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節有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天空無比陰暗讓人覺得毛骨悚然,你知道嗎?今天是為了祭拜革命先烈的日子,雖說“清明時節雨紛紛”,可今年下的卻是雪,讓人感到很不舒服!
早上,早早地來到了學校,戴好紅領巾,穿上整齊的校服,我校五年級學生就這樣集體出發了,沒想到我們竟然徒步去烈士陵園掃墓,天哪!不敢想象,像我這樣的城市孩子一直嬌生慣養,竟然徒步走了兩個多小時的路,這是我才想起以前革命烈士的辛苦,他們每次去前線打仗,都要走好幾里的路,而我們走兩個小時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那他們豈不更累?就這樣,我堅持走到了烈士陵園。
來到陵墓前,我們低下頭,默哀了三分鐘,這三分鐘有的同學哭了,讓我想起了不屈不撓的江姐,魯迅,徐永光……
吉林吉林昌邑區吉林市第二實驗小學五年級:金藝丹
清明時節養肝的飲食青菜類
綠葉蔬菜在春季是有生發之象的,中醫有“白色入肺,紅色入心,青色入肝,黑色入腎,黃色入脾”之說。綠葉食材入肝,所以清明首選綠葉蔬菜。其中清明食材最經典的,就是能夠養護肝臟的芹菜和春筍,另外,韭菜(韭黃更好)、菠菜也都適合此時食用。
肉食類
中醫講求取類比象,作為養肝來講,肉食別推薦的是動物的肝臟。但動物肝臟的脂肪含量比較多,高脂血癥的人要注意慎食。清明時不主張吃溫性比較大的肉食,如羊肉、牛肉等。
去風類
“春季多風,夏季多暑,伏天多濕,秋天多燥,冬天多寒。”所以,清明時還應該從抵御外風的角度挑選一些食材。肉片、皮凍等帶皮一類的東西,此時食用可以有效起到美容、固表,防止外邪侵襲等防風的作用。例如,用黃豆燉肉皮,黃豆里有雌激素,把肉皮里的膠質煮出來,加上作料,不僅順應節氣,而且適合女性養顏。
適合清明節吃的蔬菜菠菜——利五臟、通血脈
菠菜:菠菜為春天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等作用,對春季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哈佛大學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每周吃2?4次菠菜的中老年人,可降低患視網膜退化的危險。貧血者可取菠菜100克煮湯;視力模糊者可取鮮菠菜、羊肝各500克,將水燒沸后入羊肝,稍滾后下菠菜,并加適量鹽、麻油、味精,熟后即可食用。
山藥——健脾補肺
山藥其黏液蛋白,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山藥中的多巴胺,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另外,山藥還能改善人體消化功能,增強體質。過年過節期間若有消化不良,可以用山藥、蓮子、芡實加少許糖共煮。
薺菜——可柔肝養肺
薺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含蛋白質、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降低血壓、健胃消食,還能治療胃痙攣、胃潰瘍、痢疾、腸炎等病。
據《本草綱目》載,“薺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經,具利尿、明目、和肝、強筋健骨、降壓、消炎之功”;《名醫別錄》載“主利肝氣,和中”;《日用本草》載“涼肝明目”;薺菜高纖維、低熱量,還有減肥、潤膚、美容的功效。
香椿——健脾理氣
香椿是楝科植物香椿樹的嫩葉,為春季佳蔬,尤以清明時節采摘為上。因此時芽葉肥嫩無絲,芬芳馨香。香椿不僅味美,且營養全面而均衡,其蛋白質含量居群蔬之首,可炒食、涼拌、做湯、腌制等,最為人所愛的莫過于香椿炒雞蛋。香椿不僅是入饌美味,亦是療疾之要品,中醫認為,香椿性涼,味苦、微辛,具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潤膚殺蟲等功效,可用治食欲不振、瘡疥、風疽、遺精、女子崩漏、帶下、便血、痔瘡、痢疾、腸炎、肺炎、尿道炎等病癥。
清明節感想作文范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當這首家喻戶曉的詩在我們耳邊回蕩時,清明節已悄然向我們走來......
學校在清明節的時候要組織我們到野外踏青,也就是學生最盼望也是最喜歡的春游活動了。在野外,我們觀賞春景,感受春意,放松心情,那可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們今年踏青是去野炊,不僅感受了春天,還感受了生活。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節日,是我們祭祀死去的家人和為國家做出極大貢獻的人的節日。空氣中難免會飄著悲傷的氣氛,但對于我們學生,也會有許多興奮。
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人們來到陵園,有為死去的親人打掃墳墓,在墓碑前為他燒香,以寄托親人對他們的懷念之情;或是在烈士墓碑前默哀,以寄托對他們的敬意之情。
我們現在這些孩子不覺得什么,但那些老和革命者可是深知的,也時常在我們耳邊念叨不要忘記那些先烈。
清明節還有許多游樂項目。有蕩秋千,蹴鞠,放風箏等......我當然喜歡放風箏了
清明節也是個節氣,還是農民播種的時間。四月是春日中旬,就像古人說“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這時正是種麥子時候,田間地頭總看見農民。
不管怎樣,不管清明節是傷心的還是快樂的,我們都應該應積極面對生活。俗話說嗎“一年之計在于春”,學生就應該好好學習,大人就應該好好工作,農民就應該好好干活,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礎。春天是最好的時候抓緊時間,努力去做,美好時光在等待著我們!
