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彝族的傳統節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彝族的傳統節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關鍵詞】傳統節日;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754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3-0104-02

        一、對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的認識

        1、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但在20世紀的一百年里,國人持續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持不信任態度,甚至簡單粗暴地予以拒斥,從而妨礙了國人對本土文化傳統辨證與科學的認識,也導致現在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傳統文化僅以“成語”、“引語”或“戲說歷史”的方式殘存于他們的意識里。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加快,中國人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西方文化不僅不能滿足我們習慣性的精神需求,甚至與我們傳統的價值觀有著根本性的利害沖突。中國人如果要在世界族群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須有自己的文化本位、文化價值觀與文化立場。于是,讓傳統回歸現實成了當今中國的心理需求與社會需要。

        2、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是教育現實的需要。重慶師范大學教授、重慶市孔子儒學研究會會長鮮于煌先生認為:傳統節日與一個國家的文明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關系,節日文化實際上就是民族文化。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寶。由等聯合發出的《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實施意見》指出:“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要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推動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進課堂、進教材。”《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等民族傳統節日,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可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有利于弘揚傳統美德、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是教育現實的需要。

        二、傳統節日承載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健康的民族精神

        我國的傳統節日數量很多,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是燦爛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載與傳遞著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健康的民族精神,是弘揚傳統美德、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的教育資源,值得我們認真挖掘、汲取。

        1、傳統節日文化洋溢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中華倫理文化十分興盛,傳統節日文化無不滲透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因素。“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中華傳統美德在傳統節日文化中時有體現。如春節期間,親友之間要相互拜年,從而營造了仁義、重禮的濃厚氛圍。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祭祀節日,在古代祭法中,除了家族祖先應該祭祀外,還祭祀對人類群體的生存發展有特殊貢獻的人物。比如重要的文化創制者(黃帝、伏羲等)、能夠抵御大災大難的重要人物、抵御外敵而獻身的先烈。因此清明節,除了對家族祖先的紀念,還要對許多有功德的人進行紀念,通過祭祖和掃墓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敬祖崇德的美德。重陽節的登高習俗具有敬老、祝福老人長壽的意蘊。自1989年開始,我國把每年的9月9日定為“老人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尊老的傳統美德。

        2、傳統節日體現出蓬勃向上的民族思想和觀念。中國傳統節日體現出精忠愛國、剛健有為、敬畏生命、自強不息、天人合一、貴和尚美、感恩崇德等文化精神,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國傳統節日及節日中的一些習俗經過幾千年的歷程仍被保存、遵守著,體現出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3、傳統節日具有精神調劑的重要作用。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如餃子、元宵、巧果、月餅、重陽糕、團年飯等。可見物質生活尤其是“吃”在傳統節日中體現得非常充分。然而,傳統節日卻并不局限在物質生活層面,每一個節日都蘊含了精神、文化、審美等方面的因素。傳統節日伴隨著中國的農耕文化而發展興盛,具有讓勞動者定期精神享受和精神調整的重要功能。經過長期的勞作之后,過節具有精神調劑的重要作用。使人的生產生活節奏與自然節律協調。

        4、傳統節日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和諧的功能。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發揮其所具有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有力地抵制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滲透。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同時,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和合”文化的集中體現。有學者認為,“和合”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精髓。這種“和”的思想,不僅是指家庭和睦,人際關系和諧,而且也包括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

        三、在語文教學中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的策略

        正是基于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上述重要意義和教育價值的認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才要利用好傳統節日這個載體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健全的品格。具體做法如下:

        1、挖掘教材內涵,適機滲透節日教育。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人文教育的優勢,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節日文化內涵,適時、適度地融入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通過“傳統節日之旅”知識大考場、“節日賽詩會”“節日故事會”等競賽活動,讓學生了解這些傳統節日的由來、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其象征意義,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進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2、組織指導學生進行“傳統節日詩文研究”。節日詩詞是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經典,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優雅高尚的情懷,博大精深、意存高遠,蘊涵民族精神、審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薈萃,是構成炎黃子孫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質的源泉之一。因此,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各類詩文進行誦讀、體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挖掘傳統節日的人文內涵,以建設與補充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同時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我國傳統節日詩文,然后按主題歸類為:如勤學篇、愛國篇、忠義篇、勵志篇等,或按節日類型歸類為:如春節詩文、清明節詩文、端午詩文、中秋詩文、重陽詩文等。同時,整理修訂成冊供學生誦讀欣賞;建立“傳統節日詩文欣賞”網頁或利用校刊、校報以及校園廣播臺開設節日專欄,加強溝通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以節日為契機在班級里舉辦傳統節日詩文學習沙龍,交流學習心得或設立專題引發討論,引起爭鳴。如“我談詩人筆下的節日”、“悲歡交融的清明節”、“一輪明月多樣情”等。培養學生誦讀、說話、寫作的語文素能,促進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

