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最后的舞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電商的熱潮再次襲來,在這個連廣場舞大媽也開始學會上網(wǎng)淘跳舞裝備的消費新時代,意味著線上與線下的商業(yè)布局將會無可避免的重新洗牌。但是網(wǎng)購熱潮將會導(dǎo)致線下商業(yè)的日漸式微嗎?
9月4日,在INI創(chuàng)旭國際公司內(nèi)召開的“新時代下消費者拉動E法則”分享會上,INI-SmartRevenue機構(gòu)專業(yè)的購物者研究專家指出:關(guān)鍵在于牢牢把握消費者的三個“E”,Engagement(購物者購物過程中的參與感),Experience(購物者的消費體驗),Emotional Connection(品牌與購物者之間所建立的情感聯(lián)系)。
因應(yīng)形勢,購物者研究在中國應(yīng)運而興,專門研究如何讓消費者走到貨架前,“最后一米”之間產(chǎn)生美妙的化學反應(yīng),一眼愛上你的產(chǎn)品。
如何在公交車站賣烤土豆?
案例一:、
寒冷的大冬天,當你在候車亭正瑟瑟發(fā)抖久候著公交。公交久等不來,隔著手套的雙手都快凍僵了。這時候要是有個暖烘烘的食物在手里,那該是多么暖入心窩啊。身旁廣告箱里赫然放著一顆金黃的土豆,做得那么逼真讓人忍不住伸手去摸。按捺不住好奇按一下,土豆溫熱柔軟著呢,還發(fā)出“滋滋”的聲響,伴隨著撲鼻而來的暖暖土豆香。旁邊閃動的按鍵仿佛在向你招手,按一下按鈕又會有什么好事發(fā)生么?一按會立馬彈出一張優(yōu)惠券,在寒冬里觸動了等車的人們,惦記著,并到指定的商鋪中購買一份烤土豆。
專家解讀:
Jennifer Heuss, INI-SmartRevenue創(chuàng)旭國際購物者研究機構(gòu)副總裁,民族志研究和語言人類學專家。
通過多重感官體驗(例如立體的金黃土豆-視覺,美妙的“滋滋”聲-聽覺,土豆香味的噴出-嗅覺,摸上去溫熱柔軟-觸覺),引起觀者的好奇心和參與感,從而逐漸產(chǎn)生對產(chǎn)品消費的渴望,繼而促成行動(購買)。強調(diào)用戶的參與感,是因為用戶通過這樣的參與可以加深對產(chǎn)品和品牌的印象,理解產(chǎn)品的核心賣點,激起興趣。果不其然McCain的土豆廣告深受喜愛,品牌因為這只出奇制勝的土豆而名聲大噪,銷量節(jié)節(jié)攀升。
森林,城市,沙灘,奔跑,流汗——為爽的感覺而買單!
案例二:
在紐約的某國際著名運動品牌鞋店里,貨架上擺放的運動鞋只有寥寥幾款,這里的焦點似乎不在售賣鞋子上,之間店內(nèi)建有一條很長的人工慢跑徑,旁邊是超大全屏電視墻。當你換上你喜歡的跑步鞋,在人工慢跑徑上感受。大屏幕將會每五分鐘切換一個場景,你仿佛置身于叢林中慢跑,鳥兒的聲音在四周環(huán)繞;時而場景切換到海邊沙灘,讓你感受海浪在身邊的暢受;此外還讓你感受在城市街景中慢跑的感覺,跑過霓虹燈,大街小巷,身邊的環(huán)境讓你不斷感受到原來奔跑不僅僅是為了流汗,奔跑讓你更融入這個城市。當你真正理解了奔跑的意義,細心挑選你最心儀的鞋子成為了必須。這樣的購物過程,緊緊地抓住了購物者的心。
專家解讀:
梁旭朗,INI創(chuàng)旭國際創(chuàng)始人CEO,專注購物者研究,20年消費者研究經(jīng)驗。
在購物過程中,對商品的選擇往往被簡單定義為對某種商品的使用需求,但是實際上很大部分的商品存在著情感的意義,也就是說使用過程中衍伸的一種文化,價值或者主張,甚至一種精神的代表。這種附加價值需要進行一定的溝通,詮釋才能傳遞給購物者,同時通過形象化手段讓消費者產(chǎn)生共鳴,最終觸發(fā)購買的行為。因此在終端渠道中,應(yīng)該通過有效手段把購物者的潛意識最大化地激發(fā),從而形成觀念的認同,思想的一致,對購買行為減少遲疑。
“寶貝對不起!”
案例三:
這個夏天,可口可樂再次玩起“換裝變身”。2013年借鑒了澳大利亞的“姓名瓶身”創(chuàng)意,推行“昵稱瓶”的包裝;今年又搭上各類歌唱選秀節(jié)目的快車,借“歌詞瓶”來再火一把。精心挑選耳熟能詳?shù)牧餍懈枥镆痪渥咝牡母柙~,搭建“感情聯(lián)系”,增加情感共鳴。而且從歌曲的選擇可以看出用心,期待涵蓋各個年齡層,從周杰倫到張惠妹,五月天等當紅歌手,也有懷舊曲目,如樂隊“草蜢”的《寶貝對不起》,務(wù)求擊中不同音樂品味,但同樣有情感需求,“借歌寄意”的老少粉絲的心。
專家解讀:
Karen Pereira, 來自哥倫比亞的購物者研究專家,有多年跨文化調(diào)研背景。
十二歲時,有一天,在電視里,他看到一個節(jié)目―交際舞比賽,那翩翩起舞如蝴蝶般的舞者,飛進了他孤獨寂靜的心靈,從此他愛上了它。他要參加舞蹈訓練班,可一個聾啞人,想要學習舞蹈有多么艱難,聽不到聲音的人怎么可能理解一段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所有的訓練班,都拒絕了他。媽媽依舊不放棄,不想兒子剛剛點燃的希望也被這熙熙攘攘的世界撲滅。終于,精誠所至,哈爾濱市最大的舞蹈學校有一位老師懂得啞語,他被破例留下了,從此舞蹈世界里多了一名特殊的舞者。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的涉足舞蹈世界,他才發(fā)現(xiàn)想要破繭而出,必須要經(jīng)歷化蛹為蝶的痛苦。同樣是跳舞,在別人眼里只要跟著老師的動作,抓住音樂的節(jié)奏,表達出舞蹈與音樂共同傳遞的情感,就可以了。可是,他不同,他比別人少了兩樣東西―嘴巴和耳朵,他要比別人學得艱難、練得辛苦。
說不出感受,下了課他借助懂啞語的老師跟教練交流。聽不到聲音,他就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感受音樂。每當音樂響起,他用腳來代替耳朵感受大地的震動,這種震動順著腿傳遞到他的心里,他從中找到強音,抓住節(jié)奏,跳。只要找準一次強音,他就能和其他同伴一樣,做一只蝴蝶,而他是一只用心跳舞的蝴蝶。
雖然聽不到聲音,但他對外界的感覺格外敏感,教練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都會用心感受到。雖然學得艱難、練得辛苦,但是這只用心跳舞的蝴蝶,進步很快。時間就在他無聲的世界里靜靜流淌,汗水濕了又干、干了又濕,老繭越磨越厚,而他也因為舞蹈越來越自信、越來越用心。轉(zhuǎn)眼幾個月過去了,他成了班上進步最大的孩子。
前不久,國際交際舞大賽在哈爾濱市舉辦,他讓媽媽幫忙報了名。參加這次國際標準舞國際公開賽的中外選手,共有一千余名,比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此時在后臺,他一個人獨自練習著舞蹈動作。
離開賽還剩25分鐘時,他還沒找到舞伴。望著并不知情的他,媽媽覺得很為難,究竟該不該告訴他舞伴不能來參賽的事實呢?想到他一路走來的艱辛,想到孩子對這次比賽抱有的期望,媽媽不禁抱怨起老天的不公來,為什么就不能給孩子一線希望呢?