清明節感想作文范文二
對于清明節,世人或許都認為他是悲傷的代名詞,但是,我對他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的確,清明節充滿著悲傷的氛圍,想起了太多早已粉塵的記憶,早已被深埋在心底的記憶,視乎這一切都只能用眼淚來宣泄。或許也因此,類成了人們眼中清明的最深的記憶。
但淚往往有著不同的解釋,可往往人們認為清明誒是由無名的悲傷和蕭瑟灌注而成的。也許他們是對的,清明之類是悲傷的。但室,回憶過往的痛苦記憶對于現在的我們又有什么意義,倒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為什么而存在,好好想想對未來的勾畫。
清明不應是對王室的追憶而是對未來的展望。試想如果人們一味的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悔,無奈,自責,哪么世上又有幾人能抓住現在的事光,展望美好的未來。那么世界將會變成一片哀傷之地。如果清明只是一個工人宣泄的機會,那么我便是贊同。清明節的祭祖我看慣了一大對人大哭一場,可又有幾人是有感而發那?
如今這個社會充滿著欺騙,使我不得不懷疑。類還能表達自身的情感嗎?一幕幕電視劇,感人的情節卻再也不能讓我淚流滿面。人人清明流淚,究竟為了什么?
現在早已沒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究竟是我太過敏感,還是人們的感情早已麻木。路上叫賣聲依舊,游人笑語不絕。
人么視乎麻木了,沒有感情的宣泄,沒有對過往的追回,更沒有對未來的展望了。
清明節感想作文范文三
清明,一個充滿和矛盾的日子。萬物更新后的春意盎然,對應的卻是故先人的緬懷,似乎僅有不期而至的綿綿春雨,才能抒發這種情緒。
三天假期成為眾人踏青的日照,曠野和墓地里,隨處可見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攜老扶幼的掃墓大軍。
每年清明,祭祀先人,打掃墓廬,是中華民族沿襲數年的習俗。
清明節,一個誕生在春暖花開的美好節日,意就非祭祀如此單吧。在我們的傳統認識里,清明就是祭祀親人,先人的一種方式,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在這太平盛世的和諧社會里,我們應該通過一種方式,告訴我們的先人,今天的發展進步有他們的一份貢獻。今天,新法規下清明賦予了,我們更充實的涵義。清明不僅意味著祭奠先人,更是陽春三月,人們出戶外踏清的好時期,給自己的新年孕育一個好心情。
當然,在這樣的日子里,一些平時因忙碌沒時間,很少見面的同鄉:朋友可以聚到一起,聊聊一些往事,掏掏知心話,交流交流友情,處處都是鄉情親情,感受親情,友情的溫暖。
祭奠,更讓我們感覺到,生命是如此寶貴與脆弱;讓我們感悟活著真好!生命是如此重要與精彩,它啟發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珍惜生活,這樣才不枉世界賦予我們的一切,我想,這才是清明節給我們最好的感悟吧。
看了清明節感想作文的人還看
1.清明節的感受作文
2.感悟清明節作文
3.作文清明節感想
4.作文感受清明節
5.清明節感想作文1000字
6.清明節感懷作文
我國的清明節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它既指節氣,又指節日。在漫長的歲月中,清明逐漸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值得品味。
清明詩 為詩海中的一束浪花,歷來文人墨客多有吟詠。宋代黃庭堅的《清明》詩:“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南宋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詩:“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些清明詩佳句如畫,情趣盎然。在吟詠清明詩中,本文由收集整理最為人們熟悉的當推唐代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篇意境迷蒙,自然流暢,余味無窮,堪稱千古名詩。
清明詞 歷代文人墨客不僅寫下了大量清明詩,也留下了不少清明詞。如南宋黃孝邁的《湘春夜月近清明》詞:“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全詞感情細膩,詞風柔美,頗有“清明詞”多傷感的特點。而宋代詞人晏殊的《破陣子》詞:“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跳出了清明詞傷感的意境,顯得筆調歡快,格調清新,可謂別出一格。有趣的是,有人將唐代杜牧的《清明》詩,改成清明詞,更富雅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有改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聯 為聯苑中一朵奇葩,引人注目。如:“
風起大寒,霜降房前成小雪;日臨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上下聯雖景觀不同,卻對比鮮明,可謂構思巧妙,獨具匠心。“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聯語既有感時之作,又有應景之對,頗具韻味。“清明高粱小滿谷,芒種芝麻夏至豆。”上下聯中各道出了節令與農作物的關系,聯語化俗為雅,新意迭出,更見工巧。
過慣了一直處于忙碌的生活,竟失去了靜看生活的那份恬靜,那,該怎樣去再次擁有呢?
