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貸款基準利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由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價格構成因素中相關費用占比較小,且費率比較容易確定,而貸款利息收入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撇開次要因素的影響不談,貸款定價的中心工作實際上在于貸款利率的合理確定。
利率市場化改革讓商業銀行貸款自主定價呼之欲出
利率市場化在實現內外均衡,優化配置資源等方面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盡管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下限還受到人民銀行的管制,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由內外環境共同決定的,具有不可逆轉性,特別是外幣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已開始倒逼人民幣貸款利率走上市場化軌道,因為外幣貸款利率完全和國際市場上的基準利率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掛鉤,如果本外幣貸款存在較大的利差,當人民幣貸款利率明顯高于外幣貸款利率時,大型進出口企業或跨國公司就會通過外匯貸款和多種國際貿易融資的方式解決資金需求。相反,若人民幣貸款利率明顯低于外匯貸款利率,企業就會采取外匯擔保等形式獲取人民幣貸款資金,本外幣利率形成機制的差異會導致套利交易的出現。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貸款產品的同質化以及優質貸款客戶買方市場的形成,商業銀行的競爭方式將由原來的非價格競爭轉變為價格競爭,是否具有科學合理的定價能力就成為商業銀行能否獲得競爭優勢的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因此,利率市場化既是商業銀行貸款自主定價的前提,又是商業銀行制定科學合理的貸款定價方法的推動力。
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貸款定價情況
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利率市場化程度高,商業銀行貸款完全自我定價,先后建立了一些非常成熟的貸款定價模型和方法,如成本加成法、客戶贏利分析法、價格領導模型等。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定價隨著國家利率政策的逐步放開,經歷了利率管制時期的統一定價,利率轉軌時期的區間浮動定價,正在向利率市場化時期的自主定價過渡。但總的來說,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理論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還缺乏科學的定價機制,定價方法簡單,定價水平不高。目前普遍采用的貸款定價方法主要是基準利率加點法,即根據人民銀行規定的不同期限、不同主體的貸款基準利率,商業銀行在此利率基礎上,對貸款價格進行上下浮動。一般操作流程為:首先要建立一套企業信貸風險評估體系,風險指標涵蓋資本金比率、貸款期限、擔保方式、信用等級、資產負債率、現金流量等。其次,將一筆貸款的各項風險指標作為確定該筆貸款利率浮動比率的依據。再次,銀行將參考指標分成幾個檔次,分別對應幾檔浮動系數,并根據指標重要程度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權重。最后,將該筆貸款業務的各項參考指標對應的浮動系數,分別乘以權重,再逐個相加,就得出該筆貸款利率的浮動比率。
其計算公式為:利率浮動比率=∑(各項參考指標對應的浮動系數×權重)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的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方法更為簡單,根據銀行內部授權,先由銀行的貸款審查委員會或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確定一筆貸款的銀行最低綜合收益率,然后根據綜合收益率來決定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有的商業銀行則僅僅以借款企業的信用等級來確定貸款浮動范圍。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一般都是簡單地以5%的倍率確定,隨意性很強。
這種定價模式是以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為出發點,結合貸款的風險程度等指標來制定貸款價格。在利率市場化的轉軌階段,這種定價方法固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且操作簡單易行,成為各家商業銀行普遍推行的形式。但這種定價法存在一個難以克服的弊端,即它參照的利率不是真正的“基準利率”――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的均衡利率,沒有體現借貸資金的真實成本和商業銀行貸款應獲得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因為人民銀行的貸款利率形成機制并非市場化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扭曲的。它更多地體現著國家宏觀經濟主管部門的意圖,是一種宏觀調控工具,被打上了深深的計劃經濟烙印。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都由獨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定,我國也于1997年成立了貨幣政策委員會,但和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一些致命缺陷:一是代表性弱。貨幣政策委員會的13名成員從行業來看,金融界占了8位,政府部門占了4位,缺少工業、農業和商業等實業部門的代表;從資金供求方看,沒有企業界代表參加,作為資金需求方的廠商代表在涉及利率等貨幣政策的重大事項上沒有直接話語權。二是官方色彩濃,獨立性弱。13個代表有12名都是政府官員,且委員會的組成單位由國務院決定,人員由國務院任命,政策議案難免以體現政府調控意志為主。因此,貨幣政策委員會提出的利率建議或做出的決議往往導致資金供求信號失真,和市場真實情況脫節。
因而,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以人民銀行的管制利率作為基準利率來為貸款定價已經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和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需要。
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的基準利率發現
任何一家商業銀行無論采取何種貸款定價方式,基準利率都是重要的參照標準。在西方發達國家資金市場,由于利率市場化早已實現,基準利率體系已相當成熟。國際市場或歐洲市場通常以LIBOR為其基準利率,美國市場以聯邦基金利率作為基準利率,此外,亞洲市場基準利率有HIBOR(香港同業拆借利率)、SIBOR(新加坡同業拆借利率)等。