媽媽焦急地給他找呀找,終于看到一名名叫劉宇彤的替補女孩,就請她當兒子的舞伴,一聽他是聾啞人,女孩也回絕了。可是他的媽媽不肯就此放棄,她幾乎以央求的口氣請女孩去看看他的排練,她相信女孩看了他排練后就能改變主意。在排練廳劉宇彤看到一個聽不到聲音的男孩竟然能如此準確地把握旋律,女孩被深深地感動了。于是,她鄭重地表示,自己愿意做他的舞伴,為了比賽,更為了幫助他實現(xiàn)夢想。這時候離正式開賽只有20分鐘了,兩人就利用這短短的時間進行了熟悉磨合。
比賽開始了,人們都對這對臨時搭檔捏一把汗。與他同一組的選手有55對,要經(jīng)過一輪輪的淘汰,最后勝出的前六對選手,才有機會角逐冠軍。在眾人緊張地注視下,他和她成功晉級了。在第二輪復(fù)賽中,場上只剩下了17對選手,此時,空氣再度緊張起來,大家屏住了呼吸,哪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無緣進軍決賽。
然而奇跡發(fā)生了,這對剛剛組成的搭檔,以絕佳的表演征服了評委。他們一路過關(guān)斬將,進入了前六強,沖進了最后的總決賽。決賽的三支曲子,他和她配合得更是天衣無縫,而最后的結(jié)果,讓所有人感動不已,冠軍最終屬于了這對用“心”在跳舞的臨時搭檔。
他,就是史秋撿。
當裁判向觀眾宣布他是一名聾啞兒童時,全場觀眾沸騰了,紛紛站起來向他招手,為他的努力,為他的付出。
雨,是大自然的交響樂,是滋潤萬物的母親、是城市、森林的一位仙女、一位隨心所欲的翩翩舞者……
伴隨著雷聲、風聲、雨一滴、兩滴的打在地面上。漸漸的,雨大了起來,像潑、像倒。地面濕潤了。一滴滴雨默默彈著屬于自己的歌。世界變得朦朧了,寧靜了,沒有一點嘈雜……一片白茫茫的仙境,可是,卻又并不茫茫。不是嗎,雨中的世界是繽紛的,是五彩的。窗戶被打疼而流淚了吧,鳥兒該要回家了吧,一滴滴雨落在窗臺上,綻放出一朵朵銀色的花兒,這便是雨最后的微笑了吧,還是種子已經(jīng)開始蘇醒了吧……
是啊,雨中的世界是那么的奇麗,我們又何曾注意過嗎……
雨匆匆的來,又將要匆匆的去。它們似乎又是那么依依不舍,那掛在樹上的雨點,那荷葉上滾動的水珠,那草地上點點結(jié)晶,不都是雨的印記嗎。我們怎能認為雨停了呢?
時間如水,它快速的流動著。人們也都自個兒忙自個兒的事。誰還能發(fā)現(xiàn)這種美?是花吧,是草吧,還是那雨中高歌的青蛙吧……
【關(guān)鍵詞】舞蹈;文化修養(yǎng);道德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135-02
一、介紹舞蹈
(一)舞蹈的定義
舞蹈藝術(shù)是一門獨立的藝術(shù)形式,與戲劇、音樂、美術(shù)、文學等融為一體形象地表達人類的思想感情,是對真、善、美的具體刻畫和最直接的表達形式之一。
舞蹈是一種形體語言,一種經(jīng)過組織、美化、韻律化的人體運動。它不單純是動作組合的表現(xiàn),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極其豐富,蘊含著人文思想、美學思想、哲學思想等。通過動作來表達某種主題、思想和意境,需要豐富的文化基礎(chǔ)作支撐。
(二)介紹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娛、娛人、表情達意的需求而創(chuàng)造的以人的肢體動作為主要手段的文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民族歷史、、風土人情的不同,使得我國的舞蹈文化呈現(xiàn)出多樣性。舞蹈文化的產(chǎn)生來自于人類生活,它的生存發(fā)展空間包括了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更新,舞蹈文化的生存空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地出現(xiàn)了多元化、互相交叉的立體形態(tài)。大多數(shù)的舞蹈在傳承發(fā)展中,仍保留著原始形態(tài),保持著其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面。由于人類思想觀念的不同,造成了舞蹈文化結(jié)構(gòu)的復(fù)雜性,這里的思想觀念包括了宗教觀念、價值觀念、審美取向等,從中可以看出,舞蹈文化與社會主體文化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但是舞蹈文化始終是以價值觀為核心的。
二、舞者與文化修養(yǎng)的關(guān)系
(一)舞者與文化修養(yǎng)的主被動關(guān)系
文化修養(yǎng),一個聽起來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熟悉是因為人人都對其有自己的見解,陌生是因為每個人做起來都很難,擁有、提高它更難。舞者是有生命、有靈魂、有思想的,其有權(quán)利選擇擁有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由此而言,文化修養(yǎng)是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需要舞者自身努力地挖掘與學習。但文化修養(yǎng)卻不單單只是舞者才具有的,它是屬于大眾的,屬于無形的一種氣質(zhì),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雖說舞者有權(quán)利選擇自身是否具有文化修養(yǎng),但我覺得舞者自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并不斷地努力去提高它。
(二)舞者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上與舞者文化修養(yǎng)之間的關(guān)系
文化修養(yǎng)不僅僅是對舞者舞德的一種學習和修煉,更是對舞者在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表達上的一種提煉。作為一個舞者,其所擁有的文化修養(yǎng),是在平常人的基礎(chǔ)上再深一層次的,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更深層次的、更有思想的舞蹈作品。同樣,如果文化修養(yǎng)高,舞者的內(nèi)心對情感的表達會更加淋漓盡致,對舞蹈作品會有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從思想、心靈上會對作品產(chǎn)生一種獨有的情懷。每個人都對某部作品有獨特的理解與感受,因此每個舞者對作品的表達和體現(xiàn)都有所不同,使得觀眾對這部作品有更好的認知,也會更加深刻地去了解這名舞者,了解其創(chuàng)作或表達的能力。舞者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有利于加深舞者對作品的理解,讓舞者對作品能有自己獨特的一種表達方式,能更加完美地體現(xiàn)這部作品,提高自身的精神追求、審美意識和審美價值。
