國大學圖書館中,約2/3(61家)的出版服務是基于機構知識庫開展的。其中不到一半的圖書館(29家)所指的出版服務既包括機構知識庫服務(Repository Service,R服務)又包括傳統出版服務(Publishing Service,P服務),而一半以上(32家)則認為R服務即P服務。
R服務是為了管理與傳播機構資源,如圖1所示,分別有41家圖書館希望通過開展出版服務來訪問/傳播資源,29家則希望管理內部資源。管理與傳播資源是圖書館服務的基礎,面對出版制度的制約與數字技術的發展,出版各類資源或將成為圖書館服務的新目標。26家圖書館基于機構知識庫為教職員工與學生提供了出版平臺來出版與管理資源,但提供R+P服務與只提供R服務的圖書館目的有所不同,前者還希望通過出版資源來轉變學術交流模式(10家)與加強本校影響力(8家)。
3 組織建設與資源配置的特點
3.1 業務布局:管理VS出版
調查統計顯示:主管出版服務的圖書館大部分為校級圖書館,共52家,占總量的85. 25%;只有9家為某校區圖書館,其中一些為本校主要圖書館,一些為某些專業學科圖書館。由此可見,圖書館出版服務已經發展成為美國大學整個圖書館系統層面開展的服務,圖書館已經將出版服務作為重要的服務之一。
圖書館出版服務主要由內部部門來管理,但主管部門卻各不相同,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7類。從以資源管理與傳播為主要目標的R服務和以出版資源為重點目的的R+P服務來看,主管部門又可以歸納為數字資源管理和學術交流服務部門2大類。前者包括4小類,共24家(42.86%):依次為數字(圖書館)項目中心、圖書館系統部、數字內容管理/服務部、發現服務部;后者包括3類,共32家(57.14%:依次為學術交流部、數字學術服務部、學術出版與管理與服務部。定位為R服務功能的圖書館大部分安排由數字資源管理部門主管(60.72%VS 39.28%);反之,開展R+P出版服務的則由學術交流服務部門主管的較多(75.00%
VS25.00%),這種業務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出版服務的學術交流與服務性質決定的。
學術出版、管理與服務部側重于學術交流,全部開展R+P服務;圖書館系統部、數字內容管理/服務部則側重于管理與傳播資源和加強影響力,主要集中開展R服務。反之,從開展服務的目的來看,不論是出于訪問/傳播資源、管理內部資源,還是出版資源和轉變學術交流模式的目標,選擇由數字學術服務部或學術交流部來主管的占比都是最大的,且二者比例接近1:1。因此,這2個部門兼顧訪問/傳播資源、管理內部資源、出版資源3種目的,是圖書館開展出版服務的主管部門的最佳選擇。
3.2 人員配置:數量VS類型
從人員配置的數量來看,出版服務配置的人員從0.5到19人不等。88.33%(53家)的圖書館人員配置1人以上的人員。假設1個專業的服務團隊至少需要2名工作人員,那么55%(33家)的圖書館設立了專門的服務團隊。由此可見,圖書館出版服務雖然還處于發展初期,但作為新興的創新服務已經得到圖書館的重視與支持。人員配置越多,可提供的具體出版服務內容也將越豐富。
從人員配置的類型來看,圖書館出版服務的正式員工、研究生與本科生的總數占比分別為82.65%、9.93%與10.11%。圖書館出版服務主要由正式員工支持,輔以服務助理。全部圖書館都配置了專業員工,其次是研究生與本科生。研究生與本科生作為服務助理的圖書館數量相差都不大,但一般圖書館會只招聘研究生(15家)或本科生(14家)。開展R+P服務的圖書館數量要少于P服務,但在總人數配置上前者要多于后者,在正式員工的配置上前者約為后者的2倍,研究生配置上前者也要大大多于后者。所以,開展具體的P服務需要更多的專業實踐與知識技能來支持,招聘的服務助理也更多地會選擇比本科生的科研需求與知識技能更高的研究生,占到92.54%。
3.3 合作對象:校內VS校外
大學圖書館的主要用戶為本校的教職員工與學生。圖書館出版服務最主要的校內合作方是科研用戶,即教師和校內相關部門/項目,比例為95.08%和85.25%;其次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分別為63.93%和62.30%。此外,大學圖書館開展出版服務的最有利先天條件之一即大部分大學都擁有本校的出版社,通過與出版社合作,借助其出版經驗服務本館用戶是圖書館開展出版服務的明智選擇之一,雖然目前比例只為8.20%,但隨著出版服務專業化技能要求的提高還會不斷增加。R+P服務與單純的R服務在選擇校內合作對象方面,除教師是后者比例略高外,其他合作對象前者都略高于后者,但差異不明顯。這說明它們主要服務對象是一致的,只是服務定位不同。