不喜歡逛街的女孩,卻要陪著朋友逛同一條街好幾次,的確是一件煩悶的事情。用什么來打發時間呢!哦,知道了,輕輕停住疲憊的腳步,試著鼓起靜觀生活的勇氣。呵,原來這一切還挺美好的嘛!
大榕樹,變成了躲避風雨的臂膀,靜靜地呆在一片綠蔭下,和朋友一起享受這被沐浴的時光。抬頭仰望,昏沉的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雨點,雖是迷霧層層,但卻反而給凄涼的清明增添了幾分生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管站多久,始終有人在眼前徘徊而來,又徘徊而去。好忙碌的清明節啊,而我倆,卻是最清閑的。在別人奇異眼光的對待下,想沉默著在生活的界限外度過冷清又有趣的一天。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是無聊,還是興趣昂然,不過,置身于街道與行人之間,就仿佛停留在時光空隙般美妙。
關鍵詞:感恩教育;現狀;途徑方法
古訓曰:“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孟子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表達了兒女對父母的恩惠報答不盡的感情。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感恩被表述為仁、義、孝等,是社會成員都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是社會文明發展、人與人和諧融洽的重要因素。
一、現狀分析
當今的中職生正生活在一個信息開放且多元的社會環境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思想本就不成熟的他們深受影響。筆者通過長期跟蹤班級學生心理、情感的發展,發現個別學生因急功近利而忽視感情;因不善溝通而待人冷漠;因我行我素而無視、無禮父母、教師;因不懂感恩而變得冷酷自私,甚至打架斗毆、擾亂校園秩序;因不懂感恩而憎恨社會,甚至仇恨一切。
1.青春叛逆,冷漠自私
中職生正處于人生的特殊階段――青年初期,這一時期是人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容易產生心理叛逆、心理沖突的關鍵時期。有些學生喜歡用夸張的服飾、發型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用逆言逆行頂撞老師,用孤高冷漠的姿態對待同學,以此強調自我的存在,引起其他人的關注,獲得異常的自我滿足感。他們因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慮甚至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和利益;要求別人關心自己卻不懂得如何去關心別人;在意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尊重自己的感受,卻在遇見老師時視而不見;在集體勞動中,斤斤計較、拈輕怕重等現象時有發生。
2.家庭寵愛,重技輕德
我校有一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是整個家庭的掌上明珠。父母的溺愛讓他們在情感上被動地獲取,漸漸形成心中無他人、冷漠自私、不懂感恩、不知回報的性格特征。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中職生不占少數,他們很少有感恩的情感體驗,極少反思自己應該做些什么、能夠做些什么,對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權利義務,不清楚自己的社會角色。據我們做過的一次隨機調查顯示,有一個班23位同學中竟只有4位同學能準確說出自己父母的生日,但這4位同學都表示從未在父母生日那天親手送上一份禮物甚至一句祝福。
3.環境影響,急功近利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的轉型,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變得更加重視事情的結果和自身的利益所得,有時甚至可以忽略友情、愛情和親情。這種社會現象和文化偏差,致使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情感交流越來越少,人類之間的相處變得更為冷漠、無情。
以上在班級德育工作過程中發現的個別學生的心理現狀,著實讓人感到心寒。所以在“三有三講”德育工作開展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感恩的心、爭當德育美少年顯得尤為重要。
二、方法實施
1.開展主題活動,營造感恩氛圍
以“感恩”為主要內容,開展主題黑板報評比、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征文等活動,在全校師生中宣傳“感恩德育”以及我為他人、集體、社會的行動故事,或者是受到感恩教育熏陶后的感悟。從而更好地營造感恩氛圍,構建和諧校園,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提升德行修養,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發放國家助學金,感恩國家和社會
我校認真貫徹上級的政策,由班主任了解調查班級家庭困難的學生,最后是由學生提供證明,最終確定受助學生的名單。
助學金發放雖然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這些學生的家庭困難,但是卻能讓學生無助的心感受到來自國家、社會以及愛心人士給予的溫暖關懷,也給了他們前進的動力,很多學生表示一定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將來回報祖國、回報社會。
3.利用傳統節日,增添民族感恩情