三、文化修養(yǎng)對舞者的重要性
(一)文化修養(yǎng)對舞者心理上的影響
文化修養(yǎng)看似簡單,聽起來也是人人皆知,可真正擁有的人卻是少數(shù)。目前,絕大多數(shù)舞者都不太重視對文化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當今社會,很多舞者心理壓力大,工作壓力大,對社會、對生活充斥著種種憤懣,同時受社會風氣的感染,壓力得不到有效的釋放,以為大吃大喝大笑大鬧就是對壓力的釋放,結(jié)果只學會了貪圖享受、消磨時光、不懂珍惜。這些被舞者自認為“釋放壓力”的方法,有時會讓舞者變得渾渾噩噩,不知所措。我認為我們這一代的舞者完全可以去尋找一些積極、有意義的釋放壓力的方法。我們可以在迷惑的時候看書,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運動等,沒必要非得做一些自認為符合當今社會、當今風氣的一些無聊、無益的事來釋放壓力。偶爾的頹廢是可以體諒的,如果長期沉浸在這種情緒中,只會讓自己更加無助與愁苦。處于我們這個年齡段的青年人,更應(yīng)該來談?wù)摗⒘私狻拔幕摒B(yǎng)”這個詞,不管社會怎么發(fā)展,舞蹈怎么發(fā)展,舞者怎么發(fā)展,都離不開“文化修養(yǎng)”這個詞。
(二)文化修養(yǎng)對舞者創(chuàng)作表演上的影響
關(guān)鍵詞:Dane Shitagi;紐約;芭蕾舞;舞者
“心靈是一架具有許多琴弦的鋼琴,藝術(shù)家是手,它通過這一或那一琴鍵,把心靈帶進顫動里去。”這或許是藝術(shù)持久的魅力所在吧。在心靈被生活的煩累、壓抑或是平庸、單調(diào)蒙塵時,人們一定渴望這樣的顫動。“因為一種隱秘的渴望,人需要忘卻衰老,否定死亡,希望把不過如此的生活變成各種奇遇,于是蒙昧時代的巫師的魔法,今天交給了作家、藝術(shù)家、魔術(shù)家,當然還有攝影師。”[1]最近,筆者的心被這樣一組照片顫動了,它就是來自Dane Shitagi的《The New York City Ballerina Project》。羅蘭?巴特將攝影比作奇遇,他說某些照片對他產(chǎn)生的吸引力,“是內(nèi)心的激動,是歡樂,也是變化,是想說無法言說的事物時感到的那種困擾”。而這組照片就是筆者和攝影的一次奇遇,是舞蹈與攝影的一次奇遇。
1 紐約
1.1 Dane Shitagi的紐約
Dane Shitagi,美國攝影師,來自夏威夷,現(xiàn)工作和生活在紐約。這組《The New York City Ballerina Project》是他在2004~2005年期間陸續(xù)公布出來的。但是,這組照片花了他8年的時間來完成。
我們看到的芭蕾舞演員不是在舞臺上就是在排練室里。在拍攝舞蹈方面有著卓越成就的路易斯?格林菲爾德(Lois Greenfield)將舞蹈演員拉到她的工作室內(nèi),任舞蹈演員翻轉(zhuǎn)騰挪。但是,Dane Shitagi卻將背景選擇在了他生活的這座城市,選擇了這座城市里與他的心靈休戚相關(guān)的種種場所。于是,我們在這組照片中,領(lǐng)略了紐約繁華、僻靜、凌亂、尋常、世俗、優(yōu)雅等種種姿態(tài)。
1.2 安德烈?科特茲的巴黎和紐約與Dane Shitagi的紐約之關(guān)聯(lián)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國,現(xiàn)在竟然被Dane Shitagi拿來放到紐約的角角落落,且將芭蕾、舞蹈、舞者、紐約表現(xiàn)得美麗而又多義,讓人欲罷不能,看了又看。這些元素和特質(zhì),不禁讓筆者想起了安德烈?科特茲(Andre Kertesz,1894~1985),這位用鏡頭譜寫了巴黎、紐約“雙城記”的攝影大師。
“他的巴黎照片賞心悅目,卻又與玩弄空洞的形式構(gòu)成的照片迥然不同,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成,既深思熟慮又直覺靈敏,構(gòu)圖妥帖而又出人意表,總能在精致優(yōu)美的形態(tài)中給出一份溫情與和諧。”[2]科特茲鏡頭里的巴黎風韻,倒是被Dane Shitagi投映到了紐約。Dane Shitagi用曼妙多姿的芭蕾舞者和紐約城的種種裝置、設(shè)施來完成他的構(gòu)圖,但是沒有任何生硬之感,倒是融合得舒服、優(yōu)美。某種場景下、某個姿勢里的紐約,真的能給人一種溫暖的人情味兒。
2 舞者
2.1 Dane Shitagi的舞者
芭蕾舞在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嚴格的規(guī)范和結(jié)構(gòu)形式。舞者們用足尖舞出了高雅、動人的藝術(shù)空間。顯然,Dane Shitagi也是沉迷于這一空間的人,并且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芭蕾舞者和紐約街頭融合在一起,去表現(xiàn)舞者,表現(xiàn)紐約,表達自己。
他說:“我試著去拍攝那些芭蕾,而非她們的舞蹈。我關(guān)注的是舞者,而非她們的舞姿。我試圖去描繪她們的靈魂,而非她們的舞步。芭蕾項目更關(guān)注舞者而非舞蹈。作為攝影師,我們經(jīng)常去捕捉舞蹈中的‘關(guān)鍵時刻’,而忽略了一個關(guān)鍵問題――相機并不是用來做這件事的。相機是用來拍攝事物靜止的本質(zhì)上的東西的。”
2.2 路易斯?格林菲爾德的舞者與Dane Shitagi的舞者之不同
(1)拍攝空間。路易斯?格林菲爾德開創(chuàng)了影室舞蹈攝影的傳統(tǒng)。“到了1978年,我對舞蹈的紀實形式越來越感到不滿,于是我想導(dǎo)演和控制我的舞蹈拍攝。我離開了劇場,我邀請舞蹈家來到我的影室。”[2]格林菲爾德將舞蹈從舞臺上剝離出來,因為她想用舞蹈的組合為她的藝術(shù)觀念服務(wù)。她想從運動中攫取圖像,表現(xiàn)身體在運動中保留的激情。