        四、結語

        總之,語文教師要有文化的眼光和培養新時代合格人才的意識,站在傳承文化與培養人才的高度上理性地審視語文教學,并利用好傳統節日這個載體,使學生獲取語言技能,感受傳統文化,探尋民族精神,進而提升文化品位、充實文化底蘊,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成為新時代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漢秋,讓傳統佳節濕潤民族精神[J]紅旗文稿 2008

        2、嚴考亮,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2007

        3、張貸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

        4、陳松林,論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內涵及其現代意義[J]湖北社會科學 2003

        5、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出版

        第2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在漫長的歷史中,也擁有了特殊的節日。在德昂族,這些特殊的節日不足為奇,竟然在特殊的節日中還包含著更加特殊的民風民俗呢!

        歷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風俗,不論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鮮的蔬菜做一碗沒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著辣椒水吃。聽著聽著,愛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來了。這樣吃,別具風味,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又熱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節也在全國頗負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它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連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都過火把節呢!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征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當我想象起彝族火把節的熱鬧,不由充滿了憧憬……

        第3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本文分別闡述分析了黔中布依、苗、白、回、仡佬、彝等少數民族文化的淵源與特征,提出黔中民族文化是以多元民族文化交錯并存為主要特征的基本觀點。

        【關鍵詞】

        貴州安順;黔中;民族文化;多元共存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錯落雜居的省份,眾多的民族造就了貴州千姿百態、古樸濃郁、絢麗多彩的多元化文化生態環境。地處黔中的安順也是多民族聚居和雜居的地區,其文化生態環境亦同全省一樣的多元并存。

        一、黔中民族文化結構

        1、黔中布依文化

        布依族是從先秦時期的“越”、“駱越”、漢晉時期的“僚”和唐宋時期的“蠻”衍變分化而來。其族自稱“布依”或“不越”,“布”是“人”或“民族”的意思,“依”、“越”是古越人對自己的稱謂。安順境內布依族多分布在鎮寧、紫云、關嶺三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以及安順市的許多鄉鎮,主要居住于河谷和壩區,大多是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的產糧區。其村寨依山而建,聚族而居,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筑,舊州、雙堡一帶多為四合院。其族主食與漢族同,嗜糯食,婚喪、節日以及訪親拜友都需要糍粑和糯飯[1];喜酸食,俗語說:“三天不吃酸,行路打躥躥”[2];好酒,喜以酒待客。布依人的服飾隨著民族交往日益加強,民國時期已有很大變化,特別是男裝,基本與漢族相似,但在邊遠地區的婦女服飾仍然保持本民族的特點。鎮寧、關嶺、普定三縣有些上了年紀的婦女穿裙,保存古老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裙式為多種多樣的蠟染長裙,上著蠟染或刺繡的短衫,頭戴假殼。具有代表性的是鎮寧下慕役、江龍和扁擔山一帶的婦女穿著,式樣不但古老,而且端莊秀麗。布依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布傣語支,沒有方言之分,只有土語之別。布依族有“二月二”、“三月三”、 “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傳統節日。

        2、黔中苗文化

        黔中苗族多自稱“蒙”,1951年國務院根據《共同綱領》的精神和“苗”的歷史淵源及苗族人民的意愿,將之統稱為苗族。安順境內苗族分布于安順市的7區47鄉鎮以及鎮寧、紫云、關嶺三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等地區,苗族主要居住在森林茂密的高山深處,山高水低,飲水困難,有所謂的“山苗水布依”之說,少部分居住在壩子地帶。其住房大多依山而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是“吊腳樓”,“人居其上,畜養其下”的建筑。壩區苗族以大米為主食,山區苗族以玉米為主食。糯食是苗族的高貴食品,逢年過節要打糍粑吃并用以祭祀祖先,親友拜訪,婚姻往來都要用到糍粑。苗族喜歡喝酒,很早就掌握了釀酒的技術,許多農戶都能自制酒曲,自釀泡酒和烤酒。苗族服飾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男子一般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毛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婦女的服飾比較復雜化,大都穿著大領短衣,長的或短的各種百褶裙,裙罩有裙片,有的長裙長及腳背,有的短裙僅到膝蓋。婦女盛裝時一般都佩戴著多種銀飾。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川黔滇方言第二土語區,各支系語音略有差異。苗族有跳花節[3]、四月八等民族傳統節日,具有別具一格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色。

