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教學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生口語表達;有效教學策略;營造氛圍;訓練有方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語言表達是學生進行學習、交流、溝通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教學工作中必須應該注重的。農村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這是因為農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口語較重,公共場所較少,孩子見識少,那么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形成了膽怯、內向、不會與人交流、不會語言表達的現狀。在實施過程中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選準有效的實施策略是關鍵。
一、巧用課前五分鐘
有的學生在課外三五成群,經常是侃侃而談,但面對大家卻膽量頓消。對此我的做法是規定每節課前的五分鐘為“課中課” ――口語訓練時間(其中三分鐘用于演講,兩分鐘用于評點)。要求每個學生按學號輪流上臺演講,不定期規定主題,或者自由發揮也可以,每次演講結束后,由另一個同學評點。
老師事先向學生宣布這種口語訓練的具體要求。這些要求是:
(一)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盡可能演講自己圍繞某一主題寫的一段話,也可以選用平時摘抄的好的文章或片段。
(二)所講內容不限, 但要積極健康。
(三)用普通話,聲音響亮,讓每位同學都能聽清。
同學評同學,無所顧忌,有感而發,肯定中有建議,不足中有補充,常常會贏得大家的掌聲。實踐證明,這一活動對于開拓學生的知識面,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
朗讀是新課程改革非常重視的學習語文,理解課文的方法,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不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對文本的解讀上,讓學生單獨讀,齊聲朗讀,分角色朗讀,有感情的朗讀等等,培養朗讀習慣,同時掌握朗讀技巧,充分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以朗讀開啟美好的一天,在反復朗讀中,感受語言之美,并深入體會課文的意境,同時鍛煉說話技巧。
三、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
小學生尤其是農村的小學生,他們害羞,擔子小,不愛發言,也不喜歡站起來給大家朗讀,因此老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創造良好的氛圍,解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因此老師首先要建立一個平等的師生關系,倡導課堂民主,要理解學生的不足,學生的朗讀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朗讀水平比較差的學生要多鼓勵,多贊揚,少批評,少指責。同時要注意組織教學,在有學生朗讀怕的時候,其他同學要互相合作,注意聽別的同學朗誦,學習優點,同時也能恰當地指出不足。另外可以清楚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傾聽,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
提高。
四、開展各種活動
比如每周一次新聞會,進行朗讀比賽、課本劇演出、參加社區活動、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主持人大賽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引發學生對朗讀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意識到朗讀是基礎,只有朗讀好了,才會在各種活動中占據優勢,學生參加活動多了,又能切身體會朗讀帶給他們的益處。這樣互相促進、互相提高,讓活動促朗讀,讓朗讀促提高。
五、向生活要語言
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老師要教會學生向生活要語言。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語言是最豐富的,如那些方言俚語、流傳下來的諺語、一些俏皮話等等,都非常富有表現力,掌握了這些語言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讓學生們單獨準備一個生活語言積累本,讓他們留意在家庭、社會、學校各種場合聽到的生活語言,把它們積累起來,為我所用,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同學們經過留意搜集,涉及的內容可謂五花八門:有鄉風民俗的,如“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死受窮”,“緊緊手,年年有”;有氣象節令的,如“二八月,亂穿衣”,“雞不進窩有大雨”;有富含哲理的,如“凡事回頭看”等。又如他們在向村中老者請教時,了解了“臘八粥”、“寒食節”等的來歷。學生們通過積累,生活語言多了,他們在交流中才會讓談話有生活氣息,才會幽默,生動而有趣。
六、選擇新鮮話題
在小學課本中有些教材的話題如果原搬照用,效果不一定好。教師可潛心鉆研教材,活用教材中的話題,挖掘教材中的隱性成分,能夠讓學生樂于參與到話題中;同時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鍛煉自己。活動要選擇那些符合他們年齡特點或能滿足他們好奇心的事物感興趣,如做主持人、訪問、參觀、春游或者社會調查等,這些活動都是互動性非常強的活動,小學生會非常樂意參加,主動性和積極性一定非常高,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他們能夠用心參加了,那么才有提高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的
可能。
七、善于創設情境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在知識經濟大放異彩的21世紀,實踐能力已成為當代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傳統的小學音樂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及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改革小學音樂教學模式、培養小學生音樂能力至關重要。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黃金時期,學校及教師要高度重視,為培養小學生音樂能力能力營造良好的環境。
1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能力的意義
1.1提升教學效果
培養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學音樂教育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督促小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加強音樂教師與小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改善學習效果,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使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提升音樂創作能力與鑒賞能力。
