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文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社會中,各種主導的傳播媒介都是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原始傳播階段,文學主要是由人們口口相授傳播的。因此,傳播者有很高的權威性。由于傳播生動形象,互動性很強,而且?guī)缀跛械娜硕加凶晕覄?chuàng)作。另一個視角看這種傳播方式很受時空的影響。過去的大部分的文藝作品都不能保存下來。活字印刷術及造紙術的發(fā)明與發(fā)展使傳播得到了新的發(fā)展。這種傳播方式跨越了時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使得讀者有機會欣賞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為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電子傳播發(fā)展,一方面擴大了讀者的范圍,兼有字、音、畫、多媒體的多種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權威機構所壟斷,在本質上與紙張傳播大致相同。網絡作為一種嶄新的傳播媒介。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首先,沒有了以往紙張傳播、電子傳播的審查制度,沒有特殊的原因,創(chuàng)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發(fā)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其次。接受者的閱讀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以前主要是書本閱讀一現在變成了對著電腦屏幕進行閱讀,不同的閱讀環(huán)境對接受者的心理和狀態(tài)等等要素都會產生影響;三是,網絡上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互動流活動增強。網絡的作品所在的頁面大多設有發(fā)表評論的地方,讀者可以直接發(fā)表自己閱讀后的感受,另外還可以通過QQ、E-mall、等網絡工具與創(chuàng)作者進行交流。
現代生活中眾多網絡文學愛好者,不僅是上網為了學術研究、文學交流的,有一定審美基礎的讀者,也不僅僅指那些文藝理論批評家們。這里的文學接受主體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網瀏覽網絡上的文本的廣大網民。
網絡文學的范疇。主要是指網絡文學不僅僅是指歷次網絡文學大獎評選出來的那些“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網絡上的文學現象,具有網絡文學特有的一些鮮明特征,如作者的“大眾化”、內容的多樣化、傳播的網絡化、創(chuàng)作立場的“民間化”的文學作品。
二、網絡主體特征及對其文學接受者的現實影響
網絡是一種新生的、時尚的新技術工具,其使用的主體必然是趨向于知識化和年輕化。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基本統計網民共有1.2億,其中男性65.1,女性34.9;而未婚青年人占到60%左右;35歲以下的網民所占的比例是83%:另外網民受教育的程度如下:高中以下15%,高中(中專)20%,大專25%,本科25%,碩士以上10%。網民的職業(yè)上,學生和專業(yè)技術人員占了前兩位,分別是30%和15%。收入上,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80%。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網民以男性、未婚者、35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主體,大學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占據網民的大多數。
在當前網絡高度普及的時代下,公眾面對變化多端且充滿誘惑的社會,往往會感到迷惑、失望、壓抑。許多年輕人由于學業(yè)、工作的壓力更顯示出抑郁、浮躁、情緒化傾向。在現實中,年輕人的情感通常處于焦慮狀態(tài),但是由于社會行為規(guī)范以及個人自尊心理的束縛,往往不能完全的釋放自身的情感。但他們面對網絡的時候,虛擬的網絡可以掩飾他們的真實身份,網絡的虛擬化使網民完全不用考慮現實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由于大量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往往與他們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很大,虛擬的網絡可以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現實生活中這類等級觀念的困擾,尤其是經濟、精神的困擾。網上行為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宣泄化,網上的語言,行為也是直截了當的。
由于網絡時代的到來,為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帶來了契機,據調查分析。同傳統的文學接受者相比,網絡文學接受者面對網絡時,其特點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面對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文學基本形式不一樣;(二)閱讀方式發(fā)生根本的改變;(三)有一個能夠與作者進行直截了當交流的平臺——網絡。
接受者面對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文學文本的不同。由于網絡傳播媒介的虛擬性,沒有以往的審查制度,這就使絕大部分有作品的人有了發(fā)表自己作品的機會。原來只有作家和少數文學修養(yǎng)比較高的人才能發(fā)表作品的局面被打破了,創(chuàng)作者的群體增加了大量的普通公眾。為此,創(chuàng)作者的總體地位下移了,創(chuàng)作不再是個別人的“特權”了。因此,在網絡文學上,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那些在網絡上寫作發(fā)表文章的人,人們更愿意稱他們?yōu)椤熬W絡”。網絡作者和傳統作家還是有著一定程度的區(qū)別。
網絡作者的這種運作方式也就決定了他們的作品不會像傳統作家那樣,把審美要素放在第一位,并去追求的文本的審美性。網絡作者的文本幾乎不會有什么創(chuàng)作前的準備階段,他們所抒寫的基本上是個人的經歷和情感。在社會感悟上,網絡作者與傳統作家就有著明顯的不同。在心理學中,感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整體反映,分為對物的感悟和對人的感悟。傳統作家處于出版的審查制度和個人名譽的考慮,他們對世界的感悟往往是經過審美過濾的,是經過藝術家的審美加工后表現出來的。對于網絡,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基本不用考慮到個人的名譽,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大多是直抒情懷,把自己的全部經歷、情感吐露出來。為此,網絡上的文字更多的真實的表現了作者對世界的感悟,是個人心靈的直接表現。但是這樣也造成了網絡上的文字趨于情感宣泄化,過分的強調某種而喪失了理性,普遍缺少詩性自律。
社會心理學指出,角色扮演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通過對他人的言行的判斷和理解,從而做出對自身行為的調解,決定自我在活動中的行為。角色扮演一般組成的結構如下:角色承擔者,角色行為目標,互動和互動過程所處的社會情景,角色行為規(guī)范。從這樣一個結構,我們就能夠對各種角色的發(fā)生發(fā)展做出比較清晰的分析。從我們出生開始,就不斷進行自我意識的成長和擴展,開始不斷地進行,扮演成人的角色,比如過家家、蓋房子等等。這些現象都是兒童成熟的標志,也是一種自然的成長過程。隨著我們的逐漸成長,周圍的環(huán)境規(guī)范慢慢地約束了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不能過多的以一種游戲的心態(tài)去面對復雜的社會,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是不斷地嘗試各種環(huán)境下的生活形態(tài),扮演著固定的社會角色,如學生,兒子。男性等等。兒時的那種扮演的欲望。在諸多的社會規(guī)范的束縛下被壓制,慢慢消失。但是,虛擬的網絡空間又喚起了我們的這個欲望,由于網絡環(huán)境的特殊性,如超越時空性、匿名性等,造就了與平時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迥異的生活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們生活的角色的隨意性更大,角色可以進行自由地轉換。
網絡時代是網絡傳播媒介為受眾者和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從接受美學出現以后,讀者對文學活動的意義開始被人們所重視,在傳統的文學中,廣大讀者的意見卻難以直接反映到創(chuàng)作者那里。過去,眾所周知在社會中只有文學批評者的意見才被人們所重視。因而,文藝批評者的意見更具有專門性,對文本的理解也往往更為深刻,對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也更具有指導的意義。但是絕大部分的讀者的意見,哪怕只有一個“好”或是“不好”的聲音也難以直接反映到創(chuàng)作者那里。許多著名的作家會有大量的讀者與他們寫信交流,同時有許多敏感的讀者會根據時局適時地寫信給編輯部,進行評論;也可能就基本社會問題與作家進行交流。由于信函的時間延續(xù)性,滯后性,大多作家一般不會跟創(chuàng)作者進行交流。一般的不知名的作家,即使讀者為他們的作品所打動,讀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跟他們進行聯系。所以,在傳統的文學活動中,讀者的聲音很少為創(chuàng)作者所知;創(chuàng)作者也往往只能通過自己作品的銷售量大概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是否為讀者接受,根據讀者的意見調整自己的創(chuàng)作。在另一個視角中,在網絡文學的廣泛開展,網絡為接受者和創(chuàng)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快捷的、方便及情感的交流平臺。當下一些著名的網絡文學的網站,在發(fā)表作品的網頁下面都有供讀者發(fā)表自己意見的位置。這樣,讀者在閱讀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哪怕一個“好”字,或是批評性的文字。同時,創(chuàng)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讀者對自己作品的感受。甚至,他們還可以通過E-mail、QQ直接進行交流。接受者可以向創(chuàng)作者談自己的感受,對作品的建議;創(chuàng)作者也可以向讀者進一步的闡釋自己的作品,同時也可以根據讀者的反映調整自己的寫作。但是,這樣的交流也是通過虛擬的網絡進行的,交流的雙方隱藏在網絡的背后。這樣的溝通與傳統的溝通必然是不同的。