同國外發達市場相比,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相對緩慢,還未形成一個為各方所接受的具有權威性的基準利率。求解真正意義上的基準利率,既然在目前還難以做到,則只有尋求替代。就貸款定價而言,探尋發現合適的貸款基準利率就成為定價是否科學、合理的關鍵。
隨著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的持續推進,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由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銀行間國債回購利率、央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和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等組成的利率體系。我們分別對這些利率進行定性分析,判斷其是否適宜作為貸款基準利率。
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我國于1996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人民銀行在對交易量、利率期限等拆借市場的各種信息加權平均的基礎上,形成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加權平均利率(CHIBOR),分8個期限的利率檔次每日分布,但交易量一直不大。全國同業拆借中心于2007年1月4日推出了改進版的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資金利率)。每日對外公布的利率品種有隔夜、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及1年8個檔次。SHIBOR被認為是我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雛形。SHIBOR是根據16家商業銀行的報價,剔除最高和最低各2家報價,對其余報價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得出,不是實需交易報價,SHIBOR變動時,銀行存貸款利率不變,其他市場利率也沒變,而且SHIBOR運行時間短,數據樣本不夠,成為基準利率的條件尚不成熟。
銀行間國債回購市場利率。人民銀行于1997年組建了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回購業務快速發展。我國銀行間國債回購利率主要包括質押式國債回購利率和買斷式國債回購利率。國債回購利率作為短期基準利率有一定優勢,但作為市場基準利率還有一些缺陷。一是債券供給偏少,特別是長期品種的交易量非常少;二是債券市場的交易方式單一,做市商和經紀人等競爭性市場交易中介空缺,債券市場的流動性較差,因而也不能作為基準利率。
中央銀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再貸款利率、再貼現率代表中央銀行對經濟狀況和資金運轉的判斷和看法,中央銀行從再貼現等業務中獲得的有關資金供求信息往往是滯后的,因而與市場普遍看法可能存在差異,而且它以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作為參考,因此將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作為基準利率也是不適宜的。
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當前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的組成兼有管制利率和市場利率的特征。所謂貸款管制利率即是央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和再貼現利率一樣,是中央銀行根據對國民經濟狀況的判斷和看法而決定的,既不反映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又不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的真實狀況。因此,管制利率同樣不能視為基準利率。
既然在現有利率體系中不能發現貸款定價的基準利率,就只能從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市場特征方面尋找答案了。
在利率市場化過渡階段,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已經相當高,外幣貸款利率已完全放開。目前央行對人民幣貸款利率“只管下限、不管上限”。在這一較大的浮動范圍里,商業銀行貸款的基準利率應由借貸市場中商業銀行貸款的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潤率決定。
根據前面的分析,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我們發現最符合這一特征的利率應是最優惠貸款利率,即銀行對信譽最好的優質客戶發放最低利率的流動資金貸款。最優惠貸款利率成為確定其他借款人貸款利率的基準利率,即對一般借款人貸款的利率是在最優惠貸款利率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利率差,這個利差包含了不同客戶貸款違約風險和期限風險的溢價。
貸款利率的公式為:R=RP+R
其中R表示貸款利率,RP表示最優惠貸款利率,它反映的是市場上的均衡利率,R=Rd+Rt+Re,R表示利差,Rd表示貸款人的違約風險溢價;Rt表示貸款的期限風險溢價,和期限結構有關,當貸款期限和最優惠貸款期限相同時,期限風險溢價為零;Re為預期利潤,如果最優惠貸款利率已經包含預期利潤時,Re為零,否則應有利潤補償。
最優惠貸款利率的形成是優質大客戶對貸款價格進行招標或多頭詢價的結果。在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渡期,最優惠貸款利率作為貸款定價的基準利率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它的市場導向性。它以市場平均利率為出發點,結合貸款的風險程度來制定貸款價格,既考慮利率的市場風險,又考慮單筆貸款的違約風險,貼近客戶,貼近市場。二是它的可操作性。最優惠貸款利率定價法不需要對銀行的各項成本進行精確計算,且銀行信貸成本是一項很難確定的因素,要將總成本準確地分攤到各項業務中很難做到。最優惠貸款利率確定后,只需對客戶的信用狀況和貸款的期限結構進行分析,確定風險溢價。三是它的競爭性。最優惠貸款利率是借貸市場各家商業銀行對優質客戶競爭的結果,沒有考慮單個商業銀行的真實成本。如果某家銀行的資金成本和非資金成本超過了優惠貸款利率,則該銀行將不能獲得目標利潤,甚至虧損。這就要求商業銀行要加強經營營理,努力降低貸款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 貸款定價
一、引言
貸款是商業銀行最主要和傳統的業務,其定價方式與策略會影響銀行的盈利性及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會影響銀行的資產質量與客戶結構,這就要求銀行對貸款進行合理定價。商業銀行貸款定價過程實質上就是確定貸款利率的過程,長期的利率管制,使我國商業銀行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作為中央銀行利率政策的執行者,并不能自主決定貸款利率水平。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不斷加強,商業銀行合理運用利率市場化定價機制以應對市場變化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現狀