1.2挖掘學生潛力
音樂教育中的思維能力主要包括發現能力、觀察能力、鑒賞能力、想象能力、創作能力等方面,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能力有助于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手腦并用,充分挖掘學生內在潛能,對于小學生的長遠發展大有益處。
1.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開拓小學生的視野,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形成全面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有利于鼓勵小學生自主開發、自由創作的精神,增強獨立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2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能力培養方式的研究
2.1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培養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填鴨式灌輸知識的方式無疑是在壓制學生創造能力且阻礙了其全面發展。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在實際實行過程中暴露出了不完善之處,一些學校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僅僅關注于書本知識的灌輸與學生考試成績的衡量,而忽略了小學生能力的挖掘。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并融會貫通,使學習更有成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設置一些趣味性音樂課程,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一方面使學生獲得了相應的音樂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有利于能力的培養。同時,每位學生的潛力都是無窮的,關鍵是如何進行有效的挖掘。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質的舞臺,每位學生都擁有展現自我的機會,在學校的舞臺上,學生將充分體會到創新能力對于人生發展的重大意義,了解創新能力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學校應定期舉辦形式各樣的音樂競賽活動,豐富競賽形式,擴大學生參與度,廣泛吸引學生參加,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音樂的魅力,以此激發學生的音樂能力。
2.2將情感融入教學過程
音樂是情感的載體,觀眾欣賞音樂目的在于獲得情感的體驗,高質量的音樂教學多注重情感的表達。我國是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各具特色,不同的風土人情也造就了各異的創作風格。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歌曲的創作背景,學生可以反復朗讀歌詞,體會歌曲原有的味道,將情感融入教學過程,有利于學生感同身受,充分挖掘音樂的內涵,激發個人創新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在音樂中融入個人的情感也有利于學生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使得學習效果更加突出。最后,教師將情感融入教學實踐中有利于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優化課程教學。
2.3提高教師音樂素質與教學技能
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對于音樂教學效果的增強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也是音樂教學中能力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學校要切實重視此項問題,積極對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強化教學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將音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多多教授有關音樂方面的知識,加深學生對傳統音樂的了解,掌握更多的傳統音樂文化知識。教學方式多樣化,掌握全面的音樂文化知識與技能則是提高教學水平、進行教學實踐的關鍵。
2.4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將多媒體設備運用于音樂教學當代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獲取知識、學習技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因此,務必改變以往呆板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文字資料、音頻、原唱資料三者融為一體,必要時配合視頻資料,使抽象的藝術表達豐盈而具體,這對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演唱技巧大有益處。同時,通過學生對音樂器材的操作,使得學生在實踐中提高音樂素養,這也是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3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學校以及教師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用情感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方面對教學實踐進行改革,突破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發揮教學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一、確定研究內容
1、圍繞課堂教學實踐,營造生態化課堂教學環境;
2、圍繞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改進教學行為;
3、圍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改進課堂教學策略;
4、圍繞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生態化教學評價。
通過研究激發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原動力,建構自主、自學、自由的課堂,凸現教學的生命性、生長性、生成性。以語文、數學科學為重點,開展生態化教學實踐研究,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生態發展。
二、重點研究工作
