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實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許多公共環境需要進行設計,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能夠形成逼真的虛擬環境,以刺激公眾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使公眾享受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能夠集中公眾的注意力,加深記憶和印象,增強環境藝術設計的畫面感。
2.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減少費用損失
在建設一個重大工程之前,人們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建筑的結構和圖形,為建設項目提供框架引導。設計人員根據虛擬圖的引導能夠更精確地設計圖紙、進行材料預算,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節省資金。
二、虛擬現實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1.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彌補環境藝術設計的缺陷
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現實條件限制的情況,如場地缺乏、經費不足等,導致環境藝術設計不能正常進行。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模擬各種場景,彌補了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缺陷。
2.應用虛擬現實技術避免實際操作潛在的危險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因為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和危險情況的存在,人們為了保障生命和健康安全往往不直接參與現實情境,進而不能親身體驗。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人們模擬這些無法親自參與的情境,人們可以在這種模擬的環境下進行作業,既避免了潛在的危險,又得到了切實的感受。
3.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超空間、超時間的技術,它可以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模擬任何一種場景,從巨大的宇宙天體到渺小的微塵粒子,從幾億年前到當今,設計人員都可以在模擬的環境中探索研究,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如在研究恐龍時代時,由于恐龍在地球上已經銷聲匿跡,人們無從考證與研究,但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人們可以模擬出恐龍生存的時代。人們置身其中,與恐龍零距離接觸,加快了對恐龍時代的研究進程。這種場景的模擬就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模擬出了人們想要的真實場景。
4.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環境藝術設計中需要的現實體系
因為現實條件的各種限制,環境藝術設計不能全部采用真實的環境來試驗和操作,它需要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出環境藝術需要的真實場景。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模擬人物、動物、植物等,使設計者在一個人性化的環境中自然地交流和工作。如世界著名的西安天幕廣場,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給觀者創造了一個大型天幕,人們在天幕之下仿佛置身在浩瀚的星空中,非常具有震撼力。這一場景的模擬淋漓盡致地發揮了虛擬現實技術的功能。
三、結語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簡稱VR)是綜合了計算機三維圖形技術,感觀反饋、立體聲、語音輸入輸出以及廣角立體顯示技術等,創造出為使用者提供身臨其境的三維世界,并且進行感觀交互的人工環境。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以其提供聽覺、觸覺、視覺等感觀模擬的特點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發展迅猛。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
(1)環境模擬
利用計算機模型產生實時三維圖形,根據使用者所需工作環境或實驗場所的空間方位及時間參數等數據模型,可以設計出很逼真的模擬圖像,同時結合立體顯示技術呈現給使用者完美的模擬系統,需要注意的是空間或環境變化時顯示刷新頻率對于使用者感觀的影響。
(2)感觀反饋
可以通過立體聲效果實現聲音方位和遠近的改變,通過帶有震動觸點的道具模擬觸覺感應,以此來實現虛擬系統中聽覺觸覺的反饋效果。
(3)人機互動
通過語音識別系統或者計算機進行語音或命令輸入。虛擬現實技術的以上特點完全適用于煤礦安全生產培訓系統,通過計算機3D技術模擬出煤礦生產環境,用戶以第一視角進入,可以熟悉工作環境、訓練各種工作技能,應對突況等。
(4)三維動畫效果
場景制作完成后需要使用AdobePremierePro將音效和動畫進行合成和剪輯,還需要使用轉場效果及特效來達到逼真效果。
2煤礦安全培訓系統總體架構
礦井作業模擬系統由計算機控制系統來操控整個系統,用戶登陸后通過計算機控制系統連接運動控制接口,可以通過啟用采掘模塊進行采掘模擬訓練;通過啟用風險識別模塊訓練工人判斷、識別和處理危險的能力;通過互救、逃生訓練鍛煉工人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意識。同時用戶還可以通過傳感器控制感受第一視覺漫游礦井,熟悉礦井生產環境和生產設備,這對于新員工來說非常必要,可以通過模擬系統盡快熟悉工作環境。
3模型構建
模型構建主要以創建不規范生產操作、重大生產事故示例和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演練模型為主,使用戶可以通過模擬系統達到親身體驗的目的,培訓系統主要采用3DSMAX建模和渲染。其中大型設備采用多邊形建模技術,以先精模后簡模為原則,建模前需要根據設備的實際尺寸確定模型的比例,根據設備運行參數設置模型運動軌跡和參數;小型設備則使用圖片處理軟件和貼圖技術進行處理,多采用紋理貼圖以提高仿真度。井下巷道模型應該按照實際巷道的尺寸、復雜程度和礦井生產圖紙來構建三維模型,力求模型比例與實際生產環境相符合,為了保證安全培訓系統的可擴展性,按照由簡單到復雜遞進的順序依次創建,形成系統的巷道模型庫,應對生產環境隨時擴展的可能性。場景建模主要是根據實際巷道環境創建包括電纜、機電設備、管道和支架等輔助設備,主要采用貼圖技術,使場景模型更加逼真。利用特效編輯器生成煙霧,利用燈光設置達到瓦斯爆炸效果,后續連鎖反應會涉及到物理模塊及反應堆力學技術。人物模型的建立極為關鍵,人物造型是否逼真直接反映了模擬系統的仿真質量。在進行人物建模時首先進行外形創建,以實際生產的不同工種為原型進行分角色設計,人物運動效果要注重細節,如對安全事故發生時人物的反應和動作要進行動作采集并進行數據分析,作為突發事故時人物反應的分析資料。人機交互則利用VIrtools實現。
4結語
關鍵詞 技術倫理 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1技術倫理風險防范具有文化實質
我們生活在一個除了冒險別無選擇的風險社會中,沒有人能夠要求得到關于未來的知識,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以冒著風險決策的方式體驗著未來。從整體上看,對技術倫理風險進行文化防范何以可能,有賴于其形成的理性條件,如果找不到技術倫理風險與文化之間的內在依據,那么其存在的可能性就會受到質疑。實際上,文化是內在的存在于技術倫理風險之中的,是技術倫理風險本身的應有之義,技術倫理風險一旦形成,就內在地蘊含著文化的內容。