網絡文學是一種用電腦創(chuàng)作、在互聯網上傳播、供網絡用戶瀏覽或參與的文學。這一伴隨現代數字化技術而迅速崛起的嶄新文學形態(tài)能否在人類藝術審美的表意鏈中,以自己的跡化形式鑲嵌出文學史的一個歷史節(jié)點,以媒介轉型實現“范式轉換”,不僅要有豐厚的創(chuàng)作實績確證自身的地位,而且需要有自己的學科形態(tài)來表征其理論邏輯和價值律成,以便在理性覺識與理論建構的雙重意義上,實現對這一新興文學歷史性“出場”的合法性體認。
時至今日,可以說以學術自覺建構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tài)不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世界漢語網絡文學從1991年算起?已經走過了13年時光,中國本土的網絡文學發(fā)展,如果從1994年我國加入國際互聯網公約算起的話,也已積累了10年的文學經驗。這期間,我國聯網計算機已突破3000萬臺,網民數已逼近8000萬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漢語原創(chuàng)網絡文學的網站(含個人主頁)多達500余個,每天發(fā)表的文學作品數以千計,僅“榕樹下”()文學網站就已積累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240多萬篇。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網絡文化大踏步地走進人們的文化消費,數字化的生存從遙遠的期待日漸成為審美化的日常生活,傳統的紙介印刷文學陣地在“邊緣化”的處境中走向萎縮,而網絡文學的影響力卻逐步擴大。盡管時下的網絡文學從總體上還顯得粗糙、膚淺和良莠不齊,尚不足以引起人們對它的普遍信任和歷史尊重,但起于都市民間的網絡文學正試圖用網頁擠占書頁,用“讀屏”替代“讀書”,將紙與筆付與光與電,卻是當今文學分化和文化改組大格局中不難預測的發(fā)展趨勢。恰如美國當代信息傳播學家MarkPoster所說:“社會場景的組成已經更多地交由電子媒介的交流”,而“電子媒介交流則迫使社會境況形成了讓所有理論去中心化的基礎”。?這時候,“有不有網絡文學”已經不再成為問題,“什么是網絡文學”、“怎樣認識網絡文學”則走進學術前臺。當社會對這一迅猛發(fā)展的文學投以疑惑、審視和期待的目光的時候,理論界就有責任對它的知識譜系、學科范疇、邏輯原點和學理結構等做出理論解答,有責任引導和規(guī)范網絡文學的健康發(fā)展。這樣的解答不僅可以為建構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提供豐厚的理論資源,更在于為建設網絡文學的理論形態(tài)探究學科范式。
二、學理結構
學理結構是網絡文學學科范式的邏輯框架,它應該包括認識論結構和本體論結構兩個相互影響的邏輯層面,前者將構成網絡文學理論形態(tài)的縱向結構,后者則形成其橫向結構。
《網絡文學論綱》?在廓清和建構網絡文學基礎理論方面做了一次初步嘗試。從學術方法論上看,這部著作主要是從認識論的縱向結構上來厘定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tài)的。即從主客認知的二元邏輯出發(fā),以縱向時空的視角解析網絡文學的邏輯層面,分別闡釋網絡文學的生態(tài)條件、文化依歸、人文精神、學理品格、生長樣態(tài)、主體視界、創(chuàng)作嬗變、接受范式、功能形式和發(fā)展前景等問題,以此構成全書的10章內容。通過對這些基礎理論問題的形上分析,為紛紜復雜的網絡文學探詢一個認識論的闡釋框架。這個側重于知性分析的學理結構,相對于當前較為稀薄的網絡文學基礎理論研究來說,有它的學術原創(chuàng)性和理論邏輯的合理性,具有填補空缺的學理建構意義。但這個認識論的理論框架仍然是基于傳統文論模式的思維預設,尚存在著研究對象的不周延性和闡釋目標的非針對性等問題。如對網絡文學的媒介載體把握、文本分析、敘事手段、價值模式等問題,還需要更多的理論思維的聚焦。因而,建構網絡文學的基礎理論離不開橫向的本體論邏輯追問。
《網絡文學本體論》…正好彌補了這一理論空缺。本體論(Ontology)是關于存在的理論,所探討的是事物(自然界、社會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運演及其本質意義的終極存在問題。這部論著運用本體論哲學思維探究網絡文學時,借鑒“回到事物本身”的現象學方法和“存在先于本質”的本體論追問模式,聚焦網絡文學“如何存在”又“為何存在”的提問方式,選擇從“存在方式”進入“存在本質”的思維路徑,從現象學探索其存在方式,從價值論探索其存在本質,即由現象本體探詢其價值本體,解答網絡文學的存在形態(tài)和意義生成問題。該書把它們分別稱之為網絡文學本體的“顯性存在”和“隱性存在”。最后再反思其“何以存在”的問題,以圖從理論邏輯的“正題”與“反題”走向“合題”――將網絡文學的本體論分析從“形態(tài)”與“價值”層面,延伸至藝術可能性層面,思考其本體的審美建構與藝術導向,完成網絡之于這種文學的藝術哲學命名,以求探討構建一種網絡文學學理范式的可能性。
本體論的學理結構首先揭示的是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旨在找到其本體存在的顯性結構。這一結構大抵包括這樣幾個相互依存的邏輯層面:(1)媒介賦型;(2)比特敘事;(3)欲望修辭;(4)在線漫游;(5)存在形態(tài)等。在這里,媒介賦型是載體,比特語言是文本敘事的工具,間性主體的欲望修辭是網絡寫作的人本前提,在線性的虛擬真實構成賽博空間的書寫內容,而電子化作品的存在范式則完成了從紙筆書寫向數字化文本的藝術轉換。這些要素間的有機融合與脈理滲透,就構成網絡文學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網絡文學本體論的隱性結構是指它的價值模式,所揭橥的是意義生成問題。網絡文學由“文學”存在進入“文學性”的存在,需要從價值論上探索其存在本質。為此,把握網絡文學的隱性存在需經由現象學走進闡釋學和歷史哲學,反思重建精神價值深度的必要與可能。這一隱性的價值結構大抵包括:(1)文學體制轉換、(2)民間話語尋根、(3)文學性嬗變、(4)文化邏輯依憑、(5)人文性的意義釀造等問題。
顯性結構與隱性結構所形成的從存在方式到存在本質的有序遞進、彼此交融,以及這種本體論學理形態(tài)與前此描述的認識論學理形態(tài)之間的相互映襯又相互補充,這兩種理論邏輯一橫一縱所構筑的思維構架,庶幾可以成為建構網絡文學理論的基本學理模式。
三、知識譜系
網絡文學是依托于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而形成的,因而較之于傳統文論來說,網絡文學理論蘊含了更多的技術含量,其知識譜系通常要以計算機操作和數字化技術概念為生成源頭。一般而言,基于網絡技術的知識譜系涉及的常見概念有:賽博空間、虛擬真實、多媒體、超文本、鏈接設計、文本間性、互動書寫、代碼仿真、非線性、交互性、比特、萬維網、搜索引擎、IP地址、TCP協議……,以及覆蓋幾乎所有學科、所有領域、所有行業(yè)的各類網站和網頁名稱等。隸屬計算機操作的知識譜系的術語就更多了,如登錄、注冊、在線、確認、回復、發(fā)送、復制、粘貼、上載、下載、點擊、刷新、跟貼、刪除、更新、升級……。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升級和電腦硬件和軟件的不斷更新換代,這些知識譜系的概念還會不斷涌現出來。
近年有一本名叫《誅仙》的網絡小說自產生之日就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迅速占據了網絡文學的一片江山,以其特有的魔力吸引了大量“粉絲”虔誠地追隨。網絡點擊數超逾三千萬,且每日仍在增長。這本被譽為“后金庸時代的武俠圣經”的奇幻小說,在臺灣出版后即迅速登上了當地的銷售頭榜。打開作者蕭鼎的博客,里面幾乎都是關于《誅仙》出版的動態(tài),既是如此,點擊量仍然居高不下。而網絡游戲公司對此書的青睞,無疑又給已成火勢的《誅仙》注入了新的能量。在文學邊緣化的今天,一部依靠網絡技術進行傳播的《誅仙》何以能迅速走紅,于社會中造成如此影響呢? 這不僅僅是《誅仙》的問題。
隨著網絡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它的便捷性與共享性不但給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大眾參與的低門檻,也大大促進了文學作品的快速傳播。但網絡以其與生俱來的大眾特征,歷來被固守著正規(guī)出版物發(fā)表渠道的精英作家所不齒,于是在他們眼里發(fā)表終歸不是正途的網絡成了一些喜愛文學但又發(fā)表無門的作者的自由天堂。在網絡這個泛化空間里,他們涂抹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成就了自我的個性風格,也瓦解了文學的深度。若要在這個完全由讀者說了算的空間中獲得成功,他們不必捉摸編輯的心思,但必須了解受眾的興趣點。諸如《誅仙》等網絡文學的讀者群大多是在校大中學生和年輕的上班一族,對新鮮事物總是保持著特有的敏感。他們人生經歷貧乏,但想像力和好奇心極強,奇妙的故事情節(jié)恰恰滿足了他們追新逐異的心理需求。而壓力大、節(jié)奏快、單調乏味的工作和生活也促使他們在虛構的文學場景和恐怖刺激的情節(jié)當中尋找片刻超脫于現世的幻境,盡情享受想像中的美好和由于恐怖刺激而繃緊了的神經在剎那松懈后的身心愉悅。他們接觸網絡的時間充裕,懂得利用網絡技術來充實生活,對于網絡文學不但能夠很容易地接受而且能自覺參與到寫作和評述推薦的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地成為網絡文學的“播火者”,在根據個人喜好閱讀的過程中無形中造成了不同文本點擊數的差異。
這種以點擊量來論“英雄”的網絡時代特有的閱讀方式,促使網絡文學形成了與傳統紙質文學不同的價值標準。如果說傳統紙質文學在新時期多種思潮的催化下,已經步入眾聲喧嘩的時代,那么其體現的多元價值卻殊途同歸于關注和思考人類生存狀態(tài)及意義的統一價值標準。相對于此,網絡文學的價值標準似乎更是一種媚俗的迎合。就拿《誅仙》來說,當中離奇的故事,怪異的仙法道術,幻化的奇異之境,令人頓生恐怖之感的細節(jié)呈現,兩性情感的糾葛等無一不是在向世俗審美品位靠攏,雖然也表現了懲惡揚善,遵從道義的傳統道德,但遠不夠深入,仍舊是為飽大眾之欲而作,因此終究未能免俗。但在當下多少有些浮躁的社會里,混亂的價值體系令現代人常感茫然,為此便去追求思想的無深度,反而給這種徹底的俗提供了大顯身手的空間。
