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一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一新生學習計劃1: 為了提高各學科成績,科學合理安排時間,根據本人的實際情況,特制作如下學習計劃。
一、每日早讀課,主要用來背語文、英語,有多余時間可用來背副科(包括生物、歷史、政治、地理)。
二、每日中午主要學習副科(包括背誦、作業、資料) 三、下午放學后及晚上主要學習主科(包括作業、所有資料)。 四、根據學習需要可適當調整時間。
五、周末或平時有空閑,找爸講主科的教材全解和所做作業中的錯題。
六、按時完成老師所布臵的作業;每學期要寫好學結和心得體會。
學 習 方 法
一、各學科要求在課堂中消化吸收,要堅決執行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并做好重要筆記,課后要總結性回憶,同時,強化課后練習是關鍵(多做試題加以鞏固)。
二、語文、英語、副科主要靠記憶,當然做大量的試題鞏固也很重要。學好語文的關鍵是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學好英語的關鍵是能讀寫常見的單詞和熟練掌握語法。
三、數學、物理、化學主要是靠理解性記憶和做大量的試題加以鞏固,多見識題型和掌握多種解題思路,做到舉一反三,才能得心應手。
四、選好參考書,最好是兩本書:一是中學教材全解(很有價值,必須學完,要“√”好易錯題和重點題,便于復習);另一本是輕巧奪冠試題(也要做完)。要求是不懂之處一定要找老師或同學求教。
五、高考或中考前做大量的模擬試題,總結和找準易錯題,再針對性地加以練習。
六、高考或中考前5日內,將所有章節的重點(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的所有知識)復習1-2遍。
七、考試時要做到從容鎮定,注意審題,做題要從易到難,并合理安排時間。若有剩余時間,再回頭對未做的題或無把握的題重試一次。
八、若有時間,一定要溫習已學過的知識(包括1-2年級的知識),起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直至達到創新境界。
學 習 要 求
一、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做到不懂就問,問老師或同學均可。
二、上課要專心致志,思路跟著老師走,能做到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
三、學習中要做到忘我的境界,充分運用好溫故而知新的良好學習方法。
四、解題思路要廣,要多問自己為什么?所學知識要聯系生活實際。
五、在學習無法集中或疲倦時,要休息好之后再學習;養成每日午休好習慣,有利于分配時間和精力。
六、切記好的學習方法:堅決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考前梳理知識、考后總結學習經驗。
初一新生學習計劃2: 懷著激動的心情,迎來了一個人生新的階段,自己從一個小學生變成了一個初中生。期待著新的生活,結交新的朋友,掌握新的知識。
在這個新的學期里,努力并且盡快的適應初中的新的生活。容入這個大集體之中。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知識的海洋。積極的參加課外活動,爭取為班級爭光。做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今年我要好好學習,爭取天天向上……
學習計劃:
1.每天早上6:20起床,用10分鐘將頭天要背的課文溫習1—2遍,6:40從家出發。
2.上課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做好筆記。
3.認真仔細寫作業,不對答案,認真對待每一門課。
4.寫完作業后,復習當天的內容并預習第二天上課的內容。
5.對于副課及歷史、地理、生物每學完一課后,要用心去作自己買的課外習題書,作的時候要做到不抄答案,不看書,憑借自己所學的去做。如果遇到不會的題,也不能馬上看答案或看書,要等到全部做完后,再去找答案,并及時背過。
6.對于主課及數學(代數、幾何)、語文、英語、物理和政治,每學完一單元或一課時,要對比《優化設計》的講解部分進行進一步的加深理解和鞏固,并要做練習題,寫時仍不能抄答案,寫完后可交老師批改或對照答案,找出錯誤及時糾正。
在這個學期中,我還是一如既往地為我自己定了一份計劃書:
一.我會在課堂上做好筆記,并利用課余時間背出;
二.我要在新的班集體中與同學和睦相處,結交更多新朋友;
三.我要做好宣傳委員應該做的事,不讓老師,同學們失望;
四.我要在學習方面更加努力,爭取每次測驗在90分以上,在班里中上水平;
五.周一至周五的晚上不準看電視,不準玩電腦;
六.一定一定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說的每一句話,不開小差;
七.做到不撒謊,有錯就改,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八.每次作業都要自己完成,不能抄襲。并且在課本上不亂圖亂改,保持清潔;
九.得好好改改我的脾氣,不能太暴躁,太沒耐心了。
關鍵詞:信息技術 化學 興趣 實驗
當今社會,科學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個領域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在化學教學中,巧妙地將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其中,可以將原本枯燥死板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使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本文旨在從將知識點形象化、將學習興趣最大化、將實驗最優化以及將課堂延伸化四個方面簡述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初中化學教學。
初中化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之前沒接觸過的新科目,又因為其信息量大、知識點眾多,所以許多學生并不能很好地適應該門學科的學習,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喪失對該門學科的學習信心與熱情。但若是將信息技術巧妙地融入教學中,便可以將知識點形象化,將學習興趣最大化,將實驗最優化和將課堂延伸化,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將知識點形象化