技術倫理風險具有文化性格。文化與倫理一直以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都具有陶冶人性、完善人心的功能,無論文化還是倫理的產生和存在,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更好的存在,所以說技術倫理風險也具有文化的性格。第一,技術倫理風險主體的文化性,在技術倫理風險中,無論是科技工作者還是科技共同體,作為人,首先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且都處于某種特定的文化當中,必然要接受特定文化對其的塑造與陶冶,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特定的文化性。“文化的創造積累構成一個人有意義的文化世界之后,人的靈明之心、道德本性、價值意識發生與建構的現實性全部來源于有意義的文化世界。”總而言之,人類的倫理本性是一個內在的內在價值、意義體驗和建構所得的過程,必然具有文化的屬性。第二,技術倫理風險內容的文化性。倫理是文化觀念中的核心內容,更是約束和引導人們行為、思想的規范體系。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養成了不同的文化觀念和精神氣質,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倫理內容也相應的圍繞這種獨特的文化精神進行提煉與選擇。技術倫理風險的內容包括倫理風險常識和倫理風險價值觀,無論是倫理風險常識還是倫理風險價值觀,都源于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特性。
2文化視野技術倫理風險防范依據
2.1文化理論層面
拉什在解讀道格拉斯的《風險與文化》中提出了“風險文化”的概念,以此試圖用“風險文化”去替代風險社會。拉什認為風險文化是對風險社會的自省與反思,在風險社會時代對社會成員的治理方式不是依靠技術手段、專業系統、法規條例這些客觀性的程序,而是依靠高度自覺的風險文化意識。普里特威茨把風險文化形容成一種由技術而引發的災難性文化。技術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轉變成為產生風險問題的根源,現代人類對技術發展帶來的反面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并且形成了當代特有的災難文化。首先,風險是社會文化現象。風險文化的理論代表斯科特?拉什認為風險在當代更多的呈現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心理認知的結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 不同的群體對其有不同的解釋和應對之策。在現代,非決定性和感知到的風險主要是來源于技術風險,風險的制造者和應急部門的技術科學家處于中心的位置,“我們要迎接的是風險文化,盡管仍然有些戰戰兢兢,但絕無恐懼和擔心”。其次,風險文化時代的到來。風險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實體,它變成了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很強的人為色彩的創造物。技術倫理風險文化已經成為當代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而這種文化必然會帶來新的社會組織秩序。
2.2現實層面
假若說傳統社會中對科技活動的文化要求是有限的、微弱的,沒有對人類的整體產生根本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忽略的話,那么在當代社會對技術倫理風險進行文化防范就成為了整個人類發展和生存的必需,離開了技術倫理風險的文化防范,科學技術不僅不能成為人類的福祉,而且可能成為毀滅人類的終極殺手。技術的發明最終是要應用于生活,因此,文化視野下的技術倫理風險防范不僅具有理論依據,更多的呈現出現實依據。首先是文化與技術倫理風險密切相關。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將變得更加秩序井然越來越穩定成為了人類的一個重大信念。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從文化的關系層面來考察,技術倫理風險主要體現在技術的發展對人與人、人與自然和新舊技術倫理文化之間的沖突。其次,社會發展的需求。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社會物質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增長,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低層次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將會更加的注重對高層次精神需要的追求。
3技術倫理風險防范文化向度
伴隨著公眾科技文化素養的提高和大科學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技術倫理風險的社會和文化效應,人們開始從更高層次上來關注技術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和技術的合理化使用。加上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道德生活造成的挑戰和沖擊,技術倫理風險防范的文化向度也顯得及其必要。
3.1彰顯文化主體
在新的風險文化的浪潮中,對技術主體進行文化精神啟蒙和文化價值引領,是技術倫理風險防范必然的選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技術倫理風險防范不能僅僅在變遷的文化中順風轉舵,被動的適應文化,相反應依據其本身的主體性和獨特的文化方式存在,通過確立倫理文化的本土意識、萃取他者倫理文化的精華等彰顯文化主體,實現技術倫理風險的文化防范。首先是確立倫理文化的本土意識,伴隨著全球化的席卷,全球文化在世界各國之間任意的交流。倫理文化的發展既不能脫離歷史的傳統,也不能離開現實,世界各民族因其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造就其特殊的倫理文化和精神。其次是萃取他者倫理文化的精華,全球文化的對話和交融,使得文化價值觀相互影響和滲透,技術倫理風險的文化主體性除了要積極促進傳統倫理文化資源的現代性轉化之外,還應該對其他的文化精華萃取和吸收,取其精華、剔其糟粕,為自己所用。對他者倫理文化精華的萃取不僅要做到與他者文化形成平等的文化主體間性,而且要對他者文化進行選擇性地吸收。
3.2注重文化協同
丹尼爾?貝爾在考察西方發達社會的現代性問題時提出了“中軸理論”的分析范式。政治、經濟、文化作為三大領域具有其各自的作用機理和軸心原則,各自圍繞其軸心進行運作,且對其他領域提出的問題做出回答,三個領域必須協調一致才能正常發揮作用。文化具有自身獨特的軸心規律、原則,借此理論分析技術倫理風險深層次的文化協同防范。技術倫理意識養成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自律與他律的結合和公德與私德的統一:第一,自律與他律的結合。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中寫道:“因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礎則是人類精神的他律。”自律意識的養成就是在科學共同體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自主性,激發其內在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通過價值引導,逐步將科技倫理的原則、規范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并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以此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他律的主要途徑是內省式的自我約束和外在式的社會約束。