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岳陽樓記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多媒體,創(chuàng)設畫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1、化遠為近,彌補不足。語文教材內容十分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有些是學生熟知的,有些則不是。學生限于生活的經歷,知識的膚淺,很難正確感知教材的內容,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可縮短學生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建筑在河北趙縣校河上的趙州橋,以它獨特無雙的設計在世界建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但學生很少有人見過趙州橋,對趙州橋的歷史也知之不多。從這一學情出發(fā),必須設法變古為今,化遠為近,借助多媒體來加深學生的感受。教學中,教師緊緊扣往“創(chuàng)舉”這個統(tǒng)領全課的中心詞,選編了幾組錄像片斷,讓學生在錄像上的壯觀畫面和凝煉的文字解說中形象地看到這座高度科學性和完美藝術性相結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課件,讓學生懂得趙州橋的珍貴,不僅在于它的古樸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兩肩各背著兩個小拱的絕妙布局,也使學生理解了“既能減輕洪水的沖擊,又能減輕橋身的自重”的構造特點,體會到這真是一個聰明無比的創(chuàng)舉。
2、化難為易,突破重點。電教媒體綜合性決定了電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恰當地選用電教媒體能夠變抽象為具體,化繁雜為簡明,這樣教材中的重點就能借助形聲結合的電教手段迎刃而解。從而能縮短教學時間,增強教學密度,實現從形象的感知過渡到理性的頓悟。在教學《岳陽樓記》一課時,先通過演示作者的頭像及有關文字,使學生對作者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展示有關岳陽樓的畫面,在此基礎上展現洞庭湖這一特定的情境,把學生帶人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對表象的認識。這樣,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為圖,巧解難點。課文的內容是豐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難易之分。以往對于課文的重、難點,教師雖反復講述、說明,學生聽起來卻是“如坐霧里”,目的很難達到。《林黛玉進賈府》一文,賈府的人物和建筑復雜,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難點。課文敘述每一種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內容,學生若死啃書本,就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突破這個難點,在教學時教師設計了兩張圖片,即“人物關系圖”和“賈府建筑圖”。在演示圖片的基礎上再加以通俗的講解,學生理解的難點迎圖而解。
二、巧用多媒體:深入情境,理解課文.領會感情
1、深入情境,理解課文。精心設計電教教案,從內容安排和媒體形式上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學生就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與思考,就會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樂觀,這樣就誘發(fā)了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在教學《岳陽樓記》一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聽聲音,想問題,再加上畫龍點睛的講析,就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作者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時便發(fā)出了“去國懷鄉(xiāng),懷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的感慨,當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時,作者又抒發(fā)了“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懷,對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情難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單元復習
全面系統(tǒng)的復習課,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發(fā)展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歸納概括水平。復習課較新課而言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復習所學知識,將信息反饋給教師,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在提問中提高和進步。然而一些教師反應:上復習課比較沉悶,連續(xù)不斷講一節(jié)課,口干舌燥,學生不感興趣,開口說話的少,復習效果也不好。也有的學生反應:復習課沒有重點,教師針對的是部分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復習速度偏快,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jié)奏。這些不利因素影響復習課的效率。那么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促進高效復習課的生成呢?