Dane Shitagi在談到不在攝影棚內(nèi)拍攝而選擇戶外的原因時表示,他希望他的創(chuàng)意以及靈感是來自外在世界,利用只有紐約才有的活力與粗獷來捕捉他想要的感覺。他選擇的紐約戶外,幾乎都是空無一人,只有舞者,而舞者所處的環(huán)境都有人間氣息,人的痕跡。
(2)舞者狀態(tài)。舞蹈精彩的瞬間不一定是舞蹈動作的開始或最后的造型,而在于它動與靜、虛與實的流動變化之中。舞者千百次的伸展與跳躍,因情緒的漲落與即時發(fā)揮而不可能重復(fù)或相同;攝影者拍攝的瞬間,也不可能掌控和預(yù)見,成功與失敗都在剎那間完成,那一刻完全是靠藝術(shù)的直覺去捕捉瞬間的精華。這是一般的舞蹈攝影追求的極致。
格林菲爾德希望在舞蹈中發(fā)現(xiàn)一種在舞臺上根本不存在的,讓人激動的瞬間。一定程度上,她的嘗試帶有實驗的性質(zhì),她想要借助舞者這種特殊的身體,來發(fā)現(xiàn)運動中不易被人察覺的激情。她和被她拍攝的舞者共同探索著人類身體能力的極限。
相比之下,Dane Shitagi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表達。他說過,他并不是要拍攝舞蹈,而是要表現(xiàn)舞者。他并不是要捕捉舞步,而是要記錄下舞者的靈魂。因此,在Dane Shitagi這里,舞者不論是身著舞服還是日常穿著,都是靜止于一個芭蕾舞的姿勢。她們是在用芭蕾舞的動作向紐約昭示她們的身份、她們的夢想,以及因芭蕾而產(chǎn)生的情感和思索。照片中的她們與紐約特有的充滿活力、景色粗獷、繽紛炫目的戶外世界融合在一起,有的舞者用平靜的面容抗拒這種活力,有的舞者用這種優(yōu)美的平靜表達對粗獷風格的熱愛,有的舞者用略帶憂傷的平靜來反襯熱鬧繽紛的人世中自己的孤單和無助。她們的靈魂已經(jīng)在她們靜止的芭蕾舞姿中與紐約一同定格在Dane Shitagi的照片上。
Dane Shitagi說:“紐約是一塊創(chuàng)意的磁鐵,每張作品都是舞蹈,時尚,攝影,與城市風景的結(jié)合之作。”攝影家用快門彈奏,舞者用姿勢來敲擊,他們用各自的靈魂,來回應(yīng)紐約帶給他們的回響。他們的真誠、美好和創(chuàng)造,共同把我們觀者的心帶進了顫動里。
參考文獻:
[1] 白芨.讓魯普?西弗――在光陰叢林中穿行的攝影作家[J].光與影,1998(1):3.
[2] 林路.攝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207.
[3] 顧錚.巴黎紐約“雙城記”――安德烈?科特茲[A].城市表情――19世紀至21世紀的都市攝影(增補版)[C].沈陽:萬卷出版社,2009:171.
主持人王勇博士一身白西裝,輕松亮相,如他所介紹,辰山草地音樂會今天迎來了第五個年頭。從去年開始,原來的辰山音樂會已經(jīng)升級為音樂節(jié),整整兩天的草坪露天音樂活動,大舞臺、小舞臺、露天賞花,和大自然親近在一起,和音樂一同呼吸,如此的音樂盛事給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五千個露天座加上后來應(yīng)樂迷強烈要求而添置的四百個加座,在如茵的草地上座無虛席,著實讓人感到場面震撼。 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jié)第二天演出
全場音樂會的主題是“好萊塢電影音樂”,由來自英國的兼有指揮家、音樂學家以及BBC電臺主持人等多重身份的羅伯特?齊格勒(Robert Ziegler)先生執(zhí)棒,上海愛樂樂團演奏。演出嘉賓包括同樣來自英國,并于2012年起定居上海的英國女歌手黑澤爾?古爾德(Hazel Gould),當前人氣新生代聲樂組合“力量之聲”(Vocal Force),以及通過經(jīng)典947平臺比賽選拔產(chǎn)生的兩對拉丁舞舞者。演出曲目以好萊塢大片《星球大戰(zhàn)》以及《007》系列中的原聲為主,另有《侏羅紀公園》《大白鯊》這些聽眾耳熟能詳?shù)膬?yōu)秀電影音樂。由于此次的選曲集中出自這些系列電影最近的幾部,如《幽靈黨》《皇家賭場》《原力覺醒》等,所以更能引起在場聽眾的共鳴。或許是對片中的驚心動魄、柔情蜜意等各種場景還記憶猶新,當看到現(xiàn)場大屏幕放映影片片段時,樂迷們很快跟著音樂融入到電影場景中去了。
首先是開場的《星球大戰(zhàn)》主題曲,這首由美國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寫作的家喻戶曉的交響序曲成了這部科幻巨作的標志性音樂,也是歷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開場序曲。當齊格勒先生一揮動手中的指揮棒,那熟悉的旋律、宏大的氣場、進行曲的強烈節(jié)奏感便瞬間點燃了聽眾們的熱情。上海愛樂的演奏家們在精心構(gòu)建的巨大舞臺上傾情演奏,在耀眼閃爍的背景光帶的映襯之下,辰山草地“好萊塢電影音樂會”在勢不可擋的氣場中開演。之后的一系列電影主題曲以及插曲同樣以原汁原味加上樂隊獨具匠心的演釋而精彩紛呈。舞臺兩邊的大屏幕交替播放著電影片段,與現(xiàn)場的音樂交相輝映,極富感染力。而臺下的聽眾在漸變黯淡的天色中,興致有增無減,或從座位上站立起來隨樂搖擺、哼唱,或坐到草坪上,仰望蒼穹,無比愜意自得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指揮羅伯特?齊格勒 實力女歌手黑澤爾?古爾德
電影音樂告一段落之后,主持人便請出第一位嘉賓,也是由指揮齊格勒先生大力推薦為實力女歌手黑澤爾?古爾德。她一頭褐色飄逸長發(fā),亮麗的斜肩禮服,銀色的配套耳墜隨意地在兩頰旁閃動著,一登臺便透出幾分矜持與冷傲,卻掩不住渾身的感性和充滿活力的性感。說她是“女神范兒”“英倫范兒”,言之不過,更重要的是,她那極具質(zhì)感和磁性的嗓音,對不同流行風格的轉(zhuǎn)換把控以及成熟的舞臺風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看到加拿大超級女歌手席琳?迪昂的影子。古爾德演唱的三首歌曲都來自《007》系列,分別是1964年的《金手指》(Goldfinger)、1971年的《金剛鉆》(Diamonds are forever)以及1977年的《無人可比》(Nobody does it better)。Gould的現(xiàn)場詮釋可圈可點,前兩首的熱情火辣和第三首的抒情起伏唱來都是游刃有余,《金剛鉆》中更是包含了風情萬種的舞曲元素,于是便有了全場的另一個亮點:兩對頗有“來頭”的拉丁舞者。