鑒于西方的經驗之談,技術倫理風險的意識養成不僅通過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途徑即將自律意識轉化為他律意識,而且將他律的內容不斷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品質,形成道德理想人格,從而對社會生活發生作用。第二,公德與私德的統一。技術主體的實踐活動不僅涉及到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還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中不僅包含個人與社會倫理之間的“公德”還包含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私德”,因此,公德與私德的統一成為技術倫理風險防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公德是要求科學共同體在其實踐活動中以公共利益為先,規避風險,使科技活動為社會帶來最大限度的福利;私德主要是指與科技活動相關的個體擁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養。在科技活動領域中,公德與私德從根本上是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的,將兩者正確、合理的統一起來能夠使技術主體在道德教育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提升技術道德的實踐有效性,在制度層面建構完善的倫理規約,在機制層面建立被大眾認可的開放機制以及在教育層面將技術倫理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真正地實現技術倫理風險的文化協同防范。
3.3促進科技發展
科學技術自身的中性特點,致使科學技術無法自動識別技術的運用是否得當,這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問題,更大程度上是倫理道德和價值觀的問題。因此,用文化協調科技的發展,以保證技術的合理正確運用,使技術引導科學的發展,讓科學發展真正服務于人類。首先是倫理文化規范科技發展的實踐。科學家和科學工作者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主要人員,他們對于自己的每一項科研成果引起的社會影響都是最為清楚的,因此要使技術成果造福于人類而不是危害人類,科學家首先應該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責任。責任倫理的要求不單單只是針對科學工作者,在更大程度上是對技術主體的倫理要求,當今技術對自然的侵害也已造成全球性的后果,對未來的人們有著一種無可推卸的責任,在未來人的生存和人類的要求之間把握一個正確的尺度是我們當今的義務,更有責任為后人留下發展和生存的環境。憂那思提出的“責任倫理”――當代技術文明的危機以及“人類行為之變化了的特性要求倫理學也發生變化”。“責任倫理”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在技術力量面前人類主動行使倫理批判權的可能,要求人們在考察技術倫理風險防范文化向度的同時,以對未來負責的責任倫理為導向,阻止強大的技術力量最終摧毀我們自己及我們的后代,以保障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其次是倫理文化對科技發展有不同的效應。倫理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具有文化的穩定性,但是科技的發展卻顯示出驚人的迅速性和超前性,因此科技發展的這種狀況與倫理文化之間的性質相矛盾,引發一系列的技術倫理風險問題。一方面,傳統的倫理文化不利于技術倫理的發展,在傳統社會,技術的發展總是受到傳統思想的禁錮,科學技術之所以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其原因就在于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引起人們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使得它與原有的倫理思想不相融,最終激發矛盾,引發技術倫理風險。另一方面,現代倫理文化有助于科技的發展。與傳統的倫理思想比較,現代倫理打破了傳統社會的封閉、狹隘的思想意識,它為社會的積極發展提供了有利的道德規范。思想的開放性、交際的廣泛性,為科學創造、發明和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當代文化視域下的倫理文化與傳統倫理文化相比,更加符合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要求,有助于科技的發展,也使技術倫理風險的文化防范成為理論上的必然。
課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14-zy-216)。
參考文獻
[1] Luhmann,Niklas.ObservationsOnModemity[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8:.67.
[2] 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3.
[3] Scott Lash“Risk Culture,”in The Risk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se for Social Theory,Edited By Barbara Adam,B.Ulrich Beck and Joost Van Loon,Gateshead:Athenaeum Press,2000.
[4] 芭芭拉?亞當,烏爾里希?貝克,約斯特?房龍.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M].趙延東,馬纓,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3―88.
[5] Douglas M.Risk and Blame: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M].London:Rout ledge,1992.
由于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得寬帶網絡建設也隨之得以迅猛發展,尤其是在近些年,寬帶上網與共享互聯網中豐富的聲音、視頻等信息資源逐漸成為人們學習、生活、生活活動及工作的新時尚。然而,在看到寬帶上網帶給我們好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在互聯網發展及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即:為了搶占地盤,很多接入運營商惡搞互聯網“圈地”運動,最后導致資金的嚴重浪費,重復建設,工程維護及建設費用難以收回。還有很多接入商為節省接入費用,通常會在對2M端口租用后,就開始實施運營,由此就形成窄帶在外,寬帶在內的情況,導致寬帶寬不起來,在運用時形同虛設。此外,還有很多接入商直接在接入網中應用以太網中所包含的局域網技術,由此就會有比較高的系統接入成本,需要重新布線才能得以應用,且在用戶信息安全及管理方面也有不少問題。
二、有線電視接入網技術發展趨勢
(一)融合與統一
從根本上說,融合與統一是有線電視接入網發展的必然趨勢。由DOCSIS逐漸升級為DOCSIS3.1,由EPOC+EPON逐漸升級為Epoc,EPOC又和DOCSIS3.1中的PHY不斷融合與統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其融合與統一具有促進作用,例如SDR,促使本來極為困難或者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互通與融合——各個技術簡單化融合。很多廠商與網絡運營商都希望統一與同和,這對成本與風險的降低、市場的擴大極為有利,其成本也包括運維成本與設備成本。然而,以往技術通常難以實現統一化,所以急需一種統一架構。統一架構設想:前端多種技術本身屬于一個集成統一平臺,而CCAP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基本能夠統一光節點中所含的光電轉換裝置,即:EPOC中繼架構與C-DOCSIS2.0中所含PHY架構、C-DOCSIS2.0在OFDM參數與編碼調制方式方面具有相近或者一致性,且從設備與芯片生產應用視角來看有完全統一的可能性。