在當下消費文化日益盛行的環(huán)境下,文學作為商品的特征也日漸突出。成為了商品的文學,其命運與市場的關系更加緊密,傳統的精英文學在力圖保持較高審美品格的同時也與市場產生了隔閡。而網絡文學那種遠離編輯話語,降低了思想內涵,符合大眾娛樂消遣淺層次審美需要的特征使其更加貼近市場。在市場風向標的引導下,行動敏捷的網絡文學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從產生之初個人娛樂性質的游戲之作到如今勢如破竹的玄幻、靈異、言情、校園等諸如此類的網絡暢銷書,網絡文學的蛻變之路可謂走得是一帆風順。一部分作品憑借超高的人氣被正規(guī)出版機構爭相出版,又以其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和情節(jié)的曲折玄妙改頭換面以別樣的一種商品形式進入風云變幻的消費市場,實現了自身價值的延伸。事實證明這種依靠網絡而生的文學形式有著充沛的活力,雖然仍有不少的粗制濫造之作,有的甚至稱不上文學二字,但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會有一個過程,相信網絡文學在讀者的不斷選擇當中終會走出由于過分自由因而視野狹窄的創(chuàng)作之路,步入一個日漸開闊的新領地。
【關鍵詞】網絡文學;特征
當代社會是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網絡成為人類繼廣播和影視之后最具大眾性的文化媒體。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作為當代文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經成為當代社會關注度很高的一個話題。隨著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其呈現出不同的顯著特征,本文對其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論述。
1.網絡文學的內涵
網絡文學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產生的。關于“什么是網絡文學”,從其誕生之日起,人們對它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綜合眾多已有的關于網絡文學的概念,筆者認為,所謂網絡文學,就是指在互聯網上發(fā)表,以互聯網為依托、以網民為接受對象,具有網絡技術特征和網絡文化特征的文學。
2.網絡文學的特征分析
2.1自由性
網絡文學與其他文學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它的自由性,即它是完全自由自在的活動,具體表現為創(chuàng)作的自由、發(fā)表的自由、傳播的自由、接受的自由、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等。
創(chuàng)作的自由。人人皆有參與的自由,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在網絡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間、創(chuàng)作空間、創(chuàng)作內容和創(chuàng)作方式。寫什么、如何寫,不受任何寫作規(guī)范的限制,無需顧及刊物、編輯的思想傾向、審美趣味與大眾的趣味,無需顧及出版社的意愿和市場的需求,完全可以放松自己的思維神經,按照自己的喜好敲打敲打鍵盤,移動移動鼠標,充分張揚個性、激揚文字,創(chuàng)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學作品。
發(fā)表的自由。網絡文學寫作不受傳統出版商和編輯等社會角色的嚴格制約,不必經過復雜的投稿、審稿、編輯、校對、印刷、出版和銷售等一系列眾多繁縟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只要輕輕點擊鼠標把自己寫就的水平不一的作品上傳到網站,就表明作品已發(fā)表成功。在哪個網站或哪個網頁發(fā)表,沒人限制,無需顧及任何人的情緒,不存在發(fā)表的障礙。
傳播的自由。網絡作品一經發(fā)表,一眨眼的工夫就能被世界任何地方的讀者所看到,而不受出版商以及編輯的影響和約束。
接受的自由。從接受角度來看,作品一旦上傳,讀者就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點擊、閱讀、鑒賞與交流、批評與再創(chuàng)作,無需通過購買或者借閱才能閱讀文學作品,享有了充分的閱讀和評論自由。
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即雙向互動交流的跟帖和回帖的自由,使作者在第一時間得到讀者反饋的意見并即時予以接受,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讀者文學鑒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對作品進行必要的再修改,使之不斷地趨于完美,實現了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
2.2大眾性
網絡文學的大眾性,即網絡文學成為眾人能欣賞的大眾化文學形式,網民在網絡文學面前人人平等,具體表現在作者的大眾化、內容的平民化、傳播的網絡化、審美品味的世界化和文學批評的大眾化。
作者的大眾化,即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都可以成為作者,作者即民眾、民眾即作者。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作者群極為龐大、發(fā)表容量極為龐大,可以說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作者,真正實現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眾化。因為它的創(chuàng)作不需要經過專業(yè)編輯的嚴格篩選,只需要作者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術,一個點擊就可以輕松地在網絡上發(fā)表。
內容的平民化。由于網絡文學作者的大眾化,因此,網絡文學能夠反映出當下最廣大人民生活的全貌,其題材集中于愛情、都市、奇幻和武俠,內容平民化,更貼近生活,最大限度地涵蓋了政府官員、公司白領、藝術家、大學生、暴發(fā)戶、下崗職工等眾多群體的普通生活。
審美品味的世界化。網絡文學決定著它的語言具有規(guī)范性,世界上不同膚色的人,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消除了狹隘的地域觀念和種族歧視,傳統的地域風格將漸趨淡化,而個體風格則越來越明顯,寫作行為越來越個體化。在網絡文學的世界里,人們更關心的是作品的個體風格,除了語言之外,還包括網頁的設計、版式的安排、插圖的藝術等等,而不再是每一特定語種的風格。
文學批評的大眾化。在傳統文學狀態(tài)下,有專業(yè)文學批評家,而在網絡文學狀態(tài)下,每一個讀者同時是作者,也是批評家,真正實現文學活動的大眾化,是一種真正大眾參與的行為。
2.3娛樂性
傳統的文學創(chuàng)作重視文學的審美意義和功利意義,而輕視文學的娛樂功能,即注重深入剖析人性的深度和意義,實現某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追求藝術的創(chuàng)新和完美;而網絡文學作為一種以網絡為依托的文學形式,最大限度地追求身心的愉悅和。網絡文學之所以在短期內取得如此的繁榮,正是由其娛樂性的特征催發(fā)的。
網絡文學的娛樂性表現在由于不受時空、版面、編輯個人喜好的限制,絕大部分的網絡更樂意在網上即興地、無拘無束地發(fā)表言論,從而達到身心愉悅、自娛的目的。
網絡文學的娛樂化特性表現在文學語言的標新立異上,它忽視標點符號的使用,編造數量較多的新詞,大量使用數字符號字母、外來語。通過諧音、縮略、繪形等方式制造出來的網絡語言真是直觀醒目、千奇百怪、生動幽默、快速直率,讓人嘆為觀止,很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甚至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網絡文學的娛樂性還表現在多媒體科技和超文本式樣的運用上,在網文中藝術的排版和構圖,再配上一些令人逗笑的音樂、圖片、字體、符號等,既使網絡們的情感得到自由的宣泄,又使網絡讀者從中獲得愉悅、,減少閱讀疲勞和作品審美疲勞,增強了審美娛樂性。
3.結束語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新生事物應運而生。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目前已成為人們重點關注、不斷談論的熱點話題,并以其獨特特征,受到越來越多群體的喜愛和推崇。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網絡文學的諸多創(chuàng)作特征,必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網絡文學的本質和走向,極大地推動文學自身的發(fā)展。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作為以互聯網為依托、由互聯網催生出來的網絡文學,更不例外,有它的不成熟、不足之處,因為網絡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網絡文學 傳統文學 差異 融合
文學進駐網絡空間且非常活躍。資深作家陳村慷慨地贈言網絡文學“前途無量”,曾言道,“有人一口派定網上的文學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錯亂,我們應該憐憫他。有人說網上的作品才是文學,那是理想,我們要努力?!本W絡文學在當今文壇上其勢頭已經不可抵擋,有燎原之勢,成為互聯網上一道亮麗的文學風景,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一、網絡文學的現狀與發(fā)展
國際互聯網于1994年進入中國,次年便有了文學網站,拉開了我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序幕。經過近20年的發(fā)展,網絡文學可以稱得上“前途無可限量”。 通過檢索,設有文學視窗、文學平臺或欄目的網站成幾何指數增長態(tài)勢,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和文學信息。應該說,早期的網絡文學都是經過網站管理人員的選擇、甄別后,分類登錄入網的傳統作品和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為讀者提供了具有藝術品位的大量素材,有利于加快文學經典的廣泛流傳,擴大文學影響力,滿足讀者的審美需要,減輕了圖書館的借閱壓力。當然,也必然帶來圖書市場效益下滑和侵權風險。如,1999年王蒙等6位作家狀告“北京在線”事件曾轟動一時。