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大多為抽象理論知識的死板堆積,而對于學生來講理論知識是最難理解的,且這種死板的課堂并不適合當代的學生,所以課堂效率會十分的低下。若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將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融入其中,就可以將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點生動形象化。通過多媒體 等信息技術可以將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影像等信息進行巧妙的結合,將所要教授的知識以圖文并茂、視聽相攜的方式表現出來,給學生帶來一場不一樣的“饕餮盛宴”,更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講解微觀粒子運動時,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通過模型以及掛圖進行講解,但由于粒子以及粒子的運動規律是無法通過肉眼看到的,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過于抽象。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將分子、原子結構制作成flas,用以模擬演示微觀粒子的運動。此外,諸如此類的微粒問題,均可采用這種動畫演示的教學方式,將知識點更加形象化。
二、將學習興趣最大化
若想將一門學科學好,興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這樣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是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導火線,是激發學習潛能的催化劑。所以如何提高中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是教師們一直在探尋的問題。因為中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所以筆者認為,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足以適應當今飛速革新的教學方法。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才是當今教育體系發展的主流趨勢。
在教學中巧妙地應用這些信息技術,可以將圖片與文字、影像與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原本死板枯燥的課堂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讓原本喪失學習興趣的學生重新建立起學習興趣,也讓原本低效的課堂變得更有效率,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講解酸雨的形成過程時,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找到一些酸雨形成的視頻資料或者是動畫片。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極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所學的知識點。
三、將實驗最優化
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實驗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因為實驗具有高效性,可以更加直觀地將知識點表示出來。但是,無論是學生親手操作,還是教師進行演示,實驗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些實驗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其次從擺放儀器到實驗操作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再者有些實驗因為難以控制其漸進過程而不利于觀察。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提前做好實驗的相關課件播放給大家觀看,既避免了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將課堂延伸化
課堂的時間往往是有限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因為時間的限制,而不能將知識點完全表達,就匆忙結束課程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雖然時間是有限的,但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將課上有限的時間加以擴展,將課上教學延伸到課外教學,從而讓課上的理論知識與課后的綜合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課堂延伸。
例如,教師可以創建一個化學QQ交流群,學生有不會的問題便可以在群里向教師提問,或者在群里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教師也可以把課件或者是總結的重點難點上傳到群共享里,供學生討論參考。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筆者相信,學生一定會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多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其可以將知識點形象化,將學習興趣最大化,將實驗最優化以及將課堂延伸化。這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筆者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莘莘學子會在化學的海洋中放飛夢想,遠航。
參考文獻
[1]馬志成.論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
論文摘要:科學的記憶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識點穿起來,把枯燥的記憶變得生動有趣;科學的記憶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
無意中看到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言:“一切知識的獲得不過是記憶,而創造不過是運用知識。”看罷,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初中化學需要記憶的內容多而復雜,大量的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物質顏色、實驗現象主要依靠機械記憶,學生易東拉西扯記不全,取得好成績者必須化更多時間去記憶。若在教學中教師能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那就事半功倍,收獲成功。下面就化學記憶方法,結合初中科學教材,談點拙法和體會。