(二)最需要的架構
一般系統速率等級均為下小上大,該系統具體到接入網,始終希望接入網局端設備速率比設備終端大。且各級速率總容量始終為下大上小,將其收斂、匯聚的特點充分體現出來,FCU一方面起到電與光之間相互轉換的作用,另一方面還起到1G-10G相互轉換的作用。在已知網絡條件下,FCU中各個支路能夠頻率復用,由此EPOC頻譜需求就能夠得到完全解決。此外,EPOC局端并未設1G階段,而無法規模部署10GEPON的重中之重就是ONU光模塊有著過高的價格,10GEPOC同樣會出現類似性問題,所以10G與1G之間的轉換具有必要性。一般由若干個64MHZ的子信道共同組成1GEPOC,這樣不僅能夠對FBC技術予以采用,同時還能夠通過綁定技術實現,而且子信道帶寬是終端速率的標準。
(三)逆向思維的EPOC
就現階段來說,實現EPOC的關鍵與難點是可變速率和固定頻譜的同軸怎樣與固定速率光纖相匹配。逆向思維:與固定速率條件相滿足,通過可變頻譜同軸,同時和同軸信道相適應所導致的速率與調制效率的改變。無線通信與模擬通信是固定頻譜信道主要來源,對無線電的感知,勢必需要與可變頻譜相適應。同軸本身屬于一種處于封閉狀態的本地信道,能夠對頻譜進行充分挖掘與靈活配置。數字化,尤其是在進一步深入光纖后,以太網中的同軸信道能且應換一種思路,確保以太網頻譜、速率具有可變性,而TDO則在可變頻譜更為適用。所有FCU均與一個調制簡表相對應:統一對下行進行調制,下行調制后保證速率固定,且匹配于10GEPON速率,根據該FCU應用場景最差的情況對頻譜進行配置。如果寬帶有多余,可作他用,例如:低等級、非實時的應用。由此光纖段與同軸段相同,均為固定碼率,而頻譜寬帶與調制指數兩者可有所不同。在準動態或者靜態對上下行寬帶進行配置的情況下,FDO和TDD也無根本性差別。基于FTTB(光纖到樓),除一些頻段高端損耗比較大或者有干擾外,設計SNR的指標可超過45dB,能夠為調制率最高要求提供有利保障。就算是有太大損耗的頻譜,若未受到干擾,那么其信噪比是相對較為平穩的,只是無法上升至調制率要求最高值,然而,基本上調制率處于穩定狀態。所以,頻譜需求一般不會有特別大的改變。對OLT進行進一步擴展:其中一部分與10GEPON相對應,其速率從頭到尾處于固定狀態;另一部分則對可變速率技術予以綁定且擴展,像HPAV或者HiNoc。在調制后具有不恒定速率的條件下,同軸段由信道頻譜中將(10GEPON)速率通道劃分出來,此為固定通道,其余為可變通道。由此能夠與EOC演進相適應,同時與前后代技術兩者具有兼容性與共存性。一般由OAM統一調度頻譜資源。
(四)高度分散與高度集中
由于存儲容量、計算能力及傳輸寬帶的不斷增大,控制、調度及業務平臺逐漸向云端集中,且應用處理與選擇也逐漸向終端分散,其中間逐漸簡約化,層次也逐漸變少,僅僅剩透明管道。此為有線電視接入網技術高度分散與高度集中的必然發展趨勢。首先,接入網部分會出現高度集成,即:功能下降大約2個數量級,基層度上升大約2個數量級,其成本同樣會相應下降。某企業在CCBN領域所展出CCAP板卡容量為64(頻點)×50(IPQAM)+32(頻點)×50Mbit/s×8(DOCSIS3.0端口)=16Gbit/s。如果根據戶均靜態寬帶計算,那么一塊板卡就能夠支持1301戶。如果一個機架有80塊板卡的容量,那么一個機架就能夠支持大約10萬戶。就算是靜態寬帶箱100Mbit/s升級,一個機架也能夠支持1萬戶,這樣計算得出,一個10m2的計算機房間能夠支持大約10萬戶。若根據20%的靜態寬帶滲透率計算,如果一個機架能夠為5萬戶地區服務,那么一個面積為10m2左右的機房就能夠為50萬戶地區服務。由于以太網高度集中帶來業務平臺與技術平臺的不斷統一與融合、高度分散所引發的終端融合具有其發展必然性。
三、有線電視接入網技術發展目標
通過模擬信號技術發展而來的有線電視網絡中的數字電視技術。是把之前的信號進行復制,隨后輸送到有線電視中。數字電視技術是把之前的信號分開,并且進行轉變,這些被分開的信號再通過傳輸后,進行傳播,隨后當通過有線電視接收時,還把這些信號進行重新組合。這樣就不會損壞有錢電視中之前的信號,有線電視上的數字電視技術使播放時的效果更加清楚,使電視中的畫面更加真實。數字電視技術應用于有線電視網絡中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數字有線電視所傳輸出來的畫面效果更加的清楚。數字電視信號是把之前的信號進行轉變,不是簡單的復制信號,對于原來的信號不會發生損壞,可以使有線電視的信號更加地完整性,可以使電視傳輸出來的畫面不會出現失真現象,使畫面更加地流暢。第二,信號進行傳輸時,所采用的是光纖傳輸。利用光纖傳輸信號信息不僅可以拓展數據信息的荷載量,可以使數字電視的有更多的頻道進行選擇,傳輸的電視內容可以多種多樣。第三,基于互聯網。互聯網技術的先進性與現今數字電視的融合可以使有線電視網絡多樣化,可以使有線電視通過網絡瀏覽視頻、音頻,還可以使有線電視利用視頻通話,實現遠程操作等相關功能。
2.有線電視網絡中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
數字電視技術在我國的傳媒業普遍采用,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就是數字電視機頂盒。它主要的作用就是將數字電視技術與有線電視網絡中心進行連接,其實即是一種可以起到轉換作用的設備。數字電視信號通過電視機頂盒將模擬信號轉變成數字電視信號,將各種圖像以及聲音通過壓縮的方式置換成數字流,機頂盒還可以把這些數字流進行解碼處理再還原成之前的模擬信號,隨后再利用其它的音響設施以及顯示器提供圖像和聲音給使用客戶,這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廣播電視節目。通過數字機頂盒可以將之前模擬有線電視信號技術置換成現代的數字有線電視信號技術。數字機頂盒是數字電視技術所產生的一種產物,機頂盒具有以下幾種功能:第一,機頂盒可以向電視用戶提供圖像和聲音,供客戶使用。第二,數字電視技術是基于機頂盒服務的。第三,機頂盒可以提供一些廣播數據信號,在進行傳輸信號的時候是利用電纜進行傳輸的,部分信號是通過同軸混合網傳輸的。此外,機頂盒可以在交互式多媒體中應用,用戶可以選擇很多種網絡服務功能,比如說,軟件更新,升級,接收郵件,上網,各種電臺的點播等,數字電視技術在有線電視網絡中的功能越來越多。數字電視技術不管在網絡公司中還是廣播電視臺中都有著很深遠的影響。我國目前在許多地域都采用了數字化電視技術和雙向網絡有線電視技術的改造工程,主要從三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第一,客戶端;第二,雙向網絡;第三,前一部分系統。用戶通過數字電視技術可以看到多個地方的衛視臺,以及中央衛視,所收到的信號十分的清晰化,接收信號時也更加地穩定、安全。數字信號電視技術還可以使一些個性化服務的用戶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喜歡的游戲、想看的電影、電視都可以進行點播,享受多種交互式點對點的娛樂和信息等服務
3.數字電視信號的有線電視網絡傳輸
和之前的模擬信號傳輸所不同的是,數字電視技術在傳輸中所利用的是HFC方式,利用的是AM-VSB頻分復用方式,利用了不一樣的頻率將各個節目進行區分,主要可以使之前的數字信號符合現在的HFC網絡的標準要求,將傳輸信道進行編碼處理,其中包括了碼的流動量;R-S編碼;卷積交織;字節到字符的映射;差分編碼;基帶成型濾波和QAM調制,相容與數字信號的傳輸過程中,各個信號之間的可以進行亂碼的調解,利用分解把流碼進行分開,可以有效預防各種信號之間的干擾。從高頻載波形式上,MPEG-2與HFC在高頻段進行網絡傳輸時的模擬信號是相同的,采用混合傳輸,電纜傳輸、以及被光鏈路傳輸。數字電視技術方面SDL可以在調整的狀態下進行傳輸,PDU,IP/IPX,ATM信元等都可以適用于復雜多變的殲敵數據傳送過程,SDL不依靠SONET/SDH結構,在DWDM層的上面位置,兼容性能非常好。它使數據信號傳送過程中更加的安全、可靠。SDL干擾頻器所接收到的信號遭到損壞的可能性大大減少。它在數字電視信息中的傳輸過程中以其高質量的傳輸效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數字電視的環節組成