利用五月的母親節,開展“我為母親點個贊”主題教育活動,旨在了解母親為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艱辛,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期望,懂得感恩母親、關愛親人、關愛社會。另外還可結合“五一節”“感恩節”等節日開展“感恩”主題系列教育活動;結合“清明節”“學雷鋒日”節日開展文明禮貌主題教育活動;結合“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的獨特時機,對孩子進行“孝”的教育,使孩子能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報答長輩的辛勤勞作,結合“國慶節”“中秋節”“清明節”“春節”等,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提升民族感恩情感。
綜上所述,德育工作應秉持“德育在行動”的理念,以“生活化德育、體驗式教育”為重要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深刻領悟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集體、對國家和對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激發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努力向上的精神。力求學生人人知感恩、懂感恩、會感恩,構筑良好的校園氛圍。
當親人離世,特別是突然離世的狀態下,我們也許都要經歷最初的不相信、麻木,逐漸過渡到體驗各種紛雜的情緒,如、憤怒、悲傷等。
悲傷痛哭,這是最自然的反應,痛哭時能夠將將悲傷情緒宣泄。也會有憤怒自責:生者或會自覺能力不逮,沒辦法挽救死者;,或自責為何不早些送他求醫。同時我們還可能體驗到焦慮、孤獨、疲累和無助:害怕失去死者,即使他已離世,但仍幻想有一天他會回來,心里擔憂,不知如何使親人回來。另外,生者親眼目睹親人逝世,自感生命脆弱,非人力所能控制,于是唏噓嘆息。覺得死者丟下自己,一個人在世上獨苦伶仃。
也有人覺得輕松和得以解脫:視乎與死者的關系而定。如死者生前受疾病折磨多時,一旦離世,生者反會開顏,因病人不再受痛楚,自己也減少勞累。
有部分人士因哀傷會演變成為抑郁癥狀。研究發現,他們主要的背景包括了:孤單孤獨的人士;至愛的死亡是非常恐怖而且突然的;又或者家人覺得自己直接或間接導致至愛的死亡(例如:自己危險駕車導致對方死亡);又或者接二連三地碰上至親至愛的死亡消息,在重重打擊之下,陷于極度傷痛、無助和怨天怨地的境界中。
回避不是好辦法
更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那些面對親人離去,那些而看似堅強,拒絕別人幫助,耐受力超強的人,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走出陰影。 他們在悲傷的陰影中難以自拔,搬了新家,與過去的朋友中斷了聯系;,還有的人拒絕一切來自親戚朋友的幫助,害怕被人同情、憐憫,甚至與過去的人際關系做個徹底隔離。他們渴望到一個新環境中重新開始,回避是他們的普遍想法。
從短時間看,不去提這個傷心事,好像能對人產生情緒保護,可長期看來,就相當于把悲傷慢性化了,一旦遇到熟悉的事,格外容易觸景生情,把親人離世所受到的情感打擊重新激活。這種不斷激活是很折磨人的。有一個病例,患者在老媽母親去世之后,自己總是夢見她站在家門口,召喚自己。因為總也走不出陰影,不久,這個患者檢查出了腫瘤。真應了她的那句話,“隨老媽去了”。
所以,把離世的愛人或者親人裝在心里很久,勢必不能與過去做個心理分離,愉悅就沒辦法真的鉆進心中。而很多人伴有的自責、內疚情緒還會引發自我攻擊。他們需要的不是回避,而是一個情感出口,清明節當之無愧將將為大眾做一次集體心理療傷。
自我心理的調節
當親人離世,也意味著我們踏上了開始健康的悲傷過程。首先允許自己悲傷哭泣,這是最健康的處理喪失的辦法。我們也可以和親近的人講述離世親人的故事,表達并體驗與離世親人有關的感受。然后,找出親人的積極方面或者描述并解決對已故親人的憤怒。最后,對離世親人說再見。
在5.12地震后,很多孩子還處在傷痛中,專業的咨詢人員對他們說:“好,小朋友們,你們能夠把心里的話和思念講給大家聽,證明你們是很勇敢的孩子。你們失去的親人他們就在天上。,這樣好不好,大家先跟著我,對著天上的親人,大聲講三句話:第一句是:我很想念你們…………第二句是: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們…………第三句是:我們會做你們非常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如果你們想要自我調節,請記住這三句話,非常有力,充滿了能量。
或者你也可以讀一讀下面的十六16條,它們能幫助你度過最困難的時刻。
1 也許你認為你活不下去了,但是你能夠活下去。
2 生氣、內疚、困惑和健忘都是常見的反應。這并不代表你瘋了,只是說明你目前正處于悲慟之中,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
3 你也許會因曾經對逝者所做過某事或沒做過某事而感到內疚。內疚能夠轉化成遺憾,原諒你自己吧,那時你已經盡力而為了。
4 請記住眼前的每一天,每一刻,不要總是沉湎于過去或過分擔憂未來。
5 找一個好的傾聽者去分享你的心情。如果你要傾訴,就給某人打電話。
6 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愈合,使自己能夠很好理解和接受親人逝去的事實。
7 對以后會遇到的困難要做好心理準備。如果那些負面的情緒再次襲擊你,那僅僅是在經歷那些未完結的悲痛。
8 目前盡量不要做一些重大的決定,重要的決定可以推遲到以后再來做。
9 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是正確的。
10 結識與你有相似經歷、痛苦的人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
11 盡量讓自己與別人分享快樂,這對你的恢復會有幫助。
12 你對死亡事件并沒有責任。而這一切并不是您能左右的。
13 不用害怕哭泣,淚水有助于痛苦情感的釋放。
14 當你悲傷的感受被歡樂、笑聲或其他正面情感打斷時,不必有內疚的感受。
15 認識到在居喪期出現自殺的想法是常見的。但是如果發展到有具體的自殺計劃時,要立即尋求他人的幫助。