1、明確復習目標,計劃要全面具體
制訂明確的復習目標是高效復習課的前提,其能夠幫助教師明確復習課的主要內容,制訂合理的復習計劃,把握教學重點,做到有的放矢、鞏固知識點。有些教師的復習課缺乏全面性、整體性,復習計劃沒有列到教案上,上課就顯得比較隨意,東講西講,一節(jié)課下來根本無法復習重點,時間就到了。這樣的復習課顯然是不好的,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教師應精心設計復習計劃,結合班級學生的學情及平時上課的講授情況,制訂全面具體的復習綱要。比如,復習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首先需明確本單元的復習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品讀文章的主題思想,從文章中體味人間百態(tài);還需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具體的復習計劃要緊密結合本單元的兩篇重點課文展開,包括魯迅的《藤野先生》和的《我的母親》,讓學生自主回顧學習的重難點,體會人生,深化對本單元主題的理解。
2、區(qū)分復習對象,設計要因人而異
復習課也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正如有些學生所抱怨教師上課講的內容聽不懂,自己跟不上,面向的都是成績中上的學生。現實教學中確實存在這樣的不良現象。這樣一來,學困生落下的知識越來越多,學習越來越吃力,學習興趣也隨之減少。教師復習的目的是促進全體學生對單元學習查漏補缺。教師應考慮學生接收能力的差異,促使班級均衡發(fā)展,對不同的對象設計不同難度的復習要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例如:復習八年級第六單元描寫景物的古代散文時,我設計了三種難度不同的復習思考題:要求學習較好的學生背誦《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及《詩五首》全文,且能翻譯重要的字詞和短語,賞析文章表達的情感;對于中等的學生要求他們背誦其中的重要片段,賞析部分語句包含的情感;程度較差的學生主要默寫生字詞,讀課文,簡單賞析部分句子。給學生安排適合的復習內容可以讓學生樂于參與復習,更好地發(fā)揮復習的作用,提高復習的實際效果。
3、注意復習進度,要循序漸進
初中語文知識包羅萬象,難易有度,它們相互聯系又各具特點,復習時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特點,將知識重新歸納,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最終將知識有機接合在一起。可以從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梳理、作者和寫作背景的歸納、不同文體的寫作特點及識記要點等方面出發(fā)。如在進行寫人記事類的閱讀訓練時,可以結合典型例題,對學生滲透解題技巧,使學生明白“為什么”“怎樣做”。學生需掌握人物形象的描寫和刻畫方法,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的作用,進而把握事情發(fā)展的起因、經過、結果,逐步把握文章的主題。
4、利用高新技術,創(chuàng)新復習形式
在我的理解中,既然是交際工具,那么它就要運用到現實的生活實際中去,使得我們的受教育者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與人交往、與自我協(xié)調、與社會融合、與自然溝通。語文既然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它就要對學生承擔起在豐富人文內涵、拓展精神世界、提高品德修養(yǎng)等方面的責任。正如有人說:“語文素質猶如土壤,是學生這棵幼苗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
一、從觀察入手,在大自然中學習語文
觀察,是獲取信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一切真知來源于感知,來源于直接經驗,只有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才能獲得對事物的真正認識。由于學生開始還不善于觀察,教師應教給學生觀察方法,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周圍的人、事、物、景……從班級到學校,從家庭到社會,從街頭到大自然景觀,我都認真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用心思考、細心分析,從中發(fā)現寫作信息。毫無疑問,熱愛生活、喜歡大自然是青少年的天性。農村中一年四季的自然風景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如春日的朝陽、盛夏的田野、秋天的收割、隆冬的雪花、風中的樹、霧中的景、壯觀的日出、靜謐的月夜等等,都給同學們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教師可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發(fā)揮農村這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有計劃、有目的地常常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拓寬視野,獲得第一手材料。
二、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情感體驗