        3、黔中白族文化

        白族是古代“龍國人”與部分明代遷黔的南京(應天)人的人們共同體,又稱“南龍”,是“南京”與“龍家”的合稱。安順境內的白族分布在安順市的蔡官、華嚴、二鋪、舊州、雙堡等地區以及其他各縣的部分地區。其村寨依山傍水,古代白族的部分寨子修筑有石墻,墻外有護“城”河,今安順市的討兌寨留存有遺跡。白族古代住房為木質結構,以雙間為一幢,從坐房對向的左右兩邊起,第二排柱頭上有不放穿方的雙托,托的兩端雕刻有龍頭圖案,名曰“龍頭獨架雙托”,目前在安順市的木頭、討兌二寨存有十多幢。現代建筑與漢族基本相同。白族服飾,男子多包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身穿白色對襟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臀環扭絲銀鐲,指戴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的包頭,現今白族的服飾基本與當地漢族無異。其語言無方言差別,只有土語區分,但今天僅有極少數老人能說出少量單詞。白族有七月初六和十月初一等民族傳統節日。

        4、黔中伊斯蘭文化

        回族在元代時隨元朝勢力的拓展進入貴州,安順境內的回族多從威寧遷入,其分布有兩大特點:一是大分散小聚居,二是山上多山下少。安順市境內回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順著轎子山山脈和馬鞍山山脈聚族而居,或居山顛,或住山坳,很少臨河川居住。亦有少部分居住于城市,經營皮革等小手工業。其村寨多依山而建,寨內有供節日活動的公共場所“清真寺”,寺不論大小,常為四合樓建筑,內設“密窩”和經堂,是回族人民在節日請“阿訇”念經和禮拜的場所。住房同于漢族,不同的是堂屋不設“神龕”,有的只在正堂屋內放一香爐或掛伊斯蘭經文或經文對聯。其服飾城鎮同于漢族,但在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時候,主要宗教人士穿著潔白的長袍,頭戴白帽,而參加活動的人衣著也肅穆整潔。其農作物有玉米、蕎、麥、水稻等等。主食同于漢族,禁止吃豬肉或自死動物(如自死的牛、羊、雞、鴨)。其語言與當地漢族同。回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民族傳統節日。

        5、黔中仡佬文化

        仡佬族源于古代濮人中的“鳩僚濮”,自稱“仡”或“仡佬”。安順境內仡佬族分布在二鋪、華嚴、蔡官、舊州和紫云、關嶺、鎮寧等縣的許多地方。住房多是靠山而建,構造大多為石木結構,現今多被鋼筋混泥土的平房所代替。仡佬族服飾造型講究,式樣美觀,布料精湛,是本民族自制自織而成,歷史上叫“蘭干細布”,也叫“鐵迪布”。“改土歸流”以后,廢除了土司世襲制,在仡佬族地區實行了和漢族相同的政治制度,漢族大量遷入,使仡佬族古老傳統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今古式已經失傳。飲食習慣以大米為主,玉米、小米、高粱等雜糧為輔。嗜糯食,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要吃糯食,并以其作供品祭祀祖宗。好酒,有祖傳的釀酒技術,招待親友少不了酒。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僚語族仡佬語支安順、普定方言,無文字。仡佬族有祭山節、嘗新節、牛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

        6、黔中彝文化

        彝族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族遷入安順境內后與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生活在一起,建立了血肉相連的親密關系。彝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地勢較為平緩的山坡上或山間小盆地中。住房有石板房、瓦房,也有土木結構的雙斜面茅草頂平房。彝族以大米、玉米、蕎麥為主食,好飲酒喝茶,男子和老年婦女喜歡抽葉子煙。安順境內彝族男女通常包青、藍色棉布頭帕,頭帕較長,環繞多層,形成“大包頭”。男、女皆在短衣、長褲外加穿青、藍色長袍,系腰帶。解放前部分地區的彝族還穿長裙,解放后彝族服飾逐漸與當地的漢族或布依族服飾相同,但許多彝族女青年仍備有在節日或喜慶時穿戴的民族服裝和首飾。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東部方言。彝族有火把節、豐收節、祭山節等民族傳統節日。