一、初中化學記憶的基本方法
(一)趣味記憶法。曾有人說過:以愉快的心情學得的,會永遠記著。記憶是一門苦差,若將其變成讓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的事,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如,在教學電解水的實驗時要求學生記住負極產生氫氣,正極產生氧氣,它們的體積之比是2∶l,教學時將這一知識歸納為:“負氫正氧”,諧音為“父親正癢”等著為他撓,且癢的部位占身體一半。這時全班哄堂大笑,在開心愉悅的氣氛中學生很快就牢記這一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諧音記憶法。諧音可使枯燥、零散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教學中對那些難記易忘,必須反復記憶的知識點,可用諧音記憶法。如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中的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加個那美麗新的昔千金統共一百斤。”再如:地殼中各元素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鋁”可諧音為“養閨女”。學生們愉快地進行記憶,經久難忘。
(三)會意記憶法。初中生的大腦興奮性比較強,易接受新鮮事物,且愛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根據這一特點,對一些抽象的概念,可引導學生自我理解,再作加工處理,然后去巧記。如: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實驗開始時先通氣后加熱,實驗結束時先停止加熱后停止通氣,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前者顛倒要爆炸,后者顛倒要氧化。”再如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分別會意成:“化合反應(合二為一),分解反應(一分為二),置換反應(取而代之),復分解反應(等價交換)”。實踐表明:大多數同學都容易記住。
(四)順口溜記憶法。順口溜記憶法語言和諧,節奏鮮明,瑯瑯上口,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可將化學中一些記憶量大,難記又常用的知識編成順口溜,增加學生興趣。如鹽的溶解性可編成:“鉀、鈉、銨鹽硝酸鹽都能溶于水中間,鹽酸鹽不溶銀亞汞,硫酸鹽不溶鋇和鉛,碳酸鹽其實很簡單,能溶只有鉀、鈉、銨”。再如,記憶化合價可編成:“一價鉀鈉氯氫銀,二價鈣鎂氧鋇鋅,三鋁四硅五價磷,二三鐵,二四碳,二價銅汞最常見。”同學們齊讀幾遍就記住了,大大縮短了記憶時間。
(五)關鍵詞記憶法。即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概念中的幾個關鍵詞來記整個概念。如: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的速度(一變),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二不變),可歸納為“一變二不變”。同樣,過濾時的注意事項可歸納為“一貼、二低、三靠”。實驗時取固體粉末應“一斜、二送、三直立”。又有濃硫酸稀釋的十字方針:“酸入水沿器壁,慢慢攪動”。既有重點又化繁為簡,容易被學生掌握。
(六)聯想記憶法。聯想可以打開人們記憶的閘門,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會在頭腦中形成復雜的,也是系統暫時的聯系,從而引發對過去事物的回憶。教學中盡量揭示現實對象之間多種多樣的聯系,形成多種聯想,可大大提高記憶效率。如:學習氫氣的性質時,可與氧氣比較,由氧氣的助燃到氫氣的可燃,講明助燃與可燃不同,由氧氣容易與其它物質發生氧化反應到氫氣容易從含氧化合物中奪取氧,發生還原反應。當學生建立起氫氣具有可燃性與還原性的概念后,講一氧化碳時,可與氫氣的性質進行比較,說明一氧化碳也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此外還有劇毒性,那就容易記憶。
(七)綜合記憶法。該法把記憶法推向,是多種記憶法的綜合運用,比單一的記憶模式對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更好的作用。如:在教學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七個實驗步驟時,就采用了趣味記憶法、諧音記憶法、關鍵詞記憶法的綜合運用,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查(茶)、裝(莊)、定點收離(利)熄(息)”一句話來記憶,既簡單明了,學生易接受,又對今后學習其他氣體的制取有幫助。
二、化學記憶方法教學中的注意問題
(一)注意各種記憶法靈活運用。方法乃記憶之母,科學的記憶法對化學中難記易忘的知識確實有不少幫助,但切忌生搬硬套,那些容易記住的知識無需用上述中的記憶法,難記的也需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運用一定的記憶方法,并注意各種記憶法靈活綜合運用。
(二)注意教學活動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為了便于記憶,教師也許會把一些難記的知識事先編好歌謠讓學生去背,有的學生根本不理解,只是為了記憶而記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俗話說:“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教學中要啟發學生自己尋找記憶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實踐證明,科學的記憶方法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初中化學的記憶方法很多,但記憶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總結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科學的記憶法,可使枯燥的材料變得饒有趣味,呆板的知識變得活潑生動,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科學的記憶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的心智,培養自信心。作為教師應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與運用教學藝術。
[參考文獻]
[1]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M].1999.