這一點在新教材里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語文十分強調“積累”這一個詞,要積累,就要接觸,接觸大量的活生生的語文材料,并結合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要積累,就要實踐,在語文課堂、校園活動、家庭社會中去探究、發(fā)現和收獲,在實踐中積累,在積累中實踐,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我喜歡向學生推薦一些優(yōu)美的詩文和感人的事件,如《背起父親去上學》、《啞巴瘋娘》、《中小學生詩歌精選》等,目的就在于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生活、情感的體驗,既進行語言、語感的熏陶感染,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化。
在教學中,我們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不刻意把教學前準備的教案兜售給學生,不先入為主地限制學生的思路。如在學習《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時,在疏通了課文字詞和初步感知了主題后,讓學生談談兩位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境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在這里閃現,雖然還有些欠缺或偏頗,但確實在價值觀、情感教育上起到了較好的熏陶作用。
三、努力營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打通語文與生活的綠色通道
我在實施教學行為時,盡可能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去喚醒,不讓學生“主人”感缺失,努力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切實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體會到學習的喜悅和成功。在課堂上,學生應該可以發(fā)表意見、發(fā)表作品,也可以展示才藝、顯現特長。例如,我在指導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徐遲的游記《游黃山記》時,先問學生喜不喜歡旅游、想不想去黃山看一看,同學們歡喜雀躍。于是,師生一道,從課文的導讀開始,邊游覽邊讀,抓住景點,品味景點,逐一欣賞景物,一同陶醉在黃山美麗的山、石、云、霧風景之中,細品“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受。同學們頓時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課后,我便讓同學們在課外自由組合:喜歡唱歌的,可以為美麗的黃山獻歌一曲或賦詩一首;喜歡說的,就自己做黃山景點的導游;喜歡寫的,就為黃山設計廣告詞或解說詞……最后,教學生以“我是小導游”為題,讓學生的閱讀與生活相結合,讓讀與寫相結合,課堂教學在師生情境化、生活化的相互活動中進行。運用這樣的閱讀教學就是使學生對作品有獨特的理解,有鑒賞的運用,突現于創(chuàng)新。
四、走進名著,提高學習語文的品味
2006年,我校因地制宜提出了“水育文化”的辦學理念,其意在師生中弘揚“水”為生命之源、文化之源,謀福萬物,滋補萬物,推崇“水”的優(yōu)秀品質,探索“水育文化”的豐富內涵,發(fā)揮“水育文化”的獨特功能,逐步打造了“水育文化”的辦學特色。
一、“水育文化”的誕生。
“水為萬物之源”。水不僅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同時在人類歷史上,它也是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即“水文化”。
“水”雖然無人不知,可是人們對“水”的功能和價值并沒深究。我們在探究中發(fā)現,以水為原點的生態(tài)教育和水文化建設正在世界范圍內展開,2006年聯合國把“世界水日”主題確定為“水與文化”。我們也發(fā)現,“水文化”表現出了巨大的教育價值:水可喻理,可以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水可明志,可以用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師生,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類自身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可導行,可以引導師生逐步形成珍惜水資源、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行動導向。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文化的功能是“化人”。基于對“水文化”的深刻認識,我校明確提出了“尋精神生命之源,奠終身發(fā)展之基”的辦學理念,確立了“水育文化”為價值導向的辦學特色,即“水育文化”是以“水文化”為載體,依托教育來傳播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喚醒全社會的水意識,認識“水”的價值,發(fā)揚“水”的精神,樹立“水”的形象,培育“愛水”、“惜水”的品質。
在“水育文化”特色引領下,我校重新梳理了辦學思路。在內容上重點建設“水”觀念文化、“水”行為文化、“水”環(huán)境文化、“水”課程文化和“水”制度文化。在目標上要引導師生“像水一樣做人,像水一樣做事”。