本期我校課題組在教科室的指導下認真開展課題研究,每個主研人員和參研人員積極學習,主動實踐,探索小學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
1、制定方案計劃
2月我們接到任務以后,根據總課題組的研究方案,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了我校的子課題研究方案并進行再次修改,確定了我校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確定近階段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
2、組織理論學習
3月組織全體研究人員進行生態化課堂教學理論學習,如:《構建生態化的合作學習課堂》、《論生態課堂及其構建策略》、《生態課堂教育的又一種追求》、《遵循生態規律構建生態課堂》、《論課堂的生態本質和特征》等。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生態化理論基礎,明確生態化課堂的特征和內涵,探索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
3、營造教學環境
生態課堂是回歸自然、崇尚自主、整體和諧、交往互動、開放生成和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和完善生命發展、提升生命質量的場所。營造生態的教學環境對于生態化課堂顯得尤為重要。
(1)布置溫馨的學習環境
教室布置標語和圖案,讓學生感受學習氛圍的輕松和愉快,環境的溫馨與舒適,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向上的愿望。
(2)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
師生之間平等對話,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膽質疑問難,勇于動手實踐,調動學生學習的信心。
4、踐行課題研究
(1)開展調查分析,準備實施研究
在制定研究方案和計劃的同時對我校的學生和老師開展了問卷調查,并進行了分析研究,撰寫了調查研究分析報告,為思考實施計劃打下了基礎。
(2)結合班級特色,進行研究分工
方案和計劃擬定之后,組織研究人員召開會議,對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的5個環節進行研究分工。
課程預習:彭玲、張利、黎靜
情景創設:谷英、胡登菊
目標導向:李煊毅、周瑜
交流討論:陳瑤、尹平
反饋拓展:黃東、鐘安娜
針對自己的研究環節開展課堂實踐,尋找自己的實踐方法,以教學隨筆和研究心得等方式寫出了研究感想,為下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3)課堂實踐展示交流
本期生態化課題進行了兩次研究展示活動,每次展示有主題、有交流、有引領。
4月9日上午,周瑜和李煊毅進行了生態化課堂實踐展示,課題組羅詠梅和董曉宇老師到我校進行課題研究指導,一起研究了小學生態化語文教學的目標導向教學設計,同時對我校的語文教學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
4月17日上午,我校舉行了數學專場的說、上、評“三課”比賽。參加本次活動的有進修學院教研員吳行鵬老師和六校聯動的領導和老師們。這次活動以比賽為契機,緊緊圍繞“探索小學生態化教學模式——課堂上如何讓學生有效參與”為主題進行教研活動,按說課、上課、集體研討,最后專業引領幾個環節開展。王國利老師說課生動形象,黃東老師說課深刻明理;鐘安娜老師執教的《探索規律》和陳瑤老師執教的《小數的性質》,都以生為本,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自主探討、小組合作方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問題意識;集體研討時從不同角度分析學生在課堂的有效參與,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老師們探討的問題并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最后,進修學院教研員吳行鵬老師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專業引領提升。
(4)開展多種交流活動
①主題交流活動。本學期在半期和期末分別舉行了一次關于課題研究的主題交流活動。一次是“關于如何創設生態化教學環境”的交流,一次是“研究感想”的交流。
②課堂現場交流活動。課題研究人員之間相互聽課,學習課堂教學中好的方法,彌補生態化課堂教學的不足。
三、取得的經驗
(1)創設良好的情景,激發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運用情境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境教學中,學生學習會親臨其境,興趣盎然地看看、聽聽、想想、說說、做做,愉快地完成學習在務。
(2)發揚教學民主,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生就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在、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
(3)創造豐富多彩的課堂生話,增強課堂生命話力。只有創造豐富的課堂生話,動員學生各種感官參與課堂話動,才能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生話氣息和生命話力。教師要善于設計各種動口、動手、動腦相結合的教學話動,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美妙意境,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積極運作起來,出現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堂生活景象。
四、問題的思考
1、課題研究還不夠深入,對課題的認識也不夠深,課堂變化不大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評價;教學實踐;探究與嘗試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229-01
作文評價是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指在命題指導和學生完成寫作的基礎上,對學生作文寫作中的成功經驗,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評定。通過評價,使學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足在何處,該怎樣修改,從而提高作文水平。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比較注重指導審題、指導選材、指導習作,但習作完成后,評價修改卻比較忽視,存在著評價形式單一,幾乎由老師包辦,學生未參與評改,評改流程閉塞,不能有效反饋等弊端。鑒于此,我們應力改“作文評價是教師專利”的觀念,構建多元化的作文評價模式,激發作文自我評價修改的意識,培養學生評改作文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以贊賞的目光看待學生習作