此外,34.43%(21家)的圖書館還聯合校外合作方,主要有研究協會、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校外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大學機構,大學出版社、商業出版社、OA出版社等出版機構。但目前圖書館還比較謹慎,21家有校外合作的圖書館中,80.95%(17家)選擇的校外合作方不超過4家;只有佛羅里達大學、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南佛羅里達大學、匹茲堡大學多于4家。在29家提供R+P服務的圖書館中,選擇校外合作的有16家,占76.19%;而R服務,只有5家。由此可見,圖書館有提供R服務的天然優勢,如資源保存與管理;而P服務作為一種新興服務,可選擇的合作對象方面范圍更廣,從而能夠綜合多方優勢,各取所長以滿足用戶需求。
3.4 經費來源:預算VS收入
圖書館出版經費主要有10種資助來源,圖書館的運營預算、資料預算、撥款、捐贈基金收入、非圖書館的本校預算、銷售收入、收費所得、許可、慈善捐款或圖書館組織的友情捐助等,又可歸納為3大類:第一大類即預算撥款,是最重要的資助來源。在調查反饋的圖書館中,圖書館運營預算作為經費來源的占比最多,分別有35家與14家,100%和50% -99%的經費來自于此;圖書館資料預算排名第2,占7.93%;撥款占0.93%;非圖書館本校預算占0.50%。第二大類是收入所得:如捐贈收入占2.54%、許可費占0.30%。第三大類為捐款所得,占0.18%;其他未歸類的占4.18%。目前圖書館出版服務的主要經費來源還是運營預算,資料預算作為補充,只有16家圖書館(28.57%)選擇了2種以上的經費來源。總體來看,圖書館出版服務經費來源比較單一,作為一種新型業務,可以考慮通過提供增值業務來拓展經費來源,以更好地開展業務。
4 出版資源與服務內容的特點
4.1 資源類型與載體豐富多樣
出版服務涉及的資源類型豐富,既有期刊、學術專著等出版物,又有學位論文、研究/技術報告、會議論文等。如圖3所示,50%以上的圖書館服務都涵蓋了這些出版物類型,分別有49、44、35、34家圖書館將電子學位論文(ETDs)、教師驅動型期刊、學生驅動型期刊與本科生畢業設計納入服務的資源范疇。此外,30%以上的圖書館服務資源類型還包括技術/研究報告、學術專著等。從服務所包含的出版物總數量來看,圖書館保存、管理或出版的出版物數量在100種以上的依次是:電子學位論文、技術/研究報告、教師會議論文和記錄、本科生畢業設計/榮譽論文、學術專著、教師驅動的期刊和學生驅動的期刊。綜合兩方面數據可以看出,最受圖書館出版服務關注的學術資源類型依次是:畢業論文(ETDs與本科畢業設計/獲獎論文)、期刊(教師驅動與學生驅動)、研究/技術報告、學術專著、會議論文/記錄(教師與學生)。對比提供R+P服務與R服務的圖書館總量,前者在期刊方面略高于后者,但差異不大。期刊是圖書館出版服務的首選,其他資源則主要以保存與管理服務為主。47家圖書館提供期刊服務,而定位為R+P服務的圖書館中只有南佛羅里達大學1家只出版專著(2本)。同時出版教師與學生驅動型期刊的圖書館高達31家,其中只出版教師與學生驅動型的分別有44與35家。出版服務管理的資源媒介類型也是多樣的,不僅包括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傳統資源,還包括數據、多媒體/互動內容、概念圖/地圖/可視化建模等新型資源,加州理工大學還保存網站內容,但目前的資源類型還是以傳統資源為主。
4.2 出版服務具體內容多元化
美國大學圖書館界定的出版服務內容可主要歸納為4大類。如圖4、5、6所示,前3類主要基于傳統的圖書館服務開展,即資源管理服務、資源揭示服務與用戶服務。資源主要指大學教職員工與學生的各種科研成果,用戶服務也是圍繞與自身資源管理、揭示和出版相關的服務。同時,這3類服務也是機構知識庫的主要服務內容。資源管理服務主要指各種數字資源的管理服務:(1)機構資源數字化;(2)管理非文本資源:管理與保存補充材料、音視頻非文本資源。資源揭示服務指促進資源利用與信息交流的服務:(1)編目服務:元數據管理、編目、索引編制;(2)標識符管理: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編號(ISSN)注冊與分配、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 DOI)分配、數據集管理、開放URL等。用戶服務包括:(1)數據分析;(2)用戶培訓;(3)服務外展等宣傳與普及知識類服務。