通過幾年的實踐,我校構建了“水育文化”教育模式:“環(huán)境文化熏陶、學科課程滲透、校本課程深化、常規(guī)管理落實、綜合實踐拓展”五位一體的實施體系。
二、獨特的“水韻”風景。
校園環(huán)境有自己獨特的風景,才能給學校帶來新鮮活力和強大生命力。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遵循“整體規(guī)劃,凸現‘水育’,彰顯特色”的原則。以“水韻”為主題,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框架:一是以藍色為校園文化建設主色調;二是以七彩河流和卡通人物“水寶寶”為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圖案;三是以“水”及相關鏈接為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內容。讓校園環(huán)境自然體現出“水育文化”特有的底蘊,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為“會說話”的老師,讓每一處設計,都成為“水育文化”的載體,讓學生感受到“水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門上有著活潑的七彩河流,進門是水幕墻,墻上“上善若水”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濃縮了“水育文化”的精髓,讓人們對學校特色文化一目了然。
文化墻下的池塘里,漂亮的錦鯉悠閑地游來游去。孩子們圍著池塘、看著小魚、聽著潺潺的水聲,沐浴著陽光,感受著別樣的輕松與快樂。
這樣的水景,隨處可見。洗手間外的墻上,師生親手繪制了大鯊魚、小烏龜、水草、小屋圖畫,讓這里變成了有趣的“海底世界”。每個教室門口,都有關于水的宣傳畫,“名水篇”,介紹的是中外有名的江河湖海;“水利篇”,介紹了水資源的開發(fā);“環(huán)保篇”,是關于水資源保護的;“勵志篇”,則講述著水的故事。
每層樓的拐彎處,展示的是師生的書法作品,如《水調歌頭》、《岳陽樓記》等;休閑長廊里,懸掛了師生的刺繡作品,其中最有價值的便是學校的鎮(zhèn)校之寶——《清明上河圖》,這是全校師生花費一個暑假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它的意義早已超出了作品本身的價值,象征著全校師生的齊心協(xié)力、鍥而不舍。
教室里則是另外一番“風景”,有的用高雅大氣的書畫,有的用精巧秀氣的手工制作闡釋著各有特色的“水育文化”班級愿景。不僅如此,學生胸前的“水寶寶”徽章、校徽等,校園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沐浴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這一切都默默塑造著學生的心靈。
每天,水廠路小學的校園里,師生的歡笑聲、瑯瑯的讀書聲和“水韻”的瀑布聲交匯成了美麗的樂章。
三、開發(fā)校本課程,豐富特色文化。
校本課程是學校特色文化的載體。“水育文化”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對豐富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我們編寫了“水育文化”系列校本課程。結合基礎教育的學科特點,我們收集了部分水的科學常識,有關水的詩歌、散文、歌曲,有關贊美水的品質、精神和哲理的文章,整理出“水育文化”系列校本課程。依托校本課程開發(fā)、校本培訓,我們不斷從新視角、新空間來豐富“水育文化”內容,提高教育的實效性,提升師生的人生境界。
我校的校本課程分為四大系列,分別為:水之形、水之韻、水之藝、水之德。四大系列的目標定位如下:
水之形:有關水的外在形態(tài)、水的特性、水利、水資源、水進化、水保護等,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自然形態(tài)中的水。
水之韻:精選水的名篇,目的在于誦讀積累,了解有關水的中國歷史文化。
水之藝:聚集水的音樂名曲、美術名畫、手工作品,目的在于欣賞水的藝術屬性。
水之德:闡發(fā)水的品德與精神,目的在于學習、體悟水的品質。
我們按年段特點編寫這套教材,以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內容上也是圖文并茂、簡單易懂。新穎的形式,吸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除此之外,我們還解放思想,將“水育文化”的核心價值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已形成了《“水育文化”練習設計集》及《“水育文化”教學設計集》。
四、在活動中品水、悟水,
為了讓無形的文化物化為全體師生的言行,從而深化“水育文化”的豐富內涵,我校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中師生們也逐漸走近水、深入地了解水、學習水……
一是開展“學習行”活動。我們認為,關注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比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更重要,精神引領比專業(yè)引領更重要。我校通過開展讀書、水育論壇等活動,引領教師追求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點燃教師教育的激情。學校黨支部利用中心組和教師政治學習時間,組織大家學習、提煉有關“水育文化”的知識,開展了一系列文化論壇,美景美文展播活動。針對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我們的培訓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見縫插針,充分發(fā)揮個體學習的主動性。根據學校實際,除教研活動時間外,我們規(guī)定了幾個工作日:如每年9月的第一周周五為班主任日;每周三為科研日;每周二下午4:00~5:00為全校教師業(yè)務學習日。主題論壇活動已成為學校的傳統(tǒng),教師是論壇的主人,論壇上大家暢所欲言。