作文是一項難度最大的語文綜合性訓練。學生交上習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不少教師還是用老眼光居高臨下看待小學生的習作,把分數壓得低低的,好像少給分數就是“要求嚴,鑒定能力高”。有的老師用“優、良、中、差”下評定,獲“優”的學生寥寥無幾,激勵評價成為極少數學生的專利品,大多數學生在“中心不突出,表達不明確,要多下苦功”之類的否定性評價中失去了信心。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稟賦就是賞識的渴望。寫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師的賞識,是學生寫作的近景性動機,也是直接動力之一。”激勵性評價就是要滿足學生的這種渴望,幫助他們體驗寫作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寫作動機。因此,教師要“蹲下來”看孩子,以欣賞的目光看學生的習作。在充當讀者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熱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細讀他們的作品,尊重他們的勞動,關注他們的情感,善于發現習作中的“亮點”,無論思想、取材、布局、表達、情感還是態度,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以達到激勵成功的目的。
二、用激勵性語言寫習作評語
寫評語也是作文評價的重要一環。可有的老師把評語當成宣泄情感的工具,把寫不好作文的怨氣發泄到孩子的身上,用“這么馬虎,能寫好作文嗎?”等之類“批評性”評語來定論學生,學生作文陷入一無是處的境地。其實,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評價,激勵的語言都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寫作自信心,使之成為克服困難和發奮進取的動力。評價時,教師要從鼓勵學生進取為出發點,以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為準則,針對學生的實際,用多把尺子衡量,用發自內心的激勵性語言寫評語。寫作基礎好的學生可用“欣賞激勵式”評語,比如“書寫工整,表達流暢,感受深刻,你的寫作態度與語言基本功告訴老師:你是一位很有天賦的小作家。”對問題較為突出的習作,我們可用“肯定提示式”評語,如對習作《新型電話》的評語:“能把新型電話的特點和用途寫得這么具體,說明你是個善觀察、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換個直截了當的開頭,這篇習作就更棒了。”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們要用“鼓勵提高式”評語,如“在你眼中,我們的校園多么美麗,文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表達了你對學校的愛,如能按順序來寫,使習作的脈絡更清楚,這首校園贊歌會更動聽。”觀念改變后,評語如春風化雨,孩子們愛讀評語,愛寫作文了。我班上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每次發下作文,我就興奮地、一次又一次地讀王老師的評語,老師的評語給了我寫作的勇氣,是我寫作的動力。”實踐證明,激勵性評語對小學生寫作產生的積極影響是深遠的。
三、用模糊評價保護創作欲望
作文評價過程本身存在著模糊性。作文的優劣判斷,往往以教師的主觀意愿為出發點,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所作出的評價判斷是不盡相同的。我們一方面淡化百分制,采用模糊的等第記分法,一方面加強模糊式的誘導性語言評價,做到不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他們的一切努力,去保護他們的創作欲望。同時以比較婉轉的中肯的語氣指出他們作文中的不足。這樣做,既保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和不足之處。模糊性評價可以說是一種給學生留有余地的評價方法,它可以避免對學生作文的武斷評判,讓學生從分數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同時,也可以給學生的思維留下發展的空間,引導他們去思考,去研究,從而真正提高他們的寫作興趣。
在作文評價過程中,我們對一些寫作水平較高、自信心較強的學生,采用競爭性的評價方式,創造機會讓他們互相交流。對于作文水平一般的學生,以激勵性評價為主,既不給低分,又實事求是指出不足。當他們作文有了進步時,給一個高分,予以表揚鼓勵。對于那些寫作確實有困難的學生,則采用只寫評語不記分的評價方法,挖掘作文中點滴成績,加以勉勵,可以在征得本人同意的情況下通過老師的幫助重寫一遍。爾后,根據結果給一個高分,激勵他們努力寫好每一次作文。事實證明,這樣的評價,不僅在好學生身上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在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身上也起到了激勵作用。
總之,對小學生作文評價,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方法,都要以激勵性為主旋律。小學作文教學的激勵評價體現了新課程面向全體、照顧差異、著眼發展、注重過程的理念,使評價成為滿足兒童心理需要和激勵成功的手段。實踐證明,實施激勵評價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一、構建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經過摸索嘗試,不斷總結提煉,構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歸納一下,大致程序為:發現提出問題―選擇探究方向―制訂探究計劃―自主操作探究―自行獲取結論―解決實際問題。
1.發現提出問題
這一環節,主要是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或由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問題是自然、科學教學的核心,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橋梁紐帶。
2.選擇探究方向
在學生發散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幫助學生對眾多問題進行歸類整理,篩選出能自主研究并且有價值的科學問題。然后給學生自主的權力,激發探究的欲望。
3.制訂探究計劃
這一環節,主要是指導學生根據自主選擇的內容,
自己或小組制訂出科學合理的實驗研究方案,在交流評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最后制訂出最佳方案。
4.自主操作探究
這是在自然、科學教學中實施自主探究學習的中心環節。學生在科學、自主、和諧的環境中,自主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做真正的學習主人。
5.自行獲取結論
學生自行歸納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在表達交流的基礎上,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總結出科學結論。要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的答案有時不是唯一的,要允許學生存有己見,既關注別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6.解決實際問題
為學生提供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方法,獨立判斷自然事物、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感覺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身邊到處都有科學,運用科學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