一、初中化學概念的學習意義
1.初中階段的概念學習是化學啟蒙教育.學生到了九年級才開始學習化學,雖說南通的中考化學與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權重,但是對于學生的化學學習之旅而言,初中化學學習是啟蒙階段.注重初中化學概念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初中化學是一門學生新接觸的自然科學類學科,初中學生處于好奇心特別強烈的階段,對于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教師應從可視化、生活化的化學現象和化學事實出發,促使學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學本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概念是學科學習的基礎.化學學習不可缺失概念學習,概念是學科學習的基礎,概念是學科學習的核心,是人們通過化學實驗的觀察和研究抽象出來的變化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本質的屬性,基礎性體現在是學生化學學習的知識基礎、思維基礎.正因為是基礎,所以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化學概念學習的準確性、直觀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化學學習離不開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而觀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實驗的設計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礎性知識作為支撐,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為基礎進行實驗的設計與觀察,在探究或驗證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4.促進化學的系統化建構.知識是系統化的.這種系統化在概念間的邏輯順序和關系中體現得更為突出.初中化學概念在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起到前后聯系和遷移的作用.從整個初中化學的知識體系來看,概念繁多而且瑣碎,學生只有掌握化學基本概念,并以此為生長點找到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腦中形成有效的知識圖式,才是有意義和長久的記憶.
二、基于意義學習理論的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
1.基于“圖式標識”的課堂教學策略.從化學概念的構成來看,其圖式往往涉及幾個相關的子圖式.這些子圖式對于學生正確理解化學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講“單質”和“化合物”時,筆者引導學生抓子圖式,從“單質”定義的圖式上看涉及兩個重要的子圖式(即概念的關鍵詞)有兩個:“同種元素”和“純凈物”,抓住這兩個關鍵詞,學生對“單質”概念的整體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義中的“不同種元素”和“純凈物”這兩個關鍵詞,學生對“化合物”概念的整體把握就到位了,然后從兩個概念的子圖式出發,對比兩者,學生對概念之間的聯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區分,再用PPT展示例題,對學生的理解程度進行檢測.
2.基于“樣例”的歸納式學習的策略.例題的講解,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還具有效仿功能.通過例題,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其中的規則和經驗,促使學生反思構建概念應用的圖式.例如,在講“化合反應”時,筆者提供一些常見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H2+O2點燃2H2O;3Fe+2O2點燃Fe3O4;CO2+H2OH2CO3;2CO+O2點燃2CO2.引導學生對這些反應方程式進行觀察和分析,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等式前后的物質的數量關系,促使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討論和交流中完成化合反應的概念的學習.