網絡文學以自己無遠弗屆的影響力,給疲軟的文壇帶來一陣清風、一個亮點。然而網絡文學的健康成長之路還很長,很艱辛,需要不斷克服自身缺憾,邁向成熟和健康。首先,防止恣意灌水,提高作品質量。網絡有時猶如馬路旁的心情留言板,文筆隨性,縱橫無忌。它為網絡創(chuàng)造了文學圓夢陣地,也給恣意灌水的文字垃圾提供了拋灑樂園。隨心所欲的杜撰,無病的抒情,粗鄙的謾罵、吹捧,乃至錯別字、生造字、符號代碼字等比比皆是。結果是宣泄多于藝術,粗疏多于精致。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fā)展,同樣是網絡文學發(fā)展之正道。網絡文學可以改變文學載體和傳播方式,改變讀者閱讀習慣和作者視野、心態(tài),卻難以改變情感、想象、良知、語言等文學的基本要素。其次,利用網絡優(yōu)勢,增強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網絡文學的特色、優(yōu)勢和發(fā)展方向在于作品原創(chuàng),尤其是利用多媒體和WEB交互作用創(chuàng)作作品。把文字與視頻、音頻結合起來制作超媒體、超文本鏈接式作品,這才是最貼近網絡本性的創(chuàng)作革命。而非傳統文學電子化。再者,重視網站個性與特色建設。許多文學網站用整理代替原創(chuàng),用拷貝代替創(chuàng)意,用自由上傳代替編輯遴選。缺少創(chuàng)意,缺乏特色和個性,必將消失在網絡的風口浪尖里。
二、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異
網絡文學往往以顛覆經典文本的面貌出現,在寫作中以輕松、嘲諷的氣氛取勝,與傳統文學正兒八經的敘事、抒情,神與貌皆相去甚遠。網絡技術將文學寫作由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變成集體智慧的凝聚,闖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條新路。但是,網絡文學的本質還是文學,并與傳統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存在方式方面的差異
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較之傳統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有文本載體、文本形式和文類界限的易位。如傳統文學作品主要以書本、雜志、報紙等“硬載體”文本出現的。網絡文學則以電子符號的軟載體形式存在于電腦中,傳輸在互聯網上。在這里,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隨意性,也可隨時更改。
2.創(chuàng)作模式方面的差異
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創(chuàng)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構思方式和創(chuàng)作手段兩個方面。傳統的文學構思基于個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命感悟,以整體藝術觀來施展?jié)撛趧?chuàng)造力,是個人化的藝術思維。而網絡文學則不同,它的寫作是隨意的,無需完整的藝術構思。創(chuàng)作手段上,網絡作者首先需要以機換筆,讓 “爬格子碼字兒” 的一筆一劃變成輕松的鍵盤輸入,使文學創(chuàng)作者寫作時不再低頭,而是抬起了頭。
3.語言與傳播模式的差異
傳統文學講究文學語言的情感性與個性化,注重通過氣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傳達人物的情感體驗。網絡文學作為新型的文學樣式,其語言突破了傳統文學語言的藩籬,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語言模塊,使閱讀更加生動自然。其語言往往追求簡約、形象和直觀,詞組縮寫和符號表意成為網絡文學中比較典型的語言形式。傳統文學以書面材料為載體,屬于單向傳播模式。而網絡文學具有雙向交流的特征,作者和讀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常常將欣賞變成了創(chuàng)作,或將創(chuàng)作變成欣賞。
三、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互補與融合
作為一種新文學樣式,網絡文學是適應時代而產生的,有著傳統文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關系,有效地促進它們的融合與互補,推動文學的繁榮與發(fā)展。
1.表現形式上的互補
如果以紙媒為載體的傳統文學是平面的的話,那網絡文學是立體的。網絡技術賦予了網絡文學更加完善、強大的立體表達功能,突顯了電子文學的超文本特性。在網絡世界里,文學作品不需要讀者的仰視和評論家的俯視,其形式較傳統文學生動得多。它如一股渦流,把作者和讀者卷入一種動態(tài)的互動關系中。對于寫者來說,開放互動的網絡環(huán)境是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作動力,然而,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離不開傳統文學的支撐,只有“平面中看立體,立體中找平面”,實現作者和讀者良性互動,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互相交融,共同促進,才能使文學的表達更加給力。
2.思想內容上的互補
傳統文學的生產機制仍然是由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史家等掌握話語權,網絡文學則比較傾向于民間意識。因此,傳統文學在思想內容上比較嚴謹,對作品的審美趣味要求比較嚴格,對非現實主義的作品持有謹慎懷疑的態(tài)度。而網絡文學可以說是天馬行空,任爾馳騁。但是,文學的發(fā)展只有堅持嚴肅性,走大眾化道路,才能使文學成為人們健康的精神食糧,才能滿足不同群體日益豐富的文化需求。
3.思維觀念的逐步融合
經過不斷發(fā)展,網絡文學逐漸走向成熟,努力從傳統文學等學科知識中吸取養(yǎng)料。傳統文學也逐漸摒棄偏見,利用其諸多閃光點為自己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在評價標準上,以前的傳統文學不是走大眾路線,而是精英路線,熱衷自斟自飲。受網絡文學的影響,意識到只有面向大眾才是合理的生長氛圍,大力向網絡文學靠近,加快了構思的廣度和創(chuàng)作活動的深度。兩者相互補充的過程中逐步走向融合與重疊,感受思維解放之樂趣。
4.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播方式的逐漸融合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過去那種伏案執(zhí)筆、正襟危坐、滿地廢棄紙團的寫作方式,逐步由輕松自由的計算機操作所取代。而且,傳統作家在不斷的將自己的作品按照原來方式發(fā)行的同時,建立和使用博客來宣傳作品。當作品需要時,他們及時借助網絡,將作品立即發(fā)送至出版社的電子郵箱或網站的欄目,比以往的紙質方式更加安全、便捷。傳統文學作家迅速向網絡文學的工作方式靠近。不少網絡文學的先驅骨干也紛紛嘗試融合傳統文學的形式,獲取版權和收益,借用傳統文學的評價理論來要求自己作品,以獲得傳統文學界的認可。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她們的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大大增強文學的生命力。
網絡文學是新科學技術對文學發(fā)動的一場革命。我們正處于一個文化開放、思想兼容的時代,“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包容和互補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它們的同根同源性,只有相互補充、互相融合,才能實現文學的真正繁榮。然而,要讓網絡文學融入傳統文學中,讓傳統文學接納網絡文學,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作為高職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加強學習,充分發(fā)揮傳統文學的長處,合理接受網絡文學的優(yōu)點,積極開創(chuàng)當代中國文學的嶄新時代。
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將不會再有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概念區(qū)分網絡文學的意義,使“全民寫作”逐漸變成了現實,文學的門檻降低了,走向文學的道路變得更加寬闊和多樣
“從當年的BBS開始,我們第一次發(fā)表了一行行撫慰心靈的文字。網絡文學的大門從這里開始打開。十年過去了,網絡文學已經由當年散亂的心靈絮語,成為一個浩瀚的文字海洋。數十萬作者在這里創(chuàng)作,數千萬的讀者在這里讀書?!薄@段宣言式的文字來自“網絡文學10年盤點”官方網站,風格一如網絡文學本身,沾染著青春似的嘹亮和憂郁,走在我行我素和渴望認同的矛盾地帶。今天,網絡文學已經以一強之勢立足文壇,網絡平臺也開始成為所有文學形態(tài)的重要載體,網絡與文學,早已不再是互相獨立的個體概念,我們從它們不斷交融的態(tài)勢中,不僅感受到了網絡的巨大能量,同時也發(fā)現了文學的新生命。
6月25日,在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下啟動的“網絡文學10年盤點”活動在北京閉幕,這次活動被認為是中國網絡文學誕生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評選活動。第一代網絡小說和網絡作家的名字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記憶中。
十年更迭,因為網絡的出現,文學經歷了巨大的變革期,如今,變革依然在進行。泥沙俱下的網絡文學從完全孤立在體制外,到傳統文學不愿認可又不得不去了解它,再到兩者開始相互滲透彼此借鑒,這中間的過程,痛并快樂著……
網絡作家:從業(yè)余到專業(yè)
“糾結”,是網絡流行語。網友們喜歡用它來形容自己復雜的心情。談起網絡文學,許多人大概都會覺得很“糾結”。