這兩對在之前的選拔賽中脫穎而出的舞者,一對青年舞者是目前在國標舞國際、國內(nèi)排名中十分靠前的職業(yè)舞者,另一對則是來自小熒星藝術(shù)團的優(yōu)秀拉丁舞小學員。主持人王勇詼諧地介紹道,“跳得好得有點不正常,比別的寄過來的視頻要好出一大截,不在一個層面上……”引得現(xiàn)場聽眾忍俊不禁。在黑澤爾?古爾德熱辣奔放的歌聲和色彩斑斕的樂隊烘托下,兩對青、幼年舞者開始了魅力四射、專業(yè)精湛的舞姿,他們交替出場,并在最后別出心裁地交換舞伴,博得臺下一片掌聲。
音樂會在繼續(xù),驚喜同樣也不斷。在眾多《007》音樂的呈現(xiàn)中,有一首特別的“鉅獻”,即作為交響樂隊改編版本進行世界首演《命運已注定》(Writing’s on the Wall)。此曲原為最新的《007》系列電影《幽靈黨》的主題曲,據(jù)說創(chuàng)作時間不到二十幾分鐘便完成,而其得到的聲譽卻是《007》邦德系列音樂中前所未有的。如此特別的“禮物”讓音樂會多了一個意義,即主持人王勇提到的,“不僅可(用來)欣賞,也可(用來)見證”。作為當天的見證者,親臨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心中的激動不言而喻。
最后說說我最有親近感的人氣偶像加實力組合:被譽為“長腿歐巴”“高大上”的聲樂新秀“力量之聲”吧。說親近,是因為其中一位男中音王志達正是我所任教的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的博士研究生,他的音樂成就讓我更早地關(guān)注到這個聲樂組合。“力量之聲”為上海城市宣傳片特別錄制的《我們的上海》已經(jīng)顯示了這三位畢業(yè)于專業(yè)音樂院校的青年男中音之間的默契配合、不凡唱功和人氣形象。早先,王志達介紹道,這場音樂會對他們這個組合來說很具挑戰(zhàn),因為三首曲目風格各不相同,抒情、搖滾、hip-hop、古典、流行各有摻雜,要做到拿捏有分寸,“大雜燴不一頓爛煮”,還真要花不少心思。 人氣新生代聲樂組合“力量之聲”
【關(guān)鍵詞】 傣族舞蹈;多樣化手形;微觀語言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傣族舞蹈種類多樣,不同類型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個性特點和審美內(nèi)涵。在傣族民間舞中,有著多種多樣的手形,手形作為身體語言的一種微觀語言表現(xiàn)形式,在傣族舞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種手形都有著它不同的象征,而同一手形在不同的語境下也有著不同的意義。在不同種類的傣族舞蹈中,如流傳較為廣泛的孔雀舞、象舞、象腳鼓舞、長甲舞、大鵬舞等,所用的手形也有所不同,多樣的傣族舞蹈手形在傣族舞蹈當中不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種手段,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審美文化內(nèi)涵。通過對手形這一微觀語言的表達,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此舞蹈是屬于哪個種類的傣族舞蹈;也能以小見大,通過對此微觀語言表達,從而對傣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形”的表現(xiàn)
舞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文本,它的全部微妙都在人的肢體上,它是人體造型上“動的藝術(shù)”,是利用人體“動的形象”通過自然或社會生活的“動的規(guī)律”來表情達意的。[1]90舞蹈如同人類所有的交流工具一樣,也具有自己的微觀基礎(chǔ)和推進邏輯。無論是原生態(tài)的傳統(tǒng)舞蹈,還是舞臺上的舞蹈作品,其結(jié)構(gòu)方式都有自己的邏輯,都有自己邏輯的起點,而它的起點是基于微觀的語義和語形。通常來說,舞蹈最先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的一定是其“動作形態(tài)”,在動作形態(tài)的基礎(chǔ)上加入表演者的情感與服裝等的裝飾來展現(xiàn)舞蹈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可見,“動作形態(tài)”在舞蹈這門藝術(shù)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這所說的“形”則是指通過肢體動作呈現(xiàn)出來的人的造型,是具體的傣族舞蹈手形所呈現(xiàn)的外觀形狀。筆者試圖通過對微觀語言傣族舞蹈手形的分析來更深地認識傣族舞蹈。
(一)傣族舞蹈的常用手形
包括掌形(立掌、托掌、攤掌、提腕掌、自然掌形等)、冠形、爪形、嘴形、葉形、屈掌、拳形等七種;除了這些最基本的常見手形以外,在種類繁多風格多樣的傣族舞蹈中還有在特定的舞種中運用的手形,比如魚舞中的專用手形:叉掌、魚尾形、魚頭形等;在長甲舞中還有獨特的開指、合指、開合指、合掌等形態(tài)。
(二)常用手形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二、“意”的表達
“意”是指人的精神層面,是在“能指”基礎(chǔ)上,可以推知和理解的“所指”的表達,是一種內(nèi)在的意象表達。莊子所謂:“Z之貴者,意也。”舞蹈這門肢體藝術(shù),要借助外在“形”的動態(tài),來營造“意”的表達環(huán)境。[2]可以說,“形”是“意”的物質(zhì)載體,通過它可以將民間原有的“意”以及經(jīng)過編導(dǎo)加工的“意”傳遞給觀眾,其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特殊語言表達思想情感,引起觀眾對“意”的深思。在傣族舞蹈中,手形的表現(xiàn)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傣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審美原則烙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印跡。弗洛伊德曾說過:“沒有人可以隱藏機密,假如他的嘴不說話,他會用指尖說話。”福金也曾說過:“舞蹈是手勢的發(fā)展,是它的理想化。”此類觀點表明,舞蹈肢體動作的表現(xiàn)蘊含著某種意象的表達。同樣,不同的手形運用在不同種類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固有的意義與作用,它不僅是一種動作形態(tài),而且還蘊含著所要表達的舞蹈內(nèi)涵與意象。傣族舞蹈中的手形運用都有其特定的邏輯與規(guī)則,在不同種類的傣族舞蹈中所用的手形有所不同,而不同手形出現(xiàn)在不同的傣族舞蹈中時,我們可以憑借手形大致判斷出此舞蹈屬于哪種類型的傣族舞蹈,因此我們在熟知傣族舞蹈各種手形的形態(tài)以外更有必要知道:手形在傣族舞蹈當中不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種手段,它還具備有某種特定的寓意。