與傳統圖書館服務最大的不同是,圖書館出版服務將服務范疇延伸到與傳統出版相關的服務。它包括:(1)版權服務:版權咨詢、合同編制、版權許可建議等;(2)出版環節服務:市場推廣、平面設計、同行評議、排版、編輯;(3)作者咨詢、業務模式規劃等其他服務。如圖7所示,圖書館開展最多的是作者版權咨詢服務(51家),這是現階段最首要的服務。R服務提供本校教職員工與學生科研成果的免費利用,一方面要公開說明和宣傳本大學或科研資助機構的OA政策,如開放內容的適用范圍、存儲版本、時滯期、使用許可等;另一方面,還為作者發表科研成果提供版權許可方面的咨詢服務,避免商業出版社簽署與OA政策相違背的授權協議。圖書館的中介本質與社交媒體的大力發展決定了它具有資源推廣的先天優勢,從市場推廣服務人手促進本校科研成果的利用成為圖書館(特別是主要提供R服務的圖書館)的首選服務內容。其次是在網絡時代與資源推廣密切相關的平面設計服務,因為吸引用戶打開資源是利用資源的首要步驟;而保障資源質量的同行評議管理,也是OA環境下圖書館最為關注的問題。數字環境下排版軟件也在飛速發展,排版已經從傳統出版服務的核心業務剝離出來,要求的專業性變弱,成為很多圖書館試驗的服務內容;而編輯服務作為出版社的核心業務,也有部分圖書館(12家)開始探索,而且主要集中在期刊。此外,在出版服務發展初期,圖書館還積極為作者提供與R服務和P服務各類相關的咨詢服務。
4.3 出版服務平臺選擇多樣化
美國大學圖書館出版服務所使用的平臺系統有近30種,在調研的61家圖書館中,選擇的系統較為集中。其中使用Bepress(Digital Commons)與OJS/OCS/OMP系統的圖書館最多,分別有29家與20家;其次是Dspace與CONTENTdm,分別有15與14家;有2家以上使用的還有WordPress(8家)、Fedora(7家)、DigiTool(3家)、Eprints(3家)與Drupal(2家)。從支持多功能業務的角度來看,34家圖書館(56.67%)選擇2種以上的平臺系統。其中10家在選擇1-4種以上平臺系統外,還自主開發相關軟件作為補充。值得注意的是,這10家自主開發軟件的圖書館有9家提供P服務。可見現有的系統平臺在綜合提供R與P服務功能方面還相對不足,選擇現有成熟軟件是必然選擇,而在此基礎上開發新功能則是拓展服務內容的必經之路。
5 對我國大學圖書館開展出版服務的啟示
隸屬于大學的圖書館和出版社各司其職,前者為本校教職員工與學生提供學術資源的管理與利用服務,后者則提供學術成果的出版服務;但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支持教學與科研,促進知識的交流與傳播。大學既是信息經濟的創建者也是消費者,為圖書館拓展出版服務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基礎。同時,現有出版制度對信息交流的制約,數字出版技術對準入門檻的降低,又為圖書館提供了拓展服務領域的機遇。特別是機構知識庫服務已經成熟,圖書館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版服務,同時還要認識到圖書館的出版服務又不同于傳統的出版服務,應該更多地利用先天的資源管理優勢經驗,以促進學術交流而不是盈利為最終目的。
5.1 結合發展戰略與自有優勢定位新型業務
大學圖書館的最主要作用是為用戶的教學與科研服務。2014年圖書館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國際大會上,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安妮.R.肯尼在報告中強調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范式應轉移為滿足教師、研究人員與學生的需求并促其成功。2012年7月歐洲開放獲取出版網絡(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European Networks,OAPEN)英國項目OAPEN-UK的《HSS研究人員調查報告》也顯示,科研人員出版圖書的目的依次是促進社會進步與知識傳播、同行學術交流、聲明研究與發現、實現職業晉升4個方面。現有出版制度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用戶需求,而圖書館出版服務有利于促進教職員工與學生科研成果的廣泛傳播與利用,加強本校與作者個人的影響力,它應該定位于滿足科研人員促進社會進步、傳播知識、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等幾方面的需求。