記者認識幾位文學評論家,過去幾年來,他們都寫過有關網絡文學的評論文章。作為生存在傳統文學生態(tài)里的評論者,盡管略有關注網絡文學的動態(tài),但是,他們仍然堅持把傳統文學看作文學的正統,網絡文學與生俱來的草根性和日益濃厚的商業(yè)氣息,使其始終無法進入評論界的主流視野。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在當代中國文壇和圖書市場上分得的蛋糕越來越大,單單起點中文網一個網站就擁有19萬簽約作者,日均6000篇作品被上傳,面對這樣的情況,評論家也好,整個文學界也好,已經不可能再將網絡文學孤立于體制之外。
曾經有網友說:“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網絡作家的社會地位低下。網絡作家在網絡文學圈子里是神,因為這是他的領域,但是,一旦走出網絡,就不是他的領域了!”這樣的慨嘆,在當下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
起點中文網簽約作家張威,網名“唐家三少”,是著名的網絡文學“四駕馬車”之一,走出網絡,他依然“笑傲江湖”。不久前,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自己對作家的看法,他說:“作家該怎么區(qū)分呢?出版作品就算?加入作協就算?這個看你怎么看,傳統作家該做的我們也做了……而且,傳統與網絡該怎么區(qū)分呢?發(fā)在網絡就算網絡作家,傳統出版就是傳統作家嗎?現在傳統作家也在網絡首發(fā),我們的書也出版?!钡拇_,如今,許多網絡以寫作為職業(yè),與專業(yè)作家無異,他們不再是網絡文學初誕生時的“業(yè)余文學愛好者”。張威說自己的寫作很有規(guī)律性,每天寫1萬字左右,全年無休。這種工匠似的寫法,算文學創(chuàng)作嗎?這是傳統作家向網絡作家提出的質疑。不過,對于網絡作家來說,這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模式,就如同傳統作家也有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模式一樣,而創(chuàng)作的成果究竟算不算是文學,則應該由讀者給出答案。讓網絡作家越來越有自信的,正是與日俱增的讀者。
或許,在數字時代的今天,傳統的眼光確實需要一個更新的、更大的視角。
網絡文學:也有不少閃光點
6月15日,由《文藝報》和盛大文學共同主辦的“起點四作家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的評論家提出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肯定性觀點,比如,“網絡文學作者確實是才華橫溢”、“網絡文學的靈動性最值得珍視”、“網絡作家的出現代表偉大時代的起始”等等?!吨袊那閳蟾妗返闹骶幇谉钜矃⒓恿诉@次研討會,他在評價“我吃西紅柿”的玄幻作品時,認為是將文學性、傳奇性和游戲性相結合的力作,小說的內容具有文化意韻,并不是簡單地寫故事??梢哉f,這些觀點都在從一個側面肯定網絡文學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它的存在對文學的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事實上,網絡文學中也的確存在著優(yōu)秀的作品,并且集聚著蓬勃的文學力量。其中,網絡詩歌便十分具有代表性。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網上爆發(fā)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詩歌熱潮。根據不完全統計,“5·12”后短短兩個月內,網絡上發(fā)表的賑災詩歌多達10萬余首。其中,如:《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等詩歌被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轉載,有人甚至評價說“5·12”后的網絡詩歌創(chuàng)作,是汶川大地震留給世界的特殊財富。
羅繼仁是《詩潮》雜志前主編,退休后依然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和研究,他收集了數百個詩歌網站,雖然自己年事已高,但每天都堅持上網瀏覽,關注網絡詩歌創(chuàng)作,他認為,真正的好詩在民間。網絡為詩歌找回了民間性和草根性,上網看詩,甚至會讓人感受到上世紀80年代全民皆詩的氣氛。
同時,網絡文學仍然存在許多令人詬病的地方,比如文字功底不高、缺乏思想性、題材狹窄、過于迎合大眾等等,但是,也不應該忘記,每一樣新生事物總是要經歷成長的過程。作家余華曾經表示,一些網絡文學的水平令他聯想到大學生自辦的雜志,是不夠成熟的文學。不過,他也肯定了網絡文學的意義,因為它們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自由。作家莫言則認為,文學的神圣性因為網絡而消解了,但,網絡也使“全民寫作”逐漸變成了現實,文學的門檻降低了,走向文學的道路變得更加寬闊和多樣。
文學將是“網絡上的文學”
近兩年來,門戶網站紛紛開設文學板塊,連載文學作品,其中不僅僅包括網絡文學,還有大量的傳統文學?,F在,幾乎沒有哪一個作家不用電腦寫作、不瀏覽互聯網、不開博客、不用電子郵件,他們也在日益依賴網絡提供的諸多便利。傳統作家們在個人博客中發(fā)表的日志,隨時可以結集出版,正如“唐家三少”所說,傳統與網絡該怎么區(qū)分呢?恐怕已經越發(fā)難以區(qū)分了。有評論家已經提出,“網絡文學”概念正在外延,未來的一切文學可能都將成為網絡文學。
作家蔣子龍的長篇小說《農民帝國》于去年年末出版后,在多家網站進行連載。以騰訊網為例,截至6月25日,已經連載到第四部分的第117節(jié)。網友通常會選擇更新速度較快的網站追讀,并且會邊讀邊在網頁上留下感想,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民帝國》也可以被稱為網絡上的文學。網絡為傳統文學提供了更廣泛的讀者群。
網絡文學研究專家馬季認為,未來,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將不會再有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概念區(qū)分,文學大家必將誕生于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融合的一代人中。作家陳村被認為是最早走進互聯網的傳統作家,在他看來,以互聯網的發(fā)展趨勢,今后的作家都將是網絡作家,可能都會在網上首發(fā)作品,這個狀態(tài)將在多久之后實現,可能無法確定,但是方向是一定的。
歌手崔健在專輯《新路上的搖滾》里唱道: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網絡文學的下一個十年將會怎樣?文學的下一個十年將會怎樣?雖然難以預料,但卻值得期待。
鏈接
網絡文學關鍵詞
1998年:榕樹下的崛起?!伴艠湎隆北挥鳛榫W絡文學第一站,它的網絡原創(chuàng)精神使文學真正成為了大眾的文學,韓寒、郭敬明等一大批網絡作家,都是起步于“榕樹下”。
1999年:第一次網絡文學大賽?!伴艠湎隆迸e辦第一屆網絡文學大賽,“三駕馬車”(李尋歡、邢育森和寧財神)的稱呼首次出現在傳統媒體上。
2000年:繁體市場拓荒。繁體網站鮮網發(fā)掘了各個領域具有潛力的作家新人,幾乎九成的優(yōu)秀網絡小說都是鮮網首發(fā)。
2001年:天涯群英薈萃。2001年4月,王怡在天涯社區(qū)發(fā)表《二十世紀之亂臣賊子(一)》,引起極大反響,天涯社區(qū)逐漸確立了第一華語社區(qū)的地位。
2002年:新銳幻劍書盟。幻劍書盟由多個文學書站合并而成,開創(chuàng)了網絡奇幻、武俠盛世。
2003年:起點爭霸。起點中文網獲得2003年全國個人網站大賽第一名。至此,起點中文網正式崛起。
2004年:盛大收購起點。2004年,盛大互動娛樂有限公司宣布以現金形式收購國內領先的原創(chuàng)文學門戶網站——起點中文網,標志著網絡文學正式商業(yè)化。
2005年:職業(yè)作家體系的嘗試。2005年3月,起點中文網正式推出“起點職業(yè)作家”體系,對有志向成為職業(yè)作家的優(yōu)秀作者實行“保底年薪制”,此后,起點書庫存書量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
2006年:個人網站時代的終結。天逸文學正式關站,標志著2000年開始興起的個人網站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在收購浪潮中被注入強大資金的商業(yè)網站。至此,網絡文學開始進入成長期。
2007年:門戶進軍原創(chuàng)文學。這一年,國內各大門戶網站如搜狐、新浪等,開始設立文學板塊,并開始實行收費閱讀制度,原創(chuàng)網絡文學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陳平原先生認為,“‘文學史’在本世紀中國學界的風行,主要得益于‘科學’精神、‘進化’觀念以及‘系統’方法的引進?!雹谧越鐣詠?,大學教學體制為修文學史提供了機緣和動力,大學教授常以寫一部文學史作為終身的最高學術追求。中國現當代文學處在一個歷史的發(fā)展之輪上,不斷推進的歷史化進程,不斷增容的研究領域,不斷更新豐富的學科體系,不管是從教學還是從科研出發(fā),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修史是一個不斷“重寫”的過程。寫作中國現代文學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對文學史寫作的理論問題展開研究,解決文學史觀的問題。
文學史觀決定文學史如何敘述,文學史的總體框架,歷史線索,內在邏輯,重要作家、作品的選擇等等重要問題。黃修己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談到,從文學史觀來說,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編纂經歷了這樣三種主要的模式:進化論的文學史觀,階級論的文學史觀,啟蒙論的文學史觀。這三種文學史觀已成歷史,對于日漸多元的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現狀顯然是不適應的。80年代中期以來學界廣泛討論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是以啟蒙論為中心的文學史觀,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打破了當時文學史寫作的政治板結化的狀態(tài),但這種文學史觀是建立在已有的文學發(fā)展史實的基礎上,沒有考慮90年代以后文學的可能發(fā)展。在外延上,“20世紀中國文學”雖統一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但在時間軸上無法涵蓋最新的,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發(fā)先生提出“現代中國”這一概念,以現代性為核心理念,指出晚清以來的中國一直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之中,以“現代中國”統領自19世紀末至今的百余年的中國歷史,以“現代中國文學”一統現當代文文學學科,并以其開放性指向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進程。在具體的文學史理念上,現代中國文學以其多元的觀念,兼收并蓄,使現代中國文學史體系既是一個有整體性的,又有其有機結構的文學史建構。在這樣的文學史框架中,文學史的內容是不斷擴張的,臺港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古典詩詞、通俗文學進入文學史的視野,打破了那種精英化的純文學史框架。正是在這樣的框架中,網絡文學被寫進了文學史。