二、拓展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開展科技活動
1.由課內走向課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無疑給學校教育注入了活力,為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帶來了福音。新課程以不可抵擋的魅力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教學的開放性。
如:講《桃花》一課時,教師本來是想讓學生到室外觀察桃花,可在觀察過程中意外發現對著飯店排風窗的桃樹不僅沒有開花,而且還枯死了,這是什么原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展開了調查研究,一份報告就這樣應運而生了。接著教師又帶領學生對四合的水污染對兩棲類動物的影響、路燈下的樹木衰敗的原因等進行了探究,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卻被我們忽視或視而不見的事
情,通過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2.開展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程內容和活動內容、材料的生活化,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源泉,這使課程內容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可以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課程內容主要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觀察活動、探究活動和實踐活動等方式呈現的,教材不再是為教師講授提供的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學生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
“科學課應具有開放性。”這是科學課程標準中的重要理念。如:老師帶領學生探究的“羊角蔥里的氣體”“植物的向光性”都是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的學習探究活動。除此之外,教師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科技活動,進行小發明、小制作。學生們真切地體驗到:科學就在身邊,就在每天的生活中。從而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一、開展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1.常規教育的局限性
在常規的教育環境中,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是以教學活動為中心的,是嚴謹、系統的教育過程。而教師的教學內容一般以不隨意更換的教材為主,因而不能對社會發展的腳步做出迅速的反應。
2.建立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專注性也在發生著變化。有的學生學習時不夠專注,甚至有些學習優異的學生也有些厭學情緒。因此,如何激發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便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
二、合作學習的實踐
1.學校及班級簡介
山東省青島市趙紅路小學位于青島市城陽區,學校秉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辦學思想,全校師生團結協作,求實創新,以科研為先導,努力打造人文化、開放式、充滿生機、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學校。我所帶的班級是一年級,共有學生46人。
2.分組方式
基于人員平均分配的原則,我將本班46名學生分成9組,其中8組每組5人,有一組為6人。根據全體學生學習的差異,基于學習成績平均分配的原則,每組學生成績有好有差。考慮到溝通和交流能力,將性格外向和性格較內向的學生排在一組。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充分提高每組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將每組的5名學生分別任命為學、紀律組長、作業組長、衛生組長和安全組長。分配組長后,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了自己是組中的重要的一員,感受到了團隊的重要性,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3.排座方式
關于桌椅的擺放,我班是單人桌,把5張桌子拼合在一起,5 名學生按馬蹄形圍坐,其中1名學生面對黑板而坐,其余4名學生面對面坐在兩側,這樣有利于組間交流,也有利于教師在組間進行巡視、輔導。
4.課堂教學實踐:小學一年級《鐘表的認識》
《鐘表的認識》是小學一年級重要的一課,需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識時間,建立時間觀念。課程開始時,教師發出口令“1”,讓全體學生面向講臺而坐,教師講解時間的概念,同時拿出圓形的鐘表,講解時針和分針的意義。然后將教學工具――每組一個圓形的鐘表交給學生,并發出口令“2”,讓全體學生恢復原座位方向,開始小組內的合作學習。
首先,每組學生對時間點的認識進行討論,包括早上起床的時間、到學校的時間、下課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等。在這個討論過程中,每組的每個學生都要發言,敘述自己對這些時間點的理解,再對這些時間點進行總結。其次,由教師指定一個時間點,如3:00。每組學生針對鐘表上時針和分針對應的位置進行討論學習,同時撥動圓盤上的時針和分針,確定對應的位置。組內每名學生在紙上寫下一個時間,然后依次在圓形鐘表上將時針和分針撥到對應的正確位置。最后,每組學生指派代表依次發言,對鐘表的規律進行總結。
三、歸納與總結
1.過程與結果的評價重點轉移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以自主、合作、共同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語言是學生交際的平臺,通過交流,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提高了與人溝通的能力。通過團隊協作,學生之間增進了感情交流,改進了人際關系。
2.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分工的重點轉移
在傳統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權威-服從”,而在合作學習中這一關系轉變為“指導-參與”。在這種關系中,教師不再是以學術權威的形象出現,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當中去,并且按照學生實際需要提供信息,啟發思路,引導學生對某些已有結論進行質疑,探究不同的結論。
參考文獻:
[1]譚銀香.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和策略的研究[J].廣西教育(中教版),2010,(5).