目前圖書館出版服務包括資源管理服務、資源揭示服務、用戶服務等基礎服務,與傳統出版服務、技術與學術交流服務等新型服務。從傳統出版的角度來看,出版服務是核心業務;從圖書館的角度來看,資源管理與揭示才是優勢所在。因此,基于基礎服務拓展新型服務是圖書館開展出版服務的發展路徑之一,即基于機構知識庫開展出版服務。發展初期以保存與管理資源的R服務為主,并逐步拓展到提供出版資源的P服務,實現業務升級。具體到每家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或只包括科研人員或還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服務定位或保存、管理資源或出版資源,自有資源或充足或有限,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新業務方向的選擇。
5.2根據業務定位與用戶需求選擇服務內容
大學圖書館的出版服務分R服務、P服務或R+P服務。在實際操作中,圖書館還會綜合考慮本階段業務重點、未來發展戰略、目標用戶需求、自身現有資源等因素,選擇具體的服務內容。從用戶需求來看,作者最關注圖書銷售與出版的相關服務,其次是圖書的使用和相關數據統計。對比作者需求與圖書館開展出版服務的內容,如表1所示,存檔與訪問內容、分析引文等圖書館的核心服務,開展的比例都高于50%;利用信息服務的優勢組織專家開展同行評議和利用現有社會化營銷工具進行營銷推廣等新型服務,在30%-40%之間;編輯、設計、排版等專業技能要求不強的出版相關服務,在20%-40%之間;而建議與指導前期構思、出版、發行與銷售、統計銷售數據、管理版稅等傳統出版核心服務,圖書館則幾乎未涉獵。這種現象與圖書館基于機構知識庫的出版服務定位的總體發展思路相吻合,即在利用現有優勢加強資源保存與管理服務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拓展資源出版服務。此外,一半以上的圖書館開展的出版服務還包括:(1)資源管理服務:數字化;(2)資源揭示服務:元數據管理與編目管理;(3)用戶服務:外展服務與培訓等;(4)出版一版權服務:作者版權咨詢。基于長期積累的專業技能與優勢,圖書館可以以R服務作為起點,圍繞用戶需求開展數字化與非文本資源管理等資源管理服務,編目與標引等資源揭示服務,培訓等用戶服務。同時在新的環境下,從促進知識傳播的角度出發,利用新型工具、培養新技能,拓展新的出版服務內容,進而開展補充材料管理、標識符分配與統一、數據分析等R服務,版權咨詢、合同編制與管理、市場推廣、平面設計、編輯排版等出版環節的P服務。
5.3基于組織機構與服務需求進行業務布局
出版服務集中還是分布在圖書館內部部門,分布在所有校區還是某些校區,主要與圖書館現有組織結構與人員配置、圖書館現有職能及未來戰略發展布局有關。從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發展使命與資源管理的先天優勢來看,圖書館出版服務與傳統意義上的出版服務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因此,圖書館既可以選擇(圖書館)數字項目中心、圖書館系統部、數字內容管理/服務部等資源管理部門、學術交流部、數字學術服務部、學術與教學支持與資源部、發現服務部等已有的資源利用部門來主管,也可以選擇學術出版部、管理與服務部等新建的出版部門來主管出版服務。在出版服務的人員結構設置方面,圖書館員應該是出版服務的主力,輔以研究生或本科生作為助理。在合作對象方面,圖書館出版服務的對象是本校教職員工與學生,因此校內合作方的主力為教師和校內相關部門/項目.其次是研究生與本科生,本校出版社。圖書館還應該考慮聯合校外合作機構(如研究協會、研究所、研究項目等科研機構,出版社、圖書館、博物館等大學所屬機構,大學、商業、OA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借助他們的專業優勢。
此外,圖書館在開展出版服務時,還應該關注經費問題。資源管理服務與揭示服務主要基于圖書館的傳統職能與優勢開展,因此服務經費主要來源于圖書館運營預算;而且這2大類服務都與現有資源有關,資料預算也應該作為有力補充。圖書館運營預算與資料預算都屬于預算撥款,是最重要的資助來源。圖書館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促進知識的傳播,但編輯、作者版權咨詢、營銷推廣等傳統的出版服務都超越了圖書館的傳統職能,屬于拓展服務的范疇,因此還可以考慮收取合理的服務費,如銷售收入、收費所得、許可等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