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是歷史的必然發(fā)展。2009年,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與多家媒體共同完成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表明,在短短十年中,網絡文學作品數量遠遠超越當代文學紙質作品六十年的數量?;ヂ摼W上擁有中文文學網站數千家,每年誕生20萬余部小說,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發(fā)展。“網絡制造”的類型化小說占據了文學圖書總量的近一半,占據暢銷書榜的半數以上。據統計,中國已擁有5億網民,其中有2億多網民經常性瀏覽文學網站,各種文體的網絡業(yè)余作者超過一千萬,全國文學網站簽約作者超過一百萬,網絡媒介在中國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新型文學載體。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與已有文學體制之間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斷增強,安妮寶貝、蔡駿、當年明月、千里煙等作者先后加入中國作協,各地作家協會向“網絡”敞開了大門,廣東、陜西、浙江等地作協成立網絡文學委員會,中國作協參與主辦蔡駿、血紅、跳舞、我吃西紅柿、唐家三少等網絡小說作者的作品研討會,開辦多期“網絡作家培訓班”,開展傳統作家和網絡作家結對子活動,將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選題列入扶持范圍,給予經費上的支持。2010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準入網絡小說參賽,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修改了評獎條例,將網絡小說納入評獎范圍。網絡文學在中國的特殊性在于,中國當代文壇長期是主流、精英文學的文壇,幾乎沒有產生有廣泛影響的通俗小說作家。十多年來網絡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俠、懸疑推理、軍事歷史、校園、盜墓、穿越等通俗題材作品的一波波熱潮。這是在網絡媒體出現后,通俗文學在中國的膨脹式發(fā)展。通俗類型小說在網絡上繁榮繼而對圖書及影視市場的占領改寫的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版圖。
網絡文學匯集了豐富的底層生活體驗和民間智慧,開拓了當代文學的表現空間。如同現代文學報刊的出現催生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作為一種傳播媒介,網絡沖擊了目前已有的由作協、文聯及其所主辦的純文學期刊等組成的文學體制。網絡讓文學的寫作真正的多元化,網絡文學面向的大眾面與純文學期刊所面向的小眾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網絡文學的價值在于它的生長根植于自由的網絡精神。1996年約翰•P•巴洛在《賽博空間獨立宣言》中宣稱:“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人人、處處可以表達他或她的信仰,無論這種信仰是多么古怪,而不再害怕被強制沉默或強制一律。”網絡文學自由書寫、自由創(chuàng)造、自由想象、自由發(fā)表,是新媒體對虛構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解放和激活。其寫作注重作品的娛樂功能,不同于構建“民族國家共同體”的現代啟蒙文學,它在宏觀上與時代的主導觀念并非相悖,抵抗卻在日常生活的微觀層面展開?!靶畔⒊壐咚俟泛吞摂M現實的技術特性已經夠清楚的了,足以引起人們注意到它們促成新的文化形成的潛能。實的質疑和反抗,其中有一種渴望沖出現存體制結構的沖動。”③網絡文化是一種青年文化,一種探索的文化,一種自娛自由的文化,“一種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文化,具有世界性、開放性、平等性、實時交互性等獨特的性質”④,這是現代民主、自由文化的新的生長,它不是來自知識界的啟蒙,而是來自民間的自覺和反抗,這是網絡文學有無限生機的內在保證。英國學者約翰•費斯克認為,民眾并不是被動無助、無分辨能力,因而靠工業(yè)巨子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恩賜過活的一群。網絡文學的娛樂化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種現實的逃避,也包含對于新的文化和文學形式的創(chuàng)造。
網絡媒介發(fā)展了小說的形式,如網絡小說結構的變化,篇幅的拉長和內容的混雜,語言的借用與創(chuàng)新,對細節(jié)的不厭其煩等?;有≌f、多媒體小說、游戲小說、手機小說、超文本小說等小說新形式蘊含著小說藝術發(fā)展的新的可能。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推動了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網絡小說是文化產業(yè)的重要題材庫。網絡小說已成為文化產業(yè)鏈條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據統計,一部優(yōu)秀的網絡小說在改編成影視劇、網絡游戲、衍生文化產品方面涉及的資金流可達數十億元。網絡成為未來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媒介,進而與民族國家的基本戰(zhàn)略目標聯系起來。網絡小說在產業(yè)化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經驗需要總結,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的發(fā)展部署也必將推動網絡小說的發(fā)展?;ヂ摼W上的網絡寫作多是業(yè)余的,在網絡上的寫作者也將隨著年齡而成長,他們的生活也將因為寫作而豐富,寫作不能延長他們的生命長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因為網絡寫作的業(yè)余性,在藝術上也因其不成熟,網絡小說作者更多的是靠生活底子和激情來寫作,作品中有豐盈的生活世界和來自個性的精神力量,在文學來源于生活,文學為心靈寫作的意義上,網絡文學是真正的“生命寫作”。
傳統文學是網絡文學的母體,網絡文學是對傳統小說的繼承和發(fā)揚,通俗文學的手法、純文學的趣味、主流文學的立場、先鋒文學的實驗意識在不同的網絡小說中閃耀著靈光,網絡文學并沒有脫離傳統小說,而是傳統文學在新的空間中的生長。對于廣大網絡文學寫作者來說,其寫作的創(chuàng)造力如同英國學者米歇爾•德賽都所描述的,他們會用“偷獵”、“盜用”、“偷襲”、“為我所用”等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已有的文學傳統。網絡文學的發(fā)表是面向世界的,它要求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應相互尊重、理解和寬容。網絡文學作者群體是全民性的,它書寫的是更廣大寫作者的精神體驗和藝術想象。網絡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是一種帶有生氣勃勃的時代氣息的關聯,詭異的想象,戲謔的方式,個體化的時代精神體驗在網絡文學中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媒體的發(fā)展歷史表明,長篇小說只能出現在現代印刷技術和報刊成熟的時代,印刷體制時代產生了狄更斯、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普魯斯特、喬伊斯等偉大的小說家,與此相應,在新的寫作機制和文化空間中,網絡小說經典作家、作品將應運而生。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和趨勢表明,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領域,也是一個必然要進入文學史研究的領域。
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
網絡文學必然進入文學史,并不意味著自動解決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網絡文學入史需要面對的問題需要充分的認識和討論。