生活處處都體現著數學知識,超市購物的過程、飯店點餐的過程、計算工資報酬等,這一切都和數學知識密切相關。如今,在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改革下,“使學生認識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這個要求被明確提了出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活動只限于教室,和學生缺乏必要的溝通,學生把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割裂開來,知識的價值大打折扣。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缺乏聯系
小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這是由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的。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接受教師在課堂中所教的知識,還停留在機械記憶的層面,不能很好地對新知識進行拓展,更不知道如何可以將新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這就導致學生成為知識的存儲體,僅僅把知識當作分數,而不是一種能力,這樣一來,教育的價值受到了質疑。
2.不能理解新知識,從而阻礙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付出,學生也只是一味地接受,這種枯燥的傳遞和被動接收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是沒有意義的。學生在不理解數學知識價值和意義的前提下,機械記憶數學知識,可以說學生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他們所掌握的只是死知識,缺乏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的意識和能力,在面對實際的生活問題時,學生仍然不知道該怎么去解決,如此一來,教育的價值何在?
3.學生被動的學習地位,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知識的輸送者,學生則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對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僅限于機械記憶,這是應試教育的悲哀,同時也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學生被動的學習地位,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探析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1.利用生活實際引進新的知識點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能夠充分運用個人語言的渲染性和有效的情景設置,把本節課中的新知識點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從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氛圍。
例如,在教學“分數”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關于父親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兒子的寓言故事,大兒子獲得了土地的三分之一,二兒子獲得了土地的六分之二,小兒子則獲得了土地的九分之三。但是大兒子和二兒子覺得父親分配的不均勻,他們獲得的土地要比小兒子少,爭執不斷。看完這段視頻后,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成為這場爭執的評判員,學生應該怎么辦才可以避免這場爭執呢?這樣的情境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這種教學方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數學知識
立足于如今小學數學教材,我們會發現,教材中的知識點系統性比較強,而小學生的年齡偏小,系統性的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為此,為了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在課堂上重現生活畫面,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更好地把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體現數學知識的價值。
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知識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計算臥室和客廳等房間的面積,讓他們自己動手測量相應的數據,既可以鞏固已有的知識,同時又可以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3.結合實際生活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對外界生活充滿了好奇,如果教師可以在課堂授課時,從實際生活出發,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一定可以使得學生自覺分析問題,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實現鞏固理論知識的目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能力。
一、挖掘生活素材,指導嘗試實踐
數學來源于生活,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這就需要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力研究學生的生活背景,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參加一些嘗試性的實踐活動,從而收集、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注重對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加工,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融合起來。
二、構建生本課堂,增強實踐意識
1.創設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經驗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從而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之中。例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 時,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境,開設“小小商店”,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開展活動。如拿1元錢買一塊單價是5角的橡皮,售貨員應該找錢? 怎樣找最快?