        二、黔中民族文化特征―多元民族文化交錯并存

        黔中安順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多種民族傳統文化并行發展、各種小傳統文化交錯并存的歷史相當悠久。安順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夜郎的屬地,主要有濮、越等土著居民。戰國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7年),莊西征,控制夜郎,部分楚人入住夜郎地。秦朝開道而置且蘭、夜郎二縣,始有華夏人零散遷入。漢武帝時置郡,漢人開始入境。蜀漢及南北朝以后,夜郎故地的土著不再稱為“濮”或“越”,而通稱為“僚”,他們與烏蠻和少量漢人雜居。唐、宋、元時為宋家、龍家、仡佬、苗人、仲家、羅羅等民族大雜居時期。明清兩代,中央政權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特別是明朝初年,大量漢人隨軍涌入,就地建立衛所。據明代王士性的《廣志繹?西南諸省》載:“其開設初只有衛所,后雖漸漸改流,置立郡邑,皆建于衛所之中。衛所為主,郡邑為客,縉紳拜表祝圣皆在衛所。衛所治軍,郡邑治民。軍即尺籍來役戍者也,故衛所所治皆中國人(指當時遷入的中原漢族)。民即苗也,土無他民,止苗夷,然非一種,亦各異俗。曰宋家,曰蔡家,曰仲家,曰龍家,曰曾行龍家,曰羅羅,曰打牙仡佬,曰紅仡佬,曰花仡佬,曰東苗,曰西苗,曰紫苗。總之瓠子孫,椎髻短衣,不冠不履,刀耕火種,樵獵為生,殺斗為業。郡邑中但征賦稅,不訟斗爭,所治之民即此而已矣。”[4]可見當時民族關系之復雜和漢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之激烈。隨著漢文化的漸進和商業往來的頻繁,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大量的漢族官員、商賈、難民、移民進入貴州,漢族人口逐漸超過了少數民族人口,清代貴州各少數民族都視為“苗”,當時屯堡人也被目為“蠻夷”而以“苗”相稱。在現代社會,安順地區也交錯分布著許多民族,除漢族外,現在安順地區主要居住著布依、苗、白、回、仡佬、彝等少數民族,其中布依族和苗族是安順地區少數民族之主體。

        相對于中華民族大傳統文化而言,各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都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的小傳統文化。貴州是一個擁有17個世居民族的多民族錯落雜居的省份,眾多的民族造就了貴州千姿百態、古樸濃郁、絢麗多彩的多元化文化生態環境。地處黔中的安順也是多民族聚居和雜居的地區,其文化生態環境亦同全省一樣多元并存,以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著許多少數民族,使得多種民族文化并存、各種小傳統文化分布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成為當代黔中地區民族文化之基本特征。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總是在不斷發展和演變,因而文化的民族特征也會隨之演變。但是,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特別是凝聚民族群體的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作為民族群體文化的根本特征,作為民族文化的基本傳統,是不會輕易改變的。[5]同樣,從一個民族的分布情況、居住、飲食習慣、服飾、語言、傳統節日等方面依然可以追尋到各民族傳統的特色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文化,這也表明了文化與民族是不可分離的。文化與民族都是歷史的產物,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創造了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民族。一個人們共同體在自身的生產活動與社會生活中,創造出了共同的文化并形成了民族;一個民族及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也要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世代影響著該民族群體及其每個成員,而一個民族群體又靠這種傳統文化緊緊凝聚在一起。因此,該傳統文化一方面表現為本民族全體成員所共有,一方面又與其他民族相區別。[6]黔中安順世代居住著眾多古老的民族,這些民族在文化上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和個性。正因為各民族有著各自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或相對獨立,才使得黔中民族文化如此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注釋】

        [1]民謠云:“搖搖擺擺進城來,黃泥裹腳大花鞋;一進門來拜三拜,稗子粑粑滾出來。”(見《續修安順府志?風土志》)黔中各族人民都喜歡以粑粑作為禮物走親訪友,這首民謠生動地描述了鄉間婦女攜帶粑粑進城看望親友的情形.

        [2]“躥躥”,讀陰平,與“川”同音,為走路不穩之意。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三天不吃酸食就會走路不穩,搖搖晃晃.

        [3]《續修安順府志?土民志》(貴州省安順市志編纂委員會1983年點校翻印本)云:“跳花之俗最古,相傳始于楊六郎。時間大都在陰歷正月”.

        [4](明)王士性.廣志繹[M].清康熙十五年刻本,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版),84-85.

        [5]楊鏡江.論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辯證統一載[J].北京師大學報,1992(4)73-78.

        [6]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400.

        【參考文獻】

        [1]黃義仁.布依族簡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2]何積全.苗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3]楊志仁,王永賢.安順地區民族志資料匯編(第一集)[M].安順:安順地區行署民委編印,1989.