(一)人民幣貸款定價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人民幣貸款定價主要是在人民銀行確定的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商業銀行與借款人談判確定。因此人民幣貸款定價可以分為兩部分:基準利率和基準利率基礎上的浮動利差。
中國貨幣市場候選基準利率主要有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銀行間市場債券回購利率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6年我國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有關方面曾有意將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CHIBOR)作為我國的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雖然CHIBOR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貨幣市場上資金供求變化,但大部分集中在短期交易。同業拆借以信用為基礎,而債券回購市場存在債券抵押,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風險。因此,回購市場的交易量遠遠超過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回購利率也由于市場認可度較高,常作為一個月期間以內的基本參考利率。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是由信用較高的銀行報價,并經過計算的算術平均利率。SHIBOR從成立之日起承擔著成為我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重任。其優勢主要在于:市場性好,能較好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狀況;連續性好,品種結構較為完整;可控性好,適宜作為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
在銀行對企業貸款定價過程中,企業狀況對貸款定價影響表現為對浮動利差的變動。企業按照信用狀況也對銀行的預期貢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大型優質企業和壟斷性項目。這一類企業主要包括國內壟斷行業的龍頭企業,如電信、電網公司等;大型跨國公司在華企業。這類企業和項目的特點在于經營狀況穩定,資金實力雄厚,信用良好,是眾多銀行競爭的焦點。對它們的貸款,一般都是直接執行下浮的最低利率。
2.中小型企業。該類企業的特點主要是信息不夠透明、實力不強、信用狀況不穩定,但融資需求非常旺盛,它們關心的往往不是利率高低,而是能不能獲得貸款。因此,對這類企業的貸款利率通常都要上浮,而上浮程度則取決于企業狀況。
3.骨干企業。這部分企業介于上述兩類企業之間,他們通常是各行業的骨干企業。雖然并不處于行業龍頭地位,但在市場上仍然有很強的話語權。對這類企業,貸款價格基本在基準利率上下,有些時分優秀的甚至會低于基準利率。
(二)外幣貸款定價
自從2000年9月我國外幣貸款利率完全放開后,國內商業銀行就擁有了完全的貸款定價權。外幣貸款定價放開后,過渡很順利,各家銀行準備的也比較充分,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能夠借鑒國外已經成熟的經驗。
2.外幣業務是最先對外資銀行放開的業務,外資金融機構已經在國內有成熟的運作經驗可供借鑒,為國內銀行順利實現外幣自主定價提供了有利條件。
3.外幣有國際通行的基準利率作為衡量標準。從國內銀行外匯貸款定價的情況來看,定價方式大同小異,基本以浮動利率和固定利率兩種方式為主。定價方法上,浮動利率基本上采用基準利率加點的方式。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一般采用LIBOR作為基準利率,港幣則采用HIBOR做基準利率。利差則參考市場價格,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
三、貸款定價存在的問題
(一)基準利率的確定缺乏有效機制
無論何種定價方法,確定貸款基準利率都是首要任務。根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一般選擇同業拆借利率作為基準利率,因為它能夠靈敏地反映貨幣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因此我國旨在將SHIBOR培育成我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但SHIBOR由于自身形成機制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一系列的缺點,如交易品種太少、參與報價銀行較少能力較低,而且SHIBOR作用機制上也存在現實障礙。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場化基準利率體系來替代現行的存貸款基準利率,由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引導實際資金價格的機制就無法形成,SHIBOR的現實意義自然會打折扣。
(二)利率浮動缺乏價格彈性
盡管央行將貸款利率的浮動空間不斷擴大,銀行可自主決策的空間更大了,但絕大部分銀行并未加以充分利用。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利率普遍較低,執行下浮、基準利率的貸款占比有所上升,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下降。而且貸款利率浮動范圍較小,貸款實行利率下浮的僅占11%左右,而實行利率上浮超過2.0%的只有3%左右,并呈下降趨勢。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缺乏價格彈性。
(三)貸款利率一刀切,不分行業和區域
2012年7月6日,我國央行頒布貸款基準利率表。貸款基準利率只考慮了貸款期限,對不同期限貸款予以不同的風險補償,對貸款所涉及的產業、行業種類未細分,未能體現產業差別、行業差別對貸款定價的影響,行業與產業風險在貸款定價中被忽視,有些國內商業銀行在此方面甚至還沒有建立一套對不同行業企業不同的信用評級標準,更談不上對行業、產業風險予以風險補償。
領導價格模式下的貸款定價模型屬于市場導向型的貸款定價模型,它以貨幣市場利率或銀行給予優質客戶的優惠利率或中央銀行制定的貸款基準利率等被市場普遍接受的利率為基準,在此基礎上加上根據特定客戶風險而確定的風險乘數或風險加數。客戶的風險程度越大,其風險乘數或加數就越大,貸款利率就越高,反之貸款利率就越低。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兼顧了市場形勢和貸款客戶的違約風險,依據該模型制定的利率既能反映市場情況使貸款利率具有競爭力,又能覆蓋貸款業務的風險。下面首先從貸款基準利率、貸款風險溢價和貸款期望利潤率的確定3個方面討論傳統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然后在此基礎上,將貸款持續期中基準利率、貸款客戶信用等級及客戶貢獻等因素的不斷變化考慮進來,構建一個商業銀行動態貸款定價模型。