關鍵詞:城鄉收入差距;人力資本;城市化;動態面板;靜態面板
引言
2011年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隨之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城鄉收入比已經由1985年的2.1上升到2013年的3.03,漲幅超過50%。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原因眾多,人力資本作為重要的因素,一直被大量學者研究。正常情況下,教育是影響人力資本的重要因素,二者一般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但多數研究發現,在我國由于存在政府城市主導型的教育發展戰略,教育經費大部分被用在發展城市教育上,農村教育經費欠缺,教育質量下降,人力資本水平長期得不到提升,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與此同時,城市化作為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的重要方式,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而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長期落后于同期經濟發展水平,農村人口依然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城市化水平較低的原因眾多,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導致其無法進入城市務工等因素都延遲了城市化進程。城鄉收入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反映,目前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帶來城鄉收入分配的均衡式增長。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加大教育投入和快速推進城市化可以促進城鄉收入差距縮小,但是這種關系并不必然存在。本文著重探討人力資本、城市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并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檢驗最終的結論。文獻回顧Schultz(1958)認為勞動者自身的能力可以決定人力資本水平,進而影響技術進步,最終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Angrist&Larvy(1999)從微觀視角,系統性地研究了教育質量和人力資本對個人發展的影響,認為教育質量和人力資本極大影響了個人的發展。關于人力資本與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Feenstra(1995),Hanson(1996)認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產業分工越來越明顯,對發展中國家熟練勞動力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具有更高人力資本水平的勞動力就會具有更高的收入。進一步,Galor(1993)在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函數假設基礎之上,提出在市場不完備的條件下,人力資本水平的差異會造成收入的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又限制了低收入人群接受教育的機會,最終導致人力資本投資的減少。同其它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異質性”,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接受教育的質量有很大差別,由此產生了較大的城鄉差距。蔡(2001)認為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限制了城鄉間的人口流動,不利于人力資本外部效應的“溢出”。陸銘(2005)利用省際面板數據對收入差距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認為政府的城市優先發展戰略是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侯風云(2004)認為伴隨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具有熟練勞動能力的農民進城務工,最終服務于城鎮經濟的發展,加之城市偏向型的教育經費投入,所以無論從人力資本的初期形成還是后期對當地發展做出的貢獻,城市與農村都有較大差異,進而產生了城鄉收入差距。城市化也會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重要影響。程開明(2007)認為,在政府主導的城市化過程中,城鎮的現代化過程會吸引周邊大量的資本涌入,導致同時期的農村建設缺少資金,得不到發展,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孫永強、巫和懋(2012)認為,城市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打破戶籍制度所摘要:《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來重新整合教學資源,體現能力本位的特點。本文主要是在《基礎會計》現有教學模式特點的基礎上,對原有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資源進行重新設計和整合,從而構建一體化模式的綜合體系。關鍵詞: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整合。
一、一體化教學模式概述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目標,培養動手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將實踐教學融入理論教學,這也是“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主旨。“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通過實踐環節,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生動化;通過動手操作,使知識和技能得到充分的應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必須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突破原有教材的體系,將課程內容按照實際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的特點劃分不同的模塊,針對每個模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操作的訓練緊密結合,使教學時間和教學設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組織形式融為一體的綜合體系。
二、《基礎會計》現有教學模式特點
(一)教學內容涵蓋廣,偏重概念和理論
《基礎會計》教材的大致結構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會計基本理論知識,包括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科目與賬戶和復式記賬法;第二部分是會計方法介紹,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產清查、賬戶處理程序、編制財務報表。課程前半部分內容側重理論,后半部分側重實務操作性。雖然是會計專業的入門學科,其涵蓋內容非常廣,和企業實務工作流程比較接近。但是因為大一學生對企業經營和會計工作缺乏了解,因此,很多學生對《基礎會計》的學習感受是:理論難理解,方法不易掌握。
(二)實踐教學比重小,和理論教學結合不緊密
目前,《基礎會計》課程一般先講前半部分理論知識,后半部分介紹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實踐操作是當作練習或者作業穿插到后半部分。這樣動手操作占課時非常少,最多4-6課時,主要集中在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的章節。從課堂反饋的情況可以看到,學生對自己動手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對會計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但是這樣蜻蜓點水式的實踐對理論學習的作用不明顯,很多學生在實際操作時表現出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有欠缺,說明理論與實踐并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教學計劃的設置上造成實踐環節和教學環節脫節