        [4]陳天俊,趙崇南等.仡佬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5]黃淑聘,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第4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的口弦和畢摩音樂,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口弦是一種世界性的樂器,也是原始時代樂器的遺存,產生于新石器時代,中國早在《禮記》中已有相關記載,說女媧“承伏羲制,始作笙簧”。口弦也是涼山彝族中流傳最廣泛的樂器,特別是在布拖。口弦可以編織成多聲部的音樂,曲調豐富,變幻多姿。更特別的是,口弦音樂中有不少“會說話”的曲子,能準確模擬彝語的聲調,成為人們傾吐心聲,尤其是青年男女表達情話的浪漫手段,“心頭要說的,嘴交給口弦說。”

        口弦的制作也有較高的技術要求,特別是發音簧雕刻的精確度,是決定其音質、音色、音準的關鍵工序。包裝口弦的套筒一般是竹制的,刻有精美的花紋,以彩線系于胸前,也是一件精美的飾物。

        口弦是一種幾乎被現代文明淹沒的樂器和藝術,但在涼山,在布拖,它依然是生活中離不開的伙伴,可隨身攜帶,隨處可彈,人人喜愛。

        畢摩音樂主要分布于大涼山的美姑、昭覺、布拖等地及小涼山的峨邊、馬邊等彝區,尤其是美姑縣的畢摩音樂,以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出名。

        畢摩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時期,畢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會的祭司和部落首領,具有崇高的威望與地位,其文化源遠流長。畢摩音樂是一種遠古音樂藝術,畢摩在儀式活動中以誦和唱的方式來敘述故事、講述歷史、探究萬物起源、塑造(包括鬼怪神靈等在內的)人物形象,借此抒發思想情感、反映現實(歷史)生活、表達志向和愿望。畢摩音樂的辭章大多是經過長期熔煉陶冶出來的韻文,文辭優美,敘述內容卻遵循“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準則,通俗易懂,可銘記于心、詠之于口,同時,幻想大膽、構思神奇、情采飛揚,極具藝術感染力,且富有絢麗的民族特色。

        畢摩音樂是一種口耳相傳的古老藝術,也是一種原生宗教的傳播手段,為彝族畢摩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畢摩音樂完整保留了靠吟唱來實現傳播的古老的歌詩傳統,成為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其內容幾乎涵蓋了整個彝族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軍事、風俗禮制等文化,成為“藏彝走廊”中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涼山彝族火把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東方狂歡節”,是涼山彝族眾多傳統節日習俗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具濃郁民族特色的盛大節日,歷時三天三夜。涼山彝族聚居地區都有火把節,主要分布在布拖、普格、金陽、昭覺、寧南、會理、會東、德昌、西昌等縣市的彝族村寨,集中展示了殺牲祭祀、火把祈年,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展美等博大深厚的彝族文化。

        涼山地處川滇兩省結合部、大香格里拉國際生態旅游區的核心地帶,除了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還有多彩的自然風光及重量級的人文景觀。“神仙居住的地方”瀘沽湖,“休閑度假天堂”邛海?瀘山,“清涼世界”螺髻山,“香格里拉的最后家園”木里,“中國最大的城市濕地”邛海濕地群,舉世聞名的航天城西昌,宗教勝地靈山寺,還有彝族坨坨肉、烤小豬、邛海醉蝦、西昌燒烤等各類特色美食……吸引著八方來 客。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中國早期民族頻繁遷徙的“民族走廊”的腹心帶,也是內地通往的交通樞紐和藏漢貿易的主要集散地,各種文化在這里長期交織,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康巴文化。以“宇宙歌曲”《康定情歌》為標志的情歌文化、川藏“茶馬互市”形成的鍋莊文化等,都是康巴文化最亮麗、最耀眼的明珠。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康定,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揚海內外,被稱為“情歌的故鄉”。“康定溜溜調”是孕育《康定情歌》的母體,比《康定情歌》更具有活潑、自由的山歌韻味。作為康巴這片“歌舞海洋”中的一朵奇花,“溜溜調”流傳的區域,也是康定多元文化最繁榮的地方。可惜的是,如今會唱“溜溜調”的人已寥寥無幾。

        巴塘弦子舞,和“康定溜溜調”一樣都是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弦子是藏族特有的一種胡琴,弦子舞是由弦子伴奏,集歌、舞、樂為一體的藏族歌舞藝術,屬藏族三大舞種之一,流行于東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的藏族聚居區,其中四川的“巴塘弦子”最為有名。

        巴塘縣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古時屬白狼國地,巴塘弦子由白狼國的禮儀歌舞“白狼歌”發展而來,成為深受藏族人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已有千余年歷史,曲目有幾千首,是保存完好的藏族音樂的“活化石”。每逢佳節、集會,或是勞動之余,人們都會聚集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壩子跳起優美抒情的弦子舞。