文學史寫作的基礎是要有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學理論不包括文學批評或文學史,文學批評中沒有文學理論和文學史,或者文學史里欠缺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這些都是難以想象的。”⑤文學史是對一個時段文學創(chuàng)作的提升和總結,并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進入文學史,進入文學史的作家都是經過文學批評篩選的作家,只有那些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作家才能得到批評家的關注,才能進入文學史。網絡文學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大多是非職業(yè)化的寫作,其寫作的起點低,寫作的作品通過網絡媒介的放大,在讀者群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他們的作品可供文學分析的“藝術含量”并不高,很多作者是“玩票”寫作,有些作者是曇花一現的寫作,有些作者寫了很多作品,但并沒有多少文學成就可言,如《第一次親密的接觸》作者痞子蔡的寫作就是如此。還有些作者是由一部文學作品成名,其后續(xù)創(chuàng)作尚未可測,如創(chuàng)作《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寫《藏地密碼》的何馬,都是如此。還有些作者是在網絡上成名,但其后期的寫作力圖擺脫網絡的影響,寫作的作品也不再在網絡上首發(fā),其寫作的網絡特色已經淡化了。如安妮寶貝和寧肯,前者是早期中國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作家,曾與李尋歡、寧財神被稱作是網絡文學的“三駕馬車”,安妮寶貝的作品主要發(fā)表的途徑是實體書的出版,主要走市場銷售路線,但其創(chuàng)作的純文學色彩越來越濃,其文字的思維力度和憂郁色彩愈益濃烈,也贏得了更多的讀者,有研究者撰文的題目為《安妮寶貝:路為什么越走越寬?》⑥,批評家郜元寶評論安妮寶貝的文章題目為《向堅持“嚴肅文學”的朋友介紹安妮寶貝———由〈蓮花〉說開去》。⑦寧肯的《蒙面之城》曾自由投稿到幾家大型的文學刊物,被拒絕,后來在新浪網上連載,好評如潮?!懂敶肺膶W雜志找到寧肯,以頭條刊發(fā),并加“編者按”,認為這部作品的出現標志著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水平已達到了與純文學比肩的地步。但寧肯后來的創(chuàng)作并沒有走網絡路線,而是承續(xù)80年代先鋒小說的路向,追求思想和藝術形式上的先鋒探索性,其寫作有意識地面向小眾讀者,其作品《天•藏》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前20強。早期通過網絡成名的作家慕容雪村后來的創(chuàng)作的作品網絡文學的特色也漸漸地淡化。2003年,起點中文網的vip收費成功,網絡寫作者在網上發(fā)表作品就可以獲得收入,在網站推舉、宣傳、排行等機制的刺激下,網絡們日更新數千字甚或上萬字都是家常便飯,這樣高密度的寫作,讓寫作成為一種“碼字”生活,寫作者不能及時充電,不能有更多地思考期和猶豫期,沒有藝術的沉淀期。在學術界,網絡作家常被稱為是“網絡”,唐家三少、跳舞、血紅、我吃西紅柿、南派三叔、滄月、天下霸唱等人的作品市場效應很好,但幾乎沒有批評家評論他們的作品。
“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開創(chuàng)了“為人生”的“啟蒙”文學的新傳統,而最有網絡文學特色的是玄幻、盜墓、YY、穿越、修真等題材的娛樂化小說,這些小說中思想的含量和藝術的含量似乎都很稀薄,禁不起讀者的反復閱讀,特別是經過一個世紀多世紀的文學史教學傳統影響的評論家和研究者,很少會有人把網絡類型化小說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認為這樣會是誤入歧途。一位批評家在評價玄幻小說的時候認為,“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時代”⑧,這樣的評價很明顯是帶有明顯的純文學趣味的。筆者曾于2009年1月16日00∶00點用google搜索引擎對主要的現代知名作家和網絡作家的名字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從所搜到的網頁數量看,天下霸唱高于張愛玲,六六、安妮寶貝、當年明月高于王蒙、賈平凹、莫言等文壇名家,但相應的在中國知網中所搜到的學術期刊論文,天下霸唱、六六、樹下野狐、玄雨、明曉溪、流瀲紫為0,當年明月為2,安妮寶貝為55,而王蒙、賈平凹、莫言等作家的研究文獻數都在數百篇,張愛玲有2168篇,魯迅有15854篇。我于2006年開始致力于網絡文學研究,所寫的作家、作品專論式的文章,被很多的學術刊物拒絕。當代批評家也很少有人去用心像研讀一個傳統作家那樣去研讀一個網絡作家的作品。這里有文學趣味的變化,有研究體系的轉變等諸多問題。只有經過了文學批評家所評價過的作家作品,才有可能進入文學史,其文學的價值也只有在眾多的批評家的關注下才能逐步得到發(fā)掘。因為沒有作家論、作品論的支撐,對建構當代的網絡文學史成了一個學術難題。它使得當下的文學史教材中,多將網絡文學作為一個拼貼的板塊而存在,其進入文學史的也只能是宏觀的總體概覽性的章節(jié),對作家作品的介紹也只能是相對粗略的簡單介紹,不可能給網絡作家開設專門的章節(jié)。
網絡文學的評論主要是由千萬的網友讀者完成的,在網絡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中,傳統的網絡文學評論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而網絡文學的讀者跟帖評論大多是一種印象式的,帶有個人特點的,“往往有很真切的個人性情和才情,屬于一種感悟性的人生閱讀評論”⑨,評論者的文學素養(yǎng)也不是很高,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的高論,從“讀者反映論”的角度看,是文學研究可供借鑒的資料。如何利用這些文學資源,有個需要除渣去蔽的過程。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的難度還在于,為網絡文學寫史的作者,在面對網絡文學作品時,需要付諸巨大的精力,要保持高昂飽滿的熱情去從事這項工作是很不容易的。網絡小說動輒數百萬字,閱讀量是很大的。而閱讀只是寫作的第一步,因其作品藝術含量的稀薄,注定了網絡文學研究是一項廣種薄收的工作。
文學史寫作是文學作品不斷經典化的過程,寫作文學史是建構文學經典作品運動軌跡的過程。而網絡文學的寫作是向下的,不是朝著經典化的方向走,而是沿著大眾接受的路向上走。在國外,《飄》這樣的通俗文學作品也是被嚴肅作家所瞧不起的,不能進入美國文學史的。這意味著,要勾勒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全貌,要對其發(fā)展的藝術線索進行描述,是很難的。網絡寫作與市場、讀者的聯系,與通俗文學的聯系,比與藝術發(fā)展的演進層面的聯系更鮮明、更有代表性。對網絡文學作品的評價會成為一個問題存在,意味著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才能很好地評價網絡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價值。“所謂有個性的文學史,說到底是有獨特文學史理論建樹的文學史?!薄坝靡环N拼接的形式將其容納進文學史框架,則不注意整個文學史的思路與框架充滿了矛盾與不和諧。我們沒有給通俗文學、淪陷區(qū)文學(包括日治下的臺灣文學)和舊體文學等現象充分的文學史定位和理論探討,就將其朝原有框架的文學史里塞進去,結果必然造成文學史的邏輯混亂和大雜燴的內涵。”⑩這意味著網絡文學入史是全新的探索,而不僅僅是文學史板塊的一個補充延伸。如《現代中國文學通鑒》已有較好的實踐嘗試,它通過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將現代中國文學分成“政治文化”、“新潮文化”、“傳統文化”和“消費文化”四大板塊,將網絡文學看作是“新潮文化”和“消費文化”滲染的文學形態(tài),使“網絡文學”與電影、電視劇、古典詩詞等一同融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有機整體之中。
網絡文學入史的難度和尷尬還在于網絡文學自身的合法性問題。網絡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來自多方的質疑?網絡只是一種傳播媒介,網絡上寫作與紙上的寫作并無二樣,如果“網絡文學”是一個偽概念,網絡文學研究也沒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網絡文學”是個實際存在的概念,如何區(qū)分網絡文學與非網絡文學?除了首發(fā)的媒介不一樣,代表網絡文學的是以懸疑、盜墓、玄幻、穿越、修真為題材的幻想式作品嗎?如果是,那么這些作品在藝術上對傳統小說的發(fā)展在哪里?網絡小說對中國當代文學貢獻了哪些藝術上的東西,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的難度還在于網絡作家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早期成名的第一代網絡作家,現在也不過近不惑之年。這些寫作者成熟的作品還沒有出現,但他們的創(chuàng)作成名作往往就是其代表作,他們所走過的創(chuàng)作道路和傳統的作家有很大的區(qū)別,他們和影視、圖書市場之間、作協體制之間也比傳統作家復雜得多。這些問題常常遮蔽在媒體批評的“唱盛”或“唱衰”簡單的對立評價之中,網絡文學入史,既期待著更多成熟的網絡文學作品出現的歷史時機,也需要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網絡文學入史的意義
網絡文學入史是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必然任務,對當代文學研究者來說,及時地對新出現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對有價值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跟蹤、評論,使之經典化,探討其文學史地位,有其重要的意義。韋勒克的《文學理論》中曾探討研究現存作家的問題與意義,對于研究網絡文學頗有啟發(fā)意義。“反對研究現存作家的人只有一個理由,即研究者無法預示現存作家畢生的著作,因為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尚未結束,而且他以后的著作可能為他早期的著作提出解釋。可是,這一不利的因素,只限于尚在發(fā)展前進的現存作家;但是我們能夠認識現存作家的環(huán)境、時代,有機會與他們結識并討論,或者至少可以與他們通訊,這些優(yōu)越性大大壓倒那一點不利的因素。”網絡作家多是70后、80后、90后作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正處于成長之中,非常期待有批評家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展開評論和交流。作為感同深受的當代研究者,和網絡寫作者一樣,享用著網絡文明的成果,網絡寫作者的文化創(chuàng)作背景、文化資源吸收,所面對的文化難題,與批評者之間的溝通并無障礙,而這種交流,也是有利于網絡文學的繁榮和進步的。研究網絡文學,對于大多數從純文學領域轉換到網絡文學研究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其實是一件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其知識的轉換,對通俗文學作品的閱讀,網絡上閱讀習慣的改變,參與網絡寫作的實踐活動,都意味著研究方式的改變。在評價的知識、價值體系上要更新,對作品要有新的洞察力,要有能力和網絡作家展開深入的對話,而不是簡單地以純文學的標準去貶低網絡文學。