1.傳統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討論根據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有:貸款利率=基準利率+風險溢價+期望利潤率其中,又有:風險溢價=預期損失率(ELr)+非預期損失率(ULr)=違約概率(DP)×違約損失率(LGD)+資本要求(K)×資本回報率(E)(1)貸款基準利率的確定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的關鍵步驟之一是確定基準利率,現有研究主要以商業銀行給予優質客戶的優惠利率、中央銀行制定的貸款基準利率以及同業拆借利率等市場利率作為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中的基準利率。由于商業銀行給予優質客戶的優惠利率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市場利率水平、與長期優質客戶和大客戶的關系等因素,而且優惠利率往往是優質大客戶對眾多商業銀行進行招標或多頭詢價的結果,單一的商業銀行難以確定具有市場性的優惠利率,加之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仍不成熟,同業拆借利率等市場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場真實的資金供求,因此將商業銀行給予優質客戶的優惠利率或同業拆借利率等市場利率作為貸款定價的基準利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近年來中央銀行加快了貸款基準利率調整的頻率,以期更好地反映市場資金的需求,其確定的貸款基準利率在代表市場基準利率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本文將中央銀行制定的貸款基準利率作為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中的基準利率。(2)貸款風險溢價的確定所謂貸款風險溢價,是根據特定貸款業務的風險大小來確定貸款利率提高的幅度。風險溢價是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方法的核心部分,其關鍵在于確定每一類貸款的預期損失率(ELr)和非預期損失率(ULr)。以DP表示借款企業違約的概率,0≤DP≤1,LGD表示違約損失率,則有非預期損失(UL)是指由于市場或宏觀經濟環境的波動而引起的信用風險損失偏離預期損失的幅度,反映了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商業銀行在去除預期損失后實際經濟損失的最大值。在貸款定價中考慮的是非預期損失和貸款本金的比值,即非預期損失率(ULr),它等于資本要求(K)和資本回報率(E)的乘積,即: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的內部評級法給出了以違約損失率和違約概率為基礎的資本要求的計算方法。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3)貸款期望利潤率的確定商業銀行的決策者根據金融市場中資金松緊境況確定一個適合本行實際情況的期望利潤率的區間,在該區間內客戶經理可以根據貸款企業與銀行的關系確定具體的期望利潤率。綜合上述分析,基于領導價格的貸款定價模型應為:
2.動態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構建傳統領導價格模式下的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模型能夠確定具備一定競爭力和覆蓋特定貸款業務風險的貸款利率,但是沒有考慮貸款持續期中基準利率的變動和貸款客戶信用等級的變化,也沒有全面地考慮貸款客戶對商業銀行的綜合貢獻。因此,本文考慮到基準利率、貸款客戶信用等級和客戶貢獻的不斷變化,對領導價格模式下的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模型進行動態調整,構建商業銀行動態的貸款定價模型。(1)基于基準利率變動的動態調整在特定的貸款期間,中央銀行可能調整對應期限的貸款基準利率,因此商業銀行有必要基于貸款基準利率的變化而調整特定業務的貸款利率:款基準利率。(2)基于信用等級變動的動態調整動態定價是根據實際情況對價格進行調整。在動態定價策略下,銀行能全面地掌握借款企業的信息,銀行和借款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可以逐步得到改善。銀行根據所掌握的信息重新對借款企業進行評級,并根據評級結果重新確定貸款利率,對信用品質差的借款企業實行更高的利率,對信用品質好的借款企業實行較低的利率,使企業能通過提升信用水平而獲得相應回報。商業銀行根據貸款持續期內貸款客戶信用等級的變化對貸款利率進行調整,調整幅度為:(3)基于客戶貢獻的動態調整銀行在確定每筆貸款的貸款利率時,應該全面考慮貸款客戶與銀行的整體關系,利用客戶貢獻對貸款利率進行動態調整。將客戶貢獻作為貸款利率的調節因素,有利于貸款企業加強與商業銀行的全面合作,提升銀企關系。參考劉新軍和周鴻衛(2009)的研究,客戶貢獻度Re計算如下:
二、算例分析
假設一商業銀行于2010年3月1日向某企業發放一筆金額為1200萬元、期限為2年、每年年末付息、到期一次還本的貸款,期初對企業的信用評級為BBB級,本文基于標準普爾公司提供的一年期信用等級轉移矩陣來近似計算貸款企業的違約概率。參照標準普爾公司提供的一年期信用等級轉移矩陣,如果假設信用轉移服從標準的馬爾科夫過程,則計算出的信用等級為BBB級的貸款客戶兩年后違約的概率為0.6%,考慮到貸款的抵押情況,違約損失率計為40%。
1.基于初始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的貸款定價中央銀行2008年底至2012年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情況見表3。
2.動態領導價格貸款定價模型根據動態定價的原理,貸款利率應視貸款具體情況而變動。在此筆貸款中,第一年的貸款利率為初始領導價格貸款模型確定的貸款利率,即7.67%。銀行在貸款發放一年后,按照基準利率的變動、貸款企業信用等級的變動以及客戶的貢獻重新確定貸款利率。(1)2011年2月9日中央銀行調整貸款基準利率,r2=6.1%,故商業銀行應該根據中央銀行基準貸款利率的變動相應地調整貸款利率,即有Δr2=r2-r1=6.1%-5.4%=0.7%。(2)商業銀行在貸款第一年末重新對貸款企業進行信用評級。由于貸款發放的第一年中該企業的償債能力、財務水平、盈利能力等各方面均有所提升,評級結果上升為A級。參考表2可得貸款客戶一年后的預期違約率為0.06%,根據貸款發放以及抵押情況,計違約損失率為33%,該商業銀行的資本收益率仍為20%,則相應的預期損失率和非預期損失率為:(3)假定該貸款企業2010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對該商業銀行的存款派生收益為14.6萬元,貸款業務綜合收益為18萬元,中間業務收益為5.8萬元,則貸款企業貸款期間銀行的總收益為38.4萬元,而貸款企業在銀行取得貸款600萬元,所以Re=3.2%。又假定該銀行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為3.8%,則客戶回報系數μ=Re/(r-rFTP)=111.5%,處于110~120%的調整水平,故根據表1客戶貢獻調整取-0.25%。綜上所述,動態調整后的貸款利率為:
3.定價模型結果的對比分析根據原有的領導價格模式下的貸款定價模型,該商業銀行對此筆貸款的利率確定為7.67%,而根據動態的貸款定價模型,此筆貸款第一年的利率為7.67%,而2011年重新確定貸款利率時商業銀行根據基準利率、貸款企業信用等級以及其對銀行貢獻的變動將第二年的貸款利率調整為7.02%,較第一年下調了0.65個百分點。(1)基于基準利率變動的調整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央銀行調整貸款利率的頻率不斷提高,說明中央銀行基準利率更迅速地反映了市場的變化,也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定價提出了新的挑戰,商業銀行確定的貸款利率應及時體現基準利率的變動。在此筆貸款持續期間,中央銀行將2年期的貸款基準利率由5.4%上調為6.1%,故商業銀行應該根據中央銀行基準貸款利率的變動相應地將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7個百分點。(2)基于貸款企業信用等級變動的調整在貸款持續期間,商業銀行對貸款企業的了解不斷加深,貸款期初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逐步得到改善,商業銀行能根據對貸款企業了解的深入適時地調整貸款利率,以制定更為合理有效的貸款價格。貸款期初信用等級為BBB級的客戶,在貸款期間由于償債能力及盈利能力等方面得以改善,信用等級上升為A級,故商業銀行應據此下調其貸款利率,下調1.095個百分點,表明了貸款風險和利率之間的相關關系,低風險支付更低的貸款利率。這不僅有助于商業銀行根據貸款風險的變化調整貸款利率以更全面地覆蓋貸款風險,也可促使貸款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自主提高其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3)基于貸款企業貢獻的調整客戶對銀行的貢獻包括資產、負債以及客戶咨詢、結算、委托等中間業務各個方面。貸款只是商業銀行與貸款企業業務往來的一部分,商業銀行確定的貸款利率應全面反映銀企關系。此筆貸款業務中第一年的客戶回報系數為111.5%,商業銀行應將貸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根據客戶貢獻調整貸款利率能全面反映商業銀行和貸款企業的業務往來,有益于商業銀行維護和爭取優質客戶,也促使貸款企業加強與商業銀行的業務合作以取得更低的貸款利率。總之,調整后的貸款利率既能反映貸款持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變化,又能對貸款企業信用等級的提升給予補償,還能根據貸款企業對商業銀行的綜合貢獻進行調整,促使商業銀行加強對借款企業信息的掌握,為確定合理的貸款利率提供選擇,同時促使企業因不斷提升信用水平、密切與商業銀行的合作,以得到利率優惠的回報。
三、結論
農行無抵押貸款利率在商貸基準利率上浮動得到,利率浮動的范圍在0.5到2個百分點,具體浮動范圍由銀行依據申貸人的資質來決定,商貸基準利率為:
1、貸款一年以內,商貸基準利率是4.35%。
2、貸款一至五年含五年,商貸基準利率是4.75%。
3、貸款五年以上,商貸基準利率是4.90%。
(來源:文章屋網 )
不同銀行購房按揭貸款利率會根據個人資質按照央行基準利率浮動以后制定,浮動的范圍在10%—20%上下,因此大家在購房前可以查看央行所公布的基準利率作為參考。
央行最新規定的商業貸款利率為一年以內按照4.35%計算,貸款時間五年以內按照4.75%計算,貸款時間為五年以上的話,基準利率為4.9%。
如果購房者辦理的是公積金貸款,則需參考央行的公積金貸款利率,貸款時間為五年以下,基準利率為2.75%,貸款時間為五年以上,基準利率為3.25%,不同銀行的浮動比例也各不相同。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商業貸款基準利率。
1、貸款一年以內(含一年),利率是4.35%。
2、貸款一至五年(含五年),利率是4.75%。
3、貸款五年以上,利率是4.90%。
二、公積金貸款基準利率。
1、五年以下(含五年),利率是2.75%。
目前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為:
一、商業貸款基準利率。
1、貸款一年以內(含一年),利率是4.35%。
2、貸款一至五年(含五年),利率是4.75%。
3、貸款五年以上,利率是4.90%。
二、公積金貸款基準利率。
1、五年以下(含五年),利率是2.75%。
工農中行首套房貸利率打九折
記者經過層層的請示和批準后,終于獲得了工、農、中、建行廣東省分行已經確定的最新房貸利率執行方案。其中,工、農、中原則上執行央行的下限利率,即相應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而建行實行“差別化定價”。
其中,工行廣東省分行的新利率執行方案明確,貸款用于購買自用普通住房的,貸款利率可按相應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執行。同時,結息方式和還款方式按現行規定執行,合同期內貸款利率仍實行一年一定。
農行廣東省分行的方案明確提出,對第一套住房和經省行授權對于在農行有開發貸款的個人住房以及被農行總行認定為優質樓盤的個人住房,按基準利率下浮10%(即按0.9倍)執行。但對高檔商品房、商鋪等,按基準利率及以上利率執行。
中行廣東省分行的方案是:個人住房貸款按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打九折執行,即最低利率5.508%.但原來實行的貸款利率“一年一定”的政策改為“遇央行貸款利率調整,將在合同期內,從貸款發放日起計算滿半年或一年作調整”。
建行實行“差別化定價”
在北京,建行并沒有看同業的“眼色”行事,而選擇了執行基準利率的辦法,也即利率沒有優惠。作為建行系統中個人住房貸款業務量最大的廣東省分行,其新的利率定價情況怎樣呢?
接受記者采訪的建行有關負責人稱,他們沒有作具體的規定,但全面要求各下級行在執行央行的新利率政策的同時,實行利率差別化管理。對該人士的含糊回答,記者再次向其有關業務部門求證,得到的進一步解釋是:省分行規定各二級分支行可根據當地房地產市場的風險狀況、開發商的資質等級、樓盤特色等對個人住房貸款實行區別定價,并根據借款人資信和還款能力等因素對不同客戶區別對待。但對資信良好的市民,以自住為目的按揭貸款最多可下浮10%,即執行相應檔次期限基準利率0.9倍的下限利率。
據業內人士分析,他們的“含糊原則”主要是不想過多地透露其要執行基準利率原則的一面。原因是他們的貸款業務量大,所產生的資產不良率相對也大。在新利率政策下,執行基準利率可增加風險控制系數。
根據這樣的原則,如果未被建行確定為“資信良好的貸款人”,即使是購買第一套自住房也將得不到最低利率。以5年期以上貸款為例,建行的利率是6.12%,而執行下限利率的銀行只有5.51%,利差達到0.61個百分點。假設需要申請一筆 20萬元、10年期的貸款,在建行貸每月需要歸還本息2232.4 8元,而在其它銀行貸每月只需要歸還本息2171.51元,一個月便相差60.97元。
自住房首付款仍為20%
記者昨天從四大行了解到,目前新執行的利率方案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多少,但在內部已作了口頭通知,按廣東目前的住房價格和風險系數,原則上維持原來首付款20%的辦法,但要求各下級行根據各地實際樓盤和住房貸款戶的信用和收入來源作具體規定,也即按央行的規定執行。
同時,四大行廣東省分行均向下級行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購買第二套房、高檔寫字樓和高檔別墅的貸款。在實行利率差別化服務的同時,首付比例也將相應提高到30%-40%.