16 要意識到你的生活會從此改變,但你終究會走出痛苦的陰影,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告別的儀式感
告別儀式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參加紀念儀式、葬禮儀式或者其他哀悼儀式,來盡情釋放內心的痛苦。古代有“丁憂”的說法,朝廷官員的父母親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雖然現在看來時間過于漫長,但對釋放內心的悲傷是非常有效。
把清明祭祀做得有儀式感,不啻為一次集體心理治療。 “2003年春節,由于春節醫院安排值班,我臨時決定不回老家了,就給高齡的姥姥打了個電話。老人家挺生氣,還說,就想看我一眼,我不回去就沒這個外孫子。我就安慰她,說春節后一定回去看她。沒想到,老人家大年初九就去世了,我心里很不安,覺得自己沒能滿足老人最后的心愿,自責內疚的情緒堆在心里很久,難以平復。”這是一個來訪者的故事,生活中很常見,當年清明,他找到了姥姥的墓地,把心里的愧疚和想念一股腦兒地傾瀉而出,這半個多小時的“演講”可解決大問題了,說完后,他無比放松,好像把長時間存在心里的揮之不去的影子交了出去,從心理學上,完成與已故親人的分離,此后,姥姥就從活在心里轉成活在記憶里了。
一個大學生因為父母離婚后,與爺爺奶奶家的關系一度緊張,可他真的對爺爺有感情。,當他得知爺爺不在了之后,心里充滿內疚,他特別想到爺爺墳前,跟他說聲“抱歉”,可由于媽媽封鎖了消息,他找不到爺爺的墳,因此痛苦得找到心理醫生。王飛醫生給了他一個建議:在清明節,把爺爺照片找出來,恭恭敬敬地把心里的話說給爺爺聽,這相當于重新建立一種親人之間的關系,完成一個活者與死者的對話。大學生接受醫生的建議后,果然如釋重負。
清明,一個看似惹人憂郁、與淚水相伴的日子,卻能成為一堂心理大課。只要身體允許,痛哭是一劑良藥,沒有徹底的痛哭,就沒有酣暢的大笑,充分表達傷心,才能讓心里閑置出超大空間,把快樂迎進門。
陪伴者的技巧
同樣,我們也會經常收到某個認識的人過世的消息,我們會開始想到逝者的種種,為他們哀痛。想要做點事情——任何事情——來撫平這樣的痛苦。但不幸的是,我們通常不知道該怎么辦。
首先,不要遲疑,盡快和遭此打擊的人聯系上,初接觸到喪親者,要對他們開口說些什么是很難的,很多人會回避他們,因為想不出該講什么話才適當。如果實在說不出,有時候擁抱或握手所能表達出的切身感受,要比話語來得好。我常問那些喪親者,什么是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訊息,他們總是一再地說,那時人家講了些什么話都不記得了,但是那天來到家里的人,他們總都記得。
我叔叔過世的那天晚上,一位年輕人前來吊唁,自稱是我叔叔十年前中學教過的學生。他說我叔叔是個好人,一位很好的老師。之后他就在屋內的角落坐下,整整逗留了四個小時。
珍貴的東西總是慢慢成長,作為教師,我們要把目光放得遠一點,再遠一點。
文化促進學校的發展,因為“環境具有傳染性”,“態度具有感染性”。
我愛教育,因為它承載夢想;我愛學識,因為它拓展視野;我愛求索,因為它充實人生。
適時的等待,讓課堂綻放光彩;適度的等待,讓學生充滿激情。
李莉,文靜聰穎,秀外慧中,天生當老師的料兒,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畢業以后去了一所小學任教,聽說工作干得不錯。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因為工作變化,接觸又多起來,這時候她已經是一所小學的校長了。她還是她,依然文靜聰穎,秀外慧中,不過我確切地感受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她變得成熟而自信了。她的性格略顯內斂,行事低調,不愛張揚。她有思想,有主見,有原則,而且孜孜以求,執著進取。作為校長,對于學校的發展,她勇于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堅持“博雅教育”的辦學特色,她帶領下的貽成小學從教學內容到教育環境已初露“博雅”風格。
近日知道李莉獲得了“濱海新區十佳校長”的榮譽稱號,這是對一校之長工作能力的褒獎,更是對貽成小學發展成就的肯定。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愿李莉和她的貽成小學乘勢而上,再創佳績。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教育中心高級講師 趙中華)
基礎教育,是對公民實施基本素質的教育,引導人的發展、促進人的成長、激發人的潛能。明確“教在育人,德在育心,關注發展,和諧成長”的辦學理念,開展“博雅”教育,是我校確定的實施基本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博雅”教育是以知識技能學習和藝術熏陶的方法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學生擺脫庸俗,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一種職業訓練或專業訓練,而是培養一種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說發展一種豐富的、健康的人性。
我校實施的“博雅”教育主要包括“讀好書以啟智,賞名畫以觀物,聽雅曲以知音,習史實以明理”四大活動內容,給予學生的知識特點是:廣泛而淺顯。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如同一個盤子,內容豐富不局限,特色鮮明不求深奧,因此我們將“博雅”教育輻射下的四方面活動內容喻為“盤子文化”,這種非功利性的隱性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能。
中國的古代文明具有深遠影響和獨特的風格,留下了許多傳統節日,形成獨特文化。關注傳統節日的教育契機,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充實“博雅”教育的研究內容,推升學校“博雅”教育水平,是我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點。