柯林伍德在《歷史的觀念》中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的,但歷史寫作是思想的產物,不同的思想體系造就不同的歷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因此歷史研究的對象是思想,“史學的任務在于表明事情何以發(fā)生,在于表明一件事情怎樣導致另一件事情。”網絡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版圖,影響了文學的發(fā)展走向,豐富、擴大了文學的表現力。對這樣的歷史進程,當代文學史必然是要記錄和書寫的。這也是當代文學研究必然要面對的任務。而對于網絡文學來說,網絡資料保存的不穩(wěn)定性、可刪除性,也加大了這項工作的意義重要性?!叭瞬粌H生活在一個各種‘事實’的世界里,同時也生活在一個各種‘思想’的世界里;因此,如果為一個社會所接受的各種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等等理論改變了,那么人們所生活于其中的那個世界的性質也就隨之而改變。同樣,一個人的思想理論改變了,他和世界的關系也就改變了?!雹灳W絡文學改變的是文學的發(fā)表機制。改變了文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必將改變文學的觀念,在這個意義上,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將面臨的不只是簡單的文學史領域的擴大化的問題,而是對文學觀念的根本性調整,文學作品的評價體系也將因此而改變。也許,網絡文學和純文學之間的分級化態(tài)勢將更加明朗,其相互融合的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其意義大于少數民族文學、臺港文學、古典詩詞入史的意義,其意義不僅僅是文學史領域不斷增容的問題,而是關系整個當代文學體系變化的大事?!笆裁词俏膶W史家的史識?我的理解中,就是文學史家有能力解讀史料文本,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新的理論假設來解釋文學現象,推動文學史研究的深入和原有文學史理論的提高?!痹谖膶W研究領域,古典文學積淀甚于現代文學,現代文學又甚于當代文學,當代文學的活力正在于其當代性,即其開放的視野。這種不斷延展的當代性,使當代文學史的寫作總是比別的學科震蕩更大,新的學術體系建構更具有多種可能性。網絡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寫作的發(fā)表機制,擴展了文學的表現領域,擴大了寫作的群體陣容。文學的大眾化問題因為新媒介的出現而出現新的局面,通俗的、幻想的文學大放異彩。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市場機制與文學之間的火熱關系在網絡媒介的推動下風生水起,感性解放的身體寫作,顛覆崇高的“低化”寫作,傳統通俗小說敘事的波瀾曲折,底層生活的生動體驗,機制的制造,它意味著“A•馬爾羅想象中的博物館”式的文學史的產生,意味著文學多元化的歷史運動將以具體的形態(tài)建構起新的理論構架。
在談到五四白話文學的時候,認為中國文學有“死”的文學和“活”的文學的區(qū)別。韓愈、柳宗元、許衡、姚燧、虞集、歐陽玄、李夢陽、何景明、王世貞、方苞、姚鼐、惲敬、張惠言、、吳汝綸等人的文學是“死的文學”,而用白話寫作的《水滸傳》、《金瓶梅》、《西游記》、《醒世姻緣》、《儒林外史》、《紅樓夢》、《鏡花緣》、《海上花列傳》,“三言”“二拍”的短篇小說,以及《擘破玉》、《打棗竿》、《掛枝兒》等小曲子是“活”的文學。的觀點有些絕對,但對于我們認識網絡文學不無啟發(fā)。網絡文學的生氣來自對多元文學敘事的寬容,一種粗糙的但有生活力度的寫照,一種小說閱讀機制的重新獲得。小說對生活的模仿,既是歷史現實的,也是想象的,還是夸張的。網絡歷史小說不做嚴格的歷史考證,按照內心的期待去想象。對比那些“僵尸般”的“精英”小說,網絡小說無疑是“活的文學”。網絡文學充滿了對傳統文學體系的解構和顛覆。德里達認為文學是一種無所不寫的建制,解構來自文學內部,不是外部的,是對主流中心規(guī)范的必然反抗。這種寫作的夢想,在中國網絡時代開始慢慢變成現實。自己解構自己是文學發(fā)展自身的特性,使文學得以豐富性的發(fā)展,網絡為文學的這種內在的發(fā)展機制提供了可能。
網絡文學評獎中,有很多的中國當代批評家的身影,他們參與作品的審讀、評價,給作品寫評語,為寫作者頒獎,促進了網絡文學的藝術發(fā)展。隨著網絡寫作者的日漸成熟,為網絡文學作者寫評論的作家、作品越來越多,這將為網絡文學入史提供更好的基礎。
作為成長的網絡作家,在獲得了很好的讀者市場效應的時候,他們的創(chuàng)作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市場機制的推動,個人人生閱歷的提升,個人藝術修養(yǎng)的沉淀,都將讓他們的寫作獲得更廣闊的精神天地。網絡文學經歷了一個歷史的草創(chuàng)期,其寫作的門檻也將為前期的寫作者所墊高,那些沒有寫作根基的網絡大神必然隨著歷史的推移而隕落,只有那些不斷堅持寫作,勇于挑戰(zhàn)自我,有更好的寫作天賦寫作者才能建構起豐富的網絡文學世界。隨著歷史進程的推移,網絡文學必將產生更多的優(yōu)秀作家,更多的優(yōu)秀網絡文學作品,這將為網絡文學入史提供了直接的基礎。
盛大文學CEO侯小強近日對外消息稱,盛大文學已經正式收購小說閱讀網(),這是繼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網,晉江原創(chuàng)網和榕樹下之后,盛大文學控股的第5家網絡文學網站。網絡文學能不能賺錢?搞網絡文學的公司能不能賺錢?寫網絡小說的作家能不能賺錢?這些無比現實的問題的答案都要歸結到網絡文學發(fā)展的階段中來看。
平臺,還是平臺
收購小說閱讀網之后,盛大文學幾乎成為中國網絡業(yè)的航母:有業(yè)內人士估計,盛大文學在網絡文學市場中的份額已經占到八成以上。平臺,大的平臺,是網絡文學正常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目前,盛大文學旗下網站已擁有大約85萬名作者,每天上傳字數近6千萬字。而從盛大文學整體結構來看,它也對不同網站的定位有了區(qū)分:據介紹,在內容定位上,起點中文網的內容側重玄幻類,晉江原創(chuàng)網和紅袖添香的內容則側重女性,其中晉江原創(chuàng)網讀者年齡上偏小,紅袖添香的讀者年齡群偏大點,去年收購的榕樹下內容主要側重現實類,而近日宣布收購的小說閱讀網則更側重青春校園類文學
平臺的優(yōu)勢在于,一可以依靠集團優(yōu)勢初步解決困擾文學作品的版權問題,二網絡文學產業(yè)同網絡游戲的運作模式相同,只有平臺運作才能滿足這種速度。
文學與賺錢
文學是不是商品?文學能不能作為產業(yè)來貢獻可持續(xù)的利潤?從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來看,文學,必須依靠“相關”產業(yè)和“不相關”產業(yè)的串聯和培植,才能成為一個產業(yè),成為賺錢“工具”。
以盛大文學為例,盛大文學的優(yōu)勢,并不僅在于一系列收購之后對網絡文學資源的“壟斷”,而在于盛大擁有從文學、影視、游戲的一整套網絡文學的“解決方案”:目前,盛大集團已經囊括游戲、文學、音樂和影視,同時還有一個運營平臺――盛大網絡。
這使得盛大文學在文學為中心的產業(yè)里,可以獲得兩方面的收入:一方面是轉讓版權、改編文學作品獲得的一次性大數額收入,一方面是由萬千讀者微支付積累而形成的收入。盛大文學將通過版權轉讓與合作的方式,將盛大文學核心產品――簽約作品轉化成影視、動漫和游戲產品,從而獲得收益,同時,文學網站傳統的閱讀收費模式已經成熟,這無疑對文學和出版行業(yè)具有特殊意義。
“文學”改變生活
網絡文學改變了人們對文學的感受,同時也改變了讀者、作者的生活方式。
阿越說:“我想成為二月河那樣的大作家。”他眼下正忙著研究生畢業(yè)考試,同時還繼續(xù)著《新宋》的創(chuàng)作。
年輕的網絡文學在國內不過10年歷史,但并非年輕人的專屬,作者隊伍中既有五六十歲的老作家,也有中小學生,當然中堅力量還是二三十歲的青年?!熬W絡寫作很自由,門檻比較低,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到網站申請成為作者,創(chuàng)作自己的小說?!被脛说年愬逗f。目前,該網站是國內最大的原創(chuàng)文學網站之一,擁有兩萬多名,其中約有十分之一創(chuàng)作有VIP作品,四十分之一左右出版了實體書。大部分作者是兼職,只有少數收入比較穩(wěn)定的選擇專職寫作。
網絡造就出自己的名家
網絡巨大的空間造就出的網絡名作家很多,有引領仙俠創(chuàng)作潮流的《誅仙》作者蕭鼎,有架空歷史的杰作《新宋》作者阿越,還有《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作者三十,《獸王》、《馭獸齋》作者“寵獸天王”雨魔,《七界傳說》作者“人氣天王”心夢無痕,《人狼國度》作者超級快手青墨等。
一般來說只要進入收費群體,網絡的收入就遠遠高過從前。能賺錢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專職的,兼職也可以通過在業(yè)余時間的努力得到網絡人氣與高報酬。幻劍書盟的負責人稱,網絡寫作一般以月為單位結算稿酬。一線一年下來甚至可以有百萬元以上的收益。
網絡名作自有特性
與傳統文學的多種功能不同,網絡小說主要就是消遣娛樂,閱讀輕松的小說往往最受歡迎。網絡文學專家總結道:以目前網絡名作分析,一個網絡如果想要拿到高薪應該具備幾個基本特性。一是選材迎合讀者口味,足夠娛樂化,使作品得到高人氣;二是作者能夠保持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進度,使讀者群不會流失;三是可以得到編輯的賞識,得到網站的大力推薦。四是作品還要具備一定長度,目前網絡收費閱讀的小說動輒都在百萬字以上,而且同一部作品還有不斷寫下去的趨勢,《誅仙》已出書五部,作者還在電腦前繼續(xù)演繹這個故事。
閱讀費用低廉是吸鐵石
閱讀費用的低廉就像吸鐵石一樣,成為吸引讀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網站的章節(jié)收費定價一般是千字三分,這樣算下來二十萬字也不過六塊錢,這個價格相對于紙質書要便宜很多。網絡文學編輯李智弟認為,網絡付費閱讀的出現,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它使網絡小說找到了一種比較適合自我發(fā)展的贏利方式。它也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在網上看小說相比購買實體書更加方便?!氨锥司褪悄壳暗母顿M閱讀形式只是單純適用于篇幅龐大的大部頭作品,還有很多短篇、美文以及其他文學樣式的作品沒能加入進來。還有就是網絡盜版猖獗。”
創(chuàng)作需要引導
網絡文學太年輕了,網絡寫作又如此自由,作品質量良莠不齊。這是人們對網絡文學能否長久存在最擔心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