加重逾期還款處罰力度
此外,為了防范信貸風險,各家銀行均在“借款合同”中增加了更加明確、細化的條款,使原來一些可以忽略不計的問題變成了必須執行的條文。
工行、農行、中行廣東省分行規定,個人住房貸款逾期的罰息利率,應在借款合同載明的貸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至50%,但具體多少由各分支行確定。此外,農行廣東省分行還補充規定,對原發放個人住房貸款逾期繼續執行日息萬分之二點一的利率至2005年末,2006年1月1日后逾期則執行加收30 %至50%的利息。
而建行廣東省分行規定,為了控制貸款風險,適當提高個人的違約成本,對個人住房貸款的罰息利率執行在貸款利率水平上加收50%的標準。
從四大行的新利率方案看,現行的新利率水平上加收50%的罰息與原來發放個人住房貸款逾期“按商業性貸款利率進行罰息”相比,處罰大大加重了。
農行廣東省分行新房貸利率執行方案
個人住房貸款
調整前(04.10.29)
調整后基準利率(05.03.17)
下浮%
月利率
年利率
六個月以下(含六個月)
4.125
4.95
4.35
5.22
4.698
六個月至一年(含一年)
4.65
5.58
5.022
一至三年(含三年)
4.8
5.76
5.184
三至五年(含五年)
4.875
5.85
5.265
五年以上
4.425
5.31
5.1
6.12
5.508
相關報道
股份制銀行多數選擇優惠利率
昨天,廣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廣州分行和招商銀行廣州分行等股份制銀行的新利率執行方案也已下發或收到。從這些股份制銀行的方案看,他們都嚴格執行央行的新利率上調規定,沒有作更加詳細的要求。
民生銀行廣州分行個人按揭中心主任梁東暉稱,民生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是塊很好的資產,其不良率僅為百分之零點幾,因此在執行央行的新利率政策時堅持兩條:一是讓絕大部分貸款戶繼續享受利率優惠,即央行規定的基準利率打九折;二是對超豪華的高級住宅以及購買第二套房、有炒房和投機性動機的以及不是長期在本地生活工作的,將按基準利率或上浮利率。
廣東發展銀行要求各分支行按相應的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下浮10%.同時規定個人住房貸款合同期內利率的調整“一年一定”改為由借貸雙方按商業貸款原則確定,可在合同期內按月、按季、按年調整,也可以采用固定利率的確定方式。
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招行、浦發廣州分行等個人住房貸款有一定規模的股份制銀行的新利率方案與廣發行的大致相仿。
關鍵詞:中國學生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貼息
中圖分類號:G40-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lO)05-0117-05
利率是決定學生貸款供求關系和運行狀況的關鍵環節,對高等教育資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從利率定價原則看,貸款利率水平本應與貸款風險和成本相匹配,然而中國學生貸款的利率定價卻并不遵循這一原則。1999年《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第十八條規定,“國家助學貸款利率按中國人民銀行的法定貸款利率執行”;2008年《關于大力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通知》第四條再次強調,“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利率執行央行同期公布的同檔次基準利率,不上浮。”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學生貸款的基準利率水平。
中國學生貸款執行法定貸款利率,其實質是利率管制。在金融學中,若法定利率低于市場均衡利率稱為“上限管制”,反之稱為“下限管制”。金融學理論認為,利率管制在特定情況下可以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但也會扭曲資金價格,與優化資源配置,保障資金供給有著極大的矛盾。那么,中國學生貸款的利率管制屬于上限管制還是下限管制?它對中國學生貸款的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又該如何評價和調整這一政策?對于上述問題,目前的研究尚不夠系統充分。因此,本文將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一、利率管制對中國學生貸款利率水平的影響
按照資金用途和規模,中國學生貸款分別屬于消費貸款和小額貸款。下面,本文將通過消費貸款和小額貸款定價的橫向比較,考察中國學生貸款利率管制的類型。若利率管制壓低了貸款利率水平,則表明是上限管制,反之則是下限管制。
首先,目前中國學生貸款主要由商業銀行(含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經營。首先,商業銀行助學貸款利率明顯低于市場均衡水平。在商業銀行消費貸款業務中,國家助學貸款無擔保,且不良貸款率約為12.88%。而其他消費貸款通常需要擔保,且不良貸款率一般控制在0.3%以內,因而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最大,其利率水平本應最高。然而在實踐中,國家助學貸款執行基準利率,而其他消費貸款利率只要不高于基準利率四倍即可,并通常向上浮動10%-30%。因此,國家助學貸款利率卻并不高于或低于其他消費貸款利率,表明其資金收益與風險脫節,其利率水平明顯低于市場均衡利率。
其次,農村信用社助學貸款的利率也低于市場利率。目前在各地農信社的貸款實踐中,貸款雖大都采取擔保形式發放,但絕大部分貸款利率仍高于基準利率,其貸款利率“一般上浮60%~130%,有的甚至一浮到頂,上浮2,3倍。其上浮對象基本覆蓋了所有貸款客戶”。2007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顯示,在10-12月的全國城鄉信用社貸款中,92.18%的貸款高于國家基準利率。相比之下,農信社助學貸款為小額無擔保貸款,其風險和成本均高于其他貸款,其利率卻低于其他貸款,表明其利率水平也低于市場均衡利率水平。
最后,從小額貸款實踐看,國家助學貸款利率也明顯低于其應有的水平。小額貸款管理成本高、規模不經濟,其利率水平本應高于基準利率,這是全世界小額貸款的共同規律。茅于軾教授曾指出,
“現在全世界做成功小額貸款的,都是高利率。世界銀行統計,小額貸款的成本是15%到20%,也就是要收15%到20%的利息才能夠本”。