4.1信源編碼
它的主要功能作用是把圖像以及聲音轉變成數字化,達到模擬信號轉變數字信號的目的。
4.2復用
分復圖像、視頻以及各種數據合為一體的,以包為單位的數字信號源,再進行分割和區分,最后就組合而成了一套節目流或者多套節目流。
4.3信道編碼與調制
信道適配其實就是信道編碼。實現信道編碼主要是依據各種數據流處理編碼,為此達到減少錯誤。還可以將一些基帶數據流存放于高頻波段中,由此轉變成頻帶信號。
4.4傳輸信道其中有HFC、衛星、數字干線、無線等。
4.5SDL技術
SDL在數字電視技術中的傳輸過程中不僅兼容性能比較好,而且在調整傳送過程中,還可以有效克服復雜的數據,尤其是對PDU,IP/IPX。ATM信元等多數類型的效果非常明顯。如果從本質上看待SDL技術,它是不受限于SONET/SDH結構的,通過自身就可以連接達到實現于DWDM層中,兼容性能非常好,可以保證數字信號在傳輸過程中更加地安全、可靠,與此同時還可以使數字電視中的數字流轉化以及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得以提升,主要是由于SDL干擾頻器可以從很大程度中減少各種損壞。在進行數字信號的傳輸過程中SDL矩形高速流可以進行傳輸數據信息的敘述,SDL貞中的L1可以同步于傳輸中的各種性能,大大減少出錯率。在進行傳輸過程中,一旦發生突發性事件可以有效被制止。
5.總結
關鍵詞:云計算;現狀;問題
一、云計算的概念及特點
云計算(c1oud computing)是一項新發展起來的計算機技術,還在不斷發展的階段,它是一個新的概念,這一新概念是在分布式系統、網格計算等基礎上提出的。云計算最大的特點面對是超大規模的分布式環境,它的主要工作模式是把存儲在大量分布式計算機產品中的海量數據和處理器資源整合在一起協同工作,通過這一過程使相關的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從而使有關數據中心的運行與互聯網類似。云計算本質上是一種共享基礎架構的方法,它能夠提供更多的服務,將提供服務的渠道是將巨大的系統池連接在一起,這樣使計算機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豐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訪問計算機和存儲體系。在云計算模式下,用戶可以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云”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操作去尋求自己需要的資源。云計算相對于傳統計算機技術的優點是更強的計算能力、成本更低、服務更全面,這樣的優勢必將獲得越來越大的應用空間。
二、我國云計算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云計算技術在我國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并且呈現出發展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市場。
目前為止,我國的云計算技術經歷了引入階段和初步發展兩個階段,從2007年人們開始研究云計算到云計算技術真正應用到實際中是云計算的市場引入階段。這一階段雖然學者和企業家們都在研究云計算技術,但是云計算的概念還不夠明確,直到2009年,云計算概念得到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云計算技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投入熱情運用云計算技術。至2010年下半年,云計算技術市場開始逐步擺脫引入階段,技術日益完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逐步向著更成熟的方向邁進。
目前,我國的云計算技術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通過各方的不斷努力,我國在云計算的研究和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進行了名為“Big Cloud”的一個基于開源技術建造的實驗性云計算平臺。在政府部門方面,為便于學者和企業研究和探討云計算技術的具體發展,中國電子學會在2008年專門成立了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為專門研究云計算技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除此之外,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國電子學會于2009年5月22日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中國云計算大會,為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2009年阿里巴巴集團在南京開始建立國內首個“電子商務云計算中心”,這是云計算技術在商業領域得到發展的有力證明。
三、我國云計算的發展問題及挑戰
盡管云計算的發展會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很多方便,但它在我國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面臨很多的挑戰,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和對待。
(1)高可靠的網絡系統技術不夠完善。云計算的發展必須以高可靠的網絡系統技術為基礎,大規模的服務器集群系統是云計算技術發展的支撐,而可靠性和穩定性是大規模網絡技術系統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但是,我國計算機和網絡發展程度對于提供高可靠的網絡系統技術不夠完善,給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2)數據安全技術存在一定問題。數據的安全包括保證數據不會丟失和保證數據不會被泄露及非法訪問兩個方面。對計算機網絡用戶而言,數據安全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數據安全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云計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我國必須加大力度進一步完善數據安全技術,為云計算的發展提供保障。
(3)海量數據的挖掘技術制約云計算的發展。云計算的特點之一是數據量大,因此,如何從海量數據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將是決定云計算應用成敗的關鍵。因此,要想獲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就需要新的思路、方法和算法來完成海量數據的挖掘工作,這是我國發展云計算當前和以后面臨的一大問題,同時海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云計算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模式迎合了時代的發展,云計算不僅大大降低了計算的成本,而且也推動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雖然,云計算的發展遇到一些問題,但是在眾多公司和學者的研究下都會得到解決,最終普通消費者用戶都可以使用。
參考文獻:
[1]劉邦凡,張婷婷.論基于云服務的G2C電子政務[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
[2]劉邦凡,劉乃郗,冀旭妍.云計算、物聯網與第三次分配[J].電子商務,2012(10)
[3]陳全,鄧倩妮.云計算及其關鍵技術[J].計算機應用,2009(9):2562-2566
[4]劉樹超.云計算的研究與探討[J].煤炭技術,2010,29(9):224-225
[5]鐘晨暉.云計算的主要特征及應用[J].軟件導刊,2009,8(10):3-5