        甘孜踢踏,是康巴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大約8―9世紀傳入甘孜,在民間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的弦子、鍋莊等新鮮血液,不拘一格,自成一派。在甘孜,無論春節、藏歷年、迎秋節,還是平時的集會慶典,只要有歌舞的地方,就能看到甘孜踢踏。舞者表演時身著盛裝,腳和腰部會掛上一串響鈴。

        嘛呢經舞,是流傳于甘孜州道孚縣扎壩地區的一種祈福五谷豐登的藏族民間舞蹈,目前只有大約100人會跳。扎壩位于道孚縣南部鮮為人知的深山峽谷,承襲原始而獨特的母系文化,走婚習俗、碉樓民居以及宗教與舞蹈相結合的嘛呢經舞,讓更多人認識了這個偏僻之地的獨特文化。

        第5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偷菜節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份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第6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火把節不是屬于滿族的節日,因為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于博收外來文化并融匯創新的民族。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關鍵詞】民族舞蹈;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70-01

        一、保護民族舞蹈是其發展的基礎與根源

        民族舞蹈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舞蹈的保護是一種動態的保護,保護民族舞蹈首先從源頭抓起,保護好民族民間舞蹈生存環境,抓好這幾個基本環節,即民族節日、民族民間藝人、校園、群眾廣場。

        (一)民族地區政府應重視民族傳統節日

        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交流、傳承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節日中人們著民族盛裝載歌載舞,共同歡慶,舞蹈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內蒙古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的“摔跤舞”、新疆古爾邦節的“薩瑪舞”、西雙版納潑水節的“孔雀舞”和“象腳鼓舞”等。不少地區的傳統節日里,民族舞蹈跳出了品牌,得到了很好推廣,政府應重視節日,使其成為觀光旅游、文化交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二)保護民族民間藝人

        中國老一輩民族民間舞蹈藝人堪稱民族舞蹈的“活化石”,他們對于舞蹈技藝的傳承大多是口傳身教。由于外來舞蹈的進入,很多年輕人對本民族歌舞和服飾失去了興趣,不少民族舞蹈技藝將面臨失傳。云南省關于民族民間藝人的保護措施值得借鑒與推廣,即由政府根據各民間藝人掌握的技藝,分別授予他們“省民族民間舞蹈家”“省民族民間舞蹈師”“省民族民間舞蹈藝人”等稱號。

        (三)民族舞蹈走進校園

        校園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場所,熱愛民族和民族文化應當從校園抓起.除各級專業舞蹈院校外,其他高等院校與中小學校也應當開設民族舞蹈課程,可以將民族舞蹈創編成廣播操的形式,在學校里推廣,這樣既讓學生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民族舞蹈。

        (四)群眾廣場文化

        這是民族舞蹈傳承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廣泛性和群眾性。如今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因此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廣場文化已走進廣大百姓生活中,政府應加強廣場文化建設,加強民族舞蹈的推廣。

        二、發展民族舞蹈是對其更好的保護

        (一)加強創新意識、打造精品、深入群、走向市場。

        舞蹈的發展創新不是簡單地融入外來舞蹈元素,也不是將田間地頭百姓勞作的生活“依葫蘆畫瓢”搬上舞臺,而是繼承發展創新。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有形勢與內容兩個方面,形勢可以多樣,但是內容必須體現本民族特征,創新應著力表現在取材、結構、動作語繪、舞美等方面。

        我國各級歌舞團體所創作的節目不僅要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還要出精品。例如,無錫歌舞劇院的《紅河谷》上演一年多來,共演出100多場,觀眾約16萬人次,收益600多萬。一個歌舞團體如果只靠國家撥款,不走向市場創造收益,容易滋生惰性,不利于舞蹈的發展創新。

        (二)加強民族舞蹈語匯的開發,使多民族舞蹈共同發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由于受地理位置、經濟狀況、人口數量、信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民族舞蹈發展現狀也有所不同。藏族、蒙族、維族、朝族、漢族、傣族、彝族等民族民間舞蹈發展較好,種類較多,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如蒙族舞蹈,最早是由賈作光到內蒙古采風學習后,再經編排創作,形成教材進入課堂,在學校推廣學習。維吾爾族舞蹈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的體態特征,是由康巴爾汗在蘇聯學習了芭蕾舞科學的訓練方法及開、蹦、直的形態特點后,整理形成的。我國有很多民族其舞蹈發展緩慢,甚至還沒有屬于本民族的舞蹈,如云南的回族沒有本民族舞蹈;白族雖穿著白族服裝卻一直在跳漢族的霸王鞭;布朗族舞蹈受傣族舞蹈影響較大,沒有自己的風格特征。另外,有很多民族的舞蹈缺乏開發、提煉、創新。民族舞蹈要發展,人為的因素很重要,需要有更多像賈作光、康巴爾汗這樣的藝術家,深入民間學習,創新發展舞蹈動作。

        三、結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豐富多彩,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民族文化有被邊緣化的跡象,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更多的人參與民族舞蹈的保護與發展,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讓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絢麗多彩。

        參考文獻:

        [1]聶乾先.論云南少數民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J].2002(3).