現有會計教學計劃中,實踐環節和理論學習是安排在不同的學期,相隔時間有點長。第一學期開設《基礎會計》,第五學期專科開設《基礎會計綜合實訓》、本科開設《會計綜合崗位實訓》。完成了所有專業課程的學習之后,學生在最后一個學期參加三個月的頂崗實習。除了實訓課和畢業實習,短期實習不在教學計劃中。掌握全部的會計理論知識后再進入企業鍛煉,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會有一個全面提升。但是,這種分散的“放羊式”的畢業實習對教學過程幾乎沒有促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踐和教學是割裂的、互相孤立,幾乎沒有融合。因此學生在教學環節無法通過實踐操作加強對理論的認識。
(四)《基礎會計》對學生興趣的啟發作用大
現在大學的學生以被動學習為主,僅僅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任務,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計專業學生常常在考證的壓力下,以通過各種資格考試為目的去學習,這樣的學習也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的“主動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因此,主動學習的關鍵在于老師的引導和激發。《基礎會計》是入門課程,對會計專業是否感興趣,是否有學習的沖動,這門課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決定了以后的專業學習。因此,在教學設計、教學方式上,更多地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基礎會計》將學生帶入到一個全新、有趣的專業領域里。
三、《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教學內容模塊化
目前的教學內容是以課程章節為體系的,每一章節安排一定的課時,保證一個學期完成整個課程。章節之間有一定的邏輯性,但是學生無法領會,同時感到枯燥、乏味,學習過程中對課程缺乏整體認識。《基礎會計》課程特點是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同時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密切相關。因此,對《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劃分:雖然劃分為三個模塊,但是模塊之間的部分內容相互融合。比如會計等式作為復式記賬法核算的基本理論依據,同時,也反映了企業資金流運動的規律。在部分知識環節上理論基礎模塊和企業知識模塊相輔相成。
(二)教學載體一體化
企業日常發生的經濟業務都是以原始憑證的形式出現,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了解企業的經濟業務可以從憑證入手。以往的課堂上,都是用一段文字來描述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對于學生而言,不直觀、不具體。這樣的教學結果使許多同學參加工作后,看到原始憑證不知如何處理,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在一體化教學中,將理論課教材與實踐課教材充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明白發生的每一筆經濟業務應該附有什么樣的原始憑證,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運用會計原理編制會計分錄,這樣,同學們對原始憑證的識別能力和操作能力明顯提高,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能更快地適應。因此,在教材的配備上,有必要將基礎會計綜合實訓的教材作為輔助教材。
(三)教學場所一體化
教學中將普通教室與實訓室構成一體,實現以課堂為中心向以實驗室、校內外實訓基地為中心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上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聽,教室沒有實踐動手的機會,實現一體化教學后,將上課地點轉移到會計模擬仿真實驗室,模擬的現實工作環境讓學生既可以感受到會計職業的工作氛圍,又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除此,課堂還可以移到校外實習基地,實地了解企業的經營活動和運作狀況,增加學生對實際的認識,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為一體,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四)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并重
會計這門學科實務性較強。首先從課時分配上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環節并重,課時分配應細化到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理論學時完成課堂上的原理、概念的講授,實踐學時進行學生的實踐訓練。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保證“教學做一體化”的落實到位,也使老師意識到實踐環節的重要性,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做到二者的融合。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會計核算專門方法,對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有比較深的理解,從而達到將會計基本理論與實際操作方法融匯貫通的目的,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勝任會計崗位奠定基礎。
(五)突出學生主導地位
傳統模式的教學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聽。以學生為主體,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后,學生在課堂上變成了主體,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跟隨教師進行操作,完成教師設置的各種工作任務,邊做邊學。課堂上,教師經由學生在操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得到反饋,了解學生的知識盲點和薄弱點,再進行理論知識的梳理和解構,使學生真正透徹地理解知識和方法。由此體現正做到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的過程即整合教學資源,突出能力本位的特點,只有具備了教師一體化,即專業課教師既是理論教師又是實踐指導教師;教材一體化,即教材既是理論課教材又是實訓課教材;教學過程一體化,即把課堂搬到實訓基地(場所),使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最終才能培養出兼具豐富理論知識和熟練操作技能的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候紅英.高職基礎會計課程改革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做”一體化實踐[J].武漢船舶技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5):88-92
[2]蔡青.高職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方法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1)
[3]魯娟.《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J].財會學習,2015(18)
[4]陳敏.“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青年科學月刊,2014(8)203-203
Discussion on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Design of Medical Bas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CHENG Xiao-ping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ogan Hubei 432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tent of information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medical basic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and constructs an autonomous learning pattern for information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 Help colleagues improv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basic courses.