(一)模擬性與象征性
在前文中一共提到傣族舞蹈的18種手形,其中有五種掌形,它們的整體形狀都相似,不同之處就是在其最后的發(fā)力點與最后的形成方向。掌形的外觀像一片芭蕉葉,傣族人民生活的環(huán)境依河傍水、椰樹高聳、蕉林茂盛,掌形就是對此意象的一種身體表達,這是傣族舞蹈一種象征性的手形,不管是在訓練組合還是在各類傣族成品舞蹈中此手形都必不可缺。“冠形”“嘴型”“爪形”三種均表達出孔雀的意象,是對孔雀的一種生動模仿。傣族人民生活的環(huán)境繁殖著眾多孔雀、犀鳥、野象、犀牛等珍禽異獸,這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這些動物近距離接觸,可以更加細致認真地對它們進行觀察和了解,這些原生態(tài)的形象一直是傣族舞蹈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和表現(xiàn)內(nèi)容,并且在舞蹈中對其進行藝術(shù)升華,形成了許多“形美也神聚”的手形。另外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被稱作“圣鳥”,他們把孔雀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著幸福、吉祥,他們利用身體的每個部位來完成對孔雀神圣形象的塑造,因此這些手形也是傣族人民對孔雀崇拜的一種意象傳達;“叉掌”“魚尾形”“魚頭形”則是從魚的形象中衍生而來的,通過肢體語言手形的模仿與變換,形成對魚的一種意象表達,同時也是傣族水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葉形”“開指”“合指”“開掌”等這幾種手形的特點都是手指分別錯開,既有利于體現(xiàn)出舞者手指的修長靈活,也是傣族小乘佛教的宗教文化的一種表達。這些手形一般在長甲舞中運用較多,由于舞者十指帶上長長的指甲,會對手的活動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手指間的靈活與美感,所以五指之間一般分別錯開,形成“開指”“合指”“合掌”等五指分別錯開的形態(tài)。同時這些手形所表達的主要是佛的形象,小乘佛教是傣族的一種全民信仰,[3]能歌善舞的傣族人利用舞蹈的形式,通過身體動作,展現(xiàn)佛的形象、佛教的儀式,從而傳達出佛的精神和文化。
(二)在不同語境下不同語義的表達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風格多樣,其中自娛類的有:“Q光”(集體舞)、依拉賀、象腳鼓舞、“耶拉暉”、“喊半光”等;表演類的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大鵬舞;祭祀類的有:貝馬舞、祭祀鼓舞等;還有鷺鷥舞、蠟條舞、斗笠舞、十二馬舞、獅子舞、刀舞等。[4]不同的舞種均有它常用的手形,而同一個舞姿步伐配上不同的手形或者手的動作,表達出不同的美感和意境。下文將對孔雀舞、大鵬舞、魚舞三種類型的傣族舞蹈手形的運用分別進行論述。
1.手形在孔雀舞中的表達
孔雀舞,傣語叫“嘎洛涌”,傳統(tǒng)的孔雀舞是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服裝,在象腳鼓等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豐富多樣、帶有不同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zhuǎn)動舞姿,主要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等神態(tài)和自然情景。[5]解放后,以毛相老師為代表的藝術(shù)家們開始對孔雀舞蹈進行一系列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使得孔雀舞逐步從原始民間形態(tài)過渡到舞臺表演形態(tài)。通過縱向梳理,可以看出孔雀舞從單純模仿孔雀形態(tài),到賦予孔雀靈性并與佛教教義相結(jié)合,再到舞臺孔雀舞蹈的編排。經(jīng)過繼承與發(fā)展,使得孔雀舞的肢體語匯越來越豐富。現(xiàn)在舞臺上呈現(xiàn)的孔雀舞,從手上的動作來說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攤掌立掌手、一位七位按掌手等。手形主要運用掌形、冠形、嘴形、爪形等,具體運用按照舞蹈中所要表現(xiàn)的意境來轉(zhuǎn)變。比如當要表現(xiàn)孔雀小巧靈活的頭的時候我們用“冠形”加上提壓腕的手形;當表現(xiàn)孔雀“飲泉戲水”的時候則多運用“嘴形”;當表現(xiàn)孔雀活動自如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用自然的“掌形”加上配合腳下靈活的踢步來完成等。“掌形”“頭形”“嘴形”等手形是在細膩之處體現(xiàn)孔雀形態(tài),讓本身優(yōu)美的孔雀更加淋漓盡致在舞臺上表現(xiàn)出來。