首先需要將高效優質以及符合環保作為整個體系的核心,將先進技術不斷向基礎生產方向靠近;其次不斷進行創新優化,在不斷研究新技術的同時,加強對現有技術潛力的挖掘。加快技術發展的質量及速度,為先進技術體系的形成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技術發展的同時還要符合市場需求,符合時代要求的同時保證體系形成產生收益。諸如數控機床的形成能夠為生產過程提供強大的生產力,保證新技術產生經濟以及各種收益;最后為保證體系的形成,需要進行先進技術進行集成化的改革,利用信息技術以及當前出現的技術保證統一管理以及體系的統一性。
2先進制造技術特點及其現狀
2.1先進制造技術特點
2.1.1全球化
隨著各種技術的發展全球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大,全球間各種技術交流以及經濟聯系為先進技術的全球交流提供了基礎。而對于先進技術的全球化,其對先進技術的發展提供動力,為先進技術轉化為制造業中經濟收益。由于全球的聯系加強,各地企業能夠進行有效的任務分工,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發揮各地先進技術的優勢,在全球化進程中極大降低生產成本。
2.1.2多元化
對于先進技術的發展,其不僅僅是一個領域技術的孤立發展,其是多個領域間技術的相互促進,同時為同一制造工作提供支援。由于當前發展機會稍縱即逝,各種孤立制造技術不能很好地抓住機遇,同時不能滿足各種機遇的需求,加之市場方向不斷轉變,使得制造技術不斷走向多元化。制造業不能僅僅關心制造技術的發展,對于信息技術以及金融管理技術的重視能夠保證制造業知曉市場走向,并不斷將制造技術發展走向符合市場需求的潮流。
2.1.3服務化
由于當前制造業對于市場需求的重視,其加強對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為此制造業不斷加強其服務性,而為滿足生產制造發展的需求就需要保證先進制造技術走向服務化。制造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設計,還需加大對市場的考察。為消費者的需求考慮,加大在產品后期服務性的投入,為消費者服務服務是制造技術服務性的核心。在不斷的發展潮流中,企業針對服務性的重視將會改變先進技術發展的方向。
2.2制造技術現狀
當前各國都已認識到先進制造技術的重要性,為提升國家綜合能力都在技術發展方面給出了巨大的扶持,都在技術研究方面投入精力,重視技術人才培養。而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極大依靠科研技術的競爭。企業為提升競爭力,加快制造技術到產品的轉換,多元化的先進制造技術格局正在形成,諸如數控系統投入制造過程中,正是各個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能力的體現。同時,由于我國先進制造技術起步晚,先進技術與外國距離較大,需要進一步的發展以縮小與外國的差距。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大先進技術的應用到機械制造中,同時由于機械制造的發展正是機械制造工藝中的重要部分。先進制造技術的革新為制造機械的更新提供依據,而機械制造工藝同時是制造技術的體現,其又會為制造技術的發展提供動力。
3針對制造工藝加強制造技術
3.1加強先進技術開發
加強制造技術的開發需要針對整個環節進行改造,不僅僅是技術設備的革新,還有一配套管理措施的改革以及市場觀念的改革,加大技術開發以及加快制造設備的更新,加強技術開發是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方法。將機械制造技術的創新放在重要位置,同時需要將先進技術的開發與整體開發工作有機的結合。進行整體統一戰略能夠將同一整體中各個領域的收益擴大化,某一領域的先進經驗能夠為其他流域提供便利。其次機械制造技術的革新將帶動機械制造工藝的發展,同時帶動相關制造業的發展。
3.2合理運用先進技術
進行機械制造工藝革新不能盲目照搬,科學地選擇高效的先進技術能夠為機械制造提供促進作用,合理利用先進制造技術,以市場需求為核心,打造符合市場需要的機械制造工藝。其次,完善基礎工作的準備,在基礎工作做好的基礎上按計劃進行發展,不能操之過急導致產生負面影響。對于重點行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設,可以進行試點性的嘗試,進行小范圍新技術的嘗試。在項目中及時總結經驗,找到導致嘗試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不斷總結經驗為下一步擴大新技術的使用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經驗。這樣才能在大量新出現的先進技術中選擇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合理把握制造技術與工藝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降低制造工藝革新的風險。
3.3重視人才素質培養
人才是進行技術革新的重點,對其進行科學的培養將對技術革新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對人才素質培養不僅僅是專業技術的培養,還有綜合素質的培養。當前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還不夠,忽略技術人才的綜合實力的提升,要打造復合型高新技術人才就需對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加大人才在金融以及在管理方面的學習,在進行人才培訓過程中為人員提供實踐機會,便與其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加大考核力度檢驗人員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應用到實踐的能力。其次其道德素質的培養,加強人才道德素質建設,使其在工作中能夠切實依據基本原則,為實際上崗時提供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
3.4參考國外成功經驗
國外領先我國必有其可參考的地方,首先加大對先進技術的學習,積極接受國外先進制造技術,在不斷的技術學習中形成符合我國實情的實用技術。其次對于國外成功的改革實例進行思考學習,思考其成功的核心原因并探討如何才能將其應用到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中去。在我國長期的學習探索中,已經形成我國特有的制造技術,如何進一步發展需要不斷虛心向強者學習,打造出符合國情的先進制造技術。在參考先進經驗的同時需要提升自己核心競爭力,打造出擁有自主產權的國際標準,這樣在不斷競爭中才能處于不敗之地。
4結束語
1 縣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征集原則
1.1 以今溯古,以近期文獻為主線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個地方文獻的種類和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古代文獻由于時間較為久遠,在收集上有很大的難度,可以以當代文獻為重要內容,同時要抓住機遇,積極收集近代、古代的文獻資料,做好縣級公共圖書館文獻收集工作。[1]
1.2 加強合作,加大對地方文獻的收集力度
圖書館征集地方文獻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與當地的相關單位進行合作,實現合作共贏。圖書館要主動與各部門單位和各級黨委政府加強聯系,定期了解文獻的態勢,并要求將地方文獻征集工作納入單位考核中。圖書館征集可以向有關部門通過交換、復制、訪求、呈繳、受贈等方式獲取地方文獻。
1.3 收齊收全,凸顯地方特色
各個地方的文獻內容較多,而且涉及領域較廣,縣級公共圖書館要以收齊收全,凸顯地方特色為原則進行地方文獻收集。[2]收集的地方文獻應該根據本地方的產業結構、文化歷史、區域和地域特征為重點,確保收集的文獻中有特色的文化內容。
1.4 書報為主,兼顧其他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廣播、電影、電視等媒介已經成為地方文獻的重要來源,地方文獻也被相應地分為圖片、報刊、圖書、音像等資料。縣級公共圖書館在征集地方文獻時還是要以書報為主,在此基礎上再兼顧其他。在重點征集各類圖書、報刊文獻的同時,也要加強收集音像資料,力求能夠全面地收集地方文獻。