【Key words】Medical basic courses; Informationized curriculum design當前我國信息化教學成為基本國策,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高瞻遠矚地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為打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適應和滿足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使畢業生更有效的占領人才市場,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是唯一出路,加快推進教學信息化建設是重要舉措之一。
為了更好地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改造課堂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為社會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部決定以信息技術為突破口,加強面向全體學生的操作技能訓練和面向全體教師的教學能力訓練,通過“以賽帶學”、“以賽帶培”“以賽帶訓”的方式,堅持全員參與重點選拔,從而達到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的目的。首先,面向學生舉辦每年一屆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其次,面向教師舉辦每年一屆的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信息化教學的發展。
信息化教學:是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指導下,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方法實現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現代教學形態。
1 信息化教學設計和傳統教學設計的比較
信息化教?W設計:在教學設計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優化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手段,運用信息技術解決重難點問題或完成特定教學任務。作為職業院校還應體現“做中教、做中學”特色。信息化教學設計和傳統教學設計的比較如下
2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原則、基本內容
2.1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原則:
2.1.1 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1.2 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支持學習
2.1.3 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為主線,倡導合作學習
2.1.4 強調多元評價,特別是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2.2 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包括:
教學分析(內容定位、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實施、教學反思四個部分。關鍵在教學實施階段突出巧妙運用信息化手段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
3 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的構建
通過探索,總結出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自主學習基本模式:課程開發課前學習課堂內化測試與反饋課后拓展。下面以護理藥理“鎮靜催眠藥”信息化教學設計為例加以說明。
3.1 課程開發
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本次課的教學目標為“能熟練描述鎮靜催眠藥中常用代表藥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和用藥護理知識;具有正確執行該類藥物的處方、醫囑進行用藥監護和用藥咨詢的能力”。教師搜集并制作微課、課件、動畫、習題等網絡學習資源,在學習平臺上。
3.2 課前學習
教師布置課前網絡學習任務,學生登錄平臺自學,觀看微課、課件、完成學習檢測。通過課前學習診斷學情:苯二氮卓類藥物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和用藥監護理解有欠缺!
3.3 課堂內化
教師根據課前學習情況進一步明確教學難點,優化課程設計。在高職護理醫學基礎教學中,多以臨床案例引導創設問題情境,通過適當的信息化手段的運用,突破教學重點。在整個課堂學習中,營造一個學生興趣高漲、合作探究、分組展示的學習氛圍。比如本次課的教學重點為:鎮靜催眠藥苯二氮卓類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苯二氮卓類的不良反應及用藥監護。教學難點為:在催眠方面,鎮靜催眠藥苯二氮 卓類與巴比妥類的特點比較。課上學習分為“引-探-辯-究-競-評”六個階段。教師首先根據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兩個病例,提出三個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興趣。然后學生通過分組實驗探究,拍照實驗結果上平臺討論;觀看微課,課堂答辯;查閱文獻,現場連線等手段分別解決這三個問題。最后設計一個闖關游戲,進一步內化新知。整個課堂以臨床案例為引導,以一系列問題為導向,借助一系列信息化手段引導學生分組探究,合作學習,以實現“做中學、做中教”。
3.4 測試與反饋
網絡平臺檢測做到了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好。
3.5 課后拓展
為了進一步鞏固課堂理論知識,課后布置拓展學習任務,查閱文獻學習、到社區、醫院調研、宣教等,實現學以致用,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誤區
4.1 教學設計方面
教學設計包括確定教學目標、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情選擇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預測教學變化等內容。教學設計要克服學生自主學習服務于形式,教學策略照搬照套不具有課程特色等問題。
4.2 教學實施
課堂教學以解決問題突破重難點為主,教師課堂引導作用不能弱化,不能將課堂教學變為展演、追求好玩有趣喧賓奪主,達不到教學目標。
4.3 技術層面
關鍵詞:減負增效 數學練習 自主 開放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78-01
傳統的作業比較封閉、僵化,已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不適應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只有合理的練習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作業應是一種生活,一種活動,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和快樂。
那么,減負增效背景下的數學練習設計,應如何體現它的效度,突出它的現實性、發展性和活動性呢?