楊麗萍的舞蹈《雀之靈》可以說是孔雀舞的另一種升華,它同人們以往所看到的孔雀舞有著明顯的不同。舞者舉手投足之間體現(xiàn)的不僅是對孔雀形態(tài)的模擬,更是舞者與孔雀靈魂的一種交融與呈現(xiàn)。在舞蹈中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體會到手形以及手臂運動在孔雀舞中所起到的表情達意的作用。舞者從一手捏裙一手“提腕掌”仰頭旋轉(zhuǎn)開始,全身伏地之后慢慢起身,此番表現(xiàn)仿如一只美麗的孔雀在晨曦中醒來,孔雀仿佛聽到了晨光的呼喚,從雙翅環(huán)抱的長羽中伸出修長的脖頸,開始了一日的晨妝。接著舞者通過一手捏裙一手“嘴形”同時昂首挺胸定住造型,在造型的基礎(chǔ)上,其他部位不動,完全通過手形的快速轉(zhuǎn)換:時而嘴形,時而頭形,時而直立,時而彎曲,以此表現(xiàn)出孔雀時而輕啄羽片,時而顧影自憐,時而啜飲清涼溪水的靈動畫面。另外,舞者向前四位攤掌、立掌手以及向下七位按掌手等手勢均表現(xiàn)著孔雀的不同的生活形態(tài)與意境。可以說這個舞蹈的靈魂都在手關(guān)節(jié)處,整個舞蹈并沒有大幅度的跳躍與技術(shù)動作,舞者通過大量的手部肢體語匯,利用手的各種造型以及運動,描繪出一只活潑、伶俐、美麗且具有靈性的孔雀,也表達了傣族人民對孔雀的熱愛與崇拜。
2.手形在大鵬舞中的表達
大鵬鳥舞傣語稱“戛倫”,是由傣族古代先民的祈雨巫術(shù)發(fā)展而來,舞蹈主要是重現(xiàn)傳說中大鵬鳥與雨神英勇斗爭的情景,謳歌了大鵬鳥為了眾生奮不顧身、勇于拼搏的崇高精神。[6]此類舞蹈動作矯健、粗獷,大而有力,主要由男性表演,動作變換快速有力,舞姿棱角突出。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xiàn)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過去的大鵬鳥演員會身帶大鵬鳥型的道具與面具,現(xiàn)在基本不用,而更多是舞者通過舞蹈肢體動作,來使大鵬鳥威武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該舞蹈中的手形多為“爪形”和“掌形”芍鄭舞蹈時基本保持這兩種手形。“爪形”和“掌形”不僅能幫助舞者更好地塑造大鵬鳥的外觀形象,而且在表演過程中加強了動作的質(zhì)感與力度,有利于突出了舞蹈所要表達的感情。
由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2010級教育男班所表演的《傣族大鵬組合》,是典型的現(xiàn)代“大鵬舞”的展示。其音樂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加上男舞者手臂剛勁有力、步伐穩(wěn)健。通過身體的騰挪閃躍、剛?cè)岵褪冀K保持的強勁的爪式手形將大鵬鳥的偉岸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實現(xiàn)在課堂上所學習表演的大鵬舞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停留在塑造大鵬這個形象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動作都已經(jīng)過很多的加工和改編并且融入了舞者自身的情感與感受。此處“爪形”的手形不僅是大鵬鳥爪形的形態(tài)展現(xiàn),也強化了男舞者矯健、粗獷、帥氣的姿態(tài)形象。
3.手形在魚舞中的表達
魚舞,傣語叫“戛巴”。據(jù)說在傣族發(fā)現(xiàn)了魚并學會捕魚的時候,就跳起模仿魚兒的舞蹈,過去是由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頭盔和菩薩面具,腰間系扎一米多長的魚形道具,表現(xiàn)魚在水中的動態(tài),現(xiàn)在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魚舞大都由女子表演且身著魚尾形的裙子,舞者通常做兩手疊在一起的“魚頭形”,或者手心向下置于胸前、身后,兩手置于腰側(cè)、或一前一后的“魚尾形”等姿態(tài),模擬魚之擺動胸鰭、尾鰭、魚身,表現(xiàn)魚的順水前游、逆游轉(zhuǎn)彎、激流穿越等情節(jié)。
第八屆桃李杯的《魚兒》這個劇目就是典型的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化的魚舞。此舞蹈舞姿柔美,動態(tài)輕盈、活潑。當表現(xiàn)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游時,采用全腳或半腳掌屈膝碎步行走,雙手通過“叉掌”或者“魚尾形”向左右擺動。在表現(xiàn)魚兒戲水或與激流搏斗時,采用小跳、小翻身等跳躍性動作,加上手上的“魚頭形”穿梭動作,使魚兒的形象生動逼真。舞蹈中存在大量一手以手心蓋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的“魚頭形”手形,或以雙手向外劃圓和雙臂在后擺動的“叉掌”和“魚尾形”動作元素。這些手形是典型的模仿動物的體態(tài)與特性的動作形態(tài),也是與人的形體運動相結(jié)合,經(jīng)過提煉、組織和藝術(shù)加工,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
三、結(jié)語
傣族舞蹈動作優(yōu)美、輕盈、樸實、矯健,具有典型的“三道彎”和“一邊順”等特征,腳上有豐富的步法。另外,上身舞姿和手上動作極其豐富。眾多的手形與手臂動作相結(jié)合使傣族舞蹈更加別具一格。手形,是肢體動作的細微之處,手的形狀在傣族舞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舞蹈所模仿的某種形態(tài)的塑造,同時通過不同的手形與身體其它部位的動作相結(jié)合也能表現(xiàn)不同的舞蹈情節(jié)與意象,同一姿態(tài)、同一動作,手的形狀不同,就有不同的形象和含意,因此會產(chǎn)生不同的能指與所指。當然,并不是每個傣族舞蹈中都會用到上文提到的所有手形,一般是根據(jù)不同種類的傣族舞蹈的特性會運用其主要的一些手形,在大體了解傣族舞蹈的手形種類及形態(tài)還有其各自的象征寓意及來源后,我們便可以憑借手形大致判斷出此舞蹈屬于哪種類型的傣族舞蹈,也能讓我們在觀看或者學習傣族舞蹈時更好地把握它的內(nèi)在韻味與動作細節(jié)。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1.
[2](德)卜松山.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M].向開,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曄.“佛舞一體”――談小乘佛教在傣族民間舞蹈中的體現(xiàn)[J].美與時代,2005(10).