二是開展“美麗行”活動。為了提升教職工的外在形象,我校邀請了形象管理專家為教師開起了專場禮儀知識講座,教職工受益匪淺。工會以“水育文化”為主題,組織了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活動,如“水育文化”知識競賽,教師節(jié)“水育文化”系列游戲、“水之韻”詩歌朗誦大賽,還有別開生面的“水之雅服裝秀”比賽。通過以上活動,讓老師們品水、悟水,感受水之美、水之德。
三是爭做“水寶寶”活動。根據“水育文化”建設的具體目標,我們制定出十類“水寶寶”的評比標準,即:親和水寶寶、堅韌水寶寶、奉獻水寶寶、愛心水寶寶、公正水寶寶、和諧水寶寶、勇敢水寶寶、環(huán)保水寶寶、民主水寶寶、靈動水寶寶。凡是達到要求的學生都可獲得不同類型的“水寶寶”稱號。最具代表性的“水寶寶”事跡還會在“水寶寶事跡欄”里展出。“水寶寶”評比在學生中起到了自發(fā)自覺導行的作用。
四是“和諧靈動”課堂的創(chuàng)評活動。為實施水育課堂教學,學校特別制定了水育課堂評價標準和實施辦法,即“和諧靈動課堂”評價標準和實施辦法。(1)基本思路:“和諧靈動課堂”觀察評價標準是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水育文化”的重要途徑和策略。“和諧靈動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觀是通過“和諧靈動的教學”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實現師生主動、全面發(fā)展。因而,我們在建構“和諧靈動課堂”,進行課堂教學的觀察與評價時,以師生的雙邊活動作為觀察對象,以學生的學習水平(包括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作為評價的對象,以教師的行為(狹義的教學)作為分析、反思的對象。“和諧靈動課堂”的教學評價中,科學、細致的觀察是基礎,評價“學”是依據,分析“教”是手段,改進“教”與“學”是目的——促進師生主動、全面發(fā)展。(2)基本理念:“和諧靈動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理念是“以學定教,整體優(yōu)化”。我們所說的“和諧”,一是指生命論的和諧,即在課堂中生生、師生和諧相處,合作交流,教學相長;二是指系統(tǒng)論的和諧,即教、學結構優(yōu)化,課堂教學扎實高效。“靈動”是指教師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和教學目標了然于心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和學生暴露的問題,靈活應對,及時調整教案,進行“二次備課”,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生生、師生互動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最終達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的目的。
五是“水寶寶游園會”活動。學校在新建的操場上設有多個活動區(qū)域,如民俗村、天南海北(美食部落)、玩具總動員、動物廣場、科技樂園、燒烤城、書吧、交換空間(用自己不用的物品和別人交換)、明星制造(用自己動手做的飾品、服飾裝扮同學)、運動地帶(有踩高蹺、跳竹竿舞等運動),開展“水之樂園”的實踐活動。每個年級選兩個班承辦(自由申報),每個班獲得“水寶寶”稱號的學生可優(yōu)先獲得策劃權和主辦權。
六是“星級水滴班級”創(chuàng)建活動。學校每天由各部門發(fā)放各種類型的“小水滴”獎牌(如“衛(wèi)生小水滴”、“路隊小水滴”等),喻示“天天堅持好習慣,必定水滴能石穿”的含意,并不斷改進和完善“小水滴”評價標準,將養(yǎng)成教育與“星級水滴班級”的創(chuàng)建相結合,使之更為科學、實用。每周評選出“金水滴”班級和“銀水滴”班級,由此促進文明班風的形成,推動班級整體水平的提升。
五、把文化“裝進”制度。
文化要滲透到管理過程,變成教師的自覺行動,制度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把文化“裝進”制度則會更加提升教師對制度的認同過程。因此,制度建設上我校突出了文化的特征與功能。
幾年來,在“水育文化”建設中,我校發(fā)揮“水育文化”價值導向作用,豐富了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提升了學校管理的水平。
一是制度內容體現“滋養(yǎng)萬物”——水的“奉獻”品質。教師的職業(yè)特點與水的品質相符合——滋養(yǎng)萬物、默默奉獻。因此,我們在學校制度建設時也格外引導教師去形成敬業(yè)、奉獻的職業(yè)意識。如《副班主任工作職責》的誕生,其理念就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個教師都站在育人一線滋養(yǎng)學生。
二是制度執(zhí)行體現水滿即平——水的“公正”品質。學校各項制度一旦制定,就成為學校人人遵守的準則,而不能厚此薄彼。因此我們在制度執(zhí)行中做到了規(guī)范嚴格、公正公平、一貫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