目前,亞洲各國在小額信貸實踐中基本上已放開了利率管制,小額貸款利率普遍高于商業貸款。即便是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所主持的小額扶貧貸款,其利率也高達20%。而在拉美地區,只有玻利維亞和薩爾瓦多等少數國家的小額貸款年利率在25%以下,有的國家年利率超過40%,墨西哥平均達到64.9%。同樣,我國成功的小額貸款利率一般也高于基準利率。如建行對于低風險企業提供的小額貸款,利率一般上浮30%,對風險較高的小企業,利率一般上浮50%~100%;而南方地區的一些小額貸款,利率甚至高達15%,照樣有很多小企業愿意借。而存在利率管制的小額貸款,其發展卻往往差強人意。所以。助學貸款作為高風險的小額貸款,其市場利率也必定會高于基準利率。
綜上分析,無論是作為消費貸款,還是小額貸款,中國學生貸款的利率水平都是低于市場均衡利率水平的。這表明中國學生貸款的利率管制壓低了貸款價格,屬于上限管制。
二、中國學生貸款利率管制的實施效應
國家助學貸款的利率管制人為壓低了貸款價格,對學生而言是一種隱蔽的利率補貼,對貸款機構而言卻意味著利息損失。由此,利率管制的實施效應具有兩面性:它既有利于減輕學生還貸負擔,但也會減少貸款機構收益,不利于擴大資助面,保障學生受助機會。
(一)利率管制可以減輕學生的還貸負擔
國家助學貸款的利率水平本應高于基準利率,然而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其利率水平將下降至基準利率。那么,貸款學生的還貸負擔必將隨之減輕。而且其減負效果還可以通過利率減負率指標予以測算。利率減負率主要反映利率管制減少學生還貸負擔的程度。其計算公式為:利率減負率=利率管制前后的學生還貸額之差肺場利率下的學生還貸額,即:
AR=(MR-OR)/MR其中:AR(alleviated-burden rate)表示減負率;MR(Student repayment under market interest rate)表示市場利率下的學生還貸額,OR fstudent repayment under official interest rate)表示法定利率下的學生還貸額。
均衡利率的確定,是計算利率減負率的難點。由于助學貸款存在利率管制,因此貸款的均衡利率水平難以顯現。但從貸款均衡利率的構成看,貸款均衡利率主要由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構成。其中,無風險利率表示無風險狀態下的資金利率水平,在我國可以用央行基準利率表示。風險溢價是指對貸款風險的補償,這里可用助學貸款的風險補償金比例表示。由于風險補償金比例上限為15%,實踐中多數省份的補貼比例也接近15%,因此假定15%是助學貸款的風險溢價水平。那么,國家助學貸款的均衡利率可被近似地模擬為20.94%(2010年中長期貸款基準利率5.94%+風險溢價15%%)。
然后計算利率減負率。假定某學生本科4年,每年貸款6000元,市場均衡利率為20.94%,在校期間財政全額貼息,該學生畢業后6年內采用“等額本金
償還法”償還本息。其具體計算步驟如下:第一,計算MR。學生在6年內采用“等額本金償還法”還貸,則學生每年還款額S:借款本金,還款年數+(借款本金一累計已歸還本金)×年利率,則6年后,MR=S1+s2…+$6=24000+84000+20.94%=41589.6元;第二,計算OR。由于利率管制的作用,利率水平下降至5,94%,則6年內學生還貸額ir=24000+84000×5.94%=28989.6元;第三,計算IR。利率減負率=(MR-OR)/MR=12600/41589.6=30.3%。
在上述案例中,利率補貼可為學生減輕了近1/3的還貸負擔。上述貸款與償還方案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利率管制對降低學生還貸負擔作用顯著,可以為貸款回收創造條件。
(二)利率管制會導致“惜貸”和“停貸”
利率管制雖然可以減輕學生還貸負擔,但也會壓低資金價格,挫傷貸款機構積極性,從而減少資助規模。利率管制對貸款規模的抑制作用可用圖l來分析。在圖1中,DD'表示貨幣需求曲線,SS'是貨幣供給曲線。當利率處于均衡利率R。時,貸款供給量和需求量均為Q。;而當貸款存在利率管制時,貸款利率將下降為基準利率Ro。由于利率無法充分補償貸款風險,貸款機構將貸款供給量減少為iQ,資助面隨之減小。可見,在利率管制條件下,“惜貸”是貸款機構發揮經濟理性的必然結果。
由于利率管制的影響,貸款供給不足成為長期困擾國家助學貸款發展的中心問題,眾多經濟困難學生為此失去受助機會。據統計,2001年2月至2002年6月,人數獲貸率從未超過三分之一;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兩年間,隨著風險補償金的實施,以及國家開發銀行的介入,“獲貸難”問題雖有所改善,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申請人不能如愿獲得貸款。另據統計,從2007年至2008年6月底,全國獲貸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平均比例僅為11.2%,離國家規定的20%的目標相距甚遠,這意味著有一半貧困生未得到貸款資助。
從長期來看,利率管制還會導致“停貸”,引起貸款市場的萎縮和解體。2002年8月,央行推出“雙20'’標準,即允許貸款機構對違約率達到20%,且違約人數達到20人的高校停貸。2003年,首批助學貸款進入還貸高峰,全國平均違約率接近20%。截至2004年5月,全國有100多所高校被銀行列入“停貸”名單,北京高校更無一幸免。
助學貸款的“停貸”源于利率管制。由于利率管制固化了利率水平,使貸款收益與其風險嚴重失衡,而貸款機構在失去定價自的情況下,只有退出部分高風險市場,以維持自身利益,進而出現市場解體、供給接近于零的現象。在圖1中,貸款供給曲線原本為ss’,但由于貸款風險大、收益低,嚇退了貸款機構和潛在投資者,最終使長期貸款供給曲線左移至ss”,此時,在基準利率Ro下貸款供給量Q。接近于零。這就是對助學貸款“停貸”現象的經濟解釋。
(三)利率管制的其他負面效應
除減少貸款規模外,利率管制的實施還伴隨著其他負面效應:
首先,引起貸款供給結構的失衡。一般來說,越是欠發達地區,助學貸款需求越大,貸款風險也越高。若在市場利率下,貸款機構本可以根據貸款風險調節利率,進而滿足欠發達地區的貸款需求。然而在法定利率條件下,由于利率水平整齊劃一,必然促使貸款機構減少高風險對象的貸款供給,導致貸款供給的地區和校際結構失衡。據統計,截至到2006年6月底,我國東部9省、中部10省、西部12省的貸款需求缺口分別為6.84%、8.63%和13.84%,西部地區貸款需求缺口比例是東部地區的2倍;而2008年中央高校獲貸率為16.2%,地方高校為10.3%,中央高校是地方高校的1.5倍。
其次,社會福利流失。由于貸款“僧多粥少”,貧困生的申貸競爭更激烈。這不但增加了學生的申貸成本,而且使學校的“貧困生判定”工作更加繁難。這些額外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是經濟學上典型的“租值耗散”現象,增加了貸款交易成本。
最后,不利于培養學生。利率管制雖然隱蔽地補貼了學生,但補貼方式很不透明,因此盡管貢獻甚大,學生卻難以感知,因而不利于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還貸意識,也無法為他們增加學習動力。