2 縣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征集方式
在進行縣級公共圖書館文獻征集時首先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關心,這是進行文獻收集的關鍵。省委辦頒發的《關于地方文獻工作和征集地方文獻的通知》提出,要求各地人民政府都應該在本地區建立相應的文獻呈繳本制度,從而能夠得到社會的幫助,為地方文獻收集工作提供便利。
2.1 上門采訪的方式
地方文獻收集部門可以印發一些機關、研究部門、團體、企事業單位的文獻內容以及文獻資料書。對于一些科協、文史辦、檔案館等相關單位可以進行親自采訪征集資料,以免文獻資料有所遺漏。
2.2 購買
為了能夠收齊地方文獻資料,可以采取寫書目預訂單的方式,以便能隨時掌握文獻資料的信息和種類;也可以進行現場采購,通過各類書店或者書攤購買資料。
2.3 復制
對于時間相對比較久遠,現存數目不多又具有收藏價值的古代地方文獻,可以通過復印、翻拍、抄寫等方式進行復制。
2.4 社會贈送
各地方要加強宣傳地方文獻的重要性以及保存地方文獻工作的意義和目的,讓社會各界人士都能了解家鄉的圖書文化事業,為地方文獻收集獻出自己應盡的一份力。
2.5 呈繳本
主要是通過政府下文建立的文獻呈繳制度,從而獲得地方文獻。
3 縣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整理
由于地方文獻收集起來之后,數量多,內容廣、種類多,只有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編目分類,才能使館內的文獻資料更加地系統化、整體化和條理化,從而使館內的管理和利用變得更加方便。
3.1 按照文獻特色編制書目
對讀者能起到推薦的作用,給讀者提供更多相關的文獻信息,并且也是一種快捷的檢索工具,這是編制文獻書目的重要工作。縣級公共圖書館在編制書目時,應該將地方文獻的特色和特殊性相關的文獻進行加工、匯集和提煉,從而使讀者能夠快速找到所需資料。
3.2 按照類別建立目錄數據庫
文獻收集種類眾多必須要根據文獻的利用率、類型以及出版時間等情況,按照分類、分批、分期的形式構建數據庫,使散亂的文獻收集變得系統化、整體化,也便于讀者進行搜索和查找。[3]
3.3 按照讀者需求編制索引
文獻編制索引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將一些報紙和書籍等其他資料進行編制,可以通過搜索主題詞、關鍵字等方式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這樣可以避免查找的內容重復。
4 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
利用文獻是收藏地方文獻的最終目的,開發和利用地方文獻資料主要是通過整理,將圖書館有價值的文獻和資料供讀者使用。隨著各個領域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學者經常會利用地方文獻進行研究工作,縣級公共圖書館通過科學地利用和開發,能充分體現文獻資料的價值。
4.1 開發數據庫,進行網上服務
重視網站的建設和完善,能夠使地方文獻資源實現網絡共享。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文獻資料是目前讀者獲得資料的重要來源,所以縣級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加強單位網站的建設,將圖書館的信息融入資源共享網絡中,能使地方文獻資料充分地發揮其重要價值。
4.2 提供相關服務,為讀者提供方便
縣級公共圖書館要積極地為各級黨委政府、企業、個人區域課題研究提供相關的服務,方便讀者的查閱和利用,同時也提高了地方文獻的利用率。
4.3 開展學習活動,延伸地方文獻服務的范圍
地方文獻部是圖書館最有特色的部門,也是對外聯系較多的部門,所以在加強和地方各單位部門的工作交流中,要積極地開展一些學習活動,如開展教育基地、研究生研究創作基地等延伸地方文獻服務的領域。
4.4 加大館藏資料的收集力度,夯實地方文獻服務的物質基礎
館藏地方文獻是開展地方文獻服務的物質保障,也是讀者進行查閱的基礎。地方文獻開發和利用的深度和廣度的作用是由地方文獻整理的數量所決定的,所以必須要加大館藏資料的收集力度以及整理分類。
4.5 設置展柜專部,進行開放式管理模式
建立展柜專部,是開發利用地方文獻的基本工作,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中,館藏資料主要是以藏為主,這極大地限制了讀者查閱的權利,使地方文獻得不到充分地利用,所以地方文獻公共圖書館必須要增加展柜專部,方便讀者借閱。
4.6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地方文獻的重視程度
縣級公共圖書館要積極向社會各界宣傳地方文獻收集的重要性和價值,進一步得到政府和當地人民的支持,增進各部門對地方文獻的了解,并逐步地提高地方文獻的利用率。
摘要設計作品直接體現了設計師對美的理解和趣味導向,反映了設計師的綜合藝術修養,但“美”又體現在豐富多彩的具體形態之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只有以文化修身,才能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關鍵詞:現代藝術設計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203文獻標識碼:A
作為藝術家和設計師,要有獨到、精辟、敏銳的目光,這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與修養,只有文化與智慧的不斷補給,才能使此種目光更加銳利,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新鮮的創意、優秀的設計作品出現。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因為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修身底蘊,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可圈可點的藝術設計成果;還有靳埭強、韓美林等人的積聚著傳統元素的設計作品均是優秀的典范。
一現代藝術設計中對古代文化的傳承
藝術設計是一個大的概念,包括廣告設計、工業產品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等,這些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就說:
我們了解,設計作品直接體現了設計師對美的理解和趣味導向,反映了設計師的綜合藝術修養,但“美”又體現在豐富多彩的具體形態之中,需要以文化來修身,進行大量潛移默化的藝術影響和熏陶。馬洛斯曾說:
“審美活動建立在認識活動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也就是以感性的情感活動形式包含和積淀著理性的認知因素,它不是淺顯的形象直觀,而需以一定的認識和文化積淀為前提。”
現代藝術設計對古代文化的傳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單純與概括
就古代藝術而言,對自然形象“刪繁就簡”,是其主要特征。如我國民間的剪紙,這種簡括的特征十分顯著,造型多取簡潔規整的外形,而造型著重于表現其形態與人物或物體的特征,設計趨向平面化。而在中國的傳統裝飾圖案中,就有化圓為方,變曲為直,把自然形態規律化、幾何化的手法,漢代畫像磚上的人物恰用此法,簡潔又有高度概括力,同樣具有平面化特征。這一藝術特征,與現代設計造型觀念如出一轍,現代設計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純化形態”正好與傳統裝飾上的這一特征相符合。中國傳統圖案的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吉祥圖形符號。它是中華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像龍這種自然中沒有而被人們創造出來的吉祥物很多。除了龍,還有鳳、麒麟、辟邪、朱雀、玄武等。這些吉祥物也被許多品牌作為品牌形象標志使用。