        第8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織金歷史悠久,文化絢爛。據清道光《平遠州志》記載:“織金秦屬巴郡;漢屬牂牁郡;為仡佬族世居;晉以后彝族入主;宋、元、明為毗喇郡;清代為平遠州;民國三年(1914)1月以平遠州城東有織金街、織金關得名而改為今織金縣。”織金文物古跡甚豐,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長期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獨特人文風情,成為織金一筆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具有較高文化內涵的諺語詩歌、神話史詩,迷人的音樂舞蹈、戲劇、節日慶典、民風民俗、民族體育、民族服飾,古樸的村寨等,如同一場豐盛的民族文化盛宴,色香味俱全。

        織金民族節日非常豐富。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中全縣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有10多個,著名的有官寨鄉苗族的“烏家山跳花節”、大平鄉苗族的“二月十八坡”,龍場鎮苗族的“端午坡”,三月初三城關平寨的“苗族跳花節“,六月初六的茶店鄉紅艷村布依族“對歌節”,六月二十四三塘鎮大方寨彝族的“火把節”等。七月十三以后的第一個“羊”日是全縣苗族的“青山羊場谷花節”。節日里,各族人民身著民族盛裝,載歌載舞,舉行斗牛、賽馬、斗雞、射弩等傳統競賽活動。

        織金民族歌舞絢麗多姿。以蘆笙音樂舞蹈為代表的“笙文化”,特別是苗族多聲部合唱,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內容。歌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喊歌”,低回委婉、優美抒情的“情歌對唱”,質樸莊重的“古歌”、“酒歌”;舞有蘆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其中著名的有阿弓的長角發苗“三眼簫”組合歌舞。另外,彝族熱情奔放的“彝家敬酒歌”、“鈴鐺舞”、“月琴舞”,布依族的“插秧舞”、“鐃缽舞”等都是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藝術化的精品。

        戲曲也是織金的民族風情精華,在民間流傳下來的主要有漢族的花燈戲、文琴戲,穿青人的儺戲等。

        第9篇:彝族的傳統節日范文

        火把躍動,喚醒了這個全球唯一可以玩火的城市,點燃了盛夏的激情,整個城市流淌著火一般的熱情,涌動著獨特的民俗風情。

        斗牛比賽上,兩頭公牛怒目而視,相向沖來,一聲怒吼中,兩對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發出摧天坼地般的巨響。

        2011年7月,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涼風習習,風景滿園。主題為“清涼夏日、火舞月城”的“2011中國•西昌涼山彝族火把節”在這里隆重舉行。

        火把節,彝語稱為“都則”,是彝族眾多傳統節日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參與人數最多、民族特色最為濃郁的盛大節日。作為一個崇尚火的民族,彝族人視火把為神靈的化身、人財興旺的源泉和純潔幸福的象征。千百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彝族人民,在這片流金溢彩的土地上,創造了火的歷史、火的文化,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將舉行為期一周的火把節。如今,涼山彝族火把節已經蜚聲海內外,古老、神奇而又狂熱多情的火把節,成為集中展示涼山彝族文明史和西昌人文風情的盛大節日。

        火把照亮西昌城清涼夏日、火舞月城

        “蕎子黃了,心兒醉了,阿媽的女兒長大了……米酒香了,火把燃了,大山的雄鷹展翅了……”2011年7月火把節,筆者終于有機會走進西昌,與數十萬西昌兒女一起,參與到這輝煌燦爛的“東方狂歡節”中來。

        到了西昌才知道,火把節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玩火的節日”,今年西昌主題為“清涼夏日、火舞月城”的火把節將持續一周,除了熟知的點燃火把照天祈年、盛大的歌舞活動外,火把節期間還要進行傳統的摔跤、斗牛、射箭、選美等活動――實際上,火把節就是西昌獨特民族風情的迸發與集中展示。

        由于火把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當地人很早便開始準備:早在火把節前半個月,人們就從野外折來干蒿,和樹枝一起用細繩索扎成火把,放在人畜不經過的“干凈”地方,火把扎好后,心頭才能踏實。此外,人們還會特意選出膘肥體壯、具有參賽實力的牛、羊,精心飼養,就為在火把節的“斗牛”、“斗羊”比賽上一爭高低;而姑娘們則忙著準備漂亮的衣物和銀飾,并排練火把節上的舞蹈;小伙子們為了贏得家族榮譽和姑娘的喜歡,常聚在草壩上練習摔跤……