這樣對學生認識人民幣的面值和角幣與元幣之間的進率等問題非常有效。把知識點融在情境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知識掌握的情況去解決問題,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
2.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提煉數學問題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系統性很強,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數學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東西以生活中原有狀態呈現,讓學生在交流生活經驗之中加以理解與提煉,學生能輕松自然地理解與掌握,并能自覺地轉化為一種生活的技能。
3.加強實際操作,增強實踐意識
例如,學習“圓的面積” 時,引導學生把圓剪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先討論一下書上的剪拼方法(把圓平均分成18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教師鼓勵學生,問: 你還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圖形來計算出圓的面積嗎? 學生分別回答: 我可用這18等份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梯形,把這18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三角形。學生拼、拿、擺的方式不一樣,構成的圖形也不一樣,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來證明結果是一樣,師生最后進行評比小結。這樣的操作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會了自主探索,自己去發現,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4.設計練習,培養實踐能力
在學習完求平均數的方法后,讓學生求各小組同學100米跑的平均成績。學習了面積計算之后,可組織學生進行土地面積的測量和計算; 學習“比例尺” 之后,讓學生分組測量學校(或教室) 的有關數據,自己定好比例尺,在紙上設計和繪出學校(或教室) 的平面圖,并組織全班同學進行優秀圖紙的評選活動,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促使學生樂于做生活、社會的小主人。
三、精心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實踐能力
數學教學最終以使學生能夠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為目的。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后,教師應注重知識的課外延伸,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真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課后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落到實處。
例如,教學“組合圖形面積計算” 后,可要求學生設計自己小臥室裝修的費用問題。讓他們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摸索,預算臥室裝修費用必須知道哪些數據,經過哪些步驟。通過個人摸索、生生合作、教師指導,學生懂得預算裝修費用需要經過四個步驟:1.先測量有關數據;2.估算出房屋裝修的面積;3.摸清裝修材料價格;4.運用“單價×面積=總價” 的數量關系式預算裝修費用。只有讓學生多做有創意的實踐作業,多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培養強烈的應用數學的意識,使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距離在學生心目中大大縮短。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 一課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回家量一量家里房屋客廳的長和寬,再測量一塊地磚的長和寬,最后算一算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50元錢,一共需要多少錢?又如: 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你身高多少? 體重多少?你比你的同位高(矮) 多少?引導他們去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讓他們從實踐中悟出生活離不開數學的道理。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讓數學走向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33-02
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場所,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內容滲透到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收獲數學的知識的同時也增長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與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其提倡“教學做合一”,主張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知識。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巧妙地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學有所獲,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能夠學以致用。
一、進行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提高教學趣味
對于中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形象思維比較發達,對于數學課本中的抽象知識,大部分學生學習起來都會感到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只是按部就班地給學生講解知識點,學生很容易就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學生的高效學習。而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他們就會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親切感與熟悉感,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強學習的學習趣味,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教學效率
構建高效課堂是目前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成為了每一位教師的主要職責。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在學習時為了追求做題的效率,他們很少花費時間去思考解題的思路,而僅僅是憑借著自己的記憶能力解題,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逐漸弱化,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面對這樣的學習現狀,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在良好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合理而有序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3.提高應用能力
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其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而將生活中的知識經驗滲透到數學教學中,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就想到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釋或解決一些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二、采取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目前課堂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教師為學生創設出生活情境,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地調動起來,有助于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在學生認知能力的范圍內為其創設出恰當的生活情境,從而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既能收獲知識,又可以增長技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分一分與除法》時,我就拿了幾個蘋果到課堂上,并給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果有五個小朋友都想吃蘋果,老師手里有5個蘋果,那么你會怎么分呢?”由于學生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他們便很快就想出了解決辦法,即一人一個,每個人都能吃到。然后我又接著提出問題:“如果老師手里只有6個蘋果,有3個小朋友要吃,要讓每個小朋友分到的個數相等,應該怎么分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采用一個一個分配的方式,還有一部分的學生脫口而出2個,但是對于計算的過程卻也說的不是很清楚。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我便引入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漲,課堂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實際聯系的十分緊密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學習時也可以聯想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意識與應用能力。并且,教師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獲得直接的經驗,從而有助于其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我就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如長方形的有相框、鏡子、門、床等,正方形的有手帕、瓷磚、電視屏幕等,這些生活中的常見事物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在課堂上看到這些東西,他們都很興奮,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熟悉感,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并且,通過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也都充分地發散了思維,他們積極地討論著生活中存在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從而有效地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3.組織生活實踐
實踐出真知,在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而生活中豐富的題材給學生的生活實踐帶來了很多的資源,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參與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能力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測量》時,我就組織學生進行了實地的測量實踐。在測量開始時,我先將學生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小組,并給每個小組的學生布置了測量的任務,如學校花壇的長和寬,小組成員的身高、校園標語橫幅的寬度等,這些不同的測量工作使得學生在參與時更加積極,每個小組的學生也都積極地測量、核對著,室外輕松的氛圍也使得他們都十分積極,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的室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應用,也讓學生更好地融入了生活,有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增添趣味性與實用性。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要充分地結合數學教學的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教學進行巧妙的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構建出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杭瑛.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讓數學課堂洋溢著“生活”的氣息[J]. 課程教育研究,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