中國幾千年傳統吉祥圖案及紋樣經逐步挖掘、變化和改造成為中國企業形象標志,有方勝、云紋、如意紋、回紋、水紋、太極八卦、中國結等。這些紋樣內涵豐富,意義深遠。中國聯通的司標,是由一種回環貫通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盤長”(即中國結)演變而來的。迂回往復的線條象征著現代通信網絡,寓意著信息社會中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井然有序,而又信達暢通,同時也象征著聯通公司的事業無以窮盡,地久天長。中國郵政、中國移動總公司的企業形象也用了傳統的吉祥紋樣――“回紋”。
2形式與秩序
古代藝術在造型上非常注重“形式感”的處理,也很注重點、線、面及各形式要素的關系處理,很講究造型排列的秩序感。以編織圖案裝飾為例,織錦、織機是有節奏的運動,而織出的花紋也是有節奏的連續。人們利用這種節奏,將機械節奏改變為有秩序的美感。在衣服的紋飾中,走獸的斑紋、鳥類羽毛等等都有所體現。現代設計中提倡的簡約設計正是建立在這種點線面的韻律之上的。在此,我們不難發覺,古代的紋飾的大小、漸變、重復與現代人提到的“平面構成”理念有多么驚人的相似;在此,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構成主義的“影子”。這也說明了現代設計與古代藝術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3抽象與象征
抽象造型的追求,似乎是現代藝術的專利,然而事實上,在古代藝術中,前人已經早已善于使用抽象的藝術語言來抒發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如早期的巖壁畫上的藝術形象,從其抽象的人形與抽象的動物形,都不難找到抽象的痕跡。象征性也是現代設計要訣之一,現代設計中的標識就常利用象征圖形來表達意圖。
現代設計講的“以人為本”,與古希臘哲學強調的“人本主義”息息相關。中國古典哲學中老莊的“天人合一”、“以人為貴”的思想更成了中國“以人為本”思想的傳統源泉。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更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與藝術唯美、求實、創新精神的體現。
今天,我們評價一件設計作品的價值,還是注重兩點:技術先進;文化豐富。所謂技術先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經濟目的,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文化豐富,則是體現社會審美觀的層次。在很多時候,文化含量還會給設計帶來難以估量的附加值。
二學習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素質
“文化”內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說,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
從現代設計的角度來說,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也促使我們開拓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設計道路的思考。除了接受現代設計的內容,更要注重民族精神的體悟,達到個體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具體實踐中要推行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文化并舉的方針,在設計中發揚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很是必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典文學與藝術浩如煙海,從何而教?從何而學?誠然,設計師不是文史專業的學者,不能作為專業學者去研究它們,我們只能學思想,學方法,特別是易學文化思想、老莊哲學思想,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與藝術中包含的意境美、語言美和形式美等等。設計師要將美學、文學、哲學、傳播學、廣告營銷學等人文科學的知識與網絡技術、計算機圖形圖象技術、印刷技術、包裝材料技術等科學知識,有效地運用到藝術設計領域中去,讓不同藝術學科與不同技術學科之間相互連接與相互滲透,整合知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設計師的綜合素養。此外,還要強調各門類知識之間的交流,例如,設計與文學、設計與經濟、設計與政治、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文化與思想只有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擦出火花,在火花中迸發出靈感,創新設計才得以產生。
在今天的世界上,能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也只有中華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易經和儒、釋、道這個主干,這是因為它們各自擔負著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維持著這個社會的平衡和穩定。臺灣學者南懷謹對儒、釋、道三家,有一種比喻很形象,他說:
“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南先生在這里沒有談到易經,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糧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貨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藥店,那么,易經就是超級市場。它幾乎成了中華文化的集散地,中華文化的任何一個支脈,都可以從它那里找到根源,并且可以藉此證明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
我們知道,中國的漢字也是非常豐富的設計之源,含有吉祥含義的漢字被用作企業名稱的非常之多,有福、祿、壽、樂、榮、華、盛等等。用“福”字作標志和名稱的最多,如福臨門、福滿多、來福、福多……中國人還特別講究吉祥數字,如3、6、9、8等。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人基于一個概念,即所有復雜東西都是由簡單性中產生的。中國人認為三為多,九為無限。傳統戲劇中四個卒就代表千軍萬馬,以少勝多。這些都是設計藝術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的有效資源。
三在文化傳承中應靈活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社會發展,影響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國安邦;用之于經濟,可以富國強兵;用之于軍事,可以百戰百勝;用之于個人,可以修身養性;用之于社會,可以安居樂業;用之于科學,可以見微知著;用之于藝術,可以美輪美奐;用之于設計,可以精美絕倫。
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我們不能把“現代感”與西方化劃等號;二是搬弄古董不等于民族化。時代是永遠向前發展的,不能敏感地把握時代的脈絡,僅僅將古代文化的元素陳列在圖形設計中,這樣不僅是缺乏現代感的問題,對傳統文化也是一種糟踐。因此,我們只有正視自己的文化,真正體悟其精神內涵,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觀照世界。在中國繪畫理論中有“筆墨當隨時代”的名言,設計藝術也當隨時代。
參考文獻:
[1] [美]赫伯特?馬爾庫,李小兵譯:《審美之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 張杰:《談設計師的知識結構》,《裝飾》,2002年12月。