一、涵養學生心靈,在吟誦經典中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中國悠久的歷史留下無數的典故、傳說以及地方禮儀習俗,許多與節氣時令相關聯。例如,不了解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文化內涵,就不能深刻體會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嘆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再如,“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不知清明節寒食的古代文化,就不懂“乞新火”的緣由,更無從理解“曉窗分與讀書燈”中主人公讀書的快樂與刻苦。這些生活現象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沉淀在古往今來的詩詞歌賦、典籍篇章里,習讀這些文字,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誦讀經典是在引導學生建立內在價值取向與精神認同。通過晨誦、午讀、暮思活動,推薦學生吟誦《三字經》,它概括了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贊譽,被譽為“蒙學之冠”。近四千年前的夏歷就是今天的農歷,傳統節日的主要特征就是它與自然時序的協調,豐富的民俗活動促進“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關系的積極溝通,是中國人處理天人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特殊表達方式。文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共生,“兄友弟恭”的家族和睦。使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習俗,初步感知中華文化,從而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由誦讀接受,到理解感悟,直至欣賞傳承。在傳統節日中回顧經典,在經典中了解傳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立體、豐富、生動。
二、加深情感體驗,于動手合作中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情愫
學生對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僅僅在書頁的字里行間去感知是不夠的,要在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是一種典型的情境教育,中國傳統節日為我們的“博雅”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情境教育契機。正月十五鬧彩燈,二月春風放紙鳶,三月清明去踏青,八月中秋倍思親,除夕闔家盼團圓,這是使學生形成內心認同和積淀民族自豪感的良好時機。在這些傳統節日中組織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已經成為我校的常規教育活動。著名教育理論家杜威在教學論方面的主要思想是“做中學”,即要從兒童的實際生活出發,提出能夠引起兒童主動關注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就是這樣一種情境教育的方式。
我們抓住時機,用活動代替課堂;利用機會,用行動代替說教;將社會學融入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鍛煉人際交往的合作能力。
我們堅持開展了四屆的燈謎節活動,讓校內笑聲陣陣:元宵佳節前后,我們開展了“張燈結彩鬧花燈”的燈謎節活動,學生們帶來了親手制作的花燈,有用鐵絲折成的,有用紙盒改制的,有用飲料瓶剪成的,有用花紙糊成的。每盞花燈以各自的風采向大家展示著主人的慧心巧手,那燈面上的謎語更是讓大家揣摩不迭。
我們堅持開展清明節活動,讓學生明責擔當:清明時節,學生動手制作個人佩戴的白花,共同制作班集體敬獻的花環。往返近十公里的徒步祭掃英烈活動,讓學校師生經歷意志與體能的考驗。“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快樂在操場上渲染開來,手舉著自己完成的、合作完成的,不是那么完美的風箏,趁著東風放起來時,那滿足的神情,那欣喜的笑容,那雀躍的身影,成為校園中最美的風景。
學校還利用校園電視臺講解燈籠、風箏等民族手工藝品的制作方法,在家長的幫助下,在同學的合作下,他們滿懷喜悅,將完成的作品送到展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越全面,參與越深入,記憶越清晰,感悟越深刻,體驗越豐富。
三、發掘文化內涵,在活動中認知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風俗行為的社會文化,根植于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精神,對于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例如,端午節吃粽子,感受的是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家國情懷;重陽節登高望遠賞菊飲酒,涌動的是熱愛生活、追求健康的情懷;春節、中秋一定要家人歡聚,團團圓圓,崇尚的是家庭和諧,天倫之樂。這些觀念已經沉淀在傳統節日每個家庭的飯桌之上,融化在中國人的骨子里面。它促進了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這就是它的價值。尤其是在圣誕節、情人節這些洋節日越炒越熱的今天,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價值,就越發顯得意義重大。因此,我們在進行“博雅”教育過程中,注重對傳統節日文化價值的挖掘和宣揚,使學生在歡樂的節日里,不僅享受節日的快樂,而且理解它的文化內涵,認同它的固有價值。