1 倡導自主,凸顯練習的“民主自由”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自主練習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才能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作為練習設計的策劃者,必須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做自已的“練習”。實踐證明,并不是每一個學生對于相同的練習都能接受,因此,練習設計須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差異,盡可能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訓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促進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已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得到主動發展。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中搜集了有關感性材料,并經過思維加工,生成了多個解決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
這樣的練習,學生的思維是自由的,活動是自主的。這一過程,學生思考了,努力了,就是成功。
2 開放課堂,倡導練習的“百家爭鳴”
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練習要盡量減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練習的開放性,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
所謂開放性的練習其實是相對于條件完備、結論確定的封閉性的問題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沒有現成的算法與確定的答案,要求解題者去假設、猜想、驗證,并要求解題者善于聯想、敢于創新,具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能使思維輻射到與問題相關的一些知識點上。因其特點,開放性練習情節更富有挑戰意味,令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更能激起兒童潛在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有鑒于此,它的設計一要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二要能具有讓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個性的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獲得成功的體驗,其根本目的是要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服務,促進學生從模仿走向創新。
其一,練習的“現實性”。作業練習設計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與生活環境的聯系中尋找例子,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親近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學問,讓學生感到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運用數學。
其二,練習的“趣味性”。學習的最好興趣是對所學材料產生興趣,興趣愈濃,求知欲就愈強,善于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同時,結合他們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作業,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近感。新、奇、趣的開放式作業,有助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他們想學、愛學,學有收獲。
其三,練習的“探究性”。作業的設計還應努力w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和推廣”的基本過程,必須改變傳統的機械模仿及大量演練習題的做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認知規律、尋求結論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使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得以體現。
3 立足整合,步入練習的“你中有我”
練習設計要顧及整合性,強調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整合同構。數學本身與其它學科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因此,數學練習也應考慮到整合性。
加強數學練習設計的整合性,不能僅僅拘泥于一種方式,而要從立體的、多維度的角度把握數學內容與內容、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注重知識的重組和綜合運用,真正使數學練習成為學生益智、長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動。
4 加強實踐,跳出練習的“紙上談兵”
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教學如果脫離實際,那數學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的目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此,倡導數學練習設計的實踐性,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這不失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
5 結語
總之,減負增效背景下的數學練習的設計應是集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于一體,關注的是學生在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賴羅妹.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設計與優化芻議[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4):76-76
[2] 柳松芬.淺談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優化設計策略[J].小學數學參考,2014.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優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b)-0240-01
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我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編寫時著力貫徹這一教學方法。“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課程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意見:
1、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1.1 信息技術教育不同干計算機教育,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網絡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計算機教育不等于信息技術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2 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技能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為政、語、外、數之后的第五位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四點:1.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2.信息能力,3.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14。信息道德。
1.3 加強對課程整合的理解《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涉及了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問題。我們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1.4 加強信息道德的培養當今的社會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動人事跡等信息,也泛濫著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到威脅等都是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后果,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明確信息技術教師應充當的角色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知識“講述者”、信息“傳授者”、教學活動“領導者”的角色。教師特有的這種權威性,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學生圍著教師轉。但現在社會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益。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教師的角色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合作者、評價者、“競爭”者。
2、靈活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
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
2.1 “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在學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設計“任務”時,其認知目標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個層次的學習水平。
2.2 “任務”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后,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任務”,是用非計算機手段難以實現的。
2.3 “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第一,“任務”設計時要注意學生特點、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第二,“任務”設計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第三,以“布置任務”的方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第四,盡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