        所有的這些準備,都是為了這一年一度的月城盛事。7月24日傍晚,當夕陽隱去了最后一抹余輝時,火把節便拉開了序幕――規模宏大的火把節文藝晚會正式開演,四方來賓濟濟一堂,共慶盛會。這時的大街上,隨處可見身著節日盛裝的男男女女,在一片歡聲笑語中,這個中國西南地區的小城沸騰了起來。

        此后的每晚都是火把節的,尤其是到了7月29日的“火把狂歡夜”――隨著兩顆耀眼的信號彈劃破夜空,數十萬西昌兒女和國內外游客手執火把,從四面八方涌向街頭,大街上人頭攢動,好不熱鬧。架在西昌城內的無數個篝火堆被點燃,等候在火堆邊上的群眾點燃手中的火把。剎那間,成千上萬支燃著熾熱火焰的火把在夜空舞動,繼而又匯集成一條巨大的火龍,向前游動。

        火把燒得越來越旺,人聚得越來越多。伴隨著彝族達體舞舞曲響起,人們不分民族,不分男女老少,都手拉手,圍著篝火隨歌起舞,盡情地享受著這火把節帶來的激情與快樂。沖天的火光照亮了人們興奮的臉龐,歡快的舞步掀起了姑娘的長裙,狂歡的人們唱啊、跳啊,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整個西昌城成了火的天堂、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火把躍動,喚醒了這個全球唯一可以玩火的城市,點燃了盛夏的激情,整個城市流淌著火一般的熱情,涌動著獨特的民俗風情。就在筆者目眩神馳之際,與筆者下榻同一酒店、剛認識不久的廣東游客阿梁突然出現,他竟穿了一身漂亮的彝族服裝“閃亮登場”。更讓筆者吃驚的是,他不僅有了一個好聽的彝族名字,更獲得了一位彝族姑娘的愛情信物。看著狂歡人群中不時結伴離去的青年男女,筆者立即頓悟,火把節還有另一個名字――“東方情人節”。

        夜深了,筆者擠出熱情似火的人海后,還看見許多年輕人手里拿著火把繼續從四面八方趕來,匯入狂歡的隊伍。據當地人介紹,這一夜,整個西昌地區點燃了上百萬支火把,西昌主城區參加狂歡的人約有37萬,狂歡活動持續到凌晨3點。

        各色體育運動與選美比賽

        整個火把節期間,精彩不斷,摔跤、斗牛、斗雞等各種傳統體育活動紛至沓來。

        在所有的體育活動中,摔跤是最熱鬧的。彝族摔跤在形式上與國際自由式摔跤有點相似,比賽開始時,摔跤手身上扎一根腰帶,顯得雄健威武。交手之后,兩名選手騰挪翻滾,你爭我奪,各不相讓,直到把對方摔倒,迫使其雙肩著地,才算勝利。

        而火把節上的斗牛則與西班牙的“斗牛”完全不同,它是兩頭健壯公牛之間的較量。斗牛也是火把節上最刺激的節目――比賽時,兩頭公牛怒目而視,相向沖來,一聲怒吼中,兩對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發出摧天坼地般的巨響。四周觀眾吶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勵,犟性大發,連續猛攻。只見斗牛場上黃塵彌漫,頗有古羅馬角斗場的味道。最后,得勝的公牛會披紅掛彩,由主人牽著得意洋洋地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山崩海嘯的歡呼聲頓時充溢全場。

        如果說在體育場、斗牛場上可以領略到力的角逐、雄性的張揚,那在選美場上美的風景則能讓人眼前一亮。

        選美是火把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在傳統選美會場,花一樣的姑娘撐著黃傘、搖曳著婀娜的身段款款而來,五色的百褶裙擺輕輕搖動,每一個褶子都仿佛藏著一個夢;而鷹一樣的小伙頭戴“英雄結”、身披披氈、腰佩長刀,如射日降雷的勇士。

        選美還未開始,現場就已經沸騰了――歡呼聲、吶喊聲、尖叫聲如浪般涌來。當激動人心的音樂奏響,選美舞臺四周會迸射無數道耀眼奪目的光束,璀璨的禮花瞬間迷醉整個夜空。雖然舞臺是現代的,但選美的標準依然是彝族傳統的,德高望重的長者根據選手的服飾表演、才藝展示等評選出美女和俊男,分別冠以“索瑪花”和“山鷹”的稱號。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 | 思思久久精品视频熟女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 日本一本久道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