上述分析表明,利率管制雖然可以減輕學生還貸負擔,但也會引起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其中對經濟困難學生最為不利,莫過于助學貸款的供給不足。由于資助受益面小,利率管制的減負效應將大打折扣。若再考慮到可能引起的停貸現象,利率管制更可能是一項得不償失的政策。
三、中國學生貸款利率管制的對策比較
上文研究表明,利率管制在減輕學生還貸負擔與保障學生受助機會之間存在內在沖突,它是國家助學貸款運行中諸多弊端的癥結所在,因此這一政策是亟待調整的。那么,應如何采取措施,兼顧保障學生受助機會和減輕學生還貸負擔呢?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
第一種方案是目前國家助學貸款采用的“利率管制加間接補貼”方案。該方案在沿襲利率管制的條件下,對貸款機構提供風險補償金等間接補貼,從而激勵貸款供給。但這種補貼方式必將帶來資金浪費,增加貸款交易成本。
下面分析完全信息假定條件下的間接補貼效率。在圖2中,貸款需求曲線為DD’,貸款供給曲線為ss’,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貸款供求缺口為Q,一Q0;為擴大資助面,政府向貸款機構提供風險補償金等間接補貼,且補貼量恰好為AB,則貸款供給曲線右移至SS",此時貸款均衡利率恰好為基準利率幾,貸款供給量也恰好為Q,,學生貸款需求完全被滿足。因此在理想條件下,間接補貼完全可以彌補利率管制導致貸款供給不足的缺陷,利率管制無需取消。然而,上述分析是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設基礎上的。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理想條件顯然是不存在的。管制經濟學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對稱的現實條件下,必將產生“補貼失靈”現象,導致資金浪費。其具體原因在于:
首先,均衡利率信息不對稱,導致資助不足或資助過度。由于國家助學貸款利率存在管制,其均衡利率水平并不為人所知,因此政府根本無法根據市場利率和基準利率的差額,給予貸款機構準確的補貼量。若補貼量大于AB,則會造成過度資助,浪費補貼資金;若補貼量小于AB,則會造成資助不足,無法充分滿足貸款需求。
其次,經營信息不對稱,誘發貸款機構負激勵。政府補貼貸款機構,貸款機構再將助學貸款以低利率供應給學生。這種補貼思路看似合理,但事實上,由于政府不了解貸款機構的經營狀況,因此貸款機構即使經營不善,或挪用補貼資金,也可以向政府索取補償來挽回損失,而未必會將補貼用于擴大貸款供給。這樣,貸款機構將失去預算約束,扼殺改善貸款經營機制的機會。在特定情況下,貸款機構還可能就補貼額與政府反復博弈,降低貸款運行效率,如2005年各地出現的風險補償金的“流標”與“停貸”。
最后,利潤信息不對稱,“鞭打快牛”導致激勵不兼容。由于間接補貼主要用于彌補貸款損失,那么,假如貸款業績有所改善,政府勢必會降低間接補貼水平,這就強化了貸款機構的不思進取;另一方面,即便助學貸款的盈利水平有所提高,貸款機構也可以通過隱瞞利潤的方法,維持現有補貼水平,而這又將導致間接補貼規模“易上難下”,不斷膨脹,加重財政負擔。事實上,這種“只漲不跌”的補貼現象已在我國許多公用企業中出現。
可見,即便貸款機構得到間接補貼AB,貸款供給曲線也只會右移至SS",貸款規模僅為Q因此,問接補貼會浪費補貼資金,降低貸款運行效率。所以,要根治貸款供給不足和助學貸款運行低效率問題,必須另辟蹊徑。
圖2中國學生貸款“利率管制+間接補貼”的效率
第二種方案是采用“利率市場化加直接補貼”方案。該方案在放開利率管制的同時,對學生提供貼息等直接補貼。其具體措施可分兩步走:第一步,放開利率管制。在圖3中,DD'和SS'分別表示無補貼時的貸款需求和供給曲線,在基準利率R0下,貸款規模為Q;而當放開利率管制時,貸款利率將上升為市場均衡利率R,貸款規模則擴大為Q,第二步,將間接補貼AB轉化為貼息。此時貸款需求曲線將右移至DD',貸款規模和還貸利率變為(Q,R),其效果等同于理想條件下的“利率管制加間接補貼”方案的實施結果。
圖3中國學生貸款“利率市場化+直接補貼”的效率
可見,放開利率管制后,將間接補貼轉化為等額貼息,不但不會增加補貼支出,還可以避免補貼資金浪費,學生還貸負擔和資助規模明顯優于現實條件下的“利率管制加間接補貼”的資助效果。而且直接補貼更透明,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還貸意識,改善貸款經營機制,學生貸款的公益性也更加凸顯。因此,“利率市場化加直接補貼”是一條兼顧保障資助機會和減輕學生還貸負擔的兩全之策。
四、中國學生貸款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中國學生貸款的利率市場化,關系到廣大貧困生的切身利益,它不但需要精心的政策設計,更需要謹慎地推進。利率管制的放開可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利率上限微調。我國商業銀行消費貸款利率一般高于基準利率的10-30%。由于助學貸款風險較高,因此可將助學貸款的利率上限直接確定為上浮30%,在利率浮動范圍內,銀行可結合貸款風險、成本等因素自主決定。由于貧困生償債能力有限,作為利率上浮的配套措施,政府可考慮在學生畢業進入還貸期后,對利率上浮部分進行再貼息,確保畢業生還貸負擔維持在原有水平。經過上述調整,貸款規模擴大,學生還貸負擔不變。
從利率上限調整的效果看,以2010年5.94%的中長期貸款利率計,利率上調30%后,利率最多上升1.78個百分點,而實踐中風險補償金比例一般都在10 %以所以此時助學貸款的利率水平并不能充分彌補貸款風險,風險補償金等刪接補貼還應保留。因此,第一階段的改革步伐較小,是一科“淺水區”的探索,術從根本上觸動助學貸款的利率管制政策,其意義在于釋放改革信號,為后續的實質性改革創造輿論環境以及積累經驗。
第二階段,取消利率上限。利率上限微調“試水”成功后,可啟動對助學貸款利率管制的實質性改革,其改革措施可分解為三小步:
步驟一,取消利率上限。2008年頒布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第四條規定,小額貸款利率上限放開,但不得超過基準利率的四倍。國家助學貨款足?種高風險的小額貸款,因此國家助學貸款電可將利率上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四俯。至此,中國學生貸款實現了法律意義上利率上限放開,利率市場化進程也進入了“深水區”。利率管制放開后,貸款利率和規模將會同步增長。這既有利于增加學生受助機會,但也會增加學生還貸負擔。
步驟二,間接補貼變為直接接補貼。利率上限放開后,貸款機構可在四倍于基準利率的范圍內自主定價,其利率水平將足以覆蓋貸款風險。所以風險補償金等間接補貼此時可以取消,并轉化為貼息,國家助學貨款的規模和還貸負擔將優于間接補貼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