[4]張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每天早晨,是我們最舒服,也是最害怕的時候。舒服是因為太陽公公照耀著我們,微風姐姐輕輕吹著我們,讓我們隨風舞動,像舞者一樣翩翩起舞。害怕是因為人類總是在上午在花園里游玩,奔跑,時不時都會把我們踩的不得不彎下身子。還有的人,覺得我們長的和奇特,伸手來摘我們,看完了,玩完了,就把我們?nèi)拥簦屛覀冊诒鶝龅牡厣下菸?/p>
中午,人們慢慢的回家了,太陽公公的光芒更強烈了,此時的太陽像一團火,燃燒著我們,也滋潤著我們。小鳥妹妹和蝴蝶姐姐會在這時候來找我們聊天,說一說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下午,太陽公公慢慢的落了下來,云彩姑娘披上了美麗的紅裙子,好看極了。此時,太陽公公的周圍散發(fā)著金色的光芒,這時,就代表太陽公公要進入夢鄉(xiāng)了。
晚上,我們慢慢地躺在花坪上,看著天空的繁星一眨一眨的,聽著甲蟲演奏著美妙的音樂,一切都顯得那么的安詳,美好。在這樣的境界下,我們進入了夢鄉(xiāng),期待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2011年7月10日,佩蒂大師仙逝后,中央芭蕾舞團在《首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的閉幕式演出中,用表演其《卡門》中的雙人舞這種最恰當?shù)姆绞剑蛉澜绫磉_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而2012年的2月18、19日,中芭在國家大劇院的“新春演出季”上,又表演了這位大師的《阿萊城的姑娘》和《卡門》,并在節(jié)目單上再次向他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這兩部20世紀中后期法國芭蕾大師的杰作,其音樂出自同一位19世紀中期的法國作曲家之手。據(jù)說,比才的音樂本是為話劇《阿萊城的姑娘》委約創(chuàng)作的,不料這出戲首演時便慘遭失敗,但這部優(yōu)美動聽且起伏跌宕的音樂卻以組曲的形式流傳下來,并充分表現(xiàn)出他生機勃發(fā)的創(chuàng)作個性。比才寫的《卡門》是部西班牙題材的歌劇,盡管它在首演的當夜也沒能一夜走紅,卻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越演越紅,居然一口氣演了37場,其火辣辣的旋律至今依然是世人耳熟能詳、唯吉卜賽人獨有的文化名片。
從未亮相的“姑娘”
佩蒂的芭蕾舞劇《阿萊城的姑娘》首演于1974年的巴黎,故事發(fā)生在法國南方普羅旺斯的一場婚禮上,而梵高名畫中的那輪黃色的太陽則仿佛預(yù)示著某種近在咫尺的瘋狂。男女主人公弗萊德里和維福特雖然是青梅竹馬,卻從未情投意合,而讓新郎魂不守舍的則是那個人在阿萊城,可望而不可即的姑娘。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新郎對新娘的溫存不僅視而不見,甚至麻木不仁,而且接連將她推倒在地上。最后,他歇斯底里地揮舞手臂,走火入魔地四處狂奔,一躍跳出了洞房的落地大窗,摔死在了大街上。
佩蒂的高明就在于,阿萊城的姑娘這個“標題主人公”雖然從未登臺亮相,卻通過新郎對新娘形同陌路的對比和反襯,以及他雙臂無限的前伸、望眼欲穿的期盼,清晰易懂地存活在了觀眾的理解之中。而新郎最后向著死亡的那一跳,則將一位優(yōu)秀男主演的爆發(fā)力與表現(xiàn)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總在讓觀眾大吃一驚后,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為這對雙人舞做陪襯的男女群舞也頗有特色。男女舞者們無論是分別列隊起舞,還是聯(lián)袂圍圈而舞,都讓我們看到了歐洲民間舞的影子。而他們手腳的此起彼伏和有機變化,則讓我們看到了鋼琴黑白鍵的動態(tài)。
這部現(xiàn)代芭蕾舞劇與中國觀眾熟悉的《天鵝湖》等古典芭蕾舞劇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一切動作設(shè)計均為戲劇目的服務(wù)。因此,男女主演的雙人舞不再單純地炫耀各種固有的“跳、轉(zhuǎn)、翻”技巧,群舞也不再接連擺出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姿,而是將舞者們出類拔萃的身體條件和舞蹈技術(shù),融化在對人物關(guān)系的描述和悲劇結(jié)尾的構(gòu)成上,因而更加容易看懂。
跳不出那股野性來
佩蒂的中型芭蕾舞劇《卡門》共分五場,其故事情節(jié)與歌劇相同,都來自法國作家梅里美1845年發(fā)表的小說,標題主人公卡門則是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維利亞煙廠的吉卜賽女工――她先后愛上了英俊瀟灑的衛(wèi)隊長唐?霍塞和彪悍驍勇的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并最終因為唐?霍塞的妒火中燒而被刺身亡。它1949年在倫敦首演時,佩蒂不僅一人擔綱了編劇和編導(dǎo),并且還主演了唐?霍塞,而扮演吉卜賽女郎卡門者,則是他的妻子芝芝?讓梅爾。
這部舞劇在首演之夜便一炮打響,博得公眾和舞評家們的一致贊賞,其舞、劇并舉的結(jié)構(gòu)與悲喜交加的情節(jié)令觀眾眼前一亮,尤其是佩蒂為自己和夫人讓梅爾精心編導(dǎo)的那段《臥室雙人舞》,因其大膽卻不過分的暗示滿足了各國觀眾在二次大戰(zhàn)中壓抑太久的激情,贏得了巨額的票房,并使得這部舞劇成為他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更使整個舞團很快便得到了去戰(zhàn)后的“世界舞蹈之都”紐約公演的邀請。60多年來,它由佩蒂及其傳人為許多芭蕾舞團復(fù)排上演,并自1960年以來,多次被拍攝成電影或錄像,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這部芭蕾舞劇同屬現(xiàn)代芭蕾,其最大特點是故事發(fā)生在斗牛士的故鄉(xiāng)西班牙,女主人公卡門又是性情剛烈的吉卜賽女郎,因此,佩蒂大師別出心裁地設(shè)計了大量戲劇性頗強的動作細節(jié),比如卡門將兩只能噴火的眼睛藏在折扇后的表情,唐?霍塞用手指卡門下巴產(chǎn)生的激情;又如當唐?霍塞發(fā)現(xiàn)卡門移情于斗牛士,與她頭對頭地“頂牛”;再如唐?霍塞接連四次,雙手托住卡門的脖子,將她的整個身體拋入空中,然后又連續(xù)扇她的耳光等等,都能很容易地帶觀眾隨著主人公入戲,但中國的舞者對于這些帶有強烈西班牙民族性格的戲劇性處理,顯得過于平靜,甚至冷漠,而身體上從內(nèi)到外均缺乏足夠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