傳統節日教育最易于產生傳統文化動力,釋放民族文化能量,潛移默化地積淀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心理與民族精神。我們看到了學生們聆聽歷史故事時那專注的神色,敬獻花環時那莊嚴的神情,仿佛看到了民族精神在滋潤著他們的幼小心靈,傳統文化的種子已在內心深處生根發芽。
傳統節日教育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是一種做的哲學,管理是一種細節文化,傳統節日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文化,在關注細節的過程中形成動態的、發展的育人效果,培養學生的人格,滋潤學生的心靈,涵養著每一個小公民的情感世界。現在中國正在和平崛起,中國人走向世界各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是民族之魂,那深深的節日情結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刻下了華夏子孫的清晰印記。我的學生,將來無論他們走到哪里,身居何處,到了春節、中秋能夠想起家鄉,能不忘中國的文化傳統,不忘記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會非常欣慰的。
我推薦的書
《辦好學校的策略》,肖川等著,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絮語》,鄭金洲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詩歌集《前行》上下冊開印雜想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神話破滅了。人類登上月球,宇航員在那里并沒有遇見嫦娥,美好的愛情和玉兔歸身于石縫。對愛的想象翅膀被折斷了。愛的真諦歸宿在哪里?這時候,常常仰望星空的人們不得不低下頭來,審視自己,向外還是向內?向外的想象終究是要被打破的,而我們要建立新的神話,去我們的內心里找尋,遨游心是最大的宇宙。理想,是夢的開始。與心夢聯系最緊密的是詩歌,她用最簡潔的語言點撥思維,樹立理想。詩歌能在有限的文字里給人以無限的震撼。小說、散文等是不能及的。雜劇可以使你勞累之中怡悅,新的載體可以占領你空余的閑暇時光……能給予你夢想實踐的路標和捷徑是什么?詩是文學“王冠上的明珠”,不為過,一點也不夸張。我非常喜愛這種自由的文體,它常載著我在理想的王國里自由馳騁。詩歌是道不盡的心鳴,詩歌就像座神秘的森林,有鳥,有溪流,也有虎豹出沒其間,還有電閃雷鳴。詩歌向大海澎湃、濤聲,起伏永不休止,撞擊礁石吶喊。她裝載你駛向遠方,看看不同方位的黎明。詩歌向高山,從仰望到俯視給予你寬闊的心胸,飽覽壯麗,引導你擁抱大自然懷中……
我最大的夢想是用一生去寫一首能穿越時空的詩,百年之后,當人們看到這首詩時,還能感受到我的心、我的血、我的肉、我的骨頭、我的眼球中與化成灰的靈魂和我對這個世界的深深憂思、眷戀深愛其中。
傻與鬼是一對矛盾,站隊——你到哪邊。傻和鬼都貶義詞,但鬼有機靈的意思。還是做鬼吧!鬼還有神的含義,也能托夢。不管是什么夢,噩夢、美夢……有夢總比無思想的傻瓜:吃飯的機器好。在鬧鬼中捉鬼、打鬼、當鬼,最后自己成鬼、成仁。詩友們送我綽號“詩鬼張德忠”乃榮幸之至。
由于自己是個報業公務人員“報人”,有大量業務事務性工作,創作只是業余而為,即使加入了中國詩歌學會,寫成幾首鬧鬼、打鬼的“成功”作品,也是外行撞了大運而已。所以沒有很多時間去思考小說之類。可是,詩歌卻不同,有時靈感來了,幾分鐘就搞定。我的創作從來沒有“專業”過,只是個業余十品“詩人”。不懂詩歌理論,對于借喻、隱喻、比喻,也非常不明白,唐詩、宋詞沒看幾首。什么叫詞牌?不知道。什么叫韻律?不知道。怎么斷句?不知道……不是三不知,而是傻(啥)都無知。就是把心靈展示,把生命的理由訴說。因為 “業余”,我不用為寫不出作品而發愁,也不用像專業作家那樣,為發不出作品而苦惱。因為我沒有創作任務。我的作品都是有感而發。想到就寫,寫不好無顧慮。想當“騷人”拿諾貝爾獎的可別讀,誤人子弟,斷了你的前程,我就真成了活“李鬼”了。正是這種順其自然,反而使我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因為“業余”又可以裝神弄鬼,神兒來神去,穿梭于人間地獄,忽有忽云……。( : )
詩歌,讓我穿越文字,鬼來覓去,神來神往,穿越時空,噩夢尋美……酌句疏剪,終于束簡為章。神也!
2013年10月12日周六(明天重陽節)作者:張德忠
附“詩鬼張德忠”作品幾首
1、《選擇》
你的身軀高大,
我的個頭矮小,
我的仰視不意味我——不存在,
我有權利去選擇,
尊嚴!
我們是隊伍,
你可能走在前頭,
我在你的后頭,
但我的選擇是并肩——
前行。
目標,
始于腳下步步行,
正步走,
不能走出歪腳印,
要咚咚有聲。
2013年4月20日
2、《路標》
路縱橫,
世上道路萬萬千千條,
踐行要標記前方道兒路標。
秦俑方陣的腳步闊步如潮,
戰馬嘶叫金梭向著闊步道,
失敗者就是逃之夭夭。
腳步踩出的方向錯綜復雜,
雜草偽裝需要細心尋訪參照,
紅日指引著夢想到達人間正道。
多設路標 少設障,
追求 必須迷途中確定正前方目標
超越 蘇醒中正能量加速起跑。
山擋路,水揚潮,
開門路,劈浪高,
我心永遠有北斗路標。
2013年8月14日
3、《乘東風》
盼東風 迎東風
神機妙算來東風
江山如畫 畫入風
三萬里江濤 八千里美夢
丈夫處世一搏立功名
立功名 慰平生
而今 熱血心未冷
浩歌清韻琵芭行
千年州官放縱火
不許百姓點明燈
前進進
心底的太陽火紅
給我東風 給我東風
我要燒掉千年帝王封建夢
燃燒我的斗志 我的豪情
把那萬年鐵壁全部燒的通紅
我爭鋒
讓鮮血 把大江染紅
熾烘著那鮮紅的血液 咆哮心聲
東風吹了 大旗翻動
江水呼嘯濤聲
帶好生命的火種
今夜東風吹破就是黎明
羽扇輕搖一身膽
披掛盔甲裝點戎裝豪情
響箭刺破長空
槳櫓齊動鼓角鳴
舞動浩蕩的火龍
長風歷史是東方紅
英雄千古美了名
滾滾長江逝水去
浪花淘盡世間存英名
東風情重千金挪不動
順風順水熊熊烈火贊歌東風
順風順水燃激情
乘東風
2011 4 陜西華清池感
《節日》
一、《春節》臘月三十、除夕
(一)
放鞭炮?
不 燃香燭!
鬼與我爭辯
它非說今時間是
七月十五
(二)
《春節》正月初一
開窗瀉入三分景
閉眼收藏百樣姿
抬頭見喜,
灶王爺回宮探親鬼見鬼了。
我想見鬼,
總見不著,
失眠守夜開始胡說,
我身旁的時髦者是“白骨精”。
二、《元宵節》正月十五
今年第一個月圓之夜,
燃燈敬佛,
人與鬼都想圓滿,
我想各過個的,
甜蜜就好。
三、《三八節》3月8日
男鬼不過,
女鬼也不過。
我想過,
首先要溫柔向太監。
四、《愚人節》4月1日
沒被愚到是僥幸,
能被愚到是榮幸。
以說謊取笑為樂,
上鉤的魚乃傻鬼。
五、《寒食節》清明前一天
介子推,
大丈夫也。
寧當死鬼,
不做活鬼!
六、《清明節》4月5日
什么雨紛紛,
分明是淚紛紛 向下流。
地氣開始向上,
墳塋上拼命壓土 向下壓,
壓的是朝氣,
壓的出土向上長的綠蔭,
地下鬼永遠是地下鬼。
《母親節》5月第二周日
花枝招展壞女人,
鬼——白骨精。
在兒子眼里:
母親——
在時裝、美麗也不是XXX.
八、《端午節》五月初五
屈原肚量大,
海涵?
投到水中的食物——
吃了千年還吃不飽!
偏食貪吃的餓鬼,
光吃粽子。
不!
屈原是淹死鬼。
有本事的不是餓死鬼,
前面我弄錯了。
粽子是給魚吃的,
屈原永遠是冤死鬼。
艾蒿是驅鬼還是迎鬼,
雄黃涂在臉上人成鬼了。
急駛的龍舟搶親嗎,
死鬼也可以帶來競爭。
(二)
雄黃酒,伴砒霜,
入山林虎狼伏,
入川水百毒避。
酒杯干完再斟滿,
心中不滿何來平?
索性痛飲做醉鬼,
不醒夢中自龍袍。
《兒童節》6月1日
不知道,
小鬼過不過。
溺愛加寵愛?
就是雕塑小鬼!
十、《情人節》七月初七
寂寞 魂歸,
偷情,
背著愛情的愛情,
乃吃飽了偷偷摸摸——做鬼。
牛郎織女團圓,
是情鬼節。
被人搶了去,
變成中國式的情人節。
十一、《鬼節》7月15日
鬼門關——
地獄的門今大開,
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鬼也狂歡。
人間人日前要吃飽啊!
餓鬼,
才在當今得到金錢冥幣,
得到實惠和供品。
一切所得都在繚繞之中——
飄入“天堂”云煙,
手空 地下的寶藏——還存,
人間人永不忘懷的是值錢的隨葬品。
十二、《中秋節》八月十五
玉盤高高掛天邊,
情絲無限浮水蓮。
中秋枝下盼月圓,
我與伊人挽臂彎。
忽覺圓月缺一塊,
天狗裝鬼叼嘴邊。
十五月亮照天明,
美好總是有缺憾。
選擇住在月球上,
嫦娥是仙不是鬼。
圓滿之中有不滿,
孤獨孤立愿自己。
十三、《國慶節》10月1日
眼前旗幟和太陽徐徐升起,
心中旗幟為國魂降落。
含冤的屈死鬼,
永不瞑目,
昭雪就是招魂,
旗幟將騰升的更高!
千秋萬代 飄。
十四《教師節》10月10日
塑造未來 設 計 靈 魂,
不是打鐵 不 是 種 菜。
萬世師表 恩 師 偉 大,
半瓶子水 “李鬼”別 混。
十五、《重陽節》九月初九
登山,
伴著楓葉火紅。
攀登鬼見愁(北京香山主峰名),
有真本事就不愁。
登高眾山渺小,
視闊眼界寬遠。
真的看見大小鬼了,
披著人皮的救世主。
高喊口號的是鬼——
標榜最革命者鬼——
大紅大紫鬼——白骨精也
任人唯親的——
我看透 鬼:
白天當黑夜。
夜間上班,
很不光明!
十六、《圣誕節》12月25日
白天逐漸變長,
太陽重回歸生。
一切都有了春的希望,
從萬圣節得知,
這一天鬼也誕生了。
鈴兒響叮鐺,
喚鬼 還是喚靈魂?
賀卡化為鈔票,
圣誕樹掛上了銀元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